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7 16:35: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居家養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增加的速度達到了每年600萬,數據顯示,2009年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人人口占據我國總人口數的8.5%,60歲以上人數占據總人數的13%,可以看到,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不斷加大,社會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三分之一的農村家庭缺少子女照顧,老年人不僅物質生活水平低下,還缺少精神寄托。
相對于城市家庭來說,親情關懷是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優點,但是近幾年城市化速度越來越快,很多農村年輕人都到城市務工,很多年輕人都是農村家庭的“頂梁柱”,這種情況給農村家庭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嚴重的“空巢老人”現象。筆者調查了195位農村老人,其中沒有和子女同住的老人數量將近一半,這些老人沒有子女照顧和陪伴,缺少精神慰藉和身體照料,這種情況體現出農村傳統居家養老模式的弱化,也反映出現今亟待加強農村居家養老模式。
(二)農村居家養老的可行性
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缺乏完善性,這是由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等方面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因此,要建立和當前農村實際情況相符的養老制度,需要綜合考慮人文、經濟、資源等多方面因素,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可以從幾個方面得以體現:首先,農村居家養老模式費用較低,雖然現在敬老院、老年福利院數量較多,但是這種機構養老模式不論是前期投入還是后期維持,都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并不適用于農村養老,農村老人如果身體健康狀況尚可,會最大限度地為子女減小負擔,實際上是降低了養老費用和成本;第二,當今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實施居家養老模式,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大量有關民生的政策和項目,體現出國家和政府對于改善農村民生的極大重視,而現今農村空巢率和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對完善農村養老提出了要求,因此,農村居家養老面臨著有利的機遇和環境;第三,農村老人對養老服務的要求不高,調查顯示,70%左右的老人需要的養老服務是家政服務,主要包括清潔、做飯和打掃衛生等,這些項目簡單、傳統,因此提高了居家養老模式的可行性。
二、農村居家養老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缺乏專業人員
目前,農村居家管理人員大多由村委會干部兼職,這些干部缺乏關于居家養老管理的專業知識,給農村居家養老發展帶來了阻礙;其次,居家養老缺乏專業服務人員,很多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都由村里的老人自行承擔,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服務技能培訓,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二)設施水平落后
主要是服務設施分布不合理,例如服務設施分布在行政區域,但是大多數老人居住地距離較遠,因此無法滿足老人實際需求,也降低了服務設施的利用率。
三、完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措施
(一)完善資金投入
一、農村居家養老――一種可行的養老模式
2012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已經占到總人口的14.3%,其中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口數約占到全國老年人口數的一半之多。由此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已經以相當快的速度在發展,“未富先老”的嚴峻形勢要求我國要大力發展完善養老福利事業。由于我國地區差異的存在,相對于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來說,農村養老福利事業的發展更應得到我們的重視。
目前,我國社會主要有三種養老方式: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養老方式,在我國最為普遍,也是最被老年人接受的養老方式,但正是這種最為普遍的養老方式日益遭受嚴峻的考驗。此外,機構養老由于成本較高、缺乏家庭溫暖、社會隔離等原因無法得到老年人的青睞,傳統的思想觀念令老年人對于機構養老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用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在農村經濟水平不高、空巢老人逐漸增加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背景下,這種模式花費相對少,可以居住在家又可以接受各項服務,越來越受到老年人與社會的歡迎。
二、一個樣本的說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
位于浙江省中部城市的F村,村落形成于明朝初年,全村建成區總面積8.37公頃,戶籍人口1230人,60歲以上老人311人,約占總人口數的1/4,村莊主要產業為農業與原料加工業。村集體收入微薄,年收入10萬元左右,人均年收入12000元。自2011年起,隨著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推廣與市區級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F村也開始籌備建設白天統一照料、晚上分散回家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區里民政給予10萬元上限的財政補助,商會成員每家募捐3~10萬不等,建成后政府配套補助每家每年3萬元的運行經費,可持續服務20~30位老人。
中心是由村古建筑修繕而成,冬暖夏涼。據村兩委介紹,“這是村里最好的幾幢古宅之一,現把它貢獻出來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算是物盡其用”。“老有所養,最難的還是吃飯吃好問題。”中心建成首先解決的就是村里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中心配備的硬件包括飯桌、藤椅、電視、風扇、洗衣機、冰箱、做飯的廚具,以及樓上可供休息的床等,另外中心還雇有兩名廚師,一名保潔員,一名管理員,采購員是中心老人中每天挑選出兩名進行當日的采購。現階段服務對象是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與困難家庭60歲以上的老人,中心對于身體不適的老人,規定可以由家人將飯菜打包帶回。每人每餐4元錢,個人支付2元,政府補貼1元,村里補貼1元。對于這么低廉又方便的服務,在調研中,大多數老年人是比較青睞的。“中晚兩餐,自己只用4元,很多時候都自己在家,就不用燒飯了,還可以到這里和大家聊天,蠻好的。”
三、影響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一)營運資金與社會參與度
1.營運資金短缺,缺乏持續性供給機制
通過筆者對幾個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調研了解,中心大都由村里的舊宅、學校、祠堂等修繕而成,相對花費較少,但也都需要四五十萬的成本,政府補貼的10萬根本不夠。再加上中心硬件的配備,人員的聘用等,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籌建的資金都是靠商會捐贈和村里自籌湊齊。“面對后面營運的資金來源,政府每年的三萬元是肯定不夠的,連廚師和保潔員的工資都開不出,更不要說還有采購食物,硬件修補等大的花銷。”一位村干部剛開始就為今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營運擔心起來。各地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雖然都在政府、企業和村莊自身的努力下成功建成,但是后續的資金供應鏈還沒有規劃完善,只是單單靠政府一年幾萬元的補助是難以維系其正常發展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營運資金怎樣保持持續供給,成為其今后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
2.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度不高
村書記在訪談中談道:“現在都是政府在主導,很少有社會上的團體、機構來參與,最多就是剛開始的時候商會給我們捐了錢,后來也沒有過問了。”可見,現階段農村居家養老還是政府在主導,民間組織、機構都還沒有規模性地介入其中,使得社會資源無法在更大范圍得到有效利用。養老事業應該是全社會投入的一項福利事業,單單靠政府的參與,難免會有高投入、低效率等政府失靈現象的出現。
(二)服務與專業人員
1.服務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老有所養,最難的還是吃飯吃好問題。”但是,在溫飽解決之后還有許多老年人需要的服務,如休閑娛樂的需求、交流傾訴的需求和心理慰藉的需求等。在調研中,多數中心還是停留在關注怎樣照顧好老年人吃好飯等日常生活的層面上,還沒有嘗試去滿足老年朋友們其他的心理需求,也沒有相關的調查去了解他們真正想要得到的服務。我們在訪談中了解到,許多老年人更希望能有人和他們聊聊天,能有事情做。訪談中一位剛吃過午飯的老大爺跟我們說:“空閑時希望能有些事情做做,老了老了,也不愿一天就等著三頓飯,這樣的生活好像沒什么意思。”這體現出,對于進入老年階段的老年人,還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的角色轉型,存在一種失落感。
2.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專業人員
調研中,普遍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都只是配備廚師、保潔人員和管理人員,并沒有配備其他專業的人員來解決老年人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心理等問題。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專門的服務老年人的經驗與資質,甚至有些也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了。一旦中心出現任何緊急事件,中心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的救助。而且,中心管理人員告訴我們,想要找有資質的人員來中心工作也是有困難的,一方面工資支付不起,另一方面事這一行業的也沒有多少,不知從哪里找。
(三)組織管理制度
任何一個組織要順利地發展都必須要有一套明確可行的管理制度,它是組織正常運轉的關鍵。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管理制度存在不完善的幾處。首先,人員管理不完善,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要求,都只是口頭的傳述。哪些人員有什么任務,何時何地該做什么,怎樣考核管理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一旦出現分歧很難進行判定。其次,財務管理不清晰。例如,每天負責采購的人員安排,花費開銷,經費結余等的記錄、匯報、匯總等沒有制定制度。最后,責任管理不明確。例如,老年人來中心就餐,那么他們自離家出門起,因為年紀大身體可能欠佳的原因,他們的人身安全責任怎樣認定。如果在途中出現意外,后果怎樣處理。還有就是,中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老年人在中心用餐后出現食物中毒等問題,責任誰來承擔等。這些管理問題在運行中似乎都被忽略了。
