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5:44: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等教育認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于元認知理論的界定,1976年在弗萊威爾的《認知發展》中提出,元認知的組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與元認知監控[2]。將其應用于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理論當中具體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1、元認知知識在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理論當中的體現。關于元認知的認識,主要包括認知的個體、任務以及策略三大方面。高等教育階段的聲樂教學具有著較為廣泛的覆蓋面,首先,個體的認知針對于所學的聲樂內容,包括聲樂理論以及演唱技巧等等。此理論的應用,原則上要求教師能夠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予以全面了解,包括學習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聲樂演唱能力以及聲腔聲線等先天條件等等,并基于此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情況形成準確的認知;其次,任務的認知是要求教師能夠在不同的階段均使學生全面了解該階段的學習任務,以強化聲樂學習基礎為目的對歌唱形成基本的認識,并從心理學理論出發豐富學生的情感內涵,從而推動聲樂作品學習效果的提升;第三,策略的認知即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所要達成的目標,并通過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來拉近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這種教學手段即策略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優勢來更好地完成聲樂學習過程中的各項任務。
2、元認知體驗在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理論當中的體現。對元認知體驗的解釋,可以總結為就是在認知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認知以及情感體驗[3]。高等教育階段的聲樂教學元認知體驗指的是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經由對聲樂個體的認知所產生的一系列相關情緒,比如教師在進行發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聲樂演唱氣息的把握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只有教師不斷進行指導并有學生不斷強化訓練才能將此困難突破。教學過程中這種體驗往往會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元認知體驗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3、元認知監控在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理論當中的體現。元認知監控在聲樂教學當中的應用指的是基于元認知知識與元認知體驗在教學與學習過程當中所進行的監督與自我監督,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自身的調節與控制,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積極的保障。高等教育階段的聲樂教學并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具有良好的條件,演唱問題難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通過元認知監控來衡量教學計劃的有效性,從而為教學計劃的準確調整提供決策依據,也為學生對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的整改指明方向。
二、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對元認知理論的應用
1、計劃階段。元認知理論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需要依據相應的策略執行,在聲樂學習的初級階段就要制定該階段的學習目標,即夯實基礎并對聲樂內容有所了解。具體來講,即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某一首聲樂曲目的旋律、歌詞等,并引導學生對相似的聲樂知識內容進行回顧,從而奠定學習的基礎,一旦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則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解決[4]。所有的前提都需要建立在制定周密的教學計劃基礎之上,才能推進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
2、控制階段。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控制階段貫穿于整體進程,通過對教師聲樂教學以及學生的聲樂知識學習實效性進行反饋并評價,從而確保聲樂教學的質量,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自身于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自我認知的更新。在教學的過程中,控制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掌握教學進度、明確教學錯誤與斧正教學思路等,比如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全面衡量是否能夠在一個教學周期內做好初步演唱的教學以及是否做好聲樂的氣息與跳音練習,本學期能否順利完成所有教學指標等,并從中獲取更具價值的教學經驗。如此通過全程的有效控制,為后期對教學質量的良好評價提供可靠的保障。
3、調整階段。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的計劃階段和控制階段均是為了保證教學效果能夠滿足教學指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的認知引導學生元認知的形成,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為聲樂學習提供更多的動力支撐,通過對聲樂教學活動的整體化控制保證策略的有效性,對所有出現的問題均給予積極的矯正與補救,此階段便為調整階段。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聲音缺乏明亮度時,卻引導學生發揮優勢轉攻戲劇化音色的古典藝術類歌曲,結果非但無法提升聲樂演唱效果,更折損了聲樂作品的價值。對此,則需要予以積極的調整,通過調整實現對聲樂教學活動的合理化控制[5]。由此可見,計劃階段、控制階段以及調整階段均不獨立,唯有相互滲透且全面整合,才能實現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中元認知理論的應用價值。
三、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中元認知的干預策略
1、創新教育理念,為元認知理論的滲透創設良好環境。高等教育階段聲樂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期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轉變并創新教育理念實為當代教育發展的必須要求。對此,高校聲樂教師應當對傳統的教學思想進行調整,將教育核心重新定位,明確元認知理論的價值。對于聲樂藝術來說,本質上就屬于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思維勞動,因此這種理念應當全面貫徹到聲樂教學的整體進程中。而對于學生來說,自身的能力更多地需要被教師發現,同時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因此,教師應當在創新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學生聲樂綜合能力的重視程度,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識與能力,為元認知理論的滲透創設良好的環境基礎。
2、更新教學方式,重視聲樂教學中的理論與技術滲透。當前高等教育階段的聲樂教學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重結果、輕過程”層面,教師的主體地位難以被撼動,學生的學習模式過于被動,使聲樂教學課堂失去了其應有的活力。對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內容作為依據,全面重視對教學以及學生學習過程的分析,并將評價機制納入如何學習以及如何鞏固,重視學生學習成果的轉化[6]。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予以積極的鼓勵,引導學生養成善于學習且善于鉆研、思考的習慣,并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更多經驗,真正賦予學生主體地位,使課堂能夠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陣地,體現課堂的價值。
3、轉換教學地位,借情景教學引導學生豐富成功體驗。高等教育階段的聲樂教學質量要想得到保證,亦需要使學生能夠保持對聲樂知識的興趣,只有學生能夠長時間保持對聲樂學習的熱情,教學效果才能有所保證。目前關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已有諸多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應當基于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轉變做好情境教學環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一個歡樂與和諧的學習課堂。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普遍的興趣點,并給予學生以高度的尊重,使學生增進對教師的信賴感,從而形成對聲樂課堂教學內容的熱愛,通過師生共同興趣點的良好互動推動學生更好地進入到求知狀態,進而強化元認知的體驗。
4、拓展教育范圍,推動學生學習方法與聲樂技能融合。聲樂教育課堂的主要內容即是聲樂基礎知識,但教學質量的提升僅依靠教師顯然不夠,還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學習意識以及學習能力,在應用元認知理論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出學習方法的導向性作用,只有使學生學會更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推動教學質量事半功倍。尤其是在當前的新教育形勢下,教學的目標已經不再局限于完成教學指標,而是要求通過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因此,聲樂教學應當重點關注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原則
教學評估原則一般包括客觀性原則、一致性原則、目的性原則等。現在,科學發展觀賦予了教學評估原則新的時代特征。
1.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是指,評估活動必須依據評估對象教育活動的特點,以評估對象的發展為目的,對評估對象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活動現象和效果作出相應地價值判斷。具體地講,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就是要依據成人教學活動的特點,以評估為手段、以促進評估對象的發展為目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和效果作出價值判斷。在評估中實施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注意成人學員自身的特點。成人學員一般都是生理上已成熟、心理上也具有較強烈的自我意識的個體,且具有多樣的社會身分,職業不同,受教育年限不一,興趣愛好也各異,他們對教育的需求也多樣。因而教學評估應依據成人學習者的這些特點,使評估活動成為一種激勵手段,促使成人學習者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終身學習意識及認知和交往能力。
2.全面性原則
全面原則是指在評估標準中不宜過分地突出某一個項目,在評估過程中不能偏聽偏信,沒有充分收集有關信息就進行判斷。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評估中貫徹全面性原則,既不能只評估教師授課水平,也不能只評估學員學業成績,當然更不能只評估教學實踐。應當是針對教學活動及與教學相關的活動進行全面地評估,從辦學思路、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等一一進行評估。這樣制定的評估體系才能比較科學地全面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水平,也才能使教學評估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此外,要努力拓寬評估渠道及方法,讓學員、專家、領導及同行、教學部門管理人員和教師參與評估,還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問卷調查和數據處理,以確保收集的信息盡可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教學真正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的特點
1.由教學對象的成人性帶來的評估特點。成人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在職成人,這里成人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因此,教學活動只能在生產過程中進行,或與生產工作過程平行,或與生產過程交替,二者必居其一。成人教育的對象,除少數人參加脫產、半脫產學習之外,多數人的學習只能在業余時間進行。另外,學員的年齡較大,有相對穩定的職業,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學習的要求有速成性、系統性、概括性、實用性和針對性等特點。所以,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必須注意學員的學習與生產相適應運一特點,評估重點應放在教學的實用性上,而不應只考慮學員的畢業率和學歷。
2.由教學過程的多模式帶來的評估特點。傳統教育的教學基本上是在課堂進行的,而成人教育活動既可以利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也可以利用非傳統的教學形式,如函授、講座、模擬現場等。所以在制定教學評估標準時,要注意動態考核標準與靜態考核標準、理論考核標準與實踐考核標準相結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另外,因為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教學評估指標中還應包括對教學基本設施和教學經費的考評指標,以保證各種模式的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3.由教育因素、教育效果兩者間的非對應性和教育效果的滯后性、潛在性帶來的特點。教育因素、教育效果間的非對應性是指:一方面指一定的教育因素并不一定會引起期望的一定的教育效果,有時可能會引起多種效果或相反的效果;另一方面指多種教育因素引出一種教育效果。教育效果的滯后性、潛在性是指作為教育結果和效果的精神因素;的發展變化是內在的、無形的,其表現是在教育因素之后的。因此,在教學評估中應注意:不能只根據教育因素對教學效果進行判斷,也不能只依據教學效果對教育因素進行判斷,必須堅持過程、效果的統一及條件、水平的統一評估,對評估對象既注重素質評估也注重狀態評估,另外,評估指標的選擇應考慮層次性、多角度性,使無法直觀的教育效果通過評估指標盡量顯現出來,體現教學的真正水平。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的方式
