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9 14:52: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環境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觀念
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是生物學的基礎理論之一。現用中學《生物》教材中幾乎每章都包含生態環境知識,這是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極好素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到或涉及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長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提高中學生保護環境的素質。讓學生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的生存留下一片藍天。
教學過程中,我們生物教師注意讓學生理解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適地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再通過介紹生態失調帶來的種種危害,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二、注重搜集講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
觀念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破壞著生態平衡。在學習《生物與環境》一節中,向學生講述“三廢”的與日俱增給環境帶來的破壞等實例。據統計,我國約有七億以上的人群飲用大腸桿菌超標的水,有近兩億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我國大氣污染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50~60年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我國每年排塵量4445萬噸,年排二氧化硫為1200~1400萬噸,是世界上“三廢”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由于大氣、水源、土壤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據報道,胃癌、肺癌都是吸入大氣中有毒氣體或水中有毒物質所致。在發展中國家,80%~90%的疾病受細菌感染或與化學污染有關。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0多億元的人民幣。聯系實際教學,我縣的渭河原來長年不斷流,河中魚蝦成群,周圍群山綠水。但近年來由于工廠排污,生活垃圾隨意排放,河邊農田農藥的大量施用,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水直接排放,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絕跡。這些貼切的生活事例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還使他們意識到防止環境污染和保護環境的意義,增強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通過自然保護和保護環境法律法規的宣傳,樹立生態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
用這一主動因素,結合教材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文章,通過放映有關森林資源、動物世界和國家一些重點自然保護區景觀介紹的錄像,喚起學生熱愛自然資源的美好情懷。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森林、益鳥、益蟲對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野生動植物資源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關系。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一項有力措施。我國已經頒布了《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等法律,陸續建立了數百個自然保護區,確立了“植樹節”和“愛鳥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必須納入法律范疇,要依法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向學生宣傳有關法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觀念,而且通過他們的宣傳,能讓更多的人知法,為保護生態環境做貢獻。
四、通過人口與環境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意義
人與環境是構成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在學習“生殖與發育”和“人口與環境”時,羅列人類需要的各種資源。本來,我國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人口絕對占世界第一,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很多耕地變成了住宅地,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主觀因素影響,使環境惡化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另外,人類為了自身利益,長期不斷地毀滅或濫伐森林和開墾草原,使森林面積迅速減少,許多動植物也瀕臨滅絕。當前的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這些隱患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許多自然災害甚至警告人類,要珍惜自然,為了人類世世代代有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必須控制人口的增長,實行計劃生育,做到要計劃的發展。
五、注意生活點滴,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保護環境是公民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它不僅減少環境污染,維持生態平衡,還包括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內容,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并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具體規范,從而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觀念。并養成自覺節約能源,反對浪費,不亂倒垃圾、污水,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亂折花木,踐踏草坪,不損壞各類環境衛生設施等環境道德要求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
對幼兒實施生態環境教育,使他們從小具備生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環保行為習慣十分必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幼兒園環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綜合主題活動的教學形式,圍繞不同的環境教育主題,有計劃地組織系列活動。另一方面必須在各領域、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與環境教育目標相關的因素,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并且及時剝離有悖于環境教育目標的部分,努力實現環境教育在幼兒園各領域、各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使綜合性的環境教育主題活動與各領域、各學科的滲透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環境創造
