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4 09:51: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成果轉化流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art colle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ocial practice in a timely manner in terms of personnel servi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art colleges.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Art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n art colleg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value, development status, educ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learn diligently.
Key words art colleg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management
0 引言
隨著高校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藝術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成為當前藝術院校科研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夠有效提高當前生產技術的發展,提升科技研發效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產作用和價值含義。為了提高高校科研教育的能動性,藝術院校要針對人才服務、學科建設、科研發展等方面,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在整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運用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課題,逐步增加藝術科研成果轉化的發展力度。將科研學術理論更好地指引現實生活,為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科學等元素增加動力。同時,在整體教育流程上,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區域性教學實踐對地區的發展作用,以及對藝術專業的科研成效,進一步提高藝術院校的業務管理能力。基于藝術院校科研轉化成果的重要性,筆者總結多年工作經驗,力求建立一個人文意識和形態意識相互融合的創新領域。
1 藝術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價值內涵
從總體上說,藝術院校的科技研究成果表現在方方面面,它包括文學藝術、美術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戲曲藝術、民俗藝術等等。為了提高科學技術探究的推動力,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在藝術新能源、新材料、新發展上進行深入的探究,確保最終的教學探究成果能夠符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設計發展領域。
同時,藝術教育科研成果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激勵教學工作、強化科研成果的多項任務,是藝術教學工作在理論和實際上的凝聚。從理論上說,通過專業論文、課題立項、教育成果等方面,能夠提升科研實力。從實踐上說,通過教育產業的構建,能夠增進教育產品、實踐技藝、就業技能的提升,從而為藝術院校的教學服務奠定扎實的基礎。
2 藝術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的發展現狀
從全國的發展趨勢上看,當前教育內容中,大部分藝術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都存在著“孵化較低”的發展現狀。根據相關部門作出的統計,在全國高校教育科研范圍內,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尚未達到30%。其中,這些不同的教育理論服務、指導教育實踐將科研教學的轉化滲透在一線教學中。這也使藝術科研成果轉化工作一度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亟待相關教學工作者建立一個一線教學的發展體系,促使教育形式部門要不斷更新工作理念,使藝術院校教育工作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以四川省音樂學院為例,在2011~2013年的高校課程成果的轉換情況中,僅2013年,轉化成果為127.5萬,三年間成果轉化的總金額為219.5萬。截止到2013年12月,藝術科技成果的轉化總額達到了254%。其中,橫向科研經費、縱向科研數目,均有所體現,但也呈現出師資投入緩慢、轉化經濟效果較小的現狀。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服務都直接體現著藝術院校的發展問題。為了培養藝術院校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學校科研經費上,采取有效的發展策略,及時將實際的教育成果轉化成為經濟效果,從而進行學術創建、決策理論、藝術探究等人文特點的深化。
3 藝術院校科研成果轉化中的突出問題
在藝術院校教育活動中,科研系統的構建和轉化具有鮮明的時間性、地域性和發展性。在基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廣大教育科研人員要在藝術理論、人文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究,并針對教學成果轉化中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1)藝術科研成果的轉化成果較為單一。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提高了對精神文化產業的關注度。這對于全國各大藝術科研高校來說,無疑具備了鮮明的發展優勢。但是在當前科研成果的轉化數據上看,即便是漢語言文學等熱門的人文學科,其教學成果的轉化成果都未能達到10%。而藝術類專業屬于受專業限制的特長產業,所以在具體的轉化成果上,轉化效益更加低弱。例如,在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上,橫向、縱向的重大項目(10萬以上)的統計信息基本為零。這也再次將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到了當前高校學科教育的重要位置。
(2)對藝術科研成果轉化的關注度較低。在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曾經明確指出,未來高校教育工作要著重在高校“全能型”人才的培養、科研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就業能力上進行重點幫扶。但目前,很多學校在具體的科研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上存在“表面化”。反觀當下我國藝術效益的科研課題,不管從建立課題還是學術論文研討上,都存在一定的失衡。同時也反映出廣大教育工作者對藝術院校科研成果探究的關注度較低,存在忽視教學成果研究的情況。
(3)藝術科研成果轉化的覆蓋區域較大。從宏觀上說,藝術院校創設藝術產業科研流程對設計產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拉動意義。通過高等院校中音樂、藝術等相關專業的設計,能夠為本地區的產業實體提供豐富的素材。但是,藝術院校的專業性較強,很難將藝術技能轉化為商業服務,難以把社會性和經濟型有機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藝術院校科研成果還包括“三項產業”、“經濟投資”、“高新技術”、“稅收政策”等不同的方面。覆蓋了教育教學、科學研討、社會就業、人文素養等不同領域,這也使各大藝術院校在整體轉化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點問題,亟待相關工作者予以解決。
4強化藝術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若干策略
(1)直接作用于高校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從客觀上說,高校就業問題一直是各個藝術院校的重點問題。在當前各類藝術院校的生源組成上,他們都是經過專業藝術課程培養的學生。以音樂學院為例,在藝術專業的生源上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一個是專業性較強的音樂學院附中及各音樂藝術學校的學生。另一個是非專業性全日制高長班的學生。因此,很多音樂學院將院校科研直接作用于高校藝術類學生的就業,不斷夯實音樂教學專業基礎。這樣一來,在藝術院校教研成果的后期籌備上,藝術成果的轉化更加融合和順暢。
筆者總結自身經驗,建議從以下幾點做起:首先,在藝術學院的藝術成果上,學院要始終重視對藝術實體產業的篩選。鼓勵教育工作者通過在學校內部組織音樂傳播公司的方式,將教師的教育能力和學生本身的專業技能融合在一起。其次,學院要以組織交響樂團、籌備民族管弦樂團、數字音樂制作團隊為藝術載體,針對于當前的市場就業趨勢,使高校學生盡早體驗藝術市場的經濟特性。通過策劃專題舞蹈、舉行專題演講等方式,推薦學院師生作用在一起,建立更具科研價值的藝術課題。通過推介優秀人才、承辦具有“學校品牌效益”的專場音樂賽事,使藝術學院的教學成果得到更好的開發。同時,要將高校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成果結合在一起,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動藝術類學生實現就業,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
(2)建立完善的藝術科研知識產權保保障。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工作直接作用到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隨著知識體系的構建,藝術學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通過轉變教學成果的管理意識,增強產權技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員的產權意識。高校管理者要同時明確科研管理機構對課題負責人申請專利的建議和相關資料的審查,提高相關人員在教育成果保護中的具體職責。
特別是在單位或個人對外進行知識產權探究時,要在知識產權的轉讓上,簽訂具有法律效應的科研技術合同,形成書面的文書預告,不斷明確知識產權的項目歸屬及知識管理審查流程,增加相應的藝術產業評估。一旦在科研成果的轉化上出現問題,要依據具體管理制度進行產權控制,防止產生較大的教育經濟糾紛。針對人才流動所引起的產權糾紛,特別是在產權成果的歸屬上,要建立相應的獎懲機構。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人才的知識產權確立、研發,確保藝術科研對學院內部知識產權的凝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推動科研技術成果的良性循環。在藝術院校文化體系的構建中,通過學院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覆蓋,不僅能夠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城市發展環境,而且還能強化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就業機構對教育項目的轉化。將多種文化藝術場所和網絡經濟營銷、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推動科研成果的發展和轉化。例如,強化四川音樂學院和省內各個文化藝術中心的交流,加快公共文化建設。將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和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聯接在一起。同時,藝術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還需要強化藝術院校和政府相關機構的聯合,共同促進藝術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發展。強力推進綜合文化設施的全覆蓋,為推進高校科研技術成果,提高藝術產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5總結
綜上所述,藝術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提高要建立在藝術探究的途徑上。在藝術院校科研教學成果中,廣大科研工作者要不斷凝聚藝術院校的師資力量、組織專家學者集中探尋科研教學成果,并將其中蘊含的文化財富轉化為生產財富、經濟財富和科研財富,積極探究藝術科研成果轉化形成一個高效、穩健的發展渠道。
參考文獻
[1] 任培華.教科研一體化教學模式與新加坡“教學工廠”[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2(6):49-51.
