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4 14:51: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170-02
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日益顯著。高等學校能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利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做好教學方法的改革,事關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國家人才培養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穩步前進。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受到很大的阻力。受到傳統的思維定式的影響,學校、教師、學生一直使用過去那種死板簡化的教學方式。盡管政府高度重視教學時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但由于當下學校、教師、學生的排斥,教學方法改革收效甚微。筆者將通過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背景下的高等學校的教學方式改革,分析我國教學方式改革的新方式,探討如何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教學方式改革。
一、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概述
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科學的手段實現教學的目的。好的教學方法能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取得良好的教學理想,好的教學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方法是“方法”的屬概念[1],方法就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運用方法處理問題,但是目前,學界對何為教學方法還未達成共識。盡管學者對教學方法的解釋各有偏差,但是基本都認為教學方法的研究應該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的關系、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以及教學方法流派形成的教學體系。雖然高等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但學生具有更多的自我能動性和自我約束能力,教師傳授的成分在學生學習知識的比重中逐漸減少。學生不僅具備著學習能力,還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合理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高等學校已經脫離了中小學科普性的基礎教育,教授的知識變得更加專業,這就要求高校教學方法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調查、實驗、推論、探索能力。教學方法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可以細分為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系:理論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方法、探索教學方法等。
先進的教學方法能夠將教學目的變成現實的理想的教學結果。在一定的教學內容下,先進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正確認識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意義,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考察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改革,事關高等教育教學理論深入到高等學校管理工作中。
二、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現狀
(一)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受到傳統呆板簡化思維方式的掣肘較多,傳統教學方法的結構占據著我國教學方法的一半多。傳統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主要通過老師的講授,缺乏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將大量的教學實踐投入到課堂教學,不少學校教師課堂講授的時間占到總教學的90%,教師單向的灌輸知識,和學生互動也很少。受到傳統教學就是傳授知識的觀念的影響,不少高等學校的教師狹義地認為教學活動承載的就是教授知識的任務,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以自我活動為中心,優先考慮講授法進行教學。傳統的教學觀念不重視對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一些高校的教師缺乏對新科技的探索,導致其很少使用新科技來教授知識。目前,展示知識還是以傳統的板書為主,是手工作坊式的教學方式。課堂缺乏新意、流于形式,長時間的呆板的講授,使得學生越來越抵觸厭惡[2]。學生厭學的情緒反饋給教師,教師教學沒有成就感,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更加不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革。
(二)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趨勢
分析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現狀,我們會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困擾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改革向前邁進的痼疾。科學地對待傳統教學方式就是摒棄不合理的地方,繼承傳統教學方式中合理的積極的,并且可以和現代高等教育相適應的一面[1]。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快速發展,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現代社會對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也不是可以通過學校就可以找到終身受用知識的人才,而是要求具有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復合型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信息化時代,知識大爆炸,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被動的知識獲取者,其缺乏適應學習型社會的要求。諸多因素迫切要求我國高等學校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該向著培養應用型、創新型、適應學習型社會的復合人才方向進行。
三、現代科學技術與高等學校教學方式的應用
(一)現代科學技術概述
科學技術是生產的第一推動力,同樣在推動教育改革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生命科學、醫學工程、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世紀取得突破進展的高新科技,對人們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新科學技術的觸角深入到生產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背景下,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觀念發生著重要的革新,高等學校利用高新技術的更新教學條件和手段[4]。
(二)現代科學技術對高等教學方法應用的影響
技術與方法緊密聯系,相互促進。方法是豐富和發展科學理論的一種重要源泉,科學技術的前進和發展與研究方法所獲得的成就有著直接的聯系,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物質基礎,同時促進了各種新方法的出現[3]。
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
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日益顯著。高等學校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利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做好教學方法的改革,這事關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國家人才培養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
1.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應該堅持改變傳統教學思想,注重啟發式教學的方向。啟發式教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與學的關系上使學生和老師能平等的交流,少一分敬畏多一分溝通,重視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探索能力。這種思想解放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其能夠創造性的發展,強調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對象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認識的主體[2]。
2.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應該堅持從教給知識到教會學習,來進行轉變。在知識大爆炸的背景下,科技飛速發展,各種獲取知識的終端設備極大的普及,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在局限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傳授者[5]。從教給知識到教會學習的轉變方向的改革可以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創新性,成為復合型人才。
3.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應該堅持多種方法相結合、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方向。當前高等學校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應實現從傳統的講授為主到多種方法相結合的轉變,根據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把多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4.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應該堅持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方向。生命科學、醫學工程、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世紀取得突破進展的高新科技對人們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2]。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背景下,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觀念發生著重要的革新,高等學校利用高新技術來不斷的更新教學條件和手段。
(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改革措施
1.轉變傳統呆板僵化的教育觀念,以樹立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師的一切活動都要以學生的學為目標。
2.從教給知識到教會學習的轉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中教師進行填鴨式教學,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視,是老師教給學生知識。教會學習的教學方法致力于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增加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6]。
3.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計算機、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革新教學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在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時,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為高科技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新理念的融合。
結束語
筆者通過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背景下的高等學校教學方式改革,分析我國教學方式改革的新方式,探討了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教學方式改革。筆者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投入到該課題研究中,針對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議,為深化我國教育改革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2.