四、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政府參與是前提,社會多元參與是保障
1.堅持政府參與
在我國,政府作為支持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主體,長期以來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經濟上,對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營運資金,政府要科學規劃財政預算,爭取逐年提高對其的財政補助,各級政府做好建立完善的財政補助計劃的工作,為農村居家養老中心的持續運營提供資金支撐。另一方面,對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推行,政府不僅要在經濟上提供支撐,還要為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提供包括輿論宣傳、政策傾斜等在內的非經濟資源的供給。政府應為居家養老服務做好輿論宣傳工作,鼓勵廣大農村建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惠及廣大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做好政策的傾斜,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立與發展提供政策上的幫助,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居家養老的政策支持、對于捐助企業的稅收政策優惠等。
2.多元參與
福利多元主義認為,社會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應由政府、非政府組織、家庭和社區等共同承擔,因此養老服務這項重要的社會保障事業不僅僅需要政府的角色扮演,還需要社會多元的參與。一方面,在資金的籌集上,非政府組織、企業、家庭及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非政府組織可以依靠自身的組織優勢募集善款,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也應積極投入到捐款的行列之中,家庭和個人也要為購買服務付出一部分資金,這樣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有望持續地運作下去。另一方面,在服務的提供上,除政府出資購買部分服務之外,社會資本、非營利組織及社會志愿者也要以服務提供者的身份出現,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
(二)豐富服務內容,培養專業人才
1.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豐富服務內容
就目前而言,多數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多停留在做飯、洗衣等比較單一的層面上。而通過一些調查發現,許多老年人的需求已經超越了此層面,更有精神、心理層面的需求。那么,我們就必須設立有效的調查反饋機制,根據實際,及時了解老年人需求的變化來調整服務的內容。針對老年人空閑時間多、寂寞無聊,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老年學校、老年工場等,提供他們打發時間的場地;針對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虛、抑郁,要開展心理咨詢等服務。
2.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培養專業人才
在居家養老服務剛剛起步階段,要注重工作人員入職前的培訓,將必須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工作人員,同時要有相關的考核機制,督促工作人員自身素質的培養。另外,要積極培養專業人才投入到養老服務中去,在各大專院校設立相關專業及招募大批立志于此的社會人員投入學習,掌握心理咨詢、醫療護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能。
(三)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人員的管理、財務的管理及責任的管理等。首先在人員管理方面,要明確各個職位人員的工作任務、工作要求與工作責任,建立明確的績效考核標準,包括服務的滿意度、出勤率、投訴次數等,還要有相應的獎懲制度,對員工起到激勵的作用。其次在財務管理方面,由于一切剛剛起步,在財務制度的建立上還需要慢慢探索,但一定要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例如,在采購人員的管理、賬務的公開、經費的結余等方面要及時公布。最后,責任管理方面,要明確中心對老年人負有的責任,必要時要簽訂詳盡的責任認定書,讓老年人安心、安全地享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帶來的便利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春. 對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10(06).
[2]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3]汪柏根. 我國農村居民養老服務若干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4]王碧紅. 農村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的現實需求與體系建構研究[D].廈門大學,2009.
隨著我國農村家庭的日益小型化、農村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長,我國農村家庭養老的功能越來越弱化,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而居家養老是農村居民養老的理想方式。關于居家養老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早期有學者把居家養老等同于家庭養老,后來一些學者認為居家養老是一種將在家養老和在社區養老結合起來的養老方式;當前較為盛行的觀點是把居家養老等同于在家養老、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三者結合起來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之內涵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體現了人們對居家養老認識的不斷深化。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我們可以把居家養老界定為在政府主導、民間組織運作、社區組織協助下,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的多層次、輔助的統稱。這一界定強調了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將社區的作用限定為協助、監督和評估,同時也凸顯了居家養老服務中老年人的中心地位。[1]本文擬在對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必要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以期對更好地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有所裨益。
一、農村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必要性
城、鄉社會的斷裂使得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養老方式的差異加大,相比之下,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更為嚴重,而老齡化步伐的加速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如何讓農村老年人與城市老年人一樣,享受到改革和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我們認為:居家養老是目前農村居民養老的理想選擇,因而在農村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不僅很有必要,而且適逢其時。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居家養老是農村家庭養老的有益補充
目前,我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家庭養老的主體和客體發生了分離,再加上農村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農村養老資源有限致使供給遠遠小于需求,而居家養老恰好克服了這方面的不足,是目前農村居民養老的理想選擇。提倡居家養老,并不意味著否定家庭養老,而是將居家養老看作是家庭養老的有益補充。
2.居家養老符合我國農村傳統的孝道觀
“養兒防老”是我國農村根深蒂固的觀念,農村老人多不愿離家去養老機構養老,認為那是非常丟臉的事情,子女們也認為會讓自己背上不孝之名。在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大背景下,居家養老符合農村傳統的孝道觀,老年人不用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只是養老服務的提供主體發生了變化,除了家人外,還有政府和民間組織。同時,居家養老也減輕了家人的養老負擔。當然,政府和民間組織雖然成為了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要取代農村老年人的獨立自養和子女的贍養義務,其在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中只是起到輔的作用。
3.居家養老能有效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的資源
相比于城市,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樣的傳統社會里,人們之間的熟悉度和信任度都較高,鄰里之間愿意互幫互助,且人們之間的交往充滿情感因素。居民養老是需要大量資源的,但農村的養老資源相對稀缺,充分利用農村人鄰里之間的互助,無疑是農村居民養老的一條有效途徑。居家養老模式可以很好地發揮這方面的優勢,它可以在農村老年人之間或中年人與老年人之間充分開展互幫互助活動。“時間儲蓄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做法是,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可以為健康狀況不好的老年人免費提供養老服務,但是要計算服務時間,等到這些提供免費服務的中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好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同樣時間的免費養老服務。
二、農村居民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
社會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強調“助人自助”,有獨特的理論、價值、理念和方法。社會工作者雖被稱為“社會的劑”“拿薪水的雷鋒”,但對農村居民而言,社會工作者依然是陌生的面孔。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切入點,應是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因此,正確合理分析農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顯得尤為必要。農村居民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主要表現在經濟供養、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及醫療康復四個方面。
1.部分農村老年人經濟困難
