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5:44: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博弈基本要素,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競爭呈現了非常激烈的勢態,諸多國家為了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其中,航運是海洋疾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航運市場來看,確保船舶運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非常關鍵[1]。與此同時,要想使船舶運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便有必要在設計過程中注重船舶可維修性。鑒于此,本課題針對“船舶可維修性的基本要求及其影響因素”展開分析具備一定的價值意義。
1 船舶可維修性的基本要求分析
對于“維修性”這一概念來說,是指產品或者設備,基于既定的時間及相關條件范圍內,根據規定的方法或者程序實施維修作業過程中,對其原始功能進行恢復的一種特性。在船舶設計過程中,船舶的可維修性非常關鍵,因為其與船舶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安全存在密切關系;并且,從廣義層面來看,也關系到航運市場的整體經濟效益[2]。因此,便有必要注重船舶可謂修性的基本要求,從而使船舶可維修性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1.1 船舶可維修性的定性要求
對于船舶可維修性來說,其要求總結起來體現在定性和定量兩大方面。其定性要求指的是部分性能不能通過量化的考核標準進行評價。有關船舶可維修性的定性要求包括:1)基于維修的可互換性。此環節的要求體現在“互換”上,也就是說對于船舶的一些零部件,或者設備,可采取其他零部件或者設備代替使用,但需注重所代替的零部件或設備的型號、規格、性能都需和原來的零部件或設備相適應[3]。如此,能夠使采購與倉儲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能夠使船舶在搶修過程中難以及時找到原配的零部件或設備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確保了搶修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使船舶可維修性中的可互換性得到有效體現,有必要在設計階段對其加以重視,在設計一些零部件及設備過程中,做好符合標準的能夠代替這些原零部件及設備的設計,這樣在確保維修的可互換性的基礎上,便能夠確保船舶的可維修性。2)重視標記的識別。無論是在船舶設計過程中,還是在修建過程中,均需要重視部分特殊部位的設置,在標記過程中可采用到不同的顏色或者箭頭,方便維修改造人員可以快速精準地將故障發生的位置判斷出來,進而落實及時有效的維修方案,從而使船舶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3)保證人機修復環境的優越性。航海過程中,對于船舶來說受到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在船舶可維修性設計過程中,需對環境因素加以靠量;與此同時,由于在船舶維修過程中,維系工作人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也需要對人的因素加以考量。在充分考量環境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基礎上,遵循“人機和諧”的船舶設計原則,進一步使船舶的可維修性效果得到有效增強。
1.2 船舶可維修性的定量要求
如前所述,船舶可維修性主要體現在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兩大方面,上述分析對船舶可維修性的定性要求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船舶可維修性僅有定性要求明顯不足,因此還有必要注重其定量要求的實現,其定量要求指的是可以精準地采取數據進行考核的一種標準。總結起來,船舶可維修性的定量要求包括:1)修復時間均值。指的是修復一次設備需花費的時間的平均值,通常采取MTIE表示;代表修復時間越短,設備的可維修性越優良[4]。2)預防性維修時間均值。指的是設備一次預防性維修需花費的時間的均值,通常采取MTRM表示;和MTIE相同;時間越短,表示船舶可維修性能越優良。3)維修停機時間率(MTUT)。該定量指標用于對單位工作時間內所需的維修停機時間的均值進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對于MTUT來說,時間越短,代表船舶可維修性越好。4)維修工時率。指的是單位工作時間花費的維修工時的平均值;時間越短,代表船舶可維修性越好。
2 船舶可維修性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船舶可維修性需滿足定性和定量兩大方面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夠使船舶可維修性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強。但是,從實際角度來看,船舶可維修性還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總結起來,影響船舶可維修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2.1 環境方面的因素
船舶可維修性會受到環境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船舶運行期間的環境以及相關工作人員起主要作用的環境等。首先,船舶維修工作開展過程中,會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海水、空氣、風向等自然因素。因此,在船舶維修設計過程中,需對這些因素充分考量。其次,在船舶維修特殊環境下,維修工作人員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均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從而間接地使船舶維修的效果受到影響。因此,提高維修工作人員的綜合專業素質非常關鍵。
2.2 裝備設計方面的因素
船舶維修設計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且存在較大的復雜難度。從現狀來看,諸多理論及技術均不是特別地完善;與此同時,在船舶裝備設計過程中,會對產品的性能及質量充分重視,但是對可維修性則表現的不夠重視,當沒有在定性和定量兩大方面綜合考慮的情況下,便會使裝備設計的整體質量受到影響,進一步使船舶可維修性受到影響。因此,優化裝備設計非常關鍵[5]。
2.3 人為方面的因素
在船舶維修工作過程中,維修工作人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對于部分船舶維修工作人員來說,在整體專業技術水平上較為不足,在維修作業過程中,難以從環境、設計方案優化等方面綜合考慮,從而使船舶的可維修性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在現代化科學技術逐漸進步及發展的背景下,在船舶維修工作中,相關維修工作人員除了需要注重自身維修專業技術的提升的l件下,還需實現“人機互動”,一方面減輕維修工作人員的工作負荷,另一方面提高船舶維修的工作效率及質量,進一步使船舶可維修性效果得到有效增強。
3 結語
通過本文的探究,認識到船舶可維修性的提高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船舶可維修性滿足定性要求,使船舶維修實現可互換性、重視標記的識別以及保證人機修復環境的優越性等。另一方面,滿足船舶可維修性的定量要求,合理控制修復時間、預防性維修時間、維修停機時間率以及維修工時率等。并且,還需要了解影響船舶可維修性效果的相關影響因素,包括環境因素、裝備設計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為船舶維修創造良好的環境,優化裝備設計,并提高維修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等,相信從以上方面加以完善,船舶可維修性的效果將能夠有效增強,進一步為船舶運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冬,張平,方強,祝泓.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艦艇維修性評估方法[J].中國艦船研究,2013(1):102-106.
[2]王志炎,熊文,衣正堯,李江波.船舶維修性設計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3(3):330-331.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只要有交流就存在博弈,小到小孩玩的石頭剪刀布,大到國家的政策,很多都體現著博弈的思想。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過程,博弈意味著通過選擇合適策略達到合意的結果[1]。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不同的主體在不同的階段會遇到很多的選擇,博弈在這時就產生了,而博弈存在著多種可能的選擇策略,每一方都考慮著如何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1博弈論的定義及其基本要素
1.1博弈論的定義
博弈論是指研究多個個體或團隊之間在特定條件制約下的對局中,利用博弈方的相關策略而實施對應的最優策略[2]。
1.2博弈論的基本要素
①博弈方,即博弈的主體,每局的博弈中至少有兩個博弈的主體[3];②策略,策略是指每個博弈方的行動方案。每一個博弈方并不是到了非要做出決策時才做決策,而是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下提前做出決策,選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策略[4];③支付(收益),即每個博弈方選擇策略后所獲得的收益,這個收益不僅取決于自身的策略,還與其他博弈方選擇的策略有關。支付是關乎博弈方的切身利益,是進行判斷和決策的依據;④納什圖和對形式的處理[5]。用戶在準備進行室內設計時,看重預算和施工的質量,首先根據自己的預算和設計公司的口碑來選擇一家設計公司進行洽談,公司在了解用戶的基本要求后給出一個效果圖和報價以及一些施工方面的承諾。用戶根據自己的預算、期望的裝修效果和施工質量及公司的報價、所能達到的裝修效果和施工質量進行博弈。用戶期望能在預算左右的價格得到較好的效果和質量;設計公司期望能在用戶所能接受的報價內滿足用戶的要求。設計公司給的報價不可能會比用戶的預算低,因為設計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公司的報價也不會比用戶的預算高太多,否則用戶與這家設計公司的博弈就不存在了。假設用戶和設計公司要達到他們所約定的效果,用戶的預算是10個單位,公司報價為12個單位,要達到雙方一致認可的質量,公司需要11個單位的報價,用戶的預算也是11個單位,他們的博弈矩陣(表1)。在這個博弈中,用戶希望預算少些,因此,用戶的策略是小的預算;設計公司則期望報價高點,因此設計公司的策略是大的報價。根據劃線法可以得知(效果,效果)是他們的納什均衡策略。這個策略也說明通過將施工完成后與設計初始時約定的效果相比,用戶可以均衡,在一策略組合中,任何一個博弈方在其它博弈方不改變策略時,他此時的策略是最好的。納什均衡是一個穩定的博弈結果,使得博弈方都沒有偏離選擇的動機。在分析博弈矩陣時可以利用劃線法尋找納什均衡策略:在博弈矩陣中任何一個博弈方策略不變的情況下,比較另一個博弈方不同策略的收益,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收益并在數字下劃線,如果一個策略組合中的數字都被劃線,那么,這個策略組合就是納什均衡策略。。
2博弈論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住宅的室內是每個家庭的避風港,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度過,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完善功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形式的處理。當用戶在準備裝修自己房子時,首先根據自己的預算和設計公司的口碑找到一個室內設計的公司為他進行室內設計,在設計時客戶有些特殊的要求希望能得到滿足,設計師根據整體設計方案和風格做出調整以滿足客戶的要求,在這樣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兩個博弈:第一個,客戶希望自己能花費最少的資金找到一個口碑較好的公司為他設計出想要的空間效果;第二個,設計師在滿足客戶要求的前提下,盡量表達出設計意更好地判斷自己的要求是否達到與滿足。2.2室內空間的博弈在小戶型中,為了使空間最大化的被利用,盡量減少墻體的占用空間,設計師考慮將廚房門進行改造,廚房與客廳之間的空間如何更好的利用就充分體現了博弈論的思想。改造前后的對比。從上面的對比圖來看,改造后,櫥柜和臺面減少了一部分,但并沒有嚴重影響到廚房物品的儲藏。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改造的影響可以分成兩個部分:①將廚房門進行改造后造成小孩玩具房(儲物間)面積減小,餐廳空間增大,提高了利用率。②由于改造后廚房門與客廳直接連通,方便傳菜,并且人在入戶門過道的流動量減少,將鞋柜設置在入門過道處也不會使這個空間顯得擁擠,而且使用也更為方便了,特別是下雨天,將減少室外環境對室內的影響[6-9]。假設在維持傳統戶型不改造這面墻的基礎上,用戶和設計師的支付都是1個單位;當用戶與設計師都選擇改造墻體時,用戶得到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視覺感受,設計師表達了自己的創新設計,各自的支付都為4個單位,但是用戶損失了一部分廚房的儲物空間,因此,用戶需支付-1個單位,總的支付為3個單位;而當用戶選擇改造,設計師選擇不改造時的支付分別為3個單位和1個單位;當用戶選擇不改造,設計師選擇改造時的支付分別為1個單位和4個單位。他們的博弈矩陣如表二所示:從這個博弈矩陣中可以看出,如果用戶選擇改造墻體,設計師的最佳選擇是改造,用戶選擇不改造墻體,設計師的最佳選擇也是改造墻體,這對于設計師來說,改造墻體是他的占優策略;同樣地,對于用戶來說,改造也是他的占優策略。因此(改造,改造)是博弈雙方的占優策略。同時,(改造,改造)這個策略是他們各自的收益是最大的策略,因此,這個策略就是納什均衡策略,通過劃線法同樣可以得到這個納什均衡。最終,用戶和設計師都很愿意選擇這個策略組合,這樣使得他們的收益最大化。2.3衛生間空氣質量與私密性的博弈對于衛生間的室內設計,應符合人的使來獲得更好的空氣質量,這個博弈很好的說明了這點[11]。
3結語
博弈論來源于生活,博弈論的理論模型一般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而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法則、習俗和習慣又都可以在博弈論中找到相似的元素[12]。以用戶為中心,在實際的室內設計過程中,用戶在面臨一些選擇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很難以決定,隨著博弈論的發展,它為室內設計問題的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白波.博弈游戲[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4.
