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6 17:18: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慧醫療市場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 目的 探?總結纖維十二指腸鏡逆行膽胰管造影放置膽道內塑料支架姑息治療晚期惡性膽道梗阻的臨床研究及護理體會。 方法 選取58例2014年1~10月到我院就醫的確診為惡性膽道梗阻的患者,進行ERCP放置膽道內塑料支架姑息治療。研究ERCP放置膽道內支架姑息治療惡性膽道梗阻成功率、膽道再堵率,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變化情況。隨訪患者生存時間,觀察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中護理和術后并發癥護理。 結果 惡性膽道梗阻患者經ERCP放置膽道內塑料支架姑息治療成功率高達93.1%,術后膽道再堵率為20.7%;術后患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指標均顯著下降(P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5-01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study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with plastic stent placed in the bile duct under fibrotic duodenoscopy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ethods 58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underwent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bile duct with plastic stent placed in the bile duct in ERCP. The success rate and the biliary resuscitation rate of plastic stent placed in the bile duct under ERCP for the palliative treatment were studied. The changes of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lkaline phosphatase, aspartate 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ere detected.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as followed up.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ntraoperative nursing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nursing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uccessful rate of palliative treatment was 93.1%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by placing plastic stent in fiberoptic duoden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blocking rate was 20.7%. The postoperative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lkaline phosphatase, aspartate 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P
綜上所述,通過纖維十二指腸鏡逆行膽胰管造影放置膽道內塑料支架姑息治療晚期惡性膽道梗阻是可行的,并發癥較低;即使出現并發癥,經有效護理治療均可使并發癥得到緩解或消失。
GQY視訊2015年凈利同比下滑6成
GQY視訊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1-12月,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00萬元-6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9.33%-79.55%。
對于凈利潤較同比大幅下滑,GQY視訊方面表示,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持續影響,專業視訊產品及解決方案的總體需求增速減緩,由于同行業競爭加劇、產品毛利降低、以及部分中標項目實施周期延長等原因,導致專業視訊產業盈利情況較上年同期出現一定下滑。
此外,GQY視訊在2015年著重發力的機器人業務開展未達預期,也對其業績造成影響。目前,GQY視訊主要涉及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與醫療機器人三大領域。報告期內,GQY視訊新產品“車載自平衡救護平臺”尚未形成銷售,由于公司對該產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對公司2015年度利潤產生影響;與此同時,公司”防恐機器人”智能單警和移動警務平臺重大經營合同計劃實施進展大幅滯后,導致2015年1-12月份“移動警務平臺”系列產品銷售不達預期。
激光投影銷量 2015年同比增長超5倍
近期,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稱,去年國內激光投影市場逆勢爆發,銷量規模達到45萬臺,同比增長超5倍,純激光光源產品銷量增長更是超過了17倍,而與此同時,激光投影以外的其他類型投影機銷量下降3.4%。
報告中還指出,由于國內經濟結構轉型、政府及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工程項目推動放緩以及受其他大屏幕顯示產品的沖擊,去年,中國投影市場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而在“十二五”期間,激光顯示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大量資金和企業進入這一領域,使得產業快速健全、壯大,激光顯示技術持續升級、成本不斷下降,市場終于在2015年實現規模化銷售,去年也因此被稱作激光投影市場元年。
目前激光投影機主要包括純激光光源、混合光源(LED+激光)兩種。受益于激光熒光粉技術驅動,激光光源產品均價大幅下降至4萬元以內,銷量同比增長巨大。LED+激光光源產品均價也降至兩萬元以內,但面臨LED亮度升級和激光光源成本下探兩方面壓力,銷量增長受限。
真視通募投項目穩步推進
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7.087億元,同比增長 21.82%;實現利潤總額6,909.67 萬元,同比增長29.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6,003.98萬元,同比增長 28.51%;實現經營活動凈現金流8,397.81萬元,同比增長25.34%,較好的完成了公司的年度任務。
2015年6月18日IPO以來,公司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多媒體信息系統升級項目、生產監控和應急指揮系統升級項目。截止報告期末,募投項目按計劃穩步推進中。目前,募投項目具體計劃中基于云技術的云平臺(云視頻、云媒體、云培訓)系統項目(申請注冊商標:真會通)、智能多媒體交互協作軟件、數據可視化展示平臺軟件等已經投入應用,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金橋信息業績持續增長
金橋信息年報披露,隨著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的不斷深入,政府部門、軍隊、能源、金融等客戶對多媒體信息系統的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使得金橋公司經營規模擴大、營業收入增長形成了廣闊的空間。報告期內,公司抓住機遇,積極拓展行業應用,尤其在推進法院信息化建設,著力打造“陽光法院”、“智慧法院”上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分產品)均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其中,多媒體會議系統營業收入為 3.63 億,較去年同比增長 5.87%;應急指揮中心系統營業收入為 1.05億,較去年同比增長 13.06%;科技法庭系統營業收入為1.31 億,較去年同比增長12.55%。
報告期內,公司全面落實各項工作,共實現營業收入6.398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 8.8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3,676.94 萬元,較上年同比減少 3.51%。
迪威視訊積極推進激光產品
迪威視訊4月24日披露2015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43.7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01.34萬元,同比增長207.00%;基本每股收益0.03元。公司表示, 報告期,公司積極推進在智慧城市各領域的業務,不斷提高公司激光顯示產品品牌認知度,并加大研發和自主創新,激光產品線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本報告期,公司通過整合業務資源,優化內部管理體系,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2016年,公司將繼續推進智慧城市的項目建設和運營服務,一方面盡快完成已簽約項目的工程建設和收入結轉,另一方面拓展新型運營類的智慧城市業務;激光顯示領域,將加大力度推廣激光電影放映機和工程投影機,另一方面將盡快推進一體機、觸控屏等新產品的產業化,以及中低流明、面向商用和民用的新型投影顯示產品;云計算數據中心方面,在年內完成鄂爾多斯數據傳輸通道和機房的建設。
創維實現全球第一家4K OLED量產!
2011年,世界各國對于具有巨大潛力并亟待開發的物聯網產業發展都極為重視,物聯網成為了占領全球競爭制高點和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十二五”開局,物聯網產業無疑將成為新年里最“給力”的新興產業。
產業規模增長迅速
物聯網是一個新興領域,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諸如微電子技術、傳感元器件、自動控制、機器智能等,隨之帶來的市場利潤無可限量。目前,我國約有1億臺個人電腦,而物聯網終端需求量遠大于此,諸如10億數量級的信息設備、30億數量級的智能電子設備、5000億數量級的微處理器和萬億數量級以上的傳感器需求,其市場空間遠大于互聯網。隨著物聯網市場商業盈利模式漸漸清晰,分析機構預計2011年物聯網總體產業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
年前,我國首個《中國物聯網行業景氣及企業家信心指數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物聯網行業景氣與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69.9,充分表明行業宏觀經濟運行和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該報告也為企業提出發展建議,即關注國家政策,抓住產業機遇;做好投資規劃;提升研發力度,加快產業鏈整合;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加快民用產品開發。
