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1 14:55: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法理學的知識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和體系梳理
學生們的學習惰性與目前高校中的功利主義有直接的關系,對此,有學者指出:“這種功利主義學習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堅持反映論知識觀,將知識視為對客觀世界正確反映的絕對真理,學習變成了無媒介的人腦被動反映過程,學習活動被貶為以觀念為對象的大腦細胞突觸聯結。”[1]但通過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改進,能夠克服這一現象。案例教學是課程改進的重要選項,使學生學習由被動向主動轉變。但案例教學一直是目前知識產權法學教學的短板。由于受傳統知識產權法學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同學在學習知識產權法學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記憶甚至是死記硬背。不可否認,記憶在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學習中是最為基礎的,但如果僅僅停留在記憶層面上,不僅是學生們的悲哀,更是整個知識產權法學教育的悲哀。記憶屬于最低層面上的東西,在記憶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記憶的知識并在記憶的知識基礎之上進行獨立思考并進行應用,是衡量教學效果成敗的關鍵。對此,王澤鑒先生認為:“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學知識,而且還要擔負起培養掌握各類法律技能、實際勝任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2]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屬于法學體系的兩大分類,案例教學主要針對應用法學而言。知識產權法學屬于應用法學,是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在高校法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有學者認為:“法學教學應當緊密聯系立法和司法實踐,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這種認識本身不存在問題,但應用法學涉及的部門法眾多,如果整體打包而不考慮不同部門法的屬性,機械地聯系立法和司法實踐,可能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因此,總結不同部門法案例教學的學科特點和案例編排至關重要。在這個背景之下,筆者選擇應用法學的知識產權法學這個部門法,針對性地研究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的學科特點與案例編排。
二、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的學科特點
就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的學科特點來講,其取決于知識產權法自身的特點,與其他部門法有很大的區別,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一般認為,知識產權法具有公法性、國際性、分散性、易變性。在這個基礎之上,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的學科特點也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跨越了公法和私法
知識產權案例教學雖然立足私法,但仍然有大量的公法性質的案例需要面對和解決。例如,《著作權法》第47條和第48條分別規定了著作權侵權行為及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其中第47條規定的著作權侵權行為僅僅承擔民事責任,第48條規定的著作權侵權行為如果同時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在承擔民事責任的同時,可能還會承擔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由此,在案例選擇、分析上,必須要求學生們已經學習過民法和行政法,具有相應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保證知識產權案例法律關系分析的完整性。否則,很難準確、全面地把握案例。
(二)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跨越了國內法
很多典型的知識產權案例具有國際背景。這個國際背景不僅僅體現為當事人的涉外性,更體現出的是法律規則本身的國際性和案例處理的國際性。如果還是抱著國內法的思維去分析知識產權案例,無疑會落入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的境地。在這個基礎上開展的知識產權案例教學,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教學。
(三)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應結合主講教師的特長有所進有所退
傳統的知識產權法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就基于這些傳統的知識產權法來講,主講教師也是有所偏重的。有的主講教師《著作權法》研究得比較透,著作頗豐;而有的主講教師可能《商標法》研究得比較透,對《商標法》輕車熟路。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任課老師在這三個領域均做得十分出色。之所以這樣,就在于知識產權法有分散性特點。雖然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法當中提煉出知識產權法的一些共性,例如智力成果的創造性、權利客體的無體無形性等。但這三個法更多的是個性而不是共性,這就需要主講教師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所進有所退。
(四)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要注意案例的時效性
知識產權法相對于其他有關部門法來講,法律修改相當頻繁。專利法至今已經修改了四次,商標法也修改了四次,著作權法修改了兩次,現在仍在醞釀對專利法和著作權法進行修改。我們進行知識產權案例教學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新修訂的規則對案例進行分析適用,而不能僅僅套用該案例的當初判決結果。否則,對學生的學習是相當有害的,還不如不進行這樣的案例教學。例如商標法修改后增加了在先使用權人在原有商標使用范圍內的在先使用權,這就意味著分析此類案例必須依據新的規則,而不能因循守舊、誤人子弟。
三、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中的案例編排
主講教師選擇適當的案例之后,應該對案例進行相應的編排。這種編排既包括對案例的歸納總結,使案例描述本身簡潔,增強可讀性;也包括對案例爭議點的歸納和對法律規則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之后,形成一個完整的案例教學框架。在進行案例編排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煉案情必須忠實于案件事實本身
知識產權法學案例教學是法律適用的過程,而不是事實認定的過程。我國沿襲大陸法系傳統的案例教學模式,事實認定、證據收集一般不會在案例教學中予以體現。編排案情的過程中如果事實認定有爭議,根據一般舉證規則即誰主張、誰舉證,應該把法院最終認定的事實體現出來,不應該在案例當中體現出事實爭議。此外,案情的提煉應去粗取精,在尊重案情事實的基礎上,盡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案情,能短不長,只要能把案例教學涉及的法律關系描述清楚,就沒有必要在提煉案情的過程中花費太多的篇幅。對此,有學者指出:“要使案例教學能被學生廣泛接受,教師所用的素材和論據必須既要具備真實性和可靠性,又要具備相關性和令人信服性。”[4]
(二)準確歸納案件的爭議焦點
一、關于電路
電路部分要記住電路的形式、狀態、及組成部分。
1、串聯、并聯
初中物理中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兩種連接方式:串聯、并聯。能否正確分析辨別他們對后面內容的學習至關重要。識別電路的類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根據定義:“逐個順次連接”為串聯,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連在電路的兩點間,(“首”為電流流入用電器的哪一端,“尾”指電流流出用電器的那一端)此電路為并聯電路;(二)根據電路路徑法,此法為識別兩種電路最常用的方法。讓電流從正極出發經過用電器回到電源負極,途中不分流始終為一條路徑,則連接方式為串聯,若電流在某處分流,且每條路上只有一個用電器,電流在電路中有分有合,則連接方式為并聯;(三)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個用電器,若其余用電器都不工作,則用電器為串聯連接。(因為串聯電路中各用電器工作之間相互影響),若其余用電器照樣工作,則用電器為并聯連接;(四)開關作用法,并聯有干路、支路之分,且開關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異,而串聯電路中開關的位置的變化不影響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時容易串聯,控制作用不同則為并聯;(五)節點法,在識別電路時,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其間無用電器、電源等,導線兩端均可看成同一個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的共同點,認清電路。
