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5:44: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海綿城市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U4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07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洪水內澇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不斷增強、環保認識的逐漸提高、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現代化城市建設要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應運而生并被大力推廣。
1 海綿城市概述
海綿城市是一個形象且綜合的概念,讓城市變得像海綿一樣具有彈性,這是我國在借鑒國外先進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礎上,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建設與土地開發、管理、保護的方法。本質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解決日益惡劣的環境問題以及由其引發的自然災害,以生態優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讓城市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實現城市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科學的技術手段,改進和優化城市水生態基礎設施,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三大功能,達到降低城市雨洪壓力、涵養水源、凈化雨污水土、改變城市微氣候、優化城市景觀的目的。
2 園林景觀設計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建設海綿城市的關鍵在于構建相應的水生態基礎設施,水生態基礎設施對應的就是園林景觀格局。園林景觀設計和海綿城市建設密不可分,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園林景觀設計打造既實用又美觀的水生態基礎設施,科學、合理、經濟地實現水資源的利用,得到最大的生態效益,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3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一些措施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就是要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通過合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適當應用先進的人工技術、材料,能有效的整合自然水資源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1 設置滲透性鋪裝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的鋪裝要有滲水、滯水和排水的能力,實現減洪、水質凈化與地下水涵養等功能。在道路、廣場、停車場等鋪裝設計中優先采用生態透水材料,如透水瀝青、透水磚、鵝卵石等,使雨水能夠及時滲入地下,不但起到削減洪峰、減少水土流失、降低“熱島效應”的作用,還能吸聲降噪、吸附粉塵污染,效降低投入、減少維護成本,使鋪裝自然美觀,更容易貼合環境生態。
3.2 因地制宜設置排水系統
在海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排水系統要能起到滯水、凈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設計時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高低地勢、水流匯聚情況、降雨水平、土壤性質以及植被覆蓋等條件,綜合分析并進行系統化的科學布置。排水系統分為地面自然排水、溝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種方式,在一般情況下應以地面自然排水為主,溝渠排水和管道排水為輔。地面自然排水依據地形地勢建造自然綠地緩坡,雨水在下坡的時候慢慢被吸收,實現滯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將被導流到蓄水系統中。地面自然排水不僅造價和維護費用較低、不影響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觀環保,能構成良好的園林景觀要素。溝渠排水主要有生態植草溝、溪流、旱溪等形式,設計時應適當增加布置適宜生長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過濾、沉淀作用下,凈化水資源、涵養地下水,達到迅速導流的目的。管道排水則能更快速直接的實現徑流疏導和排放,設計時應注意考慮排水口的設置,既要保證在低洼雨水匯集處,又要避免沖蝕地表土、植物莖葉和垃圾物的堵塞。
3.3 設計中應考慮利用自然凈水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中,自然凈化水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能源及投資方面具有相當突出的優點。通過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作用原理,有效對水體污染物進行阻擋、過濾和吸附消除。在自然凈水系統中,地形布置是關鍵,能有效疏導水資源;而植物選擇是否得當則是重點,將直接關系到凈化效果。自然凈水的主要過程是先利用緩坡地形來降低水體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顆粒雜質,再通過沙石土壤、植物根莖葉的滲濾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和雜質,最終達到凈化水資源的目的。
3.4 設計生態節約蓄水系統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中的蓄水系統,應結合相應的水資源凈化和再利用技術措施,能夠獲得最大的景觀生態效益,構建成成本投入少、后期養護管理資源消耗小的節約型系統。
3.4.1 雨水濕地
雨水濕地一般為下凹綠地形式,區域內種植灌木、花草乃至樹木等植物,降雨的時候能將雨水匯集其中,可短暫或長期的由濕地形態存在,要發揮儲存和凈化作用,構成良好的景觀。這種綠地的植物配置應采用耐澇濕的植物,盡量使用本地植物,以適應本地氣候和生態環境,打造出生長茂盛、層次高低錯落、品種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
3.4.2 人工湖
人工湖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綿城市建設中最核心的蓄水場所。在建設人工湖的時候,湖內應結合排水系統,將經過凈化處理的雨水、地表水、中水水資源作為補充,以保持水循環的平衡,要根據實際情況配置水生濕地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種群,慢慢建立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人工湖沿岸以及淺水區應綜合考慮湖體環境特點,模擬天然湖泊,配置不同功能和不同景觀效果的植物群落,達到摸擬自然、情景交融的觀賞效果,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提高環境質量,減少運營成本,實現節約型建設。
3.5 在園林景觀中充分利用水資源
水是寶貴的資源,海綿城市本著強調生態節約式的建設理念,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將雨水資源利用與園林景觀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關鍵。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應考慮充分使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多措施并,發揮各種創意通過多途徑收集的水資源來打造節約型園林水體景觀,如噴泉、瀑布、雨水鏈等,把水資源利用與景觀營建結合起來;合理優化利用水資源來澆灌綠地、沖洗道路廣場實現經濟節約的園林管護,將“耗水型”園林變為“節水型”園林。
4 結束語
通過對海綿城市中的園林景觀設計的進一步分析和闡述,了解到在海綿城市中合理進行園林景觀設計,不但有效實F自然美觀、經濟適用,運行管理十分有效。在我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建設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強化相關建設規劃設計人員的培訓工作,讓全社會對海綿城市建設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緊密結合,使城市建設更加成熟,功能更加人性化,發揮更顯著的生態功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莫琳,俞孔堅.構建城市綠色海綿――生態雨洪調蓄系統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05).
[2]王大樂.城市園林綠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觀化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2007.
[3]文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城市園林中的運用和推廣[J]. 現代園藝,2016(10):126-127.
[4]劉書影.園林生態學研究進展――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農技服務,2016(05):248.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頻繁遭遇前所未有的水資源危機,城市內澇嚴重,下墊面過度硬化,自然綠地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我國水資源相對短缺,有一半以上的國土地處干旱、半干旱以及季節性干旱的半濕潤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導致結構性缺乏更加嚴重。與此同時,我國大部分人口和產業集中在江河湖沿岸地區,甚至處于泛洪區內,加之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集中等特點,使大多數城鄉地區不可避免地遭受洪澇災害威脅。水資源短缺與水災害頻發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以工程措施改造水環境、解決水問題,取得很大成就。
在當前水資源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將雨水進行再利用,彌補先天水源不足,緩解城市水問題。我國雨水花園技術尚處于發展初期,收效微弱,利用率低。人們一直視雨水為廢棄物,長期以來“一排至之”的做法,不僅浪費了雨水資源,同時也破壞了城市水系統的循環性。在此背景下,我國急需建立一套“滲、滯、蓄、凈、用、排”的雨水循環利用系統,應對水危機,助力海綿城市建設進程。
1 雨水花園的理論基礎
