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5 14:49: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黨的十指出,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產業轉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迫切期望。 按照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全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發展奮斗目標是: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為完成這一目標,影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已不只是民眾傳統產業禁錮下理念的轉換,而是如何進行實際運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主要體征的快速生長,并發揮集聚效應,打造并完善文化創意產業鏈,大力培育文化創意交易市場,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集群,已成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首要考慮。因此,建立并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基地,創建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建設全面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中之重,也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所在。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特征及趨勢
產業園區本身是通過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資源整合等方式來支持新創企業在其轄區內的發展,使其能夠逐漸發展壯大,創作價值。產業園最初從支持和孵化、營建高新技術企業而興起,同時也是一種介于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新型社會經濟機構和企業發展平臺。 從企業本質上來講,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幾乎和新創型的高新技術企業無異,所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培養和指導工作完全可以從創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始,在園區提供文化創意類創新企業發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促進此類型企業的成長。 在推動創意產業發展,推動形成產業集群,催生文化創意企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推動就業等方面創意產業園區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創意產業園區內聚集了眾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補功能的產業。園區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產業集群或產業叢集。創意產業的各個類型在總體上看似有著很大的差別,但各部類內卻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產業上游的資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資源群體相同或相近;都生產同類功能的產品或相關產品;供給同一市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營銷方式、銷售渠道。
2. 創意產業園區的各個企業行業跨度較大。其主要構成包括: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時尚相關方面的企業,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企業,提供高科技技術支持數字網絡內容產業方面的企業,策劃推廣信息咨詢經紀的中介機構,以及有經濟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經驗的服務咨詢公司。這種按需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內企業間動態的聯系、資源的整合,從而構成一個網狀的、多方交互的產業鏈條共同體,形成資訊快速傳播、企業共享資源的聚集效應。
3. 高層次人力資源是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的條件基礎。一是創意產業需要大量具有較高教育背景的復合型智力資源,如相關專業技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推廣或經貿教育等相關行業人才及文化藝術的理論與創作、網絡設計等領域人才。二是在創意產業園區內配備不同市場、不同領域需求的多層次專業人才,形成多種創意人才的互補、互需、互助的聚合優勢。
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條件及相關要素分析
相比較于其他行業的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具有特殊的形成條件,具體包括以下四點:1. 建設完善的創意產業園區,必須進行前提合理規劃和良好的基礎配置;必須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證、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協調機制;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及就業環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實際的投融資支持及資金扶持;具有創立創意產業基金和風險投資的能力;社會文化和知識資源發展的國內外大環境較好;誠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關系網絡。2. 提供良好的文化、藝術創意產生環境;對文化標準和文化價值給與極高推崇,對創意、藝術資源、教育、知識產權的予以保護;對人才培養和社會責任有擔當;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繼承、發揚、應用;推動國際多元文化交互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激發城市或園區文化活動的社會氛圍,提高公眾的參與熱情。3. 搭建文化創意產業所需的特殊市場網絡,打造原有的行業界限形成新的產業發展群落,完善創意產業鏈,加大高新技術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高新技術的合理使用。4. 除此之外,吸引創意產業人才入駐的園區創意氛圍、城市文化底蘊和舒適自然的生活配套設施區域也是產業園區發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條件。
通過對國際及國內多個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運營模式及現狀的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1. 經濟因素促進園區規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進產業園區項目形成的關鍵因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說,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合理的租金價格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區自然形成的關鍵因素。建筑與地理因素,也增加藝術區對藝術家的吸引力,但它們是服從于經濟因素的次要因素。2. 人才優勢夯實園區創意基礎。藝術家、大師、從業人員的聚集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迅速發展壯大。沃霍、李奇斯坦、勞森柏格、約翰斯成為蘇荷的第一代居民,畢加索、夏加爾、米勒、喬伊斯也都曾流連于巴黎左岸。同樣,北京798的興起源于隋建國工作室的建立,宋莊藝術區的形成少不了栗憲庭、方力鈞的身影,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陳逸飛等人的藝術理想。再者,舉凡重要的創意產業聚集地出現,大多有知名高等藝術院校的學術支持與交流活動,這已為世界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歷史所證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學院思想的一個實踐基地與展示空間,而學院則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提供創意基礎、思想來源和專業支持。 3. 政策扶持助力園區持續發展。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成為產業園區項目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這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為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和產業轉型點,為城市建設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證,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并與地方黨委、政府工作團隊的遠見和集體努力也是分不開的。政府部門制定完善的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的法律法規,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 區位依托搭建園區發展平臺。優越的區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選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邊緣地帶,距市中心適當的距離,享受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適度自由的創作生活條件。 便捷的交通:臨近國道、省道及交通要道,擁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良好的自然環境:適宜的藝術區與商務區、居住區相關配套設施,形成環境幽靜的“城中區”,有利于增進藝術區對藝術家和商業發展的吸引力。 良好的基礎設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5. 功能復合推進園區多元化進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是先進文化創意產業區的顯著特點,即產業結構復合,以藝術價值為主導,圍繞創意核心產業區形成具有會展、酒店、居住、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業的城市功能區綜合體。
參考文獻:
[1]晶瑩,李放.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因與外部條件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06).