[2]南旭光.博弈與決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焦寶聰,陳蘭平.博弈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馮•諾伊曼,摩根斯頓.博弈論與經濟行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4.
[5]劉遨洋,楊毅.論室內設計中的功能與形式[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10):72-73.
[6]陳紹禹,朱婕.用戶研究方法在辦公環境設計中的應用——以M公司辦公環境改造設計為例[J].裝飾,2017,(02):115-117.
[7]徐小雯.青年小戶型住宅室內設計策略探析[J].理論觀察,2016,(01):126-127.
[8]章明,孫嘉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建造中的博弈[J].建筑技藝,2013,(01):38-45.
[9]楊潁旎,張成剛.城市舊工業建筑室內環境的重構與改造[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12):68-70.
[10]盧曉萌,徐波.住宅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1,(05):84-85.
中圖分類號:TU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一、醫院設備保修管理狀況
醫院設備是醫療、科研、教研、教學工作最基本要素,是不斷提高醫學科學技術水平的基本條件,因此醫院設備是反映醫院的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當前可以說醫院醫療水平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療設備的發展,甚至起決定性作用。醫院醫療設備的建設管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對于醫院設備的保修的定義已經明確,就是維護保養、檢查和修理的總稱。為了保護病人的利益,提高醫院的醫療水平,醫院一般會組建專業的保修技術隊伍、建立保修的規章制度、使用一定的保修設備來保證對各種設備的管理。根據這個定義,醫院的設備進行保修,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自我維修難度大。一般來說,現代的醫療設備都屬于高精尖的技術,醫院作為設備的使用者,一般只能掌握使用技術,不能夠完全掌握維修技術,只能對普通的故障進行排除,對大的故障,特別是需要零部件更換及檢測的,不能夠像一般的設備可以進行維修,造成維修難度大,特別是技術難度。第二,維修成本較高。由于醫院自身的維修人員的缺少,一般廠家特別是進口廠家的技術限制和壟斷,造成了保修的成本高。由于以上原因,很多醫院對其維修管理是采取同廠家制定保修合同的形式進行管理。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造成了醫院的設備由于保修不及時而設備使用率低下,直接反應了醫院設備保修管理的效率低下的現象。
二、基于“委托——”理論的經濟學分析
1.“委托——”理論綜述
“委托——”理論屬于制度經濟學的內容,主要是將產權的所有者通過選聘非所有者的機構或者人員在法律允許或者授權范圍從事活動。該理論廣泛用于現代的各種管理活動中,極大存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理論發展和實踐中出現了三種問題給管理活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第一,委托者的授權不合適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二,方的誠信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三,委托鏈條的不合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醫院設備的保修管理一般使用合同的行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委托關系,委托方為醫院,方為設備保修的機構或者廠家。通過合同的行為規定了雙方在醫院設備保修管理中的各種權利義務,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
2.具體分析
從委托理論角度,結合醫院設備保修管理的特點,對其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委托方過度授權,缺少監督。委托方在合同中過度授權,會造成方權利過大,會做出損害委托方的行為。
第二:委托鏈過長,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成本及技術原因,第一方將其權又進行委托,甚至出現第三、第四,這種長的鏈,肯定會對委托方的利益造成損害。
第三:方的道德問題,造成管理低下。方如果確實誠信,會造成合同的執行拖后等等行為,會嚴重損害了方的利益。
第四:委托方的激勵措施,造成方工作經濟型下降。醫院作為委托方,在對方的激勵中不能夠使用合理的激勵方法,會造成方在保修過程中工作不積極。
三、基于博弈論的經濟學分析
1.博弈論綜述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是研究決策的主體在給定信息下如何決策以達到自己的最大化效用,和不同決策主體之間決策的均衡。博弈論由3個基本要素組成:一是決策主體;二是給定的信息結構;三是效用,是可量化的參與人的利益,又稱偏好或支付函數。
對于醫院設備保修的管理中出現的博弈,其參與者主要是醫院設備保修的管理者、參與維修的人員,他們是決策的主體,他們都相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來達到用最小的利益獲取最少的收益。
2.具體的分析
醫院的設備一般都屬于高技術產品,其保修一般通過招標或者廠家保修的形式進行。首先,在招標的過程中,存在者信息不對稱時,掌握信息較多的一方容易在博弈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而獲取了額外的利益。其次,雙方缺少必要的博弈過程,也不能夠制定出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制度規章,使利益偏向一方使管理效率低下。
四、壟斷的經濟學分析
壟斷是市場經濟中沒有效率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一般來講資源壟斷方通過壟斷優勢或許額外優勢而降低其效率。本文所講的壟斷是講保修方通過氣技術或者零部件專用性的壟斷,獲取一些額外的收益,會造成保修的遲滯性,造成了管理的低效。
五、結論
本文從三種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對醫院設備管理低效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不同的醫院都有自身不同的原因,醫院在設備保修的管理效率上要有所提高,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認真分析,從三個方法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來進行提高,會取得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系統人 模型 元模型 需求模型 特性模型
一、引言
無論管理理論,還是管理實踐;無論探討組織,還是探討行為;無論研究文化與學習,還是研究變革;無論運籌戰略,還是力行戰術;無論基于過程的管理,還是基于交付的管理;人作為社會的基本構成,作為生產力的要素,作為生產關系的宿主,在漫長的管理歷史長河中,演繹著歷史,創造著歷史,也譜寫著歷史。
管理學史上出現過“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等關于人的模型,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像“X理論”、“Y理論”、“Z理論”、“雙因素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等等需求與激勵的模型。這些模型為管理理論、應用、實踐建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本文承襲以上管理學模型模式,以系統科學與工程理論為框架,組合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一些基本要素,建立組織中的“人”的元模型,基于“系統科學與工程”特色稱之為 “系統人”元模型。并以此為基礎衍生“系統人”需求模型、“系統人”需求特性模型,為組織管理理論中的范式、比喻的建立提供借鑒,為管理應用與實踐的前提、假設的建立提供視角。
二、元模型
組織中的“系統人”,可由一些基本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可以抽象地描述組織中普遍意義上的、表征穩定、形態可控、特征規律化明顯的人。基于描述的抽象性,稱之為“元模型”。
元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動物機體,為物質基礎要素;人性哲學,為觀念要素;認識,為智力要素;情感與情緒,為心理要素;勞動,作為人類的本質活動,為活動要素;社會關系,為環境要素。元模型的基本要素描述如下。
1.動物機體。人是與外界環境有著明確界限的有機系統,通過嚴整的機制統一組織機體內各組成部分協同運行,與外部環境進行資源交換,選擇性適應并干預外部環境,實現機體的有效運轉;以個體的“存在性”為根本,演繹個體產生、成長、成熟、繁衍、撫育、衰退、消亡的過程,有尋求“存在”狀態向好的本能性需求。
2.人性哲學。人基于先天特質、后天認識,形成個人哲學,即對自然、社會、思維、情感的較為穩定的認識(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情感觀),并造就與之匹配的態度,影響著個人衡量付出、所得、社會交往、心理感受的價值標準。
3.認識。人通過感性與理性認識機體內部、外部環境,獲取、存儲、加工、轉化、優化、升級相關信號、信息、知識,并以一定的認識形式與機體本身和外部環境發生作用,通過學習、實踐提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能力。
4.情感與情緒。人以成長環境、機體機能、思維方式為基礎,構筑一定的情感與情緒模式。這種模式呈現出狀態可控性,受個人機體環境、外部環境影響,會呈現出波動性(正面、負面),偶爾出現失控,有整體向好的態勢,這是一個適應性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對情感、情緒認識提高的結果。
5.勞動。人身處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并與之作用。在個人的人性哲學影響下,基于個體的認識能力、功能能力,調整自身的情感、情緒,進行個體、群體、團隊、組織等形式的勞動。在一定的勞動關系中,參與勞動、勞動能力、勞動身份、勞動所得,是生存、發展的需要,這種需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6.社會關系。人處在社會關系中,有建立、維系、改善、弱化、放棄部分社會關系的表征,對塑造個人哲學、認識、情緒、情感模式有一定的作用,對行為養成有一定的影響,是勞動的環境條件。人在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交往需求,同時社會關系表現出一定的資源特性。
三、需求模型
基于元模型,建立“系統人”需求模型,模型的構成要素描述如下。
1.動物機體。選擇個人、家庭生存環境并盡力適應;維系、保障個人及家庭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保障個人、家庭基本生活持續與改善;干預內部、外部環境,爭取個人、家庭的生存狀態改善。
2.人性哲學。自我定位、自我認同需求;尋求世界觀、價值觀共鳴的需求;個人價值實現需求,在此驅動下形成行動需求;價值取向有無意識變化傾向,為無意識需求。
3.認識。通過一定的形式獲得、提高個人認識能力;與外部進行感性、理性認識的交流。以認識作用于外部,并期望一定的效果與認同。
4.情感與情緒。有一定的情緒需求,喜、怒、哀、樂等等;有一定的情感需求,友情、愛情、同情、關心等等;有情緒、情感的交流需求,并期望一定的效果與認同。
5.勞動。有勞動環境要求需求,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同時對環境有選擇、改善、適應、放棄的需求特性;具備、提升勞動能力的需求,包括知識型、技能型、體能型等;勞動身份確定、穩定、提升的需求;維系個人、家庭的生活、教育、再教育的勞動所得,并期望從保障型過渡到改善型、享受型、品味型;在法律、道德框架下,和諧勞動關系;受多種條件影響,個人對勞動關系也有異常化需求;對勞動表現出一定的感受、情懷;勞動需要一定形式的認同,因人而異,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6.社會關系。在社會關系中,有情感、情緒交流需求;基于生活、工作、學習、運動、休閑、娛樂等的協作、幫助需求;將社會關系作為資源需求;改善社會關系的需求。