1.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源于人類對于未來社會的擔憂,最早應用于林業生產方面。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其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不危及下一代人的生存,又使下一代人的需要和生活得到保證。
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雨水利用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考因素。首先,城市水資源日益短缺,地下水的開采過度以及雨水的初級污染加劇了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次,季風性氣候影響,許多城市內澇嚴重,給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損失針對水資源短缺與城市雨洪災害兩大主要矛盾,實現雨水資源的收集與再利用,改善城市水循環系統,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
1.2 生態設計理論
18世紀下半葉,人類社會邁進工業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與此同時,全球變暖、城市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美國建筑師麥克?哈格出版的《設計結合自然》,標志著生態設計時代的到來。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將重點放在城市環境方面,旨在構建結構合理、功能高效的人居環境。
在生態規劃設計理論的倡導下,要求規劃設計充分尊重自然原有肌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充分實現自然資源的再利用與再循環。雨水花園技術依據生態設計理念,結合規劃地的自然稟賦,使用鄉土植物,達到截留污染物、凈化雨水的作用,實現城市雨水資源的再利用。
1.3 綠色基礎設施理論
綠色基礎設施不同于傳統“灰色基礎設施”,是保護環境、生態、資源的有效途徑。
美國環境保護局將其定義為,為提高整體環境質量而設置的自然系統或仿自然人工設施,并將這一概念拓展到雨水徑流管理方面,通過自然系統或模擬自然系統的工程措施對徑流污染進行控制。
在城市傳統發展模式的作用下,城市雨水難以下滲,造成初級雨水徑流污染,形成較高的短時雨水徑流總量和徑流速度,致使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與傳統工程設施相比,雨水花園技術不僅前期投資、后期維護成本低廉,而且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實現美學、生態等多種功能。
2 雨水花園的類型與結構
2.1 雨水花園的類型
根據實施目標不同,雨水花園可以分為以控制徑流污染為目的和以控制徑流量為目的兩種類型。
第一,以控制徑流污染為目的的雨水花園,主要功能為處理污染較嚴重的初期雨水,一般適用于徑流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空間,例如停車場、城市廣場、城市道路等,結構比較復雜,需設計專門的底部排水溝渠。第二,以控制徑流量為目的的雨水花園,主要功能為減少區域內的雨水徑流總量,一般適用于處理雨水水質相對較好、匯流面積較小的城市空間,例如建筑屋面、附屬庭院、中小學校、居住小區等,構造相對簡單,造價低廉,無須設計專門的底部排水溝渠。
2.2 雨水花園的結構
雨水花園通過植物的截留與土壤的滲透蓄滯作用,達到凈化初期雨水污染、降低短時雨水徑流量以及收集地面匯流雨水的效果。一般其結構主要分為蓄水層、覆蓋層、植被與種植土層、人工填料層、礫石層等五部分。
第一,蓄水層主要為滯留和過濾雨水,同時將雨中的沉淀物留在該層。第二,覆蓋層主要為提高土壤滲透作用和凈化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第三,植被與種植土層主要為過濾與凈化雨水,選擇多年生植物,可短時間耐水澇。第四,人工填料層主要為滲水,其厚度應根據規劃地的降雨特性、服務面積確定,多為0.5~1.2m。第五,礫石層主要為排除多余的雨水,由穿孔管排入城市管道中。
3 雨水花園的規劃要點
3.1 雨水花園的選址
第一,規劃建設前必須對場地進行適宜性評價分析。在選址前,應對土壤采樣,進行性質分析實驗,避免將雨水花園建設于土壤滲透性差、土質松軟、保水量低的場地上,以免發生長時間的積水,對城市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第二,規劃場地應具有適宜的匯水面積,能容納短時驟增的雨水量。開工建設前,根據該地區相關室外排水技術規范計算場地內的雨水徑流量,在城市低洼地帶、易積水區設置雨水花園。例如,城市道路、廣場等空間,以便于發揮對雨水的控制與利用作用。第三,不能對場地建筑以及其他基礎設施造成損害。在開工建設前,應實地踏勘場地基礎條件、周邊環境特點,減少對基礎設施的影響。例如,在居住區雨水利用系統建設中,選址要求距離主體建筑物至少3m,避免浸泡建筑基礎。第四,規劃場地應保留一定面積的地上或地下空間。依據場地內的雨水徑流系數分析,確定雨水花園的建設規模。不同現狀條件的項目,所需的雨水花園建設規模不同,留有足夠面積的地上或地下空間,便于規劃建設。第五,雨水花園的選址與后期維護對環境存在一定要求。例如,雨水花園的選址盡量設置于南向,遠離高大喬木根系;場地高差系數小,減少人為施加土方量;控制周邊污染源,保障雨水水質中等,降低對雨水花園內種植物的影響。
3.2 雨水花園的規模
在確定雨水花園建設要求后,應采用量化分析法對雨水花園規模進行測算。依據水量平衡分析法,對規劃場地的地面雨水徑流量、匯流量、蓄水量、下滲量等運用數學科學算法,推演出所需雨水花園的表面積。依據多次流量模擬測試實驗,確定雨水花園的積蓄和下滲能力,以及應對暴雨強度測評系數,保證該規劃地水文條件各要素值動態平衡,指導雨水花園規劃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4 結語
作為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零散分布的雨水花園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當代設計師需要建設更多優秀的雨水案例,完善綠色基礎設施理念,增強普及性(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與應用性。雨水花園的建設需要推廣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發揮各自特定的作用,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應對水災害,適應水環境,平衡水生態,以小見大,為現代海綿城市建設添瓦助力。
參考文獻:
[1] 車伍,馬震,李俊奇.城鎮雨洪控制利用與水景觀設計[J].建設科技,2009(23):58-60.
[2] 向璐璐,李俊奇,鄺諾,車伍,李藝,劉旭東.雨水花園設計方法探析[J].給水排水,2008(6):47-51.
[3] 王淑芬,楊樂,白偉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雨水花園建造探析[J].中國園林,2009(6):54-57.
[4] 孫靜.德國漢諾威康斯柏格城區一期工程雨洪利用與生態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2007(3):(下轉第頁)(上接第頁)93-96.
[5] Megregor Partners.環境保護類規劃的旗艦――綠色廣場[J].潘岳,譯.景觀設計,2009(3):74-76.
城市道路工程不僅具有保障行人、行車平穩安全通行的功能,也是眾多管線工程的載體。城市道路投入使用后,路面上檢查井及井周出現井蓋失穩、破損、下沉及井周環裂、沉陷等多種形式病害,使道路正常使用功能下降,影響城市景觀,甚至給行人、行車帶來安全危害。下面就提供筆者親身施工經歷,將檢查井井周施工與處理做簡要論述。檢查井井周路面損壞主要表現為路面裂縫、路基沉陷,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時機械碾壓不能到位,井蓋安裝不規范,再則就是不同產權單位對井周夯實推諉責任,敷衍了事造成了上述現象的發生,成為城市道路質量的通病所在。檢查井的預防處理大致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就是路床以下井周邊的處理,由于檢查井和道路一般屬不同的產權單位,交叉施工必然會導致井周填筑不實等質量問題的出現,盡管施工單位在回填井周填土時都要進行單獨的夯實施工,但畢竟收效不大。實踐證明,近年來城市道路檢查井周邊的路面車轍、沉陷、跳車等現象的產生多為路基處理不實的結果。針對此問題,施工單位往往采取井周1m反挖,摻灰回填處理的補強措施。首先,沿井周撒出1m的處理范圍控制線,用小挖機下挖5Ocm,將基坑切成規則矩形,并將挖出的土方環井堆放;回填灰土最好采用集中拌合,然后運到現場分層進行回填,每層控制在17cm左右,虛鋪厚度均勻后,適量補充水分,待充分滲透后,用打夯機逐層夯實,不余死角。處理完畢后,用壓路機沿井周靜碾大面找平。這樣處理后,井周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大大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抗壓和抗剪切的作用,對鞏固井周基礎收到了預期效果。
第二,就是繼續在路面基層實施補強措施,由于基層是整個路面結構的承重層,井周的基層處理是否得當,對路面的質量尤為重要。就拿無錫市來說,日益加重的城市交通,趨于飽和的車流量對城市道路施工質量提出了更為嚴竣的考驗,故無錫的道路基層、底基層筑路材料多采用水泥穩定碎石,主要是利用其后期強度高、板締陛好的特點,起到延長道路使用壽命的效果。因此井周基層的處理即需要用材料強度來禰補施工碾壓不到位造成的影響。首先檢查井的高度能夠滿足攤鋪機通過的要求,工人可根據實際情況升降,當攤鋪機械通過檢查井時,井上部應用鋼板遮擋,防止材料落入,減少以后清理檢查井的麻煩。壓路機碾壓至檢查井位置時,盡量前后左右碾壓到位,初壓完畢后,立即對井周1m范圍內的基層材料反挖刨松,按劑量摻入水泥,翻拌均勻后,適當補充水分,壓路機振壓時應盡量將井周前后左右位置碾壓到位、密實。對壓路機無法接觸的死角,人工用打夯機及時夯拍密實。依此法逐層處理,并及時灑水養生。
第三、井蓋安裝調整高程時要采用機械用的鋼墊片,并通過穿釘穿好固定,然后填充環氧砂漿,這樣在井蓋和卸荷板之間就能形成良好的支撐,施工時有時為減少麻煩采用水泥砂漿來調整井蓋高程也是造成今后井蓋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經過汽車碾壓,砂漿很容易松動脫落。
第四、道路中間的重型鋼纖維井蓋往往比鑄鐵井蓋病害要多,一般是井蓋下沉,比井框低下好多,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因為經過汽車長期碾壓,井蓋與井框之間長期受壓碰撞,造成井蓋井框接觸處破損,從而形成井蓋下陷,影響行車舒適度,解決這一病害的最好措施是采用鑄鐵井蓋。
第五、井周通過上述處理,從質量上講已經能夠滿足行車要求,但井蓋高程是否合格,井周路面是否平整,對保證道路行車舒適性、避免等都非常重要。故采取如下施工方案:首先控制檢查井高程與基層等高,在路面中、下面層施工時,在井上部扣鋼板確保攤鋪機平穩通過,然后工人迅速清除鋼板上的混合料,抽出鋼板,移至下一位置,不影響壓路機對井周碾壓。鋪筑上面層前,需將井蓋按照路面設計高程、縱坡、橫坡要求準確安裝,具體做法是先漲井筒,然后沿道路兩側路緣石扯線控制井蓋安裝高程、坡度,調試正確后漿砌固定,對井蓋周圍的空隙用30號混凝土補齊。這樣鋪筑上面層時,攤鋪機可順利通過檢查井蓋,及時清除井蓋上殘留的余料,壓路機對檢查井部位可反復進行碾壓,整個施工過程連貫有序,施工完成后的井周路而平整美觀,不會形成跳車點。
以上各種措施是筆者在長期現場施工中總結出的經驗和體會,經過實際工程的運用,建成后基本上保證了井周路面的完整性,行車舒適、質量經久耐用,有效遏止了質量通病的蔓延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歡迎批評指正,以期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林增忠。市政道路瀝青路面建設質量若干問題與對策,福建建筑,2008.03.
