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5 16:23: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三螺旋理論概述
三螺旋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茲和羅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的一種創新理論和新范式。該理論將政府、產業、大學看作是創新組織中的三類創新主體,三者以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合作基礎,通過各自組織結構再調整、制度的再設計,推動優質創新資源的集聚與共享,達成一種非線性螺旋式上升的新型創新關系。要實現三螺旋動態平衡,一是要求三個機構領域之間的實質性合作,即每個自適應體在保留自身原有功能和獨立身份的同時,又支持其他兩個自適應體功能的完成。二是要求各主體內部的革命性變革,即每個主體在增強自身功能的同時,延伸和擴展其他功能,一定程度上發揮其他組織主體的作用,從而為各組織主體協同創新和發展提供相應的合作基礎。
(二)“三螺旋”理論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特征
三螺旋理論作為創新的一種新的范式和理論,其不同于傳統的單一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其創新的特征表現如下:一是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創新創業教育過程涉及多種要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可以作為三螺旋中各方長期協作的共同目標,促使政府、高校、企業三者協同起來,通過各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和提高系統效用的集成強度。二是教育主體的互動性。三螺旋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引入政府和產業兩個主體,三者互動并行,強調政府和產業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高校創業教育的全過程。三是系統的開放性。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是一個由諸多要素共同參與的開放過程,如高校的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企業的各種平臺、政府的政策與資金等,三螺旋理論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要求原本政府、大學、企業中的要素擺脫之前孤立、分散的局面,以合作共贏為合作的契機,打破各要素之間的壁壘,探索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三螺旋理論視角下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短板
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盡管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尚處于初步探索時期,仍存在著一些困境和問題。
(一)政府制度和政策保障不完善,資源投入不足
三螺旋理論中,政府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條件的提供者和創業環境的維護者,應動態把握和跟進整個創業教育過程,但當前政府應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職責仍有待改善:一是政策體系不完善且落實力度不夠。盡管政府出臺了一些諸如稅費減免、創業補貼等鼓勵和優惠政策,但由于限制條件較多且系統性差,許多政策缺少具體實施方案,政策執行和落實力度明顯不夠。二是財政投入不足,創業融資支持不夠。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投入周期長、風險大,需要有力、系統的資源保障,但目前我國政府在雙創管理上側重于行政化,且我國創業融資體系不完善,社會投資積極性低,各種風投和擔保機構不發達,財政投入力度不足,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資金不足仍是一大瓶頸。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體系不完善,資源緊缺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雖然在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積極探索新模式,但似乎仍未在傳統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之間找到平衡點。主要表現在:第一,教育活動體系不完善,主要包括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一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相關課程開發和設計較零碎,缺乏科學性、梯度性設計。二是在實踐教學體系上,盡管當前許多校內實踐平臺、創業孵化中心和創業大賽應運而生。但囿于高校創業理念、資金等原因,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不能與理論課程很好結合,雙創教育實踐活動并未提升至可持續效應的高度。第二,資源匱乏明顯。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不足,我國雙創教育課程大多由從事經管、負責就業指導的老師教授,大多缺乏企業管理和創業實踐經驗,雙師型師資隊伍較為緊缺。此外,高校在雙創實踐平臺硬、軟件建設上雖有所投入,但由于資源分散和效益不高,仍無法滿足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企業參與積極性低,支持不夠
三螺旋結構中,產業的參與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的推動者,由于創業教育的特殊性,“產業”有著豐富的創業教育實踐資源優勢,但目前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參與環節較弱。三螺旋視角下企業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扮演著資金支持者、平臺搭建者、信息提供者等角色,它不僅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實戰平臺,還可為其創業實踐提供資金和人才保障,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有效開展。但由于市場非理性本質,企業出于自身利益和商業價值評判,其在創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并未盡到需履行的職責,這一定程度上造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鏈條出現了嚴重脫節。
三、基于三螺旋理論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高校方面
1.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理論基礎。高校必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并使其具有實踐導向性和層次性。其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中,在基礎教育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將其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依據自身條件適當增設MOOCS課程教學,促進課程體系的多元化建設。2.注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完善實踐體系。課程和實踐體系的有機結合也是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環節。高校應根據自身學科資源和優勢,在與政府、企業協作的基礎上,通過校內外實踐平臺和實踐項目的開展和建立,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時,高校應通過創業種子基金、提供實踐場所和基地等措施對大學生創業活動進行支持。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作為雙創教育的實施者,要積極通過掛職鍛煉、深造等方式開展實踐鍛煉,高校相應地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高校應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引入具備創業、產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成功企業家、風投家和政府高參來校進行創業指導、政策解讀或兼任創業導師,強化對學生的創業指導,建立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4.高校應完善考評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政府、企業、高校應在合作基礎上適當建立針對學生、教師的考評規則和機制。清華大學的清華創+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引入市場規則,通過引入啟迪創投、天使投資等多家投資機構入校,讓企業來評判項目好壞,使企業發揮教育功能。高校還應積極加強和鼓勵科技成果對外轉化,帶動學生創新創業。
(二)政府方面
1.強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資金投入。政府在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中居于主導地位,應通過自身優勢,制定和完善創新創業支持政策,落實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和減免政策。一是應加大學生創業貸款扶持力度、適當降低創業準入門檻,精簡審批手續,改善社會保障機制,為創新創業創業活動掃清障礙。二是應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形成中央專項、地方配套、社會募捐、產業加入、風投參與等多元化的支撐體系。還可通過整合各專項基金來強創新創業教育所需的師資培訓和國際交流等投入。2.建立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一是政府應建立專門機構、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平臺,為創新創業提供項目咨詢和培訓、項目對接、決策參考等一站式服務。二是政府應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依托,引導扶持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通過創新創業園區、企業孵化器等載體,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同時發揮政校企三方合力,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三螺旋理論下三方互動合作的效應最大化。3.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制。一是應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企業、高校參與成立專門的創業創新教育管理機構,自上而下地有序統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二是應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創業創新教育聯盟,通過相應的指導、監督和評價,促進各參與主體的共管、共建的工作機制的形成,加強相關扶持和推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實質性開展。
(三)產業方面
