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3 16:09: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德育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社會群體的關注,從國家部屬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勵有志青年創業并給予一定培養扶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創業熱潮中,而創業本身也成為一條重要的就業和發展之路。然而,由于創業學生自身素質的不完善、學校教育的缺失、市場經濟的制約等許多因素,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諸如價值觀片面、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響大學生自身的創業積極性,也對社會發展存有隱患,形成對大學生創業的不信任問題,使得大學生創業出現德育層面的難題。本文基于倫理觀視角,挖掘對于創業教育中倫理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集中體現在實踐層面,倫理為道德的外化,表現在大學生創業群體的規范性、道德性和品質化過程中,采用倫理觀視角來剖析創業德育教育的現實問題,是價值判斷的客觀呈現,透過系列現實問題,探尋隱含要素,科學有效分析論證,探究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的途徑,并對高校及社會教育機構有所啟示。
一大學生創業德育問題現狀
《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2010屆到2014屆全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變化趨勢,五年中從0.9%到2.0%不斷攀升,根據麥克斯調查研究,2014屆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為2.9%。以教育部2014年的全國大學畢業生727萬測算,2014年時有約21萬大學生做出創業選擇。大學生創業趨勢漸高,在數量與質量的聯動提升要求下,開展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顯,大學畢業生創業成功率長效促進機制的實現需要越發迫切,除社會客觀因素外,立足大學生創業個體存在以下問題:
(一)誠信思想缺失
理論深刻闡述了價值觀在指導人們行動上的重要地位,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多數大學生創業者為追求利益,放棄原則,拋棄品行,將財富汲取等同于社會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尚的個人品行以及對社會的崇高責任感、民族榮譽感被分階段、分層次的忽略,個人價值的實現出現狹隘化和極端化特征。誠實守信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市場經濟中的良好信譽是企業和個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雖有其獨特的自我調控機制,但法律約束必不可少。剛剛走出校門的創業者絕大部分是沒有受過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觀念還沒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準備不足便踏上戰場,一旦使用不正當競爭方式,損害他人利益,觸犯相關法律法規,結果則無法挽回;而當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時,也會因為不懂法知法,而沒有使用法律途徑進行自身權益的維護,法制觀念的淡薄使大學生創業者易陷入單兵作戰的困頓之中。
(三)心理問題涌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熱議問題。很多創業者在學生時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便匆匆走上創業的艱辛道路。大學生在校期間出現心理危機問題,學校專項人力、物力幫扶機制會積極開展疏導工作,但進入社會,走上創業道路的大學生多數需靠自我梳理和調節解決社會適應性、人際交往和應激性等心理問題,自我調控成為創業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疏導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顯稚嫩的心理素質將會在此過程中反復出現,影響創業成效。
二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自全國各高校實施全面擴招以來,大學生的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學生超量,崗位有限,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發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創業不僅事關大學生自身發展,更關系著社會穩定和全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立足國家高度來看,創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顯得更為重要。針對上述大學生創業德育現狀,本文從倫理觀的視角進行了三點分析:
(一)創業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針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相關優惠的明文政策,但多側重場地的優惠、項目的競選、多次的座談等方面,而針對創業者德育開展教育方面,卻沒有被提上重要的實踐層面。教育者多看到創業所需的理論和行動配備,高校常邀請社會名流給大學生們做創業講座或報告,激發學生創業熱情,而高漲的熱情對于創業是遠遠不夠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創業理念、創業精神才是創業教育之源頭、之根本。
(二)創業德育教育深度不夠
高校課程開設層面,國內較多高校開始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方式主要圍繞商學選修課、單設“精英班”等模式,多數難以真正覆蓋全體學生,更無法將創業精神、品質與法制深入其中,更無法形成系統的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無法覆蓋,則很多有志青年無法接觸創業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則學習者無法獲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體系,則有志者無法獲得完整的創業德育指導。社會創業績效側重層面,社會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高漲的熱情作用在大學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這又不得不歸根于創業基礎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三完善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路徑
完善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創業科學化之路,有利于減輕社會就業壓力,更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學生創業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養大學生進取、開拓、冒險等精神的事業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為目標的發展性教育,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從屬于大學生創業教育,包括對創業者個人品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等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為完善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嘗試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
(一)立足專業德育教育,形成系統課程體系
高校應圍繞專業教學開展配套的專業德育教育,對選拔出的專業德育教學的教師團隊開展專項培訓,在知識傳輸的同時講授專業領域職業道德、素質品質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則意識、法制觀念與行業責任感。高校應著力于建設自己的特色創業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對立志于創業的大學生群體進行科學、系統、深入的培養,不停留在公選課之類的撒網式教育上。
(二)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弘揚文明創業精神
大學生創業不能簡單的追求經濟利益,社會責任感對于初出茅廬的創業大學生更加重要。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的開展創業實踐。高校可經常模擬創業項目運作、商務談判等環節場景,讓大學生在實踐探索中體會為人處事的藝術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養抗壓能力
現代市場經濟競爭激烈,成大事者,必能歷經浮沉而依然斗志昂揚,表現出過硬的心理素質。學校應針對性的開展創業過程模擬活動,并為學生提供可行的減壓訓練、團隊輔導、創業前輩分享等實踐心理磨煉環節,促使學生形成較強心理素質,強化心理品質的自我成熟與健康發展。
(四)專款專用,監督執行
針對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除探索適合各高校創業德育教育模式外,還要有足夠的后勤資金保障,讓創業德育教育開展過程中的人力、物力配備付于實踐。教育者可以組織模擬創業實踐活動,例如提供一定資金,學生組隊完成一項創業項目,并進行維護經營,有專家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第一線的創業之路。同時,為保證資金落到實處,還應設立相關考核與監督部門,以使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價值化。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工作尚待完善,仍需得到政府、高校、學生三方面的積極聯動配合,依照科學化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大學生創業德育問題勢必會將得到改觀,這也對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嚴毛新.走向差異:高校創業教育的應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48-52
