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6 08:36: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深化全面風險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完善相關審計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1、強化相關審計人員的法律法規意識
在實踐中,無論法律法規、審計條例怎樣完善,人們設計多么嚴格的制度約束審計人員去遵守,總會存在違反準則和法規的情況。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審計人員對法律法規、審計條例缺乏遵守的意識,對自身依法審計缺乏自律。所以,開展審計工作的前提是熟悉與之有關的法律、法規,審計機關要廣泛、深入的開展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同時還可以經常組織審計人員學習討論審計失敗的案例,警醒審計人員審計風險無處不在,執業時要保持高度的謹慎。
2、完善審計監督檢查機制
加強監督檢查則是保障,是做好審計工作的重要基礎。它對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有積極作用,是防止審計工作出現偏差或過錯,也是避免審計風險的最后一道關卡。從實踐看,在審計任務完成后對其進行有效監督檢查有利于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各級審計人員對依法審計的高度重視。各級審計部門應從強化內部管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審計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審計各個階段都能按照相關規章制度進行。最大限度地化解審計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二、搭建完善的審計風險管理信息平臺
1、構建審計風險管理數據庫
審計風險管理數據庫是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是保存基本信息的記憶庫。需要選擇包含的數據類型及每種類型應收集的數據量,這些數據類型的多少及數量取決于經濟單位認為是否滿足的條件。其次,該數據庫還需要選擇數據的格式、類型以及執行與其功能所需要的直接調用能力。最后,定期檢查、修改和補充數據庫。
2、加強審計風險管理信息平臺軟、硬件開發
在編制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軟件時,編制人員需要考慮一下原則:第一,可行便捷。編制的軟件需要緊密集合審計的實際特點,便于操作,程序簡單易學,操作界面友好實用性強。第二,兼容性強。開發的軟件兼容基本電腦操作系統,和軍審軍財工程軟件兼容性較強。第三,安全性強。由于的特殊地位,導致信息保密性較強。該軟件的安全防護功能要滿足信息的安全要求。另外,審計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是提供和解釋數據的主體,是設計、組建、維修的關鍵。所以,要提高審計信息系統開發和應用人員的計算機軟件知識。
三、擴充審計文化內涵外延
審計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審計活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對政治活動和經濟生活的管理行為,進而而產生的一種具有管理文化鮮明特征審計管理文化。通過建立完善、有機的審計文化,能夠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理順審計關系。一個良好的風險管理體系中需要風險文化作為基礎。它是風險管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了風險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和對風險的認識。并且良好的風險文化為風險管理提供一定的約束和支撐。對于審計風險管理來說,審計風險文化建設很大程度上會推動審計風險管理的完善,為審計人員不斷加深對審計風險管理的認識發揮指導作用。
1、強化責任意識
要想解決目前審計人員風險意識淡薄,被動防范審計風險的問題,就要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開展審計風險管理建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審計風險管理文化,把風險管理文化融入到審計文化當中,才能使審計人員頭腦得到充實,道德得以升華,真正成為審計工作的主人,推動審計事業蓬勃發展。審計已由基礎階段發展到提高階段,由原來的財務收支審計發展到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等,審計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審計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深化。隨著審計風險管理文化的加強和完善,將全面提升審計質量水平,降低審計風險,充分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
2、降低道德風險
在審計實踐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努力宣傳審計風險管理文化,提高對風險文化的深刻認識。通過這種非正式的意識約束,減少審計人員在實踐中片面追求利益而忽視審計風險的行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從制度、準則等正式約束發展引申而來的一種手段。由于審計風險會給審計主體帶來負外部性的影響,有些審計人員躲避高風險審計項目,或者為了利益違背道德原則進行審計,所以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將審計風險管理意識轉化為審計人員的共同認識和自覺行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風險管理業務骨干要培養成為審計風險管理文化的業務骨干,在宣傳教育時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促進審計建立系統、規范、高效的審計風險管理機制。
3、提升風險意識
現有許多學者對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審計主體均是理性經濟人的基礎之上的。換句話說,就是認為審計主體能發現所有審計風險,只有在沒發現審計風險時才會出現風險規避。但是在審計實踐中,審計主體的專業素質、工作經驗以及所處的環境等都不盡相同,從而導致風險偏好的不同。從展望理論的角度分析,把獲得與損失相對參照時,當審計主體面臨獲得時傾向于風險規避;當面臨損失時傾向于追求風險。所以得出在同等大小的損失和收益之間,與偏好水平相比,人們常常更不喜歡損失。加之現行利益制度的缺陷誘發審計主體的非理性風險偏好,所以風險偏好對審計主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培養審計主體正確的“風險偏好”,提高審計責任意識,樹立“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防范意識與行為準則,形成審計風險管理文化。
四、結論
堅持有效制衡原則,全面推進產權改革
四川共有175個縣,已經全部消除資格股,完成股權改造,48個縣組建了農商行或股份制聯社,標志著近30%個縣的產權改革基本完成。
銀監會對產權改革提出的有效制衡原則,為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確立了重要的政策導向。從四川已經完成產權改革的縣市來看,個別地方開始出現大股東控制現象,并由此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風險點在于,縣域農信社的部分中小企業股東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而且以獲取農信社貸款資源和追求短期效益為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信社的健康發展。對此,我們必須按照銀監會的要求,運用市場機制引入優質股東,堅決防止股東惡意侵害農信社的合法權益。
在產權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加強理(董)事會和經營層建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強化高管人員資格審查、加強高管人員的交流與培訓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正讓具有戰略眼光、金融經驗和經營能力的高管主導農信社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推進整個高管層向專業化、現代化轉型,引領農村信用社加快發展。
堅持差異競爭原則,加速金融產品創新
銀行業的同質化競爭,不僅嚴重制約了金融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且客觀上削弱了銀行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城鄉居民的金融支持。銀監會基于不同銀行機構的比較優勢和資源支撐能力,提出了“全球性銀行、全國性銀行、地方性銀行、社區性銀行”這“四個銀行”的概念,既引領銀行業發揮比較優勢、提升創新能力,又指導銀行業針對不同的經濟形態發揮金融中介職能,是推動中國銀行體系多元發展的有力舉措。
四川農信在充分考量自身特點、歷史因素和四川經濟發展實際等因素后,早在“十一五”規劃中即明確了“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四川省委提出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農村信用社在其中發揮了農村金融的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底,四川農村信用社在當地貸款市場份額占據半壁河山的縣區達53個。
因勢而變、因農而變、因企而變是我們實施金融創新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目前,宏觀的經濟金融形勢和微觀的經營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四川過去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逐步轉向以城鎮為龍頭的城鄉相融的發展模式;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銀行間的價格競爭日趨激烈;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給傳統銀行帶來巨大沖擊。除此之外,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規模的迅速擴大要求其經營模式必須盡快轉型。