2、通路、開路、短路
電路中出現的這三種狀態,其中通路為處處相通的電路,開路為電路中有處斷開的電路,這兩種狀態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學生對于短路的分辨顯得力不從心,不知道何處短路,為什么短路。其實只要注意分析的要點即可辨出何處短路。電流具有走捷徑的特點,捷徑是指這條路徑中電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即為空導線,當一根空導線,或開關、或電流表(電阻小到可以認為沒有)與某個用電器并聯時,電流只走空導線,開關或電流表而不走用電器,使該用電器被短路,從而不能工作。
(二)三個重要的物理量―電流、電壓、電阻
電學部分學習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單位、工具使用等知識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
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這是電流的形成定義,簡單便于理解;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沒有電壓就沒有電流;電阻是指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阻礙作用越大,電流越小。
2、表示符號
物理量的表示符號要與其他單位的符號區分開來。電流、電壓、電阻三物理量分別用I、U、R表示,而單位表示字母分別為A(安培)、V(伏特)、Ω(歐姆)。
3、工具的使用
(1)電流表
電流表是測量電流的工具,使用時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而從負接線柱流出,禁止不經過用電器直接連線電源兩極上。選擇合適的量程。
(2)電壓表
電壓表是測量電路兩端電壓的工具,使用時必須與待測電路并聯,電流也從正接線柱流入從負接線柱流出,注意選擇合適的量程。
(3)滑動變阻器
調節電路中的電流和用電器兩端的電壓。由于滑動變阻器上有四個接線拄使用起來就要注意了,接線柱選擇一上一下連入電路,串聯在電路中,鑒于滑動變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調至阻值最大處。
(三)電功(W)、電功率(P)
物理學中電功沒有確切的定義,只是描述性的,當電能轉為其它形式能時,就說做了電功。即電功就表示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電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電能。而用電器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叫做電功率。電功率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消耗電能的多少,也取決于所用的時間的長短。
四)快速識別電路圖,正確連接實物圖
電路圖的識別在前面已經說明了方法,但是當電路中加入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器材后,電路的識別就變得困難起來。但我們知道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時必須串聯、電壓表與用電器并聯,串聯易辯并聯難分。因此在分析次類電路時要想方設法排除這些相關干擾因素,即可把電壓表暫時隱蔽起來,辯清電路后再加回原處,概括為口訣一段:把電壓表放一旁,跟著電流走一趟;遇到分支為并聯,沒有分支為串聯。
二、理解規律,把握關鍵
有的學生感到電學學習困難,有的教師也說電學太難講了,其實原因在于我們頭腦中的知識點散、亂不成體系,沒有規律。所以要熟記規律,加深理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那解起題目來方可得心應手。
(一)三個物理量在串、并聯電路中的特點
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部分電路兩端電壓之和;總電阻等于各導體的電阻之和。
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導體的電阻倒數之和。
(二)歐姆定律
經驗告訴我們:由于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因此電壓越高,電流越大;而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通過具體實驗的探究得到了歐姆定律的內容:一段導體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個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強理解,熟記其使用的條件及注意事項。
(三)電功定律
某段電路上的電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以及通電的時間成正比。物理學中用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通過的時間t,三者的乘積來計算電功。
(四)焦耳定律
導體中有電流通過時,導體就要發熱,此現象稱為電流的熱效應。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經過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實驗,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電流流過某段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通過這段導體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三、疏通關系,構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想法疏通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單位及換算關系,能夠快速選擇相應的計算公式,列式解答。
常聽學生說物理難學,尤其是電學。其實中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并不都是學生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響更大。那么怎樣搞好電學知識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說出來,以供參考。
一、利用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生活中用電,自然界中的電現象并不陌生,但對印在紙上的電學知識還是有些茫然。要使學生對抽象的電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用電,自然界中電現象,做好電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要設計更多的小實驗。
可是,實事是教師上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往往是用圖片代表生活體驗,用多媒體課件代替演示實驗,用演示實驗取代學生分組實驗。就這樣,學生做的被老師做了,老師做的被電腦做了,學生要想的被老師搶了,老師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當了課堂的觀眾。其實,課堂上學生自己做,主動想,得到體驗,由體驗產生興趣,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從內心上熱愛這一門學科。有一次,我在上電路一節課時,發給每位學生一個發光二極管、幾根導線、和一小電池;然后讓學生點亮二極管。再讓學生閱讀課本,歸納電路組成、狀態等,記牢電路元件符號,練習畫電路圖。教師只在這些教學環節中作適時的指導與點評。這節課比以前的“常規課”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學生對物理課產生了興趣。
二、學好物理基礎知識
物理學的基礎知識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規律。電學知識也不例外。而所學的知識有些是重點知識,有些是一般知識。電學基礎知識非常重要,同學力求做到“四會”。會表述:能正確地敘述并熟記概念、規律的內容,明確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概念、規律的表達公式;會理解:能掌握公式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會變形:會對公式進行正確變形,并理解變形后的含義;會應用:會用概念和公式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和計算。
