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7 15:56: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勞動課教學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綜合實踐教學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因此,引導學生在教學中掌握洗衣物的操作方法。
2、了解洗衣服的過程,學會洗衣服的技能,方法。認識常見的衣服質地標識和衣物洗滌說明的標識。
3、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生活實踐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正確的洗滌方法,并懂得怎樣使衣物洗得更干凈。從而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二、教學準備
1、課件、綢質衣服、羊毛外套、尼龍衣物、臉盆、水、洗衣粉、洗滌劑等
2、衣服標志、洗滌記錄表、教學評價表
三、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平時在家幫爸爸媽媽洗過衣服嗎?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參與我們生活中常做的一項家務勞動就是——洗衣服(出示課題),我們一起洗好嗎?
(二)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憑你日常生活經驗,你覺得洗衣服主要有哪些步驟呢?
(出示課件:打水、浸泡、加入洗衣粉或洗滌劑、搓洗、沖洗、晾干)
2、為了提醒大家在洗衣物時該注意些什么,在我們的衣服上通常也有這些標志,你們認識嗎?下面我們自由分小組一起找找衣服質地標識及相應材料做的衣服
認識全羊毛標志
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那么這些衣物能混在一起洗嗎?說說為什么?
[課件出示提示],指名讀一讀注意事項。
3、[課件出示衣物洗滌劑說明的標識]
這些標志是什么意思呢?認識哪一個就說哪一個。了解不同的洗滌劑的用途
請小組組長拿出洗滌記錄表,說說第一行要我們填什么?
指名讀一讀
師介紹準備的洗滌劑名稱,下面請大家先討論一下怎么分工?準備選哪種洗滌劑?
4、下面讓我們選一名小組長來表演一下洗衣服時的情形,仔細看看她是如何來洗衣服的。抽名小組長上臺來展示洗衣服的整個過程]
5、現在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洗一洗?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師巡視指導。
小組交流洗滌情況。
根據自己剛才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教師評;統計件數。
選用教材:
湖南文藝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音樂《音樂鑒賞》合訂本:第三單元――音樂與民族。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第三單元第二節的漢族民歌部分以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感受、體驗中國民族音樂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為了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漢族民族的音樂風格,選擇從勞動號子體裁入手,通過介紹漢民族的文化背景,共同欣賞《黃河船工號子》《澧水船工號子》,從而感受勞動號子的實用性與藝術性。
其中《澧水船工號子》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忠實地記錄著澧水船工們的淚與心酸,展現了勞動人民勇于與大自然拼搏的大無畏的精神,同時,湘西北又是苗族、土家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澧水船工有不少人來自于少數民族,《澧水船工號子》象征著56個民族的大團結,擰成一股繩,奮力拼搏,勇于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它也因此成為我國人民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澧水船工號子》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的民間音樂特點:粗狂、渾厚、鏗鏘有力、聲調高亢和諧,在狂風大浪中凝聚力量、振奮精神、統一步調,是一種極具實用價值的民間音樂。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知識面廣、其思維敏捷、情緒體驗強烈,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易理解勞動號子的功能與藝術特點,我通過音畫結合、視頻播放等不同教學形式來不斷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而服務。
教學方法選擇:
視唱法、集體表演合唱、探究法等。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課件、鋼琴、竹竿。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 通過欣賞、實踐、體驗,獲得精神上的鼓舞,發揚團結協作、奮勇拼搏的民族精神,更加熱愛祖國的民族民間音樂。
2. 通過對纖夫拉纖節奏力度的視唱、過灘號子的表演唱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船夫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情景,從中加強對音樂知識掌握及其運用。
3. 通過認真欣賞《黃河船工號子》《船工號子》《澧水船工號子》等音樂感受勞動號子的起源、分類、音樂特點及其作用,有效的促進和發展學生感受音樂、鑒賞音樂的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通過對《澧水船夫號子》的深入鑒賞,加強學生對號子音樂特點及其作用的認識和掌握。
2. 難點:如何調動學生接受并去理解號子體裁。我通過動畫相聲、視頻、音畫、實踐表演等形式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對作品的分析。
課堂教學過程結構設計:
一、導入環節
1. 播放勞動者勞作的圖片
【設計意圖】:在號子的樂聲中感受勞動的場面圖片,起鋪墊作用。
2. 播放《搬運號子》
【設計意圖】:欣賞在勞動中產生的音樂,從而引出這類音樂就是今天探討的話題。
二、出示課題
漢族民歌音樂之瑰寶――勞動號子
師:簡單介紹民歌的種類。
三、勞動號子的概念
1. 思考:究竟什么是勞動號子?
學生回答
2. 教師出示:什么是勞動號子。
3. 播放視頻《搬運號子》。
【設計意圖】:通過借助動畫視頻,更進一步解釋什么是勞動號子,同時引出勞動號子的分類。
四、勞動號子的分類
1. 師:你除了在剛才視頻中勞動號子,還在哪些勞動環境中聽到過勞動號子?
