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1 14:45: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環保的意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生態包含了不同的系統,河流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類的生存有著巨大的影響,因而河流生態健康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類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相關水利工程建設,而水工建設想要發揮其預想作用就必須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人類的科學技術在不斷的進步,而這些新型的活動會對河流生態產生不同的影響,而隨著影響的加大,河流生態系統中一些不良的影響開始反作用于人類社會,因而人們開始意識到河流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必然會對自然河流的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首先人工渠道化是較為明顯的影響,其主要影響有河道的直線化以及河床的硬質化,且人工渠道會將河流的河道截面進行幾何化改造。其次是河流聯通性破壞,堤壩的建筑使得河流被阻擋,側向水流的聯通性被破壞。因此在進行水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此類負面影響,采取積極的措施避免河流生態被破壞,或者對破壞予以相應的補償,確保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
我國在近年來不斷的開展河流整治以及防洪建設工程,并且通過引進新型技術材料努力建設生態水利工程,諸如生態護坡技術的應用,綠化提防措施的實施。但是在認識上仍舊存在片面、模糊以及淺薄的問題,對于河流生態保護型水利工程的建設沒有相對完善的技術指導、理論支持,而施工建設中也沒有實施和設計的指標依據。因此我國函需一個完整規范的科學體系用以對河流整治工程的建設予以指導、規范。
2、堤防建設中存在的生態問題分析
2.1、護岸硬化破壞了生態環境
堤防建設中的岸坡是小環境進行生物和自然界進行能量和物質流動的通道,對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生物鏈的發展起到流通的作用。在堤防的建設中通常是使用漿、干砌石和混凝土,雖然是對岸坡的保護但同時也導致了整個坡面的硬化,不利于岸邊植物的生長和岸邊生物的發展。建設中通過硬化畫面會導致周圍的植物死亡,同時對周圍動物的棲息、產卵等造成嚴重的影響。
2.2、規則的堤防體型與岸坡破壞了生態環境
堤防的建設中建設者往往設計的堤防的形狀是大同小異的,在建設施工中為了更好確保堤防受保護面,將堤防的體型設計為整齊劃一的斜面或者是整齊的直立面,并且堤防中的淺灘、河床也被建設的平整、平直,整齊劃一的堤防的造成除了會對周圍生物造成一定影響,還會影響河流發展中自然的美感。
2.3、規則的河道破壞了生態環境
“裁彎取直”的方法在河流堤防建設中經常會用到,這樣可以加快施工的進度,但是將自然的河道修整成筆直的河道會阻礙河流的自然的發展和流動,在洪水來臨時也不利于河流水分的流動,原本彎曲分叉的河流有助于河流內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衍,雖然筆直的河道有利于工程的施工但是對河道內的動植物有著很大的破壞性,會破壞動物自然發張的規律,并且地方建設中用的水泥、混凝土不利于動植物養分的吸收。
2.4、片面追求保護面積的最大化
堤防的建設追求最大化面積原則,這種做法既浪費了資源,還對岸坡周圍的環境造成了破壞。施工者在進行堤防建設時無論是針對淺灘還是深潭都采取先填平然后設計出規則的梯形、矩形,這種設計將堤防的面積擴大很多,一是浪費了資源;二是將破壞的面積擴大,另外將天然河道的形狀也破壞了。此外,施工者在施工之后對廢棄料處理不當,對廢棄的石料和渣滓處理過于簡單;施工之后對周圍的土壤的剩余利用沒有恢復到之前的狀態;岸坡邊的植物沒有保護好為今后施工地段發生水土流失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3、強化現代堤防工程的生態化施工建設措施探討
3.1、優化提防規劃
在規劃提防工程時,不但要對工程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予以系統分析,還要全面的衡量二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需要進行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評估,這種規劃方式區別于以往的單一技術指標;規劃過程中,應當清楚流域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物群落系統,包括了上游、下游,以及兩岸的所有生物群落。在規劃時需要根據相應的生態廊道范圍予以規劃設計;工程勘察應當全面,不但要對地質水文進行常規勘察,同時還應當調查水域范圍內的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尤其是生物環境的現狀。
3.2、優化提防設計
布置提防應當最大限度的保留水域原有形態,河流的蜿蜒性以及散亂狀態是自然造就,有效保證原有地貌特征能夠保護水域生態,諸如水域中濕地的恢復、河流淺灘、河灣的保留恢復等;按照相關原則規定確定提防間距,保證水工能夠協調生態保護和行洪之間的矛盾,確保土地開發利用與水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平衡,不但要保證河道行洪能夠滿足相關要求,同時還應當預留一定的淺灘跨度以及植被生長空間,這是保護河流生物系統的基礎,也能夠有效的保留河流自潔能力;滲透穩定以及滑動穩定是堤型選擇的基本安全原則之一,除此之外,生態保護以及生態恢復也是堤壩選型的基本要求,本地材料的選擇以及緩坡結構的使用能夠提供良好的植被生長空間,使得河流側向聯通性能良好;河流斷面設計時,應按照自然河道縱、橫斷面的多樣性變化特征,盡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規則斷面,淺灘與深潭相間,有助于增加與生物的親和力及與自然風景相協調;岸坡防護工程的設計應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采用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的結構形式,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生態和景觀的護岸形式多樣性;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觀建設中,應強調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學價值,應更多注重生物棲息地建設,避免將水流置于過多的亭臺樓閣等混凝土與砌石形成的人工環境之中;為降低施工環境對生態系統的沖擊,保障工程效果的實現,并延長生態工程的壽命,應加強生態工程的前期養護和后期管理,包括維護、監測和評估,并積累數據和經驗。
3.3、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動態監測
施工企業在水利堤防施工中,要嚴格執行國家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建立健全生態工程系統結構,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施工計劃與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對于生態工程施工中的水、土等資源進行嚴格的計劃與使用,避免造成生態破壞。同時在施工中,還應當避免施工對環境造成污染,例如能源與廢液的排放要注意環保,并且做好污水及廢棄物的處理工作,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水利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深入把握施工項目的每一個細節,同時更新以及配備專用的生態環境監測設備設施,及時收集、梳理、分析監測數據信息,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增強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監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施工現場和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科學、合理地保護。
3.4、有效進行現場施工管理
很多水利堤防工程施工項目都具有比較大的規模,在這些大規模的建筑現場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應當研究制定施工規劃方案,尤其要注意在制定施工計劃中要注意環境保護,盡量避免或杜絕對環境產生污染的施工,以及對生態破壞嚴重的方案,對于環境產生影響的施工,要及時的制定相應的整改方案或提出改進措施。現場監理人員要加強監督力度,促進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施工環節進行科學管理,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控制好對廢棄物、污水、垃圾的排放,控制好對施工材料和生產設備的隨意堆放,同時注意有效控制噪音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加強對施工現場和周邊環境土地、水流等資源的集約利用和有效控制,實現水流工程項目施工與生態環保保護齊抓共管、齊頭并進,確保水利工程項目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5、資源的循環利用
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各種資源的利用率,要盡可能的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價值,充分的利用各種材料與物品,可以實現在施工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由于資源的循環利用,避免了開發新資源造成的污染的同時,還降低了資源的使用率,在獲得最大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間接的創造了社會效益。
