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1 15:58: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商管理類課題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建設工商管理專業的背景。受地區差異影響,中國的教育資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陜西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陜北、陜南地區自然條件較差,應用型專門人才匱乏;陜西還有許多軍工、航空、電子等國營大型企業分布于邊遠山區,往往留不住企業的專業技術骨干和高素質人才。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顯迫切。盡管陜西是個教育大省,但是在陜南、陜北這些邊遠地區、“三線”企業和廣大基層單位、農村急需專業人才的地方,高校畢業生仍然是分不去、留不住。這些地方急需的人才,特別是廣大在職人員素質的提高主要依靠電大培養。電大也正是以“為基層培養大批人才”奠定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地位。陜西電大從2000年開辦開放教育工商管理專業后,抓住工商管理專業及課程應用型、操作性強的特點,以21世紀學科基本規范和發展趨勢為出發點,敏銳捕捉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結合西部發展的客觀需求,為提高西部邊遠地區生產服務能力,適應我國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發揮我校作為陜西省遠程教育人才培養主力的優勢,確立工商管理類課程建設的目標:發揮開放教育的網絡技術優勢,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創造性地培養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陜西電大在借鑒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的指導思想下,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以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為主體,在開放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本形成了“一個中心、五維互動”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導學指路、自學為主、助學支持、督學保證、測學反饋、多元互動的課程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根據學校的“一個中心、五維互動”的教學模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經過不斷深入思考、探索和改進,提出工商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面向西部經濟發展,將應用型人才作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培養具有特色專業方向的應用型管理人才,形成由課程實踐、專業實踐、工作實踐三大系統構成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教學改革中加強專業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圍繞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模式改革和支持服務體系建設開展教學工作。
二、成果研究的基本內容
1.制定開放教育應用型工商管理類課程培養方案,突出能力培養,設置基于工作崗位要求的企業管理能力課程群針對工商管理工作崗位層次不同要求,我們對工商管理類課程設計時,重點突出經濟分析能力、管理實務能力、市場調研能力、信息應用能力的培養。開放教育應用型工商管理類課程體系。開放教育應用型工商管理類課程應用能力體現。
2.加大集中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完成開放教育應用型工商管理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1)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室的建設。為解決經濟管理教學中無實驗室,實地實習條件有限、學生無法全面貫通經濟管理知識的問題,陜西電大2007年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工商管理實驗軟件《企業管理模擬實習系統》,將以往教學、輔導、考試諸環節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實現在計算機的引導下交互學習、實踐并完成考核測試。目前的實驗室能容納50人同時上課,《企業管理模擬實習系統》軟件是通過模擬迪寶樂有限公司這一加工裝配型企業的運作,使學生在參與營銷、技術、采購、設備、生產、品質、倉庫、財務、人事等各個環節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熟悉各職能部門是怎樣獨立運作,部門之間是怎樣相互協調關系。了解現代企業管理的一般流程,并能整合所學的管理理論知識,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實用工具與方法。經過三年的應用已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和模式,在開放教育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上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2)開放教育應用型工商管理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實踐教學是學生提高工作能力的關鍵,工商管理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由課程實踐、專業實踐、工作實踐三大部分構成。
A課程實踐。工商管理類課程減少理論講授學時,加大課堂實踐學時。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涉及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多數都安排了課程實踐。在課程實踐中,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實際操作與其支撐理論的聯系上,訓練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如推廣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手段,以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解釋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應用型教學,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綱挈領的講述一些與工商管理專業相關的資格考試知識,督促學生參加計算機技能考試、英語技能考試、人力資源、通用管理能力、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職業資格考試。
B專業實踐。開放教育的畢業實踐環節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本專業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企業管理實踐完成畢業論文,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工商專業教師非常重視畢業論文指導的全過程管理,論文指導初期主要教會學生如何撰寫專業論文,如何登錄期刊網搜索有價值的參考論文信息,并為學生提供參考論文題目,方便學生準確把握本專業研究的熱點問題;論文指導中期充分利用分校論文指導軟件系統、QQ群、電話、電子郵件等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聯系,督促學生及時完成畢業論文;論文定稿后幫助學生或指導學生按照論文寫作規范及要求排版打印、填寫畢業論文評審表;最后通過網絡雙向視頻答辯完成專業實踐環節。
C工作實踐。開放教育的學生大部分分布在各個區縣,學習集中在學校、家庭和工作單位三個點上,并且以成人在職業余學生為主。學生普遍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但是年齡差異較大,綜合素質也參差不齊。針對開放教育學生的上述特點,在為學生提供課程實踐和專業實踐的基礎上,開展教師和學生的工作交流會,以學生為主,介紹學生工作單位,選擇合適的企業為案例展開討論,針對企業問題提出一些管理改革辦法,既幫助學生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又提高了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
3.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提高網絡教育競爭力
學生自主學習是遠程開放教育的基本特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搞好學習支持服務是遠程教育教學過程管理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設施服務、信息服務、資源服務、自學(修)服務、教(導、助)學服務等等。為此,工商管理專業教師采取各種有效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
(1)充分利用學校“天網地網合一”的網絡教學平臺。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實施有賴于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完整的支持服務體系,對教學設施和條件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大的投入。為此,陜西電大建成了校園寬帶網和互聯網站,少數分校建成了校園網或局域網,本科試點單位基本上都建成了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和視聽閱覽室,絕大部分試點單位建成了VBI數據廣播接收系統,陜西省的遠程開放教育形成了“天網地網合一”的網絡教學平臺。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根據學校的“一個中心、五維互動”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遵循現代遠程教育的教學規律,應用現代學習理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印刷、音像和計算機網頁教材等多種教學媒體與面授輔導、電話答疑、電子郵件、雙向視頻會議系統、BBS網上討論等多種輔導手段綜合應用的方式開展遠程教學的穩定結構形式。并按照這一基本框架,充分利用“天網地網合一”的教學平臺,選擇、確立了切合自身實際的基本教學模式。從總體上看,根據我省地域分布特點,我們認為在關中經濟發達地區及各地區中心城市,應確立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教與學的模式;在地市以下的縣鄉、經濟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應確立以衛星電視、音像媒體為主,計算機及網絡為輔的教與學模式。
(2)提供豐富的文本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資源。工商專業的教師積極參與專業課程各類教學資源建設,主編、參編了管理類很多的教材,如《現代經濟學主要學派》、《財政學》、《政治經濟學》、《現代管理學》、《現代市場營銷學》、《股份制經濟概論》等教材和輔助教材;教師們還積極參加學校網絡課程、CAI課件、IP課件的開發和制作,如《現代經濟學專題》、《財政學導論》、《人力資源管理案例分析》、《電子商務基礎》、《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指導》;每一學期教師都根據需要及時補充更新這些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同時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來承擔網絡課程面授和網上教學輔導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豐富、多樣化,簡便、易掌握的學習資源。
(3)采取實時與非實時、同步與非同步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一是嘗試網上直播實時授課,通過實時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系統,授課老師在學校授課室上課,校外教學點的學生在聽課室聽課;二是VOD視頻點播,教師上課的實況制成VOD課件,存放在VOD服務器上,校外教學點可在網上點播或下載到教學點的VOD服務器上,播放錄像上課;三是Web方式,學生通過登錄遠程教育網站,瀏覽訪問Web課件等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學習,進行網上討論和輔導答疑。四是提供光碟,制作網絡課程光碟、VCD錄像光碟等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輔助手段;五是開展網上答辯,通過遠程開放教育教學平臺、金虎軟件系統,教師在辦公室就可以給基層分校的學生進行網上課程教學答疑和畢業論文答辯,提高了答辯效率、降低了答辯成本。
三、創新點
我們對工商管理類課程設計時,重點突出經濟分析能力、管理實務能力、市場調研能力、信息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將這些理念始終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不斷地打破陳規、創新教學。
1.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放教育是一個與信息技術緊密相連的新生事物,這一特點決定了它與信息技術一樣,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在開放教育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某本教材,而是要時刻關注其前沿動態,廣泛搜集資料來充實教學內容。由于教學計劃學時有限,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內容新、范圍廣的知識。如《財政學》每章后的時政材料和國家最新財政政策實施背景、實施效果的材料提供和分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散思維空間;《電子商務》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電子商務教師充分利用網上的免費資源,指導學生體驗數字證書的認證、電子郵件的加密、文檔的數字簽名等。
2.教學過程不斷創新。課程教學創新是教學創新中的重要方面,開放教育與網絡緊密相連,而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交互性,這就要求其教學必須突出個性化和交互性。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電子商務》課堂上的案例討論,學生結合自己管理工作實際展開分析、研究和討論,穿插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熱烈的課堂討論氛圍,這在傳統教學中是無法實現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學個性化和交互性才得以實現。
3.注重實踐操作訓練。在對工商管理類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教師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深刻領會基礎理論,并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工作,提高了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證券投資分析》課堂上,老師通過實時股票軟件,把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對大盤和股票的看法與操作完全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成敗原因進行分析,并通過大量實戰案例培養學生在掌握書本基本理論基礎上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老師所講的一些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方法,進行課堂股票買賣模擬實戰,老師對每個人所推薦股票進行點評和后市預測,并在下一次面授課程中進行檢閱,總結得失,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又使學生得到實戰氛圍的熏陶和鍛煉。
4.課后作業形式多樣。工商管理類課程的學生必須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比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管理學基礎》課程作業多為聯系實際的計算、分析、研究問題,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方式開展解難釋疑的討論活動,完成課后作業。
5.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積極開展課程考核改革,針對不同的課程特點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如《財政學》與《證券投資分析》課程加大了形成性考核與客觀分析研究試題在課程考核中的比例,考核方式由閉卷考核為開卷考核,《電子商務》課程在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網上操作的作業,使學生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增加案例考試和實踐分析、論證試題的考核比例等。
四、應用情況和效果
1.校內應用情況和效果