自2009年以來,我國各地政府紛紛提出了物聯網發展的規劃,上海、無錫、杭州等城市已率先啟動。2010年4月,上海嘉定、浦東新區謀劃建設兩大物聯網產業化基地;5月,總規模為50億元的國內首個物聯網產業基金――“中國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成立。該基金將通過產業資本、金融資本與政府政策支持相結合,對物聯網產業的非上市企業進行直接股權投資,并對技術領先型企業進行并購重組,積極推動自主創新。
與此遙相呼應的是政府對于物聯網人才培養的“給力”。201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通過審批的140個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在新增本科專業名單中,“物聯網”成為最大熱門。國內開設的物聯網專業,包含傳感器原理、無線通信原理、無線傳感器網絡、近距無線傳輸技術等教學課程。
聚焦公共服務領域
日前,在政府高度重視下,各類研發機構和物聯網企業已加大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投入,促進研發成果的轉化。同時,物聯網所涉及的關鍵技術,比如射頻技術、分布式計算、傳感器,實時數據交換等,均在相關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物聯網的新穎之處在于,利用這些技術的交叉與融合,建立一個“物物”相連的網絡,從而完成遠程實時數據交換與控制,方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隨著物聯網各類解決方案的完善,物聯網技術將會進一步聚焦公共服務領域,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以及人口和土地資源、城市交通和綜合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
從世界范圍來看,物聯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未來三到五年將是物聯網產業基礎環節支持商迅速發展的階段。2011年,我國物聯網產業中將涌現一批致力于通信網絡技術和智能芯片技術的企業,并有望成為整個產業的領頭羊。專家指出,未來物聯網發展將以城市應用為突破口。2011年,隨著各地智慧城市規劃出臺和部分發達城市的示范作用,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需求將呈井噴狀態。
標準將相繼出臺
不可否認,雖然物聯網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其依然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物聯網的應用推廣還處于探索階段,清晰的規劃和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依然缺位。因此,未來發展的關鍵是尋找規模化應用的突破口。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陸續制定了建設智慧城市的規劃,城市應用將是未來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突破口。2011年,上海、寧波、無錫將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體系建設、新興智慧產業等方面取得突破。其中,信息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是感知網絡和無線城市建設;新興智慧產業主要是物聯網基礎產業、智能電網、智慧家居、智慧農業以及由此催生的各類現代服務業。
自物聯網概念出現以來,產業標準缺失―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尤其是隱私和安全成了首要問題。日前,我國已成立了專門的物聯網標準化工作組,今年有望成為物聯網標準制定最有成效的一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預測,未來10 年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關投資將超過2 萬億元人民幣。如果說這樣的數據還讓你感覺太過籠統的話,僅從上市公司的既有披露訂單也可做一鳥瞰,省級行政區通常投資額度在100~500 億元,地級市通常投資額度在10~30 億元,區縣級投資額度在1~5 億元,不用太過復雜的測算,全國智慧城市總投資額預計會在9700~41630 億元,萬億元的市場格局妥妥的。
2014年以來國家層面對智慧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8月由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聯合《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標。
時至今日,智慧城市理念引入中國已經接近 6 年時間,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形態,智慧城市經歷前期市場探索,目前規劃層面已經在諸多地區鋪開試點。隨著政策的逐步跟進,智慧城市建設將由點及面逐步滲透,國內建設浪潮已經興起。那么在討論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收益之前,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中國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面臨的資金難題。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大手筆的投入,從開始的基礎設施的鋪建,到下一階段的信息互聯互通,直至后期的城市升級、運營、維護都牽涉到資金運作(見圖)。
智慧城市項目通常涉及投資額度較大,因此融資是智慧城市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所需資金巨大,涉及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體,涵蓋投融資、建設、運營、監管等過程。傳統的政府自建自營模式已經遠不能滿足投資需求,更多的資金需要由企業和融資機構去籌措,將市場機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了《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七大領域的投資建設,并著重強調了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這顯示了國家在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進行投融資機制創新的決心。這對智慧城市建設來說,無疑是為進一步推進智慧城市應用產品的建設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智慧城市2.0
PPP模式承載地方融資和債務平臺雙重使命,是對商業模式的重要創新,對智慧城市建設影響深遠。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為全面實施財政全口徑預算,以及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難題,財政部近日制定并印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文件,要求地方清理并甄別政府債務,并力推PPP模式融資,要求地方政府清理并甄別在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償完畢的債務,為將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奠定基礎;此外,地方各級政府要認真甄別篩選融資平臺公司存量項目,對適宜開展PPP模式的項目,要大力推廣PPP模式,達到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獲取合理回報,又減輕政府公共財政舉債壓力、騰出更多資金用于重點民生項目建設的目的。相對于招投標模式使用財政資金,項目立項流程繁雜、耗時等缺點,PPP模式是一種高效投資模式,政府通過PPP模式搭平臺,能夠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最終項目能夠快速立項并實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進程。
內在邏輯與新模式
智慧城市建設周期往往比較長,短則幾年,長則10~20年。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基本上都處于燒錢階段,由于智慧城市收益見效慢的特點,政府要取得回報需要很長的時間。一些可以完全商業化運營的項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項目建設,待項目建設完成到真正投入運營,需要較長的時間。
社會利益凸顯,經濟效益難變現,這是很多智慧城市項目的內在邏輯。雨水、污水、燃氣、電力、通信等地下管線的智能化改造,是智慧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目的是實現對底線管線的實時監測和故障預警,這是屬于城市管理者提供給普通市民的最基礎的設施服務,是很難通過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來盈利的。由人口數據庫、企業法人基礎數據庫、宏觀經濟數據庫、地理空間數據庫、建筑物數據庫等五大數據庫組成的基礎數據庫,存儲著智慧城市中基礎、變化頻率相對較低的信息資源,是智慧城市公共數據的根基,是各類智慧業務應用系統的重要支撐,從而為各部門、領導、企業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然而基礎數據庫也很難通過商業運營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它產生的是社會效益。對社會力量來說,在智慧城市應用產品方面的投入更多的是從娛樂、消費等方面起步的,在醫療、健康、教育、養老等這些貼近民生服務的領域中,往往是建設難度更高,投資周期更長的項目,同時,也面臨著找不到好的盈利和推廣模式等一系列的問題。
PPP模式的國際經驗
于我國而言,智慧城市的PPP模式是一個新課題,當然,國際上也不乏一些成功經驗可資借鑒。
德國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都有專門的機構負責。這些機構或者是政府部門,如法蘭克福的環保局,或者是政府特意成立的下屬機構,如柏林的柏林伙伴公司和弗里德里希哈芬的虛擬市場有限公司,其職責都是代表當地政府提出一些長期的、宏觀的規劃目標,并從市場上挑選最具吸引力并適合當地實際的智慧城市項目。
在德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中,根據提出某項目標主體的不同,德國城市會有不同的資金來源,如歐盟、聯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以及相關企業。如果是前三者提出目標要求城市完成,那么它們就會給這些城市一定比例的建設資金。比如,為實現節能減排,歐盟提出“力爭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以上”的目標,并投資1.15億歐元幫助500多個城市進行節能建設。德國聯邦政府提出“電動汽車國家發展計劃”,并選取了包括柏林在內的4個州開展試點。在這個為期4年(截止時間為2016年)的項目中,聯邦政府投入8000萬歐元,柏林州政府投入6000萬歐元,參與企業投入6000萬歐元。
