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9 15:28: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糧食生產形勢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的第一年,是爭創全國農業經濟總量第一市的沖刺之年。我市緊緊圍繞糧食生產總目標,堅持穩定面積、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發展思路,加強技術集成研究,加快普及主推技術,優化品種應用布局,保證了全年糧食生產實現“十年增”。鹽城糧食生產又迎來一個豐產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68651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糧食總產“十連增”。棉花和油料播種面積有所調減,棉花產量減少,油料產量有所增加。
一、糧棉油生產情況
(一)、糧食生產情況
1、總產量持續增長。2013年全市糧食總產達68651萬噸,比上年增138萬噸,增長13%。總產量創歷史新高,連續六年超過600萬噸,八年超百億斤,是全省唯一的百億斤產糧大市。全市夏糧產量為25957萬噸,比上年增7%;秋糧產量為42694萬噸,比上年減少327萬噸,下降08%。其中:小麥總產202萬噸,首次突破200萬噸,實現恢復性增產,比上年增加194萬噸,增長106%;大麥總產529萬噸同比減少15萬噸;水稻持續增產達到34811萬噸,同比增加5萬噸,玉米總產65萬噸,比上年減產49萬噸。
2、播種面積溫和放大。2013年糧食總播種面積達145848萬畝,比上年增加1032萬畝。創歷史最高記錄。全市糧食因面積增加而增產48萬噸,因單產增加而增產9萬噸。全市夏收糧食播種面積為6893萬畝,比上年增加近87萬畝,增長13%,種植結構明顯呈現為“小麥面積增加、大麥蠶豌豆減”格局,其中小麥面積5331萬畝,較上年增加143萬畝,增長27%;大麥面積138萬畝,比上年減少084萬畝,減少06%;蠶豌豆面積1824萬畝,減少467萬畝,減幅達204%。秋糧面積7692萬畝,比上年增加105萬畝。從秋糧種植結構看,稻谷種植面積繼續增加,玉米豆類及薯類面積減少。稻谷面積達到55971萬畝,比上年增加9萬畝,增長16%,是七年來的最高水平;玉米面積小幅回落達到1467萬畝;豆類面積減一成半為529萬畝;薯類面積939萬畝,比去年減少082萬畝。
3、單產增幅趨于穩定。2013年糧食單產4707公斤,比上年增加62公斤,增長13%。夏糧3766公斤,比上年增加202公斤,增長57%,為糧食“十年增”立下汗馬功勞。其中小麥畝產為3794公斤,比上年增加271公斤,增長77%;大麥單產為384公斤,比上年減少86公斤,下降22%;秋糧單產555公斤,同比上年減少5公斤,其中水稻6219公斤,比上年減少62公斤,下降1%,玉米、大豆受今年持續高溫影響,單產下降較大。玉米單產443公斤,同比減少29公斤,下降65%,豆類單產171公斤,同比減少178公斤,下降一成。薯類單產4864公斤,同比減少217公斤,下降44%。
(二)、棉花種植面積跌至100萬畝,總產減少過萬噸,單產為2004年以來最好水平。2008年以來,受用工成本上升、農資價格上漲以及國際棉花低價擠壓等因素影響,我市棉農信心受損,棉花種植面積連續6年下降。2013年我市棉花播種面積1003萬畝,比上年減少了21萬畝,下降173%,再創歷史新低。單產創2004年來最好水平,單產達到972公斤,同比上年增加72公斤,增長8%。2013年總產達到975萬噸,同比減少11萬噸,下降107%。僅占歷史最高水平的2004年的351%
(三)、油料面積持續幾年下降、油菜單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總產小幅增長。近幾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的連續減少,2013年我市油料面積1573萬畝,比去年下降42%。其中油菜播種面積達到136萬畝,比歷史最高的2004年減少近89萬畝。但由于高效生產技術與高產優質品種等各項技術措施基本落實到位,單產仍繼續保持全省前茅,畝產1984公斤,比上年增加136公斤,創歷史新高,總產27萬噸,比去年增加06萬噸,總量在全省僅次于南通市。秋油面積維持上年水平,總產與上年持平為45萬噸。
二、2013年糧棉油生產的主要特點
1、強化政策落實提信心。全市上下認真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努力從政策層面上調動和保障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農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糧食作物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高標準糧田建設、糧棉油高產增效創建等項目等政策的全面落實,各項良種補貼全部發放到位,1億多元糧食直補和84231萬畝、87億元的農資綜合補貼,同時,中央財政下達的“一噴三防”物資補助資金2277萬元,全部按時發放到農戶,對小麥赤霉病成功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強化科技服務促增收。圍繞區域平衡高產,深入推進以整縣實現稻麥畝產1000公斤為主要內容的噸糧縣創建活動,全市及大豐、東臺、鹽都、射陽、阜寧等縣(市、區)均已達到畝產稻麥噸糧。依托高產創建、噸糧縣創建,重點推進水稻小麥、水稻油菜、玉米小麥等周年高產模式攻關,總結、推廣了一批區域性周年高產集成技術和栽培模式。加快推進農機農藝結合,不斷提升機械化種植水平,東臺、大豐、建湖、阜寧、響水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
3、服務指導有效。全市切實加強組織發動、媒體宣傳和服務指導,夯實全年糧食增產基礎。在春季農業生產、春耕備耕、赤霉病防治等關鍵時期,組織服務隊赴各地服務指導面上生產工作。組織千名農技人員掛鉤到村全程服務農業生產活動,在農時生產關鍵季節深入一線、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密切與氣象、水利部門合作溝通,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媒介,廣泛雨情、水情、農情等信息,因時制宜加強夏熟生產的信息服務指導。
三、豐收后種糧戶的期盼
一是渴望政府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國家雖然重視農業科技投入,但地方農業技術人員還是太少,因文化程度的限制種糧戶特別是種糧大戶普遍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學習,對農業新技術掌握的較少。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培養更多的專家、種田能手,普及農機技術人員,通過基層農技人員的示范帶動,讓現代農業技術惠及更多的農民。
總的來說,各地農村信用社在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各屆的支持下,因地制宜、主動出擊、措施得力,取得了清非工作的重大成效,信貸資產質量明顯提升,加快實現了階段性工作勝利。絕大部分地區農信社初步完成了以縣級聯社為法人的產權制度改革,有的已發展成為農村合作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但是,從當前各地農信社清非工作的實質效果來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信貸資產質量低下的實質,不良貸款前清后增現象較為普遍,清非工作形勢十分嚴峻。