四、需求特性模型
需求模型呈現出如下的系統性特性,稱為“需求特性模型”。
1.穩定性。穩定環境下,需求有時候是清晰可鑒的,水平穩定的,有時候需要經歷心理歷程、理性思考、或者經過引導、身體踐行后,需求逐步清晰,呈現出邊界性、目標性、指標性,達到穩定水平的狀態。
2.動態性。穩定環境下,需求在時間維度上,呈現出圍繞穩定水平的上下波動,幅度不會太大,呈現出動態平衡。
3.變動性。內外部環境變化,導致心理博弈,心理平衡打破后,需求會呈現出較大的變動,突破原有的穩定水平,可能正向,也可能是負向的,最終會達到某一穩定水平,或者退回到原來的穩定水平。
4.優先性。穩定需求內部的分項需求,呈現出一定的優先級。優先級與緊迫性的相關性有不確定性;同時,內外部條件變化,優先級有調整機制,可能會呈現需求的動態、變動特性。
5.矛盾性。構成需求的各分項需求具有矛盾性,有些矛盾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優先級排序解決,有些需求需要一定的外部干預,達到穩定水平。
6.模糊化。需求需要通過一定的內外部條件進行干預強化。不然,可能會出現模糊化的趨勢。
7.引導性。需求經過一定的引導、強化,會變得更加理性、清晰、可實現。
8.邊際性。在需求的逐步實現過程中,或者需求實現后,效果會有一定邊際效應。
9.累加性。在需求的逐步實現過程中,或者需求實現后,會有新的需求出現,較為明顯地突破原有需求水平。這種新需求可能是有意識增加,也可能是無意識增長。
參考文獻
[1]高飛,李萌譯.系統思考——適用于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第一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一、博弈的基本理論
博弈論又稱對策論、競賽論,用于分析競爭的形勢。在博弈論的研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均衡,即納什均衡。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一些相關量處于穩定值。
所謂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一種方法。博弈論把現實世界中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各種行為抽象概括為不同參與人之間利益的沖突與一致,進而通過構建博弈模型來研究不同參與人的策略選擇問題,使分析更加準確。同時,博弈論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為基本前提之一,這就使得博弈論所研究的問題和所提出的結論與現實非常接近,具有現實性。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1.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
博弈分析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三個:一是博弈主體,即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包括企業、投資者、政府監管部門和其他有關的個體等。二是博弈規則,即一切規范會計行為的會計法規、準則和制度。三是社會監督者,即會計理論界、社會公眾、政府審計以及其他經濟監督人員。
2.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設
會計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設主要有六個:一是各主體之間存在信息的不對稱性。二是強調個人理性和有限理性。三是企業和政府監督部門、投資者都完全了解自己和對方在各種情況下的利益。四是非合作原則,即企業與政府監督部門、投資者不能“串通”以謀取雙方利益的最大化。五是不存在會計做賬技術上的障礙或政府監管部門檢查技術上的缺陷。六是會計準則留有靈活性和“真空地帶”。
3.博弈分析
(1)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
隨著我國會計法規的不斷完善,政府加強了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和措施,但也不乏疏漏之處。有些企業仍抱著僥幸心理,偷偷做假。下面,構造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兩個參與人的對策模型。企業有兩種選擇策略:做假賬和做真賬。政府監管部門也有兩種選擇:檢查與不檢查。兩者博弈過程可用圖1表示。
圖1 政府監管部門與企業戰略對策模型
第一個數字表示企業的得益;第二個數字表示政府監管部門的得益。R 表示監管部門查出假賬后所得的獎勵;L表示政府監管部門的檢查成本;R -L 表示政府監管部門查出假賬后的凈得益;C表示企業做假賬被查出后的損失;d表示政府監管部門沒有查出假賬的損失;e表示企業做假賬沒被查出所得好處.
一給定企業做假賬的概率P,政府監管部門選擇檢查和不檢查的期望收益分別為∏查=(R-L)×P+(-L)×(1-P)=RP-L和∏不查=(-d)×P+0×(1-P)=-dP.
要達到納什均衡,政府監管部門檢查和不檢查的期望收益一定要相等,否則政府監管部門將改變現在的策略獲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政府部門預期收益最化的一階條件是∏查=∏不查,即RP-L=-dP.解得P=L/(R+d).
也就是,如果企業做假賬的概率小于L/(R+d),則政府監管部門的最優選擇是不查;如果企業做假賬的概率大于L/(R+d),政府監管部門的最優選擇是檢查;如果概率等于L/(R+d),政府監管部門隨機選擇檢查或不檢查。
二給定政府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q,企業選擇做假賬和做真賬的期望收益分別為∏假=(-C)×q+e×(1-q)=e-q×(e+c)和∏真=0×(1-q)+0×q=0.同理可得∏假=∏真, 即e-q×(e+c)=0,解得q=e/(e+c).
若政府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小于e/(e+c),則企業的最優選擇是做假賬;若政府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大于e/(e+c),則企業的最優選擇是做真賬;若政府監管部門檢查的概率等于e/(e+c),則企業隨機選擇做假賬或做真賬。
(2)企業與投資者的博弈
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人,追求的是企業利益最大化。所以,企業作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有時會少披露、不披露甚至歪曲披露企業的某些會計信息。投資者對企業進行投資是為了取得投資收益,為使投資效用最大化,投資者也并非完全需要企業提供真實的信息。因而,在企業與投資者之間博弈的最后均衡很可能是企業做假賬,提供虛假的會計報表。
為了進一步說明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將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過程引入一個博弈模型。在該博弈模型中,博弈雙方為企業(即會計信息提供者)和投資者(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相關假定的基礎上,企業與投資者戰略對策模型構成如(表2)所示(表中的數字分別代表了企業和投資者選擇相應戰略的效用水平)。由(表2)可知如果企業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投資的效用比不投資的效用大,則理性的投資者必然傾向于選擇投資,即有MX組合而不存在MY組合;當企業選擇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時,此情況下不投資的效用比投資的效用大,投資者更傾向于放棄投資,即有NY組合而不存在NX組合;而無論投資者是否選擇投資,對于企業來說,提供虛假信息的效用比提供真實信息的效用要大,因此有XN和YN組合,無XM和YM組合。綜上所述,只有Y與N的組合是唯一能在給定對方決策的條件下,雙方都能對自己的戰略選擇滿意的戰略組合,這個組合達成了納什均衡。
表2 企業與投資者戰略對策模型
三、結論
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通過本文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探討,提出如下治理建議:同時從企業內部和外部改善博弈環境;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督作用,以法律手段震懾造假行為,有效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所提供會計信息的參與程度和對信息的分析能力,改變其在會計信息披露博弈中預期的非理;加強和完善社會獨立審計體系,健全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和職業道德素質。
(二)制度應當是系統性的,存在高低層級與左右關聯性
在組織的對相關企業檢查時,查閱到制度時,對著看似完備的制度目錄,很少有人能說得明白哪幾項制度對哪些業務或活動做出了規定。細查部制度條款內容,規定出現矛盾互相不統一是每個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現象。制度一詞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System”,指遵循一系列規則或固定的計劃,去組織、實施事務的一種方法。System翻譯成中文,首先的意思就是“系統”。在中文中“制度”、“系統”是兩個不太相關的詞,而在英文中就是一個詞“System”。系統最優才是最優,每個要素都最優不是最優。因而,花費大量資源在個體要素最優上的思維方式值得反思,應當在更大的一個系統上思考各項制度與制度之間的配合。一項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獨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的運作結果,每一項制度安排都必定內在地聯結著其他制度安排,共同鑲嵌在制度結構中,一項制度的效率還取決于其他制度安排實現它們的外部環境。目前,現行的制定制度的做法通常是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做各的,對于避免相互矛盾甚至都做不到,更何況期望制度與制度之間的呼應與配合?建議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業務性質、組織架構、企業文化,從企業各項管理功能,或是主要業務活動,或是從價值鏈等維度對企業整體進行制度框架設計,畫出整體的結構樹,在結構樹上標出各項規則需要規范的基本要素,再列出各項要素的具體控制標準,最后按照上述框架對具體制度規則進行詳細的文字描述,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設計企業制度可以基本保證制度的系統性與協調性。
(三)好的制度能讓參與者在博弈平衡中自動執行
充分利用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參與者利益博弈,借助系統的制度設計,將導向預定目標,實現制度的自動執行。有博弈的世界是流動的,公平與有序的,能夠在流動中趨于美妙的平衡。博弈縱然不會產生皆大歡喜,但會進行自我診斷與自我修復。將博弈理念貫穿于制度內容設計,基于對相關參與主體的利益與責任的公平性考慮,使相關主體在自覺執行制度的過程中,得以合理的承擔責任與獲得應得的利益,讓制度的執行參與者對制度本身的邏輯公平合理性獲得認可。這樣的制度才不會朝令夕改,才不會因為過高的執行管理成本而被樹之高擱或是費力的玩著貓抓老鼠的游戲。同時也應當借用法律制定的公序良俗的原則,設計出來的制度不應使參與者中由于正當的、善意的目的而導致行為違反規則。當然,透明與公開是降低制度的執行成本,保證制度執行效果的利器。
土地本身承載了多種功能,在不同時期不同利益主體的視野里,其承載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農民來說,土地的基本功能應該是雙重的,即為農民提供生存發展保障和財富增長保障。農民的財富在哪里?農民的財富增長源頭又在哪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論斷。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普通農戶在穩定承包關系和獲得就業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以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方式將農地的使用權從承包權中流轉出來,是農地流轉的主要供給方。對土地供給方來說,其流轉收益包括:農地租金收益為y0和轉移勞動力的年收益為y1,即外出打工收入。設貼現率為r,轉出的土地使用權年限為n,則轉出的收益Ys為:
流轉的成本主要有:一是為尋找土地轉入方并與之進行談判而產生的交易費用ccs,二是轉出方轉出土地前的經營收益y2,則轉出的成本Cs為:
則通過農地流轉,農地供給方的收益增量Ys為:
Ys=Ys―Cs
據調查,海南省農地流轉租金平均為800斤稻谷/畝,稻谷價格以當年市場價格為基準;普通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純收入約為300元/畝,而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工資為800元/月,1%的管理技術人員工資達到2000―5000元/月,外出務工家庭的人均收入為非務工家庭的1.5倍。
(二)農地需求方利益模型
農業經營大戶作為農地流轉的需求方,其做出轉入農地決策的動力在于農業經營大戶對流入農地擴大生產所能帶來的總的收益,成本和風險的判斷,只要預期的經濟收益足夠高而成本和風險足夠低,他們就愿意增加農地的流入量。進行規模經營。
農業經營大戶農地流轉的收益即為從事農業規模生產經營直接性收益,其價值量Yd的大小由農產品產量和價格決定。農產品價格為P,由競爭市場決定,產量由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f(L,N,K,T)決定,L、N、K、T分別表示農業經營大戶農地經營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投入量,則
■
二、農地流轉中二維主體利益實現的博弈分析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是研究理性決策者(參與人)之間策略,行為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結果的理論。一個的博弈由參與人,策略和支付函數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參與人指博弈中獨立決策,獨立承擔結果的主體(個人或組織),每個參與人必須都是理性的和智能的,目標是追求其個人期望支付函數值的最大化;策略規定參與人在什么時候選擇什么行動,是參與人的“相機行動方案”,即參與人選擇策略和行動空間后,在給定信息集內行動;支付函數又稱偏好函數,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策略組合下參與人得到確定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是可以定義或量化的參與人的利益。支付函數是分析一個博弈模型的標準和基礎,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除此之外,博弈中還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即信息和均衡,根據信息結構可分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同時在任一博弈中總存在著所謂的納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的策略組合對其他博弈方的策略組合也是最佳策略,由此二者達到均衡。
在農地流轉雙方這一完全但不完美的信息動態博弈中,無論農業經營大戶是租種“好地”還是“差地”,都要在農地轉入方收益或期望收益大于0的前提下,通過利益比較的原則來制定農地流入的策略,以此達到納什均衡。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引導,實現博弈共贏
政府是農地流轉的支持者,管理者和協調者,應為農地流轉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土地流轉主體博弈共贏。各級地方政府要及時了解,掌握流轉動態,在充分尊重流轉參與主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引導,以維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和利益。農地流轉市場的發展需要配套的中介服務體系,各級地方政府應完善自身職能,組建并培育好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降低流轉雙方獲取土地信息成本,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信息網絡,及時登記匯集可流轉土地的數量、區位、價格等信息資料,定期公開對外可流轉土地資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雙方的咨詢,溝通市場供需雙方的相互聯系,規范農地流轉交易行為,增加交易透明度,促進農地流轉合理健康運行。
(二)完善價格機制,維護市場公平
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是促進和規范農地流轉的必然要求。農地流轉市場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場,具有一定的空間地域性和不可移動性,因此合理的地價是實現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正常運行的必然前提。在充分考慮地價構成因素的基礎上,對農村土地進行分等定級,科學評估,確定并定期公布土地的基準價格,為有關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合理確定各類農地的質量,登記,評估其客觀,公正的土地使用權市場價格,為農地市場流轉雙方的公平交易提供合理參考,以減少價格確定的隨意性和不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76-02
目前,混合交通是中國城市道路交通的顯著特征之一,這使得中國交通組織相對較為復雜。而交叉口是交通流反復分流、合流及交叉之處,更容易受到混合交通的影響,致使平面交叉口成為制約城市路網容量的瓶頸。因此對交叉口的設施及信號控制進行研究、設計、優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交叉通設施優化
交通設施是傳遞交通管理信息的道路語言,是確保交通安全、有序、暢通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市政府對交通設施投入的增大,交通設施在完整性、連續性、鮮明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為進一步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安全,豐富交通文化,可以從色彩化、人性化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對交通設施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一)色彩化
色彩不僅給人的印象迅速,更有使人增加識別記憶的作用,所以在交通管理設施設計中色彩恰到好處地處理能起到融合表達功能和情感的作用,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做起:(1)在行人較多的地方可以運用彩色斑馬線,斑馬線還是白色基本色的,只是在底下鋪一層黃色的材料,這層材料覆蓋的范圍比斑馬線略大,斑馬線便可從“黑白”相間變成“黃白”相間。“黃色”斑馬線要比一般黑白相間的斑馬線醒目,因此會有很好警示的作用。司機從很遠就可以看到并開始減速,行人過街也會比較從容。(2)嘗試統一將南北方向(或者東西方向)的護欄上部刷成綠色,這對于外地駕駛員或者不了解當地狀況的司機來講,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交通管理設施的系統用色往往更能體現所在城市的獨特性,可以代表當地獨特的人文地域文化,但若缺乏系統管理,就會出現用色混亂狀況。這就要求相關設計部門從城市的整體色彩環境出發,考慮大眾審美,建立健全交通管理設施用色管理機制,對交通管理設施用色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改善。
(二)人性化
交叉口設施優化除考慮車輛行駛所需的必要信息外,對行人的道路信息指引也是十分必要的。其設計原則應該是在簡潔明了的基礎上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2]。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嘗試以下方法:(1)可在路側指示標志上添加門牌號信息,如在“南”的下方加上“21+”,則表明人們沿著指示方向向南走,遇見的第一個門牌號就是21,繼續向前走的話,門牌號依次增大。這樣就可以在不用很大變動的情況下,為行人提供更多指示信息,進一步體現交通管理設施設計和應用的人性化。(2)做到“警”必“禁”,有“禁”必“指”,在禁令標志上游一般設立指示標志,提示下游禁限內容,從而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真正做到交通管理標志內部管理與服務相協調,彌補道路建設中留下的安全隱患[3]。
二、交叉口信號控制――博弈論
當前,許多新理論被運用到交通分析與管理中,如熵理論、流體力學、層次分析、模糊數學、建模仿真等,這些理論的運用為交通問題分析注入了新的動力,帶來了交通管理的新發展[4]。本文重點介紹的是基于多人合作博弈的單點交叉口信號控制方法。
(一)博弈論的基本要素
博弈論通過使用嚴謹的數學模型來研究沖突、對抗條件下的最優決策。構成一個博弈的基本三要素有:局中人、策略集和支付函數。
局中人集合N={1,2,…n}:局中人即博弈參與人。
(三)多人合作博弈的估值解
合作博弈的求解可通過一套公理化體系,得到唯一的“合理”的分配值,并且其求解方法較簡單。
1.策略集的選取。對交通信號燈來說,可選擇的策略有紅燈或綠燈即(Red,Green)。對單點交叉口四相位信號控制來說只存在4個策略組合的情況下收益大于0即在同一時刻四個相位中有一個相位是綠燈,另外三個相位都為紅燈。其他情況下的相位組合收益均為0。所以,策略集可表示為(Green,Red,Red,Red)(Red,Green,Red,Red)(Red,Red,Green,Red )(Red,Red,Red,Green)。
2.贏得值的確定。博弈中的贏得值是個預測值,即博弈之初參與人對各種可能的策略組合下收益的一種預測。對信號交叉口控制來說,排隊長度是最直觀的收益值,因此本文中選取排隊長度值最為博弈贏得值[4]。排隊長度值的計算如式(3)所示:
公式中,queue length表示排隊長度值;q為當前相位的排隊長度;t為當前相位的執行時間;car-length為平均車長;average-speed表示當相位保持綠燈信號時,駛離交叉口的所有車輛的平均速度;當信號由紅燈轉換為綠燈或綠燈轉換為紅燈時,公式3中的Z1取0,Z2取0;當信號由綠燈轉換為綠燈時Z1取-1,Z2取0;當信號由紅燈轉為紅燈時,Z1取0,Z2取-1。
3.收益矩陣的建立。對單點交叉口四相位信號控制來說,在某一時刻獲得通行權的相位可能有四種情況,在確定收益矩陣的時候就會存在四種可能情況:
情況一:當前獲得通行權的相位是第一相位,即當前4個參與人的信號燈狀態為(Green,Red,Red,Red),這種情況下4個參與人可以選擇的策略組合(如表1所示)。表中,支付函數(S1n,Pn,Pn,Pn)表示相位1,2,3,4分別選擇策略(Green,Red,Red,Red)時各個相位上的贏得值。
我國財務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目的出發,對財務治理的內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本文傾向于衣龍新(2005)的概括:財務治理就是基于財務資本結構等制度安排,對企業財權進行合理配置,在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約束等機制,實現公司財務決策科學化等一系列制度、機制、行為的安排、設計和規范。試圖通過這種制度安排,以形成科學的財務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權、利,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財務治理是一種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是對財權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約束機制,從而實現財務決策科學化,使企業得到更為全面而有效的治理。
財務管理是基于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各方面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以達到企業特定的財務管理目標。當然,這項工作必須依據國家財經法律法規,按照財務管理的客觀規律去實施。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管理的神經中樞。
財務治理與財務管理的主要區別。企業是一組相關契約的集合體,財務治理是關于對企業財權進行合理配置的契約子集,是企業治理的延伸,而且是企業治理的核心部分。財務治理是以充分協調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其目標,其目的是財富創造的同時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財務治理本質上是一種制衡機制,而財務管理則是一種運行機制,財務治理規定了整個企業財務運行的基本框架,財務管理則是在這個基本框架下駕馭企業財務奔向目標。因此,財務治理決定了財務管理的框架和軌道,財務管理是財務治理內在規定性的外在表達和實施。同時,財務治理與財務管理也存在許多共同點:理論基礎均為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的同源性、對象同為財權的同質性、終極目標都是財富創造的一致性。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財務治理則是企業治理的核心,研究解決好財務管理與財務治理問題將成為企業治理與企業管理好壞的關鍵。財務治理決定了財務管理的架構和軌道,因此,財務管理中首當其沖的財務管理目標也就必然要置于財務治理框架下進行研究和實踐。
