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1 16:45: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學技術與自然辯證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科學技術觀之于渭北窯洞景觀
景觀是人類情感思想在大地上的物理化呈現。而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第一生產力,是人類景觀設計實現的途徑。渭北高原下沉式窯洞的形成,體現著當地居民利用科學技術對自然界較小影響的改造。土炕、灶臺及煙囪形成了窯院中獨特的排煙系統,出水井與滲水井組成了上下水系統。這些都是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對窯院中生活功能的解決,也創造了黃土地上特有的人文景觀。在窯洞里,人們用夯土做土炕和灶臺,將排煙管道埋設于窯壁中,使窯壁看來更為統一,而排煙口則不像中原地區的房屋置于屋頂之上,而是含蓄地隱藏于窯壁中。在空氣動力學的驗證下,窯院的氣流是向上的,這樣無論是炕還是灶臺所產生的煙就很容易被排出,以至于形成了人在平地、裊裊炊煙緩緩直上、卻不見房屋的人文景觀。由于地處渭北高原地區,雨水不豐富,窯院居民的飲水變成這一地區的重要問題。人們挖地建房,使得更為接近地下水資源,開鑿水井也更為方便。在上水系統解決的情況下,人們掌握了地下水循環原理,就地開鑿出另外一個井,其功能主要用于滲水。出水與滲水的解決造就了可持續性的上下水系統,也凸顯了科學技術在自然改造中的作用,而這一切人類智慧的物化結晶都是其人文景觀的一部分。隨著人們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學技術也隨之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對于眼前蒼老的窯院景觀環境,怎樣合理規劃,對原有景觀要素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改造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則是當務之急。
三、自然而辨證的渭北窯洞景觀訴求
辨證思維要求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渭北高原的窯洞民居相信也是當地居民認真考證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許會問自身的生存所產生的對自然的影響是否具有較大的破壞性?這樣的改造方法是否適合人類本身的居住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一方面我們得到生存,一方面我們破壞了自然,而怎樣的方法可以彌補自然資本的損耗?這些問題都遵循著自然辯證法中核心思想,合理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窯洞建造和景觀環境的布置不是簡單的處理,而是一種與自然作用和諧共存的方式,它包含了環境處理與自然作用的方方面面。在對渭北高原地區窯洞的重新審視中,我們看到了民間的能工巧匠對窯院景觀的處理進行了全面的衡量。無論是整體窯洞所采用的黃土,還是窯院的各種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布置,都體現著當地匠人對黃土地的情感。窯洞的窯臉是窯院中主要裝飾部分,反映出拱形結構的特征和門窗的裝飾藝術。簡樸的耙紋裝飾、草泥抹面、磚石砌筑窯臉,木構架的檐廊裝飾都是其裝飾的主要手法。護崖墻、女兒墻也是裝飾的重要部位。窯洞的女兒墻是防止窯頂人畜跌落的維護結構,大多用土坯或磚砌成花墻。辯證觀的要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看待窯洞景觀的同時,為合理改造窯洞景觀環境,和諧處理改造活動與自然環境提供了必要的方法。現在的窯洞已是蒼老不堪,它的問題出現在于不適應現代化的發展,占地面積大、采光不足、上下水處理難題、抗震性不夠都成為其結合自然發展的弊端,眼前我們不要過多地批評,而是需要設計者站出來,利用窯洞自身的優點,改善不足,造就一個新的適合時代需求的窯院。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266-01
一、自然辯證法發展概述
自然辯證法是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指向的人文文化體現為內容,對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內向觀察,以及對人的生存方式、價值和意義的探索。科學技術哲學則是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規律等基本方法、科學技術及其發展中的哲學辯證的問題與科學技術及社會的相互作用等內容。
二、自然辯證法與諸學科之間的關系表現
我們知道,自辯法誕生于19世紀中葉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當時三個方面的重大變化和發展沖擊著人們原有的自然圖景和思維方式,為其創立提供了客觀基礎。表現如下:一是大機器生產帶來的人類生產活動的高度社會化,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系和交往,改變著人們舊有保守的、靜止和孤立的思維習慣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學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展現了自辯法發展的本性和規律,沖擊著人們業已形成的機械的、形而上學的自然觀;三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創立,為自然辯證法的創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使自然觀的革命有了理論指導。自然辯證法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和諸多因素下,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相結合的一場偉大的理論革命。自然辯證法揭示了自然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等,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思想觀點等,諸多體現具有劃時代的變革。
綜上所述,自然辯證法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一般關系的學說。與此同時,自然辯證法作為的自然哲學、科學技術哲學、社會學等研究,不僅具有哲學屬性,而且也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
三、自然辯證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
當代自然辯證法以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一般規律,而不是自然界中個別的過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個別領域或者科學技術個別學科的特殊規律。這個一般規律也正是哲學研究區別于科學技術研究的特殊之處。自然辯證法一方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體表現和科學技術領域的具體應用,另一方面又是對科學技術及其發展的哲學概括。
自然辯證法作為關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關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總結的哲學學科,不僅對于整個哲學特別是哲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指導人們正確認識和改造自然,發展科學技術,協調人與自然以及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在理論價值上,不僅為科學的世界觀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為認識論和方法論提供具體的理論論證。與此同時,為哲學價值觀增添豐富的科學內容,是事實與價值的統一。從實踐價值,一方面,對正確處理和解決全球性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具有實踐價值。另一方面,為科學技術活動提供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導。最后,對于實現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總之,當代自然辯證法以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一般規律,而不是自然界中個別的過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個別領域或者科學技術個別學科的特殊規律。
四、自然辯證法在社會發展中的思考
自然辯證法的創立與發展同哲學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是關于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關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總結。由于科學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同社會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所以也是協調人與自然、科技與社會關系的需要。
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因而在我們的學習中,需要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等多重知識結構,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合作聯盟,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讓自然辯證法能夠成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
參考文獻:
2.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普遍興趣不高,到課率低。不少研究生認為學習本課程是為了獲得學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這方面的問題就更為突出,由于其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性,這導致部分專業碩士研究生錯誤地認為作為公共基礎課的自然辯證法課程并不重要,專業課程才是學習的重點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論公共課教學班級規模普遍較大,任課教師教學管理一旦處于“放松”狀態,研究生到課率不高也就不足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課堂學生到課率較高,但吸引學生的主要是教師上課時所展現出的幽默感或講述的有趣故事,教師表演的色彩遠大于教育的實際效果,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
二、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1.自然辯證法課程學科屬性不明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種種問題的首要原因應是該課程學科屬性不明。“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名稱源于1925年在蘇聯首次公開出版的恩格斯著作《自然辯證法》。1956年我國在制定全國十二年(1956—1967)科學發展遠景規劃時,首次確認恩格斯所創立的“自然辯證法”是處在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一門獨立科學,暫定名為“自然辯證法”。自其誕生以來,關于其學科歸屬一直爭議不斷。主要是三種意見:一是認為應歸屬于哲學范疇,其基本依據為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由自然辯證法、歷史辯證法與思維辯證法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二是等同于哲學學科門類中“哲學”的“科學技術哲學”,其基本依據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內容和觀點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創的“自然辯證法”,是“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當代形態。三是認為“自然辯證法”在中國并不是作為一個學科而是作為一個“學科群”在發展,其基本依據是這門課程具有“馬列、哲學與政治”三門課程的屬性。而根據《意見》制訂的教學大綱則認為:“自然辯證法”是自然辯證法,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學科分類中理論一級學科下面并沒有“自然辯證法”二級學科。
2.學科組織體系不順,師資隊伍水平偏低由于學科屬性不明直接導致學科組織體系不順,表現為自然辯證法課程在《意見》中明確規定為理論公共課,其課程應歸屬于承擔高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獨立教學實體二級單位,一般為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但許多重點大學一般都有專業的哲學院系,甚至設有科技哲學專業,這些院校自然辯證法課程一般由這些哲學專業院系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其教學內容主要圍繞科技哲學相關內容展開,大大削弱了該課程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由于“自然辯證法”學科有明顯的“大口袋”特色,即該學科具有開放性、動態適應性、交叉性、跨學科性等特點,這實際上對任課教師有較高的要求,而目前自然辯證法教師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自然知識匱乏,更談不上緊跟最新科技前沿成果。
3.課時數較短和教學內容豐富性之間的矛盾自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自然辯證法”教學已按照《意見》和新的教學大綱全面展開。《意見》規定將碩士研究生“自然辯證法概論”從必修課(3學分,54學時)調整為選修課(1學分,18學時)。經過2012年、2013年兩個教學周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明顯感覺到與自然辯證法課程豐富的教學內容相比,18個課時過于短少,根本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而在2013年對教學大綱進行修訂的過程中又增加了十精神的相關內容。主要是在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三個方面,將十的新觀點、新提法體現在大綱的各個章節中。[1]65這使得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有效性路徑分析
1.加強自然辯證法課程學科建設是基礎當前“自然辯證法”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科定位。學科定位的基本依據在于準確理解學科的研究對象。2012年版教學大綱將“自然辯證法”定義為“是關于自然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理論體系;是對以科學技術為中介和手段的人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系的概括、總結。”雖然在表述上同1979年版、1991年版以及2004年版全國統編講義或教材略有不同,但其基本觀點都是一致的,即“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的方法。這種觀點顯然是對理論板塊化理解的產物,即將簡單的分為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規律)、科學社會主義(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自然辯證法(對自然界的認識規律)。實際上,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著作中所闡釋的“自然”其內涵絕不僅限于自然界,是包含“社會和思維”意義上的自然,是全部現實世界。這也就是為什么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全書內容的安排上,既講“各門科學的辯證內容”,也講了“自然界和社會”的原因。如這樣理解自然辯證法,是不是同唯物辯證法相混淆了呢?顯然不是,前者強調的是對全部現實世界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后者則強調的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礎上,對全部現實世界能動的改造,即社會實踐。這同科技哲學的研究對象———人們對自然、自然科學及其技術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根本不同的。所以,為了自然辯證法和科技哲學的共同發展,在“理論”一級學科下再設一個“自然辯證法理論”二級學科,哲學門中保持現有“科學技術哲學”二級學科,是個不錯的選擇。
關鍵詞:項目管理;自然辯證法;系統方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科技的進步,工程項目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項目管理越來越系統化、專業化,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論作為依據對項目進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辯證法中的系統方法在項目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自然辯證法簡介
自然辯證法是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理論體系。自然辯證法屬于哲學門類,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發展的某一具體規律、科學技術某一學科發展的特殊規律以及科學技術中具體學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1]。它吸取了歷史上自然觀的精華,摒棄了舊自然觀的糟粕,研究和認識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學圖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規律,并研究和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科學技術觀是關于科學技術及其發展的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的總看法、總觀點[1]。馬克思、恩格斯把科學和技術作為一種社會想象來考察,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成果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
科學技術方法論是人們對自己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所運用的認識和實踐方法的哲學概括[1]。科學技術方法論是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是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質、特點、內在聯系和發展變化的理論體系[2]。科學技術方法論對社會認識實踐具有重要的自導意義,唯物辯證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系統闡述了我們在實踐中所用的方法、技術和邏輯過程。
(二)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指導意義
恩格斯指出:“一個名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哲學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我們要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并通過他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度,需要一個正確的哲學理論來指導我們進行研究,自然辯證法為我們提供這一整套理論,要求我們要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工程項目管理中的自然辯證法