世界各地智慧城市項目最常見的金融工具包括:公私合伙、綠色債券、節能績效保證合約、稅收增量、眾籌和私人投資。
歐盟支持跨領域PPP投資的歐洲投資銀行的“歐洲PPP專業技術中心”(簡稱“EPEC”)在一個升級德國街道照明系統的項目基礎上,開發了一個標準化的PPP模型。EPEC還了一份旨在指導公共采購部門考慮采用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簡稱“PPP”)方法的“指南指導”。此外,歐洲投資銀行還開發了特別用于為城市可獲得的歐盟預算資金和私人投資提供補充的工具,為用現有金融資源提供了更大的范圍和靈活性。
除了投融資模式的靈活,世界各地的城市也在探索更為創新和可持續化發展的新商業模式。這些城市所采用的新興技術和創新商業模式包括:基于云技術的即付即用模式、利用數據創造收入、試點項目、更智能化的采購。韓國釜山智慧城市采取基于云計算的即付即用模式,由當地政府與思科和韓國電信合作提供。舊金山、首爾、新加坡和赫爾辛基等城市建設了開放數據門戶網站,使包括應用和服務開發人員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訪問各種服務生成的數據。例如,舊金山的在線開放數據庫提供了一個平臺,第三方開發者基于該平臺開發了各種應用和服務,包括私人所有但面向公眾開放的城市空間地圖、特定物品回收、利用信息等。
破局:路在腳下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有四個原則:第一是以人為基礎,第二是以土地為載體,第三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第四是以資本為后盾,缺少這四個因素中的任一個,一個城市發展智慧城市的道路都會遇上瓶頸。而其中資本后盾又顯得格外特殊。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光喊口號,搞頂層設計,一往無前的前瞻性,更不能只有以人為本的理想化,以為網羅了所有的最新技術就可以為智慧城市發展添加動力,沒有實實在在的錢,誰都不會來免費幫忙建設智慧城市。政府是主導、是設計者,但具體實施者始終是企業,無利可圖的事情企業都不會去做。政府在發展之初,就應該從具體方向考慮到,怎么去平衡頂層設計的長遠目標與資金鏈可能出現的短缺之間的矛盾。
政府一方面要讓企業賺錢,對于智慧城市設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一方面又不能放棄自己責任,尤其是管理責任。政府要建立企業準入機制、淘汰機制、監督機制、激勵與處罰機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政府與企業是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關系。同時要更多地讓公眾參與到PPP項目的管理中來。英國的經驗表明,政府監管得力,處罰得當,可以有效提高PPP項目的績效。
PPP模式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行政推動、法律保障和制度設計,還需要“柔軟”的文化支撐力。就PPP政企伙伴式合作關系而言,合作精神、契約精神和妥協精神是不能缺失的(PPP文化支撐三要素)――“PPP應該是一段長久的美好婚姻而不是一場熱鬧且短暫的婚禮”。企業在參與其中時,一定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提升專業化水平
智慧城市看起來蛋糕巨大,如果企業頭腦發熱,一哄而上,可能碰得頭破血流。投資量大、周期長,且有許多潛在風險,智慧城市項目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化能力。如果企業缺乏這些領域的專業能力,就意味著風險大于機遇。因為市場足夠大,時間足夠長。這更要求企業不能急功近利,要求企業有定力,不浮躁。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做強做大。
主動利用金融工具、資本市場
PPP模式要求企業有大量的先期投入,而收益往往滯后很多年。如果企業單獨來做,就很難實施。這也是過去市政項目往往由政府主導的原因。但利用金融工具如資產證券化就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為企業帶來持續的資本流入,從而支撐企業長期開展PPP項目投資。
合作共贏、控制風險
重要的不是風險的有無,而是對其有效管控。企業可以利用PPP項目打造一個產業平臺,將銀行、設備供應商、項目建設者、設計公司以及保險公司、項目運營公司納入到一個體系中,共同分擔風險,共享收益。這樣,不僅會提升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也會提升PPP項目的效率。當然,建立這樣一個平臺本身也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工作。
透明化操作
PPP項目大多涉及公民利益,定價也多是政府主導。因此如果不能透明化操作,就很容易造成公民的不理解,從而引發各種始料不及的公眾事件。企業在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方的感受和認知,要持續不斷地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并盡可能讓公眾參與到企業的管理和運營過程中。已經有許多經驗和教訓表明,公眾參與PPP項目的管理,只會提高PPP項目成功的概率和運營效率,而不會增加成本。反之則可能造成項目的失敗。
一、產業年度慨況回顧
依據中華征信所近五年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資料顯示,雖然電腦制造業近年來TOP10業者營收總額以12.56%的年平均成長率呈現成長(詳見下圖一)。經觀察,電腦制造產業經過多?發展,已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隨產業發展成熟,臺灣?論是桌上型或筆記型、掌上型機種皆已?積相當的技術能?,成為全球資訊硬體產品的接單重鎮,入榜業者總營收由2007年度的新臺幣3,392億元,快速成長到2011年度的新臺幣5,915億元,可以確定電腦制造產業仍居臺灣制造產業的主軸之一。
資料來源:中華征信所征信資料庫及近五年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
臺灣經濟研究院估計2012年全球電腦出貨量年增率呈現下滑趨勢,除泰國水災導致電腦相關零組件短缺外,另因新興市場需求低迷,消費者購買力不足而導致。然筆記型電腦因新機種不斷推陳出新,刺激買氣下,在加上由于平板電腦兼具簡單編輯功能及方便攜帶,因此影響小筆電的需求下滑,平板電腦成為小筆電的最佳替代產品。因此也在市場研究公司IDC資料顯示,全球智慧型產品,平板電腦出貨量成長第一,其次為智慧型手機。
全球筆記型電腦(NB)產業發展狀況,由于臺灣筆記型電腦(NB)制造商具備全球運籌能力及經濟規模等競爭優勢下,使臺灣筆記型電腦(NB)制造商排名領先全球,2011年市占仍約九成,已成為國際大廠主要代工重鎮(詳見表一)。另觀察全球筆記型電腦(NB)出貨量發現,雖然2011年出貨量年成長率僅為1.67%,但因筆記型電腦(NB)不斷推陳出新,Ultrabook系列(包括Apple Macbook Air)預計2012年出貨量表現突破近六年新高。因此就目前成長趨勢來看,預期近幾年臺灣筆記型電腦(NB)產業應仍呈現成長現象。(參見圖二)
二、TOP 10業者分析
綜觀入榜電腦制造業前10大業者,皆為島內頗具知名度的上市公司(詳見表二),而且也是國際間的知名資訊業者,而鴻海精密工業(股)持續穩坐電腦制造業者龍頭寶座,其2011年度營收高達新臺幣2,773億元占該業TOP10之營收總額的46.89%,營收亦較第二名的廣達電腦(股)差距有新臺幣1,712億元,可見電腦制造業排行榜之榜首,其龍頭地位穩固。
依據近五年電腦制造業TOP10排名狀況分析(下表二),近五年來TOP10入榜業者的變動幅度不大,而鴻海精密、廣達電腦、仁寶電腦、緯創資通、英業達、神達電腦等6家廠每年都在TOP10的行列,另和碩聯合、佳世達科、精英電腦三家廠商近四年排名也均在前10名內。再加上,除了鴻海精密工業(股)蟬聯連續五年冠軍外,近年位居2、3名地位的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公司亦維持不變,兩家業者均系為國際品牌筆電產品的代工龍頭,而廣達電腦2011年營收達新臺幣1,061億元,為仁寶電腦的1.6倍,也較2010年的1.26倍逐漸擴大差距。因此,可證明電腦制造業呈現大者恒大的趨勢,中小型廠商欲跨入TOP10排名門檻不易。
觀察TOP10業者中,營收呈現逐年成長的情況下,其純益率略有下滑的狀況,除因2011年全球景氣受歐債危機影響外,且對產品價格彈性敏感度提高。而華碩電腦(股)將代工制造業務移轉,因此目前華碩電腦(股)僅專注于自有品牌ASUS產品經營,故華碩電腦(股)將不再列入電腦制造代工廠商的行列中。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研華(股)擠進TOP10的行列,不但如此,其純益率高達19.08%,較前9名業者增加許多。(詳見表三)
三、電腦制造業者之介紹
華碩電腦(股)創立于1990年,并成為美商Intel直接客戶,并于1994年將原名弘碩電腦(股)更名為華碩電腦(股)。該公司專業于電腦廠商,產品涵蓋電腦主機板、3D繪圖卡、網路卡、筆記型電腦、手機、光碟機及伺服器等。除了為國際大廠代工外,亦以自有品牌「ASUS對外銷售。但該公司自2008年正式將品牌與代工業務分割,該公司負責品牌經營;而和碩聯合科技(股)與永碩聯合國際(股)兩家公司,其中和碩聯合科技(股)負責代工PC產品,永碩聯合國際(股)則負責機構件與非PC產品之代工。該公司2012年第二季于泛歐市場擠下戴爾電腦,躍居泛歐地區第三大PC品牌,目前為全球第五大PC品牌廠商;而2012年第三季PC出貨季增率居前五大品牌之冠。至2012年第三季止,該公司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為500萬臺,相較于2011年同期成長16.28%,而平板電腦則從2011年第三季的80萬臺成長至230萬臺,成長幅度高達187.5%。
研華(股)成立于1981年,主要系從事嵌入式板卡、產業應用電腦、工業控制模組及工業用電腦等產品,其中嵌入式板卡系以PC為核心之控制模組,提供工業自動控制環境下之應用控制元件;產業應用電腦則結合LCD螢幕、主機及鍵盤于一體之單件式電腦,可應用于醫療設備、數位監控、電子播放及網路家庭相關領域;工業用電腦則系使用于工業環境需求較特殊之電腦。于2010年3月并購Augusta Technologie AG之旗下專注于車載倉儲、重型工程車(礦車、農耕機)市場,為全球排名第五,歐洲第三的DLoG GmbH公司;另于2010年11月并購英國從事設計及生產博弈用的電腦平臺軟、硬體設備之Innocore Gaming Ltd.。而銷售方面,該公司以自有品牌「ADVANTECH行銷全球。該公司目前為全球工業電腦第三大廠,競爭對手分別為全球第一的德國Kontron、第二大的美國NCR以及位居第四的美國Radiant。
北上北投資網 吳佳萱
一、產業年度慨況回顧
依據中華征信所近五年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資料顯示,雖然電腦制造業近年來TOP10業者營收總額以12.56%的年平均成長率呈現成長(詳見下圖一)。經觀察,電腦制造產業經過多?發展,已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隨產業發展成熟,臺灣?論是桌上型或筆記型、掌上型機種皆已?積相當的技術能?,成為全球資訊硬體產品的接單重鎮,入榜業者總營收由2007年度的新臺幣3,392億元,快速成長到2011年度的新臺幣5,915億元,可以確定電腦制造產業仍居臺灣制造產業的主軸之一。
臺灣經濟研究院估計2012年全球電腦出貨量年增率呈現下滑趨勢,除泰國水災導致電腦相關零組件短缺外,另因新興市場需求低迷,消費者購買力不足而導致。然筆記型電腦因新機種不斷推陳出新,刺激買氣下,在加上由于平板電腦兼具簡單編輯功能及方便攜帶,因此影響小筆電的需求下滑,平板電腦成為小筆電的最佳替代產品。因此也在市場研究公司IDC資料顯示,全球智慧型產品,平板電腦出貨量成長第一,其次為智慧型手機。