要全面深化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理念,善于運用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重點要推進產品和盈利模式的轉型。一是逐步改變以傳統存貸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著力提高存貸利差收入質量,著眼于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逐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和投資收入占比。二是從粗放的增長方式向集約化、可持續的增長方式轉型。推進“小銀行+大平臺”建設,建立以省聯社大平臺為核心、全省法人機構共同參與的集約化運營模式,充分發揮省級服務平臺的資源聚合優勢,減少市縣法人機構在信息科技建設、產品研發、電子銀行渠道建設、共性的信貸業務、財務管理流程建設的重復性投入,提高經營效益,形成集約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三是牢牢抓住新型城鎮化這個發展契機,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著力創新金融產品,積極支持單一的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支持農業生產方式向工業化生產方式轉移,支持“兩高一剩產業”向綠色產業、服務產業轉移。
堅持風險隔離原則,加強全面風險管理
經營銀行就是經營風險。在經濟轉型期和農村信用社實施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確保資產、效益和內控協調健康發展是農村信用社新時期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下一步要以流程銀行建設為抓手,通過管理理念、組織結構、市場定位、產品體系、經營流程等各個層面的變革和創新,規范流程管理,逐步建立涵蓋信用風險管理、操作風險管理和市場風險管理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培育與時俱進的全面風險管理文化,最終實現全面風險管理。
一是將全面風險管理與審慎風險提示高度契合,樹立資本覆蓋風險的管理理念,建立明確的風險管理戰略、政策制度與合規文化,制定層次清晰、內容完備、目標明確的風險管理政策,培養專業化的風險管理人才,提升整體風險管理的能力。
二是按照現代銀行管理要求,建立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相互制衡、運轉高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進一步明確風險管理“三道防線”,構建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和監事會“三位一體”的立體風控體系。
一、農村信用社加快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向現代化銀行改革過渡的需要。目前,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階段的任務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試點”全面轉入“深入實施和攻堅”階段,并按照股份制、銀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現代化銀行業金融機構邁進。建立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是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實現與國際接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農村信用社要實現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改革目標,就必須適應銀行業改革的大勢所趨,更新風險管理理念,改革傳統落后的風險管理模式,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和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二)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隨著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日趨完善,特別是銀監會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門檻,農村金融市場已進入激烈競爭的時代。農村信用社在廣大農村“一枝獨秀”的格局被徹底打破,只有不斷引入現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才能適應市場多元化的競爭需要。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農村信用社同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以“經營風險”為獲取價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夠妥善控制和化解風險,直接決定經營發展的成敗。隨著各項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農村信用社風險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只有通過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才能對經營發展中面臨的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從而保持穩健經營、穩步發展。
(四)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適應現代金融監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不僅是銀行業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金融監管的迫切要求。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深化,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監管的標準不斷提高,且正在加快與國內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接軌,以敦促農村信用社不斷提高自身風險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既是農村信用社適應外部監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風險管控能力的現實需要。
二、農村信用社全面風險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一)創建全面風險管理文化。全面風險管理文化是融合現代金融企業的管理思想、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行為、風險道德標準與風險管理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文化,是金融企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村信用社必須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更新風險管理理念,著重突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化風險管理的核心地位。鑒于以往農村信用社因風險管理不力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和歷史教訓,農村信用社必須牢固樹立風險管理“高于一切、壓倒一切”的思想意識,正確把握審慎經營、風險可控的原則,堅持以風險管理為總抓手,把風險防控觀念貫徹到全部工作和各個環節的始終,真正突出風險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實現風險管理的“三個轉變”。首先,在風險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風險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風險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轉變;其次,在風險管理的側重點上,要由信用風險為重點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性風險等多種風險并重的一體化綜合管理理念轉變;第三,在風險管理的覆蓋面上,要由單一的區域,分散的崗位和片面的專業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遺漏洞的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轉變。三是抓住高管人員這一關鍵環節。加強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必須從管理層抓起,管理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帶頭樹立審慎經營、內控優先的思想理念,引導和帶領廣大員工將全面風險理念貫徹落實到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之中。
中圖分類號:F83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面臨的內外部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后WTO時代的到來及外國商業銀行的搶灘登陸,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別是風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金融全球化發展加大了金融市場的波動,增強了銀行經營的不穩定性,而我國金融自由化發展和金融體系改革的深化也給銀行帶來了更多的表內表外風險。因此,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金融環境,借鑒西方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經驗,實行全面風險管理和構建適合自身特點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是溫州銀行改革的方向和發展趨勢。
一、溫州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溫州銀行成立以來,對商業銀行面臨風險的認識日益深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借鑒國際國內先進商業銀行經驗,并結合自身情況,實現了風險管理的發展。
(一)溫州銀行面臨的風險由單一向多元發展
隨著區域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金融一體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溫州銀行經營的環境和業務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溫州銀行面臨的風險隨之演變。由原本客戶違約風險為主的單一風險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乃至聲譽風險的多元風險發展,同時,風險的復雜性、防范難度和造成損失的潛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溫州銀行風險管理總體處于風險控制階段