1.市場信息資源的提供。產業作為市場過程的參與者和創新創業教育過程的推動者,理應加強與高校信息要素的流動和順暢溝通,其利用自身優勢將最新的市場信息、技術資源向高校適時對口開放,為其傳遞前沿市場信號,使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過程和人才培養貼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風向。2.提供資金支持和導師支撐。一是產業應在評估高校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資,注重長遠投資。通過設立有關補償基金和貸款擔保資金,減少政府財政負擔,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資金保障。二是由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不足,應利用自身優質人力資源,使具有創業實踐和管理經驗的人才進入高校兼職創業導師,充實高校師資隊伍、提供導師支撐。3.注重平臺搭建。一是產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校企合作下利用各方資源合作共建科技園、孵化器、實驗室等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的實踐平臺,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市場、商業機會,促使其更好地創業。二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成果轉化率較低,企業應自覺搭建知識、技術成果轉化平臺。積極促進創新創業成果的市場運用,并建立相應配套的收益分配、成果改進等機制,使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實處。
1.前言: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社會各個領域從各個層面之上對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由高校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培養之后的人才是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和周遭環境相適應的實踐操作能力的,所以由此可知專業性強的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能力來說是十分的重要的。實踐教學一般情況下來說重視的是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且也是十分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的,致力于以此危機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出來。
2.首先對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存在著的問題展開分析
2.1實踐教學目標不合理
緊密結合區域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實訓基地建設規劃,進行校企資源整合,優化校內外實訓基地結構布局,建成“崗學結合”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教學,突顯就業、研發、實訓一體的綜合效益功能。校內通過校企聯合開發,按照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整合實訓場地和購買設備,形成真實的職業環境,建成高爾夫服務與管理實訓中心、體育場館服務與管理實訓中心、職業通用技能實訓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實訓中心實現在專業群內共享,涵蓋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專業崗位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實訓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職業通用能力課程、崗位能力課程的實訓標準。形成具有專業輻射效果的校內職業技能實踐教學平臺。學生在此實踐教學平臺上可完成本專業體系中60%以上的實訓內容的學習。校外與本地區體育場館行業、高爾夫行業、體育培訓行業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可滿足校外實踐教學、實習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2.2現階段的實踐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不強
因為在開展實踐教學相關活動之前制沒有制定出來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實踐教學系統性也就成為了一項有待提升的項目。沒有針對實踐教學展開系統性的規劃工作,一般情況下開展的設置和安排工作的隨意性都是比較強的,產生的結果就是實踐教學的質量較為低下,學生在上文中提及到的這樣的實踐教學中掌握的專業技能的零散程度是比較高的。所以就需要在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展開詳盡的分析的基礎上,優化調整實踐教學的內容,實現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資源配置,從而就能夠使得實踐教學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現階段高校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應當使用到的創新措施
課程當中的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的是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穿插開展,就能夠使得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的牢固程度和靈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實現上文中提及到的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主要形式有:課上的小組討論、課余實踐的理論教學拓展等等。課上小組討論教學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以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為主題,教師在討論正式開展之前是需要設定出礱魅返奶致壑魈夂涂己朔絞降模小組中的各個相關成員以主題和考核方式為基礎展開討論活動。課余時間理論知識拓展其實就是以一門專業課程或者多門專業課程為基礎,在教師的帶領下引導學生進入到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等相關的體育性質的組織中開展調研工作,并在調研相關工作結束之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之后,拿到課堂當中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之所以會開展課程中實踐教學就是為了能夠使得學生及時的將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并且逐漸的將這種實踐能力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認知實習其實就為為了能夠使得高校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中的學生對體育組織以及體育企業形成一個感性層面上的認識,,以便于能夠使得學生對體育組織施行的經濟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形成一個初步的了解,重視的是對學生學習到的專業經濟管理知識形成大致的了解,從而就能夠使得學生對本專業涉及到的知識的范圍、工作特征以及工作性質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的將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出來,以便于能夠使得后續的理論、實踐課程能夠順利的開展,使得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專業思想。體育經濟管理專業中的學生需要開展的認知實習是可以劃分為學校內部和小學外部兩個方面的,在校外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認知實習能夠對體育組織的銷售和管理的實際情況形成大致的了解,在對問題展開詳盡的分析的基礎上找尋出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就能夠將學生使用體育經濟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出來。
參考文獻:
[1]許睿博. 黑龍江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適應性研究[D].哈爾濱體育學院,2015.
[2]李軍巖. 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85-87.
[3]劉雪. 關于構建我國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研究[A].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七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4:3.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221-02
1.關于課題提出
1.1 課題界定:
涉外護理專業:面向國內外護理職場,培養具備國內外護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知識和醫學基礎知識,掌握先進的、國際化的護理理念、護理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練的外語表達能力,畢業后能在國內外綜合性醫療機構服務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國內外通用的專門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這是針對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重灌輸輕啟發、重理論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與精髓。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研究概況:目前,我國涉外護理人才的培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涉外護理本科、專科、高職以及中專4種培養形式;另一種是短期培訓培養模式,如國際護理英語培訓班。為適應國內外醫療市場的需求,我國各大中專醫學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開辦涉外護理專業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師資條件、教學方法、學生選拔上各個學校都在進行探索。長沙衛生職業學院認為涉外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臨床護理的通才及涉外護理的專才,即學生必須具有普通護理專業學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同時又具有適應涉外護理崗位的專長,在獲得相關國際資格證書之后,可以在國外從事常規護理工作;寧夏醫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強化涉外護理專業英語特色,英語總學時達到了1040學時,占課程總學時的25.4%,增設了護理倫理學及多元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為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承德護理職院采取“走出去”提高和“請進來”培訓的方法,“走出去”即派遣多名領導和教師出國考察訪問,實地了解國外有關院校護理教育情況,使自身辦學行為盡可能與國際接軌;“請進來”培訓即讓美、英、澳方合作單位派遣外教來校講學,其主要任務除強化學生口語外,重點是培訓教師。