(一)工程項目管理
“項目”一詞越來越多地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定義很多,國際標準《質量管理——項目管理質量指南(ISO10006)》定義項目為:“由一組有起止時間的、相互協調的受控活動所組成的特定過程,該過程要達到符合規定要求的目標,包括時間、成本和資源的約束條件。”
“項目管理”就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系統管理方法,通過一個臨時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實現項目的目標[3]。
工程項目是最為常見也是最為典型的項目類型,是項目管理的重點。工程項目的對象通常是有著預定要求的工程技術系統。項目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它由許多子項、分項和工程活動構成,項目管理必須包括整個系統的管理。完整的項目管理工作過程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反饋等。項目管理應該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務,有工期、費用、質量(技術)、合同、資源、組織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運用系統方法進行工程項目管理
自然辯證法中的系統方法就是從系統整體的觀點出發,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以達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運用系統方法進行工程項目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理念。
系統方法的一般步驟:闡明問題目標選擇系統方案系統分析系統選擇決策實施計劃。系統方法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存在著廣泛的應用空間。并將給工程項目管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4]。
1.系統方法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內在要求性
工程項目具有一次性、系統性、產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體積龐大、操作空間有限、技術復雜、規模宏大等技術經濟特點,從而對立項的正確性和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個工程項目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許多的子項目,也包括管理項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項目管理者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技術素質、經營素質與方法等,是實現項目管理目標的主導因素。
(1)現代項目管理具有特征:“1)項目管理理論、方法、手段的科學化。這是現代項目管理最顯著的特征。現代項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具體表現在現代管理理論的應用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行為科學等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現代管理方法的應用;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最顯著的是計算機的使用。2)項目管理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由于現代社會對項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需要職業化的項目管理者,這樣才能有高水平的項目管理。3)項目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項目管理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復雜的工作,要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多,使得項目管理日趨國際化。”[5]
(2)工程項目管理過程的內容:包括項目成本管理、項目范圍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采購管理等。
項目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區域內采取行動或不采取行動,都會對另一個工作區域產生影響。這種內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確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確定的、難以把握的。由于存在這種內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對各種項目目標進行權衡。在各種管理中,要有整體和全局觀念。任何一個子系統、子項目都不能脫離整體,一旦脫離整體,其組織就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2.進行工程項目管理的系統方法
系統不僅是整體的,也是開放的。系統的內外部環境也會影響到管理者對項目的管理。如何處理系統的開放性問題,管理學中的SWOT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工具,其哲學依據就是開放性原理。SWOT是在進行項目選擇時最常見的對項目優劣進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圖所示:
左右框代表內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積極因素,Ⅲ、Ⅳ代表消極因素。框內內容表示:(1)上邊的Ⅰ為內部積極因素,即自身優勢(Strength);(2)左邊Ⅱ為外來積極因素,即外部機會(Opportunity);(3)下邊Ⅲ為外來消極因素,即外部威脅(Threat);(4)右邊Ⅳ為內部消極因素,即自身劣勢(Weakness)。
在承接一個項目之前,以項目團隊為中心進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決策的理性,減少決策的失誤。其方法是:(1)列出團隊自身的優勢以及如何充分地發揮這些優勢,并填入Ⅰ。(2)列出該項目提供了什么外來機會以及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響項目成功的威脅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威脅,并填入Ⅲ。(4)列出團隊自身弱勢以及怎樣將影響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內部的變化去適應外部環境。項目目標要能實現,就必須發揮優勢克服劣勢,抓住機遇避免威脅。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事物質和量的統一體現在“度”的范疇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是事物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話動范圍。辯證法認為,事物矛盾雙方的比例、事物發展的過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它能保持事物的穩定狀態,維系事物特定的質。此時,事物總體上處于協調、穩定、有序的和諧狀態。”[6]協調是項目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取得一個成功的項目,協調具有重要的作用。
協調可以使矛盾的各個方面居于統一體中,解決它們的界面問題,解決它們之間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統結構均衡,使項目實施和運行過程順利。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經理是協調的中心和溝通的橋梁。在整個項目的目標設計、項目定義、設計和計劃、實施控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協調工作。
三、結語
工程項目由于諸如市場條件越來越苛刻,項目變得越來越大,行業變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來越需要更專業、更高級、更系統地進行管理,自然辯證法對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論基礎。運用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我們工程項目管理及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自然辯證法貫穿在我們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趙修渝.自然辯證法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2]沈楊.軟件工程中的自然辯證法[J].中國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關于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開啟了人類認識史上的新篇章。自然辯證法既保留有傳統哲學追求智慧的精髓,同時又具有現代科學追求知識的精髓,這是科學技術時代下人類智慧的典范。現代包裝設計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人類在創造物質產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事一種精神活動,然而包裝設計產生了一種文化的感染力,它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品牌形象的了解,與此同時在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哲學思考、邏輯推理、消費心理等得到全面的認識。