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6 08:36: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市場經濟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市場經濟下經濟類犯罪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商品的生產、交易、流通和消費環節,經濟類犯罪案件的數量日益增多。這一方面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結構和人們價值觀念的巨大轉變,從而產生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舊的體制尚未被取代之前,新的經濟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市場經濟的管理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問題和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抓住時機,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最終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市場經濟下經濟類犯罪的特點
(一)主觀故意性
在經濟類犯罪當中,犯罪分子在主觀上表現為故意形態。其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金錢和私欲而實施的違法犯罪活動。而且在經濟類犯罪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犯罪主體具有身份特定性,他們利用職務之便,、貪圖錢財,最終走上不歸路。
(二)技術性
經濟類犯罪案件當中,犯罪分子的行為大多侵犯的是國家、企業或者個人的財產利益,并未對被害者進行人身方面的損害。而且在犯罪的過程中,往往利用高科技為犯罪行為提供便利。比如犯罪分子作案的交通工具、手段、和方法,大多甚至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用于避免犯罪行為的發現。從而加大犯罪偵查的成本和時間。
(三)團隊性
由于經濟類犯罪的復雜性,大多數的犯罪分子為了追求犯罪結果的發生,往往采取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作案。走私罪就是團隊協作的一種典型經濟犯罪。
三、市場經濟下經濟類犯罪的成因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特點,極大的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濟主體能夠通過合法的行為獲取最大利益。但是,在市場經濟允許下的自由競爭能夠謀取到的巨大經濟利益卻容易導致犯罪分子的不法行為。因此,市場經濟對于經濟類犯罪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影響。
(一)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導致市場經濟主體
市場經濟是一種自主經濟,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市場主體必須是具有獨立的經營權,能夠承擔一定的責任能力才能成為企業法人。而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由于經濟的獨立性,使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弱化,使得企業內部員工經不住金錢的誘惑萌發犯罪意圖,最終導致犯罪的發生。
(二)市場經濟的營利性助長了犯罪意圖
在商品的流通過程中,生產經營者生產商品并不是滿足消費者對于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而是在買賣的過程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市場經濟的營利性導致許多人趨之若鶩,為了追求巨大的經濟效益,不惜鋌而走險、采用非法的手段來謀求自己的利益,從而構成犯罪。比如走私犯罪、犯罪、信用卡詐騙罪等,都是由于犯罪分子在市場經濟營利性的驅動下,萌生了犯罪的意圖。
(三)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導致犯罪分子不法行為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其允許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在一定的自由當中展開公平競爭。競爭促使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能夠不斷的創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爭取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正是由于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時刻威脅著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根本,一旦在競爭中處于弱勢,便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一些企業就在競爭當中,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不法行為的產生。
四、預防和控制經濟類犯罪的對策
(一)加強輿論宣傳,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由于社會輿論對于公民的行為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我們要通過報紙、電視、講座和活動宣傳的方式,在思想上進行宣傳教育,向群眾普及國家打擊經濟犯罪的決心和舉措,以及預防經濟類犯罪的常識,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鼓勵公民舉報經濟類犯罪案件線索,把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法制建設的進步相結合,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觀念,通過強化社會輿論的正面導向作用,最終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減少經濟類犯罪的發生。
(二)不斷完善經濟立法,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
當前,經濟類犯罪案件的層出不窮,使得市場經濟受到很大的波動。因此,在經濟立法的過程中,應當適當考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性,把握經濟類犯罪分子的心理,努力調整立法規范,爭取讓犯罪分子五可乘之機,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在法律層面上,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性和規范性發展。
(三)強化司法執法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偵查水平
經濟類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得執法機關必須培養一批能夠嚴厲打擊經濟類犯罪案件的隊伍。因此,必須重視執法司法隊伍建設,對其進行相關業務的培訓,使其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思想,轉變執法觀念,努力提高業務能力水平,強化法學專業素質。專業的執法司法隊伍的建設將對社會形成一種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深層上解決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現象。
(四)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嚴厲打擊經濟犯罪
由于現代經濟類犯罪大多依托高科技進行犯罪,使得在實際操作中調查取證和偵查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執法機關要主動引入新技術和新設備,主動適應新形勢。在案件偵查和取證階段,充分運用科技手段獲取犯罪信息和線索,積極探索打擊經濟犯罪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過對經濟類犯罪案件的嚴厲打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時期,既存在經濟類犯罪案件的經濟基礎,也存在誘發經濟犯罪案件的思想因素。我們必須正視存在經濟犯罪的客觀條件,面對新形勢下的經濟類犯罪案件的發生,依據市場經濟和經濟犯罪的共生性原則,充分認識到嚴厲打擊經濟類犯罪案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加強經濟犯罪知識的教育宣傳,強化執法司法隊伍建設,利用高科技手段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增強公民法律意識,減少經濟犯罪案件的發生,從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揚春洗,高格.我國當前經濟犯罪研究[J].北京大學出版社
[2]馬克昌.經濟犯罪新論破環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研究[J].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3]朱興有魏賽娟新型經濟犯罪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自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現階段社會上有這樣的傳言說:“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可能是吃不飽,現在是吃飽了,卻冒著中毒的風險。”當然了我們說這是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種誤讀,卻是將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披露的淋漓盡致。
從染色饅頭,用石蠟翻新過的陳米飯、到由各種農藥和催長素喂大的青菜、各種催熟和膨大的水果,魚龍混雜地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為什么在媒體報道后,食品安全事故仍頻有發生,甚至出現愈演愈烈的情況呢?