2. 出示其分類:
①搬運號子;
②工程號子;
③農事號子:欣賞農事號子中的船《車水號子》;
【設計意圖】:通過借助動畫視頻,更進一步了解其分類的不同,感受號子的豐富性,并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性。
④作坊號子;
⑤船漁號子。(過渡語:因船漁號子所處的水上環境復雜多變,號子的內容形式就更是豐富而多彩,且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接下來就讓我們重點來感受船漁號子)
五、船漁號子類欣賞
1. 欣賞《黃河船工號子》。
2. 播放船工生活勞動環境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借助圖片賞析以情動人,更直觀的深入了解船工生活,為讓學生更好的鑒賞音樂而服務。
3. 播放《船工號子》。
結合船工的勞動生活分別從音樂的節奏、旋律、演唱形式中感受音樂的特點。
4. 小結勞動號子音樂特點。
六、課堂實踐
看圖觀察纖夫的拉纖過程,用“嗨”作為其歌詞進行即興演唱。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欣賞增強情感的體驗,結合節奏、力度的運用,感受纖夫的勞動過程;為勞動號子的作用及后面的欣賞和進一步的實踐做鋪墊。
七、號子的作用
1. 提問:勞動號子在勞動過程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2. 搬鋼琴實驗:
①請學生在沒有號子的情況下搬運鋼琴,并談感受。
②請學生自創勞動號子搬運鋼琴。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有無號子的勞動過程,讓學生通過實踐得出勞動號子的作用,既有趣味性,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
3. 播放視頻中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片段。
【設計意圖】:引用氣勢磅礴又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作品,讓學生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更加認識號子“凝聚力量、振奮精神”的作用。
4. 學生分析小結:號子的作用。
5. 教師出示并總結其作用。
①實用功能
②藝術功能
【設計意圖】:教師的總結,為引出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的勞動號子――《澧水船工號子》做鋪墊。
八、《澧水船工號子》賞析
1. 湖南澧水背景資料視頻播放。
2. 整體播放《澧水船工號子》欣賞。
①帶著問題欣賞:你的眼前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船夫在澧水上經歷著……
②探究音樂與勞動變化的聯系。
【設計意圖】:完整欣賞《澧水船工號子》也正是對勞動號子音樂特點的進一步詮釋,是對其體裁的使用功能與藝術功能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學生總結:
勞動號子的特點及功能。
十、課堂實踐
1. 請大家打開書,79頁,讓我們跟著音樂視唱這首《過灘號子》。
2. 分組練習并表演唱《過灘號子》。
【設計意圖】:實踐二是對整節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一個有效的反饋,同時為整個教學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十一、教師小結
師:漢民族在長期不斷的與大自然抗爭的勞動過程中創造了形式豐富,富有激情的勞動號子,而勞動號子也正是漢民族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的寫照。
【設計意圖】:借助號子的團結協作的精神,鼓勵同學們發揚團結合作、奮勇前進的精神。
教學流程圖:
個性化教學:
1. 針對樂感較好、又具有帶頭作用的同學可以擔任領唱,完成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
2. 對于有較強音樂基礎的同學,可以進行集體搬運鋼琴號子的音樂創作。
作業設計及檢測:
1. 觀察生活中的勞動號子,體驗勞動與音樂之間的關系。
2. 為搬運鋼琴創編一段簡單上口的《勞動號子》。
一、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的原則
(一)有利于學生發展原則
社保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設計應緊緊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身心成長,有利于增強學生升學或就業能力,并適合于學生成長階段的最終目標而展開,而不應為實踐而實踐,或為面子工程或其他目的而實踐。實踐教學,既要起到豐富學生大學生活的作用,又要真正起到教育啟迪、鍛煉磨礪的作用。現代大學生思維活躍、開放,視野開闊,所以,實踐教學課程應力求符合學生成長特點,形式應較靈活,內容應有一定趣味和挑戰性,使得學生愿意參加,樂于參加,并讓其體會到專業成就感。
(二)安全健康保障原則
由于實踐教學內容與現實緊密相連,開展實踐活動,可能要與各種實務部門或各種身份的人物進行聯系,活動場地既可能在校內,也可能在校外,那么,在這個過程中,要本著對學生、家長及學校高度負責的精神態度,時時刻刻將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對各種實踐活動做到事前周密規劃,事中緊密監控,事后總結完善,盡可能降低各種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風險,能在校內進行的盡量在校內進行,必要時,還應為師生購買以意外傷害保險為主體的責任保險,以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三)體系合理完整原則
實踐教學活動作為一種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大學生活的課程,應循序漸進,并力求做到“全程全員”。所謂“全程”,是指從大一上學期到大四下學期共八個學期,每學期都應有一定學時的實踐教學內容貫穿其中,所謂“全員”是指力爭全部學生和全部教師都應參與到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來。教師應起到組織、指導、督促等作用,提醒學生各種注意事項,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而積極參與。在實踐課程內容設置上,從大一到大四,應注意根據各個學期的特點,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使其前后銜接,形成一個合理體系。
(四)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原則
要使實踐教學課程起到更好的作用,還應與專業理論教學做到有機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以使理論教學避免空洞說教的教條色彩,增強學生對理論教學課程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實踐教學有可靠的理論指導,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各位教師的專業特長。
(五)控制成本原則
實踐教學活動需要實務操作,有時需要聘請相關專家學者,有時需要制作各種道具圖片等,還有各種交通費用等等,實踐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所以,在可能條件下,應建立實踐教學專項資金和會計核算制度,同時,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也應注意控制成本,避免鋪張浪費和各種不必要的支出。
二、社保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設置
結合社保專業的專業特點以及實踐課程設置原則,經過多方征求意見建議,可初步設計一套社保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大一上學期,由于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對一切充滿好奇和些許的不適應,此時可設置實踐教學課程“專業感知教育”,課程內容主要是為大一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包括社保專業介紹、教師簡介、如何從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大學生活事前提醒等,使學生盡快進入大學生角色,適應大學生活,并對社保專業有一個初步了解。
在大一下學期,學生進入大學已有一年的時間,結合理論基礎課教學內容,可設置實踐教學課程“社保民生調研(一)”,課程內容可以是在指導教師的具體組織下以分散形式,圍繞某一社保民生主題,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城鎮或農村低保制度設計調研問卷,然后通過電話調研、網絡調研或近距離的實地調研,以對該問題實際狀況和存在問題有初步實際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初步理性認識和思考,這樣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其以帶著問題探究的心態進行以后各學期的學習。