蒙臺梭利認為:“對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發展來說,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正在成長中的兒童,是一個精神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環境,這種環境充滿了愛的溫暖,有著豐富的物質營養。新的教育體系中,除了教師和兒童發生關系外,教師和兒童都和環境發生關系,雖然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受其內在的本能引導的,但外部環境為幼兒心理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
1.創造一個適宜的精神環境
(1)創造自由發展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幼兒精神生命自然得到發展,并揭示它內在的秘密。因此,我們在園內、班內盡可能減少障礙物,讓環境更適應幼兒內在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孩子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我們在班內提供了對孩子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供孩子創造,使孩子變得獨立,豐富其精神生命。
(2)創造有秩序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能安靜而有秩序地生活,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個適宜的精神環境必須能滿足幼兒天賦的發展需要,因為幼兒的生長和發展有賴于有利的外部條件;一個適宜的精神環境,實際上為幼兒開拓了一條自然的生活道路,沒有這種有利的環境,他的精神生命就不能發展。
2.創造豐富的物質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充分挖掘園內資源,盡量為幼兒創造一個接近自然的綠色環境。園內開辟有竹林小徑、種植園地、沙灘等自然場景的活動場地,讓幼兒觀察、了解、感受不同的生態環境。各班窗臺開設有自然角,讓孩子們學習照料、觀察、感受植物種類的多樣化。我們還組織幼兒共同設計“不隨地吐痰”,“少一個腳印,多一塊綠地”等,一些富有情趣的環保標志牌。另外,在室外、樓梯間的墻壁、走廊、墻裙等地方設計環保題材的壁畫,如設計壁畫《小鴨子找家》,畫出被污染的河流和沒有被污染的河流,讓幼兒思考小鴨子該走哪條水路才能回家。讓幼兒學會思考、學會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還利用櫥窗及張貼標語,向家長宣傳環保知識、宣傳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環保節日的意義和內容。
二、領域挖掘
《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中指出:“從學習內容上看,環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內涵,環境教育幫助學生從各種角度全面理解環境系統掌握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及其內部各種組成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環境教育可以跨學科的方式融入各課教學之中。”如科學活動“水”“聲音”等內容,讓孩子懂得干凈的水和安靜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教育幼兒不浪費水、不喝臟水、不在公共場所里大聲喧嘩;藝術活動中《愛護小樹苗》、《小烏鴉愛媽媽》,讓幼兒從小愛護樹木,敬愛媽媽;在第26個“愛鳥周”來臨之際,我們組織幼兒觀看“鳥叔叔”精彩的口技表演。婉轉動聽,惟妙惟肖的鳥叫聲,更加深了孩子們對鳥的喜愛,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鳥類圖片1000多份,師生共同布置“愛鳥園地”16個,幼兒動手創鳥圖畫800余幅,我們還帶孩子設計鳥巢,掛鳥巢。為了讓孩子懂得“愛”與“被愛”的雙重情感體驗,我們開展生態體驗教育活動:“做蛋寶寶的爸爸媽媽”,電視臺、廣播電臺都做了報道。活動為五個小活動,滲透五大領域,科學活動:認識蛋寶寶;美工活動:打扮蛋寶寶;社會活動:給蛋寶寶看病;語言活動:做蛋寶寶的好父母;健康活動:照顧蛋寶寶;最后我們進行談話活動,讓孩子進行反思性表達活動。
三、親近自然
我國著名學者、自然之友主席梁從誡先生曾在《與孩子共享自然》中說:“沒有孩子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護野花和小鳥,如果他們漠然,那么現代都市生活對童心的歪曲,孩子們親近自然,在大地盡情游戲,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應有的和諧與平衡,這不僅是為了環境教育,而且是對稚嫩心靈的撫愛與陶冶。”工作中,我們解放幼兒的時間、空間,讓孩子用激情擁抱自然。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發現、認識自然,用心靈體驗、感悟自然。自然中,小草有生根的土地,花兒有開放花蕾的空間,鳥兒有歌唱的平臺,孩子也有了放飛心靈的時刻,他們撲進自然的懷抱,和各種生命打成一片,認真地觀察昆蟲,用泥土為蚯蚓蓋房屋,拯救小溝溝里的蝌蚪,傾聽花兒的言語及樹葉的吟唱,感受著自然萬物中一切鮮活的生命形象。
我們遵循生態教育理論,認真挖掘自然中的教育因子,著力培養孩子強健的身體和完善孩子的人格。每年的登山活動、春游、秋游,我們不斷擴大教育的內涵,靈活運用多種活動形式、增加活動難度,讓孩子得到豐富的體驗,以培養多種能力。登山時,孩子們你拉我、我推你;過小河溝時,男孩拉女孩,大的牽小的。他們那么認真、那么負責,人性中的善良熠熠生輝。
四、節日主題活動
我們除了在教學中不斷滲透環保教育內容外,特別在國際國內一些主要的,與環保有關的紀念日里,更積極地開展環保專題教育活動。一年中,有很多環境節日,如何深層次挖掘教育資源,讓每個節日都閃光,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也是教育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在3月12日植樹節活動中,我園組織了“小手牽大手,共同植樹護樹”活動。孩子們把自制帶有文字和圖案的卡片掛在小樹上,如“請珍惜一片綠”、“我要發芽,別動我!”等,通過勞動實踐讓孩子明白人與萬物息息相關、共生共榮的關系,以及環境人類生存的意義,從而使孩子對自然產生崇敬心理、仰慕之情。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里,我們舉行了“爭當綠色小衛士”系列活動。孩子們手拿“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小旗,遠足到公園。通過活動,家長也深深地認識到了“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整個活動真正起到了以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區的作用。我們還帶領孩子們將關在籠中的小鳥重新放回到自然的懷抱中,激發了幼兒愛護小鳥的情感,并讓幼兒們知道小鳥是我們的朋友。
五、習慣的養成
幼兒生態環境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奠定幼兒正確的世界觀、自然觀的最初基礎。從幼兒來講,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雖然受到他們生活經驗的制約,但他們的情感卻很容易受到周圍情境的感染,行為習慣也很容易養成。那么,在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什么?就是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動機最現實、最積極的成份。教師要創設多樣化的環境,激發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提煉產生活動內容,并利用“興趣’這一情感動力讓幼兒自主選擇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不斷引發幼兒新的興趣,讓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時發揮教育功效。因此,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應結合周圍的生活環境,因地制宜地進行教育,并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為去實現自己每一個美好的愿望,這樣才更為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及身心發展的規律,考慮幼兒的最大利益,對于他們終身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尤為重要。
二、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生活化、游戲化、整合性與保證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原則
v在《公約》中稱兒童是脆弱群體,而幼兒更是脆弱群體中的弱者。《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怎樣的,才能更好地體現這一點呢?
1、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生活化.