一、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市場經濟本身的逐利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追逐企業利潤仍是最基本的原則。商品生產者參與市場競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現階段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則暴露了食品行業的一些市場主體一味追求利益,將商品的質量和誠信放在一邊。最終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的大量出現。當然問題并不在市場經濟本身的逐利原則上,而是人們在追逐利益的方式上,通過各種不正常手段來達到利益最大化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所在。
(二)有些生產經營者職業道德缺失。經過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明膠事件等一連串食品安全危機后,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急劇下滑,所有這些都說明了食品行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必備的職業道德。欺詐失信,做“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的投機商,這也許會在短期內發些不義之財,但是終究會有受到懲處的那一天。始終如一堅持誠信經營可能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只有具備誠信經營的職業道德,才能把生意做成“百年老店”。
(三)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漏洞太大,而造成食品安全監管漏洞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行政部門齊抓不管,每一項工作,都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部門共同管理現象。這就造成比較好管的,或有一定好處的,大家都搶者管。而責任大,問題多的,難管理的,彼此相互推諉,沒有主要部門對其進行管理。由此暴露出了食品監管部門眾多,職能交叉現象驚人。
(四)立法滯后導致違法成本低廉。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通常都是生產者或經營者故意違法導致。而且我國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成本低,因此給違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機。面對違法生產或違法經營帶來的豐厚的利益,他們選擇鋌而走險,于是導致了食品安全事故 “前仆后繼”現象的出現。雖然媒體頻頻曝光,但人們還是存有僥幸心理,一次次地挑戰人們的心里承受能力。
以上幾點共同導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因此,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是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正確途徑。
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法治建設
(一)道德建設
從前文列舉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可以看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階段。因此,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是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就該是道德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市場主體都必須是能夠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和承受市場風險的。這就要求他們對自己的經營行為負完全責任,包括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承擔道義上的后果。否則,他們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找到立足之地。現在人們都比較相信品牌的力量,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凡是在經營中堅持誠信為本、注重產品質量、遵守職業道德的商家和企業最終都能做強做大。而那些只注重短期效益,凡是利字當頭、違背誠信經營的商家最終定會有翻船的一天。
現如今,對于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有人將其歸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這種觀點無異于因噎廢食、本末倒置。市場經濟本身的競爭機制和逐利原則可能引起人們道德觀念的淡化,這是市場經濟的負效應。這一點是任何一個國家最初進入市場經濟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只能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可得以更好的解決。
因此,對偏離了的道德價值觀,如錢本位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是道德建設的根本要求。從每一個市場主體自身出發,堅持誠信為本,追求長遠效益,以重拾人們對食品行業的信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及對整個社會的信任。
(二)法治建設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道德建設外,法治建設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的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治建設有利于形成長期穩定的經濟環境。使得市場主體不必擔心政策的不穩定帶來的不可預測的風險,從而可以使人們根據市場規律進行長期決策,穩定市場秩序。法治建設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轉的重要保障。
2、法治建設有助于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由于法治的強制規定性,用嚴厲的懲罰作為違背誠信經濟的代價,會給各市場主體以警示作用。通過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嚴格執法來保障我國的食品安全。
因此,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法治是基礎而道德建設則是根本。我們要在加強法治的基礎上,注重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的樹立。只有將法治與道德建設相結合,才能解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 傅利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
“依法治國”是我國現代化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方針,主席曾提出:“只有在法律背景下,我國現代化各項事業才能取得理想的全新的成果。”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大背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小背景下,不斷調整完善法律體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市場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對早期的經濟政策作出了進一步優化調整。但由于國內外經濟體制之間的差異,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還是顯現出了諸多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背景下,這些問題更加突出,成為了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1.法律殘缺。經濟利潤是經濟機構追尋的主要目標,很多領導者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經濟利益上,而很少能夠顧及到管理體制的制定問題。法律制度上的缺失必將造成資金非法運作,出現資金浪費、不明流失等等,這些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巨大的阻礙。
2.利益失衡。企業內部的利益分配問題也是法律管理失效的重要表現。而在企業進行利益劃分的過程中,其存在著各種形式的不公平現象,個人主義、極端主義、拜金主義等現象導致的利益劃分嚴重失衡,這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很不利。
