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6 14:53: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知識經濟時代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資本為主,無形資產為第一生產要素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重大、最根本的變革是發生了資本革命,資本讓位于知識,知識成為最重要的資本。“知識就是資本,知識就是財富”,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基本。的生產經營活動以消耗知識資本為主。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知識資本的競爭。知識資本就是無形資產的總和。所以,企業=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知識經濟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生產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賴于土地、石油、礦產等資源。一切高新技術實際上都是高新知識的凝結。一切發展都以知識為基礎,一切財富的核心都是知識的結晶,知識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無形資產價值的重要性也將引起價值的變化。
(二)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資為主的經濟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主,即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將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知識資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無形資產的重要性,知識超過了傳統的資本與勞動力這兩大要素的地位,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無形資產的也在不斷擴大,除了原有的商標、專利權、版權、機軟件等,還包括許多不可辨認的難以確定的無形資產,如公司聲譽、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長。知識經濟使企業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三)知識經濟時代,審計的重點由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
近30年來,第三產業革命浪潮飛速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知識經濟的貢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過50%,有的國家和地區甚至達到70%以上。1995年美國很多企業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已高達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樂的價值高達479.78億美元。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無形資產,正日益成為決定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市場價值的主要動力。知識經濟時代要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與核算,進而要求審計監督要加強對無形資產的審計,擴大審計的范圍,逐步將審計的重點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通過審計重點的轉移,為國家宏觀調控及時提供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業重視無形資產的管理;通過審計重點的轉移,加大對傳統產業改造的審計監督力度,鼓勵企業采用更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提高其技術含量,盡快完成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過渡;通過審計監督的重點轉移,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審計,促進其迅速成長和發展。
二、人力資源審計是知識經濟時代呈現的又一大特征
人力資源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源。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直接著國家的強弱和企業的成敗。人力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對它的投入最為合算。據西方有關機構表明,員工投資1元所獲得的效益高于投資2元新設備。知識經濟的內涵,就是人力資源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出現了許多新,如:企業家資源如何計價,人力資源如何參與利潤分配等,都是擺在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會計、人力資源審計面前的新課題,特別是對審計監督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經濟監督骨干力量的審計,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和使用的審計監督,加強對人力資源的計價、參與分配等方面的審計監督,以保證人力資源核算與管理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公允性,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審計在知識經濟時代呈現的又一新特征。
三、知識,傳統的手工審計方式必將被先進的機審計技術所代替
知識經濟是信息經濟,是網絡經濟。網絡化的,使人類穿越時間和空間進行通信的能力顯著提高。經濟活動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使其突破了傳統的活動空間,進入媒體世界,出現了各種虛擬實體,如:虛擬公司、虛擬商店以及遠距離的多主體的虛擬合作等。國際互聯網將推倒橫在供應商、顧客、姻親集團和競爭者之間的高墻,將使組織微型化、經濟活動整合化、管理結構內中層層次作用弱化等。這就要求審計方式向網上轉化,使就地審計的范圍逐漸縮小。網上審計使主體和客體只需在約定的時間見面,從而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網上審計可變事后審計而為事前、事中、事后緊密結合為一體的審計方式,大大增強了審計的及時性。事后審計將逐步被實時審計所代替,否則將事過境遷,無案可查。面對無書面記錄的經濟業務,審計的重點必將由原來對審計線索的審核與查找,轉向對系統的、設計過程等。
四、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審計將跨越國界,實現審計的國際化,組建審計的跨國公司
探索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應從“產權”的經濟內涵的角度,進行深層次的比較研究。
從財務角度講,產權即“所有者權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產權可具體分解為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
人力資本的所有權,應表現為對人力資本價值自身的補償。它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獲得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的權力——工資收入。它屬于人力資本價值補償的范疇。
人力資本的使用權,表現為勞動者自愿在某一行業工作的自主擇業權。人力資本的使用權是人力資本所有權的派生形式,它將會貫穿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部進程。當人們回顧整個經濟改革的歷程,是否可以理解為對人力資本的權力、對人力資本的價值、對人力資本的使用重新認識和重新重視的過程呢?理解為市場經濟發展,應當遵循的“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規律呢?