總言之,我國水利工程生態化建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未來水利工程生態化發展將是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必然選擇。生態環保是現代提防工程的突出特點,也是我國提防工程目前面臨的新型挑戰,而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反哺自然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國發展得以持續的基礎。因此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一定要特別重視水利工程的生態化施工建設。
參考文獻
[1]劉海波.水利施工中生態環保對于現代堤防工程的意義[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5:185.
[2]張靜,丁少青.水利施工中生態環保對于現代堤防工程的意義[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9:167.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尤其是廣大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態環境的形勢非常嚴峻。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積極探討對其進行治理的對策。
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在廣大農村,人們的生存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依賴就更為直接。應肯定的是,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農村環保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現是:開發建設了多種綠色工程,增強了農村自然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農村環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環保投入已經納入到國家重點投資領域;農村環保科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環境科技支撐能力逐步增強;農村治理、控制環境污染的能力在顯著提高,已經有了較成熟的環境保護經驗和管理辦法;環保理念開始滲透到農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
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村生態破壞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態質量繼續變差,功能持續降低;生態環境污染繼續加重,已經由點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趨勢發展;生態災難增多,生態建設跟不上生態破壞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需求,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處理好農村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的具體表現
1.規格化養殖污染嚴重
畜禽養殖及水產養殖是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但由此帶來的是集中、高密度養殖,其產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環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廣泛
村鎮居民產生活污水、垃圾隨意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別是在夏季,到處蚊蠅滋生、臭氣熏天;還有在農田、村莊院落焚燒秸稈,造成了大氣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無控制使用,使農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斷增加。
3.化學肥料造成污染面積大
化學肥料替代有機肥料造成的污染隨著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烈性農藥成本低、效果大,廠家商家有利,農戶使用方便,所以屢禁不止,使用這類農藥后,暴雨沖刷,必然形成大面積污染。
4.鄉鎮工業污染加劇
據統計,全國每年因工業廢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積達2億多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減少的糧食超過了100億kg,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其中因農業工業污染和破壞而引起的達47%以上。
5.濫墾濫伐和濫捕濫獵,使生態失衡
在農村,濫墾濫伐,濫捕濫獵現象嚴重。有的栽上幾年的小樹,就被隨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肆意亂捕蛙、中華蟾蜍、蛇等國家保護動物。這都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
三、農村生態環境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農民環保意識淡漠,對污染后果沒有危機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水平還底,環保意識淡漠,對環保沒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機感。因此,人為的、隨意性的破壞環境問題十分突出。
2.環境基礎設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嚴重
由于農民多年的生活習慣和農村落后的環境基礎設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隨意丟棄,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河道淤塞等現象突出,對農民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3.化學肥料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的途徑
農村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程度極高,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已經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這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為重要的來源。
4.鄉鎮工業環境管理不力
農村中對環境沖擊最大的是非農產業的快速增長,鄉鎮工業污染可以歸咎于產出增長快、資源利用率低、污染處理率低、技術進步慢和環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現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總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顯落后;三是環境管理制度落實不夠;四是缺乏適宜的誘導政策。
5.農村環保管理基礎嚴重薄弱
農村環保機構沒有設立,環保經費嚴重短缺,環境基礎設施嚴重滯后,成為影響農村環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農村鄉鎮,受經費和編制的限制,沒有設立專門的環保部門,環保經費更是不足。同時,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提醒農民關注環保問題。
6.對自然資源形成了掠奪性利用
我國人口基數過大,增長速度過快,通過對糧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條件的巨大需求,給自然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
四、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探討
1.政府要強化對農村環境的管理
政府對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個: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確實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切實加強農業污染的監管和執法力度,把農村環保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同時,要增強各級領導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積極發展有機農業、鼓勵建設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通過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從根本上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2.2二是擴大農業生產規模
制定政策,鼓勵土地由分散經營向集中經營轉變,由農戶經營向農莊經營轉變,努力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農業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強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國環境管理主要是通過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而這種管理方式只對點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對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的意義不大。這種情況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狀況,收集農業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礎資料,進行適合國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與政策研究已是環境污染治理的當務之急。