二、合作社財務管理復雜性:基于財務治理
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資產的專用性導致交易費用過高,正是基于這兩個主要的原因而產生了合作社這種模式的經濟組織。基于財務治理的角度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存在諸多特殊性。
(1)財務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社員權不能讓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且合作社必須退還退社社員的出資。這樣從制度上確保社員資格的純粹性,體現合作社的自愿原則。但是,產權沒有封閉,合作社的規模呈現出不確定性。合作社成員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的確立, 使合作社的資本金、財務關系更呈現出不穩定性;同時,隨著生產規模、市場環境、經營能力的變化, 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也發生變化, 直接導致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比例、決策權的分配也經常處于變化中, 因此,合作社內部財務關系的不穩定性是合作社財務管理的重要特征。
(2)財務活動。按照財務管理理論,財務活動包括籌資、投資、營運、分配等。資本結構決定著財務治理結構。合作社資格特定,我國農民基本不富裕,注冊資本相對較少,權益負債比例極不均衡,籌資難度極大,因此,可開展的投資活動有限。營運具有針對性,分配具有法定特色,剩余索取權具有模糊性,產權界定不夠清晰具有共享性。
(3)組織成本。合作社的組織目的是降低資產專用性帶來的交易費用以應對市場風險,合作社的組織功能是最大限度地為社員提供服務。產權客體基本平等,采取平等配置機制,社員自由退社權、社員投票權、異議權、社員自我管理、社員認股最高限制等均以法律強制方式進行了剛性規范,這樣加強了社員的認同感,防止合作社異化,但是,增加了協調成本;合作社不僅是社員之間利益結合, 而且還是建立在社員團結、信任與合作基礎上聯合體,必須關注社區發展和成員教育,增強凝聚力所必要的情感訴求和提供社區服務導致增加額外的支出;資本資格特定,股本規模小,增加了籌資壓力,相對提高了籌資成本。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我們很清晰的看到合作社是一個高成本組織。
財務關系的不穩定性,財務活動中的籌資、投資、營運、分配存在諸多特定性和高成本組織等特殊性,使得農民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呈現出多維屬性,進而基于財務治理財務管理目標也同樣包含多個要素。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應包含的基本要素:基于財務治理
基于資合價值理念的公司制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經歷長期的演變與發展。主要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等。理論上各有優勢和劣勢,實踐中各類公司制企業,從各自自身的理財環境理性選取其中之一作為本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從現在的研究來看,“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是當前的主流理論認可的財務管理目標。但是,對基于人合價值理念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講,其組建基礎、產權結構、管理方式、運作目標、決策權分配、利潤分配等與公司制企業有著顯著不同,理所當然,財務管理與公司制企業也存在明顯差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從這一法定的組織定位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目標具有多元性,合作社的財務管理更加復雜。本文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目標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服務性、營利性、民主性、相關性。
(1)服務性。合作社是民主控制、民主管理的組織,,農民是合作社的所有者又是使用者, 合作社的宗旨是對合作成員不以贏利為目的,合作社創造的利潤扣除成本和擴大經營所需費用外,其余的要返還合作成員。利潤的追求不是合作社的唯一要求。組織行為后果是以農民滿意和受益程度為主要目標,所以,在財權配置、財務機構設置、財務會計核算管理等方面的服務性要求是擱置在第一位的。從而,服務性要求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中的第一要素。
(2)營利性。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定位中我們可以看到,合作社是經濟組織。合作社為其成員提供良好的服務的同時要創造經濟價值,作為合作社組織必須要有經營能力,要有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從外部考察合作社是高效的經濟組織(相對于農民個體經營),從內部考察合作社是自愿聯合的互助型合作團隊。營利性要求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中的必然要素。
(3)民主性。民主控制、民主管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重要特征,是保障農民在合作社中所有權利的基石,一人一票,民主決策是合作社區別于公司制企業的重要標準,在合作社的財務管理中是應該具體體現和始終堅持的原則,這也是合作社財務治理的重要特色。民主性要求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中的關鍵要素。
(4)相關性。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具備法人資格。法人治理以授權方式實現,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的形成委托關系,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控制權與經營權分離。合作社形成了社員、經營管理層、員工、客戶、債權人、社區、政府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基于“多邊治理”邏輯,在財務治理框架下的財務管理目標要素中,相關性要素成為其他要素的前提。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以服務最優為前提的相關者利益均衡。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特征和運行機制決定著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必定包含的服務性、營利性、民主性、相關性要素,服務性體現著合作社存在的價值前提,民主性和相關性體現著合作社運行的制衡機制。本文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應確立為:服務最優為前提的相關者利益均衡。這一目標不僅有利于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矛盾,而且是合作社的經濟性目標和社會性目標有機結合,保證合作社健康、可持續發展。
企業是一個多邊契約的結合體,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通過特殊的契約關系而組成。基于“多邊治理”邏輯,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法律框架內達到均衡,是企業理性和現實的路徑選擇。目前,利益相關者內涵的共識是:利益相關者就是任何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或被實現企業目標所影響的集團或個人,具體包括:出資者(股東)、經營者、債權人、政府、員工、供應商和客戶。
眾多利益相關者專用性資源的組合,從而獲取單個組織生產所無法達到的合作盈余或組織租金。各利益相關者合作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以持續經營為假設前提的企業,這種博弈屬于的合作博弈類型,每一次博弈后果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博弈均衡。
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經濟組織更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博弈,解決各方沖突,實現均衡的結合點。合作社更為復雜的是內部實行民主控制,成員的投票權為一人一票,民主決策,合作社的營運更加呈現出博弈均衡的結果,成員之間及利益各方均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單純地追求某一方面利益的最大化是不現實的。在追求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只有在得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并使其受惠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合作社作為多邊利益主體實現共同利益的多重契約結合體,在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既要確保合作社自身利益的實現,又要不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只有以科學的財務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權、利,當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保證并不斷增長時,合作社的經營才是公平而有效率的,才能實現“廣義的帕累托最優”。因此,合作社財務管理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合作社在組織財務活動的過程中,恰當而公平地處理好財務關系。這樣,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達到均衡。
五、結論
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管理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財務管理目標的基本要求。“民辦”是對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提出的合作性特征要求;“民管”是對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提出的民主性特征要求,“民受益”是對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提出的服務性特征要求,“民受益”體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終極要求。以服務最優為前提的相關者利益均衡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目標,正體現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管理原則。
基于財務治理視角,明晰成員與成員、成員與合作社之間的產權界限,確保處理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加強成員監督權和控制權, 防止合作社異化。堅持以服務最優為前提的相關者利益均衡的財務管理目標,合理配置財權,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合作社財務決策科學化。規范會計核算體系,強化社員的民主意識,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加強社員和管理人員培訓等,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衣龍新:《財務治理理論初探》,《財會通訊》2002年第10期。