3.資金失調。建筑、貿易等是當前經濟事業的重點項目,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各項事業的資金調控并沒有完全結合,綜合經營模式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況。若市場經濟出現異常變動,則會導致經濟一時無法正常協調運行。
4.觀念落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很多企業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經濟發展策略。但仍然存在相當部分企業不能跟著現代市場走,依舊保留著傳統的經濟觀念,對于企業風險、經濟價值、成本預算等實用的理念尚未形成深刻的認識。
二、經濟法促進經濟效益增收
經濟發展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收入中的重要來源,其發展趨勢對于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經濟結構有著很大的影響。結合市場經濟體制制定科學的法律體系,創造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經濟法”對整個社會主義經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
1.經濟效益增收。經濟法律是現代社會主義經濟增長的重要保證,其發展狀況受到了國家、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經濟法律涉及到了各種經濟行業的規章準則,管轄范圍十分廣泛。經濟法律體系為社會經濟增長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
2.優化體制改革。經濟是一個國家長久生存的物質保證,而法律則是整個經濟行業改革的重要準則。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只有在經濟法律的指引下才能對內部經濟實施改革調整,確保了我國三大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有助于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3.提高國際地位。除了國內積極重視經濟法律體系完善外,國外很多發達國家也將經濟法律建設作為日常事務的重要內容。經濟全球化必然會帶動經濟發律的全球化,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而言,完善法律體系是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為中國經濟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創造了有利條件。
4.維護經濟秩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的深入開展,為我國構建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藍圖提供了幫助。但在現代化工程中,必須要國家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法律政策,這樣就能為現代社會經濟提供律法保證,讓市場經濟能在法律準則下健康發展。
三、完善經濟法律體系的策略
經濟立法工作是市場經濟的核心部分,國家及政府必須深刻認識到經濟立法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利用現有的管理資源,充分發揮出經濟立法對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完善市場法律體系是保證經濟健康發展。
1.加強日常監督。在進行經濟立法工作的同時必須要制定相應的監督計劃,促使經濟立法走向“規范化、合理化、實際化”道路,以保證法律發揮作用積極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立法機關在制定新的法律政策時,應該做好企業調查情況,在弄清實際情況下編制法律條例。
2.運用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革新使其運用功能得到了顯著的擴大,其運用領域也逐漸深入到了我國的立法工作中。在經濟立法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積極法律編制的工作效率,避免了人為因素造成立法工作失誤,確保法律體系的科學性。
3.轉變管理策略。管理只是一種方式,而制定管理法律策略才是保證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立法機關應該根據當前市場經濟的運營情況來及時更新經濟立法策略,對于內部資金的收支實行嚴格的控制,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多有利條件。
4.制定法律目標。經濟立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我國完善調整法律體系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制定一個科學的法律目標,這樣才能實現經濟法律的價值,提高法律的管理效果,真正構建出完整的經濟法律體系,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朝著理想的模式發展。
經濟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保證,我們在制定市場經濟發展策略時必須要把完善法律體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相信,只有在法律的保證下,我國經濟才會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翁佳霞.論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經濟法律問題.經濟問題.2009.20(10).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3-000-02
作者簡介:馬國濱,黑龍江省對外經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山卉,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碩士研究生。
至2011年中國已經入世十年,入世之初,中國政府從全局出發對入世后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做出了相應的妥協,即準許其他世貿組織成員方在中國入世后十五年內不承認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入世十年間已有新西蘭、新加坡、巴西和馬來西亞等近百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如美國、歐盟等國家卻遲遲未對此進行認可。
一、經濟問題的政治化
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歷史遺留問題,反映了深層的意識形態問題。在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封鎖社會主義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冷戰結束后,對東歐、蘇聯以及中國等國家的貿易歧視問題卻延續了下來,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由此產生。
在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價格不予承認,要采用“替代國”制度,用“第三國”來考核中國是否存在傾銷等行為,然而這是一把“有彈性的尺子”,對中國、東歐和古巴等國家來說存在嚴重不公平。在對非市場經濟國家替代國的選取上,美國多是采用如印度、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阿根廷等勞動力成本明顯高于我國的國家來計算我國出口商品的正常價值,使我國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此外,還有美國一國一稅制度對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區別對待,還將中國所有同類生產商視為一個整體;在法律訴訟過程中市場經濟地位國家通常采用“過錯責任”原則,而非市場經濟國家采用“過錯推定”原則。種種不公平的做法和歧視歸根溯源都是美國同中國在某些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或美國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手段,從而阻礙和影響中美間的貿易發展。
同樣出于這種政治性原因,美國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給予俄羅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家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這些國家市場化程度遠不如中國,而作為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中國卻沒有得到這一應有的地位,從中可見一斑。事實上,中國市場化程度正在逐步地提高,早在2002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吸引國,這不但證明了中國的投資環境穩定性和優越性以及引資政策的有效性,也從中表明各國投資商對中國投資環境和政策的認可和信任。