3.從農村環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當前,農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點應該放在環境治理上,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應操之過急。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實力及技術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環境處理體系顯然是不現實的,必須針對農村地區的資源與環境條件,開發推廣切實可行、因地制宜的、較低成本的處理技術,然后共聚財力,分級實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鄉鎮工業污染
當前,鄉鎮工業污染控制應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環境管理機構,完善農村環境管理網絡;完善鄉鎮工業園區,建設一套完善的環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環境治理設施;優化鄉鎮工業布局,增強農村環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術創新和推廣,發揮技術創新在鄉鎮工業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質
傳統工業經濟的發展不斷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如水土污染、氣候變暖、濕地萎縮、草地退化、物種滅絕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近幾年的洪澇災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異常病毒的產生,就是最好的例證。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傳統工業所采用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的破壞,而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也必將影響或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和健康幸福。因此,摒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世界各國的唯一出路,而生態工業園是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的最佳選擇。所謂生態工業園是指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工業生態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它對物質能源的使用采取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即3r原則),從而實現物質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廢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由于生態工業園具有突出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現已成為傳統工業園區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為生態工業園區中的民眾,參與環保就顯得更具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一、生態工業園區民眾參與環保的重要性
環保是一項全民性的公益事業,除依靠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力量之外,它還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指出:中國環保形勢嚴峻,公眾參與程度低是要因。公眾作為世界環保事業的最初推動力,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沒有公眾的參與,環保事業就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國外經驗表明,公眾參與不僅是環境質量得以長久維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監督政府和企業履行環境管理與保護義務的龐大社會力量。在生態工業園區中,民眾參與環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彌補政府主導型環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環保政策的貫徹執行
環境保護是一項耗資巨大、歷程漫長的系統工程,它的復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只能由政府來擔任主要管理者,負責環境政策的制定、執行、監督以及宣傳和教育等各項環保事務。這種政府主導型環保制度往往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強調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從事環保、干預環保,政府幾乎要承擔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全部責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或抑制了公眾對環保的參與,公眾的環保潛力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如果在生態工業園區中鼓勵民眾積極參與環保,形成濃厚的環保氛圍,那么整個園區的生產與排污將會受到政府和公眾的雙重監督,園區生活環境也會時刻受到民眾的關注和愛護,從而彌補了政府主導型環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業、集體或個人走人環保軌道。與此同時,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也意味著對環保的理解、重視和支持,進而有利于政府環保政策的貫徹與執行。
(二)園區民眾全員環保樹立榜樣,有利于擴大環保隊伍與環保范圍
生態工業園區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后的第三代產業園區,其優越性是以往任何工業園區所無法比擬的,已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工業園的“發展終結”。在這樣的園區里,民眾整體素質高,環境質量要求高,環保意識強,能夠為周邊城區的居民樹立環保榜樣,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邊居民,堅定他們參與環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們參與環保的興趣和速度,進而促使環保隊伍與環保范圍得到不斷擴大,同時也有助于加快環保型社會的建設步伐。
(三)民眾自覺環保養成環保習慣,有利于提升園區形象和節約資源
社會不斷的發展會形成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態工業園中,民眾的自覺環保行為,也是園區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和園區成熟的標志之一。生態工業園作為一種新事物,它要經歷從產生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因素、各種力量的不斷作用和影響,才能日趨完善。同樣。民眾環保習慣的養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的宣傳引導和時間的沉淀。然而,一旦民眾真正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自覺參與環保,形成環保風氣與時尚,那么整個園區的形象必將得到質的提升,園區的競
爭力和社會資源的節約也必將得到明顯的加強。
二、在生態工業園區培養民眾環保意識的途徑
生態工業園作為工業園向前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保護環境是它的必備功能,也是生態工業園優越性的集中體現。而環境保護涉及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綜合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學術機構、社區以及家庭和個人等各種層面的力量,才能實現全方位的環保。在此,筆者結合國內外已取得的環保經驗,對生態工業園區民眾環保意識的培養途徑作初步探討。
(一)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園區民眾環保意識
關于環保的宣傳教育。《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中指出:“各國應通過廣泛提供資料來鼓勵公眾的認識和參與”。然而,“2007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表明: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42.1分,環保行為得分為36.6分,環保滿意度得分為44.7分,三項指標均不及格,這說明中國公眾對環保的認識水平和參與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強與提高。目前,在培養公眾環保意識與參與行為方面,政府主導的宣傳教育活動和新聞媒體傳播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體到生態工業園中,首先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級管理者和廣大民眾的生態意識,宣講生態工業的有關理論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強生態工業園區的信息交流及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國內外網站、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宣傳生態工業及園區環境建設的標準與要求、環保知識與操作。最后還要精心制作和發放環保資料,組織各項環保專題活動,讓公眾充分認識環保的責任和義務。通過系列宣傳與教育,園區民眾的環保意識將會得到顯著提高。
(二)充分發揮園區環保組織作用,提高民眾環保參與程度