[2]周彥忠。對市政道路路面施工有關問題的分析,建材與裝飾,2007.09.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17802
1 引言
近幾十年來,我國水利事業高速發展,全國各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水庫電站。然而這些水庫電站只能對在空間上已經相對集中的水資源進行利用,而相對不集中的城市降水卻沒有很好地給人們帶來方便,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危害。以2016年為例,南方地區先后出現20多次強降雨過程,全國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多23%,最大點日雨量達493 mm。雖然我國具有豐富的雨水資源,年均總量超過6萬億m3。然而,我國大部分城市大量雨水資源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竟不到1%。甚至,我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嚴重缺水,1.6億人的城市居民受影響。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水的參與,水資源不能好好控制并加以利用,已是一個關系到未來國家命脈的問題。
事實上,我國尤其是南方有著豐富的降水,平均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而浙江、福建、海南、廣東等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甚至超過1600 mm。如果能將這些豐富的雨水資源充分利用,將是一筆不菲的經濟收入。同時,這種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基本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對我國的能源結構優化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針對這種雨水資源泛濫,卻不能有效利用的現象,提出了一種有效利用雨水資源的方案,實現了雨水的多層次利用。
2 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方案
2.1 方案原理
2.1.1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在地球與雨水組成的封閉系統中,當雨水從高處下落時,引起系統勢能的減少,根據能量守恒定律,雨水勢能的減少必然會引起其他能量的增加。
2.1.2 發電設備工作原理
水輪機是一種水力機械,也就是在液體和固體之間進行機械能的轉換。水輪機以水作為工作介質,主要將水的動能和勢能轉變為水輪機的旋轉機械能,這種機械能再通過主軸傳遞出去[1]。
2.1.3 海綿城市
建海綿城市首先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2.2 方案詳細說明
該方案采用的主要載體由集水裝置、照明系統、燈柱、發電設備、儲電設備、集水系統六大部分組成(圖1)。在燈柱頂端設集水裝置,并將燈桿設置為空心圓柱,在空心圓柱底端設置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及儲電設備,并且在柱底設置集水管道,將雨水二次利用于灌溉等。集水裝置收集到的雨水從上端下泄時具有足夠的機械能,當其到達底端時,使發電裝置產生一定的電能,將這部分電能存儲在蓄電池中供路燈照明(圖2)。
2.2.1 集水裝置
集水裝置整體為漏斗狀,有一定的集水體積,為了具有一定的美觀性并改善照明情況,可以將漏斗四周設計為荷葉片狀。漏斗下端設有出水口,相當于沖擊式水輪機的噴嘴。出水口處有開合裝置,該裝置受感應裝置控制,當集水達到一定的高度,壓力達到設定值時,出水口開放,水流高速下泄,沖擊水輪機葉片,帶動發電。
2.2.2 燈柱改進
與傳統燈柱比較,在空心圓柱內部設有細長圓管,用與引導雨水下泄,空心燈柱的管徑厚度需滿足強度要求。為方便發電設備和儲電設備的安放并且增大路燈的穩定性,可適當增大燈柱下部直徑,對于燈柱高度,同一街道燈具安裝高度必須一致(發光中心到地面高度)[2]。
2.2.3 發電設備
發電設備為微型水力發電機,安裝在燈柱底部。集水漏斗至燈柱底部有一定的水頭落差,從引水管道出來的射流沿轉輪圓周切線方向沖擊輪葉,驅動轉輪旋轉,將動能轉換為旋轉機械能。針對不同水頭水源,從10 m左右到100 m的水頭都可以,水量相對要求不大。根據水頭落差并且配合對應的水管要求,可以達到多種功率。使用蓄電池將降雨時產生的電能儲存起來,在需要時供路燈照明。
2.2.4 集水系統
在每個燈柱底部設有出水管道,將發電后的雨水收集,統一進入儲水設備。下降的雨水通過集水系統匯集進入蓄水池,或者與“海綿城市”工程地下管道系統相通。收集的雨水用于日常綠化帶的灌溉、公共廁所沖水、灑水車取水等,當降雨量超過蓄水池容量時,通過感應開關打開池底閥門,將多余的雨水排入城市排水系統。
3 海綿城市系統
“海綿城市”是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特征,字里行間反映出與傳統的工程思維下“水適應人”的治水思路截然不同。城市應該是一種“人適應水”的景觀,即“水適應性景觀”。 “海綿”即是以景觀為載體的水生態基礎設施完整的土地生命系統,自身具備復雜而豐富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生態系統服務”理論的核心思想,聚焦到“水問題”上,這一理論表明,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備一定的雨洪調蓄、水源涵養、雨污凈化等功能,這也是“海綿城市”構建的基礎。它提供給人類最基本的生態系統服務,是城市發展的剛性骨架。從水安全格局到水生態基礎設施,它不僅僅維護了城市雨澇調蓄、水源保護和涵養、地下水回補、雨污凈化、棲息地修復、土壤凈化等重要的水生態過程,而且它是可以在空間上被科學辨識并落地操作的。所以,“海綿”不是一個虛的概念,它對應著的是實實在在的景觀格局[3]。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方案與海綿城市系統巧妙結合,解決了城市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帶來的不利影響。
4 雨水利用綜合效益分析
首先,該方案將發電設備和日常公共設施相結合,將雨水的能量充分利用,轉化為電能,并且雨水這一天然資源,有著無盡的供應來源,天然環保零成本,且收集方便,無需處理即刻利用;其次,發電后的雨水通過收集二次利用,增加了廢水的利用價值,實現了水源的可循環利用;再者,結合“海綿城市”系統,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這樣既產生了一部分電能,又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實現了雨水資源的多次利用,符合當前我國提倡的經濟、環保、綠色的發展理念[4]。
參考文獻:
[1]
李方方. 水輪發電機組智能控制研究[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07(4).