[2]姚利民,段文.高校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08):60-64.
[3]侯懷銀,王俊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大學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科學計算可視化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開始于1987年,它首先是為了高效地處理科學數據和解釋科學數據而提出并形成的。它將大量枯燥的數據以圖形圖像這種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使觀察者可以準確地發現隱藏在大量數據背后的規律,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這些數據。
VISC的研究包括兩方面:一是VISC工具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學數據、數值圖像轉化成可視圖形與可理解信息的算法和工具;二是VISC應用研究,即把可視化工具應用于科學和工程的各個學科的方式和方法。它涉及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圖形用戶界面等多個研究領域。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的意義重大,它大大加快了數據的處理速度,使每日每時都在產生的龐大數據得到有效的利用;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圖像通訊,增強了人們觀察事物規律的能力;使科學家在得到計算結果的同時,知道在計算過程中發生了什么現象,并可以改變參數,觀察其影響,對計算過程實現引導和控制。
2.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在現代教育方法中的應用
信息時代,學習是一種社會活動,個人不能脫離社會環境孤立地學習,抽象、多維信息的處理能力顯得日益重要,如果把科學計算可視化與教育有機地結合,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將得以縮小,因為科學計算可視化本身是對客觀對象的模擬,所構建的學習環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相關。科學計算可視化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為學習者提供了可以直接交互的三維立體空間,并將學習者置于主動學習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學習者知識的建構。
2.1虛擬現實技術制造“真實”感受
虛擬現實可以徹底打破時間的限制,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各種假設模型進行虛擬,通過虛擬系統便可直觀地觀察到這一假設所產生的結果或效果。例如,利用虛擬實驗系統,學生可以進行溫室效應、電路設計、建筑設計等方面的探索學習,從而研究出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規律,或設計出新的電路、新的建筑物。虛擬現實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得設備與環境塑造更接近于真實,有利于學生的技能訓練,如軍事作戰技能、外科手術技能、汽車駕駛技能、果樹栽培技能、電器維修技能等。
美國巴爾的摩Johns Hopkins大學的化學工程系教授卡爾威在計算機網絡上建立了一個虛擬實驗室,模擬各種實驗,讓工程系的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做實驗,嘗試解決工程上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通過一個虛擬的鉆油實驗,學生可以知道某個位置的油井的深度,從而估計油層的形狀及所需費用。
2.2計算機動畫展現“實物”效果
計算機動畫在教育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給學生以感性上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有可能無法用實物來演示。這時借助計算機動畫把各種表面現象和實際內容進行直觀演示和形象教學,大到宇宙形成,小到基因結構,無論是化學反應還是物理定律,使用計算機動畫都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示出來。
另外計算機動畫在網絡游戲、文化娛樂等方面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基于PC的三維游戲正在不斷增加,其制作也離不開三維動畫技術。開展三維數據場可視化技術研究,探索提高體繪制質量、速度的理論和關鍵技術,對于完善可視化理論、拓展體繪制的應用領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對于現代教育方法的價值及意義
從教育的發展過程看,任何一種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都會引起教育上的革命。例如,紙和印刷術的出現,廣播和電視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都曾引起了教育在質的飛躍。毫無疑問,科學計算可視化與教育相結合,也一定會在教育領域中產生質和量的飛躍。因此,探討科學計算可視化與教育相結合的理論依據,無論是對教育的發展,還是對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自身的發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現實可行的。利用計算機動畫技術,可將科學計算過程以及計算結果轉換為幾何圖形或圖像信息并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以便于觀察分析和交互處理。計算機動畫已成為發現和理解科學計算過程中各種現象的有力工具,即“科學計算可視化”。
作者簡介:李忠艷(1972-),女,內蒙古赤峰人,華北電力大學數理學院,教授。(北京10220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0-0058-02
一、現代數學的演變趨勢和特征
多年來,伴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人們難以數學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包括其特征刻畫。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將數學定義為“純數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世界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即為幾何學,這在客觀上完整地概括了19世紀以前數學的對象和本質,因而被譽為“經典定義”。但是20世紀數學的大發展衍生出的許多新特征,已經不能為經典的數學定義所概括。因為現代形式的數學已成為非常抽象的學問,并且完全演變成一種無物質內容的符號系統和一定公理規則下的推演技術。數學的這種離開物質內容的特有空洞性,加上它那曲折而奧妙的邏輯推演技術,造成了數學特殊的認知難度。
然而,現代數學在科學技術發展中越來越展示出巨大的力量。眾所周知,它已成為物理科學的語言和設計模型以及探索自然機理的手段。同時它又是其他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經濟科學、管理科學甚至一切應用科學與技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現代數學的這種無比廣延的普適性,也正充分地說明了它對現實物質世界無限高遠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這種抽象性越高,越與人的感官能及的直接經驗相去甚遠,同時導致在認知上就更難,但是人們又不得不接觸它、接受它,因為它已經滲入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