從2005年至2008年的“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可以看出:公眾普遍認為保護環境主要是政府的職責,在環境意識上具有強烈的依賴政府傾向。然而,客觀要求表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環保事業除依靠政府行為之外,還需要利用各種社會力量,才能取得滿意的成效,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環保組織的作用。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的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建立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環保組織是聯系政府、企業以及公眾的信息橋梁,是環境的愛護者、監督者和保衛者,也是政府環境治理的重要補充。環保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如德國政府常常因為環保組織的抗議而不得不放棄修建高速公路的計劃。國內也有許多高污染項目因環保組織的反對而被迫停止或遷移。因此,在生態工業園里有必要成立各種形式的環保組織或環保團隊,并賦予相應的職責和權限,讓其高效的服務于政府和大眾。環保組織提倡保護環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壞生態平衡,其組織的功能和目標有利于獲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往往能夠影響和團結公眾、凝聚公眾力量,并加以引導和帶動,進而提高公眾環保參與程度。
(三)引進環保設施與設備,為民眾養成環保習慣創造條件
客觀因素對環保意識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其中各類環保設備的配置可以有效促進環保意識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場所安裝的環保設施和設備,會給路過的人群產生視覺“沖擊”,觸發環保感性認識。進而形成潛意識里的環保觀念。當然,生態工業園區的環保質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環保硬件上,環保硬件為園區民眾實施環保行為提供便利,為民眾養成環保習慣創造條件和機會。可以說。環保設施與設備的引進,不僅是提高園區民眾環保意識的有效方式,更是民眾養成環保習慣的物質保障。在發達國家的環保體系中,環保設施的建設得到普遍重視。如德國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環保設施的投入。而且還采取措施鼓勵家庭購置環保用具。現在每個德國家庭里通常有五個環保桶。分別用來存放包裝物、廢紙、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過對垃圾的分類和環保工具的使用,德國人的環保意識變得根深蒂固。
(四)加強園區生態文化建設,催生和鞏固民眾環保意識
關于生態文化的概念,中國社科院余謀昌教授在著作《生態文化論》中闡明:生態文化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保護生態環境、追求生態平衡的一切活動和成果,也包括人們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也就是說。生態文化所倡導的目標是保護生態環境、追求生態平衡,這與構建環保型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在生態工業園中,生態文化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是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精神導向。加強園區生態
文化建設,就是要樹立文明的生態觀念、堅持科學的發展方式以及倡導綠色的生活行為。由此可見,通過園區生態文化建設。能夠樹立公眾的生態文明觀、科學發展觀,培養公眾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綠色的消費理念,實現“經濟人”向“生態人”的轉變。然而,從意識的形成過程來看,由于受到園區生態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公眾的環保意識也會逐漸的被動的產生,井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加強和鞏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態文化理念促進國人環保意識,使得民眾環保意識大大加強。
(五)制定園區環保制度與獎懲機制,強化民眾環保行為
環境污染來自各行各業,環境保護也因此困難重重。為實現生態工業園區環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種環保制度,以便規范各級管理者和公眾的環保行為。園區環保制度通常包括環保機構制度、環保組織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環境狀況公布制度、環境糾紛處理制度、環境問題論壇制度以及環保監督與決策制度等。環保制度是實現園區環保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園區民眾在環保制度的制約下,環保意識會不斷提高。環保行為也會不斷規范。此外,由于環保獎懲機制的缺失,導致我國公眾環保參與面窄、積極性差、形式單一。所以還要建立園區環保獎懲機制,以便調動民眾環保積極性、強化環保行為。在日本,環保獎懲機制的運用顯得比較普遍和成功
引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達和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目前我國在開發、加工和利用礦產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多種生態環境問題。隨著各種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加大,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最突出、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一、提高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意義的認識
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提高了我國的世界地位,以及綜合實力,但是隨之而來的生態資源問題也日益嚴峻,對于礦山開采領域來說,其開采礦石的過程中,原本就是一種機械式的破壞大自然的過程,因此,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那么所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就會更加嚴重,這樣一來,資源生態問題與經濟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同時也非常不利于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各省市中的相關部門應該以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充分體會到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從而盡快轉變自身職能,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的完善和制定的新的制度,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環境保護方法,從而有效維系好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和諧[1]。
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基層礦山管理部門和企業業主的生態環境意識薄弱
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非常重要,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但是,實際管理中,政府對于資源開發過于重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所忽視,這就導致了基層礦山管理部門以及企業重生產,輕生態的現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管理部門更加重視業務管理,對于生態環境的監督和管理力度越來越減退,人們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利益,從而忽視長遠發展。這對于礦山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2、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能力有待提高
從我目前的生態環境法律規章制度以及相關條例中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相對較少,在很多問題上沒有明確規定,這也是我國目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問題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在生態環境保護執行力度上,我國一部分地區在礦上生態環保工作上還是十分薄弱,具體表現為:執行機構體系不健全、在很多環保單位內部,根本沒有單獨的生態保護科室,其次管理人員的素質低,不重視自身工作,環境監理的專業人才相對缺乏,其中還有少數人員在礦山環保中對于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不夠重視,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基于上述種種問題,導致了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沒能得以有效控制和解決[2]。
3、礦山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職能相互脫節
現階段,我國環保局在礦山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方面,雖然已經逐漸加大了力度,但是與實際要求相比,還是遠遠不夠,國土資源部在礦山環境管理職能上缺乏明確規定,也就是各部門的責任和義務都沒有明確,環保局項目審查與監督部門分別隸屬于不同的科室,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和聯系,在具體進行工作的時候,由于管理部門與監督部門長期處于相互疏離的狀態,因此,就會出現工作相互脫節的問題,同時采礦許可證與環境許可證件的審批也相互脫節,造成審批不管監督,監督無法真正履行的被動局面。具體到礦山項目的環保上,還沒有突出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特性,不能從源頭上把握生態環境關。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的生態部門不能真正履行其職責,不能實現礦山項目建設前期和生產過程的全程監督。
