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4 16:49: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字經濟的新商業模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商業模式 O2O 共享經濟 商業經濟
隨著全球技術革命的發展,為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提供一個完整的產業服務支撐,人們發現了有很多工作和生活存在問題,有效協調過度消費,因此便產生了“共享”的現象,即為促進共同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成熟的O2O模式為無線連接提供了平臺,實現在全球范圍內資源共享。
一、商業模式的演變
關于商業模式,大家的普遍認識是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對定價權的控制能力,然而在二十世紀90年代之后,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在悄然無聲地發生了質的變化,尤其是在數字化世界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體現為:1)馬太效應的增強;2)邊際成本降低;3)低成本的信息交互。
要想構建新的商業經濟模式,那么首先就必須了解過去,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式原型非常簡單,為制造并銷售它。從工業時代的角度出發,此時有兩個成本的發生:1)商品的制造成本,2)商品的流轉成本。
因此,在工業時代,規模效應對成本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規模效益體現在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然而從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看出曲線商業模式的演進:改善供給端能力、重新定義需求、優化流轉效率、商品的虛擬化。
隨著管理水平的提高與市場自身進化,傳統的商業模式不斷變化,出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1)改善供給端能力(2)重新定義需求(3)改善流轉效率降低成本(4)虛擬化商品,流轉成本為零。
因此,在制造產品并銷售出去這個商業環節里,我們可以看到改變供給方式與能力、C2B、優化流轉效率以及商品的數字化/虛擬化幾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演進方式,比較革命的是虛擬化,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它的存在已經脫離了三維空間,從有形化到無形化。商業模式演進為“服務+產品”組合拳的形式。
二、數字世界中的未來商業模式服務模型
互聯網引發了對于新舊模式的熱烈討論,許多銷售產品的公司逐漸轉向銷售“服務”,以咨詢解決方案將產品銷售出去的方式,從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發是:產品和服務有怎樣的區別?服務的本質是什么?它與產品的核心區別是,它是一個事件。即服務要素在時間上的消耗,它與產品的最大區別就是多了時間t變量。或者說從商品到服務,商業模式本質的變化為銷售產品其實就是銷售某種服務要素的時間過程。
在數字世界里,服務要素可以低成本地復制,它們都有一個服務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共同特點。比如大規模在線教育平臺,在線醫療,金融平臺,數據服務業等等,目前正在變革的各行各業的諸多環節都逐漸顯示出這樣的特質。這是我們能夠預想的商業模式的極致――人們可以通過較低的成本獲取更多的服務要素,從而提高了服務事件的數量和范圍。
展望未來十年,數字化和大數據是中國商業經濟模式繼續變革和深化的重點,因為在數字化世界里,產品的交互是如此簡單,服務要素的復制如此容易,以及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匹配變得越發強大和基于用戶數據的多種增值商業模式將會大行其道。
原來的商業建立在點對點的連接方式,互聯網將這些點扁平化地接入并交互,一個巨大的星形網絡形成后,交互速度大大提高。既然商業模式的進化發展是在互聯網出現之后,促使了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那么,我們就不可忽視這其中對商業模式演變的深遠影響。
三、O2O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發展現狀
(一)在線產業發展迅速
共享經濟其實就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隨著O2O平臺的發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優化分享經濟的優勢。如旅游產業網絡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網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旅游線路,實際上是分享經濟的一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的旅游資源,通過網絡讓更多的人選擇旅游,可以實現其最大利益,共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并通過軟件將旅行的需求結合在一起,能夠充分激活社會資源,由于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群眾,分享O2O平臺聚集了更多的社會功能,從而提高資源共享的效率。
(二)共享經濟優勢凸顯
大量的閑置物品和生活品如果根據功能的商品,除了買家的使用功能、休閑功能必須有一個新的用戶,只能通過O2O平臺閑置功能用戶科學組合,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基于大量調查數據,分享經濟能有效提高休閑產品的利用率,同時降低成本,根據人們需求的消費者的要求,可能不需要產品本身,產品的功能,很多人使用的產品,以確保其功能全面發展。
(三)業態創新成為主流
分享經濟不斷創新發展,將逐步形成健全的實踐體系。由于商品有許多用途,共享經濟在國家創新熱潮下,人們開始自覺地研究現有商品的功能以及實現價值。從經濟本身的角度來看,商品和其功能的自由交換是初級階段,隨著人們自由交換越來越深入,需求將是巨大的。因此共享經濟的創新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四、O2O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存在問題分析
(一)\信體系建設失衡
目前,中國的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通過O2O平臺,相應的保護機制仍然完善。例如,如何解決細節的產品描述是真實的糾紛,如何保護雙方的利益,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監督機制,這不是一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的結果。因此如果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外部發展空間很難。
(二)閑置產能調動不佳
目前,雖然O2O平臺已經建立,可以實現商品的自由貿易功能,但現實中由于缺乏評價標準和相應的條件,許多商品處于閑置狀態。通過社會調查,發現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分享可以受益,但分享實體經濟真正閑置產能調動不佳。
(三)移動優勢利用不充分
目前的分享經濟,很多人主要以高價值的商品交換,主要是由于更安全的交易價值。從實踐來看,分享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讓移動運營商整合差異化,而且電商一體化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每當需要分享經濟需求時,如果不能建立連接到O2O平臺的移動終端,那么就看不到優勢。
五、O2O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構建
(一)共享經濟創新要素分析
1.信用機制
本質上分享經濟交易是建立在陌生與陌生人的基礎上,不能揭示客戶主體的完整性,只能通過第三方平臺來衡量,才能保證交易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通過在同一平臺上保持良好的交易記錄,可以促進誠信。
2.發掘閑置產能
由于消費過剩的存在,產生了大量的閑置能力,可以發現只有通過分享經濟的最大價值,才能找到商品相匹配的價值,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所用,因此建立相應的評價和安全保障體系,才能確保充分利用閑置能力。
3.有效共享網絡
共享經濟需要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的幫助,建立共享經濟O2O平臺,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分享經濟、人力資源和材料的有效結合,逐步提高客戶的經濟份額的熱情。
4.符合社交需求
任何一種經濟模式,應著眼于共同經濟的社會因素,通過O2O平臺閑置物品顯示,淘寶可以采取相同的模式,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在這個平臺上當消費者發現可以有效地消除剩余資源,實現價值最大化,那么將其會積極推動和參與。
(二)總體架構分析
通過分析上述O2O環境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結合每個要素的特點,構建基本的經濟價值模型,如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通過分析商業模式的要素和創新能力,獲取、創造、傳遞和實現價值取向的穩定性制度,對于促進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盈利模式分析
基于O2O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分析,盈利模式主要包括:
1.平臺服務費