[2] 思哲.音樂表演專業連續三年就業“亮紅燈”[N].中國文化報,2010-01-04.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23-0078-04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同樣肩負著引導與激勵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的任務,以提升其個人業務水平,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服務。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擴張與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師職稱評審的需要,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有了較大程度的進步,公開、縱向與橫向課題立項、專利等科研成果數量激增,科研實力不斷提高。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普遍存在轉化率低,科研成果服務教學、服務社會能力不足的問題,在高職院校表現尤為突出,造成了學校科研經費投入的巨大浪費。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效用,是高職院校科研管理部門面臨的緊迫任務。
一、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分析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轉化是指高職院校將其科研成果進行開發、應用、推廣,從而形成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服務等的過程,包括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轉化為教學資源兩個過程[1]。從目前的條件來看,高職院校將科研成果進行教學轉化,即轉化成教學資源,應用于教學實踐,是非常現實與有效的選擇。
(一)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必然性
高職院校的教育任務主要是以教學為主,即“以教學為中心”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同時,高職院校的師資構成中,專職的科研人員配置甚少。因此,從高校類型上說,高職院校是應該劃歸教學類高校范疇之內。這樣的教育功能定位,決定了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而教學效果則是教學質量的最重要保證。高職院校教師必須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有研究表明,教師的科研成果與教師的教學效果存在正相關,有科研成果的大學教師的教學效果顯著好于無科研成果的教師[2]。據此,將科研成果進行教學轉化,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職院校的發展時間很短,社會對于高職院校的科研實力普遍存在懷疑,企業既不愿意主動與高職院校取得聯系,商洽科研成果的轉化與開發,也常常會拒絕高職院校主動上門推銷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將其科研成果市場化,實現科研社會化服務的路途還較為坎坷。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在千方百計尋找科研成果社會化轉化路徑的同時,必須轉變科研成果轉化思路,尋求成果的“內部消化”,即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服務學校的教學工作,提高學校辦學質量,以實現科研成果的應有價值,避免教師科研成果的閑置以及學校科研經費投入的巨大浪費。
(二)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可行性
目前,高職院校中的科研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教學任務重,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壓力極大,因此其主要精力和時間大多投入到了教學實踐中。教師的科研思維和研究命題基本上都是在教學中產生和形成的,科研本身即是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事實證明,當前高職院校科研與教研的運行軌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并行甚至是重復的,相當一部分科研項目都是由教改項目衍生而來。監管過程中也發現,部分項目存在著科研與教研重復立項的現象,說明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與教學成果之間交集甚多,科研成果的教學轉化不存在形式上的束縛。
作為科研的開發者與教學的實踐者,高職院校教師擁有著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極大便利。一方面,教師可以對教學實踐及時進行總結,提取有價值的教學經驗、教學感悟作為科研題材;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從事教學實踐的機會,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方法,豐富專業知識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種轉化程序極其快捷,過渡環節少,管理流程簡約,成效明顯。
二、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策略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學轉化雖然存在必然性與便利性,但是這個轉化不是教師簡單的自為活動。就現實而言,科研成果常常只用來完成教師個人業績考核或者職稱評定,然后就被歸入教師檔案。因此,高職院校相關管理部門必須采取合理的策略,引導教師自覺將科研成果及時充實到教學過程中,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服務,提高科研工作的實效性。
(一)樹立“教科研一體化”的科研工作理念
教學始終是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任何工作都必須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現階段,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和學校的教學工作并行獨立的,二者之間交互很少。科研管理部門負責做好科研課題的立項與結項管理、科研成果獎申報、級別界定、全校科研業績年終統計與考核等工作。這些工作基本上只和教師個人的科研行為關聯,和學校的教學工作并無直接聯系,科研對于教學工作的支持與推動作用沒有明顯體現。“教科研一體化”的科研工作理念形成之后,科研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轉化科研成果為教學資源的方式,直接支持學校教學工作,同時也彰顯科研管理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通過科研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科研管理部門通過轉化科研成果為教學部門增加教學資源,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二)突出課題研究的教學應用性
課題管理是高職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除了科研管理部門專人負責組織各級各類課題的申報、結題之外,學校還會為獲得立項的課題進行經費配套。這些課題的取得,從現實情況來看,除了課題負責人晉升職稱時能夠提供科研業績幫助之外,在轉化方面實際建樹不多。雖然教師的職稱晉升在客觀上充實了學校的辦學實力,但是科研經費的使用與實際效能上的這種巨大反差,也確實與科研經費投入的初衷相去甚遠。基于此,高職院校應該確立“不做虧本生意”的科研課題申報原則[3],做好課題申報的前期論證,嚴把課題申報質量關。第一,對課題進行分類管理,除了一部分課題能夠充分結合企業生產經營需求,具備社會化轉化成熟條件之外,將大部分課題導向可以解決學校人才培養實際問題以及對專項教學有明顯推動作用的項目。第二,課題立項前由科研管理部門召開評審專題會議,進行嚴格的課題可行性論證。高職院校科研課題的校內評審專家一般都是由學術委員會成員組成,學術委員會的成員構成中,除了來自于教學一線的高職稱教師之外,其余絕大多數都是各教學部門的負責人。這些學術委員會成員了解高職教育的辦學性質,熟悉學校的教學工作,能夠準確地判斷出課題的實用性與成果轉化潛力,選擇立項既能產生效益為企業所采納應用,又能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的課題,最大程度上實現課題立項的實際功用性。
(三)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一般是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的思考與創新,既反映了教師的知識水平,也彰顯了教師的個性特色。教師把這些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創新成果與實踐經驗引入課堂,一方面可以通過向學生傳授前沿性的專業知識,擴大課堂學習的知識容量,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科研所表現出來的研究能力與知識水平,可以提升個人魅力,既能夠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又能夠開發學生對于課題研究的參與積極性,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迎接百年校慶,需要對校園環境進行升級改造。學校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細致研究學校校史、文化底蘊與辦學特色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精心設計出一套精致大氣、美觀舒適的校園景觀改造方案。改造工程完工后,學校的校園環境形象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校慶結束后,該教師將這次成功的景觀改造方案引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因為方案所涉及內容就是身邊的校園,所以學生反映強烈,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被突然性地激發了。該教師趁機向學生介紹自己正在從事的設計項目,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地表現出參與興趣。因勢利導,該教師就把這些項目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選題。
(四)建立科研成果校內共享平臺,拓寬成果的教學轉化渠道
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成果,包括論文、獲獎成果、專著、教材、專利與課題材料(立項申請書、結題研究報告等),如果單通過成果擁有者個人的教學轉化,則很難實現服務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高職院校目前師資引進力度很大,一批企業人員進入教師崗位。但是,這些人未經過專業的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不了解高職教育現狀,不熟悉教學規律,所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困難重重,亟需得到有效的指導。這種指導完全可以引用其他教師的科研成果實現,科研管理部門應鼓勵科研成果擁有者將其成果在校內進行共享,以利于其他教師從中汲取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經驗,推動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快速提高。
科研成果的共享平臺應該先由科研管理部門搭建,比如在科研處網站上專門設立成果展示欄目,及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如論文、課題材料、專利等成果相關內容出去,然后教學管理部門在其網站上進行鏈接,實現成果部門共享、校內共享。對于專著、教材等難以在網站上的成果材料,可以委托圖書館以圖書流通的方式實現成果的校內與共享。
三、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評價體系建構
效果良好的科研成果教學轉化需要高職院校內部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持續、全面地開展轉化效果評價是保障成果教學轉化質量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激勵機制
評價的開展是建立在教師有意識的轉化行為基礎上的,教師如果沒有主動進行轉化的意識,任何評價都是無用的。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把科研成果實現教學轉化,為教學服務作為教師職稱晉升、評優的一個重要指標。科研成果的教學轉化完成后,獲得較高評價的教師將優先晉升職稱、評優評獎,并根據評價等級,給予適當的科研經費追加獎勵。
(二)制定科研成果轉化評價標準
科研管理部門與教學管理部門聯合成立成果轉化評價小組,對成果的最終轉化結果進行合理評估。評價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一是根據教師科研成果中關于成果在教學中運用的闡述,例如課題立項與結題時關于成果應用于教學的承諾,檢查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具體落實情況,并在檢查情況不佳時進行及時督促。二是結合科研處提供的最新科研成果清單,評價小組定期深入課堂,通過聽課、學生問卷調查的方式,檢查教師是否將科研成果進行了教學轉化,以及轉化后的教學效果。評價指標著重向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革及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等方面傾斜。三是通過教師問卷調查以及走訪調查的方式,評價小組檢驗科研成果在共享平臺中的教學輻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通過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促進了其他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提升,就可以判定成果的教學轉化效果與教學輻射作用得到實現。
積極推進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學轉化,對于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業務能力發展以及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科研成果轉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高職院校在高度重視科研成果的教學轉化,避免成果“睡大覺”以及科研經費浪費的同時,必須加強科研成果教學轉化的策略研究,制定合理的轉化成效評判標準,充分調動校內相關職能部門的力量,形成轉化合力,為科研成果的可持續性教學轉化創設積極條件。
參考文獻:
[1]楊虹,劉楚達,肖貽杰.基于高職院校視角的科研成果轉化策略研究[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5-7.
[2]魏紅,程學竹,趙可.科研成果與大學教師教學效果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85-88.
[3]任培華.教科研一體化教學模式與新加坡“教學工廠”[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2(6):49-51.