三、解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對策建議探究
1、健全礦山生態環境許可證制度
第一,應立法規定礦山企業在進行礦山開發前不僅必須申請礦山生態環境許可證,還要具備環境計劃、開采方式、環境影響評價、資源評價、復墾計劃登記等資料,并對具體的計劃方案、評價標準、開采及復墾的具體方案做出具體要求。第二,應當限制礦山企業的排污量,建議由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及審核,審核時一定要對申報材料進行嚴格的核實,匯總當地排污總量信息,根據本地區的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數,通過可行性分析和擇優計算,確定礦山企業的允許排污量。
2、深化礦山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在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及法律之后,我國在《環境影響評價法》頒布實施后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處理我國礦山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針對礦山項目的特殊性仍然存在不足,建議在下列方面予以加強。第一,在對區域環境實行評價時,充分考慮礦山周邊生態環境的復雜性、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潛伏性。第二,對礦山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加大對環境影響的預測評價,盡量避免預測結果帶有主觀性。第三,要定期地對礦山開發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做動態的環境影響評價,使開發活動與環境影響評價同步進行。
3、建立完善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
首先,采礦權人必須依法履行礦山環境治理的義務。保證金是采礦權人為履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義務而繳存的保證資金,促使采礦權人保護地質環境和自然景觀。其次,保證金數額的確定也要與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不得過高或過低。再次,建議有地質環境治理任務的地方政府設立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對停辦、關閉、閉坑的礦山,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治理。保證金的繳納數額的多少必須能夠保障礦山生態環境可以得到全部完整恢復和治理。第四,如果礦山生態環境的治理成效顯著,環境恢復較好,那么當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驗收合格后,保證金及其利息會全部返還給礦業主。
4、完善礦山生態環境污染監督檢查制度
為了加強我國礦山的環境治理,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在礦山生態環境監督檢查制度中,政府要對礦山企業環境治理的進度與程度進行監督檢查,并規定報告制度;要嚴格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落實企業具體的治理責任。可以借鑒國外的有效做法,在每個礦山設立一個礦山監察員,幫助有關執法部門進行一線執法。
5、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污染強制保險制
礦山開采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大,極易受到氣候和地質災害的影響,尤其是遇到地震、泥石流等不可抗力時,往往給環境和他人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根據我國民法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來看,又無人承擔相關責任,從整個社會效益來說,對整個社會乃至受害人均不利。因此在此情況之下,建立礦山生態環境責任強制保險制是刻不容緩的[3]。
6、完善土地復墾制度
目前,隨著我國礦山開發活動的全面開展,對礦山土地復墾法律制度作一個完善勢在必行。在土地復墾制度中,采礦企業應該上交土地復墾計劃,明確土地復墾及治理的對象、治理目標、治理辦法、實施的進度和成本等內容,由主管部門監督執行。
結束語
采礦產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礦產資源的開發也不可避免地使礦山周邊的生態環境遭受了破壞。我國現階段由于法律制度的滯后助長了這種趨勢。因此針對這一現狀,根據我國目前在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本國國情,汲取國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先進經驗,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可以說勢在必行且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前言
伴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森林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也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的同時,還應著重保護生態環境,這是因為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緊密相關,并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在有效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全面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本文對于森林綠化、生態建設、保護這三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森林綠化
森林綠化是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手段,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和工作的基礎保障。森林綠化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森林自身具有美化環境、蓄存水資源、抗風固沙的功效,它和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保障,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搖籃[1]。森林綠化隸屬于生態林業事業,它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系統工程。
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一)森林、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近年來,我國面臨的嚴重的河流泛濫問題,這不僅給我國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還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構成嚴重威脅。植被破壞、亂砍濫伐是引發洪水泛濫的主要原因,進而出現水土流失。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它在洪災預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森林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根本。
(二)森林、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系統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相反,經濟的發展還能優化生態環境,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連。人類的生產生活的開展,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為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毫無節制地向生態系統索取,這不僅會破壞自然資源,還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有時嚴重可能出現經濟倒退[2]。
三、生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因素
現階段,我國與發到國家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是因為我國生態建設水平并不高,影響因素眾多,例如,國家的整體實力、生活水平等,具體因素如下:
(一)森林資源極度缺乏。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目前,我國人均森林面積較為理想,大約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但人均森林蓄積量較低,幾乎名列世界末端,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生態建設不完全。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生態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可知,相關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這是因為,雖然實現森林綠化的面積較多,但質量幾乎都不合格。例如,在森林綠化中存在品種單一、成活率不高、養護不到位等問題,無法達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三)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規范不完整。一直以來,人們均忽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進而導致與之相配套的法律規范不完整,外加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可行的獎懲與鼓勵機制,這大大增加了森林綠化、生態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難度系數。