1、價值空洞和投資者的困惑
新技術革命以來,企業似乎紛紛開始沿著一條偏離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念的軌跡發展起來。傳統經濟資源(現金、存貨、設備等)的經濟重要性在下降,而商標、專利、商譽等無形資產開始顯現其價值代表的姿態。尤其是企業的人力資源,更是成為企業價值的首要源泉。但是人力資源與無形資產不同的是,后者經過與實踐的長期相互作用已被傳統的會計系統所吸納,而前者卻一直沒有被正式納入財務報告的信息范疇。雖然企業的財務報表并求反映人力資源的信息,但由于企業人力資源差異帶來的未來現金流的明顯差異卻是客觀存在的。這一表現在企業財務報表外的信息卻被理性的投資者所捕捉,于是,投資者紛紛開始偏離企業報表中資產的價值數據,將資源投向其認定為人力資源價值高的企業。從而,企業的投資價值與企業報表中資產價值的巨額差異出現了,并呈現出隨著知識經濟形態的到來日益擴大的趨勢。最有說服力的可能是廣為引用的微軟和英特爾的例子。這兩家公司的賬面價值之低與其市場價值之高,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這種差異就像一個巨大的價值空洞,讓傳統會計無法實現真實反映企業價值的目標。
面對這一價值空洞,投資者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那些習慣依賴會計信息的投資者發現他們所依賴的信息越來越失去相關性。眾多的投資者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面前要比以往更加依賴主觀的臆斷。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比現有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新的更加值得依賴的會計信息,以解決由于企業價值空洞帶來的困惑。
2、對價值創造和經濟活動認識的逐步深化
價值從何而來?什么是經濟活動的本質?馬克思為我們做出了這樣的解答: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三個: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即人的要素是首要的,他們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對勞動對象加以改造的主體因素,在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但縱觀人類漫長的經濟活動的,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資源和資本被看成是價值的源泉而被人熱烈追逐,價值的源泉——行為被視而不見,而創造價值的主體——勞動者更是淪為自然資源和資本的奴隸,被資源和資本的主人當作他們的“會說話的工具”看待。奴隸主、封建主和資本家用殘酷的剝削展示了他們的“財富創造更多的財富”的野蠻邏輯,用勞動人民的斑斑血淚證明著物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的強權支配。1776年,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組織和社會將從勞動分工中獲得經濟優勢的精彩觀點,第一次從經濟學角度人的行為對價值的作用;隨后羅伯特。歐文則認識到“關注雇員對企業是有利的”,開始關注人不同于機器的因素,反對殘酷剝削;泰勒通過對工人生產行為仔細的觀察研究,把他們的行為和價值聯系起來考察和管理,創造了管理,用奇跡般的生產效率在歷史上第一次證明了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不同。隨后由霍桑實驗開始的行為科學則更科學、更廣泛地揭示了經濟活動的真實面貌,推動了人們觀念的進一步轉變。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人和人的行為在價值創造中的重大作用和經濟活動是人和物的結合體的真實面目。而促使人力真正擺脫物力束縛的動力,則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形態的轉變。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知識和技能成為生產經營的關鍵,也使得智力勞動超越體力勞動成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實踐證明,勞動越是體現與勞動資料不同的特性,就越是獲得擺脫資本對它的控制的能力。可以展望,知識經濟將使勞動恢復其價值源泉的真實地位,使勞動者成為資本的主人;它還將揭示經濟活動的人和物統一體的真實面貌,使得研究人、關心人、造福人、發展人成為企業經濟活動的主題,使得人和人的行為的信息成為企業信息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管理領域的嶄新變革
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物力資本中心觀向人力資本中心觀的轉變,管理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決策者和管理者逐步認識到對人的管理才是企業管理的中心所在。“企業再造”、“立體管理”、“流程重組”、“第五項修煉”、“經營未來”等一系列理論與都蘊涵著對人及其組織變革、改進人的行為以獲得競爭優勢的思想。這使得人及其行為的信息成為企業高層管理者迫切的需求。團隊組織、虛擬組織、無邊界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的出現使得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的界限變得模糊,服從命令的管理模式逐漸向自我取向的管理模式過渡。這又使得以往只需要服從命令不需要自我調整行為的企業員工面臨自我決策、自我調節行為的新任務。
管理理論和方式的發展及管理組織形態的變革,帶來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變化:一是會計信息需求類型的增加,個人或組織的行為的價值信息成為新的需求熱點;二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擴大,全體員工也成為信息使用者。這種新的信息需求為三維會計的發展和變革提供了動力。
4、新的產權主體和新的產權界定
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知識經濟帶來了產權關系的重大變化。如果說產權觀念的產生是產權關系的第一次革命,而產權的多元化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產權關系的第的話,那么在知識經濟時代,產權關系將迎來它的第三次革命,那就是勞動者將憑借他們的勞動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產權主體。土地、資本與勞動,被古典經濟學稱為社會生產的三大要素。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人類不同的發展時期,這三大要素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圍繞企業的產權,要素的所有者不斷地進行著重復的博弈,博棄的結果決定了產權分布。由于稀缺性的要素往往在社會生產中扮演著決定性的關鍵角色,這種關鍵角色使得這些稀缺性的要素所有者在重復博弈中取得優勢地位,并借此取得社會生產中的支配性產權。在奴隸社會,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而勞動力十分短缺,誰擁有勞動力,誰就在社會生產中擁有產權。因此,擁有大量奴隸的奴隸主就成為產權主體。發展到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之后,勞動力資源增長,相對勞動力而言土地成為最主要的生產資源(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例如東南沿海、印度兩河流域等地區更是如此),而地主憑借其對土地的所有權成為自然經濟時期最主要的產權主體。發展到以傳統工商業為主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成為制約社會生產的關鍵要素,而資本家就憑借其資本所有權成為商品經濟時期最主要的產權主體。千百年來,這種在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博弈從來沒有結束過,只是不斷地達到暫時的均衡,然后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各要素之間的相對地位的變化,又開始了一輪新的博弈。但是,以往的博弈結果有個共同的特點:無論是奴隸主、地主還是資本家,都是以物力資源所有者的身份牢牢占據著產權主體的支配地位,而勞動者基本上只在物力資源所有者的支配下得到僅僅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當人類進入知識經濟階段,新的經濟形態讓人們能夠以從未有過的效率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也使財富的分配逐步走向公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這是一個以知識的生產分配為主的知識經濟時期,知識和智力將超越物力資源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關鍵,人力資本對企業利潤創造的貢獻超過了物力資本,這將使得擁有知識的勞動者逐漸在產權的連續博弈中取得優勢地位,憑借其勞動歷史性地第一次成為企業的產權主體。這是生產力發展對產權分配影響的必然結果。
勞動者成為產權主體帶來了新的信息要求。作為新的產權主體的勞動者和原有的產權主體都要求企業的會計能提供真實可靠的計量有關生產要素貢獻的信息,以便進行產權界定和收益分配,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同生產要素的貢獻得到正確計量也是企業能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率進而在激烈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對于這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早有所論述。他們認為,企業活動實際上是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合作過程,合作能利用彼此的比較優勢,這種合作生產叫做“隊生產”。但“隊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生產率的計量問題,因為如果不同質的生產要素其生產率在生產中能夠得到精確的話,組織就能夠根據其生產率提供相應的報酬,要素之間的合作所產生的比較優勢就完全實現,生產率就很高,如果經濟組織的計量能力很差,報酬與生產率之間只有松散的關系,生產率就較低。因此,勞動者產權大小及比例如何確定?收益如何分配?這是產權主體和產權關系變化后的知識經濟中的新型企業面臨的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5、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空前發展是三維會計的技術支撐
一種理論或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往往離不開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支持。數學與文字的發明和發展是一維會計的前提,紙和印刷術則促進了二維會計的發展和傳播,而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則成為三維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以計算機網絡和無線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信息技術神話般的飛躍,徹底地掃清了三維會計的技術性障礙。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同時又極大地降低了信息處理成本。這無疑為會計系統的改革創造了空前有利的必要條件,也使會計從二維會計提升到三維會計的飛躍成為可能。
6、現行會計的缺陷
會計是其環境的產物,與其演進過程中的特定背景相適應。當環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時,就顯露出很大的不適應性:首先,會計的對象“見物不見人”,將人力資源這一主導性要素排除在外,就有舍本求末的缺陷;其次,將價值性信息與其導致的主體——人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來,信息無法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最后,用會計的專門方法,強行把在立體空間進行的動態經濟活動平面化、靜態處理,這樣會計的反映與經濟活動的現實不符。
7、二維會計的內在邏輯分析:是否具有可擴展性