人力資本的收益權,表現為勞動者不僅要求得到人力資本自身價值的補償即工資收入,而且應該得到剩余價值部分的分配權——利潤分配。人力資本的收益權,源于人力資本的產權,它屬于收益性分配范疇,它是知識經濟時代遵循人本管理規律的具體體現。
人力資本的處分權,表現為勞動者是否自愿繼續工作的自主支配權。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本的擁有是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勞動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必然要尋求最能發揮自己作用的工作空間。人力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知識經濟時代,遵循“人本管理”規律的客觀要求。
二、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會計核算方式創新
人力資本的會計核算特征建立在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的理論基礎上,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是一個以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所組成的和諧的經濟實體。資本雇傭勞動的企業特征將改變,這對傳統的財務會計核算的要素、會計方程式帶來了新的挑戰。
1.對現代會計理論的挑戰
第一,對會計方程式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站在人力資本產權特征的角度,人們不得不對現行的企業會計方程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進行反思。首先,這個方程式是以工業經濟時代“兩極分離”為時代背景的,方程式左邊體現經營權,方程式右邊體現所有權。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處于動態和變化之中,現行的會計方程式無法反映。其次,現行的會計方程式,是“股東權益”最大化的集中體現,而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既是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的經濟實體,又是各種利益的關聯者,如政府、股東、債權人、勞動者(含企業家)等組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者。而現行會計方程式未反映“勞動者的權益”,僅反映“所有者的權益”。
第二,對“會計要素”的挑戰。現代會計中的“資產”要素所包含的內容偏狹,確認和計量不科學。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現代企業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在經濟增長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而現行的會計要素中的“資產”要素,按歷史成本原則確認和計量會計信息,無法計量“人力資本”的價值。因此,人力資本這一寶貴的資產,迄今為止,未納入“資產”要素的核算內容。
第三,對“分配方式”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剩余價值的分配領域將出現一場劃時代的革命。以人力資本為產權特征的企業比以資本雇傭勞動為產權特征的企業將更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承認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意味著剩余價值的分配領域,既要承認按物力、財力的資本份額分配,又要承認按人力資本份額的分配,這場或遲或早將要發生的分配領域里的革命,必將對傳統會計核算方式帶來歷史性的挑戰。
2、人力資本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模式設計
建立人力資本產權的會計核算模式,涉及到一系列會計基本理論問題。本文僅對人力資本
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框架模式,發表一些拙見。
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框架模式的設計,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從本質上講,人力資本產權的確定過程,就是企業的剩余價值,在政府、投資者、勞動者之間再分配的過程。
筆者認為,人力資本產權的薪酬會計核算模式應包括兩部分:一是人力資本產權自身價值的補償;二是人力資本產權應得收益性分配。
第一,人力資本產權自身價值的補償——工資制度。物力資本的價值補償是折舊,人力資本的價值補償則是工資收入。工資收入不僅包括生存資料,而且包括自身素質提高的學習和培訓費用。由于各國的國情和歷史習慣不同,工資制度亦不同。美國實行等級工資制度,日本則實行“年功序列職務職能工資制”,德國實行崗位工資制等等。雖然各國工資制度有差異,但工資的決定因素大致相同,不外乎工作業績、工作技能、工作責任等。怎樣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設計出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工資水平和工資變動幅度呢?