[2]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面臨新的考驗,許多高校存在德育教育本質把握不準確,教育內容安排不科學的問題;許多大學生缺乏對自身的教育,這一方面與他們所處的國際國內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與他們的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教育有關。
一、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的影響
(一)、大眾傳媒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在網絡等大眾傳媒迅速發展的今天,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交流情感的橋梁。大眾傳媒正在改變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往、思維方式乃至行為習慣,影響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新方法,但另一方面,國內外一些錯誤落后的文化借助大眾傳媒迅速傳播。“開放的網絡環境,從質和量上不斷地沖擊著傳統的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深受低俗文化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德育產生消極甚至有害的影響,不利于其高雅情操的培養。”⑥
(二)、市場經濟負作用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趨于利益化,實用主義成為衡量人們之間關系的標尺,這使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致使一些學生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做出有悖于倫理道德的事情。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個人利益,高度關注自我,誘發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作風,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等傳統的優良中華美德被淘汰。做好事幫助他人是出于良知而是為了金錢或出名,所謂的“防火,防盜,防老太太”是對當前社會德育現狀的一種揭示。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社會存在必然或多或少的產生及時行樂,唯我論和極端的個人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
二、學校環境對大學生德育教育弱化的影響
(一)、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創新。在很多高校中,德育教育的方法跟不上學生思想的變化,方法滯后,缺乏現代性、發展性和靈活性。眾多高校采取的是傳統的灌輸方法,而這種方法教學效果不佳,跟不上社會變化的需要,脫離社會現實。高校德育教育不能從實際出發,方法單一,缺乏創新。純粹理論的教學方式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德育教育缺乏實踐性。在眾多高校中存在著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的問題,首先,德育教育的內容過于抽象,不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理論知識的生硬枯燥,學生不能真正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教育自身。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過程抽象空洞,學生普遍缺乏道德實踐,行為能力弱,進而出現道德認知與行為相背離的現象。此外,目標缺乏層次性,目標設定過于遠大,嚴重脫離了學生自身狀況和生活實際,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目標不明確缺乏針對性,多數學校存在著德育教育目標理想化的問題,不能夠對多元文化的負面作用做出理性的認識。
三、家庭教育環境相對落后的影響
(一)、家庭教育方式與內容不科學。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父母的教育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部分家長重智育輕德育,從小教育孩子把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等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采取一切的有效方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一些家庭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包辦一切,落后的家庭教育無疑是孩子走向社會的一大障礙。
(二)、家庭成員缺乏自身道德修養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方面家庭成員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度直接關系到子女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家庭成員自身的不道德行為給子女的道德情感和認識產生消極的影響。家庭氛圍、經濟狀況以及兒童經歷等都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在一些家庭,家長不注意自身行為和言行,無法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畸形的人格、錯誤的觀念、扭曲的是非觀等都是家庭教育的產物。
四、大學生自我教育缺乏的影響
唯物辯證中指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和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受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環境的影響,但究其本質,能否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德育水平關鍵取決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一)、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缺失。當前的社會處于社會轉型期,舊的社會體制已經瓦解,新的社會體制尚未形成。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和市場競爭。當代的大學生把時間精力多花在專業知識上,參加各種考試,適應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忽視道德情感的培養,對社會上的不良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出現情感冷漠癥。
(二)、大學生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相分離。在高校中,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對現代社會的準則和規范熟記于心。但在現實的、生活中不能自覺參與實踐,使個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出現偏離。殊不知多數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只是皮毛。道德意志薄弱,選擇和判斷能力不足。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及時行樂等錯誤的價值觀沖擊著校園文化,侵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做出錯誤的選擇和判斷。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檢驗認識這一真理的唯一標準”。德育教育的研究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實質性的結果。對于當前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每一個大學生和德育教育者都要進行深刻的反思。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為高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從而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有一句至理名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中是間接的教育方式為主,忽略了“躬行”的應用。
從現實情況來看,盡管它伴隨新課程改革過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廣,但普及力度和范圍仍然存在限制。從教學過程上來看,交還給學生的課堂往往導致效率低下,達不到教學目標,最終所有的結果仍舊停留在了形式上。從執行效果上看,學校與教育者存在完成任務交差的心態,從而使體驗式教育并未得到真正施行。[1]
一、體驗式教育在德育教育的應用困境
1.教育環境的結構性矛盾
(1)當前教育體制的固化。當下教育目標的制定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形勢是相符合的,教育為了培養人才,對于我國“中國夢”的實現來說是巨大的助力。整體上來看,體驗式教育作為一種打破常規的新式教育,在時間和理念上都面臨著固化的教育體制這座難以移開的“大山”。[2]
(2)教育培養機制的不完善。當下中國人才培育機制尚不完善,而留學歸國人數雖然相較往年有所增長,但大批的人才流失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這種人才流失的現象也反映出了國內教育培養機制相較于國外頂尖大學來說存在著難以逾越的差距。
(3)傳統教育理念的排斥。“知識改變命運”本是一句極具振奮性的名言,但經濟社會注重開放下的環境,原本的勵志名言也變成了“知識就是金錢”的功利化宣言。體驗式教育打破了單向傳導的通道,為受教育者與教育者雙方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這對于傳統教育理念從根本上的觀念排斥是無法緩和的。[3]
2.教育主體的客觀限制
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教師、家庭自身的觀念固存則會阻礙新興教育理念的施行,甚至最終成為難解之題。
首先,家庭教育作為教育行為中的奠基階段。部分家庭出現單向的溺愛性的方式,并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體驗式教育對于強調孩子主動性的特點而言,自然便與這種家庭教育難以調和。
其次,學校教育的環境固化使得學校教育以完成教學指標和科研指標為主,忽視了學生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首要地位。這種問題下的學校教育無法接受體驗式教育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的普及。
最后,與受教育主體接觸最多的教師而言,教育體制的固化導致的無可奈何。對于體驗式教育這種新的教育方式,教師只能選擇被迫放棄。
顯然,教育主體的本身因其面臨的客觀條件的作用與自身觀念的約束無法接納體驗式教育的進入,這種內在性的沖突亟待解決。
3.受教育主體自身的內部矛盾