在城市建設中,城市道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動下,城市道路面積越來越大。在當前建設城市道路的過程中,主要應用控制、利用雨水思想,忽視了生態保護,例如大量硬化地滲透能力較弱,洪豐雨季降水量大,容易積水,造成城市積水面積增大;同時,還有很多城市道路表面不透水,也會促進城市熱島效應的發生。此外,城市道路是產生徑流和污染物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控制城市徑流非常重要。
1海綿城市設計內容
1.1整體規劃內容
海綿城建設要綜合整體規劃,避免設計不合理、水資源處置不當等。有必要在施工初期利用自然環境,根據城市地理環境,全面排除現有排水系統的問題,減少干擾,在城市道路兩側設計一條天然綠化帶和人行道,有效的保留雨水,讓雨水充分滲透到地面,讓土壤凈化雨水徑流,所以雨水不容易積聚,然后通過其他設施的建設,有效管理水資源,避免徑流量超標的問題,進而促進建設低影響之路目標的實現[1]。
1.2設計城市道路內容
在路面的一般設計中,傳統的路面要求必須傾斜1.5~2%,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降水會排入山體,綠化帶的建設和道路的高度是有利于積水排放的。但基于海綿城市綠化設計理念的道路建設,必須有一定的高度差,所以當下雨時,雨落到人行道上,收集徑流,山路在路面設計中具有一定的高差,使雨水直接流向低路的一側。另外,綠化帶、排水管設計,雨水能夠滿足大部分綠色植被的需要,水資源將滲入地層被吸收,有一部分滲入地下水后形成地下水,其余部分將流出排水溝。此外,滲水裝置可以安裝在排水管中,水分直接進入層內,具有滲水裝置功能,有效補給城市地下水,管理城市水資源。
1.3設計道路整體結構內容
為了有效管理城市水資源,相關技術人員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對路面進行分析:①降雨導致路面雨水積聚,可以通過路面之間的差距使雨水滲透到下面的道路上,有效排放雨水;②基層長時間的水將逐漸滲透到道路上,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兩側,能有效排出雨水;③地表水直接進入路基土壤排放。對于前兩種排水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路面徑流系數,達到海綿城的設計要求,但沒有完成對路面的滲透作用,雨水不能留給綠色植被,也可以污水凈化無效。城市海綿施工規范明確規定,路基土滲透系數不得小于7×10-5cs,城市道路交通量非常大,道路負荷大,不能有效對積水進行滲透。在傳統的行人道路設計方式中,預制混凝土是常用材料或使用花崗巖,但在基于海綿城市概念設計道路時,必須使用新的路面滲透材料,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具有生態保護的作用[2]。
2機動車道設計
傳統的機動車道設計主要采用無滲透路面,不僅使得路面容易積水,不能補給地下水,還會促進城市熱島效應的產生。道路滲透路面,提高滲透性,有利于地下水資源的補給,減少源頭徑流。可滲透路面,由于道路損壞防止雨水進入路基,應在上層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層底加鋪不可滲透材料,雨水進入路面結構層,滲透頂面沿橫向坡度排放到盲溝,進入路邊的雨水檢查井或分離區。道路縱坡坡度范圍應控制在0.3~6%之間,滲透機動車輛的斜坡應為1~1.5%。
3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設計
目前,主要采用不透水路面形式進行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的設計,遇到雨天,容易使得路面濕滑,并且容易積水,進而降低道路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并且阻止了地下水的補給。但是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建議通過透水鋪裝方式設計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雨水能夠向下滲,不僅能夠補充地下水、減少路面積水,還能夠對路面濕度、溫度進行調節。若路基土的透水能力比較差,還可以通過增設排水管的方式提高其透水能力。此外,透水性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的縱坡最好是處于2.5%以下,橫坡最好處于1.0~2.0%之間。
4路緣石、雨水口和路肩邊溝設計
4.1路緣石
道路邊緣作為城市排水設施,可分為扁平垂直石塊和石塊,平面邊緣平坦,海拔高低,雨水徑流至綠化帶或雨中,站立石面較高比周圍的水通過溢流,注意雨水的流動。傳統的垂直路邊不能使道路很快進入綠化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穿孔垂直邊緣石頭,石頭和垂直間隙間隔型立式石頭形式。
4.2雨水口
雨水入口是城市路面徑流的主要收集設施,也是雨水收集的起點。雨口通常位于機動車輛或非機動車道邊緣,經常因為雨水徑流或道路清潔垃圾進入雨水,雨水嚴重堵塞,雨水收集效率降低,暴雨將導致城市淹水,產生非點源污染。為了解決雨水噴嘴堵塞的問題和水污染問題,除了傳統的雨水除污攔截裝置外,還可以設置污水攔截鐵柵,取代傳統的雨水爐排,方便清洗,鐵排側面可以打開,攔截吊籃可以攔截徑流中的小污染物。除了道路,雨水出口廣泛應用于沉沒的綠色空間和生物拘留設施。如在綠化帶排列在雨中,高度應在表面高程與下沉綠色空間之間的最低點之間,徑流通過間隙垂直遏制污水攔截進入雨水過濾,雨水滲透主要在綠化帶內或吸收飽和,其余雨水從雨水溢流進入市政排水管道系統[3]。
4.3肩側溝
傳統的水泥混凝土側溝堵塞不美觀,而且沒有雨水凈化功能,而使用溝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草地景觀植被表面溝渠,收集,運輸,凈化和排放的雨水徑流。
5道路橫斷面設計
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是1.5~2%的斜坡排水斜路,雨水通過奧利維爾進入雨管系統,綠色引導石頭一側比巷道呈凸形。道路水平坡度優化分離后,雨水通過路面坡道為凹陷區域,淺層土壤飽和。多余的水通過爐排雨水收集雨水管中的井(高綠50~100mm)。雨水頭可設有滲水井,收集的雨水通過滲水滲透到深層,并通過滲流填筑地下水。
6路面結構層設計
城市道路的傳統路面結構通常采用不透水泥混凝土或瀝青混凝土。據建設部頒布的“技術規范”和“滲透性瀝青混凝土路面規范技術規范”,滲透磚、透水混凝土路面應符合道路路面功能規定,符合防水,防滑,防噪聲等要求。隨著水深的增加,多孔瀝青路面通常分為三種:一是通過高孔隙度與相鄰水層道路采水設施的形式與表層的組合;地表水進入表層(層)通過盲管進入附近的采水設施;穿過道路后的水面穿透。前兩種降雨時減少地表徑流,解決“排水”問題,但不能解決滲流、停滯、積水等問題。
6.1目前中國混合料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
目標集的外部因素;無效集選擇合適的粗骨料分級,并確定最佳瀝青。其中,OGFC混合料的孔隙度相對較大,難以通過馬歇爾試驗法確定最佳瀝青含量。為了研究混合料,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比較,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應采取以下三種方法:結合馬歇爾試驗方法、飛行試驗、混合物性能試驗確定最佳瀝青含量[4]。
6.2采用CAVF方法的漸變設計方法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過一列的研究提出了Superpave瀝青混合料級配設計。通常情況下,通過CAVF法設計OGFC瀝青混合料,骨架孔隙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OGFC材料的孔隙度和耐久性,OGFC孔隙率處于18%之上,能夠將自由水快速排放出去,同時考慮到車轍和水損害性能。CAVF方法使得漸變設計過程更容易進行定量評估,具有相對較好的工程操作。應用Superpave設計方法與此不同(根據經驗,仍然較大)瀝青混合料的分級設計更加標準化。但這項法律也需要完善。例如,將聚集體除以4.75mm的方法仍有待討論。
7結語
本文基于海綿城市理念探討了城市道路路面結構的設計,為了達到理想的排水效果,在道路路面結構設計過程中,應當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避免采用傳統排水方式,可以通過綠化帶、草溝、排水管、排水管滲透等方式有效排放城市雨水。在理念下設計道路路面結構,能夠補給地下水,緩解排水系統壓力,減少徑流污染,提高道路安全舒適度,改善城市氣候,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孫文佳,張琨,鄭艷娜,劉心媚.“海綿城市”理念的研究應用現狀與未來展望[J].山西建筑,2017,43(12):99~101.
[2]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15(03):7~10.
