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7 16:04: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外貿易的分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高盛公司在2001年的《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ks》報告中表示,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將會在未來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者,到2050年世界經濟將會重新洗牌,這四個國家也被稱為金磚四國。2010年南非加入了金磚四國,并更名為“金磚國家”(BRICS)。
截止到目前來看,五國的經濟確實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跟當初報告的預測基本吻合。這也吸引了許多學者對金磚國家的對外貿易的現狀及其成因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并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和對策。比如:丁振輝等[1]對金磚四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研究,施佳燁等[2]對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都提出,盡管金磚國家在最近幾年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上還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距離。武敬云[3]對金磚國家的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進行了分析,發現金磚國家的貿易關系并不緊密。但是這些研究都是使用相關經濟學指數進行比較,沒有進一步探討金磚國家內部關系以及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
本文受聚類模型的思想啟發,根據2001年到2010年金磚國家的世界市場占有率(MS)、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指數(TC)這三項指標[4],采用聚類分析模型對金磚國家內部和外部貿易環境分別作了分析。
1、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一個將研究對象分為相對同質的群組統計分析技術。聚類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中我們采用歐氏距離的平方作為距離度量來描述樣本之間的親疏程度,然后在計算中本文選用了系統聚類分析中的離差平方和法(Ward法)和平均聯結法分別對樣本進行了聚類。通過對比兩種方法的分類結果,發現結果差異不大。所以本文在這個問題中只探討選用離差平方和法的聚類,其步驟如下:
(1)聚類前先對數據進行變換處理,一般是用標準化變換。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本文中選取的三個指標有不同的度量單位。
(2)根據研究對象,作具體分析以選擇合適的距離。本文選用歐氏距離的平方,公式如下:
(1)
(3)求離差平方和(Ward法)。該法是根據方差分析的原理得到的,如果分類比較合理,則同類樣品之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小,類與類之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大。假設類Gp與類Gq合并成新類Gr,則Gr與任一類Gi的距離遞推公式為:
(2)
經實踐證明,利用離差平方和分類的效果比較好。
(4)確定譜系分類。本文聚類分析的指標依據是三個指數:市場占有率指數(MS)、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以及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RCA)。
2、金磚國家內部聚類
本文選取了2010年金磚國家的數據,并計算出五個國家3個指標(TC、MS、RC)的值(見表1,其中RCA1代表貨物貿易RCA指數,RCA2代表服務貿易RCA指數,TC1為貨物貿易TC指數,TC2為服務貿易TC指數)。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并用SPSS軟件對五國進行聚類分析,并生成聚類樹狀譜系(圖1):
從以上聚類可以看出,如果分成3類,則巴西和俄羅斯屬于一類,印度和南非為一類,中國獨自為一類。所以金磚國家之間的優勢不同(見表2)。
具體分析其差異時,我們可以從表2看出,中國的市場占有率(MS指數)是最大的,是導致中國是第一類的主要原因。南非和印度在貿易競爭(TC指數)上最弱,所以把它們分為了一類。巴西和俄羅斯在三個指標(TC、MS、RC)上面屬于中等值,并且它們之間數值相差并不大。并把它們聚成一類。 以從總體上看,這個優勢差異可以看成:中國>俄羅斯和巴西>印度和南非。
3、金磚國家和其他國家的外部聚類
內部聚類只是分析了金磚國家內部的差異,但不能看出金磚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大小。為了更好地分析金磚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我們抽取了21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的數據,用TC、MS、RC三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并生成聚類樹狀譜系圖(圖2)。在聚類分析Cluster Membership 方框中,考慮到既保證各類差異明顯類數,又不至于過多,所以本文選擇分三類,再分為三類時各個方案所對應的類(見表3)。
從以上聚類圖可以看出,將21個國家分成三類。第一類為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第一類共有6個國家和地區,其對外貿易競爭力水平較強,這類國家和地區TC指數皆大于0,RCA指數大于0,MS指數較高。這也說明這G7中6個發達國家在對外貿易上對金磚國家有著明顯的優勢。
第二類為中國和德國,第二類對外貿易處于中等水平,說明中國在對外貿易在金磚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并且有著比較大的優勢。這也和我們內部聚類得到的結果相同,同時驗證了我們結果的正確性。
第三類為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新加坡、西班牙、奧地利、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泰國、荷蘭和愛爾蘭。它們對外貿易水平相對較弱,并且可以看出金磚國家: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這四國在進行外部聚類時被分為一類,說明四國在對外貿易優勢上差異較小。
4、結果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個論斷:
(1)綜合考慮內部和外部聚類,在對外貿易優勢上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
(2)通過內部聚類分析,可以發現金磚國家內部在對外貿易上差距較小。
(3)雖然金磚國家近幾年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增長,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明顯的差距。
(4)從MS,RCA和TC比較來看,五國都有各自的優勢:貨物貿易中,中國優勢主要是在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巴西和南非主要在資源密集型產品上;俄羅斯則在資源密集性產品上;印度在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上。
5、結語
盡管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總量迅速增長,但是占世界貿易和世界GDP的份額普遍偏低,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極其不相稱。無論從世界市場占有率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以及貿易競爭指數上來看,其數據與發達國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五國都應對各自在對外貿易上的劣勢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通過提高服務及產品在國內三大產業中的比重,為貿易競爭力的提升打下基礎。同時,均衡貨物及服務業結構,增強在電子信息、保險、計算機、金融等方面的貿易水平,從而全方位提升對外貿易規模和質量。
參考文獻
[1]丁振輝,張師颯.金磚四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改革發展,2010,77(8):12-13.
