時間:2024-03-18 16:00: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消費心理學課程感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消費心理學》主要是研究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并探討在市場營銷活動中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試圖揭示消費者心理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規律。《消費心理學》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核心課以及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一、強化高職院校《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的必要性
(一)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以滿足企業對現代營銷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場的供求關系、消費者在消費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及消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者的自主意識、成熟程度遠遠高于以往的任何時候,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對商品和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從其經營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消費者是上帝,消費者是企業利潤的來源,消費者的貨幣選票的投向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為了爭奪消費者手中的貨幣選票,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便成為企業營銷管理者的主要內容。
(二)是實現工學結合、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市場營銷類專業開設《消費心理學》課程基本目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消費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心里現象產生與發展的規律;能夠運用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具體的營銷中的問題,針對消費者的行為特點與心理規律組織營銷活動。但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的撰寫過程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沒能很好實現,離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要求相距甚遠。
1.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教學計劃難以有效實施。
《消費心理學》課程教學主要以理論為主,較少安排實訓課程。即使有實訓課程,課時的多少、實訓的方式也很隨意,實訓的內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簡單的市場調查為主,幾乎沒有綜合實訓。
2.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學以致用。
表現為大多少學生未真正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他們對消費者需求的關注僅停留在口頭上,他們對市場的定義是通過他們銷售的產品來定義的,而不是通過期望滿足的需求詮釋的。例如針對某一新產品的市場推廣活動,他們不是首先考慮諸如產品的目標消費者是誰、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哪些利益、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有哪些、不同的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點存在哪些差異等問題,而是一廂情愿地選擇一個市場,將所有的市場推廣方式廣告、公關、人員推銷、營業推廣等一股腦地全部搬出來,根本不考慮這樣的市場推廣能獲得怎樣的營銷效果。
二、高職院校《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的思路和途徑
(一)《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設計思路
為實現培養目標,使學生真正掌握消費者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并學以致用,以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消費心理學》課程特點及其在專業知識結構中的地位為出發點設計實訓教學。基于市場需求的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的特點,以未來就業崗位需要為主線,培養學生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注重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的能力訓練,突出“厚基礎、重能力”的特點。通過實訓力圖做到:了解體會營銷人員應該具有的職責、素質和能力,并逐漸培養所需能力;自覺地把所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學會從消費者角度去思考企業的生產、經營問題,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活動有一個全面直觀的了解,能就具體某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制定符合消費者心理的營銷組合方案。
結合課程特點和市場營銷專業能力要求,本實訓的內容應抓住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與消費體驗,圍繞兩方面內容展開:一是進行各種以體驗與加深消費者行為分析理論的理解為目的的實訓;二是各種培養學生進行實際消費者行為分析的技能的實訓。著重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和引導能力的訓練,實訓形式以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實地調研與實地觀察、典型案例分析討論、游戲體驗等為主,根據具體的實訓項目在課堂、模擬實訓室和校外現場三個環境進行,努力創造機會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探索
1.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增強課程學習的參與感。
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演示法是按教學項目,以一定的主題及情景為主線,先把模擬市場的情境確定下來,安排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角色演練。在演練過程中體驗和感受角色心理的變化。情景模擬結束以后,請學生對參與演練的成員的表現進行評價,看他們是否真正參與其中,是否有意識關注消費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識塑造自己營銷素質。最后,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問題或角度寫一份結論分析。在這一教學環節,我們并不探討很深的理論內容,只強調學生知識的活化,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獲得一個具有工作意義的學習結果,除了印證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讓他們有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興趣。
2.游戲體驗激發吸引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
游戲體驗實訓就是將學生將來從事營銷工作應具備的能力通過設計相關的游戲項目,讓學生在做游戲中邊玩邊學,有所感悟。我們知道企業市場營銷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確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進行產品心理屬性的設計,得到消費者心理上的響應,贏得消費者忠誠。要明確目標消費者的心理就需要企業營銷人員用心去體驗消費者的內在需要,特別是蘊涵于消費者意識之中的需求。為提升學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學中設計了“蒙眼作畫”的游戲。通過游戲使學生明白單向交流方式與雙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當我們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決一個問題時,可以取得更好的結果。
3.典型案例討論提升課程學習的理性認識。
通過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采用案例教學,把現實的書面描述,呈現在學生面前,請學生進入被描述的情景現場,進入營銷者和消費者角色,以當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尋成敗得失,對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為此,在講授完某個重要的知識點后,向學生提供中外企業市場營銷精選案例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情景進行分析討論,完成案例中布置的問題,在實訓課上由小組成員輪流一人向全班闡述對案例問題的思考和認識,讓學生在自己和別人的互動討論中獲得新的認識,市場營銷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實地觀察與調查豐富課程學習的感性認識。
觀察法是消費者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因為深刻了解人和產品之間關系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購買與使用產品過程中對消費者進行觀察。營銷人員發現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選擇同樣的目標來尋求滿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過不同的目標尋求滿足,準確把握他們的購買動機非常不容易。因為動機是假設性的構建――即它們無法被看到或觸摸、控制聞到或者被實實在在地觀察到,動機無法從消費者行為中很容易地被推斷出來,而觀察與推斷是常用的來識別和“測量”消費者動機的有效方法。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消費者心理具有較強的內隱性、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僅僅通過外部觀察和判斷,甚至在進行實地調查的情況下也很難獲得消費者行為的真實動機以及影響行為的具體因素,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消費者行為測量和推斷能力應是《消費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下一步努力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
它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充分的課前準備一是指專業教師對所授課程內容的充分研究與教學設計,也即是教師的充分備課,這也是最重要的課前準備;二是指教學文件的準備。只有課前準備充分了,教師走上講臺才會胸有成竹,從容鎮靜。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關于職業有這樣一句話“最幸福的,是對于自己職業有興味的人”。
