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6 08:36: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家庭環境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該表共90個問題,包含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等描述家庭社會和環境的10個因子,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環境特征。該量表的每個條目采用“是、否”評分制:回答“是”評1分、回答“否”評2分。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
2.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家庭環境評分結果比較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矛盾性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他各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見表2。
2.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自我和諧評分結果結果顯示,留守兒童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自我的刻板性兩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P<0.01),自我的靈活性因子評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見表3。
2.3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自我和諧的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自我和諧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見表4。
3討論
家庭對兒童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家庭不僅為兒童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還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父母外出務工造成父母一方或雙方家庭角色的缺失,帶來了一系列不利于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家庭環境變化。本文結果顯示,在FES-CV量表評分中,留守兒童矛盾性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他9個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表明留守兒童家庭環境較差。這與洪恬和范興華等報道結果相一致。提示留守兒童家庭環境不佳,應引起社會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兒童自我意識反映了兒童對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視、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自我和諧是個體心理自我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所謂自我和諧指的是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意識中的自我概念與實際上的經驗產生分歧時,個體就會經歷或體驗到人格的不協調或不一致的狀態。
1 引言
創造力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正是許多學者對創造力感興趣的原因。目前,學者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的,比如創造力的認知過程和動機過程、創造性的人格,影響創造力的因素等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創造力受到內因與外因的共同影響。其中,內因主要體現在創造性的個體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響主要反映在環境方面[1]。其中,環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方面。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教育機構,也是人類最開始接觸的生活場所,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國內外關于家庭環境對創造力影響的研究。
2 客觀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
客觀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家庭環境[2],如: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觀的家庭環境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2.1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創造力的影響
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經濟和教育水平,這和創造力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家庭經社會經濟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親職業、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來衡量的。師保國、申繼亮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SES)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不僅對創造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應,而且還會通過智力對創造力產生間接的影響[3]。但是另一項相關的研究卻發現:創造性傾向與家庭經濟地位的相關并未達到顯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對高智商青少年與高創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環境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高智商青少年的父親比高創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從事于學術或者是教育的職業,而母親更多的是家庭主婦;兩組類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說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會培養出更具有創造力的孩子。許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個體的發展[6]。家庭經濟社會地位較差的兒童缺少認知刺激和相關經歷,認知刺激的缺少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2.2 家庭結構對創造力的影響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 以及由此形成的聯系模式, 包括橫向的組合(同代人之間的聯系模式) , 和縱向的組合(代際之間的聯系模式) , 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7]。
從家庭結構的角度出發,以往的研究分別考察了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等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