[2]施佳燁,王佩,趙萍萍,周亞騏.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J].江蘇商論,2011,7:69-71.
[3]武敬云.“金磚國家"的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2:21-30.
[4]張念.金磚四國出口貿易競爭力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5]馮躍,鄭鋒.金磚四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及其與發達國家的比較[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2):70-74.
一、概念界定
綠色壁壘是指以保護生物(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護生態或環境為理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間接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法律、法規、政策與措施。
二、綠色壁壘的主要形式
(一)綠色關稅與市場準入。這是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額的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產品的進口,甚至對其進行貿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國就對石油銷售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 使進口石油比國內同類產品每桶多繳納幾美分的附加稅。這種做法對保護國內環境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使生產商在控制成本的驅使下盡可能地少用進口產品。
(二)綠色包裝和標簽規定。一些國家對在市場上銷售的商品的包裝進行規定,包括包裝材質、包裝方式、包裝上的名詞文字說明,另外還有綠色標簽條例。這些規定無疑增加了進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其競爭力。而綠色標簽規定就像是進口商品的“綠色通行證”,它是一種在商品或其包裝上印刷的圖形或標志,是由進口國的有關管理部門按嚴格環境標準審批并發給制造商的,如果進口商品上無此標志則不予進口。
(三)綠色技術標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水平較高,所以有時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制定一些苛刻的技術標準,貿易商品的生產過程沒有達到標準就會被限制進口或是禁止進口。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達到這些技術標準比較難,有時會增加生產成本, 這就給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綠色衛生檢驗制度。近些年來,隨著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貿易戰的加劇,許多國家對商品的衛生檢驗越來越重視, 一些國家以衛生檢驗為借口來限制商品的進口。且要求進行檢驗的商品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嚴,這不僅增加了進口商品的檢驗成本,而且限制了某些國家的商品進入。
(五)環境成本和綠色補貼。一些發達國家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借口, 認為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在成本之內,這就是環境成本內在化。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而言是不利的, 因為一些中小企業自身沒有承擔環境治理費用的能力, 進而形成高環境標準產品生產企業的不公平競爭。而一旦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給予這些企業環境補貼或優惠貸款的話,發達國家又會以此為名征收反補貼稅。
三、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產品出口的市場和銷路。我國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國、歐盟、東南亞、韓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多數是環保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公眾環保意識強,環保技術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也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發源地。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銷路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由于我國的出口市場相對單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場銷路受到影響,出口的增長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
(二)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多數是以環境標準和標志的形式出現,要達到其環境標準、獲取環境標志,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技術改造,會使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上升,價格優勢削弱,喪失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歐盟就提出進口的一次性打火機必須安裝安全閥來避免兒童不慎使用的時候的危險,這就給國內的廠家帶來了難題,涉及到了技術和成本的問題。
(三)對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速度的影響。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是我國躋身世界貿易強國之列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依托。如果某些國家在新的自由貿易體制中肆意實行綠色壁壘,以保護本國市場為目的而提高產品的環境標準,對我國實現加快出口的戰略目標將產生影響,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必將減緩。
(四)從我國的對外貿易關系。由于遭遇的綠色貿易壁壘越來越多,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稍有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因此,必須恰當處理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的沖擊。
四、我國應對綠色壁壘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制定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是減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應對綠色壁壘的有力武器。我國關于環保的法律雖然對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應對綠色壁壘還遠遠不夠,我國應完善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使企業節約資源,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使之與國際接軌,更好地推動我國貿易的發展。
(二)靈活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積極應對綠色壁壘。作為WTO成員國, 在面對綠色壁壘損害我國貿易利益的事件時,我國要依據WTO規則與有關方面進行磋商,向相關組織提出抗辯。我們要善于靈活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綠色壁壘糾紛案,在磋商、調停無效的情況下,我國也要根據WTO有關規定實施貿易報復措施,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和完善環境標志制度。環境標志已成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證,我國也應切實考察建立環境標志制度的可行性,盡快出臺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制度和具體實施細則,并逐步完善。使國內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能得到相關認證,同時對進口商品實施該制度又可以進一步保證進口商品的品質。
總之,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并集中表現在國際貿易的綠色壁壘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 必然會受到一些國家的貿易限制。面對不利局面,我國要積極面對,努力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 合理設置自己的綠色保護屏障,以保護和促進我國的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颯.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的應對策略[J].中國市場,2014,2.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效途徑;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5F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07-0024-04