產業及其園區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的定位乃至發展動力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地方政府政策效應。從現實來看,近些年,基于這種推動模式的中國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確實實現了跨越式邁進,但人們也已注意到基于這種外在推動模式可能導致動力不可持續性、擴張發展盲目性和運行機制低效性等問題。
從園區建設轉向園區運營
集聚或集群化發展大致可歸為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市場機制作用下各類經濟主體自發集聚形成的產業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導下通過園區建設形成的文化創意類產業園區,后者是當今中國各地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先行發展地區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導向的著眼點上已經在推進從園區建設向園區資源的整合、質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場化運營組織的培育等方面的轉化,并且對園區運營機制模式的優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創新,這種創新和探索的成效已初步顯現,涌現了一批典型的園區運營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的“靈獅模式”等。
從單一產業振興轉向融合發展
基金項目:2013年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301136)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對策研究
收錄日期:2013年9月16日
創意文化產業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朝陽產業,其產品附加值高、對自然資源破壞性小,是提升區域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在國家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下,保定市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有效開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提高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
一、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集群發展情況
保定毗鄰京津,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堅持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努力把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產業呈現出集約化、基地化、規模化的發展態勢,一批文化創意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群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保定以曲陽石雕、定瓷、易縣易水硯、雄縣黑陶、安新葦編等為代表的傳統特色文化產業迅猛發展,以國家動漫產業發展(保定)基地和徐水巨力影視傳媒為代表的新型文化產業也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動漫游戲、工藝美術、演藝娛樂、出版印刷發行等為主體的“兩大園區”、“十大基地”的文化產業格局,成為該市新興經濟增長點。謀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如易縣易水文化產業園區、安新雁翎隊博物館及葦編文化產業園區、安國藥王廟文化景區、順平伊祁山文化主題公園、河北定州文博園等。截至目前,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由原來的231家增加到525家,從業人員由原來的65萬多人增加到100多萬人。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72.5億元,占全市GDP的3.62%,經濟貢獻率明顯增加。保定動漫產業園區是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集群,園區現有從事動畫制作、動漫產品設計、漫畫設計等技術的文化企業20余家。該園區堅持“文化+創意+科技”發展思路,利用科技與人才優勢,先后成功推出3D動畫片《麋鹿王》、電影劇動畫片《豆丁的快樂日記》等一批優質動漫產品在中央電視臺等電視臺熱播。
二、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集群發展SWOT分析
(一)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集群發展的優勢
1、文化資源豐富。首先,特色的傳統文化。保定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遺存的文物古跡分布廣、數量多、級別高,在河北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影響。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在全國地級市中獨占鰲頭。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金縷玉衣的故鄉滿城漢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廟等諸多歷史人文遺跡;其次,創意的現代文化。保定依托京津的人才和文化資源優勢,在發展動漫產業上搶先一步,大力發展保定動漫產業基地。
2、區位優勢獨特。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環渤海地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正在加速崛起,這一區域的3億多人口為保定市文化產業提供了潛力巨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良好的區位優勢為保定市承接京津文化輻射、借勢推進保定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3、民營文化企業迅速發展。近年來,民營文化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增加值不斷提高、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企業規模逐步提升,為河北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培養了創新人才、注入了獨特的文化特色活力。民營文化企業的增加值不斷提高,已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二)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集群發展的劣勢
1、缺乏專業的創意人才。保定市不缺少文化,但缺少改造文化和實現創意的人才。一方面創意企業缺少具有創新意識、敢于突破傳統束縛的國際化設計人才;另一方面行業內缺少擁有多領域經驗的高級職業經理人。
2、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知識產權是文化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對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是尊重和承認個人創造力的價值。目前,河北省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還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
3、文化發展體制相對落后。河北省的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比較滯后,相當數量的國有文化經營單位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競爭主體處于不公平競爭狀態,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企業占有的文化資源差距明顯,非公有制企業在競爭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影響了保定市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的發展。
4、缺乏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盡管河北省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與國內一線城市相比,仍然有差距,表現在:發展速度和規模相對落后、創新能力不足、文化企業運營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等方面。這些差距制約了保定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得其城市競爭力低于其他城市。
(三)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集群發展的機會
1、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為保定市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從確立建設文化大市、發展動漫產業開始,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對發展動漫產業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保定市關于建設文化大市規劃綱要》、《保定市動漫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推動動漫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政策,發揮了支持重點文化產業第一推動力的主導作用。
2、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于文化消費的愿望逐年增強,消費領域也逐步拓寬,成為擴大保定市文化創意產品市場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
3、文化條件基礎深厚。保定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遺存的文物古跡分布廣、數量多、級別高,在河北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影響。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在全國地級市中獨占鰲頭。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金縷玉衣的故鄉滿城漢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廟等諸多歷史人文遺跡。
(四)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集群發展的威脅
1、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產經營的方式看,目前以傳統的文化生產模式為主的文化單位占了大多數,而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現代生產方式的文化企業數量較少;從文化經營的內容看,單一性的文化經營單位較多,而綜合性的文化經營單位較少。
2、文化行業發展不平衡。目前,保定市的動漫和印刷業發展的非常好,但是設計產業從總體上來說卻非常的薄弱,從而導致工業、生活設計現在非常薄弱。文化創意產業內部行業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整體產業鏈發展不完善,因此造成保定市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能力不強。
三、保定市創意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建議