首先,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必須以幼兒生活為特征。杜威曾說:“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準備。”這就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生活經驗是教育的靈魂。幼兒時期是一個更多地依賴于情感而不是依賴理智的時期,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受到其經驗的局限,而周圍生活的各種事件又很容易使幼兒的情感受到感染,所以,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應以幼兒生活為源泉,既要幫助幼兒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又要引導幼兒建立一種健康友善的自然觀。它關注的是幼兒的責任感和自主精神的培養,顯然“情感”教育是幼兒生態環境教育的核心。幼兒因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他們的心理、生理、認知、情感等的發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決定了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的教育必須尋求一種更為有效、更為順然、更能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這就必須使我們去倡導以幼兒生活為特征的教育,在生活中通過自身不斷的體驗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幼兒的生長與發展。
其次,對幼兒實施生態環境教育必須與幼兒生活融為一體。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在知識方面使幼兒了解生態環境中粗淺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依賴性;自然、人與社會三者的平衡;培養幼兒初步的生態環境意識。在態度方面讓幼兒學習正確處理與同伴的關系、具有自信品質、堅強的意志、良好的行為;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萌發幼兒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愿。
2、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游戲化
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更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總是和游戲聯系在一起、和游戲共同生存,沒有游戲幼兒就無法得到發展。游戲不僅僅只是為幼兒提供了“玩”,更重要的是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游戲在幼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生態環境教育內容又蘊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角落。把生態環境教育內容游戲化,既符合幼兒的天性,又使幼兒通過游戲對現實生活得以模擬和再現,有利于激發幼兒內心情感的自發表現。
3、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整合性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4)02-0013-02[作者簡介] 朱麗云(1971―),女,江蘇丹陽人,本科,江蘇省丹陽市云陽一中心幼兒園教師,小學高級。
在幼兒的思想世界中,他們還不能理解環境污染這一詞語,所以在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時候,幼兒教師不能給幼兒增加心理負擔,不能只一味地告訴他們環境被污染得有多嚴重,不能只單純地介紹一些環境污染的事實。在幼兒的思想形成之初,幼兒教師應該遵循幼兒心理的發展,培養他們對于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創設情境,領悟生態教育內涵
教師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生態環境教育,能夠讓愛進駐幼兒的心靈。自然環境本身就是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幼兒能在自然中尋找知識、獲得感悟。教師在幼兒的生態環境教育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幼兒在親臨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態教育的內涵。如進行“認識小鳥”這一堂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幼兒去到百鳥園,讓幼兒在教師的提示下,根據圖片找鳥兒。教師給每個小朋友發放畫眉鳥的圖片,讓他們按照圖片上畫眉鳥的樣子到百鳥園中找鳥兒。幼兒對鳥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到了鳥兒的可愛與有趣。教師利用這一點進一步讓幼兒去了解鳥兒,讓他們看鳥、畫鳥,去百鳥林傾聽鳥兒的叫聲,告訴幼兒,這些鳥兒在說要他們保護樹木,保護鳥兒的家,讓幼兒知道了鳥兒與樹木的關系。這樣的活動讓幼兒了解鳥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環保意識、愛心就在這一過程中在幼小的心靈中萌芽了。因此,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與主題,能讓幼兒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認識大自然,掌握環保知識,獲得參與環境保護的樂趣,這樣的情境更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讓幼兒學到各種生態環保知識,還能夠讓教師真正地領悟到生態教育的內涵。
二、親近自然,感悟生態環境之美
自然環境并不是單指大自然的環境,也包括了幼兒生活的各個場所,而幼兒所親近的無非就是家與幼兒園,幼兒園園區的環境趨向自然,讓幼兒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幼兒園園區的建設與規劃可更加傾向生活化、自然化,讓幼兒的生活貼近自然。如在幼兒園園區的建設中,用草坪代替橡膠操場,泥土的緩沖力與橡膠的緩沖力都能起到保護幼兒安全的作用,而草坪的柔軟度更能讓幼兒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又或者在幼兒園種植花木,讓幼兒認領,負責照顧植物,然后引導幼兒與植物交流,把它們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可以增強他們愛護植物之心。親近自然,不但體現在園區自然環境上,還可以帶領幼兒去領悟大自然的美,如為了讓幼兒能夠深刻領悟環境污染的危害,教師在園區組織了一次走進社區的活動。首先教師帶領大班的幼兒參觀了小區環境最差的一條小河,讓他們在小河邊去玩耍,幼兒們到達了滿是垃圾、污水的小河邊,都用手捂住了鼻子,然后說要離開。這時候筆者讓小朋友來認識垃圾,有的幼兒認出了自己平常吃零食的包裝袋;有的幼兒認出了媽媽平常倒掉的剩飯剩菜,還有各種玻璃瓶、飲料罐。接著,筆者帶領他們去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在公園的小湖邊給成群的紅鯉魚喂食。這時候筆者采用啟發式問題的方式讓幼兒比較:“這個小湖泊的旁邊比小河邊少了什么?”這種親身體驗大自然的情境設置,讓幼兒身臨其境,感受到環境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眼前美麗美好的環境。
三、樹立榜樣,養成生態文明習慣
幼兒處在一個模仿期,所以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時候,教師不能僅僅依靠一些簡單的主題活動,他們無法理解也不能奢求他們理解。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真正的是非善惡觀念,模仿能力強。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促使兒童形成更強的環保動機。如在園區生活中,教師可以開展“你丟我撿”的活動,告訴幼兒不能隨意丟垃圾,看到地上的垃圾要及時地撿起來,達到凈化周圍環境的目的。或者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中,教師樹立榜樣并適時地給予激勵與表揚,培養幼兒正確的世界觀、自然觀等。如在一次午睡后,筆者帶領小班的幼兒去水池邊洗手、上廁所,這時候一群小朋友在水池邊開始玩起來,水龍頭的水不斷地向外流,筆者不斷地出聲提醒,但是沒有小朋友出來關掉水龍頭。筆者并沒有大聲訓斥,而是走到一個小朋友前面,悄悄地跟他說:“你看,小水滴在哭泣呢,他告訴老師,他本來在水池里待得好好的,但是有一群小朋友只顧著玩耍,忘記了關水龍頭,我就要白白地流進臭水溝了,我還沒有幫助別人洗手呢。”這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很快地反應過來,開始同情小水滴,跑過去把水龍頭關上了。趁此機會,筆者讓這個小朋友告訴了大家他為什么會去關水龍頭,并且表揚了他的愛心。筆者通過這種擬人化的契機,讓幼兒懂得了節約用水的道理,并且在榜樣的帶動下,讓其他幼兒模仿其及時關掉水龍頭的行為,讓幼兒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榜樣的力量能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吃飯時,吃得最干凈、沒有掉飯粒的幼兒和生活中父母老師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幼兒的榜樣,他們都可以讓幼兒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
