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6 17:18: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山區農村如何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經濟的不斷騰飛,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這正要求城市的發展和農村的發展互相協調。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城市發展非常迅速,而農村相對落后。因此,國務院曾經多次指出,在符合規劃的條件的情況下,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與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必須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并依法抓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嚴格土地管理決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結合近年開展的建設用地復墾的實踐證明,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作,不僅能夠有效地利用國土資源,可以改善與促進農村的環境建設,而且可以進一步緩解用地緊張的矛盾。
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現狀
農村閑置的土地作為農村寶貴的資源,如何更好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成為城鄉統籌的關鍵。雖然在全國城鄉統籌試點的政策下,各地都開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城鄉發展的農村土地復墾模式,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但是,在土地復墾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沒有建立農村土地復墾效益評價長效機制,加上鄉村的發展規劃滯后與復墾資金沒有保障等因素的影響,給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帶來了許多困難。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們關于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研究內容還不完善與全面,復墾工程規劃標準的確定與土地的情況還缺乏了解,還需要對復墾工程規劃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細致研究。為了更加合理地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提供參考,促進城鄉統籌更好地開展,我們還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與資金的投入,將復墾充分與鄉村規劃銜接起來。
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建設措施
我們必須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使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復墾工作變得更加科學與合理。
明確目標和責任,高度統一思想認識
進行用地復墾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建設是一項工作量大、情況復雜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們必須高度統一思想認識,尤其是要統一鄉鎮以及村級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認識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起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狠抓落實,落實每個工作中去,最終獲得成效。另外,還必須研究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具體政策,進行統籌考慮與規劃,并且嚴格實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實建設用地復墾的責任制,進行有序復墾,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的狀況,而且要考慮到今后建設用地保障的需求,實行有計劃復墾。此外,根據土地管理形勢的變化,對復墾管理方法及時做出調整,并采取多渠道籌資的辦法解決資金問題。
進一步加快建設用地復墾步伐,促進農村新社區建設
開展建設用地復墾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從而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加大廢棄土地的復墾力度。因此,我們必須調整城鎮建設規劃,制定企業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城市規劃整治是要堅持原則。結合農村新社區建設對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步伐,進一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實行項目區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約與合理。
切實摸清可復墾底數,嚴格規范各類資料建設
建設用地復墾是一項技術要求高、政策性強并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系統性工程。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摸清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可復墾的底數,明確的用地性質,掌握符合復墾條件的建設用地數量與分布地區,嚴格把握復墾的范圍與標準,做到心中有數、有序復墾。此外,必須建立建設復墾的信息數據庫,根據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復墾的總面積,統籌考慮,制定好具體規劃實施方案,經驗收合格后的項目,工作人員應當及時把數據資料存入數據庫,并規范各類統計數據報表,科學合理的歸類資料,切實做到數據準確。
落實協調工作,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建設用地復墾工作通常會涉及到眾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復墾工作,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必須注意部門和鄉鎮密切配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部門之間一定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在加強鄉鎮與部門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的同時,對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經濟的獎勵,并做到責任落實與職責明確。此外,抓好中心村規劃落實,落實好基礎設施建設,并切實做好群眾思想和服務的工作,確保基層的利益不受侵害,從而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多方面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充分考慮到鄉鎮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實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
強化監督,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的質量
建設用地復墾的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工程項目。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必須建立統一的項目招投標平臺,嚴格按照招標設定的指標進行施工建設,經過規范的招標程序,嚴格把握質量驗收的標準,保證項目工程的進度與質量。此外,還要建立良好監管網絡體系,對實施的全過程進行實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管理,以提高復墾質量,確保工程建設的施工安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農村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明確目標和責任,高度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快建設用地復墾步伐,促進農村新社區建設,切實摸清可復墾底數,嚴格規范各類資料建設,落實協調工作,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除此之外,還要強化監督,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的質量,以促進城鄉統籌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施炳良.農村建設用地如何復墾[J].中國土地,2005(9).
中圖分類號:F8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1
農村信用社成立60多年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目前,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主導力量,為“三農”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1-4]。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針對山區農村信用社現有的實際情況,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努力創新激勵機制,以充分調動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積極性是目前山區農村信用社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積極性低的原因
1.工作環境差
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氣侯惡劣,與城區或其它較大的鄉鎮信用社相比,工作環境有很大的差別。在山區工作的信用社員工,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心理上感到壓抑與不平,他們時刻向往著城區或其它優越的信用社工作環境,自然不安心于山區工作,總是想方設法調動或改行,積極性自然不高。
2.競爭壓力不大
山區農村信用社由于客戶少,業務量不多,員工不飽和,崗位的競爭沒有壓力,員工與員工之間也不存在著多大的競爭,他們不擔心員工富余而找不到崗位,也不擔心質量差而落聘,外部壓力小,扼殺了積極性。
3.文化生活枯燥
由于山區條件差,也就不會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些安于現狀的山區信用社員工在工余時間選擇一些消極的娛樂方式,久而久之,他們的上進心和積極性也就會隨之消失。
4.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
很多員工當初選擇農村信用社這一工作崗位,完全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職業,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他們從內心深處并不喜歡農村信用社這一行業,只把農村信用社的工作當作一個“鐵飯碗”,而不是當成自己的事業和追求。一個不熱愛自己崗位的人,對其所從事的工作自然就缺乏積極性。
5.不具備良好的心態
農村信用社這個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條件比較艱苦,尤其是山區農村信用社。而山區農村信用社與城區或其它較大的鄉鎮信用社相比,福利待遇相同,這樣一來,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付出與收入難以成正比。由于這樣的原因,很多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心理不平衡,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意,久而久之,失去了積極性。
二、提高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積極性的措施
1.提高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認識
一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特別是新知識、新業務、新技能培訓,提高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業務知識、促進全員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鼓勵員充分利用工余時間加強學習,學習內容包括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和時事政治等內容,并提供參加銀行業相關資格證考試和繼續深造的機會,單位領導應該主動學、帶頭學,在整個單位養成學習的風氣,每月每周的集中學[5];三是加強農村信用社文化教育[6],切實弘揚“勤奮、忠誠、嚴謹、開拓”的精神,讓山區每個信用社員工都充滿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盡心盡責做好每件事情,身體力行、千方百計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充分借助內刊、板報、宣傳欄、會議、局域網等,廣泛宣傳和闡釋農村信用社文化,引導廣大職工對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的關注,逐步深刻地理解信用社文化的意義、作用,從而保證山區信用社員工對成為一名合格的“信合人”產生認同感,并自覺實踐。
2.構建科學、完善的激勵機制
一是徹底打破“平均主義”,真正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無獲”的收入分配制度。對于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工作條件艱苦,生活和住宿條件差,聯社應提高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福利待遇,延長輪休時間,拉開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和城區或其它較大的鄉鎮信用社員工之間的收入距離,促使山區信用社員工思想和工作態度發生根本性轉變;二是充分考慮員工的個體差異,實行差別激勵原則。例如女性員工一般看重報酬,而男性員工大多看重企業和自身的發展;從年齡方面看也有差異,一般青年員工自主意識較強,對工作條件等各方面要求高,而中年員工較安于現狀;再從文化方面看,高學歷員工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既注重物質利益,但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的滿足,而學歷相對較低的員工則首先注重基本需求的滿足[7]。因此,聯社在制定激勵機制時一定要考慮山區農村信用社的自身特點和員工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勵效果;三是為在山區農村信用社工作的員工單獨建立一套年度考核標準,在年度考核中,對于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員工,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機會,安排他們到感興趣的工作崗位,甚至可以作為后備干部來培養,必要時可安排到領導崗位上。
3.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
山區農村信用社,工作繁重,條件有限,信息不靈,交通不便[8]。有些員工是“半邊戶”,既要干好本職工作,又要顧及農村那份責任田;有些員工子女上學難、就業難、找對象難、家庭生活有困難;有些員工身患疾病,需要照顧;有些員工對工作不安心,等等。對于以上情況,山區農村信用社必須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一是關心員工的生活,對新員工要關心其吃、住、行情況,對老員工要關心其身體及家庭情況,以情動人,積極建設“家文化”,使整個單位具有凝聚力和歸宿感;二是加強工作上的溝通,定期與員工交心談心,或者在內網上開通員工心聲專欄,及時掌握員工的思想動態,面對面的答復和解決問題,關心員工疾苦,傾聽員工心聲,盡力為員工排憂解難[9];三是聯社領導應當定期到山區農村信用社走訪,親歷山區信用社員工的工作和生活,親手掌握第一手資料。
4.樹立良好的領導模范
領導的模范帶頭作用是構建和諧、愉悅工作環境的前提條件。一是堅持領導率先垂范,大力倡導領導層身體力行,高級管理人員要做到廉潔自律,不要因為自己多拿多占而對員工產生負面影響,尊重下屬,對員工所做出的成績應予以表揚,培養員工的成就感,同時高級管理人員應為員工做出榜樣,用非權力影響力來獲得下屬對自己的尊敬,從而增強整體員工的凝聚力;二是領導干部必須要有寬廣的胸懷、愛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方,在農村信用社逐步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三是堅持“任人唯賢”的用人之道,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唯親,讓那些思想品質好、業務素質高、工作大膽主動、有開拓精神、勇于挑擔子的年輕人進入中層領導崗位,使那些只顧個人私利而不管員工利益的信用社主任一換到底;四是推行“干部選員工、員工挑干部”雙向選擇、公開競聘、競爭上崗的有效機制。
三、結論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是聯系城鄉居民最好的金融紐帶。隨著農村合作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業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成為各地區網點最多,客戶面最廣的社區性金融機構。為了實現“有人煙的地方就有農村信用社”這一目標,就必須借助于體制改革這一有利時機,多管齊下,不斷提高山區農村信用社員工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推動山區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寶明.對當前基層農村信用社員工思想狀況的分析與思考[J].精神文明建設,2001(11): 43-44.