針對風險日益突出的矛盾,溫州銀行啟動了內控建設,制定了一系列風險防范和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權授信、審貸分離、民主決策、責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風險,實現溫州銀行風險管理的一次飛躍。但是,總體比較,溫州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與國外先進銀行和先進的風險管理模式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溫州銀行總體上處于風險控制階段,風險管理職能分布在各個業務部門,經營層面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四個專業風險控制委員會和內部控制等七個委員會在管理中還存在兼容現象,亟需構建一個全面整體的風險管理系統。
(三)溫州銀行已進入全面風險管理的探索階段
2008年末,溫州銀行初步建立了矩陣式風險管理架構,初步確立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方向,正式進入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探索階段。與此同時,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三方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啟動。針對操作風險,成立內部控制委員會,并出臺包括《專項審計管理規定》、《非現場審計管理規定》、《信貸業務合規監督管理規定》等自律監管規章制度,加強了內部審計工作;針對市場風險,計劃財務部門依據經濟資本考核辦法引導分支行對利率風險等的規避。在這個階段,溫州銀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詳細的全面風險管理戰略,進而指導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
二、溫州銀行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現實意義
(一)全面風險管理是溫州銀行風險管理的戰略轉型
全面風險管理,既是巴塞爾資本新協議的要求,也是溫州銀行參與市場競爭的應對策略。全面風險管理戰略為溫州銀行實現長遠經營目標規劃了藍圖,明確了奮斗方向,充分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溫州銀行管理層對外部條件變化的彈性適應,并以此來理順風險管理體系內外各種關系,增強風險識別的預見性,把握風險管理的主動權,減少乃至避免經營管理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提高溫州銀行在金融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二)全面風險管理是溫州銀行跨區域經營的有力保障
經營地域的限制對于溫州銀行而言,存在諸多弊端:區域規模過小,僅僅定位于本地市場,難以實現長遠發展。借鑒北京銀行、寧波銀行跨區域發展的成功經驗,溫州銀行應當在立足本地市場的同時,迅速提高周邊市場的占有率,將盤子做大。溫州銀行目前在異地已開設三家分支機構,初步實現區域性經營的跨越。根據銀監會《評級內部指引》的要求,溫州銀行要鞏固跨區域經營的成果,擴大跨區域經營的規模,必須在加強消化歷史不良資產基礎上,落實全面風險管理。
(三)全面風險管理是溫州銀行上市經營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溫州銀行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商業銀行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除滿足《公司法》、《證券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基本上市條件外,還應滿足風險管理方面的相關標準。資產風險指標尤其是不良資產指標,是城市商業銀行上市經營的重要監管標準。引入先進管理經驗以后,溫州銀行在IT水平、風險內控管理能力、營銷能力及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進步,但不良資產的比重偏高、風險管理水平較低是其謀求上市經營的首要瓶頸。溫州銀行的不良資產既有一定的歷史因素,又與其風險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溫州銀行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資產,進入上市輔導期的根本要求。
三、溫州銀行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基本構想
為了構建健全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溫州銀行應制定全面風險管理戰略作為銀行在較長時期內的總體性謀劃,對銀行體系的運行、機構的經營活動以及監管部門的工作起到指導意義和保證作用。同時,溫州銀行需要在綜合分析外部環境、內部風險管理狀況以及同業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一整套風險管理中長期發展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采取的行動方案。溫州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戰略可以分為戰略目標、實現路徑和體系建設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全面風險管理戰略目標的確定
根據西方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戰略的實施經驗,溫州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戰略目標可以分解為戰略愿景、階段性戰略目標和主要發展指標等細項。
1.戰略愿景。在溫州銀行的風險容忍度以內,建立以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為核心,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在內的全面、有效的風險預防與控制管理體系。
2.階段性戰略目標。在未來某一時間段內,為溫州銀行設置公司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各項業務發展、風險控制、人員管理等領域希望實現的階段性戰略目標。
3.主要發展指標。為增強可操作性,可以將溫州銀行階段性戰略目標分解為主要風險指標,使目標進一步細化和量化。
(二)全面風險管理戰略實現路徑的選擇
溫州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各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戰略目標展開,保證實現路徑的高質量和高效率。根據確定的戰略目標,結合宏觀經濟形勢和溫州銀行實際,重點關注信貸風險、操作風險和貨幣政策變化引發的流動性風險,對組織架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五個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議和實現措施,有目的、有計劃、分層次地逐步推進,達到與溫州銀行遠期風險管理戰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終目標,為溫州銀行實現由地方性銀行向區域性銀行、小型銀行向中型銀行、傳統型銀行向現代型銀行的轉變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構想
1.調整溫州銀行授信管理體系。加強垂直化、派駐式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推行信用風險執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試行該制度,在試行過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時機成熟時在面上繼續推廣,逐步建立獨立的授信風險管理和評審體系,加強對授信風險業務的垂直管理。
2.探索構建溫州銀行總分支管理架構。積極探索和推進溫州轄內支行區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區管理總部”對所管轄支行進行管理;并根據新的管理架構適當調整溫州銀行管理部門設置及其職責。
3.調整溫州銀行經營層面各委員會的職能。目前溫州銀行經營層面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四個專業風險控制委員會和內控等七個委員會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現象,采取虛實同步運行,條件成熟時逐步將內控等七個委員會按照相近原則歸到四個專業風險控制委員會。
新資本協議吸納了當代經濟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最新成果,總結了國際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的最佳實踐。實施新資本協議不僅能滿足監管達標的需求,更是上海農商銀行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需要。
(一)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及機構,提供組織保障。
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的大力支持是新資本協議成功實施的關鍵。2011年,上海農商銀行成立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實施推進小組,負責統一推進該項工作。2012年6月,資本管理辦法后,該行成立了資本管理辦法實施領導小組,合并原有新資本協議實施推進及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了新資本協議實施的保障力度。目前,上海農商銀行在風險管理部下設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實施辦公室,配置專職人員7名,具體負責新資本協議的實施推進工作。
(二)制定全面的實施規劃,構建新資本協議實施藍圖。
制定有效的實施規劃是新資本協議成功實施的保障。2011年4月,上海農商銀行啟動了新資本協議實施規劃的制定工作。在完成差距分析診斷的基礎上,于10月底完成了覆蓋三大風險、三大支柱的新資本協議實施規劃,并按照銀監會合作部的要求,計劃在2014年底基本完成所有項目的建設工作。
(三)制定全面風險管理信息化實施規劃,提供系統保障。
上海農商銀行緊扣新資本協議實施規劃,制定了《全面風險管理信息化實施規劃》,該規劃涵蓋了新資本協議第一支柱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第二支柱其他風險、資本管理等5大部分共12個子系統的建設方案,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地構建了未來3至5年風險管理相關信息系統的建設藍圖。