二、課中即課堂教學進行中,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換句話說即是市場營銷專業各科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教學控制能力,簡稱控課能力,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備條件。
那么專業教師如何能比較自如地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語言首先要清晰、表達能力強。例如,第一學期給一年級的新生解釋“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市場營銷”,講解應通俗易懂,要讓學生易于理解,“要杜絕語言含糊、有歧義或不明確,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專業術語;給學生的指導,如果學生不能理解,需要進一步澄清”。其次,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語調要求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有時需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帶點幽默感,給學生以聽覺享受。整個教學過程應展現教師嫻熟的教學技藝和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總之,教師的每一堂課都是一副作品的展示。
(2)合理分配時間。教師要對課堂90分鐘進行合理分配,以保證達到教學目標。如組織教學并使學生做好學習準備用了多少時間?講課、提問用了多少時間?“鼓勵學生咨詢或獨立思考用了多少時間”?學生討論和回答用了多少時間?評價學生學習行為用了多少時間?……這樣久而久之,能使教師有序而自如地掌控課堂教學進程。
(3)良好的師生關系與課堂溝通技巧。首先,教師要真心關愛學生。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這樣才能與他們建立良好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次,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自然地運用言語表情、面部表情、體態表情給學生以信號和暗示,能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自如的溝通與交流,并在教學過程中投入自己真摯的情感,做到以情動人,使自己的課堂充滿生命的色彩與活力。
(4)多樣化的教學。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以職業為導向,以崗位為依據,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課程選擇與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即一門課程的不同章節或專題或模塊,應采用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即多樣化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如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市場營銷》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案例法、現場觀摩法、實訓法等;《公共關系》課程可采用講授法、案例法、現場訓練法、討論法、模擬法、策劃競賽法、實地觀摩法等;《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課程可采用情景設置法、案例導入法、角色扮演法、分組討論法等;《消費心理學》課程則可采用心理揣測法、分解法、案例討論法、舉證法、演示法與圖解法等等。
此外,專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應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5)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例如,《商務禮儀》這門課程的教學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教、學、做”合一,最強調全體學生的參與性。比如,“如何自我介紹、如何正確使用西餐餐具、如何正確打領帶、女士如何坐姿才顯得優雅而不失禮儀……”幾乎每一主題,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學生既要動口動腦,又要動手動腳,而教師大部分時間只是發揮指導者、示范者的角色,讓學生盡可能地操練。可以說,每一堂課都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作品,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與合作。高效的課堂應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向交流與互動的過程。
三、課后的反思與提煉及學習成果的鞏固
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該及時回顧、總結、反思。反思是“教學理論的改造,是用自己的心靈與智慧,去觀察、描述、解釋、感悟、體驗”。課后教師應反思這兩節課的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并使教學目標最大化、最優化;反思學生從我的課堂中學到了什么;這兩節課是否確保了學生的學習成功……同時,為了鞏固學習成果,應給學生布置一些與所學內容相關的主題作業,或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外作業。例如,《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課程就某個問題讓學生課下調查,并讓他們分組寫出調查分析總結報告;《消費心理學》課程中的“消費流行”專題,可讓學生收集課外資料,并完成PPT的制作與演講;《公共關系》課程中“公關危機”這一專題,有關案例的收集與選擇也可交由學生來完成等等。市場營銷專業許多其它專業課程也都可這樣做,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而言之,教師課后的及時總結、反思與提煉以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及時鞏固,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而且還鞏固了教師教的效果和學生學的成果,從而有效地達到了“教學做”合一。
參考文獻:
無容置疑,高職高專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其就業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泛珠三角”經濟圈建設浪潮的興起,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泛珠三角”經濟圈的經濟建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而實用型人才除了是技能型的,還需要是高情商型的。根據在對一些企業進行調查:“大學生最欠缺什么”時,大多企業認為:是EQ(情商)。
因此,為了解大學生情商及其情商教育情況,筆者進行了資料搜集,與有關人員進行了專題座談,展開大規模情商調查,包括對情商總體水平、不同性別情商差異、本科專科情商差異、不同專業情商差異、不同年齡情商差異等調查,通過對資料數據的進一步分析,更深層次地發現問題。研究的重點放在情商教學方面,從當代大學生情商教育的現狀出發,基于情商教育存在問題與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情商教學是情商教育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的思路,并進一步探討情商教學的原則、教學設計與策略等,對當代大學生情商教育問題進行有益探討。
一、大學生情商及其情商教育現狀
(一)高職高專學生情商水平總體不高
按照測試評價標準:120分以上屬于高情商,80-120分屬于中情商,80分以下屬于低情商,從梧州學院05級專科生共371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情商平均得分為98.38分,剛剛達到中等情商水平,標準差為43.80,標準差系數為44.52%。從整體分布狀況來看,高低少,中間大,符合正態分布。說明了當代大學生情商整體水平不高,急待提高;高情商水平的學生只占25.34%,情況不容樂觀。
(二)高職高專情商教育的現狀
情商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是按照具有高情商水平的要求培養人的工作。但從總體看,情商教育在高等院校仍處于“四無”狀態:1.無目標。高等院校的素質教育改革大多沿用了傳統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念,沒有把情商教育列為專門教育目標。2.無計劃。高校大多沒有把情商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很少就情商教育進行專門的教育教學研討。3.無教材。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基本是堅持正面理論灌輸,“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部分內容雖與情商教育相關,但教育教學并未明確、直接地與情商教育相聯系。4.無方法。由于缺乏專門研討,情商教育即使在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課上也處于若有若無、可有可無狀態,全憑教師個人的理解及教學處理來進行。
二、構筑高職高專高情商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高情商人才培養模型
(二)高情商人才培養模式
1.確立包含高情商水平在內的專業培養目標。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是同科別但不同專業學生的情商水平也存在著差異,主要是因為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的培養目標,因而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就有差異,有些專業因為培養目標(如市場營銷)包括了情商方面的素質要求,所以為達到培養目標,該專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很重視這方面素質的培養,教學互長,從而表現出較高的情商水平。建議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重視情商素質的要求,著重培養大學生具有高情商的意識與能力。
2.圍繞新目標修訂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謀劃,是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保證。教學計劃制定必須符合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原則;符合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則;符合凸現“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的原則,圍繞新目標修訂教學計劃是情商教學的前提條件。
3.改革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按照高情商水平的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設置,一是確立“情商”的課程地位,把“情商”做為一門課程來進行教學,這是一門創造性課程,可由相關部門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組成一個專門的教材編寫團隊,編寫一本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實用教材。二是通過在現有的課程中增加情商培養的內容,這是再造性課程。通過課程設置的改革,優化課程結構,是實施情商教學的關鍵。