[2]道日娜.對內蒙古農村信用社員工輪崗的幾點思考[J].企業管理,2008(06):45-47.
[3]孫國慶,潘井.對農村信用社地位與作用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7(08):75-76.
[4]符史奮.關于提高文昌市農村信用社員工隊伍素質問題的思考[J].海南金融, 2002(03):47-49.
[5]劉穎.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轉換的路徑選擇[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04):39-41.
[6]王勇,鄧端.農村信用社員工激勵方法略探[J].西南金融,2004(03):60.
[7]顧秋平.加快建立農村信用社激勵機制[J].精神文明,2003(02):37.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實力雄厚,連續多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首位。但是,省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較快,較發達外,位于粵東,粵北的大部分山區經濟發展仍相當緩慢,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廣東要在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山區經濟的發展,不容忽視,我們應把這項工作作為重點來抓,而山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成為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們應如何加快山區經濟的發展呢?我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應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區縣中,從事農業,種植業的人占了大多數,他們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知識和生產經驗,農產品不僅是他們生產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鎮居民生活和農產品加工生產的基本物質來源。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因此,我們要加強農業在山區經濟經濟發展的根本作用,鞏固其地位。
其次,要認清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馬克思辯證主義認為影響事物發展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主因,外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影響我省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如此。總的來說,影響這些地區發展的內因有:當地人們思想觀念守舊,缺乏創新意識,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外因有: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健全,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也影響了當地的發展環境,尤其是投資環境。只有認清這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區經濟工作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進行,只有排除掉這些因素,山區農村經濟才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因此,認清影響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對山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個貧困縣之一的揭西縣作社會調查后認為,該縣有很多經驗值得其它山區縣借鑒。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縣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該縣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定期召開農村經濟會議,探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領導還親臨農村指導農業生產,并實行領導扶貧掛鉤責任制。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農民的生產勞動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們依靠農業脫貧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產。該縣針對各個鎮的不同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如有些鎮主要產茶葉,有些鎮主要產水果,有些鎮主要產養殖業,有些是產農產品加工業等,這些發展路子使該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了合理分工,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三是創辦農業生產示范基地。該縣先后建了十幾個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葉基地,有蔬菜基地等,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他們還聘用了華農,中大等高校專家作為指導,這些基地的創辦,給該縣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輻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四是加強對農村干部隊伍的培養。該縣針對農村干部隊伍素質整體不高的問題,加強了對干部隊伍的培養,如舉行黨員培訓班,對黨員理論知識的學習,舉辦經濟知識培訓班,增強黨員的經濟意識和經濟發展觀念。這些措施,使黨員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自省兩大會戰以來,該縣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較為圓滿的完成任務,目前,該縣各鎮都有公路,大部地區可通汽車。六是,該縣為了提高農民的科技生產知識,舉辦了培訓班,還發送大量科技書籍到農村,這些都增強了農民的生產知識。七是該縣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事實證明,農產品加工,使該縣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后是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處山區,農民思想守舊,封建在所難免,該縣為了做好此項工作,經常利用廣播電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僅如此,還經常派宣傳隊到農村進行宣傳,給農民解答問題,這些舉措,使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該縣的以上成功經驗,我覺得值得其它山區縣學習。
廣東山區經濟的發展,必將有力的促進全省經濟的發展和廣東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應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區經濟,尤其是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十分愿意能與各位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38-02
一、山區農業發展現狀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區的地勢崎嶇,交通不便,土地破碎,經濟落后,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經營規模小,因為沒有大規模的機械收割,氣候變化無常,有三里不同天之說,農民利潤很低,目前的山區還是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況,農民工被迫離山進城發展,山區農業發展緩慢。
二、山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缺乏,手工效率低下
目前山區很多地方仍然是用手工播種、收割,有些因為地形的困難現狀無法使用機械收割,致使莊稼收貨效率低下,遇到旱災澇災的情況則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說現在農民工賺不到錢,大量農民工迫于生計進城謀生,留下老人與小孩在山區,農民工大大減少,人員與效率的低下使得山區農業發展緩慢。
2.二度加工困難
農民收好糧食后,只能處于糧食未加工狀態,無法對其進行深度加工,農產品的深加工幾乎是處于空白狀態,小規模作坊式加工如今仍然廣泛存在,可是農民卻收獲很低的利潤,如果我們對產品進行包裝、加工,產品的增值空間會很大,但如今這種增值狀態我們卻無法達到。
3.市場體制僵硬
如今的山區還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因為山區地形地貌的限制,與城市的道路不通,對于外界信息的獲得更加困難,再加上農民的知識不夠高,無法在市場中占得有利地位,一直以來都處于賣方市場,只能依靠賣家的主導,而農民們在這樣的局面中則處于不利地位。
三、山區農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于如今落后的山區農業現狀,發展特色山區農業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特色山區農業,是山區從貧窮轉向富裕的必經過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過程。
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于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優質高效安全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目標,牢固樹立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把著重點放在提高農民利潤上。
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
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通過積極引進外面的農業發展的優秀經驗和技術,也可通過加大教育科研、技術推廣的投入來達到目的。此外,政府應該提供政策服務,可以通過修訂完善政策措施來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交通方面,政府應加強山區公路的建設,從而解決通行和運輸難的問題;水利方面,政府應完善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可以多挖井、開溝渠,改善農民的灌溉條件,從而提高土地的糧食產量,提高山區農業效益。此外,政府要注重農業機械的及時更新和替換,開發當地山區的能源建設,優化農村的能源結構;政府更要注意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可以通過開發荒山、保護天然樹林、退耕還林等方式來進行家園的保護和綠化。
2.突破束縛,改革創新
要想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解放思想,改變思維方式,掙脫農業發展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簡而言之,即創新。創新可以創造高收入、提高利潤效率。而想要達到此目標,首先應做的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即把農業發展方式由依靠資源投入轉變到依靠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利用率上來,由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資金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經營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上來,由單純的數量擴張轉變到質量效益并重上來。
同時,山區農民們可以走組織創新土地和規模化經營之路,從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向土地規模經營轉變,由單一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起來創市場轉變。在有償、依法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集中土地流轉,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促進土地從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轉變。
此外,我們可以引進優秀人才來西部山區創業,還可以開展勞動力培訓,同時引導有能力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導大學生回鄉實行科技農業也是一項措施。
再次,強化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可以通過一些專門院校和科研機構,培育農產品的良種,或研究開發加工、儲運、保鮮和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同時可以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攻關,從而建立一批標準化、高效益的區域性科技示范園區或基地。