一、引言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非關稅壁壘的一種,它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所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性措施,這些措施成為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自由進入該國市場的障礙。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包裝和標簽要求,商品檢疫和檢驗規定,綠色壁壘和信息技術壁壘等內容。
目前隨著關稅、配額和許可證等傳統貿易壁壘影響的日趨縮小,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保護方式上的隱蔽性等特點使得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且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限制進出口貿易的障礙,我國產品的出口也深受其害。據統計,世界貿易壁壘的80%來源于技術性貿易壁壘。根據科技部2003年對天津、山東、江蘇沿海三省市260家出口企業的調查,2002年有81.2%的企業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其中38.2%的企業出口直接減少,造成損失高達17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出口額的5.2%。[1]2005年5月10日,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我國2/3的企業、2/5的出口產品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損失約200億美元。[2]在此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重要途徑。對外直接投資能在多大程度克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本文認為,在不同情況下,其跨越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樣的:當進口國實行歧視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的跨越能力比較強;當進口國實行非歧視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應該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跨越進口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現象可能會加大出口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跨越這一壁壘的難度。所以,企業應該有選擇性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采取措施以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程度,從而提高其跨越這一壁壘的能力。
二、對外直接投資已經成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途徑
面對蔓延迅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少學者提出了很多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政策措施。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直接滿足壁壘要求,具體包括充分了解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加強國內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申請國際技術標準認證和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標準認證等;(2)規避或繞開壁壘,包括利用WTO規則和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調整出口市場,轉攻第三國市場,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代替產品的出口等;(3)采取尋租活動,通過賄賂等方法獲取進入國外市場的資格。[3]在這其中,有一些工作是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去執行的,出口生產企業真正可以選擇的措施就是技術創新、對外直接投資和賄賂。
綜合起來,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出口生產企業跨越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之一。理由有:其一,認為出口企業在出口商品時,所遭遇到的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這一過程進行規避,即可以通過資本、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的輸出等形式來規避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其二,主要是從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角度解釋:認為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幾乎從未考慮過對外直接投資的問題。由于貿易使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在沒有外部經濟、貿易障礙和信息成本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唯一最好方式”。只有國際貿易出現了摩擦和障礙時,對外直接投資才會出現。[4]對此問題,海默在其著名的博士論文中也曾作過分析:為了逾越當時的歐洲共同市場和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兩個貿易集團對外設置的貿易壁壘,美國一些具有所有權特定優勢的企業大量進行直接投資。[5]
三、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途徑分析
作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所有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都能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規避?也就是說,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究竟為何?本文認為,進口國在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時是否執行歧視政策,影響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所選擇的途徑也會有區別,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進口國實行歧視性技術貿易壁壘。包括兩種形態:(1)國民歧視,即只要求進口產品達到規定的技術標準而不要求國內同類產品執行;(2)國別歧視,即只要求來自于某些國家的進口產品執行規定的技術標準而對另外的國家則不作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程度是比較高的。
針對國民歧視,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直接進入進口國進行投資,當地生產,當地銷售,以進口國國內產品的身份進入市場,從而可以規避技術標準的管制。當然,這種結果的出現基于一個前提條件是:出口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雖然低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要求,但不低于進口國國內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否則出口企業即使投資進入進口國,也無法占領市場。針對國別歧視,出口企業可以考慮到沒有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第三國國家投資生產,然后以該國產品的名義進入原來的市場,從而間接跨越進口國對進口產品的技術標準限制。這種方式比較多地表現為出口國向第三國出口零部件,然后組裝成成品向進口國出口的簡單加工貿易方式。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會受到原產地標準、運輸距離和成本以及第三國與進口國、出口國的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若是進口國對進口產品的原產地標準要求比較高,出口企業就不能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貿易,而必須實實在在地在第三國投資生產,實現從零部件到成品的“實質性變更”。
2.進口國實行非歧視貿易壁壘。即進口國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法規和統一的合格評定方法、程序等,不歧視任何國家,也不歧視任何企業。這種狀況更多地使技術標準回歸到其本身的含義,而不是貿易壁壘層面的含義。在此情況下,出口企業必須決定是否進行技術創新,以達到進口國技術標準的要求,因為若是簡單地進入進口國投資生產而沒有技術創新,則即使能獲得進口國國內企業和產品的身份,也不能達到在技術上超越的目標。所以,其對外直接投資跨越的有效性關鍵取決于是否進行技術創新。這時,出口企業存在以下幾種選擇:
(1)不進行技術創新,也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是出口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最消極的策略,在這個策略下,出口企業將不得不完全放棄原進口國的市場。不過,出口企業還是可以通過轉移市場,即放棄原來的出口市場,尋找新的出口市場;或者通過國際商業賄賂等方式來維持甚至擴大出口市場,但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性和商業賄賂的不經濟性,使得這種策略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程度加強,采取這種選擇的出口企業最終將會被擠出國際市場,甚至在國內市場也無法生存。
(2)不進行技術創新,但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嚴格來講,這種策略要求出口企業只是在國內不進行技術創新,在國外還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否則它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也就沒有任何跨越的能力。所以這種策略更多出現于這樣一些出口企業:自身缺乏足夠的技術創新能力,而又不愿意白白丟失原有的市場,所以到進口國投資設廠,目的在于向當地廠商學習,及時掌握和提高生產技術,以達到進口國的要求。事實上,通過這種邊投資邊學習邊進步的方式獲得成功的跨國企業已經很多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鄧寧對此進行過專門研究,并認為這是跨國企業在尋覓能夠補充或增強自己核心優勢時的資產。[6]
(3)實現技術創新,但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種策略對于那些沒有足夠的對外投資實力但有一定技術創新能力的出口企業,特別是對那些中小型的出口企業來說,是比較適合的。它沒有對外投資和經營的風險,又能在技術上達到和超過進口國技術標準的要求。這不僅能維持原來的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擴大出口。但是,這種策略將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壓力全部集中在出口企業的技術創新上,要求企業不但能夠及時地跟蹤、獲取國外的技術動態,而且要準確地掌握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情況。
(4)既進行技術創新,又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出口企業根據自身的優勢和能力、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情況和國際市場狀況,將二者結合起來,做到既有對外投資和海外經營,又有技術創新。這個策略起因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實施的時候卻超越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決定到進口國國內還是到第三國進行投資和經營的時候,將更多地取決于國際市場狀況以及進口國和第三國之間的關系。這個策略能將跨國經營和技術創新的優勢合并,形成出口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更強勁的力量,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程度也是最高的。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性”加大了跨越的復雜性和難度
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否會保持不變還是會繼續發展?這個問題可以擴展成兩個方面:一是對外直接投資所規避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是否會變化發展?二是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是否會有其他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出現?從動態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因素將會加大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復雜性和難度。
根據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表現特征和發展趨勢來看,無論是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還是對外直接投資這一過程,技術性貿易壁壘都會有很大的發展,并且表現為類似于傳染性疾病的擴散特征,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傳染”現象,即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現導致更多種和更大范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現。具體表現為:
1.從對一種(類)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到對多種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2.從一個國家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到多個國家設置同樣的壁壘,也就是指其他國家效仿第一個設立該種技術壁壘而跟進設置類似技術壁壘。
3.對同一種(類)產品設置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到設置多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規定個別限量指標到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標體系。
4.壁壘從商品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以及服務領域,覆蓋范圍越來越廣泛。
5.壁壘從獨立使用擴展到與關稅、一般非關稅壁壘一體化使用。[7]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特征既有可能源于產品生產技術本身的發展,也可能源于其作為貿易限制措施的特點,或者進口國不斷衍生新的標準或者程度更深的標準或者范圍更廣的檢測要求,或者其它國家基于擔心第一個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將出口國的產品擠入其國內市場而跟進設置類似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外直接投資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傳染性的發展會產生一種強化效應,一方面,會進一步擴大出口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加大出口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難度,降低其跨越的有效性。
五、對外直接投資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建議
跨越貿易壁壘是很多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之一,但當對外直接投資被作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主要途徑時,其跨越的有效程度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根據前面的分析,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選擇其跨越的有效途徑。
1.有選擇性地對外直接投資。當出口產品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國民歧視或國別歧視的特點時,對外直接投資的跨越能力比較強。所以,出口生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該更多地選擇這些領域的產品,以進口國國內產品的身份獲得這些歧視政策的保護。同時,政府應該優先支持這些產品的對外直接投資。
2.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當進口國實行非歧視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只有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才能最有效地跨越進口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事實上,技術創新是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越強,應對貿易壁壘的能力就越大,對外直接投資的跨越有效程度就越高。
3.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傳染特征會加大出口企業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難度,降低其跨越的有效性,所以,預防傳染或降低其傳染程度是提高跨越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其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依據傳染的特點作好預警工作;制定對應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體系,形成牽制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傳染的“制動閥”等。
參考資料:
[1] 江小涓等.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魏建國.中國貨遭遇大面積技術壁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511/150453289.shtml,2005-05-11.
[3] 馮宗憲,柯大鋼.開放經濟下的國際貿易壁壘――變動效應、影響分析、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 劉易斯?威爾斯.第三世界跨國企業[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6.