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多,打工成為部分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此情況下,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狀況雖有所改善,但是在農村尤其是在偏遠落后的地區,貧困老年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老年人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是子女不孝,不贍養老人;再次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額度低,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經濟需求。在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農村貧困老年人要成為首要的關注對象。對于養老而言,經濟供養是首要的內容,如果連經濟供養需求都不能滿足,就更淡不上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康復了。因此,緩解或解決農村老年人的經濟困難,滿足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既是子女的責任,也是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照料匱乏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空心化現象嚴重,在一些農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里只剩下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也有一些青壯年夫妻同時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也有一些是子女大學畢業后留在外地工作,或居住在城鎮,但老人仍居留在農村。這樣,農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就成了問題。居家養老主要針對生活能夠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還是以機構養老為主。在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老年飯桌、日間照料中心的設立,雖然能夠緩解這部分農村老年人的白天生活及照料問題,但是夜間的照料依然是一個問題。
3.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
農村老年人生活單調,身體稍好的老人還要在家照顧孫輩、做家務、干農活等,他們缺乏娛樂的意識,也沒有娛樂的時間。有些老人雖不用照看孫輩,但是孤獨感較強,感覺生活無聊,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尤其如此。由于子女在外務工或工作,與老人的聯系不多,只是隔一段時間打一個電話,滿足不了老人的情感需求。這就導致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他們需要傾訴、需要宣泄,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子女的“遠游”,使得農村老年人需要傾訴的情緒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此外,農村也缺乏文化娛樂設施。這些主客觀因素的疊加最終導致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
4.一些農村老年人急需醫療康復服務
根據年齡可以把農村老年人分為三個群體:低齡老人(60~69歲)、中齡老人(70~79歲)和高齡老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健康狀況欠佳,處于低齡或中齡期老人的健康狀況雖總體上會比高齡老人好些,但也有一些健康狀況不好的,他們亟需相應的醫療服務和康復保健服務。然而,農村的醫療條件較差,幾個村落才有一個診所,缺乏醫療設備和專業醫療人員,不能做相應的檢查,只能滿足農村居民感冒、發燒等常見疾病的治療。這樣的醫療狀況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的醫療需求。
三、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如何以居家養老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工作服務,是眾多學者都在關注的問題。筆者有幸參與了2014年河南省“三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服務的項目是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服務地點是河南省羅山縣楠桿鎮。依據農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結合該項目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應包括以下內容。
1.開展個案工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幫助和情感支持
個案工作能夠根據案主的個別化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老年個案工作的介入模式包括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模式、行為修正模式、心理社會模式、過程行動模式、危機調適模式和任務中心模式。老年社會工作、老年個案工作須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則,這些原則包括個別化原則、有目的的情感表達原則、有控制的感情投入原則、接納原則、非批判的態度原則、案主自決原則和保密原則。[2]42-45 這些原則的確立和應用,為老年社會工作者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活動提供了指導。如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楠桿鎮項目中開展個案工作的有5人,分別解決案主不同的需求和問題,如健康服務、信息服務、情緒疏導、經濟困難等。針對案主的不同處境和問題,項目組社會工作者進行了多次回訪,采用了不同的介入模式,并整合資源,為他們提供幫助,最終解決了案主的不同問題,滿足了其個性化的需求。
2.開展小組工作,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村老年人對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
老年小組工作的基本模式包括社會目標模式、交互模式和治療模式。在這三類模式中,前兩類模式可用于社區或機構中的老年人小組,而治療模式一般在機構中運用。[2]204-206因此,在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小組活動中,應主要選擇社會目標模式和交互模式。社會目標模式的目的是增強老年人的社會意識、社會責任和社會認同感。這些小組活動效果較佳,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歡樂與情趣,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正如河南省羅山縣楠桿鎮田堰村幸福院的院長項守枝在接受信陽電視臺《特別關注》欄目采訪時所說的那樣:“以前農村中老年人只是忙著干農活、照顧孩子,很少有文化娛樂活動,自從鄭州的兩個社工來了之后,他們組織村中老年人做手工花朵、跳廣場舞。村里玩牌打麻將的人少了,村民培養了新的興趣,鄰里關系更和睦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了!”交互模式的目的是通過小組活動中老年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和交流,形成一個互助的小組,增強他們抵御生活壓力和風險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小組工作的開展,使得組員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群體,在強調“助人自助”的同時達到了互助的目的,為解決居家養老中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問題提供了幫助。比如,楠桿鎮缺乏文化娛樂設施,村民們娛樂意識淡薄,參與活動較少,導致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有些老年人孤獨感較強。面對這種情況,楠桿鎮項目組社會工作者開展了前期的動員工作,并為當地的老年人開展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小組活動,組建太極拳興趣小組、“妙手生花、快樂到我家”小組、“崇尚健康、分享快樂”廣場舞小組、“跳出健康”老年健身操小組、“開心戲院”興趣小組等。小組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主要體現在幫助老人解決心理困擾、精神慰藉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問題。
3.開展社區工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和醫療康復服務
老年社區工作的基本模式包括社區發展模式、社區組織模式和社區教育模式。擴大老年人的社區社會支持網絡是老年社區工作的關鍵,老年人的社區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個人網絡、志愿者聯系網絡、互助網絡、鄰舍協助網絡和社區授權網絡。[2]255從形式上看,社區社會支持網絡包括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前者的主體包括政府、群體和組織,而后者的主體包括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與城市社區不同,農村社區文化娛樂設施缺乏,老年人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例如,在楠桿鎮項目中,項目組成員根據農村社區特性,通過對當地社區的需求進行評估,以一些節日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社區活動,如“情滿中秋節,愛在夕陽紅”、“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健康帶給您”養生知識宣傳、“青春暖夕陽”長者生日會、“愛在夕陽,情暖冬至”、“健康零距離,關愛老年人”健康知識講座等,建立并擴大了老年人的社區社會支持網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深受當地老年人的歡迎,為老人的生活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社區工作的開展,不僅娛樂了老人、提升了社工,還培育和指導了當地居家養老相關人員如何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當然,在居家養老服務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如何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醫療康復需求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在農村設立社區醫療康復中心,與村診所一起共同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醫療康復需求。
四、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的展望與思考
1.調動農村老年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是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開展的關鍵