(1)工商管理模擬試驗軟件經過三年的運作,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和模式,在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上發揮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98%的學員在做過工商管理模擬試驗軟件實驗和考核后都反映說很好,清楚明白了現代企業的整個管理流程,對實際工作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2)工商管理類主要課程考試改革后的通過率比課程考試改革前有所提高且比率合理,符合課程教學實際。如《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財政學》、《證券投資分析》和《電子商務》等分別為78%、83%、75%、50%、80%,說明我們的課程考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3)《財政學》時政小論文寫作、《證券投資分析》實盤買賣點分析,這一類試題的考核,促使學生在學期中間必須認真利用課程的各種教學媒體資源打好理論基礎,同時注意查閱大量相關實證、實盤資料,從歷年評閱試卷情況看,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分析材料豐富、結論措施有許多創新思想與觀念,證券買賣實盤操作的研判能力增強。一系列教學過程的創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都對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創業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校外應用情況和效果
(1)陜西電大2007年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工商管理實驗軟件《企業管理模擬實習系統》,為了盡快推廣,工商教研室專門組織全省工商類教師實驗軟件培訓會,手把手的教會基層教師如何使用軟件,基層電大反映良好。
(2)工商管理教師開發的《人力資源案例分析》、《現代經濟學專題》、《財政學導學》、《電子商務基礎》網絡課件和CAI課件分別被獲得了教育部優秀獎、中央電大三等獎、省教育廳三等獎、校級一等獎。
(3)《財政學教學一體化設計方案》獲中央電大優秀課程教學設計獎,《市場營銷》、《財政學》兩門課程分別獲得中央電大第一屆、第三屆教學創新獎。
1 明確就業能力的內涵,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適切性
(1) 專業能力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礎。專業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類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等。專業知識是學生主要通過專業課程設置及理論與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學習,將外在的工商管理類專業知識內化為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包括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這是學生個體成功的完成各項工作(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他的知識結構是否完善和思維習慣的優劣,而其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又基本決定了他的就業方向,因而在專業教育中,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這種完善的知識結構要有利于學生能夠通過原有知識來融化新知識,進而產生新思想,逐步達到智慧的境界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進一步增強專業技能,提升就業能力做好鋪墊。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從歷史、現實學習知識,不斷深化和完善對現實的認識,掌握駕馭新知識,具有不斷創新知識的動力源,從而形成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的能力。從狹義上講,主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辨析及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的能力。促使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結構、興趣特長及需求出發,廣泛地汲取新知識,不斷填補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實、完善和發展已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完全能夠自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學習活動,不斷努力實現新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創造欲望,以形成科學的批評性思維方式,追求具有創新性的學習成果。專業技術能力是指總體反映學生在特定職業崗位上具有的專業應用能力,旨在強調應用性和針對性,這主要依賴于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
(2) 通用能力是提升學生適應能力的關鍵。這種能力是指那些與某種具體的工作沒有必然關聯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適用于不同的工作場景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得以圓滿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來用人單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個人最能持續運用和最能夠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隨個人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的增加而不斷發展,對工商管理類學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腳踏實地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能力是要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而獲得,也涵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參與實踐、歸納總結、觀察學習、模仿體會、專業訓練、實習培訓、業余愛好、娛樂休閑、社團活動等。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在步入職場中最寶貴的財富。
(3)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提升學生應變能力的核心。這種能力主要是反映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從容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它強調遷移性。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低是決定學生進入職場后是否能成為職業精英、實現持續就業的決定因素。對工商管理類學生而言,創新精神、團隊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持續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則是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這些能力只有在學生步入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出來。近年來許多企業用人單位都希望畢業生在簽約前來單位實習或試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質。通過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工商管理類學生的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參加科技創新、社會實踐調查、企業兼職等活動得以提升的。同時,從已畢業的歷屆畢業生我們也能發現,可持續發展能力關系到學生能否實現持續就業的愿望,也關系到學生未來事業發展的態勢是否興旺。
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探索
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屬于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4]。究其主要原因還在于畢業生適應能力不強、所學知識達不到工作要求、就業競爭力不具優勢等問題。為此,蘭州交通大學近年來,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重任,以加強“三項能力”培養為主導,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 強固基礎以優質教學資源大力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一是夯實基礎、注重實踐、突出應用,著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夯實基礎,主要是強化英語、數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堅持四年教學不斷線。在保證專業核心課程開設質量的基礎上,開設一定學分的經濟管理類基礎課程,為學生拓展專業基礎做好鋪墊,強化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的質量。注重實踐,以實踐教學和動手能力培養為主導,將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實驗、實踐教學的學分,占總學分的1/4以上。將企業經濟活動、經濟運行狀況通過ERP實驗、會計仿真模擬、證券投資即時模擬等實驗再現真實情境,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突出應用,以職業規劃、特色培養為目標,以專業選修課為平臺,進行專業人才的縱向深化培養。強化了專業技能訓練,為工業、鐵路運輸、流通、銀行等企業進行特色人才培養,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開放實驗、創新實驗、學科競賽、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各類科研訓練的支持平臺,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培養,努力提升學生服務、奉獻社會的能力與水平。
二是抓好專業核心課程與及教學團隊建設,為學生提供堅實的專業學習支撐。多年來,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工商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與教學團隊建設為切入點,在已有的工商管理類專業9門核心課程中,已建成“財務管理”、“管理學”、“微觀經濟學”3門省級精品課,5門校級網絡課程。核心課程的高標準建設為工商管理類學生專業學習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繼而通過核心課程省級教學團隊的建設,有力地推進了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庫、習題庫、試題庫、課件庫等,開通了網絡課堂和網上答疑系統,以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極大的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進一步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貫穿于大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為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管理與工科知識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礎操作性實驗、綜合應用性實驗、設計創新性實驗”三個層次和多個模塊構成的實驗教學體系(圖1)。該實驗體系,其內容涉及24門課、193個實驗項目,所占比重分別為50%、40%、10%。為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每年都要對實驗項目做出更新,及時補充、完善各專業系列實驗指導書;其特征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綜合性、融通性、實戰性、開放性;實現了實驗教學內容、技術平臺、實驗教學團隊的一體化整合;體現了實驗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教學方法和學習組織形式的有效對接與融通。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通過仿真軟件的學習與訓練,達到目前國內用戶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軟件、市場營銷模擬軟件等的熟練運用,真實了解企業運營情況,體驗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另外,通過一系列的模擬與實訓,使學生體驗了從實驗項目→課程內實驗→獨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小型科研課題研究→參加校、省及全國各種競賽的創新教育的全過程,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技能,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經調查,學生對專業實驗教學總體評價滿意,認為對他們的知識運用、團隊協作能力和應用能力提高很大。
四是發揮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作用,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我校省級經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管理類基礎模擬”、“市場營銷模擬”、“經濟法案例模擬”、“會計實訓仿真”、“會計手工模擬”、“電子商務”、“情景模擬”、“經濟模擬”8個專業實驗室,有ERP-U8管理軟件、福斯特等公司的應用軟件28套。該中心已成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服務平臺、創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開設24門實驗課,193個實驗項目,面向全校8個本科專業和3個碩士點開放,每學年約有1800余名學生在該中心完成各類實驗教學任務。另外,還通過跨專業實驗、選修課實驗、各種模擬大賽等創新實驗課的開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中心的作用;通過校企共建3S平臺,合作教學、交流學習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和示范效應。目前,該中心已成為培養工商管理類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搖籃,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基地。學生在該中心完成的多項蘭州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獲得好評。
(2) 構建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保障工商管理類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僅是大學生不斷增強學習能力的基礎,而且是在大學畢業生當面臨就業、晉升、轉崗等多樣性選擇中增強競爭力。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養中,努力構建多維度的組織、管理及服務體系,這對工商管理類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一是強化相關的基礎知識,為提升學生通識能力奠定基礎。首先,將數學作為培養學生運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從事經濟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視。我校在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經濟數學、線性代數、概率數理統計三類必修課,數學建模等多門選修課。其次,拓展英語教學。在開設大學英語、英語口語、商務(或財經)英語、經典外文文獻選讀等課程的基礎上,還長期開展雙語教學,現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師為骨干的“雙語”教學團隊;“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學”、“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在內的雙語教學課程群。通過雙語教學的實踐,使學生熟悉了國際商務運作模式,為學生進入外資企業或從事涉外業務奠定了基礎。雙語教學使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歷屆英語四級累計通過率在80%左右,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第三,注重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強化。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無論是做出怎樣的宏觀決策或微觀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應用模型,這一過程都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為突出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計算機基礎、VB 程序設計、數據庫、辦公自動化四門必修課,計算機網絡、網頁設計等多門選修課,專業實驗課多數也是借助計算機模擬來實現。