四、寓教于樂,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顧名思義,“寓教于樂”就是將生態環境教育放到快樂的游戲或者故事中去學習,使幼兒在歡樂、愉悅的環境中增強環保意識。幼兒時期的幼兒都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心理――泛靈心理。在幼兒的心里,他們認為一切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的。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跟自然萬物交流。如在引導學生珍惜水資源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跟水交流,喝完水的時候,引導學生跟水說謝謝,謝謝水幫他解渴;洗完臉,要跟水說謝謝你讓我變干凈;把水灑了的時候,要跟水說對不起,說自己讓水浪費了等。這種對話與交流能激發學生的節水心理,讓他們知道水的重要性。又或者以游戲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游戲中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如游戲“呼吸樹”中,筆者將幼兒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幼兒以站立的姿勢扮演樹木,二組的幼兒以各種動作來扮演森林里的動物,教師扮演砍樹工。游戲開始時,小動物要在樹旁數數,代表呼吸,數五次就換到下一棵樹的旁邊,只有在樹的旁邊才能數數,教師邊砍樹,砍倒的樹就要到旁邊去,不再參與表演了。后來小動物不能數數了,因為沒有樹了,這也就說明小動物不能呼吸了。用這個游戲我告訴了小朋友們不能砍伐樹木,要保護森林、保護植物的道理。在游戲中既能讓幼兒增長環境知識,掌握環保技能,又能享受到游戲的樂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存在于幼兒生活中的自然資源,捕捉一切可能的教育契機,為生態環境教育創造更多的樂趣。
總之,幼兒生態環境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奠定幼兒正確的世界觀、自然觀的最初基礎,促進幼兒的審美意識發展,讓他們熱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養成他們保護大自然的習慣;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真正地、發自內心地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行動去保護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參考文獻:
黑龍江省科技館設立了蜜蜂主題展區:主要展品是一個125cm×40cm×165cm的蜜蜂活體生態箱,透過蜂箱透明的展示窗一年四季觀眾都可以觀察到蜜蜂的活動。蜂箱不是完全密閉的,通過玻璃管道將蜂箱和科技館室外連通起來,蜜蜂在大自然和蜂箱中自由進出。展區配套有多媒體視聽素材、多媒體動畫互動系統、蜜蜂模型展示、蜜蜂知識布展墻來配合主題。出于活體動物展品維護的需要,科技館還在戶外建有養蜂場。
蜜蜂展區受到青少年學生的歡迎,最受關注的是與室外連通的活體蜜蜂生態箱。我們注意到,青少年在參觀過程中會生發出很多與蜜蜂相關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討論才有可能解決。為了充分利用和挖掘出展區的展品資源的優勢,我們開發出“蜜蜂王國探秘”這一教育項目,它既延伸了展區的教育功能和展品的教育價值,又與學校教育活動有區別。實物展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更直觀和擬真的情境條件。
啟發式的提問將孩子們帶入活動情境
根據教育項目的設計,第二部分“蜜蜂身體結構之謎”是一個實驗活動。我們希望青少年學生在這個活動中仔細觀察蜜蜂腿部的結構,分析這種結構與蜜蜂運送花粉能力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提問可以讓學生從展區參觀和觀察過程中比較自然地過渡到實驗部分的主題,進入我們預先設計好的實驗情境中。
學生在展區觀察“蜜蜂活體生態箱”時會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是很多人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實的蜂巢及其內部,能看到很多蜜蜂忙碌的身影。好奇心讓他們投入到特別仔細的觀察活動之中。但是,這時候學生的觀察是發散的,輔導員老師為了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下一步預設的實驗中,會提出問題引導他們的深入仔細觀察:“請大家看看連通室內蜂箱和室外的玻璃管道,出入蜂箱的蜜蜂腿部是否上下粗細一樣呢?”學生會發現從蜂巢出去的蜜蜂腿部幾乎上下粗細一樣,而從外面歸巢蜜蜂的腿部總是圓滾滾的。教師會簡單解釋這個圓滾滾的球就是蜜蜂采集到的花粉球。花粉球的引入,有可能讓學生產生了解花粉球最后去了哪里的興趣,但這個不是項目在按下來的實驗中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于是,輔導老師會進一步提出問題: “為什么飛行那么遠的路程蜜蜂仍然能把花粉球結結實實地帶在腿上回家呢?”這些提問不僅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好奇心,而且逐步把他們的關注點引入到項目實驗中。輔導老師適時提供放大鏡、鑷子、蜜蜂(已死亡)給學生觀察和研究。學生會用顯微鏡觀察蜜蜂的身體結構,測量蜜蜂身體尺寸大小,制作蜜蜂標本,用實驗去解開這個“蜜蜂攜帶大量花粉而不掉”的謎團。
將場館活動拓展到自然環境中
城市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其實并不多,在戶外參與科學教育活動的機會更少。蜜蜂是最理想、最重要的授粉昆蟲,蜜蜂與蜜源植物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它在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重要地位。這些比較宏觀和相對抽象的生態學概念,光通過展區參觀或者課堂講授,很難讓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我們利用黑龍江省科技館戶外養蜂場這個便利的條件,設計“我是小小養蜂人”這個戶外科學考察的環節,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與蜜蜂相關的生態學概念,探討蜜蜂和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
“小小養蜂人”這個活動中,學生從場館半自然的情境中進入戶外大自然里的觀察研究。他們在養蜂場中穿戴上和養蜂人一樣的防護服裝,和專業養蜂人一起“照顧”蜜蜂。在蜂場,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蜜蜂在冬天會凍死嗎?它們是如何越冬的?沒有花的季節它們吃什么?這些問題都可以經過觀察和向職業養蜂人請教得到解答。在得到這些問題的解釋之后,輔導老師再把這些問題的解釋與環境因子中的水、空氣、食物和生物的關系這個概念相關聯,原本比較抽象難懂的生態學理論,由于親身的體驗與驗證,而變得更加具體形象了。
開放、靈活的非正規科學教育活動更有吸引力
“蜜蜂王國探秘”這個項目,我們前期對活動內容、學習材料和工具、學習單的制作都進行了詳細的設計。然而,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經常會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因此,在項目實施執行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用開放的心態,回應他們的提問,靈活調整活動的內容和結構。
曾有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蜜蜂是如何采集花粉的呢?”這不是我們預先設計的問題,也沒有安排研究活動,但是,我們將尋找答案的機會安排在戶外考察的環節。有學生觀察發現蜜蜂在黃色的小花上面蹭來蹭去,一會兒腿上就粘上了黃色粉末,這就是花粉。這時輔導教師適時地加入授粉以及花在結構方面的知識。戶外環節中的小插曲讓孩子們收獲了新的知識,也呼應了前面的“蜜蜂身體結構之謎”實驗活動,并自然過渡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層面上。實施過程中類似這樣的經歷幫助我們不斷深化項目內容,根據學生的問題和興趣不斷調整活動內容,讓科技館里的教育變得更有吸引力。
解決操作實施細節問題,提升項目的效果和質量
相比于靜態標本研究,活體生物實驗研究會存在很多不易控制的因素和安全問題,很多輔導教師會望而卻步。其實,經過精心的設計,安全性和實用可操作性的問題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比如為了避免受到蜜蜂蜇刺傷害,教師可提供已死亡并消毒的蜜蜂來觀察蜜蜂結構,使用安全指套和鑷子進行實驗操作;在養蜂場活動時穿戴養蜂防護服、噴灑保護液、利用特殊熏煙控制蜜蜂活動等,這些做法既保證了安全性,又保障了觀察和實驗的效果。