一般來說,由于自身原因,老年人在參與活動時比較被動,因此,在活動開展前,需要做一些熱身或者破冰活動,對那些身體健康狀況不好的老人,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及時地表揚他們點滴的進步;在活動結束后,要及時地向老年人反饋信息。因此,調動老年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應貫穿活動的始終,這也是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開展的關鍵。為了充分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在活動開展前,要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看其是否適合參與該項活動,同時要詢問其對此項活動是否有興趣。在活動準備的過程中,要注意選擇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環境,避免活動中傷害到老年人。
2.專業性是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要求
專業性是社會工作的生命力,無論是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還是在社區工作過程中,都要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否則,社會工作專業就失去了靈魂,這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區別于其他文科專業的一大特點。正是由于這一點,社會工作在解決一些問題上才具有自身的優勢。因此,在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活動開展過程中,尤其要關注社會工作介入的專業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3.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居家養老服務資源,不搞形式主義
在農村,居家養老是老年人理想的養老方式,盡管還沒有全面鋪開,但是也有一些試點。在這些試點地區,建有幸福院、活動廣場和活動中心等,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政府及民間組織投資興建的這些居家養老設施,居家養老的優勢將會真正體現出來。但是,在有些試點地區,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有人來參觀、采訪的時候,緊急行動,搞些表面活動;參觀或采訪的人走后,大門緊鎖,冷冷清清。這種既浪費國家資源、老百姓又無法享受到應有的養老服務的表面文章,應當為我國的社會工作者所摒棄。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47-02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老齡化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養老問題。而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老有所養的問題日益關注,農民的傳統觀念及家庭養老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出一條順應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養老新路子十分必要。農村居家養老模式正是在新形勢下提出的一個養老模式,同傳統的養老模式相比具有巨大的優越性。
一、居家養老的含義和界定
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它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以國家制度、政策法規管理為保證,以居家養老為形式,以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利用社區服務網絡資源與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將社區服務深入到老人家庭,為居家養老人提供各種類型的福利服務,是社區服務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現代養老方式[1]。居家養老模式中,勞務養老主要由社會承擔,精神生活養老主要由家庭承擔,物質方面的養老由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承擔。它既不同于傳統的家庭養老,與現存的社會養老也有所區別,這是一種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有機結合的養老新模式。
二、居家養老模式相比其他養老模式的優勢
1.居住上的優勢。居家養老的核心依然是家庭養老,與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相同,居家養老不是在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養老,而是在自己的家中養老,老年人仍然同子女居住在一起。居家養老既方便了子女對老人進行經濟、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同時也符合老年人的在家養老的心理,使他們比較容易接受。
2.資金上的節約。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較緩慢,因此資金問題是農村養老的關鍵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由家庭承擔了養老的所有費用,經濟負擔重,造成部分年輕人背棄父母,嚴重阻礙了家庭養老的順利進行。與傳統的家庭養老不同的是,居家養老把養老的經濟供養責任不僅確定在家庭上,社區和國家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大大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確保了養老的順利進行。
3.服務上的便利。與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相比,居家養老模式在依靠家庭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照料的基礎上,以社區為依托,形成全方位的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養老服務,這樣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減輕了家庭和個人的負擔。
三、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傳統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城鄉經濟呈現二元化。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壓力也日益增大。以青年人為主體的人口遷移、流動現象,使得同堂而居的傳統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同時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如今的農村家庭結構逐漸呈現出“4—2—1”的模式。中間一代人不僅要承擔起下一代人的教育、生活及今后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須為贍養上一代四位老人支付巨大的開支,于是農村大多青壯年外出謀生,這是農村凸顯以弱養[2]。
2.中國傳統文化使居家養老成為可能。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繼承了幾千年,有著深厚的社會根基,絕大多數老人喜歡在家中度過自己的晚年。在文化相對落后、傳統思想更為深厚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更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養老方式[3]。而中國現有的養老救助模式——機構養老、社會養老等的養老理念有悖于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文化。“養兒防老”的傳統觀點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孝文化”的宣揚更使得敬老院、養老院等機構在中國農村沒有市場[4]。相比之下,居家養老則很好的遵循了傳統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照料生活的同時,又不脫離溫馨的家庭環境和熟悉的農村環境,在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和親緣優勢,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更容易為老年人所接受。
3.國家養老金制度的扶持。國家養老金制度建立充實了家庭經濟,提高了老年人群體的購買力。在國家經濟增長勢頭持續上升的背景下,伴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穩定了老年人對退休生活的良好預期,增強了老年人的消費信心,從而愿意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資金[4]。對于老年人而言。家是他們最熟悉的環境,親情撫慰是人們特別是老人最渴望的[5]。居家養老既可以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社區服務,減輕兒女的負擔,又不使老人離開熟悉的家庭與親人,因此,老年人愿意接受居家養老模式的服務。
4.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與中國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的區別。西方的養老模式經歷了由“家庭走向社會”的變遷,后又呈現從“院落回歸家庭”的趨勢。這給中國農村養老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與西方的機構養老相比而言,居家養老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避免了由于居住在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帶來的高額費用。同時,在居家養老模式中,家人可以承擔相應的照料責任,減少一部分養老支出,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6]。
一、研究背景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城鎮為4631萬人,鄉村為9930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城鎮為3102萬人,鄉村為6667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鎮為11.69%,鄉村為14.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為7.8%,鄉村為10.06%;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城鎮為1.35%,鄉村為1.8%。這說明與城鎮相比,鄉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更高,高齡化程度更嚴重。
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當前中國農村老齡化壓力下養老問題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尤其是在一些偏遠落后的鄉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質問題更加不容樂觀。鄉鎮部門對于養老方式的選擇,在為本地區老年人生活考慮的同時,也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方向的綜合考量。良好的養老惠及政策,既可以有效的保證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動趨于平穩,又能夠為當地的社會事業建設奠定安穩的后方。在此種情況下,我們習慣性的把目光投向老齡化壓力下的老年人物質生活改善方面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在一定意義上導致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容易被忽視。