(四)推進數據倉庫的建設,提供數據保障。
新資本協議實施對數據的完整性、質量和長度要求非常嚴格,可以說數據是新資本協議成功實施的前提,同時也是銀行未來競爭力的體現。上海農商銀行于2011年10月正式啟動了數據倉庫項目的建設,目前第一期建設已完成,為新資本協議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扎實的數據保障。
(五)積極探索農商銀行合作機制,提供同業支持。
通過銀監會合作部牽頭組織的試點行聯席會議平臺以及直轄市農村商業銀行合作平臺,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幾家農商行廣泛開展了新資本協議實施經驗交流,推進如信用風險數據共享等的合作。上海農商銀行還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定期匯報、交流項目進展情況,力爭取得其支持和幫助。
推進新資本協議實施 著力提升綜合競爭力
上海農商銀行始終堅持“把握精髓、實質應用、自主選擇、講求產出、循序推進”的指導方針,以實施新資本協議為契機,深化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并通過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與手段,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模式從“控制風險”到“經營風險”的根本性改變,進一步加大風險對業務發展的支持力度,以有效積極地應對復雜外部經濟金融形勢及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經營壓力,促進穩健、可持續發展。
(一)以新資本協議實施為抓手,深化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一是建立了涵蓋各類風險的高級管理層委員會,明確了各類風險牽頭部門,初步建立了覆蓋全機構、全風險、全業務、全流程,全員參與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立信用風險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跨部門重大信用風險事項的協調,有效防控重大信用風險;建立業務創新委員會,積極推動業務發展及風險管理方面的創新。二是穩步推行總行對分支行“雙重管理、雙維考核、雙線報告”的矩陣式風險管理模式,不斷深化授信主管委派制、會計主管委派制、審計垂直管理、合規經理專職化、風險經理雙重考核制等創新管理方法,切實強化風險管理。三是建立一支專業化授信主管隊伍,通過委派制加強對分支行授信業務的垂直管理力度,并對零售按揭貸款實行集中審查和獨立審批人制度,推行差異化授權制度,有效把控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管理方面,上海農商銀行實行風險管理派駐制,由總行風險管理部在業務部門派駐風險管控人員,專門負責業務的日常監控,并建立垂直獨立的風險報告體系。四是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總行對異地支行和村鎮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五是推進流程銀行建設,根據業務種類、風險類別,實施差異化風險管理模式,根據高風險長流程、低風險短流程的原則,設置差異化、專業化的業務流程,保證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二)運用先進風險管理技術,加大小微金融業務服務力度。
2012年9月,上海農商銀行根據新資本協議內部評級法的有關要求,完成小微企業授信自動化審批系統(以下簡稱自動化系統)的改造并上線。自動化系統以“機器代替人工”為創新突破口,以該行長期積累的小微企業信貸歷史數據為基礎,以先進評分卡技術為核心,運用了“三品三表”等一系列創新指標,采用簡單化、標準化、流水線式的審批流程,對于符合條件的小微業務實現系統自動審批。
截至2013年9月30日,上海農商銀行自動化系統共受理業務6271筆,金額近150億元,其中自動化系統審批通過的業務3976筆,金額近100億元,自動化審批通過率達到64%,不良率僅為0.025%。通過先進風險管理技術的應用,上海農商銀行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節約了成本,有力促進了該項業務的發展。目前,上海農商銀行正積極將自動化審批、評分卡等先進風險管理技術及理念推廣至個貸、信用卡業務。
(三)推進風險偏好項目建設,實現風險收益及資本的有機結合。
風險偏好體系的建設是新資本協議實施第二支柱下的一項重點工作,上海農商銀行于2012年3月提前啟動了風險偏好實施項目,力求盡早讓一些先進技術、手段在經營管理中發揮效用。
對于2013年的風險偏好策略設置,上海農商銀行采用歷史數據分析、趨勢預測、同業比較、交叉檢驗并與專家判斷相結合的方法,從確定本行總體風險偏好基調出發,以達到風險調整后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建立符合戰略目標、業務發展、風險管理需要的風險偏好指標體系,并通過信用風險組合管理指標、市場風險管理限額指標、集中度風險管理指標,進一步傳導到日常的風險管理、業務經營中,有效實現了風險、收益、資本的結合,促進了業務發展的科學性。上海農商銀行已逐步開展信貸業務行業組合管理,統一授信管理、資本配置、經濟資本在分支行考核中的應用等,大大提高了風險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提高了綜合競爭力。
(四)推進內部評級法項目的建設,提高信用風險管理精細化水平。
內部評級法項目是實施新資本協議的重中之重,代表了國際領先銀行的最佳實踐,是對傳統風險管理模式的重大創新。通過實施內部評級法,上海農商銀行可以更加科學、精確地估計反映自身真實風險水平的信用風險參數,為信貸審批決策、貸款定價、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風險調整后收益等提供有力依據,促進盈利模式轉變和經營行為更加合理化,有力地推動業務轉型、結構調整,逐步形成資本集約型、內涵型的發展模式,從而為銀行深化限額管理、組合管理、經濟資本等奠定扎實的基礎。
在資產風險管理時期,主要強調的是通過過度控制資產業務來防范風險。由于過度強調了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銀行的盈利水平非常低。即資產風險管理時期主要是以犧牲銀行盈利性為代價換來銀行的低風險。
在負債風險管理時期,主要強調的是通過推出新產品和新業務來擴充資本,防范風險。在此種理論下,銀行由被動的降低資產的流動性變成了主動加大資產的來源,使得銀行對資金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在此時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的Stigler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監管規則理論:已過的監管過猶不及。可以看出,在負債風險管理時期,經濟發展對資金量的需求十分大,商業銀行普遍需要政府適度的監管,需要一定自由發展的空間,才能更好的擴充資金來源,防范風險。
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時期,強調的是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同等重要。此時期是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帶來的。這個時期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主要是通過資產結構、負債結構的共同調整,來實現資產來源去向的總量平衡,以此應對風險。即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時期是對資產風險管理時期和負債風險管理時期的綜合考慮得出的防范商業銀行風險的措施。
在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時期,主要是強調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簡稱CAR)來確保防范商業銀行的風險。在此時期,國際上統一了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即著名的《巴塞爾協議》。協議中規定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定為8%,且核心資本不得少于4%。此階段比較著名的學者觀點有Minsky(1985)提出的金融體系內在不穩定假說,Robert C.Merton(1990)提出的功能性監管的概念,即金融監管的目標是保證金融因素對經濟起到穩定且持續的促進作用,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Mausser(1999)提出的“三角風險分解法”,以及Allen,Franklin(2001)強調的加強金融創新、完善內部風險隔離與控制機制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時期提出的觀點相比于前三個時期理論更為完善,考慮的更為全面,通過控制資本充足率來防范風險更加科學的同時顧及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的防范以及全面的風險整合。
二、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情況綜述
中國國內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進行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研究。目前主要體現在風險價值(VAR)、風險資本(CAR)、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等理論工具的解釋上。縱觀我國的研究情況,中國經濟金融理論界對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問題的探討可以歸結為兩個時期:
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觀點的提出,現代銀行風險也開始受到重視。1985年,中國國有銀行的企業化改革作為深化中國金融改革的觀點被提出后,我國于1986年頒布了《中國企業破產法》,該法案中明確指出:銀行也要當成企業來對待,關于中國銀行業是否面臨風險、為什么具有風險,具有什么風險,經濟金融界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此時期開始逐步建立了現代銀行風險觀。