現行會計建立在“資產”和“權益”這二維基礎上,可稱之為“二維會計”。由這二維要素形成的會計等式為“資產=權益”。從這個等式中我們很難看出擴展的可能途徑。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考察:“資產”和“權益”是與價值信息的不同方面相對應的要素。與資產對應的是進入會計對象范圍的客觀物質,例如原材料、現金等,無形資產也屬于這種物質的范疇。因為它們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些物質是價值的載體,說明的是“價值在哪里”的問題。價值的存在是以這些物質的存在為前提的,如果這些物質不存在了,價值也會隨之消亡。而與存在相對應的則是一種權利,這種權利某種程度上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由人與人對價值的評判及其在評判基礎上的協議或契約決定的。例如債權人權益與股權人權益都是如此。它體現的是價值的歸屬,即“價值到哪里去”的問題。于是,傳統二維會計的會計等式“資產=權益”就可以轉變形式,表述為“價值的載體=價值的去向”或“價值的存在=價值的歸屬”了。這個二維價值的等式是否能夠進一步擴展呢?一個順向思維的問題就是:既然有了“價值的存在”和“價值的歸屬”,為什么沒有“價值的源泉”呢?于是,一個符合邏輯推論的新的維度出現了——“價值的源泉”。我們將在后面討論的行為要素正是說明“價值的源泉”的維度,這與二維會計的內在的邏輯擴展方向正好一致。因此,一個必然的選擇就是:在三維價值邏輯“價值的載體=價值的源泉=價值的歸屬”的基礎上,以行為作為第三維,建立“資產=行為=權益”的“三維會計”。
二、三維會計的基本問題
1、對會計的新分類:按維分類
長期以來,會計界一直按“式”對簿記進行分類,就是把簿記分為單式簿記和復式簿記。而本文提出按照新的分類標準將簿記分為一維簿記、二維簿記和三維簿記,并相應形成一維會計、二維會計和三維會計。
將簿記分為單式簿記和復式簿記的分類標準可以理解為記賬方向和方法的不同,具體來說是會計分錄涉及的賬戶和方向(入口、項目、條目)的多少。顯然,這是一種根據簿記法這一事物的形式進行分類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按維分類的方法,則是一種根據簿記法和會計這一事物的進行分類的方法。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維”是綱要綱紀的意思,即構成所指事物的關鍵要素和基本內容:“維”也是構成空間的基本要素,也即從空間上看,“維”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內容和其存在方式。以維分類,是指以簿記法和會計的對象要素的內容和多寡作為分類標準。簿記法和會計的對象要素是隨著簿記和會計的變化發展而發展的,初期的簿記法只反映財產的數量和變化,可稱為以“財產”(資產)為基本要素的一維簿記(會計);后來簿記法逐漸把權益也納入了其對象范圍,基本會計要素變成“資產”和“權益”兩個,這時可以稱為二維簿記(會計)。而三維簿記和三維會計將其對象要素進一步加以擴展,形成三個對象要素。
按式分類和按維分類在存在區別的同時也存在密切的聯系。維是簿記法的內容,式是簿記法的形式,而內容與形式從來就不是相互孤立的。維是式反映的內容,而式是維表達的手段。一方面,一定的內容必定需要一定的形式來表達。一維簿記的一維要素客觀上要求以單式簿記作為記賬手段,而二維會計的二維性質則客觀上要求與二維要素相聯系的復式簿記成為其記賬方法。另一方面,一定的形式總為一定的內容服務。單式簿記雖然能很好地為一維簿記服務,但如果把它應用到二維會計則顯得繁雜而無序,難以建立賬戶之間的勾稽關系,嚴重制約了二維會計相對一維簿記的優勢的發揮;復式簿記中的因果復式簿記固然可以用于一維簿記,但作為復式簿記主要形式的分類復式簿記卻只能用于二維會計。而從簿記歷史發展的實踐上考察,簿記的維與簿記的式總是相互聯系的,與一維簿記階段對應的主要是單式簿記;而與二維會計階段對應的是復式簿記。
井(尸九)雄仕先生的有關復式簿記的分類的觀點將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式”與“維”的區別與聯系。井(尸九)雄仕先生在其1967年的著作《會計計量基礎》中提出,復式簿記實際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因果復式簿記,另一種是分類復式簿記。兩種復式簿記存在的原因和記賬的基本原理都是不同的。因果的復式簿記不涉及兩個基本元素,是單元素之間的復式簿記。例如用現金買原材料,記為:借“原材料”,貸“現金”。它實際上是一個賦值的過程,即把付出的現金的價值轉移到原材料的身上,其基本原理是歷史成本原則。它表現的等式關系為“增加=減少”。而分類的復式簿記則必然涉及到兩個基本元素,它是雙要素之間的復式簿記。例如股東投資,借“資產”,貸“所有者權益”。它的基本原理來源于對同一物質的不同分類(資產、權益)和各種分類之間的恒等關系。它表現的等式關系為“資產=權益”。由此,井(尸九)雄仕得出結論說:“雖然,巴其阿勒把‘借:伯勒漠-糖,貸:現金’這類經濟業務解釋得好像在概念上和‘借:現金,貸:資本’這類分錄毫無區別,然而,這兩筆分錄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根據井(尸九)雄仕的結論進一步分析,不難得出推論:既然因果的復式簿記并不依據二維會計的“二維”的存在而存在,而是以歷史成本原則為存在依據,因此它可以存在于任何維度的簿記形式之中,只要這種簿記仍以歷史成本原則為記賬原則即可。從歷史上看,一維簿記時期也的確出現了因果的復式簿記。中國的“三柱記賬法”就是一種采用復式記賬的一維簿記。而分類的復式簿記則因為其依據是對簿記要素的分類,故與簿記的維度息息相關,它的存在以及形式要依據簿記的維度來決定。分類的復式簿記必然以二維會計為存在基礎,一維簿記階段是不可能出現分類的復式簿記的。從歷史上看,分類的復式簿記也是在二維會計出現以后才出現的。最早的分類復式簿記之—威尼斯簿記中的多納多索蘭佐兄弟商店簿記和安德列亞巴爾巴里戈父子商店簿記都是已經出現“權益”要素的二維會計。
一方面由于歷史上沒有按照簿記法反映的基本要素的內容進行分類的先例,也沒有“一維簿記”或“二維會計”這類名詞,另一方面由于“維”與“式”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加區分影響不大,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并沒有將維與式區別開來。在許多論述中,“式”是包含著“維”的內容的。人們談到復式簿記的時候,往往已經把二元基本要素資產和權益包含在內,所見的絕大多數對復式簿記的論述都是如此。
2、三維會計的基本前提
研究三維會計,也需要首先建立一些假設條件。這些假設條件是將行為作為會計基本要素進入會計系統的前提,也是具體設計三維會計系統最重要的基礎。這些假設是:
(1)行為是價值變動的主要源泉,是企業資產、權益變動的原因。
社會生產經營是人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作為社會生產經營活動結果的價值變動自然與人的這些活動或者說行為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價值變動是人的社會活動的結果。對于這一點,無論是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還是西方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學說都已經說明。另一方面來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就在于轉移和創造價值,因為這樣人本身才能生存和發展。雖然從會計的角度來看,除了人的行為之外,資產的價值還受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但是與行為相比,這些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控的、次要的,所以行為是價值變動的主要源泉。
價值有其載體,從會計的角度看,這個載體就是資產。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活動實際上就是由許多人許多種行為組成的。從目的來看,企業的這種種行為就是為了改變資產,并通過改變資產獲得價值的增值;從結果來看,正是這種種行為改變了資產的性質,使得資產從一種形態變成另一種形態,也正是這種種行為改變了資產的數量,使資產增加和減少。因此,行為是企業資產變動的原因。
價值也有其歸屬,從的角度看,這歸屬就是權益。契約的觀點認為,權益總是由各種契約關系決定的。這些契約有明示的,也有隱含的。契約的重要作用和結果就是將某種權利與義務與人們的作為或不作為聯系在一起。例如,因為我工作(作為),所以我拿工資;或因為我保密(不作為),所以我獲得獎勵等等。對而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契約。這些契約是企業存在的基礎。新制度學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就是“企業是契約的組合體”。在企業眾多的契約中,權益契約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權益契約決定了權益的結構和權益的分配方式。雖然隨著形態的變化,這些契約的形式和其決定的權益分配方式在不斷地變化,而且這種分配方式也并非都具有效率和公平,但有一點卻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只有作為或不作為契約規定的行為,才能獲得契約規定的權益。投資者只有按照股權契約的規定,做出了向企業投資、購買企業股票的行為才能成為企業的股東享有所有者權益;債權人只有按照債務契約的規定做出了向企業投資,借出其資產的行為才能成為企業的債權人享有債權人權益;勞動者只有按照勞動契約的規定,做出向企業投入其勞動的行為才能成為企業的勞動者權益人享有勞動者權益。因此,行為也是企業各種權益及其變動的原因。
(2)關于價值的行為屬性的信息是有用的。
只有行為的信息對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效用,提供這一信息才有其必要,三維會計的建立也才有意義。從會計信息質量目標的角度上看,也只有行為的信息是有用的,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才符合兩大會計信息質量標準之一的相關性質量目標。顯而易見,有關行為的會計信息符合這一質量要求。
首先,行為是價值的主要源泉。這使得通過對行為及其對價值的計量和反映,一方面能為所有者提供資本保值增值的信息,為管理當局提供解除資本經營、保值增值的責任的工具;另一方面,為經營管理人員提供行為價值的信息,為控制無效和低效行為,增加有效行為和高效行為提供信息支持,從而為企業競爭提供優勢。其次,行為是資產變動的原因。這使得關于行為的信息成為考察資產變動過程的依據;更進一層,使得這些信息成為考察企業價值變動過程的依據,因為價值變動歷來就是通過資產的變動來表現和衡量的。例如,有了生產加工行為的具體數據,一方面可以考察這些行為怎樣一步步引起產品形態的變動,另一方面更進一步可以與其它信息綜合起來,考察這種行為下的產品怎樣增加其價值。前一種信息可以為評價資產的生產管理責任提供數據;而后一種信息則可以為資本的保值增值責任提供數據。而對企業管理層來說,兩種信息都可以為增加有效增值行為和高效增值行為,消除無效增值行為、減少低效增值行為提供寶貴的數據。這些數據無疑將成為面臨激烈競爭的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法寶。再次,行為是權益變動的原因,因此提供行為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考察權益的變動原因及其過程,保證各個權益人的權益不受侵犯,報告履行受托經營管理責任的情況。
(3)行為可以用適合的進行確認和計量。
首先,行為具有質的可區分性。人們對行為的認識程度已經足以將行為同別的事物區分開來。對于會計來說,則是會計人員具有的知識已經足以將行為同資產與權益區別開來。行為可以分解,不同行為之間可以相區別。馬克思的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學說已經說明了勞動行為的可分解性,而近代和行為的結果也充分說明行為是可以分類分層研究的。行為具有行為主體上的可區分性。一個行為或一組行為總是由特定的主體做出的,這個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行為具有質的可分性使得把行為要素進行細分類,建立行為明細賬成為可能。