二是多措并舉,為提升學生的通用能力創造條件。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促使學生清楚自己的社會使命。從情感教育、養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題教育,探索體驗教育、“自媒體”教育等6個方面開展教育活動,通過學校各級管理層面有效的聯動機制,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本科生導師責任制,實現對大學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導。導師對學生的學習計劃,學生選課、學習方法、專業發展方向、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導,將其具體任務分解細化至每學期。舉辦各類論壇、講座,提升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度。舉辦“創業創富論壇”,邀請北京中鐵二十二局、甘肅武威市交通局、甘肅祁連山股份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業的高管為學生講授企業管理經驗;邀請我校已畢業的MBA學員每年5月、10月兩次進(本科)課堂,幫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事業成功經驗分享,并開展企業發展、社會需求、能力養成等方面的講座與交流;邀請實習企業指導教師擔任學生的職業生涯導師,與學生交流溝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采用多種方式,搭建就業能力提升平臺。挑選在就業、考研、公務員、選調生、資格證書、銀行系統等考試與選拔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以深入學生班級的形式進行經驗交流活動;舉辦企業模擬招聘大賽,邀請相關企業人力資源部、高校招生就業處領導等作評委,通過制作簡歷、崗位競聘演講、專家點評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求職能力。以畢業實習帶動就業,與廣東智通人才、寧波人才中心、東莞人力資源局、德邦物流、紅豆集團等形成了合作關系,建立就業實習基地。積極拓展就業渠道,邀請中儲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設集團、鏈家地產、光大銀行、甘肅銀行、TCL樂華多媒體事業部、蘭州商業會計學校等單位來校招聘,提供就業崗位。
(3) 適切的教學方法與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提升學生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手段,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學”為導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赴企業實地調研形成的典型案例,豐富了教學內容,已有2篇案例入選“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選選國內外經典案例,開啟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強化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案例教學,能夠使學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學、營銷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統計學等課程中的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的靈活應用。以“情景教學”為載體,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主要通過教學游戲、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學習管理知識。通過體驗式教學,如營銷學中的營銷體驗,會計基礎實訓中會計人員工作角色體驗,模擬法庭、商務談判、企業經營模擬中各種管理角色的體驗等,使學生受到有益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鍛煉。以“實驗仿真”為依托,提高學生科學決策能力。如在籌資、投資、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等方面,學生借助網絡數據庫資源獲取相關資料,運用實驗教學軟件進行模擬操作,使學生盡快掌握了管理決策的科學方法。總之,近幾年,我校在通過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手段,為學生科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二是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搭建差異化的實習實踐平臺,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發展能力。依托學校在鐵路行業的優勢,注重鐵路系統內企業實習實踐基地建設;依托學校在工科領域的專業優勢,與蘭州電機廠、蘭州機床廠等多家傳統制造企業建立實習實踐基地;依靠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地方知名企業共建校政企聯合實習實踐教學基地。采用集中、分散與輪轉相結合的實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各企事業單位不同崗位的實習實踐體驗機會。通過專人負責、科學考核、校內外雙導師聯合指導等措施保障,增強了實習的實效性。強化畢業論文全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指導教師嚴把論文選題關,本科生導師為各專業進行“文獻查閱方法與技巧”、“研究方法與學術規范”、“如何做好畢業論文”等講座,以及論文審閱、論文中期檢查、、公開答辯等,進行全過程管理,提高論文指導與寫作質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組織企業經營模擬對抗賽、股票交易模擬大賽、電子商務大賽等重要賽事活動,通過學生的積極參,培養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激發了創新潛能,提升了創新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我校經濟管理學院教師先后承擔了11項國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項目、30余項省部級項目、20多項橫向項目等,這些科研項目,為學生參與科技創新訓練創造了條件。在近幾年學生的畢業論文中,有80%左右的選題來自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主持的“甘肅省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研究”等蘭州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其選題均來自于教師的科研項目的子課題另外,學校成立了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與創業中心,專門負責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實施菜單式培育,為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3-0076-03
所謂“雙面向”就是既面向“行業”又面向“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工商管理類人才。它是S大學既服務水電行業,又服務三峽地區經濟“雙服務”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雙面向”人才培養體系包含:“雙面向”的專業改造、“雙面向”的課程體系、“雙面向”的隊伍建設、“雙面向”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雙面向”的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等5個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因素構成。實施“雙面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實踐以來,S大學工商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行業特色鮮明,就業率逐年提升。
一、依照“雙面向”實施專業改造
從2004年S大學經濟與管理各專業按大類招生開始,通過設置專業模塊方向課等方式,滿足學生按市場需求選擇專業方向;隨后過渡到按照“專業建設成熟度+市場需求度+人才培養定位滿足度”來改造傳統專業,增設專業方向并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實施按專業方向招生和培養。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水電行業大中型企業每年均會主動到S大學招攬管理類人才,人才質量也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在專業模塊方向設置的基礎上,為了適應電力行業對電力市場營銷人才的需要,S大學在開設電力市場營銷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獲得學生和用人單位,尤其是涉水電類企業的好評,師資上通過引進、原有專業教師到水電企業掛職實務訓練、外聘兼職教授(教師)也已滿足要求,并符合人才培養的定位,2009年改造成功,2010年順利實現按電力市場營銷方向進行招生、培養。旅游管理專業2010年被省教育廳批準為“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計劃每年定向培養100名左右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旅游職業經理人才,為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尤其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等區域提供高素質的旅游專門人才。利用專業改造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對物流管理專業增設港口物流、醫藥物流等專業方向,工商管理專業面向工程類培養項目管理經理人方向進行改造等,實現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定位的目標。經過改造與建設,工商管理專業已于2010年度被S大學認定為“品牌專業”,市場營銷專業從2010年開始電力市場營銷的招生工作,旅游管理專業“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班”開始招生,物流管理的港口物流、財務管理的水電工程項目財務管理方向等均受到學生、家長以及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構建“雙面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以水電行業和三峽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要為導向,輔助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發展,實施“學科平臺+專業基礎+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設置模式,構建了“雙面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強化厚基礎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就業、興趣等,在專業拓展上實行新跨越。平臺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學科基礎,分公共基礎平臺和學科平臺,通過平臺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為以后專業拓展、個性發展提供保障;按專業特性設置專業必修課程,保證專業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專業模塊選修課程的設置增加各專業的自由度,學科類下的各專業結合自身專業服務水電和地方社會經濟的實際,通過專業模塊引導學生結合個人職業規劃進行選擇;或通過在原有課程中增加章節、案例教學來突出水電企業運營與管理相關知識,培養和引導學生職業取向和職業素養。旅游管理專業適應旅游國際化、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宜昌國際水電旅游名城發展的需要,增設國際旅游與導游模塊、旅游開發與景區管理模塊。旅游管理專業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財務管理專業通過開設工程管理原理、工程財務與成本管理、施工單位會計和投資項目評價等模塊課程,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注重工程項目的財務決策與管理能力訓練。物流管理專業針對宜昌建設三峽現代物流中心,成為長江上、下游物流聯系的國家重要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增設港口物流、國際貨運、集裝箱與多式聯運等課程。市場營銷專業為了適應電力行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增設電力市場營銷方向,通過開設電力市場營銷、電力供應與銷售管理、電力產業政策與市場監管和電力客戶服務管理等核心課程及實踐,培養既懂電又懂營銷的復合應用型成才,深受電網企業的歡迎,2010年第一次招生第一志愿率就達到了1∶10。
三、形成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工商管理類各專業按照“雙面向”的人才培養定位實施專業改造與建設,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工商管理類已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青年教師到水電企業掛職等實務訓練,高級職稱教師積極參與水電企業科研合作等機制,培養教師的實務工作經驗。如市場營銷專業全體專業教師利用暑期到宜昌供電公司頂崗掛職輪訓,物流專業教師到宜昌市港務局、交通物流發展局進行實務訓練,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教師深入到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和中國葛洲壩集團等大型水電企業進行培訓和項目咨詢等。目前,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或曾經供職于企業,或在企業掛職過,或與水電企業合作開展過課題研究等,教師隊伍“雙師型”比例達到95%。
四、探索了“雙向互動”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新途徑
“雙面向”的人才培養定位必然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人才培養方案雖突出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執行中想要落到實處,其保障機制就異常重要。經過多年的建設與改革,對實踐教學基地進行了優化,從戰略合作層面突出合作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職責,滿足工商管理類實踐教學的需要。走出去方式: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宜港集團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長江三峽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云南云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水電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30余個,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請進來方式:聘請了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三峽財務公司總經理、中國葛洲壩集團副總經理、湖北清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國家電網公司宜昌超高壓局黨委書記、湖北省電力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云南云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等多人為工商管理類兼職教授(教師),不定期為本科生開辦學術講座、授課、畢業論文以及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等。
五、建立了“四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人才培養與就業創業有機結合:工商管理類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以及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設置均以“行業+區域”為主導,依托S大學服務水電、服務地方經濟的優勢,加深水電企業與學校、學生之間的溝通、廣泛了解,縮短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更好地就業與創業。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面向水電行業和區域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人才,擁有扎實、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為以后的職業拓展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同時,還必須擁有過硬的實踐技能,到企業后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以及教學執行中一貫堅持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齊頭并進,相互補充、有機結合。校內實驗室與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有機結合:校內實驗室注重模擬企業運營環境進行企業招聘、財務預算核算、物流配送、酒店管理、景區導游實務等技能訓練;校外實踐基地注重崗位技能的訓練、職業素養的熏陶。在實踐教學內容上,校外基地與學校實驗室明確分工,能夠在校外基地解決的問題,就不帶到校內實驗室,同理,能在校內實驗室解決的問題也不帶到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兼職教授(教師)有機結合:實行校內教師不定期到水電行業和區域內大中型企業進行掛職實務訓練,提升專任教師的實踐技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校外兼職教授(教師)不定期到校內主講或合講部分課程或開展學術講座,對到企業頂崗實習或實踐的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指導等;校內教師到實踐教學基地企業進行企業內訓,提供管理咨詢等,校外兼職教授(教師)到校內對專任教師開展專業技能指導,相互合作,實現雙贏。