包裝既是產品的營銷工具,也是企業的窗口,傳遞著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近年來,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包裝設計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二、自然辯證法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體現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包裝藝術設計作為一項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近幾年人們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現代包裝設計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現代包裝設計中選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持續”一詞來自于拉丁文,意思是“持續下去”“繼續提高”。現代包裝設計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產品,更多的是使用與美觀。社會發展至今,選材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它是可持續發展觀對包裝材料要求的第一步,選材的成敗關系到包裝材料是否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同時保持預期的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觀下包裝的功能設計,主要是為了使產品的使用目的更加合理。其基本思想是詳細的分析產品的功能,用來確定什么是最基本的功能特性,進一步來看這些功能是不是可以實現消耗更少的能源,是不是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可持續發展觀下包裝的結構設計,主要是為了使包裝結構更加科學、實用和美觀。在這個方面主要是要確定產品的基本屬性,考慮怎樣改進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現代包裝設計中綠色設計理念;上面所說的包裝設計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其引伸含義是現代包裝設計更注重包裝的可回收性、可循環性以及可再生性。這就說明了現代包裝設計離不開綠色設計。綠色包裝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在促進經濟貿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裝設計的概念已經深深地植根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其作用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大大延伸。綠色包裝是包裝設計發展的主流,也可稱之為環境包裝或是生態包裝,指對生態環境不造成污染,對人類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環和再生利用,可促進持續發展的包裝。廣泛采用“綠色包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未來包裝設計的必然趨勢。從自身開始去充當實施者,可持續包裝設計畢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要求設計師具備全面的知識結構、科學的設計思維這樣才能實現包裝環境性、功能性和經濟性的統一,盡早的去實施可持續的包裝設計、盡一切力量節約現有的資源和能源,盡最大努力去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這是每個設計師和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三、自然辯證法與現代包裝設計的關系
系統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作用;量變到質變,對立面的統一與斗爭,否定之否定,是自然辯證法的三大規律。這些規律反映在包裝設計上,就是包裝功能的量變到質變,是由某種防護保護商品的功能發展到多種功能,再逐步發展到社會認識功能,使原始包裝轉變為現代包裝,從而產生質的飛躍。包裝設計的功能需求與包裝設計實施的對立與統一是包裝設計的主要矛盾。包裝設計的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就是這種矛盾的表現。包裝技術、包裝材料、包裝工藝、包裝結構、包裝裝潢、包裝容器等的更新發展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現。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包裝設計的發展是由于人們的各種需求引起的,它對包裝設計者的設計思想起著決定的指導性的作用。什么樣商品和顧客,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包裝設計。但是一種包裝設計一旦投入生產再轉化為社會物質存在之后,又會反過來影響和改變社會生活面貌和顧客的價值觀、審美觀、世界觀。包裝設計是創造思維的產物,自然辯證法可以為創造型思維提供科學的方法論,為設計者的視野和思維提供科學的方法論,使設計者的視野和思路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從而開拓出包裝設計的新天地。
科學技術現代包裝設計的影響;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可以幫助人類不斷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科技對包裝設計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不管是包裝材料、包裝工藝,還是設計手段又或者是制作包裝的機械設備等方面都有著充分的體現,并且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將主宰著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給現代包裝設計帶來新的設計理念。現代包裝設計必然要滿足科學技術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對藝術設計活動的指導主要體現在思想和現代技術應用兩個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利于設計師和消費者素質的提高。眾所周知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人們可以快速又準確的抓住以往不能了解的微觀世界、宏觀世界以及許多未知世界中的各種要素,不但開闊了人們的世界更使人們在不斷的學習自我超越。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拓寬了設計師們的視野。給包裝設計師的設計視野、設計工具以及設計手法帶來變化。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消費者的審美能力與素質。他們不僅僅要求包裝具有保護功能,而是越來越追求時尚簡易、可循環的包裝形式。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當代包裝工業的發展,包裝設計自誕生起就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創新觀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意義;創新是社會前進發展中的永恒主題。自然界和人類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沒有什么事物會永遠停止于一個水平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因此,人類總是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發現、創造和進步。包裝設計需要創新,需要營造中國特色的現代包裝設計。當代中國的設計不再是西方設計的盲目追隨者,而要在吸取各方精髓后結合本國實際情況,走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之路,創造出既符合當下人的實際要求,又具有時代感,又能傳承五千年中國燦爛文化的中國式設計。設計工作是一件艱辛而復雜的智力勞動,一件優秀的包裝設計作品的誕生要求設計師具備全面的設計知識、扎實的設計基礎和豐富的想象力。現代包裝設計的創新過程并不是模仿抄襲國外設計作品,而是要進行自我完善,從中用心去理解我國特有的特色內涵形成自己的風格,這里說的自己的風格主要是指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格。同時還要經歷一個不斷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一個有特色的包裝設計一定是建立在巧妙地解決眾多難題的基礎上。只有做到這點我們才能把包裝設計做的更好。
四、總結
現代包裝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設計師們應該學習自然辯證法,從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哲學素養,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去探索現代包裝設計與人類、環境的內在自然規律。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把握其內在性,自然辯證法體現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源源不斷地向現代包裝設計里注入新的文化內涵,不斷地豐富著現代包裝設計,從而進一步提高包裝設計的地位,使更多優秀的包裝設計的出現。
參考文獻:
[1]牛玖榮:《自然辯證法在包裝設計中的體現》[M].包裝工程2007.2.
[2]朱和平:《現代包裝設計理論及應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2.
[3]武軍,李和平.綠色包裝[M].北京: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0.