首先,應將企業的員工劃分成幾種類型:如知識型關鍵管理人員、知識型高級技術人員、在崗普通工作人員、待崗人員等。在上述幾類人員中,誰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邊際影響最大,就刺激誰,誰對企業的經營業績貢獻最大,就獎勵誰?毫無疑問,知識型關鍵管理人員影響和貢獻最大。
其次,關于各類人員工資水平及幅度的確定。知識型關鍵管理人員,實行競聘績效年薪制。以業績定功過,以績效定年薪。年薪定為當地計稅工資標準的八倍以內為宜,副職為正職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為宜。知識型高級技術人員實行聘任制,薪酬定在當地計稅工資標準的四倍以內為宜。在崗普通工作人員,根據勞動的責任、強度、技能、貢獻等考核指標,核定在崗人員的工資。其平均工資水平控制在當地計稅工資標準的兩倍以內為宜。待崗人員的工資水平,應不低于當地勞動部門規定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人力資本產權的應得收益分配——利潤分享制度。收益性分配,涉及到資本份額的確定。由于人力資本計價按現行會計理論有操作上的具體困難,因此,可將人力資本計價理解為勞動者的專有技能和專用知識對企業的投入,它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根據無形資產占投入資本份額的有關現行政策的規定,將人力資本的股本份額定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這樣凈收益的分配,在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之間進行,即收益分配的利潤分享制度。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分配,均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發放部分;二是留在部分。物力資本的收益分配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屬于發放部分的“應付股利”;二是屬于留存部分用于再生產的“盈余公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人力資本的收益性分配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屬于發放部分的勞動者個人股利;二是屬于留存部分用于集體福利設施的“公益金”。為了系統核算人力資本產權的應得收益分配,應在現行會計核算帳戶的基礎上,增設兩個帳戶:一是增設“利潤分配——應付勞動者個人股利”帳戶,其提取比例和發放辦法由董事會討論決定;二是增設“利潤分配——分配管理者股票勝利”帳戶,根據管理者超額完成業績的指標,結合年薪制有關考核辦法,經董事會討論后,作出詳細規定。
與此同時,逐步實施員工持股制。全面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其工作責任感,從產權角度逐步落實職工的“主人翁”地位。
三、小結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具有產權特征,為適應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要求,我們應主動修正傳統的業主權益理論,建立起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企業經濟利益共同體”的共同所有理論。當然,知識經濟對現行會計帶來的理論上的挑戰和會計實踐上的許多難題,有待于會計理論和實際工作者,作更深層次、更具有環境適應性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唐唯超:企業勞動者收入決定機制初探,《會計研究》1998年10期
2、劉俊學:剩余收益分配的新思路,《財會月刊》,1999年1期
3、李心合: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挑戰,《財經研究》1998年 12期
互聯網的出現,是近代科學技術進步的標志,通過長期摸索與積累經驗,互聯網逐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與各個行業,因而衍生出“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不僅使人與人的距離更進一步,也為加快各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聯網+”同時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與“互聯網+”的緊密結合,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一、“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
互聯網被稱為“第四媒體”,是繼廣播、電視、報刊之外,最重要的一項信息傳播方式,呈現出較強的實踐性、技術性和互動性特點。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應用互聯網可以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和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效果、影響力和滲透力一個重要載體。
但是,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信息傳播的空間限制,這種互動和完全開放式的傳播特點,堪稱一把“雙刃劍”,導致一些不法信息或不良信息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對人們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二、“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優勢
(一)“互聯網+”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機關單位強化工作人員樹立正確思想意識的重要工作內容。思想政治工作,時刻需要做到與時俱進,所以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具備的傳播性廣、接受性強的優勢,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聯網環境下更容易展開,同時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便捷性,以便能夠及時在機關單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互聯網+”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雖然具有較好的滲透性,但由于人類思維邏輯的特殊性,導致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難免有意見的保留與情感的隱藏,使相關的工作人員無法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長而久之,在機關單位的工作中,便容易出現問題,而“互聯網+”的出現,為思想政治工作又打開了一扇新的天窗,讓表達方式與教育模式發生了變化,從而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互聯網+”推進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現代化進程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原有的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不再適用于現代的發展,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針對的對象各有不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具備靈活多變的教育模式,根據不同人群應使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結合實際情況,在不改變思想政治工作本質的情況下,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微度修改,從而使其在不同人群中,均能得到普遍接受。“互聯網+”的出現,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互聯網知識,對互聯網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對“互聯網+”概念的基本認識,進一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現代化進程。