六、“雙面向”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
1.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穩步提升。近幾年,工商管理類四級英語一次通過率穩步提高:2009年、2010年2011年四級英語一次通過率分別達到85%、86%、88%,在S大學名列前茅。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均能結合指導教師科研課題和實習或工作單位選題,實證分析課題比例逐年上升,論文質量不斷提高;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系統梳理專業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訓練,產生一批高質量的學士學位論文:如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權配置研究――以中國葛洲壩集團為例、湖北電力公司營銷策略研究、福記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薪酬管理分析、建設三峽航運物流中心的策略研究等近30余篇榮獲省學士學位優秀論文。學科競賽成果顯著,工商管理類學生獲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銅獎5人次,省大學生挑戰杯賽金獎4人次等,銀獎10人次。工商管理類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獲省大學生科研成果三等獎3人次,發表科研論文14篇。
2.學生就業質量不斷提高。近幾年,工商管理類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尤其面向水電行業和三峽區域大中型企業就業人數逐年上升;社會聲譽顯著提高,新生錄取分數線逐年上升,2014年工商管理類各專業將全部面向省內按一本招生。通過走訪用人單位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意見的統計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對學生專業能力以及實踐技能的滿意度很高。
3.建設成果得到社會廣泛認可。“雙面向”人才培養凝練的成果獲得各類獎勵,如《省屬綜合性大學跨門類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榮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S大學第四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基于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旅游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榮獲S大學第六屆教學成果獎特等獎;《面向水電行業的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榮獲S大學第六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分制下大類培養模式研究與教學管理實踐》榮獲S大學第四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一系列建設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對“雙面向”人才培養體系與模式的認可;另一方面,在教育界、用人單位涉及的行業中影響力也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吳巧慧,邢培正.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50.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貫徹國家教育部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文件精神[1],各高職院校紛紛開展了實踐教學改革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而言,仍存在社會對工商管理類人才需求旺盛而專業畢業生就業不理想的矛盾現象。本文對國內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介紹了國外大學實踐教學成功經驗,并對現有研究作了簡評。
一、高職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外延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能在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開展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關鍵教學環節。隨著實踐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對于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外延的界定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及完善。對于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外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定義,綜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觀點:實踐教學是進行技能訓練的重要途徑。它是在學校的引導下,學生以獲得直接經驗或將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為主要目的,參與理論教學之外的具體社會生活的教學活動[2]。實踐教學活動主要針對學生崗位綜合能力和職業道德的養成和發展。實踐教學的外延包括技能訓練、科技創新、生涯規劃、組織服務、實習見習、社會體驗等內容,實踐形式包括實驗、情景模擬、課題研究、項目設計、角色嘗試、實地考察等。
二、國內關于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各高職院校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剖析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
1.理論教育在教學中仍占主導地位
雖然各高校在工商企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實踐教學時數,學生的專業能力、技術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就實踐教學實施情況來看,理論教育主導模式在教學中仍處于主導地位,實踐教學成效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期待存大較大差距。
2.實踐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質量不高
實踐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師資力量、實習實訓基地及實踐教材,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資源匱乏導致教學質量不高。首先,師資力量薄弱。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擁有高學歷卻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不到位。其次,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沒能真正發揮作用。雖然各高校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中都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建立了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但這些基地沒能真正發揮作用。不少高校校內實訓設備不足或較簡陋,無法滿足實踐教學需求。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高職院校資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共贏機制企業對此積極性不高,難以真正開展校外實踐教學或質量不高。最后,實踐教學教材建設滯后。很多實踐課沒有教材,或教材編寫質量不高。
3.行業企業缺位導致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
國家要求高職教育必須以需求為引領,以就業為導向,服務企業、促進就業,要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了保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偏離社會實際需求,遵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規律組織教育教學,行業企業應該全面參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包括專業的開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等。但實際上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未建立行業企業參與教育教學的機制,導致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與社會需求脫節。
4.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還未建立起來
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還未建立起來。對實踐教學的效果缺乏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式方法比較落后,無法客觀真實反映教師實踐教學水平,無法合理評價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素質情況。
(二)提出了解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存問題的措施
1.重構實踐教學模式
何海懷等從“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需求、以能力培養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理念出發,提出基于職業行動導向重構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3]。主張按“工學結合”要求重構課程設置及課程標準,按認知規律循序推進實訓項目,課程教學組織與職業資格證書掛勾。胡忠任則認為ERP 實訓教學能較好滿足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需求,構建基于 ERP 實訓平臺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能較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4]。
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曲立等人在《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與實施》指出,應根據企業需求從目標、時間、手段、空間四個維度設計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出構建“三層次四模塊”實踐教學體系的策略。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包括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訓練三個層次,體現從基礎到綜合依次遞進的訓練過程。訓練模塊包括課內實驗教學、獨立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科技活動四種形式[5]。荀海鵬、李娜認為應對組成工商企業管理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有機整合、優化,構建“目標子系統”、“內容子系統”、“條件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及“評價子系統和保障子系統”的六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6]。
3.優化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要系統規劃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增加實踐教學設備,購買仿真軟件,改善校內實訓基地的條件。建立與企業共贏機制,在優勢互補、互相支持、互利互惠的前提下,校企合作才能持續良好發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才能真正成為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平臺。 4.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嚴格實踐教師入職標準,盡量選聘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避免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擇。制訂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實踐鍛煉的規定,增加青年教師企業實踐經驗,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培養一支“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師資保障。
5.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通過建立評價指標,既為教師教學工作指明方向,又為教師工作效果提供衡量標準,它是實現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張旭輝等人將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畢業論文教學和其他實踐教學形式(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等)等四個方面,根據各個環節的特點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7]。張慶華等人提出應在工商管理類實踐教學中建立學校、教師、企業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以培養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三、國外大學實踐教學成功經驗
(一)德國大學采用“雙元制”實踐教學模式
德國是世界上開展職業教育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采用“雙元制”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被譽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雙元制”中二元,一指職業學校,二指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學校及企業共同承擔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任務。學校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企業為學生學生實踐提供場所。德國大學對教師要求很高,教師必須同時具備企業工作經歷和較高的洞察能力,能夠敏銳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并將之作為學生畢業論文課題,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由于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因此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
(二)英國大學推行“三明治”式教育
英國的“三明治”教育,即學生一段時間在校學習,一段時間到工廠實習和工讀交替進行。這種教學體制,能把工程設計、研究、實驗與教學融為一體,學生既能學到相應的理論知識,又能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學生未畢業就具備較高技能和創造力,提高了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從上述研究內容來看,雖然我國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對實踐教學還缺乏系統性、前瞻性的認識,而且深入研究也不足,許多教學追求短期效益。筆者認為可借鑒國外成功的實踐教學成功經驗,特別是德國的“雙元制”實踐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裴云,任麗嬋.重新認識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外延[J].當代教育科學,2015(15):14-16.