大學生的年齡層也決定了這是一群還在摸索自我成長模式,成熟解決問題方式的群體,在處理一些問題上面難免會出現不成熟的表現。
同時,青年自身的內部矛盾還體現在現實過嚴峻,而理想不切實際的差異化。教育本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遞時,對其素質培育的缺乏在大學生畢業求職這一時刻便得到了最大的實踐證明。
體驗式教育旨在發揮大學生的勇于探索的長處,讓其在實踐時間中,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而不斷成長,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成長模式。
二、體驗式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應用困境的對策
1.實行教育試點,為體驗式教育提供事實辯護
體驗式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提高對于體驗式教育的接納度,可以首先在相關區域開展試點。通過對試點結果的分析,形成事實依據,為體驗式教育在德育教育的應用上提供事實性辯護。試點的成功也會為體驗式教育的普及提供有力的佐證。
2.通過將體驗教育課程納入必修課程
中國人講:“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在課程中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體驗方案,并放手讓其自主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突發狀況,在這一過程中使每一個體驗式教育都成為獨一無二的案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實踐體驗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體驗和實踐中有無形的進步。[4]
3.有專人對體驗式課程進行指導和監督
在體驗教育這門課程中設立輔導教師一職。部分體驗式課程會借助一定的活動甚至儀器來進行,部分體驗會讓學生轉變身份,比如蒙上雙眼造成看不見,戴上耳塞造成聽不見,這樣的感官體驗,除了學生要小心配合體驗步驟以外,輔導老師也要提高警惕,隨時注意觀察教室內學生的動態。有專人進行指導和監督,大大提高了這門課的質量。
4.擴大體驗課程的范圍
將體驗的范圍擴大,不局限于支教等廣為人知的扶貧幫困項目,鼓勵開展生命體驗、生涯體驗、親情、友情體驗、痛苦體驗等。通過實踐范圍的擴大,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現實經驗和感悟,對學生自身全方位的成長和自我評估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從當下現代教育發展的進程來看,體驗式教育的相關問題仍會是學界探討的重要領域。從宏觀上看,體驗式教育作為現代教育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該方面的分析將更好促進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構建。從中觀上看,發現并解決體驗式教育困境對于其自身更好地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優秀的高素質人才上有重要作用。從微觀上看,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與人本主義的學習觀與體驗式教育自身特質相結合,能幫助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更好的開展教育工作。當然,完善教育體系任重而道遠,只有從多個角度,多個學科領域出發,才能探尋出真正走出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徑,以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靳江麗.體驗: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回歸[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李麗.體驗式德育的現實問題與改進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5月.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德育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家長、社會及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身對其選擇的專業技術學習期待的特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與同齡本科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相比,又有著顯著的不同。當前,傳統道德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高職德育工作的要求,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不盡人意,相關德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地認識這種困境,積極探索高職大學生德育的創新模式,才能順應當前高職德育的新要求。
一、高職院校道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目標過于知識化,與德育目標的生活化相違背,道德教育方法陳舊。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的道德教育方法為課堂講授法,理論知識灌輸式教學是高職道德教育在課堂教育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之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的單方面灌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調查、討論等教學方法所占比重都很小,手段也比較單一,更有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課件,直接將教材中的相關理論復制到課件而“朗讀”,授課過程中缺乏生動的、真實或仿真實的道德實踐情境與體驗活動。灌輸式教學方法過于注重課堂知識轉移,道德實踐不足,導致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道德教育從學生生活和專業教育中脫離出來演化成了空洞枯燥的說教,使得學生在面對工作實踐時仍然不知所措,未能發揮道德教育應有的德育功能,從而無法以真實的道德思想、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情境教育去塑造他們應有的道德品質。這種德育教育模式是對現代社會德育多元價值、德育自主性和德育創新精神的忽視,在解決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與社會的沖突面前日顯蒼白,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時代傳遞精神,塑造時代品格,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二)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體系、德育內容與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需要相脫節,道德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就現有的高職德育教材體系和德育內容來看,更多的是以理論性的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材體系,高職院校的德育教師在道德教育中依此而進行的德育過程表現為過分地強調德育內容的“理想化”和“理論化”,缺乏對學生實際的思想道德修養狀況和道德的認知水平細致地了解與分析,同時,課堂教學中對于高職大學生比較關注的當今社會就業問題以及對現實的困惑很少涉及,因而,德育過程德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德育的課程體系、內容脫離了他們的實際需求必然難以被接受。高職院校的德育活動與社會現實聯系不夠,使學生沒有掌握現實資料,難以將社會德育熱點、德育難點問題、社會生活道德矛盾問題與道德教育聯系起來。在教育實踐階段層面,在“職業教育應以學技能為重中之重”錯誤管理理念指揮下,很多的高職院校甚至直接將道德教育的任務直接甩給了企業,加之學校指導教師無法及時與企業指導教師溝通交流,使得道德教育和道德監督失去它應有的發展途徑和方式。
(三)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師資隊伍水平與教學的實際需求不對等,道德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單一。一方面,高職院校德育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低下,專業的、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猶如鳳毛麟角,更多的是“濫竽充數者”“南郭先生”之類充斥著德育工作隊伍,必然難以滿足高職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單一。高職院校道德教育教學效果如何?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否得到了提升?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對學生的道德水平進行評價才能做出判斷。道德評價是學生評價的重要方式,是以德育目標為主要依據,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考核,進而對學生道德水平進行判斷的過程。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道德水平評價方式主要為試卷考評模式,考察的內容僅是限于教材中涉及到的以及教師平時在課堂中講授過的德育知識點,評價方式也主要基于學生的各學科半期及期末考試德育成績及日常操行得分,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不能全面地、真實地衡量學生所達到的道德水平及德育效果。
(四)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求與大學生的主體性認知要求表現不一致,沒有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作用。大多數高職大學生選擇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動機基于實現父母的愿望,或是源于預期從事的工作的高收入、穩定性等因素,并未能夠主動、自覺地去理解所應承擔的社會道德責任,更沒有意識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作者應具備樂于奉獻、甘于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道德教育的主體對象是學生。無論高職學校開展何種形式的道德教育,都應站在學生道德主體性的社會需求和自然需求的立場來思考,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用。而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德育過程忽視了這一教學客觀性要求,僅僅把學生當作的是道德教育的一個被動的受體,違背了德育規律。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創新機制的構建