3.擴大市場,延長產物鏈,打造品牌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公共服務,擴大信息來源,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以防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在農業管理體制上嘗試一定的創新,市場調節優先化,靈活有序的市場調節可以對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管理服務部門進行資產、組織和職能調整,創建服務于產加銷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方面也可以實現一定的創新,如可以通過加快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流通來強化市場化進程,深化國有流通企業改革,解除地區間、行業間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封鎖,建立“綠色通道”通過加快建立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調控制度,改進市場運行監測手段,建立規范的市場監管機制,確保重要農產品的安全儲備和對農產品進出口的有效調控。
此外,延長產物鏈,對產品進行二度,三度,四度的加工,尋找產品的附加價值,要調動當地有能力的人創辦深加工工廠企業,對外部的信息做到及時掌握,真正意義上做到“賣方市場”。
打造品牌,在信息化非常發達的當代社會,品牌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只有突出了品牌,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特色農業,并且去購買,真正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四、總結
總之,要想使山區農業發展的更好,實現特色山區農業是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實現特色的山區農業發展,關鍵就是實現山區農業的現代化,即用現代化設備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和產業體系提升山區農業的發展水平,用現代化的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發展,用現代化的理念引領農業的發展。另外,也可以通過培養新型農民方面來從根本上解決山區農業發展問題,因為人是農業的創造、引領和受益者。新時期、新方式、新農業。走功能多元化、經營集約化、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即生態、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從根本上發展山區農業,提高山區人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山區 農村 互聯網 社會道德
互聯網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國農村普及。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2007年底,農村網民數量己經達到5262萬人,其中新增網民2917萬,年增長率達到127.7%。據筆者實地調查,即使山區農村的經濟和地理條件很差,互聯網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較快的。而互聯網在農村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影響也日漸突出,并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
一、互聯網在山區農村道德建設方面影響的主要特點
從總體上看,互聯網在山區農村道德建設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幾個主要特點:
(一)初期性
互聯網對山區農村來說,由于普及率還相當低,因而影響面較小。在道德方面,人們主要是看到了對青少年的影響,而較少看到對成年人的影響。從區域上看,目前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鄉鎮中心及周邊少數農戶,其他未開通互聯網的農村基本上處于隔離狀態。在農民外出打工的時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別是留守兒童,通過進城或到鄉鎮中心上網與農民工聯絡。顯然,互聯網在山區農村道德建設方面的影響還處于初級階段。
(二)非主流性
從有關調查情況看,目前山區農村的主流媒體是電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在農村取得了較大進展,部分村已經開通電話和有線電視,沒有有線電視的村,用上了衛星電視接收裝置。人們在勞動之余主要通過電視了解外界信息。此外,農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現代道德觀念通過電視和外出打工經歷逐漸傳入山區農村。相比之下,互聯網還是非主流的影響途徑。
(三)正負混合性
人們經常將互聯網比作雙刃劍,就是說它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在山區農村,網絡開始應用到課堂教學、遠程教育、課外閱讀等教育活動以及農村基層行政工作中,在義務教育、繼續教育和民主法制觀念的傳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課外上網,以網絡游戲為主,既耽誤了學業,又朝著網癮發展,進而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如言語粗魯、頂撞師長,產生心理障礙或疾病,乃至出現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家長和學校是否進行教育引導以及教育引導方式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受網絡影響的性質。
(四)產生更大影響的潛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區農村青少年中,有較大部分將成為未來的農民,他們現在受到的來自互聯網的影響,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未來農村人口的道德價值觀念.一些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樹立起來的道德觀念,在互聯網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機,如暴力游戲導致的青少年暴力傾向、網絡黃和視頻導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傾向、網絡詐騙現象導致的青少年誠信意識淡化等等。
(五)應對措施的不成熟性
從目前情況看,政府在山區農村互聯網推廣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態度,其基本出發點就是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各地黨政部門都啟動了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農村建設試點為依托嘗試了一些利用互聯網對廣大農民開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客觀地說,當前應對山區農村互聯網推廣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影響的措施還很不成熟。這主要表現在山區農村各類人口對互聯網的認識模糊和有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區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還很不充分,有的沒有看到互聯網的經濟價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聯網為何物,有的則簡單地將互聯網看做洪水猛獸。而山區農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聯網知識,要么只看到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只有少數受到了學校或家長的教育引導而將互聯網作為學習工具。文化監察大隊等機構權力有限,人員不足,經費不足,技術條件有限,難以貫徹有關管理制度。
二、山區農村社會道德建設應對互聯網影響的對策
在充分認識互聯網對山區農村社會道德建設的影響的基礎上,社會各界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將應對互聯網影響作為山區農村道德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多管齊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積極價值,積極建設山區新農村道德價值體系。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以媒介宣傳教育農民正確認識互聯網的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提出
幼兒期的發展任務之一是為未來人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發展任務之二是為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做準備,后者亦稱入學準備。入學準備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NEGP)提出的兒童入學準備生態模型。包括:兒童個體對學校的準備(具備參與學校學習的能力);學校為接受兒童進入學校所做的準備;兒童入學準備的社區服務和家庭支持。其中,兒童的準備狀態包括五個重要發展領域:身體和運動發展、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學習方式、言語發展,以及認知發展與一般知識基礎。入學準備水平是預測兒童未來學校適應狀況的重要指標,兒童入學準備狀態對他們未來學業的成功有極強的預測作用。呂正欣2008年進行的“兒童入學準備發展水平對其學校適應狀況的預測”的研究發現:兒童入學準備總分對兒童學校適應的所有指標均有顯著地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高的兒童在學業適應和社會適應上的表現更好。除了整體準備水平具有很高的預測作用外,國外的學者還發現入學準備各個維度與兒童入學后的適應狀況和學業成績有顯著的相關關系。Hair 2006年對四類不同入學準備水平兒童入學后的學業與社會適應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入學準備全面發展的兒童在學校表現最佳,情緒與社會性、健康發展維度存在風險的兒童在學校表現最差。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在入小學前都為未來的學校學習和生活做好了準備,有關研究發現,大約16%―35%的適齡兒童尚未達到必要的準備狀態。由于起點上的差距,這部分兒童相對而言更可能存在學校適應問題。
近些年來,人們充分認識到了入學準備對學前兒童降低學業和學校適應不良、改變社會經濟不利的風險和維持社會穩定的意義,有關處境不利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及如何促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積極關注,但現有的研究很少關注到我國山區農村學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情況。山區農村幼兒大部分住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偏遠地區,幼兒園教育質量不高,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也普遍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的發展狀況如何?他們在正式入小學之前的學習和生活是怎樣的?在開始正規學習生活前做好了入學準備嗎?他們的入學準備又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他們的家庭和幼兒園在他們的入學準備工作上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本研究對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的入學準備狀況進行考察,旨在豐富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研究,同時為提高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水平提供實證依據。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山區農村216名兒童為被試,這些兒童均在幼兒園讀大班,平均年齡為5.62歲,其中男生117名,女生99名,測評工具使用東北師范大學教授蓋笑松的開發編制的《兒童入學準備綜合測評工具》(SRTB―CV)。該測評工具包括入學準備五大領域的指標:運動技能、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學習方式、言語發展以及認知發展與一般知識基礎。是一套本土化的適用于評定4-7歲漢語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和結構效度。
測驗在幼兒們所在幼兒園一個不受干擾的房間內進行,每個幼兒測試時間大概為30分鐘,測試完畢后每人發一支自動鉛筆或涂改筆,測試人員由研究者本人或者經研究者培訓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承擔。研究者對幼兒的測查數據進行校對核查后輸入SPSS16.0進行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整體情況
數據處理使用SPSS16.0導出測查的216名幼兒入學準備發展的原始總分,參照東北地農村兒童入學準備的檢出分數與標準,先將原始分轉化成Z分數,得出每個等級的分數的頻數,將每個等級的分數的數目轉化成百分數,以此來直接看入學準備各個水平的人數所占的比重。結果發現,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水平非常低下,大約57.4%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嚴重不足,26.8%的幼兒處于中等水平,僅有15.8%的幼兒入學準備良好,在具體各領域上,身體與運動技能方面準備較好,83.3%的幼兒通過測試,其余四領域準備水平嚴重不足。
3.2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五領域基本情況
3.2.1“學習方式”領域