1.隱性不良持續加大,信貸風險較為突出
近年來,各地農信社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加大到期貸款回收,從數字和報表上反映,不良貸款不論從占比還是余額較年初都有所下降。表面上看,不良貸款實現了票據后續監測要求的“余額占比”雙下降,但實際上大量的隱性不良仍然存在,并且表現為前清后增。相對應的,不良貸款的偏離度也逐月增長,造成了信貸資產五級分類的嚴重偏離,同時也就造成了信貸分類會計信息的反映失真,給領導決策和監管部門的風險監管造成了一定的誤導。目前,各地農信社隱性不良貸款的大量存在和持續加大已成為農村信用社發展的一大包袱和一大隱患。
2.清非難度較大,現金收回率低
改革后,各地農村信用社紛紛被各省政府接管,在享受政策扶持的同時信用社積極創新收貸手段。對外,加大法律清收力度,對釘子戶依法清收。同時,積極尋求各級黨委、政府和司法部門支持,借力推動“三停五不”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之中的執行,并實行以有效資產置換的方式強勢清收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關聯類不良貸款,對內,不斷完善貸款責任追究制度,增強了對違規和失職行為的查處力度,內部員工不良貸款得到了較好清收,規范并約束了經營行為。但是,不良貸款清收的實質效果欠佳,仍然是影響發展的重大阻礙:一是制度流于形式,責罰蜻蜒點水,不入要害;二是部分不良貸款清收難度大。三是勝訴的不良貸款執行難。
3.責任認定成為清非一大阻礙
不良貸款責任認定工作是關系到不良貸款“清舊堵新”的一個關鍵,但很多責任認定和追責工作只流于形式。一是各信貸員互相推諉,有意回避責任,對不良貸款認定應付差事,敷衍了事;二是信貸員對有異議的責任認定拿不出有力證據,僅是進行異議申訴,提出此筆貸款由原責任人借新還舊或領導授意所為,而不能拿出具體證明材料和有力證據,給不良貸款的責任認定形成一定的困難。責任認定不清,信貸員有情緒,用貸者則逃之夭夭,貸款的回收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4.到期貸款收回率低導致不良貸款前清后增
國家按不良比例進行了央行專項票據置換后,農信社的資產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從近幾年來看,各地農信社新放貸款到期收回率低卻一直是各級銀監部門比較關注的問題。各地農信社新放貸款收回率普遍較低,距新放貸款收回率標準95%差距較大,僅從回收率來看,貸款風險仍存在惡化跡象。
二、努力提升信貸資產質量的建議
1.加大力度清收到期貸款
一是抓好新放貸款清收。二是抓好歷年借新還舊到期貸款清收,嚴禁再以任何形式的借新還舊、先貸后還進行再審批式的滾雪球,徹底改變以往到期貸款置換的舊做法,實現貸款回收額度和觀念的突破。三是改變以往貸款回收考核辦法,把貸款回收中的現金收回、借新還舊,先貸后還,先還后貸等一一進行分類、獎罰輕重考核,徹底杜絕以往繼續反復的借新還舊等老辦法和老思維。
2.積極清收隱性不良貸款
目前,各農信社隱性不良有加大趨勢,部分農信社五級分類偏離超標,給農信社的貸款質量敲響了警鐘。為將不良貸款偏離度控制在風險監管可控的范圍內:一是實行隱性不良責任追究制,以便徹底澄清隱性不良底子,做到通盤考慮,有的放矢;二是逐筆認真分析形成不良原因,分清輕重緩急,難易程度,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因地制宜采取清收對策,特別是對大額不良貸款,一戶多貸不良貸款,已依法不良貸款等要進行集中處置清收,發揮集體合力,使得不良貸款的清收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加大對擔保人的追償力度,不使擔保流于形式;四是加大隱性不良的考核監測、風險預警提示,按月對清收處置隱性不良貸款情況進行通報與暴光,從而創建貸款形成不良前不等、不靠的良好氛圍。
3.源頭上防范信貸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02
在企業中,企業獲得的經濟效益同許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產品質量,良好的產品質量是企業取得經濟效益的基石。講求質量的匹配性、經濟性,在滿足顧客對產品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追求質量成本最低、經濟性最優,是企業質量管理和生產經營的目標和精髓。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是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根固本的關鍵之舉,也是企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之策。
一、產品質量經濟性內涵
質量經濟性是指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和勞動占有,提供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質量,以獲得盡可能多收益的特征。質量經濟性分析,是通過產品的質量、成本、利潤之間關系的分析,研究在不同經營條件下經濟的質量,常常被簡化稱之為“質量經濟分析”。
ISO/TR10014:1998(GB/Z19024——2000)《質量經濟性管理指南》指出:“組織的管理者應規定其基本目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并形成文件,然后才能策劃增值和降低成本的活動,從而達到最佳經濟效果。”質量經濟性管理方法是“從識別和(或)評審組織的過程開始,它使組織能夠確定、監控和報告其活動及相關費用,也使組織能夠確定、監測和報告顧客的滿意程度。然后可將這兩種報告用于管理評審,從而確定改進過程和提供顧客滿意度的機會”。“管理者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及所建議的改進措施是否恰當,同時還要考慮短期和長期效益。”
二、質量收益的計量
黃培等人(2002)對質量凈收益和質量收入、質量成本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三者之間存在某種優化策略。
圖1 質量收益-成本關系圖
圖1顯示了質量成本、質量收益和質量凈收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橫坐標代表質量水平,縱坐標代表質量成本和質量收益;點Q1代表基準質量水平,低于基準質量水平時,產品將無法獲得任何質量收益;點Q3代表基于質量成本的最適宜質量水平,即總質量成本最低點;點Q4代表基于質量凈收益的最適宜質量水平,即質量凈收益最大的質量水平;點Q2、Q5代表質量凈收益為零的點。
質量收益曲線呈現隨質量水平提高而逐步上升的趨勢。當質量水平低于基準質量水平時,企業無法獲得質量收益,只能因為過低的質量水平影響銷量和售價,產生負的質量收益。當質量水平高于基準質量水平后,質量水平的提高可以帶來銷量增加、售價提升、成本降低等質量收益。但當質量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產生邊際效應遞減的作用,即質量水平提高所帶來的質量收益的增加逐步趨緩。
基于質量凈收益的質量經濟性分析應以質量凈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即尋求達到質量凈收益最大的質量水平。為此,企業必須建立質量成本和質量收益賬目,有效地預測其數值,通過系統分析確定基于質量凈收益的最適宜質量水平,達到質量改進與企業利潤增加一致的目的。在對質量收益進行管理時,企業需要編制質量收益預算和質量收益預算執行情況評價表,以便進行數據積累和未來更加深入的分析。
三、產品質量經濟性的主要方法研究