二、隱性的貿易保護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水利工程供的水也是一種資源,就是水資源。它的價格如何確定,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我們水利經濟和經營管理工作中一直研究的問題。現根據個人在實際工作中所了解的情況,提出一些粗淺的意見,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水利行業的特點
1.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從水利本身的實際情況看,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已被大家所共識、它不但承擔著為國民經濟發展防洪保安全的任務,而且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和電力,還有養殖、航運等,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各個部門服務的,它的建設應是超前的。
2.水利工程供水的特點
水利工程供水,是由所修建的工程設施,通過蓄、引、提將水送給用水戶。水利工程供的水是花費了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通過交換的方式,將水賣給用水戶,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已逐步被大家所認識。但是它又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它的交換范圍受到限制,它不像其他商品那樣,到處都可以交換。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它的生產不同于一般原材料的生產,主要是由大氣降水而形成的。在我國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產水量的多少和來水時間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受天氣的影響,年際間變化很大。你想多蓄水,天然不來水就蓄不到水;不想多蓄水,來水多了就要棄掉,造成水資源流失。
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水利工程供水水價的制定
1.制定水利工程供水水價
國務院的《水利工程水費核訂、計收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水費辦法》)中提出的核訂水費標準的原則,目前仍然適用。即“水費標準應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經濟政策和當地水資源情況,對各類用水分別核定”。水利既然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它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各部門服務的,當然這種服務應是有償的。它的產品是水利工程供的水,是不可替代的壟斷產品,它的價格制定,應像電力、城市自來水、天燃氣等那樣,由國家制定。
2.對不同用水部門應制定不同的水價
水利工程供的水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各個部門創造的價值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水價時,也應分別制定。
(1)供農業用水水價。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水平還很低,且農產品價格也比較低。當時修建水利工程時農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這種情況,對農業用水的水價應按不完全成本收費,比較合理。
目前,我們國家工業還不太發達,是一個農業國,農業用水的費用全部由國家負擔是不可能的,沒有這種經濟力量。我國大、中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國家投資,小型工程是國家補助資金農民出工修建的。工程建成后農民受益了,用水就應交水費,水管單位通過收水費。維持工程的簡單再生產。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利潤很低,供農業用水按不完全成本收費,有利于農業的發展。若水價比較高(成本加利潤),農民一算帳,用水灌溉所增加的收入還不夠所交水費的,農民就不用了,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2)對工業用水所定水價,應成本加利潤。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水,它的價格制定,應按商品定價的基本理論制定,即P=C+V+M,成本加利潤。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工業生產用的生產資料,水利又是基礎產業,它的價格制定應從整體考慮。成本部分可根據單位產品的消耗計算出來,利潤部分應按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或投資利潤率計算比較合適。
另外,還要考慮到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其資金利潤率還可高于社會平均值,利用價格這個經濟杠桿,促使節約用水。
利用貸款或集資修建的供水工程,在制定水價時,就不一定用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計算盈利部分。而應根據貸款或集資的條件(如利率、寬限期、償還年限等),通過分析計算求出所需的資金利潤率,計算出水價。
(3)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的水價。對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應分兩種情況考慮。
第一種:水庫供水給自來水廠,然后由自來水廠經過加工處理后,再售給居民,供這種用水戶,在定水源水的水價時,要和自來水通盤考慮,兩者利潤要一致。否則利潤大多都被自來水公司拿去,形成社會分配不公,影響供水的積極性。
第二種:水庫供水由水源一直供到居民家中,制定水價時,要分別考慮。
①自有資金建的供水系統工程,所定的水價要和該城市自來水公司定的價格一致。
②水管單位利用貸款建的工程,其定價原則和方法應和前面講的供工業用水一樣。工程未建之前,進行評估和可行性研究階段,就應將水價算出,向當地政府或用水戶講清,最好訂下供用水合同,明確水價。
三、水利工程供水要制定浮動價格
上面談到的幾類用水水價的制定方法和原則,是指在正常情況下要考慮的。由于水利工程供水隨機性比較大,來水量的多少,是受氣候影響。有時來水量大于所需的供水量,受工程條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蓄起來,需要棄水。這時的水價就要下浮,使用水戶盡量利用自己的設施,將水蓄起來,免得將水棄掉。當來量很少時,可供的水量遠小于所需水量,此時的水價就要上浮,利用價格杠桿限制用水、節約用水,使有限的水資源合理配置。
城市公交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脈,它不僅維系著城市功能的正常運轉,而且對社會經濟發展帶有全局性的影響。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城市公交行業,歷年來一直屬于“政策性虧損”行業,公交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也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內部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城市公交企業改革的緊迫性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的公交企業在市場化進程中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而其中經濟問題是城市公交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對公交企業市場化進程中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法,對指導公交企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公交企業的特性
(1)公益性。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任務是:以營運為中心,組織和經營城市公共交通業務,努力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迅速、準點、舒適的乘車條件。因此按照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城市公交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公交企業承擔了政府在城市客運中為社會服務的功能,這就決定了城市公交企業是一個公益性企業,公益性是它的根本特性。公交企業必須首先保障社會效益,不能以盈利最大化為企業的目標。
(2)市場性。作為一個營運組織,城市公交企業也有一般企業經營的特點。但由于公交企業具有特殊性,因此企業實際上進行的并非真正的市場競爭,而是非完全的市場經營。不以盈利為目的并不是要求企業不能追求經濟效益,而是要在必須優先保證社會效益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適當地尋求經濟性,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企業必須犧牲經濟效益。