4.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情商教學不僅僅是一門功課幾十個學時的學習,也不僅僅局限在課堂學習,而是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的學習,是覆蓋了課堂內外和學習、生活各個方面的全方位學習。除了課堂教學外,通過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提高情商素質是效果良好的教學方法。情感交流是情商發展的沃土,通過展開演講,交游等活動可以為學生的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形成良好輿論氛圍,使他們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5.實踐教學與情商教學相結合。情商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僅停留在理論的學習和一般規律的認識上,而是注重學以致用。高職高專強調實踐教學,這跟情商教學是沒有沖突的,實踐教學與情商教學互相促進,情商素質的提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實踐的要求,反過來社會實踐活動又有利于學生情商素質的培養。所以,實踐教學與情商教學的結合,是情商教學的提高。
三、高職高專高情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證研究
(一)實踐
1.搜集了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情商水平的基礎資料,為研究提供了真實的可靠的依據。05管理專業的同學承擔了整個調查工作,這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鍛煉,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和情商素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對05、06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修改。通過修改教學計劃,增加《情商教育》系列講座;在講授《消費心理學》課程時增加了情商教育的內容,制作了《感悟五分鐘,快樂齊分享》教學軟件。學生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感到很新鮮,學習興趣極高。
3.對《市場調查與預測》、《消費心理學》、《公共關系學》進行了課程改革。編寫了綜合實驗課的大綱、教案與案例,設計綜合實驗課在03市場營銷專業和02工商管理專業中試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評價
1.情緒商數:在不同時期對學生的情緒商數進行測定,前后對比進行評價。對04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跟蹤測評,發現在畢業時情商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引言
研討式教學,即Seminar討論班,是在一位老師主持下,一門課程的學生輪流向全班同學匯報先前準備的研究報告或學習心得,全班同學對報告及指定內容深入討論交流,從而掌握教學內容、接受智力激發、獲得思想啟迪、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小班研討教學組織形式。1737 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在哥廷根大學創辦了哲學Seminar,首次將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入大學課堂。到1910 年,大學一半以上的預算直接用于Seminar。
而這項在國外被廣泛應用,效果顯著的教學方式,雖然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國高等教育,但一直收效甚微。基于此,本文引用消費心理學中的經典理論MOA模型,從“動機-機會-能力”三環節對學生參與研討的過程進行分析,并以參加某高校《領導學》研討式教學課程的學生所填寫的調查問卷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研討式教學在我國高校教育實踐中的效果及學生“動機-機會-能力”三因素對效果的影響作用。
二、研討教學中學生效用分析——基于MOA模型
(一)MOA模型的引入
研討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從單源信息傳遞變為多源信息傳遞。即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要且唯一的信息方,學生基本處于信息受讓方;而在研討式教學中,教師僅是問題的提出者或必要時簡短的提問、引導者,主要的信息權在全體學生手中,學生同時作為主導性多源性信息傳遞者和信息受讓者存在。我們引入MOA模型對學生參與研討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其基本推理如下:MOA模型即“動機-機會-能力”模型(MacInnis, et al., 1991)作為一種成熟的、整合的分析工具,在消費者信息處理及反饋行為方面有著極強的適用性和簡潔性。而在研討教學中,學生本質上也等同于信息消費者,其參與性就是反饋情況。其中,反饋的動機,是學生是否愿意參與研討,我們更關注哪些因素會影響反饋動機;反饋的機會,是有哪些渠道可供學生備選以進行反饋,渠道的通暢性、多樣性及可轉換性影響著反饋的效果;反饋的能力,是學生是否具備準確表達觀點的空專業知識和溝通技能等。下面,我們就從“動機-機會-能力”三方面詳細剖析學生參與研討教學的過程及效用。
(二)學生參與研討教學的MOA分析
1.動機
(1)考核壓力
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中對學生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知識,研討式教學更關注學生的研討參與性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闡述問題、辯論的能力,甚至這種能力是否帶動了其他同學的能力提高,即考核重點在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互動性。因此,研討式課程的考核過程基本是與教學過程同步的,即學生參與研討的表現基本就決定了其成績。
(2)對討論對象本身的興趣
如果任課教師對討論對象選擇一個比較有趣或有新意的切入點來展開討論,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此,高校需要選擇具備開放式、延展式、發展性特征的課程作為研討教學課程。課堂研討的時間和內容要根據專業課程的授課階段和內容來進行選擇,盡可能選擇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性的研討題目。同時,任課教師需要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儲備,將討論對象以新穎多樣的方式提供給學生,供學生發表意見和辯論。
(3)受周邊同學的啟發或迫于周邊壓力
學生參與研討的動機也有可能來自周邊同學的影響。這種影響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其中,主動式影響是指周邊同學的積極參與引導其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動式影響是指由于周邊同學都有過發言的經歷,自己不參與的行為被明顯孤立出來而給學生帶來的壓力。
(4)對研討式教學的認同和理解
在我國,只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引入這種教育方式。不少教生對研討教學的形式、真諦還缺乏了解,對其效果也不甚認同。這種認同感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機會
學生僅有參與研討的動機還不夠,參與研討的機會是否充分多樣和便利也會影響研討的效果。這里的機會主要指學生參與研討的渠道,具體包括:
(1)參與渠道的多樣性
如果學生可以選擇多種渠道參與研討,這無疑會加大其參與積極性。例如普通的發言、PPT展示、小品表演、團隊辯論等等。渠道的多樣性既取決于任課教師的提前準備布置,也受學生準備充分性的影響。此外,一些團隊展示的研討方式是否能順利展開也關乎課堂上的整體氛圍,教師的調動和調控。
(2)參與渠道的通暢性
以上介紹的各種溝通渠道能否順利通暢的進行,也會影響研討效果。包括辯論組織是否活躍、PPT展示是否便利、小品等團隊展示活動是否氛圍融洽、配合默契等。影響參與渠道通暢性的因素包括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準備和其他學生的反饋等。
(3)參與渠道的可轉換性
學生在參與研討時,極有可能由于緊張等因素而導致溝通交流不順暢,這時教師需要輔助學生在參與渠道之間進行轉換。
3.能力
學生靈活運用各種參與渠道,準確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要受到自身知識儲備和表達溝通技巧的限制。此外,周邊同學的表現也會影響該能力。例如,周邊同學的順暢參與過程會間接培育其他人的參與能力,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課前準備也會使這一能力有所提升。
三、研討教學效果實證檢驗
我們以參加某高校《領導學》研討課程學習的3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其在學習期末填寫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對研討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為了便于比較,我們同時選取了相同任課教師開設的《領導學》普通課程學習的30名學生為對照組。
(一)研究假設及研究設計
假設1:研討教學的教學效果要明顯優于普通教學方式。
在研究組和對照組中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分別設計了“您對該課程的初步了解程度”、“該課程是否有助于你對此類問題興趣的提高”、“該課程是否有助于你主動思考能力的提高”、“該課程是否有助于你體會問題、感悟力的提高”及“你在此門課程中投入的精力”幾道問題,備選答案分別為“一點沒有”、“一點點”、“還可以”、“較多”“非常大”幾類,并在問卷統計中分別賦值0-4,并分組加總,通過T檢驗觀察兩組是否顯著存在差異。
假設2:研討教學的效果要受到學生參與動機、參與渠道、參與能力的影響。
在研究組和對照組中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分別設計了針對學生參與動機、參與渠道和參與能力檢測的若干問題,對備選答案同樣分別賦值加總,分別作為參與動機、參與渠道和參與能力的替代指標。
(二)實證結果
1.T檢驗結果
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效果均值要大于對照組。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方差齊性(sig.=0.954>0.05),兩組樣本均值有顯著差異(sig.=0.040
2.相關性檢驗結果
Y=1.884+0.281X1+0.317X2-0.308X3
(2.052*)(3.617***)(-1.05)
其中,Y表示研討教學效果指標,X1為學生參與動機指標, X2為學生參與機會指標,X3為學生參與能力指標。結果顯示,學生參與研討的動機和機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但學生的能力并不起作用。
四、結論及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及實證結果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國的研討教育實踐中,如何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拓寬其參與渠道是提高研討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升:
首先,教師必須對該門課程進行全面深人細致和透徹的掌握, 要能舉一反三, 融會貫通。同時要積極進行與該學科相關的各種科學研究活動, 了解和熟悉學科前沿的發展動態,讓研討內容盡可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其次,拓寬學生的參與方式,借助多媒體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溝通渠道。
最后,通過課前的任務布置、資料提供,課上的氣氛調節、課后的歸納總結等方式,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溝通表述能力的鍛煉培養。
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度教學研究項目:基于研討式教學的新型課程組織方案研究——以《領導科學》為例(YY11005)
參考文獻:
[1] 李現平. 席明納小班研討教學模式[J].繼續教育,2012,01:23-26.
[2] 賀國慶.德國和美國大學發達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溫馨提示:參考范文只是提供給大家參考學習之用,可根據需要任意編輯,文本內容僅供參考,切勿對號入座,感謝您的閱讀下載!