(一)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保定市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很多歷史文化名人、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名”資源就是一種品牌,通過對燕趙大地“名牌”資源的開發,以文化創意為基礎,結合時尚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到傳統文化產業中來,創造豐富多彩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文化特色的內容產品,打造出著名的文化項目品牌。要打造“文化名城”的保定市,就應當從保定文化產業豐富的優勢資源出發,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繼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培育保定文化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實現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形成,推動促進知識和技術創新與擴散,實現產業和產品創新,從而增強保定文化產業競爭力,加快保定文化產業發展步伐。
據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和區域產業發展理論,以一定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突破行政區域的界限,以具有同質性或互補性的產品為基礎,以統一協調的文化資源規劃為龍頭,堅持優勢互補、聯動發展、互惠互利原則,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區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白洋淀、野三坡、淶源涼城、清西陵、涿州國家度假旅游區、阜平天生橋瀑布群、安國“東方藥都”、定州曲陽古文化區等九大景區為核心的旅游點,同時以這些資源為依托,交通干線為軸線,形成旅游合作帶。
(二)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聚群區。文化產業集聚是強化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抓手。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實現產業聚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復制創意,落實產業扶持政策,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特色文化產品的產地知名度,打造地域名牌。
(三)突破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通過產業融合,可以為吸引其他產業的資金、管理、物流、技術,使文化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軍,發展壯大。河北省鋼鐵企業、采礦業、制造業、房地產業等都有與文化產業相融合的巨大空間。通過產業融合,既能使傳統產業實現增值,又能使文化產業找到成長的土壤,也能有力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首先,積極的政策扶持和鼓勵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近幾年來,河北省在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這基礎上要根據河北省文化企業資金、物流等實際需要,完善、制定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在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前提下,鼓勵企業大膽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宏觀政策環境。其次,良好的資金支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應設立專項資金,采取貼息、補助和獎勵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支持非公有經濟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文化產業;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河北省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五)引進和培養文化創意人才。創意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和人力資源。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環境下,只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才能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群發展。
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培育新興文化產業,都需要技術、管理人才來支撐。當前,應立足于打基礎,著眼于上水平。建立人才庫,根據實際需要加強現有人才的培訓。同時,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領軍人物、創意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引進上制定突破性的優惠政策,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入河北省文化企業,有效解決河北文化企業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人才“短板”問題。有了一大批人才的支撐,河北文化產業一定會邁出新的步伐,實現跨越式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4-0053-01
20世紀末以來,在金融全球化、信息數碼化的巨大潮流沖擊下,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國興起,創意產業集聚區也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出于全球化分工協作和市場交換的考慮,許多中心城市都在快速的發展一些新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對這一空間的研究,成了西方城市研究近來的新的焦點,以設計、廣告創意等創造性和知識性為基礎的新經濟活動如何為城市帶來新鮮血液,如何形成新的社會空間和經濟空間。在國內,以老工業空間的改造和更新為基礎的藝術家集聚地是引起人們關注創意產業集聚地的開端。創意產業集聚地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不過9個年頭,盡管時間短暫,其前期的發展頗為曲折,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其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全國“創意產業園區熱”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繁榮的表象之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陸續出現的一些創意產業集聚區,多數是一種跟隨現象,即一個地區的政府或開發商看到別的地區在建造和改造創意產業集聚區,也隨即模仿著建造和改造起來,但其應有的功能遠未發揮出來。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依賴一定的區位條件,而這些條件是沒有辦法在城市的任何一個區域復制的。由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意產業集群正在形成之中,各地區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單一發展模式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休閑需求,多種發展模式共存更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那么,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不同模式具有深遠意義。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討論
政府引導型、文化創意企業聚集型、傳統文化保護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型和公共休閑空間型這五種形態是目前世界各國與中國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致模式。
1.政府引導型
英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是政府引導型的積極典范,其中尤以英國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意工業”成效最為顯著。政府引導型是指由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類型。
2.文化創意企業聚集型
原生態的文化創意經濟形態就是文化創意企業聚集型。城市中廢棄的工廠或倉庫區往往被文化創意型藝術家群體所選擇作為基地,主要是因為這里低廉的租金、空闊的倉庫廠房與相對方便的都市生活。藝術家們多以個人畫廊、工作室為主來從事藝術創作、展示作品、交流技藝及出售自己的作品。同時藝術商人和特色餐飲、酒吧、畫廊、書店的從業者也被聚集區所吸引。生機勃勃的藝術家街區是由文化創意企業的工作產品與藝術家獨特的生活方式所構成。
3.傳統文化保護型
文化創意產業的范圍較為廣泛,依據本地區的傳統文化、建筑、工藝與人文資源,進行傳統藝術或遺產文明的保護性移植、復制與傳承,均可以列入其中。如何保護地區的多元文明與歷史文明遺產已成為關系人類歷史文明的重大議題。中國已被審批的29項世界文化遺產與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在保護基礎上而形成的傳統文化保護型的文化創意經濟新形態,而且對保護中華傳統文明這種不可能重復的人文歷史資源也有著重大的作用。
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型
由相關文化創意設計方面的企業、提供高科技技術支持的企業、有國際化的策劃推廣和信息咨詢等中介機構、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的企業和在文化經營方面富有經驗的經紀公司等組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種相互接駁的企業集群,對提高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以及構成立體的多重交織的產業鏈環,都具有實際意義。
5.公共休閑空間型
該模式把舊廠區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觀,不僅能起到美環境、治理污染的作用,而且還可以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
二、我國文化創意集聚區模式的選擇及開發建設
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要素,這個發展過程中,在經歷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與信息化產業升級與轉移發展之后,便成為整合本土資源,參與世界分工,形成獨有產業,創造新的價值的競爭力優勢。因此,就目前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社會情況差異較大等情況而言,不管哪種模式的文化創意產業都將是社會經濟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領域。
如何充分發揮其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予以闡述。
1.加強政府宏觀政策引導
創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證是政府的引導與推動。制定政策,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宏觀調控,做好引導、扶持和服務工作這些是政府的主要作用。目前,我國的創意產業尚處于初期階段,地方政府應站在全球價值鏈的高度將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結合起來,營造適宜創意產業發展的公平和寬松的發展環境,研究和制訂符合文化創意產業規律的各項政策,完善區域性的企業培育、公共平臺建設、稅收優惠、財政扶持、研發創新、人才培訓、政府采購、投融資、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