二、工科研究生現代數學教學現狀、問題和挑戰
工科研究生現代數學教育是工科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工科研究生的教育,必須培養其獨立解決科學技術發展中出現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數學的應用已經直接或間接地觸及到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幾乎一切領域,因此大多數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課程設置里,還包括多門現代數學課程,以便學生掌握和運用數學技術。這同時也說明要培養屬于高級專門技術人才的碩士和博士,必須具備較高的數學修養和較豐富的數學知識,否則就難于在當代科技的發展中作出開創性的成果。
但是工科研究生現代數學課程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目前工科研究生的主要來源是工科院校本科應屆畢業生。大多數院校工科本科生的數學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而其他的數學課程如“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離散數學”等一般只作為選修課程。也就是大多數入學研究生具備的這些數學知識多數還是屬于較古典的內容,近、現代數學知識特別是接近實際應用的數學知識儲備尤為不足。在研究生階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考慮到實際的需求,研究生開設現代數學課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以加強他們的數學素質和修養,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其中涉及的必修現代數學課程包括“矩陣論”、“泛函分析”以及“數值分析”等課程總體上仍屬于基礎理論課,其高度的抽象性和實際的應用存在較大的差距。一方面,當學生學習理論性較強的現代數學課包括分支領域時,他們往往缺乏興趣,逃課、開小差、打瞌睡的現象比較普遍;另一方面,學生不愿意學,老師也就很難提起精神認真教授對工科研究生來說非常重要的數學課了。
三、工科研究生現代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工科研究生的數學課堂教學是研究生直接學習和吸收數學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那么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使研究生更好地吸收現代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其數學素養和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對現有的現代數學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從管理的角度來講,需要充分認識到研究生現代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在課程的設置上,既要重視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一現代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又要重視加強數學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和思想教育,讓研究生認識到現代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現代數學的學習中。
對于教師而言,要不斷地創新現有的教學方法。就職業道德而言,每一位研究生教授現代數學的教師都要認真對待每一次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盡力安排好課堂教學內容;細心研究如何教好每一堂課,不能照本宣科,力求授課內容淺顯易懂,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特別是可以從本學科的起源、發展和走向即應用于何處來講,使學生對所學的現代數學分支領域有一個總體上的了解和把握。
要注重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良性互動。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其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需要借助數學手段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授課教師可以為其提供數學思路和方法,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所講授的課程內容和方法為學生多搜集一些實際的應用案例,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泛函”這個抽象的概念時,由于其原型是函數,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容易。為了將該概念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嚴格按照該概念,結合自己專業構造一個泛函出來。這個習題看似簡單,但學生在構造過程中,需要結合自己專業概念,先要構造一個線性空間來,然后才能在該線性空間上構造出泛函。這種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這個概念的消化和吸收。
四、工科研究生現代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前已述及,現代數學呈現出向更高級理性化方向演化的趨勢,并且更為概括和抽象,距離經驗也更遠。為了理解現代數學的本質和特征,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提倡反璞歸真,不僅要了解數學的物質源泉,了解昨日的數學,還更應了解它們的演化、發展和應用。比如在講“群”這個非常抽象的代數概念時,如果直接把群的定義講學生,學生肯定難以接受。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知道的最簡單的“整數群加群”講起。首先,寫出整數加法滿足的結合律,由這里引出半群的概念;再出整數“0”與任意整數相加都得任意整數的等式和任意整數和其相反數之和都等于“0”的等式,由此引出群的概念。通過該講解過程,學生就能了解群這個概念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原型原來就是從中小學就知道的整數集合帶上加法運算。在學生了解“群”這個概念后,可以讓他們結合自己專業構造一個群和半群的例子進一步加深對“群”的理解。
再如講解其他的一些抽象概念時,教師均可以從這個概念的原型或引入背景出發來講解。比如學習微分流形時,可以先講解多元映射的概念。由于多元映射的最簡單情形就是一元函數,不妨啟發學生回憶一元函數微積分的內容,并且告訴學生關于多元映射也有類似于一元函數的微積分學,而且這些微積分學在學習微分流形時也會用到。其他內容不用講,學生就明白了關于多元映射主要有哪些基本內容,可以用到哪里等等。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所學學科的發展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吸收了相應的數學思想及方法。這需要授課教師有很高的數學素養和專業知識,對所講學科的發展演化過程了如指掌,否則難以產生良好的效果。