學習方式是指個人在解決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及學習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好的學習方式的兒童“有動力、堅持、自信,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解釋,對新任務保持好奇心,有自己的認知風格”對此方面進行測驗能夠考查兒童是否為今后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了準備。SRTB―CV中學習方式領域共15道題,包含了對缺失、上位范疇、空間方位、聯合、基本范疇、任務相同不同姿勢、漢字這七個維度的考察。每個維度下設兩道題目,每道題目中有三張圖片,要求被試選出與其他兩張不一樣的圖片并說明理由。另附主試評定項目六個,主要考察兒童在完成此領域測驗時出現的與學習方式相關的行為特征情況,此部分試題分數15分,主試評定分數6分,總分21分。
測試結果顯示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在該領域的平均得分為8.958分,其中試題平均得分為6.232分,主試評定平均得分為2.726分,216名兒童中全部試題都通過的為32個,占總數的14.8%,對照常模可以發現,與農村常模相比8.958分這一分數處于6.0-13.0分這一中等水平,與城市常模相比則處于≤90分這一范圍內,也就是說江西省農村山區幼兒在“學習方式”領域的準備狀態與農村兒童相比處于中等水平,與城市兒童相比則處于落后水平。在主試評定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完成測驗時表現出更多的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坐在椅子上晃動,東張西望注意力不夠集中,不能夠認真傾聽”;“沒有耐心,不按順序翻閱測量工具”;“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試講的話”;“對自己的答案沒有信心,反復改口等。只有大概16%的幼兒能夠能“安靜地聽施測者對問題的解說,并按照施測者的指令進行答題”。而學習方式對未來兒童的學校適應有很強的預測作用,兒童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對其將來的成績有很大的影響,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在學習方式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很有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的學校生活中面臨更多的發展風險。
3.2.2“認知與一般知識”領域
學齡前兒童應當掌握三種類型的知識:自然知識(指關于外部事物的認識)、邏輯―運算知識(包含人們對時間、物體和任務之間關系的建構)、社會―規則性知識(是在社會中已經取得人們一致認定的規則,以及在學校中學習得到的、具有傳承性的知識)。SRTB―CV中“認知與一般知識”領域包含了對數概念、記憶、邏輯關系認知、觀察、類別、符號表征、類比推理、知覺觀點采擇這八個維度的考察。主要考查內容分別為:為20以內的加減法、倒背三位數字、認識速度和距離的關系、找相同的圖案、找不同的答案、根據示例進行類別推理以及對給出的案例決策其觀點,主要考察兒童的認知能力一般基礎知識水平。此部分共14道試題,總分為14分。
測驗結果顯示,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在此領域平均得分為7.38分,無論與城市常模還是農村常模相比都處于中等水平,只有12%的幼兒在此領域處于優秀水平,另外還有近25%的幼兒處于準備落后狀態。在考察各維度的平均通過率可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認知與一般知識”領域七個維度中類別維度的通過率最高,其次是數概念,通過率最低的依次是觀察、符號表征、和類別推理三個維度。通過我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可知,造成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更多地關注幼兒讀寫和算的能力,幼兒園開設的課程“小學化”傾向非常明顯。以數學知識為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育的內容幾乎完全被幼教階段所完成,這一方面是應家長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這些幼兒園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在主試測評中也可以發現,幼兒對于加減法運算以及日常接觸到的事物十分了解,對于找出事物的規律、推理與問題解決就相對困難,句子理解方面往往要主試重復幾遍才能聽懂。
3.2.3“語言發展”領域
兒童入學時的言語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其入學后的學習和學校生活的適應。其中語言表達和應用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言語發展”領域共8道題,主要測試兒童的言語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水平,具體內容上的要求為:能夠理解句子中的時間名詞、趨向名詞、心理形容詞、指示代詞、集合量詞以及復句,并且能夠用準確、清晰、流利的語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另評附主試評定項目兩個,主要考察兒童在測試過程中陳述是否清楚完整。此部分試題分數8分,主試評定分數2分,總分10分。
測驗結果顯示,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在此領域試題的平均得分為4.78分,其中試題的平均得分為4.13分,主試評定得分為0.65分,與農村常模相比處于中等水平,與城市常模相比則處于落后狀態。在主試測試過程中也可以發現,面對主試的問題很多兒童不開口說話,或簡單地說“嗯”或者撓頭以笑回應,搖頭示意,要么直接說“不知道”,有些兒童在主試的提示下會描述一些相關內容,但都是最簡單的句子,不能夠講清楚要表達的意思,表達也不夠流利和順暢。有些兒童不能很好地運用普通話,說的都是當地的方言,對普通話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較弱。在人類社會中,語言處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其獨特的作用性,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語言領域準備不足很有可能未來造成他們將來的學習、認知以及交往方面產生問題。
3.2.4情緒與社會性發展方面
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早期情緒及社會性滿足的體驗與兒童將來是否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及學習能力的良好發展關系密切相關。是幼兒入學準備體系中最關鍵的內容。SRTB―CV中的情緒與社會性測試是以圖片故事法對幼兒進行測試的,主試向兒童呈現圖片,同時以講故事的方法向被試描述圖片情境,然后向兒童提問,共設置啟動友誼和沖突解決兩類情境,其中啟動友誼情境是“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沖突解決情境包括“爭搶玩具”、“幫助受欺負的朋友”和“電視選臺矛盾”。被試在各種情境下作出的反應被編碼為積極處理策略、中性處理策略和消極處理策略,另附主試評定項目兩個,此項目主要考察幼兒在測試過程中的表現狀態。
從測試結果來看約有58.8%的兒童在此方面有準備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不能很好地解決與同伴問的沖突,例如針對“如何解決爭搶玩具”這一問題時,近40%的幼兒會使用消極策略,很多幼兒回答“別人搶我的東西時,我會哭”,“我會躲起來,讓他找不到我”,“我會說你如果不給我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或者“我會打他,下次他再也不敢搶我的了”尤其是男孩子表現出的攻擊更多。只有32%的幼兒會采用“我會和他商量輪流著玩”或者是“我會讓他玩一會,等他不想玩了就會給我了”等積極策略,有28%的幼兒會采用“我會告訴老師或爸爸媽媽”等中性策略。在回答“如何幫助受欺負的好友”這一問題時,25%的幼兒會采用回避策略,不回答主試的問題或說“我不知道”。在解決“啟動友誼"“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這一問題時,40%的幼兒會表現出獨處、旁觀、找別人玩耍等中性或消極的解決方式,例如:“如果他們不和我玩,我也不和他們玩”。具體分析幼兒在沖突情境中的消極行為發現,他們主要用回避主試問題、采用傷心哭泣等消極情緒或者是言語威脅、搶、奪等攻擊等方式。
3.2.5“運動技能”領域
運動技能部分主要通過立定跳遠來考察幼兒的大運動技能;拋接沙包來考察幼兒的感覺運動技能;90秒筷子夾球來考察兒童精細運動技能,每個項目一分,總分3分。該項目主要通過統計流動兒童在該部分測試中的平均分數來描述他們在運動技能發展領域的入學準備水平。測驗結果顯示,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在此領域的平均得分為2.356分,無論與農村常模還是城市常模相比都處于良好水平。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83.3%的兒童運動方面處于中等、良好或優秀狀態,只有少數兒童在運動發面處于準備不足或落后,據此可以理解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運動技能發展較好。在測試過程中也可以發現,這些幼兒尤其在大運動技能方面表現很好,在立定跳遠還有投擲活動中都可看出他們無論是跑、跳還是動作的協調性都很不錯,這可能跟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每天的活動有關,在農村,他們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也有更多的時間和伙伴們一起玩耍,再加上他們所住的地方普遍離學校較遠,大部分的孩子需要走路去幼兒園,這也讓他們的身體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4討論分析
4.1對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的分析
本研究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留守兒童入學準備除運動技能領域外其它四個方面都普遍不足。分析原因,落后的經濟狀況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訪談中我們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的學習條件非常簡陋,大部分兒童在家中沒有單獨的房間和學習空間,很少有圖書和玩具。經濟落后也直接影響了家長的教育觀念,他們很少有人意識到學前教育對自己的孩子未來發展的意義。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代為照看,他們不知道也沒有精力和心力對這些孩子進行教育,這就造成了江西省山區農村兒童在學校生涯起點上就表現出準備方面的嚴重不足。
另外,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在社會性和情緒性發展以及學習方式兩方面的準備不足狀況表現得更為突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于家長和幼兒園教育中缺乏科學全面的教育觀念和意識,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很多山區農村幼兒園主要就是附設在小學里的學前班,這些學前班經費來源有限,辦學條件嚴重受限,設施都非常簡陋,班級中所配備的教師專業化程度不夠,往往缺乏音樂、體育、舞蹈等素養,且年齡偏大,他們每天帶領這些孩子在教室里進行漢語拼音拼讀和識字、書寫等內容,在數學方面,小學低年級數學教育的內容幾乎完全被幼兒園階段所完成,相當多的兒童在入小學前已經掌握了百以內的加減法。兒童在學習方式、情緒和社會性等領域的發展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4.2關于提高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的建議
本研究的測試結果顯示,江西省山區農村兒童的入學準備嚴重不足,這些孩子在開始正規學校生活前就處于不利地位。其家庭資本、不利的教育環境、低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等多方面造成此結果。為幫助孩子在入學后有更好的學業成就和適應狀態,首先政府應著眼于改善農村兒童早期教育的條件,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機構的保教質量。除必要的財政投入來改善山區農村幼兒園的條件設施外,購買圖書材料和益智玩具等,政府還應加強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培訓,為他們提供到外面走走、看看接受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的機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政府還應通過補助等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到山區農村幼兒園任教,以保證這些山區農村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長應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為子女提供充裕的教育資源,家長還應積極的參與至兒童的教育活動中去,為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指導,例如,盡可能多地為兒童買書,父母與孩子盡可能多地進行親子共讀,這些對兒童的情緒、認知、言語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孫蕾,邰宇,于濤.優質家庭環境的特點:對高入學準備水平幼兒家長的訪談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9(5).
[2] Gredh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3] 于濤,邰宇,蓋笑松.兒童入學準備的評估與促進[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