天時與地利
很少有哪個行業像城市水務一樣,短短數年間不斷獲得國家政策層面的呵護與扶持,成為新興產業投融資熱點。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建設對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此后,海綿城市從倡議逐漸發展為試點項目,考核指標、配套財政政策、建設方針甚至建設指導細則陸續出臺。而時下最為炙手可熱的PPP項目中,有媒體估算,財政部三批示范項目中約40%與環保產業相關,項目規模最大、對環保產業格局最富沖擊力的,便是市政和環境相結合的城市水環境流域治理市場。
2015年4月,環保部牽頭編寫、國務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出臺,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等階段性目標及金融與環保融合、開發經營權益捆綁、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細化內容。
2015年,深圳市出臺《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全面開展治水提質攻堅戰。2016年4月,深圳入選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政策扶持、行業利好、地方發力三者疊加,本屆高交會的“治水提質主題展”儼然是深圳交出的一張完美“期中考試答卷”。
展會期間,圍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的綜合整治,中電建、中建水務環保、深圳水務集團、法國蘇伊士集團、北控水務、碧水源等一批跨國公司、大型央企和國內龍頭企業全面展示了水凈化、污水污泥處理、防洪排澇、材料設備等一流技術與產品,在高交會這一展示、交易、交流平臺上,展現了水務行業發展前景及服務于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相關應用。
縱深發展的市場
城市水環境治理的難點在于系統復雜,需要有效集成的技術,各地情況不同、治理方案差異大。隨著多地試點推進,海綿城市的概念不斷深化。
在“治水提質和海綿型城市建設院士論壇”交流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任南琪表示,最初海綿城市的指導思想是要解決逢雨必澇,然而這一思路有其局限性,“城市暴雨內澇治理是一方面,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改善同樣也是非常大的問題,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必須要統籌考慮城市治水的自然循環與社會循環,作為一個大系統來考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和謀劃,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強化功能,實現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最終目的將是實現地表水資源、污水資源、地下水等統籌管理、保護與利用。”水務環保領域的行業發展空間,正在從單一的市政、水務、廢水廢固項目,向包括環境修復在內的綜合性領域擴張。
圍繞水務行業的縱深發展需求,“治水提質主題展”展示了“綜合化、系統化”的行業動向。在市政工程與環境修復相結合的思路下,借助示意圖、沙盤模型、VR參觀體驗等,城市水環境流域治理綜合技術、項目成為多數參展企業的展示重點。此外,展品中不乏為整體打包方案“量身定制”的業內高新技術成果。
深圳市水務局重點展示介紹深圳河灣流域、茅洲河流域、東部海灣、大空港新城區、龍崗河流域、觀瀾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等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的治理方案與成果,深圳水務集團展出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分散式集約化污水處理設備等新技術。
中電建水環境公司集中展示水環境治理技術和水生態修復技術,中建水務展出無干擾精準清淤、污染水體植物修復等高度集成化的流域治理集成技術,蘇伊士水務工程展出污泥熱干化和焚燒、污水處理、水處理及海綿城市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碧水源展出用于市政污水處理、提標升級改造、高品質再生水處理的大型膜生物反應器MBRU生物膜反應器,以及采用“MBR+DF”雙膜工藝的雙膜新水廠,北控水務展出兼氧膜分離深度處理技術,中廣核環保展出電子束輻照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等。此外,會場還展出了高強度透水路面建材、微型動物監測預警技術、智能消火栓在線監控系統、無干擾精準清淤工藝等最新材料、工藝。
參展商之一中電建水環境公司表示,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是中國電建的新興主營業務,已成為中國電建的三大核心戰略業務之一。2015年12月,中電建水環境治理技術有限公司成立,集合中電建全集團治水、治污和環境專家之力,參與深圳茅洲河流域(寶安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這一參展項目是目前國內城市水環境治理第一大項目,對全國城市水環境治理具有示范意義。
國際環保產業巨頭蘇伊士水務工程,其蘇州工業園區污泥處置與資源化項目、揚州污泥干化廠項目展示了特有的專利技術和應用案例,整體布展也體現了國際環保巨頭在諸多領域的綜合實力和技術儲備。蘇伊士水務工程亞洲中國區總裁張軍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介紹,本次參展,蘇伊士帶來了治水機制方面的眾多新技術,包括污水一般性處理、污水深度處理、海綿城市、河道治理等,“蘇伊士是綜合性公司,業務模式、技術路線、技術方案、運營能力都有相應的綜合性配套經驗。本次參展,既是對公司實力的展示,也希望就業內高新技術有所交流。”
PPP的風口
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建設海綿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資高達1億元-1.5億元,面對巨額資金需求,中央財政補助力度有限,融資渠道亟待拓寬。對此,多項政策均提出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PPP模式不僅可以解決公共部門融資難的問題,還可以帶來“海綿城市”建設所需先進技術和相關的管理經驗,有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不過,任南琪院士也針對前期試點中發現的問題提出,這一過程應當加強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完善工程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理等機制,提高建設和管理的質量,明晰責任人,便于政府監管,對于投融資模式,則應當根據具體城市的總體經濟狀況,提出發展方向。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別是水資源在我國“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分布狀況讓我國北部以及西北部的城市缺水問題更加凸出[1]。在當前能源缺乏、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態勢下,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綠色建筑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了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建筑給排水節能作為節能工作的重要一環,對于實現綠色建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探索節能新技術,為綠色建筑的實現以及提高我國建筑行業整體競爭力提供搶而持久的助力。
一、“第二水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中水回用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中水的水質要求低于飲用水,目前主要被用于建筑施工、道路清潔以及景觀用水等。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城市供水的80%轉化為污水,經過收集處理之后,其中70%以上的中水可以再次循環使用。中水的回收利用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這意味著可以在現有供水量不變的條件下,讓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目前中水的回收利用主要是側重于建筑污水的回收利用。這對現下嚴峻形勢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狀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現實可行的途徑。在我國北部以及西北部的缺水地區,普及中水回用技術,實現污水資源化,這對于綠色建筑的實現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是這通過建筑物或者地面滯留水流,經過收集處理之后,用于景觀綠化、建筑用水、灌溉用水、消防用水以及廁所沖洗等。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等水系也包括可滲透路面、花園以及綠地等城市配套設施。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以及綠地和廣場等建設作為載體。對于建筑和小區,可以讓屋頂綠起來,在滯留雨水的同時起到節能減排、緩解城市熱島的目的。同時,可以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在利用是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這不僅可以在暴雨時減小城市排水管道的壓力,更可以滯留雨水,緩解城市缺水現狀。
二、熱水供應系統的節能
(一)空氣源熱泵的應用
空氣源熱泵是通過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熱量,并把熱量傳遞給被加熱物體的一種熱量提升設備[2]。通常來說,空氣源熱泵是以制冷劑作為媒介,利用制冷劑氣化溫度低的特點,通過與周圍空氣的熱交換吸收外界的熱量。在制冷劑汽化后,使用壓縮機壓縮制熱,使之變成高溫高壓的氣體,在更過熱交換器與水交換后,通過膨脹閥釋放壓力,從而回歸到低溫低壓的液化狀態。通過這個原理,空氣源熱泵裝置可以源源不斷地吸收外界空氣的熱量,逐漸將水溫提高。空氣源熱泵的應用可以減小人們對電能、天然氣的利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對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消耗,同時降低了環境污染。
(二)太陽能的利用
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經濟的新能源,并且由于太陽能儲量巨大,開發前景良好,目前逐漸被人們廣泛運用于熱水供應系統。太陽能熱水供應系統具有集熱效率高、保溫性能好、操作方便以及節能安全的特點,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用電不方便的偏遠山區得到了普遍使用。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太陽能在熱水供應系統和供電系統的應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國電網的負荷,減小了我國電網的壓力。同時,隨著太陽能熱水器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人們使用電、煤炭和天然氣加熱生活用水的情況逐漸減少。總而言之,太陽能的使用,將對資源短缺的現狀起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作用。