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對于共享經濟發展是必然選擇,成為O2O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利于自由經濟的相互發展,平臺能參加部分服務,確保正常有序運行。
2.平臺推廣費
在不影響共享經濟功能的前提下,由于線上線下的優勢,提高信息技術的整體營銷能力和水平,可以采取最大化廣告收入的方式。
3.線下展示費
宣傳模式也是一種服務模式,要搭建一個平臺,必須進行相應的宣傳,可以有針對性地獲得相應的廣告收入,獲得運營費用。
4.增值附加費
作為數據資源積累和數據中心演進的O2O平臺,當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實現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共同的經濟形態。如社會研究和分析的熱點話題,一些業務的做法,如決策模式可以轉化為收入,以保持經濟份額。
(四)運營策略分析
1.誠信價值評級
建立O2O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必須依靠完善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所有的交易都會有更高的信譽,也更有可能促進經濟的相互發展。在經濟不斷發展下,共享經濟模式將逐漸由熟人轉向一個陌生人經濟活動,這需要O2O平臺形成調節系統良好的安全機制和信用評價體系,尤其要重視信用評級系統的價格,通過歷史交易行為和表現,確定系統級。
為了提高信用評級,信用評級也可以選擇與平臺相對較高的平臺進行合作,因為很多社交活動用戶部分的平臺已經收集到了足夠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或共同分享經濟平臺。如騰訊微信也會有相應的認證功能,安全性高的指標,很少出現欺詐行為,因此將使雙方一個安全感,共享經濟會增加信用值。
2.互動口碑營銷
從社會活動出發,分享經濟更具有互動性和口碑性,信息彼此之間更透明,可信度更高,應建立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互動商業模式。發揮良好的口碑效應,提高用戶體驗的效果,并隨著社會網絡營銷的幫助作用,形成病毒效應。評估交易過程和反饋網絡平臺用戶滿意度能得到更多的理解,還可以通過討論,優惠券和問卷調查來增強客戶的熱情和參與互動,加強信息數據的深度。
3.移動終端營銷
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目前國內消費者最佳時機的傳播平臺,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通過手機將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營銷網站開始開發應用程序和相關的組,通過相應的接口設置,實現客戶快速反應,共享經濟的供求對接,減少供應和需求的接口,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支付平臺實現快速的支持,移動終端的應用將推動共享經濟進一步發展。
4.進行市場激勵及優惠推廣
在中國,由于不成熟的信用體系的存在,為了實現有效的推廣,必須打破國內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障礙。
(1)優惠吸引
目前,高信譽的朋友圈可以采取優惠方式,這部分潛在的支持團體,如購買商品,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折扣,使顧客購物消費,他們在朋友圈的經驗,是一種快速提升。
(2)利益激勵
對于社會群體來說,自由體驗總是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參與,逐漸擴大品牌和經濟模式的影響。如流行的“掃QR碼,贈禮物”活動,除了平臺意識外,還可以獲取個人信息掃描。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發展效率也在不斷提升,全球科技取得革命性的發展,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為產業行為提供全方位的支撐,從實際發展來看,共享經濟雖然在應用模式上已經初見雛形,但在理論體系構建及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力求為構建O2O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進行有益的探索與嘗,進而推動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目前,共享經濟發展較為成熟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共享出行、共享空間、共享金融等九大領域,并向更多的傳統行業和細分領域滲透。從消費者角度看,共享經濟商業模式能較好地滿足他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對于經營者來說,共享經濟商業模式能幫助經營者提高現有資產的使用率,降低資產的閑置率。但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同樣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諸如消費者權益保障不足、不公平競爭以及偷漏稅等問題。本文試著對我國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下的納稅問題展開討論,希望能為我國共享經濟的健康、持續地發展提供相應的建議。
一、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共享經濟的擴張迅猛,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共享經濟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提出,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我國共享經濟的發展形態、用戶習慣、平臺建設、供需雙方認知等方面都尚處于起步階段,部分細分行業(例如租車、房屋短租等)將進入高速成長期。從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來看,我國共享經濟發展迅速,平臺企業成長快速。速途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共享經濟各領域代表性企業的參與人數快速增加。以我國在線短租市場為例:我國在線短租市場是從2012年起步,當時的市場規模僅有1.4億元,2014年已達到38億元,2015年超過100億元,環比增長幅度為163%。從上述數據不難發現,短短幾年時間我國共享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超越了傳統行業。可以說,共享經濟的崛起已對我國傳統行業的發展以及現有的法律法規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二)共享領域不斷拓展
我國共享領域拓展迅速,從最初的共享交通、共享空間迅速滲透到金融共享、餐飲、物流共享、服務共享、崗位共享、師資共享等多個領域,并向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新能源領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擴張。正如共享經濟的倡導者所希望的,在不久的將來,一切可分享的東西都將被分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將因其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中國共享經濟企業開啟國際化進程
盡管全球共享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各國的共享經濟發展不一,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的競爭壓力同樣迫使我國一些共享經濟企業在模仿國外成功共享經濟平臺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創新,而且一些創新成功的共享經濟企業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以WiFi萬能鑰匙為例,2015年5月,WiFi萬能鑰匙憑借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在不到一年里,其已經在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印尼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GooglePlay工具榜上排名第一,用戶遍及22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少數能覆蓋全球用戶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之一。
(四)與傳統經濟之間沖突不斷
較傳統經濟模式,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供需雙方僅需通過共享平臺匹配相關信息完成交易,作為回報,僅需要支付少量的費用給共享平臺的提供者——網絡公司。可以說,共享平臺幫助供需雙方既節約了雙方的時間,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了經濟成本,使得經營成本較高的傳統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此外,共享經濟的發展也沖擊著我國原有的商業邏輯和經濟秩序,引發了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沖突不斷。
二、加強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納稅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稅法對于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缺少相關的執法依據,從而給人們造成了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不需要納稅的認識誤區。事實上,在我國只要進行交易,取得了所得是需要交納相關稅費的。因此,加強對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納稅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國家稅收流失的問題,同時,對緩解與傳統經濟沖突、促進公平競爭、實現稅收公平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控制稅收流失的需要