2.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加大對創意企業資金扶持力度廣開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中小企業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構成,在發展中往往會面臨研發投入不足、資金短缺等問題。建議按照市場化的資本運作方式,建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金共同對文化創意產業項目進行股權投資,支持初創期創意中小企業發展,特別是有創新能力的個人或企業,為其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積極向銀行推介重點項目,引導銀行創新信貸產品,嘗試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形式,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信貸投入,支持擔保機構對中小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鼓勵創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國際創意產業投資、吸納社會資本等形式,實現投資主體的社會化和多元化。
3.打造創意產業鏈
創意產業只有通過組建完善的創意產業鏈,強化分工協作與規模,才有競爭優勢。根據資料顯示,美國電影73%的收入來自于衍生品的開發和銷售,而票房收入只占到電影產業收入的27%。我國創意產業起步晚、發展快,很多的文化創意往往只能形成單一的價值實現形式,缺乏完整的創意產業鏈,大多數的文化創意流通都只是“一錘子買賣”,而任何一點的斷裂都會使創意產業的整個進程受阻。使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是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需要幫助創意企業的關鍵,如何延伸產業鏈,開發相關的衍生產品是當下繼續解決的問題。較為明確的分工,在產業鏈條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各企業在生產流程上相連接這是創意企業之間應有的良性模式,由此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規模效應的充分釋放。
4.積極培養和引進創意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是人才,發達國家創意產業的成功毫無例外地是依靠具有創新性思維的人才發展起來的,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差距較大。因此,如何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意人才是重中之重。
建立多層次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原則,這樣才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依托我國現有的科技和教育資源,鼓勵在高等院校設立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專業,開設專業相關課程,并與創意企業聯合建設創意產業人才實訓基地,加快培育創意緊缺人才;二是通過具有資質的社會培訓機構,加強創意產業人才職業培訓,促進其創意專業知識更新升華;三是加強國內外人才的交流合作,鼓勵與國外大學、培訓機構以多種形式聯合培養創意人才;四是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相互交流、碰撞的平臺,激發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
在人才引進方面,吸引海內外從事創意產業的優秀人才,特別是那些既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同時又具備寬闊國際視野的海外留學歸國人才,我們需要積極創造有利于吸引和使用全球人才的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以期權、高薪、兼職等多種手段,以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等多種方式,造就高素質的文化創意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金元浦.創意產業的全球勃興[J].社會觀察, 2009.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172-03
一、傳統觀光型景區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分析
觀光型旅游是一項最基本的旅游活動,也是目前最為傳統、最為普遍的旅游形式,如觀賞風景名勝、人文古跡、城市景觀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風和鄉土人情等等。觀光型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旅游方式的單一性、旅游資源的依賴性、客戶群體的廣泛性和消費價格的低廉性。但是,隨著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對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產業結構變化促使旅游從觀光向休閑度假的升級,傳統觀光型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處,也受到了游客們的冷落。
(一)發展觀光型旅游的經濟效益最低
觀光型旅游目的地是以當地的風景名勝為旅游的重點,所以在旅游產業開發中以景區景點為主體,所有的規劃和開發都要以風景名勝為中心,為風景名勝服務。所以,觀光型旅游目前基本上都是屬于短暫而低廉的一次性旅游消費,到一個地方進行旅游觀光的游客基本上不會再回去進行同樣的活動。對于大多數風景名勝區來說,單純發展觀光型旅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由于觀光型旅游的審美特性,這種旅游形式與經濟消費的關聯性最差,游客的絕大部分消費用于交通,對于風景名勝區來說,投資開發觀光型旅游的經濟效益最低。
(二)觀光型旅游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目前,如桂林、黃山、麗江、九寨溝、張家界等著名風景名勝區,其旅游產業大多是以開發山水自然景觀等旅游資源為主的傳統觀光型旅游產業,經過多年持續的投資開發之后,已逐漸形成了旅游產品大同小異,旅游市場競爭激烈,旅游發展空間緊蹙的局面。同時,觀光型旅游主要依賴于當地的資源,對資源開發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很多風景名勝區由于過度、無序開發而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為保護生態環境,促使旅游資源永續利用,必須把開發嚴格控制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這樣,觀光型旅游的外延擴張空間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觀光型旅游的不能滿足游客多樣性需求
旅游是一種關聯度很高的現代服務業,涵蓋了以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為主的諸多產品服務及其部門。由于觀光型旅游主要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休閑娛樂及體驗性、參與性的旅游產品少,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不同消費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個性特征游客的多樣性需求,因而形成了旅游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盡管可以通過種種手段強制或誘導游客進行消費活動,但這必然要以聲譽的損失和對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為代價,從長遠來看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觀光型旅游中往往流傳這樣一句話――“上車歪頭睡覺,下車找廁撒尿,到了景區就拍照,回來啥都不知道”。
二、傳統觀光型景區實現科學發展的理念創新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深入挖掘、整合自然景觀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實現傳統觀光型景區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當前國內許多傳統觀光型景區所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
(一)傳統觀光型景區的升級已迫在眉睫
傳統觀光型景區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以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奠定了觀光型旅游的基礎,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熱愛旅游的人們,形成了以旅游觀光為市場導向的游客消費模式。傳統觀光型景區雖然旅游資源獨特、品牌知名度高,但以旅游觀光為市場導向的游客消費模式,已不能適應旅游產業從觀光游覽向休閑度假升級的大趨勢,也無法滿足景區提高經濟效益的現實需求。同時,也出現了旅游產品雷同、景區吸引力不足、游覽時間較短、游客消費水平較低、停留時間較短等一系列問題。從國際慣例和旅游產業發展階段來看,傳統觀光型景區的升級已迫在眉睫。
(二)傳統觀光型景區需要提升文化底蘊
傳統觀光型景區面對旅游產業升級和游客需求層次的攀升以及國民休閑時代的到來,只有在旅游產品結構上進行轉型升級,在旅游服務項目上增加創意元素,在旅游活動環節上吸引游客參與……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即,從以觀光為主的產品結構向休閑度假、深度體驗、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的產品結構升級。對景區景點進行創新創意設計,深度挖掘景區景點現有和潛在的文化資源并提升其文化底蘊,通過文化底蘊的提升來進一步增加游樂性、參與性、體驗性和互動性項目,并以相應主題進行包裝、形成主題鮮明,集觀光、游樂、參與、體驗、互動于一體的休閑度假型文化旅游景區。
(三)傳統觀光型景區需要體現體驗價值
隨著體驗旅游時代的到來,相對于傳統的紀念品,游客更希望買下的是“體驗過程”的“記憶瞬間”作為紀念。因此,傳統觀光型景區必須賦予文化創意內涵,利用現代科技,通過設計景區景點的虛擬體驗系統,將景區景點的建筑群落和歷史故事設計成3D動畫或球幕電影,增加互動性、娛樂性和動感化體驗項目。通過建立虛擬操作系統,體驗者通過操縱桿可以以多種方式漫游在虛擬的歷史場景中,可以隨心所欲地徜徉在歷史時空中,和與他們擦肩而過的歷史人物進行談話、握手甚至擁抱。同時,還可以根據參與者、體驗者扮演的角色,設定一定的故事情節,讓體驗者切身感受回到了穿越時空的樂趣。
三、文化創意產業及其在傳統觀光型景區的發展現狀
根據國務院九部委《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銀發[2010] 94號)的文件精神,全國各地都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突破口,文化創意產業高速增長。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該文件明確指出,“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創新的知識和先進的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創意產業活動會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某種形式的“創意”;第二,文化創意產業活動被視為與象征意義的產生與溝通有關;第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種形式的“智能財產權”。