另外,教育活動中關于科學方法和技能的培養往往體現在細節上。比如測定蜜蜂身體長度,可以引出隨機選取樣本的意義,取樣數目、結果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問題。我們希望通過細化活動,讓學生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及其嚴謹性。
為什么能成功?
其實,自然生態教育環境不單是指在幼兒園之外,在幼兒園內也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生態教育的環境資源,因此,幼兒園可以通過合理的建設與規劃,使園內的環境生活化、自然化,從而給予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幼兒的生活貼近周圍的現實。諸如開辟自然園地、設立動物飼養角,各個班級建立自然角等等,都可以給幼兒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在與這些自然生物接觸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程度的滿足。在環境課程的設置和開發過程中,我們強調了要開放幼兒園的綠地,讓幼兒能夠真正的走入自然、親近自然。例如,我園的草坪、種植地等都是走人式的,幼兒能夠融入其中,對植物進行照料,在小樹上可以掛上自己的心愿,可以在草坪上自由地嬉戲。
幼兒園園內的自然環境不僅可以給幼兒帶來的是玩耍的快樂,更多的是愛心的培育和情感的陶冶。因此,在創設幼兒園內的自然環境時,我們更多地賦予它“愛”的教育內涵。以幼兒園種植為例:孩子們在那里認領自己的寶寶蔬菜,給它們起上好聽的名字,每周一次次地來澆灌、照料它們的成長。夏天,孩子們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搭起涼棚;冬天,孩子們又用各種材料制作小溫室。蔬菜和幼兒一起成長,它們的變化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終于迎來豐收的季節,孩子們抱著青菜,摘著成熟的西紅柿、毛豆等,那份快樂和滿足更是溢于言表。在豐收會上,孩子們高興地拉著自己父母的手,品嘗著自己和同伴們的勞動果實,感受著自然界植物生長變化的奇妙,體驗自己用心、用愛、用汗水換得的成果。我們利用了這個常態下的教育活動,使得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變得主動了。他們逐步變得會主動關心自然角種植的植物,有了主動給它們澆水的照料意識,一個個變成了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孩子。同時,孩子的責任心、對自然的探索欲、觀察力以及動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二、在真實的環境中活動,讓幼兒從真實環境中得到美的體驗
活動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最大的樂趣所在。而在真實的環境中活動,能讓幼兒更加深刻地體驗自然的美與奇妙,這是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開展了主題郊游活動、外出體驗活動,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發現、探索和學習。大自然是完整一體的,它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成為孤立的碎片,我們利用自然教育環境資源進行的教育活動便是如此,我們希望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奇妙,但僅依靠幾次郊游是無法達成。因此,我們將活動主題化,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幼兒注意認識自然環境的瞬息萬變,學會欣賞自然環境的美麗多彩。懂得感知生命的豐富多樣。這種利用自然環境創設的體驗活動,既發展了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養了他們對環境、對周圍世界的關愛之情,如中班開展了主題活動“七彩世界”,就是讓幼兒通過找顏色、變顏色、想顏色、品顏色等活動,采用看、聽、說、聞、嘗、畫等多種方式來感受七彩世界的美好,欣賞自然界的美麗,培植熱愛自然的感情。
三、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環保教育,讓愛的情感走入幼兒心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248-02
作為初中基礎學科的化學是一門和生態知識密切相關、交叉的學科,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問題關注度的增加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化學在生態環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生態環境教育,有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化學學科、樹立科學的化學觀,獲得有關生態學知識和解決生態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生態道德素質。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生態環境教育,筆者歸納了如下幾點方法和途徑:
一、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態環境教育
在中學化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知識(包括資源,能源和環境污染等生態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和準備講課內容,把這些生態知識自然地融入到化學課堂教學中,而不是生硬的穿去。通過聯系實際生活等方式對學生加深印象,以達到內化生態知識和情感的雙重目標,從而使學生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教學案例1]:在上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有關化學肥料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結合赤潮、水華等水污染問題,解釋化肥、洗衣粉對水質造成的負面影響,通過給學生播放2007年爆發的太湖藍藻污染事件,以及蘇南某市市民在超市瘋搶純凈水的新聞視頻,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逐漸意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案例2]:在講授《金屬的防護和回收》時,給學生們講解了重金屬中毒是痛痛病,水俁病的病因,并通過大量圖片為學生們介紹重金屬中毒給人民帶來的危害。以觸目驚心的圖片沖擊學生的視覺,使學生強烈地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視化學實驗,在學生實驗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應很好地利用這一學科特點,通過實驗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生態環保技能。
1.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減少試劑對環境的污染
在實驗教學中要經常向學生介紹試劑的性質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儲存濃鹽酸時要密封保存,防止氯化氫氣體揮發污染大氣;儲存硝酸時應放在棕色瓶子避光保存,防止見光分解的氣體污染空氣,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試劑量的取用。實驗不可避免會涉及到有毒、有害物質,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化學實驗。因此,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試劑,獲取最佳實驗效果,最大限度的減少廢棄物。
2.妥善處理實驗過程中廢物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廢渣、廢水的排放日益增加,環境已惡化,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化學實驗中同樣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有害的廢棄物。為此,我們不僅要少用試劑,減少廢棄物,同時也要學會對其廢棄物妥善處理,決不能隨意亂倒。有的廢棄物還可以變廢為寶。例如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殘留固體可以用于雙氧水分解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最終的殘余物還可以用于鉀的焰色反應,或用于花、木、草系的肥料。對于學生做實驗后將藥品隨意傾倒的行為,我們必須即時制止,并嚴格要求學生將實驗中的廢液倒入廢液桶中,或要求學生把實驗中的廢酸、廢堿都收集起來,這樣既減少了對下水道的腐蝕,又能利用廢物。對實驗藥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首先教師應堅持實行,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學生時起言傳身教的作用。另外也應教育學生自覺地實行。鼓勵學生利用廢物,處理廢物。教育學生不可因事小而不為,這樣做是一種精神文明的行為,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三、重視生態實踐,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實施生態文明教育