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但其發展速度和規模迅猛,根據新華社相關報道,2015年我國共享經濟及其相關市場的規模已高達1.95萬億元。并預測未來五年,共享經濟將會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占我國GDP比重將在10%以上。由此看來,共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動力,但對我國稅收征管來說,共享經濟造成我國稅收收入的流失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需要完善相關稅收法規,將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下的業務活動納入稅收征管范圍內,并加強監管,從而控制稅收流失問題。
(二)緩解與傳統企業沖突、促進公平競爭
雖然中央政府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但政府部門對共享經濟的監管以及相關政策還在制定之中。在目前相關政策不明的情況下,共享經濟逃避了傳統企業的稅收、社會保險等,加之一些行業準入門檻低,只需向運營平臺提出申請即可經營,使得一些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以低于傳統企業的成本經營,這樣對傳統企業產生了不公平競爭。為了緩解與傳統企業沖突、促進公平競爭,應加強對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的納稅管理。
(三)實現稅收公平
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除在交易方式上與傳統經濟模式有所差別外,在交易的本質上兩者并無區別(與傳統餐飲住宿行業、車輛租賃行業一樣,提供住宿餐飲、出租自行車服務)。因此,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發生了應稅行為或取得了應稅所得應該履行納稅義務,對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加強納稅管理不僅能夠對我國現有的稅收征管工作帶來積極的促進意義,而且對我國經濟均衡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實現稅收公平。
三、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面臨的納稅問題
相對傳統經濟活動,共享經濟活動具有方便快捷、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資產使用率等優勢,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幾年在我國出現了“井噴”之勢。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經濟活動具有無紙化、虛擬化等特性,也帶來了不少納稅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納稅主體的確定問題
納稅主體是我國稅法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在我國現行稅收法規中,納稅主體主要通過交易所產生的物理痕跡及憑證等因素來確定,但在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下,這種判定方式不再有效。一方面,我國現有稅收制度未對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納稅主體制定明確的、具體的規定。在通常情形下,稅務機關依據納稅人的稅務登記,對其實施稅收監管。但是,部分共享經濟的經營者(特別是個人經營者)只是按照共享運營平臺的要求,辦理簡單的登記,沒有進行工商登記,更別說稅務登記,導致無法準確認定征稅主體。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中,供應者和需求者之間的連接渠道僅是借助網絡等第三方平臺,因此,交易雙方也可以利用高科技技術變更或隱匿真實的姓名、身份和地址,加大了稅收征管難度。
(二)稅目和稅率的不確定
企業(或個人)將閑置的資產提供給他人使用獲得收益,對于這種收益,從經濟學的角度,被認為是對原有資產價值的提升,是一種增值。從稅法角度看,獲取這部分增值的企業(或個人),是增值稅和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負有納稅義務。如何確定稅目和稅率,如何抵扣等問題將隨之產生。以增值稅的稅率確定為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實現“營改增”,納稅人在繳納相關流轉稅時,不再需要判斷應交增值稅還是應交營業稅。但是,由于課稅對象(屬于提供實物?還是提供服務?)界限模糊,不易辨別,使得稅目和稅率難以確定。以家庭美食共享平臺——“媽媽的菜”為例,其收取的費用中涵蓋了菜品原料和提供服務的費用,因此,在判斷稅目時,是屬于商品銷售,還是屬于提供生活服務業服務,較難辨別。目前,我國稅法對銷售商品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而對提供生活服務的增值稅稅率為6%,所以,如何確定稅目和稅率成為納稅的爭論點。目前,我國稅法尚未對共享經濟相關稅目和稅率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在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下,由于稅目和稅率的不確定性,導致不同納稅人的稅負差異較大。
(三)無紙化交易帶來的稅收計征問題
在一般情況下,共享經濟交易活動是以共享網絡交易平臺為基礎,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記錄以及憑證等都是各種電子化的數字信息。由于傳統紙質的財務賬簿和憑證被無紙化的數字信息替代,以票控稅的方法難以有效實施。其次,數據信息易被修改和刪除,使得稅務機關無法準確掌握真實的數字信息,導致稅務稽查困難。此外,由于存在為了賺取各類共享補貼而進行的刷單行為,使共享服務的供應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真實交易金額難以與虛假的刷單金額進行分離,進而難以確定真實的應納稅所得額,給稅收計征造成困難。
四、解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納稅問題的建議
(一)完善共享經濟的稅法體系
共享經濟若要健康、有序發展,勢必要形成一個和諧的法制環境作為保障。可是,至今我國還沒有為共享經濟提供一個合適的法制環境。這就需要我國借鑒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先進經驗,針對我國共享經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專門的稅收法律法規,明確共享經濟的納稅主體、交易活動中的適用稅種和稅率等,構建我國共享經濟的稅收法律體系。
(二)制定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共享經濟具有提高閑置資產利用率、低碳環保以及實現充分就業和彈性工作等優勢。而且,據相關報道,在我國,共享經濟正在向各個行業滲透,對刺激我國經濟增長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基于上述因素,國家應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共享經濟發展。此外,考慮到目前我國的共享經濟仍在起步階段,不少共享經濟模式的企業還在萌芽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其抗壓性不強,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如財政補貼、低稅率、減稅等稅收優惠等)。
(三)推行網上電子稅務登記制度
想要解決納稅主體的問題,就必須加強對共享經濟企業(或個人)的稅收征管工作。第一,先要做好稅務登記。不同于傳統的稅務登記,對于共享經濟經營者的稅務登記,可采用電子式稅務登記。第二,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采集登記納稅人的主要應稅服務(或商品)的種類、常用交易結算方式、相關銀行賬戶的賬號等信息,并要求納稅人當信息發生變更后,在規定期限內及時更新相關資料,便于主管稅務機關進行有效監管。第三,建議稅務機關與共享經濟第三方平臺合作,對平臺的共享經濟經營者實施強制的電子稅務登記,可以有效地幫助稅務機關確定共享經濟經營者的納稅主體資格。
(四)推行第三方平臺代扣代繳
在共享經濟交易過程中,第三方共享平臺一方面收集閑置資源信息,另一方面引入資源的需求者,在適當的時間對供需進行匹配,各取所需。所以,第三方共享平臺在整個共享交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信息交換、資金收付的媒介,也是信息流和商流的記錄者。由此,為稅務機關與第三方共享平臺合作進行稅款的代收代繳提供了可操作性。讓第三方共享平臺對共享經濟經營者的應稅所得進行代扣代繳稅款,可以形成稅務機關監管平臺監管經營者的有效管理鏈條,起到提高征管效率、加強稅收監管、降低征稅成本的作用。
五、結語
在共享經濟中,每個人既可成為消費者,也可變身為經營者,這種模式逐漸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共享經濟的納稅問題是現階段稅收研究的熱點。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手段的支持下,對共享經濟經營者征稅的條件已經具備。稅務機關將對目前的稅收制度進行改革和完善,促進共享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波,王金蘭.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稅收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5).