[3]何海懷,唐高平.基于職業行動導向重構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1(04):162-164.
[4]胡忠任.基于ERP實訓平臺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7):177-179.
1.1 工商管理教學目的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為企業承擔著輸出人才的重任,經濟體制變化引起企業管理模式變化,自然承擔著培養工商管理人才重任的高校也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學。許多高校只是為了改革而改革,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具有嚴重的盲目性。高校工商管理學的改革目的是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把握社會人才需求的轉變。
高校教學仍然采用以往“填鴨式”模式,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不僅占用課堂寶貴的時間,而且影響學生與教師間的雙向交流。教學模式單一,始終停留在課堂上書面知識的學習,無法走出學校課堂,具有社會封閉的特征。目前我國工商管理教學的應試色彩較為濃重,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1.2 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工商管理教學改革,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適應以知識運用向技能運用這一方向的轉變,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總之對教師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工商管理教學的師資力量實踐經驗不足,盡管學歷高,大部分屬于學術型人才。因缺少與企業合作的項目研究,平時教學中使用的案例都過于老套,無法與現代企業發展相匹配,實踐性效果無法體現,對發展專業型人才的要求相差太多。
1.3 學生的實踐性效果一般
在平時的教學中,缺少實踐機會,一般的高校只有會計專業模擬實驗,很多專業的實驗室沒有建立,工商管理學也不例外。平時學校安排的實踐課程因實驗室的限制使完成的效果差。高校的畢業實習都是分散實習,實習的專業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相差甚遠,加之學校實踐性課程的缺失,造成了實習效果及合作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2.工商管理學改革面臨的機遇
2.1工商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管理人才需求量大
經過改革開放這30年,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外資企業、私營企業數量急劇增加,企業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對管理學方面的人才需求陡然上升。這種對工商管理學人才方面的需求是歷史機遇,也為工商管理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
2.2 高校擴招為工商管理教學改革提供平臺
廣大的中國人認為“知識能改變命運”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走完自己未完成的路,農村父母更希望子女能融入到城市發展潮流中,因此父母都會將孩子送入高校,中國高校人數一直穩居第一。
3.抓住機遇培養應用型人才
3.1 教學模式轉變
3.1.1 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道路。將書本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就要通過實踐這一媒介。目前高校工商管理教學已逐漸從“教學為主”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主”模式,如何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企業的日常管理中,是高校重點培養的方向。根據企業對工商管理的實際需求注重課程方面的改革,將學生逐漸培養成企業所需的工商管理人才,并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相關知識轉化成專業應用能力。
3.1.2 成為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師
要想成為專業的工商管理類的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專業實踐技能。高校每年為管理學方面的教師安排掛職到企業中歷練一番,或者安排一個課題,目的是讓教師深入企業內部,了解當前工商管理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前景,思考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解,形成生動的案例,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根據企業的發展需求培養與企業發展相符的工商管理人才。
3.2 制定實踐教學計劃
中圖分類號:CJ420
文獻標識碼: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58
1 引言
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各類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2014年10月14日晚,教育部公布了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工商管理專業居然榜上有名。這個結果也大大出乎很多人的預期。有相當多的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在雙向選擇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這么多的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是什么原因?是現在勞動力市場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供給過剩,還是市場經濟中企業的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企業比較缺乏專門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類的相關專業畢業生一直處于比較好就業的狀況,因此很多學校也因此紛紛開辦相關的專業,特別是在1999年高校大擴招以后,幾乎每所大學都開辦了工商管理類的相關專業,致使近幾年的畢業生呈幾何級數增長,但全球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造成了較大影響,對于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相對萎縮,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供過于求。
但我們經過充分調研、分析后確實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供給過多,也不是企業需求太少,而是現在各個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的素質與企業的需求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企業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而現在本科院校培養的大部分是研究型人才;企業需要的是具有比較強的綜合能力的人才,而我們現在的學生普遍實踐能力較弱,能說不能做,甚至是既不能說也不能做。對于此現象,作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需要從學生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出適銷對路的管理人才的視角出發,對工商管理專業改革進行探索。
2 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管理者的素質就是一個人擔當管理者后其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借助的、來自于先天和后天而凝結于該主體內部的主體質和量,應該包括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一般素質和充當一個管理者的特殊素質,總體上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2.1 基本素質
作為一個學習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首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業的沖勁,而且要具備由良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
2.2 業務素質
單有想干而沒有真本事,事業還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為工商管理的畢業生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業務素質,要懂得市場經濟和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產技術和有關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基本知識和本行業的科研技術發展方向;還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人才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
2.3 業務技能
管理者單具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他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分析、判斷、概括和決策的能力;組織、指揮和控制的能力;能夠溝通、協調企業內外各種關系;還需要具備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即創新能力。
3 我校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現狀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于2001年開始開辦,至今已經培養了十屆的畢業生,畢業的學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學的知識能力不夠,在找工作的過程遇到了與用人單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況。那么,我們現在工商管理專業普遍是怎樣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呢?
3.1 教學方法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現在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學與其他文科類的專業一樣,都是由教師進行課堂的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必要的實踐場所,在企業現場進行實踐教學的機會就更少,而工商管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們的教學必須要有實踐場所和實驗室,來完成情景模擬、素質測試以及體驗教學。當前這種教學方式重理論說教,輕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由于缺少必要的實踐性環節,學生的實踐應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無法將所學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判斷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不利,而這也與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對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3.2 選用的教材重理論輕實務
工商管理專業本來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我們現在很多學校所用的教科書都只是介紹基本的管理理論和管理的方法,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學習題、管理案例與管理學游戲方面的內容非常少,介紹實踐性的實務內容就更加少得可憐,所以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表淺的理論內容說得頭頭是道,但并沒有深刻領會管理的藝術和管理的真諦,如何將這些管理的知識在實踐中正確應用和靈活應用那就差得更遠。
3.3 教師觀念落伍,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各個高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大學到大學,即研究生或博士畢業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學任教師,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也基本是這樣,這些老師基本上都是屬于理論研究型的教師,自己本身并未在企業或相關團體組織進行過管理實踐工作。現在工商管理專業的很多教師中存在錯誤的觀點,認為把教材講授完成,學生考核通過,完成相對應的學分后拿上畢業汪就算是培養了合格的人才。因此,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夠照本宣科,沒有辦法與企業的實踐相結合,這樣培養的學生質量怎么會符合企業的需要?所以,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特別是專業課程的教師必須是雙師型的人才,在具備管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的從業經驗或實踐經驗。
4 基于能力培養視角的工商管理專業改革建議
4.1 全面重新設計課程體系設計
專業課程體系應該如何設計?設計的依據是什么?在市場經濟背景條件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企業對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的能力要求就是我們課程體系建立的依據。
現在的企業都對畢業后進人企業工作的管理專業畢業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求?主要還是基本素質、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那么.我們的課程設計也圍繞這些要求展開,建議課程體系設計為必修課程、模擬實驗和拓展課程和現場實踐課程,必修課主要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模擬試驗和拓展課程注重對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課程分為實驗課程和戶外拓展課程。模擬實驗主要是ERP實驗、進行案例討論或案例重現等,戶外拓展課程是將課程搬到戶外,開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戲或者趣味活動,在課程上將體能活動與智能活動有機結合,在游戲中更好地理解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力、堅忍不拔的毅力、優秀的品質,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現場實踐課程是將學生放到企業去進行現場的操作,在企業里聘請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指導老師,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課程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實踐相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親自參與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管理活動,這不但能讓學生系統地運用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能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
4.2 徹底更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徹底打破傳統的整堂課由老師講授理論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老師每節課將時間分為兩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鐘為理論講授時間,后面大概15分鐘交由學生支配,可以是對剛才講授的內容進行提問、質疑或辯論,也可以是對剛剛講授的內容進行實務模擬,通過大量實務模擬的辦法培養學生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并將模擬過程中的感悟在實踐中加以驗證,老師只要在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必要時給予指導即可。
建議專門開設案例教學課程,選擇那些既能體現管理學科的理論價值,又具有管理實踐意義的典型案例供學生學習與討論。教學之前,學生課前要仔細閱讀師指定的案例材料,進行認真分析思考,據以做出自己對案例中管理問題的決策和選擇,并歸納總結出相關的結論。課堂上積極發言,講出自己的思考和結論,并與他人展開爭辯。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論知識,同時能使學生把管理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最終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弱化思維定勢,打破傳統文化對創意思維的制約。
為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以提高學生實際管理能力,堅持開放式教學,老師可帶學生深入企業,與企業家和相關管理人員座談或者對企業面臨的管理問題進行診斷;可鼓勵學生結合企業實際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可吸收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和咨詢;可鼓勵并幫助學生開展各種創業企劃活動。
4.3 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引進雙師型或企業人員為指導教師
打鐵還靠自身硬,要想培養的學生能夠具備比較高的素質和專業技能,學生的老師要先具有比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型的特點決定了我們需要的師資是既有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經驗,又能夠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復合型教師,往往這類教師都是屬于雙師型的教師。所謂雙師型,就是教師除了具有教師的相對應職稱如教授、副教授、講師等以外,還具備經過考試或評定取得的經濟、工程、會計、法律等其他職稱,或被社會上的企事業單位聘任為相應職務。因此,我們提倡教學和實踐要相結合,要求專業教師逐步具備雙師素質。其目的是鼓勵教師與管理實踐相結合,率先將自己造就成知識廣博、能文能武的適合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復合型人才。
為了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盡快地在實踐中應用,建議在培養過程中聘請一些優秀的企業管人員作為相關專業課程的指導老師,在學生學完相對應的課程以后,讓學生到相關的企業,在這些企業導師的指導之下,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最后由導師給予實踐環節的評分。
5 總結
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事關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改變目前的困境,主要的思路還在于改變人才素質培養與市場要求的能力之間的脫軌問題,改變目前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只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定能夠使我們培養的管理人才受到市場的歡迎。
參考文獻:
【1】蔡佳麗.江蘇省工商管理本科教學體系調研與創新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3.