[4]郝婷,蘇楷晨.淺析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現狀―從自然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現代藝術設計[M].教法學法新探,2010.01.[5]
一、科技哲學概述
科技哲學全稱叫科學技術哲學,是對科學(內在地包含技術)的哲學理解,屬于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一般規律、科技活動的基本方法、理論及其發展中得哲學問題、科技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內容。
科技哲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理論,研究自然界的辯證本性、研究科技思維的辯證法、研究科技與社會的辯證關系等內容。以自然觀、方法論、認識論、科學觀、科技與社會等為研究領域。由于科技活動已經成為了獨立的社會活動,因此,將科技作為一個單獨的對象進行考察和研究,無論是對科技發展還是對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哲學的歷史很悠久,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方法論的研究開始出現,科技對科學的影響也日益明顯,科技與社會關系成為了科技哲學研究的重點。因此,只有認識了科技哲學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研究科技哲學,更好地傳播科技哲學,充分發揮科技哲學的作用,實現科技哲學對科學和社會的貢獻。
二、科技哲學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科技哲學的前身是自然辯證法。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自然辨證法一直被當做高校理論課程的必修課,這不但培養出了一大批從事自然辯證法專業的專業性人才,并且也豐富和拓展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逐漸地超越了自然辯證法自身的范圍。目前,雖然學術界關于科技哲學和自然辯證法的關系研究,以及有關科技哲學和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等方面一直處于激烈的討論之中;但是科技哲學卻是在沿著自身學術和學理軌跡在不斷地發展,主要體現在下面幾方面:
(一)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隨著學科建設的進一步加快,自然辯證法也被科技、科學技術以及科學與社會等名稱所更改,由先前的自然辯證法研究室,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科技哲學研究室、科技哲學研究中心等。
(二)從科技哲學的學術研究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科技哲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觀、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以及科學方法論等幾方面,而90年代,在研究傳統自然辯證法的基礎上,學術界在研究自然辯證法上也相繼出現多元化的局面。目前,在研究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等最新成果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諸如:量子力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信息哲學以及后現代主義科學哲學等。
(三)從教材建設上來看。在已經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基本教材或者參考書來看,最具影響力的應該是:黃順基、黃天授和劉大椿主編的《科學技術哲學引論――科技革命時代的自然辯證法》[1]和劉大椿著的《科學技術哲學導論》[2]。《引論》一書明確詳細的給出了科技哲學的定位,指出科技哲學是以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提出的新問題為依據,以的觀點與方法為指導,是自然辯證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科技革命條件下的一門新學科[1]。而《導論》一書在定位科技哲學上則是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指出科技哲學是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關問題、要求和挑戰的哲學回應[2]。與《引論》有所不同的是,《導論》給出的科技哲學定位不但使科技哲學擺脫了自然辯證法本身所存在的框架束縛,也使對哲學的思考開始轉向科技反戰本身。
三、科技哲學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需要從哲學的角度來觀察現代科技變化的規律,運用哲學觀來細致分析科技變化的特征,從而才能推進科技的良好運行和持續創新。所以,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科技哲學學科體系建設方面來分析,科技哲學在傳播的過程中都急需兩大主要問題:即現代科技與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的問題和虛擬與現實的內在關系問題。
(一)現代科技與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問題。站在科技哲學的角度來分析現代科技與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問題,不難看出,既存在理論上得原因,也存在現實上得原因。首先,科技與社會倫理是及有所不同又有所關聯的。科技追求的是理論上得“真”,發現的是在現實中已經存在的客觀規律,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社會倫理追求的則是理論上的“善”,解釋了現實中的人與人相處的方式或方法,解決的是人與人間的關系。判斷倫理的標準是從善的行為和風尚,而判斷科技的試金石則是科技實驗,是觀察,是論證。因此,人們只有不斷地對知識進行累積和創新,才能實現和促進對科技的不斷完善。
(二)虛擬和現實的內在關系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創造超越現實時空的虛擬時空已經成為了真是的場景,也不再只是一個神話。虛擬時空是在現實時空的基礎上,通過用虛擬的技術而構造的一種時空形態。這種形態既和現實有所關聯,但又不同于現實。因為,其構造方式很特殊,它的運行方式也和現實不一樣,并且它的運行狀態更是超乎常態,再加上其獨特的時空維度和新奇的時空場景,使得其給予人們非常特殊的空間感覺。雖然表面上看虛擬時空是脫離現實時空的,但是從科技哲學的角度來看,虛擬時空是離不開現實時空的存在的,因為,無論現實時空怎么被改變或者突破,時空的本質是不會被改變的。另外,雖然虛擬時空超越了現實時空的有限性,建立了獨具模糊性的網絡時空,但是無論是在虛擬時空還是在現實時空,物質在時空的存在是無限的。因此對現實時空而言,虛擬時空并非是完全模糊的、完全脫離現實時空的虛擬網絡時空。所以,從科技哲學的角度分析,把虛擬時空看作是絕對非確定性的模糊世界,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在實踐中也行不通的。因此我們應該十分清醒的認識虛擬與現實的內在關系。
參考文獻:
[1]黃順基,黃天授,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引論――科技革命時代的自然辯證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9-109-2
0 引言
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學科。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 其研究和學習過程中處處都蘊含著自然辯證法的思想。本文分別討論了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以及數學與科學技術方法論之間的關系,進而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數學與自然辯證法之間的密切聯系,使人們進一步明確數學中的自然觀,增強哲學素養,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拓展科技創新視野,熟悉科學方法特點。
1 數學與“兩觀一論”
1.1 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首先,數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特點。數學是一個系統辯證的自然科學。不同的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的數學學科。數學作為方法運用于自然科學, 不斷加深人們對自然界各個細節的了解, 特別是對力學規律的把握, 進而形成對自然界的總體認識。另外數學在科學發展過程中也具有指導科研的作用。數學以自然科學為中介, 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表現在多方面。數學的各種理論常常為物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突破提供絕佳的語言工具,例如微積分是牛頓力學的基礎;偏微分方程對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的指導;隨機數學是量子力學的基礎。總之,數學中充滿了辯證法的內容。
其次,數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進一步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了新的觀點。16-18世紀的科學技術革命和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數學是近代自然科學發展最充分的科學之一。笛卡爾開辟了“解析幾何”的全新領域。我們所熟悉的x,y來自笛卡爾,正是這種代數對幾何的應用鋪平了微積分發展的道路。解析幾何成了物理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常用利器。由此可見數學與自然辯證法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隨后,牛頓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耐普爾發明了對數,歐拉等人致力研究了微分方程、微分幾何、變分法、無窮級數、復變函數等。這些數學成就進一步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通過上述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明確數學中的自然觀,培養人文精神,增強哲學素養。
1.2 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