(一)采用正確的抽樣方法。抽樣是產品質量檢測過程中的基本工序之一,對產品質量的檢測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產品檢測的過程中,如果抽取的產品樣品不能夠代表全部的產品成分,這樣就不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檢測數據會出現偏差,所以我們在產品抽樣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國家標準的規定和要求對產品進行正確的抽樣。
首先,要選擇高水平的抽樣人員。抽樣人員的素質高低對產品質量檢測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抽樣人員必須熟練產品檢測的抽樣標準、抽樣方法以及抽樣的數量。同時,抽樣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抽樣工作要認真負責。其次,認真填寫抽樣表單。抽樣表單是質量檢測機構在對產品進行檢測之后所出具的檢驗報告,也是對檢驗結果進行監督的重要材料。抽樣表單的填寫必須整潔完整,內容真實,同時抽樣表單要按照統一的格式填寫。再次,產品抽樣的數量必須合理。產品抽樣數量不能夠隨意的增加,抽樣的數量更不能少于規定的要求,否則就不會滿足產品檢驗的要求,或者是產品檢驗的結果不能夠代表檢驗的質量水平,阻礙產品檢驗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過程分析方法。過程分析方法是產品技術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著重從質量的變化和其所發生成本的角度進行經濟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產條件下,質量與成本,質量與效益之間的關系,以取得產品質量與其費用支出之間的正確組合,以確保投入能夠獲得期望的產出。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產品設計過程的質量經濟分析,就是要做到設計出的產品即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又考慮到技術、生產、設備、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它包括新產品研發的質量經濟分析,壽命周期的質量經濟分析,質量改進的分析,質量工序能力的經濟分析和可靠性的經濟分析等內容。
產品制造過程的經濟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產費用生產出符合設計質量要求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出現高于或低于設計要求的產品都是不經濟的。具體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經濟分析,返修的經濟分析,質量檢驗的經濟分析(檢驗方法的選擇),工序診斷調節的經濟分析等內容。
四、質量檢驗管理程序
(一)質管科根據《檢驗標準》明確檢測點、抽樣方案、檢測項目、檢測方法、使用的檢測設備等。
(二)進貨驗證
1.對生產購進物資倉庫保管員核對,確認原材料品名,數量等無誤、包裝無損后,置于待檢區,并通知檢驗員檢驗。必要時,由化驗室采樣進行微生物和理化指標的檢驗。
2.檢驗員根據《檢驗標準》進行全數或抽樣驗證,并填寫《原料檢驗記錄》:產品的過程檢驗由各工序的品管員負責,按照工藝標準對其檢驗和監控將檢驗合格的半成品交付下道工序,不合格品另行堆放。檢驗合格,倉庫辦理入庫手續并做好標識。檢驗不合格時,檢驗員在購進物資上加“不合格”標識,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進行處理。
(三)半成品的測量和監控
1.過程檢驗。對設置檢測點的工序,在做好自檢自分后將產品放在待檢區,檢驗員依據檢驗規范進行檢驗,對合格品,在《半成品檢驗記錄》上蓋檢驗員簽字后方可轉入下一道工序;對不合格品執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2.互檢。下道工序操作者應對上道工序轉來的產品進行互檢,確認合格后方能繼續生產,對不合格品執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四)成品的測量和監控
操作者對完工后的成品進行自查,并整齊堆放在待檢區,作好標記,附掛上待檢標識。檢驗員按產品《檢驗標準》規定的要求進行檢驗,內容記錄在相應的《出廠檢驗記錄》中,并做好相應的標識。成品進行包裝后經抽檢合格后由倉庫保管員按檢驗員出具的《包裝生產流程卡》辦理入庫手續。產品的成品檢驗(出廠檢驗),由專職檢驗員負責,成品檢驗員必須對產品過程檢驗和控制全面了解,確定無誤再進行成品檢驗。
(五)產品的檢驗記錄
1.品管部應認真建立并保存好產品的檢驗記錄,包括各種檢測報告,這些記錄應表明是否通過測量和控制,達到標準和規范的要求,所有記錄應有授權檢驗人員的簽字確認。
2.品管部是產品的質量檢驗和監督的專職機構,對原材料進廠,產品生產的過程檢驗以及產品入庫、出廠全過程的質量檢驗負責,確實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進廠,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產品不出廠。
3.質量檢驗工作必須嚴格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企業標準及產品特征進行檢驗,生產過程各階段的檢驗須客觀嚴肅,讓加工人員對本工序的產品標準熟練掌握,保證本工序產品符合要求。
4.專門的品管員對每一道工序進行跟班檢驗,生產工人堅持高標準,嚴格要求,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專職檢驗人員嚴把質量關。
五、總結
產品質量經濟性分析以用戶和社會需求的質量為出發點,從經濟的角度分析質量問題,圍繞產品的適用性和經濟性,尋求質、本、利的最佳組合,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產品質量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它不僅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決定著企業競爭力的高低。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產品質量經濟性分析,進一步優化產品檢驗的方法,提高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切實將加強質量管理措施落到實處,保證提供的產品達到顧客滿意,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11-0066-03中圖分類號:F830.31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 agriculture by providing loans, and especially,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upporting foodstuff purchase and sale, and there is big potential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with regard to enhance foodstuff production capacity.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nclusion is confirmed by empirical study.