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方式一般有:
1.自我評估。自我評估是評估對象自身主持的評估活動。評估對象既可以是一個單位,如學校、函授點等,也可以是個人,如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等。它既可以作為評估對象總結和改進教學工作的一種手段,也可以為其他方式的評估做準備。教學評估中的自我評估是對自身的局部評估――主要對教學及與教學相關活動進行的評估。當然,評估活動除了評估對象自身參加外,還可以請有關專家、同行或其他人員參與。這種評估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結合自身日常教學工作進行且信息收集比較全面、準確。
2.主管部門評估
主管部門評估是評估對象的上級主管部門主持的評估活動。教學評估中的主管部門評估主要指成人高校的主管部門對成人高校教學活動的評估,也可以是成人高校對自己各教學點的教學進行評估。評估既可以由主管部門單獨進行,也可以由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學校、部門、人員及教育對象共同完成,必要時還可以邀請社會各方面的有關人員參加。這種評估方式的優點是可以根據法定標準對新建學校或系、專業的教學活動進行認可評估;對已認可的進行維持基準的評估,以保證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同時,也便于評估對象全面認識自己教學活動中的成績與不足,以便改進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四、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估指標體系
“操守”一詞自古有之,主要是指一個人平素的品德和行事作風,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則更多表現為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它強調的是人們在從事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體現一定職業特征的最低道德行為標準和行業的基本規范,要求從業者必須做到。如果一個人在某行業中不遵從職業操守,可以認定為是個體的道德問題,但如果這個行業中有許多人不能遵從職業操守,就不能簡單地認定是道德問題,而應該認為是社會某公共系統的治理出現了問題。由此可見,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不僅取決于個體自身的修養,還受行業環境、系統治理結構方面的影響。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從業教師也面臨同樣問題。如何提高對成人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抵御外來不利因素影響和利益誘惑,堅持教師職業操守,完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社會地位,是當前業界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二、教師不遵從職業操守的主要表現
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教師不能遵從職業操守的現象。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是主觀因素,教師對成人高等教育認識不足,看重普通教育,輕視成人教育;第二是客觀因素,沒有專職教師隊伍,學生成績偏低,學習目標分散,難于管理等。根據調查了解,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學思想定位不準,重普輕成
(1)成人高等教育不正規。很長時間以來,社會存在一種觀點,即普通高等教育是正規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非正規教育,只是普通高校創收的工具。甚至有人預言,成人高等教育早晚會自行消亡。這種認識反映在社會用人單位上,就是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持懷疑態度,認為其文憑含金量低,不具有真才實學;反映在從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師身上,是學校和教師對成人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重視程度差別較大。很多普通高校與成人高等教育共享教師,安排授課教師時,將骨干教師用在普通高等教育,而把一些缺少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或課時工作量不夠的教師,甚至把沒有高校教師資格的研究生用于成人高等教育。一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也不愿意給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上課。久而久之,就造成成人教育質量下降,達不到學生培養目標要求,從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受到影響。
(2)成人高等教育學生難管理。不可否認,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成績、遵守紀律、自我管理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的學生存在差距,會出現一些無故曠課、遲到早退、課堂講話、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不接受批評,甚至辱罵老師等現象。但實際上,這些現象即使在一些名校,也時有發生。然而,這些問題發生在成人教育的學生身上,許多教師就接受不了,甚至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憎恨心理,從而導致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和缺點采取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的態度。這些教師不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的不足,不從學生的現實情況入手,找到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敷衍了事,忘記了教師應遵從的職業操守。
(3)給成人高等教育上課困難大。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一般以高中起點升專科、本科和專升本為主,所招學生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文化課基礎差、底子薄,對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重點等領會能力和自我消化能力不足,在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和獨立發表見解時,顯現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面對這些現象,許多教師不是迎難而上,盡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用通俗易通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授課,而是認為這些學生沒法教。于是,便出現了對成人教育學生上課可以“教案不用全、備課不用細、內容可以粗、語言不用精、作業可不批,考試降標準,成績看著給”的現象。教師不是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些學生,而是對教學過程應付了事。至于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掌握了多少、程度如何、將來在社會中是否有用,教師根本不提不問,課程結束,萬事大吉。
2.教學環節問題多,亟待改善
教師是教學計劃的具體執行者。教學計劃各環節執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塑造,是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大事。在普通高等教育層面上,絕大多數教師不敢懈怠,會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去工作,但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還是出現了許多不盡人意或不該出現的問題。
(1)教師備課環節,無專用教案。有的教師認為給成人教育學生上課沒必要備課,即使有教案也是提綱式的,或使用普通高校學生的教案。許多教師不愿意在成人教育課堂上下功夫,認為備課再細也用不上,是浪費時間。
(2)處理教材環節,刪難留易。有的教師認為難的內容,學生學不會,花時間出力氣是無效勞動,得不到效果。
(3)面授環節避重就輕。有的教師認為成教學生基礎差,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就少講,能聽懂的就多講,甚至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隨便講,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卻沒學到真知識。
(4)考試環節降低難度。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是教師教的不好,有損教師臉面。如果試題有難度,可能造成大面積學生不及格,也會影響學校聲譽,甚至影響學校以后的招生工作。所以,一到期末,許多教師就開始給成人教育學生劃范圍、講重點,甚至給答案,客觀上滋養了學生的懶惰。
3.缺少系統教材
一般來說,普通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都較強,和編寫專業教材的積極性很高,但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編寫上就沒了興趣。他們認為,自己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專職教師,沒有給成人教育編寫教材的責任和義務;編寫成人教育教材社會影響不大,名聲不響,有不務正業之嫌;如果要編寫,就要對教材的體系、內容、難易程度、專業銜接等很多問題做大量的調查研究,費時費力,即使寫出教材也需要較長時間驗證是否成功。另外,編寫的教材還要面臨出版、發行、適用范圍、個人收益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有的高校為成人教育編寫教材,沒有明確規定計入教師個人科研工作量,也沒有統一組織對成人教育教材的編寫。這是造成成人教育缺少系統教材的主要原因。
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沒有系統的、規范的系列教材,任課教師就只能選擇自己熟悉的、使用比較順手的一些教材。表面上,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是按照高校專業培養目標設定的課程按部就班地有序進行,但教師們選擇的教材五花八門,雖然課程名稱一樣,但教材中的專業理論觀點、技能方法、技術層級聯絡等卻無法統一,自然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
4.教師授課缺乏針對性
由于許多普通高校沒有為成人高等教育配備專門的專業教師,就造成成人教育授課的教師隊伍極不穩定。這些教師來自不同的學院,教授不同的課程。他們有課就上,上完就走,基本沒有可能在一起討論和制定有關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特點、教學方法、教學計劃、選用教材、教學管理、學生接受能力等重大問題和教學模式。即便是成人教育學院,也很難組織完成這樣的工作和用指標量化辦法,對教師進行考核。因此,許多任課教師不能深入到成人教育學生中間,不了解他們的特點,不掌握他們的成長過程,不清楚他們的思想動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引導、啟發、鼓勵和管理他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失去了針對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目的不同。就這個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部分學生后悔以前的不努力,端正了態度,為了改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要克服自身困難和不足,將以前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一部分學生是要圓自己的大學夢而選擇來成人教育學習;還有一部分學生就是為混文憑來的,他們認為成人教育的文憑是好混的,有了文憑加上社會關系就可以再混社會;還有少量學生是因為家長認為其年齡還小,不適合就業,就讓學校代為管理,把學校當成幼兒園。這些帶有不同學習目的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其教學和管理難度可想而知。所以,許多教師面對這些學生找不到解決辦法,失去了教學針對性。
(2)學生接受能力不同。成人教育學生,在入學時成績差別就很大,接受能力和自學能力差距更大。任課教師面對的問題是:如果課程內容講快、講深,學習成績一般和較差的學生接受不了,對教師有意見,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如果為照顧后者把課程內容講慢、講淺,成績好的學生也接受不了,認為是浪費了他們的時間;如果是照顧中段學生,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都會不滿意,成績好的學生感覺“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還是跟不上。面對這種情況,有的教師不主動挑戰教學工作本身具有的復雜性、艱巨性以及創造性,想不出針對這三種學生的教學方法,索性置之不理。
(3)沒有分出普通本科與成人本科的不同。有許多教師由于不了解成人教育的學生特點,不掌握成人教育的規律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和教案、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課堂討論題目和課后作業等都是針對普通本科學生的。在答疑方面,對普通高校學生,教師能給予耐心的、具有引導性的回答和解釋,但對成人教育學生就表現出不耐煩,認為是小兒科問題,不屑回答。甚至有的教師在答疑時的態度是生硬的,表情是輕蔑的。這說明這些教師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時,不能及時轉換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也表明這些教師對成人教育的學生認知程度不夠,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也就談不上有針對性教學所能達到的效果。
三、如何讓成人高等教育教師遵從職業操守
教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也是深受人們尊敬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是青年人學習知識、擁有知識、進入社會報效國家的指路人。有人認為,學校是如今社會所剩無幾的凈土之一,把孩子送進學校培養,家長放心,社會放心。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卻出現了社會認可度降低、人們對成人教育疑問增加等現象。究其原因,有國家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教育部門重視不夠、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但筆者認為,這些可以等待逐步完善,而需要亟待解決的是如何盡快提高教師對成人高等教育的認識,加強教師自身修養,使教師能自覺遵從教師職業操守。
1.認真學習國家關于教師職業操守的規定
關于教師職業操守問題,黨和國家政府以及行政主管部門曾先后出臺多部法律法規、條例、實施意見等,要求廣大教師認真學習,努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守法律法規;樹立先進教育理念,自覺遵循教育規律,積極推進教育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2)尊重學生。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為人師表。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模范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大力提倡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倡導團結合作、協力攻關、共同進步的團隊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堅持科學精神,模范遵守學術道德規范,潛心鉆研,實事求是,嚴謹篤學,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