對于家庭規模和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研究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兒童為被試,采用發散思維測驗,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結果中卻出現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發現,在發散思維測驗得分上來看,獨生子女最多,頭生胎兒次之,末生胎兒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兒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間的得分并無顯著差距。此外,研究還發現,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數量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創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兒童比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的兒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發現,兄弟姐妹之間的年齡差異可以調節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影響[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順序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影響受到年齡差距和性別差異的影響[10]。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頭生胎兒和異性的弟妹之間的年齡越接近的話,那么就會更具有創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對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較大的年齡間隔會導致更高的創造力;年齡間隔與出生順序、家庭規模、年齡之間相互作用[11]。這樣看來,以往的研究對于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等因素對創造力的研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在以后的研究種這幾個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仍然是心理學中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內容。
3主觀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8-0096-01
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20世紀初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之一,與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同為近代歐洲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她宣傳個性自由,強調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和自覺的精神,“呼吁通過教育改造世界,促進世界和平”①,培養具有完備健康人格的青年。1907年在羅馬開辦“兒童之家”(Casa Dai Bambini),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其環境育人②思想及實踐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新教育運動和幼兒教育的發展。
一、社會環境育人思想
蒙臺梭利十分重視社會環境對于兒童成長的影響,她認為教育本身的目的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生物目的,即培育個體的自然成長;其二是社會目的,即鍛煉兒童適應和利用社會環境的能力。這兩個根本目的的完美結合才稱得上是理想的教育,而理想的教育應該在“有準備的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中去開發兒童的潛在能量,使其得到自由的發展和充分的發揮。蒙臺梭利首次提出“有準備的環境”的概念,這與我們目前常用的“構造環境”的概念大體一致,同屬于社會環境范疇之一。因為社會環境中最主要的是“構造環境”,是人化的自然,這對于感官(或稱感覺)發達而思維相對較弱的兒童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兒童對周圍的環境的模仿能力極強,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什么,或者為什么要模仿,為此,教育者必須提供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美觀舒適的生活設備,實用安全的教學教具,構成一個真實,充滿自由、愛、營養、快樂和便利的兒童身心發展所需的環境,讓兒童有機會獨立、循序漸進地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二、學校環境育人思想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潛力應以一種自發的沖動表現出來,任何壓抑這種沖動的教育方式都是必須摒棄的。她猛烈抨擊傳統教育中用懲罰和獎勵逼迫和誘惑兒童屈從的做法,認為這是學校長久以來形成的看似光鮮,實則極為失敗的教育方式之一。而真正科學的教育的根本原則是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其按其本性去表現自己。在“兒童之家”中,蒙臺梭利鼓勵兒童自由活動,她認為只有手腦結合、身心協調的科學的訓練,才能令兒童全面而健康地發展,而學校正應是為兒童創造這種條件的育人環境處所。教育者要充分發揮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讓兒童學會創造性地完成自我希望達成的“作業”,而后逐步修正和改進自己,進而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完成一種質的提升。蒙臺梭利與福祿培爾一樣,都受到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思想的影響,她竭力反對學校對兒童的身心的束縛,主張以兒童為主體,強調順其自然和兒童的自我教育,“老師必須去引導孩子,但不能讓孩子感到老師無處不在”,應“隨時準備提供孩子所需的幫助,但永遠不要成為孩子及其實踐之間的障礙”。當然,她在關注學校環境育人功能的同時,過于重視學校環境的客觀作用,否定了創造性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完全忽視教師說理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未免有“環境決定論”之嫌。
三、家庭環境育人思想
蒙臺梭利的家庭環境育人思想受到柏格森(Henri Bergson)和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等人的影響,她提出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四個彼此密切聯系的特點:其一是具有獨特的心理胚胎期。蒙臺梭利認為人類的成長要經歷兩個“胚胎”期,一個是在母體內成長的“生理的胚胎期”,另一個是在后天環境中成長的“心理的(或稱精神的)胚胎期”;其二是心理具有吸收力。她認為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對外界環境感知的特殊的鑒別能力,即“吸收心理”(Absorbent Mind),兒童可以從與環境互動和情感聯系獲取印象和文化,不斷發現和塑造自己;其三是發展具有敏感期。她將兒童的敏感期分為感覺敏感期(0~5歲)、秩序敏感期(1~4歲)、語言敏感期(2個月~8歲)、動作敏感期(0~6歲)四個層次,并逐一論述了其不同的特點;其四是發展具有階段性。她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均有其特定的身心特點,第一階段(0~6歲)、第二階段(6~12歲)、第三階段(12~18歲)。更重要的是,兒童上述心理發展的全部時期,家庭作為第一維度的教育環境一直貫穿其中,所以,蒙臺梭利特別強調家庭環境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她主張“教育應始于誕生”,遺傳、家庭環境、教育等因素必須統一起來,而父母就是兒童的決不可替代的啟蒙者。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習慣、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在兒童的感官和心理上發生作用,因而,家庭教育必須改變單純關注孩子的生活所需的觀念,更多的關注“改善孩子健康狀況和拯救孩子生命這一積極探索的精神……加強孩子的思想生活,并使其從中獲益”。因為思想生活才是真正的人類的生活。
(一)高期望重智力,忽視心理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要求,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由于教育觀念的因素,一些家長對學前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著偏差。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提早對孩子進行教育,過分追求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重視學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他們讓孩子過早學習數學、認字等文化知識,甚至不顧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給孩子報各種興趣輔導班,學前兒童失去了本該有的美好童年。這樣,過高的期望造成了過高的壓力,重視智力的發展忽視了情緒、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影響了其心理健康的發展,不利于學前兒童身心全面發展。(二)行為導向錯誤,忽視積極品質。學前期是兒童自我概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而這個時期最直接的影響是父母,父母的行為導向和暗示起著重要的作用。積極的行為導向和暗示,對兒童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良的行為導向和暗示給兒童帶來消極的影響。很多家庭缺乏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忽視學前兒童積極的品質,消極評價使學前兒童形成錯誤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識缺乏正確性,甚至影響兒童今后的發展。