實踐是最基礎的教學。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通過動手、動腦,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掌握第一手資料,體驗良好的環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以及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促使學生爭取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此,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環境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知識的理解,環保的技能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逐漸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并且把這種意識內化成自身的素質,最終外化成自覺的環保行為。
因此對于中學生,在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方面,我們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環保知識競賽、環保演講比賽等。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辦環保知識講座、主題辯論會、黑板報等形式進行廣泛、深入、持久的環保宣傳。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像塑料瓶、易拉罐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
[實踐案例]:由于今年秋冬季江蘇地區空氣污染嚴重,出現了長時間的"霧霾"現象。為此,筆者組織班級里的學生,每日關注空氣質量情況和記錄PM2.5、 PM10等數據,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的重要性。下圖為學生每日查閱的空氣質量整理的報告之一。
2013年12月25日蘇州各區空氣質量報告
四、利用試卷資源,在教學評價中強化生態文明教育
試卷往往是評價學生的學習以及學校教育效果的最好的工具,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習評價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對學生的調控和監督,從而不斷矯正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考試的檢測與反饋功能是教育目標管理的主要手段。考試提供的信息比考試成績還要重要。在學生的化學試卷中增多有關生態知識的測試題,從而強化他們潛在的生態意識和道德情感。
總之,新世紀初的二十年,是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而中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國家的接班人,他們生態意識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生態危機能否得到有效改善,決定著人與自然的和諧能否實現。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生態文明教育,對我國新時期實施科學發展觀戰略和建設生態文明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在化學實驗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在課后活動中實踐生態文明教育,在教學評價中強化生態文明教育,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生活觀,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陳麗鴻,孫大勇. 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3-123
[2]趙紅麗. 試論加強我國的生態文化教育 [J].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7,4
[3]汪倩倩..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析 [D].蘇州大學,2009-4
[4]劉偉, 張萬紅.從"環境教育"到"生態教育"的演進[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5]黃強. 生態教育.立足現在走向未來的教育 [N].文匯報, 2010-01-06
生態環境觀念淡薄,生態環境與人類及其它生物關系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和了解,是人們目前不能有效地保護,甚至破壞生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觀念,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的熱情,就理所應當地成為生態環境教育的首要任務,而要較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抓住課堂教學這條主渠道。
現行中學生物學教材的許多章節都含有生態環境的知識,在講到這些內容時,我們注意突出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教學。如樹葉的片狀結構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魚類的梭形和用鰓呼吸是適于水中生活的標記:獸類的四肢結構和用肺呼吸是適于陸地生活的特點。如果這種適應不能持續,該生物就會被生態環境所淘汰。在生物的進化中,生態環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生物的進化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其 所處的生態環境。另外,生物作為生態環境的組成成分,其行為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調節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細菌對于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也起著作用。這些現象都說明了生物與環境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生物和環境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是不可分開的。
2.注重人口、資源和環境教育的有機結合,樹立學生的生態整體意識
人口、資源和環境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三要素,要搞好生態環境教育,就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物質資料再生產,生態環境諸因素是社會的自然財富,是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但是由于人們對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重視不夠,導致了環境極度惡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脅的人口達28億。我國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萬公頃的速度發展。近幾年,沙塵天氣頻繁發生,特別是今年沙塵天氣頻率加快,間隔變短,強度增大,雖然與風力、氣溫、降水及相關土壤狀況異常、氣候作用與沙塵源等有主要關系。但是,經過國家環保總局近日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首次進行“探索沙塵暴”科學考察結果看,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人為破壞,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斷擴張,為沙塵的天氣提供了主要的沙塵物質。也就是說:人為破壞是罪魅禍首。素有“母親河”之稱的黃河,自1992年來,有20多次發生斷流。特別是1997年斷流時間達132天,成為真正的季節河,主要是人們過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黃河水造成的。所以說,計劃生育,使人口合理增長,同時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不使其遭到掠奪和破壞,就是保護了環境。
3.結合我國國情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憂患意識
我國耕地、森林、草原絕對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卻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這些并不可怕,世界諸多國家中,資源即使貧乏而國家富強者,并不罕見。令人憂慮的是,長期以來,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實,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森林的亂砍亂伐導致了生態的惡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蓋率下降導致水土流失。