大二是該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的時候了;之前一直對短期支教這樣一種方式心存疑慮,這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我們究竟該給予他們多少,才能合適而恰當地給予那些孩子希望而不是虛幻的奢望與幻想。所以我決定參加這次“四葉草”社會實踐隊,遠赴甘南,去幫助那里的孩子,也去求證一些東西。
第一周我們在博拉小學進行支教、家訪和調研,為小朋友設計了英語、演講、衛生、信息技術等課程,與小朋友一起玩野外尋寶、分享快樂、趣味運動會等等。之后我們與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學生開展了學習、文化、聯誼方面的交流以及關于西部大學生職業規劃與發展前景的調研。我還負責團隊的財務,包括預算、收支、做財務表等。
這期間,我收獲了無數的友誼與感動;同時,經歷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結識一群完全不同的人,讓我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了新的了解和認知。
本以為支教是一種幫助,一種給予;后來發現不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收獲的遠遠大于我們的付出。
本來的希望是夢想我們的到來能夠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但是后來發現其實這并不容易,現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把支教發展成一個后繼有人、代代相傳的事業,甚至希望我們的力量能夠影響到國家,實施更行之有效的利于西部發展的政策。
我們的后續活動還在繼續;我也還在繼續求證。但是我現在相信,至少,我們能帶給山里的孩子們一個意識,意識決定行動,也許這一代不能走出大山,但經過一代一代的努力,總有一天能與大環境融為一體。
一個月的暑期實踐過得很快,自己慢慢地開始習慣了這種生活和這項工作,犯的錯誤也越來越少了,老板也夸獎我適應性很強,工作能力也錯,以后要是暑期還想實踐就到我這來。那時離開時還真有點舍不得呢。一個月的辛苦也是有回報的,拿到我的工資時,真的很欣慰,但是并不是因為有錢可以領,也不是終于結束了打工的苦日子,而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結果和回報,自己的實踐也有了收獲,回想一下自己真的覺得很值,自己在這個月里學的東西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在工作結束后,我做了如下的總結:
1、要善于溝通,像和同事之間等
2、要有耐心和熱情:在工作的時候要經常微笑
3、要勤勞:有時候一些細微的東西可以讓老板更賞識你,也比較容易受提拔,比如我很空閑的時候就打掃打掃辦公室,整理整理文件,幫幫老板的忙。老板就夸獎過我勤勞,有付出就真的有回報的。
當然有總結就說明同時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例如不夠主動做事,有時候老板說了才知道做,老板不說就沒有這個意識去做;社會經驗比較缺乏,經常會做一些錯事,得罪那梨園些生意人,有時也會得罪老板;剛開始也不大會和人交流,所以那時總是覺得自己很受委屈等等,雖然這些都是我的比較辛酸的歷史,不過這些也都是我寶貴的經驗,它們都將成為我以后參加工作和社會實踐的教訓,我要力爭在我以后暑期實踐以及今后就業的時候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短期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在這其中,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將會讓我終生受用。回到家時爸爸媽媽也說我真的變了好多,變得懂事多了,孝順多了,脾氣也變好多了。學校讓我們去社會實踐真的很有作用,會讓我們從中收益匪淺。社會實踐讓我知道了,掙錢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也不會再浪費錢了。
從校園走出來的那一刻,我們便肩負著這樣或是那樣的責任和重擔,這是我們這個年齡該有的一樣東西。
《經濟法》是高職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懂得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經濟法》的學習,提高自己在現代復雜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能力。作為經管專業的學生,熟練的運用相關的法律知識是基本素質。在專業學習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是掌握《經濟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重要渠道。相對于枯燥的法條、繁瑣的法律理論,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掌握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開展《經濟法》的教學工作,無疑是每一位從事《經濟法》教學的教師需要探索的。作為一門專業課,《經濟法》具有理論性強、涉及面廣、實踐性要求高等特點,再加上經濟法的知識記憶點繁多、法律法規繁雜等情況,使得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有待改進。經濟法在高職院校中面向的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那么如何在沒有法學理論基礎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有所收獲,這是教學中不得不進行思考的問題。[1]
1.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應根據不同專業進行區分授課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大多不進行專業區分、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也沒有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改變側重點。很多教師更是用同一個教案教授不同專業的學生,忽視了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知識結構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經濟法的內容分為必學和選學,必學的包括基礎理論、企業主體法、合同法等;選學的內容可根據專業的不同進行區分,例如會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稅法、證券法等。
2.片面強調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忽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名詞、對象和理論的講解非常重視,而往往忽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從而造成學生對于經濟法基礎理論掌握不牢固,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等現象的出現,并直接導致了課堂講授的乏味性。經濟法具有相對穩定和抽象的特點,而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又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只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基礎。[2]與此同時,過于片面的重視經濟法法律條文的講述和解釋,淡化把知識內化為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提高,使得學生在真正解決經濟法律實務問題的時候不能熟練將理論知識為我所用,直接影響了他們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延滯了教學任務的完成。
3.教師片面強調講授,教授方法單一,應多采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來輔助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偏重于講解,導致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發揮不出來,又加上理論知識和條文占很大比例,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降低,被迫進行學習的情況出現。尤其是對沒有法理基礎的學生,更是難上加難。[3]同時,由于非專業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機會偏少,會加大高分低能學生出現的可能性。在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運用多媒體、音頻、視頻等教學工具課堂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耳、眼、口等器官,使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識變為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故事,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教與學的活動更加的豐富多彩,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4.經濟法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單純的法律條文十分枯燥,但結合適量的案例會使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
單純講述理論基礎及法律條文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講授的過程中,需要授課教師引用大量的案例,幫助學生掌握、應用法律條文,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基礎上,我們還應創新其他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組織學生開設模擬法庭,讓學生擔任各項角色參與其中,鍛煉學生對各項法律條文的應用能力,提高教學水平。組織專題講座、圖片展覽、法院旁聽、教學錄像、律師面對面等活動,讓學生領悟到經濟法律就在身邊,增加他們想多了解法律知識的想法,使經濟法律條文的應用更加形象化。比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利用中央及地方各級相關部門和媒體組織的各類活動,讓學生去現場領略、加強了解,將發生在身邊的案例拿到課堂上共享,感悟經濟法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4]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頭腦思維活躍的年齡階段,專業課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年齡特點,利用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在教學方法和方式上進行大膽的創新改革,挑選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案例給學生,讓他們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相關經濟法的專業知識來進行討論,為學生提供一個表達思維、修煉法律素養的舞臺。通過這種針對性的教學,增強他們自身與專業課的關聯性,更有利于增加他們對這門課的興趣和愛好,也更有利于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
5.重視課內和課外教學相結合
在一般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較少,通常是老師上課時匆匆而來、下了課匆匆而去,一學期下來老師和學生都不能互相認識,更不要談彼此之間的交流。學習成績往往只是靠最后的期末筆試考試來決定。這一情況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經濟法的過程中,死記硬背老師的講課內容,根本不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課堂的教和課外的學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在講下一章節的內容的時候,先布置和下一章節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翻閱資料、上網搜索等帶著問題找答案,把對經濟法學習的時間延伸至課堂之外,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也有助于對經濟法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6.綜合運用多種考核方式,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考核、考試方法側重于對理論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用筆試的方式,試題的內容往往是由名詞解釋、選擇、判斷、填空、簡答題等題型組成。這種落后的考察和考核方式,使得很大一部分考生為了學分而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的考試機器。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經濟法在很多的高校里是考查課,致使許多任課教師認為既然是考查課就可以應付了事,寫篇相關論文或者布置一點主觀題就可以結課完成任務。但是,考核也是檢測一個學生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閉卷考試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寫論文可以多查資料,擴大知識面。為了督促學生學好經濟法課程,教師應該綜合運用多種考核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本,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通過各類方法和形式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并把快樂元素和現代化元素加入到課堂教學中,讓被動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自覺、自愿的需求性學習,切實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經濟法》勢必成為高職生喜歡學習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劉桂宗,王祥修.關于法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業經濟(哈爾濱),2003(10).
[2]李曙光.法學教育改革的方向[N].光明日報,2003-7-4.
