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4 14:51: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電氣信息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166-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高校不僅僅要教授學生各種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獲取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能夠通過高等教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創造性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1 學科課程整合概述
所謂“課程整合”是指將整個學校教學系統中分化的各個教學要素以及教學成分形成有機的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教學體系,整合是學校各個學科之間的整合,是各個學科相互聯系相互學習的過程。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等與課程內容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機的結合起來,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課程整合要求學生不僅僅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研究
2.1 教學整合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來源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主要闡述的是個體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的關系。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單單是教師傳授的,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其他人或者其他工具,按照意義構造的方式獲取的。學生學習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相互協作,通過“會話”來商討如何協作完成所制定的學習計劃。建構主義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既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注重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
CBE理論:又稱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而且在加拿大以及荷蘭等多所院校中得到了成功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認為:任何基礎的學生都可以在高水平的指導下,熟練掌握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并不是有學生本身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習者學習環境的影響;教師應該更多的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多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
2.2 教學整合遵循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教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一定要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概念原理科學準確,電路設計真實可用。雖然倡導教學內容上的創新,但并不表示為了實現更高的仿真效果,人為的添加一些與實際應用有偏差的處理方式。
技能傳授與能力提升相結合原則:《電氣控制技術》課程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相關技術原理,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從個體認知規律的角度出發,一定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及維修電工技能鑒定軟件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理順原理概念學習路徑,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原則:整合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啟發并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過程來學習、分析、解決問題。
個別化教學與協作學習相結合原則:所謂個別化教學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有區別的開展教學過程。但只強調個別化是不夠的,新的教學模式還要注重協作能力的培養。協作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電氣控制技術》仿真式教學模式
“仿真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問題提出――問題研究――結論總結――仿真操作。實際上教學整合模式已經在我國教育制度中有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就調查的結果來看,仿真式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實踐性較強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問題提出: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來展示低壓電器的真實結構,結合多媒體給學生講授這些低壓電器通斷電的實際動作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
問題研究:學生自己動手連接實際電路,并結合多媒體課件以及維修電工技能鑒定軟件進行實驗操作。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開展組內討論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指導。
結論總結:教師對學生的實踐過程進行總結,找出尚未解決的問題,研究具體解決方案。
仿真操作: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電路仿真軟件,對電路進行多種創新設計,設置不同種類的故障,觀察并學習不同情況下電路的運行狀態。
2.4 案例簡要說明
《電氣控制技術》這門課程主要是研究電氣設備的控制線路,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里就結合“接觸器”課程單元教學內容,簡要說明一下這些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通常情況下,《電氣控制技術》課程設計中,學生在學習接觸器這一單元知識之前,需要學習并掌握有關刀開關、按鈕等相關低壓電器內容。而且,也學習過一些基本電路知識,能夠進行實際電路連接以及相應測量操作。在進行“接觸器”課程單元教學整合之前,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根據這些情況準備相應的教學材料。
通過分析可以知道,該課程單元所需要使用到的器材有計算機、接觸器、投影儀、萬用表,同時教師還要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首先,展示具體實物,讓學生從感官上對接觸器有一個大概認識。教學課件要詳細給出接觸器的內部結構圖,引導學生根據構造原理親自動手之多接觸器結構圖,并利用課件向學生說明接觸器通電前后的實際動作,啟發學生思考接觸器的工作原理;其次,連接實際接觸器線路,并接通電源,觀察實際接觸器的動作情況;再次,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幾項接觸器簡單實驗,了解該元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最后,指導學生進行仿真設計實驗,通過改變接線方式,創新結構設計,深刻理解接觸器的工作原理。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利用好教師、同學資源,在教師指導下,同學協作下,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教師所講授的較為抽象的概念,一定要利用其它實踐設備或軟件,深刻領悟其構造及工作原理。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776 文獻標識
智能建筑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逐步提高。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廈于1984年在美國哈特福德(Hartford)市建成,中國的智能建筑于上世紀90年代起步,但迅猛的發展勢頭令世人矚目。智能建筑之所以智能,是由于它將建筑物內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統,如通訊自動化系統、大樓設備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以及電梯控制系統、保安監控系統、消防及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衛星電視等系統在物理上、邏輯上和功能上連接在一起,以實現信息綜合、資源共享、遠程監控。這些子系統包含了大量的ITE,智能建筑配電設計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為各種ITE提供合理的接地和等電位聯結系統、良好的電能質量及電磁兼容環境,確保通信設備、服務器、儲存器、計算機等ITE安全、可靠地工作。
1 智能建筑接地系統的確定
在TN-C接地系統中,N線和保護地線(PE線)合二為一稱PEN線,TN-C系統運行時的三相不平衡電流(50Hz)和諧波電流(150 Hz或以上)在PEN線上產生電壓降,導致PEN線上各點的電位是不同的,使得系統內敏感的ITE地電位的不均等而不能正常工作,故在智能建筑中不能采用TN-C接地系統。TN-S接地系統的N線和PE線完全分開,TN-C-S接地系統的N線和PE線在電源入戶重復接地后也完全分開,TN-S與TN-C-S接地系統正常工況狀態下與連接設備外殼和大地的PE線無電流通過,因此在設有變電所的智能建筑中的配電系統宜采用TN-S接地系統;在沒有變電所的智能建筑中的配電系統宜采用TN-C-S接地系統(N線和PE線在電源入戶重復接地后完全分開)。
2 智能建筑的幾種接地措施
建筑的接地措施有很多種,例如工作接地、保護接地、防雷接地、防靜電接地等。針對智能建筑中的ITE有兩個接地:一個是為保證人身安全,其金屬外殼需接PE線作保護接地;另一個是信息技術系統的高頻信號接地,它要求高頻條件下的接地阻抗小,以獲得ITE間均衡穩定的參考電位。由于與大地連接的接地系統的高頻阻抗太大,故信號接地應取自等電位聯結系統,在等電位聯結系統中可方便地采取一些措施減少聯結線的高頻阻抗,并利用眾多聯結部分的并聯通路,進一步降低高頻阻抗,從而最大限度的實現了ITE接地系統中地電位的均等。ITE的聯結線應具有足夠的截面積和表面積,前者可減少其電阻分量,后者可減少高頻集膚效應,從而減少高頻電抗分量。此外,聯結線的走向應盡量短且直,以降低其電感;連接質量應保證良好,以降低接觸電阻。以上措施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ITE接地系統中的地電位的均等,避免了打低阻接地網的麻煩。
3 智能建筑低壓配電系統的保護
智能建筑通常是多電源系統,即系統中有變壓器、發電機和UPS三種電源設備,各類電源的數目也不盡相同,情況十分復雜,如果處理不好各電源的接地及電源轉換開關的極數,則極易產生雜散電流,產生一些不良后果,例如雜散電流的通路形成一個大包繞環,雜散電流在包繞環內產生的磁場講可能對包繞環內的敏感ITE產生干擾。那么如何避免雜散電流的產生呢,由于每個智能建筑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處理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首先,應確定此建筑的接地系統形式:例如IT系統沒有中性線,故只能使用3極開關;其次,在TN-S及TN-C-S接地系統的智能建筑中,我們應該就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其中性線上有無傳導返回電源的雜散電流的并聯通路,是否同為電源端帶電導體直接接地的接地系統等不同的條件而確定采用三極或四極開關。