[4] Kagan,Sharon L:Moore,Evelyn&Bredekamp,Sue(Eds.).(1995).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epo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Goal l Technical Planning:Group.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ED 391-576.
[5] 魏彩.學齡前流動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調查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J].開封:河南大學,2010.
[6] 呂正欣.兒童入學準備發展水平對其學校適應狀況的預測[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山區農村的孩子具有特殊性,他們父母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便外出了。可以說,他們童年是有所缺失的,由于他們家庭一般相距較遠,并且離學校也遙遠,這都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挑戰。近年來山區農村優秀教師不斷外調,加上學校條件差、設施落后,學生和家長不重視教育,導致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可以說山區農村班主任工作并不好做。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就要從實際出發、多渠道地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管理起來才能有方向。
二、挑選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級的骨干力量,精心挑選班干部,教導他們簡單管理班級。如果班干部能力強,還能成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而且班干部還是班主任了解班級的重要渠道。因此,班干部的選擇馬虎不得。在挑選班干部時,選擇那些思想品德優秀、學習態度好、學習成績良好并且在班級人際關系較好的學生。放手讓班干部獨立工作,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樣既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提升,又能減輕班主任的工作。
三、重視養成教育,建設良好班風
山區農村的小學生大多沒有上過幼兒園,因此,小學是他們受教育的開始階段。這時養成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對學生以后的人生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可以從《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著手,也可以通過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童歌或者口號,讓學生學會愛國、知禮、守法的優秀品德,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會,報效國家。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對一個班級的學習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激情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應注意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要真誠對待學生。班主任平時也不要不茍一笑,要多和學生講一些開心的故事。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一定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師生之間不能缺少信任,班主任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不能對學生進行欺騙,這樣對學生的價值觀不利。多關懷學生,多和學生談心,學生只有充分相信教師,班主任才能在班級樹立自己的威信。
五、制訂合理的班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的管理需要班規。這就像國家的管理需要憲法一樣,班級的管理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服眾。班主任在制定班規時,應該確保合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山區農村小學生的特殊性。班規包含班級的管理體制、各班干部的職責、班級活動等,還有相應的獎勵機制。
六、充分利用各種班級活動
首先要定時開班會,每次班會都有一個主題,班主任引導,然后讓學生發言,談談自己的經歷和感想。這樣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了解,提升班級的凝聚力,還能通過班會教育學生人生道理或解決班級問題。必要時要召開家長會,因為多數小學生的監督人都是爺爺奶奶,他們可能不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不懂得如何教導小孩。而家長會的召開不僅能讓班主任更加詳盡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還能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班主任就能通過和家長的交談,為學生的發展想好對策。同時也要提醒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家長適時監督學生的學習。
七、培養優秀學生,幫助后進生
對于班級中學習成績比較拔尖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引導教育,讓他們成為班級的榜樣。這樣很多學生都會向優秀的學生學習,班級學習風氣非常良好。還可以鼓勵優秀生幫助后進生,形成“一帶一”的局面。這樣不僅能提高班級學習水平、營造學習氛圍,還能提升班級凝聚力。優秀生在教導后進生的時候可以溫習學過的知識點,這樣對課本和解題方法就會有更深的體會。而后進生也能從優秀生那里學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懂得優秀生是如何變得優秀的,這樣會加強班級的競爭氣氛。學生之間不僅相互學習和競爭,還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感情。
山區農村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特殊的、有挑戰性的工作。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要多方面考慮,山區農村孩子具有獨特性,工作方法不能大眾化。要多關懷這些留守兒童,相信他們,多了解他們。懂得利用班會、家長會還有一些學生活動,制訂合理班規,實行賞罰制度,重視養成教育,樹立良好班風。這樣才能為我國山區農村建設培養更多人才,推進國家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現實困境
(一)山區發展問題有重要性
時至今日,全球山區發展總體上仍處于經濟相對落后、貧困相對集中的地位,邊遠、落后、貧困、封閉等成為山區的“符號”特征。我國是一個山區大國,整個山區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9%,山區人口所占的比重為56%,其經濟社會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沒有山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沒有山區現代化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山區又是全國的生態屏障區、自然資源富集區,是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的匯集區,是淡水資源的主要源頭。如果這些環境破壞了,往往經過幾代人也很難恢復,所以山區生態環境關系到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沒有山區的綠色發展,就沒有全國的生態安全保障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山地的生態功能,不僅是山區本身綠色發展的基礎,而且是全國特別是平原區、經濟發達區的生態屏障。山區生態環境又是極其脆弱的,一旦破壞,不僅難以恢復,而且影響到山地環境的穩定性。因此,山區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在我國具有特殊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政治意義。同時,山區又是中國貧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區域,而且由于自身反貧困能力不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山區人口反貧困的結果是,其生態系統不斷遭到干擾和破壞,山地災害有增無減,山地環境不斷退化,這就體現了山區總體上不富裕的狀態,不僅影響著山區人口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對山區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也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二)山區發展面臨的四大困境
從山區經濟發展的格局來看,部分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財政收入增加了,但由于收入分配機制的因素,山區民眾并沒有富裕起來;甚至,少數山區的民眾也富了起來,但由于發展路徑選擇的偏差,生態未能得到有效保護。綜合起來看,山區在多年的經濟發展中面臨四大困境。
一是豐富的山區資源,貧窮的山區經濟。以貴州為例,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貴州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門類齊全,且成礦地質條件好,是著名的礦產資源大省。已發現礦產123種,76種已經探明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僅儲量大,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稱,煤炭保有儲量達549億噸,居江南各省區市之首;鋁土礦質佳量大,保有儲量4.24億噸,居全國第二;貴州是全國富磷礦最多的省份,富磷礦資源儲量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已查明的黃金儲量在150噸以上,居全國第10位。貴州雖然有豐富的山區資源,但經濟發展長期處于全國后列,1978年貴州人均GDP為175元,排全國倒數第一,通過了30多年的發展,2011年貴州人均GDP雖然上升至16413元,但仍然排全國倒數第一,比倒數第二的云南差2624元。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快速,生態嚴重破壞。山西也是一個以山區資源發展為主的地區,2010年12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牛仁亮介紹說:山西的資源型經濟是粗放型的、初級化的,萬元GDP耗能相當于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污染則以二氧化硫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生態破壞相當嚴重,每采一噸煤要破壞2.48噸水,目前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區達到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1/8的國土面積。
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業,窮了農戶。一些資源富集山區依靠資源開發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同時也造就了若干的億萬富翁,但在地方財政收入和企業富裕的過程,并沒有實現農民的同步富裕。以山西為例,2011年山西省財政總收入完成2260.57億元,增長24.85%,跨越2000億元大關。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601元,比2010年增長4736.25,增長18.2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低于財政收入增長幅度6.6個百分點。這么高強度煤炭開采,并沒有給山西人民帶來富裕,山西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全國的20位以后。因此,一些山區走了一條富政府、富企業和窮農戶的發展道路。
二、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