國外研究概況:在培養護理人才出國就業方面,菲律賓、印度等國家的表現一直非常積極。菲律賓是護士輸出第一大國,他們在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方面已獲得不小的成功。菲律賓官方語言是英語,其護理教育的內容和理念受美國影響較大,整個醫療及教育體系都與美國相銜接,如菲律賓大學的護理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時間與美國護理院校相符。其護理理念、護理程序運用以及護理操作技能等方面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教學方法上常用小組討論、情景教學,戲劇表演、課外活動、臨床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所以菲律賓護士在美國等國家很受歡迎。
1.3選題意義與研究價值: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明確提出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訂單式”培養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走出一條與社會融為一體的發展之路。涉外護理專業就是在該指導思想下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時尚” 專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護理人員嚴重匱乏。目前全球共有300萬護士的需求量。護士在國際就業市場前景良好,但國際護理市場對護士的語言、能力和素質要求也很高。國際護理教育在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訓實習、學生的選拔等多方面都基本成熟,具有許多可學習借鑒的經驗。發達國家的護理教育已經形成了從初級到高級、從繼續教育到正規教育、從預防醫療保健護理人才培養到護理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比較完整的護理教育體系。由此可見。如何培養我國的涉外護士畢業生達到國際護理對人才標準的要求,使之能直接、順利輸送到國際護理市場就業,或是到發達國家繼續專業深造,我們必須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手段、考核評價方式、學生的選拔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涉外護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個性人才,打造拔尖人才,以真正實現與國際護理人才市場及國際護理教育的對接。
2.關于課題研究
2.1 課題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學習可以分為初級學習與高級學習兩種層次。建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適合于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
2.2 研究目標:
以學生為本,通過課程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團隊建設、創新優質生源選拔等實踐活動,構建新的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實現職業教育的“訂單式”培養。
2.3 研究內容:
(1)調查分析現有涉外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適配度,盡力實現優化;
(2)建立高素質的涉外專業專門教師隊伍,優化其人員構成;
(3)進行針對教材和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實踐。
2.4 研究假設:
(1)建立新的課程模式:“3+1+1”,即:
3:基礎英語及應用能力培養+專業英語+西方文化知識
1:醫護基礎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1:醫護臨床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2)打造優質、高效教師團隊:英語教師+專業雙語教師
(3)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能力目標:英語+專業+技能(EMS)
證書目標:醫護英語等級考試+國際護士執業水平考試+雅思考試(MII)
2.5 創新之處:
目前,我國的涉外護理專業尚沒有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真正與國際護理對接的、得到護理界公認的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國內的護理教育沿用醫學的教育模式。呈現出近醫學,重視學生醫學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造成我國護士護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嚴重欠缺。涉外護理專業學生應當具有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的國際意識,具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和習俗的能力,具備國際化知識結構和提高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素質。因此在培養目標定位上、課程體系上、實踐教學環節上與國際護理對接,構建適應國際護理就業市場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突破國內涉外護理專業零散的、不成體系的護理教育現狀,將有利于打造護理特色專業品牌。
3.關于課題實施
3.1 研究思路:
在“尊重個性,拔尖創新”的理念下,認真研究分析本院涉外專業目前的建設現狀,在此基礎上,通過優質生源選拔、課程設置優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師團隊打造等環節的實踐活動,構建科學的、面向市場的涉外護理專業創新人才模式。
3.2 研究方法:
1.文獻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掌握目前國內涉外護理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面的現狀及成果,并加以有效借鑒。
2.訪談法:參觀兄弟院校,交流學習,了解兄弟院校目前涉外護理專業建設現狀(包括招生選拔、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設施設備、教學場地等)。
3.調查法: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及教師對涉外護理專業現有課程設置的看法及教與學的結果。
4.歸納分析法:通過上述的調查、討論,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分析如何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模式、改良評價機制。
5.行動研究法:邊研究、邊實踐,按照新的課程模式,帶領團隊全面鋪開教學改革,構建有效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3技術路線:
本研究周期2年,即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分為準備、實施和結題三個階段。
3.4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2012.1—2012.4)
(1)查閱文獻資料;
(2)成立課題研究組;
(3)制訂詳細的研究方案,并進行修訂和論證。
第二階段 實施階段(2012.5—2014.9)
(1)現狀考察:市場調查、發放學生及教師問卷以及到兄弟院校調研等,了解國際市場需求現狀,專業建設的基本情況;
(2)理論分析: 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教育理論,分析目前課程及教學存在的;弊端;
(3)建立新的課程模式:“3+1+1”
3:基礎英語及應用能力培養+專業英語+西方文化知識
1:醫護基礎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1:醫護臨床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4)建立優質、高效的“英語教師+專業雙語教師”團隊,實施教改;
(5)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EMS+MII。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是指從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開始,到產品淘汰報廢的全部生命歷程。PLM是一種先進的企業信息化思想,它讓人們思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來為企業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
而國內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專業教師人才培養的現狀跟國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制缺失因素制約
國內的教育人才培養缺乏合理的培訓機制。學校與行業聯系不緊密,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教結合的模式,教師實踐的場所和機會少。在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學校仍然是主體,企業參與度很低,培養培訓內容相對滯后,缺乏實踐教學環節,這種培訓模式不但影響了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了職業教育與企業的聯系和溝通。
二、認識不足因素制約
雖然教育部早就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培養提出了實施方案和迫切的要求。但實際上,非常多的教師對高職教育的地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等認識還非常模糊,主要表現在工作中沒有很好地體現基本專業素質、技能和應用能力培養這一核心要求,依然只注重理論講授,追求系統性、理論性,并以單向教授灌輸為主,這些都已不能再貼合高職人才的需求。而且,高職院校沒有對“雙師型”教師有很嚴密的界定。其任職資格缺乏嚴密、細致、具體的規定,沒有形成統一的、可操作的科學評價標準,使高職院校對”雙師型”專業教師培養沒有具體的目標,從而延緩了”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目前還沒有一套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職稱評定制度。在現有的教師職稱評定中存在著重科研教學、輕技術的傾向。并且,專業教師參加非教師系列的專業技術職稱評選也受相關部門的制約,企業的專家很難轉入教師職稱系列,政策滯后于實際需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三、缺乏有效激勵機制
“雙師型”專業教師與“非雙師型”專業教師在高職院校實際工作中在待遇上并無差別。“雙師型”專業教師的晉升晉級、進修機會、工資津貼、獎勵評優等也沒有與“雙師型”特點掛鉤,來自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評定教師系列職稱時,不僅沒有優先權,而且必須經同級轉評后才能晉升高一級的職稱,延緩了晉升時間。這些現狀,打擊了”雙師型”專業教師的積極性,不利于”雙師型”專業教師的培養和發揮作用。
高校如何基于PLM理論來進行“雙師型”專業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呢?