自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理論以來,管理學正式確立了其新興科學的重要地位。以運籌學、統計學、博弈論、進化計算、神經網絡、機器學習、證據理論等為代表的數學方法廣泛應用到管理建模與管理實踐中,組成現代管理方法與技術的管理方法論。
在這些實際問題中,對復雜數據的分類問題及復雜函數估計問題的分析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方面。近幾年,學者在復雜數據分類及復雜函數估計問題解決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支持向量機是近幾年解決此類科學問題的重要工具。
支持向量機的教育理論基礎是統計學習理論,主要用于分類及模式識別問題。目前支持向量(回歸)機已應用在外貿出口預測、電力負荷預測、農產品的消費市場需求動態預測、投資組合風險預測等方面。由于復雜的函數估計問題和復雜的數據分類問題在經管類研究生研究的問題中普遍存在,因此將支持向量機作為實驗工具,培養經管類研究生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動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校管理類研究生教育現狀
目前,我校提出了建設“教學科研型大學”的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如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是這一課題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我校擁有3個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在校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數量超過1000人。隨著我校發展,博士點、碩士點、研究生數量穩步上升。研究生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忽略的科研生力軍。因此,培育和發展我校研究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是加強我校科研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管理學院作為我校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學院之一,近年來加大了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對經濟管理研究生的培養進行了調研,并提出了很多教學改進方法。在這些管理問題中,復雜的分類問題和多元數據非線性回歸問題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很多決策、預測、評價等問題均可以抽象為以上兩種科學問題。支持向量機是近幾年用于解決該類問題的一種較流行的工具。
因此,本實驗教改的實驗教案可以為經管類學生深入學習支持向量機及幫助其了解非線性預測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經過前期理論知識積累和現場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支持向量機應用于實驗教學環節進行有益的探索,并從理論與實踐角度為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動手能力提供實驗材料。
二、實驗設計方法
對于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的研究與設計,主要采取了以下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根據對課題的理解與規劃,以各種交流溝通方式對主講教師進行訪談,有針對性地調查實驗教學的基本情況,進而整理與分析現今實驗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此外,對外采用各類調研方式,如學校互聯網主頁瀏覽、走訪等方式,對其他兄弟院校的實驗教學理念和成功經驗進行調研與總結。
(2)文獻資料法:課題組利用我校教學、科研資源,特別是我校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及各類電子網絡資源,其中包括維普數據庫、CNKI博碩論文全文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EBSCO數據庫、Sciendirect、SpringLink數據庫等網絡數據資料,檢索與課題研究問題相關的專著和論文,了解本領域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總結、歸納出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案例及實驗方案。
三、針對專業的實驗課題選擇
在實驗課題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研究生的不同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其主要來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人力資源管理方向。針對研究方向偏向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生。本項目選取了企業人力資源的預測問題作為其中的一個實驗,通過該實驗使得此類學生能夠建立起支持向量機解決工商管理領域中的一些問題的思路。
2.交通管理類學生。研究方向偏向于交通管理類的學生其研究的領域主要偏向于解決交通管理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交通流量預測。因此,在實驗選擇中選取交通流量預測問題作為其中的一個實驗,通過該實驗使得此類學生能夠建立起支持向量機解決交通管理領域中的一些問題的思路。
3.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生。對于研究方向偏向于管理科學與工程類的學生在實驗選擇中選取了項目終止決策問題作為其中的兩個實驗,通過該實驗使得此類學生能夠建立起支持向量機解決管理決策領域中的一些問題的思路。
4.經濟類學生。經濟類學生對時間序列地研究要求較高,本項目選取了多維時間序列的外貿出口量預測驗,通過該實驗使得此類學生建立支持向量機解決多元非線性時間序列領域中的一些問題的思路。
5.信息管理類學生。信息管理類學生較多地研究管理信息系統及決策支持系統,因此本項目選取物業稅稅基批量評估作為實驗項目,該實驗實際上是通過支持向量機構建一種專家系統。通過該實驗幫助信息管理類學生建立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方法構建專家系統。
四、問題與對策
在實際實驗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如下問題:(1)我院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較多,本項目中設計的實驗項目無法覆蓋到所有研究方向的學生。(2)現有解決分類問題和多元非線性問題的工具較多,本項目設計的實驗僅考慮支持向量機一種,對于更高層次的研究要求,例如,對其他模型的比較、模型的魯棒性、模型的效率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
針對以上不足,提出如下改進措施:(1)進一步對該實驗教學系統的應用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擴充和完善,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本研究設計的6個實驗項目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在對模型的比較和更深入的研究方面,學院可進一步開展其他類似工具的教學。對數學基礎較好的同學開設一些深度較高的課程,例如神經網絡、復雜系統建模、隨機過程等,引導他們做更深入的研究。
因為所選取的科研課題是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和工作崗位的,所以研究生在以后研究工作中初步建立起解決分類問題和非線性多元回歸問題的基礎,在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能夠立即有一定的解決思路,能夠較快地進入研究角色,縮短解決問題的路徑和難度。
五、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發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類高等院校。這些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是拷貝或模仿傳統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強調培養以“學科主導的寬基礎、厚知識”專業人才,培養出的人才能背書木知識,但結合中國實踐的創新創仆能力、理論應用能力、動手能力、上崗工作能力很低,整體綜合素質不高。一些課程不能有效的指導工作實踐,理論弓社會崗位需求相脫節。社會需要的創新創、Ik動手能力強的人I培養不出來,而社會和企業不需要的還在重復培養,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劃分為“研究型人才”和“應用技能型人才”,特別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轉變。工商管理高校的課程改革由“學科導向”向“理論弓崗位應用技能型”的課程轉變,課程建設改革必須服從服務于培養應用技能型人冰。商學院的課程群結構的改革方向,必須從中國的管理實踐和人才需求山發,需要與行業、企業有更緊密的結合,課程設置貼近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屮國傳統義?化為主的人文和當代科技發展的新知識、新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某商學院從成立起,就言布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在“應用型”,近幾年不斷加大改革力度,逐步變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學科導向”的“知識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創新應用型人冰培養的課程群體系建設,努力做到人才培蕎定位與課程建設有機結合。為此,提出明確的3+1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技能型人才,使其達到創新創卟能力強,就業競爭力強,零距離上崗。
3+1人才培養目標是基礎理論比較扎實,其有創新創、Ik和務實精神,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雙強”,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的應用技能型高級人才。其內涵是3年基木理論和專業基礎理論學習,1年校內外的強化實訓實踐。而向實際與應用,體現了多元化校內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突山了疢用型人才培養的木質要求,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落實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構建“兩個體系”,抓好“兩個結合”,做好?‘三個實字”。“2.13”是3-1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
構建兩個體系即:理論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實訓教學休系。構建“課程平臺+課程模塊”的課程體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門核心課程。學生必須完成20門核心課程并考試合格,才有取得畢業證t;的基礎,同時,還必須完成實踐實習實訓等規定的課程,取得相應的學分。構建各專、Ik可操作性強的校內外實踐實訓體系,因地制宜,不搞-?刀切,校內實訓努力做到把“企業搬進校園”,校外實踐努力做到把“理論應用于實戰”。實踐實訓教學體系由基礎實踐實訓、擴展實踐實訓、綜合實踐實訓三個層次組成,體現專業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宇.一到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的過程,其專、Ik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學生走出校門,即是這個專業的“行家里手”,達到同類院校專業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離上崗”,形成人才競爭比較優勢。理論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發展后勁打基礎,實踐實訓體系為學生提升能力打基礎。
抓好“兩個結合”即: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教學結合,學生進口與出口結合。強調學好基礎理論特別是核心課程,其課程設置突山培養創新創業的能力、理論應用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教學理念由過i以“珅論知識為本”轉變到以“理論+技能與實踐”合二為一的人才培蕎理念,或者說是以“理論與專業技能實踐結合為木”的學4。強調教學要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應用、理論與專業技能相統一,做到知行合一。