因此,父母的觀念和行為導向對兒童的影響很大,忽視積極品質而助長消極品質,影響心理健康發展。(三)教養方式不合理,忽視家庭氛圍。家庭教養方式主要包括專制型、溺愛型、民主型等。目前,父母經常對子女采取溺愛和專制的教養方式,或者聽從兒童安排,一味遷就兒童,這樣助長了兒童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特點,或者家長以長輩身份命令兒童,讓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兒童缺乏自主性,而且以嚴厲的方式對待兒童,這種不尊重兒童的教養方式,給兒童營造的是一種消極的家庭氛圍,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兒童內心產生壓力和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而且會使兒童產生自卑感等不良品質,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主要內容。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國興起的心理學思潮,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相對比較分散,主張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主要內容大概分為以下三個方向:1.積極的情緒領域。積極的情緒強調主觀層面上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例如幸福、樂觀、快樂、希望、滿足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領域最有影響的研究是“拓展-構建”理論,“積極情緒能擴建個體的行為或思想,還能幫助個體建立起長遠的、有利于個人未來發展的資源(包括身體資源、智力資源和社會性資源等),而消極情緒的作用則相反”。總之,人要以積極的情緒面對問題,積極的情緒有利于人們長遠的發展。2.積極的人格領域。積極的人格主要指個人層面的積極方面和積極品質,特別是研究人格中關于積極力量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并主張要以一種更具開放性和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力和發展能力。總之,積極的人格有利于預防消極品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領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人格有密切的關系,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都影響著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的形成。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指建立積極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1.重視心理因素,培養積極情緒。美國心理學家弗瑞德克森認為,“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充足的能量,讓個體思維更活躍、認知更全面、反應更靈敏”。因此,我們應該重視積極情緒等心理因素的發展。首先,家長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既要重視兒童智力發展,也要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興趣給予適當的期望,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其次,家長應調節好自己的不良情緒,避免影響兒童,并以積極的態度理解和對待兒童的消極情緒,幫助兒童正確表達和發泄消極情緒,增加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最后,家長也要創造情境和機會滿足兒童的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與認可,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2.重視積極品質,客觀評價兒童。積極心理學主張以欣賞性的眼光挖掘人的潛能,重視人的積極品質方面,這也有利于預防消極品質的出現。因此,家長要重視兒童的積極品質,客觀評價兒童。首先,家長要注意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除了發現問題,更要相信兒童的能力,挖掘兒童的優勢,用積極的方式鼓勵和表揚他們。其次,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考慮每個兒童的需要、性格、能力、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客觀評價兒童,幫助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樹立自信心。最后,家長要創造條件使兒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進而塑造積極的人格。3.轉變教養方式,創設積極環境。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家庭環境是除幼兒園外影響其身心發展的重要組織系統。研究發現,積極的家庭環境可以減少情緒行為問題的出現。由此可見,學前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其情緒和人格。因此,家長應該為兒童創設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氛圍。首先,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采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尊重和理解兒童,給兒童自由發展的空間,不遷就和溺愛兒童,與兒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次,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相互關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并多向兒童傳遞積極的情緒,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兒童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愉快。最后,家長要加強與幼兒園的密切合作,了解兒童在幼兒園的情況,共同商討教育對策,家園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這樣,給兒童創造一個民主、接納、溫暖、和諧、愉悅的積極的家庭環境,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個性和健康的心理。
三、小結
學前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前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心理發展更不要讓兒童輸在起跑線上。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讓我們開始從新的角度審視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改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示作用。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理念運用到解決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上,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因素的發展,培養學前兒童的積極情緒和積極品質,創設積極的家庭氛圍和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7
閱讀是人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們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對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著重要意義,是學生追求成功、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大學生學習與成才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與其所在的家庭環境有著重要關系,因為閱讀習慣及行為的養成是從學生們幼兒時期就應該打下堅實基礎,而家庭是學生們能夠接觸書籍、了解閱讀的起點,因而家庭教育是學生們閱讀行為養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是學校、朋友以及老師都不能代替的。中央教育研究所的一項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促進學生智力、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以及幫助學生們養成閱讀習慣都有意義重大,尤其是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更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促進因素。