對國家有關加強教師道德規范和教師職業操守規定的學習,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第一,有組織的學習。有成人高等教育任務的普通高校領導層應該首先學習,提高對成人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經過對成人教育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后,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學習制度和計劃,用組織形式或行政手段保證學習時間和學習質量,不走過場。普通高校下屬的成人繼續教育學院要根據學校的學習制度和計劃,在組織教學計劃實施前,組織經常給成人教育學生上課或即將要上課的教師集中學習,并仔細介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點、現狀和工作難點以及要求等,讓教師能在學習職業操守時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學特點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第二,教師要自覺學習。教師的學習是典型的終身學習,不僅要學習專業,確定學科研究方向,也要學政治、學做人。在各類工作學習中,教師都要牢記教師職業操守的基本內容,經常檢討自己的思想動態、行事作風、責任義務是否偏離了教師道德和操守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在職務、職稱、利益等的紛繁中淡泊而定,盡到一個教師的責任。
2.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是遵從職業操守的保證
主席在《矛盾論》中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變化”。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師遵從職業道德的問題上,就是如此。學校組織教師學習職業操守的規定,能推動學習活動的開展,但教師愿不愿意學,認可到何種程度,能否落實在行為上,都是教師這個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任課教師必須在國家規定的教師職業操守基本框架下,自覺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三個“熱愛”:
(1)愛崗敬業。熱愛教師這個崗位,尊敬教師這份職業,努力培養對成人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和榮譽感。這樣,才能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勤懇敬業、忠于職守、盡職盡責。要以教師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康的心理素質、優秀的人格品質和堪為表率的行為、舉止,去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2)愛生重教。不論學生的文化基礎和資質有多大差別,教師都要用心去愛護。特別是成人教育中需要幫助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努力給予他們學習的信心,傳授學習的方法,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興趣愛好和性格差異。在教學方法上,要先調查了解,摸清情況,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備課要細、上課要實、教法要活、手段要新、輔導要勤、有問必答、質量第一。這樣,盡管日常工作會辛苦一些,但最終能夠得到社會認可和學生的尊重、愛戴。
二、對成人高等教育的啟示及指導
(一)對學習者經驗的高度認可與積極運用轉化學習理論指出成人經驗和認知水平是重要前提,經驗對于轉化學習的觸發意義已經非常明顯,在具體的、可見的事實中找到支持與促進認知改變的信息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好地發現并運用自己的經驗,成人的參照框架往往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者尤其需要通過合適的方法引發學習者曾經的經歷、情緒體驗等,引導學習者對已有經驗重新體驗,通過相互交談的方法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從而獲得學習。坦南特曾經描述了在學習中成人教育者引導成人使用建構經驗的幾種用法值得我們借鑒:首先,教育者可以將他們的解釋和說明和成人學習者已有的經驗聯系起來;接下來,教育者可以將學習活動同學習者目前的生活、工作經驗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教育者還可以創造學習者可以參與的、產生學習的經驗;最后教育者還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習者解構自己的經驗,激起他們對已有經驗的質疑。
(二)促進學習者的批判性反思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我國傳統的基礎教育培養模式下長大的成人,更加習慣于接受教育者的安排,當教育者試圖讓成人學習者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想、參與自我評價活動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是選擇沉默寡言,這種根植于一直以來所生活的社會文化中產生的思維和行動模式,給成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普拉特研究認為文化和意識形態造成的東西方對“自我”定義的差異,應該在成人學習指導中給予充分的考慮。首先應該培養其反思的意識,促進他們自覺地、主動地進行反思,不斷地審視周圍的事物、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判別能力;其次,應開展各種活動,促進學習者與教育者、學習者之間的交流,通過分享獲得反思的心得,從而提高反思的效果;最后,應鼓勵學習者將反思的結果運用到實踐中,獲得轉化學習的最終結果。成人教師應該教授有關批判性反思的方法策略,為成人學習者提供技巧方面的支持。通過組建成人學習者學習小組的教學組織形式,開展討論,進而根據不同成人學習者的認知特點,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判斷性反思建議,促進他們主動進行批判性反思,最終達到觀念轉化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批判性反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該是持續性的、多元化的和全面性的反思。
(三)重新審視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在轉化學習研究中,教師的作用一直受到關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成人學習者擁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業已形成的學習風格和經驗,對于教育者而言,學習者的需要、風格、經驗和動機可能是外顯的,這些是決定成人教育教師如何幫助成人學習者學習的重要因素,并決定他們的角色和教的方法。在面對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習者時,教育者尤其需要以新的視角去轉變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角色界定,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和相互關懷的關系。為此,成人教師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更多地建立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平等的教與學互助關系的動力機制,使成人發揮自主學習意識,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我反思學習。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逐漸由普通勞動力的需求向技術型人才轉變,這同時也使得高等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當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近些年高速發展之后,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在規模上已經足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求,但是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質量上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教學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學校教師的整體水平不高、缺乏足夠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提高,已經成了我們在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時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從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對成人高等教育的認知,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以期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當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教學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學校教師的整體水平不高、缺乏足夠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這些問題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難以統一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有可能來自于各行各業,學生們的素質不盡相同,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學那樣,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而且成人高等教育下,學生們的年齡差別也比較大,學生們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教師和學生們之間的接觸比較少,一周可能只有兩天的時間進行交流,學生們無法將自身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同時學生們由于年齡跨度較大,難免會遇到家庭上的難題,一些年輕教師對于這些問題都很難給予幫助,這就使得師生關系的培養很受限制,教師無法很好地把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無法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2、學校基礎設施不全,難以輔助教學
在當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許多院校將學校的經濟利益放在首位,不顧自身的教學資源和師資能力,盲目地對學校進行擴招,開設了很多專業,但是教師的數量卻十分地缺乏,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同樣,很多成人高等院校內教學的基礎設施不完備,例如教室數量較少、缺乏基本的多媒體設備、沒有教學中所必需的教具等等,這些都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礙,其實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沒有從心底里重視學校的知識教育和對學生們的能力培養,只是一味地向市場看齊,過分地追求經濟利益,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逐漸地商品化,背離了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的初衷,這也是為什么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相差甚遠的原因。
3、教師教學素質不高,難以保障質量
無論是在哪個教育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個人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一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現在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課堂上,有很多教師的綜合能力不高,知識儲備不夠,難以勝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使命,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處于各種原因的考慮,在招收教師的時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考量不夠,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中教師素質和綜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現象。俗話說,要想給予別人一杯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但是當前有些教師自己的這桶水都沒有裝滿,又怎么能教好學生呢?而且,現在很多教師只是將教學看作一項工作任務,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進行,完全不根據教學中所遇到的各種情況及時地轉變自身的教學方法,用一種死的教學方法去套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況,使得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高。
4、學校缺乏管理制度,難以有效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受制于其特殊性,學生來源比較復雜,教學管理比較松散,使得成人教育院校在進行教學管理的時候很難找到好的管理方法,從眾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很多學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一些院校還在沿用十幾年前的管理制度,制度上漏洞百出,根本沒有辦法發揮出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應有的作用,這其實也與學校不注重對學生們的知識教育過分追逐經濟利益也有直接的關系,學校受經濟大潮的沖擊影響較大,放松了對學生們進行制度上的管理,加上成人高等教育體制下,學生和學校的聯系并不是十分的緊密,使得學校原本就不健全的管理制度變得如同虛設,根本起不到教學管理的作用,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提升。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幾點方法
筆者從事一線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已有十幾年的時間,近些年來對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掌握,以此來對如何提高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思想動力