三、“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要求更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對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并具有堅定的立場,同時需要掌握互聯網專業技術,而且能夠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與處理,避免因互聯網環境問題,影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對互聯的基本特性與要能夠做出具體的分析,在思想意識方面,也要求有較高的悟性,從而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及宣傳力度。
(二)導致主流價值取向錯位
網絡的互通性使得互聯網的信息無法進行規避與篩選,從而導致部分機關干部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由于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西方價值觀對于東方人而言,具有一定的誘惑力,長期的接觸使機關工作人員難免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抵觸心理,進一步導致對價值觀理解的錯誤,西方價值觀中,的確存在需要我們學習的文明精神,但機關干部應學習西方價值觀的優勢部分,嚴格抵制其中的劣勢部分,努力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
(三)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戰
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使用已延續多年,特別是在應用與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的經驗,而“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將現代的互聯網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成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而受到挑戰。與“互聯網+”的工作方法相比,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無法跟上現代的快節奏發展,也不具備時代優勢,所以“互聯網+”的工作方法替代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互聯網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不同的途徑散播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又靈活多變,因此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對于“互聯網+”前提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極為重要,操作過程也較為簡單,但需要注重對思想政治工作程度的把握,控制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因“互聯網+”的特殊性,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前,需要充分考慮其余影響因素,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對象,擇優選擇符合實際條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有利于長期穩定發展基礎上,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四、結語
“互聯網+”與互聯網相比,不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際存在的系統。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工作效率的基礎上,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機關單位的發展與規劃,始終無法離開思想政治工作的幫助,而與時俱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是可長期穩定并維護機關單位基本權益的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P2 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永福縣盛產重晶石礦,該縣所產重晶石比重大,白度高,品質好,享譽國內外。永福縣有工業價值的重晶石礦體數量多,分布散。本文重點分析永福至田沖一帶的重晶石礦的特征,總結出其礦床成因,為永福縣甚至其它地方的重晶石礦的礦床成因提供參考。
2 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區域上位于揚子陸塊東南緣、江南陸塊西南端的桂北地塊東南部邊緣,為龍勝褶皺帶(Ⅱ12)、桂林弧形斷褶帶(Ⅱ12)與來賓凹陷帶(Ⅱ11)結合部,區域褶皺、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區域主要褶皺為印支期的九峰尾短軸向斜。主要區域斷裂為北北東向的永福-龍勝斷裂及北西向系列斷裂。區域上出露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堊系和第四系等。其中以寒武系與泥盆系分布最廣,寒武系是本區主要的賦礦層位。區內褶皺構造主要有印支期的九峰尾短軸向斜:呈北北西向,延長近15km,寬4km,兩翼近于對稱,巖層傾角20°~60°左右軸部為郁江組,以頁巖為主;翼部為下泥盆統,以砂巖為主。局部偶見次級褶皺。主要斷裂有兩組:永福-龍勝斷裂,走向北北東,自永福經龍勝延入湖南,長度35km,斷面傾向西,控制沉積相及巖漿活動,具韌性變形特征;北西向系列斷裂,長3~8km,傾向南西為主,傾角38~78°。主要區域斷裂為北北東向的永福-龍勝斷裂及北西向系列斷裂,本區內以北北東向的F1為代表。出露地層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寒武系是本區主要的賦礦層位。區域內巖漿巖不發育。
3礦區地質特征
本區主要出露的是寒武系(∈)石英砂巖、頁巖和泥盆系(D)細砂巖、粉砂巖。區內褶皺以北北西向印支期的九峰尾短軸向斜為主,局部偶見次級褶皺。區內斷裂以具韌性變形特征的F1為主,其次級斷裂有兩條,分別F2、F3斷裂帶,均為北西向,具硅化、破碎石英脈、節理及片理發育,局部見斷層角礫和擦。區內無巖漿巖出露。
4區內重晶石特征