[2]李彥兵.共享經濟的稅務問題研究——以UBER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6(30).
消費驅動。消費者――尤其是互聯一代――已經完全適應了數字環境。他們希望通過各類設備隨時上網瀏覽新聞、進行娛樂,通過Facebook及Twitter等社交媒體聯系朋友,或在工作中融入娛樂活動。他們對聯網的執著正在改變個人生活。
技術驅動。數字技術正在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設施分布于全球各個角落,與“人聯網”(Internet of People)相應,各行業還采用了低成本的聯網傳感器及設備。云計算及其所需的海量信息處理器正在迅速發展。企業對實時分析儀的需求也隨之上升,以此來收集、分析尚未處理過的信息,并用內存分析設備等新技術來滿足客戶需求。
經濟效益。各行業的企業主管逐漸認識到數字化的經濟效益是切實存在的。盡管要進行量化還為時尚早,但新興的數字技術及使用這些技術的企業已經獲得了投資。同時,經濟周期和全球化暴露了尚未數字化的大型企業的弱點。隨著全球競爭愈發激烈,各個行業的企業都必須克服不斷增加的成本壓力,轉變傳統價值鏈,建立新的商業模式,突破行業界限,甚至創建全新的行業。為此,公司紛紛通過數字化來贏得競爭優勢并實現增長。
事實上,數字化浪潮正在對各行各業產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大部分行業都將出現新的價值庫。同時,由于行業內外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價值轉移。我們預計:到2020年,各個行業的數字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規模將達到12萬億〜15萬億美元。
然而,企業的數字化成本并不低,遺留的規模越大,數字化流程就越具有顛覆性。另外,在大部分行業,即使規模最大的企業也無法同時投資于數字化的各個領域。因此,CEO和管理團隊必須對各關鍵能力進行慎重選擇,這樣才能把握未來的機遇。
按照我們的研究,影響企業數字化進程的因素主要有四類:社會與文化、經濟與風險、法律與監管以及技術。與此相對,所有的CEO及管理團隊必須先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1.數字化將對公司現有的商業模式以及在行業價值鏈中的地位產生什么影響?2.如何尋找并利用行業內外的價值機遇?3.新進入者將如何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我們如何反擊最有效?4.為取得行業領先地位,公司需要培養哪些能力?
免費與付費,原本是經營的兩種模式,何以引發傳媒業這般重大的影響?以筆者個人的理解,《人民日報》“吃螃蟹”之舉引發熱議,是因為目前在線經營的免費與付費模式的選擇,早已超出了互聯網營銷模式的意義,已成為互聯網新經濟時代各新聞網站超越定價權之上的發展戰略的考量。
這里涉及到許多新聞網站發展的策略和戰略的問題。比如:新聞網站是用戶第一還是收益第一?要影響力還是要版權權益?在線傳播方面,傳統媒體如何解決維護版權問題?用什么樣的付費系統和平臺作支撐、有什么技術保障?新聞網站的發展方向是做平臺還是做渠道?全媒體時代,報刊如何建立新的經營規則,從而改變淪為網絡傳播鏈條最低端的提供商的命運?諸如此類等等,堪稱“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現實中所見,被譽為“新經濟的象征”的互聯網經濟,其商業模式的探求幾經風雨,在曲折中艱難前行。在線經營經歷了十幾年的免費和付費的糾葛和拉鋸后,目前人們大都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免費是在線閱讀和服務的應有之義,付費則如自設樊籬,將減少網站的點擊率和流量,失去用戶,降低知名度。基于這種注意力經濟的思維,十幾年來,我國傳統媒體建立的網站都不收費,這里頗有試圖復制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之意,即希望通過把新聞網站做好,擴大影響力,從而吸納廣告,實現三方市場的商業模式。然而,傳統媒體建立的新聞網站多年來的實踐,卻證明這種模式在“比特經濟”時代難以奏效,新聞機構為此付出了高昂的沉沒成本,遭遇“顆粒無收”的經營困境。就連新聞集團董事長魯伯特?默多克也認為,報紙網站免費向讀者提供內容是一種“不健全的”、“有問題的”商業模式,并放言疾呼:“互聯網新聞免費的時代即將結束”。
重新界定經濟價值觀
美國風險投資家蒂姆?德雷珀說得好:“如果你想更快地推廣一樣東西,就不要用它來收費。”如今,互聯網最有效地商業模式就是利用免費來掙錢,也就是說,商家要努力使產品與利潤之間不直接掛鉤,而走一條曲線賺錢的道路。作為經營者,只要免費能獲得網絡用戶長期的注意力和忠誠度,就可以大膽嘗試免費經營。那些在市場上擁有定價權的互聯網企業,不一定都選擇和利用市場給予它的定價權利,這是因為,他們看得更長遠更深入,瞄準了由規模帶來的潛在效應,讓“免費”成為市場競爭中最有效的戰略選擇。因為“免費”排除了市場價格體制,容易形成“贏家通吃”的市場格局。大家有目共睹的Google創業成功之道,就是在于先人一步采取了免費的市場策略,對圖書館資料檢索、郵箱、地圖、照片管理、辦公軟件等一一實行免費,從而實現了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的抱負。國內已做大做強的商業網站新浪、盛大、騰訊等成功的免費實踐,也讓業內形成了一種觀念:“免費”是互聯網最好的商業模式。
問題在于,與做互聯網平臺的新浪、盛大、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不同的是,以信息內容為主的傳統媒體網站普遍在經營上面臨著兩個“行不通”:一是直接嫁接傳統媒體的廣告收費模式的做法難以奏效,行不通;二是效仿商業網站做平臺,走以技術手段和平臺優勢補貼新聞網站的做法,條件不允許,也行不通。在兩個“行不通”的情境下,報業經營的網站如何對沖沉淀成本,實現盈利?經歷了十多年的“顆粒無收”的困境之后,報業網站痛定思痛,開始重新界定在線經濟的經營觀和價值觀,那就是:賦予互聯網經營“免費商業模式”新的意義,調整策略,嘗試選擇性的收費,開始了收費模式探索。這些嘗試和舉措,一方面反映了傳統媒體的版權保護意識和行動,另一方面,體現了報業集團向數字化轉型的收費模式的建構意識,為傳統媒體發展的下一步做好后臺的基礎準備。
《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新書《免費――商業的未來》指出:免費的實質,就是“讓錢在不同的產品之間、人之間、現在和未來之間,不與錢打交道的市場和回到金錢市場之間轉移”,經濟學家稱之為“交叉補貼”。“交叉補貼”有不同的作用,比如,用付費產品來補貼免費產品,用日后付費來補貼當前免費,由付費人群來給免費人群提供補貼。
“免費+收費”的雙重模式
克里斯?安德森認為,“單單免費是不夠的,必須與付費搭配……今天的網絡企業家,必須不僅創造出人們喜歡的產品,而且還要創造出人們愿意付錢購買的產品。免費也許是最好的價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價格。”美國第二大視頻網站Hulu正式宣布考慮醞釀推出在線收費服務,想收看過季電視連續劇的用戶每月需支付4.99美元。隨后,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也公開表示正在測試一項視頻租賃服務,未來將嘗試付費視頻業務。而全球知名的《華爾街日報》素來采用混合收費的商業模式,既有收費的內容,也有免費的內容。國內的巨人、盛大網絡采取的“游戲免費+道具收費”的商業模式也達到了盈利的目的。種種跡象表明,“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是網絡生存中最現實的選擇,正成為互聯網企業新的盈利模式。
免費加收費的商業模式,其核心在于:在大眾的免費服務和項目上賠錢,在小眾的溢價的服務和項目上賺錢。這種形式,一方面可使媒體網站保持免費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以吸取廣告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廣泛開辟版權服務、個性化服務等渠道的收入來源,增加額外、穩定的收人。
《人民日報》數字版實行收費模式以后,有媒體評論說:“收費模式體現了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拓展話語權的努力”,借助收費模式的建立,“以改變報紙長期淪為網絡傳播鏈條最低端的分散的內容提供商的命運”。在筆者看來,此乃“一語中的”的現實分析。