[4]李飛.教學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影響因素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9):69-7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Transla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U Xiao-feng
關鍵詞: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知識管理
高職院校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進入內涵建設階段,科研能力隨之不斷提高,在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大力開展應用型研究,科研活動中形成的科研成果不斷增長。然而,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并沒有實現集中開發和成果轉化,科研成果中蘊含的寶貴知識被束之高閣,知識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促進成果利用和轉化,是高職科研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現狀
隨著科研成果的逐年增長,高職院校開始加強對科研成果的管理。以杭州市四所市屬高職院校為例。從調查情況來看,四所院校已經開始對科研成果進行定期的登記和統計,科研能力較強的學校已經開始定期跟蹤、分析成果產出情況,以便推進科研服務和成果轉化工作。但從科研成果管理總體情況來看,高職院校成果管理大多還是停留在對科研成果進行定期登記、歸檔、統計和科研信息層面,組織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成果知識管理和轉化等問題尚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
(二)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成果相關資料保存不完整
近年來,高職院校越來越認識到科研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大了對科研的資金投入,科研成果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成果資料保存不夠完整,直接影響了成果的利用。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科技成果的形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介質,新增加了電子介質、磁介質等多種介質,但從科研成果資料保存情況來看,科研成果登記不夠及時,紙介質成果材料歸檔不全,其他介質材料登記保存的更少。2015年本課題組對四所杭州市屬高職院校進行了科研成果管理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科研成果登記的周期四所院校均為一年一次,并只保存紙介質成果材料,沒有一所院校保存過電子介質、磁介質等其他科研成果,這不但直接造成科研成果保存不全,還影響到科研成果的后期開發和利用。
2.成果整理和鑒別歸類工作不到位
目前,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人員往往在項目結題之后,把科研成果直接歸檔或者把部分研究成果上網宣傳下就算管理工作結束了,科研成果沒有及時進行整理、鑒別,也沒把成果中的核心知識進行提取,形成方便各部門和科研人員使用的科研成果管理數據庫,及時把成果知識傳遞給需要的部門和科研人員。目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成果整理和鑒別工作不到位,不但阻礙了成果的快速轉化,還會造成成果中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其原有的價值。科研成果利用者也很難查找和獲取到所需的成果信息,無法獲得高效的知識服務。
3.成果宣傳推廣、分析研究工作不夠,成果轉化率低
高職院校對成果的宣傳推廣、成果轉化的分析研究重視程度不夠,相當一部分科研成果僅簡單地予以登記、歸檔了事,并未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這對成果的轉化推廣和知識的再生產是非常不利的。調查顯示四所院校都有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的獎勵制度,但沒有一所院校制定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僅兩所院校對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定期的統計分析,其他院校僅定期統計,但不分析。成果統計分析不足,使科研成果基本都處于休眠狀態,造成成果中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其原有的價值,阻礙了成果的快速轉化,四所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率都在5%以下,造成極大的知識浪費。
二、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管理影響因素分析
(一)對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不足
高職院校對科研成果管理存在一個誤區,即項目結束后主要的管理工作就結束了,成果管理沒有什么太大的價值,因此對科研成果后期管理的人員、資金等投入明顯不足。調查顯示,科研成果管理組織機構不健全,四所高職院校都沒有專門的科研成果管理部門,管理者也都是兼職人員。在經費投入方面,也僅有一所院校有成果管理的專項經費。兼職管理者處理科研管理部門大量的日常工作任務已經十分繁重,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加強科研成果后期管理,資金投入不足也嚴重影響了成果知識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
(二)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數量快速增長,成果管理的難度大幅度提高,成果開發利用的需求迅速膨脹,以往的純手工管理或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已跟不上時代的需求。目前,雖然高職院校均已建立校園網,有科研專欄或科研網,但對科研成果管理系統的建設卻還是比較滯后,調查顯示,四所杭州市屬高職院校,僅一所院校開始使用科研管理系統,但都沒有建立科研成果數據庫,更不用說實現對科研成果的網絡化管理了。信息化程度不高,影響了科研成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加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也使得成果轉化和知識共享困難重重。
(三)未建立知識共享平臺,阻礙了知識利用與創新
科研成果中的知識通過共享、交流、學習和交互使用,可以形成有價值的新成果,再次利用。但高職院校對科研成果進行深度挖掘、二次開發的能力比較欠缺,合作開發、協同創新的項目少,產生的成果基本處于封閉狀態,沒有共享平臺把成果中的知識及時傳遞給需要的部門和科研工作者。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6月,四所院校還都沒有建立專門的對外成果展示和推介中心,也沒有在學校內部建立起交流共享的機制。這使得成果中的知識處于靜止狀態,沒有得到很好地深度挖掘和再利用,產生新的價值,或者說這些知識被固化了,沒有促進新知識、新成果的生產。
三、基于知識管理的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構建
(一)科研成果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迅猛發展而興起的管理思潮與方法,1986年卡爾•維格(Karl.Wiig)在國際勞工組織會議上首先提出這一概念。對“知識管理”較為典型的解釋是美國生產力和質量中心(APCQ)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應該是組織一種有意識采取的戰略,它保證能夠在最需要的時間將最需要的知識傳送給最需要的人。[1]目前,知識管理已在企業廣泛使用,在學校知識管理方面主要應用于圖書館、檔案館建設、智慧校園及教師知識管理。在學校的科研管理中,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對科研項目、科研團隊、科研檔案等進行知識管理的研究。科研成果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是社會寶貴的財富。學校科研成果知識管理,就是根據學校需求制定科研成果知識管理策略,利用信息技術、Wed2.0和云計算等技術重組科研成果管理的流程,把成果中的知識進行提取、存儲、整合開發、共享、轉化和再創新,以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效率,促進科研成果利用和轉化效率。
(二)構建基于知識管理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的路徑方法
1.確定科研成果知識管理策略目標,加強組織制度建設
科研成果要進行知識管理,首先在決策層要高度重視科研成果管理工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知識管理策略,制定知識管理目標。對高職院校而言,比較適合編輯策略為主,人格化策略為輔的知識管理策略。即把大部分科研成果中蘊含的知識,通過信息化處理提取出來,存儲于數據庫中,以供相關科研人員和管理者反復使用。而對于無法以實體形式具體呈現出來的隱性知識,如科研人員成果研發過程中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提升成果價值的思路等,這些主要通過相關人員面對面的溝通,如研討會、學術論壇等,或者利用電話、互聯網會議、視頻討論等形式進行知識的交互和傳遞,實現知識的共享。確定知識管理策略后,學校可根據科研成果數量、質量、科研發展趨勢、科研人員情況等制定相應的知識管理目標,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管理技術,實現成果知識的有效傳遞和共享,促進成果知識的轉化創新,提升學校的科研管理水平。依據學校制定的成果知識管理策略和目標,組建科研成果管理專兼職隊伍,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成果管理工作,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以確保成果知識管理的有序開展。
2.加快推進科研成果信息化建設,建立科研
成果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數據庫為使成果知識及時、完整保存,有效實施成果知識管理,提高學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是關鍵。高職院校應首先建立規范、安全、交互性強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統,對科研成果實行全過程、規范化管理,并實現成果數據的共享和綜合利用。要利用科研管理系統,及時把不同介質的科研成果進行登記并進行數字化處理,把成果轉化為數字資源,存儲于數據資源庫中,最大程度地防止科研成果的丟失。科研成果管理人員要分析科研成果的特征,按照成果的知識類型,對科研成果進行分類,諸如:教育科研、人文社科、科學技術、校企合作、社會服務、專利成果等,以便于利用者檢索使用。依托數字化校園和移動互聯網,加強與科研人員的溝通和聯系,盡可能地廣泛收集、掌握成果知識形成和變動情況,定期對資源庫進行更新和維護,對已無價值的成果資源和已變更的成果信息要及時予以處理,實現對成果信息的動態管理,不斷完善科研成果數據庫。
3.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加強科研成果知識管理平臺建設,建立成果知識庫
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科研成果數字化后的基礎數據。因此,在建立科研成果數據庫的基礎上,科研管理人員要根據各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新知識發展趨勢,對知識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通過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技術把成果中所蘊含的知識提取出來,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整理和歸類,并運用知識目錄體系,逐步建立一個功能強大、使用便利的知識庫,為科研人員和管理者提供高效服務。要建立成果知識庫,必須要對相關成果知識進行鑒別,首先,要建立專家庫,定期對科研成果核心知識進行提取。考慮到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和實效性,專家組成可以以校內專家為主,校外專家為輔的形式來組建。校內的專家要按他們的研究專長和所屬領域分類進行選擇,所涉及的領域要比較全面,便于及時分析提取成果知識。校外專家則主要選取各領域比較權威,和學校聯系密切、相對穩定的專家作為補充,提高知識鑒別、提取的準確性。其次,各類科研成果經過數字化處理,錄入信息資源庫后,科研管理人員要把相關信息進行初步篩選,剔除無效信息,把成果信息按所屬領域,分類發送給各領域專家,專家對成果信息進行鑒定,形成成果核心知識,發回管理員。如果涉及交叉領域,則由多個專家聯合進行鑒定。管理人員把各專家鑒定形成的知識進行匯總整理,錄入成果知識庫。這個成果知識庫要具備強大的檢索查詢功能,便于科研人員使用。因此,科研管理人員可以根據本校科研成果數據庫和研究人員情況,構建科研成果知識地圖,通過成果知識地圖,讓知識庫的使用者能準確、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由于知識更新速度較快,管理者需定期清除冗余知識,更新修正知識庫,確保知識庫中知識的有效性。
4.搭建科研成果知識共享平臺,提高成果知識利用率,促進知識轉化和創新
科研成果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高效利用成果知識,促進成果轉化創新。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通信技術搭建校內、校外兩個互相補充的成果知識共享平臺,來促進成果知識的利用和再生產。校內成果知識平臺搭建,主要依靠數字化校園來實現。科研成果管理者要把成果知識庫和數字化校園進行對接,在校園網上建立成果知識學習中心、成果知識交流論壇。成果學習中心,主要是把知識庫中的成果知識推送至成果學習平臺,運用知識地圖技術,設計搜索便捷、可視性強的學習界面,供科研人員和各相關部門學習使用。管理者還需要把通過對成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的報表、統計報告等定期放入學習中心,使學習者對學校的成果知識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成果知識交流中心,則主要是組織科研人員開展網上研討、科研經驗交流、相互答疑解惑等的網上論壇,必要時學校可以召開網絡會議,組織專家共同參與討論。通過成果知識交流中心,可以把科研人員研發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經驗等隱性知識顯性化,并形成新的知識,成果管理者將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后,重新錄入知識庫,供學習者使用。校外成果知識共享平臺的搭建,則需要密切加強學校和政府、企業、各高職院校之間的聯系,聯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搭建成果知識展示中心、成果知識推介中心。高職院校目前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積累還不是很豐富,影響力不強,如果僅依靠學校自身的力量很難完成對外成果知識共享平臺的搭建。因此,可以簽訂科研成果校際合作協議,聯合杭州市屬各高職院校的力量,把各校的成果知識納入到統一的網上平臺,共同搭建成果知識展示中心、成果知識推介中心,進行對外成果知識的展示和共享交流,并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動平臺和企業的對接,以促進成果知識的轉化和再生產。成果知識的校內、校外共享平臺,不是孤立的,而是兩者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補充。校外共享平臺的反饋結果可以推送至校內平臺,促進研發人員調整、修訂研究計劃,改進研究工作;校內共享平臺的最新成果知識也可及時推送到成果展示和推介中心,及時推廣宣傳。科研成果知識共享管理平臺,鼓勵科研人員共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知識資源,加強知識資源的交流和交互使用,促進各類知識之間的融合和轉化,形成有價值的新知識,實現知識資源的再生產。
四、科研成果知識管理的實施建議
(一)加強基礎建設,推進科研成果知識管理信息化
高職院校要盡快引進科研管理系統,完成科研成果的數字化處理。學校要加大對校園信息化工作的投入,把科研成果信息化建設納入到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統籌安排,為科研人員和成果管理者提供一個開放、協同、高效的數字化環境,為知識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制定相應制度,明確科研成果管理相關人員的職責和任務,加大獎勵力度和投入,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科研成果知識管理,提高知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保護科研人員的權益,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
(二)加強政府引導,搭建科研成果管理共享新平臺
科研成果共享平臺搭建涉及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個不同的領域,單靠某一所高職院校很難獨立完成。因此,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信息搭橋等方式加強各界的聯合,積極推進科研成果共享平臺搭建,實現成果知識的開放型合作。2014年4月,杭州市政府出臺《杭州市屬高校產學對接工作實施意見》,2015年11月,在杭州市教育局的推動下杭州市屬高校首屆科技成果推介會成功舉辦,共推出116項市屬高校優秀科技成果,其中7項科技成果、3個科技合作平臺轉讓簽約成功,杭州市屬高校產學對接信息服務網絡平臺也開始上線運行。[2]這種政府推動,各方協同共建“一個平臺+N個組織”的機制,是個有益的嘗試,將極大地推進產學對接和協同創新,實現成果知識的轉化和應用。
(三)加強培訓指導,提升科研成果管理人員素質
科研成果的知識管理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既要熟悉知識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又要掌握信息化手段,才能較好地完成管理任務。因此,各級科研管理部門要定期對各級管理者開展知識管理理論和計算機應用的培訓,提升科研成果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和業務能力。2015年4月,浙江省科技廳、浙江省教育廳聯合舉辦高校科技經紀人培訓,這是政府為了推進高校科技經紀人隊伍建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成果交易,向高校科技管理者、科技人員提供的行之有效的培訓服務。建議科技管理部門要根據科研成果知識管理的新形勢舉辦諸如“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管理”、“專利推介流程”等培訓班。對研發人員,也要做好培訓和咨詢服務工作,使他們熟悉管理流程,熟練掌握各系統和平臺操作,確保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能順暢、有序、高效地開展。
作者:肖芳 吳建設 任紅民 單位: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企業檔案信息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知識管理———企業檔案信息化戰略之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24.