區內具工業價值的礦脈呈雁列式分布,呈簡單的單脈,有分支復合現象。礦體形態受到張性裂隙控制,其形態與斷裂一致。礦脈長150~200百米,厚度一般為1~4米;礦脈上寬下窄,其走向與傾向的邊緣快速尖滅;礦體呈板狀,似脈狀。礦體走向上在地表能連續出露,若地表礦脈尖滅則深部也幾乎隨即尖滅。產狀與圍巖傾向不一致。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方鉛礦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礦石BaSO4含量66.96~96.90%,比重多在4.0以上。其頂底板常見鉛、銅礦呈團塊狀分布,厚度不均。
5控礦條件
5.1成礦物質來源
來自于斷裂帶的深源鋇由硅酸鹽溶液為載體滲透上升到容礦層,聚于容礦空間,與天降水溶解蒸發巖形成的―型水相遇。由于物化條件的變化,促成硅膠凝聚首先沉淀形成硅化蝕變帶,而Ba+則被釋放出來與結合形成重晶石脈。〔1〕
5.2構造條件
礦區內斷層F1,該斷層為平移運動為主的多期次復合斷層。在作用于該斷層的應力作用下,產生一組與主斷層F1相交的次級斷層F2以及F3等系列斷層,其大致符合應力橢球體規律(見圖1)。而在泥盆系地層中,主要發育的是九峰尾短軸向斜,軸向近南北向,則應力方向應該是近東西向。根據雁列脈的形成規律:雁列脈的排列方向大致為應力的方向。從本區的實際雁列脈的排布上看,其所受的應力方向應該為近南北向。故本區的重晶石礦應該屬于寒武系基地時期的產物。泥盆系蓋層的構造活動對其影響較小。
在本區中,同時存在著數量眾多成群出現的重晶石礦脈,它們的走向呈X型分布,筆者推斷其為應力在某個區域釋放時產生的成群的X型裂隙,重晶石在這些裂隙中充填。這些重晶石脈走向長約1~10m,斜深1~5m,未發現有工業價值礦體。
綜合以上觀點,重晶石脈礦形成過程大致推測為:寒武系地層形成后,受區域構造力影響產生相應的斷層和節理,節理則形成較好的容礦構造。來自于永福-龍勝斷裂的成礦物質充填其中,形成重晶石礦。
6找礦標志
經過筆者野外工作,總結出永福縣重晶石礦體的找方法:
① 地層礦控:永福縣重晶石脈產于寒武系地層。
② 地貌標志:重晶石礦圍巖多受硅化較硬,不易剝蝕,產于山脊或半山腰上。
③ 成礦規律找礦:根據雁列脈等距的特性,尋找重晶石脈。
二、企業必須積極應對市場營銷觀念的轉變
在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營銷觀念的轉變成為必然。企業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營銷環境,必須通過加大自身整合力度來應對市場營銷觀念的轉變,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
(一)企業必須構建有利于知識積累和運行的營銷組織體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源和資本已經逐漸被知識所取代,知識、信息以及人的智慧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生產要素,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知識、信息以及人的智慧對企業的影響又主要體現在對知識創新的推動上,這種推動力量已經滲透到企業生產過程的各個技術環節,不僅體現在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工藝上,甚至在最終的產品銷售和服務上都可以看到知識、信息以及人的智慧作為企業核心力量所發揮出的積極作用。因此,構建有利于知識積累和運行的組織體系對于企業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必須消除傳統企業層層管理的障礙,打破傳統企業各自為政的不利局面,構建一個有利于知識積累和知識運行的扁平化的營銷組織體系。通過這一體系來加強企業各職能部門之間、企業營銷人員之間、企業職能部門與營銷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協作,有利于知識的積累以及知識在各部門、各人員以及部門與人員之間的有效運行,知識價值的發揮最大化,從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環境變化的應對速度,提高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提高應對危機事件的解決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業員工在整個企業運行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企業在構建營銷體系時要充分調動員工的創造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知識創新能力,這對知識的積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企業必須培養復合型的營銷人員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技術含量產品呈井噴式發展,且市場越來越趨向于全球化。這就要求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要有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生產設備,還要掌握盡可能多的市場信息,而關鍵是要有復合型的高素質營銷人員。這種復合型的高素質營銷人員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多種輔助能力,還具備整合多種知識和能力的素質,因此企業必須加大投資力度來在吸引和留住這種人才。但由于高素質營銷人員的稀缺性,這就要求企業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同時,還要注意對本企業員工的進一步培養,通過組織各種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以及運用各種知識的綜合能力。另外還要注重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通過物質或精神等多種形式的倡導和鼓勵,促進員工的創新意識,開發員工的知識創造積極性。通過為員工提供積極、寬松、平等、能激發其創造力的環境,使其成為企業所期望的復合型人才。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知識經濟時代對市場營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在創新中才能求生存求發展,對于營銷人員也同樣如此。
(三)企業必須加強營銷信息系統的管理和建設
加強營銷信息系統的管理和建設,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采取主動、提高營銷效率十分必要的條件。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信息反應的快慢最終決定著企業的成敗,也體現著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必須特別重視對高新技術的投資與建設,這為建立與完善快速的信息處理系統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并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信息庫,使信息庫的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加快企業發展。對信息庫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包括對自身產品的建檔,還包括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還要對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新知識、新計息進行及時的收集和整理。這些都為企業的市場開發和決策提供著重要的依據。另外,要特別重視營銷網絡系統的建設,通過營銷網絡系統,不但可以宣傳自己的產品,提高企業品牌和企業產品的知名度,還可以及時反饋消費者的信息,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與消費者相互交流、共享信息的同時,實現市場調研快速化的目的,為銷售量最大化創造更多機遇。