當前,報業集團正處于一個由平面媒體向全媒體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針對新聞信息消費的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形態和消費模式,選擇一種與全媒體運營相匹配的合理有效的商 業模式,正是目前報業集團急需要破解的商業難題。依筆者之見,上述采取“免費+收費”商業模式的互聯網企業的實踐對于報業集團的網站來說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其應用和實施將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聞網站的收費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認為,報紙要為自己的原創新聞定價,不再提供“免費的午餐”,雖然這一改變可能很艱難,需要更長的時間讓所有的慢慢適應,但這種改變是必須的,它有利于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媒介生存環境,使媒介之間的競爭更加公平、有序。”
在當前人人都使用和依賴搜索引擎的時代,渠道為王之聲喧囂一時。隨著渠道越來越多,渠道之爭也越來越劇烈,內容成為網絡媒體生存的不二法則。默多克也說通過《華爾街日報》的付費模式可以看出對Web內容進行收費是可行的。報紙的價值鏈要實現線上的延伸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大眾傳播”模式,轉向“多元的、個性的、小眾的”符合比特經濟特點的傳播模式,追求和實現新聞信息內容的“精確投放”和“有效到達”,細分的和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領域打開了新聞內容收費的空間,是轉變報業集團網站經濟增長方式的渠道。也就是說:如果能向消費者展現出足夠的好處,消費者會愿意付費去獲取從前是免費的東西。如《人民日報》在實行數字版收費方式的同時,針對付費的讀者,籌劃了一系列付費閱讀增值服務,包括推出數字報手機版、人民網手機報和《人民日報》全文檢索服務等。屆時,付費讀者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光盤等多種形式隨時隨地地閱讀《人民日報》,這種做法就是充分考慮了付費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如上所述,“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是互聯網企業最現實可行的選擇,報業集團的網站可以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劃分和選擇出免費或付費的新聞信息內容,以混合的模式以及“交叉補貼”的手法,沖出燒錢不賺錢的經營困境。總的思路是:基礎項目和服務免費,個性化和增值服務收費;一般性的新聞信息免費,精選的專業的深度的新聞信息實行微收費。
在筆者看來,目前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可以采用的收費模式有三:
一是向使用報業網站自有版權內容的商業網站實行高收費。經濟學家認為,“把產品高價賣給付費程度高的客戶,有兩種辦法,一是為產品增加附加值,二是不要給你的高端客戶以低價購買的機會。谷歌與美聯社的版權糾紛也作為現實案例說明了這一點。”擁有一千四百多家成員報紙的美聯社,其下網站不向讀者收費,而是向使用其內容的媒體網站收費。谷歌將新聞標題和摘要免費發放給讀者,在網頁上刊發廣告,并將標題鏈接到美聯社網站,美聯社認為谷歌的商業模式截取了通訊社高成本生產的精華并用之于廣告業務是侵權行為,最終于2006年谷歌與美聯社、法新社達成協議,開始為其搜索內容買單。國內的媒體網站也應該毫不猶豫地“不給你的高端客戶以低價購買的機會”,理直氣壯地向使用其原創新聞內容的網站要價,從而有效地維護自己的版權利益擴大收入來源。
快速演變的消費者需求為企業家們帶來了新的商機,傳統的商業模式往往不再適用于日益復雜多變的市場動態,就算知名的公司亦需要自我改革。很多公司追隨潮流,引入了數字化能力和解決方案,如設置“首席數字化官”,推出新的公司網站或是開始利用社交平臺。
然而,成功的數字化企業采用的方法并非如此,而是首要注重商業模式。技術是推動力,但并非成功的關鍵。初創公司和小公司在起始時處于有利地位,因為它們無須擺脫成規或是再造。企業傳統的空白使它們更加靈敏快速地響應外界變化。相比之下,很多傳統的公司需要克服組織惰性,市場策略和決策需要更加敏捷迅速。快速原型法將成為主要手段,通過與商業假設試驗、迭代產品發行和驗證性學習相結合,縮短產品開發的周期。除了數字化變革,真正顛覆性的創新產生于對消費者需求變化的理解、利用和快速準確的把握。
活躍的互聯網企業有能力在短期內將既存的價值鏈破壞,而且在搶占主要的市場份額之前,這個過程往往很隱蔽。
同硅谷的模式類似,中國也孵化了不少類似的數字化企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較大型的企業形成了各自互助的生態系統。它們利用相互的能力互補,將業務擴展到各類產業并拓寬了它們的范圍。這類平臺試圖通過形成協同的關系和共同的價值,產生額外的價值。
當上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共存于同一生態環境時,這些公司會形成很高的行業準入門檻,其他公司難以對它們產生干擾。這些數字化企業往往具有輕資產、信息量大的特征,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其核心業務周圍不斷建立其他與之互補的業務。另一做得不錯的公司是小米。眾所周知,它不僅是手機生產商,還是創新型的互聯網企業。它正在構筑覆蓋各種智能設備的全球物聯網生態系統。
不同于五年前名不見經傳的小米,知名公司在數字化轉變的過程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老牌家電零售業巨頭蘇寧電器就是例子。2009年,蘇寧意識到了零售業數字化的重要性,開展電商業務。與此同時,小型的創業公司京東也開始了網上零售業務。2010年,蘇寧電器在中國零售業排名第一,銷售額達800億元,京東同期的銷售額僅為100億元,相形見絀。2014年,蘇寧的銷售額增長至1090億元,京東則超過蘇寧達到1150億元。如果計算第三方交易,京東的實際銷售額為2600億元。
既然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是什么導致了蘇寧的落后?首先,等級森嚴的公司結構很難改變,而數字化企業要求全新的結構和企業文化。在“磚頭時代”,軍事式的管理方式或許可以讓企業獲得成績,但在數字經濟里它卻會阻礙公司的改革發展。此外,新型業務和傳統業務在文化、方法和標準各方面的統一相當困難。員工的參與方式和激勵方式也需要改變。這就是蘇寧遇到的鴻溝。
數字化商務還擴展到B2B領域,影響著供貨商和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關系。合同開始采用按使用次數付費的靈活模式,取代固定年限的合同。從外部角度,企業與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和其他股東的信息交換更加深入綜合,包括商業計劃和生產數據、作用于供應鏈、減少浪費并使資源協調更加高效。從內部角度,“共享式經濟”使數字化經濟更加靈活,與顧客以及其他公司的聯系更加緊密。功能互補的企業相互合作,即時的人員配置和資產利用帶來了更高的運營效率。
在數字時代里,企業最關鍵的因素是擁有人才和正確的思維模式。大膽授權、摒棄等級意識同樣重要。創業公司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這方面成功的企業往往全體人員都具有主人翁意識,主動承擔責任。
對于大企業,設置分散的實體是擺脫大企業組織結構的一種方式。大型企業設立派生公司成為趨勢。海爾鼓勵雇員創立自治的微組織,快速應對消費者的需求。小米則通過投資新型初創公司進行能力互補,推廣物聯網生態系統。這些做法不一定成功,但卻規避了在傳統架構下的一些毛病。
【關鍵詞】Airbnb 商業模式
一、引言