三、新型節水設備的推廣
(一)推廣使用優質管材和閥門
傳統的鍍鋅鋼管如果發生鍍層破損,里面的鐵就會和空氣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管道銹蝕,并滋生各種微生物,污染管道中的自來水。這既導致了水源浪費,還因為自來水中攜帶的細菌危害了我們的健康。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禁止鍍鋅鋼管作為飲用水輸送管,并全面倡導使用PE管、PVC-U管等一些綠色的新型管材[3]。既避免了管道漏水造成的水源浪費,還避免了管道銹蝕的污染問題。
閥門作為建筑給排水中最常用的配件之一,其材料和質量直接影響了用水的質量和節水的成效。一般而言,截止閥止水效果最好,其次是閘閥,最后是蝶閥。在建筑給排水中,我們應該優化設計,同等情況下,選擇節水效果較好的閥門。
(二)推廣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
鑒于水資源匱乏的現狀,一些節水型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也應運而生。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節水型淋浴噴頭較傳統的淋浴噴頭,可節約水源達一半以上。由此可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節水型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能起到很大程度的節水作用。節水器具和配水器具節水是建筑節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在選購日常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時,在經濟合理、滿足日常需要的條件下關注其節水性能。
結語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針對目前由于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的礦產資源開采過度、水資源匱乏、全球生態環境逐漸惡化以及溫室效應日益加劇的嚴峻形勢,打造綠色建筑、實行節能減排的時代趨勢勢在必行。我們應該積極開發、利用“第二水源”,減少水源的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建設水循環型的綠色建筑;我們應該積極開發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緩解我國資源短缺的現狀;我們應該在供水量不變的情況下,采用節水設備實現對水源的最大利用。
⒖嘉南
中圖分類號 S682.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55-02
近年來,建設海綿城市作為實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方法,為降低城市內澇頻率、緩解水資源缺乏、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及解決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喜水濕植物鳶尾運用于海綿城市建設中,可起到涵養水源、凈化土壤、修復棲息地等作用。因此,以鳶尾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特征特性
鳶尾為天門冬目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屋頂鳶尾、藍蝴蝶、紫蝴蝶、蛤蟆七、扁竹花。S尾株高30~60 cm;須根較細而短,黃棕色,有皺縮的橫紋;根狀莖紫褐色,二歧分枝,粗壯而肥厚,直徑約1 cm,斜伸;葉劍形基生[1],黃綠色,稍彎曲,中部略寬,長15~50 cm,寬1.5~3.5 cm,基部鞘狀,頂端漸尖或短漸尖,有數條不明顯的縱脈。花藍紫色,直徑9~11 cm,花梗甚短,花被管細長,長約3 cm,上端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圓形或寬卵形,長5~6 cm,寬約 4 cm,頂端微凹,中脈上有不規則的雞冠狀附屬物;內花被裂片橢圓形,長4~5 cm,寬約3 cm,雄蕊長約2.5 cm。花藥鮮黃色,花絲細長、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藍色,長約3.5 cm,頂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齒,子房紡錘狀圓柱形,長1.8~2 cm,花期4―5月。蒴果長橢圓狀柱形或倒卵形,長4.5~6.0 cm,直徑2.0~2.5 cm,成熟時3瓣裂,果期6―8月;種子黑褐色,梨型,無附屬物。鳶尾喜濕耐半陰,耐熱、耐寒、畏水淹。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其宿根能露地過冬,不斷改良的鳶尾品種中部分還可生于沼澤土壤或淺水層中。
天然鳶尾主要分布于北非、西歐、中歐及巴勒斯坦地區,我國主要分布于中原、西南和華東等地區,常見于海拔800~1 800 m的灌木林緣、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
2 栽培技術
2.1 繁殖
鳶尾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喜光耐半陰,耐旱也耐濕,在砂壤土及黏土中都能生長,宜在水邊栽植[2],生長適溫為14~30 ℃,可用播種、分株方式進行繁殖。
2.1.1 播種。種子成熟后可隨收隨播,播種后5周左右發芽,成苗率可達75%~85%。干種子可低溫沙藏7周,然后用10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6 h,播于苗床中并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2.1.2 分株。分株繁殖適合在春末夏初環境溫度10 ℃以上進行。將整墩母株的根莖挖出,抖掉泥土,用鋒利的刀具將根莖切割成段,每段保留2~3個不定芽并附帶其下部旺盛生長的新根,把老根切除促進新根萌發,切口速蘸250 mg/kg α-萘乙酸或草木灰防止病菌感染,晾干后將根莖扦插于土質疏松的砂質壤土中。
2.2 栽植管護
2.2.1 栽植。露地栽植時,選擇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施入腐熟有機肥,并施入過磷酸鈣和草木灰等含磷鉀成分高的肥料作基肥,將地整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3 g/m2均勻噴施地表,按株行距30 cm×40 cm、深6~9 cm的規格栽植。栽植后將根莖壓緊,確保根莖頂部露出土面。栽植后第1次澆水需澆透,以后澆水“遵循見干見濕”的原則。
2.2.2 管護。栽植后及時中耕除草,清除雜草時勿傷根系;盛花期注意及時修剪殘花,秋末及時清除枯萎植株和枯葉。栽植后追施適量肥料,4月開花時施肥1次,6月花敗時追肥1次,肥料以磷、鉀肥為主,隨水施肥肥力更佳。生長期內充分保持土壤濕潤,露地栽植根據地面情況一般每周澆水1次,使空氣與土壤的相對濕度保持在80%左右;進入雨季適時排澇。花謝后根莖休眠期內停止澆水,初冬澆1次封凍水。
2.3 主要病蟲害防治
2.3.1 病害。鳶尾的主要病害是葉斑病和腐爛病。當植株被葉斑病侵害后,葉片上通常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灰褐色病斑,發現此癥狀后一般使用69%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按1∶1混合配制1500倍液,每2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3~4次。腐爛病多是由于土壤水分過多病原菌在土壤中長期存活引起,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多菌靈浸根防治病菌傳播,發現腐爛病植株應及時挖出并對病株周圍土壤噴灑200倍波爾多液進行消毒。
2.3.2 蟲害。鳶尾的主要蟲害是蠐螬、金龜子、蚜蟲等。其中,蠐螬每年5月底至6月初發生最嚴重,隱藏在地下咬食根系造成整個植株枯萎死亡。在蠐螬發生比較重的地塊,用40%毒釘、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灌根150~250 mL/株,可以殺死根際周圍的幼蟲。
3 綠化應用
鳶尾花大、色艷、型奇,如鳶似蝶,葉片劍型青翠碧綠,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我國北方春夏季節的主要綠化素材之一[3-4],在園林綠化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其喜水濕特性更豐富了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的綠化素材。
3.1 水邊布景
鳶尾可布景于水景園、沼澤地、湖溝池岸邊,根據不同品種的株高和花色差異形成賞心悅目的立體結構和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依地形和景觀要求布置花壇、花臺、花群、花叢、花境,實現綠化效果[5]。
3.2 規則栽植
鳶尾專類園或模紋多規則栽植。可根據鳶尾不同品種株高、花色、花期的不同,與其他物種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搭配栽植,達到品種展示、科學普及的目的和豐富綠化色塊的景觀目標。
3.3 自然點綴
鳶尾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其不同種類的不同生態習性進行自然點綴,在自然式地形、植物群落、園林小品以及園路等基礎上,或帶狀分布、或幾墩組團、或零星點綴、或綠化空白填充,豐富景觀,提高綠化面積。
4 參考文獻
[1] 張玉玲.鳶尾類宿根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林業實用技術,2012(8):53-54.
[2] 楊文民,王萍.鳶尾類觀賞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綠色科技,2011(1):10-11.
(1)過于強調軟件操作
高職教育需培育高學術,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固然要重視技能,但技能不單單是軟件的操作,因為軟件只是一種工具而已。設計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技能,是不同于單純理論的實際操作。就目前高職景觀規劃課程來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軟件的實際操作,忽略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態意識及社會意識。學生們往往軟件操作能力很強,但是設計的實際項目缺乏分析,不夠合理。
(2)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不夠系統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交叉性很強,涉及內容廣泛,需要植物學,生態學,社會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學科輔助。首先,就課程體系而言,學生除了基本的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及CAD,PS,SU等基礎軟件課程之外,還應了解RS,GIS等信息技術及參數化設計軟件課程,景觀技術課程,植物搭配課程,景觀生態課程等。其次,就課程內容而言,涵蓋范圍較小,內容不夠系統。目前的課程內容除了講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園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規劃、道路廣場景觀規劃和園林植物4個知識模塊,這些內容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除此之外,還應包含哪些內容?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進的。比如,將知識模塊設置為廣場規劃設計,帶狀空間場所規劃設計,濱水帶規劃設計,面狀景觀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等內容的話,學生掌握起來會更直接,更系統。