全球筆記型電腦(NB)產業發展狀況,由于臺灣筆記型電腦(NB)制造商具備全球運籌能力及經濟規模等競爭優勢下,使臺灣筆記型電腦(NB)制造商排名領先全球,2011年市占仍約九成,已成為國際大廠主要代工重鎮(詳見表一)。另觀察全球筆記型電腦(NB)出貨量發現,雖然2011年出貨量年成長率僅為1.67%,但因筆記型電腦(NB)不斷推陳出新,Ultrabook系列(包括Apple Macbook Air)預計2012年出貨量表現突破近六年新高。因此就目前成長趨勢來看,預期近幾年臺灣筆記型電腦(NB)產業應仍呈現成長現象。(參見圖二)
二、TOP 10業者分析
綜觀入榜電腦制造業前10大業者,皆為島內頗具知名度的上市公司(詳見表二),而且也是國際間的知名資訊業者,而鴻海精密工業(股)持續穩坐電腦制造業者龍頭寶座,其2011年度營收高達新臺幣2,773億元占該業TOP10之營收總額的46.89%,營收亦較第二名的廣達電腦(股)差距有新臺幣1,712億元,可見電腦制造業排行榜之榜首,其龍頭地位穩固。
依據近五年電腦制造業TOP10排名狀況分析(下表二),近五年來TOP10入榜業者的變動幅度不大,而鴻海精密、廣達電腦、仁寶電腦、緯創資通、英業達、神達電腦等6家廠每年都在TOP10的行列,另和碩聯合、佳世達科、精英電腦三家廠商近四年排名也均在前10名內。再加上,除了鴻海精密工業(股)蟬聯連續五年冠軍外,近年位居2、3名地位的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公司亦維持不變,兩家業者均系為國際品牌筆電產品的代工龍頭,而廣達電腦2011年營收達新臺幣1,061億元,為仁寶電腦的1.6倍,也較2010年的1.26倍逐漸擴大差距。因此,可證明電腦制造業呈現大者恒大的趨勢,中小型廠商欲跨入TOP10排名門檻不易。
觀察TOP10業者中,營收呈現逐年成長的情況下,其純益率略有下滑的狀況,除因2011年全球景氣受歐債危機影響外,且對產品價格彈性敏感度提高。而華碩電腦(股)將代工制造業務移轉,因此目前華碩電腦(股)僅專注于自有品牌ASUS產品經營,故華碩電腦(股)將不再列入電腦制造代工廠商的行列中。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研華(股)擠進TOP10的行列,不但如此,其純益率高達19.08%,較前9名業者增加許多。(詳見表三)
三、電腦制造業者之介紹
華碩電腦(股)創立于1990年,并成為美商Intel直接客戶,并于1994年將原名弘碩電腦(股)更名為華碩電腦(股)。該公司專業于電腦廠商,產品涵蓋電腦主機板、3D繪圖卡、網路卡、筆記型電腦、手機、光碟機及伺服器等。除了為國際大廠代工外,亦以自有品牌「ASUS對外銷售。但該公司自2008年正式將品牌與代工業務分割,該公司負責品牌經營;而和碩聯合科技(股)與永碩聯合國際(股)兩家公司,其中和碩聯合科技(股)負責代工PC產品,永碩聯合國際(股)則負責機構件與非PC產品之代工。該公司2012年第二季于泛歐市場擠下戴爾電腦,躍居泛歐地區第三大PC品牌,目前為全球第五大PC品牌廠商;而2012年第三季PC出貨季增率居前五大品牌之冠。至2012年第三季止,該公司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為500萬臺,相較于2011年同期成長16.28%,而平板電腦則從2011年第三季的80萬臺成長至230萬臺,成長幅度高達187.5%。
研華(股)成立于1981年,主要系從事嵌入式板卡、產業應用電腦、工業控制模組及工業用電腦等產品,其中嵌入式板卡系以PC為核心之控制模組,提供工業自動控制環境下之應用控制元件;產業應用電腦則結合LCD螢幕、主機及鍵盤于一體之單件式電腦,可應用于醫療設備、數位監控、電子播放及網路家庭相關領域;工業用電腦則系使用于工業環境需求較特殊之電腦。于2010年3月并購Augusta Technologie AG之旗下專注于車載倉儲、重型工程車(礦車、農耕機)市場,為全球排名第五,歐洲第三的DLoG GmbH公司;另于2010年11月并購英國從事設計及生產博弈用的電腦平臺軟、硬體設備之Innocore Gaming Ltd.。而銷售方面,該公司以自有品牌「ADVANTECH行銷全球。該公司目前為全球工業電腦第三大廠,競爭對手分別為全球第一的德國Kontron、第二大的美國NCR以及位居第四的美國Radiant。
1 物聯網全球市場發展現狀
1.1 全球物聯網市場發展概況
在2012年第三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上,航天信息董事長于濱曾表示,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保持接近25%的年增長率,到2015年市場規模將接近3 500億美元。近來,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連”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僅在智能電網和機場防入侵系統方面的市場就有上千億美元。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的信息技術產業。
未來十年物聯網將實現大規模的普及與發展。其中,微加速度計、壓力傳感器、微鏡、氣體傳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車、手機、電子游戲、生物、傳感網絡等消費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大量成熟技術和產品為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對于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而言,發展物聯網應用被視為鞏固綜合國力,促生經濟動力的重要手段。據思科最新報告稱,未來10年,物聯網的將帶來一個價值14.4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思科預計,未來1/3的物聯網市場機會在美國,30%在歐洲,而中國和日本將分別占據12%和5%。
1.2 中國物聯網市場發展概況
從2009年以來,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物聯網行業在資金和政策上均給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培養物聯網產業10個聚集區和100個骨干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匯集和產業資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聯網產業在近幾年處于高速發展期,2010年我國物聯網的總產值約1 900億元;2011年的產業規模超過2 600億元;2012年已經超過3 600億元,年增速接近40%。賽迪顧問預測,2013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近5 000億元,是2010年1 933億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 500億元;至十二五末,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2017年將超過萬億元級。而未來3至5年物聯網核心細分產業(如傳感器等)將會維持35%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
據“物聯中國”網站報道,傳感器產業已直接從中受益。2010年,我國傳感器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440.27億元。在物聯網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的帶動下,201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 200億元以上。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測,從2010年至2015年之間中國傳感器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31%。
2 主要發達國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概況
目前世界各國的物聯網基本都處于技術研究與試驗階段:美、歐、日、韓等都正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并啟動了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地球”、“物聯網行動計劃”、“U-Japan”、“U-Korea”等國家性區域戰略規劃。
2.1 美國
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奧巴馬政府的響應,《2009年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提出要在電網、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帶動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應用,發展物聯網已經成為美國推動經濟復蘇和重塑其國家競爭力的重點。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IC)發表的《2025年對美國利益潛在影響的關鍵技術報告》中,把物聯網列為六種關鍵技術之一。此間,國防部的“智能微塵”(Smart Dust)、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全球網絡研究環境”(GENI)等項目也都把物聯網作為提升美國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以思科、德州儀器(TI)、英特爾、高通、IBM、微軟等企業為代表的產業界也在強化核心技術,搶占標準建設制高點,紛紛加大投入用于物聯網軟硬件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
在2013年開幕的CES展上,美國電信企業再次將物聯網推向了。美國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聯網(IoE)開發平臺,全面支持開發者在美國運營商AT&T的無線網絡上進行相關應用的開發,雙方預計,該物聯網開發平臺將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給開發者。與此同時,思科與AT&T合作,建立無線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還獲得“2012年度物聯網行業突出貢獻獎”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聯網路由器ISR819,同時借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思科大力地推廣了其物聯網技術。
市場研究公司IDC預計,到2016年,僅在美國,為計算機和手機之外設備提供無線連接服務將為一些公司帶來近10億美元的收入。
2.2 歐盟
2009年6月,歐盟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通告》,以確保歐洲在構建物聯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通告提出了14項物聯網行動計劃,了《歐盟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提出歐盟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三個階段物聯網研發路線圖,并提出物聯網在航空航天、汽車、醫藥、能源等18個主要應用領域,以及識別、數據處理、物聯網架構等12個方面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目前,除了進行大規模的研發外,作為歐盟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物聯網技術已經在智能汽車、智能建筑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