(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
據測算,文化創意產業直接影響運輸、餐飲、零售、娛樂服務業等26個行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超過全部產業的平均水平。而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也開始得到重視并有很大發展。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快速崛起,勢頭強勁,逐漸成為這些城市和地區產業發展的新亮點。2009年,由廣東動漫公司制作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紅透半邊天。據有關方面統計,《喜羊羊與灰太狼》的電影票房早已超過億元,漫畫書發行量突破200萬冊,銷售額超過2 000萬元,相應的電影圖書、玩具產品等衍生品也陸續跟進,成為文化產業擴展經濟鏈條、發揮乘數效應的最佳例證。
四、傳統觀光型景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案例
一個旅游產品的開發,其基本點是提供游客一種體驗,而這種體驗的構成很復雜,異地性和文化性是構成這種體驗的重要構件。文化創意在旅游體驗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適用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更多地關注旅游業。從某種程度上說,旅游開發就是給游客創造一種文化體驗,滿足其內心的需求。而這些文化創意產業絕不可忽視。
(一)陜西旅游集團公司的大型歌舞劇――《長恨歌》
《長恨歌》是由陜西旅游集團公司投資九千多萬元,歷經一年多創作排演而推出的一部以唐代華清宮遺址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為主題,以白居易敘事長詩《長恨歌》為主要內容,集歷史文化之韻、山水自然之美與現代科技之奇為一體的大型歷史舞劇。《長恨歌》全長60分鐘,包括《兩情相悅》、《恃寵而驕》、《生離死別》、《仙境重逢》等四個章節十一幕場景,以驪山山體為背景,以華清池九龍湖作舞臺,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為舞美元素,通過近300名專業演員的表演,藝術再現了一千二百年前發生在這里的婉轉動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長恨歌》的品牌效應,有效帶動了華清池景區游客人數的大幅度上升,據統計,游客人數每年增加23萬人次,同比增長15.4%,一舉跨越了多年來華清池游客維持在5%~8%自然增長率的臺階。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賓館、交通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延長了游客在臨潼和西安的逗留時間,成為了“西安的金邊名片”。
(二)杭州宋城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劇――《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由杭州宋城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國內首家室內立體全景式大型歌舞劇,分為《良渚之光》以及《宋宮宴舞》、《金戈鐵馬》、《美麗的西子,美麗的傳說》、《世界在這里相聚》五場,敘述時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現的新石器時代,同時又展望了2006世界休閑博覽會的美好圖景。《宋城千古情》的演出,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小時,卻長演不衰十五年。年均演出1 000場,最高日演8場,累計接待游客超過2 000萬人次,創收15億元,成為中國夜游市場最為響亮的招牌,被譽為休閑之都――杭州市的標志性演出,為杭州文化產業和觀光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積累了經驗。《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為基點,融合世界歌舞、雜技藝術于一體,運用了現代高科技手段營造如夢似幻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與法國巴黎紅磨坊和美國拉斯維加斯“O秀”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名秀”。
(三)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公司歌舞劇――《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由著名導演張藝謀領銜的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公司作主創團隊,根據地方政府牽頭組成的投資方的要求,結合景點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實景歌舞劇。然后由獨立的經營公司進行日常管理和運營。《印象》系列共由五部分組成,《印象劉三姐》中最感動山水的壯美,年演出收入超過2.6億元;《印象麗江》以雪山為背景,最震撼少數民族粗獷的氣勢,年演出收入超過了1.5億元;《印象西湖》最打動人的是那場人工雨,充盈著煙雨江南的朦朧意境,年演出利潤達到了4 500萬元;《印象海南島》能讓游客享受海邊的放松和休閑;《印象大紅袍》能享受到茶文化的情趣。“印象”團隊通過借助張藝謀的明星效應,精心打造了一個以“強大演員陣容、政府傾力支持、科技手段參與、融入旅游線路”的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崆峒山風景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探索
《問道崆峒》立足于特色資源優勢,對崆峒山黃帝問道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進行了深度挖掘和包裝整合,通過山水風光、古典樂舞、詩歌旁白、武術表演、生活體驗等,從而形成了一個歷史內涵豐富、文化個性鮮明、具有不可復制性的文化創意產品。
(一)《問道崆峒》的劇情介紹
《問道崆峒》是由崆峒山管理局下屬的崆峒山藝術團繼《黃帝問道》大型歷史歌舞劇之后的又一力作。《問道崆峒》依托中國道教創源之一的崆峒山而聞名于世,因黃帝問道于廣成子有關。而隴東崆峒學,與甘南藏學,河西敦煌學并稱為“甘肅三大地域學”。藏學以甘南藏民族為主題內容,敦煌學以河西走廊的西域壁畫藝術為主題內容,崆峒學以“道的生長”為主題內容,是各具特色的學術內容。
《問道崆峒》全劇約55分鐘,共分五幕十一場,五幕依次為盤道、聞道、修道、問道、求道。《問道崆峒》在藝術手法上運用現代舞蹈與古代舞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當年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得道后,與友人赤松子以棋會友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黃帝聞訊廣成子的養生之術和治國之道后,三次登臨崆峒山問道、求道,黃帝在統一中原后,教人耕作、捕魚的全過程。整個舞劇氣勢磅薄,規模宏大,讓游客在飽覽山川美景的同時享受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和藝術盛宴。
(二)《問道崆峒》的創新探索
《問道崆峒》改變了傳統觀光型景區以游客觀光為市場定位的經營模式,闡釋并賦予了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使傳統觀光型景區從單純的歷史文物和文化古跡的游覽觀賞式旅游升級為中國“儒、釋、道”文化的休閑體驗式旅游并以大型歌舞劇形式展現出來,提高了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傳統觀光型景區的市場吸引力和品牌價值。
《問道崆峒》作為一種鮮活生動、文化精深且具有較強觀賞性和娛樂性的文化創意產品,借助于歷史典故對中國“儒、釋、道”文化進行了全方位、旁白式的闡釋,把沉寂的、靜態的、傳統的中國“儒、釋、道”文化變成了立體的、可感受的娛樂體驗,實現了動態文化演出與靜態旅游資源的巧妙嫁接,促進了文化產品和旅游項目之間的融合與互動,提升了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與游客基礎,從而達到了歷史與現代的對話、藝術與市場的對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傳統旅游資源可開發的空間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資源的開發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會成為旅游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相融合,將會挖掘旅游的深層次內涵,并會使文化創意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一、概念界定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指為通過創意活動獲取價值的相關企業或個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務的特定區域,并且是涵蓋生產、休閑、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園區。園區形成了包括生產、發行和消費等環節的產業鏈。
旅游業是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行業,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旅游資源和設施。交通客運業、酒店業和旅游業共同構成了旅游業務。
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瓶頸與障礙
創意產業自身發展很快,但是向傳統產業的滲透不足,自身的產業鏈尚不能夠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還未能充分實現他的價值。雖然我們有很多創意產業園區,但他在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許多缺點與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瓶頸與障礙所在。
1.藝術與商業的沖突日益明顯
文化創意產業園大都是由藝術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園區,藝術是高度自由和隨性的。然而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在與創意產業園融合過程中,商業文化和藝術理想的沖突、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沖突會不斷凸顯。這些沖突會導致藝術家流失等不良后果,這會是制約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旅游業融合的一大障礙。
2.缺乏產業鏈形態和品牌效應
旅游業是十分重視產業鏈完整性的產業,只有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三者都具備才能稱之為旅游業。但有些創意產業園區僅僅是某一種商品的集散地,缺乏產業鏈形態的經營,這樣的現狀導致園區的旅游產業鏈斷裂,因而無法真正的與旅游業融合。
3.人才匱乏
現在高端創意人才匱乏,能將創意作品產業化的經營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數。沒有他們的加入將會使融合式發展的道路缺乏專業性、創造性,并且融合進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規劃。
4.園區規劃不合理,可進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園區的規劃都處于混亂狀態,藝術區與商業區不能被區分規劃,游客也很難從地圖上來定位某一個展館的具置。有許多園區的地理位置也較為偏僻,人們會因為路程太遠而放棄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創意園區旅游的發展。
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提升文化創意旅游區的文化內涵和品牌檔次,形成品牌效應
品牌戰略意識要滲透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在與旅游業的融合當中。旅游品牌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知識的競爭,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創意的集散地,創意是其最鮮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護原創性資源尤為重要,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有助于推動園區旅游業的發展。