做好“三個實字”即:向向實際,突出實用,強化實效。而向實際是要到一線,到棊層;突出實用是學用結合,應用第一;強化實效是可操作性強,有效果。檢驗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要看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只要能培蕎出專門化的技能性適用人才,我們就有競爭力,就能實現充分就業和創業。
目前,某商學院和各專業己完成2014版3+1人才培養方案,其教學改革各具特色。理論教學課程有壓有增,實踐實訓教學專門化、集中化,3+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類核心課程群建設的理念、設計與實施
(一)工商管理類核心課程群建設的理念
3+1人才培蕎模式工商管理類課程群建設要體現“學科導向”與“崗位工作導向”的有機結合.而不能顧此失彼,把兩者對立起來,傳統的以“學科導向”的課程向學生灌輸“知識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閉門讀竹,追求“高精尖”的學問,嚴重脫離社會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所學非所用,崗位職業工作能力很低,這是“學科導向”課程設計的主要問題。但“學科導向”課程是一個比較完螯的課程體系,厚基礎,知識面廣,培養出的人才有發展后勁,特別適合研究型人學。而“崗位工作導向”的課程強調職業工作能力要素與工作崗位對接,以實現專業課程設計與工作崗位能力的尤縫對接,重眼前“功利”輕“長期后勁發展”,排斥“知識本位”?認為學那么多理論課程無用,獨尊“崗位能力本位”,把“學科導向”好的課程內容也完全否定小要了,這種做法忽略了兩個基本事實: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僅僅需要“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論知識素養和職業知識;二是工商管埋卨等教臺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課稈體系.這為培養高素質的人j打下了可靠的理論基礎,并支撐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大廈。因此,木科以上高等教育小能完全否定排斥“學科導向”的課程體系,否則,那便是一般的職業教育或崗位培訓,或是社會上的繼續教育培訓;也不能單純盲H全盤幵出?‘崗位技能課”,要努力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否則本科高等教育的人廈將會傾覆,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難以實現。
在這樣的理論認識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3+1人氺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體現了高等教育的“課程S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相一致,依據各專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來確定“課程結構”,從時使課程群建設具有繼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專業與崗位技能相統一的特點,在打好基礎理論特別是專業理論的基礎上,突出1年校內外的專業崗位工作技能的實實踐訓練,努力達到理論應能力和單位工作能力“雙強”的目標。
(二)工商管理類核心課程群建設的設計與實施某商學院課S結構必須有核心課程20門,確保要把專業必修的核心主干課程開出來,同時開出與此相關的選修課程、綜合素質教育課程、集中實踐實訓課程。課程設計比較科學合理,避免重復,學科的廣度與專業的深度比較相宜,注重德育和專業基礎特色課程的開設,強化實踐課程。基本形成3個課程平臺和1個實踐教學模塊,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專業基礎課程T?臺、專業課程平臺、實踐課程模塊。課程結構是理論課程占70%左右,校內外實踐實訓課程占30%。學生在4年的時間內,要修滿規定的全部課程并達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學分,其中,理論課程130學分,校內外集中實訓實踐50學分。此外還要完成跨類選修課8個學分,創新和綜合素質教育5個學分,要求至少取得兩個證書即職業資格證書和計箅機等級或國家承認的其他等級證書。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取得合格成績以上,符合規定的畢業要求,準予畢業,取得畢業證書。
工商管理類課程群建設的設計方案,適當減少了理論課時,強化1年集中校內外實訓實踐,較大幅度提高實踐學分,創新和綜合素質教育學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類課程群建設的改革與探索,使學生減輕了?‘經院式”理論學習,較大幅度增加/校內外實習實訓實踐的學習,還給學生自由學習發展個人才能的空間,拓展了視野,增氏了才下,培養了創新創業與務實精神,增強了就業競爭力,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落實工商管理類課程群建設的改革方案,特別需要做好以下兒項工作。
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雙能?”教師隊伍。要培養山高素質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學實踐中,教帥必須艿備理論弓實踐雙重能力,一方向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掌握學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論成果?,另一方而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具備理論與實踐“雙能力”都強。丨曰.現實情況是,絕人部分教師缺少實踐經驗,尤其是青年教師從校門到校門,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基層實踐工作的經驗,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即請有?層工作實踐經驗并具有教學能力的專業骨"充實到教師隊伍,選派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到基層爭位學d鍛煉,在實踐中增長氺干,積累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彌補師資隊伍在專業實踐能力方而的缺陷。
2. 加強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要選擇適應木專業發展的合作企業,開辟學院、系多種形式和多種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帶薪頂崗實習、師傅帶徒弟、合作進污產學研項目、幵展技術幵發、管理咨詢、業務培訓、課題研究、承擔某些具沐業務工作等。加人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擴展校外企業合作領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穩定。加強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時溝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緊密的人際關系和業務聯系網。校企合作關系緊密,可以有效促進教學與生產服務的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踏實肯干的務實精神。
目前國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和途徑、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都存在諸多問題。高校的教育教學理念仍然堅持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未能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上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培養途徑單一化;課程體系未能與時俱進;教學方法仍以教師的灌輸式理論教學方法為主。對于以上問題,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使之市場化;細化人才培養目標,使之個性化;豐富人才培養途徑,使之社會化;完善課程體系,使之特色化;探索教學方法,使之綜合化。
1相關文獻回顧
大學生滿意度調查是國內外大學生研究的熱點問題。英國大學已普遍開展學生滿意度調查,2005年有了政府組織的英國全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大學生滿意度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測評學生對大學各方面經歷的看法以及各種預期的滿意程度,以此作為改善學校和學生之間關系、促進學校發展、監測教學質量、指導未來新生選校學習的重要手段。美國高等教育的實踐證明:“重點關注學生需求、不斷地改進學生教育經歷的質量、利用學生滿意度調查調整未來方向”是成功院校的3個基本因素。學生滿意度調查是獲取學生需求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實施滿意度調查可以引導我國大學更好地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學生,轉變教育管理模式,復歸大學管理之真和大學之魂,將大學的辦學決策建立在現代大學組織使命的基礎上。因而對大學生開展人才培養滿意度調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方法
問卷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而編制成的一套問題表格,是測量個人行為和態度傾向的重要手段。本課題研究的是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滿意度,因而用調研問卷的方式進行研究是合適的。該調研問卷圍繞課程滿意度、教學方法滿意度、學業指導滿意度、專業特色滿意度等4個二級指標設計了12個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事實性問題和態度性問題兩個部分。對于態度性問題,參考5等級式李克特量表進行設計;對于事實性問題則按照單選事項和多選事項進行設計。
問卷設計完畢后,通過10位學生的先期測試之后,對問卷再次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設計完畢。之后以我校工商管理專業2004級全體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164份,共回收問卷108份,回收率為66%;刪除無效回答的問卷6份,有效問卷為102份,問卷有效率為94%。對于回收問卷的處理,用統計軟件SPSS16.0進行了分析。對于單選的事實性問題,主要進行了頻數分析,對于多選的事實性問題進行了多重頻數分析,對于態度性問題進行了頻數分析和信度分析。
3結果
專業滿意度主要從課程滿意度、教學方法滿意度、學業指導滿意度、專業特色滿意度4個方面開展調研。具體結果如下:
3.1關于課程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圍繞我校工商管理專業的12門主要課程,分別從喜歡的課程、喜歡的原因、不喜歡的原因3個方面來進行調研。具體分析結果如下:關于喜歡的課程,運用多重反應頻數分析,在給定的102份調查表中選擇不同的喜歡課程的共有403次,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選擇企業管理學的有77人,所占比例為75.5%(這里的比例指占總人數的比例,下同);管理學有66人,比例為64.7%;企業戰略管理有49人,比例為48.0%;國際企業管理有44人,比例為43.1%。關于喜歡的原因,進行多重反應頻數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選擇“課程內容聯系實際”的有64人,占所有被訪人群的62.7%,選擇“師生互動”和“個人興趣”的各有57人,所占比例都為55.9%。對于不喜歡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有69人選擇了“老師上課沒有激情”,占全部人數的68.3%;選“師生缺乏互動”的人數為60人,比例為59.4%;選“課程理論性太強”的人數為66人,比例為65.3%;選“課程內容陳舊過時”的人數為54人,比例為53.5%。
3.2關于教學方法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對于目前工商管理專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應用多重反應頻數分析,得出:選擇“理論教學”的人數有70人,所占比例為68.6%;選擇“案例教學”的人數有52人,比例為51.0%;選擇“實習教學”的人數有24人,比例為23.5%;選擇“音像教學”的人數有18人,比例為17.6%;選擇“軟件模擬教學”的人數有16人,比例為15.7%。對于以上教學方法滿意度的評價是:非常滿意的沒有,比較滿意的占5.9%,一般的占52.9%,不太滿意的占34.3%,很不滿意的占6.9%,在5等級記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1分代表最低分值,經加權計算可知: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的分值為2.578。