2008年,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兩位年輕人因為房租太貴而想出了一個可以分攤房租的方法。他們在客廳放置了幾張充氣床墊,然后出租給游客,并為他們提供早餐。公司名為Airbnb,中文名為愛彼迎。創業初期發展不順利,直到2008年底,Airbnb正式加入硅谷創業孵化器才使得公司有一些好轉。在2010年初,Airbnb的總預定天數只有10萬天,而到年底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80萬天。這時候的Airbnb才逐漸走入成熟,成為了一個國際網絡服務公司,它的用戶來自170個國家,已經有100多個多家的房東加入到了Airbnb的隊伍中。
二、Airbnb商業模式模型構建
Airbnb作為共享經濟的領頭羊之一,它的特點是將房源想著本地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它能夠盡可能的讓每一個旅客在Airbnb上找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住一晚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體驗當地風俗民情的地方。它有一套可以連接房東和旅客之間原本信息不對稱的機制,用技術手段省去了傳統酒店行業中的房屋所有權、房屋管理和人工費用這些最重的成本,讓它可以很容易擴張到全球各地。
Airbnb商I模式主要構成要素具體可以分為:
(1)用戶:用戶數量作為共享經濟平臺規模的一個最重要衡量標準,它的增長會直接帶動平臺的發展。Airbnb作為一家提供租房信息的公司,用戶體驗是直接決定用戶忠誠度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較為滿意的用戶體驗會形成口碑效應,可以為平臺免費做宣傳。
(2)房東:房東作為旅客房源的提供者,同樣對Airbnb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提供優質的住宿服務是提高用戶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平臺用戶增加會吸引更多的房東加入,同時越來越充裕的房源也會不斷吸引更多的用戶。
(3)Airbnb平臺:共享經濟的時代為Airbnb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一邊是海量的閑置房屋資源,一邊是急需住宿的用戶資源,把握好這個商機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價值。而一個平臺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第一批用戶,以及如何對用戶進行相應的篩選,篩選出那些風險較低而可以帶來較大利益的用戶。
(4)第三方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Airbnb的發展,人們在手機或者上可以直接付款,付款之后并不是完全與商家毫無關系了,平臺還會保留你的個人信息,如位置、購物喜好等等,借助大數據進行客制化服務。
(5)移動網絡提供商: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同樣使得Airbnb發展迅速,人們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服務的地方使用智能手機登入Aribnb的APP,進行相應的查詢。如果現在沒有4G等高速網絡,用戶體驗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同時,Airbnb作為共享經濟在住房領域的典型代表,各國對共享經濟的法律法規都沒有一套完善的體系,所以不同國家對Airbnb的監管機制也不盡相同。共享經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打通了陌生人之間的屏障,所以,信任和安全問題同樣是Airbnb所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如房東是否如實提供相應的房源,房客是否能夠遵守相關住宿規定等等。最后,Airbnb作為一家網絡信息公司,如何借助大數據對平臺進行推廣同樣影響其商業模式。
綜上,Airbnb的商業模式模型構建如圖1:
三、總結
(1)Airbnb作為一家信息服務公司,信息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房主在Airbnb平臺上房源,用戶在Airbnb上接受房源這個過程。由于這個過程是房東和用戶主動搜索所產生的,因此,Airbnb如何能夠優化自身的服務體驗是Airbnb發展的最大困難。
(2)共享經濟在住宿領域最大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對于旅客來說是入住一個陌生人的家中,對房東來說是招待一個素不相識人來家里過夜。所以,Airbnb為了降低這種危險性,會要求用戶在確認租房的時候要通過身份證驗證,主要是上傳護照照片、身份證照片或者駕駛證照片等等。目前,雙方還可以通過微博和臉書等社交媒體提前了解對方的信息。同時Airbnb為房東提供了高額的保險,使房東不會因旅客破壞或者偷竊而造成任何損失。
(3)Airbnb的兩大優勢就是價格和體驗。旅客可以入住當地民宿,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甚至可以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他們相應的開支要比報旅游團或者住酒店要低的多,更加提升用戶的幸福感。
(4)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Airbnb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前提條件,方便快捷的移動支付方式,流暢的移動網絡都極大地促進了共享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最初由百度CEO李彥宏于2011年提出,張瑞敏、馬化騰、周鴻偉、雷軍等企業家分別從不同角度加以闡釋,其中以雷軍提出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最為大家津津樂道。2013年11月3日,央視新聞聯播以“互聯網思維帶來了什么”為題報道了小米手機和海爾空調的開發模式,“互聯網思維”一詞由此風行日盛。“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并沒有嚴格的定義,陳雪頻在《定義互聯網思維》一文中認為,互聯網思維不是社會化營銷,不是電子商務,不只適用于互聯網企業,而是企業對用戶、產品、營銷和創新乃至整個價值鏈和生態系統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陳光鋒在《互聯網思維:商業顛覆與重構》(2014年1月)一書中結合案例提煉出互聯網思維的12個核心點:標簽思維、簡約思維、NO.1思維、產品思維、痛點思維、尖叫點思維、絲思維、粉絲思維、爆點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和整合思維。筆者認為,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它是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變革性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遵從多元化、個性化、扁平化,崇尚協作、分享,具有平等、開放、民主等特征。它與工業化時代遵從單一化、標準化、規模化,崇尚精英文化的思維模式具有本質差異。用這種思維模式審視傳統出版業,會對商業模式、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乃至運營模式、組織架構和企業文化產生革命性影響。隨著技術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會不斷演進和深化。
二、互聯網思維對出版工作的啟示
我們策劃任何一款產品首先都會思考:產品的讀者是誰?讀者用這個產品能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讓潛在消費者獲知產品信息?產品如何推送?如何盈利?如何持續吸引讀者?用互聯網思維考慮這些問題,答案或許迥然不同,甚至還會提出很多新的問題:如,讀者如何參與產品的開發?內容免費如何產生新價值?流量如何轉化為收益?等等。下面分別從商業模式、產品策劃、市場營銷三個角度做簡要闡釋。