[2]亦豐.市屬高校產學對接的“杭州實踐”[EB/OL].(2015-12-25)[2016-07-05].
[3]顧健.淺析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后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01-103.
[4]岳高峰,朱虹,張艷琦,等.知識管理良好實踐指南———GB/T23703知識管理國家標準解讀[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5]羅嶺,王娟茹.基于知識管理的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J].情報科學,2015(7):21-25,34.
1 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
1.1 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科技成果能否最終轉化,首先取決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價值。企業擁有的科技成果一般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自己研發的科技成果;二是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或其他企業共同研發的科技成果;三是企業為了自身經濟、技術發展需求而引進購買的技術成果。就科研成果本身而言,企業的創新能力直接決定了科研成果的質量,目前眾多企業都擁有獨立的科研部門,但是一些科研人員急于追求效果,思維方式缺乏創新,只追求表面,很少去認真研究科學真諦和成果轉化中的細節問題,或者只懂技術而不懂市場,研究的成果找不到出路,一些科研管理部門把項目、經費、文章、獎項等指標作為考核標準,使得科研成果的轉化得不到真正的支持,這些因素都從根本上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
1.2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著調控和組織管理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發展寄予厚望,但是對一些關系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領域支持力度不夠,政府的作用僅限于引導和協調,只注重轉化效果,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關注較少,在很多情況下,政府將科技成果轉化視為企業自身的行為,僅僅停留在宏觀政策的制定上,而對于成果轉化的具體實施則沒有詳細的指導細則。一些政府的相關科技成果轉化部門或僅為純行政管理部門,對于科技成果的轉化作用甚小,很難適應市場對成果轉化的需求。
1.3 轉化的動力不足
通過艱辛的工作獲得的科技成果如能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效益,對于企業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極大激勵,而一些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過多追求實際效益,忽視了對科研人員的關注,對研發人員的激勵措施不夠。國內很多企業在成果得到生產應用后,相應的研發人員沒有得到應有的價值回報,也沒有明確研發人員的知識產權權益,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與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實行的讓研發人員占有一定的成果(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并鼓勵其成果轉讓、轉化的政策相比,具有很大差距。這種狀況不利于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不利于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反而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使得一些從事利用該成果進行生產工作的員工獲利更豐,企業的科技人員長期得不到應有的利益,則會不斷地積累不滿情緒,使得科技人員僅著眼于完成考核目標,而不考慮科研成果是否能夠最終轉化,導致科研成果質量下降,這對于企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因素。當然對于研發人員的激勵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效益,如成就感、認同感、工作的挑戰性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4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
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規定職務發明的專利權屬于單位,這從根本上使得企業控制了職務發明從申請到授權和使用的整個過程,而發明人沒有權利在企業不實施專利的時候要求單位實施,或者可聯合其他企業實施,導致了一些本可滿足市場急需的成果得不到重視和有效利用。而且,雖然有關法律規定單位對于專利發明人可以按一定的收益比例進行獎勵,但是這些規定通常可操作性差,導致科技人員對研發工作失去熱情,專利的申請量和實施率偏低,甚至一些企業還出現了科研人員與外單位私下合作謀取利益的現象,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
1.5 人才流動機制不健全
企業既有科研人員,也有生產人員,還有負責市場的員工,很多時候,科研人員只懂技術并不懂生產流程和市場規律,而生產人員只懂得工藝技術,對于科研工作知之甚少,負責市場的員工則更多關注市場和銷售,這樣就形成了各自為戰的局面,科研、生產和市場幾個環節之間銜接不夠緊密,溝通渠道不暢通,使得一些當前市場急需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時的轉化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了價值,最終被市場淘汰。
2 提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主要途徑
2.1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企業要想保持持續發展的活力,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首要考慮的問題。在促進成果轉化過程中,企業應該研究市場,跟蹤市場,準確把握和判斷市場需求,同時要組織研發力量跟蹤并研究國內外進展與動向,不斷進行產品深度開發并研發當前或未來市場急需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并要以新技術成果能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目標,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技術工程化,努力確保有市場潛力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2.2 加強產學研用結合
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要模式是以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究,這種合作實現了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之間的優勢互補,企業有資金的優勢,政府提供有利于產業化的相關政策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條件,而大學與研究機構有人才與技術的優勢,強強聯合促進了科技成果產業化速度的加速發展。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此企業應當在產學研用方面多下功夫,比如聯合上、下游企業合作進行科技攻關和投資創辦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國內高校開展廣泛合作,利用高校在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技術與設備,共同培養高層次人才以及開展合作研究。與領域內相關企業或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研發,將創新鏈上下游企業以及有關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發力量組合成一個合作創新網絡,不僅能促進企業自身的自主研發能力,而且保證了科技成果切合市場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可以說,產學研用相結合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要形式。
2.3 注重科技成果的中試環節
一項科技成果要應用于生產活動,必須是比較成熟而完善的技術,這種技術的成熟是體現在該技術的全過程、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部的技術突破。實驗室產生的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應用于生產活動,因此中試環節對新產品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意義,但卻是一個投入更高、風險更大、短期回報少的研制環節。研發、中試和產業化三個階段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有名無利、無名無利和有名有利”三個過程。而在中試階段,不僅無名無利,而且需要進行相當多的技術集成和大量的資金投入,是企業乃至科技人員最不愿干的,但卻是產業化必需環節。企業必需保持“無形資產只有轉化后才有價值”的理念,加強中試環節的支持力度,從眾多科研成果中挑選出成熟的科研成果進行中試驗證,使已有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滿足市場需求的緊俏產品,使科研與生產加工制造、產品供應鏈之間建立高效、順暢的銜接,加速成果轉化的進程。
2.4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
一、科研成果對于促進教學內容更新與升級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課程教學內容體現出來的,是根據社會需求確定的。對應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也必然處于不斷的調整變化之中。這就要求課程教學內容必須面向社會需求,及時地實現更新與升級。而科研成果正處于教學內容向社會需求逐步靠攏過程中的中間狀態,對于促進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的同步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1.科研成果是體現社會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會需求可通過多種形式體現出來,而在高校內部,科研工作是體現社會需求的最直接形式,社會需求是引導科研工作方向的指揮棒。社會需求在科研成果中會通過多種方式體現出來。從滿足社會需求的時效性來看,可將社會需求分為短期需求與長期需求。一般來說,橫向課題、工程性課題是針對社會短期需求的,主要用于解決某一領域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而縱向課題、基礎性課題是針對社會長期需求的,主要研究今后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從滿足社會需求的學科領域來看,可分為機械工程領域社會需求、管理工程領域社會需求、電子工程領域社會需求等,這些專業領域的科研成果分別滿足相應領域的社會需求。從滿足社會需求的地域范圍來看,可分為國家級社會需求、省級社會需求、市級社會需求等,相應的國家級科研成果、省級科研成果、市級科研成果分別滿足相應地域范圍內的社會需求。
上述科研成果一般都有一定的課題背景,屬于一種任務性的科研成果。此外,在學術領域還廣泛存在著自主性研究,盡管通過該類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缺乏明確的課題背景,但其也是面向一定問題的,該問題的解決必然會促進相應領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一些內在需求。
2.科研成果是教學內容向社會需求靠攏過程中的中間狀態
教學內容應當及時反映社會需求的總體趨勢,其應處于一種動態的調節過程之中,但這種調節并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動力機制推動這種調節功能的實現。科研成果就是推動課程教學內容發生調整的一種重要推動力,在這種推動力下,實現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的同步發展。
之所以認為科研成果是教學內容向社會需求靠攏過程中的中間狀態,是因為教學內容難以實現一次性的向社會需求靠攏。教學內容主要取自于當前已取得的、較為成熟的知識成果。從這種角度來看,教學內容是直接面向某領域相關科研成果的,而其滿足社會需求的功能則是通過該科研成果間接體現出來的。因此,教學內容向社會需求的靠攏具有傳遞性。首先教學內容應當向科研成果實現第一次直接的靠攏,然后科研成果再向社會需求實現第二次直接的靠攏,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向社會需求的間接靠攏。而在這種傳遞性的靠攏過程中,科研成果起著承上啟下的媒介作用(如圖1所示)。
在圖1所示的教學內容調節模式下,科研成果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相應的科研成果則教學內容無法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同步發展,致使教學內容因循守舊。
從另一方面來看,科研成果的先進水平與成熟水平直接決定了課程教學內容的先進水平與成熟水平社會需求的滿足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受到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并不是所有的社會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對于社會整體需求總會存在一定的缺口,因此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也難以完全滿足社會需求,它只是反映了人們當前對某一領域的認識和理解水平。當然也有某些科研成果超越了當前的社會需求,如某些基礎性研究課題據此轉化而來的教學內容也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則是深遠的。
二、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學內容時存在的問題
科研成果是針對比較具體的問題的,主要體現為解決相應問題的技術路線,可通過規范、圖紙、技術數據、技術手冊、技術報告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科研成果的描述方式是以相關人員的實際需求為基礎的,重點體現成果的創新性,以及成果的可操作性。而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針對學生技能培養和素質提高的,主要體現為富有邏輯性的專業知識體系,通過循序漸進的知識章節,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知識表述形式,實現系統化人才培養目標的。
顯然,將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學內容是不妥當的。該做法忽視了學生知識基礎的薄弱性、教學內容的系統完整性和授課過程的邏輯連貫性。雖然科研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但將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學內容,由于忽略了教學的內在規律,容易產生使學生想不明白、學不清楚、用不到位等問題。
2.影響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直接轉化的因素
(1)學生的工作背景。科研成果往往立足于比較具體的實際問題,屬于問題驅動型的知識產品。為了更好地理解科研成果的重要意義,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工作背景。而通常情況下,學生要么不具備工作背景,要么工作背景與科研成果不一致,難以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方面與科研人員形成同等高度的認識。這就影響了其對科研成果的學習主動性。
(2)學生的知識基礎。科研成果通常是站在某一領域專家、學者或工程人員的角度來描述問題的,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知識基礎才能理解科研成果的基本思路。而教學內容針對的是一般學生,相對于科研成果,這些學生的知識基礎往往是薄弱的,這就影響了其對科研成果的深人理解。
(3)科研成果的表述方式。科研成果有比較規范的表述方式,如手冊、圖紙、報告等。相對而言,教學內容在表述方式方面則要靈活得多,可通過語言、文字、圖形、聲音、影像、試驗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科研成果相對單一的表述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影響了其對科研成果的掌握程度。
(4)科研成果的體系結構。科研成果主要反映科研人員解決問題的技術路線,在體系結構上重點突出其攻克關鍵問題的詳細方案。相對而言,教學內容的體系結構則要系統完整得多,它強調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體系結構要反映學生“從不懂到基本懂,到非常懂,進而到能靈活運用”這樣的一種學習遞進模式。科研成果相對單調的體系結構不符合教學工作中循序漸進的一般規律,影響了學生對科研成果的完整認識。
三、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的實施
1.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的主要途徑