(3)壟斷性。從城市的總體政府管理角度出發,不可能允許許多的企業進入到公交客運中去,因此就造成了城市公交客運線路面向服務對象具有一定壟斷性。這種壟斷性主要體現在當政府管理部門批準了某一家公交企業經營管理某一條客運線路時,就不可能再批準其他企業去運營完全同一條線路。
2、我國公交企業普遍存在的經濟問題
當前,我國很多的公交企業在市場化進程中都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公交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瓶頸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城市的綜合發展。
(1)為促進公交的優先發展就必須有大量的投入,但受公共產品特性的約束,這種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票價收入加以彌補,其中所形成的虧損,必須由政府買單。但是目前,政府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管理者,對城市公共交通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片面強調推向市場,給予公交企業的補貼較少,很多企業入不敷出,負擔較重。
(2)很多公交企業經營資金不足,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的比例失調,車輛設施、設備老化,企業更新改造任務艱巨,急需大量資金投入。
(3)公交企業的人力資本管理跟不上時代經濟的發展,公交員工工作辛苦報酬低,已嚴重阻礙公交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由于歷史原因,多數企業社會負擔重,富余人員多,歷史包袱沉重。
(4)城市公交價格與成本嚴重背離,公交票價嚴重違背市場原則,企業資金和發展后勁不足,使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下經營,企業經營困難。
3、提高公交企業經濟效益的建議
(1)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公共交通規制體制。作為政府部門,要切實做到政企分開,實現“三種職能”,即政府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公交企業所有者職能和公交企業經營者職能的分離,政府部門要一方面強化自身的監管職能,完善監管機制,切實維護公共交通市場秩序,保證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也要調整公交市場結構,促進合理有序競爭,通過實施公交線路的特許專營制度,保障合法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改革當前的公交價格規制體制,在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考慮企業經營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核定公共交通票價,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公交價格管理的法律體系;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公交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對基礎設施的配制、更新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
(2)健全內部資金管理制度,加強企業資金管理。公交企業要強化固定資金管理,做好固定資產投資的預測和決策,應監督保證固定資產的完整無損,提高固定資產使用率,正確核定固定資金需要量;加強企業流動資金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資金調控中心,核定流動資金需要量,加強流動資金的預算管理,明確資金責任,加強物資周轉,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堅持事前控制,及時調整庫存結構,合理使用資金;在加強資金控制和審核的同時,財務部門要盡量減少企業資金的滯留,最大限度地利用資金,使每筆閑置資金都能獲取最大的收益,從而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3)減員增效,通過科學的薪酬管理系統強化管理。要一方面以降低管理成本為中心,根據精干、高效、協調,有利于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原則,結合企業實際,合理設置企業黨政機構及人員。選擇以精官簡政為切入點,實行競爭上崗、擇優上崗,裁減臃腫和不必要的職能部門,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效精干的職能機構。同時,另一方面,要通過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要建立科學的、合理的激勵機制,從而發揮薪酬的最佳激勵效果。通過建立現代公司制度,推行員工持股,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調動員工關心企業發展的積極性,激勵員工高效工作,以造就一支高效、穩定的員工隊伍,從而實現公交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依靠科技進步,降低運營成本。要通過采取經濟、技術等方法,降低公共交通的運營成本,提高車輛利用率。政府可以鼓勵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術促進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如實施無人售票制電子收費、運行智能運調系統實現公交區域調度、研究試用天然氣動力系統、在公交車輛上普遍安裝衛星定位裝置等等。
4、結語
城市公交企業進入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公交企業通過進行市場化改革,在保證公益性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經濟性,對于公交企業的發展以及城市的綜合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B84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在進行現代市場經濟建設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在從中國古代自然經濟的身份社會到現代市場經濟契約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個人對追求自身合理利益的正確性缺乏認知。正是由于缺失對此的正確認識,進而在社會生活中需要協調與他人的關系時缺乏平等、公正等基本的社會契約意識。并由此產生了權利尋租,暴力執法,暴力抗法等一系列不和諧甚至阻礙經濟改革與經濟進步的社會問題。產生個人對自我合理利益不正確認知這個核心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個人主義精神的缺乏,尤其是個人主義精神中的自主精神,即對自我負責,自我奮斗,自我價值實現方面精神的缺乏。
在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價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社會對個人的價值要求也產生了轉變。 而個人主義精神,沒有能跟上社會的發展需要,個人的精神與社會的精神產生了錯位。 中國的古代社會是身份社會,角色社會,除了少數靠科舉而跨越了社會身份層級的舉子,絕大部分個人的奮斗限定于特殊的角色范圍、地理范圍內。而個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獨立而為人的自主的精神、開創精神。然而這些特征反而正是由于在社會由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缺乏個人主義精神的表現。而自主精神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帶來兩個后果:
其一,自我價值感的缺失。由于原來身份社會中個人的“角色價值”的消失而導致個人的價值觀虛無化。傳統的儒家忠孝文化價值觀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而解體,新的社會關系產生過程中又并沒有對其進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解構和重新構建,導致其中的價值觀在個人身上的烙印與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個人主義精神價內容產生了激烈沖突而不再為世人所信奉。而中國社會由古至今并沒有統一的完整的強有力的宗教價值傳統,世人也無法從宗教中找到自身的價值目標,無法將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像清教徒那樣上升到榮耀上的的高度,少了人與神的契約,于是只能將個人的價值感寄托于實用主義,寄托于對物質財富的獲取,拜金主義橫行。這一點已有許多學者關注,并對解決之路進行了艱苦而卓越的探索。