在大二上學期,學生對大學生活有了比較具體的感受,但也有學生可能會產生松懈迷茫的精神狀態,此時,可設置實踐教學課程“社保學業規劃訓練”和“職業人物訪談”等課程。課程內容是結合職業人物訪談,逐步使學生思考和明確將來的發展方向,初步進行職業規劃,從而進行更完善的學業規劃,使學生對將來有較明確的奮斗方向。職業人物訪談可邀請已畢業的相關學生和實踐基地的相關領導和人員以及各種代表性人物圍繞職業生涯發展及相關要求做訪談式講座溝通。
在大二下學期,學生的大學生涯處于四個學年的中點,對理論課程處于集中大量學習階段,此時,可設置實踐課程“社保民生調研(二)”,課程內容是在大一民生調研的基礎上,對各種社保民生問題進行更理性、深入的調研或將自己所學的社保專業知識在指導教師幫助下,編排成小品、戲劇、宣傳手冊等各種形式,深入群眾或各種社會機構(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兒童福利院等)進行回饋社會活動。這樣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同時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提高對社會實踐的認知。
在大三上學期,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比較充足,此時可開設實踐課程“社保爭鳴”,課程內容是以各種學生組織和院系刊物為依托,通過演講比賽、辯論賽或征文比賽的形式,就社保理論知識、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社保問題等進行討論、辨析,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大三下學期,此時學生對將來的工作或考研等出路安排感到比較緊張迫切,此時可設置實踐教學“社保學術論壇”。課程內容可以是,首先請任課教師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或課題研究或人生經歷,輪流做一次學術講座或經驗交流(與所授課程內容不能相同),并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如果條件允許,可邀請院內、校內或校外專家和研究生來做一些講座。這樣,能擴展大三學生的思維視角,有助于大三學生更好的進行考研或工作決策。
在大四上學期,根據學校整體安排,可進行實踐教學活動即“畢業實習(職業體驗)”,課程內容是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在帶隊教師和指導教師的具體組織下,學生進入實習基地進行畢業實習(職業體驗),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要求,使其對職場要求有初步認知。畢業實習在整個實踐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時也最長,需要做的具體工作紛繁復雜,既要維護好與畢業實習單位的良好合作關系,又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安全健康,所以,此環節責任重大,需要重點對待。
在大四下學期,根據學校整體安排,需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需圍繞畢業論文題目進行針對性實踐調研,課程內容是在指導教師的具體組織下,使學生結合畢業論文寫作內容,進行相關實踐/文獻調研。
綜上所述,在就業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條件下,通過全員全程式實踐教學能不斷改善社保專業學生的社會認知,提高社保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力爭使社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社保專業建設不斷取得更大更快發展。
思想政治課實施自主性教學的策略
邢斯彤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
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打破了傳統以講授法、問答法為模式的“滿堂灌”的教學,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提倡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構建具有民主和諧氣氛的課堂,創設生活化情景使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與任務完成后真情反思使自主性教學的實施成為可能。
自主性教學反思意識創造力新課程改革給我國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變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發生了變化,終身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什么?這是每個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傳統的控制型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知識的更新技能比傳授大量的科學知識更有價值。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是德育課程,在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上比其他學科的作用更大,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嘗試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真正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一、多措并舉,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水平
思想政治課自主性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所以,構建自主課堂時要有科學的原則和正確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課自主性教學實施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強調顯性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緘默能力的開發。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意識,主動的確立學習目標,自主的制定學習計劃,在迷惑中主動探索知識的奧秘。在自主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
2.公平性原則
人人生而平等。在思想政治的自主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提倡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提出不同的觀點。自主課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如果教師不是公平的對待每個人,戴有色眼鏡看待想法奇異的學生,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對其身心造成傷害,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3.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資源緊限于教課書的知識,造成學生的思維狹隘,目標短淺,學習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要開闊眼界,拓寬教學資源的渠道,由于思想政治課就有較強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所以,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社會熱點問題和國家大事的材料,拿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交流討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如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了解農民的收入問題和影響收入的因素,等等。
(二)思想政治課自主性教學實施的策略
1.構建具有民主、平等、和諧氣氛的自主課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全面放松的狀態下,思維才能更活躍,思考問題更全面而科學,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和個性,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思想和生活狀況,要信任每個同學,維護每個學生的自尊。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呼吁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也是一種良好的隱性課程。