2009年11月,歐盟委員會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對外了物聯網戰略,提出要讓歐洲在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基礎設施發展上領先全球。除了通過ICT研發計劃投資4億歐元、啟動90多個研發項目提高網絡智能化水平外,歐盟委員會還將于2011—2013年間每年新增2億歐元以進一步加強研發力度,同時拿出3億歐元專款,支持物聯網相關公司合作短期項目建設。
為了加強政府對物聯網的管理,消除物聯網發展的障礙,歐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聯網的管理規則,并建立了一個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構,使全球管理機構可以公開、公平、盡責地履行管理職能。為了完善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歐盟提出持續監測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問題,修訂相關立法,加強相關方對話等;執委會將針對個人可以隨時斷開聯網環境開展技術、法律層面的辯論。此外,為了提高物聯網的可信度、接受度及安全性,歐盟積極推廣標準化,執委會將評估現有物聯網相關標準并推動制定新的標準,確保物聯網標準的制定是在各相關方的積極參與下,以一種開放、透明、協商一致的方式達成。
2.3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泛在網”戰略的國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兩期“E-Japan”戰略目標均提前完成的基礎上,提出了“U-Japan”戰略,其戰略目標是實現無論何時、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計算機通信技術(ICT)的社會。物聯網包含在泛在網的概念之中,并服務于U-Japan及后續的信息化戰略。通過這些戰略,日本開始推廣物聯網在電網、遠程監測、智能家居、汽車聯網和災難應對等方面的應用。2009年3月,日本總務省(MIC)通過了面向未來三年的“數字日本創新計劃”,物聯網廣泛應用于“泛在城鎮”、“泛在綠色ICT”、“不撞車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等項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戰略本部發表了《I-Japan戰略2015》,作為U-Japan戰略的后續戰略,目標是“實現以國民為中心的數字安心、活力社會”,強化物聯網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
2012年全日本總計發展了317萬多物聯網用戶(放號量),其中NTT DoCoMo現有超過150萬物聯網用戶,主要分布在交通、監控、遠程支付(包括自動販賣機)、物流輔助、抄表等九個領域;KDDI雖然起步較晚,但一開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聯網通信,通過推出可車載、小型、輕量、廉價的物聯網通信服務,在交通、物流行業發展了超過100萬用戶;而Softbank因為最遲涉足物聯網行業,目前僅25萬多用戶,大部分是數碼相框等個人電子消費品,還有少量的電梯監控和自動販賣機業務。
從日本物聯網業務發展現狀來看,最熱門的業務無疑是自動販賣機、交通運輸管理、監控及電子錢包業務。日本通信行業對物聯網發展寄予厚望,預計將來會在遙測、交通運輸管理、電子支付、安全監控、數字標牌、數據備份等行業大力發展物聯網,以此突破日本市場業已飽和的手機放號,從而帶來新的巨大商機。
2.4 韓國
與日本類似,韓國也將物聯網這一技術的發展納入了信息產業的范疇。從1997年推動互聯網普及的“Cyber-Korea 21”計劃到2011年對RFID、云計算等技術發展的明確規劃部署,14年來,韓國政府先后出臺了多達8項的國家信息化建設計劃,其中,“U-Korea”戰略是推動物聯網普及應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韓國政府從訂立綜合型的戰略計劃轉向重點扶持特定的物聯網技術——致力于通過發展無線射頻技術、云計算等,使其成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推動力。
2004年,韓國提出為期十年的U-Korea戰略,目標是“在全球最優的泛在基礎設施上,將韓國建設成全球第一個泛在社會”。2006年,韓國《U-IT839計劃》提出要建設全國性寬帶(BcN)和IPv6網絡,建設泛在的傳感器網(USN),打造強大的手機軟件公司;把發展包括RFID/USN在內的8項業務和研發寬帶數字家庭、網絡等9方面的關鍵設備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為推動USN在現實世界的應用并進行商業化,韓國在食品和藥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軍火管理、道路設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試點應用。
2009年,韓國通過了《基于IP的泛在傳感器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傳感器網確定為新增長動力,確立了到2012年“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傳感器網基礎設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ICT強國”的目標,并確定了構建基礎設施、應用、技術研發、營造可擴散環境等四大領域的12項課題。韓國通信委員會(KCC)決定促進“未來物體通信網絡”建設,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智能通信,由首爾市政府、濟州島特別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組成試點聯盟,建設物體通信基礎設施。其中首爾市的建設重點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業務,濟州島聚焦于建設基于無線通信技術的環境測量智能基礎設施,春川市江原道則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娛樂化城市。韓國已將物聯網市場確定為新增增長動力,據估算至201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50萬億韓元。
3 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
在標準方面,據工信部透露,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已被采納。我國已成為國際傳感網標準化的四大主導國(中國、美國、韓國、德國)之一,在制定國際標準中享有重要話語權。由中國提交的“物聯網概述”標準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經國際電信聯盟審議通過,成為了全球第一個物聯網總體性標準。上海已經制定了國內第一個物聯網應用地方標準,即首個軌道交通防恐系統。
在技術領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分別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終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的技術研發水平目前處于世界前列,并擁有多項專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屆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博覽會上,西安優勢微電子公司宣布:中國的第一顆物聯網的中國芯——“唐芯一號”芯片研制成功,中國已經攻克了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唐芯一號”芯片是一顆2.4G超低功耗射頻可編程片上系統PSoC,可以滿足各種條件下無線傳感網、無線個域網、有源RFID等物聯網應用的特殊需要,為我國的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物聯網行業在資金和政策上均給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培養物聯網產業10個聚集區和100個骨干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匯集和產業資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實現物聯網在經濟社會重要領域的規模示范應用,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體系,明顯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此次政策將有相關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配合。行業內紛紛預期,我國的物聯網產業將進入新一輪的提速發展階段。
在國家高層的推動下,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也揚鞭奮起,北京等28省市開始制定物聯網產業的規劃政策,努力打造無線城市、發展物聯網示范工程、培育物聯網產業、攻堅物聯網核心技術、舉辦物聯網主題展會,積極搶占物聯網發展的制高點。產業分布上,國內物聯網產業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產業空間格局。其中,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位列四大區域之首。
在應用發展方面,目前占據中國物聯網市場主要份額的應用領域為智能工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農業和智能環保。其中智能工業占比最大,為20.0%。中國移動物聯網基地自建成以來,投資金額已達到10億元。其主要用于云端產品的開發,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領域。不僅如此,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已將物聯網業務提升到戰略層面,并均申請了物聯網專用號段。
4 結束語
當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的推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以期在未來的智能化建設中占據高地。中國物聯網產業不是在技術成熟條件下催生的,也不是在強大應用拉動下水到渠成地發展起來的,而是在全球主要國家的物聯網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跟進”的結果。
中國作為發展物聯網產業的積極響應者,有自己獨特的驅動因素與阻礙因素,有自己獨有的產業特點,并已經形成一定的細分市場。但在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過程中,在進行物聯網關鍵技術攻關、創新物聯網應用模式、建設自身的標準和規范、打造中國物聯網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時,仍需注重引進和吸收國外物聯網技術發展和社會應用的先進經驗,注重與國外廠商合作。只有不斷地引進、學習、消化、吸收,才能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聯網產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井志強,李文龍. 物聯網與移動核心網融合的網絡架構研究[J]. 移動通信, 2013(1).
[2] 蒲竹君. 基于物聯網的家庭智能控制系統[J]. 移動通信, 2012(17).