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在教法上不可能有什么“竅門”而言,只能運用和依靠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對學生做到“細教精練”。現代數學接觸的新理論新概念特別多,這不僅要求教師在很短的幾十課時的教學中,把大量的信息和數學思想方法傳授學生,同時還要求教師自身具有高度的概括精練能力,能夠對某個新概念的要點一語中的。比如在學習“小波分析”時,學生的數學基礎有限,泛函分析知識儲備不足,不能一上課就講小波分析的概念,可以從Fourier變換中的Fourier級數講起,因為研究生對Fourier級數應該有印象,問題是雖然學生知道Fourier級數,但也不一定知道它的真正物理含義所以必須學生講清楚這一點,也就是Fourier級數(或Fourier變換)的“濾波”作用的實質。就“濾波”而言,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如幾何的角度、分析的角度講述,直到學生明白為止。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小波分析原理時,就非常容易了,因此在這里花費時間講解是值得的。沿著這個要點展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小波分析上了。
總之,現代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課程的設置既要符合現代數學的發展趨勢,又要兼顧現實的發展需求;既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又要加強學生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提倡反璞歸真,不僅要了解所講學科的起源,更要了解其演化、發展和應用方向,同時加強老師自身的修養和課堂上師生間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線性代數;教學效果;方法研究
線性代數是高等學校工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經濟數學基礎之一,也是研究變量間線性關系的一門學科。它有著深刻的實際背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軍事和工農業生產等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線性代數作為一學期的課程,一般只安排32學時或者48學時,而該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知識相互依懶性強,每個后續概念、性質和定理都依賴于對先前概念、定理的理解與掌握,如果前面的知識一知半解,沒好好掌握,后續內容學起來就比較困難。所以在有限的學時中如何提高線性代數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顯得至關重要。
1重視比較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比較作為數學教學的有力手段,是判斷研究對象的異同點,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重要方法。教學實踐表明,通過比較,能使學生從抽象概括上升為理性認知。新知識的學習如果不與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將會變得難以前行,有時甚至止步不前。線性代數課程中有許多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樣學生才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識,不至于混淆知識,從而提高了辨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
例如:行列式和矩陣容易混淆,很多學生在學習行列式和矩陣之后,分不清矩陣和行列式,就m×n矩陣和n階行列式而言,矩陣的行數與列數有時相等有時不等,如相等則是方陣,而行列式的行數與列數必須相等,學生還經常把兩者的符號混淆使用,并且把行列式和矩陣的計算性質混淆在一起。比如說,m×n矩陣的數乘和n階行列式的數乘(常數k≠0):用數k乘以矩陣,即用數k乘以矩陣中的每個元素;若用數k乘以行列式,則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的所有元素都乘以k。
行列式實質就是規定了某種運算規律(即所有不同行不同列的n個元素的乘積的代數和)之后計算出的一個數,而矩陣則代表由一些數字構成的數表,并且行數和列數一般不相等,只有行數和列數相等的矩陣即方陣才有對應的行列式。
這樣比較學習使學生清晰辨別行列式與矩陣,理解并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應用比較,不但能突出事物的本質,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且可以簡化某些問題的教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而且是學生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有助于學生提高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等價分類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例如: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這一章主要圍繞五個關鍵概念展開: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線性相關、線性無關)、向量組的最大無關組、向量組的秩、矩陣的秩、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這五個關鍵概念環環相扣,把這一章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其中向量組的最大無關組是連接其他四個概念的紐帶,最大無關組是向量組線性相關性的核心。另一方面,最大無關組給出了向量組的秩和矩陣的秩含義,向量組的秩等于向量組的最大無關組所含的向量個數,矩陣的秩等于它的列向量組的秩,也等于它的行向量組的秩。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即是它的解向量組(或解空間)的最大無關組。
對于向量組的線性相關、線性無關的定義,學生往往感覺抽象難學,不像行列式、矩陣、線性方程組那么具體了,那么我們可以用等價分類的方法使得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并和其他知識點聯系起來,如:齊次線性方程組、線性組合、線性表示、行列式、矩陣的秩,同時利用等價分類討論,從多個角度詮釋向量組的線性相關與線性無關,使得學生完善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且獲得相關結論和求解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等價分類的教學方法,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培養了學生全面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時把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體系,便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
3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
對于線性代數,學生學完之后不知道用處,也不了解怎么用,這降低了他們對線性代數的學習興趣。教師僅一味地強調線性代數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這并不能促進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要切實舉出實例,使學生從主觀上體會到它的作用,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矩陣乘法時,可以舉出在經濟學上的應用――生產成本的計算。利用矩陣的乘法把多個數據表匯總成一個數據表,使得生產成本直觀具體、一目了然。如此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很好地體現了實際問題線性化,還讓學生體會到線性代數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可謂一舉多得,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果。