智能建筑中往往使用大量的整流裝置、變頻器、日光燈、節能燈等非線性負載,智能建筑配電系統的中性線上除了三相不平衡電流外,還疊加了3次諧波和3倍頻次諧波電流。如果配電系統允許總諧波電流失真THDi=5%的話,以容量為1600kVA,額定電流為In=2304 A的變壓器為例,則在中性線上會出現約3×2304×5%=354.6A的3次諧波電流,為避免中性線(簡稱N線)電流過載,要求選擇N線截面至少應等于相線的截面。
此外,在智能建筑低壓配電系統中的電氣保護開關等設備的正確選用、相互配合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本文不做過多的討論。
4 智能建筑ITE抗干擾的措施
智能建筑中使用的電氣設備應滿足一定的電磁兼容要求,每個電氣設備都應盡量減少其工作時對其他電氣設備的干擾,同時其本身也應具備一定的抗干擾能力,以使包括ITE在內的所有電氣設備能夠正常的運行。此外,在裝有敏感ITE的環境內,還應考慮以下一些措施,以防止電壓擾動產生的干擾:
4.1 ITE位置應遠離場強大的電氣設備。場強大的空間電磁場將直接干擾ITE的正常工作,如配電變壓器、大功率電動機、大電流配電干線等。
4.2 ITE的布線應避免其電源線對信號線的干擾。電源線與信號線靠近時,應為信號線加屏蔽,并在兩端接地;兩者交叉時,應做直角交叉,以減少電磁場的感應。
4.3 ITE和干擾源設備應分開電源回路供電。有些電氣設備在啟動和通電時會引起電壓擾動,這些電壓擾動會通過電源線路的阻抗耦合干擾ITE的正常工作,應將這些干擾源設備與ITE分開電源線路供電,如果能分開配電變壓器供電更為理想。
4.4 應限制單相末端回路信息技術設備的臺數。由于ITE具有較大的對地電容泄漏電流,若單相末端回路ITE的臺數過多,泄流過大,超過線路漏電保護器的動作電流時,將導致漏電保護器的誤動作。
4.5 ITE的保護開關應有延遲功能。ITE電源回路應盡量避免瞬態故障引起的不必要的電源切斷。
4.6 ITE的電源線和信號線應遠離建筑物防雷裝置引下線,否則應設置屏蔽保護。
4.7 ITE的信號線宜采用屏蔽電纜或穿鋼管保護或采用雙絞線。這些屏蔽保護或線形的結構可以消除或減小電磁干擾的影響,另外屏蔽層或鋼管應做接地。
5 電能凈化裝置的應用
以上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減少電能質量問題對ITE的干擾,在很多情況下還需要使用電能質量凈化設備來進一步提高電能質量,例如:
5.1 調壓器:由于公用電網和電氣裝置本身負載的變化,電氣設備處會發生持續的工頻過電壓或欠電壓,這類電壓擾動可采用調壓器來消除。
5.2 濾波器:濾波器用以消除或減少電源線路中的諧波成分,使得信息技術設備和其他電氣設備免受危害。
5.3 電涌抑制器:可以保護電氣設備免受瞬態涌壓的危害,也可減少瞬態涌壓對ITE的干擾,其中包括電氣裝置內大功率電氣設備投切時產生的瞬態涌壓。
5.4 雙繞組變壓器:這種變比為1:1的雙繞組變壓器可以在二次側產生一個新的電源系統,從而將諸如過大的PE線電流、過大的共模電壓等電能質量問題隔離。
5.5 UPS:即不間斷電源,在我國有廣泛的使用,它將交流電整流為直流給蓄電池儲能,同時將直流逆變為交流電為ITE供電。由于電能的轉換,電源側的電壓擾動被隔離。它還可以實現供電的不間斷或短暫間斷。
結語
智能建筑ITE的電氣保護極為重要,本文從接地系統、配電系統、抗干擾、電源凈化等方面討論了智能建筑幾種重要的電氣保護措施,可以為智能建筑中ITE的安全可靠運行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中國航天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組編.第三版[M].中國電力出版社.
[2]王厚余.低壓電氣裝置的設計安裝和檢驗[M].中國電力出版社.
電氣控制技術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類專業的重要專業課。該課程主要介紹常用低壓控制電器的作用、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參數及選用方法,以及由這些低壓控制電器組成的基本電動機控制電路的組成、原理和應用。職業中學的學生有自己的學習優勢,他們動手能力強、對新鮮事物興趣高。
一、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指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在教學中,信息技術體系結構是一個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采用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綜合結構,包括管理和技術的成分。信息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已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教學的雙邊活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信息技術在中職電氣控制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信息技術在中職電氣控制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夠展示難以演示的現象;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艱澀的理論;利于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方便課后教師輔導、學生個性化學習等。
1.能展示難以演示的現象
根據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要求,在電氣控制技術教學中學生必須接觸和使用380V、220V等交流電源,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安全用電教育,其中觸電的危險性就是一個必須要解釋清楚的問題。中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演示、示范等方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但觸電及其死亡就不可能在課堂上進行演示、示范。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下載一些觸電及其死亡的視頻用于教學,網上有許多視頻,不僅拍攝效果好而且真實,還能實時更新,在教學中使用非常恰當。
2.幫助學生理解艱澀的理論
中職電氣控制技術教學要求包括應知和應會兩大類,應會主要指一些操作方法,這是通過訓練學習的;應知則是指與應會相應的必要的理論知識,比如機床電路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機床電路的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中職學生大多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也不足。教學過程中,一旦學習內容抽象他們就會退縮,教師在進行長篇、艱澀的原理解釋教學時,他們退縮的情況更嚴重。如果教師能夠借助動畫,將電路、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用直觀、具體的動畫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就能夠接受,教學效果也能好很多。
3.為教學活動提供更大的信息量
職業教育必須與企業的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育導向,促使電氣控制技術的教學設計主要依據企業的生產設備進行展開。比如引入電動機的正反轉電路教學內容時,教師就需要向學生講明白,此學習內容來自于什么機械設備(如電梯上下即為電動機正反轉),這些機械設備在這個電路的控制下如何進行工作。由于教室內空間有限,無法擺放所有相關的設備,而教師利用攝像機及在互聯網下載等方法,就可以搜集到盡可能多的設備及其動作方式的視頻資料。教師將這些資料應用于教學,不僅解決了演示的難題,還可以加大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中職學生的教學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4.方便課后教師輔導、學生個性化學習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是有限的,利用信息技術建一個電氣控制技術課程的小型網站,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網站上可以常備一些教學資源,如習題集、視頻、圖片、教師課件等,方便學生課后學習。當然網站也可以開辟一個教師輔導通道,便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疑問答疑解惑,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好的條件。
5.搭建起學生和企業相互溝通的平臺
中職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將到企業就業,他們對企業及其提供的工作崗位充滿了好奇心;企業也希望吸引優秀的中職畢業生,愿意多了解學生。對于能提供與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相關工作崗位的企業,教師可以在網站上做一個鏈接,這樣就可以為學生了解企業和崗位提供便利,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引導就業。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的教學工具應用于電氣控制技術教學,使電氣控制技術的教學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優化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教學活動中收獲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艷芳.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沈岳夫.創設有效教學“支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3(9).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12
0 引言
如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進一步推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從生產能力與生產水平來看,我國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尤其是工業化的發展水平。電氣傳動技術是工業化最基礎的技術,它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情況對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電氣傳動領域要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不斷地更新電氣傳動技術,不斷融入信息技術,最終促進我國工業化的發展。
1 信息化時代的電氣傳動技術的基本概念
利用電動機實現電能與機械能之間的轉換,利用轉換的機械能帶動生產的所有機械運行,從而使得生活中的各種生產設備、交通運輸工具以及生活中所需要能量產品正常運行。這樣的形式被稱為電力傳動。如今,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利用,并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中。相反,人們對電動傳動技術的重視降低,長此以往,會對機械的正常運行與持續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就信息技術來說,它不屬于原動力,不能直接使得機械正常運行,信息技術想要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必須要通過電力傳動這個媒介進行。同時,電力傳動技術要依賴于信息技術才能穩步發展,實現機械生產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相符合。所以,想要促進工業化的發展,必須要將信息技術與電氣化技術相結合。從電力傳動技術方面來看,包括的主要內容是數字控制與數據通信、電子變換器等。要實現信息技術與電氣傳動的有機結合,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最終促進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2 信息化時代的電氣傳動技術分析