中圖分類號: U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城市交通的發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現代化程度體現。城市交通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的持續繁榮,使得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這對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當前全國大、中、小城市均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交通擁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日益嚴峻的生態和生存環境不斷考驗著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如何緩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成為關注熱點。
1998年原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從而引發了將其概念應用到“數字城市”的社會信息化運動,2008年,IBM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發了世界上國家和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
1 智慧交通的特點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傳感技術、通信傳輸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等有效集成,并運用到交通系統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務效率、提升人們的出行體驗為目的,以更精確的信息在更廣的時空范圍內構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1.1 高效省時
智慧交通通過實時跨網絡交通數據分析和預測,避免不必要的時間、能源等浪費,提高車輛的運輸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聯網等技術,向各交通行駛主體及相關部門提供實時、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產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圖做到安全出行。通過移動通信提供最佳路線信息和車輛實時運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種交通費用,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增強旅客體驗。
1.3 以人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來即秉承著以人為本、服務民生、需求引導、開放創新的理念,“智慧”落腳于人們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滿足。
1.4 節能環保
新能源汽車等智能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減少能源消耗和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2 智慧交通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2.1 國外智慧交通發展現狀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里程來看,各國交通發展均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車/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級;綜合運用各種運輸方式;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優化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時期的趨勢和最終目標,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發展為主要論述對象。
1995年,日本的通產省、運輸省、郵政省、建設省和警察廳五部門制定道路、交通、車輛的信息化方針,拉開了ITS系統研究開發和實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統是實現智能交通的關鍵之一,在“日本ITS框架體系”的指導下,該系統有一個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綜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統組成。這些系統包括:公交優先系統、交通信息提供系統、綜合智能圖像系統、安全駕車輔助系統、行人信息通信系統、緊急車輛優先系統、不停車收費系統、動態車輛導航系統、車輛行駛管理系統等。
英國對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其擁有世界最多用戶的SCOOT系統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另外英國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視頻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領先的交通信息網絡平臺系統。
2.2 國內智慧交通發展現狀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在交通運輸和管理中應用電子信息及自動控制技術,并在全國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單點定周期交通信號控制器和線協調交通信號控制系統。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陸續從國外引進了先進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統,如英國的SCOOT系統、澳大利亞的SCATS系統等。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城市道路資源的利用趨于飽和,合理配置交通資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統建設,成為各地智力交通問題的首要任務。特別是結合了2008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需求,實施了國家綜合智慧交通技術應用示范等重大項目,并且圍繞國家高速公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北京奧運智能交通集成系統、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系統、廣州亞運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系統、遠洋船舶與戰略物資運送在線智能檢測系統五個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科技引領是我國智慧交通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十一五”開始,“863計劃”將現代交通技術列為一個單獨的領域來開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運輸部頒布的《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在“十二五”期間要重點研發包括智能車載終端設備、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監測于服務、運營監管和應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關鍵技術。2012年國家《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將智能交通提高國家戰略地位,成為我國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戰略。另據“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統計,2008年至2013年期間,城市智能交通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規劃》、《道路交通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多項政策,預計未來10年內智能交通的資金投入將超過1700億元。
從整體上而言,我國智慧交通未來的發展呈現三大態勢:一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給智慧交通產業創造巨大空間;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統將進入一個創造新一代移動社會的嶄新階段;三是智能交通技術應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術來減少交通污染,發展低碳和綠色交通,促進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總體構架
傳統智能交通系統包括交通管理系統、交通信息系統、公交信息系統、車輛管理系統、泊車系統、車輛控制系統六大子系統,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將控制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融入交通領域,形成完整的控制體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礎上,融入人的智慧,實施及時、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給交通安裝大腦,使之能夠及時看到、聽到信息,并及時作出反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資源浪費、安全事故頻發、難以實時控制事態等難題,使城市交通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智慧交通系統是將電子、信息、通信、控制、車輛以及機械等技術融于一體,應用于交通領域,并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提出解決方案,以改善交通狀況,使交通發揮最大效能的系統。
智慧交通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型系統,由許多關系密切的不同領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統綜合集成。其中,人、車、路和環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與駕駛員構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車、地鐵、出租車、自行車、商用車、特種車輛等構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軌道、航線、公交站、停車場、綜合交通樞紐等構成交通基礎設施要素;自然災害、天氣狀況等構成交通中的環境要素。這幾者之間依靠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互聯構成以車聯網為中心的交通信息廣泛采集、即時傳輸的網絡,將交通流信息和氣象信息等輸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手段對交通信息進行儲存處理,并進一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對交通數據進行深度處理,將結果輸出給公眾,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隨需而變的服務。最終形成集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體的智慧交通體系,涵蓋交通管理系統、出行者信息服務系統、車輛運營管理系統、電子收費系統、智能車輛、自動公路、綜合運輸、緊急事件與安全以及車聯網等系統。
4 智慧交通建設內容
智慧交通將先進的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項建設內容,加強人、車、路之間的互聯互通,將各種設施單元(車載設備、路側單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門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為提高運輸系統的總體運輸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礎和手段。
4.1 交通規劃與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建設包括三方面,分別為: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交通基礎設施智能監控系統、交通運輸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其中,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是重點,交通基礎設施智能監控是基礎,交通運輸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則屬于長期宏觀類型的應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務
出行者信息服務領域包含的內容及分類方法較多,從系統建設獨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該領域的建設內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車流誘導系統、智能車載導航系統和多渠道信息服務系統。
4.3 車輛運營管理
智慧交通在車輛運營管理領域的建設內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統、快速公交運營管理系統、軌道交通運營調度系統、出租車調度管理系統、公共自行車管理系統、智能商用車輛管理系統以及特種車輛運輸智能監控系統等。
4.4 電子收費
智能交通在電子收費領域的建設主要體現為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和智能停車系統。其中,不停車收費系統是智能交通系統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的建設內容。隨著傳感器技術和短程物物通信技術的進步,還將衍生出多種其他基于便攜終端的自動收費系統。
4.5 智能車輛
智慧交通在智能車輛的建設內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統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通過先進的車載電子系統、車載傳感系統以及車程無線短程通信系統,實現全方位的車輛避撞功能,包括:縱向防撞、橫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車輛乘員保護等。
4.6 緊急事件與安全
智慧交通在該領域的建設內容包括事件應急管理系統和緊急救援系統。其中,事件應急管理系統包括事件的預防、事件的檢測與確認、事件的鑒別、事件的響應、事后管理、事件的記錄等功能。緊急救援系統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機動車駕駛員、行人、摩托車駕駛員以及非機動車駕駛員等。
4.7 綜合運輸
智慧交通在綜合運輸領域的建設內容主要體現為智能客貨綜合聯運系統。該系統利用部署在貨物、車輛上的各種傳感與識別技術以及旅客的便攜智能終端的能力,結合運輸路徑所在范圍內的實時路況信息,實現客貨運信息資源的交換,大幅提升旅客聯運服務和貨物聯運服務中的效率和質量問題。
4.8 自動公路
自動公路系統是智慧交通中最先進的應用領域之一,通過在公路系統上鋪設路面磁釘車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對每輛智能汽車發出指令,調整其行駛工況。該系統通過與智能車輛系統進行信息交換來檢測周圍行駛環境的變化情況,達到行車安全和增強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車移動物聯網
汽車移動物聯網,簡稱車聯網,是物聯網在交通領域的具體應用。在物聯網的技術背景下,交通系統中的人、車、路燈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將逐漸實現。相當于提供了覆蓋率極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終端和信息終端。在物聯網的環境中,以汽車移動計算平臺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對現有的幾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統進行升級強化,建設基于物聯網的路網車輛狀態監控系統、基于物聯網的交通控制系統以及基于物聯網的信息服務系統等。
5 結語
在信息化浪潮與數據科學崛起的共同推動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下一代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及基礎支撐。智慧交通的實現依賴于技術與理念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是交通朝縱深、智能的方向發展;技術和理念的提升給交通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間,不但連通了各種交通方式和交通參與主體,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將交通系統的末端滲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領域,通過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資金流,給城市醫療、旅游、教育、安防、商業等領域帶來巨大活力,極大地開拓城市的發展潛力,而城市的發展也會帶來交通領域更大的繁榮,激發出交通領域更多更新的商業模式。
參 考 文 獻
[1] 曹小曙,楊文越,黃曉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達性與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論與實證[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4):418-429.
[2] 孫懷義,王東強,劉斌.智慧交通的體系架構與發展思考[J].自動化博覽,2011,10:61-62.
[3] 蔡翠.我國智慧交通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3,6:224-227.
[4] 張新,楊建國.智慧交通發展趨勢,目標及框架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張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關鍵技術及應用綜述[J].電子技術應用,2015,41(8):9-12.