電學中重點有6個概念和4個規律,即電流強度、電壓、電阻、電功、電功率、磁感線,歐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等。對于以上重點概念,應知道為什么引入它們,它們反映什么物理現象或事實,如何定義,單位是什么(對物理量),它們與相近概念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有什么重要應用等;對于規律,應著重理解它們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間的什么樣的關系或變化規律,這些規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是什么。除以上重點知識以外,還有一些知識屬于一般知識。電學中的一般知識有正電荷和負電荷、摩擦起電、電量、導體和絕緣體、電流、電源、電路、電流的效應、磁性和磁體、磁化、磁極、磁場、電磁感應、感應電流等。對于這些知識,要能理解它們的物理意義,并能應用它們解釋有關的簡單的物理現象和解決簡單的電學問題。學習時,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以重點帶動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總結,歸納要領
解決問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總結錯誤的原因,歸納解題的規律,注意解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及時查漏補缺,成績的提高肯定很快。讓學生掌握以下要領非常重要。
1、串、并聯電路的識別。除了要區別它們的方法,在做題中要選取適當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斷。
2、短路的辨別。把握短路現象的真正含義――電流不經過用電器回到電源的負極。注意電流的特性――電流走捷徑。當在電路中發現有空導線,開關或電流表等元件與用電器并聯時,相應的用電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聯電路中的三個物理量的關系。兩種電路中的三個物理量的大小關系,有這一點要特別重視,牢記串聯時電流相等,并聯時電壓相等,這一點解題時作用特別大。
4、關于解題時公式的選擇。由于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的計算公式較多,選取的公式不同,計算的難易就不一樣,公式選擇要注意技巧,串聯時常選電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聯時,常選電壓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這樣解題時思維清晰解題迅速。
5、解題的技巧:(1)仔細審題,弄清關系。(2)簡化電路,標明數量。(3)列式結算,正確求解。(4)注意檢查,及時彌補。
四、綜合訓練,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法理學》是法學本科專業的第一門主干課。一般說來,法理學的作用可歸納為研究法律現象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1],其中涉及法的基本概念、原則、原理、制度、體系等基本理論,涉及其他部門法的基本概念、原則、價值、理念,可以認為法理學是其他法學學科的基礎,同時也是所有法學學科的升華。法理學比之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諸部門法而言,具有濃重的哲學理論色彩[2],內容較抽象難懂①,加之法理學的授課對象是大一第一學期新生,雖然傳統教授――接受式教學無不可,但可能會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對法學知識懵懂,若單純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傳授晦澀的法學理論,則較難讓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要旨;若加之采取傳統的理論考試方式,則很可能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重理解的不良風氣。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法理學知識,構架學生學習與理解、傳授與接受的橋梁,力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教育目標[3],法理學需要在教學內容方法及考試上做出革新。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
1.法理學的教學內容要由淺入深,遞進式地傳授給學生。作為法學本科學生的第一門專業課,法理學可以說是法學專業課中最抽象、最具哲學性的課程,讓剛脫離高中階段,習慣應試教育的大一新生伊始就學習如此抽象的一門理論課程,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中由淺入深地排列知識鏈接,教學生階梯式地理解晦澀的法學理論。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關鍵點在于結合大一新生已知的知識,解釋未知的知識,一步一步使學生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漸進式地接受更深奧的理論知識。當然,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不僅要試著熟悉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要深入理解法理學的體系和內容,將兩者恰當地連接起來。
2.法理學課程應當側重由具體到抽象地安排知識教授。所謂具體,指的是以案例或制度實踐為例證。這一教學模式注重把抽象的知識分解、提煉后融于案例之中,讓學生通過案例解析,漸進地滲透、理解抽象性的理論。案例教學的最大益處是案例具體、貼近生活,可以生動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有利于他們從內心感悟知識,理解知識。同時,不可否認,案例教學有難點需要攻關。一是講述法理學知識點分布廣,數量多,若堅持案例教學則需要廣泛、大量地找尋、挖掘案例;二是案例必須“典型”,恰如其分地反映知識點。只有很具強代表性的案例才可以清晰地闡明、概括知識點。所以,教師在課后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總結案例,并在此基礎上將案例融于理論知識內,并制作教學設計與課件。
3.法理學課程應當科學地設置。既側重法學基礎理論的內容,又囊括法學前沿②理論研究[4]。目前,法理學正在不斷地重組與革新。世界法學理論的發展進程已經遠遠超越了我國現今法理學研究速度,我國的法理學教材所囊括的法學理論雖然仍適應于本科教學,但是從廣度和前沿性的角度講卻是十分有限的,如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世界法學理論新發展在法理學教材當中體現得很少。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有必要做出適當調整,在以法理學的教材為基點的基礎上,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前沿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拓展其思維與視野,使學生在打牢傳統法理學基礎的前提下,了解此門學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為其進一步深入學習法學創造有利的條件。
4.法理學課程應當既注重共性的法學理論講解,又看重特性的部門法理論教授。倘若將部門法學比作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那么法理學就可以稱之為“工具的工具”[5]。因為法理學首先是研究普遍法現象的法學理論科學,所以先要注重對普遍性法學理論知識的教授,但僅僅依靠這類知識的傳授難以滿足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法科學生學習法理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一般性的法學理論,解決部門法中的實際問題。這就需要“一般性法理學”與“部門法學法理學”接軌,法學理論與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學理論相接軌,以一般性的法學理論更好地指導部門法學的學習;從部門法法學理論中總結一般法學理論的知識,進一步完善法理學知識體系③。這樣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各個部門法,也有助于他們自身法學知識體系的完善[6]。授課老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鉆研共性的法學理論與各部門法學理論的結合。