在當前的成人高等教育體制中,由于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高等院校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經常以市場為導向,將學校的經濟效益放在了學校發展的第一位,忽略了對學生們的知識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教學質量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現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將教書育人放在學校發展的首位,將培養學生們的學術知識和綜合能力作為學校發展的目標,改變傳統的成人高等教育體制下,以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作為學生們選優評干、發放獎學金的唯一標準,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的考評作為學生們學習情況考察的重點,擺正學校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使學生們能夠真正地從成人高等教育學習中學到知識,幫助自己未來的就業。
2、優化課程的設置安排,為成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傳統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著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安排過于老舊等問題,在近些年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瘋狂的進行擴招,在原本的專業基礎上設置了許多不合理的專業,有些專業甚至沒有自己專門的教師,都是從別的專業臨時抽調的,這就使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水平難以得到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成人高等院校就必須在專業設置上進行合理地安排,在課程的安排上盡量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使學生們能夠有足夠的學習資源來進行學習,例如學校在設置一個新的專業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自己學校內是否有足夠的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來支撐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還要考慮到學校是否具有足夠的教學資源來支持學生們進行專業的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校的教學優勢,使學生們能夠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學中學到更多、更加系統的知識。
3、積極轉變自身教學思想,為成人高等教育創造良好環境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因此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也比較大,教師在進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采取教師本位主義的教學方法,不注重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使得師生關系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沒有辦法得到很好地維護,這是與我國素質教育和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相違背的。因此教師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堅持學生本位主義,將學生們放在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積極聽取學生們對于課堂的反饋和建議,根據這些反饋和建議,教師隨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4、建立健全學校管理制度,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實施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執行等等,這些都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因此學校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從管理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學校相關的管理制度,為原本缺失的管理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學校還要將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好地執行下去,使其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服務到教育教學中的方方面面,為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制度支持。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此基礎上優化課程設置,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建設;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將學生們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放在首位,真正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實現素質教育,真正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強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01:78-80.
殘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改革的任務之一。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并要求根據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要求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在課程改革中要充分考慮殘疾學生的特點,注重提高勞動和就業的能力。
殘疾學生可以通過普通高考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但還有一部分的聽力殘疾的學生和多重殘疾的學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況只能通過高等特殊教育職業院校的單招單考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隨著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職業院校的數學教材明顯滯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數學課程至今沒有統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職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職業院校的殘疾學生由于身體的殘疾造成了學習能力與健全學生的差異,學習基礎也與普通高職的學生不同,身體、心理的素質,認知、思維的發展均和健全學生有較大的差距。普通高職的數學教學內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殘疾學生所學專業。高職中殘疾學生也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被動、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情況。缺乏適用的教材將會制約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開發和建設高質量的適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職業院校的數學教材,是確保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研究者就從實際出發,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殘疾學生的各種特殊需求來分析和探討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數學教材的開發。
二、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數學教材開發的探索
(一)考慮殘疾學生的特殊差異,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
高職數學是文化基礎課,是為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準備必需的數學知識,為學生后期專業學習的基礎。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都在不斷發展、調整和變化,這就對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職業學院的學生有聽障學生和肢體殘疾的學生,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有全聾只能用手語交流的學生、也有殘余聽力經過康復帶助聽器的學生、有肢體殘疾的學生還有多重殘疾的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是在各地市縣的特殊教育學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的通常采用聾校的統編教材,與普通高中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還是有較大的差距。也有個別來自普高或普通職高的肢殘學生,這些肢體殘疾的學生雖然是在普通學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學習基礎也不扎實,學習困難較大。這些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認知水平普遍較弱,現在在同一專業一起學習,而數學課程的性質的特點是理論上嚴密,知識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強這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因此在開發教材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數學教材,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基礎,在保證學科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的前提下,對教材的內容、要求進行設計整合,通過數學課的學習,學生能進一步提高數學的基本能力,通過以職業過程為導向的“應用數學能力”培訓,培養學生與專業結合獲取、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確定教材內容
《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要求,根據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需求加強教育的針對性,要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缺陷補償。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既要作為各專業的基礎課來提高殘疾學生的文化素質,也要為專業的學習服務,并要為殘疾學生的就業和持續發展提供服務。數學課程的任務要以數學教材來作為載體來實施。在開發高等特殊教育的數學教材時既要緊扣專業培養的目標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點。
1.殘疾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欠缺影響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數學教材在開發時要注意改進數學的體系和表現形式。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知識的銜接,教材的起點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課程(如初等代數的內容)作為銜接教材。保證不同殘疾類別、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高職數學時平穩過渡。在數學概念的引入時,引入的例子簡單直接更加直觀、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貼近殘疾學生的認知水平,克服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并可用學生容易理解的圖形、圖表幫助學生化解難點。并通過形象、生動的案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
2.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殘疾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材開發時按專業學習的具體要求,體現出“必須”和“夠用”的特點。教材不再過多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理論上要降低難度,對于難度較大的基礎理論不追求嚴格的證明,只做簡單的幾何解釋和能夠運用即可。注意突出數學的應用性,選用專業問題、社會生活、環境保護等社會生活熱點問題作為案例,來增強數學課程的適用性。
3.在開發高等特殊教育的數學教材時要關注到殘疾學生的多樣性、差異性,分類分層教材內容和形式來滿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編寫時可把數學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應用模塊和提高模塊。殘疾學生的數學基本技能普遍較薄弱,在基礎模塊中突出基礎知識、強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復雜的計算和變換。并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還應在課程內容方面充分考慮殘疾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根據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題的分層,將高職數學中學生較難掌握的知識點進行知識分解,可分解為若干個學生易掌握的、遞進的若干知識點,用殘疾學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學手段呈現。
同時在教材的開發中要考慮到各類殘疾學生,要考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應他們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教學的開展。如聽障學生在認知事物特點、記憶和邏輯思維等學習方面比普通學生略有欠缺,但聽障學生動手能力強、模仿能力強,自我表現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對于抽象的概念理論,就理解和接受相對于困難,對知識的掌握需要通過反復與相關知識結合的學習,才能達到理解掌握。而肢體殘疾的學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學生相同,但書寫等表達存在一定的障礙。在教材開發時,教材的內容進行分層,注意內容深度的層次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考慮到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的需要,注意殘疾學生的個性化發揮,關注到殘疾學生的發展潛能,調動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增加教學中的信息量使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一樣可以同步發展。在每個章節都安排學習指導課,挑選符合殘疾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章節內容相關的案例,通過補償教育來彌補他們的缺陷和不足,盡可能縮小與健全學生的差距,為以后進入社會打好基礎。