為了培養新時期高職院校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需構建創新的道德教育體系,應著力解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方式創新。一是進行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創設了道德情境,從而讓學生有很強的代入感,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學生內化道德行為規范。教師應根據德育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某些真實的、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思考、討論、分析,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例如,在教學中嘗試結合國內外時政大事,結合實例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愛國愛民、勇于奉獻的情感與責任,或者多搜取道德建設標兵、成功校友的先進事跡激勵、教育學生。二是構建院、企道德教育合作的橋梁。高職院校道德教育體系,應重視院、企的合作,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校方應積極聯系合作企業,有針對性地增強職業道德實踐。在校企合作協議中組織學生定期赴企業進行實踐,明確道德教育實踐的內容,讓學生能直接參與行業工作的各個環節,將道德教育融入現實的工作場景,親身感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修養對彰顯人格魅力的作用,深刻體會它們對其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校企合作中,通過實踐不斷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實地參觀、現場體驗教學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拓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空間,同時,還要在高職院校道德教育教學中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職業道德品行教育”“職業理想信念教育”“優秀勞模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欲望,將抽象的知識趣味化、具體化,還能將各行各業人物的奉獻精神與道德教育的內容相結合,促使高職大學生對道德境界的提升。三是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精神凝聚點,是一個學校的魂。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活動,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把道德教育的內容融入校園文化中,是提升高職院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另一個有效途徑。通過舉辦各種講座、邀請專家做專題報告、組織學生開展知識競賽、專業技能比賽、參加優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報告會、無償獻血等活動,帶領學生到社區、企業進行活動服務等活動來豐富課堂生活等,可縮短師生間心理距離,促進道德教育。
(二)教育理念創新。一是要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入學初期,應通過入學教育從萌芽期更正高職大學生某些不正確的道德思想。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對于那些道德行為和道德觀念“異態”的學生,可以由班主任加強與之交流溝通,把道德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相結合,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班級活動逐步滲透,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轉變他們在道德教育價值認識上的狹隘與功利,使之慢慢轉變思想道德觀念。在學習期間,專業課教師應多在課余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及學習中的困難,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讓他們產生學習興趣。二是注重德育社會實踐訓練。讓學生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深入到社區服務中,督促他們盡早了解本地區對未來從業人員道德素養的要求和自身存在的道德問題,幫助他們培養基層的工作人員應具備的道德素質,進而加強其對專業學習的興趣,為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也能加速其道德知識向道德信念的內化。三是注重人文學科知識的德育理念。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應轉變重專業輕人文教育觀念,樹立知識、能力、職業道德、素質協調發展教育管理理念,明確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高職德育工作必須全方位思考,總體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和教師應將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貫穿與整個教育過程中,同時,德育教師還應該充分了解現代企業的工作特點、工作環境及職業道德的要求,幫助學生積極學習現代企業相關知識,通過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社團研討活動、專題講座活動等,不斷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觀,在教學中自然地將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融入專業教育中,將“授業”與“傳道”有機結合,引導他們在道德成長歷程中求實、求真、求善、求美。
(三)教育體制創新。一是完善道德評價體系。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應堅持做到結合行業的相關要求,將學習習慣教育和紀律教育相結合、學生行為規范教育和職業道德規范與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教育相結合,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高尚的道德行為習慣,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境界。例如可以通過《實習管理手冊》《實訓管理手冊》,要求實習單位的帶教老師、實訓課指導教師對學生在工作態度、遵守制度、團結協作精神、業務能力、出勤情況、工作效率等方面給出客觀準確的道德評價,反饋給學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時,可以結合這些反饋情況,同時也可以經常到實習單位和崗位上親自了解學生道德發展狀況,通過這些情況的綜合考量,客觀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進行評價。二是加強德育師資隊伍建設。為了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師的業務水平,應定期舉辦德育師資隊伍培訓班、業務研討班等,加強教師的集體備課,不斷地提升德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三是營造良好的德育軟環境。高職大學生,由于思想不太成熟,可塑性強,道德情感變化較大,易接受教育和正確引導。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既是道德的楷模、知識的化身,又是人生的引路人和思想傳播者。德育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隨時隨地都會模仿,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學生的學習、實訓實習過程中,任課教師及實習指導老師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和職業生涯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德育教師的榜樣示范的作用,教師必須注重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專業及人文素養的建設,率先垂范,時時刻刻以自身的言行來熏陶影響學生。
(四)教育內容創新。一是加強專業教育及技能培訓過程中的道德教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道德的取向性,應將道德教育融入專業課教育及技能培訓過程中,尋找德育課與專業課及技能培訓的結合點,做到道德教育隨機滲透。例如:在講授如何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教師的教學任務中,使之體現教書育人的理念,讓學生明白在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還必須培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樂于奉獻等職業道德品質。二是重視德育課堂中道德教育的層次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教育應從學生在學習不同階段的需求出發,針對學生每個學習階段、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要求,進行逐層遞進的職業道德教育。例如,一年級第一學期,對于新入學的學生,應采用漸進式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對道德價值形成初步的正確判斷、選擇和遵循。在一年級第二學期,主要是加強學生理解道德修養、恪守道德規范的重要性,了解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促使他們進一步理解職業道德的深層次內涵和作用,進一步養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職業道德素養品質。在二年級,應注重引導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理解。在三年級,則結合學生實訓、實習為主的職業道德實踐教學,在職業活動中貫徹落實職業道德原則和要求,真正做到知行統一。三是加強德育校本課程開發。高職院校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基于學校的辦學特色與理念和高職院校大學生道德成長的發展需要,結合時代的特點,結合學校開設的職業教育專業的特點,融入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融會貫通式的教育,因而,需將德育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召集起來,集思廣益,分組分模塊編纂與行業文化及思想道德相關的內容,最后統一校稿,編輯成冊,作為學校的德育教材,合理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學習。道德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不斷地探索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體系更富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科學性的德育模式,是高職德育教育者肩負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徐財龍.論新時期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困境與應對[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6).