措施一、根據高職院校現有情況和機制,基于PLM理論,貼合企業培養的成本角度和收益,建立一整套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解決方案。
(1)教學知識管理解決方案:把一個高校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疑難點和教學總結、教學考核及參與者都一起融入一個單一的教學周期管理環境當中。
(2)教學社區協同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個協同的框架,在框架內,教學信息、內容和相關資料能夠在教學周期的所有關鍵參與者之間溝通,消除了教學組之間的障礙,把不同來源的教學數據信息集成到一個易用的界面之中。
(3)教學報告和分析解決方案:可以提供高效的報告與分析,用于提取、聚集、分析并傳播教學信息,以便幫助學校做出更好的教學決定。
措施二、建立教師人才培養電子檔案數據庫
電子檔案管理系統是一個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高校的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電子檔案管理系統應該能夠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速的查詢手段。但一直以來人們使用傳統人工的方式來管理檔案信息,這種管理方式存在著很多的缺點,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容易出錯,所需時間長等,產生大量的文件和數據,對于用戶不管是查找、更新還是管理都帶來了不少的困難。而我們意圖改變現有的落后的管理方式,通過建立一個單一的數據邏輯視圖,提供一種安全、透明、一致的教師人才數據存取機制,而不論數據在物理上分布在什么地方。數據管理將具備基本的數據檢入/檢出、管理、元數據管理和一致性管理等功能。通過教師人才培養數據庫的建立,可以更好、更直觀、更快捷的了解“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數據和體系。以便于學院精準管理和更新培養細節。
措施三、建立“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工作流管理系統
(1)實時跟蹤教學活動: 實現了教材內容與教學最新動態實時同步、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教學相長。
(2)實時更新教學概念:實現與世界最新的教學資源同步,利用“互聯網”科技,使教學資源更豐富。
(3)實時跟蹤教學培養變更情況:實現教學培養變更及時更新和追蹤。
(4)通過工作流系統,將數據和信息發送給流程執行中相關的教師用戶、組或角色,支持業務流程的自動化。
措施四、建立“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精準分類管理系統
擬根據相似、接近的培養任務,統一分配培養目標和方案;根據不同的、有差異的培養任務,分類、區別、精準的分配培養目標和方案。(1)按專業領域分類:可按照教師不同的專業大類來分類培養,建立共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向和培養明細,使教師培養精準且高效。同時,在相同的專業教師當中,可更細化的按教師的自我提升培養需求分類。如:有強烈意愿想提升計算機水平的,可統一安排計算機培訓及進修;有強烈意愿想提升英語水平的,可統一安排英語培訓及進修等。
(2)按特色和教學生涯發展分類:
高校教師可分為教學型教師和學術科研型教師。對教學型教師和學術科研型教師實行不同的考核評審標準。學校在建立“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精準分類管理系統時,應對教學型教師和學術科研型教師實行分類管理,對教學型教師應主要培養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水平,教育教學效果和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技能。對學術科研型教師應主要培養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科研實踐效果和學術領域改革等方面的技能。高校應該合理平衡教學指標與科研指標之間的權重,由單純的注重數量評價向注重質量評價轉變。高校在對教學型教師和學術科研型教師分類管理的同時要注重對教學型教師的支持。
措施五、建立“雙師型”教師人才模塊式培養管理系統
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設計,使系統符合高校教師的信息管理需求。以Microsoft SQL Server 為后臺數據庫,系統架構采用B/S模式,可以滿足掌握和管理學校教師的基本情況,教師還可以在系統中靈活的瀏覽教育信息,并且及時更新自己的基本信息,還能進行教學信息的編輯操作,最后還可以將教師相關信息生成報表并打印。
(1)教師活動模塊管理系統:內容涵蓋教研活動、教學活動、其他活動等。
(2)教師資源模塊系統:內容涵蓋教師聘用、流向、更新等。
(3)教師繼續教育模塊系統:內容涵蓋教師進修、培訓、學歷獲得等
(4)教學社區協同模塊系統:擬建立一個教學社區平臺,教師可在社區里自由溝通、交流、學習;將教師教學的協同性、交流性充分融合。
(5)訂單式培養模塊系統:可由企業視具體情況進行局部PLM管理系統操作管理。
加強“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是深化高職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的學歷層次和實踐水平,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打造一支符合當今時代要求、能有帶頭示范性和輻射作用的“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在“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彰顯高職教育的特色,以推動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向著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戰備等編著.產品生命周期管理D理論與實務[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08).
[2]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經驗與規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19):5-10.
一、協同理論及其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密切關系
(一)協同理論的基本主張協同理論主要研究系統在協同作用下從無序到有序的動態發展規律。協同理論的基本觀念是,在系統內部結構反復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中,具有著相似的規律,這一規律可以揭示復雜系統持續發展的內在運行機理。一個系統的運行發展,主要是由構成其整體的各子系統間的共同作用推動的,子系統間關系的協調性與平衡性,決定了整體系統的穩定性與發展水平[1]。協同理論研究的基本任務正是發現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對于解決系統內部復雜問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協同理論的核心原理是協同效應、伺服和自組織。協同效應是系統內部協同作用下的結果,在各類系統中普遍存在。子系統在不同的外部擾動及內部變化影響下,相互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協同作用。協同作用同時還是推動系統內部結構、狀態變化的主要動力。當協調作用的影響達到質變水平時,就會促使系統由無序狀態進入到有序狀態,即產生協同效應。伺服原理描述的則是系統內部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及發揮作用的規律,即系統內部慢變量支配快變量,序參量主宰變化過程,其中序參量是一種從無到有,且可以標志新結構形成的特殊慢變量。伺服原理是通過對系統變化臨界區域的變量觀察中得出的,從慢變量的變化規律中可以分析出系統內部平衡狀態變化的走向,而對序參量的把握則可以幫助觀察者找出系統變化的決定因素,乃至實現對系統的整體調控。自組織原理描述的是在非外部組織命令指引下,系統內部通過自發組織、協調形成新的平衡結構的作用規律。自組織原理關注的是系統內部的運行變化,自組織的過程并非隨意進行的,往往要遵循一定的內在規則,這種規則并非外部制定,而是子系統協同運行中形成的。
(二)協同理論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密切關系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涉及內容、主體較為多元,所形成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復雜系統的運行過程及其結果可以為協同理論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分析素材。反過來,協同理論作為分析系統運行發展規律的理論,又可以幫助高校更好地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系統運行發展的規律,進而為雙創教育的系統研究提供支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為協同理論研究提供分析素材。任何一種理論的發展,都離不開基于實踐的大量研究作為支撐,協同理論也是如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形成,意味著一個較新的系統出現,這本身便為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協同理論研究擴展了素材的來源[2]。同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也為協同理論在現象分析與原理檢驗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這對于推動協同理論自身的創新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協同理論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指導。基于協同理論所展開的分析研究,還能夠幫助教育主體更準確地找出影響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效果的關鍵因素,進而針對性地制定工作方案。通過協同理論的分析結果指導教育實踐,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完善性,以及教育實踐的有效性。