2.加大宣傳力度,展示整體形象,推行整體營銷
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沒有宣傳推廣之前更多的是被藝術家這樣的小眾群體所關注,整體宣傳營銷將會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營銷策略會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這是提升園區社會影響力和增加經濟效益的重要契機,也是為與旅游業融合所做的必要鋪墊。
3.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核心業態形式,其產業鏈也要圍繞創意展開。內容產業鏈與協同產業鏈是文化產業集聚園最主要的產業鏈形態,集聚園可以結合自身特點來進行選擇和調整。
4.培養兼具文化創意與旅游的復合型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業的各個業務板塊,又要對文化創意具有極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訓機構可以通過合理設置相關專業和課程來培養此類人才,此外,政府和企業也應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為中國文化創意旅游注入新鮮血液。
總之,二者融合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的過程。融合不當不僅會讓創意園區本身的藝術性“變質”,也會讓大眾對旅游業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處的融合會創造出新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效地確保文化創意旅游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周松峰.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現狀與前瞻[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2,01:47-51.
[2]閆云霄.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世界經驗與中國境遇[J].新聞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與旅游關系構建精品文化產業園[J].浙江經濟,2011,24:44-45.
從2003年開展的文化體制改革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政策松綁作用,隨著改革的深化,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中,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關鍵是如何界定政府和文化企業的未來身份,而在這兩個方面,科學界定政府的身份并正確發揮政府在政策制定及行業引導上的作用極為重要。文化創意產業興起的背景和歷史當代的不同動因,分析文化創意產業中政府的作用;總結借鑒國內外政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進經驗,提出了政府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總體政策框架,特別是政府職能轉變與政策取向的研究,為我國更好地規劃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因此切中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關鍵的政府作用與政策要素,對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國內外不同制度之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轉變與產業政策發展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和其他產業政策的比較,文化創意產業不同發展階段政策的比較,結合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和政策支持體系的發展現狀,通過政策機理的分析和對未來政策發展趨勢的預測分析,提出符合我國實際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以期對我國文化創意發展起到較好的啟發作用。
二、政府職能轉變與政策制定研究。
目前國外對于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于合理界定文化創意產業體系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間的關系。創意產業是一個融合諸多產業的綜合性產業,由環環相扣的產業活動構成,創意產業清晰的行業劃分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基礎。第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發展,有賴于國家的高度重視,政策要著眼于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應體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并推動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發展。
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職能轉變轉移經歷了一個由“政府導向”轉移為“市場導向”的過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在經歷了二戰后的發展黃金期后,政府公共管理面臨著諸多社會困境和民眾指責。由于福利國家理念的推動,西方國家政府權力不斷擴張,政府職能范圍不斷擴大,政府角色的膨脹引起了民眾不滿。民眾認為政府的規模過于龐大,消耗了過多的稀缺資源;二是政府管理的范圍太寬,自身陷入過多活動導致資源浪費;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不當,公眾認為通過官僚體制提供服務導致低效和無效。
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對“公共物品供給的低效率”所導致的政府失敗進行分析,提出了公共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的宗旨是要把市場制度中的人類行為與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為納入同一分析的軌道,將公共選擇的方法應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領域,其關注的重點是政府的管理活動及各個領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公共選擇理論重新強調市場的價值,它給政府開出的藥方就是要讓政府將其不應該做的和做不好的事交給市場來完成。公共服務市場化有著如下三層含義: 1·將決策和執行分開,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決策),而不是“劃槳”(執行)。2·公共服務的供給者多元并存,打破壟斷,競爭發展。3·公共服務的消費者有在多元的供給者之間選擇的權力和用以選擇的資源。
簡單來說,就是要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給公眾以個人選擇的機會。
奧斯本和蓋布勒在《改革政府》一書中將競爭分為三類:一是公對私的競爭,即讓公營組織和私營組織都來提供公共服務,從而促使其競爭;二是私對私的競爭,即政府要求私營企業彼此競爭,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務;三是公對公的競爭,即政府促使自己內部組織之間進行競爭,以達到良好的服務效果。
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學術呼聲下,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形成了一場“新公共管理”運動,這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形態和政府管理的新實踐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強調公共管理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市場經濟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根基。各種公共服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政治產品;必須以企業、社會和公眾為主體,政府職能轉變為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必須以提供公共服務為核心。在這一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文化逐漸也成為面向市場的主體,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政府職能轉變最本質的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新公共管理”為文化創意產業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提供了新的理念。第一,政府提供核心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理念;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要有市場效率的理念,新公共行政則將公平與公正放在政府價值體系的首位,新公共管理理論則在政府資金運用要講究公平與公正的基礎上,強調資金運用的市場效率,政府服務的質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伴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和文獻也越來越多,主要從管理學、產業經濟學、藝術經濟學、傳播學等角度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較為全面地分析了我國創意產業狀況、發展趨勢、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建議與措施等。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對政府職能轉變的觀點主要集中為從辦文化變成管文化,要從全能政府轉變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是政府對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全面支配與控制,而且這個控制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約,有限政府是指作為公共權力機構,政府承認自己的施政范圍有一定限度,而且必須受到社會和政府自身內部的嚴格監督。在已有的國內研究文獻中,將文化行政管理機構的基本職責定以為制定政策、實施監督和提供服務。
制定政策是文化行政機構進行宏觀管理的改革規劃和制度設計的過程,具體有四項職能:第一,確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第二,通過不同制度安排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結構布局和發展方向;第三,根據國際規則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引導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第四,通過立法和其他有約束力的形式規范演出市場,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不法行為。實施監督是因為作為文化宣傳系統要有宏觀監督,保證文化產業在法制軌道上健康發展。提供服務是政府建構有利于文化產業自主發展的制度。