文章正是基于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與物質生活脫節現象嚴重。雖然現在外界對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關注度逐漸升高,但政府及各有關組織的實際措施依舊貧乏。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對農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深入了解,總結得到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需求聚焦所在,對其進行探究并提出對策方案,期望為完善農村養老服務提供參考資料。
二、關鍵概念說明
(一)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一般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街道安排社區內的大齡下崗女職工以家庭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養護員的身份實現再就業,進入生活有困難的孤老家庭,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養老院”的形式幫助老人度過健康安樂的晚年生活。居家養老主要是政府購買服務推動的,服務對象只限于較小的范圍:“三無”老人等,其費用主要由政府負擔。一些地方鼓勵老年人自己購買服務,對此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二)精神文化生活
認為:“真正的人=思維著的精神”,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的根本需求。北京大學穆光宗教授指提出,一個健康的、幸福的和成功的老齡化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積極的老年文化的發展和支持。精神空虛為部分老年人的真實寫照,尤其在農村地區,處于老年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限,文盲率偏高,進入老齡后,基本無事可做。尤其以農村空巢現象突出,精神生活更為匱乏,宗教迷信因之盛行開來。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亟需正確的引導,并幫助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性。老年人自身也應清醒認識到自身能力和不足,揚長避短,熱情擁抱社會,化老齡壓力為社會再發展的新動力。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訪談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訪談的20位老人年齡均在65歲以上,他們基本上在健康方面都存在著各種高位病癥的隱患,而且基本上都是以獨居為主,十分缺乏子女的關懷和照顧。但即便這樣,他們不愿意住進養老院中享受專業的照護。我們可以看到被訪老人基本處于獨立生活狀態,在經濟上也較為寬松,可以過上一個舒適的晚年,而且即便是有較多子女的家庭老人也已自己生活為主。而且老人本身健康狀況都存在令人擔憂的方面,需要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的人數較多。
(二)老年人自我生活評價
老人普遍表示雖然缺少了子女的陪伴,但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進步,他們的晚年生活基本上是可以達到衣食無憂的。所以,除了對于子女因工作忙碌而無法抽空回家看望老人略有微詞外,老人對自己現今能過上的安穩生活,總體來說還是非常滿意的。
相比于另外長時間單獨生活的老人所表現出的自我封閉和不愿交流,與子女同住的老人的健康狀況也更為良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良好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于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質,尤其是精神心理狀況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這些獨居老人基本上都屬于單身、失獨或子女長時間未回過家甚至在較遠地區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中。再加上子女工作忙碌的原因,老人甚至會長達數月與子女間斷聯系。這種長期的寂寞環境與不被關心的失落感都造成了這些老人逐漸形成的自我消沉意識,缺乏融入周身環境的積極性。
(三)老年人內心向往和真實愿望
對于政府和社會給予的文化生活項目措施以及對自我發展實現的要求方面進行問談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在鎮政府的主引下,各村莊都相繼建立起了與城鎮相契合的老年人活動中心以及各類配套的健身設施。硬件的發展實際達到了一個高度齊全的水平。各個老年活動中心作為村莊文化娛樂活動承載體,近年來也有計劃舉辦了系列教育宣傳娛樂活動。對外文化引進有力度又有效度。教育宣傳類活動更是讓老人們覺得自己沒有被社會淘汰,有能力融入年輕人的生活。這帶給了他們極大地鼓勵,幫助提高了他們對于社會文化的汲取,保持了一個健康先進的思想觀念。
四、存在問題
農村老年人往往局限于封建迷信思想,他們注重為兒女考慮,習慣于為家庭延續狀況感到憂心。在他們的思想中,自我需求始終不是最重要的一端。近年來,雖然社會各界對老齡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社會養老保障舉措的施行力度日漸增強,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更為優質的保障,但是對于精神贍養這一方面,政府政策的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社會組織為之付出的努力也難以收到預期的成效。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改善還存在著巨大的彌補空間。
在生活中能夠實現的程度往往止步于物質生活的改善,而精神文化的嚴重脫軌似乎已經成為了難以改變的現狀。人力物力的貧乏,農村居民養老觀念的一時難以轉變,鄉鎮政府的實踐經驗累積不足等因素都使得一系列養老服務建設的滯后。在政府主導的社會養老背景下的社會組織力量很難自然的融入到養老體制建設中,甚至很多社會組織無處安放。這些都成為一整個體系共同作用影響著農村老年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只有綜合考量各方面利弊輕重,整合有效力量,共同推進農村老年人精神養老,才能真正活躍老齡社會力量,轉變社會發展中的老齡化壓力成為社會進步的再生能量。
五、對策與建議
前文實證分析表明,我國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還存在許多方面的缺陷,亟待調整與改善。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的情感依賴顯而易見,而造成這一現象最主要的方面則是老年人自我意識不夠強烈,他們在晚年幾乎更加輕怠慢自我的生活質量,一心為子女的想法長期影響他們的生活。這一因素不僅使政府工作開展緩慢,更使得各方面措施施行受阻,力量介入困難。而且,農村老年人尤其重視安居故鄉,搬離農村與子女生活在城鎮中并不是其訴求所在。因此,文章不想重提已經被論述過多次的政府舉措、社會力量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在此,本文希望可以將本次調查后所得體悟,并參照日本養老方式,給出參考建議。
在日本,他們鼓勵老年人以自我管理的方式加入養老管理行列。積極投身完善法律政策,推動養老方式的漸進式改革,日本政府通過此種方式,逐步增強老年人的社會歸屬感。
文章借此提出如下建議:在著力推進政府居家養老服務,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同時,各有關組織部門亦可以適度的考慮啟用老年人群眾的行政組織能力者進入到養老管理體系的管理中。這不僅能夠在實際中幫助老年人尋回社會價值和歸屬感,更好的保持與社會的并行發展狀態,另一方面,社會的需要感也可以減輕其對子女的觀念,在精神上找到依靠,促進老年生活的積極樂觀向上。目前農村中的組織管理群體基本以中青年管理為主,老年人的組織參與少,活動的開展與舉辦,老年人也經常是盲目的被推著走,不能夠從老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致使老人實際參與熱度不高,自然其目的達成度也低。
同時志愿活動或者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會組織活動都應該更好的統籌協調老年人生活實際,有針對性的發展服務計劃目標。通過衡量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情感關系,健康狀況,能力水平等要素,合理安排服務內容,小而精的開展有關活動,更好的照顧到每一位老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不過分量求的實現,逐漸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蔡茜,向華麗.我國農村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1).
[2] 李成龍.從精神文明建設看老年人精神文化訴求現狀及解決[J].青春歲月,2012(10).
根據抽樣調查,發現農村空巢老人普遍生活拮據,缺乏滿足感;普遍孤獨,缺少歸屬感;身體健康堪憂,缺乏幸福感;防范意識薄弱,缺乏安全感;保障問題突出,缺乏存在感。通過分析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現狀,提出合理化的養老對策和建議,為改善空巢老人的養老現狀提供借鑒。
1 政府“盡責”,優化保障制度,著力解決空巢老人“無錢養老”問題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農村空巢老人,要進行專門的救助;緊緊依靠家庭經濟支撐或政府、社會臨時救助、農村低保等往往是杯水車薪,應設立高齡老人養老專項基金,目前的高齡老人補貼標準太低,應根據物價水平,適當提高補貼標準,解決農村空巢老人資金問題;二是提高醫療報銷比例和種類,進一步完善新農合醫療保險制度。降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償起付線,提高補償支付比例,把農村老年人的日常門診用藥納入報銷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村老年人的住院報銷比例,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醫療難問題;三是加快養老服務場所建設。依托現有敬老院建設農村養老服務中心,合理定價,有償提供養老服務,同時增設娛樂設施和必要的健身器材,為老有所樂提供場所;四是加快就業,引鳳還巢,減少青壯年外出人數。依托本地工業園區,加大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招商力度,最大限度的把農村青壯年留著本地工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整合土地資源,引導青年合理發展規模化種養殖業,建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2 社會“盡力”,深化幫扶機制,著力解決空巢老人“無處管護”問題
一是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出資興辦不同層次的養老機構。為了解決部分收入較高、身邊無子女的農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無暇照顧老人的問題,政府應統一制定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等方面對社會養老事業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吸引非公經濟進入養老事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興辦農村養老院等養老機構,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二是強化志愿關愛服務。地方政府要全力摸排空巢老人情況,建立空巢老人數據庫,大力倡導和組織志愿者隊伍,采取結對幫扶的辦法,定期上門進行跟蹤服務,及時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為老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三是發揮老年人互助作用。在各村建立老人互助小組,提倡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健康老人為體弱老人服務,從而促進老年人之間的優勢互補。對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開展入戶服務,切實解決多病、體弱老人的后顧之憂;四是加強對老人的安全監管。各村組成立安全防范巡邏隊,不定時在空巢老人住宅附近巡邏,發現可疑人員,立即上報,確保老人不被不法分子侵犯,同時,組織相關人員入戶幫助老人檢查用火用電安全。