Key Words: Policy Bank; Agricultural Credit; Foodstuff Yield
一、引言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作為我國惟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近年來雖業務范圍不斷拓展,但支持糧食購銷仍是其主體業務之一,每年支持收購糧食量占商品量的60%左右,尤其是在國家啟動糧食最低價收購時,農發行的資金供應更顯重要。所以,農發行信貸投入對于保護我國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國家糧食安全都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對于農業信貸與糧食產量、農民增收的關系問題,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研究較多。隨著糧價上漲、糧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視,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如何更好地發揮職能也備受關注,但缺乏這方面的實證研究。
本文以河南省為例,試圖運用協整理論、因果關系檢驗等計量經濟學方法,對農發行信貸投入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二、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在變量選取過程中,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因素,本文選取河南省1996-2007年糧食產量(GRAIN)作為衡量糧食生產的被解釋變量,選擇同期的河南省農發行貸款余額(ADBC)作為衡量農業政策性銀行信貸投入的解釋變量。
其中,河南省農發行貸款余額來源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志(1995-2002)》及有關統計資料,河南省糧食產量來源于河南省統計網站所的數據。
為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并消除異方差影響,本文對樣本數據取自然對數,分別記為LGRAIN、LADBC。
(二)分析方法
在考察變量間的關系時, 一般的做法是,根據現有的樣本資料建立起來比較合適的回歸方程, 一個常用的計量分析方法就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但OLS 方法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變量的平穩性基礎上的。如果變量是含單位根的非平穩過程, 則基于OLS方法整理做出的常規統計推斷,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在進行傳統的回歸分析時, 要求所用的時間序列必須是平穩的,否則會產生“偽回歸”問題。
然而, 現實中的經濟時間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穩的, 破壞了平穩性的假定, 為了使回歸有意義, 可以對其實行平穩化。常用的方法是對水平序列進行差分, 然后用差分序列進行回歸, 但這樣做的結果忽視了水平序列所包含的有用信息,而這些信息對分析問題來說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
20 世紀80 年代, Granger 提出的協整理論是處理非平穩時間序列長期均衡關系的有效方法。為了研究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對當地糧食產量的影響。
首先, 應該明確所研究的對象(時間序列數據)是不是平穩時間序列, 如果不是, 那就不能用平穩時間序列的一系列理論進行分析。
其次, 若所研究的對象是非平穩時間序列, 且單整階數相同時,更深一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 若二者協整,那么即使二者不是平穩時間序列, 序列間仍然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最后, 若經過單位根及協整檢驗后, 滿足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前提, 就可以對所研究經濟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找出序列間的因果關系。
三、河南省信貸投入與糧食產量的協整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進行協整分析以前, 必須先檢驗變量是否是平穩的。需先對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 LADBC) 和河南省糧食產量( LGRAIN) 進行平穩性檢驗, 檢驗的方法為ADF 檢驗。先對原序列進行ADF 回歸, 得到ADF 統計量, 如果ADF 的值小于給定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 則原序列為平穩序列, 否則原序列為非平穩的, 我們進而對原序列的一階差分, 二階差分或高階差分進行ADF檢驗, 最終確定其單整階數。
本文使用Eviews3.1 軟件對時間序列LADBC 和LGRAIN進行ADF 檢驗, 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1。
在表1 中, DLADBC和DLGRAIN 分別表示LADBC 和LGRAIN 的一階差分, D (DLADBC) 和D(DLGRAIN) 分別表示LADBC 和LGRAIN 的二階差分形式, (C, T, K) 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常數項, 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 其中C=0 表示不含常數項, T=0 表示不含時間趨勢項。
從表1 的檢驗結果來看,LADBC 和LGRAIN 均未通過5%水平的單位根檢驗, 說明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ADBC)與河南省糧食產量(GRAIN)都是非平穩數據。
同時可以看到, 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及糧食產量序列的一階差分DLADBC、DLGRAIN也沒有通過顯著性5%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 說明依舊為非平穩序列。
而通過表1 最后兩行結果我們可以得知, 序列LADBC 與LGRAIN 的二階差分D(DLADBC) 和D(DLGRAIN) 都通過了5%顯著性水平下的ADF 檢驗, 由此可知LADBC 與LGRAIN 均為二階單整序列, 得到LADBC-I(2),LGRAIN-I(2)。
(二)協整檢驗
由上部分可知, 平穩性檢驗的結果是LADBC, LGRAIN 都是二階單整序列, 符合進行協整檢驗的前提, 可以對LADBC 和LGRAIN 進行協整檢驗, 檢驗的目的是看LADBC 和LGRAIN 是否存在長期的、 穩定的關系。
按照Engle 和Granger (1987) 提出的兩步檢驗法, 在只有兩個時間序列時, 只可能存在一個線性的協整關系。這種情況下, E-G兩步法顯得非常有效。
首先用OLS 方法對LADBC 和LGRAIN 進行協整回歸, 估計兩序列的長期線性均衡關系。如果回歸參差et 是平穩的, 那么LADBC 和LGRAIN 是協整的, 也就是說, 兩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通過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回歸方程:
LGRAIN=5.921422+0.371308×LADBC
(4.278512)
R2=0.6467, D?W?=1.775
由回歸方程各參數可知, 模型擬合優度雖不太高,但與DW值一并考慮,而且農發行投入在全部金融機構信貸投入中占比也不是太大,所以認為模型總體具有較強的解釋性,且無序列自相關。
對殘差序列進行ADF 檢驗,由于檢驗統計量值-2.133806 小于置信水平5%的臨界值-1.9791, 說明該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 證明LADBC 和LGRAIN 之間是協整的, 二者存在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
(三)因果關系檢驗
從上文得到的協整檢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結論,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與糧食產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但協整關系檢驗并不能確定二者是否具備統計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只能說LADBC 與LGRAIN 之間具備了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可能性。
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 即是由農發行信貸投入帶來糧食產量增加, 還是糧食產量帶來農發行信貸投入增加需要進一步驗證。
通過Eviews 軟件對1996-2007 年的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與糧食產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結果如表2。
可以看出,當滯后期為2的時候, LGRAIN 不是LADBC 的格蘭杰原因的可能性為32%, 而LADBC 不是LGRAIN 的格蘭杰原因的可能性為66%,說明河南省糧食產量增加對農發行信貸投入增加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而農發行信貸投入對糧食產量的促進作用不大。
四、結論
本文利用1996-2007年的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與河南省糧食產量樣本數據, 對二者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 河南省農發行信貸投入與河南省糧食產量均為二階單整序列, 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關系。盡管各自的增長是非穩定的,但通過協整檢驗, 從長期而言, 它們之間卻構成了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而且糧食產量增加促進了農發行信貸投入的增長,但農發行信貸投入對糧食產量增加卻無明顯作用。這與當前農發行的業務范圍有很大關系,因為農發行目前貸款投放仍然集中于糧食企業,而且大多是對購銷環節的支持,決定了農發行信貸投入與糧食產量的單方面格蘭杰因果關系。所以,為更好地發揮支農作用,農發行的信貸投入應該進一步拓展范圍,特別是要注重對糧食生產環節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2]侯櫻櫻.浙江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J].經濟論壇,2008,(8).
[3]解茹玉,師萍.基于協整方法的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4]呂然,王洵.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J].山東煤炭科技,2008,(2).