4.尊重殘疾學生的專業需求制定教學內容
充分加強與專業的結合,對高等特殊教育的專業課程進行調研,應用模塊的開發在專業老師交流研究專業課程對數學內容的需求的基礎上可根據專業需要和學生的特殊性增加相關的內容,建立符合專業需求的內容體系。殘疾學生特別是聽障聾生的生理造成聽不得人們的語言交流,難以借鑒社會所積累的知識,所以在教材開發時要考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補充相關的教學內容。教材的開發注重以實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數學應用的思想,可以到達殘疾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理解吸收知識。同時在應用模塊中補充專業中的實例,結合專業的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如何用數學知識解答學生所學專業中的問題(如建立數學模型解答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熱點問題等),既可突出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與專業結合,教材在應用模塊加大實際技能的訓練提高殘疾學生的分析問題和專業技能,將專業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加強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同步建設電子教材
殘疾學生特別是聽障學生的記憶、理解的缺陷,在課堂的接受知識有時間差,課堂的教學時間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電子教材,給學生提供再學習、復習的機會,起到給學生查漏補缺的作用,在電子教材的內容可以細化分層知識點,給學生提供彌補知識的短板的學習平臺,同時在電子教材中適當加大知識的信息量,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樣也給學有余力的同學提供了學習內容。電子教材的開發建設可以成為培養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臺。
三、尊重殘疾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革考核方式
一、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概況
臺灣的教育分為兩大系統,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在這兩大系統中,高等教育亦分為兩大系統,高等學術(普通)教育系統與高等技職教育系統。學術系統的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大學、學院、師范院校等,技職系統的高等教育(本文稱為高等技職教育)則涵蓋了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學制包括專科(二專、五專)、大學部即本科(四技、二技)、碩士和博士。在1990年以前,因技術學院只有1所,高等技職教育的探討多以專科學校教育為主。1990年以后,由于技術學院的新設、改制和改名科技大學,以及普通大學增設技術院系等的影響,到2005年,高等技職院校已有科技大學22所,技術學院53所,大學附設技術院系31所,專科學校僅有17所。在高等技職學校在校學生人數與結構方面,呈現出專科學生人數結構比例大幅下降,大學部及研究生人數結構大幅上升的情形。因此,高等技職教育所探討的范疇,除專科學校外,主要以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為重點。從學制上看,主要以大學部(四技、二技)為主,即本科為主。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定位明確,主要目標在于配合經濟建設的需要,提供優質、適量的技術人力,為職場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發展個人的潛在能力,增進個人的學習效能。“其系科(專業)設置以職場工作為核心,而不是以學術研究為核心,課程設計基于職場的工作需要及技職教育系統學生的特質,培養職場所需能力,使學生得以銜接所學,成為各級各類技術人才或專業人才。”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臺灣本科層次高等技職教育迅速發展,為臺灣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二、臺灣高等技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1.專業設置。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標志和內容。目前,普通大學院校、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專業設置均稱為“系所別”,其中“系別”為本科,“所別”為研究生。普通大學(學院)系所設置依據“大學法”是以“學群”為單位,分為16個“學群”;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系所設置依據“大學法”和“技術及職業校院法”,亦以“學群”為單位,分為8個“學群”,分別為工程技術、設計技術、農業技術、管理技術、海事技術、家政技術、醫護保健技術、商業服務技術等,還強調增加設系的彈性。技職院校的系所(專業)設置主要是按照職業分工與就業市場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學生意愿、學校師資、設備、校舍等條件,規劃開設的,側重實用性,這是技職院校區別于普通院校的主要標志,也是技職教育組織構成的顯著特點。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系所設置,緊密結合社會需要,不斷開設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新型專業。如許多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都建有設計學院,開設的專業有:都市計劃與景觀建筑系(朝陽科技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有:都市實質規劃與設計、生態與景觀設計、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不動產與土地開發、都市與經營管理等。流行設計系 (嶺東科技大學)的特色是整合服裝、發型、美容、彩妝與藝術設計思維的應用理念,培育具有人文品位與敏感捕捉時代潮流的流行設計專業人才。因此,系所的設置已越來越多元化,超出了學群所能涵蓋的范圍。
2.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類型與規格的重要體現。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是“法定”層面的目標,依據“技術與職業教育校院法”,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以傳授、研究發展應用科學及實用技術,培養具有職業道德與文化素養之各級專門及技術人才,服務社會,促進發展為宗旨,以培育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第二級是部定類群層面目標。所謂類群,是自1997年底開始臺灣“教育部”為改善現行各級技職教育課程與專業設置問題,以適應未來產業人力需求,將各級技職學校專業設置與課程發展整合,將技職教育所有科系歸并為7大類17群(外加1個一般科目群),進行“技職體系課程綱要”的制定工作,推廣技職一貫課程規劃。各級技職教育學校的教育目標與其在所面對的產業發展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教育部技職一貫課程規劃中對各類群按不同層級的學校規定了群培養目標。例如:電機與電子群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即本科層次)的培養目標是: (1)培養健全之電機與電子信息相關的高級技術人才,能擔任電機與電子信息相關知識與技能,并具相當于甲級技術之專業能力。(2)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力,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展之基礎。(3)培養學生具敬業、負責、勤奮、合作等職業道德。(4)培養學生兼具人文素養與科技創造、研究和發展,以及適應與改變環境之能力。第三級是專業層面目標,它規定了開辦的專業面向實際應用的具體培養目標。
3.課程設計理念和方法。由于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是以滿足社會的人力需求,發展個人的潛在能力,增進個人的學習效能這一基本目標為目的,其任務是使學生具備職業市場所需的職業知能,生涯發展所需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使學生由實務中習得相應的技術知識和能力,輔以相對的學理,以便學生在技能中求發展。因此,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其一是提供學生適性發展及多元學習的環境;其二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進入職場的就業能力及職業生涯發展能力。臺灣高等技職教育開設課程及內容的確定,是由各校自行制定的,即以學校本位課程為主。課程設計遵從的理念是必須基于職場的工作需要及技職教育系統學生的特質,培養職場所需要的能力,促使學生專業技能的養成,人格培育的均衡發展,尊重學校發展的特性。課程開發的原則是強調連貫統整,講求務實,學生中心,未來導向,效標明確。而課程開發的依據是遵從哲學、價值觀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學生心理、生理的發展,分析產業需求、職業要求、所需培養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此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開發的方法是從行業分析人手:運用Del— phi法,進行行業(Occupation)——工作(Joh)——任務(Task)——技能(Skill)——操作(Operation)等的分析,確定未來工作所需的能力目錄和能力標準,然后制訂教育目標,進行課程內容和活動的規劃,以及課程評鑒(評價)活動。由于課程設計是以行業分析為起點的,所以技職教育課程的質量評估是檢驗學生是否具有明晰的生涯目標(升讀相關科系比率/學用合一率)、基礎能力(升學率)、專業能力(證照考試合格率/就業率)等。
4.課程特點。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本科開設的課程有以下特點:(1)必修課程少,選修課程多;(2)基礎課程分類開設,且體現出“廣、淺、新、用”的特點;(3)實務課程占有較大比重,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且注重在實務中學習掌握技術;(4)沒有畢業設計,而是在第三、第四學年安排“實務專題”制作課程,一個“實務專題”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題目來自于業界,題目可由教師確定或學生自己獲取。
“實務專題”是臺灣技職教育本科課程與普通大學本科課程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開展“實務專題”課程的目的與作用非常明確:是為了滿足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用人需求,通過實物專題制作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通過課程實施,來培養學生自行獲取信息并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完成一個具體的實際成品的能力。期間會由教師與學生約定時間,請學生報告進度,并隨時與學生討論實作進行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這可使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各項基本概念與原理融會貫通。并可培養學生針對題目,廣泛收集相關資料,進而自行學習研究的能力。使學生能將以往所學的各種理論,應用于實務經驗,以期日后能應用于產業工作中。 “實務專題”課程還注重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精神,協調工作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品質,如人文精神的陶冶、職業道德的養成、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以培養學生成為兼具人文與科技素養的高質量人才。通過“實務專題”課程亦可使學生了解報告的撰寫方式,訓練學生的報告撰寫能力,在課程教學中也形成了學生與指導老師的良好互動。由此不難看出,“實務專題”課程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實務制作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5.教學方法。教學是使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在臺灣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教學中,教師非常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適應高等技職教育規律與技職教育的學生。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認知性教學法、情意性教學法、技能性教學法(適合學生掌握技術而非學習理論知識的教學法)、適應性教學法 (適應學生個性為主的教學法,如協同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個別化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等)、科技性教學法、實務教學法(通過產學合作的途徑)等等。此外,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在教學上的突出特征還有:(1)很大一部分基礎課程是由專業教師講授的,如數學課程中高等數學主要講微積分,一般由數學教師任教,而線性代數和概率統計則由專業教師講授,很多數學方法由專業案例引出。這一措施把學科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專業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學科理論知識“廣、淺、新、用”的尺度。(2)非常重視對教育對象特征的分析,各科課程的開沒,都要考慮所招收的中等技職教育學生的基礎、特長,課程內容設計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學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以此作為教學的基礎。(3)職業素質教育和養成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及課程設計的重要目標,同時職業素質教育主要寓于專業教學、實務專題和勞作課程中。
6.評價標準。由于臺灣的高等教育存在兩大體系,因此臺灣高等教育本科層次的評估方案同樣有兩個,一個對普通大學實施,一個對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實施。兩個方案既有共同之處,反映出本科教育的共同規律;又有不同之處,反映了技職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應用性特點。兩種方案最主要的差別是: (1)在教師評價層面:普通大學的評價方案強調教師的學術研究和取得的學術性成果,科技大學在教師評價中則僅以上述學術標準為參考,主要看教師在產學合作和幫助企業技術提升與技術研發中的表現,以及取得的專利數量等。(2)在學生評價層面:普通大學重視學生的學術表現,而科技大學更注重學生在“實務專題”課程中的表現,取得職業證照 (證書)的人數、畢業生就業率及在就業中的表現等。(3)在課程評價層面:普通大學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由資深教授組成的專家進行評價,課程內容要反映學科發展狀況。而科技大學的課程必須有產業、行業界專家參與評價,強調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必須首先滿足產業需要,而非學術發展的需求。