數學是科學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工具,正因為此,數學才能在科學技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反過來,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又加速了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促進了數學自身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科學理論內部的邏輯矛盾。科學技術在建構假說和理論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邏輯證明和數學推導。科學理論內部的邏輯矛盾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悖論和佯謬就是科學內部矛盾的具體表現。
在數學發展史中,悖論曾引發了三次大的危機,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數學第一次危機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希帕索斯悖論,希帕索斯發現了數學史上第一個無理數■,導致了無理數的引入,從而使數的概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數學的第二次危機是微積分的發現,17世紀,牛頓、萊布尼茨各自獨立發現微積分,許多的疑難問題運用這一工具后變得簡單。牛頓和萊布尼茨所創立的微積分理論都建立在無窮小分析之上,這一問題的提出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的產生。第三次數學危機是1902年羅素的理發師悖論,1902年,羅素發現了一個悖論,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別的概念。羅素悖論曾被以多種形式通俗化,比如涉及某村理發師的困境。為此,數學家們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爭論,并使數學在更加嚴密的基礎上得到迅猛的發展。
從20世紀世界數學發展的態勢看,首先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要以數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它加速了科學與技術的轉化,為人們分析和理解世界上的各種現象提供了強有力的定量分析和計算方法。其次,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的作用還是為其他應用科學提供理論和運算工具。第三,由于數學具有集創造力與想象力于一身的特點,它提供了大量富有創造性并卓有成效的思想,為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反過來, 數學等自然科學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為指導,科學是數學的解釋和模型,是構筑當代物質文明的最底層的基石。由此可見數學等自然科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科
技觀,二者是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中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要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必須千方百計把數學研究搞上去。
1.3 數學與科學技術方法論
數學方法是創立科學理論的基本思維方法之一。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數學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認識手段,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簡潔精確的形式化語言。在科學技術研究中,借助數學的方法、觀點和語言,有助明確概念的含義,揭示隱含的內容,能夠確保把復雜的結構轉化為較為簡單的邏輯。數學方法的運用把某種精確性帶給了科學和技術,沒有各種數學方法的運用,科學研究工作將寸步難行。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定量分析和計算的方法。要進行數量分析和計算,就離不開數學方法。數學可以使科學技術更精準,更有效率,更值得人們相信。很明顯,數學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保障,數學是科學的后盾。數學推理為科學技術暫時沒有認識到的內容――科學猜想,提供了研究可能。數學和科學技術方法論二者形成合力,相互促進,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知識,為改善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及智力提供更多的發明及發現。因此我們必須熟悉數學方法的特點,這樣才能夠將數學方法應用自如。
在當代,隨著生態價值觀的興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熟悉數學方法的特點,這樣才能夠將數學方法應用自如。數學方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高度的抽象性。第二,嚴密的邏輯性。第三,應用的普適性。熟悉了這些特點,我們才能在數學的基礎上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拓展科技創新視野。
2 總結
首先人們要想在數學上取得成功,必須自覺地學習和運用自然辯證法這一思想武器,堅持唯物主義的理論。自然辯證法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度的概括,可以確保數學研究方向的正確性,進而獲得促進人類進步和幸福的數學成果。其次,數學科學的發展,可以加深對自然辯證法基本規律的理解,豐富哲學內容,為科學思想方法帶來重大變革。總之,自然辯證法為數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數學的研究和學習有利于自然辯證法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工作司組編.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我國園林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世界園林藝術史上獨樹一幟,與歐洲園林、西亞園林共同構成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享有很高的地位。中國的園林設計是集傳統建筑、書畫、雕刻、工藝與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涉及諸多問題,譬如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空間藝術、建筑學、藝術學、生態學、氣象學、材料學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可以講中國園林設計具有很強的綜合屬性,自然辯證法所研究的自然界的總的看法與其研究的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規律等方面對我國的園林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與借鑒性意義。
一、中國園林設計中對自然辯證法幾個內容應用的思考
自然辯證法主要包括自然觀、科技觀與方法論,下邊主要從這三個方面談一談其對中國園林設計的啟示與思考。
(一)對中國園林設計中的自然觀思考
1.自然界的物質性與園林設計
地球大約存在于上億年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時的園林形式已經客觀存在。園林藝術的物化形態雖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不斷深化認識以及自然科學本身的不斷發展而發展,但從作為絕對存在著的物質本身來講,它是固有的、不變的、永恒的,正如恩格斯說:“物質是某種既有的東西,是某種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東西”。
2.現代辯證自然觀與園林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辯證自然觀具有普遍聯系的系統自然觀、演化發展的自組織自然觀、天人和諧的生態自然觀三個重要的特征。
在中國園林設計中,首先應該認識自然界的整體性。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的過程,系統的整體性指系統是作為一個由諸多要素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存在并發揮作用,即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征。一切以系統方式存在的物質客體,因此在園林設計時,應充分認識到自然界中的健康與生態系統,盡可能尊重每一個事物,合理發揮好各個元素本身的特性。“在營構布局、配置修建、山水、植物上,努力尋求順應自然,著力表現純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圖突破情勢上的調和和整一,模山范水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①
第二,應高度重視自然的自組織能力和自我設計能動性,把設計與自然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設計能力結合起來,創造出更多經濟、更具藝術表現力、符合中國文化藝術特色的園林作品。
第三,掌握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自然觀,深入研究生物多樣性與邊緣效應等原理,尊重自然界生態的層次、特征,維持自然生物的多樣性,堅持科學發展觀、最大化利用生態系統之間的邊緣效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藝術。
(二)對中國園林設計中科技觀的思考
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②這其中的工程技術手段以及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涉及到科學技術問題。在自然辯證法中,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我們不僅在探討其在普遍社會里的規一般性規律,還應該把與之密切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研究。自然辯證法關于科技的研究,就是從總體上探討其本質、特點、發展、規律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等。