2.創設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學習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創設學習情景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認知水平來選擇一個恰當地學習課題。這一課題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處于真實的困境中,主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反思和自主評價。
3.啟發誘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就是在自主探究中逐步獲得的。在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教學中,學生在自主探究時遇到迷惑和困難,教師應當給予正確的指導。
4.合作交流,共同進行自主性學習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開發,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與別人溝通的技能,造成學習效率低。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以小組共同學習的形式達到學習目標,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合作學習可以打破一個人的思維束縛,集合大家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授必修三《文化與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時,可以課前進行異質分組(成績高、中、低的學生為一組),小組成員3到5人為最佳,布置學生課后收集關于中華文化的資料。課堂上,小組成員內部先進行交流分享成果,經過討論選出最能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最美觀的的作品展示給其他組的同學,這樣小組和小組之間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學生也可以了解更豐富的中華文化,使本堂課在輕松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標。
5.反思評價,真情回饋,鼓勵學生進行真實性回歸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評價體系完整而科學。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要真實的回歸到學習過程中,找到阻礙學習發展的原因,并分析解決的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要注重總結性評價還要重視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習過程、思維能力,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讓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揚長避短,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結
思想政治課的自主性教學正是從新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思想政治的自主性教學的發展步伐還有待加快,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來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
創造能力就是運用一切已有信息,創造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在信息和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創造能力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而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也逐漸成為教育所追求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小學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求異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已成為一種教育共識。
一、激發興趣,發掘創造的動力
勞動技術區別于語數外的單純的腦力勞動,主要是以體力勞動為基礎。小學生雖然好動,但持久性較差,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發掘出學生的創造動力。
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都應立足于學生這一主體,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樂”,在“樂”中“知”,在“知”中“創新”。首先,可在課前用游戲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實,勞動課中的實踐操作很多時候都充滿了“玩”的成分,而這個“玩”實際上就是一個實踐和探究的過程,是從知識到能力的形成過程。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游戲中有創造的欲望和動力。
一旦興趣產生,創新也就包孕其中。在勞動課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教學設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動力。
二、傳授知識,創設創造的條件
勞動技術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實踐課,但知識成分必不可少。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了基本的勞動知識,才能將這些知識創造性地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去,在動腦的基礎上動手,在動手的同時動腦。
當然,在傳授勞動知識時,教師要擺脫那種“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利用多媒體、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以《泥筆筒》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用幻燈片呈現各種樣式的筆筒來激發學生求知欲,然后布置以下任務:“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筆筒,請畫出草圖?你準備選擇哪一種方法,請寫出制作步驟。小組討論步驟是否可行,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學生討論后,教師對他們的步驟進行歸納,最終得到最科學和最簡單的步驟。在學生討論中發現,有的學生就認為:如果當泥筆筒還在潮濕的時候在上面雕刻圖案,容易導致變形,所以這個步驟應該放到最后。還有的學生則說:“如果能在泥土中加入不同的顏料,那么制作出的花瓶會不會多彩多姿?”諸如此類,學生在討論中進行的如火如荼,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并不需要一一作解,而是將主要步驟引導學生理順后,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探究自己的問題或發現。結果學生的探究欲望更強,雖然有的學生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預期的筆筒,但卻懂得了更多的知識。
不難看出,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去實踐,在實踐中去驗證,這不僅能讓學生樂于去做,更能在做中讓學生獲得新的認知,為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必備條件。
三、鼓勵求新,擴寬創造的路徑
創造其實就是一種求新,傳統的勞動課中教師喜歡讓學生按自己的要求來完成操作,于是很多時候總會得到“生產線式的結果”。在新課改中,創新能力培養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再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看,他們好奇心強,如果教學中能大膽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來進行實踐操作,所得到的結果可謂是“出人意料”,這也正是勞動課創造能力培養需要達到的目標。
以《制作掛歷》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年、月、日、星期、節氣等常識,然后讓學生合作進行掛歷制作。操作中發現,有的學生做的是剪紙掛歷,有的做的是虎年掛歷;從圖案上看,有動物的、植物的、卡通的……在樣式上,有的選擇圓形,有的選擇正方形,有的選擇心形,還有的設計出了月亮形,甚至有的學生還用掛歷來作為房間的裝飾用品……