1. 商業模式:從內容售賣到內容增值
互聯網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產品之間的競爭,更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按照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觀點,互聯網已經進化到“數據流(Streams)借助標簽(Tags)構成(Cloud)云”的階段,數據和信息匯聚和共享到“云”中,基于所有權的模式轉換為基于訪問權的模式,傳統出版中的“復制權”轉化為數字出版中的“傳播權”。傳統出版秉承了工業經濟的商業模式,雖然售賣的是內容,但內容是以“物”的形式(書、報、刊、磁帶、光盤)生產、流通和銷售,利潤來源于同一產品的大規模復制。數字出版秉承的是互聯網經濟的商業模式,內容脫離了“物”的羈絆,可無限復制,即時傳送,以“比特流”的形式生產、流通和銷售。由于有了互聯網基因,數字出版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出版的商業模式存在顯著差異。
互聯網時代數字出版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直接通過互聯網平臺售賣實體出版物和數字內容,如紙質書和電子書平臺、專業數據庫、在線學習等;二是通過互聯網提供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再設置“付費墻”或提供優質增值服務從部分付費用戶獲取收益,如網絡文學、在線游戲等;三是搭建平臺,提供海量優質免費內容,積聚用戶,然后對用戶行為和偏好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向廣告商提供精準營銷服務獲取廣告收益,如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用互聯網思維審視出版業的商業模式,需要我們“跳出出版做出版”,擺脫傳統出版單一的“售賣內容”的思維定式,依據互聯網特點創新內容的表現形態和展現方式,再通過豐富多樣的數字營銷手段,實現“內容增值”,或許實現的價值遠大于內容售賣本身。
2. 產品開發:從讀者需求到用戶體驗
互聯網時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卻又忍受著信息的饑渴。讀者關注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獲取,而是如何從復雜的信息環境當中吸取解決問題的信息內容,并將這些信息動態重組為相應的解決方案。我們不僅要對浩如煙海的信息進行篩選和重組,轉化為讀者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更要關注讀者使用過程中的感官體驗、交互體驗與情感體驗,在滿足讀者基本功能性需求的同時,契合讀者的群體歸屬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正如羅爾夫?詹森(Rolf Jensen)在《夢想社會》一書中所說:“未來的產品,必須取悅我們的心,而不是大腦。”
從用戶的角度看,優秀的產品必須是貼心的。只有站在用戶的角度開發產品,抓住用戶的痛點,讓用戶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愉悅,體會到超乎期待、出乎意料的人性化服務,進而對產品和品牌理念形成情感和價值觀的認同,才能保證產品和品牌的價值最大化,進而維持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產品開發中抓住專注、極致和快速迭代這三個基本要素。專注即確定細分領域,關注讀者的核心需求,集中優勢資源,抓住核心點做深做透,“多看閱讀”專注于精品數字閱讀,短短幾年,估值過億;極致即抓住用戶的痛點,提供遠遠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或服務,喬布斯將蘋果手機的用戶體驗做到極致,一舉改變了智能手機的定義和用戶的操作習慣;快速迭代即根據用戶的反饋意見和使用偏好,快速對產品進行優化和完善,更新迭代,騰訊的微信產品在推出后一年內即迭代開發四十多次。
3. 市場營銷:從媒介傳播到口碑傳播
互聯網時代媒介壟斷被打破,媒體中介逐漸失去主導消費者的能力。消費者同時成為媒介信息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商家通過買通媒體,以單向的、廣播式的方式制造熱門產品誘導消費行為的模式已不再有效。產品通過用戶,特別是粉絲團體在互聯網(微信、微博、豆瓣小組等)分享推薦,形成病毒式傳播,業已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調查數據顯示,這種通過關系鏈傳遞信息的模式更易被用戶接納,超過半數的人更愿意相信來自社區或朋友圈推薦的產品信息。顯然,當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信息通過社交關系傳達到用戶的時候,用戶會不知不覺地把對社交圈的信任與其關聯。同時,用戶通過分享帶來參與感,讓口碑傳播效果最大化。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這種營銷方式被用來賣手機(小米)、開餐館(雕爺牛腩)、賣煎餅(黃太吉煎餅),產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效果。尤其是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公司,通過平臺整合經營固定的用戶群,打造“為發燒而生”的米粉社交圈,并在這一群體中出售產品,2013年銷售手機1870萬臺,銷售額達316億元。
深圳大中華國際集團一直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并從事港口、媒體等多元投資,在中國地區擁有投資額過500億元,有著雄厚的投資實力。近年來互聯網的強勢發展,引起大中華國際集團高度重視,大中華威斯達的成立是大中華國際集團瞄準網絡商機,進軍網絡經濟的一個重要舉措。
搬運式的經營模式是最常見的買賣形態,把廣州的服裝搬運到長沙來賣;把四川的白酒搬運到北京來賣;把德國的汽車搬運到中國來賣……就是稱經銷商或者商。供應式,則是搬運式的上家,產供銷的前端廠商。其余的模式諸如服務式、產品式、資本式亦如字面意思可以理解,較為傳統而普遍。平臺模式則是相對新穎的商業模式,國外以Uber和Lyft的突破性成長為契機,國內則是阿里系平臺電商崛起。平臺模式的興起之路由電商平臺遍地開花轉變為各類不同服務平臺百家爭鳴。
而平臺模式作為后起之秀迅速成為眾多資本家和投資機構的青睞,這個可通過眾多平臺獲得巨額投資可以看出,比如Airbnb(房屋租賃平臺)日前獲得1億美元投資,總資產超過10億美元;而國內,人人快遞(信息服務及電商平臺)獲得數千萬美元資金投入,易到用車(汽車租賃平臺)也獲得了六千萬美元的投資。平臺不直接生產和銷售,但是數量可觀的用戶的依賴性,令平臺模式成為目前潛力最大、各種可能性最大的商業模式。
作為互聯網技術全面成熟的產物,平臺模式似乎更適應網絡時代開放性的特征。這種開放性與平臺運作方式相融合,任何資源都可以整合到同一平臺上,在此平臺中,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到平臺中的商品和服務,同時商家可以也將自己的商品和服務賣到任何一個地區,相當于對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就像國內平臺企業人人快遞,在平臺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由快遞人,任何人都可成為委托人發出需求。而搬運模式則是通過將商品散步到點經營,也就是說經銷商必須要覆蓋到每個地方,否則在經銷商未涉及地區居民將不能享受到此商品。數字平臺與實體倉庫高低立現。
而平臺模式的發展速度,也讓人為之吃驚。平臺從扎堆于電商服務再到覆蓋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時不過短短數年。而一些平臺發展的速度也令人咋舌,例如去年推出的人人快遞,短短幾個月內注冊用戶就超過了700萬,日交易量在20以上。由此也得出結論,平臺模式的藍海市場相對于傳統商業模式更多。也就是說,可能性更大。