[3]張均煜.新時期高校德育實效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3.
一、大學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角度的變化導致難以適應新生活的焦慮心理
作為大一新鮮人,在剛進入大學時就會遇到生活上的不適應。中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體系使得學校忽視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造成了相當嚴重的隱患。大部分的同學們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在家里通常是飯來張口,衣來張手。而進入校園后,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常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日積月累極有可能出現煩躁、緊張、疲倦失眠等神經衰弱癥。
2.戀愛的煩惱
經過了高中嚴酷的學習生活,進入大學后的學生們不再受到過多的限制,學校也不像以前那樣明文規定不準學生談戀愛,而大學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現一些傷害他人或傷了自己的結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3.自我意識不正確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學之前,很多學生都是中學的尖子。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自己總是受矚目的,能干的,優秀的。而進入大學以后,環境改變了,原有的優勢不再了,由于經驗不足,屢遭挫折,進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淵。
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壓力是無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際關系、環境因素給我們造成的緊張感。大一新生剛進入校園,還不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學的專業并非自己感興趣的,就很容易在學習上感到些微壓力,更不用說加各類證書考試等等帶來的應試壓力了。
5.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二、解決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強、時間跨度大、社會化程度高,且十分緊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全面推動。高校應當對學生未來職業所要求的心理素質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在校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的內容體系,把職業心理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育整體規劃加以實施,具體有以下幾點對策。
1.采用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
心理教育工作應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預防。學校要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選修課、講座、心理輔導網站、熱線電話等形式,對高職學生進行宣傳,普及應對心理危機的基本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危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防范心理危機的意識,幫助他們提高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使他們能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困境,并懂得當靠自身不能解決心理危機時如何尋求幫助。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雖然在高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校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
4.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研究工作
學校可以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定期性地進行學生的必理健康調查,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來源進行分類,做到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系統化的了解,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5.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6.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普及心理衛生知識
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大學生充分了解有關心理上的專業知識,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通過有效途徑解決。學校也可以開展并提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讓大學生了解情況,找到傾訴的對象,受到正確的引導,及時走出心理誤區。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大學生作為新時期高層次人才,不僅應當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及健康的身體素質,還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及較強的社會適應力。這既是一位優秀的大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需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基于各種因素,大學生生命教育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將學習與考試看做是大學生的重中之重。在家長們看來,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將來找份好工作。除此之外,他們不需要考慮其他任何事情。為了讓大學生專心學習,家長們無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得本來應該大學生自己去面對、去解決的問題由家長代為處理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學生遇事后的實際應變能力及處理能力。同時,家長的大包大攬,也使得大學生幾乎做任何事都一帆風順,一旦遇到一些阻礙與困難,很容易就會變得情緒低落,產生挫敗感。這也在無形中降低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由于家長重智育輕德育,不重視對大學生道德方面的培養教育,使他們自然而然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對家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缺乏同情心與責任心。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規模越來越小,獨生子女家庭逐漸成為主體,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系也遠不如以前那么緊密,大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少,這樣,大學生的情感世界缺少滋養,他們的交往世界大大縮小了,對情感的認識與體驗自然大大降低。
家長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大學生的父母這一代,大都經歷著體制的轉變和經濟的發展,工作及生活的壓力,使他們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也使得他們大多將謀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在無形中也使得大學生對生活的意義產生懷疑,把生命的價值低級化、庸俗化。同時,由于部分家長對家庭、對婚姻的不負責,導致家庭的破裂,他們對自己行為的不負責,對孩子的不負責,也造成部分大學生的不理解,心理的陰影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看待婚姻,從而產生錯誤的婚戀觀。
二、學校因素
在學校教育中,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實驗成果,以及將來的就業情況,才是學校最為重視的,他們生命情感的發展并不是學校關注的重點。因此,大學生情感、心理、個性的發展受到忽視和壓抑。這種忽視和壓抑并不僅僅來自于學校,也來自于大學生本身。學生的情感,心靈受到忽視,甚至壓抑。他們所面對的是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如何在激烈的學習和未來就業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無形間卻喪失了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對生命本身存在的意義無暇顧及。他們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大學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更談不上有自己自由發展的空間。他們只是一味地被授予各種知識、技能,并被動地接受它們,大學生不僅失去了應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樂趣,其知識增長是以情感麻木和冷漠為代價的。