其二,市場經濟的來臨,使得在經濟生活中人人平等。然而個人在獲得公平競爭權利的同時,也需要相應的承擔自己為自己負責的代價。市場經濟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契約精神,是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為基本關系,沒有契約精神的市場經濟是亂象叢生經濟,是失去了真正靈魂而只有市場外殼的半死的經濟,表面的繁榮本質下是內部的失衡,公正平等與普遍信任是無法在一個失衡的缺乏靈魂的經濟體中成長的。而對個人利益追求的合理認識又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精神基礎上的。個人主義精神的價值是個人是社會的終極價值(人是目的)而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則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自我的奮斗與努力,與之相伴生的自主精神。正是這種自主精神使得個人在追逐個人利益時不得不協調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對公正與平等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求,進而產生了對什么自身合理價值的正確認識,而契約精神的核心,就包含在其中了。這在歐洲的社會是團體格局傳統,“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我說西洋社會組織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團體里的人是一伙,對于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定的。……我們不妨稱之為團體格局”
如果個人缺乏對自我奮斗的信心,在自由競爭下無法通過平等公正的方法達到個人的目的,不是對自身合理利益的重新界定,而是首先產生的想法是對傳統身份社會的競爭方式的訴求,將通過契約社會無法達到的利益改變為寄希望從傳統社會中的家庭關系,熟人關系進行“等靠要”甚至暴力手段的破格獲取,在經濟上表現為通過行賄受賄挪用公款等的權利尋租的行為,或者暴力違法,暴力抗法等違法行為來取得自己的利益。由于中國的傳統身份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差序格局,對合理利益無法正確的認識,蔑視基本的普遍契約精神,自己損害的不是熟人和家人的利益就沒有道德與良心上的譴責,而當這些非法的手段仍舊也不能取得自己的利益時,就陷入了消極的生活狀態,貧困問題無法根治的原因也由此而生。所以無論是權利的尋租還是暴力的違法還是貧困的難以根除,這些看上去并不相關的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其根源相通的,即個人主義精神中的自主精神的缺乏而產生的。
要解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對自身利益的合理化追求問題,最重要的是自主精神的弘揚:是自己為自己負責,而非他人為自己負責。是通過自己奮斗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不是通過他人來破格獲取自我的價值。這樣,自主精神的確立,通過一系列的后續作用,解決了市場經濟中幾個最根本的問題,其重要意義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弘揚。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哲學專業 )
注釋:
:《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參考文獻:
[1]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二、持續推進監管轉型,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一)適應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加快推進首發上市
抓好改革方案出臺前4家在審企業的上市推進工作,力爭6家輔導備案企業年內上報IPO申請材料。積極推動輔導備案企業和后備企業盡快完成規范工作,做好對接新的股票發行制度的準備。支持非上市公眾公司在“新三板”市場掛牌,拓寬融資渠道。
(二)積極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加快推進全省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切實滿足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的融資需求。支持上市公司用好并購重組再融資平臺,大力整合優質資源,促進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積極支持全省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做好對接。加快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私募平臺市場等場外市場發展,積極協助全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支持設立機構間私募平臺,支持股權眾籌融資在我省試點。貫徹執行證監會《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文件精神,引導支持省內中小微企業,緊抓債券市場大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債券融資。
(三)推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加快發展
支持3家法人機構采取IPO、發行證券公司債、短融、回購等方式增資擴股。支持有實力的民營資本、專業人士在江西發起設立或參股證券期貨機構。積極爭取專門服務于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小微證券公司試點。支持證券期貨公司開展業務創新,豐富產品結構與業務條線,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2家證券公司開展互聯網金融試點和公募基金管理、基金托管等業務。
(四)提高證券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引導和支持2家證券公司開展柜臺市場、私募市場等場外市場業務,對接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發揮專業優勢,做好股權文化宣傳與普及,積極參與江西資本市場發展。加強期貨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撫州設立雞蛋期貨交割庫,支持南昌設立鋁期貨交割庫,促進期貨市場功能發揮。鼓勵期貨經營機構加大服務實體企業力度,支持實體企業參與利用期貨市場。支持具有服務實體經濟特色的期貨公司來贛設立分支機構,優化期貨經營機構網點分布,完善服務實體經濟網絡。
經濟學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認為物質產品是社會的真正財富,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不生產物質財富的非生產性勞動是服務于生產性勞動的。資本主義初期、即市場經濟初期的重農學派認為,作為實體經濟的農業部門才是真正的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認為只有農業生產才會使物質財富本身增加,即使用價值的增加。而在其它部門,例如加工業、服務業,只不過把已經存在的各種物質因素重新組合,組合成一種新的產品形態或使用價值形態,但并沒有使物質本身增加,并沒有創造財富。
古典經濟學同樣認為只有物質產品的生產才是社會經濟的基礎,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當英國古典學派的先驅威廉·配第指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時候,指的就是物質產品的生產。亞當·斯密更是區分了不同性質的勞動,認為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他舉例說:“制造業工人的勞動,可以固定并且實現在特殊商品或可賣商品上,可以經歷一些時候,不會隨生隨滅”。與此相反,“家仆的勞動,卻不固定亦不實現在特殊物品或可賣商品上。家仆的勞動隨生隨滅,要把它的價值保存起來,供日后雇傭等量勞動之用,是很困難的”。古典經濟學把財富的內容擴展到了制造業,但不包括服務業。