2.發展方向
(1)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的教學內容基本分為公園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規劃、道路廣場景觀規劃和園林植物4個知識模塊。而目前景觀規劃設計崗位多分布在建筑設計公司,園林設計公司,以及小型的設計工作室,涉及到的實際項目主要是以以上4個模塊為主,分方案設計、擴大初步設計、植物景觀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具體崗位。因此新的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除了講解以上4個模塊的基本原理及相應案例外,還應掌握景觀項目方案設計、擴大初步設計、植物景觀設計等專業技能,能完成各階段全套圖紙設計與文本制作并熟悉相關設計規范。具體體現為①景觀設計原理部分,學生應掌握4大模塊的設計原理;對氣候影響,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資源的了解與掌握。②設計前期工作階段,學生應了解任務書;會實地測量;能夠對實地資料與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并作出綜合分析與評價。③方案設計階段,學生應會分析并繪制總體平面圖及各類分析圖,透視效果圖等。④擴初設計階段,學生應會使用CAD表達相關圖紙:總平圖,道路設計、植物配置、景觀節點的平、立(剖)面圖等。
(2)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經過基礎理論,專業理論,頂崗實習,最后到職場的過程,每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須加強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雖然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高職教育更加重視實踐,但基礎課程是提高職業技能的奠基石,是學生的職業道德及行業規范的重要體現。其次,專業理論應實行項目化教學。教師必須是有實際項目操作的經驗和能力,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到實際項目中來,在做項目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意創新的能力,軟件操作能力。再次,頂崗實習環節是強化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頂崗實習要鼓勵學生走出去,到國外,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實習鍛煉,了解新銳的設計理念及先進的設計技術,開闊設計視野。
(3)積極推進師資建設
培養高技能學生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專業,推進師資建設包含兩方面含義:首先,在校教師需走出去,一是到企業中,接受鍛煉,了解最現實的行業需求;二是參加相關培訓,接觸新觀點,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觀行業興起了一股“海綿城市”的建設,“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被應用到很多景觀設計中。可是什么叫“海綿城市”?它是如何應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該用到什么樣的環境中?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流程及技術是什么?對于教師來講,如果沒在企業中接觸實際項目或參加相關專題培訓,很難將“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帶給學生。其次,盡可能聘請企業員工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企業員工來自生產,實踐一線,熟悉各種類型的景觀規劃設計的設計規范及設計方法,他們會用實際工作的角度給學生講解現實而直觀的實際案例。
(4)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目前教學方式主要有講授法、案例討論法、參觀考察、點評作業等方法。這幾種教學方法在應用時要協調統一,靈活運用。比如,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可能對單一的講授法不敢興趣,因此可以將案例討論法作為知識傳達的重要方式,對某個案例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討論,會比講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應以教師工作室為教學平臺,形成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學生跟著老師做項目,討論方案,學習軟件的靈活運用等;與此同時,老師也可以將某些設計理念及原理告知學生,并讓其學會使用。
中圖分類號:TU986,S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5704
1 引言
上海市土地制約和綠地建設的矛盾難以調和,亟需大力發展可替代的綠化資源,它應具有生態效益高、不受用地限制等特征,因此,立體綠化近年來廣受關注。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對上海市立體綠化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研究,是必要且極具現實意義的。
1 上海市立體綠化的發展動態
2.1 生態效益與城市愿景
立體綠化的生態效益十分顯著,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固碳作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調節微氣候。具有明顯的降溫增濕作用,通常可降低墻體表面溫度15 ℃,室內溫度2~4 ℃,增加濕度8%~12%;③凈化空氣,殺滅細菌。滯塵作用十分明顯,某些植物具有殺菌功能;④美化城市環境。尤其是常規綠地無法涉足的場地。
立體綠化是助力上海市實現城市愿景的有力保障。根據已公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綱要概要》,上海市的發展愿景表述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創新之城、生態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已明確作為上海市的戰略目標,包含“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建筑”,實現“提高環境質量”、“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和“能耗與碳排放下降”等子目標。立體綠化是一種綠色產業,同時也是綠色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效益能夠推動這些目標的實現,勢必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2.2 市場前景與政策支持
上海市立體綠化資源總量巨大,開發前景廣闊。2013年上海市中心城(外環線以內)未建公共綠地約3887 hm2,全市可綠化屋頂面積超過3000 hm2,主要集中在中心城,若考慮垂直綠化等其他形式,立體綠化資源將達到未建公共綠地的數倍。在中心城開發公共綠地,存在天價動遷費問題,而立體綠化不存在這一問題,相反會隨著建筑建設量的增多而同步增長。立體綠化在緩解綠地用地矛盾、改善城市生態、美化城市環境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直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十二五”期間的立體綠化已累計建成163.5 hm2,“十三五”期間,計劃新建200 hm2以上[1]。
從城市規劃層面來看,立體綠化具有戰略意義。《上海市生態空間規劃2016-2040》已明確將立體綠化面積作為一項重要的評估指標,規劃“通過中心城產業用地轉型及多層次立體綠化建設,提升中心城環境品質,構建中心城城市森林”。《上海市立體綠化專項實施規劃》已編制完成,將明確立體綠化的規劃目標和空間布局,落實相關區縣實施任務計劃,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保障生態空間規劃的逐步落實到位[2]。
3 上海市立體綠化的現狀問題梳理
3.1 低附加值阻礙行業發展
當前,立體綠化存在附加值較低的問題。其成本與常規綠化并無多少差異,功能上也不存在優勢,因此人們對立體綠化并不重視。本市立體綠化企業反映,在超過一半的項目實施過程中,感受到業主單位對立體綠化漠不關心,常因管理問題造成施工進度落后和苗木損耗[3]。
究其原因,首先應從認識層面進行檢視。人們對立體綠化的認識還處在深化過程中,目前有兩種較常見的錯誤傾向,可概括為“表象化”與“局限性”,對深入發掘立體綠化的附加值有阻礙作用。“表象化”是指將事物的外在形式等同于事物的本質,提到“立體綠化”即把它等同于“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設計人員會因此陷于先入為主的泥潭,其結果是設計出更多的“綠化過的屋頂”和“綠化過的立面”,難以發掘新的需求。“局限性”是指自我局限于事物本身來認識事物,割裂了立體綠化與建筑、城市、人和環境的普遍聯系。從行業自身來看,常將立體綠化限定于建筑的節能表皮或裝飾物,較少從海綿城市、生態城市等領域探索立體綠化的可能性。從相關行業來看,很多建筑在設計之初即缺乏對立體綠化的考慮,造成施工和養護的困難。立體綠化本應是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生態城市等有機整體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將綠化、建筑、城市、環境和人的需求廣泛聯系起來,才能順應時代需求,不斷創新,這才是提高附加值的根本途徑。
3.2 企業技術與服務能力較為薄弱
在技術與管理方面,上海市立體綠化企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3]:一方面,企業中專門從事立體綠化的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相關從業人員立體綠化技能不強,表現為對標準規范、技術規程的理解和實際應用水平不高。雖然上海市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別了《屋頂綠化技術規范》和《立體綠化技術規程》,但企業中的技術人員仍存在未全面掌握這些標準和技術規程的現象,在立體綠化的實施過程中,施工人員也表現出對關鍵技術操作熟練程度不夠的問題,在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了解和應用上,也難以和國外企業一較高低。另一方面,目前立體綠化企業較重視設計和施工,規模較小的企業在后期養護業務方面投入不足,行業整體的維護人員數量和能力尚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3.3 市政項目養護松懈,配套政策應加強引導