3 子女“盡孝”,強化責任義務,著力解決空巢老人“無人看管”問題
盡管多數空巢老人獨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都希望住在家里,而不選擇入住老年公寓,家庭養老仍然是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的養老方式。一是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民眾家庭養老意識。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懸掛敬老橫幅,張貼敬老標語,通過手機、互聯網宣傳敬老典型,同時,在中、小學開展孝敬主題教育活動,從小培養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傳統美德,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樹立先進典型,加大對不贍養子女的教育力度和法治宣傳。各村繼續開展好“文明家庭”、“和諧家庭”、“敬老模范”、“好兒女、好媳婦、好婆婆”等優秀家庭角色的評選表彰活動,營造“百善孝為先”的良好風氣。同時,加大對不履行贍養義務,不孝敬老人的行為曝光,讓全社會都來譴責,子女所在單位和組織要嚴肅批評教育;三是制定優惠政策,調動家庭養老的積極性。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如建房時首先要考慮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給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加休假期。現在,很多外出打工的子女注重的是經濟上、物質上的“孝順”,但在調查中發現,與提供的物質相比,很多老人更期待和子女在一起嘮嘮家常。因此,要大力倡導子女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與老人經常通通電話、聊聊家常。
4 個人“盡情”,細化關愛服務,著力解決空巢老人“精神空虛”問題
老年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要提高生活質量,老年人個人的作用無法代替。一是引導老人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安排一些青年志愿者及心理咨詢師,多與老人交談,教導他們調適自己的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寬容和體諒的心態看待社會、看待家庭、看待人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適應老年生活;二是轉變老年人觀念,開闊視野。組織老年朋友外出參觀一些做的比較好的養老機構,積極引導空巢老人更新觀念,鼓勵有條件的空巢老人到養老院安度晚年,以解除子女的后顧之憂;三組織老人發揮余熱、奉獻社會。組織老年朋友成立“夕陽紅”監督隊,參與到農村事務、社會治安中的監督,讓他們體會到奉獻的快樂,讓他們“忙”起來,在生活中培養和激發積極向上的熱情。
空巢老人養老是一個涉及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希望通過多元化的養老服務舉措,尤如播下一粒種子,種下的是溫暖和諧,收獲的是空巢老人的幸福安康。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在20 世紀末迅速邁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據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記載,截至 2008 年底,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0956 萬,占總人口的 8.3%。按照國際標準,我國進入“老齡社會”。2011年9月,“全國農村老齡問題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介紹,中國農村老齡化率為15.4%,比全國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個百分點,城鄉人口老齡化程度出現嚴重倒置。而當農村社會“未富先老”,同時遭遇“空巢”現象時,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成為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中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老年空巢家庭戶有1117.90萬戶,占老年空巢家庭戶總數的71.58%;農村空巢家庭老人有1632.90萬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根據美國學者默多克的 “家庭生命周期說”,一個家庭生命周期要經過形成、擴展、穩定、收縮、空巢和解體 6 個階段。 “空巢”是用小鳥羽毛豐滿、離開后的母巢來形容人類社會里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的家庭中分離出去,獨立門戶,只剩下年老一代人單獨生活的現象。空巢期是指最后一個孩子離開父母至配偶一方死亡這一時期。可見,空巢現象是現代家庭生命運動過程中正常的自然現象,如果子女成人后還和老人同住,反而會使老人患上“杜鵑綜合征”。受諸如“不孝有三、無子乃大”、“養兒防老”等“家天下”的傳統文化影響,中國農村以聯合家庭為主。空巢老人多持“無用論”態度,在認知上表現為人生失敗感、養兒無用感、生活無力感等,普遍認為自己空巢是不好的人生結果,甚至是一個悲劇。[2]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空巢必然伴隨孤單。西方國家由于在老年人養老與照顧中確立了國家責任的法律關系,政府及社區提供的各類社會服務項目完整而周到,涉及社會政策、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精神慰藉、休閑娛樂等的社會服務項目遍布各個社區,空巢老人的社會生活適應隨著環境的改善而實現平和轉型。[2]而中國農村,政府和社區未能提供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無用論”認知和孤立無援處境使得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農村老人的空巢現象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農村空巢老人主要有三種類型:被迫型空巢老人、自愿型空巢老人和無奈型空巢老人。[3]田奇恒通過對重慶市1009個農村空巢老人家庭的調查發現,空巢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工作。[4]工業化使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不得不向城市或城鎮轉移,這種轉移是以個人為單位的勞動力的轉移,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定居式轉移。因此,當前農村的大部分空巢老人屬于無奈型空巢老人,即老人希望能與子女共同生活,但子女為生活所迫,必須離開家庭外出務工,把老人留守家中。農村流行的順口溜形象地反映了這種空巢的無奈感,“少的外出賺錢,老的在家種田,每逢佳節,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在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應對方面,將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相結合是當前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即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由于中國農村建房基本沒有規劃,一字型、十字型、滿天星現象嚴重,零星、無序、分散,導致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供給和農村管理成本較高,這給農村空巢老人的互助與救助帶來物理空間障礙。而農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后,通過合理規劃,可以有效改善農村空巢老人的居住環境,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整合社區資源,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社區照顧,構建農村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模式。
二、農民集中居住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環境的改善
農民集中居住前,農村住房零星、無序、分散,導致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供給難以均等化。農村社區大多沒有老人使用的健身器械、文化廣場等,甚至有些偏遠的空巢老人出行不便,飲水困難,農業生產溝渠不暢,生產生活中負重現象嚴重。同時,農村管理成本較高。農戶居住分散,農村社會管理者在信息宣傳、民情體察、服務提供等方面很難做到全覆蓋,或廣而不深。而信息不暢,也會間接影響空巢老人的社區參與。另外,農村空巢老人的互助與救助存在空間障礙。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領域空間對集體活動內聚力的形成至關重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家族群居的生活習慣,據此判斷中國鄉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鄰里互助一是有著一定的血緣基礎,二是有著相對集中的空間毗鄰,不然“遠水救不了近火”。隨著國家政權對鄉村社會的滲入與控制,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村家族文化日益衰落,農村空巢老人的互助與救助開始出現心理空間障礙;的推行,使得農民的居住更加分散,承包地界拉開了戶與戶之間的空間距離,農村空巢老人的互助與救助存在物理空間障礙。特別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流,造成農村的“過疏化”和“空心化”。過疏村落公共事務處于癱瘓狀態,率先步入老齡化社會而導致社會活力喪失、公共性衰退。[5]而農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后,通過合理規劃,可以有效改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環境。
1.現代新居,適宜居住。老年人對健康和生存更加關注和渴望,喜歡安靜,喜歡陽光,同時希望保持自主和獨立。從工具理性角度看,好的居住條件和好的心理、生理健康等密切相關。在人本主義理念下,現代建筑設計密切關注人的基本需求,包括人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強調以人的尺度進行規劃。因此,現代建筑在通風、采光、色彩、衛生等方面的設計更加人性化,比如大窗戶、大陽臺、隔音玻璃、臥室與衛生間相互靠近、防滑材料、暖色調色彩,這些環境的改善更適宜老人居住。另外,作為對日益嚴峻的“空巢”現象的應對,現代建筑設計探索了空巢老人無障礙居住設計,如果能夠將之運用到集中居住房建設中來,將大大改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環境。