二、國家對外貿易發達程度的類別劃分
要考察國家的對外貿易發達程度,不能僅用進、出口額的高低來判斷,因為進出口額也包含了其他一些經濟指標(如人口、國土面積和GDP)的作用,不能如實地反映一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狀況。因此我們需要對眾多指標的信息進行提煉,找到能夠綜合反映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程度的指標,并對具有不同對外貿易發展程度的國家進行分類,從而為下面兩節的分析做準備。
(一)研究對象
中國以及2005年與中國貿易往來量高的前列國家(計算總解釋比例接近60%,其中排除了香港占的16%,具體參見September2006,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選取的國家見表1。所有這些國家的對外貿易總額占全球總額的60%。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沒有將全世界進行劃分,只是選取和我國對外貿易上經濟往來頻繁的一些國家,因為如果按區域劃分,就會導致樣品數太少,與變量數接近,聚類結果不會好。[2](P54-97)同時,之所以要選擇與中國貿易往來量高的國家,原因之一是數據獲得的便利,另一個是這些國家同時也是國際貿易中較活躍的國家,研究它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基本方法
在聚類指標的選取上,我們主要用到四個指標的數據:各國對外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年中人口數和國土面積。其中各國對外貿易總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年中人口數和國土面積三項指標用來消除經濟總量、人口和國土面積對對外貿易總量所產生的規模(加權)作用,因此在選定具體的衡量對外貿易發達程度的聚類指標時,不采用絕對指標,而全部使用相對指標。本文所使用的聚類分析指標如下:人均GDP(億美元/萬人),人均對外貿易總量(億美元/萬人),每萬平方公里總產值(億美元/萬平方公里),每萬平方公里對外貿易總量(億美元/萬平方公里),對外貿易總額與GDP比值,人均國土面積(萬平方公里/萬人)。由于上述考察變量有一定的重復成分(重復的部分相當于對同一個指標進行加權),因此要對數據降維,這里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再進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篩選因子的規則是特征根大于1。
(三)依據對外貿易特點進行類別劃分
1.2005年數據聚類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規則我們對上述7個指標進行綜合,選取了兩個因子,它們能解釋原有變量的85.46%的信息,解釋效果比較好。再用這兩個因子將16個國家聚類(先標準化數據,采用歐式距離平方,離差平方和最小法,層次聚類法)。將圖2進行綜合后,得到貿易發達程度聚類結果(分成三類):第一類:印尼,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韓國;第二類: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日本,英國,德國,意大利,美國;第三類:新加坡。2.2000年數據聚類用上述同樣的方法利用2000年的數據將16個國家聚類,分類結果與2005年完全相同,這表明了上述分類的穩定性,即國家對外貿易發達程度在2000-2005年間具有穩定性,16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基本處于三個不同的水平上。
(四)聚類說明
根據各項指標的匯總數據來看(見如表1、表2兩張分類匯總圖),我們發現,三個貿易類別的指標平均值差異都很大,可以用貿易發達的程度對該聚類進行解釋:第一類屬于對外貿易發展有待完善的國家,第二類屬于對外貿易發展比較完善(發達)的國家,它的所有指標都要高于前者(除了對外貿易總額與GDP比值之外),第三類是對外貿易發展相當完善的國家,它只包含有一個國家———新加坡。從兩張匯總表的數據來看,該國具有高產值效率和高貿易額效率(平攤至人口和國土面積上),顯然,新加坡與其他所有國家的貿易發達程度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不能和別國作對比。
三、國際貿易組織參與度情況
(一)問題的引入
從以上分類的結果來看,不考慮新加坡(由于新加坡自成一類,該國的對外貿易比較特殊,因此在這里不將其列入進一步的分析之列),其它兩類有一定的規律性,第一類以亞洲國家居多,而第二類以歐美國家居多。我們知道,在全球以及區域貿易經濟組織中,歐美國家的活躍程度要明顯高于亞洲國家,那么這是否表明:一個國家參加的貿易經濟組織越多,貿易就越發達呢?如果這個設想是正確的,那么也就驗證了國際貿易組織對國家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為了驗證這個設想,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到2005年為止我們研究的15個國家在全球的幾個主要的貿易經濟組織中的參與情況。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14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德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韓國,美國,印度,中國。世界三大區域性多邊經濟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2個):美國,加拿大;歐盟(4個):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亞太經合組織(10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日本,泰國,印尼,俄羅斯,美國,韓國。另外,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在國際貿易中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3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
(二)數據整理以及專家打分
利用如上的參與情況,可以將待研究的15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組織參與程度進行專家打分。
四、外貿類型與貿易組織參與度得分的對應分析
如前所述,在第二節的分析中,除去新加坡之外,根據對外貿易相關數據,使用聚類分析法將15個國家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對外貿易有待完善的國家(記為類別1),即對外貿易較不發達國家,包括印尼,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韓國七國;第二類是對外貿易比較完善的國家(記為類別2),即對外貿易發達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日本,英國,德國,意大利,美國八國。同時在上一節的分析中,使用專家打分法將各國貿易組織參與數據進行綜合得到了相應國家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參與程度得分,分值越高表示參與程度越高,這里的得分數據不同于前面的類別劃分數據(定類數據),屬于連續變化的定距數據。
(一)基本分析思想
按照文章開頭的設想:一國參加的貿易組織越多,對外貿易就越發達(當然還要考慮國際貿易組織的成熟程度)。為了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分析,這里使用列聯表對應分析的方法,構造一個交叉列聯表,其中“行”表示聚類的類別,“列”表示貿易得分。并且這張列聯表要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分值越高,其趨向于歸入類別1的程度越高的趨勢,如此也就證實了更多地參與國際貿易組織對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設想。
(二)數據預處理
為了使數據與相應的分析要求匹配,進行列聯表對應分析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預處理。由于列聯表對應分析要求行列均為類別屬性,并且頻數列列表中不能出現頻數為0的單元格,必須對國際貿易參與程度得分進行合理的二元化處理。經過幾次試算,確定以得分4.5作為臨界值,總分值<=4.5為第一類,總分值>4.5為第二類。[3](P450-483)于是,將第二節分析得到的貿易發達程度類別(分別為類別1和類別2兩類)與第三節分析得到的貿易組織參與分值類別(分別為<=4.5和>4.5兩類)進行頻數交叉列聯。
(三)對應分析基本結果
按照對應分析的思想,行列分類類別最小值為2,故最大維度是2-1=1,因此僅使用一個維度就能夠綜合列聯表的全部信息。通過行和列的各個類別在這維度上的相對最標,我們能夠發現列聯表中的行與列之間的聯系,從而揭示一國的外貿發達程度與其國際貿易組織參與度的內在聯系。行的“第一類”得分接近于列的“分值<=4.5”,而行的“第二類”得分接近于列的“分值>4.5”,從而認為貿易發達程度與國際貿易組織參與程度有較高的關聯度。同時行和列的不同類別分值差距較大,說明在對應分析之前的行和列的劃分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這里得到的對應分析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四)結論以及對策建議
本文的主體立足于全球貿易經濟,選點式的對16個國家的對外貿易進行了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更多參與國際貿易組織能夠促進本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進而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這一結論對目前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中國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自從中國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可以說,相對于參與其他國際貿易組織而言,入世是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入世對于中國來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不同的學者對于中國入世說法不同,有人認為無歧視待遇原則和關稅減讓不僅能夠提高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外貿發展,也為國內改革和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有學者關注于中國當前對外貿易中日益增多的一系列經濟摩擦問題。[4](P105-140)那么入世究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促進,還是阻礙?與前面這些流行的探討問題的方式不同,我們這里并不具體針對某一貿易具體現象來衡量中國入世的利弊,因為這樣反而會使許多簡單問題復雜化和不確定化。通過這里對應分析的得到的結論,我們更加肯定了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其他貿易組織)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非僅僅只是一個虛設的頭銜,這樣也可以免除了許多不必要的是與非的紛爭。同時針對以上的對應分析,為了更加深入的發展中國貿易經濟,筆者認為中國在未來國際貿易組織事務中應該保持如下的原則:
1.促進已加入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完善程度
在本文的分析中,貿易組織完善程度越高,賦予的專家權重越大,從而國際貿易組織參與程度得分也越高。在表3種列舉的5個國際貿易組織中,有中國參加的是WTO和亞太經合組織。其中WTO到目前為止已有相當數量的成員國,是所有國際貿易組織中最完善和發達的一個。相比于WTO而言,亞太經合組織則是一個“較為松散的地區性經濟論壇”,目前“該組織早先極力倡導的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有所放慢”,從而阻礙了亞太經合組織的進一步的發展,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外貿得益。為此,中國作為其成員國之一,應努力推進其“在本地區建立一個強勁和開放的市場以支持經濟增長”。[5](P99-104)
2.積極加入其他現有的國際貿易組織
目前,中國僅僅只參加了WTO和亞太經合組織兩個國際貿易組織,還有相當一部份國際貿易組織中沒有中國的席位。爭取加入這些國際貿易組織能夠更好的解決貿易壁壘等一系列現存的貿易問題,從而促進中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當然同時也要考慮成本(會費)和收益(本國對外貿易的促進)之間的平衡。3.參與建立新的國際和區域經濟貿易組織中國可以根據自己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其他有共同利益的國家發起新的國際貿易組織。可以看到,在國際貿易中許多國家和地區還存在盲點,已有的國際貿易組織并不足以涵蓋這些國家。建立新的國際貿易組織對于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五、本文需要改進的地方
由于所學和掌握資料的局限,在分析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現列舉如下: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 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內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它由各國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競聘寫作網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對外貿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二、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有形貨物貿易指有形的、實物形態的、可以看見的貨物的貿易。為便于統計和國與國之間進行協調,1974年聯合國秘書處修訂了1950年版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現行實施的是1974年修訂本。在該版本中,把國際貿易貨物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 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 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由于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894(2008)03-0001-06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改革開放開始的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僅206億美元,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無足輕重;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7 067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大國。從1978年至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80多倍,年均增長17.1%,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在世界貿易中所處地位不斷上升。伴隨著對外貿易額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也在不斷轉換。因此,深入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演進趨勢,把握其競爭優勢的變化特征與規律,對于今后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進而實現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現狀分析
1 工業品成為主要對外貿易商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高速的對外貿易增長,使得中國出口商品中工業品的比例顯著上升。上世紀80年代,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整個出口的比率高達50%以上,而進入90年代,紡織、機械等工業制成品的份額迅速上升并占據著出口商品的主導地位。1990年工業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已經達到74.8%,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例為20.18%。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規模首次突破5 000億美元大關,達5494.3億美元,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56.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達2814.9億美元,占總出口的29%,全部工業品的出口已經占到整個商品出口的94.5%。
另一方面,進口的商品結構相對比較穩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口產品中工業制品的比例一直維持在80%左右的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國際市場上油價的大幅上升及國內投資過熱,使得一部分國內短缺的資源性商品進口大幅增加,進口產品中工業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工業品占據主導地位的進口結構并沒有多大的改變,2006年進口商品中,工業品所占的比例仍然達到76.4%。
2 美國,歐盟及東亞是中國的主要對外貿易市場 從中國貿易的地理方向來看,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主要市場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從出口來看,改革開放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香港地區一直是中國大陸的主要出口市場。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香港作為大陸出口市場的地位在不斷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和歐盟地位的上升。其中,美國市場的比重由1990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21%,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其次分別是歐盟18.8%、香港地區16.0%、日本9.5%。另外,從進口來看,盡管日本、歐盟仍然是中國的主要進口伙伴,但來自韓國、東盟、臺灣省的進口近年來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已經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從貿易總額來看,2006年,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接下來依次為美國、日本、我國香港地區、東盟、韓國、我國臺灣省。上述7個國家和地區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4.4%。
3 加工貿易的比例在不斷擴大 加工貿易發展是與中國改革開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1978年廣東承接第一份來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國的加工貿易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1979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2.35億美元,只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4%,至2006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增至5103.7億美元,是1979年的2140倍,占整個出口貿易的比例高達52.7%,中國已經名副其實地成了世界加工貿易大國。換句話說,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是從日本、歐盟、韓國等國家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在國內加工成制成品或者半制成品再出口到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拉動中國加工貿易高速增長的主力軍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通過對中國的投資,一方面引發了中國大量從國外進口機械設備,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加工貿易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而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又進一步推動了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外商投資與加工貿易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不僅是加工貿易,事實上,伴隨著中國吸引外資的急劇增加,外資在中國對外貿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1985年,外資企業所占貿易的比重尚且不過3.4%,而1990年則上升到17.4%,1995年達到39.1%,2006年則上升到47.9%,達到創紀錄的8435.5億美元。