二、協同理論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作的出發點及要點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作的出發點一方面,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必須將學生放在主體和中心位置,一切從學生出發。素質教育對于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協作中,也要堅持學生中心和素質本位的原則,即將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能力的發展需要,作為多元協作的出發點,各參與主體應圍繞這一出發點進行充分的協調、合作,合理調配教育資源,發揮協同作用,以有效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工作的關鍵價值體現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上,所培養的人才,以及人才在知識技術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應當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為社會培養急需的人才,也是教育工作培養的目標。因此,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作中,也要以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既包括地方性的創新發展需求,也包括全國范圍內各行業領域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只有切實從需求出發,才能保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針對性,這也是實現多元協作中多方共贏目標的基礎所在。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作的要點第一,如何在多元協作中突出學生主體價值。切實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多元協作的出發點,但在教育實踐中,常常因為各參與主體在理念、思維、協作策略、利益側重方面的偏差,導致學生的主體價值被忽略,變成為完成教育任務或響應政策號召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這樣的情況下,就可能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理實脫節,陷入形式化困境,且由于不關注學生實際,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興趣,自身素質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即便進入社會也無法保證成功達到創新創業目標[3]。第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多元協作協同機制。協同理論較為關注系統內部自組織功能的作用發揮,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協作中,系統內部各部分最初呈現為離散的狀態下,協作的促成是圍繞學生、社會需要、各方利益而實現的。在這一系統中,如不能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很容易導致各方之間的配合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難以達到資源價值的整體最大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就是要通過各協作參與主體間的溝通,構建各方共同認可的最佳合作規則,有效發揮系統內部自組織功能的積極作用,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有效性[4]。第三,如何在多元協作體系中把握序參量的關鍵作用。伺服原理強調慢變量尤其是序參量在系統發展中的重要功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協作中存在著大量變量的參與,要使多元協作向著積極的方向發生質的演變,對其中作為關鍵變量的序參量的把握也是尤為必要的。高校及其他參與主體如何能夠準確找出起決定作用的序參量,并通過加強關注和自主調節措施的運用,把握序參量的作用效果,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作的要點之一。
三、協同理論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作的構建策略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生專業知識教育的一種延伸,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深化和發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為他們的創業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家具造型設計是賦予家具產品高品質外觀與實用性內在的活動,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特長設計和生產出實用新型家具,利用各種銷售以及網絡渠道將其轉化為產品并獲得相關利潤,達到創業的目的。為了達到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的大學生成為創業者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強化高校“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指導思想,將教學理論知識快速融入到實踐當中去的任務便迫在眉睫。因此,要擴大就業崗位就要大力鼓勵創業,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與指導就成為了新時代高校進行教研、教改和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并且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日漸增加,創業已經成為解決就業的又一個重要的途徑,所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相結合的理論研究勢在必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從掌握家具產品造型設計到生產管理的全方位專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旨在更有效地喚醒其創業意識,培育創新精神,提升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創新點及科學意義
(1)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創新點。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以“培養大學生創業思維與技能有機結合”的教學思想為創新點。在培養學生具有一般家具產品創新設計能力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對家具產品原創性設計的能力,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因為家具造型設計是運用美學原理對家具產品的外觀進行全新的塑造,可以通過創意賦予家具產品以高附加值并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學生掌握了這項專長的同時與創業實踐技能相結合,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設計創意并以此作為依據,成立設計工作室或進行家具產品的原創設計,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設計宣傳,提高知名度并進行家具產品的實體銷售,使學生在校期間即能完成創業嘗試并為今后的創業發展開辟一條新路。2)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科學意義。a.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意義。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意義在于,打破了陳舊的畢業后再找工作的觀念,通過教授如何進行創意開發、如何進行創業管理、如何規避創業風險以及如何弘揚創業文化等內容,使學生獲得創建新企業所必備的主要商務知識及新創企業的管理經驗,掌握商機識別和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等技能,嘗試與社會的對接,設立和參與一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創業項目,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b.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經濟意義。創新創業教育與教學實習、畢業設計及素質教育結合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的為學生創收經濟效益提供必要的信息扶持,并通過創業教育服務網站的開發與利用,加強了信息的交流,這對創業起步過程中大學生的政策咨詢、推介創業商機、做好創業跟蹤服務和校友創業管理培訓工作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條件,為創業者爭取前期準備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和最大程度的構建創業優勢環境起到了極大的促動作用,節省啟動資金,增強成功幾率。c.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社會意義。家具造型設計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拓展創業教育的校外實踐平臺,即主要通過拓寬校外的創業實踐基地,可以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的服務平臺,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企業和感知企業家精神,通過鼓勵和幫助具有創業意愿的同學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進行創業規劃與實施,根據學生自身能力,將學習過程與創業過程并軌,減少原教學環節的時間與經濟資源的浪費,增強社會效益。
家具造型設計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