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沒有積極的生活態度,缺乏正確的情感體驗,難以感受生活的幸福,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己的愿望為目標,從不理會他人的感受,認為別人幫助、照顧自己是應該的,而不知心懷感恩。他們只要求別人對自己負責,而不知道關心和幫助他人。這樣他們就體會不到對家人、同學對自己的關心與愛心,如果說教育就是在培植未來,那么,大學生作為社會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未來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怎能把如此重擔托付給一群沒有生命情感,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學校不能只注重培養大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就業率的同時,也應正視大學生作為“人”的情感需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教育,教育大學生學會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三、社會因素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價值判斷多元化。社會的變革和轉型速度加快,使大學生身處社會、文化、價值的流變之中。大學生在生理發育方面雖然已處于成熟階段,但是心理發展卻存在過渡性、矛盾性、可塑性。有調查顯示,“80后”大學生過多地借助短信和網聊,缺乏現實社會交往能力。加之,大學生自身學業、經濟和就業的壓力,感情的困惑,人際關系的緊張等,大學生心理壓力較大,容易產生迷茫感和無助感,進而產生挫折感。如果對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化輔導,大學生迷茫、無助、挫折感無法及時宣泄和糾正,就可能發生蹉跎光陰甚至淡漠自己及他人或異類生命的現象。
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變遷的加速,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著劇烈變化,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惑,價值的失落,西方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劇烈碰撞.傳統教育方式與現在教育方式的迅速交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于簡單和疏遠,特別是青年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交際面越來越狹窄,由于社會的影響,他們對寬容、互助、憐憫、關愛他人、自省等等,越來越鄙視,人與人之間缺乏真誠與單純。
因此,要想使大學生生命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應把大學生作為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他們的任務不只是“學習”而應該是“成長”,我們應尊重他們內心的真實體會與感受,確保他們的人格與個性的健康發展,保證他們情感與心理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萬玉. 關注生命――教育新的價值取
向[D].河南大學,2003.
[2]夏禹. 我國生命教育的理論及實踐探
析――由大學生輕生引發的思考[J].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丘文婷. 為生命喝彩為人生奠基――
二、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道德教育的手段,在新媒體上開辟新的宣傳陣地
1、搭建校園新媒體平臺,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構筑學生的網絡精神家園。讓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走進“教材、課堂、宿舍”的基礎上走進“網絡”,推動并支持各級黨團組織“入駐”校園文化網絡平臺。同時讓高校德育教育者了解新媒體特性,運用新媒體技術,整合新媒體資源,共建校園網絡文化。在堅持“貼近校園、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原則下,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建設和改版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使之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通過大數據收集使網站兼具思想庫、知識庫、信息庫的功能。用先進的、科學的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文化來占領高校新媒體陣地,引領正確的校園輿論導向,發揮新媒體環境下專題網站的“常態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強新媒體環境下校園主流媒體的“影響力”。
2、增強高校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在新媒體上建立的“第二德育課堂”。新媒體環境下,QQ、飛信、微博、微信、人人網等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以也不可能忽視這些新媒體工具,必須把它們作為高校德育的全新陣地。廣大的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平臺,以滲透式、引導式、互動式和體驗式的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有機統一,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這些平臺上,不管教師還是學生都作為主體平等的進行知識交流、心靈溝通、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及時關心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心理以及生活情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使高校德育“潤物無聲”。
三、增強新媒體環境下德育內容的時代感、創新德育的內容
1 大學生社會化的內涵及主要特點
所謂人的社會化是指作為生物個體的自然人通過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學習社會文化,掌握社會技能,形成社會觀念,適應社會生活,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新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教育和學習,掌握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參與社會實踐,適應社會生活,實現人與社會的平衡發展,成為能自覺履行社會角色的社會人的過程。
大學生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伴隨著人的社會化的終生發展,大學生社會化呈現出不同于其他時期的特點。首先,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和價值觀念不斷成熟時期,是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逐步養成時期,是人的社會化一個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其次,大學生作為社會化的主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他們通過發揮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聰明才智,為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第三,大學生知識層面豐富,屬于社會高知群體,本身具有的精英素質和文化使得他們能夠在更高的起點和層次上完成社會化過程。
2 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問題
從大學生整體思想素質來看,當代大學生能夠擁護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能夠理性地分析和看待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具有較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意識,體現出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修養和文化素質。但我們也應看到,在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如科學社會主義信仰弱化,價值觀念扭曲,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膨脹,價值取向功利化,心理障礙和人格障礙問題也很突出,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
2.1 政治社會化不夠
在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常被忽視,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更多地承擔著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的任務,德育工作主要由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和輔導員承擔。而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一名輔導員平均要帶幾百名學生,失衡的師生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長久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存在著重理論、輕德育的傾向。受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喪失了政治信仰,偏離了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淡化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道德觀念弱化。
2.2 生活社會化不足
首先,思想功利化。受西方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學習目的和職業選擇的功利化傾向日趨明顯,許多學生過分注重對物質利益的追逐,急功近利,缺少克服困難、積極進取、自立自強的精神。其次,生活散漫化。許多學生對人生和職業沒有一個正確的選擇和規劃,生活中得過且過,隨遇而安,浪費了大好的青春和光陰。第三,感情庸俗化。愛情本是圣潔而偉大的,可是有的學生卻沒有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近年來,由于大學生錯誤的戀愛觀而導致的犯罪案件不勝枚舉。