一直以來我國非常重視科學技術。落實到中國園林設計中,我們首先要認識與熟悉中國園林設計相關的科學本質及其特征,了解科技發展簡史,特別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果在中國園林設計中的運用,領會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人類價值之間的關系。掌握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其次,在設計中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保持一種客觀的立場,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倡科學精神、重視科學技術,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運用于園林藝術之中。只有這樣,我們在中國園林設計中才能把握住我們的歷史文脈,創造出具有現代美感、時代地域特色以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園林藝術。
(三)對中國園林設計中方法論的思考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它普遍地適用并指導各門社會科學,中國園林設計亦不例外。在我國的園林設計中,設計師首先應該掌握基本的科學與技術實踐方法論問題,譬如觀察實驗、科學思維、技術預測與評估、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其次設計師應重點考慮我國各種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遵守自然社會的基本規律,因地制宜,嚴格地按學科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創造出更科學合理、獨具魅力的中國園林。
二、基于自然辯證法對中國園林設計發展方向的思考
中國園林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相對成熟的學科,人類不斷追求經濟利益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破壞日趨嚴重,如何遵循自然規律,科學發展將成為中國園林設計首要思考的問題。其次,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為中國園林藝術提供一個新的可能。第三,中國園林藝術具有其存在于那個時代的風貌。因此園林設計師們應該結合時代需求,尊重大眾審美,創造出潤澤時代的園林藝術作品。
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體系中的一支奇葩,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特別是園林設計者要結合中國園林的實際情況,系統學習研究自然辯證法,提高其哲學素養,建立系統的自然觀與科技觀,掌握并運用相關科學技術,遵從實事求是、科學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園林藝術獨具魅力、永放光芒。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4)07-PPPP-CC[基金項目]本文系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研教改基金資助項目“結合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特點探索‘自然辯證法概論’案例教學法”。
[作者簡介]吳曉云(1974―),女,江西鄱陽人,博士,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現當代西方哲學,西方理論。
“自然辯證法”課程是工程碩士需要學習的一門政治公共基礎課,主要講授自然界及科技、工程的一般規律和一般方法。自然辯證法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對科學技術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等新興學科的不斷借鑒和吸收,自然辯證法在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巨大突破,日漸發展為一門“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科學技術(工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的的具有交叉、綜合性質的學科”[1]。與其他政治公共課相比,“自然辯證法”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理論修養的基本任務,而且承擔著培養他們哲學素質和科學思維,切實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運用能力等重要職責。為了更好地實現“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教學目標,廣大一線教師積極地探索以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自然辯證法”課程案例教學通常由教師事先選擇一些科學、技術、工程發展史中具有典型性案例,讓學生自行組織研討,使他們通過主動查閱教材和教參,拓寬理論視野,實現對新知識、新理論的學習和掌握,并應用所學的新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答案例問題。
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符合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傳統教學以單向信息傳遞為主。雖然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證明某個自然辯證法基本原理的正確性,教師也會采取列舉事例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該原理的理解;但是這種舉例子的方式仍舊是以教師為主的觀點論證,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材的知識和教師的講授,缺乏獨立思考過程和綜合判斷能力的運用。案例教學則不同,它是利用案例作為教學媒介,讓學生自主分析、論證和表達,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的最大優點在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輔助,由學生自主學習和掌握所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并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素質培養的教學目的。
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符合自然辯證法學科的本質要求。采用案例教學方法,通過介紹科學技術工程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闡明自然辯證法基本原理,有利于研究生們理論聯系實際,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活學活用基本立場、觀點和辯證法。
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符合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工程碩士研究生大多是工礦企業、工程建設部門的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員,與一般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相比,他們不僅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特長,而且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實踐工作經驗。如果針對工程碩士生的“自然辯證法”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他們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室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結合工程碩士生的專業特點,多討論科學技術工程的具體案例,使他們在實際案例中自覺授受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科技觀、工程觀和方法論。這既符合國家對于碩士生政治理論教育方面的一般要求,又與工程碩士生成長和發展的實際需要相一致。
二、案例教學的實施
案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過程中既發揮了教師的理論指導作用,又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積極思考的成果進一步引發了教師新的理論思考,從而實現了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實施案例教學應該通過以下三個步驟:
(一)教師精選案例
這是有效實現案例教學活動的首要前提。對于教學案例的選擇,教師首先要在熟悉課程內容、明確教學目的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在科技工程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物或事件作為案例。其次是充分考慮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工作背景,“在討論一般科學技術問題基礎上,突出關于工程問題的討論”[2]。最后,選擇的案例專業性不能太強,應該注重科學技術的普及性和自然辯證法基本原理的普及性。譬如,針對“辯證的自然觀”這一教學主題,可以選擇三峽工程作為案例,討論人對自然的超越性和依賴性,同時討論選擇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二)學生自主討論
學生自主討論是成功實施案例教學的關鍵所在。為了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教師應當引導同學們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通過自己動手查閱教材、教參及其他相關資料,找出自然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案例、得出結論。譬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專門安排時間,讓學生就某一主題案例分組討論。在組內討論充分、基本形成共識的基礎上,由各組成員自行推選代表發言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并積極應答其他各組同學的提問和不同意見,最后由教師作總結點評。教師還可以提供建設性思路鼓勵學生課后繼續討論。
(三)學生撰寫分析報告