3.3關于學業指導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在課堂之外,專業老師對學生學業指導的形式種類、數量多少、重要性總體評價及各項具體指導形式的評價成為學業指導滿意度的主要調查內容。對于指導形式的調查,運用多重反應頻數分析,得出:“沒有指導”的比例最高,為41.2%,其次為“課后答疑”為37.3%,其他形式所占比例按由大到小,依次為:“單獨輔導”比例為15.7%、“指導參與SRT項目”比例為13.7%(SRT指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指導參與創業大賽等”比例為10.8%、“指導參與老師科研項目”比例為5.9%。對于指導的數量,認為非常少的人數有19人,比例為18.6%;認為比較少的人數有33人,比例為32.4%;認為一般的人數有38人,比例為37.3%;認為比較多的人數有12人,比例為11.8%;認為非常多的沒有。對于指導重要性的總體評價,認為完全不重要的沒有,認為不太重要的比例為4.9%,認為無所謂的比例為9.8%,認為比較重要的比例為54.9%,認為非常重要的比例為30.4%,在5等級記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1分代表最低分值經加權計算可知:對學業指導重要性認識的分值為4.108。顯然學生覺得課后老師對他們的指導是比較重要的。對于各種具體指導形式的評價,本課題組設計了五因素態度量表。根據所收集的問卷,首先進行信度分析:克朗巴哈信度系數為0.798,大于0.7,因而可以認為該調查表內在信度相當好。在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的情況下,從各個因素的得分均值來看,“課后答疑”得分為3.7,“單獨輔導”得分為3.23,“指導參與SRT”得分為3.44,“指導參與老師科研項目”得分為3.50,“指導參與創業方案比賽等”得分為3.59。
3.4關于專業特色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本課題對于專業特色滿意度,共設計了總體特色評價、特色培養目標建議兩個問題。首先,對于專業有無特色的總體評價,9人認為完全沒有特色,比例為8.8%;32人認為特色不明顯,比例為31.4%;38人認為特色一般,比例為37.3%;22人認為有一些特色,比例為21.6%;1人認為有明顯特色,比例為1.0%。如果按照5等級記分,最高分為4分,最低分為0分,計算學生對專業特色的總體評價,可以計算出該分值為:1.748分。其次,對于特色培養目標的建議,運用多重反應頻數分析,學生們的觀點是:對于“突出商務溝通和談判能力培養”,有67人同意,占總人數比例為68.4%(下同);對于“突出創業素質和能力培養”,有59人同意,比例為60.2%;對于“突出國際企業經營技能培養”,有29人同意,比例為29.6%;對于“突出生產制造技能培養”,有11人同意,比例為11.2%。此外,有4名同學沒有選擇。
4討論與建議
4.1討論
通過以上調研結論可知,對于課程滿意度,不同課程之間存在著差異,學生喜歡該門課程的主要原因是:課程內容聯系實踐和師生互動;而不喜歡的主要原因是:老師上課缺乏激情、師生缺乏互動等。對于教學方法,學生們認為目前工商管理專業主要采取理論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方法,兩者比例均超過50%,但學生們對目前的教學方法滿意度總體得分為2.578,這是比較低的。對于學業指導滿意度,學生們普遍認為課后老師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但實際上沒有被老師指導的比例竟高達40%以上。對于專業特色滿意度,學生們總體評價分值只有1.748分,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工商管理專業沒有多少特色。從特色培養目標來看,有超過60%的學生認同未來應該圍繞“突出商務溝通和談判能力”和“突出創業素質和能力”來進行特色培養。這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對未來就業和創業的關注。
4.2建議
結合以上分析與討論,為塑造我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特色,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和滿意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課程內容與實際相結合,著力協調好課程內容的理論性和應用性之間的關系,加強對學生進行就業的相關知識和能力的訓練,不斷提升老師的上課水平;(2)以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為基礎,不斷豐富開放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樂于學習;(3)加強課后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嘗試在本科生中引入導師制,特別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SRT、參與老師科研項目和參與創業方案大賽等活動來不斷營造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4)以特色課程來體現培養目標的特色化。圍繞提升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在修訂教學計劃時,加強商務溝通和談判、創業教育等方面的特色課程,不斷提升學生未來就業和創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坤,蔣國平.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改革與建設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08(10).
一、本土化應用型案例的界定
本土化案例是與國際化案例相對應的概念。國際化案例要求立足國際、放眼全球,利用國際上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以求達到示范性的作用,多數用來驗證管理理論。而本土化案例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用學校所在地區或相鄰地區的有代表性的企業實際案例,可通過書面介紹、實地參觀等達到教學效果。應用型案例針對傳統案例而言,更多的選用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案例,能夠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
二、本土化應用型案例在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1)本土化應用型案例更符合高職學生培養目標。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服務東莞、珠三角地區及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工商企業管理基本理論,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企業中基層管理能力,面向中小企業,培養能勝任企業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客戶服務第一線工作,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管理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雖然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教師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案例教學,但案例教學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以案例說明理論的層面,不能真正指導學生掌握所需技能。另外,由于地理阻隔、文化差異等原因,往往使學生對“洋案例”背景理解不到位,學生常常會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而本土化能滿足高職培養人才的區域化定位要求;應用型案例的形式能滿足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
(2)以本土企業為背景的案例,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的生源80%來源于東莞,取材于東莞本土企業的真實案例,更能引起學生興趣。根據我們一線教師的課堂經驗,目前管理類案例中80%都是國內外大企業的案例,而多為老舊的案例,多學科教學同時使用,使得學生上課的興趣下降,課堂精神流失率在50%以上。而身邊發生的事情往往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身邊的企業案例也能引發學生探索的本能。由于東莞本地生源對東莞本土企業的了解,本土化案例可由師生共建、逐步完善,學生高度參與案例的發展性建設,也加深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3)本土化應用型案例將更好的銜接學生實訓環節,服務工學結合模式。本土化應用型案例取材于本土,展現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區域環境影響下企業的變遷。真實的企業案例將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調研、認知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訓環節。例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全國制造業中心東莞,著名企業眾多,案例素材非常豐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可深度與企業合作,選擇有地方產業特色的企業建立長期校企合作關系,可更好的銜接學生實訓環節,服務工學結合模式。
(4)立足區域本土企業,加深學生對企業了解,服務學生就業。高職院校學生本土學生較多,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本土就業,而招聘會上的信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企業的了解。而案例集里面大量的本土優秀企業,勢必將成為學生了解企業的一個渠道,會引發學生深入關注企業發展,為理性的就業選擇作出服務。
三、依托本土化應用型案例創立立體案例教學法
(1)立體化案例呈現方式。傳統的案例多是以文字方式作為呈現方式,案例教學法也多因為企業背景問題而采用室內教學。而由于案例的本土化,使得學生有機會接觸企業,因此企業本身的方方面面都可作為文字型案例的補充。例如,企業文化方面的案例,用文字表達總是不到位,如若學生在企業中,親身看到企業標識、感受企業氛圍,將使學生有深刻的體會。
(2)立體化的教學模式。本土化應用型案例教學可采用教師、企業、學生三方參與的教學模式。本土化應用性案例可通過本地案例分析,案例企業調研、案例企業認知實習、以案例企業為背景的模擬管理實訓來實現立體案例教學法。由于本土化的便利性,可請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到課堂中為學生做專題講座,讓學生感覺到案例的實實在在,而不是空洞的、遙遠的,從而產生教學共振共鳴,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3)師生共建案例模式。本土化應用型案例的建設不在單一的由老師建設,學生可參與到案例資料的搜集、整理,企業跟蹤調查等環節。親身參與案例的建立可使學生在頭緒紛繁的事例中發現問題、判斷是非做出正確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應用決策和應變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非培養出解釋問題的理論高手。教師就要相應地實現從傳統教學中的主講人到組織引導者,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應始終發揮主導作用。
四、總結
雖然本土化應用型案例有很多優點,但是并不是適合所有層次的學生。本科生固然要求學生站在一定高度審勢問題,國際化的案例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理論。而對于高職院校層次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來說,本土化應用型確是非常適用的,也是目前教學過程中所欠缺的。我有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產業特色明顯,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學是有先天優勢的,有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學的肥沃土壤。因此,建立本土化應用型案例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做法。
參考文獻:
[1]何志毅,孫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教學現狀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8).
[2]羅建文,夏學文,邱劍.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案例本土化的建議[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