人們普遍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走保護生態、走綠色發展之路,就必須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在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形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就我們對湄潭進行的調研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是矛盾的,保護環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在長期的探索中,湄潭走了一條以發展茶葉種植為基礎,再發展茶葉等農產品加工和以茶葉為基礎的生態旅游,從而推進全縣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湄潭縣核桃壩等村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力種茶,然后逐將茶葉種植產業培育為保護生態和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茶產業已經成為湄潭的第一大農業收入產業,以2009年為例,在投產茶園12.5萬畝的條件下,實現茶葉產量1.1萬噸,茶產業產值6.16億元,平均畝產值4928元,茶葉的綜合收入達到了10.2億元,占湄潭經濟總量的4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99元上升為2011年的5841元,增長28.3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GDP的比例2011年湄潭縣為59.12%,貴州為25.26%,湄潭縣高于貴州33.86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在經濟發展過程湄潭縣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湄潭縣走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湄潭縣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種養基地建設面積和規模。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不斷提高農村“三廢”的綜合利用水平。二是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建立完善縣域環境功能區劃和基本生態控制線制度。實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和生態良好區的分區保護,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生態重建工程。三是大力推進產業生態轉型。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發展工業,制定出臺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生態化。
第二,以茶葉產業為突破口,打造生態產業。一是是茶葉生產專業化。形成“湄江-永興-天城無公害茶海區”、“興隆-抄樂生態茶區”、“洗馬-馬山-復興-西河富鋅富硒茶區”三大產茶區,進行茶葉的專業化生產。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特色優勢產業迅猛發展,躍升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縣形成了“茶、米、煙、畜、椒”等優質農產品支柱產業。
第三,以優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為突破口,發展綠色工業。湄潭縣在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同時,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按照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圍繞優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發展工業促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聯度,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實綠色工業。
第四,充分利用茶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發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休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打造休閑養生度假中心,著力打造休閑避暑勝地,精心設計“中國茶海?休閑湄潭”的主題旅游產品。“十一五”期間累計接待游客17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55億元,旅游業成為全縣后續優勢產業的潛力得到顯現。
三、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湄潭模式的啟示
第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是未來中國山區發展的路徑選擇。山區的經濟發展道路如何走是理論工作者的實際工作部門長期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雖然專家學者在不斷思索,各地區都在進行實踐探索,但一直沒有找到一條既能夠兼顧經濟持續發展,又能夠保護良好生態,實現區域財富增加、政府財政增加、企業收入增加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并且農民能夠分享更多成果的發展道路。換言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管是現有的經濟理論,還是人們對經濟發展過程的認知,即不少地區進行經濟建設的實踐,都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與地方經濟發展是相互矛盾的。發展地方經濟就要破壞現有環境,保護環境經濟就搞不上去。湄潭縣則走了一條通過茶產業這一既能保護生態,又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還能帶動農民致富的道路,即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對傳統經濟理論進行了實踐的挑戰,實現了經濟發展、財政增收、農民富裕、生態保護和企業發展的多贏格局,不僅培育了新型農民,形成了而且湄潭的農民文化。
第二,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是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深刻領會和富有創造性的踐行。通過“綠色發展、富民新民”,湄潭把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精神落到了實處,通過標本兼治、多管齊下,建設發達農業、培育新型農民、構筑和諧農村、不僅初步實現了城鄉統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口均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而且使全體湄潭人民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得到了實惠,富民強縣的戰略目標得以初步實現。
第三,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表明。如果能夠立足農業求發展,即使是欠缺礦藏資源、缺乏工業基礎、沒有大城市帶動的農業縣,也可以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的增長,也可以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第四,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說明。如果能夠真正了解和引導農村居民的意愿,從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的實際出發,兼顧歷史傳統與現代化發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可以高效推動社會主義新村建設,為農民建設起村容整潔、生活便捷、環境如畫、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
第五,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湄潭模式說明。以科學發展觀改變傳統政績觀,是湄潭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深刻領會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堅持實事求是、以民為本、民生為重,致力于從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出發,探索具有地方特性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山區農業縣完全可以化劣勢為優勢,走出一條成功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洪名勇.綠色富民湄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一、引言
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黨和政府長期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舉辦寄宿制學校。據資料統計:“到2006年,我國農村小學減少14.5萬所;農村初中減少近4000所;農村教學點減少近7萬個。但由于地域環境、經濟等因素的差異,在看到布局調整帶來的顯著成果時同時也應看到布局調整所帶來的一些新問題”。在這里,我們主要關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山區寄宿小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學生生活、安全、心理、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學生的年齡相對偏小,自己解決衣食住行對他們來說有相當的難度,如果花在這些日常生活上的時間增長,那么學習時間相應減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們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賴著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這巨大的反差,使學生心理上一時半會接受不了,嚴重的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另外,學生的安全問題,是布局調整帶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我控制約束能力差,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很多學生會選擇暴力方式去解決,這樣學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難得到保證,而且他們寄宿年齡相對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顧自己,很容易引發感冒或其他疾病,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也構成了威脅。
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山區寄宿制學校的推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農村山區寄宿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農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們同城鎮學生一樣享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其次,是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廣大農村山區的孩子來說,上學承載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們走出貧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只有上學他們才能改變命運,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們對于學校有著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負著這種期望的農村山區寄宿學校卻受到來自城鎮學校的嚴重影響,農村教育中的城市趨向問題十分嚴重。原因是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農村家長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讀書,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為為孩子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這也就是俗稱的“陪讀媽媽”,這樣一來致使農村寄宿學校的生源急劇減少,而且教學質量也不斷下降。長此一來,形成的惡性循環,對于農村寄宿學校的發展十分不利的。因此,從學生學習、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對寄宿學校來說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樹立學校新形象才是農村山區寄宿制學校改變現狀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設計