2.1 電力電子變換器是信息流與物質間傳輸的媒介
信息流與能量之間的重要媒介是電力電子技術,如果沒有電力電子技術實現轉換,沒有利用弱電對強電的接口進行控制,那么,信息只是停留在信息的狀態,不能實現對物質生產的真正控制。當前,電力電子技術發展處于上升階段,不斷涌現出新的電力電子器件以及變換技術。同時,電力電子技術的普及,社會越來越重視諧波與無功電流對供電電網產生的影響。為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相關的研究單位需要大力地開發“綠色”電力電子變換器。要求功率因素處于可控制的范圍內,各次諧波的分量比國際與國家要求的標準限度小。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2.2 數字控制與數據通信手段在電氣傳動技術中的運用
2.2.1 數字控制與數據通信手段的使用優勢
就目前而言,電氣傳動控制主要是根據電子技術實現對機械的控制。控制模塊主要包括數字控制與模擬控制。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微處理器已經實現商品化,實現商品化之后又會進一步促進電子控制的發展。就數字控制來說,以微處理作為技術的核心內容,以控制器為主要的形式,這種形式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PI調節器是數字控制器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形式,它所具有的優勢,數字控制器也有。所以,可以從PI調節器的角度來討論數字控制器的使用優點。PI調節器能快速地對控制作用的物體做出反應,在積分部分,能有效地累積積分偏差,并有效地消除穩態誤差。在實際運用數字控制的過程中,不會對模擬控制器產生控制,另外還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計算機有關的智能功能改進數字控制器,進一步促進數字控制器的智能化發展。
2.2.2 數字控制系統的故障檢修與自我診斷功能
計算機控制具有很多優勢,其中最主要的優勢是自我診斷故障。邏輯判斷以及數值計算能力是計算機必備的能力,所以,利用計算機能有效地處理事先所搜集的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精準的分析。在分析故障的過程中掌握數字控制系統出現故障的原因,并通過故障的原因對故障形成正確的判斷,從而采取正確的措施有效地對故障進行處理,這樣的一個過程被稱為故障自診斷。計算機能可靠地完成工作是計算機完成故障自診斷的保障因素。確保檢測元件準確無誤。對元件的檢查通常需要人工來檢查。
3 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電氣傳動技術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在電氣傳動中更多地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電氣傳動技術與信息技術充分地融合,使其更加滿足現代社會生產的要求,將電氣傳動技術更加廣泛地運用到工業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推進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李亞民(1983-),男,湖南常德人,貴州送變電工程公司調試所調試專責,工程師。(貴州 貴陽 550002)
中圖分類號:TM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7-0213-02
一、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概述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
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裝置就是指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電氣元件在發生故障時能及時發出信號,并使斷路器跳閘產生動作的一種自動裝置。為了完成對電力系統相關裝置的安全保護任務,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裝置通過借助正確區分的保護元件來檢測被保護的裝置是否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也就是說,繼電保護裝置一般是根據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前后電氣物理量變化的特征為基礎來對被保護的裝置進行保護的。其中,用于繼電保護狀態判別的故障量隨所處電力系統的周圍條件而異,也隨被保護對象的不同而不同。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故障量是工頻電氣量。工頻電氣量指的是通過電力元件的電流和所在母線的電壓以及由這些量演繹出來的其他量,如功率、相序量、阻抗等,從而構成電流保護、電壓保護、阻抗保護、頻率保護等。
2.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的作用
電力系統的日常運行中較常見的故障主要有斷線、短路、接地、負荷過載以及振蕩等。上述故障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往往會引發大范圍的電力系統事故,從而導致電力系統的全部或部分的正常運行狀態遭到破壞,導致電能質量破壞和設備損壞,損失非常巨大。一般對上述故障的有效處理措施就是采取相關有效措施迅速地將正常運行的系統與故障部分隔離,從而將故障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盡量減少。為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有效避免事故的擴大。通常,依靠人的判斷和處理是來不及的,在系統發生故障時務須由相關的繼電保護裝置完成電力系統故障的安全保護。
3.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
一般而言,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有:一是值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繼電保護裝置及時掌握處于不正常運行狀態的電氣元件的反應,以便能夠及時處理,從而有效避免相關電氣設備的損壞以及安全事故的發生;二是繼電保護裝置自身能夠迅速地將電力系統中的故障元件有選擇地進行切除,從而確保其他無故障原件的正常運行。
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的應用
1.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革新,數字化技術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數字化變電站的建設已經成為電網建設的主流。數字化變電站是指變電站的信息采集、傳輸、處理、輸出過程全部數字化。數字化繼電保護裝置原理是利用電子互感器采集數據,數據在互感器內通過光纖利用光數字信號將數據傳到低壓端,在MU(合并單元)處理后得出符合標準的數字量輸出。其涵蓋了變電站的全部范圍,比如一次設備的互感器、斷路器、變壓器,二次設備中的保護、控制、通信,以及軟件開發、系統建模、數據應用等。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一是智能化繼電保護測試儀。隨著智能化變電站的投入和普及,數字化測試設備在電力用戶和制造廠中的需求呈上升趨勢。二是全數字化變電站的動態仿真系統。智能電網推廣的重要舉措就是建設具有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點的數字化變電站,然而目前大多數變電站無法有效檢測繼電保護二次設備的性能,只有全數字化變電站才能實現設備檢查和監測功能。
2.超高壓輸電技術的應用
隨著我國電力系統的不斷發展,電網的電壓等級不斷提高,對高電壓技術和絕緣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計算機繼電保護及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超高壓繼電保護系統的運行水平也逐漸提高,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建成超高壓輸電線路。
超高壓輸電是指使用超高電壓等級輸送電能。超高壓直流輸電具有九大優勢:輸送容量大;送電距離遠;輸送功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不受系統穩定極限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線路走廊資源;可保持輸送功率或減少輸送功率的損失;可以根據系統的要求作出反應,提高電力系統暫態穩定水平;進行系統的交流電壓調節與控制;可以迅速進行功率交換。
目前超高壓輸電技術越來越普及,美、俄、加、日等國已率先研究和采用了超高壓輸電技術。目前國外運行的超高壓系統最高電壓為765kV,俄、日正試驗1150~1500kV特高壓輸電;我國于1972年首先應用了330kV輸電,1981年首次建成500kV輸電線路,目前西北電網升壓至750kV的工程也正在進行。
3.直流輸電技術的應用
直流輸電是指將發電廠發出的交流電經過整流器變換成直流電以后輸送到受電端,再用逆變器將直流電變換成交流電,送到受端交流電網。目前直流輸電技術主要應用在六個方面:遠距離大功率輸電;聯系不同頻率或相同頻率而非同步運行的交流系統;作網絡互聯和區域系統之間的聯絡線;用做海底電纜跨越海峽送電;用做地下電纜向用電密度高的大城市供電;在交、直流輸電線的并列運行中調節控制電力系統的運行。
目前我國的直流輸電工程有四個。一是舟山直流輸電工程,為我國直流輸電工程的發展提供了建設和運行經驗。二是葛洲壩—上海直流輸電工程,形成了我國第一個大電網聯合系統,把葛洲壩的電能源源不斷輸送到上海。三是天生橋—廣州直流輸電工程,送電量為1800MW。四是龍泉—政平直流輸電工程,送電量為3000MW,是三峽電池向華東地區輸電的重點工程。
三、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趨勢
1.繼電保護智能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智能電網建設不斷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繼電保護領域的一些工作也變得智能化,主要表現在人工智能、信息處理、自動控制和非線性優化幾個方面。智能電網、電子式互感器、數字化變電站技術、廣域測量技術、交直流靈活輸電及控制技術的應用極大改變著傳統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2.繼電保護數字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字化變電站的建設成為電網建設的主流。一方面,數字化變電站可以減少自動化設備數量和設備的檢修次數和時間,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設備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數字化變電站可以減少占地面積和投資成本,還可以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數字化技術是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技術。它的研究和應用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發展過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成為繼電保護的主流技術。
3.繼電保護輸電技術的突破
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直流輸電技術日益成熟,多種新的發電方式所產生的電能都要以直流方式輸送,比如磁流體發電、電氣體發電、燃料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直流輸電在電力系統中必然得到更多的應用。另外,超高壓輸電可以增加輸送容量和傳輸距離,降低單位功率電力傳輸的工程造價,減少線路損耗,節省線路走廊占地面積,具有顯著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結語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作為當今國內外研究的一個前沿方向和熱點課題,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以及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繼電保護技術將會不斷得到進步和發展,其應用也將會更為廣泛,這勢必會更好地促進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的新發展和新變革。