在教學中還發現,有的學生在圖案的選擇上并不是從教材中找,而是利用電腦進行下載,然后打印后進行拓印。不得不說,這樣的勞動技術才是創造的課堂,才是發展的課堂,才是擁有無限動力的課堂。鼓勵創新還需教師從觀念上改變做起,要從以教師為準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理念中來,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創造,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創新。
四、引導反思,提升創造的質量
反思能力是一種自我認知能力,是創造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能經常反思,才會在不足中找到解決辦法,才會有新的創新。在勞動課中,很多時候,學生實踐操作前的設計和實踐操作會出現很大的差距。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有的學生的制作失敗了,為什么會失敗?這些都是值得學生進行反思的內容。
以《吊飾小鳥》的制作教學為例,學習中學生的步驟為:①構思:想制作什么形態的小鳥(出示參考圖)。②選色:對照日常生活中小鳥的色彩選合適色彩的掛歷紙。(出示范品)先觀察兩只小鳥身體的顏色是深色還是淺色。再分析小鳥的翅膀、嘴、頭冠、眼的顏色與身體的顏色相比較是深還是淺。按選色要求選出小鳥各部分顏色,邊選色邊畫出小鳥的每個部分,注意小鳥的腳畫成近似于梯形。③裁剪:分別剪出鳥的外形、翅膀、冠、嘴各兩片,眼睛為四片。④粘貼:把鳥的每部分依次粘貼,吊飾小鳥主體部分完成。⑤制作吊球環。⑥將紙質小鳥粘貼到吊環上,吊飾小鳥制作完成。可是當學生制作完成后,有的學生就發現吊球環不容易粘貼到吊環上,吊環容易斷落。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吊環的作用是什么?我們應該用什么的材料來進行制作?”結果學生很快發現,吊環需要承載一定的重量,如用一般的紙做,就容易掉落,應該選用硬質的紙來做。
五、積極評價,鼓勵創新求實
勞動是快樂的,勞動也是充滿創造性的。但在以前的教學中發現,一些老師將勞動課看作是“硬性課”,即要學生怎么樣完成任務,如果不能完成,可能學生就會“挨批”。其實,這是違背勞動課的教育要求的。這也提示我們,在勞動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在勞動課中創新求實。
1.要學會鼓勵學生。勞動并不是一種機械生產,雖然方法一樣,但制作出的“產品”可能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就不能“一刀切”,而要多從學生的閃光點來鼓勵學生,讓學生樂于去創造。如在《繩結》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學會了蝴蝶結、縮短結,而有的學生則學會了拴繩結、瓶口結,無論學生學會的是一種還是幾種,教師都要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多種繩結的打法學習探究,而不應以批評方式對待。
2.要學會引導學生。學生之所以是學生,就是因為他們還不太懂,他們還要學習,如果他們都會了,那么,也就不需要教師了。因此,教學中,當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教師更多的是要去引導他們。如在穿編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對經緯穿插老是弄錯,此時,教師應進行講解引導,如果學生還不能正確操作,則應手把手地教學生做。我們要摒棄那種“只說不做”的教學,而要和學生一起操作,在學生不會的時候不但要動嘴說,更要動手教,讓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激發其潛在創造潛能。
在勞動技術課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這一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在引導中讓學生學會去創造,讓勞動課成為勞動的課堂、創造的課堂、快樂的課堂、發展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文忠.在勞動技術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1,(1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381(2015)02-0096-05
隨著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微型學習、網絡學習等新型學習理念正逐漸引領未來教育的新潮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下,人類逐漸步入“微時代”,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視頻、微課等新的文化傳播方式也在潛移默化間改寫了人們的生活形態。在教育界中的微潮流背景下,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課程形態也應運而生。
一、微課教學的特點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從微課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微課的本質是以視頻為載體的碎片化知識,微課的學習也可以說是一種碎片化學習。這種碎片化學習使微課“微到極致”。
(一)知識點的微空間
微課是基于電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構筑的一種知識點網絡空間形態,不僅提供了師生之間的移動交流載體,也提供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知識點服務功能。一方面,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使得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時間有限,一個微課視頻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在微課構筑的微空間中,知識點存在于互聯網中每一節微課。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學習之余,人們零碎、閑散的時間很多,而移動互聯網也使用戶接觸和使用網絡時間碎片化,并打破媒體慣性和用戶共性的約束,對人自身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帶來影響,使信息消費從只關注“大空間”,到關注隨時變化的“微空間”。
(二)教學資源的微粒體
微課“微粒體”特點主要表現為微課的容量小、內存占用量低。另外,由于微課主要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開發與設計,這就使得微課選題呈現出“微粒體”特征,微課的學習也成為一種碎片化學習。隨著時空的碎片化,以及智能學習終端的廣泛運用,資源粒度變小,學習內容碎片化。同時,知識流的網絡化、復雜化亦促使學習內容的碎片化。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通過個體的思維加工,逐漸增量、迭代,走向聚合、系統化的過程。
(三)教學內容的精品化
微課“精品化”的特點體現在:一是微課的教學內容是精選的,往往針對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設計的,是適合學生自學的資源。二是微課的設計是經過教師精心策劃的,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邏輯建構,而且要關注課程的情感化設計,這樣才能使得微課發揮其應有的效應。
(四)課程教授的交互式
傳統教學模式下,掌握教學話語權的知識傳播主體大多是教師,學校則是傳播知識的中心媒介。隨著網絡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擺脫了時空的限制,網絡去中心化趨勢愈發明顯,人人都可以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微課的制作者,這種知識傳播話語權的下放使得微課呈現出交互性強的特點。微課的交互式功能體現在人與課程的交流與互動。在早期的微課中僅滿足于文字上的簡單對話,到目前微課交互功能延伸到圖形和每一個細節。將來微課的交互功能遠遠不止于滿足視覺和聽覺的交流,甚至能像3D電影乃至4D電影那樣,觸覺、味覺、嗅覺加入其中,虛擬現實技術進一步加強交互式體驗的真實性。
二、微課教學的地位
伴隨著校園學習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大,現代學生背負著沉重的課業負擔,微課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師與學生可支配時間縮短與零碎的現實,因此,這推動了學生利用零散時間獲取知識的需求,微課恰好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實現碎片式知識的即時分享。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微課作為新媒體時代比較活躍的一股新勢力,發揮著強大的威力。
(一)位的期待