四、有效開展生態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一)從長遠角度出發規劃生態建設。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愈發關注經濟效益,忽略生態環境保護,現階段,我國生態系統面臨嚴重的破壞,其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我們應從長遠角度出發,科學規劃生態建設,全面分析,循序漸進。另外,還要緊密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可在現有林區內設置自然保護區,依據生態系統的實際類型合理劃分、科學布局。對于國家珍貴、稀少的動植物,應加強保護。同時,在規劃的過程中,還應有效考量[3]。
(二)加強宣傳。宣傳是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關鍵,加強宣傳,不僅能增強社會各界的環境保護意識,并能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可以印發宣傳手冊,也可以組織觀看環保視頻,旨在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來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明確生態環境是我們全人類唯一的,也是共同的生存環境,不可替代,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政府作為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的主要資金來源,應加大扶持力度,并將相關投資列入財政預算的范疇,提高關注度,優先開展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工作。這是因為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資金支持,經濟資源是其正常開展的必要條件。例如,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科學研究和防火等各種活動均需要資金支持。同時,還應全面管理在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中的投入的資金,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金,并編制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管理補償規范,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保護生態環境,進而實現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另外,制定科學的優惠政策,有效發揮政府在生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積極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對于長期貢獻于荒山開發的人員,應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鼓勵,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使其切身體會到政府的重視度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四)注重管理。行政管理是有效開展生態建設以及全面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應注重管理。為進一步推進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我們應制定具體、規范的管理職責,明確自身職責,實施逐步管理。在生態系統中,成立專門的保護管理部門,且主管部門應定期檢查保護情況,同時,及時報告上級領導。結合我國基本國情,構建科學、可行的管理制度,對于表現積極的人員應給予一定的鼓勵,并嚴肅懲處表現消極或者犯錯誤的人員,如若違反法律,應對其實施法律制裁,借助法律處手段來規范和約束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工作。與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相關的各部門之間,應加強交流溝通,協調合作,全面落實生態系統重建工作,快速恢復生態系統。
(五)全面種植闊葉樹。現階段,人工生態林種植、砍伐以及修復過程中面臨較多問題,為改善這一現狀,我們應全面種植闊葉樹,且完成種植工作后,禁止采伐,這是因為闊葉林不僅具有抗風固沙的功效,還具有較強的蓄水功能,綠化配置較為合理,大大推動了林業生態建設進程。另外,種植闊葉樹時,國家會給予一定的補助,并且在特定的年限后會將其劃給集體。
結語
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連,我們應為子孫后創造一個不存在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從森林綠化著手,有效開展生態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并妥善處理森林綠化、生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全面保護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永續。
參考文獻
生態園林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其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新形勢下,積極探究生態園林建設有效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1.生態園林建設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與價值
1.1改善城市環境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人口密集程度越來越嚴重,城市綠化程度降低。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大量廢棄物、CO2、污染物嚴重危害城市環境。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注重了對植物景觀的運用,不同的植物按照一定的風格構成了綠色空間,大量植物的種植和栽培有效改善了空氣質量以及城市環境。
1.2合理規劃城市空間
生態園林的建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地對植物進行空間造景,結合城市具體地形與氣候特點合理搭配植物。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按照生態園林的建設方案,可以在更好地滿足人們觀賞、娛樂、休閑的基礎上,對城市空間進行合理規劃。生態園林建設以生態環境為起點,合理規劃、科學設計,通過盡可能地加強植物造景與地形的融合,避免了生硬的人工痕跡,進一步提升了自然環境與植物搭配的融合程度。與此同時,生態園林建設基于植物多樣性原則,綜合城市空間規劃以及植物特點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環境質量與舒適度以及城市空間規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1.3綠化城市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結合了植物的高低、形態、色彩等情況,使生態園林看起來疏落有致、主次分明。生態園林的建設按照生態學原理,充分運用了植物特性、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構建出了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使生態園林處處體現出自然環境之美。總之,生態園林建設在美化環境、綠化城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加強生態園林建設。促進環境保護
2.1以生態平衡為主導
生態平衡系統指的是在較為穩定環境中的生態系統,此系統內部功能與結構協調發展,能量輸出與輸入之間平衡發展,進而充分發揮出系統整體效益。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目標就是保護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在生態園林建設中,必須站在長遠的發展角度,著眼于整體生態環境建設,科學規,結合城市地形地貌、自然景觀、江河湖泊以及本土植物等進行造景,協調組織多種因素,將其直接引入生態園林建設中,既能提高生態園林的觀賞性,又能提升園林的生態價值。例如,合肥、南京、麗江等城市均開始將森林、綠地、生態植物等引入園林建設中,積極建設與城市發展實際相吻合的生態園林景觀。
2.2遵從生態位原則
生態位指的是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的作用、功能以及地位。生態位原則直接決定了環境與物種之間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具體關系,決定著園林植物的選擇與搭配,并直接影響著生態園林的綜合功能與審美價值。在生態園林建設中,必須遵循生態位原則,充分考慮不同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植物類型,預防不同植物互相競爭的局面。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復式群落結構能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進而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園林景觀。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充分結合區域特點,合理地選擇樹木、植物。與此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物種在營養、時間、空間上的生態位差異,合理搭配植物,進行植物造景。例如,杜鵑與槭樹搭配不僅能保持生態景觀、群落的穩定性,還能提升生態園林景觀的整體價值。