7.產學合作。開展產學合作是臺灣高等技職院校的突出特點。產學合作的類型有16種,內容形式多樣,且政府部門、科研管理部門、企業在推動產學合作中都發揮了作用。產業、企業和學校的互動關系,以及政策法規的約束與保障等,反映出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產學合作的開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產官學研界相互協調的一種保證機制。
三、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分析及借鑒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在培養業界歡迎的應用性人才方面的一些本質特征值得我們借鑒:首先,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已經形成了發展高等技職教育的理念、價值觀和學術氛圍,使技職教育的定位、教育目標、課程設計、評價等已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符合應用性人才培養規律的共識與做法。其次,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培養的應用性人才堅持“實務第一、學生第一、學科服從實務和學生”等教育教學理念,在實施上已從培養目標、設計方法、評價標準、教師評價、課程實務等方面有系統的體現。第三,相應法律法規的健全和體系的完備,使得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內涵、標準清楚,有效地保證了應用性人才培養對業界需求的滿足。
近年來,隨著大陸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普通高等教育開始多樣化發展的探索。但高等教育是一個系統,與以上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探討范疇相對應的,是需要在本科層次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教育。而從這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來看,大陸與臺灣地區還有許多差別。如:由于臺灣技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與普通教育不同,是從產業需要和以職場工作為核心來設置的,教育類型的特征很明確;而大陸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仍是按照學科分類的方式來設置高等教育專業,因此難以體現多樣化發展的高等教育的類型特征。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各層面培養目標的定位明確、具體,突出了技職教育類型與培養實務人才類型的特征,特別是對職業道德和關鍵能力均有明確的要求。大陸高等教育各層面的培養目標強調通用性,希望面對高等教育培養的各類人才,強調學生一般性知識能力較多,因此其應用性類型的人才指向不很明確。在大陸本科層次的高等教育中,其課程的導出是遵循專業主干學科——學科主干課程的思路,由教育界專家負責設計,幾乎沒有行業企業等實務部門專家的參與,并且專業開設的主干課程在教育部頒布的98個專業目錄中都做出了規定。因此,較難從整體上設計培養應用性人才的課程系統,實施應用性教育。在培養應用性人才的教學中,由于對應用性高等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應用性高等教育的規律掌握得還不夠,因此,基本是沿用學術性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不太有利。此外,還缺少對學生狀態的分析,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需求不清楚,難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設計缺少對學生分析的基礎,難于因材施教,進而難以凸顯應用性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目前,大陸本科院校的評估標準只有一個,對學術性高等教育與應用性高等教育同樣適用。用學術性高等教育的標準約束和評價應用性高等教育,易產生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的影響。目前,大陸應用性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的發展處于起步的初級階段,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認識到在大陸高等教育中發展本科應用性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當前重要的是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從精英教育階段單純學術教育的環境向多樣化高等教育發展。而臺灣本科以上層次的高等技職教育比大陸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先行一步,對于大陸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培養應用性人才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林騰蚊,張可立,柴御清.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的現況、政策與發展[R].寧波:2005臺灣技職教育專題研討會報告,2005.5.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
高等職業教育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新型高等教育類型,其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市場的導向性。市場的導向性,是由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的。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而社會用人單位對某一類人才的需求以及對其職業能力(或技能)的要求會因時、因地和技術等條件的變化而改變。這就要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技術能力能及時順應職業這種變化,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趨勢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高技能人才,確保畢業生能順利就業。
(2)培養目標多樣性。相對不同的專業而言,就業為導向的目的就是高職院校各個專業應根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際需要和專業特點來確定培養目標,可以是與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應用技術型(或職業型)人才”等。
(3)培養主體多元化。要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就業的有效銜接,必須引進社會資源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行業企業既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主體,又是高等職業教育重要的辦學主體,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確立培養目標及其規格時,應強調主體的多元化,堅持學校和行業、專業團體及企事業用人單位共同商定的原則,確保貼近社會需要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
(4)能力培養整合性。以就業為導向就是通過對職業、崗位進行系統分析,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此來設計、開發課程,合理安排實踐教學,把高職學生培養成具有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5)產學結合實踐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是實施產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這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取決于企業參與的程度,產學結合程度緊密與否,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不同專業類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體系需要不同方式的產教結合模式,以落實教學內容,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雙方共同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
(6)培養模式多樣化。高職院校的不同專業要根據自己專業特點,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同一專業其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也不盡相同。也就是說,要根據行業和用人單位市場的要求和學生個人的特點,實現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多樣化。
(7)教學內容適應性。采用“雙證”和“多證書”式教育,以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和適應崗位需要為原則構建課程體系和內容。這不僅要與職業能力相關的理論知識急需、夠用為度,而且還需要培養學生創業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適應性知識,使高職學生擁有良好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業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是高職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個性的人,是學習和成才的主體。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充分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和目標理想,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使學生成為情感、理性和專業和諧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需求導向的原則。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加強市場調查研究,及時主動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根據市場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訓練體系,盡量做到專業與職業“零距離”。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相結合。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際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
(3)特色品牌的原則。辦出鮮明的特色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職院校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培養的人才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高職教育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專業設置還不夠理性和完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都存在重復現象,相對熱門的專業,不管是否具備條件,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都搶著開設,從而導致沒有自己的特色。
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教育觀念落后。部分高職院校存在重理論傳授輕技能培養,重知識掌握輕實踐應用,重繼承模仿輕發展創新。
(2)人才培養教育形式落伍。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從根本上走出傳統的辦學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內教育教學為主,而校內教育教學又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中心,輔之以少量的實驗教學,學生實踐機會少。
(3)人才培養教育內容老化。高職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知識老化、方法陳舊落后、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課程設置的結構不合理,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程比重過小,影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人才培養教育方法陳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唯恐理論分析不透徹,課堂教學重灌輸輕訓練,師生互動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學習能力發展緩慢。
(5)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由于高職教育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的培養,從而忽視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
以上幾個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舉辦高職教育經驗不足、“雙師型”師資缺乏、資金困難、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慣性等。高職院校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的要求。
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就高等職業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養主體的多元性,職業崗位的多樣性和技能要求的差異性等特征的存在,這就對高職院校提出了要以就業為導向,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不同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1)訂單培養,校企合作。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形式。實踐證明,學校以企業“訂單”為導向確定教育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有利于教學過程中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對企業來說,培養出的學生,崗位針對性和適應能力強,企業運營成本減少;對學校而言,該模式利于專業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就業導向的優勢。高職院校以企業“訂單”為導向確定教育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有利于教學過程中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