4幾何直觀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線性代數的特點之一就是概念多且抽象性強,使得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教師將概念的幾何意義融入教學過程中,就會降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難度。
例如:行列式概念和運算比較抽象,方法靈活,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可能較為費勁,導致對行列式難以把握,只會機械憶,對其幾何意義一概不知。其實對于行列式的概念和運算,從幾何直觀的角度來詮釋比較簡便。之前在學習《高等數學》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這一章節時,知道兩個向量的向量積可以表示成行列式,其幾何意義為:與它們兩個向量都垂直且符合右手規則的向量。三個向量的混合積也可以用行列式表示,其幾何意義為:這個行列式的絕對值即為以它們三個向量為相鄰棱所作的平行六面體的體積。特殊地,當混合積為零時,這個六面體的體積為零,也就是三向量共面。
這是解析幾何中一個典型的求解立體幾何體積的問題,很多同學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求解,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這個平行六面體沒有任何概念,而且不了解這個六面體的體積所表示的意義,這些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對行列式的幾何意義缺乏認識,如此一來,這個求解解析幾何的問題就轉化為求解行列式的問題,實現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過渡,這樣將幾何直觀的思想融入行列式的概念教學中,不僅降低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難度,還提高了他們對線性代數的學習興趣。
線性代數與幾何密切相關,幾何上二維、三維空間可以拓展出線性代數的很多理論,一方面,解析幾何以線性代數為研究工具;另一方面,解析幾何為線性代數提供了幾何背景,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將兩者結合,即把“數”與“形”相結合,促進了數形結合思想的發展與應用。除此之外,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是教學的一大優勢,我們應該把握這一優勢,加強幾何直觀思想在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其幾何意義,增強立體感及視覺的美感。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線性代數抽象知識的了解,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思維的能力。
5數學建模思想在教學中的應用
不論是用數學方法解決哪類實際問題,還是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交叉學科,首要的和關鍵的一步是將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表述出來,也就是建立所謂的數學模型,還要將求解得到的結果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去,這種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就是數學建模。而線性代數常常用于解決生活中線性化的實際問題,所以兩者相得益彰。
密碼學中的信息代碼就是所謂的密碼,而明文就是沒有轉換成密碼的文字信息,密文即密碼表示的信息。明文轉換為密文的過程叫加密,反之就是解密。1929年,希爾(Hill)通過矩陣理論對傳輸信息進行加密處理,提出了在密碼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希爾加密算法。如今使用頻率較高的密碼模型就來源于此。
在線性代數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建立數學模型,彰顯這門課程的知識本質,使得線性代數知識本身更加生動具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線性代數充分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個人子課題: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
研究時間:2019年2月——2019年7月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把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一的資源運用到教學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遠程教育設備的作用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學校農遠衛星接收室、光盤播放教室的利用率,讓師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優的教育。從而形成新的理論、新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
2、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習、培訓、提高自己、豐富自己,成為學習型的教師,走教師專業化發展之路。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探索總結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學方法。
探索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盤教學環境下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利用隨機出現的音、視頻資源,創設教學環境,開展有效學習。
三、具體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參加課題組成員會議,認真學習研究方案。
2、依據學校課題研究方案,協助子課題負責人制定好子課題研究方案。
3、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4、參加課題實驗課聽課評課,并寫好感受上傳到博客中。
三月份: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鉆研有關《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的理論知識。
(2)積極參與課題組的聽課、評課活動。
(3)豐富博客內容。
(4)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參加市局優秀論文評選活動。
四月份:
(1)做好課題組的學習交流活動。
(2)認真閱讀課題組上課教師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及時反思總結。
(3)及時收集、整理課題組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說課稿、評課內容等,并上傳到個人博客。
(4)整理參加課題理論學習的筆記,總結各項課題活動情況,寫出心得體會上傳個人博客。
(5)認真準備課題實驗課。
五月份:
(1)做好課題組的學習交流活動。
(2)積極參與課題組的聽課、評課活動。