對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山區寄宿小學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邏輯分析,而是依循實踐,即通過實踐觀察、個案訪談等形式呈現出一些情景化、脈絡化的問題。本項目研究目的是基于鄉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背景下,對山區寄宿小學管理現狀實地調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為有利于山區年幼寄宿學生健康成長的作一些探索,關注的焦點在于廣大農村小學生以及他們寄宿生活遇到的問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獻法:搜索、閱讀與中小學教育管理有關的文獻。②社會調查法:實地走訪、考察,與教師、家長、學生談話,并設計問卷調查。③案例分析法:調查分析實施較好的學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經驗。 選擇湖南省綏寧縣為研究對象,主要考慮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團隊有兩人就生長在此地,對周邊環境頗為熟悉,特別是對該地區的教育發展狀況比較了解。選擇在此地做調查,訪談容易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較豐富。綏寧縣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南嶺山脈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脈南支的交匯地帶。境內以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崗地、溪谷平原多種地貌。南、北、東三面高山環抱,中部縱向隆起,地勢高低起伏,變化多姿。森林資源蓄積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內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譽為“神奇的綠洲”。由于這一地域原因,在對偏遠山區撤除教學點后,寄宿制成為偏遠山區學生的選擇。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綏寧縣的100名農村寄宿小學生為研究個案,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對相關學校進行走訪與觀察,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級學生32名,二年級學生15名,三年級學生23名,四年級學生30名。 通過對綏寧縣農村寄宿小學的100名學生進行生活與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從學生的角度展現了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山區寄宿學校凸現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方面 :山區寄宿制學校一般設在條件較好的鄉鎮地區,無論是從環境方面還是硬件設施方面來說都是以前農村地區教學點無法比擬的,但是同時學生所面對的環境也相對變得復雜起來,而且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誘導。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們很容易放松對自己學習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據我們的訪談大多數寄宿學生的成績不如以前,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學習成績有很大的退步,從以前的尖子生變成了“差生”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關注。
2、生活方面 :剛剛遠離父母的寄宿學生,對生活環境的轉變一下子不能適應過來,如果缺少學校的正確引導,他們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響,而誤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區,學校的生源地區跨度較大,環境語言也有一定的差異,地區幫派,以大欺小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做好對寄宿學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學校的一個重要職責,這些寄宿學生大部分還沒有完全的自理能力,這就需學校特別的關注,教師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他們,從吃穿住行各個方面來嚴格要求,使學生感覺就像在家里面,時時刻刻感受到溫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學校,如何安排他們的課余生活也是學校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調查顯示,42%的學生表示,晚上上廁所會很害怕;17%的認為有時害怕,有時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學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學生的住宿環境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從我們調查的一百名學生來看,33%的學生住在6~10人一間的宿舍里,28%的學生住在10~15人一間的宿舍里,39%的學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這樣的住宿環境如何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下面的圖示2更清楚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住宿條件。 如此多人間的宿舍過擠,易引發矛盾,78%的學生表示有時鬧矛盾,5%的學生會經常鬧矛盾,只有17%的學生從不鬧矛盾。 在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比較少,可能因為是農村孩子, 68%的學生換下來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學生帶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學校一般實行的是封閉式的管理,而這些學生又年齡尚小,他們剛剛離開父母,會因為經常性的想家而孤獨、寂寞,把自己封閉起來,逐漸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幾年都不回家,這類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誤入歧途等等,這些問題也都值得寄宿制學校關注。根據調查有45%的學生很想家,53%的學生有時候想家,只有2%的學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程度也不夠,我們的調查顯示只有10%的家長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長有事才去學校,13%的家長去過幾次,9%的家長從來沒去過學校。這些學生大概6~11歲,他們這么小的年齡遠離父母,住在十幾人的宿舍里,這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呼吁學校和家長都能重視起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許多的山區寄宿小學住宿條件差,住宿所需資源配備不足、住房擁擠;其次,山區寄宿小學餐飲不衛生、食物嚴重缺乏營養這易導致學生生病。最后,學生節假日返家路途遙遠,年幼的小學生在路途中沒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隱患。這些安全問題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劇的發生。根據調查學生來回學校只有6%的學生是家里人開車接送,而且這些車大多為農用車,或者是貨車;74%的學生是走路,他們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遙遠在一兩個小時以上;20%的學生時遇到車就坐,沒有就走路;學校或村里專門有車接送的是0%。這樣的環境給學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在學校食堂伙食方面 ,學校也做得不盡如人意,這些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時候,給他們提供衛生可口的飯菜是每個學校必須要做到的,但是根據調查2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飯菜還行夠吃;18%的學生認為不好吃,5%的學生認為飯菜不夠吃;45%的學生認為飯菜有時候好吃,大多時候不好吃;22%的學生認為飯菜有時候夠吃,有時候不夠吃。而且飯菜的質量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在環境衛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學生食堂大多是由當地的村民承包的,他們沒有相關的衛生許可證明,也沒有按照物價局的統一規定來收取費用,這些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脅。
人身安全方面,學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學校始終如一的管理重點。他們才剛剛走出父母的“襁褓”,對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環境的誘導,他們很容易誤入歧途。打群架、頂撞老師、欺負同學的事時有發生,如何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環境,尊敬師長,尊重同學、健康快樂的融入到學校的生活環境中去,對學校,家長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當然學校校舍、體育設施等也對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脅。
交通安全方面,根據調查學生來回學校只有6%的學生是家里人開車接送,而且這些車大多為農用車,或者是貨車;74%的學生是走路,他們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遙遠在一兩個小時以上;20%的學生時遇到車就坐,沒有就走路;學校或村里專門有車接送的是0%。這樣的環境給學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四、建議及對策
通過對當地政府、寄宿學校、學生家長、學生本人的實際走訪調查,我們對改變農村寄宿小學現狀提出了以下建議及對策,希望我們的建議及對策能給處于困境中的農村小學以幫助,使這批小學生能像其他小學生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在遠離父母的寄宿學校感受到家的溫暖。
1、安全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國家為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制定的具有特殊保護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學校來實施的。安全工作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創造良好育人環境,確保青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人們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學校是寄宿學生的港灣。學生寄宿學習,安全第一,學校就必須給他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學習環境。
(1)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一方面對學校的校舍,設施和設備,體育、實驗器材應特別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標準應比一般的場所要高,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其組織管理規范應更為嚴格,且適合未成年人的特點,易于操作和遵守。對于校外團體和機構為方便師生學習和生活,提供和安裝的設施設備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對用于學生的食品,其安全標準和準入條件應更為嚴格,監督機制應更健全。學校小賣部需有衛生許可證,采購和出售食品必須符合衛生要求,采購食品時應檢查供應單位有無衛生許可和安檢證明。學校自己加工食品、飯菜提供給學生,必須保證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環節符合有關操作規程和衛生要求,否則,造成學生傷害,學校就要承擔全部責任。
(2)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住宿的管理,特別是要根據山區寄宿小學的特點、山區的經濟狀況、學生的家庭條件、山區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來改善和加強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使學生從小形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有良好作息時間過有規律的生活。同時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活動,例如評文明宿舍,讓學生積極參與并獎勵先進,鼓勵后進。形成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創建成充滿活力、充滿愛意的溫馨式家庭。讓山區小學生能在這“家庭”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要充分發揮各團隊的積極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可以在山區小學組成少先隊這一學生團體,讓學生中的少先隊員起帶頭作用,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與同學相處、學會如何生活得有條理。
(3)在學生上學放學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學校也應給于高度的重視,要么學校自己購買符合有關標準的校車接送學生,要么學校與當地政府部門聯系,請當地政府派專門的車在一定的時間內接送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安全到家,安全到校。總之,我們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安全,使他們高高興興上學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區寄宿小學的許多學生是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年幼的他們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寄宿制學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離開家庭,入住學生,過上集體生活,難免不習慣,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緒。