而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現狀及其所在家庭環境的調查分析來進一步探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相關影響,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生的父母更好的確立家庭在大學生教育成長中的重要位置,積極參與到大學何時能們的閱讀教學之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與氛圍,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為其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
1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體制的日益完善,家長們都會更愿意將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托付給學校,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單純的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物質基礎,這就造成了家庭與學生們學習生活的脫節。但是實際上,家庭才是學生們學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相處的時間最長,而且耳濡目染都是家庭環境的細節和行為表現,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因為閱讀是需要環境作為支撐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養成較好的閱讀行為習慣。因此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意義重大。
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具體影響情況,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調查了解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習慣以及行為的具體現狀;
(2)調查了解大學生所處家庭環境對于其閱讀行為養成的主要影響方式;
(3)通過研究分析,認識到家庭環境主要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所起到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大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的合理性建議。
3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分層隨機抽取的方法選取300名江蘇省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初步了解大學生閱讀的行為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對這300名學生的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與實際訪談,主要從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方面去具體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的影響。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是在深入了解大學生閱讀行為以及家庭環境相關概念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有效的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來對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
4研究結果分析
4.1大學生閱讀行為現狀分析
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中僅有2265%的大學生具有相對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能夠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而42.52%的大學生整體閱讀行為表現一般,并不具備主動的閱讀習慣,只是被動的完成學校要求的閱讀作業,對于閱讀并沒有形成足夠的興趣,也沒有展現出足夠的熱情。其中還有32.83%的大學生閱讀行為表現較差,沒有絲毫自主閱讀的能力及習慣,甚至可以說極度討厭閱讀,不僅不會自發的通過閱讀提升自我修養,而且學校所要求的閱讀任務和閱讀要求也很少有完成的時候,整體閱讀狀態較差。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整體的閱讀行為表現并不理想,沒有體現出大學生應有的高度和狀態。
4.2對大學生家庭環境的調查研究
基于江蘇省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實際現狀,我們進一步對大學生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依據Williamson(2007)關于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成長影響的研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家庭環境對于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因而本次研究也主要惱饉母齜矯嬲箍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研究。
4.2.1認識態度
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家庭中能夠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重要性的比例僅為35.01%,其中22.45%的家庭認為家庭環境是學生啟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孩子們閱讀智力萌芽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作用相對顯著;而12.56%的家庭表示大學生從孩童到成才過程中接觸時間最長、受到影響最深的就是家庭環境,因而大學生是否會形成良好閱讀習慣與家庭的重視程度和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至關重要。但是具有這一意識的家庭從整體來看,還是較小的一部分比例,其中有9.64%的家庭認為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養成與家庭環境關系一般,并沒有顯著影響。而其中認為家庭環境并不重要的家庭一共占比5535%,這部分家庭認為學生們閱讀行為的養成和良好學習習慣都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督導,家庭環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在對于學生們教育方面存在的誤區。
4.2.2指導方法
如圖3所示,通過對學生家庭的調查研究以及對于學生本人的實際訪談我們了解到,能夠持續的對子女進行閱讀指導,并為子女提供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行為引導的家庭在所有被調查家庭中僅占到1652%;而其中有33.67%的家庭父母只是偶爾會輔導子女學習,糾正子女錯誤的閱讀行為,督促并幫助孩子們養成正確的閱讀與學習習慣,但是并不經常,這部分家庭父母的重心還是以自己的工作為主,投入到孩子們閱讀學習中的精力畢竟有限;49.81%的家庭其父母對于子女從來沒有閱讀方面的教育輔導和方法指導,父母都是依賴于學校的教學來完成學生們的閱讀學習任務,而沒有為學生們提供濃厚的家庭閱讀文化氛圍,更沒有對孩子們的閱讀習慣進行督導和幫助。
4.2.3外支持
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各自的家庭對于其孩子閱讀的支持表現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閱讀支持,即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閱讀與學習書籍,這部分家庭占比3252%,這也是為大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讀書學習土壤;而經常帶孩子們參加讀書文化活動的家庭占比22.36%,這也是培養孩子們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但是能夠經常給予孩子們閱讀與學習上鼓勵和支持的家庭只占比16.75%;通過自己的閱讀行為為孩子們做出閱讀表率的家庭占比9.85%,所占比例都相對不高;甚至還有45.62%的家庭并沒有具體的行動來體現對于孩子們支持,這樣缺乏了家庭環境支持的大學生在其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就會更加困難,對于其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極為不利的。
4.2.4參與程度