(1)以教學案例方式佐證學生所學知識的有效性。某些科研成果是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在具體領域的應用,它拓寬了該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場合與范圍,因此從教學角度來看,這些科研成果進一步證實了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性。這類科研成果適宜以案例的方式,充實到當前課程教學內容之中,作為對學生所學知識有效性的一種佐證。這種轉化途徑的主要特點,在于以學生當前所學知識為主體,以科研成果為支撐,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教學案例,進一步夯實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2)以理論引申方式擴展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入性。某些科研成果是對當前理論和方法的進一步發展,它或者進一步深人挖掘了該理論和方法的深層次內涵。或者進一步改進了該理論和方法的不完善之處,或者進一步拓寬了該理論和方法的體系結構,所以從教學角度來看,這些科研成果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進一步延伸。這類科研成果適宜以理論引申的方式,充實到當前課程教學內容之中,作為對學生所學知識不完善性的一種彌補。這種轉化途徑的主要特點,在于以學生當前所學知識的不完善性為驅動,以科研成果為解決問題的契機,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理論引申,從正反兩方面拓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
(3)以教學試驗方式提升學生所學知識的實踐性。某些科研成果是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變相表現形式,或者說將基本理論和方法通過另外更直觀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如基于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或者開發了相應的軟件系統,或者制作了相應的試驗儀器,或者生產了相應的實際產品。這些科研成果從多角度展示了教學內容的立體結構,從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雙手觸等多種感官角度全方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這類科研成果適宜以教學試驗的方式充實到當前課程教學內容之中,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通常可將此類科研成果轉化為三種不同類型的試驗,一是分析型試驗,主要針對理論性較強的定量知識模型,用于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活學活用的目的;二是操作型試驗,主要針對流程性的定性知識模型,用于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認識,以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演示型試驗,主要針對較為復雜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演示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感性認識。這種轉化途徑的主要特點,在于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出發點,以科研成果的可操作性為基礎,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教學試驗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4)以全新知識方式填補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空白。某些科研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創新性,它采用全新的方法系統,構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知識體系,填補了缺乏相應課程教學內容的空白,使原來難以解決的問題獲得了嶄新的解決思路。從教學角度來看,這些科研成果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它不但可以進一步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而且有可能催生全新的社會行業,促進社會知識水平的整體提高。這種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全新知識,可以在教學內容中通過三種形式體現出來,一是以當前課程為基礎,增加新的、自成體系的教學章節;二是創建新的教學課程,全面闡述解決某一問題的系統化理論;三是創建新的學科領域,增加學生培養方向的多樣性。這種轉化途徑的主要特點,在于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創新性與前沿性,它在更高層次上滿足了社會的一種全新需求,這樣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行業指導性與前瞻性,是滿足社會需求的一種更高級形式。
2.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的具體過程中,應當遵循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律,以適當的方式方法,將科研成果以一種更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征的形式,轉化為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實現該目的,在轉化過程中應當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致力校企合作、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成果產出隨之加大,與之對應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成為評價高職院校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指標。近年來,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出臺了《湖南省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和《湖南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研發財政獎補實施辦法》等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實際效果仍不理想,湖南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亟待提高。根據近兩年《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無論是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還是技術交易額,湖南高職院校整體水平均落后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周邊省份。
1湖南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根據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數據統計,參與評估的69所湖南高職院校2019年科研成果技術交易額共計1.58億元。按長株潭、洞庭湖區域、大湘南、大湘西四大經濟區域劃分,長株潭經濟區域高職院校46所,合作企業1286家,實現技術交易額1.47億元;洞庭湖經濟區域高職院校9所,合作企業313家,實現技術交易額1000萬元;大湘南經濟區域高職院校10所,合作企業510家,實現技術交易額67.8萬元;大湘西經濟區域高職院校4所,合作企業161家,技術交易額僅2萬元。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湖南省經濟較為發達的長株潭地區,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較為緊密,企業的科研與技術需求量較大,對高職院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具有較好的區域優勢。相對而言,大湘西地區的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受經濟區域的發展限制而難有突破。縱觀全國,經濟區位優勢同樣體現在湖南與沿海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比上,即使是平均技術交易額達313萬元的長株潭地區高職院校,同沿海地61區高職院校相比也略顯不足。
2湖南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
外部環境的影響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表面因素,導致當前湖南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主要來自高校本身,要想提高其科技成果轉化率,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就要解決以下六個問題。
2.1科技成果應用價值低,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儲備不足
多數高職院校依然以論文和課題數作為職稱和績效評價的重要標準,導致教師往往只注重科學研究,而輕視成果應用價值。受教學為主、科研為輔的陳舊觀念影響,部分高職院校缺乏與企業合作科研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此形成了閉門科研、為科研而科研的局面,導致多數成果不能與企業生產實際有效對接,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儲備不足。加上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共享平臺缺乏等原因,有價值的科技成果也難以轉化。
2.2高職院校基礎科研投入少
高職院校注重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少,科研設備購置力度不夠;相對于本科院校,在搭建科研平臺,組建產業技術需求的科研團隊時,因缺乏硬件支撐,沒有良好的科研條件,難以發揮平臺和團隊的科研優勢,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出。
2.3高職院校缺少專門負責轉化的機構
高職院校一般沒有專門負責知識產權轉化的部門,由科研管理部門兼職管理,導致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不夠。高職院校應設立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創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負責科技成果的信息及展示、成果價值評估、成果應用推廣,將成果轉化工作從科研人員手中解放出來,交給專業人員完成。
2.4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政策不夠完善
在知識產權的歸屬、成果利益的分配、科技人員的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高職院校未及時制定校內保障文件,影響了教師通過學校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5協同創新整體實力偏弱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企業研發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只有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協同創新,才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提高生產力。從近年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數據分析可知,在校企協同創新方面多以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和第一批省示范院校走在前列,其余大部分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能力仍十分薄弱。
2.6成果轉化重指標評價輕政策激勵
高職院校更關注成果轉化率、成果轉化到賬額及成果轉化帶給企業的效益等硬性指標,對為成果產出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關注不足,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一些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但各高職院校尚未據此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致使各項激勵政策未能有效落地。
3加強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3.1加強內涵建設,增強科研實力和影響力
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的認同度。學校只有在相關專業領域擁有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較好的社會服務評價及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才能得到社會與企業的認可,在實際生產中尋求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主動對接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成果。因此,加強內涵建設,打好科研根基是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重要建設內容。要不斷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壯大科研隊伍。加強專業及專業群建設,擴大專業領域影響力。活躍校園科研氛圍,提高教師縱橫向課題的立項率和科研成果的產出率,以實際數據展現學校科研綜合實力。
3.2結合市場需求,提高成果質與量
目前,高職院校還普遍存在紙上談兵、實驗室里搞創新、辦公室里做調研等現象,部分科研成果脫離社會需求,甚至落后于生產力水平,不僅是科研成果無用武之地,更是對科研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產出,更要加強市場調研,了解實際需求,明確研發方向,提升成果的應用價值,為社會和企業創造更多可供轉化的科技成果,進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
3.3加強校企合作,推動協同創新
高校和企業是創新體系中的兩大主體,校企協同創新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路徑。一是拓展校企協同創新廣度,加強全面而廣泛的合作。通過創建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優化配置高校和企業的資源,以科研帶動教育與生產,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相互促進,從而有效推動研究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二是提高校企協同創新深度,開展多樣合作模式。通過構建戰略科研合作的新型公共—私人伙伴關系,構建創新集群,創建多種新型知識轉化渠道,加強人才合作培養等形式促進高校與企業的精準合作。三是構建完善的體制機制,提升校企協同創新效率。由于高校與企業在研究目標、研究方向、研究條件、研究優勢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高校與企業應在這種差異的基礎上,積極建立互補、互用、科學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共同開展多種多樣的合作項目。
3.4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分配機制
在科研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存在相關規章制度不合理、科研人員智力價值得不到應有體現等問題。為此,要推進科技創新中的“放管服”,給高校開展科研更大的自,精簡程序、簡化手續,提高人員費用的比例,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制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效益分享比例。高職院校應在符合學校實際的前提下做到:一是積極為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條件保障,制定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管理辦法,創設有關管理部門,引進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搭建成果轉化平臺,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有效保障教師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在不降低審核標準的前提下,盡量簡化經費支出報銷流程,按政策最大限度給予科技人員績效獎勵和發放人頭經費,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將教師的橫向項目立項數、技術開發成果數以及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社會評價作為教師晉升職稱和績效評價的依據。
4結語
湖南高職院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湖南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隨著湖南經濟的發展,企業競爭的加劇,科技的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職院校要想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轉型,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推動力。
參考文獻:
[1]黃長兵.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傳播,2019,(21):160-162.