2.3 技能社會化不強
首先,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不夠。許多學生在校期間把時間過多地用在了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許多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重視不夠。同時由于高校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方面不夠深入,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完善,沒有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參(下轉第99頁)(上接第50頁)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特別是在創造就業創業實踐的機會方面組織得不夠,從而造成了大部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就業能力欠缺,崗位適應能力不強,以致無法適應工作崗位;其次,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出自于獨生子女家庭,沒有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缺乏自我決擇的獨立意識,邁入大學校門后,面對新環境和新問題,有的同學不知所措,不懂得自我調適和自我解壓,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第三,人際關系淡薄。當代大學生個性化較為突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和團隊協作意識,許多學生把精力過分注重于學習,忽略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3 解決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途徑
3.1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決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基礎。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使他們樹立堅定的政治理想與信念;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對學生進行廣泛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與社會心理咨詢、服務和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手段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心理調解能力,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合格人才。
3.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解決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前提。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空間,以育人為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文明和諧、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對促進大學生社會化有著重要影響。為此,必須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要與社會文化相融合,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品牌;要注重加強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從“校園人”向“社會人”的轉化。
3.3 加強社會實踐鍛煉
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是解決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關鍵。認識來源于實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渠道。社會實踐是指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社會各個行業,參與具體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活動。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服務社會,能夠不斷優化職業技能,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高校及社會各部門要努力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條件,要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范圍和內涵。大學生社會實踐不能僅僅局限于社會調查和學習職業技能,還要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深化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投身社會、報效社會、服務社會的理想和信念,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凈化心靈,升華認識,提高覺悟。
3.4 加強職業技能培養
加強職業技能培養是解決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保障。職業技能是大學生服務社會和奉獻社會的必要條件,是大學生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才能立足社會,為社會做貢獻。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和社會技能的鍛煉,著力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把大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與大學生就業創業結合起來,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有效促進大學生社會化。
參考文獻
[1]閆衛鋒.當前就業形勢下的大學生社會化教育[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6).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德育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家長、社會及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身對其選擇的專業技術學習期待的特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與同齡本科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相比,又有著顯著的不同。當前,傳統道德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高職德育工作的要求,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不盡人意,相關德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地認識這種困境,積極探索高職大學生德育的創新模式,才能順應當前高職德育的新要求。
一、高職院校道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目標過于知識化,與德育目標的生活化相違背,道德教育方法陳舊。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的道德教育方法為課堂講授法,理論知識灌輸式教學是高職道德教育在課堂教育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之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的單方面灌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調查、討論等教學方法所占比重都很小,手段也比較單一,更有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課件,直接將教材中的相關理論復制到課件而“朗讀”,授課過程中缺乏生動的、真實或仿真實的道德實踐情境與體驗活動。灌輸式教學方法過于注重課堂知識轉移,道德實踐不足,導致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道德教育從學生生活和專業教育中脫離出來演化成了空洞枯燥的說教,使得學生在面對工作實踐時仍然不知所措,未能發揮道德教育應有的德育功能,從而無法以真實的道德思想、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情境教育去塑造他們應有的道德品質。這種德育教育模式是對現代社會德育多元價值、德育自主性和德育創新精神的忽視,在解決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與社會的沖突面前日顯蒼白,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時代傳遞精神,塑造時代品格,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二)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體系、德育內容與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需要相脫節,道德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就現有的高職德育教材體系和德育內容來看,更多的是以理論性的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材體系,高職院校的德育教師在道德教育中依此而進行的德育過程表現為過分地強調德育內容的“理想化”和“理論化”,缺乏對學生實際的思想道德修養狀況和道德的認知水平細致地了解與分析,同時,課堂教學中對于高職大學生比較關注的當今社會就業問題以及對現實的困惑很少涉及,因而,德育過程德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德育的課程體系、內容脫離了他們的實際需求必然難以被接受。高職院校的德育活動與社會現實聯系不夠,使學生沒有掌握現實資料,難以將社會德育熱點、德育難點問題、社會生活道德矛盾問題與道德教育聯系起來。在教育實踐階段層面,在“職業教育應以學技能為重中之重”錯誤管理理念指揮下,很多的高職院校甚至直接將道德教育的任務直接甩給了企業,加之學校指導教師無法及時與企業指導教師溝通交流,使得道德教育和道德監督失去它應有的發展途徑和方式。