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最初是以化解已形成的不良信貸資產為中心內容,主要強調不良資產的化解辦法,是一種就事論事的研究方法。后來開始把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放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下來研究,分別從經濟體制轉軌、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周期、商業循環等角度考察了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問題,研究從各個方面逐漸深化。此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陸曉明(1999)提出的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他認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應該具有集中化的數據庫、分析、監督與評估和決策的特點。趙佳敏等(2005)通過引入一RAROC(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理念,設計了基于RAROC的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對現代商業銀行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目標與流程設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較大的代表性。
就目前而言,研究主要注重于銀行風險的防范,以及商業銀行風險監測和預警、管理策略等,已經超越了之前單純針對于什么事銀行風險以及什么是銀行風險管理和其產生的原因,研究較為成熟。但是還沒有提出一套立足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從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銀行風險的政策體系。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足之處
我國現金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足的地方主要在于商業銀行的內控缺陷、風險識別缺陷、風險信息溝通缺陷和風險管理人才方面的缺乏。
(一)內部控制缺陷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大都已根據國際標準建立了風險管理構架。同時分配了一定的管理層級專門進行管理和監督。但通過各家銀行每年風險案件的數量來看,銀行高級管理層設立的企業目標與實際還是存在差距,所以很多工作都只是在于行使,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內部控制上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風險識別缺陷
我國商業銀行現今對風險的管理主要是事先目標管理制。而風險有時是偶然發生的。預先設立的目標并不能很好解決隨機發生的風險,所以在風險識別上仍然缺乏及時性。
(三)風險信息溝通缺陷
作者簡介:鄭勇,浙江省合創律師事務所。
一、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概述
(一)企業法律風險定義
(二)法律風險管理的內涵
法律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是新時期下企業可持續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所謂的法律風險管理,實質上就是企業緊緊圍繞戰略發展目標,并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內外環境等,通過采取有效的手段減少或避免因法律行為不規范而引起的法律風險問題。在法律風險管理內涵的闡述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法律風險管理是社會的產物,這就強調企業在法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要與司法、政治等緊密結合,進而彌補“感性”管理的不足,實現最佳狀態下的法律風險管理。
二、現階段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現狀
在多元化的市場背景之下,企業所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特別是法律風險的形成,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直接的影響。在新的形勢之下,企業逐步認識到務實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法律風險管理意識、風險防范機制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的不足與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風險管理的務實開展。
(一)法律風險管理意識薄弱,缺乏良好的主觀能動性
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內控管理的重要內容,強調良好管理意識下,管理工作全面、系統的落實到位。首先,不少企業領導層缺乏對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視,法律風險管理意識薄弱,以至于企業尚未形成良好的管理形態;其次,企業文化建設缺乏法律風險管理內容的融入,導致法律風險管理缺乏良好的職工基礎;再次,法律風險管理基礎薄,一些管理人員甚至存在抵觸心理,認為法律風險管理程序繁瑣,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效率,因而很大部分企業“重訴訟、輕預防”,導致法律風險管理處于尷尬的地位,不利于企業“謀發展、求共存”戰略的推進。
(二)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尚未做到全面、及時、準確
法律風險管理是確保企業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是夯實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而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之下,疏于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導致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尚未做到全面、及時和準確,弱化法律風險管理在實際中的重要性。當前,不少企業建立法律事務管理部門,但工作主要集中在涉訴案件處理及合同的審核等方面。對于企業重大經營決策的前期論證,仍缺乏制度性的有效保障,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全局性、有效性難以充分體現。
(三)法律風險管理尚未形成業務操作模式,高端法律人才欠缺
從實際而言,我國企業的法律風險管理表現出“感性”管理的形態,而對于風險分析、風險管理手段和工具等,都相對比較欠缺。并且,法律風險管理的全局性尚未形成,被分割至運營部、財務部和市場部等多個層面。這樣一來,業務主線分散、業務交流平臺欠缺,這些都導致無法形成標準的業務操作模式。此外,對于高端法律人才,仍是當前企業發展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保障。但實際上,高端法律人才仍比較欠缺,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著力于人才建設與引進工作,是企業夯實法律風險管理基礎的必然需求。
三、新時期務實開展法律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在新的歷史時期,現代企業務實發展的同時,要夯實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強化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務實開展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部需求,表現出顯著地重要性;另一方面,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適應市場環境,優化并調整發展步伐的重要基礎。因此,新時期務實開展法律風險管理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法律風險防范,是企業適應多元化市場的客觀需求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在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要強調可持續發展環境的營造。首先,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多樣化的影響因素,成為企業戰略下發展的重要阻礙;其次,為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需求,企業強化法律風險防范,既是基于市場競爭的需求,也是面對越來越大的法律風險,夯實企業發展內外環境的集中體現。因此,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變化,應注重法律風險管理的狠抓落實,積極應對新的環境,確保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抓好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改革是我國現代企業謀發展的主旋律,如何深化改革發展進程,強調了抓好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企業改革所處的環境比較復雜,改革中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需要法律風險管理的保駕護航;另一方面,企業改革發展涉及法律、政策等多方面內容,抓好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改革中有效規避法律風險,營造企業良好發展的必然保障。因此,在企業深化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強調抓好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推進企業改革發展進程。 (三)法律風險管理是法制工作的核心目標,也是戰略性發展的基石
法律風險的發生,直接對企業的經濟造成損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品牌形象的建設。因此,法律風險管理的夯實,是戰略性發展的基石,有著顯著的現實意義。法律風險管理之好壞,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將法律風險管理做實、做好,企業戰略性發展的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四、新時期優化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應對策略
(一)提高法律風險管理意識,營造良好的法律風險管理氛圍
法律風險管理的復雜性、系統性,強調良好管理意識下,營造良好管理氛圍的重要性。當前,不少企業的法律風險管理意識薄弱,優化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前提,是夯實法律風險管理思想。首先,企業管理層要注重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從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制度建立等方面,確保法律風險管理的有效開展;其次,法律風險管理流于形式,不僅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環境的營造,反而增加了企業法律風險,制約了企業的改革發展。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主觀能動性,將法律風險管理落實到位,切實圍繞企業改革發展的需求,做到管理全面、及時、準確。