在立體綠化的實施方面,商業項目與市政項目存在較大差異。商業項目主要依靠業主投資,立體綠化能夠提升環境品質,進而提高店鋪租金和地產價值,因此商業項目的業主積極性較高,在建設立體綠化后,一些商業廣場考慮到自身商業形象,立體綠化養護較好。但在市政項目中,資金主要靠市區兩級財政補貼,但卻因為管理松懈,后續養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綠化大面積枯黃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于配套政策,立體綠化企業多數希望得到力度更大、范圍更廣的政策扶持:如將現有政策規定的立體綠化面積部分折算公共綠地面積改為一比一折算,從而推動更多的業主、企業積極建設立體綠化;此外,立體綠化企業希望擴大補貼對象的范圍,如將項目補貼資金部分轉移,對立體綠化企業建設量進行折算,直接補貼到建設企業手中[4]。
政府在研究配套政策時,應明確公建項目中立體綠化的養護職責,細化罰則。對作出創新研發的企業應給予多種形式的獎勵和支持,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增加業務量,引導企業朝著技術進步的方向努力。
4 未來五年立體綠化的發展趨勢分析
4.1 規劃設計層面
4.1.1 從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出發
“十二五”期間,上海市立體綠化還處于政府主導的推廣階段,“十三五”期間,這一局勢將轉變為以市場為主導,根據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一方面,人們對城市的生活環境質量越來越關注,PM2.5濃度已成為每日監測的指標,國內繞空氣過濾凈化的產品銷量巨大。另一方面,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通過立體綠化來改善環境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個性化要求也逐年提高。
未來五年,立體綠化市場將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它將不再是一片勻質、乏味的綠色,而將具有多樣化的形式、色彩及功能。近兩年來,上海、杭州等城市相繼在高架上采用月季作為懸掛綠化,周邊城市相繼效仿,就是這一趨勢的端倪。高架上的月季維護工作和程序較為復雜,人工成本高,除日常澆水追肥外,還需在盛花期后修剪花蕾,維護工作在夜間進行,并需事先通過交管部門批準。如果說在高架這種非休閑場所里都需要、且能夠設置月季,那么在其他場所設置花卉、色葉植物就更不成問題了。商場、寫字樓、學校、醫院等立體綠化的既有客戶群,將對立體綠化提出更多的個性化要求,具備多彩、花香、保健等高附加值的立體綠化,將成為企業必須開發的核心產品。
4.1.2 業務向宏觀規劃領域延伸
立體綠化業務將拓展至整個城市的尺度。近期編制完成的《上海市立體綠化專項實施規劃》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一方面,改善城市氣候環境的需求十分迫切。隨著極端天氣的頻發,城市熱島效應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人們不得不尋求避免在“水深火熱”中討生活的途徑。另一方面,從規劃層面落實立體綠化,力度大、范圍廣,將從根本上改善城市微氣候,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未來政府招標的規劃設計項目中,必然會出現包含改善城市微氣候的內容和要求。隨著國內外企業同臺競爭的加劇,憑借實時監測和遙感數據來說話,綜合熱力學分析、微氣候模擬、特種植物研發等技術,通過建設量和資金的最優組合,將一個區域的微氣候改善到理想的區間,是企業未來技術研發的主攻方向。因此,如何進一步開發立體綠化的生態功能,如何從規劃層面將這些功能以百倍、千倍的乘數效應擴大發揮,是未來5年的各相關行業研究的重點。
4.1.3 面向多系統的融入式發展
未來五年,立體綠化將與綠色建筑、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系統進一步融合,立體綠化將不再作為一種附屬物,而是與這些系統緊密結合,發揮立體綠化生態效益的同時,融合各類系統的主導功能,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入式發展模式。獨立存在的立體綠化將成為歷史,一套城市生態智慧系統將初具雛形。
在綠色建筑方面,建筑的設計理念將首先從綠色生態環境出發,而非傳統的空間功能和表皮設計,出發點的不同將徹底改變建筑的形式和結構。從2013年建成的意大利米蘭“垂直森林”雙子塔,可以窺見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超高層的建筑與大型喬木、灌木相結合,建筑與“立體綠化”融為一體,去掉所謂的“立體綠化”后,建筑隨之失去存在的意義。未來五年,立體綠化將不再是一層屋頂草皮或框架上的盆栽,它將擺脫傳統觀念、建造結構、場所空間的束縛,如流水一般化于無形,但又無處不在、無處不綠。
在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領域,立體綠化也將呈現出融入式的發展趨勢。立體綠化將成為攔蓄、利用城市雨水的重要環節。目前,具有獨立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的立體綠化,已有樣品實驗成功,它由太陽能驅動,十分綠色環保。在立體綠化的后期維護和管理方面,引入智慧城市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未來五年,立體綠化將從規劃層面深入推廣落實,在總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日常管理維護勢必通過物聯網技術以降低人工成本,接入智慧網絡的立體綠化還將成為微氣候監測、大數據共享的綜合數據信息平臺,在可持續創新的大背景下,將發揮出以百倍、千倍計的系統效益。
4.2 經濟技術層面
4.2.1 自我維持的生命系統
當前,立體綠化的最大問題在于后期維護方面,在室外環境維持植株的生命最難解決。上海夏季酷熱,冬季結冰,對植物和設備元件都是不小的考驗。世博展覽中心和寶鋼大舞臺的立體綠化,在世博會期間曾驚艷一時,但會后由于人為的疏于養護,也曾大面積枯黃,作為新聞見諸報端。立體綠化本身是生命體,是否能夠自我維持,是立體綠化成功的關鍵。自我維持不是說絲毫不用人工養護,而是應該在能量、物質方面有一定的自給能力,不同氣象環境下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在能量方面,立體綠化應該使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并具有儲存和轉化這些能量的功能;在物質方面,主要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有非常多的植物都能適應上海的氣候和垂直綠化環境,只要做到在市政停水斷電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自身的能源、物質系統保障植物的供水,就能夠避免許多因人為疏忽帶來的后期維護問題。
4.2.2 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立體綠化的經濟效益至今都是人們較少談論的議題。人們最常討論的是,立體綠化能夠降低室溫,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但這只是一個實驗數據,上海城市生活的實際情況是,室外空氣溫度整體很高,只要開著窗,室內溫度就不可能降低。只有從規劃層面鋪開建設立體綠化,才能對城市的整體氣候環境起到作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立體綠化需要財政補貼才能推廣的原因,即點狀的立體綠化建設,生態效益十分有限,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這是立體綠化較難在居住社區推廣的主要原因。
未來5年,立體綠化在經濟效益方面應有所突破,宜結合城市農業、休閑園藝等多種熱點,與多種業態進行融合。例如,2014年,上海市閔行區某知名購物廣場建設了占地3000m2的“屋頂農莊”,為市民提供親手栽植果蔬并收獲果實的體驗,針對不同時令和季節,提供不同的栽植品種,由客戶購買小苗并租賃養殖器皿,農場工作人員可以進行日常管護,植物成熟時通知客戶來收菜,目前蔬果已多達百種。運營兩年來擁有年均20萬人次的客流量,無疑是十分成功的[5]。客戶大都是周邊的居民,通過種菜的活動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友誼,也為商家凝聚了人氣,立體綠化與商場形成了共贏的業態組合模式,開拓了居住社區的立體綠化新市場。
4.2.3 強調生態防治功能
未來5年,在立體綠化建設量逐年擴大的同時,應注意蚊蟲的生態防治。近年來,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領域出現了新的問題與挑戰,以登革熱為代表的蚊蟲攜帶病原體傳播的疾病有增長的趨勢。上海市小區環境中的蚊蟲數量不在少數,病原體的主要攜帶者為白紋伊蚊,在全市范圍分布廣泛。白紋伊蚊繁殖力極強,小型積水也能滋生,防治的最好方法是“生態防治法”,主要手段為避免積存雨水、污水。立體綠化首先應避免積水的問題。室內垂直綠化常配套廢水收集裝置,位于垂直綠化基座底部,會存在積水問題,除及時排除外,還可考慮設計其他方式,如結合觀賞魚缸,養殖一些滅蚊觀賞魚類,如孔雀魚,可有效滅除蚊子蟲卵及幼蟲,還可利用養魚水澆灌植物,達到增強觀賞效果、蚊蟲生態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的三重效果。其次,在植物的選擇上,可選擇搭配具有驅蚊效果且適應上海氣候的植物品種。
4.3 創造新的需求
4.3.1 模塊化帶來的無窮可能
傳統的綠地景觀植物一旦落地生根就難以改變,其種類、季相只能由景觀設計師和業主提前預設,不存在受眾、客戶自行調整的可能,而且一經實施,景觀的特色在數年內基本會保持一致。立體綠化的模塊化結構單元,決定其能夠具有傳統綠地景觀所不具有的特殊優勢,即更換和組合。例如,立體綠化可以隨季節進行更替,一年四季都能體驗到植物最美的一面。而且經過一季的展示,價值較高的植物可以回收養護,等到來年再次投入市場,即便過去的客戶不再訂購此類產品,還會有其他客戶希望進行嘗試,如此循環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購買成本,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和市場價值。深入細分既有的需求,將其進行合理的搭配,可提供的立體綠化產品將多到不可計數,這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
模塊化的結構單元還便于搭建成不同的構筑物形式。目前建筑設計領域較為前衛的有機形態建筑,多使用金屬、玻璃或混凝土模塊作為建筑表皮,雖然建筑形態是有機的,但建造的邏輯卻是模塊化的,模塊化的立體綠化正好能適應這一建造邏輯,隨著人們對無生命建材的視覺疲勞,立體綠化必然將作為新的選擇。立體綠化應適應未來的市場需求,開發出更為靈活多樣的模塊結構。
4.3.2 “立體綠化+”,未來綠色科技新景觀
立體綠化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的景觀,它可以搬來挪去,可以隨人們的意愿,走進傳統綠地景觀不能涉足的人類活動場所,基于與人類更親密的接觸機會和自身的技術含量,將萌生出全新的綠色科技新景觀。例如,在夏日炎炎的室外公共場所,如配備了立體綠化的公共候車亭,立體綠化通過自身的探測系統,監測到室外溫度過高,空氣濕度過低,候車亭中還有人在等車,隨即打開凈水噴霧加濕系統,為場所降溫,并啟動雨水循環利用系統,給自己澆水,完成一次與外部環境的交互活動。這些技術本身已十分成熟,但如果將之與立體綠化相結合,會帶來全新的綠色科技體驗。“立體綠化+”的開發模式,將引發新一輪綠色科技的應用創新,成為未來五年的新熱點和新景觀。
5 結語
“十三五”期間是上海市立體綠化發展的黃金五年,政策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各種市場機遇多于技術瓶頸,只要順應市民需求,追求核心技術,抓住市場機遇,提高立體綠化的附加值,優化后期養護管理,就完全有機會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營造出生態改善、技術創新、行業發展的多贏局面,未來的“城市森林”已隱約出現。
參考文獻:
[1]陸月星.加快立體綠化發展,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上海市立體綠化發展概況和前景展望[J].國土綠化,2014(10).
[2]方 巖.上海市立體綠化推進情況及發展構想[R].上海:2014上海建筑綠化技術高峰論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