[2]祝清蘭.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內江科技,2019,(10):7-8.
[3]尚恩廣.提高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對策研究———以遼寧省高職院校為例[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9,(02):67-71.
[4]吳慧.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4):142,144.
[5]王琪.高職院校校企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55-58.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3(a)-0177-02
民以食為天,糧食研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課題。據統計局我國糧食產量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創下了“十二連增”的輝煌成績,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8.7億斤,較2014年增長2.4%。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連續多年穩定在1.1萬億斤,為我國糧食加工夯實了基礎。如此大宗的產量需要專門儲藏技術、加工技g來支撐,因此培養高學歷、專門性人才是其重要基礎。糧食產業的發展需要管理者或研究者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快速的成果轉化能力、以及現代化的應用技術。在當前我國教育模式下,高校糧食類方向研究生是解決技術難題的軍主力和儲備軍。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實踐經驗等綜合素質是解決該類問題的關鍵。遺憾的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存在許多不完善的方面,包括糧食戰略意識不強、國際競爭力欠缺、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因此,擁有糧食類專業的高校應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目標,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采取寬領域、高層次、多角度的培養機制,來培養專門化的糧食方向優秀人才,以專業化人才培養為出發點,提高我國糧食產業在國際范圍內的創造性和競爭力。
1 培養目標
1.1 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校應以培養堅實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能力并能靈活運用的專門性人才作為研究生培養的導向,從而使得學生畢業后能夠具備本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管理能力[1]。糧食加工方向的研究生更應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來面對在糧食儲存和加工中出現的難題。“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糧食問題,解決好糧食問題的關鍵在于技術,技術的主體是人才。研究生實踐過程是技術的積累過程,是檢驗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相互轉化的直觀標尺,所以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是研究生培養單位不可推卸的責任。專業實踐內容主要是指從事密切聯系糧食加工類的工作,而不是實驗室中的簡單操作,應到糧食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同時參與完成導師課題研究或協助實習單位解決技術難題,從而熟悉糧食加工生產流程和安全規則,如GMP、ISO9001、HACCP等,并通過與實驗室的同類設備進行比較分析掌握產業化大型機械的工作原理。
全方位的專業實踐是研究生從課本到實際工作成功轉型的根本保障。所以,專業實踐基地是研究生進行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在實踐過程中,受過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是具有高素質的勞動力,能在實踐單位貢獻出理論技術知識用以優化糧食加工工藝,提高生產效率或節約資源。在實踐中,高校應抓好實踐全過程的管理來確保實踐成效,如進行定期的實踐問題匯報,實踐成果展示等。
1.2 創新能力的培養
大批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社會的前提。研究生是我國高水平創型新人才的中堅力量,畢業生是否獲得應有的創新能力是檢驗糧食專業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糧食類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關系著糧食加工技術突破、儲藏時間延長、糧食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糧食戰略的實施。與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相比,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是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大問題。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我國高校研究生高質量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這需要借鑒國外優秀研究生的成功培養經驗,為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參照和方向。
研究生擁有較好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在要求。導師在指導學生時應要求研究生在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中進行相互交流和自主總結,與學生探討學術問題時要鼓勵學生獨立提出其見解和思路;重視學生的文獻搜集能力、閱讀水平的訓練,鼓勵其從被動式接受知識向主動式尋求、創造知識轉變,并利用發散思維大膽的提出假設并做嚴謹的論證,在已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做更深入地探究。另外,糧食類方向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局限于本學科,要樹立其學習交叉學科知識的意識。寬領域的知識面有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將其他學科的研究思維和研究方法創造性地應用在本專業的研究上,有利于突破難題,形成創新方法,解決重大關鍵問題。
1.3 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的培養
企業引進新技術最終目的是通過技術得到更高的回報,從而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也就是說,科技成果性價比是檢驗一項科技成果的價值標尺[2]。糧食關系國計民生,糧食加工方向要求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價值的速度和效果更為迫切。例如,在理論上或實驗室環境下攻克了糧食中重金屬或真菌毒素脫除的難題,但是在大規模的糧食產業化應用中卻無法達到理論的脫除率,或者應用該技術使得生產成本大大提高,則定義為該學術成果沒有工業化的價值。高校糧食類專業作為專門性人才培養主要陣地,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我國糧食戰略的部署和實施。然而,據調查發現[3],目前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并不樂觀,僅為約25%,并且僅有約5%完全實現產業化。糧食產業的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比例雖然相對略高于此數據,但是也存在極大地提升空間。糧食類方向研究生人才是提高相關科研成果轉化率的主體,對于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服務“三農”戰略具有深遠的影響。糧食產業一項成果的轉化不僅關系著工業化的發展,更能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有利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糧食類高校作為相關專業化人才培養的搖籃,應著力培養研究生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能力。
培養研究生具有多角度的能力有利于其實現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具體包括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可行性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與規范意識、以及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等。這些能力的培養要求研究生在平時的實驗過程中將所學理論知識加以思考、消化并指導實驗全過程;規范實驗操作步驟并主動將實驗操作與生產中的操作單元進行比較并思考總結異同點;對所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并形成與糧食加工產業化中設計可行性相一致的思路;在成果的小試、中試階段充分考慮產業化生產的效果。總之,研究生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就應該以工業化生產為出發點,并在這過程中鍛煉科研思維和能力,為小試、中試、大生產相互銜接,從而提高成果轉化率,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打下重要的基礎。
1.4 國際化競爭力培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糧食貿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糧食貿易量巨大并逐年增高。隨著我國糧食產量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糧食的凈出口量由最初的53萬噸(2003年)增長到六千多萬噸(2010年),年增長率高達98%。2012年,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額超過1757億美元,同比增長12.9%,其中出口為632.9億美元,同比增長4.2%;進口1124.8億美元,同比增長18.6%;貿易逆差為491.9億美元,同比擴大44.2%[4]。為了擴大我國糧食貿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必須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門人才,因此,實施國際化教育對于糧食方向研究生培養勢在必行。
國際化教育的內容包括選修國外本專業課程、選派學生出國交流、邀請國外學者做學術報告、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等。在糧食類專業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方面,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這就需要借鑒國外知名高校的做法,一方面吸引國際留學生和交換生,通過國外留學生為校園注入新活力,提高學生國際化視野,在潛移默化中開闊學生視野;另一方面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方案,設置融入國際先進理論課科研成果的基礎課及專業課,在教材選用上,采用近年來出版的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在師資配備上提高外教的比例,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類專業研究生的際化程度。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一項標志,鼓勵優秀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國際項目合作和多形式的培訓有利于推動和擴大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糧食類方向研究生的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交流合作與高校科研工作、服務“三農”實踐相聯系的過程。研究生應具備嫻熟的外語水平,善于交往,了解多元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并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廣闊的國際視野,掌握國際競爭法則,才能夠參與到全球性的競爭與合作中去并立于不敗之地[5],這是糧食類方向研究生乃至其他各專業研究生共通的培養目標。
2 結語
提高糧食方向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是關系我國糧食產業再創輝煌、再奪佳績的必要手段,是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糧食儲備、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有效方式。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既是糧食類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文冠華,姜文忠,陳宏量.抓好專業實踐環節確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1-3.
[2] 張福明,唐美利.培養高校藥劑學專業研究生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的思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0):289-291.