2.農田水利建設緩解了勞動壓力。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整,農村養老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其中,土地養老是重要的經濟供養成分。然人的老化所帶來的身體機理的變化,直接影響老人的勞動能力。隨著年輕人的大量外流,留守農村的老人承受了更大的勞動壓力。農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后,伴隨原有住房的拆毀,農村土地進行了整理,興建防滲渠,修建排水渠道和機耕道,促進了農業的機械化耕作,可在播種、田間管理、收割、運輸等過程中節省大量人力勞動,直接減少了勞動中的負重現象。
3.設施齊全,生活便利,老有所樂。農村集中居住點的選址一般都存在“道路依附”現象。農民在交通便利處集中居住,能夠用少量資金改造道路、供水、供電、通訊設施以及處理污水、垃圾等,改變原來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馬賢磊和孫曉中通過對江蘇省高淳縣和盱眙縣農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變化情況的調查發現,兩縣農民衡量居住條件和環境的8個指標都顯著得到提高,其中基礎設施和交通便捷度的改善特別明顯。[10]同時,諸如健身場所與器材、文化廣場、圖書室、老年活動中心等養老設施也得到增添,空巢老人實現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4.空間毗鄰,利于交流;社區參與,老有所為。農民集中居住拉近了物理距離,一方面,有利于空巢老人之間的交流和往來,使其在情感上獲得陪伴和關懷;另一方面,有利于信息傳播,空巢老人可以獲得便捷的資訊。在原有村落向現代農村社區轉型的過程中,集中居住區面臨嶄新的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方面的探索任務,作為新社區的主人翁,老人們有了發揮余熱的舞臺,他們將積極參與,老有所為。
三、農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模式及其構建方略
1.居家養老的含義。居家養老是和機構養老相對應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國的養老模式改革。19世紀,英國政府興辦大型福利院,集中供養和照料無人照顧的老人。但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加,政府難以承受數目龐大的養老福利支出,20世紀50年代其開始探討多元福利模式,大力倡導自助、互助為主的社區照顧。另一方面,由于福利院和老人原來的生活區隔離,帶來老人入住不適應、人際交往尤其是親子交往障礙等問題。應對老人情感層面的需求,學界提出了“回到家中去”、“在適合環境中養老”(Aging in Place)的理論,這樣,居家養老模式便應運而生。居家養老以家庭為依托,以社會養老服務為載體,將居家和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使老年人既能繼續留在熟悉的環境中延續親情和社會交往,又能得到適當的生活和精神照顧。西方背景下的居家養老是在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有了充分發展的情況下提出的。這種居家養老并不是家庭養老而是居家養老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模式。這時的“家”與家庭養老時的“家”涵義全然不同。因為這時老年人養老的主要經濟來源不是依靠家人和子女,而是政府發給的退休金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部分也來自于社區和鄰里所提供的各種服務。[7]
2.農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模式。根據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我們不能照搬西方背景下的居家養老模式。從養老的經濟來源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仍然主要依靠家人和子女。但我們可以借鑒其“在適合環境中養老”的理念,自助、互助為主的社區照顧以及多元的社會化服務等為老服務方式。農民集中居住后農村的村落形態將向現代社區轉型。在養老環境得到改善的基礎上,農村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模式是“居住家庭+ 家庭供養+養老保險+社區照顧+支持系統+社會化服務”六大元素的有機結合,前兩個元素是家庭養老的成分,后四個元素是社會養老的成分。其中,“家”是養老的載體,居住家庭老人有自主性、領域感和歸屬感;養老經濟來源以家庭經濟供養為主、社會養老保險為輔;在充分保留農村“熟人社會”特色的情況下,發揚農村鄰里互助的傳統,挖掘社區資源,開展自助、互助為主的社區照顧,構建社會支持網絡;根據需要,聯系相關企業、專業機構、民間組織等提供社會化養老服務。
3.農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模式構建方略。農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模式建構的總體思路是利用集中居住這一契機,合理規劃,設計人性化的老人居住環境;運用集中居住帶來的集體利益,構建老人的社會保障體系;正確引導原有村落向現代農村社區轉型,保留農村“熟人社會”特色,挖掘社區資源,開展社區照顧,提供社會化養老服務。
第一,合理規劃,設計人性化的老人居住環境。在設計農民集中居住區住房時,應著重突出空巢老人養老需求的滿足。目前農村的空巢現象已很明顯,未來會更加突出。并且,空巢老人是住房的主要使用者。首先,要保留農村傳統住宅的庭院和堂屋。因為庭院和堂屋的模糊性空間設計手法,可使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融,使空間具流動性、包容性和含蓄性,傳達出濃郁的生活氛圍和人情味。[8]庭院是一個半封閉半開放的空間,利于老人的活動和交流。堂屋空間的非私密性、功能的多樣性是老人“串門”、“拉家常”的好場所。其次,突出現代老人居住空間的無障礙設計。比如在整體結構方面不宜過于復雜,留出較大的空間便于老年人行走;老人喜歡在墻上釘掛東西,要多預留釘掛點;地面要有防滑性能,不設門檻;老人的臥室和衛生間相互靠近,衛生間合理設置扶手,馬桶離地距離應在45 cm左右,以方便老人坐用,安裝報警裝置;電器開關應設在距地面85 cm~130 cm之間的不需蹲下使用的方便位置上,等等。[9]
第二,利用土地收益,完善老人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是地方財政困難。農村集中居住必然帶來土地價值空間。經過土地整理,宅基地及庭院空地在歸還農民的基礎上,還會匯集大量田埂、溝渠、田間道等集體土地。如王正中對蘇北W村的調查發現,集中居住以前,W村農戶分散居住,單是農戶宅基、院落、谷場,戶均就占地1.2畝。集中居住后,全村實現土地復墾1200多畝,每戶增加近4畝的土地。集中居住后,W村將節省出的集體土地400畝出租,村集體一年可收入20萬元。[10]政府應從制度上加以引導,合理利用增加的土地利益,建立村級或鎮級老齡事業專項基金,用于老年福利設施建設、特困老人的救助、老年人的醫療和養老補貼等。同時,也可以將一部分拆遷補償金用于老年人的養老補貼,力求將所有的老年人都納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范圍,并適度提高保障水平,解除集中居住而導致的生活成本增加等養老后顧之憂。
中圖分類號:F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1―0139-01
1 居家養老及其可行性
1、1 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最早是英國政府為使老人留在社區和家庭,鼓勵家庭照顧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種政策措施(石彤,1998)。有研究發現老人經常會從家庭那里獲得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幫助(Stoller,E.&Pugliesi,K,1988)。從經濟邏輯的角度分析,居家養老是一種最經濟的公共消費和善用社會有限資源的辦法。為解決家庭核心化與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矛盾,學界主張大力發展社區助老服務,從而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1、2 農村居家養老的可能性
(1)農村居家養老更適合農村老年人的養老觀念。
中國傳統的家庭式養老模式在中國實施了幾千年,有著深刻的社會根基。文化傳統,相對較為落后、傳統思想更為深厚的農村,家庭養老是天經地義的養老方式,其他的養老方式較難被接受;從經濟角度講,農村的經濟發展滯后,農村人均收入水平低。不具備養老院式養老方式的經濟條件。居家養老使得老年人不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不離開親人在情感上為老年人接受。
(2)居家養老的費用相對較低適合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低,養老方式的社會化就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從經濟水平角度找一種適合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方式解決了老年人的居住問題,與養老院養老方式相比不產生由于居住產生的費用,降低了養老的費用,居住在家庭當中。家人還可以承擔相應的照料責任,也減少一部分養老支出。有限的養老資金都集中用到老年人急需的必要項目上,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3)最大程度上利用農民老年人自身條件。
農村的老年人一生從事勞動,居家養老方式使得老年人在養老之余可以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幫助子女照看下一代,做簡單的家務,這些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4)居家養老方式可以解決農民工大量流出地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農村的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形成農民工大軍,農村獨居的所謂的“空巢老人”增多,這成為一個社會化問題。而居家養老,可以通過社區(在農村,社區可以是村委會,也可以是成立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力量來對這些老年人養老進行保障。
2 農村居家養老的現實條件
2、1 土地的保障功能
土地的保障功能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下降不代表沒有,土地在農村是農民最根本的保障,不論何時土地都歸農民使用,也就是說農民不論有沒有勞動能力都能從屬于自己的土地上得到一些收入或是糧食。
2、2 農村老人對養老的待遇預較低,容易得到滿足
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村的老年人對養老的經濟要求也相對低。居家養老對農村老年人的保障主要可以集中到醫療護理以及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居家養老方式在農村建立實施,不管水平的高低本身就是對農村養老方式的提升。
2、3 利用現有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
農村現有的醫療服務體系落后,但是負責農村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工作是有能力的。對現存的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服務機構以及農村中存在的大量的私營的醫療診所,進行培訓指導支持來提升農村居家養老水平的保障,也使得農村居家養老方式有醫療保障。
3 居家養老各方負擔的責任
3、1 政府責任
把養老轉變成社會化養老,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勢必要承擔相應的主導責任,這些責任應該包括:
(1)資金支持。
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低,沒有政府的大量投資支持,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和養老方式的建立都無從談起。