撰寫報告對案例教學成果的鞏固和提升。案例分析報告是學生案例分析過程的書面呈現,它以文字的形式說明和再現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論文寫作的基本哲學素質。因此,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對案例分析報告寫作的指導,鼓勵學生采用規范的格式、創新的思維完整地書寫案例分析的目的、相關知識點、案例簡介、分析論證各大要點及最后的結論。為了有效提高學生案例分析報告撰寫的質量,教師還應當依據學生撰文水平的不同分等級打分,分數以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的課程總成績。
三、案例教學面臨的困難
近年來,案例教學已經在“自然辯證法”課堂教學中得到較多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目前這一教學方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校方對案例教學方法的探索缺乏重視。盡管案例教學已經被論證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在學實踐中還沒有得到普遍應用,部分原因在于學校對這一教學方法的認識不足、支持不夠。一些學校認為,在案例教學的課堂設置上,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模式不符合常規的教學秩序,有違一般的教學考核制度。因此,他們并不十分支持這一教學方法的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辯證法教師對案例教學方法的推廣和應用。
其次,任課教師對案例教學的不適應。第一,案例教學的課堂要求教師的角色變主講為聽者,這極大地挑戰了教師的傳統教學權威,尤其是對于那些資深的老教師來說,課堂主講角色的讓渡是難以接受的。第二,案例教學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理論素質和較強的實際問題的敏感性,這一點也讓部分教師難以適從。第三,案例教學要求教師課前精選案例、課中組織和管理學生討論、課后批改案例分析報告,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也讓他們很難適應。
最后,教學條件對案例教學的客觀限制。我國高校在“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教學課堂上,“師生比例懸殊,教師少、學生多,合班上課居多”[3]。一般一個教學班有120人左右,這給案例討論帶來很大困難。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案例的見解,而課下與教師交流學習體會的渠道又十分有限。因此使用案例教學方法可能導致有些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面和所掌握的理論深度還不如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一些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探索不太配合,這極大地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效果。
總之,在“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都實現了的突破和創新,但是這一方法的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有待于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尋找對策來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明國.從“科學技術哲學”到“科學技術學”――實現自然辯證法學科建設的第二次調整[J].技術與辯證法,2003(1):1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312-02
一、自然辯證法課程在研究生教學中的教育功能
自然辯證法具有集思想性、教育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思想性、教育性寓于科學性、知識性之中的特點,在提高研究生的理論思維能力、科學技術素養和培養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有助于研究生樹立宏觀的唯物辯證自然觀
長期以來,學生接受的只是專業技能培訓,對專業以外的領域很少問津,缺乏對自然界的宏觀反映和整體把握。而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之一就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規律,從整體上對自然界的最本質屬性和共同規律進行哲學探索。這是任何一門具體學科都無法承擔,也是任何專業的研究生在過去的學習中都很少接觸過的。有助于研究生從宏觀上綜合把握自然界的真實本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個系統聯系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從而有助于他們樹立唯物辯證的自然觀。
(二)有助于研究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多年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的思維方式仍然普遍帶有簡單化、單向性的特征,對于某些復雜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就顯得簡單而容易表面化,甚至會產生一些片面性認識或極端性看法。因此,有必要加強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對社會復雜問題的全面分析與正確判斷的能力。在自然辨證法課程中講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內容時,強調了辯證思維的重要性,對辯證思維的基本內容也做了全面闡述。在講述科學技術方法論時,對單向性思維進行了分析,并與辯證思維進行了深入比較,使學生看到單向性思維的局限性,全面掌握辯證思維,進而提高他們對復雜事物或現象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三)有助于研究生提高思想覺悟,強化科研道德意識
近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水準出現了滑坡現象。研究生作為時代的脊梁,他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水準會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讓青年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正確地思考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科學哲學這部分內容中,自然辯證法課程特別強調了科學共同體應有的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是科學研究的靈魂,也是每個科技工作者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在偽科學、假科學還遠未絕跡的當代社會中,研究生應強化自己的意識,自覺抵制經濟體制轉軌期間行業不正之風對自己價值觀念的沖擊,端正價值取向,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二、自然辯證法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自然辯證法作為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研究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及創新素質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就自然辯證法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并不盡如人意,沒有取得很好的預期效果。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學生主觀方面原因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著以下思想認識問題:
1.認識上模糊,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往往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樣一門課,為了學分而學。從很多訪談和問卷中反映出,相當部分研究生認為自然辯證法教師教的目標很明確,但學生學的目標不明確。大部分研究生認為教師教的目標與學生學的目標都必須明確,并且應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這也是當前自然辯證法教學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思想上不重視。也有相當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認為自然辯證法是政治課,與自己的專業無關。實際上自然辯證法是一門文理交叉的綜合性學科,被稱為“ 文科中的理科”和“ 理科中的文科”。自然辯證法課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回顧和哲學反思;二是科學技術的兩重性及由此引發的爭論;三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對于研究生來說,他們是未來科技戰線的中堅力量、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人,甚至是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人。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強化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為認識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不重視,直接導致學生學習上缺乏熱情,沒有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材、教學形式原因
1.有關教材的問題。盡管現存教科書都明顯地具有各自的優點,有著獨特的體系,但很多教材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避“實”就“虛”。過分局限在哲學的基本概念、范疇和基本規律的框框中,往往是堆積概念或單純強調空洞抽象的結論。即使有些科學實例,又大多是簡單而機械的附比,作為對某條原理或概念的注解。學生從中難以把握到辯證自然觀、科學觀、方法論的精髓及其發展線索,面對的只是單純的材料羅列和流于表層的介紹。教材及教學中心應該以教學目的為依據,自然辯證法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比教學目的就會發現,現存的許多教材過于空洞和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