(四)企業必須組建營銷創新團隊來確保知識價值最大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創新就是發展。組建營銷創新團隊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業知識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整合企業內部知識,實現各種知識資源的共享,發掘每個員工的隱性知識,從而確保知識價值最大化。營銷創新團隊的成員必須能夠及時捕捉和分析市場信息,并能根據市場發展變化的趨勢,做出快速反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市場的調查與研究,關鍵在于能否及時準確地把調研結果反映給有關部門,為企業決策者做出市場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另外,營銷創新團隊必須要有創立名牌的意識,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自主產品品牌,通過對自主產品的定位、策劃、廣告宣傳等的創新,來創立自己的名牌。努力做到人有我優,人有我新,人無我有,并做大做強。營銷創新團隊的組建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在企業營銷管理中使知識、信息和人的智慧因素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確保知識價值最大化的實現。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世界經濟主導地位的世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合作與競爭并存的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未來和國家的繁榮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人類高密度聚居地的城市,面臨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的功能需求。
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影響下,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新的科技文明成果的應用,當代的城市景觀建設,主要表現出以下幾點新的趨勢:
1、城市景觀的綠色生態化
以生態文明觀為主導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體現出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化、人性化特征。生態文明的思想盡管在我國古老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就有所體現,但是作為全球化的共識和實踐,是在人類經歷了工業時代的慘痛教訓,通過各個方面科學、體系化的研究和實踐得來。生態文明,不再片面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欲望,而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平等化和諧化,充分尊重自然發展規律,通過各種措施減排節能、打造低消耗城市。生態文明成果在城市景觀上表現為建筑上的節能減排設計,在建筑形象上,展示出新的生態科技面貌。另一方面表現在,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更加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發展需求,在城市中心建設城市綠地,強化城市與自然綠色空間的有機聯系,通過不同規模的綠地建設,在城市內部、城市與外部的自然環境之間,形成網絡化、有機化的綠色網絡,為人們提供更加方便的游憩休閑等各種活動使用的綠色自然空間。營造健康、舒適、風景怡人的人類聚居環境。
2、城市景觀的文化內涵保護和挖掘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性:不僅包括生態環境也包括文化精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文化是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反映和表現,主要起到促進人的發展、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等作用。城市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文明的結晶。城市建設集藝術、科學、技術、經濟、人文為一身,寄托了人類對文化、審美在精神和物質上的追求。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間和場所,其深遠的人文特征和意境,為人們帶來深層次的精神愉悅。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歷史文化場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的經濟價值。1998年世界銀行的《文化與持續發展:行動主題》報告中提出:“文化為當地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會,并能加強社會資本和社會凝聚力”。
知識經濟時代創意產業的發展,促使人們對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和場所的保護和再利用,充分揭示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立足文化,延續傳統,更強調現代知識經濟的強大生命力。文化創業產業提供了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了整體生活環境的提升。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孕育和發揚。凸現城市人文內涵、注重文化、藝術、個性化特征表現的城市景觀體驗,為城市景觀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
文化建設是豐富城市精神內涵的必然需求,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城市空間,更能獲得人們的認同和青睞。多元的文化環境,必然帶來文化的多元發展,文化本身是一個相當大的產業,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環境,不僅會造成城市精神層面的維度缺失,更難以吸引高層次的人群居留和資金的投入,因此打造城市形象增強城市文化內涵的建設和挖掘,成為經濟時代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3、高新科技和新能源在城市景觀上的表現——電子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動態景觀體驗
在保護城市文化歷史遺跡特色景觀的同時,更多新能源新技術在建筑和城市景觀上的應用,打造具有時代感的城市面貌,與傳統的城市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凸現時代特征,使城市景觀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城市夜景燈光照明設計上,以及大型商業中心區的商業氛圍營造上。多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強調互動技術的現代科技成果在城市戶外空間里的運用,使城市景觀呈現出多感官、動態化、實時化的特征,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多種感知方式的綜合體驗促使城市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化,體現出現代城市生活的生機和活力。