(1)家具造型設計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規劃步驟。家具造型設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體可表現為:a.考慮與設計相關的所有因素,使設計教育質量最大限度的得以提高,將社會各種資源視為教育資源,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同時,也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達到學生畢業時能夠獨立解決社會設計問題的目標。b.通過教授創業的基本理論與實務,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素質,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以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富有創業精神的心態、行為和技能。c.深化理論知識等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們拓寬行為、社會以及自然科學等等各方面的知識面并且逐步加深理解,最終讓他們憑借這些專門的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并將這種意識建立在素質教育和創業教育的基礎上,使其既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一種教育模式,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形成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2)家具造型設計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方法。a.案例教學使家具造型設計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循序漸進。通過具體創業實踐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學習與討論,要求更多的投入和參與,列出該案例的優缺點,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析,縮短理論教學與創業實踐的差距。b.實踐項目加強家具造型設計創新創業人才的能力。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創業項目”而進行,包括創業初期的分析階段、構思階段、展開階段和實施階段,都以實際設計項目的方式進行,通過確定項目、制定計劃、檢查評估、歸類應用等方式,促進學生主動而又全面的學習與家具造型設計有關的知識,并獲得將其轉變為創業技能的方法與途徑,進而促進學生的創業知識實踐能力的轉化與提高。c.遞進引導強化家具造型設計創新創業人才的理論與實踐。通過最初對家具產品的初級應用設計,提升到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產品,再通過小批量的試產試銷或網絡在線創意設計,實現理論知識的具體化,最后結合市場需求,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趨勢與實際需求的家具產品并進行銷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將設計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而具體的創業過程中。3)家具造型設計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預期成果。家具造型設計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預期成果是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培養他們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備的家具造型理論知識、技能、能力,以培養心理品質為目標進行創造性勞動、具有創業致富能力和本領的教育。從經濟效益、自我滿足、獨立自強、社會認同和服務社會等創業動因的分析,理解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通過對創業準備的分析,明確創業必備的特質、創業能力、創業知識和創業方式并建立獨特的創業意識,努力為社會培養創業型人才,服務于社會實踐,實現個人價值,提升社會效益。
就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實際情況來看,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系統性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環境現狀特點體現出這么幾點。
1.發展水平較低
與發達國家相對比,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即便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探索,總結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一些理論性問題,并為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我國創新創業教育仍舊處于發展初步階段,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戰經驗,均存在著較多的不足。單從理論上方面來看,創新創業教育價值、概念、內容、特點與內容等各方面均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而實踐方面,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創業活動仍舊處于初級水平。在教育認識上尚未形成統一共識,并未將創新創業納入到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導致傳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難以保持均衡,增加了教育負擔,并影響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2.缺乏良好的創業環境
從大的范圍來說,社會輿論、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并沒有對學生創業進行有效的引導,因而也就不會鼓勵更多的人進行自主創業,在社會中尚未形成自主創業價值理念。比較嚴重的一點是,就學生選擇創業的認識,社會大眾普遍存在一定的誤區與偏見,認為學生創業就得選擇高大上類的行業,如選擇開飯館、開實體店鋪等根本算不上創業。事實上,就我國龐大的服務體系來說,每年容納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就業或創業并非難事。
3.創業意識淡薄
據不完全統計,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不足當年畢業生的1%,而初次創業成功的學生不足3%,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事實上,大學生畢業選擇創業會面臨較多的阻擾,如缺乏創業資金、家長不支持、缺乏有效的創業教育等。受到眾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后均會選擇合適的崗位就業,很少有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創業意識對大學生創業來說至關重要,創業意識淡薄,將難以在實際中采取行動,也就影響到創業的實施。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教育環境的措施
通過上述簡單分析,了解到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環境的現狀,也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中的種種不足。基于此,就應采取有效的措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
1.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領導
就創業教育,各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在政策上給以傾斜,在制度上給以保障,在資金上給以支持,從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輕松環境。為適應這種教育需要,教育部已經成立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研究、指導、服務和咨詢高校創業教育,聯合各高校就業管理部門成立的創新創業教育委員會為更好地指導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使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規范創新創業教育
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教學活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應面向全體學生,并將此項教育內容歸納到人才培養計劃中。在現有的專業課程教育的基礎上,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樹立學生創業意識,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實施,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在此期間,高校就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同時展開創新創業教育與文化教育。在此期間,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采取有效方式指引不同專業教師展開創新創業教育。為促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接軌,可聘請社會各界的企業家、專家學者為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擴充學校的師資隊伍。當然在此期間還應加強理論研究與經驗交流。
3.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環境
在學生學習生活中,校園文化與學生聯系最貼切,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促進性作用。基于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就應善于使用學校社團。通過社團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對學生就業進行有效引導,以此來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環境。同時,借助科技競賽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意識。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在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中,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環境,就能夠有效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對創新創業產生濃厚興趣,繼而積極參與創新創業。
以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設計分院為例
為創造經濟的新增長點與持續發展經濟增量,創新創業作為很好的解決方案被國家重點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國家對創新創業項目大力扶持,對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各項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創新創業項目,并非追求短期效應,國家戰略方針針對的是一個長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長性較好的創新創業項目來促進國家持續發展。管理會計作為現代管理學與會計學的交叉學科,逐漸發展為自成體系的會計信息系統,經歷全球化飛速發展,戰略管理被引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中,戰略管理作為管理會計的前沿研究領域,強調任何規模的組織,其高層管理者均需具備戰略思維。培養戰略管理思維,對評估創新創業項目備選方案的適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養成尤為重要。對于任何學科背景的人才,戰略高度是應具備的能力之一,培養復合型人才應具備的戰略管理能力也成為必要,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創新創業的戰略思維,應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課題。