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的實際參與程度整體較低,只有25.65%的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行為有著較高的參與度;3203%的家庭參與程度一般;而其中42.32%的家庭都沒有顯著參與。而缺少了家庭的實際行動支持和閱讀參與,大學生的閱讀肯定會缺少方向和幫助,從而不
可能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5結論
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確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尤其是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
方面都影響著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認識態度能夠
幫助家庭正視對于子女閱讀的教學培養,形成家庭閱讀教育濃厚的氛圍;家庭正確的指導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家庭環境中的支持更能幫助大學生從小就培養閱讀的興趣,積極參與閱讀文化活動,這對于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家庭的參與程度更是實現
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以及閱讀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應該尤其重視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意義,從而更為有效的利用家庭環境去幫助大學生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升蔚.大學生“微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16.
[2]師衍輝.大學生社會化閱讀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家庭是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青少年正處于成才過程的素質優化期,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為高層次的人才。
1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礎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青少年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1.1家庭遺傳提供了生理素質
“遺傳”這個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種自然現象。生物親代通過生殖繁育把親代的特性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備與親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現象就叫遺傳。遺傳物質的差異、優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層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質很大部分是來源于親代的遺傳,生理素質差異性決定了青少年的才華見識在質和量上潛在的差異,從而影響青少年成才的速度與層次。智力素質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礎。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遺傳率高達60%,僅有約40%的平均智力水平歸功與環境差異。除了智商有遺傳基礎外,特殊才能也有遺傳基礎。如音樂、繪畫。
1.2提供了物質基礎
家庭的物質條件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對青少年的思維力、創造力以及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發達城市,青少年接觸的新事物的機會就比較多,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識、參加各種科技實驗活動、眼界開闊、思維敏捷,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同時,他們展現自己天賦、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大這有利于青少年較早的確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質條件,如營養、學習資料,受培訓的機會等。好的經濟基礎,不但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好的學校,優化智力,同時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有一個好的體質。
1.3提供了精神環境
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家庭關系、文化氣氛、家庭成員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人格、情緒產生好的影響。青少年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員關系不穩定、不和睦,青少年則會產生不安全感,表現出敵對、偏激、孤獨等心理,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敗,不能單憑智能水平,還要看他的個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系和人才思想素質。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子女學習水平、志向、態度等,從而制約青少年智力素質優化。
2家庭影響具有長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包括父母、子女等親屬在內的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對青少年成才具有長期影響。青少年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離不開家庭。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貫穿始終。首先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方向產生影響。由于遺傳和家庭的長期共同生活,父母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等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鏈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蘇軾兄妹,構成了詩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層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關系的親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對子女最為了解,對他們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熏陶性。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過程中少走彎路,加速其成才的過程。
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起到促進的作用。
3優化家庭環境
3.1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3.1.1維系和諧的夫妻關系
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環境。夫妻關系的和諧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起著重大影響。夫妻感情深、互相關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生動教育。而夫妻經常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異夢,動輒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會給孩子心靈上投下陰影。孩子長大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表現出粗暴、刻薄,嚴重的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3.1.2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兒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對青少年成才就有深遠影響。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依戀逐漸變淡,渴望脫離父母,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希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與父母向朋友一樣交往。這時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地更新思想、認識到青少年不單是家庭的成員同時也是社會的公民。