【關鍵詞】
物聯網 戰略規劃 典型應用 RFID
1 物聯網的定義及各國發展戰略
1.1 物聯網的定義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物聯網”(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
雖然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及應用取得迅猛的發展,但是對物聯網一直都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目前被普遍認可的一種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這個定義有兩層意思:一是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延伸和擴展的一種網絡;二是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
1.2 各國物聯網的發展戰略
(1)美國的“智慧地球”
2009年,美國將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該戰略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
(2)歐盟“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
2009年6月,歐盟委員會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及地區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以確保歐洲在建構物聯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該計劃共包括14項內容,主要有管理、隱私及數據保護、“芯片沉默”的權利、潛在危險、關鍵資源、標準化、研究、公私合作、創新、管理機制、國際對話、環境問題、統計數據和進展監督等一系列工作。歐洲物聯網研究項目組(CERP-IOT)于2009年制定了物聯網相關的戰略研究路線圖(SRA)。
(3)日、韓“u”戰略
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產業的主管機關總務省(MIC)提出2006—2010年間IT發展任務——u-Japan戰略。該戰略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實現所有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希望到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實現隨時、隨地、任何物體、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
韓國也在2006年確立了u-Korea戰略。該戰略旨在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務。其目的除了運用IT科技為民眾創造食衣住行娛樂各方面無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務外,亦希望扶持IT產業發展新興應用技術,強化產業優勢與國家競爭力。
(4)中國的“感知中國”
2009年8月7日,在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時提出“感知中國”的概念。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物聯網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將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
1.3 國家物聯網“十二五”規劃要點
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明確國家將重點推動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與智能家居等九大領域的示范工程和先導作用。到2015年,我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
2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
2.1 物聯網的體系架構
對物聯網體系架構的提法也不統一,如三層結構——“感知、傳輸、智能”;四層結構——“感知、網絡、平臺、應用”;五層結構——“基礎層、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和應用層”。
其實,廣義物聯網的組成關鍵在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被感知者(對象)和感知者(傳感器);第二個層次是通信網絡,實現信息的傳遞和交互;第三個層次是信息的決策和智能處理。其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
2.2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
(1)新型傳感器及智能傳感節點
1)標識技術
編碼技術是標識技術的基礎,電子標簽(RFID)包含唯一的產品電子代碼(EPC),電子標簽通過二維碼識讀器、射頻讀寫器等實現對被感知對象的標示和識別。
2)新型傳感器
傳感器作為物聯網的基本單元,可以實現對聲、光、電、溫度、濕度、壓力、濃度、震動等各類物理的、化學的及生物的數據信息的感知或采集。隨著技術的進步,傳感器正朝著小型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傳感器正經歷著向智能傳感器、嵌入式Web傳感器的發展。
3)智能傳感節點
智能傳感節點是傳感網的基本節點,它集射頻、基帶、協議及處理于一體,具備感知、通信、處理及組網的功能,這些功能依靠片上系統來實現。
(2)通信網絡技術
1)傳感網技術
無線傳感網(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集分布式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等技術于一體的網絡系統,因其微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及組網靈活等特點而倍受青睞。其核心技術包括:協同感知技術、自組織網絡技術。
2)通信網技術
通信網是物聯網的核心承載網,當前的主要通信網絡包括:移動通信網(GSM、3G、4G)、無線局域網(WLAN)、專網。
3)互聯網技術
互聯網將采用開放的網絡結構,有利于網絡的融合演進,支持廣泛的接入,并且具備提供豐富的業務的能力。
4)網絡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主要解決諸如如何有效進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的問題。網絡安全必須是全方位的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網絡結構安全、系統安全、管理安全及其它的安全服務和安全機制策略。
(3)信息處理及智能技術
1)M2M
M2M是多種不同類型的通信技術有機結合,其目標就是使所有機器設備都具備連網和通信能力,核心理念是網絡一切(Network Everything),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無所不在的計算與互聯。
2)發現與搜索引擎技術
發現與搜索引擎技術作為物聯網的重要支撐技術,將朝著更精準、更高效和功能更強大的方向發展,未來的搜索將實現多元化、專業化、個性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
3)數據挖掘與大數據處理技術
數據挖掘就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用知識的數據處理技術。其技術核心包括:海量數據搜集、強大的處理能力、數據挖掘算法。
大數據處理就是利用數據篩選工具對大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集合進行挖掘,以便獲取有用的數據。其技術包括:大數據的存儲與管理、大數據的檢索與使用。
4)智能運算技術
智能運算涉及應用數學、計算數學、運籌與控制、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及控制科學等領域,其前沿發展包括模糊邏輯、神經網絡和進化計算等。智能運算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物聯網的各層,是物聯網實現智能化的基礎。
3 物聯網的典型行業應用
3.1 智能城市管理
智能化城市管理與運行體系是利用物聯網、移動網絡等技術感知和利用各種信息、整合各種專業數據,建立一個集行政管理、城市規劃、應急指揮、決策支持與社會服務等綜合信息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運行管理體系。
智能化城市管理與運行體系在業務上涉及公安、國土、環保、城建、交通、水務、衛生、規劃、城管、林業園林、質監、食品藥品、安監、水電氣、電信、消防、氣象等部門的相關業務。以城市管理的部件和事件為核心、以事件聯動處置為主線,強化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促進管理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的轉變。
3.2 智能醫療
智能醫療是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依托醫療感知終端設備、醫療協作平臺,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以達到信息化、智能化。
目前我國智能醫療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的應用包括:數字化醫療服務、醫藥產品及醫療器械的管理、血液管理、醫療廢物管理和遠程醫療。各個子系統獨立運行,無法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當然也就無法實現業務協同和“智能”。
3.3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統(ITS)是通過各種信息通信技術將人、車、路、環境四者緊密協調、和諧統一起來,建立全方位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ITS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道路交通管理系統(ATMS):實現對交通流進行實時監測、疏導、控制和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
(2)出行者信息系統(ATIS):為出行者提供及時準確的交通信息服務。
(3)公共交通系統(APTS):實現公共交通的定位、調度、行駛信息服務。
(4)汽車控制系統(AVCS):它使車輛具有道路障礙自動識別、自動報警、自動轉向、自動制動以及自動保持安全車距、車速和巡航控制功能。
(5)電子不停車收費管理系統(ETC):不停車收費。
3.4 智能物流
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物流配送系統中,既可以實現高質量的配送管理,又可以對配送中心的貨物進行隨時動態追蹤管理,并能根據所獲知的數據進行市場分析和市場預測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利用RFID、GPS、智能車輛調度等技術,對貨物運輸的物流和信息流進行實時識別、定位跟蹤、智能處理,消除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錯、漏事故,加快流通速度,提高運輸安全性和可靠性。
3.5 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是通過利用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來改變學生、教職員工和校園資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以提高應用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
智慧校園的建設有多種應用案例,主要包括:校園安全管理系統、智能出入管理系統、智能校舍、教育信息化系統和“一卡通”等。
3.6 智能家居
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種子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統籌管理,讓人們的家居生活更加舒適安全。目前智能家居實現的功能包括:
(1)重要設施監測和控制:水、電(燈)、煤氣、家電。
(2)分布式聯動智能控制:如氣候變化與空調溫度、窗戶開關等的聯動。
(3)平安家居:實現門鎖、窗鎖、圍界等的安全監控,實現虛擬隔離帶的監控和報警。
3.7 智能電網
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裝備、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撐系統,實現電網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的運行目標。智能電網利用智能傳感器、智能電子設備及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對電網的檢測、數據分析、故障定位診斷、智能調度的功能。自愈是智能電網的一個重要特征。
智能電網的應用系統主要包括:高級計量架構(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高級配電運行(ADO,Advanced Distribution Operation)、高級輸電運行(ATO,Advanced Transmission Operation)、高級資產管理(AAM,Advanced Asset Management)以及自愈電網(SHG,Self Healing Grid)或電網自愈。
3.8 智能農業
智能農業是指運用遙感遙測、GPS、GIS、傳感網、計算機網絡、自動控制及專家輔助決策系統等技術,實現土壤、光照、溫濕度、通風、病蟲害等的檢測,并且實現土壤改良、自動灌溉、自動施肥給藥、自動耕作、自動采收、自動加工及儲藏。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將是:精細化、預測與防控、遠程化、虛擬化、智能化。
3.9 智能工業
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自動化、產品和設備監控與管理、環境監測和能源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等。與很多其它領域一樣,工業生產的信息化和自動化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各個子系統還是相對獨立的,協同程度不高。
先進制造技術與先進物聯網技術的結合,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將使工業生產變得更加智能,真正實現智能工業。
4 物聯網產業存在的問題
(1)政策及戰略規劃落后
物聯網發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雖然國家將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并且出臺了許多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相對孤立,缺乏系統性。
物聯網涉及到諸多行業,具有很大的交叉性,政府應加強對物聯網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打破行業壁壘,實現各行業、各領域融合,解決信息及資源不能共享和充分利用的問題。
(2)標準化工作落后
物聯網產業能否發展成功,從根本上取決于能不能完成物聯網技術的標準化。然而,物聯網的標準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總體來說標準化工作仍然落后于技術和業務發展的需求,各類技術標準有待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其發展之路艱巨而漫長。
2007年,我國率先啟動了傳感網標準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屆ISO/IEC國際傳感網標準化大會在我國舉辦,會上我國代表ISO/IEC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作了總體報告,提出傳感網體系架構、標準體系、演進路線、協同架構等代表傳感網發展方向的頂層設計,并獲得了標準組成員國的認可。我國已成為國際傳感網標準化的四大主導國(中國、美國、韓國、德國)之一。
(3)應用開發落后
應用帶動發展,物聯網的真正價值體現在跨領域、各個行業的共同參與的整合應用上。由于不同行業的應用和需求不同,因此必須根據各行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和整合開發。
近年來,物聯網應用開發總體來說還處于相對簡單、初級的階段,遠未充分發揮物聯網改善人類生活的潛力。同時,整合能力薄弱、創新能力的缺失,導致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嚴重制約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4)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物聯網目前的傳感技術主要是RFID,植入這類芯片的產品有可能被任何人進行感知。傳輸網及互聯網也是薄弱環節,容易發生泄密。此外,信息中心或數據中心存儲著數量龐大的用戶個人信息,如何確保這些數據不被泄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問題。為了做到在感知、傳輸、存儲及應用過程中信息不被盜取,就必須形成一套強大的技術安全保障體系。
物聯網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各種安全問題和社會問題還亟待通過立法,從法律層面上得到妥善解決。
5 物聯網的發展展望
(1)對“物”的內涵的延展
不但可以將“物”定義為那些存在于真實的物質世界中的實體事物,也可以將其定義為那些數字的虛擬事物和實體。未來的物聯網將可以實現現實的物質世界和數字的虛擬世界的共存與互動。
(2)更加“智能”的網絡
在未來的物聯網之中,應用、服務、中間件、網絡和各種終端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和互聯結構進行連接。采用標準化和通用的信息通信協議,解決網絡異構、業務協同的問題,真正實現網絡的大融合、大協同。
當網絡基礎設施和基本結構上使用智能技術之后,物聯網中的各層將獲得自主管理能力(自治網絡),智能存在物聯網的各層之中。網絡將融合下一代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真正實現智能化。
(3)更加“自在”的網絡
隨著技術的發展,在需求的推動下,未來的各個網絡將消融成為一體。未來的物聯網將允許人和物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人與物、采用任何途徑與網絡進行連接,并且可以方便地取得任何的相關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2011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指南[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2] The 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 2009.