(二)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確保法律風險管理落到實處
法律風險管理體系,是指以企業戰略性發展為目標、以企業發展現狀為契機,建立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管理體系。在管理體系中,主要包括制度、流程及活動等內容。因此,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進一步實現了法律風險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通過全面而有效的法律風險管理,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其實,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及時為企業的戰略性發展保駕護航,降低企業的法律風險。因此,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應遵循科學合理原則,做好體系的完備性與適應性。一般情況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模塊:一是企業法律風險分析;二是企業法律風險控制;三是企業法律風險評估。具體如圖1所示。法律風險控制模塊主要用于更好地認識并全盤了解企業當前所面臨的法律風險,進而更好地降低法律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法律風險控制模板的作用,在于減少或避免企業因法律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在于如何進一步的實現企業制度、組織及職能的規范統一,進而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
圖1: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此外,在法律風險管理體系中,三個功能模塊的運作建立在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基礎之上。首先,法律風險分析的實施,是法律風險控制模塊的基礎,法律風險實施是法律風險評估的基礎,而法律評估模塊的實施結果反饋于法律分析與控制模塊,作為其形成作用的基礎。因此,三個模塊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循環系統。但這一系統又處于動態的、封閉的狀態,具體如圖2所示。
1 風險的不確定性及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現狀
1.1 風險的不確定性理論分析 風險在經濟的研究領域通常認為是不確定性或者是信息的不完全所產生的,其中所說的不確定性就是行為人主觀行為目的和對行為過程結果預測間的差異。其產生差異的主要因素就是對過程未來的不可知,以及對過去或者是現在的信息沒有得到完全掌握。同時在不確定上主要能夠分為外生的不確定性及內生決策的不確定性[1]。
1.2 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現狀分析 公司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兩者是相互得到融合發展的,全面的風險管理對控制目標和戰略目標都有了增加,在改進后的風險管理則主要是事件識別以及信息溝通等幾個重要的要素。內部控制主要是通過財務風險識別進行的風險評估,將風險在萌芽狀態中加以遏制。從我國的公司發展情況來看,其在內部風險管理的機制發展中還有著諸多問題有待完善優化,其缺陷問題也是體現在多方面的,下面主要就我國的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公司內部風險管理的結構沒有得到完善,是當下比較突出的問題,完善的公司管理結構能夠保障內部控制機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其內部控制主體也是公司經營的必要管理層,如果是在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上得不到保障,那么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就是在風險控制的意識上還有待加強,隨著全球經濟政治的一體化進程不斷的加快,我國的公司企業也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在這一背景下國內的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會進一步增大,面臨的風險也更加的多樣化和復雜。但在公司的實際內部風險管理的意識上卻得不到提升,存在著投機心理,沒有在公司的戰略目標指引下對風險進行有效管理。
再者就是公司的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內部風險管理的控制體系還沒有健全,主要體現在公司缺少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由于在風險控制及管理上的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又沒有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進行風險評估和控制等,甚至有的公司還缺少健全風險識別及預警機制,在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上較為缺乏。這些方面對公司的全面發展就形成了嚴重阻礙[2]。
2 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的優化策略探究
2.1 加強公司風險意識 公司的內部風險管理需要在管理層的推動下才能夠將風險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首先公司的管理層及決策者的內部風險管理意識要能夠得到強化,現代公司要能夠正確的對待公司面臨的各種風險。在此基礎上來加強自身對內部風險防范的意識,理清公司自己及內部審計人員在風險上的責任關系,進而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預防風險的機制。同時還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對風險進行審計的文化氛圍,從而創造審計軟環境,將審計文化的導向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輔助公司人員樹立風險意識,將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進一步的提升。
2.2 培育優質公司內部風險管理理念 公司的發展在內部風險管理的成效上有著重要決定性作用,優質的內部風險管理理念是公司發展的關鍵環境要素,也是公司與其他公司競爭的基礎。所以要在公司的內部風險管理的理念方面進行加強培育的力度,內部風險管理不僅會對公司的戰略目標的實現造成影響,同時也能夠從另一方面反映公司的整體價值觀[3]。只有在優質的風險管理理念上得到良好的培育才能最大化的促進企業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使之得到健康長久的發展。
2.3 構建高效的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機制 公司要想在現階段得到優越的發展就要在內部風險管理機制上進行構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公司的健康成長。首先要能夠在公司的風險管理監控機制層面進行健全,風險管理監督機制并非是建立之后就合理完善的,還需要結合公司的實際發展進行逐步的完善和改進。結合公司的發展情況進行建立能夠跟蹤公司應對風險的全過程,及時的發現問題并更正。不僅如此,還要對公司的責任追究機制進行完善建立,公司建立合理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將其得到有效落實,這對公司的風險管理流于形式問題可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同時對人員的責任逃避問題也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從而促進了公司各方面協作。
一、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
在復雜的市場競爭體制下,風險對于企業來說時刻存在,它包括了自然災害、財產威脅、業務風險、金融危機等因素。在最開始,企業所關心的僅僅是個別的、單一的風險,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經濟板塊的不斷拓展,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成了必經之路。全面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圍繞綜合經營的規劃和目標,在企業建設的眾多環節和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加強風險防控的過程,由此建立優良的風險管理的文化內涵,搭建全面有效的風險管理的防控體系,如風險管理的策略、預防措施、職能系統等,從而達到風險防控的總體目標。
二、企業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的意義
1.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企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上游企業對企業招標和工程造價的要求不斷增加,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改革,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與時俱進的決策,適應了新形勢下企業生存的需求。我們迫切需要進行一場創新改革,通過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與控制,不斷完善內部的財務防控體系,實施科學決策、分級管理、交叉監管等,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從而加強企業整體的競爭實力。
2.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參與市場化競爭的迫切需求
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狀態,現今的市場競爭模式已經從技術、資本的角逐中慢慢轉向了管理水平的競爭。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市場導向的必然趨勢,是迎接更大范圍挑戰的必然要求。
3.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內在要求