形成開明、民主、平等的家風。其次,確立正確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高期望,有時對子女的要求脫離了子女的真實情況,甚至有的家長還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這樣以來,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挫敗、自卑心理。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他們確立正確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3.2.1加強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優良遺傳物質必須接受優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質,實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對青少年成才影響很大。父母的素質高就會對青少年實施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備條件。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教育,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非常危險的。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養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必須把自己的智慧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強也會獲得同伴的贊許這也會強加他們的自信心。有信心才會敢想敢做,才會出創造性的成果,才會為社會做貢獻。新晨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青少年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1.1家庭遺傳提供了生理素質
“遺傳”這個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種自然現象。生物親代通過生殖繁育把親代的特性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備與親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現象就叫遺傳。遺傳物質的差異、優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層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質很大部分是來源于親代的遺傳,生理素質差異性決定了青少年的才華見識在質和量上潛在的差異,從而影響青少年成才的速度與層次。智力素質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礎。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遺傳率高達60%,僅有約40%的平均智力水平歸功與環境差異。除了智商有遺傳基礎外,特殊才能也有遺傳基礎。如音樂、繪畫。
1.2提供了物質基礎
家庭的物質條件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對青少年的思維力、創造力以及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發達城市,青少年接觸的新事物的機會就比較多,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識、參加各種科技實驗活動、眼界開闊、思維敏捷,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同時,他們展現自己天賦、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大這有利于青少年較早的確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質條件,如營養、學習資料,受培訓的機會等。好的經濟基礎,不但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好的學校,優化智力,同時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有一個好的體質。
1.3提供了精神環境
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家庭關系、文化氣氛、家庭成員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人格、情緒產生好的影響。青少年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員關系不穩定、不和睦,青少年則會產生不安全感,表現出敵對、偏激、孤獨等心理,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敗,不能單憑智能水平,還要看他的個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系和人才思想素質。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子女學習水平、志向、態度等,從而制約青少年智力素質優化。
2家庭影響具有長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包括父母、子女等親屬在內的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對青少年成才具有長期影響。青少年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離不開家庭。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貫穿始終。首先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方向產生影響。由于遺傳和家庭的長期共同生活,父母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等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鏈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蘇軾兄妹,構成了詩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層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關系的親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對子女最為了解,對他們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熏陶性。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過程中少走彎路,加速其成才的過程。
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起到促進的作用。
3優化家庭環境
3.1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3.1.1維系和諧的夫妻關系
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環境。夫妻關系的和諧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起著重大影響。夫妻感情深、互相關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生動教育。而夫妻經常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異夢,動輒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會給孩子心靈上投下陰影。孩子長大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表現出粗暴、刻薄,嚴重的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3.1.2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兒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對青少年成才就有深遠影響。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依戀逐漸變淡,渴望脫離父母,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希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與父母向朋友一樣交往。這時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地更新思想、認識到青少年不單是家庭的成員同時也是社會的公民。形成開明、民主、平等的家風。其次,確立正確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高期望,有時對子女的要求脫離了子女的真實情況,甚至有的家長還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這樣以來,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挫敗、自卑心理。