參考文獻:
1引言
隨著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與創新,信息技術與人們的生活越發緊密,尤其是對當今人們的學習形式更是起到了創新性突破發展,并影響著當今社會教學模式的創新。根據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為了提高電氣控制技術教學質量,各類信息化相關大型比賽層出不窮,并在學校宣傳下將信息化教學重要性在學生群里中不斷普及。由此可見,當今職業教育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核心問題就是利用豐富信息化技術手段去實踐、豐富教學手段,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目的。在當今職業教學課堂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已較為廣泛,有利于學生培養使用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并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模式互動的生動性,從而保證學生可以提高學習能力、理解知識的能力并開闊學習眼界,并提升學生之間教學合作意識。現代職業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一種誤區,即以計算機多媒體課件代替信息化教育。如:教師將學生可以親自完成的教學內容演變成為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形式主動展示給學生,課堂教學活動被多媒體形式所完全填滿;教師將利用多媒體的學習機會相對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造成學生利用多媒體的空間縮小等等。所謂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是指人類利用工能信息技術等基本原理以及方式方法改變生活的指導技術形式。通常情況下,信息技術是由現代通信聯通電子計算機為常用手段,從而實現對信息的加工、整理、獲取、利用以及傳遞等技術工程的總和。由此可見,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教學中一個多媒體課件,其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將信息化教學方法進行精而適度地組合,將傳統課堂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有效地進行結合來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2《電氣控制技術》課程特點與現狀
當前我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以及機電一體化專業的主要核心課程是《電氣控制技術》,并對學校內學生知識結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滿足學校對人才的培養目的,學校教學形式從傳統教學方法向教學一體化方向實現了有效轉型。理論與實際一體化的項目化教學是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并趨于完整的教學項目形式,利用教學活動以及教學任務為指導,從而設立教學首要任務應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然而,傳統教學模式與教育、理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經過教學手段而達到教學目標。本校《電氣控制技術》這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主要特點是實踐性強,內容抽象,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節奏慢,教學容量小,信息處理能力差;生產實習受到場地、經費和時間限制;即便學生到了企業現場,由于現場環境及安全要求等限制,學生實踐操作是絕對不允許的,教學效果通常差強人意。例如,學生在進行電氣安裝調試線路、低壓電器結構等專業知識的學習時,若單純使用一張固定性的圖片來完成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不能很好地反映動態工作過程,學生不容易理解;用實物演示安裝調試過程又往往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浪費材料而不能更好地進行實施。
3采用信息化技術的可行性和優勢
我院《電氣控制技術》開設的學期為高職二年級,擁有了最為基礎的學習主體主動性、信息資料處理能力以及結構性較強的自動知識學習能力,因此在我院實踐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可行的。采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體現在:(1)內容形象直觀,克服傳統抽象教學,學生利用感性認知系統去了解理性知識體系的規律性;(2)利用圖片、文字、聲音在多重感官共同作用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3)利用動態教學模擬教學內容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充分掌握學習重點以及難點;(4)在教師進行教學時應及時吸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反饋,從而在師生友好互動基礎上營造和諧學習氛圍;(5)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虛擬表現實物以及還原實物本原,從而打破學生固定思維以及認識世界的視覺局限;(6)利用重復知識點形式加強學生的記憶,從而避免遺忘現象;(7)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實現學生學習效率普遍提高的目的;(8)教學資源豐富,并占用較小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可以高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教師為學生提供仿真軟件、輔助課件以及動漫視頻等教學信息資源,教師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通過合作、引導以及高效對話形式促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環境中實現自主學習目的,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掌握學習經驗、構建知識框架、掌握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既做到了知識形式形象、生動,摒除了學生對抽象知識形式的畏懼之感,又有效提高了學生創新精神、信息素養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效率以及養成終身學習習慣。
4信息化技術在電氣控制教學中的目標
4.1自主性的學習過程
學習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自主學習形式就可以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專注度、學習興趣與學習責任感,并將學習興趣始終貫徹學生學習生涯始終。學生學習前期,教師應通過合理整理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之后,教師應通過實踐、應用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實用性。要選擇符合學生思維水平和思維習慣的信息展示和教學資源。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灌輸給學生知識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點產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責任感,進而達到學生重視學習的目的,并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結合豐富多樣的考核方法,如實際動手操作、撰寫學習報告等,形式靈活的考評方式,易于學生接受。作業可采用網上提交電子作業的形式,促使學生在節約課堂時間的同時輕松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
4.2知識傳授要高效
教師應做到更好的將課程知識解釋并傳授給學生,達到有效落實傳授知識重點目的。信息呈現和知識表達的有效性離不開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在引入知識時,深度應適中。數字化信息的發展使學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輕松得到更多樣性的知識和信息,他們的思維很前衛,也很實際。他們喜歡“快餐”的節奏,注重知識的功能和應用。在有效表達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所表達知識的質量和對知識分析的深度,特別是知識的應用和未來的發展。
4.3延續性在知識體系中的應用
學生高效完成掌握知識點的關鍵是應用延續性在實施體系的作用。利用知識延續性既表現在學生本身學習知識上,又表現在學習者在課外活動中知識點延續性的掌握上。因此,知識點不應局限在課堂的學習與應用中,應打破局限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更加高效的延展性應用,達到更好學習知識目的,發揮知識的重要作用,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學生應學會在教師引導與課堂知識教導下,發揮主觀學習能力并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繼續延續對知識的深入探索與應用,促使學生對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實踐過程中融會貫通。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知識的不斷應用以及同其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就是實踐知識應用延續性的具體表現。這種源于知識主體的延續性,也可以視為學生深層學習的延續。第一,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高效、豐富的學習資源,尤其是提供專業技術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生可以依據生產依據實際的實踐項目為出發點,并依據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點對實踐行為進行指導;第二,為學生營建一個公平、公正、和諧、友好的學習平臺,在這個學習交流平臺上,除了教師與學生針對專業知識的交流與學習外,還應融入企業中優秀的技術人員來豐富平臺交流內容,促使學生在企業專業人員指導下將知識深化理解且高效應用。
5信息化技術在電氣控制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及開發
5.1依托校園已有網絡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平臺是以現有的校園網為基礎的,它不僅具有豐富的網絡資源,而且具有校園信息管理、資源共享和信息安全的優勢。教師設計資源包到校園網上,資源包包括教學計劃、課程大綱、教學要求、重難點、教學資源、網上題庫、在線考試等,還可以隨時隨地與學習者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們的學習變得方便易行。在校園網上構建的信息化教學平臺上,教學內容被制成網頁,學生可以隨時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可以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來復習和預習、做作業、問問題。教師通過網絡連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的相關信息和知識,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課堂教學得以延伸。
5.2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