一、自組織理論釋義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對“自組織”是這樣描述的:如果一個系統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組織,就是他組織;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就是自組織。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它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Structure)、協同學(Synergertios)和突變論(CalastropheTheory)。耗散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及其對自組織系統的影響等問題。耗散結構理論指出:一個遠離平衡態、處在非線性區的開放系統,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能量、信息,可以因漲落從無序走向有序,最終形成宏觀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協同學主要研究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機制,認為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產生新結構。協同學理論進一步指出:使無序走向有序的關鍵在于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協同現象。協同學理論深入地研究了這種協同現象的形成機制及作用模式。突變論則建立在穩定性理論的基礎上,認為突變過程是由一種穩定態經過不穩定態向新的穩定態躍遷的過程。突變論認為,即使是同一過程,對應于同一控制因素臨界值,突變仍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即可能達到若干不同的新穩態,每個狀態都呈現出一定的概率。
二、廣告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自組織特性
自組織理論具有開放性、非線性、協同性與漲落性四個方面的新特征。廣告學人才培養也具有這四個方面的特點。開放性要求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不斷交換物質、能量及信息的。這是系統形成耗散結構的首要條件。廣告學的理論體系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融合了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藝術學、營銷學等眾多學科理論,將學科置于一個相對開放和諧的系統背景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要到實踐中檢驗,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實務運作能力,將知識體系轉化為市場運作技能和經驗,實現信息的交換和轉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實現教學與社會市場的銜接和轉化,使其具有開放性。
非線性是指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呈現非線性關系。教學系統內部形成的非線性關系體現為“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學內容”、“師生與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等四種關系。[1]廣告學專業“教師與學生”的非線性關系主要體現在“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學教并重。“師生與教學內容”的非線性主要體現在教師不能總是按預設內容操縱課堂,不能沿襲別人的理論來應對本地市場。廣告學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一切知識都必須結合市場創造性的運用。課程的特殊性也決定“師生與教學媒體”的非線性關系更多要求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形象再現廣告,更能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的非線性關系更多強調的是多媒體設計的非線性,教學的內容可以隨時選擇、轉換,而不是固定的流程設計。
協同性是上述相關效應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是系統實現自組織的核心機制。在學習者系統之間,善于合作的個體將在不斷的競爭與合作中自組織、自生長。廣告專業的教學重視個體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設計科學的合乎教學要求的目標任務和分組策略,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小組合作、研究性探究性學習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目的是為了學生能適應廣告公司的小組作業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漲落性是指系統一定要有適當的外界擾動或漲落才能導致有序,使系統達到一個新的穩定有序狀態,并最終形成耗散結構。廣告學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后應用于社會。廣告理論要想能準確應用首先必須把握市場,針對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學生缺少對市場的感悟力,理論知識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出鞘的寶刀。因此廣告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課程,保證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市場,找到理論轉化成知識的渠道。當外界對初入業界的大學生不滿并提出更實際的應用要求時,壓力促使他們消化市場做出應對,這樣形成了新的系統平衡耗散結構。
三、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廣告學專業教學改革
(一)開放性的教學系統培養創造性人才。根據耗散結構理論,能產生耗散結構系統的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開放性的系統之所以能形成耗散結構主要是因為開放性系統能與外界進行熵的交換。系統理論認為:熵值越小,表明系統的有序性越強或越有序。因此,要創造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系統才能與外界更好的信息交換,這就要求我們做到:
1.開放性的教學思想。思想的開放是教學改革的最大動力。改革的推進與實施的最大阻力就來源于傳統的思維定勢。所以,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比如學校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培養人才,跟進市場和社會的需求;教學過程靈活多變,不要按預設過程實施,為學生提供一個動態發展的教學過程;老師不僅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交給方法,讓他們學會終身學習,學會將知識與生活與社會相結合。
2.開放性的教學內容。在知識訊息萬變的時代,教學內容不能過于陳舊,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的觀點和理論體系,要注重吸收新信息、新知識、新觀念,將學術前沿和業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納入教學體系。我們專業在2009年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就將網絡營銷、創業學等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內容納入了課程體系,還增設了引入業界廣告人士參與課程教學的方式,讓實戰經驗豐富的廣告界人士講課和講座,使課堂教學與社會需求得以更好的銜接。
3.開放性的課程體系及教學方式。課程體系不再是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體,代之以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部分課程設置有實踐環節,如市場調查、廣告策劃、攝影攝像等課程,以2∶1的比例設置理論和實踐課。而技能課和實踐課程的比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超過三分之一。教師團隊也是一種開放性的配置。除高校專業教師外,還從校外邀請專家和廣告業界的企業家來擔任教學和開設講座。學生的學了在課堂上,還在實驗室、廣告公司等學習實踐。實踐教學模塊的設置也與傳統方式不一樣,以前很多專業的實踐環節都是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放任自由。而我們的實踐環節分成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知實習類,只帶領學生參觀和聆聽,初步接觸,有一個感性認知后明確學習的方向,培養專業的好感和熱情;第二階段則到相應的實習基地上崗培訓,由廣告公司負責帶領;第三階段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闖,學會應聘技巧和培養自己獨立運作的能力。其次是開放性的教學方式。本專業課程要求都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設計也要求具有開放性:視聽、網絡、專題網站等使單一的紙質文字教材,變為圖文聲并茂的數字化教材,資源庫的配備使教師隨時整合、充實原有教學資源。開放式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變革,由耳聽手記、被動接受為主,變為自主學習、協作探究。#p#分頁標題#e#
(二)激發學生系統內部協同性學習。自組織理論認為“系統不是由于外部的強制,而是通過自己內部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發地形成有序結構的動態過程”[2]。協同性是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關鍵。協同性學習的關鍵是自組織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協同現象。對于學習者而言,協同學習是一種小組學習方式,強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相互促進。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發揚團隊精神都具有很大的好處。例如,在剛開始學習什么是策劃的新概念和策劃的原理和策略的時候,學生們對這一概念或原理的了解與認識處于一種無序狀態,知之甚少。但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并組織小組或團隊的協作學習,最終使全班學生都達到對這一概念或原理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完成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在團隊的協作學習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使人際溝通的意識加強。
(三)非線性的教學改革。所謂非線性系統,指的是不具備均勻性或疊加性的系統。傳統的教學模式常強調部分的設計,教師按預設流程教學,因此不利于學生對三維目標的培養,難以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前所述,非線性的教學體現在四個方面,因此,教學要用整體觀念設計,方能全面體現非線性。教師與學生的非線性關系。傳統的大學教學總是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的“學”往往被忽視,教學設計多圍繞如何教來展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相對較少,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得到發揮。這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另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這種教學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但如果將教師的“教”淡化,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片面的。因此,只有將教與學并重才能體現出教師與學生的非線性關系。