(2)“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教學。“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模式也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模式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與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學用結合的教育模式。
(3)培養方案依托行業,面向社會。政府高度重視引導支持企業加強與高職院校的聯系,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建立校外實訓基礎等。但對企業鼓勵的具體政策還不健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舉辦的高職院校,應該緊緊依托行業,主動爭取行業部門的支持,鼓勵企業在資金、設備設施、教學工廠、能工巧匠型兼職教師、校外實訓基地等方面與學校加強合作,共同商議工學結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主體,以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為導向,依據“工學結合”的特點和要求,重新規劃設計課程,創新課程體系與課程形式、考核形式,徹底根治以學校為主導,以學科知識為體系的“壓縮餅干式”的課程體系狀態。要發揮自身的教學資源、師資等優勢,面向社會開放辦學,積極主動服務社會,按照企業需要開展企業員工的職業培訓。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和諧發展。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簡介: 張玉華(1953-),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繼續教育科科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成人教育學的研究。
孟慶梅(1983―),女,漢族,山東濰坊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成人教學論的研究。
現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社會化、科學技術的密集化、經濟活動聯系的復雜化、教育活動的人本化,使得整個管理運動和控制問題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顯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統籌指揮者,應明確控制論的基本內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論原理應用的重大意義,并在控制論的指導下,做好素質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論的基本內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論的基本內涵
控制論一詞,來自希臘語,原意為掌舵術,包含了調節、操縱、管理、指揮、監督等多方面的涵義,具體就是指按照給定的條件和預定的目標,對一個過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響的一種活動,它是研究各類系統的調節和控制規律的科學。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論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按照計劃標準,衡量計劃執行和完成情況,并在管理價值評價活動的基礎上,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計劃過程進行再認識和對組織過程進行再實踐,以糾正偏差,使管理系統保持穩定狀態,確保預定目標實現的科學。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論的基本特性
(1)系統性。管理活動本身首先是一個可控制的系統。控制的系統性是指管理過程的決策、計劃、組織、控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控制總是針對該系統的決策目標而言的,圍繞目標,實施、完善、修改計劃,糾正偏差。
(2)動態性。管理工作是一個動態活動的過程,有動就必須有控,這就決定了控制工作的動態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統內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雖然事先設計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況在不斷地變化,在推行的過程中,就要隨時把握時局,就需要管理者隨時進行處理和解決,并且在適應變化上應具有靈活性。
(3)層次性。管理系統的目標體系具有整體目標和局部目標之分,因而目標實現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實現整體目標由高層管理者來控制,實現局部目標由部門負責人來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統中高層管理者把握中低層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層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層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導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亂。所以,教育的每個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圍,這樣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確在管理中運用控制論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種基本職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環節。其運用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計劃的重要保證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對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會閱歷、年齡等差異懸殊的成人學員,即使管理的計劃制定的再全面、再具體,也難免對一些預料不到的無法把握的變化估計不足,在實施計劃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一些偏差。這就決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計劃是控制的依據,控制是計劃得以完成、目標得以實現的保證。這種保證作用,首先表現在通過控制將計劃的執行結果與標準進行比較,以便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其次,通過控制工作,保證計劃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如果計劃正確,控制就要使組織過程符合計劃;如果計劃不完善或有錯誤,控制就要認識錯誤及原因,修改計劃,使之更科學合理。
2.控制是調節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與管理計劃不符的偏差,有時應服從計劃,糾正工作偏差;有時則應服從實際情況,糾正計劃偏差。因此,控制必須圍繞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標,不斷地調節管理活動,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統處于穩定的有序的狀態,有效的實現預定目標。控制者通過信息反饋,發現指令執行困難,要多加指導和幫助;產生矛盾,要多做協調和化解;執行不力,要批評教育和懲罰。這些幫助、指導、協調、教育、懲罰都是控制過程中的調節活動,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職能所在。
3.控制是優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統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統中,要素的組合關系多樣,隨機因素多樣。處在這樣一個系統中,要想實現目標,執行為此而制定的計劃,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不進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統處于一種優化狀態,即表現在一項管理目標的實現,在相同條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財力最省、時間最短、質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統這種隨機性、偶然性、模糊性較強的“人―人”系統,這種優化狀態是指達到滿意的優化程度。
三、控制論指導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要求
控制論給許多科學、技術與生產帶來了新的范疇與方法論,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是有著極其巨大的意義,它的產生和發展,導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學科發展圖景的改觀,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維方式的變革,當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學觀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領域,在管理者與學校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被管理者與學校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社會與學校之間,都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反饋和控制關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動過程中,管理者應有以下的控制素質: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應具備正確的管理控制觀
所謂正確的管理控制觀,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相關管理對象特別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題性認識。管理觀所涵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觀是管理者對整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過程的發展控制的基本看法,這種看法會直接影響到管理者對教育發展過程的評價判斷,影響到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互動行為,影響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響到教育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因此,管理者具備適宜的控制觀,這是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發展高效益的關鍵。
目前,管理系統中還有相當數量的管理者,帶著比較封閉落后的控制觀,這也成為推動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發展的一大障礙,概括起來主要有:認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是管與被管,是上對下的關系,沒有什么平等可言;認為自己有權力任意控制管理對象,擺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談不上享有主體性。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猛烈沖擊。管理觀念作為意識形態,也必然會有所反映。當務之急是要明確正確的管理觀,尤其是控制觀,這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責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應具備豐富的專業控制知識結構
要成為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統籌指揮者,管理者必須具備完善的專業控制知識結構。完善的控制知識結構包括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扎實系統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全面準確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人類社會已進入到信息時代,管理者進行管理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管理,必須明確現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實踐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開發管理資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又必須在無限的信息中選擇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適應迅速變遷的市場競爭,并不斷培養出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著關鍵的作用。管理者除了應該具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外,還必須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會科學信息。近幾十年來,人類社會獲得的知識要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知識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時代賦予的重托,而必須不斷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和擴大知識領域,趕上時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應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結構
管理的控制職能是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服務的,有效的控制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必須反映出工作、活動的性質和需要,不能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發揮控制的功能,作為管理者應具備以下控制能力:
(1)關鍵控制的能力
對于不同的組織、部門、層次、環節和對象,無論有多少個目標,但總有一個或幾個目標是最關鍵的,達到了這些關鍵目標,其它的目標可能隨之達到。因此,必須進行關鍵點控制。選擇關鍵點來進行控制是一條比較重要的控制原則,可以表述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別、選擇那些對按照各種計劃來評價、衡量績效時有關鍵意義的因素。因此,關鍵點的確立應能使得控制對象的主要工作內容得到反映和說明。同時,選擇關鍵控制點時應當注意平衡,如:數量(速度)與質量、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平衡。對于管理者來講,關鍵點的選擇是一種管理藝術,沒有通用的準則可供遵循。
(2)及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統應當能夠及時發現偏差,并能及時糾正已經發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現偏差之前就已經預測出可能出現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損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時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應根據適時提供所需的信息,針對控制中存在的時滯現象,采用預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饋控制等手段與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饋系統。