(2)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適合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和配套的養老方式,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
(3)對農村提供居家養老服務行為的扶持。
居家養老方式需要專業的保健護理服務人員和機構。作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這樣的機構應該是公益性或是微利的,國家應實施有利于這些機構成長的政策,例如對其進行資金支持,專業培訓等。
3、2 家庭責任
(1)部分養老資金的提供。
不論以怎樣的方式養老,家庭或是個人都要自己支付一部分養老資金。這是個人的責任。
(2)基本生活照料的提供。
居家養老使生活在家里的老年人很容易得到家庭的基本生活的照料,使得專業服務提供機構能夠集中力量照顧更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有利于優化服務質量。
3、3 集體的責任
(1)部分養老資金的提供。
參照城市職工養老制度,集體相當于城市職工的企業,也應該為集體制度下的農民提供部分養老資金,由于部分地區集體事實上不存在。因此這部分責任是缺失的。但有條件的地區,就應該為農民提供養老資金。
(2)監督、保證居家養老的實施。
處在基層的集體上接決策層,下貼政策惠及層,只有集體做好居家養老的監督、保障,居家養老才能夠順利實施,惠及廣大農村老年人。
3、4 專業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機構的責任
提供專業的養老醫療、日常生活照料的責任,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專業素質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安心舒適的養老照顧。
4 居家養老的優勢
(1)可以較容易為老年人所接受,由有血緣關系的人代替自己的子女照顧自己,在感情上適宜于接受的。
(2)對農村進行專業護理人員的培養,可以解決部分就業問題,拓寬農村就業市場。
(3)這樣的護理模式可以提高護理水平,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質量。
(4)由于對專業護理人員的培訓與扶持,可以要求他們同時照顧及解決農村五保老人的養老問題。
(5)老人不離開熟悉的環境對老人的身心是極大的安慰。
參考文獻
[1]劉飛燕,“居家養老”新型養老模式研究[J],江蘇商論,2007,(12)
[2]唐永,居家養老的國內外研究回顧口],社會工砟,2007,(12)
[3]劉林,智東,“老年互助”式居家養老口],社區,2009,(3)
[4]袁霞,以社區為依托創建新型的養老模式[刀,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0)
[5]李少明,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思路與對策[J],中國民政,2009,(2)
[摘 要]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打造全國養老服務示范性城市、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必然舉措,但全市
>> 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南昌市社區居家養老照護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構建機構、社區、居家養老全服務體系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探析 論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發揮 人口老齡化視域下對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研究 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保定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策略 政府引導下的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探析 保定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關于寧夏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調查 城鄉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策研究 合作供給居家養老服務研究 多維視角完善我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必要性分析 從人口結構變化看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 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管理體系淺析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指標體系研究綜述 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淺談居家養老社區支持體系建設 泉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簡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1-9-2.
〔2〕齊齊哈爾市失能老人養老情況調查〔 EB/OL〕.齊齊哈爾國調隊,http:///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134450276920&contentID=1275376703499
〔3〕 徐卉.社區居家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3,(08).
〔4〕齊齊哈爾市離退休老人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 EB/OL〕.齊齊哈爾國調隊,齊齊哈爾新聞網,http:///system/2010/11/16/052828215.shtml.
一、蘭陵縣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一)政策法規建設不斷加強
蘭陵縣政府與民政局認真研究制定扶持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分工的通知》《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促進了全縣養老事業健康穩步發展。同時計劃出臺《蘭陵縣實施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為下一步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政策保障。
(二)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穩步推進
一是加快鄉鎮敬老院建設,促進公辦養老機構轉型升級。目前,蘭陵縣共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4859名,其中集中供養1263名,全縣現已建鄉鎮敬老院17處,省級“三星級敬老院”三處,“二星級敬老院”13處。二是加快農村幸福院建設,打造農村家門口的互助養老新形式,實現農村空巢、五保、特困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三)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體系不斷加強
蘭陵縣充分利用信息化發展的優勢,注重利用電子信息網絡等技術和方式,為老年人供便捷、快速的養老服務,建立了“12349”服務熱線,進一步完善和擴大老年人緊急呼叫系統的應用,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務。
二、蘭陵縣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由于農村人口的養老負擔大大增加,而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又嚴重外流。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普遍實施,農村中的核心家庭越來越多,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明顯,倒金字塔型的家庭人口結構越來越普遍,高齡老人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群,他們帶病生存甚至臥床不起的概率最高。相應地,農村人口的養老負擔系數也大大增加,而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務的青壯年,近年來大量涌入城鎮。
(二)資源、資金投入機制滯后
目前,蘭陵縣農村養老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村(社區)自籌、政府財政撥款、和社會援助。養老服務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且要求較高,一般的投資者都不愿意介入,政府對各類組織和個人的資金補貼仍顯不足,對民間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業不具有吸引力。
(三)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尚不完善
目前,蘭陵縣針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只有鄉鎮敬老院提供的入住服務、敬老院向居家人員提供的院戶掛鉤服務、志愿者包戶服務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等。其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手段和服務內容都十分單一,缺乏有效性和穩定性,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孤寡、失能、空巢老人的需求。
三、加快推進蘭陵縣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
通過調查發現并結合蘭陵縣農村實際,蘭陵縣下一步應努力建設形成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社會養老機構為補充的農村多元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一)突出政府責任,逐步加大政府對農村養老的投入與積累
蘭陵縣委、縣政府要逐步加大農村養老服務的投入與積累,加快構建與縣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推動公辦養老機構適度向農村普惠擴面。在重點保障“三五”“五保”老人養老服務的基礎上,轉型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二是大力促進社會養老機構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到農村投資興建養老機構。三是加快農村居家養老居住項目和設施建設,明確“養老”用地屬性。
(二)統籌規劃設計,科學合理設計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要明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一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老年人實際需求出發,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二是在社區層面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場所和服務隊伍,共同營造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環境;三是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循序漸進、穩步推開。
(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推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