5.法理學課程應當注重既關注普世性的法學理論,又突出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講授。就法學理論的發展的目標而言,建立有我國特色的法學理論與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學理論是諸多學者達成的共識[7]。目前,法理學教材中多為普世性法學理論知識的羅列,針對我國特色的法學理論編排較少。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中國法理學還是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受到西方普世性法理學的深刻影響。然而,法理學必須直面中國國情,法科學生終將需要將普世性的法學理論運用到分析中國法學現象中。因此,法理課教學過程中需要將世界性的普世法理學理論與我國特色的法學理論充分結合起來,較系統地闡釋我國國內的法理學研究特色及發展進程,此有益于學生將西方的理論法學與中國的特色理論法學相結合,為其分析與研究中國法律現象,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教學方法方式上的改革
1.改良傳統講授法,注重啟迪與互動性的講述授課方法。改良傳統講授方法并不是全盤放棄講授方法,使用恰當的講授方法有益于傳遞和積累知識[8]。傳統教授法需要加入更多的啟迪效應與互動環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導。為達到以上目的,需要遵循以下步驟:一方面,梳理、分解、合成有機聯系的教學知識點。通過梳理教學知識點,了解各教學知識點體系結構與特點、內容;將知識點分解成各個單元,其后根據各知識點的相互聯系、互相作用對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排列組合,建立具有啟迪性、適合互動性課堂教學的邏輯知識體系。這要求教師不能拘泥于課本上的知識結構,還應當根據課時量、學生的實際能力、學生的知識積累靈活整合知識點,以期通過啟迪與互動傳授達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加強互動式的問答,通過各類相關問題提問,啟迪學生問題思考,引導學生理解知識,而不是采取“填鴨式”的灌輸。所以,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可以以互動的方式講授知識點,并通過對講解問題的反問或知識點的重申,測試學生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實時決定之后的講授應當增加難度還是降低難度。此外,還可以通過試探學生的接受知識狀況決定講授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2.以課堂講授為基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知識傳授不是全部課本的知識灌輸,應當有所側重,著重講解作為重點、難點的法學理論知識,對于可以自學或相對簡單易懂的知識應當留給學生課后自學。當然,為了督促學生自學,檢測自學效果,課上要對課后自學的內容進行交流、討論及測試。自學避免學生形成惰性,只聽而不看,當然也不能使學生單純依賴自學,忽略課堂聽講的重要性;應當逐步形成講授―自學―反饋―補遺的教學模式。
3.理論結合實踐,法學理論教學應當結合實時性案件進行講授。例如在講授法律責任時,可以結合2015年國慶期間發生的“天價大蝦”事件解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及解決途徑選擇問題。結合近來熱點案例和事件講解重點、難點知識,其一可以使學生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二是以此形式激發學生對法學理論學習的熱情,有助于他們從實踐的角度審視法學理論知識,培養法學理論的興趣。
4.運用輔助手段培養法科學生的綜合素質。法科學生未來就業主要面向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行業。這需要他們不但逐步養成專業化的法學思維,更要求他們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在授課之余,亦要注重學生以上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教師可以就某一法學理論重點問題組織一次辯論會,辯論會應當讓學生互換正反方角色,即讓學生于同一辯題中承擔正反方雙角色,如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正逆向邏輯思維,拓展其法律思維空間,鍛煉其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法學理論的焦點、熱點開展課堂即興演講,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口頭表述能力。辯論或演講后,教師應當適時作出評判與總結,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并對辯論主題和演講主題進行更深入的剖析,引導學生在辯論或演講中強化法學理論學習。
5.合理利用多媒體工具。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歸納與展示知識要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播放視頻可以教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審視實踐案例等。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的基礎上要對多媒體的課件、案例等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演繹,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感悟與理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在不放棄傳統的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加入多元性的考核元素,以綜合評判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程度。考核應當包括平時課堂表現考核、課后自學考核與期末試卷考核三位一體式的考核方式。平時課堂考核要通過學生的出勤率、學生回答問題質量、課堂綜合表現給予分數;課后自學考核則是對學生課后的自學情況,參考書目閱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從而得出的分數;期末考試則是通過課程結束后以試卷方式進行考核,試卷中基礎題、升階題、綜合題的比例可以參照4:3:3。課堂表現考核、課后自學考核與期末試卷考核的比例建議是各占25%、25%、50%,如此相對突出學生的平時學習成績,有利于學生側重平時的學習、復習,不至于養成只以應試為目的的學習態度。
注釋:
①法理學屬于“理論法學”中的牽頭性學科,而理論法學屬于思想性、思維性學科,它相對區別于法學中的直接以具體法律為研究對象的部門法學,因而,法理學的“理論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維性”,在這種意義上,它具有哲學的特點。
②在西方文獻中,前沿(frontier)具有邊界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法學前沿意味著在已有的法學疆域之外,向著未知領域又邁出一步。在法學史上,這種突破邊界的理論活動,可以理解為擴張法學研究的對象與領域。
③學者們達成的共識是,一個完全不懂部門法學的法理學家一定是無源之水,一個沒有法理學、法哲學知識與思維的人,也不可能成為該部門法學的專家。
參考文獻:
[1]劉星.法理學的基本使命和作用[J].法學,2000(2).
[2]劉作翔.法理學前言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3).
[3]朱伯玉,徐德臣.《債與合同法學》教學改革探討[J].考試周刊,2015(51).
[4]喻中.話說“法學前沿”[N].法制日報,2007(4).
[5]韓思陽.法理學還要與部門法學疏離多久――以桑本謙先生的法律解釋理論為分析視角[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2).
[6]劉誠,祝愛珍.法理學與部門法哲學理論研討會綜述[J].法學,2007(11).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一門橋梁學科,側重于從形態學角度認識和掌握疾病的本質和發生發展規律,也是一門高度實踐性的學科。病理學知識點多、抽象難記,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一定影響,是向學生重點闡述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機能、代謝三個方面的變化。如果單純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不但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特別對一些形態變化,單從理論講解不易被學生接受,況且病理學中大部分內容是形態內容,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因此,搞好病理教學的首要的一點是實驗教學,只有認真抓好這一環節,才能不斷提高病理教學質量。因此,提高病理實驗教學質量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幾點:
1、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