聲光電多媒體技術在室外空間的使用,強化了人們的參與感和主體感。增強了人們在休閑活動中的互動性和共時性,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多媒體化、網絡化的主要特征。便捷高效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強化了城市的現代氣息。
美觀、易識別、富有生機和趣味性的城市景觀構成的開放空間,使人們可以在輕松隨意的氣氛中享受到現代城市生活的樂趣。
4、整體觀下的城市景觀系統化、網絡化、有機化建設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整體觀念下進行城市的設計和建設工作。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間,合理規劃、整合各項資源,使城市景觀更加立體化、人性化。有效組織城市交通網絡、商業休閑、居住生活空間等不同功能體,為市民和游客創造一個安全、舒適、高效的城市生活體驗系統,是獲得高品質城市生活體驗的基本保證。而高質量、多樣化的城市公共空間,必然為城市帶來高素質的人才和充足的發展資金,促使城市經濟獲得長期持續的發展和繁榮。
總論:知識經濟時代,建立在電子技術基礎之上的文化、信息、資金流動上的經濟發展,是維持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素,城市景觀與形象成為重要的競爭資源,它向世人展示城市的品味和層次;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高新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知識和資金在城市的集聚帶來城市經濟的繁榮,促使城市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知識經濟時代下的城市景觀將更加簡潔高效、特色鮮明。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710 文獻標識碼:A
二十一世紀作為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一時期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會接受新的挑戰。能夠快速適應知識化社會的,將會得到快速的發展;不能夠適應知識化社會的,將會阻礙其發展。新時期可持續發展作為每個國家和民族面臨的重大問題,受到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因此,加強新時期知識化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持。
一、提高知識經濟的社會成份
(一)知識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研究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和資源特征,能夠提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對提升社會各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工業經濟范疇內,它是通過資源掠奪的形式來發展經濟的,人們將地下蘊藏的煤礦、石油、地下水等自然資源,用作人類經濟發展的原料和墊腳石。而各類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人類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越來越糟糕。而只是經濟一方面能夠有效的節約各種礦產資源和自然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實施生態工業等生產方式,既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又能夠促進環境保護,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提高知識經濟成份的關鍵。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成份提升的重點,首先是要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來提升知識經濟成份。這是由于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第一產業和主要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產業、生命科學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等。這些高新技術產業對于提升知識經濟轉化,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重收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要重視知識應用和創新能力的研究。在改造傳統工業發展不足的基礎上,通過知識經濟來創新產業形勢,實現知識經濟帶動傳統工業發展的目標。因此,發展知識經濟產業,重點需要在知識轉化上努力,提升知識的有效轉化程度。其次,加強對傳統工業產業的知識化升級和改造。再次,加大對傳統服務業的知識化改造,提升知識網絡化和生產科技化的水平。
二、知識轉化與可持續發展要遵循知識經濟的原理
消費與生產是兩個互相聯系的有機體,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效地減少資源的過度開采,構建節能社會,是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大對知識經濟的研究,并做好生產、分配、消費三者的辯證思考,為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如果社會生產的傳統觀念不能夠及時轉變,仍然實施傳統的工業經濟生產背景下的,大批量生產方式,肯定會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對構建節約型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通過對之前幾十年中國工業發展歷程的分析,我們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受到生產決定消費這個觀念的影響。在生產的過程中,為了達到高產值、高產量的目標,不斷的加大生產的力度,最終因為市場和消費數量問題,造成貨物的擠壓,產品的浪費。
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加大對消費和生產兩者關系的研究,提升產品的有效銷售水平,實現產品生產的最佳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樹立新的消費觀念,提升知識經濟的創新性
在生產和消費領域,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念,即:工業經濟生產背景下的生產與消費觀、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與消費觀。工業經濟時期的生產與消費觀是全力生產、全面消費;而知識經濟時代的消費觀是適量生產、有效消費。在傳統工業時代,經濟和工業發展的目標,是最大程度上通過獲取自然資源,提升工業的利潤。所以,工業時代的生產,鼓勵無節制的產品消費。這是因為社會的消費數量越多,工業生產企業所獲得利潤就越大。同時,傳統工業對礦產資源的掠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較大。通過不科學的方式來提升產品的消費數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經濟增長的程度,但是這種經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瘋狂開采、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為代價的,這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四、加大人口增長速度的科學控制