2.3保持物種的多樣性
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之外的很重要的主題。世界各個國家都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當代的經濟學也朝著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倫理學就是貫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路徑。隨著三者的融會貫通,一種新的倫理道德即融生態道德、經濟道德于一體的生態經濟道德,已經成為了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保護環境、走生態環保之路,日益成為社會團體的責任時,電影工業卻沒有把環境保護納人電影生產過程的考慮范圍。中國電影界的導演們以促使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為由,以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危害為代價,拍攝出一部部并不“偉大”的藝術作品,這無疑呈現出我們這個時代追求電影發展的某種偏頗。
一、《無極》的生態之災
2006年5月9日,在杭州舉行的“城鎮和風景區水環境治理國際研討會”上,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對《無極》劇組破壞生態的事實作了嚴厲的批評,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2006年5月16日,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通報了電影《無極》劇組破壞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態環境的調查情況。指出《無級》劇組拍攝活動中違背了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有關規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并責成云南省環境保護局依法對劇組進行處罰,限期恢復拍攝地生態植被。Www.lw881.com
二、生態經濟道德視角淺析
生態經濟道德的興起,是人類在總結近代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模式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主張走一條無害于環境的經濟發展道路,以及對生態經濟中倫理問題全面思考和深人研究的結果。它本質上是20世紀人類對現代經濟發展道路批判性反思和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科學研究的產物。
(一)生態經濟道德主張全面公平原則
全面公平原則具體體現為經濟公平、生態公平與倫理公平相結合。它包含了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和分配有限資源的整體公平性三層意思,它不僅要追求并要努力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要實現當代人和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向所有的人提供實現美好愿望的機會。當《無極》中呈現高山杜鵑花海的畫面時,現實中美麗百年的花海盛景卻難以再現。《無極》呈現給現代人美麗的畫面,卻以犧牲現實中未來幾代人的資源享有權為代價。《無極》讓高山杜鵑花海的畫面只停留在了膠片上,違背了生態經濟道德主張的全面公平原則。
(二)生態經濟道德主張綜合效率原則
綜合效率原則不僅要求重視經濟效率和經濟發展,而且要求重視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重視倫理效率和倫理精神的發展,實現人的倫理精神與經濟效益、優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無極》作為一部商業大片,投資方投人巨資,為了要求票房和經濟回報,影片拍攝中追求場面恢弘畫面綺麗也在情理之中。但《無極》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惜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忽略了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后代人的環境權利為代價拍攝影片。《無極》的拍攝完成不僅有經濟的投人,還有大量不可彌補的環境生態的投人。最后留下的“爛攤子”充其量給錢了事。就像某當事者所言,《無極》劇組已經給當地政府留下了大量的財物,希望在劇組離開后,有關部門能清除所有垃圾和建造。但是,這種否認破壞香格里拉環境的說法只是一種責任的推卸,而且這種用“錢”來換取“原始生態破壞”的邏輯是對生態和法律的挑戰和蔑視。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極》的成本是巨大的,是無論多少票房都挽回不了的。《無極》只看見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倫理效率和倫理精神都隨著生態的破壞而遭到了踐踏。
(三)生態經濟道德主張互動和諧原則
互動和諧原則是將人類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保護環境的活動與培育健全人格、造就人的全面發展等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把追求生態、經濟與倫理的和諧視為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在一種良性和動態的情景中抒寫人類的歷史。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講:“陰陽和諧,萬物生長;陰陽不和,萬物枯竭。”可見人與自然和諧之重要。一部電視、電影能給當地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能帶來較高的知名度和聲譽,《喬家大院》、《劉三姐》等等就是實例。
但這種斥巨資打造大實景演出,有沒有破壞自然與人類生態和諧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怎樣建立和諧的社會?《無極》等影視作品,以追求上座率為手段,帶給人們娛樂以及美的享受的同時,卻片面追求經濟回報。影片的生產過程沒有考慮到生態、經濟與倫理的和諧,違背了生態經濟道德,是建設和諧社會中“不和諧”的敗筆,其破壞性的結果是無法彌補的。電影藝術屬于人文形態的文化,山水景觀屬于自然形態的文化,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既要創造新的人文形態的文化,也必須保護已有的自然形態的文化。以破壞自然形態文化來創造人文形態的文化,那是得不償失的。
三、《無極》背后的思考
目前,我們也不能把破壞生態環境的矛頭唯一地指向《無極》。《無極》只是破壞生態經濟道德的載體而已。據《人民日報》報道,在很多省市的景區管理者看來,劇組到本地拍攝是“難得的機遇”,可以由此擴大景區影響,也能收取一些費用,于是爭相打起“影視旅游牌”。不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對普通游客實行限制的同時,卻對影視“英雄”、“俠客”們敞開懷抱,也正是出于同樣原因。但是,在看似“雙贏”的局面背后,卻是這樣的現實:一些影視劇組考慮的只是美麗的畫面能否帶來票房,能不能獵奇,能不能有看點,以至為一個鏡頭、一個場景不惜糟蹋生態環境,完工后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就像某當事者所言,“留錢”了事。許多原始生態是數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形成的,破壞了便無法復原和再生。這些原始生態景觀任何人都沒有權力破壞,任何人也沒有權力允許破壞。劇組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明星作為公眾人物,都應帶頭遵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無論拍什么作品,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無論是什么人,都不能凌駕于社會道德規范和國家法律規定之上。
一些政府官員追求當地的經濟效益,想通過影視的宣傳來擴大知名度,想通過招商或者旅游來提高自己的政績。面對《無極》的青睞,云南省給予了極大支持。據新浪網的報道,香格里拉縣縣長馬文龍曾經說:“得知陳凱歌選中碧沽天池作為《無極》的拍攝地,我們非常高興,認為這對香格里拉、對迪慶州的美麗風光,是一次非常好的宣傳機會。”當時政府部門相信,將來隨著《無極》的熱映,碧沽天池和香格里拉的美麗將更大范圍地展現在全世界觀眾的面前。
其實,影視制作既是文化活動,也是商業行為。不是到哪里拍攝,就能給哪里樹立形象,帶來政績的。對于原始生態景點來說,保護好才是最大的政績。生態經濟道德并不僅僅是對企業的約束,對政府部門也同樣實用。政府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生態經濟道德也應該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景區政府應當誓惕用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短視行為,審慎利用影視旅游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只管開綠燈放行,尤其是對原始生態和國家文物景點的拍攝,更要依據相關法律制度對劇組作好規范和管理。這不僅是對法律制度的遵守,更是對倫理道德的維護。《無極》造成的傷害無法彌補,破壞的原生態很難再恢復。但有始就有終,以后的電影、電視劇組更應注意,《無極》事件也不應再擴大和蔓延,當地政府以此來發展旅游經濟的模式應有所創新和改變,應一起共同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文化及精神家園。
作為人類精神產品電影的拍攝,選取風景秀麗的名山秀水、古色古香的歷史古跡、人跡罕至的荒漠大川拍攝,是無可厚非的。在美輪美灸的背景中演繹奇異浪漫的故事,在提供給觀眾藝術享受中獲得市場回報和國際影響。但是,在將綺麗壯觀的美景攝人鏡頭時,卻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悠意破壞,甚至釀成難以估量的損害,這就令人憤感、遭人譴責了。電影拍攝似已成為自然的禍害、生態的殺手了!就像好萊塢環保大片《后天》的尾聲中說道:“我們為了自身的便利,忽視了環境,一直以來對環境肆意破壞,從來沒想過要付出代價。現在,我們知道錯了。”
參考文獻:
[1]李長虹.誰來消除《無極》生態之災?[n].人民日報,2006年4月18日.