首先,實驗前教師要對教學用的病理標本和切片進行全面細致地觀察和熟練精確的描述,對標本作出初步診斷,對切片作出正確診斷。其次,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幻燈、投影、電視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疾病在不同時期內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詳細闡述。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系統,形成知識鏈,再將其進一步整理,從而達到網絡化。再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對學生在實驗中提出的問題給予正確的解答和科學的指導,并且能夠舉一反三,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掌握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進而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
2、針對不同專業,選用合適教材
隨著高校的擴招,新專業的開辦,教師所面臨的教學對象相應擴大且層次不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和選擇的教材上既要突出專業特點,又要突出層次特點。從辦學專業上,根據學生專業不同,選用合適的教材。如:我校編寫的《基礎醫學概要》一書,主要是針對醫學院校的一些非臨床醫學專業(影像、護理、檢驗等專業)學生使用,該書內容精簡適應了非臨床學生教學課時要求,避免了內容過深,課時緊張,學生難學,教師難教,教和學雙方的無所適從感,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從辦學層次上,針對層次多樣性,例如研究生、本科、成教學生等不同層次,選用難易適度、適合學習需要的不同教材。
3、組織學與病理學相結合
要想對一張病理組織切片做出正確的診斷,首先必須掌握正常的組織結構,只有將正常組織形態與病變組織形態區分開來才能進一步進行診斷,所以要想學好病理學首先要掌握組織學。
4、循序漸近,按認識規律安排和組織實驗教學
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也是一種認識過程,也具有事物的一般認識規律。因此,安排實驗項目時,我們應遵循以下幾點:(l)首先安排病理生理學實驗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基本操作的演練。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實驗規章;②實驗動物的選擇、捉拿、固定、標記及實驗后處理;③實驗標本的制備;④常用實驗動物的給藥方法;⑤常用實驗儀器的性能及使用;⑥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及數據的處理;⑦實驗報告的書寫等。(2)突出課程特點的實驗項目,作為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的重點內容,安排在中、后期進行。在完成病理生理學實驗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基本操作的演練基礎上,我們把突出課程特點的實驗項目,根據其難易程度、復雜程度以及實驗間的內在聯系,循序漸近地安排。如水腫實驗、缺氧實驗、失血性休克實驗等,實驗的難度逐步增大,我們安排在中、后期進行。在這一期間的實驗教學中,既突出了課程的特點,也加強了實驗教學的針對性,深受學生的歡迎。(3)綜合性或難度較大的實驗項目,安排在最后進行。如肝性腦病實驗、中毒性腎病實驗,一般安排在最后進行,并相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5、增加感性認識,培養病理意識
在病理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本教研室承擔著附屬醫院臨床病理診斷任務這一優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首次實驗課安排學生參觀臨床病理科,使學生從標本取材、切片制作到閱片有一個初步認識,在滿足其好奇心的同時增加其學習興趣。
6、多種媒體綜合,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如何應用多媒體提高病理實驗教學質量一直是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緊跟多媒體技術進步,將不斷涌現的各類先進的多媒體屏幕書寫、投影技術應用到病理實驗教學領域,如將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板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通過計算機和操控筆操作來實現在屏幕上對教學內容的注解和即時板書;再如教師可利用圖像分析系統將示教的標本、切片、圖片、影像等投射到屏幕上直觀地進行動態演示,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地、感觀地了解實習內容,使學生的注意力從分散到集中,使原來功能單一的屏幕變成了既可以投影又可以板書的多功能屏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7、自主創新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病理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驗室之間通過千兆網絡連接,師生可以通過病理教學網站,了解某項實驗室的最新進展、學術動態,也可以相互聯系,交流學習,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在教師提出實驗項目或研究問題后,自己查閱資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步驟,自己選擇實驗儀器和設備,經教師審閱后開展實驗,最后提交實驗報告。創新實驗使學生得以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熟悉基本科研流程、了解病理學專業研究前沿進展,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養。
結束語:
通過以上病理實驗教學多個環節的改革,積極培養學生扎實的工作作風,強化學生的實驗技能,調動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對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金惠銘.病理生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魏淑慧.研究式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
[3]席民.多媒體課件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M],2007,6(4):94-95.
[4]戴曉明,蔣鳳榮,顧紅寧.中醫院校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有效教學理念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1):42-44.
[5]胡永斌,文繼舫,周建華,等.病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07,6(6):490-491.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作為畢業生代表在這里發言。
首先,我謹代表法學院05級法學碩士研究生向為我們的學習和成長付出過心血的各位老師表示感謝。謝謝你們!
我作為一個老中財人,已經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的時光。還記得青澀的我們在清河第一次上專業課的時候,戚淵老師給出了一道命題作文《站在法學殿堂的大門外》。那時,我們像初入軍營的許三多,站在中財的校園里,卻面對全然陌生的法律,是老師教會我們如何抬臂邁腿,跨出這艱難的一步。這一刻后,注定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永遠將流淌法律人的血液。感謝把無知的我們領進法學大門的老師。
研究生這三年,是我們緊張而充實,飛速成長的三年。我們把一次次精彩的記憶壓縮成相冊里一張張有故事的圖片。在我們身上已經不再有初入法學殿堂的迷茫與不安,在課堂上我們一次次頭腦風暴,像所有執著的法律人一樣,追求理性、正義、自由和公平。在模擬法庭上,張弛有度,唇槍舌劍,展示著我們的專業素質。在一本本厚重的法學印刷品上,燙上了我們每個人的名字,凝結了我們學習和實踐的結晶。我們不再單純的向老師索取知識,而是更多的思考;不再刻板的研究法律條文,不再局限于過往的案例,而是緊跟時事,考量法律與社會真實的契合度,尋求對法律和法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作為中財的法律人,我們也不再單純的學習法律,而是找準經濟和法律的結合點,嘗試用經濟的方法解決法律的問題。
再回首,我們的青春歲月已然烙上了中財的印記,點上了法學的色彩與凝重。雖然學習了七年法律,但我仍惶惶,深感自己在精深博大的法學瀚海中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深怕自己不適宜的言行會玷污法律人的形象。所以我承荀子之言,日參省乎己,希望能心知明,而行無過。在自由和理性光輝的照耀下,成為真正的法律人。如今,我已經無法憶起當初如何完成戚老師那道作文題,不知道今天即將走出校園奔赴各個崗位的我們,用這些年的辛苦與執著完成的答卷,老師您是否滿意!