馬克思的《資本論》通篇研究的是實體經濟。馬克思開宗明義地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馬克思這里所講的使用價值是作為物質產品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由這樣的前提出發,馬克思認為,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其它的勞動都是非生產性勞動。馬克思經濟學中社會總產品的概念是與實體經濟相關聯的概念,具體指一個生產周期內兩大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總和。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國民收入被嚴格限制在物質生產部門,即在總產品的價值中,扣除掉一年內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后余下的那部分價值,亦即當年創造的新價值,可分為V+M兩個部分。其中作為V的部分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為自己的消費創造的價值,作為M的部分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是要在社會所需要的非生產部門重新分配的。馬克思所研究的資本循環、資本周轉、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都是對實體經濟運行的探討。建國以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遵循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十分重視實體經濟,不僅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由實體經濟出發,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都向實體經濟傾斜,包括從事實體經濟的產業工人的工資都要高于服務行業人員的工資。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大量的現代服務業的出現,人們對實體經濟的內容有了更符合經濟實踐和時代要求的認識。現在我們所講的實體經濟不僅包括農業、制造業,而且還包括現代服務業。一、二、三產業各自所占的比重取決于一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各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以及經濟發展的階段等。
當前的國際經濟對比更能說明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意義。此次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危機就是因為美國經濟過度虛擬化,且缺少有效的監管,以至成了霧里看花式的賭博。德國在此次危機中所以表現良好,是因為德國人一直致力于實體經濟,現代制造業十分發達,德國銀行一直立足于為實體經濟服務,對于過度虛擬的金融衍生品不感興趣。我國對危機中所以有積極地應對,也是因為我國經濟的著力點依然在實體經濟。雖然金融衍生產品也曾經被一些人看好,但還沒有來得及發展,就由美國次貸危機給了我們一次免費午餐,我們幸運地中止了發展金融衍生品的積極性。
二、用實體經濟的創新引領經濟的真正發展
真正的經濟發展是實實在在的,對社會有物質財富貢獻的經濟發展。真正的經濟增長是通過創新,誕生了一批新的產業和新的企業,引領了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并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周期性。真正的經濟增長,是有質量的,甚至是高質量的經濟增長。真正的經濟增長不是靠“膨大劑”吹大的經濟增長。
三次工業革命是在實體經濟領域通過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760年到1840年,發生在英國。這次工業革命的劃時代的、有代表性的產品是蒸汽機,以及工場生產的棉織品、鐵器以及陶瓷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40到1950年,領導這次工業革命的有美國,英國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特別是德國和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通信和交通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出現了電報和鐵路,接著又出現了電話、汽車、飛機等。生產越來越多地以電動機和內燃機為動力,公司制度得到了廣泛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由美國、日本和歐洲領導,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經濟或知識性工作的興起,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新興產業從業人員的增加等等。縱觀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引領了經濟一個長的周期的發展,沒有三次工業革命所催生的新的產業,就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就沒有經濟的真正發展。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世界性經濟增長,則來自于IT產業和網絡經濟。世界經濟這一輪經濟周期所以遲遲難以走出低谷,盡管原因很多,但沒有新的產業興奮點無疑是主要原因。當務之急是通過創新催生新的產業,而不是再一次使用膨大劑。
三、實體經濟的發展在于創新和變革
客觀地講,雖然實體經濟支撐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在應對世界性的相對危機時較為主動,但我們實體經濟的發展還很不盡如人意。如果把實體經濟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模仿的階段,有相當創新內容的階段,有世界馳名品牌的階段,那么我國大部分產業仍然處于第一階段,最多只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與美國、德國、日本甚至韓國等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必須在未來的發展階段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的層次。
在當前不僅提升實體經濟的檔次需要創新,走出危機,尋求新的產業興奮點也需要創新。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并非不重視創新,而是創新還是停留在號召的層面,創新依然遲遲難以發生。我們應當研究的是創新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成為現實。
1、創新來自于體制,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創新的機器
創新不同于發明,創新必須成為行之有效的產業。創新首先是一種體制的激勵。盡管在其它經濟類型中也有驚人的發明,但只有市場經濟才把創新變成了一種常態。市場經濟下的創新對企業是生死攸關的。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在市場經濟下,商品生產者總是想獲得超額利潤,這來自于你死我活的競爭的外在壓力,是一場形同于“軍備競賽”的競爭。對競賽勝利者的獎勵就是超額利潤,而失敗者則往往被淘汰出局。
市場經濟下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或企業家。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天職就是創新。企業家所以成為市場經濟下創新的主體,原因在于他們要首當其沖地承擔市場的壓力。當然,他們也存在著征服的意志和事業成功的快樂。企業家通常具有冒險精神,創新者的思維通常表現為與傳統的不一致,甚至是“異端”,我們應當培育企業家精神或者說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
二、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必要性
1.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生產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整個經濟社會不斷高速運轉,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依舊較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因此,必須要不斷深化市場經濟改革,這樣不僅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能夠使得我國經濟社會實現高速運轉。所以,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改善社會大眾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這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立足點。計劃經濟時代,由于實行按需分配,社會物質資源相對貧乏,人們的生活水平總體較低,難以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程度上的改善。不管是在衣食住行還是在思想文化品位等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居民都有很大的改善,與改革開放初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符合現階段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路徑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全球經濟的聯系進一步密切化,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改革進程較慢,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使得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實力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樣一來就會使得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全面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增強我國經濟各部門的發展實力,盡快與國際社會接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奠定基礎。