1戰略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現狀
1.1基礎分析為主的管理會計教學。國際管理會計標準及道德規范的出臺標志著管理會計進入成熟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學管理方法、財務分析方法等進行分析決策來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基礎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學習效果短期效益顯著,適用于人數較多的課堂教學[1]。高校適用的管理會計教材中戰略分析的內容極少,或單獨開設一門理論課程戰略管理,并未將戰略管理與財務結合。經濟管理專業主要的分析對象是企業,企業戰略的選擇與執行需要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對財務進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觀視角的整體分析。基礎分析為主的管理會計教學,無法引導學生站在宏觀整體的視角來全面分析企業。1.2大數據智能財務會計教學成為當下高校教學革新的前沿。為避免及減輕數字化時代對財務會計的沖擊,高校教育者在不斷創新,財務會計教學改革逐漸向大數據會計、智能會計領域探索,積極尋找大數據時代財務會計的立足點。目前全國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經開設智能財務會計專業,對大數據與智能財務會計進行先行先試的探索。探索領域集中在應用而非管理決策,注重培養執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財會的興起導致對戰略管理會計的關注弱化,起步較晚使戰略管理會計未得到應有的重視。1.3戰略管理會計僅為財會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程。戰術、謀略是戰略的引申含義,戰略管理作為管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是管理學的高級階段[2],戰略高度強調對全局整體的把控,對全局的駕馭力需要對每一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戰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業整體角度的戰略管理,應當與財務結合,戰略管理會計屬于財會相關專業應具備的知識儲備,以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戰略管理會計作為財會相關專業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財會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受重視程度仍然較低。對于非財會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戰略管理的高度是技術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戰略管理會計很少作為非財會專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1.4戰略管理會計課程講授以理論研究為主高校教育體系中教學主體為專職高校教師,大部分高校經管類專業同時設置了企業講師。從業人員在職業中的技術特點是:(1)因企業的行業差異導致具有獨特行業特點的職業技術差異;(2。)同行業中不同企業的慣性處理及管理風格,導致雖同處某行業個體的處理差異性明顯;(3)經營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較多,非固定職員不得接觸敏感信息,以上幾點原因導致企業講師授課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師由于其偏向理論研究的特點,理論教學講授普遍適用的分析方法,沒有大量的企業調研經驗,導致戰略管理會計課程的講授容易理論化,理論化的講授對于學科知識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創新創業培育孵化現狀
自2015年創新創業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點發展方向,財稅及相關促進法規隨之出臺,國家鼓勵開設創新創業項目,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土壤,給予創新創業立項項目一定經費支持。本科階段是一個想法豐富、時間精力充足、試錯成本較低的時期,當下本科階段創新創業項目呈現以下特點。2.1大眾創業的氛圍尚未形成創業課程開設、創新創業高校比賽舉辦、省級國家級項目立項支持等政策刺激,開啟了創新創業的新階段,創新創業項目以在校本科大學生為參與主體進行項目申報[3]。在創業大賽組織的籌備過程中,低年級在校大學生因專業知識等尚未形成基本體系,靈感轉化為創新創業成果需要付出較多磨練;高年級在校大學生因無法兼顧學業、執業資格或研究生考試等學習與創新創業實踐的時間分配,更多地選擇暫時放棄創業的想法,部分學生選擇畢業3-5年后創業或直接放棄創業。這導致創新創業課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報告較多,無法進展到可行性研究階段,沒有機會轉換為實踐成果。2.2創新創業項目以技術型人才為主導本科學生因所學專業限制,申請項目以本專業相關領域為主,項目組成員具備專業技能但存在學科背景單一的問題。創業項目從產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學科專業背景的團隊來共同完成,創新創業項目成員集中于單一專業領域,項目團隊中缺少擁有多元化學科知識背景的成員。由于缺少多元化學科背景,項目負責人等缺少整體性思維,未充分評估創新創業的可行性。對相關政策法規了解程度低、宏觀經濟環境預判經驗不足、項目運營等缺少專門的成員負責,擁有奇思妙想但執行力不足,有待構建分工明確的團隊。2.3項目成果短期效益顯著立項的創新創業項目中實踐型創業項目較少,同時實踐型創新創業項目大多停留在討論階段,實際執行運作的項目鳳毛麟角。從立項項目來看,學術科研型立項項目數量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科研類項目立項創新創業項目主要參與學生大部分來自大二、大三,以項目周期為2年計算,項目結項時主要參與學生均處于實習期或已經畢業,學術型項目再轉化為實踐成果需要另一個周期及時間、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項項目選擇放棄科研成果轉換,無法將項目實踐成果持續運行,項目成果長期效益很低,扶助創新創業項目的初衷無法實現。
3創新創業思維引導設想
為增強項目扶持效果,提升項目實際運行比率,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創新創業思維,促使長期效益顯現。3.1培養創新創業主動性思維。創新創業主動性思維是指培養創新創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創新創業的各種可能性,同時培養其對團隊成員的客觀評估、對項目可行性評估的能力。創新創業離不開融資投資,具備戰略高度的同時需要進行財務分析,高瞻遠矚也需要腳踏實地,需要管理與技術并行,技術創新由專業技術人員專攻,由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優質管理者來推進執行,戰略管理體系、財務數據解讀、企業核心競爭力、產業價值鏈分析等是優質管理者需具備的技能。創新創業項目從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動積極地應對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狀況。3.2教師轉換授課思路。高校教師作為知識講授者及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各種思想講授給知識的接受者,戰略管理會計培養的不應當僅是掌握基礎分析的職業工作者[4],而是應具備戰術謀劃思維的高級管理人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及創新能力的高級技術型人才。創業實踐課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學任務,創新創業項目的培育對高校教師的要求不僅是講授理論知識[5]。講授者需要具備大量的實踐經驗,可嘗試用頭腦風暴等討論方式授課。3.3戰略管理會計案例庫建立。商場中的博弈、關鍵市場機會的把握與實驗研究開發不同,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成長壯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機會,也具備歷史的必然性。見多識廣中的“見”在高校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案例教學,涵蓋不同創業公司規模、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多案例講解帶給學生多視角分析,實現案例與理論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理論的應用。高校教師作為主要的知識傳授者,作為傳播的主體,應積極尋找典型案例,對其進行梳理分析及總結評述,案例庫的建立不應只是簡單介紹某企業的發展過程,其重點應立足于總結評述,以供研討。同時案例庫應通過多國家背景來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響,立足行業背景,結合行業發展及特點等進行分析,應涵蓋不同類型組織規模,體現戰略管理的藝術性。3.4轉換思維培養方式。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驟變,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復合型人才,需要扎實掌握多學科知識并靈活運用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并可以持續發展經營企業的復合型人才。將技術型人才培養成為軍師謀略者,是未來針對創新創業項目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復合型人才除應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外,邏輯性思維、宏觀整體性思維也同等重要。培養全系統的思維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強思維的邏輯性,理科背景需加強柔性藝術[6]。戰略管理會計不應只作為財會專業的專業課程來進行設置,應作為理工類的選修課,戰略思維是其綜合能力所必備條件之一,初創時期應具備關鍵技能及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創期之后的穩定期則戰術及計謀方案成為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培養戰略思維意識,技術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業管理人員可認知管理對象的重要性,從而培養技術型與管理型并重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妍.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管理會計教學探索[J].財會通訊,2012(28):38-40.
[2]劉倩蕓,唐世華.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J].新會計,2020(9):49-52.