師生與教學內容的非線性關系。在教學設計中,這兩方面的非線性關系實際上要通過“‘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的設計、實施才能貫徹落實”,“教學內容的組織策略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特點,因而對教學過程的優化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3]教學內容的組織策略有宏觀和微觀兩種。宏觀策略強調學科知識內容中的結構性關系,要求教師掌握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安排好知識的層次性和順序,比如教《廣告策劃》以前,學生必須學習完市場調查、消費心理學、市場營銷等課程,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這些相關的理論融匯。在學《廣告創意》以前,必須掌握相關的設計原理和設計軟件,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理解和運用。微觀策略則強調一節課內的的某個知識點或主題的教學組織,比如概念、特征、原理等,教師針對不同的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概念教學用講述法,特征的教學用討論法,原理的歸納用案例分析法。“師生與教學媒體”、“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多媒體教學已經是大學教學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多教學是一種線性的媒體教學,不少教師按照課件的順序一頁頁地講述內容,教學過程已經是固定的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不利于創新思維的訓練。只有將信息、教師與學生三者之間形成多向互動,形成人機交互、師生互動,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們在多媒體教學的設計上靈活多變,課件的設計必須是非線性的、超鏈接方式的使用,可以讓內容根據學生反應而取舍和進行,課堂的程序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而交錯。網絡課程或者論壇、虛擬實驗等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探究或實驗,實現創造性人才培養目標。
(四)發揮“漲落性的”杠桿作用。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穩定狀態(即耗散結構)的過程,是對某種知識從無知到有知的意義建構過程。在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中,漲落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具體體現在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和行為領域三個方面。
1市場營銷專業教育觀念的改革
廣泛進行教育思想改革討論,強化教學改革的意識。根據學校的發展規劃,營銷教研室深入開展教育思想的學習和討論,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為樹立新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質量觀打下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在教學改革中注重引導大家關注現代化教育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未來市場營銷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強化發展觀念、適應觀念、特色觀念和營銷觀念。
以培養善于創新、長于實踐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市場營銷課程創新教育過程中,通過授課教師積極有效的引導,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來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實施市場營銷創新。
2明確改革目標并制訂有效的教學措施
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全面掌握市場營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兼向相關領域拓展的市場營銷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努力貫徹“理論足夠為度,著重培養應用能力”精神,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根據營銷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教學手段、方法要規范化、現代化、多元化,教學內容和形式能緊跟時代的變化,選擇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教材、教學資料。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積極整合教改成果,使教學內容與形式能與時俱進,真正體現新時期發展對人才培養不斷提出的新要求。
2.1制訂培養目標明確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明確我們的培養目標――培養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課程的設置。隨著社會需求和就業形勢的變化,我們對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也在不斷進行改革調整。核心課程依次開設:銷售職業基礎、消費心理學、商品經營、市場營銷、談判與推銷、廣告原理與實務、市場營銷策劃、網上經營實務、綜合營銷實務。
2.2大力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對有重疊內容,或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課程進行整合。同時,我們密切和企業聯系,及時了解當前相關教學內容及實踐內容的發展,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手段,建立起一個更先進的、適用的、全面的課程教學體系。下一步我們將分崗位、分解工作程序進行課程設計,并不斷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使我們的教學真正跟上時代的需要。
2.3編寫高水平的教學大綱。對專業的主干課程,以長期進行該課程教學的教師為主體組成一個編寫大綱小組,整合集體力量編寫專業主干課教學大綱和實踐環節教學大綱。大綱的制定,要根據職業教育的要求與特點,恰當地定位該門課程的目的、任務與要求,較好地處理它與相關課程的關系,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詳略得當。
2.4編寫特色教材。編寫了具有教學改革特色、應用性較強的市場營銷專業理論和實踐系列教材。教材內容強調整合,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反映出職業特色。同時,在編寫時,要強調學生技能水平的訓練及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逐步建立完備的教學輔助資料庫。組織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收集、整理有關課程涉及的單、證、表、案例、工具書、參考書等實物資料和數據資料以及教學軟件、教學光盤、錄像帶、錄音帶等,積累一定的教學資料。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形成特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要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學模式、方法的改革與研究。我院市場營銷專業在近幾年的建設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和自我創造發展特點的教學模式。
3.1改革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實踐證實,單一的課堂講授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把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法創新。本人在以下方式的教學都作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1.1案例式教學。在案例式教學中,案例是教學的主線,貫穿一堂課的始終,能起到組織教學各環節的作用,比如導入、講解、討論、對話、總結等具體教學過程都以案例為基礎而展開,它是學生獲得認知的載體,案例要有事物發展的過程描述,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在營銷課程的教授中能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目標。筆者深感此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好處――學生愛聽、勤思考、教師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通過實施,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教研上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案例庫。案例是進行案例教學的必備工具,事先教師準備好案例,以文本形式提供給學生,供學生學習和分析的教學方法。案例的選取要貼近生活,學生才容易理解。
二是組織學生自己實地調查。調研性案例是為配合某部分理論知識的運用而進行實地調研所得的實際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有目的的實地調查,取得所需要的資料,并整理成案例。然后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找出實踐中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對策。最后根據討論所得出的結論,寫出調查報告。本人一般在講授營銷環境分析和市場調查時采用,教學效果很好。
3.1.2以學生為主體的市場營銷團隊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團隊體驗式學習就是營造一個仿真的實踐環境,使學生置身于一個逼真的環境中, 通過身臨其境般的親身經歷,運用自己的經驗、理論知識來達到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目的, 深化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整個體驗學習的過程由具有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習團隊共同努力合作完成。
這種方法教師擔當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探索創新的引導者,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市場營銷團隊體驗式教學由團隊體驗式教學的設計、組織、實施和效果評估這四個環節來實現。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習團隊明確學習任務或項目及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團隊如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和評價與改進方案指導。整個過程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合適的問題、情景、活動等,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學生得出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感悟營銷之道。最后教師對自己指導團隊體驗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結合預期目標進行對比,并分析原因。學生學習團隊也要給自己團隊打分,給出得分的理由,對于做得差的方面需要認真剖析原因。師生還應共同評價學習成果并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基于市場需求的學生團隊體驗式營銷教學的成功實施,將達到豐富教學內容、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真實感悟營銷,體驗營銷,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團隊合作意識、營銷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工作責任感得以形成,為更好地融入營銷實戰打下堅實基礎,應當成為今后市場營銷教學的新模式。