與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重點為應用型、技術型與服務型人才,主要強調為企業或者行業服務的能力。在科技活動開展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該從企業與市場需求出發,以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升企業的生產技術。從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整體來看,其效果并不明顯,使得很多科技成果無法得到落實。如何突破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成為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
(一)教師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驅動力不足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職稱晉升已經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方式,教師所開展的多項工作,例如項目研究、課程改革等,無不是與獲得更高一級的職稱評定相關。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師職稱評定規則中,并沒有涉及到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內容。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者開展研究的動力僅局限于職稱晉升,他們開展科研的目標為“完成任務”,而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則不會過多關心。一般只是把專利或研究成果轉讓出去便代表科研的終結,關于市場化問題,他們則表現得漠不關心。當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狀況便是,教師們往往只追求科技成果,關于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轉化程度等一概不管,而且注重科技成果的數量而不是質量,使得很多科技成果即便轉化,也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實驗中累積的科技成果越來越多。
(二)有關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引導缺失
高職院校中,教師之所以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不足,與學校自身“重科研、輕生產”的科研政策引導息息相關。不少高職院校單純關注結題以及項目立項的數量,并沒有將科技成果的轉化當作科研工作的重點內容。學校方面為了體現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往往注重與企業簽訂合同的數量、企業的資助經費以及校企合作的項目等,但是對于這些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這些成果的推廣與轉化等,并不重視,也沒有相關指導與激勵政策。換言之,高職院校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政策多處于空白時期,尤其是關于科技成果轉化后的相關問題管理的空白使得教師主動開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大幅下降。
(三)科技成果中間試驗力量薄弱
在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二次研發投入。然而,多數高職院校在這一過程中的中間試驗力量薄弱,導致大量技術無法投入到生產步驟。很多高職院校的現實狀況為中間試驗設備缺失、場地以及資金等匱乏,很多教師在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中都表現出了諸多無奈。由于中間試驗環境建設的不足限制了學校科研成果的推廣效果,而且也無法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此外,由于中間實驗環境的薄弱,有的科技成果即便投入到生產環節,也使得其中的風險大大提升。如今,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試驗環節薄弱、測試與設計等工業化步驟能力欠缺,使得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速度與效率大大降低。
(四)產學研合作不夠深入
當前高職院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主要途徑之一便是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來自企業的參與和主導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我國的高職院校中,產學研合作的程度并不夠深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首先,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業務以及技術發展的需求,受到利益驅使,他們比較傾向于短平快類型的項目或者能夠很快可以收獲成效的成熟技術,企業方面并不想在技術研發的前期環節展開合作。其次,在產學研合作運行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受到計劃執行力、監督體系等問題的影響。
(五)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受到資金因素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組織中間試驗的能力很低,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可行性大幅下降。盡管從整體上來看,高職院校的科研投入正在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但是能夠用于科研經費的金額并不算高,而且來自上級部門與企業方面的資金所占比例更低。高職院校的科研資金大部分投在了項目的初期開發階段,能夠用于中間試驗以及成果轉化的資金嚴重不足。而且和普通院校相比,企業方面對高職院校科研的信任程度較低,他們往往不希望將自身的資金投入到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中間試驗以及轉化h節。但是科研成果要想轉化為生產力,必須經過很長的發展時期,而且也應該擁有充足的轉化資金作保障。一般情況下,企業是以利益作為行動的導向的,高職院校和企業的溝通較少,使得他們不愿意參與資金投入多、收益較慢的科技成果轉化,這都使得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很低。
二、促進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一)設置專業化機構,多渠道完善技術轉移機制
在高職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應該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工作范疇,組建成立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部門,全面統籌規劃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工作。逐漸健全與完善學校的技術轉移機制,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科技成果的轉化,學校方面可以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或者委托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專門負責技術轉移工作。以托管服務等形式,委托第三方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全權負責科技成果的轉讓、投資等,健全與完善科技成果評估、交易機制,借助市場的力量幫助科技成果進行轉化。
(二)明確利益分配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筆者調查發現,現代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在進入學校開展的研究中,往往是通過橫向科研項目的形式來進行的,這就使得教師們無法繼續享受科技成果轉化所帶來的效益。為此,高職院校應該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策略和配套措施,積極鼓勵高職院校的教師主動開展科技成果的轉化。在技術開發項目中,選題之初便應該對預期成果的市場價值進行論證,使得教師在項目選題環節便考慮到成果的轉化。明確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方法,成立專業化資助資金,對教師所擁有的科技成果使用權、收益權等做出明確規定,對其中的審批流程以及操作步驟做出詳細規定與指引,對于技術入股全部人員的權益分配做出規定,鼓勵學校科研工作者直接轉化科技成果,甚至是直接創辦科技型企業。
(三)壯大科研隊伍,成立研發中心
從區域發展需求出發,在學科建設的前提下,在高職院校內部成立研發中心,壯大學校的科研隊伍。引入多方面社會力量的參與,例如企業、行業或者社會研究機構等,完善科研團隊建設,從區域發展的重點產業領域出發,科學選取研究項目,使研發更具時代性,搭建起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針對企業中出現的問題,以技術研發或者二次轉化的形式予以解決,推動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
(四)設立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推動產學研相結合
對于科研項目的管理,高職院校應該遵循分類原則,不僅要注重科研機構在社會公益技術研究以及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發揮,積極鼓勵自由探索,而且在針對產業化應用技術的開發中,必須注重使用項目對項目需求者以及成果使用者的合理安排研究開發的責任,強調市場評價的作用,最終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效機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也可以被納入院級科研項目的資助范疇之內。深化產學研合作的程度,深入發掘一些市場價值高的項目,并經歷研發、中試以及工業試驗等環節使得成果得到轉化,完善社會經濟效益考核標準,健全成果使用者評價機制,深入監管項目質量,積極開發高職院校和企業深入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五)在科研考核體系中納入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項目
前文已經提及,高院校開展科研活動很大程度取決于本校的科研考核標準。要想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地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對現有的科研考核體系予以完善,并將成果轉化并入科研考核的范疇。首先,對高職院校的成果轉化考核機制予以完善,對成果轉化進行跟蹤考核評價,對其中的績效指標作出明確規定,不斷完善與之相關的評價體系。對科技計劃成果轉化的統計體系予以完善,加強對轉化情況的監督,實時監測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其次,完善科技轉化人才職稱評定體系,逐漸形成與科技轉化人才特點相匹配的職稱評審制度。
(六)完善院校內部激勵機制
第一,針對研發項目負責團隊或者擁有可轉化科技成果的教師與團隊,高職院校應該予以必要的資金與政策支持,甚至為他們實行學術休假,來保障這些教師或者團隊能夠有時間與精力從事研發與成果推廣活動。科學評估科技項目合作以及成果轉化所帶來的效益,針對那些能夠完成相關任務的團隊或者教師個體,學校應該給予他們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待遇,以此來鼓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展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第二,對教師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科研業績評價標準進行調整,對科技成果轉化提高重視,改變他們重、輕成果轉化的觀念,使他們形成以促進企業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為宗旨的觀念,將學校、市場以及企業三者緊密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參考文獻:
[1]曹明亮.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
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1,(4):60-61.
[2]孫芝楊,黃闖.江蘇省高職院校科技
成果轉化難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135-136.
[3]杜江.高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
研究[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1):73-75.
[4]馬順彬.基于校企合作發展的高職院
校科技成果轉化研究[J].職業時空,2012,8(10):45-46,49.
[5]李慧玲.略論構建高職院校科技成果
1 科研檔案管理與科研管理工作的發展現狀
科研檔案是在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是對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真實記錄,是科學技術儲備的一種形式,包括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數據、聲像等各種形式載體的相關文件材料。科研管理是圍繞科研項目的整個過程開展的各項管理活動,內容涉及科研項目的立項前、立項、實施、結題、結題后等全過程管理。它的目的是完成研究計劃目標并形成文字記載――形成科研檔案,以便于實際推廣應用,是各科研單位所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標。現因多數科技人員對科研檔案的認識不足,忽略了科技檔案對科研管理重要的輔作用,僅僅停留在形成科研檔案的概念上。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為圖方便,而忽略了科研檔案形成中的必要流程和記錄等,大大降低了科研檔案質量的同時也阻礙了科研檔案利用推廣工作的展開。
隨著現代科技、經濟不斷發展,科研管理工作已不能僅僅滿足于以完成主管部門的項目計劃為目標,而是應在如何使項目更具創新性、現實性上作規劃,擺脫滯后的現狀。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常常僅有成果榮譽而缺乏殷實的原始材料做佐證做基礎,或僅形成了脫離市場的科技成果,從而造成科研成果轉化困難,難以實現其自身價值,取得經濟效益。因此翔實完整的科研檔案對于推動科研管理工作的發展,實現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 科研檔案管理與科研管理工作和諧發展是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客觀發展要求
2.1 科研檔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共同工作目標要求兩者和諧發展。科研檔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完整、準確、系統、安全地管理科研檔案,及時準確地提供科研檔案,為生產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一種工作。管理工作并不只局限于將科研材料整理、分類和保管,而主要目標是歸檔后科研檔案的再利用,將科研成果進行推廣實施,實現科研成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見,科研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依賴于科研檔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兩者的和諧發展,才能相輔相成,從而創造出最大的效益。
2.2 科研檔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相互關系要求兩者和諧發展。科研檔案工作是對科研項目管理活動的延續,是記錄科技人員創造科研成果的載體,也是科技活動的結晶和產物,既來源于科研活動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實踐,又服務于它們。科研檔案又是科研與經濟結合的重要媒介,一項高新技術的研發與深化,一個新產品的研制,都需要查閱大量的科研檔案,一旦開發研制成功,又需要借助科研檔案加以推廣。
由于科研檔案是貫穿于科研管理整個過程的一項工作,它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得以體現自身的工作價值,也使科研管理工作成效得以很好的顯現,對科研管理有極大的促進、挖掘、繼承等作用。兩者的和諧發展是客觀科學發展要求,和諧發展才能夠創造出“1+1大于2”的最大管理效益,有助于形成加快科研檔案利用,促使科研項目成果轉化進程的新局面。
3 科研檔案管理工作與科研管理工作“四同步”――和諧發展的對策
和諧發展就意味著同步發展,科研檔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實行“四同步”管理,有助于實現各自管理目標,創造最大管理效益。
3.1 下達項目計劃任務與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歸檔要求同步。科研項目立項階段,科研管理部門首先要幫助科技人員了解需求,國內外同領域研究的信息,選好題,選對題,增強科技人員項目立項的命中率。在項目計劃任務下達后,對科研課題審批文件、任務書、委托書、開題報告、調研報告、方案論證和協議書、合同等文件及時做好科研檔案收集工作。
3.2 檢查項目計劃實施進度與檢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況同步。科研項目實施階段,在課題計劃任務下達后,首先制定實施方案,據合同準備項目實施的相應條件、年度或階段計劃、資金管理使用、年度或階段總結,并以文字的形式對其它問題進行說明。開展科研檔案中有關課題項目的各種載體重要原始記錄,實驗報告,計算材料,專利申請的有關文件材料,設計文件、圖紙,關鍵工藝文件,重要的來往技術文件等材料收集的實施監督,切實維護科研材料的真實性、連貫性和系統性。