(3)客觀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觀的、準確的和適用的控制標準。標準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須是可以測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個控制過程中,尤其是在對人的工作績效進行衡量時,管理者最容易受到兩種社會心理效應的影響,一是暈輪效應;二是首因效應。暈輪效應把一個人思想行為中的某一點來擴大成為其整個思想行為的全部,是一種以點代面的效應,是對他人認知上的一種偏差傾向,易引起判斷上的主觀性,從而造成評價上的偏差。首因效應是指人們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響到今后對其的評價。管理者不僅在衡量、評定一個人的工作績效時,應當做到客觀、公正;在對工作進行控制的過程中也應當做到客觀、公正,不能帶有偏見、成見。
(4)經濟控制能力
控制活動本身需要經濟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講求經濟效益,即考慮控制所需費用和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控制中的人、財、物等的耗費,應當與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適應。為此,一是要實行有選擇的控制、重點控制;二是要制定恰當地控制標準;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過程中的各種資源耗費,改進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統的效率與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對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對人的行為的預測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從心理上產生高昂的精神、奮發的熱情,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加強和改善管理,貫徹人本原則必須重視從嚴管理與柔性管理兩方面的有機結合,處理好領導和群眾、培養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并采用目標激勵、支持激勵、強化激勵和關懷激勵等方法,激發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個組織本身就是一個系統。而組織中各部門、各層次、各環節的活動,又有其自身個別的或局部的目標。成功的管理人員在進行控制時,不應只看到本部門的、本層次、本環節的控制目標,只從部門利益出發,從而忽視了整個組織的利益與控制目標,而應當具有全局觀點,從整個組織或活動的整體利益、目標出發,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標和方法上,引導本部門、本層次、本環節的員工考慮有關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門、本層次、本環節的目標與協同運作單位的目標相協調。因此,各管理者在確定組織體內的各種控制目標和方法時,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協調、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牛則.學校管理原理與方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提出“赤子”概念,就是說一個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是干干凈凈的,這就叫“赤子”。他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就是說,要成為“大人”,成為“君子”,就要有一顆天真、純樸、真誠的“赤子之心”。只有擁有一顆天真、純樸、真誠的“赤子之心”,才能成為“君子”,受人尊敬,才會具有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表達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學識、素質的內在結構與行為表現的有機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力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魅力是人們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能受到別人歡迎、容納的人,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經濟的來臨,社會發展不再是僅僅需要掌握單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綜合素質高、知識面寬、基礎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復合型人才。社會職業變遷比較顯著,專業完全對口的崗位越來越少,職業變動的可能越來越大,致使用人單位在聘用員工時掌握的標準從單純注意專業變化到注意綜合素質,如理想、信念、境界、人際關系、特長、愛好、心理素質和工作經驗等等。此外,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大學生對于我國、外國甚至整個世界現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對于我國歷史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較多的了解;對于國際交往的禮儀及各國風俗習慣有較多的了解,同時也要求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
二、倡導“仁愛”精神,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愛”,“仁”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 “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儒家提倡仁愛精神,人與人之間以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 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這些與大學生守則中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內容是一致的。儒家的仁愛精神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團結友愛的和諧精神, 從而增加集體凝聚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儒家仁愛精神所包含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生命格調能激勵人積極向上, 是當今青年學生成長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但現在不少大學生缺少這種仁愛精神,他們精神空虛,感情冷漠,漠視人倫道德,缺乏互助友愛與吃苦耐勞的精神。用儒家仁愛教育思想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既能醫治少數學生存在的麻木心態,又能喚起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儒家的仁愛精神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團結友愛的和諧精神, 從而增加集體凝聚力。儒家仁愛精神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儒家仁愛精神所包含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生命格調能激勵人積極向上, 是當今青年學生成長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學校教育在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教會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做人”,以“仁愛”的情懷關愛他人,關懷社會和人類。當代大學生就要以積極、樂觀、有為的態度對待事業, 對待人生, 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體魄、學識和技能, 使自己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大學生只有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三、倡導“孝悌”精神,培養大學生責任感
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范的根本,貫穿于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孝主要表現為:贍養父母、敬重雙親、以愛心愉悅老人、規勸父母錯誤言行、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不做無謂的有損父母所給予的軀體健康的事。“悌”主要指尊敬兄長,弟兄相親。“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學習知識。這與當今所倡導的“德育為本,育人為先”的教育思想契合的。
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大學里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大學生對長輩的敬順也漸漸地消逝褪色,大學生對孝順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一個人,假如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尚且不去關愛,他又如何能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社會,愛國家,愛人民呢?孝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而成了社會的需要。在大學里,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學會“愛”。 而孝是“愛”的延伸,是“愛”的反映。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作為兒女對父母盡孝要早,要能對父母知恩,感恩,報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孤殘,救助貧弱。在現代社會里“悌”的思想更應該推廣為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敬而不矢,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禮”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大學里,同學之間尤其需要擴大悌的思想,發揚團結合作的精神。
四、倡導“義以生利”精神,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義以生利”,是孔子提出來的命題,也是孔子乃至整個經典儒家義利觀的核心。儒家主張“見得思義”、“觀得思義”,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在價值觀方面,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認人有道德和物質利益的雙重需要, 不否定利的價值;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顯的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價值模式。如孔子以義利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以后的大儒也有類似的觀點,如“先義而后利”;“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不義,雖利勿動”。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成長于社會的轉型期,各種思想、意識、觀念相互影響和滲透,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多元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他們的時代精神、時代觀念明顯增強,初步具備了一些現代意識,諸如主題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以及民主意識等。這是他們的主流,是積極的一面。同時, 由于他們生活經歷簡單,對許多問題缺乏深刻透辟的認識, 面對復雜的價值環境,導致他們中許多人認知與行為的背離,價值目標與現實取向的背離。而這與價值觀都有直接聯系。用儒家文化的義利觀引導大學生樹立價值觀,一要借鑒其完整的體系;二要充分認識和肯定大學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積極的價值觀念;三要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樂于奉獻、遵守社會公德作為教育的重點。
改革開放的宏觀環境、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社會變革的加快、科技革命的發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激蕩, 使高校的文化多元化傾向日趨明顯,傳統與現代的思想道德觀念不斷撞擊,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并構建合理的人生價值觀, 這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又注重道德踐行, 儒家文化特有的仁愛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在客觀上,我們應努力營造一個既有古代文化精髓要義,又有劃時代精神氣息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其學科特點,生動而深入淺出地把這思想運用到教學中去。大學生在每天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接觸到的“學而時習之”,“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恒念物力維艱”等許多儒家經典文化的名言警句,時刻提醒他們如何學習、修德、團結、節儉等,只有進行這樣經常性的點滴培養,那么,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他們的學業成績,才會出現可喜的局面。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定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曉江生命教育演講錄[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 月
[2]陳代勇.先秦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D].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3]徐克謙.先秦儒學及其現代闡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朱熹.朱子四書語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樊建武.從與現代教育的沖突與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傳統的現代價值[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6]楊清榮.儒家傳統倫理的現代價值[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