當下的企業存在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權力表面形式集中,內部卻分散。這是由于權力的層級較多,管理形式僵化,但是管理層內部意見各異,在操作上很難統一。這導致了方案與實際操作的分歧。因此,為了加強風險防控、避免隱患的出現,我們要高度重視企業全面風險防控,加強權責管理,落實有效的監督制度。
4.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落實企業法人制的必然要求
企業法人制要求構建完整的內部風險防控體系,通過完善的機制、嚴謹的制度來保證企業信息和經濟運行業務的安全、真實、完整、可靠。
三、國內外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現狀
1.國外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現狀
在國際上,董事會下屬的風險委員會是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機構,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通過加強風險的監督和評估來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國外企業在全面風險管理的綜合機制和體系的搭建上相對比較成熟,對先進技術和方法的使用使得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同時企業間加強溝通交流和學習,使得一些成功的實踐經驗得到了進一步地總結和推廣并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抵御風險的能力,為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國內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現狀
自200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以來,中央企業紛紛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學習,培養風險管理人才,建設風險管理隊伍,培育風險管理文化,建立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和政策指引。2007年3月全國工商聯《關于指導民營企業加強危機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導民營企業增強危機意識,建立防范風險的危機預警機制和用于解決危機的應急處理機制,提高危機防范與危機化解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見,我國企業已經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已經實現了從開始的意識教育上升到具體策劃實施的實質性階段。但是,全面風險管理缺乏系統、全面、科學的理論支撐,這方面的人才也相對匱乏,這嚴重制約著我國企業在全面風險管理中的進程,同時也制約我國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
四、招標企業的風險管理現狀
一直以來,我們對企業風險管理的認知還不是特別清楚,但隨著企業的發展,我們對風險管理的認識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并且總在尋找一個接近完善的點,來加強企業風險管理全過程的防控。
經過調查分析發現,某招標企業存在以下風險。
經過調研分析發現,某招標企業近80%的風險來源于企業的內部環境,如財務報告的規范性、企業的自身形象和品牌影響、顧客的滿意程度、工作的完成時效、業務的連續性等。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們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這些風險的存在,也認識到了加強企業內部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機會與挑戰的角逐中,我們如何合理地利用機遇,改變被動的局面,尋找一條企業發展的好路子?目前,該企業的風險防控體系還是比較單薄,主要表現在:對企業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隊伍缺乏專門性和統一性;在企業的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被動大于主動;企業的風險管理通常處于階段性狀態,沒有一個系統化的過程;企業的風險管理過程缺乏統一、科學的指導。
五、招標企業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風險管理是該企業下階段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的體制建設是工作成功的關鍵。但是,在這方面某招標企業現在還相對薄弱,沒有一整套擁有風險識別、跟蹤、分析、評價、處理、報告等一系列流程的體系,在優化流程、完善各項制度及對不同層級的風險進行有效管控方面的執行力差。如何有效地落實某招標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建立科學、系統的運行機制,讓企業走向專業化、規范化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1.全面風險管理的意識相對薄弱
目前,某招標企業在企業的風險管理過程中,還無法有力地依據基本規范及內部控制環境的相關規定,對公司與招標業務有關的、現有的內部控制環境進行評估;風險管理各環節自主運的意識不強。這些導致了內部控制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發揮。在信息收集、分析評估、傳遞機制建設及運行方面存在很多障礙,另外信息管理系統介入內部控制的力度不足,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使用頻率較低。
2.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不完善
全面風險管理組織結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招標企業對經營活動中各項環節的控制效果。但是,目前某招標企業這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沒有科學合理地做到權責分明、多級控制,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部夠完善。
3.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于提高
某招標企業很多全面風險管理的工作以傳統的手段為主,沒有充分運用計算機系統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這很容易導致風險管理的片面性、主觀性、傾向性。另外,風險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跟蹤。不連續地觀測不利于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處理,同時不利于對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不利于組織的長遠發展。
4.全面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脫節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企業運營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而內部控制是全面風險管理中的關鍵環節。企業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應當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結合。但是,目前某招標企業在采取內控措施的時候,往往缺乏一種全局性的觀點。企業在風險管理戰略目標的設定及評估方法的選擇上,與企業風險管理過程中的相關活動脫節。另外,對于風險的偏好、相關分析及對策的選擇,與風險的實施不適應。
六、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措施
風險管理已經走出了金融機構的范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開始成為經濟實體加強內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作為大型能源企業的招標公司,更應當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構建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和應對措施框架,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結合優質人才隊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建立全面風險管理制度、掌握全面風險管理技術、培養和儲備一批優秀的具有全面風險管理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才,才能提高企業的發展質量和競爭能力。
1.提升企業對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
企業尤其是管理層要深刻認識到企業在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理層要帶領企業做好風險管理的工作,根據不同的進度明確各階段的主要工作、相應的成果及時限,并且能夠做到定期向上級匯報;領導企業搭建體系建設的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制訂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的實施方并組織招標確定管理咨詢機構;加強對招標業務現狀的全面診斷,初步形成風險事件庫、關鍵風險指標、指標預警區間;完善關鍵風險指標體系、指標預警區間,制定風險分級、分類、分層、分擔標準;建立招標業務經濟安全管理責任體系、風險評估體系、監督評價體系,完善考核、激勵與責任追究體系。
2.改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為確保風險應對措施的效率和效果,須在各項經濟風險管理活動中,以重大風險、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重要崗位為重點,采用定期與非定期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專門的監督和檢查并將監督檢查結果落實到績效考核;對相關風險的應對情況進行及時改進,促進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確定重大風險后,必須明確針對各項風險的應對策略和具體應對措施。應對策略和措施的制定須與公司的戰略目標、業務模式、組織結構、管理資源相對應并能夠在不產生其他衍生風險的前提下,確保對經濟安全風險的有效管理。要結合公司招標業務實際,分析招標業務涉及的流程和各項管理制度的缺陷,提出優化和修訂建議并進行符合性測試,積極構建經濟風險指標體系、風險評估體系、管理責任體系、監督評價體系和考核與責任追究體系等,為我們不斷完善和提高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功能和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3.加快全面風險管理的信息化進程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不斷發展,對信息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網絡技術的應用便于上級隨時隨地的掌握和了解公司的運營狀況、監控企業的業務的動向和對企業的各項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軟件和系統程序,加強內部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深化企業內部管理的程序化。