在學生層面,微課應成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的重要戰場。在傳統學習模式中,教學承擔使學生感知、理解、鞏固知識的使命,而知識的應用與創新則被擱置在課堂之外。但微課的使用則打破了這種局面,使課堂與課外發生翻轉,學生在課外通過微課學習了新知識后,再返回課堂使其成為知識的應用場地。另外,微課可以滿足學生自步定調學習的需求,并創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邊際效應遞減”理論顯示,決定資源應用的效益在于能否實現最大效度的實用性,即能否滿足用戶的“適需使用、適時使用、適量使用”。微課作為一種新興學習資源,其微型化、碎片化特征應使學習成為一種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在這種新型學習模式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最佳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并使微課邊際效應最大化。
在教師層面,微課應成為輔助教師專業成長的強大驅動力。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絡教研將大有作為,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微課的開發與設計主體是教師,教師微課開發的過程同時也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微課資源為教師培訓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出路。傳統教師培訓模式下,培訓人員規模大、培訓實效性差、效率低,而微課資源如遠程視頻培訓的使用則使教師培訓實用化、靈活化,有效克服了傳統培訓模式中的缺陷。
(二)位的困惑
1.微課能否回歸教學本質,真正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微課作為新興的課程形式,人們在關注其技術性問題的同時,更應該回歸教學本質,關注教和學的過程。另外,微課的開發與設計能否既滿足學校教學任務或目標,又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目前,大多數微課仍“換湯不換藥”,只是形式從“現場教學”轉變為“視頻教學”,講授方式也沒實質性的改變,這種微課形式能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可想而知。微課學習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并進行自我建構。而實際情況中,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比較差,如果沒有教師督促,他們很難獨立完成微課的學習。
2.微課能否徹底突破傳播與應用過程中的阻礙?盡管各種微課開發與設計大賽在國內掀起一股熱潮,但實際中,真正適用學生的微課卻微乎其微,微課能否變革傳統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模式也有待時間的考證。另外,微課在其傳播與應用中也存在著一些困惑與挑戰:首先,微課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的負擔,教師雖為微課主要開發者,但并不精通。微課的開發方式和途徑多樣化,其技術仍不夠成熟,尤其是高質量的微課在內容呈現、技術運用、藝術效果及創新性等方面均有要求,然而目前微課的技術人員大部分為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他們本身已有較重的教學任務,較難勝任如此專業的視頻拍攝與編輯工作。其次,微課的載體是微視頻,而視頻的播放則需要硬件設備的支持,這也將使微課的廣泛傳播受到硬件環境的阻礙。最后,中國的教育目前還處于“應試教育”階段,大部分老師和學生也仍習慣于傳統的“演劇本式”模式,家長也擔心微課能否確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總之,微課在應用和傳播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3.微課學習屬于“接受式學習”抑或“探究式學習”?接受式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強調學習者的被動接受,后者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而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理應區別于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更注重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與創造。但實際中,學生微課的學習只是時間、地點得以翻轉,接受性學習的本質并沒有改變。雖然教師在視頻中也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但這種探究并不需要學生的獨立動手動腦,是觀看教師的“探究過程”。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會直接看問題的結論,沒有耐心去看老師的推導探究過程。
(三)位的反思
1.微課應用與傳播的“過程性”。雖然微課在一定程度范圍內會革新傳統教學模式,但它的大面積推廣與傳播需要時間的驗證。目前我國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率還普遍較低,大部分學校對微課的使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有研究者對微課現狀進行調查時發現,一半以上的教師偶爾在自己的教學中使用微課,幾乎沒有人一直使用。經常在教學中使用微課的人數僅占2%;一半的教師認為,在課上使用微課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太明顯;27.5%的教師認為,使用微課與之前對比基本沒有什么變化;僅有21%的教師認為,在課上使用微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沒有人認為微課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很大。另外,有些課程如體育、實踐活動課等因其學科特點是不可能單純通過觀看微課視頻來實現的。最后,微課本身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如微課雖然能清晰地呈現教學內容,但無法真實地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行為。總之,微課的推廣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技術的改進,微課的應用與傳播也需要一個過程。
2.微課教學內容應注重知識性、趣味性。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大部分老師制作的微課教學設計不夠合理、教學內容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強,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方案》中對教學設計的要求是:圍繞選題設計,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教學目的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并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主線清晰、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明了易懂;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與學活動有機結合。從此教學設計的要求來看,微課不只是簡單的對傳統課堂的實錄,更應該注重其創新性、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得對知識的體驗,以達到情感的共鳴。
3.微課的關注對象不應只局限于學生,應擴大化。提及“微課”,大多數人可能只想到微課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但同時,也更應該關注微課對教師、家長的巨大影響。根據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遺忘規律,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再扎實過后不復習也會遺忘,而學生在復習時如果能夠觀看老師的微視頻,會加深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會復現老師講課的情景,激活記憶的細胞,提高復習的效果。因此對教師而言,微課不僅可以作為教師提高自我專業素養的有力支撐,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微課在未來教學中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微課在不斷升溫的情況下,有必要探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探討其能否突破傳統教學體制的束縛而達到應有的效果。
(一)有所為