職業學校培養的是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所以學校特別重視抓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有的領導認為職業道德教育并不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和中心工作,只是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由政治課教師上上課就行了,等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在實踐中再去學習怎樣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也不遲。在這種認識思想的指導下,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自然就不會落到實處,效果自然也就不會好。
二、還有學校外部的影響,可以把它稱之為“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大眾傳媒、社會風氣、家庭環境等等
我國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那些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調整,有些已經瓦解,但是一些新的倫理道德規范尚未及時形成和確立。于是在轉型過程中的社會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真空’地帶”。再加上,當前社會職務犯罪比比皆是,弄虛作假堂而皇之,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到可以用風氣來形容,種種見利忘義的行徑導致了社會的“失范化”現象。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職業道德就難上加難。
三、學校職業道德教育手段單一,缺乏實效性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是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的德育課內容。像其他的德育課一樣,學校通常采用課堂教學的手段,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而且課本上的內容與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現象有很大的出入。從個體的道德發展來看,職業學校所呈現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會生活實際是脫節的,而他們對此又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由此出現了道德混亂和隨大流的情形。這種脫節可以說是職業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統形成合力過程中的一種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道德教育要見實效實在很難。
因此,學校必須拓寬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中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一、創新課堂理論教學模式
首先是教學內容、形式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學生的道德實踐。道德教育要“三貼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而且要注重道德實踐。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在專業學習中訓練,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在自我修養中提高,在職業活動中強化。引導學生將職業道德內化為信念,將職業道德信念外化為行為。
其次是在教學方法上要有創新及嘗試:第一,精講少講,輔之以豐富多彩的案例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趣味性。第二,討論辯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加深理解,澄清誤區。第三,觀看影像,更生動、更活潑、更有形化,杜絕口號式灌輸。第四,溝通與疏導,師生雙向互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二、重視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
1.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傾注到每個學生的身上,對他們既嚴格要求,又尊重信任。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具有不同性格的學生,對學生做到嚴慈相濟、情理結合。
2.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嚴于律已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和智能素養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他的品德修養、道德情操、作風儀表,治學精神以至勞動態度都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實踐教學是大多數學校的弊病,因為大多數學校主要要求學生以理論學習為主,幾乎沒有實踐這樣一個課程。但是對于高職而言,實踐教學法似乎是比較容易施行,一方面,高職教學主要注重實踐,一方面,他們有這樣的資源。在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才有可能把課程學好,并且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
1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中的實踐教學法概述
實踐教學法,是一個對于有一定目標的教學而進行的學習方法。其最主要的是強調實踐。所謂的實踐,就是親力親為,自己親身去感受,自己動手去做,而不是單一的用眼睛去看。實踐教學法是針對某一??題而展開的一種學習方法。一方面,實踐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一方面可以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例如在酒店服務領域中,前臺人員必須保持微笑,我光看微笑這一個詞,是學不會的。所以需要實踐教學法來強化我們的基本技能。
1.1 實踐教學法的內容
實驗也是屬于實踐教學的范圍之一,在我看來,在教學活動中凡是與提升動手能力有關或者親自實踐的都屬于實踐教學。其中,實踐教學還包括實訓、社會實踐等,這些都是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畢業論文的設計,也是屬于實踐教學的內容范圍。
1.2 實踐教學法的意義
實踐教學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它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讓學生真正的去嘗試,在嘗試中學到知識,在嘗試中鍛煉自己的技能,在嘗試中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實踐教學法做到了學與做結合為一體。學生不再只是在枯燥無味的課堂中,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與概念。
1.3 教學法創新之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法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規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講解法。這是所以任課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他們很少考慮到學生真正的需求。因此,會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看法是,知識就是知識,知識就是用來死記硬背的。從而沒有辦法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這樣,就曲解了原本學習知識的目的。而實踐教學法彌補了講解法所帶來的最大的遺憾。
2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與實踐教學法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它需要學生必須擁有強大的實踐經驗作為后盾。高職酒店管理教學綜合性很強(如圖1),實踐教學法是學習高職酒店管理的基礎方法。只有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夠真正的學好高職酒店管理。有一句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論什么課程,我們都要強調實踐。
2.1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的實踐教學法內容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方法有多種多樣,而實踐教學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之前我們在具體談論實踐教學法的內容時 ,就有說到實踐教學包括社會實踐等等。那么實踐教學法在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中的內容具體有什么呢?實踐教學在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中,包括了課堂上的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遇到突發事件該怎么樣解決。還包括教師的課堂展示,學生實驗。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或者PPT中的展示,布置學生回宿舍自行完成,學生相互檢驗。
2.2 實踐教學法是解決高職酒店管理教學的金鑰匙
實踐教學法能夠在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中,解決很多教學法所不能夠解決的問題。例如,講解法不能夠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酒店管理的基本操作與步驟,而實踐教學法則是打開高職酒店管理教學直觀性大門的金鑰匙。它不僅彌補了講解法的空缺,并且擁有直觀性、操作性等并存的優點。
2.3 實踐教學法為高職酒店管理教學錦上添花
實踐教學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酒店管理的知識,在更大的意義上,實踐教學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不僅只限于知識。它帶給學生更多的是社會經驗、操作技能、人際關系等等。在教學方面,實踐教學法讓學生很好的學習文化知識與技能。在適應社會方面,實踐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了解社會。在實踐教學法的施行下,學生能夠學到更多關于學習之外的東西。所以說,實踐教學法為高職酒店管理教學錦上添花。
3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之實踐教學法的應用――以酒店服務為例
高職酒店管理包括很多的方面,而酒店服務只是其中的一門課程,酒店服務又包括了很多小的方面。例如前臺、客房等等。酒店服務屬于高職酒店管理教學中的一部分。這一門課程,不僅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同時它更需要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法就可以滿足這一點。按照一定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操作訓練,從而使學生自己能夠領悟酒店服務這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
3.1 實踐教學法強化學習酒店服務的知識
實踐教學法是在學生較為了解酒店服務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很多的鍛煉機會,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例如在酒店服務的前臺工作方面,酒店服務課程中要求在遇到特殊客人(發脾氣等)的時候,要冷靜處理、保持微笑。這些理論的知識都需要系統的訓練來作為強化的手段。因為情緒是不可控因素,我們雖然時刻牢記要保持冷靜,一旦真的面臨突發事件,就很難把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實踐教學對于酒店服務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3.2 實踐教學法促進學習酒店服務進程
實踐教學法是酒店服務課程中的疑難知識點的最佳詮釋。在酒店服務中,客房服務的知識點瑣碎而又繁雜。很難讓人記住。那么實踐教學法可以在學生親自到酒店客服中進行整理。通過整理客房服務,來加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理論往往源自于實踐。還有餐廳服務行業的知識點,餐廳服務行業幾乎全部都是操作性的理論知識指導。所以更需要學生操作,以此來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