信息資源根據教學需要可以是自制、網上搜集、購買等多種渠道。《電氣控制技術》教學內容不應只是書本的平面,而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網絡教學軟件,補充教材。采用多媒體教學具有的信息量大、信息傳達速度快、傳輸質量高、圖文并茂、聲形相應、生動逼真等特點,使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學生能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彩色實物圖片可與教材的原理圖相結合,達到相輔相成。將枯燥難懂的原理圖開發和制作成FLASH動畫,使很多原來的教學難點化難為易,由抽象到直觀。如電器元件的工作原理、電氣控制線路的工作過程、主電路的工作過程、機床動作過程等。我院在《電氣控制技術》課程實施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開發建設微課: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將原來整體的教學內容“碎片化”,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2)教學團隊制作豐富多彩多媒體課件:將抽象、平面的教學內容以更直觀立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3)與企業合作開發仿真軟件:通過人機交互的虛擬實操過程,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傳統實物操作過程的耗費時間和材料浪費;(4)建立手機微信公眾號:隨時將新的知識點、問題、作業等內容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打通課后師生之間的聯系;(5)搜集整理相關視頻教學資源:通過視頻教學資料將教學情境立體化,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完成教學任務;另外,引導學生自己通過網絡自主獲取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養成多渠道獲取信息資源的習慣。
5.3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實踐證明,信息化技術在《電氣控制技術》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在使用過程中還應遵循以下原則:(1)輔的原則信息化技術只能起輔助教學的作用,不能替代教師教學的作用。我們不應過分夸大信息化技術的作用,更不能取代教師應有的創造性工作。不論教學過程中采用哪種信息化手段,都不能替代課堂教學中教師親自對課程內容的點撥、引導、方法指導、分析講解等。如果課堂教學中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就會使教學過程缺少最真實的交流和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相互啟迪、相互感染的真實情感。(2)適宜性原則信息化技術在《電氣控制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立足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的過度應用,使課堂教學顯得生動活潑,卻忽視了師生之間的真正聯系。如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給學生更直觀形象的感官刺激,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但它卻不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仿真軟件可以解決在時間和材料上的浪費,卻不能更直觀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視頻資源可以讓學生感受更形象直觀的工作過程,但過多使用反而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困倦感。只有當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空間、時間、生活經驗等的限制,不能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解決問題時,我們才能采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彌補,即因需而用。(3)適度性原則運用信息化技術解決的是與學生接受程度相適宜的問題,切記做到適可而止,即運用信息技術的頻率與教育時間相吻合。(4)實效性原則信息技術的應用重點在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上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創造適合學生實踐能力的、可調控的、問題設置適宜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5)互容性原則通過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將傳統教學內容進行組合,通過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內容的合理搭配,隨時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改或增刪,做到信息化技術手段與教學內容的互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節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避免重復無用的勞動。(6)效益性原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目的就是在單位時間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設計制作過程中,教師不應只考慮細節的精美,過度精美的細節,不僅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還要浪費大量制作者的時間。應充分重視學生的需求和課堂教學的容量,使信息化技術手段變得簡單實用,這樣既減少教師的勞動,又能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6結束語
信息化技術是現代職業院校教師必須掌握的職業技能,但信息化資源不是教學的全部,合理地將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設計進行融合,才能實現信息化資源的最佳使用效果。教師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教學資源上。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素養,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智庫.百科[DB/OL].
中圖分類號TM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3-0079-02
電力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主要包括一次設備以及二次設備。其自動化技術在整個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響著供電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同時也對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電力系統自動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主要包括:發電控制的自動化,電力調度的自動化,SCADA系統的自動化以及故障模擬的綜合程序等,實現電力系統自動化是為了使系統安全可靠的運行,提高經濟效益以及管理效能。下面對其進行詳細論述。
1 分析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應用能力
電力系統應用自動化技術的能力主要包括:1)數據共享的能力。由于電力系統的控制對象一般都具有較繁瑣的電力處理結構,建立一個電力系統的空間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實現數據共享應具有電力系統的基本模型,而這種模型只有自動化技術才能夠完成;2)整合數據的能力。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用電量需求較大時,需要提升變電站的電壓,增加輸出功率,而在用電量低谷時期,需要減少變電站的功率,這樣一來,就能夠減少企業成本。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自動化技術來完成,實現相關信息的共享以及對動態數據進行整合,才能夠多方面滿足電力企業的長遠需求。對數據整合的方式主要有加強電力企業的功能性,完善數據庫以及加強電力企業的信息化以及自動化;3)安全保障能力。應確保電力系統的日常運行,保障電力數據的技術存貯以及更新,保障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以及保證變電站的預算,進而節約成本。如:采用自動化系統,能夠相應的采取措施降低事故風險,當工作間的溫度超過36攝氏度時,自動化系統就能夠自動打開通風設備,降低室內的溫度;若發電機自身的溫度過高時,就會自動降低發電組的功率,進而降低發電機的溫度;4)安全監視能力。實現自動化系統能夠代替無人操作,由于人不可能24小時都關注電力系統的變化,因此,實現自動化監測是非常有必要的。電力系統的自動化監測與其他系統是不一樣的,不僅反映客觀事實,而且還能夠提前預警將要發生的風險,這樣一來,就能夠提高電力運行的安全性。
2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分類
電力系統自動化可以分為電網調度系統、配網系統自動化、發電系統、變電系統的自動化以及反故障系統的自動化幾個方面,下面對其進行分別闡述。
2.1電網調度系統、配網系統自動化
電網調度系統中運用自動化,不僅能夠合理的調度電能,而且還能夠確保電網調度的安全運行。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能夠降低電能的生產以及傳輸費用,確保安全性,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其二,確保電網調度的安全運行,為使用者提供較高質量的電能。配網系統的自動化是采用計算機技術,主要應用在電網改造建設上,逐步提高配電系統的網絡化程度。
2.2發電系統、變電系統的自動化
發電系統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就是DCS技術,該技術能夠將監測設備以及保護設備安裝在開關柜內,加上現場總線連接方式,利用通信管理機與后臺機連接起來,由多個計算機對其回路進行控制。此項技術的運用為發電系統提供了一個分散控制,集中控制以及配置靈活的整體系統。對于變電站系統的自動化是應用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運用此三種技術重新組合二次設備,為變電站提供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系統。變電系統的自動化可以利用全微機代替原來的人工操作方式,大大的提高了變電站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性。
3 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應用前景
近幾年,我國電力系統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與國外的電力系統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未來我國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技術,現場總線技術,視覺信息技術以及GPRS技術。
3.1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能夠解決電力設備中的電磁兼容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電力系統中有很多的微機型產品,日常這些產品容易受到電磁的干擾,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應用計算機技術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今后電力系統的發展過程中,電力設備的電磁兼容是以后運用計算機技術的重點研究問題。另外一方面,神經網絡以及模糊技術也廣泛的應用到電力系統中,對其技術進行進一步的更新是當務之急。
3.2視覺信息技術