[3] 華研中商研究院. 2010—2015年物聯網行業分析報告[Z].
[4] 周洪波. 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和商業模式[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
[5] 劉勇,侯榮旭. 物聯網關鍵技術之我見[J]. 硅谷, 2012(5).
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簡稱CES)作為全球較大的電子產品展覽會,現已成為了全球各大電子制造企業最新產品信息和展示尖端技術、倡導未來生活方式的平臺。CES 2016即將于1月6日至9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早在2015年CES展覽會期間,電子設備商的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就引起了業內不小的轟動,這讓人們對今年的CES充滿期待。有業內人士預測,今年CES上或許有更多的具有健康追蹤功能的智能穿戴設備亮相,也有不少更為具體的預測――智能手環、手表將合二為一;虛擬現實概念將更為普及;智能穿戴設備向著日常生活用品普及……
我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引來了各方對未來的暢想。中興通訊終端用戶研究與創新負責人王健在2015年“中國國際智能硬件高峰論壇”上指出,我國智能穿戴設備消費的主流用戶為男性,占92%;全球智能穿戴設備用戶最關心的是產品的價格,占21%;我國消費者最關心的是數據準確性――有17%的消費者認為準確性才是最重要的選購因素;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更注重品牌,占比近15%。
王健在會上也對我國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發展作出了預測。他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穿戴設備的互通性將會更強。這種互通性不僅是可穿戴設備之間的充電器、數據端口會趨于標準化統一,同時數據傳輸、交互控制也會趨于統一,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價值最大化。同時王健還指出,目前可穿戴設備體驗并不十分成熟,未來該行業的發展方向將更為細化,產品向垂直細分發展;從功能方面來說,未來可穿戴設備將向全能型和專業型發展,健康醫療穿戴設備或將成為主流產品;從外觀來看,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曲面屏、柔性屏也將成為專業人士不斷探索的課題。
王建在論壇中表示,消費者對智能穿戴設備的認識逐步增強,購買需求或許將在未來一兩年得到釋放。
2016年可穿戴設備變革展望
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5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看到了不少令人驚喜的新產品,同時新趨勢也在產品中得以展現。2016年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發展呢?不妨一起展望一下:
健身設備更智能。2015年,我們看到了Moov Now智能健康手環等具有創意的運動健身設備出現,其中一個明顯變化是配套的教練應用程序更為智能,可追蹤更多運動類型,也更能夠發揮硬件特性。Fitbit也承諾,未來會把研發重點放在教練應用上,提升用戶體驗。
智能手表不再依賴手機。目前可穿戴設備更多是手機的一個配件,而不是一套獨立的生態系統。隨著智能手表市場的成熟,產品必須依托手機使用的形式已經略顯陳舊,可穿戴設備真正獨立運行有望成為2016年的變革趨勢之一。
低成本設備將更流行。小米的超低價運動手環不僅在國內獲得不俗的銷量,也吸引了外國市場的關注。低價有可能成為2016年可穿戴市場的流行趨勢,知名廠商會更關注低價產品研發,以此提升競爭力。
讀心技術。2015年,包括Thync頭戴式設備、Muse智能頭帶等基于腦電圖監測的產品獲得了廣泛關注,雖然它們并非真正的“讀心術”產品,但能夠監測并分析用戶情緒波動,并使用音樂或其它方式進行干預,幫助用戶放松身心,這種體驗是非常有趣的。2016年,我們或許會看到更成熟的此類設備出現。
即將消失的“可穿戴設備”
美國科技類雜志《連線》近日刊文稱,2015年可穿戴設備快速發展,許多時尚品牌也在開發此類產品,但是未來“可穿戴設備”一詞將逐漸淡出,集成了科技元素的日常服飾和用品將會無處不在。
請忘掉“可穿戴設備”,這個稱謂很快消失
“可穿戴設備”是一個愚蠢的稱謂。如果我們將谷歌眼鏡、蘋果Apple Watch和帶運動追蹤功能的跑鞋都稱作“可穿戴設備”,那么為何不能將特斯拉ModelS(智能電動汽車)、iPhone(智能手機)和微軟Surface Hub(超大型一體電腦設備)都稱作PC(個人電腦)?畢竟這些產品也都有屏幕和瀏覽器。如果說“可穿戴設備”指的是可以穿著佩戴的設備,那么虛擬現實頭盔為何不能算作可穿戴設備?如果你將手機別在皮帶上,那么手機是不是可穿戴設備?在未來的世界里,我們穿著、擁有并接觸的設備都將以某種方式互聯在一起。過去多年中,我們并沒有為這樣的世界確定一個專門的稱謂,而實際上我們也并不需要這樣的稱謂。
過去一年,來自各行各業的公司都在證明,“可穿戴設備”并非一個單獨的品類。可穿戴設備就是一切。在201 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美國時裝品牌RALPH LAUREN推出了PoIoTech高科技T恤,水晶制造商施華洛世奇與可穿戴設備品牌Misfit合作推出了時尚版的Misfit Shine,而著名服裝設計師卡爾-拉格斐則推出了3D打印的香奈兒品牌服裝。2015年,時尚和科技正在緊密結合,你可以在時裝精品店買到Ap-ple Watch智能手表,而瑞士制表品牌TAG Heuer則在高端商務表中采用了Android Wear系統。這些產品并非憑空而來,它是社會發展的其中一步,而目前所有一切都在走向科技化。
可穿戴設備正在征服全球,但“可穿戴設備”一詞正在消失。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接近去年同期的3倍。由于運動追蹤設備和智能手表已成為熱門禮品,因此第四季度可穿戴設備的銷量還在繼續增長。未來幾年,這類產品的銷量還會提升數倍。
目前,科技公司仍然主導著可穿戴設備市場,這一市場還將繼續壯大。這些科技公司花費了大量精力去優化佩戴在手腕上的電子設備,無論是Fitbit的產品還是Apple Watch,目前都已被用戶所熟知。這些產品正變得越來越好,但仍被歸類為科技產品。
你所穿著的一切,就是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不過,如果你去到各大時裝周,那么你就會看見末來的發展趨勢:你會看到科技元素被集成到服飾上;你會看到可穿戴設備,但不會認為這是科技產品;你會看到帶科技元素的首飾;你也會看到Ringly和Misfit等公司嘗試開發沒有顯示屏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