3.3 實踐教學法為進入酒店管理做鋪墊
一、回歸“方法本質”,顯化科學方法內在邏輯
科學方法具有把不同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知識結構的功能,它是理解知識的綱領和脈絡。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探尋方法的內涵,理解方法的本質。以初中物理重點知識密度、功等為切入點,分別顯化比值定義法和乘積定義法的內在邏輯,從而給初中物理科學教育以有益的啟示。
1.密度――比值定義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比值定義法是定義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適用于物質屬性或特征、物體運動特征的定義,利用一個只與物質或物體的某種屬性特征有關的兩個或多個可以測量的物理量的比值來確定一個表征此種屬性特征的新物理量。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通常的教學設計采取測量出幾種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記錄數值,然后分別計算出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最后分析數據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比值是不同的”的結論,從而引入密度的概念。但是這樣的設計,忽視了比值定義法運用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什么要用兩個物理量相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這一種處理的缺陷在于并沒有揭示出比值定義法的本質。
實際上,比值定義法本質是比較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早有體現,所以可結合生活實際,揭示比值定義法的實質。可以這樣進行設計:“媽媽買了8斤蘋果,花了17.6元錢;爸爸花了22.5元買了9斤香蕉,小明想知道是蘋果還是香蕉貴?你會怎么辦?”學生會直接想到計算出每斤的售價,即價錢與重量的比。而進一步思考,就是在相同的標準下再做比較。受到這樣的啟示,對于解決“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問題就要選取相同的標準,自然想到要計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即比較單位體積的質量;計算后發現:不同物質,比值不等,相同物質比值相等。為描述物質的這種屬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2.功――乘積定義法
乘積定義法是用幾個物理量的乘積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其中相乘的幾個物理量均為被定義物理量的決定因素,這種方法所定義的物理量與其他各物理量都有關系,并會隨著其他各物理量的變化而變化。
功是乘積法定義的一個典型例子。多數教學往往從一些生活情景中找出具有共性的決定因素,發現如果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動距離,這個力就對物體做功;而對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這兩個物理量,相加或相減顯然量綱上不允許,相除與效果矛盾,所以就將力與距離的乘積定義為功。但對于為什么相乘,卻欲言又止,說不清楚。
究其原因,是在教學中沒有強調乘積定義法的內涵。追溯其本質,還要起源于數學上的乘法運算,相同的數據累加起來的和可以用這個數乘以出現的次數,乘積體現的是一種累積的思想,所以,乘積定義法本質上是一種積累效應,這種積累可以是任何物理量的積累,可以是其對時間的積累或是在空間上的積累,具體到功是力對空間的積累。這種積累效應,如果用數學來衡量,不只簡單表現于宏觀上看似一個物理量在另一個物理量上的直線變化,也不是坐標圖上某一點的累計,而是它帶動的整個平面面積的擴大。
力對空間的積累效應,從物理學的角度認識,是人們在認識能量的歷史過程中,建立了“功”的概念,如果一個力對物體做了功,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就會發生能量的變化。這種積累,也是能量的一種蓄積,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過程。
二、關注“知識生成”,顯化知識獲得路徑
科學方法不僅是理解物理知識的綱領和脈絡,而且它還是獲取物理知識的途徑和手段,根據科學方法中心的知能結構圖,物理知識的獲得途徑為:實驗事實科學方法物理知識(概念、定律等)。顯然,只有通過科學方法的參與,才能使客觀存在的物理知識上升為理論形態。科學方法的顯性教育,更能揭示科學方法的本質與科學方法的操作過程。顯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就是基于科學方法中介的認識路徑。
1.液體內部壓強規律――演繹推理法
所謂演繹推理法就是指人們以已知的客觀規律為依據,推知未知規律的方法。是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方法。比如液體內部壓強規律就是運用演繹推理方法推導得到的物理規律。取液體內一圓柱形液柱作為研究對象,當液柱靜止時,由二力平衡得到,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壓力F與液柱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相等,即F=G(大前提),又壓力F=pS,重力G=ρgSh(小前提),得到p=ρgh,計算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結論)。
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如下的顯化方式,讓學生對知識和方法有較深刻的認識:理想液柱 二力平衡(F=G)演繹推理法(F=PS,G=ρgSh,等量代換)液體內部壓強規律p=ρgh。
另外,教學方式要同學生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恰當配合,才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初中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少年,能夠借助具體形象進行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從邏輯上考慮現實情景,所以現階段的演繹推理是在教師具體抽象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本例中的“取液體內一圓柱形液柱作為研究對象”。
2.阿基米德原理――猜想驗證法
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合理猜想,設計實驗實施科學驗證,再經分析最終得到科學結論,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猜想驗證法,有些重點規律都是由猜想引起,并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的。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學中的重要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是測定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基本原理。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為例,來談學習猜想驗證法的顯化途徑。
教師首先創造問題情景,并提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合理猜想:根據生活中游泳的經驗,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體積、物體浸沒的深度、液體的密度有關;根據曹沖稱象的故事猜想到可能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根據石頭和木塊一同落入水中時,常常見到石頭沉底而木塊漂浮,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又可以繼續猜想到浮力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形狀有關等。
多個因素都可能對浮力大小有影響,就必須設法把其他的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保持不變,只改變剩下的一個因素,從而知道浮力是否與所改變的因素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控制變量法”。經過驗證,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而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計算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重力),進一步猜想到浮力的大小是否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設計實驗,收集物體排開的液體,經測量可發現: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教師繼續揭示,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樣適用于氣體。
三、注重“遷移應用”,顯化科學方法教育功能
一個方法對應于很多知識的獲得,那么,就可以應用已學習的科學方法去研究那些尚未研究過的事物,進行有效的遷移,即運用科學方法合乎邏輯地推導出新知識,彰顯科學方法的教育功能。既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到科學方法的邏輯力量,也加強他們發展知識的能力,為提升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奠定基礎。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比值定義法:在壓強、功率、電流等概念的建立中采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應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依據其意義的不同,還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兩物理量的比值是個常數,如電阻、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質的性質,與兩個物理量都沒有關系;另外一類基于控制變量的思想,如壓強、速度、功率、電流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受兩個物理量的影響。但無論哪一類,其本質都是取相同的標準進行比較。
乘積定義法:力在空間的積累被定義為功,在時間上的積累就是沖量;電功、電熱、熱量等概念采取的都是乘積定義法,是電流在時間積累的不同效應。但以上不同物理量的共同特點,都是過程量,本質上是一種積累效應。
演繹推理法:如在推導連通器原理時,取容器底部一理想液片,根據平衡分析左右兩端壓力相等F左=F右,利用F=pS,導出壓強相等(P左=P右),再依據P=ρgh,得到“裝有同種液體時液面總相平”的結論;再如,串、并聯電路電阻關系,以并聯為例,用如下的演繹過程更能顯化演繹推理法的邏輯力量:
猜想驗證法使用的頻率更高一些,在探究影響串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關系;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杠桿平衡條件;影響蒸發的快慢的因素;影響動能、重力勢能的因素都有體現。提出合理的猜想后,在驗證過程中,常常體現出多種科學方法的交叉應用,如會用到控制變量法確定研究方案,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綜合,利用歸納法得出結論,等等。
四、結束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把握科學方法這條主線。不論是概念教學還是規律教學,都要牢牢抓住科學方法,以重點知識的教學為切入點,進行科學方法的顯化教育,并在其他新知識的教學中有目的地實現科學方法的有效遷移,將科學方法的掌握植根于每一個物理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從而讓學生感覺到科學方法教育的真實性和實在性,這樣既能加深對物理知識的把握,又能落實科學方法教育。
參考文獻
[1]邢,陳清梅.論中學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5,8
[2]陳清梅,邢,李正福.論物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學方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9,8