使用視覺信息技術能夠獲得圖像的全面信息,提高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水平,主要作用為:對移動物體進行檢測,如監測斷路器的開合狀態以及其他異常情況。一旦發生異常能夠很快識別出來,并且及時的提醒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到目前為止,由于部分的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因此,只能對系統實現部分的無人操作。
3.3現場總線技術
現場總線技術具有數字化的特點,能夠將現場的自動化儀表與控制室內的儀表連接起來,具有安全性以及經濟性。在電力系統中應用現場總線技術,不僅能夠監控以及調節電力設備,而且還能夠通過計算機對被控裝置進行調節以及監控,最終提高了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3.4GPRS技術
GPRS技術主要應用在電力遠程抄表系統以及低壓配電系統。盡管我國的低壓配電在數量上比較大,但是由于安置較為分散,鑒于此種問題,需要配置高效以及具有較大性價比的低壓配電設備,而采用GPRS技術就能夠實現該要求。若在偏遠的表電站中采用GPRS技術能實現遠程讀取相關數據,對變電站進行有效控制以及設備的維修,從而節省一大批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4 實例分析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下面主要以GPRS技術應用到電力系統中,來探討其數據的具體運輸。其數據的傳遞系統如下圖1所示:
圖1 數據傳遞系統
上圖中的發電廠數據器其硬件組成主要包括GPRS模塊,SIM卡座以及擴展存儲器等,而軟件部分則采用了工業級雙頻GR47,其主要作用為采集以及發送相關電力數據;同時通過AT指令對數據進行發送以及控制。通過GPRS接入模塊發送數據,將數據接入到互聯網上預先設置的服務器中,通過Internet服務器對數據進行統一處理,然后提供固定的IP地址給予客戶端的訪問,這樣一來,能夠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客戶端再利用網絡軟件(VC)或者其他軟件對數據進行人工處理。網絡偵聽模塊需要采用SOCKET的控件來實現實時的監聽,如果有請求發過來時,首先對IP地址進行驗證,若正確就創建Winsocket控件組來進行連接,若不正確則阻止其訪問。
5 結論
總而言之,電力與社會生產,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力系統的正常以及安全運行是確保人們用電的保證,同時也是確保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的前提,還能夠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本文首先對電力系統自動化的應用能力進行了分析,并且闡述了電力系統自動化的分類,由此可見看出,近幾年來,伴隨著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系統對供電安全性的需求,需要引進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將其運用到電力系統中,是當前電力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最后對電力系統自動化的前景進行展望了,表明對自動化技術進行更新是電力企業今后發展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李世宏.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探析[J].河南科技,2013(7):102.
[2]Hajian-Hoseinabadi, H..Availability Comparison of Various Power Substation Automation Architectur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3,28(2):566-574.
[3]唐濤.電力系統廠站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4,28(4):92-97.
[4]黃江.試論電力系統中電氣自動化技術[J].投資與創業,2012(7):115.
[5]許橙.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5).
引言
從數字技術目前的發展來看,其所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而工業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基礎,在電氣自動化實施的基礎上也在朝著數字技術不斷的發展與創新。不可否認,數字化技術對我國工業電氣自動化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推動著工業電氣向數字化、智能化和自動化不斷的進行著,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而在這種應用之中,數字技術與工業電氣自動化的實施還有著更加優越的發展前景。
1、截波沖擊試驗
截波沖擊試驗一般是波尾階段的波形,采用的是負極性截波,在此實驗之中,其一定要與全波沖擊試驗儀器相互交易進行。全波沖擊試驗在進行的過程中,需要對突發性的短路試驗變壓器所會出現的反應進行測定,該實驗的實施要在短路試驗之后再進行。截波沖擊試驗具有兩種實驗方法:一種是采用工頻耐壓做為預激磁電壓,并將其電壓進行一定的降低,然后一直將到局部放電實驗條件下的電壓水平在保持幾分鐘時間的情況下,在對局部放電的情況進行測量;另一種是采用Um為預激磁電壓,同樣將其給予降低,然后將其一直到局部放電實驗條件下的電壓水平在保持幾十分鐘的情況下,對局部放電的情況予以測量。通常,在截波沖擊試驗中,電源的頻率是不會對局部放電實驗情況下的放電量進行影響的,但是在,帶電電極表面和接地電極磁場較強卻是兩個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實驗所需要的場地一定不能受到噪聲的污染,對于局部放電也需要給予一定的隔離。從其實驗之中可以發現,在截波沖擊試驗中其借助了計算機系統和監控系統,這樣就要降低了實驗的危險性,同時也可也保證實驗可以在一個更加順利的過程中來完成。
2、數字化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的應用
2.1較強的可操作性
在數字技術中,無論多么龐大的信息數字量、模擬量都可以準確無誤的識別出來,同時還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出,既安全又輕松[1]。在其平臺之中,其所實施的開放性的發展有效的提高了代碼的使用效率,并縮短了編程的周期,而微軟技術所開發的標準語言、規范化的示范平臺,以及系統的集成性和靈活性優勢,在市場中的占有率非常之多。從數字式變電站的普及與應用來說,其采用的都是微機化和數字化程度比較高的配置,不僅占用的面積和使用的配置設備有了減少,在回路上也比較簡單,但是卻有著操作簡便和減少成本的優勢,有效的達到了資源的共享。
2.2可靠性高
數字技術大多所使用的都是網絡系統和技術比較先進的智能化電氣系統[2]。因此,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減少了冗余的傳統設備,在操作上還非常便捷,準確率也比價高,而數字化技術中光纖網絡和互感器的使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工業電氣自動化在使用中的性能和安全性。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其所使用的儀表、儀器在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上的實現,不僅是電氣從模擬技術相數字技術進行了轉變,同時因其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大、定位明確的優勢,有效的贏得了市場。
2.3性價比好
數字化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保障了電氣在自動化上的實施,更重要的是其具有著智能化形式好、決策信息量豐富、通信能力強和結構清晰的優勢,這樣就有效的節約了工業生產的成本,保證了工業生產的質量。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之中,開放性的系統造就了數據共享和工業電氣自動化的應用,為工業電氣的技術改造和實際應用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從電氣中的化學儀器來看,樣品測試、極端環境操作、定位、評估、在線分析、數據信息的輸入輸出、技術鏈接等都可以實現,而在計算、處理的效果上也更加的準確與優化。
3、GPRS環境下數字化技術的相關展望
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內,雖然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工業電氣自動化的實施與發展提供了很強的技術支撐,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其卻無法將數字化發展的弊端掩蓋起來。當今社會,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時間還不是很長,因此嚴重存在著標準模式不同于、網絡技術落后和技術操作人才短缺的情況,因此,目前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智能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化技術正在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GPRS技術。GPRS作為一種新興的移動數據通信業務,其所采用的是一種分組交換技術,科室有效的實現數據的分組發送與接收,同時用戶也可以永遠在線,其按照流量計費的方式大大的降低了服務成本。基于GPRS技術組建的熱網遠程監控系統具有多個方面的特點優勢,其所具有的永遠在線、按流量計費、高速傳輸、組網簡單靈活、防雷擊和通信鏈路由專業運營商維護的特點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面對數字化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應用中的不足,展望GPRS技術在數字化技術中的發展前景,在GPRS系統環境下對工業電氣自動化的加強可以通過三個方式來進行完善:采用光纖連接,實現就地化安裝、運用GOOSE虛端子概念、加強程序化操作理念[3]。電氣自動化的良好運作需要在標準化的程度接口上實現,因此在PC平臺上將MES和ERP系統進行連接,將TCP/IP作為辦公環境通訊的標準,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以此來促進電氣自動化的發展。GOOSE虛端子在經過不斷的改良發展中,不僅使工程的調試變得更加的簡單移動,還可以在測控裝置和智能終端中將信息交互的情況顯現出來,和二次回路相比較,其包括信號管理在內的多個監控工作都變的更加簡單。數字技術作為一個軟件系統,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程序來實施,這樣才可以將整個系統的功能完善,才可以有效的促進工業電氣自動化的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中,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處理途徑,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實施有著良好的效果,同時系統的操作、管理、控制都實現了全面的自動化。雖然,其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會將這些困難有效的克服,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一定會更加的完善,使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191-02
一、信息資源的利用有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因為局限于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識更新慢,缺乏培養人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所需要的平臺,學生被動地模仿和接收,其學習的主動性被壓制,且受資源和條件的限制,在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存在落實不到位,不能物盡其用,無法培養合格的人才,更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在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才培養的模式不斷在優化,不同的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都積累了不少經驗,新加坡和德國都是職業教育開展比較成功的國家。通過資源共享,我們及時了解最新教育理念、各專業技術領域的新動態和新設備的研制成果,及時調整我們的課程目標和培養人才的方式。