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他們確立正確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3.2.1加強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優良遺傳物質必須接受優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質,實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對青少年成才影響很大。父母的素質高就會對青少年實施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備條件。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教育,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非常危險的。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養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必須把自己的智慧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強也會獲得同伴的贊許這也會強加他們的自信心。有信心才會敢想敢做,才會出創造性的成果,才會為社會做貢獻。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6-0144-0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問題學生”數量增多和類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正逐漸顯現。因此,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和轉化成為了目前初中教育中重要的工作任務。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和轉化方法是否得當、是否有效也是教育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筆者依據教育理論并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針對不同類型問題學生,提出了教育及轉化問題學生的方法,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中“問題學生”的界定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問題學生”的研究很多,分別闡述了“問題學生”的概念。楊文鳳(2009)、張成(2010)等學者對問題學生的界定相似,他們認為,“所謂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在學習、行為、心理等方面偏離常態,并且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倪高武(2006)研究認為,“問題學生主要是指品德行為偏常、上課搗亂、逃學曠課、不做作業等,或是與成年人的要求產生沖突(如非正常交往、打架斗毆、說謊、偷竊等),對學習無興趣、無目的、態度惡劣、懶惰,甚至經常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其中,有的人對正面教育持較強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
雖然國內對“問題學生”的界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是,我們會發現研究的共同點,即所謂的初中“問題學生”是指:在外界不良環境因素作用和刺激下,某些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了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在學習、心理、行為等方面有別于正常學生,輕者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重者則品行不端,危害家庭、學校和社會。
二、初中“問題學生”的成因
初中是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初中生處于生理和心理過渡的不穩定時期,往往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問題。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1.家庭環境因素
極端家庭環境極易造成問題學生的出現。所謂極端家庭環境是指:有一類家庭條件非常優越,生活富裕,由于父母及親屬過分溺愛,學生滋生許多生活惡習,對學習的態度也是漫不經心;有一類家庭非常貧困,教育經費捉襟見肘,學生往往信心不足,情緒低落,心里時刻存在不安定因素,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再有一類是暴力、單親、留守家庭,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傷害最大,學生或是被虐待,或是被漠視,或是被譏諷,往往會形成性格孤僻、人格不健全的問題學生。無論以上哪類家庭環境,不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都會產生大量的問題學生,本研究認為家庭環境因素是形成問題學生的最重要因素。
2.學校教育因素
一方面,有些家長對學生教育漠不關心,無視責任,把教育重擔完全交給學校,教師的壓力每日俱增,還經常得不到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導致部分教師和學校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以安全為重,以少出不良輿論為重,在教學上對問題學生疏于管理、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習成績成為了衡量學生優劣的主要指標,成為了學校獲得各項榮譽、資助和爭取生源的重要手段,一些具有專長的學生往往被忽略,如果成績不理想,無形中被劃分到了差生隊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問題學生。
3.社會因素
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方便了百姓生活,同時網絡不良信息的散布,不斷侵襲著純潔的校園,嚴重影響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在“金錢至上”、“讀書無用”、“不勞而獲”、“貪圖享樂”等錯誤輿論的誘導下形成了問題學生。
三、初中“問題學生”的轉化方法
1.“平等、寬容”的轉化方法
每一個初中學生都應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機會,“問題學生”應該獲得更多的寬容和理解。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在理解、寬容的基礎上,應建立廣泛的、平等的交流平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66-02
心理學家的創始人阿德勒既強調人格的整體性,認為人格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又強調人格的獨特性,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種獨特的組合。我們所說的健康的人格表現為活潑開朗、做事有自信心、有堅持性、積極參與活動、愿意與同伴交往、富有同情心等等。兒童的這種開朗樂觀、機智豁達的良好性格需要從小培養,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以及習慣。當然了這主要是與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現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談論。
一、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我們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間形成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孩子也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將來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不利的影響。
1.為了使孩子能茁壯成長,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良好的居住環境是必須的。家庭環境首先應該是安靜的,旁邊不要有熙熙攘攘的車站碼頭,人聲鼎沸的菜場鬧市,也不要有機器轟鳴的工廠作坊。耳聽目曉的“孟母三遷”這故事說明了古人深深懂得家庭環境對兒童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如今大中城市高校區的房價高也就是這個原因,說明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2.在家庭環境中應給孩子設計一方獨立的空間,有自己的一個小天地,這樣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責任意識和獨立自主意識。如果孩子老是和父母睡在一起,自己連一個相對固定的地方都沒有,會使孩子形成一種嚴重的依賴性,也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自己是父母的附屬品的心理,這對孩子以后的心理發展和人格的塑造都是不利的。國外的家長們在即將做父母時就會給孩子布置好自己的房間,出生后就讓他們獨立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