(3)及時收集、整理課題組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說課稿、評課內容等,并上傳到個人博客。
六月份:
(1)總結本學期課題研究的收獲與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7-0028-02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的主力軍,現在很多高校將研究生的培養年限由3年縮短為2年,如何在培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課程授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值得思考與探討。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學《現代實驗技術與數值仿真》研究生課程為例,分析了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探討了案例庫建設的作用,介紹了教與學遠程信息交流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學內容的革新
上海海事大學2011年獲批“水利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除原有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外,新增了“水工結構工程”與“水文學及水資源”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原有的《現代實驗技術與數值仿真》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案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水利工程”一級學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急需進行修訂和調整。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革新,刪去了原先一些知識點窄而專的內容,突出“水利工程”現代實驗技術與數值仿真技術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應用的講授,授課內容以求在海工、水工、土工、固體、流體、環境等各方面均有涉及,以擴大課程的受眾面,最大限度地擴充學生的知識廣度,滿足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的需求。
二、課程案例庫的建設及應用
構建一個指導清晰、內容翔實的課程案例庫,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本課程經過前期多輪建設,已在教師隊伍、教學資料、實踐條件等方面具備較好的基礎,但仍存在教師講授多學生練習少、課堂內容多課后案例少這一突出矛盾,教學案例庫的建設能夠緩解上述矛盾。課程案例庫的建設具有如下意義:(1)促進課程內容、體系和方法的改革。案例庫的應用不僅大大豐富了教師的授課內容,而且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課本教學、PPT教學的教學模式。(2)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標,案例庫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實際案例操作示范,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的科研工作。(3)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案例庫的建設將充分發揮團隊教師的科研積累,明確各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師資隊伍的長期建設規劃具有意義。(4)對其他課程的共享、示范與輻射作用。案例庫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不僅能夠共享給其他課程,而且能夠對其他課程起到示范與輻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學科課程建設水平的提高。
根據授課內容,本課程案例庫分“現代實驗技術案例庫”和“現代數值仿真技術案例庫”兩個子庫,各包括15個教學案例。在教學方法上,該案例庫可以由授課教師結合教學大綱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也可以作為補充案例在課后由學生通過課程中心在線使用。同時,該案例庫也可以實現網上共享,作為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案例庫使用。
三、教與學遠程信息交流平臺的應用
“教與學遠程信息交流平臺”是上海海事大學與上海航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教師與學生遠程互動信息交流平臺。該平臺以課程管理為中心,以教師與學生進行教與學遠程互動交流為主要目標,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知識共享、解疑答惑、在線作業、在線考試、系統管理等功能,可以對現場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支持與拓展。該平臺的主要工作界面如圖1所示該平臺主要具有如該平臺主要具有如下功能:(1)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是教與學過程中重要信息的渠道,任課教師可以利用該功能模塊教學、作業、考試等通知信息,學生可以在線查閱教師的教學信息。(2)知識共享,知識共享是教與學過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使用平臺,任課教師可以將課件、教學案例、參考文獻、模擬試題等教學資料上傳至此平臺,學生或其他教師可以得到共享,當然學生也可以授以權限將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材料上傳到共享平臺,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教與學的互動性。(3)解疑答惑,學生可以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到解疑答惑平臺,教師則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隨時登錄系統查閱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及時作答。(4)在線作業,教師可以進行在線作業的維護并逐步建立作業題庫,并根據教學進度安排進行在線作業的布置與在線批閱,學生登錄系統后在在線作業中找到需要作答的作業,在線作答、提交并進行作業成績的查閱。
四、結語
本文針對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對課程內容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探討,著重分析了課程案例庫的建設及其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中的作用,介紹了自行開發的“教與學遠程信息交流平臺”及其應用,所得經驗能夠給其他院校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桂敏,王大超. 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多維路徑:基于課堂平臺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
[2]蔣建平.研究生彈塑性力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價值工程,2010,29(27):186.
[3]李阿利,王偉偉,劉碧瓊,沈志明.為創新教育服務:研究生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J].高等農業教育,2010,(6):69-71.