其次,行為具有量的可衡量性。行為具有質的可區分性只是行為可以作為會計要素的必要前提,而只有行為具有量的可計量性特別是具有用貨幣表示的價值量的可計量性,才符合會計要素的確認的基本規則,其信息才具有真正的決策意義。所以,行為具有量的可計量性是將行為作為會計要素進入系統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在考慮行為的價值進而對行為的價值進行計量的時候,首先應當明確三個:第一,會計系統中的價值是通過對資產價值的衡量來計量的。一方面,資產是價值的載體,是價值的具體存在形式和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最直接目的,所以對價值的衡量只能通過資產來進行;另一方面,資產的變化往往有確實的憑據,通過資產來衡量價值雖然不一定最準確,卻具有一種讓人們可以接受的客觀性。對于會計人員來說則易于解脫報告責任,降低遭受責難的風險。權益的價值變動就是通過資產的變動來衡量的。行為作為第三維會計要素進入會計系統,其價值必然也要通過資產的變化來衡量。第二,會計系統所考慮的行為的價值是行為對企業的價值。一個行為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價值是可以從多種角度考慮的,而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其價值量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如同資產的價值概念一樣,作為會計要素進入會計系統的行為價值的概念只能是從企業角度考慮的價值。因此,在衡量行為的價值時,不能把行為對其他主體的價值的影響確認和計量過去。例如,對企業管理人員利用公款進行與經營無關的吃喝這種行為的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就可以分為對社會的價值、對企業的價值和對個人的價值,它們的價值量顯然是不同的。這種行為對社會和對企業的價值可能是負值,但對公款吃喝的個人來說,卻是正值。而我們衡量一種行為或一組行為的價值,應當從企業的角度進行衡量。這不僅是因為會計主體假設決定了會計的反映空間,更重要的是,只有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和計量行為的價值,才能使得這些信息具有價值。從上例來說,只有真正按照行為的企業價值把公款吃喝行為記為負值,才能避免這種行為的無效性。第三,會計系統中的價值量衡量的準確性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一方面,會計在許多情況下,必須對成本或價值作出估計。使用合理的估計,是編制財務報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這些方法可能使得會計信息產生了相對的準確性,但是這并不降低項目的可靠性。例如折舊的估計和壞賬準備的提取就是這樣的方法。另一方面,即便采用的是準確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準確性也是相對的。實際上,各種各樣的價值量衡量方法之所以在會計中被采用,其條件并非是它必須絕對準確,而是它能得到人們的承認,能夠作為達成各種契約的基礎依據。方法的準確性只是人們在考慮是否接受這種方式的一個因素而已。因此,我們在計量行為的價值的時候,也只能要求一種相對的準確性,這種相對的準確性只要能使行為的信息質量達到使用者的信息質量要求,能夠作為確定契約和做出決策的依據就可以了。
3、三維會計的基本特征
三維會計是在傳統的以資產、權益為基本要素的二維會計的基礎上,增加行為基本要素的三維立體會計信息與管理系統。與以往的會計形態——一維會計和二維會計相比,三維會計具有許多新的特征。這些特征主要有:
(1)三個基本的對象要素:資產、權益和行為。這是三維會計的最根本特征,也是其與一維會計和二維會計最大的區別所在。
(2)新的會計等式:“資產=行為=權益”。其中,資產是價值的載體,行為是價值的源泉,權益是價值的歸屬。
(3)三維會計空間:企業空間。
在明確了三維會計的基本要素之后,再將三維會計的“資產-權益”、“行為-資產”和“行為-權益”三個平面進行組合,可完成從平面到空間的和綜合。將三個平面按照其內在邏輯組合可以形成以下空間圖:
其中,三個方向軸分別是行為、資產和權益基本要素,動態要素為:資產增值、資產減值、資產凈值,行為增值、行為減值、行為凈值,權益增加、權益減少、權益凈值。
這樣,三個方向軸或三個基本要素、三個二維平面、九個動態要素構成了三維會計立體空間,這個空間有點有面,有靜有動。通過這個空間,三維會計實現對會計主體的價值流動的過程和結果,對企業價值的源泉、價值的載體和價值的歸屬進行全面立體反映。三維會計空間的建立,也使得用會計的語言描述企業發展態勢的方式從平面擴展到空間,從而變得更為生動和形象。成長企業在空間上不斷擴張,而收縮和衰落的企業則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化,穩定的企業只能維持原有空間。
(4)采用三式關聯記賬規則
三維會計等式中的各要素的增加和減少,不再像二維會計等式中那樣用同樣的記賬符號表示(例如,在二維會計中,資產增加和負債減少都用“借”表示,資產減少和負債增加都用“貸”表示),而采用不同的記賬符號表示。基于這個原因,在設計三維會計的記賬符號時,我們不但要對不同類別的要素采用不同記賬符號,還要對同一要素的增加、減少也用不同符號加以區別。因此,需要的記賬符號數目就為“3×2”=6個。本研究設定,這些符號及其與要素變化的關系如下:
資產增值-“增”,資產減值-“減”;行為增值-“正”,行為減值-“負”;權益增值-“來”,權益減值-“去”。
其中,資產指的是資產類賬戶,包括“資產”、“資產增值”、“資產減值”、“資產凈值”四類;行為指的是行為類賬戶,包括“行為”、“行為增值”、“行為減值”、“行為凈值”四類;權益指的是權益類賬戶,包括“權益”、“權益增值”、“權益減值”、“權益凈值”四類。于是:
因為:資產=行為=權益,同時,資產凈值=行為凈值=權益凈值,
所以:資產增值-資產減值=行為增值-行為減值=權益增值-權益減值,
轉化為等式:
“增”-“減”=“正”-“負”=“來”-“去”
根據三維會計等式設定的行為引起資產或權益內在變化的,可將其記賬規則總結如下兩條:①每筆分錄都包含行為要素,即或者有記賬符號“正”,或者有記賬符號“負”,二者必居其一;②在記賬總金額上,資產增減值之和、行為增減值之和、權益增減值之和永遠相等,即資產、行為、權益三維綜合平衡。
以上規則的制定是基于行為是一切資產和權益變化的原因的假定,同時也基于“資產=行為=權益”的基本會計等式。為便于記憶,將上述記賬規則稱之為“三式關聯記賬法”,簡稱“三式記賬法”,其基本概括為一句話,就是“非正即負,三維平衡”。
(5)建立三維報表體系與立體信息結構。三維報表不但報告資產變動情況——企業財務狀況表和權益變動情況——損益表,還報告企業在會計期間的行為價值情況,即企業經營行為種類、性質、過程和效果。其中效果就是行為怎樣影響資產和權益的變動的,不但說明行為的結果,還充分說明行為的過程,并適當說明行為的原因。新設計的報表體系是:三維財務狀況平衡表、行為增值表、資產增值表、權益變動表,以及有關的附表。
三、三維會計的意義與前景
(一)三維會計提供的新信息以及對相關領域的支持
1、三維會計能提供的新的基本信息
三維會計通過將第三維向量“行為-價值”納入會計體系,極大地擴充了會計的信息容量,形成了三維立體信息空間,因而較二維會計具有巨大的優勢。具體來說,三維會計能夠提供以下新的基本信息:
(1)有關企業勞動者勞動效率的信息。由于將價值的變化通過具體行為來核算,就使得每個勞動者自己的行為對企業所做的貢獻大小一目了然。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和勞動消耗的相關信息都可以從賬戶中得到,這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和資源配置提供了量化管理的依據,必將極大地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2)提供了勞動者權益的信息。勞動者作為企業權益的所有者之一,其依據就是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能力向企業投資,通過勞動創造了新的企業價值。但勞動者特別是作為個體單位的勞動者個人究竟應當擁有多少企業權益,卻一直無法衡量。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二維會計不能提供有關勞動者行為帶來的企業價值變化情況的信息。三維會計通過將行為這一要素引入會計系統可以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3)提供了行為對企業資產個別成本和價值的作用和責任的信息。通過對經濟行為的價值影響的計量,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些行為對企業資產的價值和成本的影響。這一方面使以市場價值和企業個別成本對資產進行計價成為可能,企業得以獲得怎樣降低企業資產個別成本的信息,另一方面可明確導致當前結果的責任。
(4)提供企業發展潛力和更相關的決策信息。相對二維會計提供的資產、權益和傳統的收入、費用信息,三維會計能提供對企業價值增長原因更加相關的經濟行為的信息。從而,三維會計能使其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增長趨勢有更準確的把握,因為企業的未來更多地取決于運作企業的人力資源的質量。
除了以上新的基本信息,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還可以通過將三維會計的基本信息加以重新整合來獲取更多更深層次的信息。
2、三維會計對相關領域的支持
作為會計信息系統的核心技術,三維會計的實行將給相關領域特別是直接依賴會計信息的領域提供巨大的支持。本文僅以人力資源會計、生產管理、作業成本和責任會計為例說明。
(1)三維會計對人力資源會計的支持。
三維會計對人力資源會計的支持,首先表現在三線會計能夠提供行為對價值的貢獻的相關信息,從而為人力資源價值的衡量提供重要的數據。人力資源的價值計量是人力資源會計研究中的最大難題之一。以往的價值計量往往采用成本、工資貼現、商譽比例等方式來計量,卻都難以真正反映人力資源的價值。實際上,人力資源的價值正在于它能通過其行為創造價值。因此,人的行為及其對價值的影響的數據,應當是計量人力資源價值的最重要的依據。以往的二維會計的局限性注定它不能提供這方面的信息,而三維會計的實行則將徹底彌補這一信息空白,它提供的經濟行為價值的歷史數據,也就成為計量人力資源現實價值的重要依據,從而通過對人的行為價值計量實現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為解決人力資源的價值計量問題提供最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三維會計的實行,能突破二維會計確定物力資產創造價值并分享全部收益的觀念,把價值創造過程提升到人的層次來確認和計量,從而能夠進一步確定人對企業所作的貢獻的大小,為確立人力資本中心觀,確定企業收益在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之間以及各不同人力資本之間的分配提供信息支持。這將改變傳統的人力資源會計不把人力資源作為一項權益確認和計量的局面,為財務會計與勞動者權益會計的統一提供基礎。
(2)三維會計對作業分析的支持。
總體來看,作業分析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資源動因分析、作業動因分析和作業綜合分析。由于傳統的二維會計是建立在對資產層次的價值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上,而作業分析的對象卻是企業作業,這就造成了信息系統與信息用途的不相容。因此作業分析的三個層次分析的原始數據都不能直接從二維會計系統獲得,而必須通過對二維會計信息和企業其他信息系統的信息的綜合分析獲得。這一方面提高了作業分析的工作難度,另一方面影響了作業分析的準確度和分析結果的可信度。而三維會計的實行將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三維會計本身建立在對行為層次的價值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上,實現了會計信息與作業分析的無縫鏈接,作業分析所需數據可以很方便地從會計系統直接獲得。因此,三維會計的實行將對作業分析提供最有利的支持。
(3)三維會計對企業生產管理的支持。
實踐證明,最高級的生產管理形式是人的自我管理與外在管理的有機統一。而為生產者提供其行為及其結果的信息是實現有效自我管理和外在管理的前提。二維會計由于其二維局限,只能側重于為外在管理提供信息,而三維會計突破了這一局限,它不但包涵了二維會計的信息平面,還通過行為這一第三維度建立起三維信息空間,使得它不僅能夠像二維會計為外在管理提供相關信息,還將價值的考察具體到人的行為層次,實現了對人的行為及其價值影響的確認和計量,成為能夠提供自我管理信息的嶄新系統。只要采用適當的信息輸出方法,就能進一步實現向行為人及時提供自身行為的相關信息,從而使生產者能夠及時主動地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調整自身的行為,建立起高效的信息良性反饋機制,真正實現行為者的自我管理。
(4)三維會計對責任會計的支持。
責任會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明確責任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其原理可以用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解釋為:事后的交易費用可以用事前的交易費用來降低。建立在傳統的二維會計基礎上的責任會計由于會計系統不能提供有效的與行為人行為及其價值影響相關信息的固有局限,難以對責任人的行為責任做出準確的界定。因此,在責任會計實行的過程中仍然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三維會計的實行將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按照需要將行為人的行為及其結果予以確認和計量,使行為人的責任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事后明確責任的交易費用。這為企業中責任會計的有效實行提供了強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