3.1.3實踐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直接地體驗,了解社會供給與需求情況。現以調查報告課題為例,簡介實踐教學法如下。調查報告寫作是市場營銷課程的重要內容,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實踐從設置問卷、調查、分析、撰寫成文的整個市場調查過程。具體以學生使用手機情況為主題,親自深入校園進行問卷調查,然后針對調查結果利用市場營銷知識進行簡單分析,最后寫成調查報告。學生的實際調查分析能力因此得到有效鍛煉。大致分為五個步驟:布置任務、設置問卷、調查實踐、分析探討和教師總結。
通過學生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了市場調查的工作特點,使之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得到提高;注重儀容儀表的得體和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以及膽量等均得到鍛煉。
3.1.4情景模擬式教學。情景模擬式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對事件或事物發展與發展環境、過程的模擬或虛擬再現,讓受教育者身臨其境,在所設情景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教學內容,進而在短時間內提高能力的一種認知方法。
在采取“情景模擬式教學”時,首先是設計模擬教學方案,然后在課堂上開始實施。例如運用小組學習法、角色模擬法進行教學組織和設計。學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組,每個小組4―6人,分別扮演總經理、營銷經理、生產經理和研發經理等角色進行模擬演練。模擬買賣雙方的談判過程等。運用“情景模擬式教學”能夠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
3.2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引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自我學習、溝通協調能力。目前,我院配備了比較完善的多媒體設備,為教學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充分調動任課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改革,開發課程網站與網絡資源庫,逐步開展網絡在教學中的運用。筆者認為,充分地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可以考慮一些網上的課程論壇、實時答疑等。將教師的主要職能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信息素養的培養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
另一方面是模擬營銷實驗軟件的引進。在計算機模擬營銷實驗中,學生以小組形式成立公司,模擬一個公司的運作,分別扮演總經理、市場營銷經理、生產經理、供應經理和物流經理等角色,小組成員必須全力以赴,通力合作去參與市場競爭,根據模擬環境的變化進行分析判斷,做出科學決策,以謀求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3.3改革考試方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考核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采取什么樣的考核方法是由教學培養目標來決定的。市場營銷課程的考試要體現“以能為本”的培養目標,考評要重在考核學生的技能。因此,在考核內容的選擇上,既考知識,又考能力,著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閉卷筆試、開卷筆試、口試、模擬操作、案例分析報告、調查報告、策劃設計等多樣化的考試考核方式。
4開展實踐教學,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
市場營銷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是保證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為保證市場營銷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經過反復論證分析,按照“內外結合”的指導思想,進行了起點高、定位準、具有前瞻性的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4.1市場營銷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經過多年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與實踐,我們樹立起與能力教育相適應的教育質量觀,建立了市場營銷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有商務技能實訓室等六個實訓室。能完成公司日常辦公管理、模擬招聘、營銷策劃、商務談判、辦公設備和數碼相機使用與管理等實訓項目。
還有收銀技能實訓室、兩電子商務實訓室、校內超市實訓(市場營銷專業輪崗實習)、物流實訓室等以營銷實訓公司的任務為中心,形成細化的課程實訓單體,任務驅動教學,帶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展開,逐步形成獨特的市場營銷實務教學模式。
4.2市場營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我院結合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特點,選擇確定企業形象和經濟效益俱佳,內部管理嚴謹規范,具有市場營銷示范作用,具備校企合作條件的企業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實踐基地。主要與南寧市的一些企業簽定校企合作協議,讓學生定期到青島啤酒、南化集團、利客隆超市、海螺集團、皇氏乳業等企業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還通過校企聯合辦學的 “訂單培養”模式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積極組織、培訓學生考取對學生就業有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通過這些方式都可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技能訓練。
一、閩劇的歷史淵源與藝術價值
(一)歷史淵源
閩劇,也稱“福州戲”,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地區,并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聞名海內外。歷史上,閩中長樂、福清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民業余組班用福州方言演唱的民間小戲,因在地坪上圍著草索演出,人們稱之為“地下坪”、“牽草索”。 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與福州地區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初具雛形。清末,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講班互相吸收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彼此滲透,進一步發展成為今天的“閩劇”。 [1]后,閩劇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善傳奇、賽大然、慶樂然等班社,涌現了“閩劇梅蘭芳”鄭奕奏及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益聞書局就曾出版了許多閩劇名家名劇的唱片。五六十年代,閩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高峰期,創作、改編出許多批優秀劇目,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演員。1955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將閩劇《煉印》拍成戲曲藝術片,引起了全國強烈反響。八九十年代,誕生了一批題材新、格調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如《洪武鞭候》、《林則徐充軍》、《貶官記》等。目前,福州共有閩劇團127個。現存傳統劇目有1300余種,大都取材于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奇、雜劇。較有影響的為:《釵頭鳳》、《煉印》、《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夫人城》以及現代戲《海上漁歌》等。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閩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福建省閩劇院獲得文化部頒發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二)藝術價值
閩劇是閩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一是它是民間傳統藝術的瑰寶。閩劇作為民間傳統藝術,題材內容豐富,集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奇、雜劇等于其中[2],并借助豐富的舞臺藝術形象來加以詮釋,地方特色鮮明,是現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傳遞鄉音、鄉情、鄉戀的一個重要藝術媒體。二是傳承閩文化特別是福州傳統文化的大舞臺。在閩劇中能清晰地看到福州人民的名人與英雄崇拜意識、清官崇拜意識、忠厚仁義思想與愛國情結、兼容并蓄的開放意識、知命樂天的審美情趣和心理特征等[3],傳承發展這些地域傳統文化,是新時期推動福州又好又快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三是具有戲曲發展史研究價值。在四百多年的風雨傳承中,從明朝萬歷年間的民間小戲班,發展到中國戲劇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不斷的交融碰撞中,從方言小調,發展成為多聲腔成熟劇種,見證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
二、閩劇的尷尬發展現狀
在400多年的風雨傳承中,閩劇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不斷成熟。它來自民間,娛民育人,為民所愛。既是群眾性的集體娛樂活動,也是群眾性的自我教育活動。人們借助它來表達情感,詮釋生活,傳承做人,書寫歷史,已融入到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福州人民不可或缺的寶貴精神財富。然而,時至今日,和很多民間傳統藝術的命運一樣,受到外來思潮的沖擊,以及藝術文化商品化和影視藝術崛起等的影響,日漸走到瀕危狀態,前景堪憂。
(一)編劇人才缺乏,劇目內容陳舊單一
劇本乃一劇之本,同時,沒有優秀的創作人才,也就沒有優秀的作品乃至整個戲劇事業的繁榮和發展。20世紀八十年代,福州閩劇創作曾一度出現人才濟濟、佳作迭出的發展態勢,這得益于當時的福州閩劇創作界擁有一批年富力強、拼搏進取、勇于創新的中青年劇作家,這些劇作家們以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藝術的體認,寫出了眾多頗具水準、頗有影響的劇作,如《林則徐充軍》、《彩云歸》等優秀作品就是當時創作的。審視當下福州閩劇創作隊伍,不免令人憂心忡忡。當年的創作團體中一部分已退休多年,一部分正要退休,現只剩寥寥幾個中青年編劇和業余劇作者。這些僅剩的劇作者們的知識結構、創作心態和文化視野等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升華。同時,由于長期以來閩劇重技藝輕理論,不利用推動整個劇種向縱深發展。傳統優秀劇目流失嚴重,創作思想缺乏創新,固步自封,反映內容陳舊,當前上演的劇本多為提綱式的簡單劇目,情節松散,人物形象浮淺,有骨而無肉,味同嚼蠟,很難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二)缺少大師級領軍人才,影響力不足