[3]黎怡姍,吳大放,劉艷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及成因分析[J].高教學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與模式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5(4):4-7,24.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042-02
一、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論和l展戰略
1.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念。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念是從“接受繼承”為主轉向以“發展創新”為主,面向未來,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
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是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思想轉變,是素質教育時代特征的具體體現是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落腳點,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要求當代大學生開拓思維,勇于實踐、敢于創新、敢于突破傳統,創新創業教會人的應該是一種生存本領和技能。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2.創新創業教育概念。創新創業教育是根據教育學和創造學的基本原理,是培養和提高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教育活動,以形成創新創業基本素養為目標,注重開展個性發展,增強大學生以自主創業為核心的創業理念。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在教育教學領域一種全新的突破。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注重理論的引導和灌輸,創業教育在與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職業素質,更好的應用實踐。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內容結構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核心,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高校的創新教育成效,只有通過其培養的學生未來的創業實踐來檢驗,而創業的成敗根本依靠創新教育的根基扎實程度。創新教育側重對人對當代大學生發展整個過程的研究,而創業教育是對人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的探究,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密不可分,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3.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戰略。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動高校樹立體現時展特征、反映人才成長規律、具有院校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實施“遼寧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強化遼寧地區各高校之間創業教育的交流,促進專業的融合;通過虛擬教研室、校內外雙導師機制等形式,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二是深化實踐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推動高校拓展教學實踐平臺,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實踐能力。著力開展遼寧省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創業)項目等。三是加大創新創業投入。不斷加大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投入力度,引導高校建立分階段、多層次的支持體系。在學生創新創業理念疏導上加大投入。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改革和實踐研究
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改革研究。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緊扣培養目標,探索建立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創業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創業就業需求緊密結合,大力推進應用型本科建設,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在科研平臺和實踐基地的建設上增加投入成本,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高等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學生實踐實驗創造良好的環境;對創新創業實驗室等進行變革;精心設計第二課堂,實施制度建設保障,營造學校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
三、高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研究
目前,中國社會存在就業難、就業壓力大等眾多嚴峻問題,我國的經濟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出現的連帶問題使得我國經濟增速明顯下降。怎樣解決、怎樣更好地解決當今社會嚴峻的就業問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源泉和動力,成為了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高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成效不足。當前很多高校對創業教育都不夠重視,這一方面體現在對創業教育的教學投入上,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來自行政和教育,很多教師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相關經驗,故往往只能是紙上談兵,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周期長,見效慢,所以很多高校不愿意投入太多高深師資在這方面,而是更多的注重可以快速帶來經濟效益的項目。
2.缺乏配套的創業支持體系。創業是具有一定風險的,在校學生由于沒有資金來源并且經驗不足,在創業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種問題。當前大多數高校中都出臺了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例如在創業初期給予相關的項目資金支持。
3.學生的創業觀念不強。很多在校大學生都以為創業是一件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他們覺得大學還是應該向高中那樣學好相關的理論知識可以,大學畢業找個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當前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時代背景下,這種創業不關己的想法顯然是不合理的,當前的就業形式如此艱難,誰都不敢保證自己畢業之后就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在校期間就積極的參與一些創業項目,可以積累相關的經驗,鍛煉各方面的能力,還能為自己的未來多提供一種選擇。
高職教育是一種面向人人的教育,它應該幫助每一個有成才愿望的人實現理想,使有不同智能優勢的學生的智能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在濃厚的興趣驅動下成為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職業技能人才。大膽改革現有高職教育模式,實施突出職業技能培養前提下的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培養一批有特長的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應作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目標。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高職院校實施學生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提供了理論基礎。
多元智能理論在肯定人有多種智能的基礎上,強調了人的智能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承認每個人有優勢與劣勢智能的存在及多種智能間的獨立性,主張通過實施有差別的教育充分開發人的優勢智能,培養有特長的學生。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以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活動第一線需要的高職業技能人才為目標。這種類型的人才需要的是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而不是理論思辯和研究能力。從智能類型看,從事理論研究人才的具有數理邏輯智能優勢,而這類人才在應試教育中能夠取得較高的分數,在現實中多數能夠就讀于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向理論研究型人才、設計型人才方向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在數理邏輯智方面相比較處于劣勢,而在其他智能領域有優勢。高職院校必須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和培養目標要求實施因材施教和揚長避短,通過專業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改革和針對性地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實現學生人文素質、職業素質和創新創業素質的共同提升,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創業能力。
企業和學生及家長都是高職院校的服務對象,而實踐中我們主要服務了企業,單純考慮了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及家長的需要。當然,學生選擇不同專業就讀一定程度上體現其需要。但由于選擇的盲目性使學生入學后沒有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沒有實現開發學生潛力、激發創新動機和能力的目的。
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科技快速發展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要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歷史表明,創新的實現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首先是創新者具備創新的知識、能力基礎,其次是創新者有強烈創新欲望。而創新欲望是創新者在該創新領域有濃厚興趣的結果。穩定的興趣是人的智能特點決定的。而現實中國的學校教育并沒有在開發學生興趣、培養特長上做出安排。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不僅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需要,也是通過大學生創業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要使學生能夠進行創業實踐,除了學校必須培養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傳授創業流程內容外,學生還必須有通過創業充分展現個人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動機。人有將自己真正擅長的興趣愛好發展為事業的心理動機。職業院校有責任和能力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提升畢業生創業率。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實現創新的保證,兩者統一于學生的智能優勢。興趣愛好是智能優勢的表現,而正當的興趣愛好是值得鼓勵的。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采取一定措施、手段進行確認的基礎上實施特色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創新,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一種新探索。基于人的多元智能特征,高職院校在推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探索中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學校經營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經過近幾年的規模擴張,不僅院校的數量大幅增加,每個學校還為了爭生源不顧學校能力每年增開新的專業,專業設置數量也增加較多,呈現出爭辦大而全小而全的綜合性院校的特征。根據社會需要和學校實力、能力適當增設新的專業無可厚非,但在同一區域內主要是同一設區城市存在多所職業院校的情況下爭相開設相同專業卻不值得提倡。在高職院校競爭進入質量競爭階段,各院校應改根據自身優勢優化專業設置,實施特色發展的途徑,不斷強化特色專業的師資隊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大力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要進行區域內職業院校的有效合作,協調專業設置,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進行專業調整,通過以師資隊伍調配為核心的辦學力量整合,實現各院校以優勢、特色專業為特征的競爭格局。高職教育今后的發展不是比規模,而是比質量,創特色。現有綜合性院校由于設置專業涉及的行業過多,已經產生了顧此失彼的現象,在與行業企業合作中難以深入。例如我市,有5所高職院校開設不同名稱專業共74個,其中獨立開設專業48個,相同專業26個;某學校開設34個專業,涉及理、工、農、醫、法律、財經、管理等7個學科門類,在資金投入限制下,各專業很難創出特色和與企業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