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本人在本學期的研究內容和目標主要有:
一是參加各種培訓、學習、研究活動,通過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及創造性運用農遠工程資源的能力,二是深化“模式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將農遠工程資源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收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等,努力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并依托農遠工程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進一步完善與之相適應的課堂評估、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校評估等評估機制,促進教師素質、學生能力等提高。
二、研究的途徑與措施
1、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注重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培訓教師,也提高自己。以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的緊密結合為突破口,邀請專家到校講學,并有計劃地外派教師學習,堅持專家引領和骨干引領,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自己和本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注重理論學習,促使課題研究與課改密切結合,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
(1)參與、組織人員學習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等理論,學習并掌握遠程教育的有關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求,為資源運用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
(2)參與、組織教師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課程改革文件,端正教育思想,牢固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確立“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為本的工作思想,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3)參與、組織參研人員學習教育科研理論,增強教育教學研究者的意識,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提高參研人員的研究能力。
2、充分發揮子課題成員的作用。努力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帶動本組教師深入開展研究工作。
3、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廣和運用。將課題的研究成果有機地整合于教學中,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并把好的方法和優質的資源向西徐、分部推廣。
4、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送教下村等活動緊密結合。深化課題研究的內涵,豐富其形式,以點帶面,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上學期我校利用課題研究為依托,連續兩周安排10位教師到西徐小學開展農遠實驗課,和實驗成果推廣課,本學期,我校將繼續開展此項活動,并爭取向分部推廣。
5、堅持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認真組織階段研究工作及成果匯報會,本期開展一次優秀研究成果(包括經驗總結、課例、個案、論文、調查報告或研究報告等)的評選活動,為廣大參研教師提供展示與交流的平臺。
6、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調研,及時分析研究對象,并結合班情實際,以研促教,為我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務。
九月份:
(1)研討交流有關課題方面的問題。
(2)制定、修改、并學習課題組子課題計劃。
(3)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十月份:
(1)參與課題組聽課、評課活動。
(2)迎接“四縣市”課題互評和交流活動。
(3)在實踐中探索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方法。將一人兩節課教學設計、說課稿、教學反思、評課內容整理好,并上傳到學校網站和個人博客。
十一月份:
(1)及時上傳研究課案例、評課記錄。
(2)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
(3)加強理論學習的方式、時數,積極參加聽課活動。
(4)撰寫經驗文章,教育敘事,編寫教學設計。
十二月份:
(1) 認真上好教研課,積極制作課件,并應用于教育教學中。
(2) 爭取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
元月份: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一方面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日益密切,另一方面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科學技術發展的這一新特點和新趨勢,不僅使現代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增添了許多新內容,而且對科研工作者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思維方式的更新和轉變就是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如果說,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長期落后于物質生產,使得實踐經驗曾掩蓋了思維方式和思維活動的重要性,那么,隨著科學發展從積累經驗向理論概括過渡以及科學技術在生產實踐中指導作用的加強,使人們愈來愈加深了對思維活動和思維方式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要求人們必須確立新型的思維方式以適應新的發展趨勢。歷史事實證明,先進的、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而陳舊、落后的思維方式則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思維方式的更新和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科研人員必須重視思維方式的更新和優化,力爭實現以下六個方面的轉型。
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各種條件的限制,過去人們的開放意識不強,就科學研究而言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里進行封閉式的思考和研究活動。人們只顧自己的身邊事,很少考慮外界事物的發展變化。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人們在科研活動中只看到本學科、本專業的發展,而看不到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各個學科以及科學和技術之間的聯系;只看到本國和本民族的科學成就,而看不到別的國家和其他民族的科學成就;只注意科學本身的發展和理論成果的出現,而忽視科學的實際應用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結合等問題。這是阻礙科學技術正常發展和突破創新的主要因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要求人們在科研活動中必須擺脫封閉型思維的束縛,逐步轉向擴展思維空間范圍和時間跨度的開放型思維方式,從廣闊的外界環境中汲取先進的、美好的東西,從而加速自身的發展。因此,轉變過去那種封閉型的思維方式,進而確立開放型的思維方式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必然選擇。
由靜態型轉向動態型
靜態型思維習慣于用靜止的觀點和方法思考問題。因此,它容易使人思想僵化、不思進取,在科學研究中除了“唯上”就“唯書”,往往會導致懶惰和守舊的陳規陋習。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的,科學研究作為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活動,要求具備節奏快、反應靈敏、高效動態的思想品質。過去那種“靜觀待變”和單純“守業”的思維習慣,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人們在現實的科學實踐活動中逐漸意識到只有敢于創新,勇于突破舊習慣,以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保守性的低效靜態思維轉向具有開拓性、創造性的動態思維,才能在科學研究領域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新現象,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實踐的帶動下,必須實現思維方式由靜態型向動態型的轉變。
由單維型轉向多維型