二、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分析
1 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國際競爭力的測算 衡量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許多指標,本文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來測算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所謂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某對外貿易商品的凈出口與進出口總額之比,即TC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若指數為正值,表明該類商品為凈出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若指數為負值,表明該類商品為凈進口,不具國際競爭力,若指數為零,表明此類商品為產業內貿易,競爭力與國際水平相當。為了使分析的結果更具國際可比性,本文對貿易商品的分類采用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將我國的貿易商品分為九大類,即SITC中的0~8類,不考慮其中的9類商品“未分類的商品”。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商務部商務統計的有關資料,筆者對1980~2006年中國貿易商品的貿易競爭指數進行了計算,計算的結果如表1所示。
2 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趨勢 從以上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現狀及九大類貿易商品TC指數的分析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變化呈現出如下特點:
(1)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力的基礎是比較優勢。從上面中國Tc指數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除個別年份以外,中國在0類、1類、8類商品TC指數一直保持大于零,顯示比較強的競爭優勢,0類、1類、8類商品主要包括肉及肉制品、飲料、服裝、家具等商品,這些商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尤其是8類商品,除了個別年份以外,其TC指數持續保持在0.5以上。這說明這類產業一直保持著相當強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的主要出口產業之一。在此類商品中,服裝、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國具有世界一流的國際競爭力,但在科學儀器及攝影器材等技術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偏弱,其TC指數仍小于零。5類、6類、7類商品的TC指數除了少部分年份以外,基本上為負數,顯示中國在這類商品上缺乏國際競爭能力,而這類商品大多屬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占世界總量的26.3%,再加上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這種
現狀決定了中國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勞動力成本低是中國吸引成本驅動型的國外投資、承接國外公司加工制造環節的海外轉移的一個重要的參數。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與中國勞動力成本低是分不開的。
勞動密集型產業擁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表現為比較劣勢,這是我國目前對外貿易的基本現狀。這一點適合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資本與技術相對稀缺的要素稟賦特征,說明中國工業產品的對外貿易基本符合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原理。
(2)原材料、燃料等資源短缺的狀況越來越嚴重。2類、3類、4類商品主要包括木材、紙漿、礦物燃料、動植物油脂等商品,這類商品大多屬資源密集型產品,TC指數大多小于零,且整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表明中國原材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比較低,并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前,包括木材、紙漿、礦物燃料在內的原材料、燃料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內的供應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國內的需求,中國已經成為原材料、燃料的純進口國,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完全喪失了競爭優勢。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展開,原材料、燃料等資源短缺狀況將不斷惡化,對外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將成為中國今后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3)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優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世紀80~90年代中期,中國初級商品TC指數基本是正值,而工業品的TC指數基本上為負值,說明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是出口國內尚且不是十分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食品等初級產品換取國內經濟發展急需的包括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在內的工業產品。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初級商品TC指數轉變為負值,而工業品的TC指數轉變為正值,說明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轉而從國外進口國內不足的原材料、能源,出口工業制成品。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第7類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的TC指數在2003年以前一直為負數,但一直呈現逐步上升趨勢,表明我國在機械及運輸設備國際商品市場上,盡管沒有競爭優勢,但總體競爭力呈現持續上升。進入2004年,第7類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的TC指數首次上升到0.03,表現為正值,而2006年更是達到0.12,顯示出一定的微弱競爭能力,表明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目前在國際貿易中已經處于產業內貿易狀態。鑒于機械及運輸設備行業的發展趨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機械制造產業將成為中國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主要產業。
三、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的最終目的是如何不斷提升整個中國的產業競爭力。而要促使整個中國的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必須將現階段的產業競爭力與將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有機的結合。基于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產業競爭力提高可以滿足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對外貿易方面的需要,但這種利益更多的是一種靜態的利益。而勞動生產率持續、快速地上升才會給中國帶來動態的利益,促使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但這種持續穩定的增長必須以產業競爭力作為支撐,否則就難以持續。基于以上的考慮及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優勢的變動趨勢,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應該是在繼續實施比較優勢戰略的基礎上,大力扶持勞動生產率發展潛力很大的產業。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繼續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地位的迅速上升,國內有關今后中國應該放棄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轉而實施趕超戰略的呼聲越來越高。從上面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國際貿易分工中,仍然是以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為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仍以紡織服裝、玩具、雜品等勞動密集型為主。