(1)寄宿學校學生所處的環境是封閉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關懷。基于這種情況,學校要更加關注學生。對他們情緒上的微小變化,也不容忽視。一旦發現情況便及時找學生談心,必要時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導。讓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另外,山區寄宿小學還有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比其它學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學校及老師傾注更多的關懷和愛。經常找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問題和困惑讓他們及時走出困境。在平時的工作中,處處以愛心去關心他們、體貼他們。在生活上,要經常給他們以關懷,要為他們營造健康、和諧、充滿愛意的生活環境。在學習上,要對優秀生和后進生一視同仁。鼓勵優秀生幫助后進生,這不僅有利于增進學生間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思想上,老師要致力于幫助他們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狀態,讓他們樹立自信心、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熱愛同學。同時要注意到年幼的學生很多都對老師有畏懼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和關心。絕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他們談話,要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和他們是平等的,讓他們愿意和教師談心,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2)山區寄宿小學大多實行封閉式管理,這使得學生的活動空間變小,生活易變得單調乏味。因此,學校要關注學生的課外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一方面,課外活動能讓學生熱愛學校生活,另一方面,豐富的課外活動有利于發現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讓他們能正確認識自我。
寄宿制中小學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倍受重視。而這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對寄宿制中小學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及時的把握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3、學習方面 在學習上,多表揚、多鼓勵,以欣賞的心理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在集體活動中可開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要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學校可以開展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們的適應能力,讓他們能夠在遠離父母遠離家庭的情況下能健康快樂地生活。與此同時還要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情緒波動,并輔助以相應的心理輔導,保證他們能健康地成長。為了確保讓山區寄宿小學的學生能安心學習,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區小學的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對貧困學生,留守兒童政府要給予相應的補助以使他們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山區寄宿小學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使每位適齡兒童和少年能夠健康成長并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綜上,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關注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秉持科學發展觀,從學校的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以及安全管理等各個方面,為農村兒童創造盡可能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農村的適齡兒童不僅有學上,而且可以上好學。在本次調研中,雖然本團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本團隊將繼續關注相關信息。
參考文獻:
(1)同芳娥.西部農村寄宿學校的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朱霞桃.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3)農洪江.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管理不容忽視[J].貴州教育,2006.
(4)葉敬忠,潘璐.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7 .
(5)鄧悅.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學學生心理問題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號 .
(7)郝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觀點教育縱橫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管理問題及對策 現代教育科學,2010年02期.
一、邊遠山區農村小學教育現狀
(一)學校規模小且分散
由于邊遠山區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當地的及經濟較為落后,使得山區農村小學的規模非常小,有的學校只有一至兩間教室,并且由于人口比較分散,各個年級的學生人數偏少,因此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個教師身兼數職,此外,多個年級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上課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的教學條件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邊遠山區的經濟發展落后,當地教育部門對于轄區內的農村小學關注程度也不夠,相對的教育資金投入較少,導致教學設備陳舊不堪,甚至一些學校都沒有音美教學用的設備與題材,教學環境的不足也影響了正處于發育期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二)粗放的教學管理模式
因為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學生生源越來越少,學校教學設備的短缺,加上學校在管理方面也不能夠進行創新,使得大部分的農村學校采用一種粗放式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學校的管理者根本沒有對學校的長遠發展進行考慮,這也是嚴重制約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近幾年,國家對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育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地增加。但是,對于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力度跟城鎮小學相比還是非常薄弱。因為邊遠山區農村小學自身的教學設施的落后,學生們都不愿意在農村小學上學,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來,會使得邊遠山區的農村小學和城鎮中心小學差距越來越大。
(三)師資力量薄弱
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由于受到各種外界原因的影響,導致在邊遠山區農村小學進行任教的教師非常少,一般來說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師主要以當地的中老年教師為主,這就導致在教學的方式上與城市年輕教師的教學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性。中老年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原始的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和傳統,這與教育改革后的一些教學要求和教學任務具有非常大的差距。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師中大多數以都還是最早的高中文憑,雖然后期有些中年教師拿到了大專和本科的文憑,但那也與正規的師范畢業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生源少,很多教師從農村小學中調走,而且一些學校沒有新分配的教師進行教學,使教師資源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短缺,這無疑更加重了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學壓力。
(四)工作環境差,設備陳舊
由于邊遠山區的交通不便,為一些去山區教學的教師生活上帶來了非常多的困難,很多教師一心想著往城鎮小學調入,這樣造成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嚴重下降,沒有進行工作的熱情。同時雖然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邊遠山區的教育投入力度,但現階段農村小學存在的一些問題,一些學校的條件依舊難以得到有效改善。對于學校的教學設備不能夠及時更新、添置,尤其是教師宿舍、食堂等一些關系到日常生活的設施得不到改善,一些在邊遠農村進行教學的老師要步行或騎自行車才能到達學校進行上課。
二、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短缺的相關建議
(一)政府應統籌社會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對于國家一些關于扶持邊遠山區教育的政策,相關的教育部門必須要本著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則,將這些教育資源進行均分,不斷地加大對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首先,對學校的相關教學設備進行更新,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薪資待遇。其次,對于山區中一些貧困戶應加大扶持力度,使那些真正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夠接受到義務教育。
(二)加快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于大部分邊遠山區中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的現狀,進行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加強與城市重點小學的溝通交流,搭建一個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交流平臺,通過這種創新教學的模式,實現農村教師走出去,城鎮教師帶進來的教學活動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鎮小學的教師可以帶學生去體驗農村小學中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加強學生們的交流。地方政府應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不斷努力促進農村小學的教育改革。
(三)創新教學模式,與時俱進
對于邊遠山區的農村小學教育,我們必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與教育程度的不同,必須要努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發展的需要。因此,對于農村教師來說更新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才能使農村小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社會文化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從而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四)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編制管理
在進行農村教學編制的選擇時,應考慮到實際的農村小學的情況,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標準進行制定,對于那些不能夠堅持在崗的職工要進行嚴肅處理,對于那些為農村中小學教育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要進行獎勵。另外,教育部門要不斷規范農村小學的管理,從而使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教育事業中,不斷的提高農村小學的教育水平。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問題,只有進行一些實質性改變,例如對教師的日常生活方面及工作環境方面的改善,才能真正的使更多的年輕教師愿意投入到邊遠山區農村學校去進行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改變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韋名高.我國邊遠山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困境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6,(11):93.
[2]李琳.邊遠山區農村學生英語興趣培養[J].好家長,2016,(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