單維型思維方式只有一個思維指向,一個思維角度,一個邏輯規則和一個評價標準,從而只形成一種思維結果。這種思維方式在科學研究中的集中表現就是單一化:“一刀切”、“一本經”、“一條道”。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和一個層次,只從一個角度、一種方法去觀察和分析事物,因而不能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無法達到對事物進行規律性的認識。我們所面對的客觀世界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整體系統,會有許多新事物、新問題,瞬息萬變,紛繁復雜。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探索客觀世界的科學研究活動,必須擺脫那種單維型思維方式的局限,不斷擴大思維的聯想跨度和轉換跨度,善于在多樣性的統一中進行全方位、多變量的思考和系統比較思考,進而建立起一種多維型的立體化思維方式。否則,面對復雜的客觀世界就會顯得一籌莫展,無所適從了。與單維型思維方式相比,多維型的思維方式在現代科學研究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它有利于開拓新的認識領域;有助于人們接受真理;有利于增強科學精神等。總之,單維型思維方式使人喜一不喜多,而多維型的思維方式反對處理問題上的一刀切,它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用多種方法去認識事物,用多種標準去衡量事物,用多種模式去處理問題。因而能激發人們的創造精神,導致思維的活躍和思想的開放。可見,確立多維型的思維方式不僅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分散孤立型轉向群體合作型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化和綜合化趨勢,不僅影響著科研人員的思維方式,而且也改變著科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和結構。即由過去科學家個人以自由方式進行研究,逐漸轉變為多人合作,共同攻關的新局面。當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都在采用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科學研究中的難題,這表明了時展的特征。許多重大的科研項目,不僅需要國家組織的合作攻關,甚至采取國際間的合作。如美國著名的“曼哈頓工程”就曾動員了15萬名各類學科的科研人員,而全球大氣測量則有144個國家的科研人員參加。很顯然,合作研究已經成為強大的動力,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向前發展正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它有助于知識和能力的互補,充分發揮科研主體的潛能;有利于煥發創造熱情,在競爭中獲勝;有利于縮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出現和成長等等。因此,肩負歷史重任的科技工作者,必須學會與人進行有效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從單純的定性描述轉向定性定量的有機結合型
傳統的科學思維方式在研究事物的發展變化時,往往以定性描述為主,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只局限在事物的質的規定上。這對掌握事物的內在本質以及區別不同事物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及其發展都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只有掌握了事物的量,才能具體地認識事物的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們不僅要把握事物的質,而且要求把握事物的量,并且通過量的規定精確地把握質的規定。在實際的科學研究活動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不是彼此對立和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為前提,互相補充,互相規定和轉化的。因此,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由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帶來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科學化程度的提高,對精確的定量研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論經濟發展、科學研究、戰略決策、工程項目還是其他許多復雜問題的研究解決,都要求有準確的數量上的分析和計算。同時,在現代社會中,決策、預測對人們的實踐活動顯得越來越重要了,而正確的決策和預測往往需要有數量化的模型作為前提和依據。所以,定量化的思維方式在科學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對事物進行數量研究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數學工具以及先進的設備和精密的儀器。如數學方法的有效運用以及高精度分析測試儀、電子計算機等等的出現,對復雜系統進行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有效途徑。因此,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為了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
由經驗型轉向科學型
相當一部分中藥,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其部分特性,特別是功效方面,已可以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來表征,從而可按西醫藥學理論體系采使用。如大黃,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藥,有致瀉、利膽、抑菌等作用,從而可治療相應病癥如便秘、胰腺炎、膽囊炎、闌尾炎等。筆者認為,如果將西藥按中醫藥理論體系進行研究,設法標定出其相應的中藥的特性,并用中醫藥術語表征其功效,那么,人們就可以按中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西藥了。然而,迄今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開展,為醫藥學的未墾地。為了促進醫藥學的發展,尤其是中西藥的結合,建議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現就此項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方法,作一探討。
一、西藥的“中藥特性”和用中醫藥術語表征功效的意義 中西藥的結合,應包括兩大方面,就是要對中藥進行現代科學研究,同時對西藥也要進行“中藥特性”的研究,并用中醫藥術語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規律,使每類藥均能按兩種醫藥學理論體系使用,各擇其優,進而互相靠攏并使之結合,促進具有中國特點(中醫藥特點)的新醫藥學的建立。
1.使中藥的現代科學研究工作沿著中西藥結合的道路前進現代對中藥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藥理、化學和臨床研究。藥理研究,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表征中藥的功效。這應包括中藥的飲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單體化合物。化學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藥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從而為控制藥物質量、制劑制備、選擇給藥途徑及保證藥物效用提供依據。臨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藥所能治療的按西醫診斷的疾病的情況。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結果尤其是從中分離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醫按中醫藥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了,只能為西醫按西醫藥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也就是說,把中藥變成了西藥。長此下去,勢必出現中藥的消亡和西藥的豐富與發展。例如經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黃連中的黃連素可抑制細菌,被西醫用作抑菌消炎藥。然因尚未研究黃連素的中藥特性和用中醫藥術語來表征的功效, 故中醫不能按中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它。因此,若將 黃連都用來提取黃連素,則中醫將無黃連可用。這種以中藥的消亡為結果的中藥現代科學研究,是難于達到中西藥的結合的。即使叫做結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藥特征的結合。出現這種情況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沒有對中藥的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進行中藥特性和中醫藥術語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開展此項研究,則從中藥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將能為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體系使用,從而使中藥的現代科學研究工作,沿著中西藥結合的道路前進。
專業
名稱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 (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