現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噸以上,這也是導致四川頻繁水災的主要原因。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黃土高原曾經是草木蔥蘢,而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黃河含沙量巨增,黃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為一條“空中河”,向學生講解這些國情,學生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感到自己作為祖國的未來,有責任也有義務把環境保護好。增強了責任感,也激發了他們為治理環境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4.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環保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參與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141-02
高中生物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學科,也是學生學習自然知識的重要學科,同時,高中生物也是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的平臺。生物與環境之間天然的關系直接決定了高中生物教學要與生態環境教育相聯系。高中生物學科包含著眾多的環境知識,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能夠持續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理念,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環境價值觀。因此,針對生態環境教育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融合進行研究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
一、生態環境教育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原則
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并不是盲目的結合,而是需要遵循相關原則,才能夠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堅持滲透性原則。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形成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就是貫穿環境問題,宣傳環保知識的理念,而是秉持著滲透的原則,結合高中生物教材來融合生態環境教育,與高中生物教學相輔相成。其次,科學性原則。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合的生態環境教育必須科學、正確、全面,面對尚未定論的內容教師不應妄自下結論,應該引導學生從辨證的角度進行思考。最后,實踐性原則。高中生物課堂中生態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十分重要,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欲望,刺激學生形成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從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課堂中生態環境教育的實效性。
二、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的策略
(一)在高中生物講解中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要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要,符合高中生心理的發展規律,以提升高中生綜合科學素養,提高高中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高中生清晰地意識到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轉變環保理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眾多重要知識點都涉及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給教師與學生傳遞生態環境保護的信息,例如,在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章節中,明確提出了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為負反饋調節,而在自然環境中有很多關于負反饋條件的案例,有沒有同學可以就負反饋調節的案例進行舉例呢?”學生可以這樣回答:“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到很多種類的蟲子,在蟲子種類豐富,數量充足的情況下,鳥兒的食物就十分充足,鳥類種群的數量就會逐漸增加。然而如果蟲子的天敵數量眾多,那么蟲子的種類與數量又會下降,從而導致鳥兒種類與數量的下降。”教師還可以這樣問:“那大家知不知道有關于生態系統正反饋的案例?”學生回答:“當河流中的魚類由于河水污染死亡,數量急劇下降時,河流的污染將會更加嚴重,從而導致更多的魚類死亡。”教師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章節中通過提出問題與舉例,可以讓學生感知生物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體會到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轉變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行為方式。
(二)在高中生物實驗中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實驗不單單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調查當地生態環境中的問題”“調查分析環境圍繞與癌癥發病率關系”等調查類實驗,就是鼓勵學生能夠在課后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與資料收集,探索身邊的環境問題。又例如,在“設計制作生態缸并觀察其穩定性”的生物實驗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觀察生態缸的同時教育學生,在生物圈當中某一個環節遭受了破壞,人類與其他生物也會受到影響,使學生更加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影響”的實驗中,教師讓學生在總結歸納對光合作用產生影響的各項因素的同時,探究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水的作用。讓學生思考,假如生態環境中的水資源遭受破壞,那么會產生何種后果。學生通過思考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會意識到生態平衡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教師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要嚴格按照實驗操作規范進行,對生物實驗中藥劑的使用量、實驗室的通風情況、有害試劑的回收利用等都要按照規定進行,不能因不規范操作而造成h境污染,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