中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分工合作,既是緩解中國就業壓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中國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取得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離開了這種基礎,中國的對外貿易將失去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2 積極扶持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的發展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是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這并不等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就只能局限于按照比較優勢來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由于經濟發展必然會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而產業的不斷升級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離開了產業的升級,經濟發展遲早會走向停頓。改革開放以前,原材料、能源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今天,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是進口原材料、能源,出口工業制成品。盡管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是中國現階段的比較優勢,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將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中國也不可能一直是一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勞動力工資的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從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比較優勢現狀來看,我國的機械、化學、金屬制品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仍然不具備競爭優勢,但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增強,部分商品已經在全球的產業鏈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要成為經濟大國,僅僅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支撐是不現實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應該是中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必須重點發展的行業。環顧世界經濟大國的現狀,其產業結構無不是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因此,我們必須動態地去把握和運用比較優勢戰略,在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雜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對于我國目前尚沒有絕對競爭優勢,但與國際上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給予積極的扶持。
從上面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力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機械及運輸設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直在持續上升,近年來的出口量已經占據了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相當一部分的機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商品的競爭力達到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已經初步具有參與全球國際分工的競爭能力。對于這樣一些新興產業,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該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與引導,促使這些行業加快科技進步的步伐,不斷改善工業產品的品質,提高國際競爭力水平,從而使我國的工業發展與對外貿易在不斷追求動態比較優勢中獲得更多的動態利益,促進我國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根據積極扶持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這樣一種對外貿易戰略,除了扶持機械及運輸設備產業以外,目前中國需要重點保護的國內工業部門還有:化工、飛機制造、計算機等產業。我們應當動用可能使用的一切關稅和非關稅貿易保護措施,將這些部門的國內生產保護好。
為此必須對目前的關稅和其他各種對外貿易政策作重大調整。目前我國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是鼓勵企業使用外國產的設備而不使用國產設備,鼓勵企業使用進口飛機而不使用國產飛機,這種狀況不應當再持續下去了。
3 充分利用國外能源、原材料資源 中國雖然是一個人口與資源大國,但能源及相當一部分原材料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鐵礦砂、氧化鋁在內的40多種大宗礦產基本上都處于緊缺狀態。鐵礦砂、氧化鋁進口依賴度高達45%,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約占國內消費總量的40%,石油資源嚴重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和不穩定要因。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能源、原材料的短缺狀況將進一步加劇,高耗能、大量使用原材料的工業產品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降低。在我國目前貿易順差比較大、外匯儲備比較充分的條件下,對能源、礦業產品等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的工業產品,可適度減少國內生產,充分利用大量的外匯儲備,到國際市場去調劑供需缺口。在這一點上,中國應當借鑒美國的經驗,減少對本國領土上的石油及其他礦產資源的開采,適當地將本國的石油及其他礦產資源儲存起來作為應付重大國際危機的戰略儲備。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認識與把握我國在能源、原材料資源稟賦上的劣勢。通過不斷優化和調整能源的結構,提高能源、原材料資源的利用效益,促使中國的工業和對外貿易結構逐步從以大量消耗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粗放型加工工業,向節約能源與資源為主的機械裝備工業、高科技產業等效益型工業過渡。
4 在全球范圍內積極開展產業內貿易 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更大范圍內推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跨國公司的大發展,加速了資本的相互滲透,溫特主義(Wintelism)與跨國生產網絡(CPNs)的形成,促使各國圍繞著產品標準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按照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分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各國在產業的不同階段、不同環節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產業內貿易比重迅速上升,已經成為當今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在機械及運輸設備方面參入到了全球的產業內貿易。盡管目前我國的產業貿易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主要是以成本和相應人力優勢為基礎的,但由于產業內貿易可以形成產業集聚、充分享受規模效益,不僅如此,機電、運輸設備、IT等實行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大多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因而以機電、運輸設備、IT為龍頭的部分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將在我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應充分利用全球產業內貿易不斷擴展的條件,積極學習貿易伙伴在工藝創新、產品差異化等方面的優點,作好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以此成為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動力。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二、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中圖分類號 F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3-0092-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15
自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對外貿易規模迅猛增長,隨之而來的是CO2排放的急劇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溫室效應”等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工業部門作為我國對外貿易、CO2排放源的主體,面臨越來越大的CO2減排壓力。借鑒Grossman and Krueger [1]的經典分析框架,對外貿易主要通過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的機制影響東道國生態環境。其中,研究對外貿易技術效應對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對于低碳技術的國際轉移與擴散過程中技術途徑的優化和我國工業行業CO2排放績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