[5]張曉波.北京市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8,(2).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9年增”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的《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指出,2013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共同完成,內容涵蓋了對2012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主要指標和變化的描述,以及對2013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的一些展望和預測。
農村綠皮書指出,本文由收集整理2012年,在有利的氣候條件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影響下,通過糧食結構調整和單產水平提高,我國糧食生產連續第9年增產,全國糧食總產量5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但分地區看,2004年到2012年,全國只有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寧夏5省(區)實現了“9連增”,大多數省份在不同年份的糧食產量有增有降,有的省份起伏還較大;在全國糧食產量上萬億斤后的5年連續增產中,同時“5連增”的也只有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陜西、甘肅、寧夏10省(區)。與2003年相比,浙江、福建、廣東、海南、貴州和西藏6省(區)的糧食產量下降。從糧食作物來看,2004年至2012年三大作物中的稻谷、小麥表現為恢復性增產,玉米則大幅度增產;大豆和其他雜糧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2012年,稻谷產量4086億斤,僅略高于歷史最好水平1.77%(1997年);小麥產量2412億斤,低于歷史最高水平2.19%(1997年);玉米產量4162億斤,比歷史最高水平高出56.53%(1998年)。三大糧食品種產量合計為10660億斤,占糧食總產量比重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超過90%,達到90.4%,比2011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近10年來,由于畜牧業的迅速發展和工業加工對玉米需求的快速增加,玉米產量至2005年就已超過了1998年2659億斤的歷史最高水平,之后保持持續增長態勢,但2009年由于東北及內蒙古大旱,全國玉米產量減產,之后又開始持續增長,2012年玉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上升到35.3%,總產量首次超過稻谷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品種。
剛才,各有關部門回顧分析了上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對下半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議并進行了安排,我完全贊同。 今年以來,我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省委8號文件和市委1號文件精神,緊緊扣住促進農民增收這一主題,突出結構調整這一主線,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發展和擴大糧食生產,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繼續抓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認真落實農業農村工作各項政策,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上半年,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開局良好,呈現出三大特點: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業效益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具體表現為“六增”:一是全市糧棉油恢復性增長。早稻預計總產量16.8萬噸,較上年增長21.7%;油菜總產6.25萬噸,較上年增長14.9%;棉花種植面積23.4萬畝,比去年增加2.54萬畝。二是經濟作物增效顯著。全市茶葉總產值1.13億元,較上年增長9%;蔬菜預計總產量16.4萬噸,較上年增長3.1%;蠶繭產量1510噸,較上年增長7.4%。三是畜牧水產業增勢平穩。全市肉類總4.24萬噸,同比持平,禽蛋總產1.78萬噸,同比減少6%;水產品產量增加、價格上漲,1—6月份產值2.4億元,同比增長10.6%。四是鄉鎮企業增速較快。實現增加值6.98億元,同比增長30.29%,勞務收入增長18%。五是農民收入增幅較大。據統計局抽樣調查,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98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元,同比增長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1個百分點;據市農委系統抽樣則增長18%,總之增收成效明顯。六是勞務經濟增長較快。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人數比上年同期增長6.9%,平均工資水平為485.92元,同比增長6.2%。但是,應該看到,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總體上仍然存在著結構層次低、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小、比較效益低、抗災能力弱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建議方面:春播期間,開展了麥油凍害情況調查,提出了《__縣2016年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方案》;“三夏”期間提出了 “三夏”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6月上旬以來,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連續陰雨天氣,造成了全縣3萬畝小麥局部倒伏,約0.2萬畝的穗發芽,給午收帶來一定影響,農業局及時開展調查,提出搶收、搶種和防災意見和建議。
利用電話、會議、培訓、咨詢等形式,加強惠農政策宣傳,特別是農業補貼政策,財政農業資金項目等。會同財政局討論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新方案,5月24日,召開了鄉鎮分管領導和具體辦事人員專門會議,討論補貼方案初稿,形成了初步方案并報送縣政府,并安排了基礎資料預填工作,目前等待省級具體方案出臺即可操作。4月份,會同財政局、發改委審核發放了上一年度的棉花價格補貼,召開了專題會議,組織了鄉鎮逐級登記、匯總、核實、公示、上報,并首次通過網上平臺進行審核,做好紙質檔和電子檔整理、匯總、審核、公示,由發改委、農委、財政統一會簽確認,將最終數據交由財政部門通過“一卡通”發放到農民手中。全縣核實補貼面積2231.16畝,實際發放補貼298975元。
(一)新增糧項目
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2014年項目開工新建,項目前期招標完成后,加快推進,對項目實施過程實現“四制”管理。組織召開項目管理會,現場矛盾化解會,質量評定會,項目推進會30多場,密切同當地政府、監理結構的溝通和合作,各項工程進展順利。至5月底,計劃內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土地平整和改良6236畝。新開排灌溝渠27.79km,疏浚排灌溝渠6.38km,蓄水塘清淤加固1座,電灌站7座,節水灌溉渠道19.81km。機耕路45.93km,渠系建筑物1097座。2015年項目完成選址、設計招標,實施方案編制、評審、修改等工作,完成控制價編制單位、審核單位招標。目前,正在抓緊項目田間施工圖設計等后續工作。預計8月份開工。2016年項目規劃面積2萬畝,中央投資計劃已下達,已完成了項目選址,目前正在設計招標中。
(二)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育秧工廠項目