(三)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中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日常生活是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知識來源之一,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生態環境教育就需要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態環境保護活動,明確環境保護的意義。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生態環境。例如,在進行“生物科學與環境保護”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教師明確指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以此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用電、積極主動回收可利用資源,盡量步行或騎行自行車上學,等等。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生態環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實例與圖片,直接向學生講解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教學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以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四)在高中生物研究性教學中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研究性教學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的重要平臺。在高中生物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選擇可以用于研究探索的課題,并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而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取得新的能量。研究性教學是一種開發性的探索學教學,因此研究性教學成為了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機地滲透生態環境教育。例如,在進行“植物光合作用與生活習性”的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知識點自行設計校園綠化方案。在設計校園綠化方案中,學生不但要考慮到植物的生長習性,而且還要兼顧植物種植生長的難度,兼顧植物排列布局與預算等。學生在搜集資料進行校園綠化設計的過程中,會接觸到校園周邊環境;會深刻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會意識到由于生態環境危機,植物種類正在不斷減少,從而懂得生態環境保護勢在必行的道理。在高中生物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意識到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并且逐漸養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好習慣。
總的來說,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活動中要密切留意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挖掘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潛在的生態環境保護教學知識點。引導學生,提醒學生,讓學生能夠始終保持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時間堅持的工作,廣大高中生物教師要在一線教學上運用更多更有效的方式來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參考文獻】
[1]陳麗.運用生態性學習理論設計單元學習活動――以高中生物必修3“生態環境的保護”單元活動案例剖析[J].中學生物學,2013(1)
“我們的祖先捕魚打獵、穿行森林,與大自然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今天我們越親近自然,就越接近生命的原點。”[3]224作為塑造人的藝術,作文教學必須使學生能夠與大自然保持經常的聯系,只有讓學生不斷地接觸親近大自然,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人”。
1.1激發學生寫作的情感本源“觀察實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鮮明的表象,產生寫作的激情,有助于獨立思考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相互聯系。”[4]高職學生有著較為豐富的旅游體驗,如何將這種體驗流露在筆端、形成文字,是筆者在寫作教學中著力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在多年的高職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探索出“觸景—模仿—反思”的教學方法。如曾在一個雨過天晴的周末約學生秋游南山,在學生融入自然、閱覽美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傾心研讀王維的《山居秋暝》,讓學生在詩中秋涼、月照、泉聲以及浣女、歸舟的動態和美中,感受清新秀麗的山水畫,欣賞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遐想田園牧歌的生活圖,寫作的沖動就此激發,行文的路徑就此找到。
1.2錘煉寫作的思維本質“生活是具有靈動生命的主體人,人在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享受著生活的快樂,而后煥發理性的光芒。”[5]寫作教學中,筆者十分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經常將現實的生態問題作為寫作話題,以此引導學生作為社會主人,行使權利,擔當責任。比如針對當前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污染,在班級里開展以“保衛藍天”為題的作文競賽,并不斷擴展競賽的邊際效應,將寫作行為引向更深層次,讓學生在對藍天白云的向往與懷念中,冷靜思考美與真之間的距離、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生思如泉涌,對理想環境的向往與現實狀況的不滿汩汩流露,思想的閘門就此打開,環境保護意識也再次得到了強化。
2精心設計生態教育活動,為語文實踐搭臺
利用活動的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動機,使之產生心理需要,在此基礎上,用情感染學生,使之產生一種神往的心理需求,而后教師用情感染,使之由情緒上升到情感的水平。由于在參與策劃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大家在系列活動中就有了明確的環保目標[6]。
2.1設置辯論模擬訓練“語文教育旨在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能說會道,談吐不凡,寫得一手好字,寫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頗具語文素養的標志。”[1]56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開展“辯論”活動,在系統性的訓練中強化環保意識,提高高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1)結合社會熱點和關注焦點選好辯題,根據調查研究撰寫辯論稿;2)圍繞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教給學生辯論技巧;3)根據雙方優勢、強項確定正反方;4)學生代表點評,教師總結深化。通過嚴格系統的辯論訓練,學生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正如一位學生在發言中說道:“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是造就人才的土壤,而人又能動地作用于環境,有人用自己的愚昧和野蠻讓環境雪上加霜,有人以自己的責任和付出為環境錦上添花。我們一定要自覺維護環境,自覺努力學習,讓學校更加美好。”
2.2舉辦有關語文知識的參與性活動以問題為中心的活動課程,是當前中小學語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活動課程是在與語文學科課程的共存共榮相輔相成中發展起來的。”[1]329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7]。“為了使學生深刻認識并體驗到知識的價值和作用,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具體運用,不斷探討和設法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既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引起去掌握新知識的渴求和熱情。”[8]為此,筆者經常在國慶、元旦等節慶日前夕,舉行猜謎、搶答競賽活動,把環保的內容貫穿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和積累語文教材以外的生態環境素材,如中央電視臺“第九頻道”、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動物星球”等欄目,讓學生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介紹和討論等;或者組織全班學生,學習續寫游記,將旅途所聞所見所感以接龍的方式串成“班游地圖”。這些活動身體力行,寓教于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宣傳和強化了生態環境理念,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注現實、解決問題、回饋社會的能力,升華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嘗試開展生態教育研究性學習,為鄉土語文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