然而,對于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研究卻要少得多,而且很少把兩者結合起來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歸結為幾個方面:第一,關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政策體系不夠完整,具體政策缺乏承接性和系統性;對文化創意經營機構的管理和調控力度不能符合現實需要;現行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在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國際接軌、走向世界方面,現行政策顯得不足。第二,關于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建議。主要有:
構建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因把重點放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應有利于調整區域發展結構,促進不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均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應向知識產權保護、投融資支持等方面傾斜。
三、研究的創新與研究內容探討。
首先,研究角度的創新。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政府職能轉變與政策比較,創新性地將政策與產業體系形成相結合進行研究,同時研究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其他產業政策之間的不同,闡明文創產業的特殊性,從而以獨特的角度對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進行研究。其次,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由于本文作者長期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工作,研究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為密切,提出的政策措施僅僅圍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實際,因此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更為明顯。第三,創新性地引入政策機理的研究,從而對不同方式政策的有效性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深入對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研究,提出具有更加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在研究的幾個創新點中,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不同發展階段政策的比較、對于政策機理的研究等內容,國內外尚無成熟的觀點,尤其是針對我國實際的研究更為缺乏。其次,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行業劃分和統計標準各有不同,許多現象和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考察、梳理和探究,因此造成數據收集的困難,對研究分析形成不利影響。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與目標定位
第一,瞄準國內外文化產業的前沿科技與發展導向。了解美國、日本、北京、上海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技術戰略和最新發展趨勢,了解他們的重點技術是什么,在這些重點技術方面,我們國家、我們省發展的現狀如何,有哪些企業和公司在做,瞄準目標,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產業發展導向上,涉及到文化產業是通過技術的創新來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利用文化與技術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業態等問題,我國基本都是科技導向,通過科技創新來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日韓等文化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則是內容導向,根據文化產業內容的發展需求去引導科技創新。我省應瞄準文化產業技術前沿,搶占文化產業技術的制高點,打破文化與科技之間的傳統部門界限,將文化產業部門的科技需要納入科技發展整體規劃中,同時重視文化內容的挖掘、開發與展現,重視文化產業的內容和創意,因為沒有科技,很難形成高端文化業態,而沒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產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軀殼而已。第二,提高文化產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國內外成功的文化企業均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進而增強競爭力、開拓新領域,如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自主研發拍攝系統并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原創動漫實現了動畫無紙化、規模化生產,《熊出沒》進入國際市場。相比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產業園、動漫基地等,在文化與科技結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產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網站等信息化手段,實現文化產品的建設與傳播,如通過網絡和電視等媒體進行河北文化的宣傳;而文化產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來提高其質量與占有市場,這種類型的文化產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第三,通過科技手段進一步延伸文化產業鏈。
當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體現在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過科技與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新的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模式,其好處是數字內容可以對傳統文化產業鏈進行延伸,比如現在從圖書到電視劇、電影、動畫、游戲,它都可以實現延伸,也就是說所有傳統產業都可以加上數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實現數字化,會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擴大知名度,曾經利用3D技術改編的經典電影一度占據票房冠軍寶座恰好可以證明這一點。而某些游戲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們注意另一種產業鏈延伸模式,這些游戲不僅適應科技發展成為熱銷的手機游戲,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龐大的產業鏈,包括玩偶、服飾、書籍、飲食、主題樂園等。而河北省的文化產業結構,仍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文化產業雖已發展但速度和質量都亟待提高,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和新興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面臨挑戰;河北文化產業的衍生品,單就動漫產業來說,遠未跟上動漫業的高速發展,需要進一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
三、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路徑
1.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產業的“雙重化”發展模式
文化產業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主要包括內容產業、傳媒與平臺產業、延伸產品和一般文化制造業產業三部分。其中,內容產業主要體現了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是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如日韓等國就非常重視文化內容與地位,以內容為導向,根據內容的發展需要來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傳媒和平臺產業則獲利較多,而且由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中需要注重轉型與創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產業中的科技運用主要集中在平臺建設上,但是隨著平臺產業的技術支撐不斷進步和發展,勢必會出現文化內容上的弱化現象,因此不能因為平臺發展而忽略內容產業的發展要求。為順應產業發展需求和世界發展趨勢,應探討“雙重化”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實現內容和平臺的統一,即內容和平臺并重或同步發展的模式。
2.重視文化產業中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現今文化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觀點,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場的文化活動才屬于文化產業,強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文化遺產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在我國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準》中,對此也有明確界定,既與國際一致,也符合我國文化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趨勢。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對于文化資源不勝枚舉的河北來說,還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跡處于可聽不可看的狀態,開發與保護等各環節還十分薄弱;文化資源大省的優勢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大量的優秀文化資源或者處于原始的待開發狀態,或者目前已經開發的也多是初步的、淺層次的,難以形成文化產業規模,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河北省來說,具有國內外廣泛影響的文化活動、文化資源,不僅需要高起點的運作和經營性、開發性整合,更要重視對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對優秀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但是再利用不當可能會有損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因此,科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省應抓住當前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發展的機遇,實現文化遺產從文化文本向文化產業的轉變,實現優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與保護,發揮科技對自然、歷史、民俗等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作用。
[2]張仁漢,羅許成.人的文化本體與“人文浙江”:經由浙商文化的批判與重構的新路徑的建構[J].浙江社會科學,2011(3):126-130,161.