自1月份即開始啟動,印發了育秧工廠和水稻社會化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驗收方案,按省農委后續通知及時進行了標準更正,并宣稱到位。為實施好項目,規范操作程序,年初對重點對象多形式宣傳,召開了項目申報會議,在新型農民培訓、職業農民培訓班上廣泛宣傳,向面積在5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發送了手機短信,宣傳政策和標準,全縣共有41一個農場或合作社報名。經網上公示、農委黨組研究后建設。為壓實責任,農委與建設對象簽訂了建設責任書,本著“先建后補,不合格不補”原則進行。加強了過程監督和驗收,開展了督查5次,根據育秧特點,分別在5月上旬和5月下旬兩次對育秧面積進行了驗收,通過育秧面積來推算大田面積既科學又可操作。6月底將組織對設備、設施進行全面驗收。采取審驗票據,現場測量等手段來界定建設任務是否完成。經逐步淘汰,現在尚有31個工廠參加下輪驗收。
(三)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項目
加大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項目后期工程管理力度,由于項目前期行動慢,少數鄉鎮對工作重視度不夠,項目小、招標難等因素,一些建設單位始終進度緩慢,為此,多次召開項目推進會,通報情況,農委主要領導也多次找項目單位溝通,要求加快進度,搞好收尾。3月中旬對已經完成的2014、2015年項目9個單位進行了驗收,其中8個單位通過了驗收,兌現了項目補助資金,1個不合格單位責令整改,對于沒有完成的2個單位限定完成日期,截至目前,整改任務已經完成,未完成單位工程也已結束,正在整理資料申請驗收。
午收前,組織專業人員通過多點測產、專業評估、討論,走訪農民和專業大戶等形式,進行午季形勢分析,形成較為客觀、科學的分析報告一份,分季度種植業形勢分析報告2份,提參考,被多部門引用。
確定專人負責農情信息數據調查、匯總、分析、上報,在農業部農情調度信息平臺上及時上報各類生產數據,
統計農作物種植面積,上報生產進度、災情情況,配合縣統計局做好農作物產量預估。6月份根據縣政府搶收、搶種緊急會議精神,啟動了對全縣雙搶(搶收、搶栽)情況日報告制度,通過信息平臺,向縣五大班子主要和分管領導,鄉鎮主要領導通報進度,共發送搶收、搶種進度信息2300多條,有效地推動了“三夏”工作展。上半年,完成農業生產基點調查6期,省、市農情進度報表40多期,農業統計報表4期。(一)貫徹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貫徹各項惠農政策,加強政策宣傳,重點做好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審核和發放工作,組織鄉鎮按規范程序申報、核定、公示到戶,審核把關填報數據并抽查核實,會同財政將補貼及時發放到農民一卡通賬戶中
摘要: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是基本國策。糧食安全需要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地方政府經濟利益分配和糧農收入提高的三者共贏才能實現。通過中國糧食安全現狀與原因的分析,中外糧儲目的和功能的對比研究,提出保障糧食安全應是中央把糧食生產、儲備、銷售、經營權利下放到各糧食主產、主銷省負責制,不宜由央企肩負國家糧食安全儲備,必定要進行糧食主產省自主經營權和國家購買社會糧儲能力的新改革。
關鍵詞 :糧食安全;國家補貼;掠奪;保障體系;經濟利益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125
0 引言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到一個國家是否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1974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給糧食安全定義為“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購買得到也能夠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糧食安全內涵被賦予新的內容是合理、有效和科學的保護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為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購買到足額的、安全的基本食物。
1 中國糧食安全生產現狀特點
(1)中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意愿低[1-3]。農業部門公布資料表明,全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面積1986 年總數為1.41 億hm2,1996年總數為13003.93萬hm2,2008年總數為12171.6萬hm2。20年的時間里,耕地面積減少2000萬hm2。
(2)中國人均糧食消耗量增加,已達世界水平,見圖1。到2013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0194 萬t,比2012 年增產1236 萬t,增長2.1%。近10 年來人均糧食消耗量在320~400 kg,與世界糧食人均消耗量350~400 kg 相近。2012 年中國糧食進口超過7000 萬t,其中玉米、小麥和大米的凈進口量分別為515.7 萬t,368.9 萬t 和206.5 萬t。2013 年進口糧食數量估計超8000 萬t,2014 年進口糧食數量預計過億噸。
(3)國家糧食補貼金額巨大,但落在種糧農民手中的僅為14%[4-6]。2012 年中國糧食直接補貼總金額達到1642 億元,占國家財政支出比率1.31%。其中農資綜合直補為1071 億元,是糧食直補金額的7.09 倍。農民增收效應不明顯,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從2004 年國家執行糧食直接補貼以來,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04 年的2936.4 元增加至2010 年5919 元。但農民農業收入為1723.49 元,僅占純收入比重29.11%,造成農民種糧的意愿極低。現在有些可種兩季稻的地方改種一季稻,甚至出現拋荒的現象。
(4)中國糧食儲備以央企—中央儲備糧食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為壟斷地位,糧食主生產區省、縣二級糧儲企業處于弱小地位[7-10]。中儲糧享受國家高額糧食補貼中的大部分,同時在糧價上漲時在糧食銷售中謀利,在糧價低迷時用“政策性虧損”由國家埋單,形成“旱澇保收”的“計劃經濟孤島”。近年來對中儲糧的負面報導不斷,糧價高時與地方糧企爭購搶糧,糧價低時與地方糧企爭“保價托市”補貼款,利用“托市糧”空買空賣,利用“陳化糧”報損,將臨時儲備糧和托市糧轉為中央儲備糧對外銷售等手段獲得數百億利潤。尤其是保管不善造成糧食霉變、自燃直至火災等,管理犯罪常現。
(5)中國糧食部分產區耕地污染,生產的糧食安全性受到質疑。中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鎘、鎳、砷、鉛、汞含量超標)率達19.4%,土地總超標率16.1%,其中重度污染點位達3.1% ,重污染企業及周圍土地超標36.3%。但國家仍要求“維護農民利益”,要求污染區內耕地照常種糧、賣糧,中央糧庫照常收購。這樣糧食質量安全問題日益顯現。
2 中國糧食安全生產現狀造成原因分析
中國糧食安全最為凸顯問題是,從事糧食生產過程的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中的兩方(地方政府和農民)對種糧、保護耕地處于消極的態度,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利益分配不公,城市掠奪了農村的經濟利益,經濟發達地區掠奪了糧食生產地區的經濟利益,中儲糧掠奪了地方糧企利益。這種掠奪的方式,就是通過獲取控制土地使用方式而產生巨大收益差額形成。
2.1 城市“掠奪”農村的經濟利益
城市對農村進行“掠奪”的經濟利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城鄉土地價值的巨大差異,造成城鎮土地邊際收益超農村土地邊際收益數萬倍。城鎮土地出讓價達數百萬/每畝,地方政府每成交一畝土地即可獲得數十萬的財政收入,而農村即使“宅基地可以買賣”,“土地可以流轉”所獲得收入,比起城鎮,尤其是大城市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種糧的土地效益僅百、千元。所以這就是地方政府保護農田的消極性,發展房地產的積極性的原因所在。(2)政府對城市配套建設的投入巨大,水、電、氣、交通、食品等明、暗補貼使得城市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價格(如:電、液化氣、食品、食物)比農村低廉,農民生活保障面遠低于城市居民。(3)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定價由城市需求定價,而不是按農產品實際成本加利潤定價。故當城市需求定價低于農產品成本時,農民只好讓種植物爛在地里。城市任何產品和任何服務都可以按成本加利潤的方式進行定價,如果不能得到利潤,即轉產,這是造成中國農業改革難以持續的根本原因。