[3]胡衛平,孫枝蓮,劉建偉.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法理學是高等學校法學專業的十四門核心課程之一,在法律科學中,法理學是基石,是最為主要的理論法學,構成了整個法學的基礎理論、一般理論、方法論。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系統學習法理學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學的范式,實現視野的更新和融合,實現思維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實現理論思維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論知識和修養,提高專業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識框架,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各種法律問題的能力。法理學司法考試分值所占較少;法理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法理學課堂教學陷入了“學無動力、教無新意”的困境,導致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不盡人意,不利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為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提升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對法理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樹立正確的法理學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理念,就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教學理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提升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的首要條件就是樹立正確的法理學教育理念。落后的法理學教學理念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學生學習法理學的積極性,影響了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法理學在法學體系是最為重要的理論法學。法理學的意義主要在于開啟心智、提高法律職業者的法律思維能力。法理學不僅是法學的基礎理論、一般理論,還是法學的方法論。法理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法理學教學必須明確其教學目標。法理學與部門法學完全不同,它以一種抽象的、整體的方式促使學生形成法律思維方式。由于學生對法理學存在著理念上的偏差,導致他們更重視部門法學的學習,而輕視法理學的學習。
法理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消除其錯誤理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理學理念,認真對待法理學課程的學習,牢固掌握法理學基本理論并深入理解法理學的精髓。同時,教師自身也應樹立正確的法理學教學理念,轉變灌輸式的純理論講授。在法理學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集教學、研討于一體,促進法科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法理學教學應當堅持法學與法治的生活立場,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性思維。法理學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正視現實人的社會關系及其社會生活。法理學之“理”即產生于人們活生生的現實生活,而具體的生活場景和社會現象亦成為法學理論的孕育之所,成為法學理論的生成之源。法理學之“理”是人們以理性與理論化的方式闡釋和理解生活。培育這種實踐性思維,就是要關注那些具有法律意義與影響的典型事件,按照“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視生活”的原則自覺的展開對這些事件的理論反思和批判。[1]
二、優化法理學教學內容
要提升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必須優化法理學教學內容。法理學教學涉及的知識內容多,層次結構龐雜。我國統編的法理學教材內容基本相同,條理清楚,內容全面。全面地、平面地講授法理學教材中的內容,未必適合于全體學生。平鋪直敘地講授教材的全部內容,追求知識點的全面與完整是教學之大忌。如果那樣,會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生不能消化理解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喪失學習法理學的信心與興趣,導致法理學課堂教學缺乏實效。因此,確定法理學教學內容體系,應考慮:平衡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平衡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平衡法理學知識與其他部門法知識的側重;平衡內容的科學嚴謹性與多彩趣味性。優化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前提是正確區分法理學的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
法理學要面對法學的根本問題并且要揭示法是什么。法理學的教學內容通常包括法的本體論、法的運作論、法的價值論以及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理學教學要達致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必須運用法理學不同部分內容來實現不同的教學目的。從法理學的理論出發,結合我國的法治實踐,可以將法理學的內容分為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兩大部分。法理學的宏觀內容側重于從宏觀的角度對法以及法與社會或國家的關系進行全局性論述,主要包括法的本體論、法的價值論、法治、立法等宏觀問題,法理學的宏觀內容重在精神教義、法律信仰,其目的為實現文化啟蒙。法理學的微觀內容是關于法律的運行,不涉及與法律相關的外部世界,側重于法律自身,法理學的微觀內容從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法律方法等方面具體描述與論證法律, 其目標是掌握科學的法律方法體系。法理學的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由于二者所關注的內涵不同,要達致法理學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合理運用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 提升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的必然要求。[2]
三、改進法理學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工作非常重要,提升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是改進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洞察力。經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知識基礎比較好。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有其固有的弊端: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知識的實際應用,因此,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缺乏必要的訓練。完善課堂講授法的根本就是揚長避短。在講解法理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為培養學生學習法理學的興趣,增強法理學課堂教學實效,改進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改進的具體思路有:引入研究性教學法,提倡案例教學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法。
引入法學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20世紀起源并盛行于美國,它“把科學研究引進教學過程的作法,導致教學形式的革新與創新”。[3]為了讓使學生獲得最直接而最生動的法律實踐能力,研究性教學往往時間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基礎,把對法律文本的解讀與理解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與文本的對話中去。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有機會進行創新思維,有助于法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法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法理學課程雖然理論性很強,但其應用性與實踐性也強,僅以接受知識為目的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理論密切聯系實踐,才能學好本課程。研究性教學引入本課程,樹立研究性教學理念是對教師提出的第一個要求。較強的教學設計和引導能力也是教師應具有的素質。本課程教師要深入研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如何教與學,而且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效果。[4]
源于美國的案例教學法,由蘭德爾首創,在他擔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時推廣。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學相長,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傳統法學教學相比,案例教學法優勢明顯。案例教學法使課堂的主導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在法理學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律師必備的辦案技巧。教師應選擇典型案例。通過對具體案例中法律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使法條、法理與實例三者實現無縫對接。這樣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增強學生教學內容的選擇性。[5]不過,案例教學中必須注意:專業性、時效性、典型性、真實性與疑難性是選擇案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案例教學應由淺入深,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停留在教師自己對案例進行分析的層面上是案例教學之大忌。
引入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的優勢非傳統教學可比,不僅促進了教學方法、手段的變革,而且促進了教學內容與思想的變革。在法理學課程教學中,多媒體的優勢在于將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明。有限的教學時數與過大的教學容量使得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本課程應用多媒體教學,可有效地解決這個難題,因為多媒體教學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多媒體可以實現法理、法條、案情三者之間的自由切換,法理學課堂教學的容量因此增加了,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由于多媒體教學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交互性與智能化良好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經常與學生溝通,解疑答惑,這對于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非常有利。必須特別注意克服多媒體教學固有的弊端。本課程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關系。教師不可重形式而輕內容;教師應把自己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注 釋】
[1] 杜建明.法理學教學與法律思維培養[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6)95.
[2] 郭威.法理學的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92-93.
[3] 李劍萍.大學教學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143.
[4] 夏錦文.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9(1)97.
[5] 楊德興.勞動法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職業時空,2010(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