三、深化市場經濟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1.市場經濟理念不健全
理念是人們在實踐中產生的一種重要思想,對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受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嚴重影響,雖然這種模式對我國度過艱難的經濟建設時期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但是卻產生了長期性的不利影響。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市場經濟理念卻很不完善,由于缺乏市場經濟理念,很多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以制定有效的發展戰略,對市場的預測和分析能力較差,因此在與國外企業進行競爭的過程中顯得捉襟見肘,市場競爭力受到嚴重影響。我國政府在計劃經濟時代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水平,這種思想一直延續至今,尤其在國有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依舊占據主體性,使得國有企業難以依據市場變化來指導自身的發展。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不斷強調深化市場經濟改革,使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度卻難以有效加深。因此,缺乏健全的市場經濟理念是現階段深化市場經濟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
2.政府職能未能有效轉變
政府職能能否有效發揮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較為嚴重。我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干預力度一直較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市場的作用,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僅起到輔的作用,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初衷嚴重相左。十以來不斷強調我國政府要積極轉變自身職能,尤其是經濟職能,使其重點服務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輔的作用,將權力放歸于市場。但是,政府職能轉變與行政體制改革是分不開的,隨著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隨之而來的難度也就不斷增加,政府職能的轉變相對緩慢,對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
3.缺乏完善的相關法律保障
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保障,否則就會出現惡性競爭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將會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的發展秩序,最終導致市場經濟改革的失敗。現階段,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使得各種擾亂市場經濟發展秩序的行為不斷產生和進一步拓展。食品安全、企業倫理、惡性競爭等問題不斷顯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造成的,市場經濟改革的目的就是消除阻礙市場經濟改革的諸多因素,不斷促進市場經濟自身的發展,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長期發展。因此,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將是我國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
四、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對策建議
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理念
首先,要深刻反思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深刻總結經驗,在現階段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要摒棄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和行為。其次,要不斷吸收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經驗,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相結合,探索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以全新的思路和模式來指導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特色市場經濟之路。最后,要不斷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進行修正,輔助企業依據國際市場的變化和自身的現實情況制定出新的發展戰略,積極實現走出去戰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以此來深化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
2.加速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的經濟職能轉變是十以來我國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轉變政府職能對于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減小政府的行政干預,使市場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高效運轉。其次,要減小政府對企業的控制,使得企業能夠在市場中進行自由競爭,自負盈虧,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展開競爭。最后,要轉變政府的執政理念,提高政府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能力,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發揮政府在促進市場經濟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相關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得以深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存在的法律空缺進行研究,彌補原有法律法規的不足之處,完善市場經濟相關法規。其次,要轉變執法理念,加強執法力度,提高執法的有效性,以保證市場經濟模式下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最后,要對執法人員進行市場經濟改革方面的培訓和教育,使其在執法的過程中能夠堅持市場經濟原則,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科學判斷,增強執法的有效性,保證市場經濟改革能夠在法律的庇佑下順利進行。只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真正保障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為市場經濟改革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
4.加強對市場經濟人才的培養
人才代表著先進的思想和生產力。因此,在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全面重視對先進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經濟人才的培育力度,增強其實踐能力,使其充分掌握市場經濟相關理論,做好高校與企業的對接,指導企業依據市場變化進行生產和經營。另一方面,要不斷引進先進的市場經濟人才,鼓勵企業進行專項的培養,使得越來越多的高精尖端經濟人才參與到我國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來,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貢獻自身的力量,以此來強化我國市場的改革。只有全面重視人才的培養,才是我國市場經濟得以實現進一步改革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