1.微課在混合學習中的應用。混合學習是人們對網絡學習進行反思后,出現在教育領域,尤其是教育技術領域中較為流行的一個術語,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地整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其互動性、社會性能減輕學生單純網絡學習中所遇到的孤獨感,而網絡學習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創造性。微課作為在線學習的一種應用途徑,為混合學習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方面,在混合學習中,教師可以首先選擇適合的微課供學生學習,并可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由于微課大多是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這就需要教師把一章或一個知識體系的知識地圖提供給學生,以便學生對于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知道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在整章或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通過在課堂中觀看微課視頻的方式使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結合,并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微課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移動學習要求學習的內容短而精,并能夠隨時隨地滿足學習者的需要,而微課作為新興微型學習資源,其設計理念及發展走向恰好滿足了移動學習的多元需求。一方面,在移動學習中,微課可以較好地滿足繼續教育學習者的需求,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無法適應成人繼續教育者學習時空碎片化的特征。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移動學習亦能有效逾越因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影響自主學習的障礙,改進學習者自步調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需求,真正滿足成人學習者的自步調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和教師亦可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自步定調學習,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3.微課作為電子教材的應用。電子教材是一種以多媒體資源為載體,能夠實現動態更新、滿足學習者自步定調需求的新型學習資源。微課作為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的重要應用途徑,也可以充當電子教材的使用。首先,電子教材是以網頁的形式存在、不受時空限制的教材,而微課的傳播載體、學習時空的碎片化等特征正好符合電子教材的特點。其次,電子教材是動態可生成性的,而“微課”具有半結構化框架的開放性優點,具有很強的生成性和動態性,其中的資源要素(包括微課視頻、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教師點評等)都可以修改、擴展和生成,并隨著教學需求和資源應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生長和充實,進行動態更新。最后,電子教材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學習交互性,微課的開發與設計也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有所不為
[作者簡介]鞏巧梅(1970- ),女,甘肅武山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漢語系主任,教授,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教學研究。(甘肅 合作 74700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2-0165-02
一、文學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
所謂實踐教學,是一種基于實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動。它通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一種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總體素質全面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①實踐教學在現在的大學教育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基礎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基于面向社會服務的職業需求。在理工科院校、高職院校和師范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具體實踐操作學習并掌握某項技能,所以,實踐教學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而是職業準備前的必要的教學手段。《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要點》(教高司[1998]33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教學大綱的內容應包括本課程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基本要求、實踐性教學環節要求、學時分配及必要的說明等部分。”特別是《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本科精品課程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公布以來,各高校在教學計劃修訂與課程建設中,都加強了實踐教學,并在實踐教學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改革。
在師范類本科院校中,宏觀的改革主要體現在畢業論文要求、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微觀的改革(指各門課程)主要體現在學生自主思維的培養、啟發式教學、作業布置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異。除了以實踐性為主的課程及含實踐性的課程外,一些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也開始了各種實踐教學的探索,目標便是“因材施教”“學以貫通”。“文學理論”是全國所有高校中文系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因其理論的抽象和龐雜往往造成學生理解的困惑,古今中外觀點的碰撞、概念繁多、流派紛呈、風格不一而足,從理論到理論的講述使師生沉陷于理論的泥潭無力自拔,而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講授中,常常忽略了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學生不會使用所學理論分析各類文藝現象。為了加強學生對各類文藝現象的感性把握,加深對理論問題的理解,各高校教師把解決的重點都放在了教學方法的探索上,分別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加強“實踐”環節。
北師大主要采取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相結合,包括課堂講授、組織討論、作業方式等,課堂講授注重知識傳授和原理講解,主要包括課堂講授、講解、名家講座;組織討論側重加強學生理解和拓展研究,主要包括討論、答疑、課后讀書報告;作業方式關注學生知識擴展和思想創新,主要包括隨堂論文、文藝現象討論、專題小報告和綜合考試。湖南師范大學的改革為傳授知識與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并重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理論和事例結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課堂、名家講座、增開選修課等方式。揚州大學有閱讀經典名著、寫讀書筆記、觀摩經典影視、討論、辯論、演講、寫小論文、文學創作、自辦文學刊物等實踐環節,同時,本課程體系的相關課程也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例如,“文藝社會學”課有社會調查、數字統計、量化分析等實踐環節;“文藝心理學”有心理調查、作品心理分析、心理測試等實踐內容。廣西師大在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更多地向現代教學方法發展,除采用討論式、座談式、對話式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外,還觀摩教學錄像和經典影視片;除采用作業、課程論文方式檢查和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外,還注重多媒體教學資料和影視教學資料庫的建設。廈門大學的教學以講授為主,兼以課堂討論及文學評論寫作的訓練,以此逐步增進學生的學術訓練與學術興趣。