近十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科學技術月新日異的發展以及知識經濟的興起,使農業科技工作處于一個需要創新才有可能持續發展的時代。面對嚴峻的形勢,州市級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究竟依靠什么來實現科技推廣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這是一個必須深入探索和實踐的問題。為了實現彝州農業科技推廣事業的持續發展,我中心結合自身的實際,深化內部改革,創新推廣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條依靠體制創新,強化科研基礎,重視成果保護,加大開發力度,增強自身實力的發展模式。回顧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取得了如下六點經驗和體會。,
一、提高認識是前提
我中心的農業科研工作始于1962年,42年來,一批批農業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緊緊圍繞全州農業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針對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實際,有的放矢地開展農業科研、推廣工作,成功選育推廣了經省州審定合格的48個糧作新品種及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為全州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到目前為止,科研工作先后獲得了166項農業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獎48項,地廳級獎116項)。
盡管優良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科技推廣工作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由于農業科技工作本身的艱巨性和環境的復雜性,"九五"以前,我州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成立州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鄉農業科技推廣結構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協調和業務指導。其次,農業科技推廣能力較弱,農業科研和推廣割裂現象明顯,農業技術創新流程不能相互銜接,利益關系不明,農業科技的體制和機制都不能很好適應農業創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內研究、州外推廣"、"墻內開花、墻外飄香"的情況,構建適宜于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科研推廣體制勢在必行。
"九五"以來,針對以上問題,為了進一步發揮農業科研和推廣優勢,促進彝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楚雄州農科所積極向州委、州人民政府爭取,于1998年4月經州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楚雄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州農科所內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開展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廣、開發一體化發展的雛形,為目前形成的強化科研基礎,重視成果保護,加大開發力度,增強自身實力的發展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科研是基礎
近幾年來,圍繞科研、推廣、開發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我們在科研方面強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結合市場需求,搞好選題立項,有的放矢地開展選題立項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近幾年來,我中心所有的農業科研項目必須圍繞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和市場需求狀況來選題立項。具體情況為:以優質種源為基礎,面向市場和農業經濟建設的需要,重點研究優質"楚粳"水稻新品種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單"系列雜交玉米品種,著力推進長莢大粒蠶豆新品種的選育,并根據市場需要,加強高蛋白、高濕面筋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使新品種的選育上檔次、創優質,推動全州糧食生產向優質化方向轉變。開展適用綜合栽培技術及特種蔬菜、果樹苗的引種與繁育研究,開發新肥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強科研推廣后勁。二是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1994年,由國家農業部立項投資,在我所青龍橋基地建成了省內第一個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1998年,省計委和省農業廳立項投資,在我所基地內建設高原粳稻原種擴繁基地。1999年,農業部將我所列為全國重點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給予立項投資,對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儀器設備進行更新。2000年,省政府投資建設組培中心。2002年,國家計委、農業部投資建設高原粳稻良種繁育基地。以上項目的投資建設,使我所的農業科學研究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為穩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培養科技人才,提高隊伍素質。作為科學技術的載體和科技成果的創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產力的開拓者,是科研工作成敗的關鍵。為此,我們深入調查了現有學術帶頭人中年齡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根據需要加強對中青年人才的培養,改善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客觀環境,同時在繼續發揮老年專家作用的同時,委年輕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參與國內外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的機會,從而建設一支思想穩定、結構合理、素質較好的科技隊伍,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近幾年來,以優質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見成效。如"楚粳香1號"、"楚粳22號"、"楚粳23號"、"楚粳24號"、"楚粳25號"、"楚粳26號"、"楚粳27號"、"楚恢7號"、"楚恢12號"、"楚恢13號"、"楚粳優1號"、"楚粳優2號"、"楚紫優1號"以及引進的"云恢290"、"紅優1號"等優質稻品種。"楚粳香1號"經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監督中心分析測定,各項理化指標均達到了優質米標準;"楚粳24號"在云南省農業廳、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云南省糧食局聯合組織的第三屆優質稻品種評審會上,被評為優質稻品種;優質小麥新品種"繁19"、"96鑒-4"的育成推廣,填補了長期缺乏優質小麥新品種的空白;玉米"大白單1號"、"楚白單4號"等新品種的育成推廣,解決了鮮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產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廣,有力推動了全州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抓好推廣是關鍵
近幾年來,我們立足于科研工作的優勢,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中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爭取政府重視,加強體系建設。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中體制不順、渠道不暢的"瓶勁"問題,理順了州、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體系,從體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時轉化。二是與企業聯合,開發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產中,與州面粉廠合作,在我州小麥生產重點鄉鎮推廣種植"96鑒-4"等優質小麥新品種,由州面粉廠按既定訂單收購,使糧食加工企業在獲得優質原料的同時促進了農民增收。在大春生產中,結合優質米基地建設的實際,與優質米加工企業合作,大力推廣"楚粳香1號"、"云恢290"等優質稻品種。其中"楚粳香1號"優質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場價高0.50元,"云恢290"優質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場價高1.80元,農民種植優質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顯。三是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彝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廣大農村中,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科技興農意識不強,科技應用水平較差。貧窮落后的縣鄉與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市在自然條件、科技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使科技推廣普及層次較多且量大而面廣,增大了科技推廣的難度。針對這一客觀實際,我們加強了農村科技培訓,指導和支持各級農業科研推廣部門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召開科研成果示范推廣現場會,建立農業科技咨詢服務熱線,在鄉鎮集日宣傳科技成果,讓廣大農民對先進科技成果有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使廣大農民能自覺地接受和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四是認真抓好全州常規農業技術的推廣。通過州縣鄉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逐年得到了加強。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12806畝,其中塑盤簡化育秧3307畝,共移栽大田38.418萬畝;推廣壯秧劑27噸,秧田應用1120畝,移栽大田16800畝;推廣水稻拋秧31101畝;推廣擺秧23282畝;完成水稻雙龍出海條栽88.036萬畝;推廣優質稻62.01萬畝,其優稻21.95萬畝;推廣玉米育苗移栽15.355萬畝;推廣旱作立體間套種16.807萬畝;實施地膜玉米13.013萬畝;推廣"沃土工程"示范樣板103490畝,輻射帶動837470畝;,推廣平衡施肥技術1594808畝,推廣作物專用肥618553畝,推廣中微肥805898畝,推廣種植綠肥218199畝,秸稈還田519458畝。
四、成果開發是重點
盡管優良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科技推廣工作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由于傳統科技成果轉化體制的延續和涉農部門利益機制的約束,科技成果轉化體制不順,渠道不暢,科研推廣部門難以將新品種和新技術等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難以在種子開發等科技成果的轉化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綜合實力提高緩慢。針對上述問題,為了增強科研成果開發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開發為農業科技事業的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依據《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種子法》、《專利法》的有關規定,于199年申請,200年農業部授權保護了5個農作物新品種,擁有獨立的新品種權。其中,水稻新品種為楚粳23號、楚粳香1號、楚粳24號,玉米新品種為楚白單4號和楚單7號,2003年前獲新品種權保護的數量占全省總數的50%,居全省農業科研院所之首。2003年已申報四個品種(其中水稻3個,玉米1個,水稻品種為楚粳26號、27號、楚恢7號,玉米品種為楚單8號)。2004年,擬訂申請保護2個水稻新品種(楚恢12號和13號)。
通過申請新品種權的保護,為獨立自主和高效地開發科研成果,增強自身實力打開了新的局面,品種權對育種的反哺作用已初現端倪。第一,擁有獨立的品種權后,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開發經營獲得品種權的新品種,充分保護了我所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果。第二,有效改變了部份推廣部門長期以來忽視知識產權,無償開發經營的狀況,規范了擁有品種權新品種的開發。第三,在開發經營中,我所把開發擁有品種權的新品種作為帶動科研成果轉化,加大科技開發力度的突破口,依法委托縣鄉農技推廣部門及州內外個體戶經營"雄豐"牌種子,走出了一條育繁推結合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即保護新品種權,發揮自身優勢,加快成果轉化,開展經營服務,提高整體實力的發展之路。與此同時,以明確"責、權、利"的方式,與州內外開發商廣泛合作,加大開發力度,極大地提高了新品種的開發效益。2003年以來,己有3家州外的種子部門、6家州內的種子部門簽定了開發協議,帶動我所科技成果的轉化年平均利潤突破了100萬元。已授權品種在州內外的推廣面積逐年上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趨顯現。
雖然我所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已初見成效,但省內外"中海拔"稻區在楚粳系列水稻優良品種的推廣中,授權品種被侵權的現象廣泛存在。為此,我們在維權工作中重點強化了以下方面。一是對授權品種被侵權的情況作了深入調查,并向省農業廳和州農業局作了匯報,得到了上級農業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二是針對州內市場存在的侵權行為,邀請有關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就"植物新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座談,并就進一步強化授權品種的開發和利用,形成了共識。經協商決定,在2004年以后授權品種的開發利用中,開發單位必須向提供品種的單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費,開發每千克種子支付0.07元,并逐步統一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針對州外市場存在的侵權行為,在省農業廳科教處的指導下開展了維權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部份種子企業及科技推廣部門已前來協商合作開發授權品種有關事宜。四是每年的4月26日,在世界知識產權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新品種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五是在維護授權品種權益的同時,主動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依法積極生產經營推廣應用授權的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科學管理是保障
為使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及其它各項工作有序、規范、高效地進行,我所在市場經濟發展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針對全所各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職工中廣泛開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經濟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體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員充分認識到加強科學管理的重要性,樹立全面、系統、綜合的農業科技管理新觀念。與此同時,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養、經濟核算、財務管理、物資管理、考勤管理、履職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項工作中,結合事業單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管理辦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桿作用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經濟效益的規范化管理新局面。通過推行科學管理,推動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續發展,技術推廣穩步推進,成果轉化明顯加強,經濟效益逐年提高,各項工作井然有序,為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科技興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