2.2 經濟發達地區“掠奪”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利益
經濟發達地區根據地理優勢、科技優勢、政策優勢在本區域土地上制造高利潤、高價值的產品,同時從農業產區轉入低價勞力和低價農產品。一畝糧按最高稻產量1000 kg 計算,加工成大米僅為700 kg,按每公斤3元(產地價)計算僅得2100 元收入,除種子、化肥、農藥、勞力成本之外,種糧純收入僅只百余元,遠低于一臺手機的純利潤。在沒有其他有效方式調節經濟利益不平衡的條件下,高價值產品就會吞噬低價值產品的經濟利益,經濟發達掠奪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利益,實現隱蔽化的軟掠奪。從事耕種的農民寧愿土地落荒,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農民種田沒有積極性,“糧食大縣,財政窮縣”是一個普遍現象[11-12]。
2.3 中央農企(中儲糧、中儲棉、中儲肉)“掠奪”地方政府和農企的利益
中央農企即承擔穩定物價,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安全,負責全國糧食流通、宏觀調控的政策性任務,同時有擔任牟取利潤、保值增值的企業功能。這就要與地方政府和地方農企爭奪利益,又爭國家補貼的優勢和高收益可能性,中儲糧在糧食收購占全國糧食企業收購總量的比例約為30%,而國家糧食補貼占有比例超過50%。
3 政府建立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安全保障體系
中央政府把除港澳臺之外的其他32 個省、直轄市劃分為13 個糧食主產區,9 個主銷區和10 個產銷平衡區。根據1995 年出臺的糧食政策,糧食生產由各省省長負責,“米袋子”儲糧也由省長負責。但糧食儲備工作則有中央和地方兩套儲備系統并存的情況,存在一個邏輯矛盾,即糧食重復儲備,權責劃分不清,政府糧食補貼效率低下,主產區與主銷區沒有自主經營權。
3.1 儲備目的為確保商品的市場經濟功能
中央應改革“儲備”的目的和方式,確保商品的市場經濟功能。中國的商品儲備大多為了“平抑物價”,“保障市場”。而發達國家大部分儲備都是以戰略儲備為目的,而不是為了影響市場。發達國家的儲備功能社會化,例如美國糧儲3/5 由農場主儲存,2/5 由民營商企儲備。政府僅給儲方一定的財政補貼,即可購買到高效的儲備服務。中國儲備功能則是央企為主,地方政府為輔的方式[13-15]。
3.2 下放權利,集中精力指導監督
中央推進“行政瘦身改革”,把商品等市場經濟相關的儲備下放到省、縣企業,民間共同儲備。取消農業央企,把現有中儲糧等企業歸給省、縣地方轄管,各省有農業種植和銷售的自主經營權。糧食等農產品完全進行市場調控,用市場經濟評、調整糧食價格和品種。產糧省(區)可自主定糧價和出省量,也可以從糧食經營中提高糧食產品增值,如畜牧業和食品生產業等,提高糧食生產區生產的積極性。主銷省可由市場自主決定從何地收購糧食的種類和數量。如糧食產區東北三省,也可向俄、日、韓出口糧食,廣東、海南由越南、泰國等東南亞糧食出口國購買糧食,減少糧食物流成本。中央政府糧食局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監督、備案功能。
3.3 中央糧食直接補貼政策
按糧食總產量和質量以一定比例下發各農業省,由地方政府按比例直補給種糧戶,并以補貼促進農機發展,促進農田建設,保證地方糧企儲糧和農副產品生產[16-17]。地方政府是接“地氣”的機構,清楚知曉糧食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可準確定糧食直補到種糧農戶的數額。對于受污染的耕地,可改種經濟作物等,減少全國糧食總產量,去糧食庫存,不再實行托市糧等收購,2~3 年內,市場就會恢復糧食價格。根據不同糧食種類、產量、質量、當地經濟水平等因素,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而不是直補給土地承包者手中。同時補貼過程在中央監督下,一定可保證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農業經濟有發展,糧食安全有保障[18-19]。
3.4 保證產糧大戶,省、地縣農企儲糧
中國農村都有儲糧的優良傳統,對于當年不賣新糧,儲糧以待行情的個人、企業,政府應以儲糧成本補貼。儲糧于農村社會可保證當地糧食供給安全,減少糧食產后的損耗[20]。
4 討論
中國自古就有儲備糧食的傳統,由農戶、縣、府、省、中央都有糧庫。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糧食國儲”成本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塊“特區”,除此外,“棉花”、“豬肉”、“食鹽”、“食用油”,甚至“茶葉”等國儲制度都以“中儲糧”方式誕生。這種計劃經濟的怪胎是由中央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和央企為主推手,各行業協會為助推手而產生。這需要中央政府進行更深入,更有力的第二次政改,真正放權地方政府,扶助地方農企,直補糧食生產者,助力農業生產大戶,糧食安全的真實體系才可保證。這是第二次改革。最終改革的目標應各級政府均放權于糧農和糧企,放權于社會,這個目標一定要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印軍,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國耕地資源及其糧食生產能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6):4-10.
[2] 盛逖.中國糧食補貼績效評價及對策研究[J].中國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5):136-14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加才解讀糧食增產[EB/OL].stats.gov.cn/tjfx/sjjd/t20131129_402931553.htm,2013-11-29.
[4] 趙昕.糧食直補政策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13(5):51-54.
[5] 趙云旗.中國糧食直補政策“效應遞減"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33):3-17.
[6] 樊琦,賀偉.區域糧食直補方式與增產績效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3(2):45-47.
[7] 武拉平,田甜.基于貿易視角的新形勢下中國糧食安全研究[J].農業展望,2013(4):66-70.
[8] 康涌泉.基于糧食安全保障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74-76.
[9] 曾靖.中國多角度糧食區域劃分及糧食安全形勢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11):2397-2400.
[10] 羅光強.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安全責任實現的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1):84-87.
[11] 曾靖,姜學勤.農民收入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研究[J].調研世界,2012(3):42-45.
[12] “保障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課題組. 保障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思路[J].宏觀經濟研究,2002(38):55-59.
[13] 呂新業,冀縣卿.關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再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3(9):15-24.
[14] 羅斌.國外糧食安全管理的經驗與借鑒[J].經濟學家,2012(9):97-102.
[15] 張茂林,柳勁松.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趨勢及啟示[J].重慶行政,2007(5):62-64.
[16] 馬曉河,藍海濤.加強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08(11):31-34.
[17] 萬寶瑞.增加農民收入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4(4):4-8.