所謂大師級領軍人才,他(她)應是劇種的一種代表和象征,他(她)的存在體現劇種的一種精神和靈魂,他(她)影響著劇種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推進著劇種的傳承和發展。盡管當今閩劇界有中國演員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陳乃春先生(他也是福州閩劇界至今唯一獲得此殊榮的演員)等的知名專家,但是還沒有出現一個在福建乃至全國有巨大影響的大師級領軍人才。由于大師級領軍人才的缺少,一定程度上造成閩劇藝術在全國戲曲舞臺上難以形成獨特的魅力,難以產生耀眼的光芒,難以持續地吸引各方觀眾的欣賞目光,這也成為影響著閩劇藝術在更大范圍內的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觀眾青黃不接,市場日趨萎縮
語言是戲曲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不同劇種的重要區別之一。福州方言是閩劇的基礎語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福州方言在普通話和外語的雙重夾擊下,發展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很多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一代都不會講福州方言,或只會聽不會說,于是閩劇漸漸地就失去了進一步成長的“土壤”。同時,由于閩劇市場推廣力度不足,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演出市場狹窄,票房收入微薄,許多演出機構經營困難,越演越虧,演出場次銳減,閩劇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界。以前,大人看閩劇,一般都會帶著小孩一起去看,這其實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引導過程,許多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培養起對閩劇的興趣與愛好。而現在,城市里很多閩劇老觀眾都不知道上哪里看閩劇了,漸漸的越沒的看就越沒習慣看,更不用說影響下一代一起喜歡閩劇了。曾經的臺上演員們悲歡離合,臺下男女老少如癡如醉的情形,已是過往云煙,觀眾人數銳減,“老齡化”嚴重,青黃不接。閩劇離青年一代越來越遠,有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閩劇為何物了。
(四)傳承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危機
閩劇是一個需要從娃娃抓起的藝術,傳統的閩劇藝人,都要經過嚴格的拜師學藝,一招一式間,講究形神兼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年青人擇業的取向日趨多元化。由于閩劇的形象宣傳沒有得到提升,于是許多青年一代認為閩劇是“根本用不上的東西”,不愿從事戲曲表演,家長對孩子學戲也普遍存在著前途擔憂。近幾年閩劇專業的招生都遇到很大的困難,學生人數少,生源素質偏低。同時,閩劇市場的開發能力落后,經營入不敷出,辦公設施陳舊,排練經費緊張,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環境簡陋,演員工資收入普遍偏低,造成人心惶惶,許多優秀尖子演員離開了舞臺,一批有發展前景的創作人員放棄了閩劇創作。另一方面,一些有真才實學的民間老藝人觀念保守,深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只傳戲不傳本,學徒學不到閩劇的精髓,半桶水出師,在舞臺上成了“模仿秀”。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要培育其載體,即傳承人。如果沒有了傳承人,隨著老藝人的老去,擁有技藝的消失,留給后人是永久的遺憾。閩劇傳承后繼無人,是我們不得不深思的又一難題。
三、實現閩劇傳承與發展的政策措施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民族傳統藝術的宣傳和保護工作,福州市政府也已把閩劇的保護工作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中去,并加大了扶持發展力度,人們也逐漸認識到閩劇的巨大藝術價值,這讓我們看到希望。閩劇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群策群力,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以改革促發展,推動閩劇事業繁榮復興。為此,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搭建平臺,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傳承與發展閩劇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這里社會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等。一是要培育肥沃的發展土壤。福州方言孕育了閩劇的根基,祭祀等民俗方化滋養了閩劇的空間。傳承和發展閩劇首先要保護好閩劇所賴以生存的語言與民俗文化等“生物鏈”資源,讓閩劇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茁壯成長。二是要建立“閩劇藝術數據庫”。要對閩劇劇目作一次系統地普查、統計,要對尚還健在的閩劇老藝人所傳唱的曲目進行錄音、錄像等收集整理,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介質存儲,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閩劇藝術數據庫”,以實現對閩劇的原貌保存。三是要完善扶持政策。要把閩劇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對建設項目在選址、立項、征地、投入等方面,優先安排指標。鼓勵社會力量資助閩劇藝術事業,將納稅人對閩劇表演團體及劇(節)目創作、演出捐贈的,按有關稅收政策享受稅收優惠。四是要加大經費投入。通過設立發展閩劇專項經費,鼓勵各藝術表演團體創作、排練和演出能夠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原創劇(節)目。五是要積極支持閩劇開展對外藝術交流,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積極借鑒吸收其它劇種的傳承與保護的經驗做法。六是要加大本土閩劇人才的培養力度。要拓寬人才培養面,將閩劇等民間傳統藝術人才一并納入人才培養規劃,彌補過去僅對黨政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進行重點培養的不足。要建立完善由政府、單位、社會和個人參與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投入機制,支持高校、科研機構、演藝機構等聯合組建人才培養基地,對有志從事閩劇事業的人才在學費、生活等方面予以補助。
(二)統籌兼顧,打造一大批的專兼職結合的劇作家群體
強大的劇作家群體是閩劇事業做大做強的有生力量。一是要發揮老劇作家的余熱和作用。要多關心、體貼老劇作家們,努力解決他們生活、創作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繼續安心、全心、真心地進行戲劇創作,為閩劇創作事業作出新貢獻。二是要為在職劇作家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這不僅要從精神上鼓舞、激勵他們對閩劇創作事業的執著追求,肯定他們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而且要從物質上幫助他們更好地深入生活和再教育提高,以豐富他們的創作素材和提升他們的創作水準,還要及時獎勵他們在創作上所取得的成績,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三是要發現和培養青年創作人才。要多渠道、多途徑地發現、培養有潛力、有熱情、有發展前途的青年劇作者,對于這些青年劇作者,要讓他們有機會得到學習深造,以提高他們文化素質,完善他們知識結構,升華他們編劇技巧。要讓他們深入生活,在火熱的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提高他們的創作思想和境界。
(三)解放思想,在市場中實現閩劇藝術的價值
廣闊的市場是閩劇藝術的大熔爐,也是閩劇繼續發展的動力。一是要科學定位市場。要在遵循市場法則基礎上,運用消費心理學等原理,通過研究消費者對藝術消費的心理取向,從閩劇是一門可以使人在視覺、聽覺多方面獲得極大審美滿足的綜合性高雅藝術,是一門可以從中疏解壓力、暢心怡情的藝術,是一門可以標榜個人文化身份的藝術出發,做好市場定位判斷。二是要整合培養消費群體。閩劇作為民間傳統藝術中的高雅的一分子,要對戲曲票友、學生、高級商務人士、普通觀眾等不同消費群體進行明確細分,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三是要做好宣傳推介。要讓營銷班子積極地介入從閩劇的劇目打造到銷售全過程,通過科學有效的媒介推廣,既實現提升經濟效益的要求,又實現提升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終極目標。四是要與城市營銷相結合。要讓閩劇藝術與文化經濟、城市文化建設、城市形象推廣相結合,創造豐富的平臺以展示福州地方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開拓創新,讓閩劇走進城鄉的各個角落
廣大人民是閩劇藝術的創造者和消費者,讓閩劇藝術深入民心是當前要做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持續推進“閩劇進校園工程”。要將傳承閩劇與學校的藝術教育相結合,通過開設閩劇相關課程、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有關閩劇表演團體到學校展演等途徑,傳授、普及有關閩劇的歷史、發展、表演、鑒賞的基礎知識,讓閩劇的傳承回歸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高度,讓廣大學生在熏陶中,提升對閩劇認知和鑒賞水平。二是要創作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優秀作品。要重新審視閩劇創作與文化背景的關系,重新審視閩劇創作與觀眾審美心理的距離,對原先藝術元素,進行再提煉、再加工、再創造,創造出反映當下潮流、符合時代脈膊的優秀作品。三是要建立立體式的宣傳網絡。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通訊等媒體力量,特別是要利用好新媒體這一信息化工具,精心策劃,持續推進,不斷提升閩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借助三坊七巷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機會,結合旅游景點的開發,開辟閩劇演出場所,提升閩劇文化的輻射力。
總之, 傳承與發展閩劇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偉大工程,是我們共同的神圣使命。我們要在全國上下高度重視傳承與發展民間傳統藝術的重大歷史機遇面前,勇挑重擔,解放思想,大力作為,實現閩劇藝術的新一輪繁榮復興。
參考文獻
[1]福建戲曲研究所.福建戲史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60.
[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 福建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12月,113.
[3]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205.
Discusse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n Opera
【Abstract】Min Opera, has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meaning,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wealth of Fujian, Fuzhou dialect of the living fossil, the passing of accent, nostalgia is an important art media, a higher artistic valu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of entertainment, Min Opera arts increasingly marginalized, the outlook is not optimistic. In the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prosperity Min Opera arts renaiss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