理論回歸實踐是一種必然。雖然每個高校采取了多種教學手段把理論引向現實,在現實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回歸后的理論究竟起了多少作用?實際的情形是,用理論闡釋理論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用西方先進的理論闡釋中國的文學現象的做法仍舊是研究文學理論及文學現象的主要途徑。而最突出的問題是師范院校在文學理論的培養上完全忽略了人才培養目標,理論研究的方法不能讓學生站在中學的講臺上用理論的知識去解讀不同文體、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
二、文學理論課“一套兩線”的實踐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不能把“實踐教學”簡單理解為“就是除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教學環節,包括教學計劃之內的課上實踐教學、技能訓練、綜合實訓、見習和實習等,也包括學生的第二課堂、畢業設計、學生軍訓、公益性勞動課、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也不能在方法上單一地認為是“由原來以教師為主體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在途徑上,改變了理論教學灌輸式教學,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感悟”②。事實上,在本科教學中,為數不多的幾次講座和研討并不能解決文學理論的困惑,對學生欣賞、分析和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不會有大幅提升;而如教材上作品的分析印證理論的做法,教條又牽強附會;試講或實習等也不能解決某一門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所以,筆者認為就某一門課程而言開展的實踐教學,一定要緊貼課程的內容和性質進行設計,同理論建構的體系一樣,實踐教學也應該有一套體系。
為此,作者針對文學概論教學,探索了“一套兩線”的連貫的、既緊貼理論教學又能逐步提升學生鑒賞水平的實踐教學模式體系,既有益于培養學生一定的欣賞、分析和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捕捉美感的能力,以及獨立分析文藝問題的能力,更有益于學生將來從事語文教學對文章的把握和解析。“一套兩線”是指一套體系,兩線并進。一條線突出教學改革實踐,一條線是為改革搭建形式多樣的實踐平臺。
1.教學改革方面。改變純粹的理論式教學,分“理論講解”和“理論指導實踐”兩步走,使學生在掌握文學的一般原理和相關的知識后,讓學生更具體、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樣式、類型、形態、結構、層次、敘事和抒情的技巧和風格特征等,除了采用寫小論文、讀書指導、學生助講、專題講座等較為普遍的實踐探索模式之外,依據文學理論包括的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論、文學作品構成論、文學接受論四部分不同內容及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建立了一套相關的實踐教學設計:(1)在“文學本質論”部分,采取撰寫讀書報告、理論學習心得、讀書心得等實踐形式,讓學生在思考、了解、體會、感悟中認識和把握理論,目的是打好理論基礎,主要采用講解、示范和引導的方法。(2)在“文學創造論”中,采用“模擬創作并附創作體會”的實踐模式,從而把握“文學創造是以真、善、美為內涵的審美價值追求”,主要采用參與式的教學方法。(3)在“作品構成論”中,由于內容多,類別多,層次多,前后內容看似分離,面對作品分析又要做到整合,所以設計“課外分組分題研討”的模式,以期全面掌握理論,拓展思維,主要采用例舉法。(4)在“文學接受論”中,學生是讀者,是鑒賞的主體,為突出鑒賞的個性和多樣性,采取“鑒賞交流”模式,分層次、分階段,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逐步提升學生分析、評論作品的能力和水平,主要采用“人生體驗”學習法。特別是在“文學接受論”中,不僅僅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反復閱讀、欣賞、分析和評論,使學生捕捉自我的“接受心境”,感受共鳴、凈化、領悟、延留等接受中的審美,以便了解對象并選點切入、確定要旨、合理布局、力求創見地開展文學批評實踐,更重要的是,這一部分是檢驗學生對文學的基本原理綜合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所以在鑒賞交流中,設計交流話題非常關鍵。
2.實踐平臺方面。(1)以審美教育為“綱”,各相關課程教學為“目”,有關文學審美的相關理論,在學科聯系中得到綜合和提升,它主要的作用在于消除文學理論的“孤立性”,在綜合學習和理論的應用中讓學生充分體會課程與課程、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理論類課程的審美理論應用到文學類課程,文學類課程的審美理論應用和審美素養的培養拓展到實際生活之中,生活中審美素養的踐行又可以提升文學審美和審美理論,這樣各個學科便因著一個共同培養目標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體。(2)在寫作和經典閱讀中感悟有關文學的特點、特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創作與閱讀作品的選擇,在個人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思考文學現象,加深對文學現象層面的理解。
三、“一套兩線”的實踐教學模式實施需注意的問題
如何加強和其他課程、學科的聯系?怎么安排寫作計劃、閱讀計劃?怎么把這些問題統籌起來形成一套可以操作又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而為文學理論主體教學服務,為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的鑒賞、分析服務,是文學理論實踐教學必須思考的問題。所有問題圍繞課堂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即沿著“閱讀引導―參與寫作―問題討論―鑒賞交流”的線索設計。
前兩個階段結合文學本質論和創作論的學習,同時,配合“中國現代文學”和“基礎寫作”兩門課程,在閱讀引導方面,先安排中國現代經典作品的閱讀,再安排古典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在課堂內容的講解和文學現象的分析中,除涉及的必要的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外,更多側重于中國現代經典作品以及現代文學發展史上有關的文學思潮、文學觀念等;在參與寫作環節,仍然重點結合“文學的審美意識雙重屬性”和“文學的創作過程”,引導學生寫一些描寫自己真實的情感和境遇的詩文。后兩個階段結合文學構成論和接受論的學習,但仍然需要“閱讀引導”,不同的是在第一階段經典作品閱讀的基礎上,挑重點安排“分類閱讀”,“類”不必多,兩種就行,一種是按照體裁劃分分類閱讀,一種是按照“現實型”“理想型”“象征型”等三種類型形態分類閱讀,在學習相應的文學理論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讀的作品歸納總結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征,在理論的基礎上,再進行閱讀欣賞、展開批評。這個階段的“寫作”主要在于檢驗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內容以分析問題和客觀評價文學現象為主。這套文學理論實踐教學體系的施行不僅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欣賞、分析和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捕捉美感的能力,以及獨立分析文藝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前面的理論學習起到了復習、再把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強了理論的應用性。各個院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培養特點等自主選擇設計實踐內容,但肯定不能偏離文學理論的四項基本任務。
四、結語
就文學理論課程教學而言,實踐教學的難度和所花費的心血遠遠超出理論教學,但是,在文學創作千變萬化的背景下,在中西理論混雜中依然在探索發展的中國文論必將走向回歸現實的道路。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楊守森教授指出:“當前文藝學的研究與教學目的有些模糊,大學生對學習文論課普遍缺乏興趣,當代作家創作與文學理論完全脫節,當代藝術限于所謂‘大眾傳媒’的假象而情感泛濫,缺乏理性精神。因此,文學批評與理論界應回到當下現實語境,更多發出清醒的聲音。”③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高校是為中小學培養師資,課程的教學要為將來的教學服務,“教”與“學”最終都應體現在“用”上,因此,各高校探索必要的實踐教學勢在必行。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