今年以來,全市各地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一季度,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2.68億元,同比增長7.1,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369元,同比增長13.5。主要呈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一)“三農”問題引起
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加大。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三)種糧積極性明顯調動,糧食生產開始回升。
(四)產業、市場、政策等有利因素較多,農民增收態勢良好。
應該清醒地看到,盡管一季度我市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但對照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加9.8(扣除物價因素)的形勢和去年同期增長14的水平,我們不能滿足,更不能盲目樂觀。特別是對照全年招商引資實到外資1億美元、實到內資10億人民幣的目標要求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需要進一步增強信心,加倍努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針對面臨的形勢,應該把握的指導思想和工作重點
當前面臨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各地要認真分析形勢,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在指導思想上要繼續牢牢把握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根據以上的指導思想,當前要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緊緊抓住三項重點工作:
一是處理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切實抓好糧食生產。今年以來,全國糧食供求關系發生了急劇變化,糧食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回升,糧食問題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高度重視,各級都出臺了扶持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糧食生產。因此,抓緊抓好糧食生產既是當前圍繞農業農村工作中心任務,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有效途徑,也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各地要努力通過落實政策、保護耕地、制止拋荒、改善條件、加強服務等措施,促進糧食增產,實現農民增收。
二是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與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關系,繼續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糧食是我市主要傳統產業,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大內容,提高糧食產業的經營化水平,涉及千家萬戶農戶的利益,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因此,發展糧食生產同提升農業產業化并不矛盾。在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仍然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不斷拓展農業外資的領域和空間,努力擴大農業招商引資成果。
三是處理好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的關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收入、致富農民,除了發展農業本身之外,關鍵還在于加快發展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大轉移。要繼續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二、三產業大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大力實施百萬農民技能培訓工程,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職業技能,努力擴大農民就業機會,不斷減少農民數量,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三、當前要注重做好的幾項工作
(一)保護耕地、完善延包、制止拋荒。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等行為的緊急通知》精神,落實好“五個不準”政策。當前,要立即停止在基本農田上進行植樹造林、挖塘養魚、建設用于畜禽養殖等建筑物的行為。已經種植和建設的,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限期糾正。不準違法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嚴格按國務院《緊急通知》精神規定道路綠化用地。
做好土地承包關系的完善工作,在《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框架內抓好穩定、規范、維權、發展四個方面的重點。通過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規范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轉、土地依法征用等各種程序和手續,搞活土地經營權,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實現有限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效能的充分發揮,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堅決制止全年性拋荒,努力減少季節性拋荒。特別要加大對征而不用而導致全年性拋荒現象的查處力度,對閑置一年的建設用地,收取閑置費;凡拋荒二年、沒有開發使用的土地,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堅決收回、妥善處理。對建設用地征而不用的情況,請市國土部門抓緊組織調查,并切實加強對查處工作的指導。對季節性拋荒現象,要在認真做好政策宣傳的基礎上,通過各有關部門的優質服務,鼓勵農民擴大糧油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努力提高土地復種指數。請市農業局抓緊對季節性拋荒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切實重視水利防汛工作,確保安全度汛,為增產增收打好基礎,提供良好環境。
盡管幾年來,我市水利防汛設施建設不斷加快,防汛工作不斷完善和發展,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洪澇多發的大氣候沒有變、外排不暢的大格局沒有變、廣大農村區域防洪設施薄弱的狀況沒有變。各地要進一步認清形勢,牢固樹立防汛防旱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承擔起肩負的重要責任,認
真抓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在加強檢查、消除隱患的基礎上,明確職責、落實責任,保證物資儲備、隊伍建設、險情預測、預案操作、工程調度等各項工作全面到位,確保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三)落實既定政策,重視畜禽防疫,發展畜禽生產。
加快發展畜禽生產,努力做大畜禽產業,是今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前,一是要認真落實好既定政策。目前,禽流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要在對前階段各項扶持政策進行認真梳理的基礎上,逐項加于落實,促進家禽業盡快恢復健康發展。二是要重視動物疫病防治工作。要進一步建立完善重大動物疫情的監測、報告體系,認真落實各項動物疫病防治制度和措施,切實阻斷動物疫病傳播途徑,嚴防畜禽疫病傳播。特別要重視生豬w病的防治,切實做好有關工作。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加強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對獸藥殘留超標、使用違禁添加劑、飼料的畜產品堅決杜絕上市,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一)“三農”問題引起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加大。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三)種糧積極性明顯調動,糧食生產開始回升。
(四)產業、市場、政策等有利因素較多,農民增收態勢良好。
應該清醒地看到,盡管一季度我市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但對照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加9.8%(扣除物價因素)的形勢和去年同期增長14%的水平,我們不能滿足,更不能盲目樂觀。特別是對照全年招商引資實到外資1億美元、實到內資10億人民幣的目標要求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需要進一步增強信心,加倍努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針對面臨的形勢,應該把握的指導思想和工作重點
當前面臨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各地要認真分析形勢,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在指導思想上要繼續牢牢把握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根據以上的指導思想,當前要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緊緊抓住三項重點工作:
一是處理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切實抓好糧食生產。今年以來,全國糧食供求關系發生了急劇變化,糧食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回升,糧食問題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高度重視,各級都出臺了扶持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糧食生產。因此,抓緊抓好糧食生產既是當前圍繞農業農村工作中心任務,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有效途徑,也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各地要努力通過落實政策、保護耕地、制止拋荒、改善條件、加強服務等措施,促進糧食增產,實現農民增收。
二是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與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關系,繼續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糧食是我市主要傳統產業,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大內容,提高糧食產業的經營化水平,涉及千家萬戶農戶的利益,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因此,發展糧食生產同提升農業產業化并不矛盾。在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仍然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不斷拓展農業外資的領域和空間,努力擴大農業招商引資成果。
三是處理好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的關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收入、致富農民,除了發展農業本身之外,關鍵還在于加快發展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大轉移。要繼續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小城鎮建設,推動農村二、三產業大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大力實施百萬農民技能培訓工程,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職業技能,努力擴大農民就業機會,不斷減少農民數量,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三、當前要注重做好的幾項工作
(一)保護耕地、完善延包、制止拋荒。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等行為的緊急通知》精神,落實好“五個不準”政策。當前,要立即停止在基本農田上進行植樹造林、挖塘養魚、建設用于畜禽養殖等建筑物的行為。已經種植和建設的,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限期糾正。不準違法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嚴格按國務院《緊急通知》精神規定道路綠化用地。
做好土地承包關系的完善工作,在《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框架內抓好穩定、規范、維權、發展四個方面的重點。通過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規范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轉、土地依法征用等各種程序和手續,搞活土地經營權,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實現有限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效能的充分發揮,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堅決制止全年性拋荒,努力減少季節性拋荒。特別要加大對征而不用而導致全年性拋荒現象的查處力度,對閑置一年的建設用地,收取閑置費;凡拋荒二年、沒有開發使用的土地,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堅決收回、妥善處理。對建設用地征而不用的情況,請市國土部門抓緊組織調查,并切實加強對查處工作的指導。對季節性拋荒現象,要在認真做好政策宣傳的基礎上,通過各有關部門的優質服務,鼓勵農民擴大糧油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努力提高土地復種指數。請市農業局抓緊對季節性拋荒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切實重視水利防汛工作,確保安全度汛,為增產增收打好基礎,提供良好環境。
盡管幾年來,我市水利防汛設施建設不斷加快,防汛工作不斷完善和發展,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洪澇多發的大氣候沒有變、外排不暢的大格局沒有變、廣大農村區域防洪設施薄弱的狀況沒有變。各地要進一步認清形勢,牢固樹立防汛防旱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承擔起肩負的重要責任,認真抓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在加強檢查、消除隱患的基礎上,明確職責、落實責任,保證物資儲備、隊伍建設、險情預測、預案操作、工程調度等各項工作全面到位,確保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三)落實既定政策,重視畜禽防疫,發展畜禽生產。
加快發展畜禽生產,努力做大畜禽產業,是今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前,一是要認真落實好既定政策。目前,禽流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要在對前階段各項扶持政策進行認真梳理的基礎上,逐項加于落實,促進家禽業盡快恢復健康發展。二是要重視動物疫病防治工作。要進一步建立完善重大動物疫情的監測、報告體系,認真落實各項動物疫病防治制度和措施,切實阻斷動物疫病傳播途徑,嚴防畜禽疫病傳播。特別要重視生豬w病的防治,切實做好有關工作。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加強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對獸藥殘留超標、使用違禁添加劑、飼料的畜產品堅決杜絕上市,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