(三)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師資隊伍水平與教學的實際需求不對等,道德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單一。一方面,高職院校德育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低下,專業的、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猶如鳳毛麟角,更多的是“濫竽充數者”“南郭先生”之類充斥著德育工作隊伍,必然難以滿足高職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單一。高職院校道德教育教學效果如何?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否得到了提升?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對學生的道德水平進行評價才能做出判斷。道德評價是學生評價的重要方式,是以德育目標為主要依據,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考核,進而對學生道德水平進行判斷的過程。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道德水平評價方式主要為試卷考評模式,考察的內容僅是限于教材中涉及到的以及教師平時在課堂中講授過的德育知識點,評價方式也主要基于學生的各學科半期及期末考試德育成績及日常操行得分,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不能全面地、真實地衡量學生所達到的道德水平及德育效果。
(四)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求與大學生的主體性認知要求表現不一致,沒有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作用。大多數高職大學生選擇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動機基于實現父母的愿望,或是源于預期從事的工作的高收入、穩定性等因素,并未能夠主動、自覺地去理解所應承擔的社會道德責任,更沒有意識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作者應具備樂于奉獻、甘于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道德教育的主體對象是學生。無論高職學校開展何種形式的道德教育,都應站在學生道德主體性的社會需求和自然需求的立場來思考,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用。而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德育過程忽視了這一教學客觀性要求,僅僅把學生當作的是道德教育的一個被動的受體,違背了德育規律。
一、當今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在當今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多,個性強、思想活躍、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其中部分同學集體活動方面缺乏積極性,個人利益第一,品德修養較差。從學生學習態度看,有松勁情緒,其中有的同學認為只要上好專業課就可以了,應該取消德育課、政治課;還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方面“及格萬歲”對自己的要求極低。由此產生了具有學生特點的“熱點問題”。
二、學生的“熱點問題”
熱點是指學生群體中產生并引起共鳴的積極關注和向往某一件事物的傾向性。由于受校園、社會、國際環境的影響,當學生個體興奮點的發展和蔓延引起幾個學生或多數同學的認同、響應、參與,便形成熱點。如:“攀比熱”、“勤工助學熱”、“參加業余黨校熱”、“網吧熱”、“早戀熱”、“崇洋熱”等。由此看出,熱點既是學生最強烈的內在心理需要,又是引起學生心理和思想激蕩與變化的媒體。一些熱點是可以支持和提倡、引導的。但有的需要及時善于制止和反對、教育的。從以上列舉的“熱點問題”來看,德育教育面臨著當代時代的挑戰。
三、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分析“熱點問題”
l、從心理學分析
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看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環境和教育不是機械地影響心理發展,而是通過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而起作用,這個內部矛盾是個體在實踐中,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與原有水平的矛盾。從教育者角度探討學生的“熱點問題”,引導和教育學生的思想,對于學生的心理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2、從教育學分析
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德育過程中的各要素,通過教育者施教傳遞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活動而發生一定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發生預期變化的矛盾運動過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由于這一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才能達到德育目標。說明需要教師的責任性,學生的參與性。也就是說明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德育課的說服力、戰斗力、吸引力是使學生獨立探索,把已知的科學真理轉化為真知,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在目前改革開放中,受年齡的特點和環境的影響,學生思想處于波動階段,他們迫切需要教師能理論聯系實際地引導他們;我們教育工作也需要給他們心服的解答。為此,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的思想實際。
四、“熱點問題”探討的方法、內容、途徑
1、“熱點問題”探討的方法
定期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校園生活、社會看法、戀愛等問題進行測試。通過多途徑,如:與課任教師、學生處、團委、宿舍管理人員、食堂管理人員進行交流,得到第一手材料。
2、“熱點問題”調查的內容
首先,對社會的看法:同學們承認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隨之而來人們的精神狀態卻每況愈下,同學們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思想和金錢至上已成為當今社會見慣不怪的一大現象。的確,曾經一度被國人鄙視過的西方世界的“人情淡如水”已悄然的在中國的感情市場上找到了位置,人和人之間好象使用了假面具,統觀整個社會,腐敗現象嚴重,犯罪活動猖獗,犯罪手段殘忍,致使社會風氣不良。正是由于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使部分同學崇拜權力,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并產生了金錢萬能的思想。而這些對于學生健康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需要通過德育教育,引導學生認清社會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其次,對校園生活的看法:同學們普遍反映:學校生活三點一線:教室、食堂、宿舍,課外活動較少。希望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有條件和機會適當調整學習生活節奏。渴望能夠在學校娛樂活動中,陶冶情操;在活動中廣交朋友,增進友誼,交流信息;在活動中豐富知識,表現出學生追求生活多元化活躍思想。
最后,對戀愛的看法:同學們認為在校學習期間,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以學業為主,應該利用好有限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不能把精力放在戀愛上。特別是靠父母不多的經濟來源到學校學習,得來不易的錢不應該浪費在戀愛感情投資的消費上。而有的同學認為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只要有理想的人選可以相處。還有一部分同學對戀愛持有好奇心,盲目攀比,致使圣潔的愛情被幼稚所困繞著,對于感情處于感性階段的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正確樹立戀愛觀是義不容辭的教育工作。
通過調查研究,使我深刻認識到高校只是社會的一角,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國內外潮流的影響,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首要條件是找到學生思想上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搞好思想工作,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3、“熱點問題”解決的途徑
首先,加強“兩課”教育。通過主要的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授,牢固樹立學生的理想信念。針對部分學生“輕德重智”的前提下,講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要性,使學生認識到加強德育促進智育,不但不能削弱智育,而且會使智育的效果更加顯著。
其次,重視課堂討論。為了解決學生思想上的熱點問題和關心的話題,結合所學的知識,組織了課堂討論。如:“對高消費”、“理想職業”、“金錢和權力”、“學歷和能力”等,有助于幫助學生“熱點問題”的解決。這些熱點問題討論,同學們可以采取積極參與的態度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在實踐中,教師積極主動地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是搞好教學的重要保障。
再次,加強課外德育教育。重視和加強學校黨團活動、勞動周、軍事訓練、社會實踐活動、文化藝術節、專業實習等活動性德育教育活動;重視其他學科教學中育人的功能、學術講座、宿舍生活班會等隱蔽性德育教育;重視校風、班風對學生滲透性的德育教育功能。
五、“熱點問題”探討的意義
有利于教師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并針對學生思想狀況,來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多方面、多層次的“熱點問題”,做到“對癥下藥”;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引起學生學習德育課的濃厚興趣;有利于明確學生學習德育的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揮德育的戰斗力、說服力、吸引力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學生思想上的疙瘩;有利于達到德育課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思想理論水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