使用信息化技術,是教育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和提高的基礎,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觀念,更能培養符合現代信息社會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信息化教學的核心
在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技術,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合理地應用技術,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更有其獨到的優勢和發展空間。綜合來說,在課程中信息化技術有如下之用。
(一)因教學需要運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
信息化技術并不是教育教學本身的內容,是用于進行教學的工具,如最早的黑板、粉筆,后來有了投影儀,影像教學,現在有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互聯網技術。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步推廣了教學技術,這種技術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根據教學技術發展的規律形成的,利用這種技術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教學任務,其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教學理論更新,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作用的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可以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審視信息技術在課程和教學中的作用。
1.信息化技術作為媒體的作用。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構成教學體系的要素,在信息化教學中, 信息化技術作為媒體成了另一個重要的要素。媒體是連接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的載體,通過媒體,教師和學生進行知識的交流,大大豐富了教學系統,教學更為立體。通過大量的電子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的應用,老師通過信息化技術與學生溝通,增強了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立體性。
2.信息化技術作為工具的作用。在教學上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可以克服傳統教學的弱項,一是作為認知工具,學生可以主動積極地接受知識,而不是單一從老師那里獲取知識,如使用基于PROTEL DXP進行電子CAD制圖課程教學,不但能讓學生很快完成復雜圖形的繪制,而且也掌握了相關軟件知識的應用。二是促進提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創造力。事實證明,使用MUTISIM9進行電力電子技術課程完成整流電路、逆變電路、斬波電路等實驗,數據精確,安全可靠,效率高。三是作為溝通工具,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交流,學生之間用于討論,共同進行研究探索,電腦的普及為我們溝通創造了條件。四是作為研究工具,獲得信息,評價與選擇信息資源,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網絡的發達給我們的科學研究提供優質服務。
3.信息化技術作為實踐設備替代的作用。由于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有大量實踐教學環節,所需教學設備多,要求更新速度快,受經費和采購等條件的限制,設施不能滿足課程的要求。使用信息化技術模擬生產過程,得到一些確切的數據,仿真實現設備的操作全過程,讓學生了解設備的作用和原理。此外針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因為實際生產場所使用高壓電,環境復雜,對學生人身安全有危害,使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得到更安全的實習場所。如基于STEP 7 MicroWIN4.0的YL-335B自動線實訓裝置,可以把生產車間的裝卸、檢測、入庫等生產過程全部實現,供電氣自動化和相關專業實踐課程使用。
(二)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水準
教師必須儲備本學科領域知識、本課程知識、教學方法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有關學生知識、有關教育情境設計的知識、其他課程的知識。而學科教學法知識是學科教師專業知識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識,對有效教學具有支配作用。目的是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內容,它是學科教師區別于學科專家和一般教育學者而特有的知識類型。因為教師知識的復雜性、多面性和情境性,通過將技術整合到自己的教學之中,融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是技術知識與學科知識融合后產生的一類特殊的知識,體現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也是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中獲得知識的高水準境界。這類知識已經超越了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教學技術知識的各自內涵,是三類知識的融合。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運用合理恰當的教學技術,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景,拓展教師的信息化教學,促進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更好地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不斷發展。
(三) 信息化技術起到強化實踐的作用
信息技術作用于課程知識,使課程知識的呈現方式發生變化,很好地支持完善教師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對于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有明確的指向性,建立信息化的實踐性知識體系。信息技術對于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不是單純的作為實踐性知識的一部分,而是對于不同的實踐性知識類型有不同的滲透作用,還可以通過應用仿真技術\動漫技術\虛擬技術,逼真地還原實踐場景。
三、信息化教學對專業課程的促進和發展作用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能打破各專業領域的界限,為各領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空間和前景。如電氣自動化專業,應用信息化技術,提高了機電一體化的自動化程度,帶來了自動化生產線的出現,把傳統的機械工業和新興的信息產業、電子工業結合在一起,作為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教學,為了貫徹落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必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才能促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做到徹底改變。
以專業核心課程電氣控制技術為例,從基本知識,即低壓和高壓電氣原器件的名稱、結構、原理的講授,到典型控制電路分析,進而典型生產設備控制電路的研究,最終是根據控制對象的不同設計拖動系統,應用基于微處理器的工業控制裝置實現復雜的控制過程,實現工業控制的自動化和現代化。
在本課程學科教學法知識的積累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始終貫穿著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按照項目教學的要求,分為三大模塊,十三個子項目,始終強調師生互動,自主學習,激發熱情,挖掘潛能,開發創造性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們可以通過幻燈、圖片先認識各種元器件,通過動畫技術顯示元器件的動作,了解原理和結構、動作過程。在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生借助網絡技術了解有關最新元器件的開發研究工作和領域的新發現,為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儲備能力。
二是把課堂無限延伸,在講解典型控制電路時,不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新工業時代技術革命日新月異,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足不出戶,把最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互動交流,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出融教室、實訓室、生產車間于一體的教學情景。模擬出安全可靠的生產場所,實現低成本的工學結合,解決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仿真在最大程度解決了實習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三是信息化技術帶動了研究工作的進行,技術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工業控制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也是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得來,對于大型生產設備的控制,通過使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智能化改造,提高生產效能。我們在講授生產設備控制電路時,應用了Plc來實現電路功能,大大提高效率,簡化了控制系統的結構,最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研究的熱情。
四是考核方式的改變。教學評價是為了檢驗教學效果,如何開展信息化教學評價對有效實施信息化教學有指向作用。我們通過網絡答題,電子CAD設計控制電路,仿真軟件應用,全方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應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當前,雖然信息技術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信息化教學也會不斷出現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結合專業領域的發展和變化,我們通過思考信息化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形態三個層面的具體落實,通過對每個層面的信息化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這四個方面要素的正確理解和合理運用,以保證信息化教學在電氣自動化技術課程的有效進行,不斷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參考文獻】
[1]李春鵬,李棋.教學過程的信息理論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8(8)
[2]閻亞軍,周谷平.對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8(1)