分享,正是以網絡經濟、信息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基礎。“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強調了分享經濟。“分享”不是“共享”,而是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分享”的新市場模式。這不僅是一種時尚、一股風潮,還被時代賦予了非一般的內涵。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里認為,分享經濟將催生一個“零邊際成本”的社會。分享經濟已經來到時代的風口,未來一切可分享的東西都將被分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將因之發生深刻變化。硅谷PureMatter董事長布賴恩?克雷默認為,“它一路從個體社交行為進階到商業模式而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它預示著一個全新的經濟時代DD“分享時代”的到來。在《分享時代》一書里,布賴恩和我們分享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分享案例,他不但在這些案例中剖析了人類分享的本質,還介紹了分享的場景以及分享經濟在未來所發揮的力量。
分享經濟正在從一個新鮮事物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個新時代被開啟了。在我們所擁有的文化里,我們要么只是生產者,要么只是消費者……那是一個被分裂開來的社會――這有點不合情理。分享經濟的一大特點,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貢獻自己的資源和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但轉變為產消者,還“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娛樂和3D打印產品,并通過社交媒體、租賃商等以極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車、住房、服裝和其他物品”(杰里米?里夫金),使個人從原本單純的消費者,成為更深入地參與經濟活動的服務提供者,讓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屬性,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可能成為服務的提供者。更有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資本的青睞讓分享經濟的模式突破吃住行的領域,遍地開花。事實證明,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本身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唇齒相依的構成。當“分享”成為一種新的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時,“使用”將代替“占有”,“消費者”將變成“使用者”或者“分享者”。這種轉變意義重大:誰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對信息作出反應,誰就能在數字化的分享經濟中搶占先機。事實就是這樣,當互聯網經濟張開懷抱擁抱傳統經濟的時候,你不擁抱互聯網,這個世界便永遠不缺愿意熱情相擁的競爭者。
“分享經濟”從一個城市開始,逐步擴展到一個地區,進而滲透到整個國家,最后形成一個“分享的世界”。一如布賴恩所言,“分享”正改變著經濟社會的互動方式。一項調查顯示,不但房屋分享帶來了14%的新客戶,獨特的旅游體驗還會讓游客有再次旅游和重復旅游的欲望,28%的游客表示如果沒有房屋分享將會縮短在當地的停留時間。在國外,最具有代表的分享經濟模式是Uber和Airbnb,前者提供出行車輛服務,后者提供旅游租房服務。截至目前,Uber已覆蓋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310個城市,估值超過500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而Airbnb旗下擁有的租住房間也遠超國際酒店巨頭希爾頓。在國內,分享經濟模式的擁躉也在逐漸地擴大,在房屋租賃、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飲等領域誕生了眾多基于分享經濟的創新公司。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和商業模式,分享經濟實現了不同個體間超越物理空間限制的交流和分享,使各方在分享中實現了共贏。再以IT領域的分享經濟模式云計算為例,通過分享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不但使得云計算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還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或全球經濟格局)。
分享經濟主要的特點就是合作壓倒了競爭,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舊動能迭代更替也將促使商業變革和社會變革。比如,通過分享、合作拉動經濟增長,拓展經濟發展新領域,等等。一如布賴恩在《分享時代》一書中所言,分享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人們需要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而非產品本身”,憑借互聯網、大數據與相關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分享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球分享經濟的規模大約在15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350億美金。《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分享經濟是一個以分享為起點、尊重為支點、創造為終點的新的經濟模式。布賴恩強調,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分享不但呈現出多層結構模式,還是一種“生活體驗”。一是必須提供物超所值的東西,在眾多平庸之輩中獨樹一幟。二是會“分享”,傳遞有“干貨”的信息,免費分享“可樂”的故事。三是傾聽是一種巨大的生產力,把握分享的最佳時機,讓分享變得美妙。
分享經濟作為一種發展趨勢,在信息、通信行業的大力推動下,所涉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從知識、數據、經驗、資源,到基礎設施等,形成了海量數據管理、移動通信、社交媒介和云計算四大關聯內容。在《分享時代》一書中,“分享大師”布賴恩清晰地展現了他對于“分享”空前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從發展趨勢看,“分享”的最大價值,不在于具體分享了什么產品,而是在于其強調合作和參與的理念。而“分享”不再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概念,而是重組和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型協作形式。在客觀上,“分享經濟”不僅是企業、社會的必走之路,更是國家戰略,至少為當前經濟社會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分享”雖然不直接生產商品,但通過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使“分享”產生化W反應。這一化學反應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帶來了新一輪的業態變革,包括制造業業態、服務業業態、貿易的形態以及互聯網本身的形態,更包括大數據集成協同創新系統的形態變化。這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是創新發展理念中最重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