[3]宮承波,閆玉剛.文化創意產業總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78.
[4]苗偉.文化優化:內涵與實質[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0-96,118.
[5]孔府論道中華傳統文化[N].京華時報,2013-11-27(003).
[6]陳建憲.民俗文化與創意產業[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4.
[7]明江.挖掘人性的作品都會讓人產生共鳴:訪藏族作家次仁羅布[N].文藝報,2010-12-01(第5版).
[8]趙明,趙有田.論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J].中州學刊,1999(4):123-128.
Reflect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ZOU Wen-bing1,2
(1. S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 ,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pa,Macau;
一、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
(一)提出和實施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戰略,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確立宏偉的遠景目標。當前,面對新一輪的發展大潮,欠發達地區能否抓住有利機遇,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有所作為,是一個引起普遍關注而又值得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加快文化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區,是黨委、政府著眼于新世紀發展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為實現這一目標,先后出臺了支持和加快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決定和政策,明確了全區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文化建設熱已在全區蔚然成風。
在“大文化”、“大產業”、“大旅游”發展思路的引導下,文化產業已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個新的支柱性產業雛形已現。全區各地高度重視草原文化的研究和開發,依托草原文化資源,積極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使絢麗多姿的草原文化大放光彩。目前,已有草原文化節、昭君文化節、紅山文化節等110多個節慶品牌;初步建設或正在規劃秦直道、巴林石、孝莊園、紅山先民聚落園、錫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產業園區、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區、元上都文化產業園區等20個文化產業園區;在圖書發行、有線電視網絡、電影、出版、報業領域成立了5大文化產業集團,成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其集團化、集約化、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二)加強文化資源普查、整合與開發,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基礎。內蒙古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是加快內蒙古文化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現實基礎。自2006—201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我區已有數十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2010—2011年組織實施了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對內蒙古的歷史文化、民族語言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節慶文化、文化之鄉、地名文化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社科研究、文化藝術機構或團體以及廣告會展業、網絡業、動漫業、文化人才等19個大項目、108個子項目進行了較全面的普查。目前,我們已初步摸清了境內的各類文化遺產及資源的家底。與此同時,我區先后組織實施了“蒙古語語料庫”建設工程、“內蒙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工程、“蒙古文大藏經影印出版工程”、“內蒙古重大歷史文化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內蒙古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等。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重大文化項目和學術工程的完成將對內蒙古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由此而產生的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將會使更多的人從其他行業中逐步分離出來,加入到文化產業大軍中去,內蒙古文化產業將迅速發展壯大,進而取代部分傳統產業而成為新的支柱性產業。
(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開拓寬廣的前進道路。現階段,文化體制改革涉及文化生產、文化流通、文化組織、文化結構、文化分配、文化權利等各個方面,既包括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分,又包括對原有文化利益格局的調整。既包括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制度的破除,又包括對原有文化經濟格局的結構性調整和重組。由于目前我區文化產業總體上尚處于起始階段,還未形成完善、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區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應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清除不利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盡快建立有利于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有利于解放文化產業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從而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加速發展保駕護航。
(四)積極培育和完善主導文化市場,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營造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發育的土壤,其發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化產業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文化市場是連接、溝通文化產業與文化消費者的中介,必須在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以完善和規范,以便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經過幾年發展,一個包括文化產品生產銷售業、新聞出版業、影視制作放映業、文藝創作演出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娛樂業、廣告業、文化會展業、工藝美術業等行業,由本體產業、交叉產業、延伸產業綜合構成的文化產業體系在內蒙古已初步形成。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一個以呼和浩特為中心,以呼包鄂產業帶為主軸,以各地特色文化產業區塊為支撐的文化產業區域布局,構筑起了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為未來文化產業的市場發育創造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內蒙古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將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將極大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內涵發展;崇尚自然、向往綠色、保護生態的普遍的大眾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將會為文化產業的加快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做大做強內蒙古的文化產業贏得無限商機,將吸引更多有遠見的企業家和社會資金投向文化產業,產生良好的文化市場效應,為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實現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市場化發展開辟廣闊的美好前景。
(五)《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要求內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集群建設”,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區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并明確了自治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定位和主要發展目標。由此,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必將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二、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趨勢。當今社會,任何國家、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文化軟實力的綜合性競爭。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文化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源泉。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上升,經濟發展越來越與文化融合在一起,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借助文化手段和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經濟的文化屬性越來越明顯,出現了“經濟文化化”趨勢。當今,文化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天然地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或功能,還具備了市場條件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而在自然生產力、工業生產力基礎上形成的第三代生產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經濟化、科技化”和“經濟、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當代經濟文化科技的一體化趨勢。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既是內容產品,又是技術產品,融合度高、帶動性強、增長速度快,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經濟,在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促進經濟增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貢獻將越來越大。而“并存、互補、競爭、創新”將是未來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態勢。毋庸置疑,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將在其經濟、文化、科技的一體化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