4.建立合理的盈利-虧損目標額度體系
企業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盈虧目標體系,這有利于招標企業通過自身分步監督各階段目標,規范人員的經營活動。通過對可承受的最高虧損的預計,有效地約束招標企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操作。這將利于企業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也符合企業市場化的規律,給企業帶來安全的收支空間,提高了企業應對市場的能力和限度,同時利于人才的培育和鍛煉。根據盈利-虧損目標額度預警指標,實時獲取業務運營中的數據,通過分析對比,及時開展預警措施,為領導層的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5.搭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
加強對招標企業招標業務經濟風險安全體系的構建,通過制定系列手冊,對全面評估風險措施的設計與運行進行規范,從而確保經濟安全體系建設的有效性,進一步明確自我評估和獨立評估的原則和內容、評估標準、程序和方法、報告形式和報告頻率、管理改進實施方案等相關內容,確保評價工作落到實處。全面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主要包括風險指標體系的建立、風險職責的確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措施和風險監控改進等。要有效地管理好招標業務,必須兼顧與上級公司及招標上下游企業的關聯性。同時,對招標業務控制風險涉及的授權、職責劃分、績效考核、激勵與責任追究設計進行規范,形成系統規范的制度文件。
參考文獻:
[1]謝艷麗.探析我國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J].國際商務財會,2011(02).
[2]曹元坤,王光俊.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及其研究趨勢的新認識[J].當代財經,2011(01).
[3]牟寶喜.企業風險管理形勢與強化管理的途徑[J].冶金財會,2011(03).
[4]胡玉明,葉志鋒,范海峰.中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1978年至2008年[J].會計研究,2008(09).
“風險”一詞的出現,是在遠古時期,漁民們在出海捕撈打魚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出現“風”則意味著有很大的幾率會發生“險”,長此以往,人們將有可能出現的危險總結為“風險”,“風險”一詞由此而來。而現代意義上的風險一詞,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認識,主要有幾種觀點:一是風險是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二是風險是損失的不確定性;三是風險是實際結果和預期結果的離差;四是風險是可度量的不確定性。而筆者綜合上述觀點,總結認為,風險是指在特定情況下和特定時間內,未來時間的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的差異,于是,所謂風險大,就是指這種差異變動程度大,風險小就是指這種差異變動程度小。
(二)風險管理的內容簡述
1.風險管理的含義
企業的風險管理是指全面分析企業各個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采用相應手段對風險進行有效處置,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
2.國外風險管理的發展階段
在國際上,隨著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深化,風險管理理論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風險管理萌芽階段、風險管理發展階段、全面風險管理階段。
(1)風險管理萌芽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也被稱為安全生產階段。早在20世紀50年代,法國古典管理理論學家亨利法約爾就已經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他將工業活動分為六項,其中就包括:⑴技術活動(生產、制造、加工);⑵商業活動(購買、銷售、交換);⑶財務活動(籌集和最適當地利用資本);⑷安全活動(保護財產和人員);(5)會計活動(財產清點、資產負債表、成本、統計等);⑹管理活動(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內容,可以說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雛形。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進一步增加,很多學者開始專門研究風險管理的方法,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保險行業,已經將風險管理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2)風險管理的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也叫結構優化階段。隨著風險管理在歐洲、亞洲等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廣泛傳播,風險管理工作也從保險行業擴展至更多的企業,風險管理逐步的規范化、標準化和程序化,風險管理手段也開始變得多樣化,并且通過加入管理學知識和工具,如運籌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內容,使得風險管理的手段不斷增加,領域不斷擴大。但在這段時期,大部分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仍然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成熟的管理方法。
(3)全面風險管理階段(21世紀初至今)。隨著2001年美國安然公司倒閉、2002年世通公司財務舞弊案等事件發生后,全面風險管理開始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的全方位的普遍重視。西方學術界開始注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整體化、系統化的研究工作。這一時期,眾多規范性和標準文件如:《薩班斯法案》、風險管理標準(AS/NZS4360)、COSO-ERM標準和《巴塞爾協議Ⅱ》等紛紛出臺,使現代風險理念從最初的簡單風險管理發展到“全面風險管理”的高級階段。
3.我國的風險管理概論
在我國,風險管理理論發展相對滯后,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普遍存在風險管理意識不足,缺乏風險策略,風險管理較為被動等問題,為了從根本上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水平,2006年6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國資發改革[2006]108號)(以下簡稱《指引》),文件中對中央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文化以及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指引》的出臺,使得我國國有企業對于全面風險管理有了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能夠幫助企業盡快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且通過指引提供的風險管理的常用技術和方法,使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具備更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4.企業風險管理的意義
由于企業風險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如何避免或降低發生風險的概率,減小由此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對于企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企業風險管理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和經營目標。要想企業能夠長期穩步發展,必須在增強高層的戰略駕馭能力的同時,保證既能持續地監控、分析和反饋內外環境變化,提前示警;同時培養企業快速反應的能力,保證在需要做出反應時,能及時、有效地應變。
(2)有利于提高企業業務處理的工作效率。風險管理控制系統要求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的工作能夠相互協調和制約,通過業務處理的授權,使企業各職能部門明確工作范圍和職權,使各個職能部門能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3)形成風險管理信息收集、分析、報告系統,為有效監控風險和應對風險提供依據。通過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能夠及時有效的監控企業的經營及管理情況,做到對風險的及時預警,并且為領導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4)避免企業重大損失,支持企業正常有序的運行。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風險,進而及時應對,避免或解決風險,從而為實現企業的正常有序發展服務。
(5)標本兼治,從根本上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水平。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能夠在根本上提高企業自我運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風險管理水平,形成風險管理的長效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