[2]王軍.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
2.愛護花草樹木設施, 對破壞綠化設施的行為要敢于制止并舉報;
3.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隨意亂扔瓜皮果殼、煙頭,不隨地吐痰;
1.農業及農業生態環境的相關概念闡述
1.1農業生產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種產業統稱為農業,包含了植物生產、動物生產以及微生物分解三個環節,也就是一種生命物資的再次生產。每種生物對自然環境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長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不同的環境條件是由不同地區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共同構成的,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也恰好決定了農業生產的能力強弱。因此,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從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以及水資源條件入手。
1.2農業生態環境的概念。為人類生活、生存服務的一種生態環境系統叫做農業生態。農業生產可持續進行的根本基礎是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環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相當明顯,因為是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國現階段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
2.1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現代化發展和工業迅速發展已嚴重影響了農業生態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工業的發展導致了太多工業“三廢”的產生。而這種工業“三廢”產生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對于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工業“三廢”污染了土地、大氣和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其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沒有科學的使用農藥和化學藥品,造成了很多殘留藥品和工業制品的存在。諸如秸稈焚燒、牲畜糞便等問題。最后,大氣污染也是源于工業發展導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增多,使氣候變暖、酸雨、天氣炎熱、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逐年遞增。惡化的農業生態環境已經影響了農業耕地資源以及農業生產的保有量。
2.2水資源污染目緊缺嚴重。一方面,水資源被污染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一些重金屬離子,會在農作物體內積累,進而會影響人體健康;水中若有化學藥劑,會抑制農作物生長,有的也會導致農作物基因突變,降低產量和質量。另―方面,水資源短缺也會影響農業灌溉,使得農作物生長缺少必要的水分,會導致農業減產。
2.3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據科學觀測,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頃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噸;土壤中的氮、磷、鉀、有機質等養分也同時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間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劇了干旱的發展,其結果是農作物產量很低,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2.4耕地資源逐年遞增。我國人口基數大,耕地面積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國家。工業化進程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尤其隨著人口增長。我國的耕地資源將會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最終將導致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徹底崩潰,整個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丟失。
3.解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措施
3.1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工業“三廢”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這就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重點加大針對農藥、化工品以及飼料添加劑等會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學使用農藥要大力推廣,堅決淘汰高殘留的農藥和化工品。根據農業生態所需的土壤環境優化施肥方法,改進施肥結構,最終實現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完善合理的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是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監督和檢察體系。通過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逐步進行農業土地使用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利用宏觀調控進行耕地面積的穩定。另一方面,加強因地制宜,積極性性適應性耕種和開發。同時,將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技術開發、研究、應用和推廣與管理體系相互結合起來。
3.3積極保護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我國耕地數量和面積逐年遞增的狀況,一定要進行耕地的保護,樹立保護耕地的意思。針對耕地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實行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確保農田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
絕對生態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和對生態價值的確認,在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曾起過積極影響。絕對生態主義為生態價值添入科技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哲學基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以人類為核心,強調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劃分,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截然對立。這種明顯的“反自然”屬性,使人并不對自然社會承擔任何的法律和道德責任。以往的科技立法大多以追求經濟進步為宗旨,技術中立主義無法掩飾現代科技立法所造成的生態道德危機。
因此,人們應該構建以生態價值為導向的科技立法,其生態價值的內涵應借鑒“絕對生態主義”的生態倫理思想,構建以生態價值為基本取向的科技立法。因此,絕對生態主義對建立以“生態價值”為基本取向的現代科技法規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二、絕對生態主義的理論局限性及其阻礙作用
當前生態危機嚴重,絕對生態主義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批駁,一度成為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重要的倫理準則。但其否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特殊性,不僅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阻礙環境保護實踐。
絕對生態主義把整個自然界看作一個生態系統,認為系統中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自成一體,而人只是系統的一部分。自然萬物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人賦予的,其存在本身即代表它的價值。這就否定了人類在生存環境中的優越性,忽視了人與其它非人類生物的不同之處。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獨特一員,擁有其他生物無可比擬的智力優勢,否認這一點即否認了人在保護自然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受絕對生態主義的影響,我國傳統生態補償制度忽視人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調動其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而補償決策也產生了較大的問題。馬克思哲學認為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但絕對生態主義沒有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補償方案的不合理,必使保護區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大打折扣。生態中心主義認為人對生態環境的支配造成了生態危機,只要人放棄支配權,就能解決問題。受此影響,傳統生態補償制度中采取行政主導的方法,“自上而下”強制執行,這不僅缺乏合法性,而且難以被當地居民認可,使得群眾往往處于被動的或與生態保護區對立的立場。
另外,生態中心主義在處理現實世界兩大重要關系時,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只是認識到人與非人類物種之間的不平等,卻未認識到隱藏在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當生態中心主義強調要關注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問題時,卻把人們的視線從貧困、社會公正以及發達國家(或地區)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援助問題上轉移開了。以犧牲當地居民的利益為代價來執行環保實踐,最終會導致各種矛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