3.在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建立平等寬松的人際關系,有事大家商量,有矛盾放到桌面上來解決。關系到孩子的事,也要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有些事不妨嘗試著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霸道而專制的家庭會讓孩子生活在緊張而懼怕的氣氛中,這不但會扼殺孩子的童真和天性,也會極大的扼殺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個家庭中父母之間相親相愛,兄弟姐妹之間互敬互愛,與鄰里之間相處得很融洽,往往易使兒童形成善良、懂禮貌、態度誠懇、積極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4.父母的興趣愛好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還可能影響孩子的終生。比如,父母愛好攝影,孩子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很可能也喜歡玩相機、照相;父親喜歡下棋,孩子也大多愛棋;母親喜歡打扮,孩子往往愛漂亮。但是如果家長興趣低下,喜歡打麻將、玩撲克、賭博這些不良的愛好,那么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興趣愛好熏陶下,還能有良好的人格嗎?父母的興趣影響孩子興趣的名人事例很多,像“孔子愛禮樂,教孔鯉學詩習禮”;“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由于父親趙奢是趙國名將,趙括從小也熟讀兵書,但不曉活用等。很多“書香門第”“醫學世家”都是在父母的熏陶下浸染成的。
二、兒童的社會化環境的啟蒙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陶行知說,“處處是教育”。孩子們除了家庭和學校外,還與所置身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社會是一本百科全書,整個社會環境對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是無形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個體心理發展必須依賴的外部條件,幼兒的發展方向是走向社會,在社會化教育中,要讓幼兒學到必要的社會生活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是社會化教育的主要目的。
1.現在的孩子對外界的新鮮事物特別的敏感,成熟的特別的早。大家都在感嘆,以前那些讓人們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越來越少,很多孩子口中哼著流行歌曲,說著不知從那里聽到的流行術語,認為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很糟糕。但我不這樣認為。我個人認為,今天的社會環境對孩子個性發展是好的,我們現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幼兒年齡小,情緒容易激動,易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所以我們要重視激發幼兒的情感。比如:帶孩子外出旅游時,可以進行隨機教育,讓他們要愛護公物、不隨地吐痰、保護環境。多帶孩子參加志愿者活動,比如:撿拾垃圾時,讓幼兒認識到亂扔垃圾的危害,引導他們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
問題行為可以分為兩類: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內化問題指的是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如焦慮、抑郁等。外化問題指的是攻擊、盜竊等違反道德和行為規范的不良行為。
二、幼兒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指的是一種教養風格,也是父母在撫養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養方式可劃分為四種類型,即權威型、溺愛型、忽視型和專制型。
權威型和專制型的父母對兒童的管教嚴厲,要求事事服從,這容易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溺愛型父母由于過于寵愛子女,對兒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給予滿足,久而久之,兒童逐漸產生自私、任性的不良心理。而忽視型父母一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很少在孩子的身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少做出反應,更談不上指導孩子,往往任其自由發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幼兒也表現出較多的敵意和攻擊。由此可見,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的發展和行為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
2.家庭環境
在影響兒童行為的環境因素之中,家庭環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關系、家庭條件、父母的職業及受教育水平等都對兒童心理及行為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研究表明,與和睦的家庭相比,經常有暴力沖突的家庭中兒童的行為問題的檢出率要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及家庭條件差的兒童與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條件好的兒童相比,行為問題的發生率也較高。經常吵架的父母容易使兒童處于緊張的狀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沖動。除此之外,親子關系也會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與行為表現。
三、教育建議
1.改善父母的教養方式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應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但又不失權威的形象。對待孩子要做到尊重、信任,對孩子出現的不成熟的行為應進行限制,并用理性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以促進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
其次,父母應改變以往不合理的教養方式。父母疼愛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應學會放手,不要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完成,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獨立性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父母應教導孩子學會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如果幼兒將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積壓久了而不發泄會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應讓幼兒學會將內心的不愉快告訴家長、老師或同伴,或通過參加一些有意義的體育活動等進行合理的宣泄。
2.營造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
父母應注重親子關系的發展,培養與幼兒之間的情感,履行教養責任。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爺爺奶奶,自己卻沒有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父愛、母愛的缺乏對孩子不良性的形成都會造成深遠影響。
因此,父母應抽時間多陪孩子,培養親子情感,履行教養責任。此外,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能給兒童以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可以多些體貼和耐心。
幼兒時期是個體體格發育和心理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個體的一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特別重視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家長除了要了解幼兒身心和行為發展的規律,還要改善不良的教養方式,并給幼兒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保證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