[3] 王陸,劉菁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張筱蘭,郭紹青.信息化教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TM7文獻標識碼: A
一、電網信息網絡技術特點
電網信息網絡技術是電力系統的最重要的一項技術之一,而電力系統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涉及面廣: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等五個環節;
2、專業化程度高:除一般的自動化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之外,還包含眾多的電力系統專業業務知識;
3、各地均具有自身的特點:各國、各地區在電網運行、經營管理上具有其自身的特點,特別在電網信息網絡技術系統上,更難做到完全標準化、產品化;
4、受國家政策保護,國產化是主要方針。
5、信息業務分析
1)調度電話及行政電話。屬于傳統的語音業務,是電力調度及行政工作的重要通信平臺,必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快速接續速度。
2)變電站視頻監控信息。為了對“四遙”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變電站視頻監控信息多采用TCP/IP與10/100Base-T網絡接口方式。
3)管理信息系統(MIS)。提供日常業務查詢功能,各個部門之間的計算機信息聯網均基于電力信息通信專網。
4)電網調度自動化實時數據。其作用為調度控制中心采集實時數據,可靠性要求高,并需要較小的時延。
5)繼電保護信號。對可靠性有極高的要求,可以通過PCM設備的G.703/64kbps接口接入SDH傳輸平臺。
6)視頻會議業務。基于H.323的運行在分組交換網絡的IP視頻會議系統,已經逐步被電力企業用戶所認可。今后將更多采用TCP/IP的接入方式。
7)通信支撐網及通信監控信息等附屬業務可以通過TDM或IP兩種方式進行承載。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電力通信網正在由基于TDM的語音通信為主逐步轉變為承載越來越多的IP數據業務。與此同時,傳統的基于TDM的重要業務仍然會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存在。
二、電力保護通信系統的運用現狀及趨勢分析
1、電力保護通信系統的運用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電力保護通信系統的運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電力企業中,而對于小型的發電企業則很少使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于一些小型的電力企業來說采用電力保護通信系統的必要性比較弱。其次,系統的運行對人才與資金的要求比較高,小型電力企業不具有具備專業知識的系統建設及維護的專業技術人員。就目前我國電網中運行的遠方保護信號設備而言,大部分的電力企業采用的都是模擬系統,這個系統主要包括使用電力線為載體的保護專用收發信機和電力線音頻復用通信系統兩個部分。
2、電力保護通信系統的運用趨勢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保護通信系統必然代表保護信號設備的發展方向。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數字保護通信系統符合全球數字化的潮流,第二,數字系統抗干擾的能力強,第三,數字設備可靠性比較高,調試和維護非常方便,從長遠來看,可以降低使用成本。第四,數字設備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機界面。
三、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智能電網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智能電網的實際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熟,互聯網將會成為和智能電網最密切的行業。智能電網逐漸會發展成信息面最廣、最深、受眾最多的互聯網體系。互聯網與智能電網之間的關系是互惠互利的,互聯網借助智能電網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智能電網通過互聯網提高供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為電力節能減排工程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
1、實現按需發電,避免電力浪費
其實互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到,例如我們家里用的電表,就是一個傳感器。以往的電網技術儲電技術不成熟,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費。而互聯網的應用將這個難題解決。它主要是通過傳感器的網絡中樞對家庭用電的信息進行搜集和分析,從而確定一個家庭的用電高峰,再將信息返回到發電企業,這樣就可以根據不同時段設計方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電力資源的浪費。
2、 促進分布式發電
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熟以后還可以給家居用電帶來全新的體驗。例如,普通家庭可以利用太陽能供電,自給自足,多余的電量可以進入公共電網。
3、 輸電安全有保障
電力行業運行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然而電力系統也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電力運行不僅需要經濟性,更需要安全性,安全的運行才能避免給人民生產生活造成財產損失,保證社會穩定健康發展。我國國家電網采用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電力運輸系統的應用技術,構建經濟環保的現代化電網工程。
電網傳感器的實際應用在世博會上就有很明顯的體現。傳統的供電方式雖然在傳輸安全上有保障,但是會造成很大的電力資源浪費。所以要應用互聯網技術,在供電線路上安裝適當的傳感器,利用這些設備來實時監測電網的供電,保證安全性。
4、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中國移動作為國內最大的運營商,在打造高效的互聯網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為了構件數字化生態系統,中國移動不斷的推出了安防監控和交通物流等很多打造高效開放互聯網技術的方案,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給人們帶來很大方便。
5、 有利于節約電能
在不同的辦公樓里面,辦公人員對屋內的溫度要求不同,互聯網傳感器可以自己測定屋內的溫度,經過數據整理得出常用溫度,從而對屋內的空調等設備進行智能調節。試驗證明,這項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電能。例如,人在走入屋內的時候,屋內的燈亮,外面的陽光達到一定的亮度,自動窗簾會拉上等等,這些都是通過感應設備連接到計算機上,由計算機進行智能的控制,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電能的浪費。
互聯網中的智能交互終端還能幫助家庭用電實現智能化,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作為強有力的支持,智能交互終端對家電進行統一的監控,通過對用電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整理出家庭用電的高峰期,指導用戶合理用電,節約電能。
四、互聯網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通信中的應用
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是把傳統技術改造和現代技術融合于一體的技術提升過程,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注意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的運用,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我們現在正處在網絡時代,電力系統也不可抗拒的進入到信息網絡時代中來,計算機逐漸成為一種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使用工具,滲透到了電力系統控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電力系統在運行中可能出現些緊急、正常、崩潰和恢復的多種狀態,相關工作人員則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通訊系統所提供的各種數據進行研究和處理,經過分析判斷后的命令通過相關通訊系統發送給執行設備,從而實現對電力系統的有效控制。
要進行電力系統通信的自動化控制,必須要將網絡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現如今,我國電力生產逐步朝著實現管理現代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方向邁進,信息化基礎設備日趨完善,建設了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和監控信息系統SIS。這兩個系統,對外是電網調度和運營系統,對內則是實現管理現代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系統,相關工作人員能夠通過這兩個系統,對我國電力系統通信進行及時的管理與控制。當然,促進網絡信息技術在電力系統中廣泛應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涉及到原有工作方式、計算機設備、用戶等方方面面,不僅要建立相應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還必須相應的運行機制,培養一批網絡技術人員,建立電力系統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框架。此外,我國電力系統通信的自動化控制必須要有統一的制度和規定,不能急于求成,違背發展規律。
電力系統控制準則主要集中在業務技術、工作任務、規章制度、維護質量以及報表資料等方面。第一,業務技術準則規定,各級主管部門必須進行相應上崗培訓,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嚴格考核,檢查其是否將實際應用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熟悉掌握,考核及格率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相關工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業務技術準則,定期檢查和講評。第二,工作任務準則規定,相關工作人員要嚴格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工作任務和命令,嚴格進行日常維修和管理工作,及時解決各種問題,要求合格率以及完成率均達到百分之百。第三,在規章制度方面,則要求規章制度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的健全和落實,特別是通信機房值班制度、通信機房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各項規章制度應被裝訂成冊,并由相關人員進行保管。第四,質量準則必須符合我國電力調度的等級標準,電氣特性以及機械設備必須達到標準要求,并且得到高效迅速的運行;主管部門還應協助設備達到相應的特性要求,使設備質量符合專業管理規定的標準;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及時向業務主管部門匯報發現的問題,注意細節,防患于未然。
結束語:
國網信通公司從電力應用的全局出發,率先進入研發領域,積極研發互聯網技術,為互聯網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計劃在三年之內取得互聯網技術在電力應用系統中的突破性進展,各種創新性科研成果,為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研究以及應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文文.基于營配一體化的電力設備全壽命周期成本模型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