在知識經濟時代,通過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提升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化的程度,通過開發人們的智力資源,既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口的數量了,又能夠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可持續發展的計算方程我們得知,人口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指數成反比。因此,通過科學地控制人口的增長,能夠有效地提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數。并且,人作為社會和自然界的主體,在人類智力、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人類利用科技發展經濟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提升人們的知識水平。因此, 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 減少資源浪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根本的途徑是通過提高人口素質,來提高人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五、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動力是知識向生產力轉化的程度。因此,需要通過加大知識經濟的研發和生產轉化,來提升知識經濟的社會化程度,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2011秋2班)
參考文獻:
[1]薛艷芳,論企業管理新理念——知識管理 [J]. 現代商貿工業, 2009.07.
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越來越清晰,知識經濟的顯性化是其最為重要而明顯的特征之一。知識經濟的出現向我們準確地展示了,社會經濟領域中知識的強大功能和作用,在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化交織作用下,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信息管理的社會功能實現的重要途徑,作為社會發展的活躍因素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這是我們必須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
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就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其主要標志是:第一,它以知識、智力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并如同勞動力和生產資源一樣直接存在;第二,在經濟生產發展過程中,知識可以形成產業經濟,及以高科技產業為標志的產業化經濟。作為信息經濟的高級階段,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經濟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的趨勢,是當今時代經濟特征的正確概括。
1.知識經濟的本質在于知識經濟化、經濟知識化和知識產業化基礎上的知識經濟一體化。也就是說,通過知識、信息和經濟的緊密關聯、彼此滲透、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過程,使得經濟的知識化趨向更加明確、知識和信息的經濟功能日益明顯,知識因素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高的程度參與并融人經濟活動中,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就是網絡經濟,知識經濟就是數字經濟,知識經濟就是在線經濟,知識經濟就是社會因素相平衡的新型經濟。
2.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發展機制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己經開始積極關注知識經濟,德魯克認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職能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質的生產和分配”。喬·吉拉德指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作用和功能,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合理交流和傳遞,離不開對知識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服務,對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發展機制之一。
由此可見,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其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在知識經濟時代所擔負的歷史責任無比重大。
二、圈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新環境
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特征中最為明確的就是知識和信息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和主要資本,知識和信息的管理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因此,圖書館在變革中的信息服務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成為聯結信息管理大系統與社會發展大系統的中介和橋梁。
1.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內容更加豐畜、層次更加多樣、手段更加合理,知識管理和服務發展成為信息管理和服務領城中的熱點和亮點。
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在信息管理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知識管理凸顯信息資源中知識的強大功能,圖書館如何開發、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識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焦點,知識管理將信息管理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圖書館工作者,必須奮發學習,博學多能,努力工作,與時俱進。在對知識作為信息的管理,即知識交流管理,通過對知識的傳播、消費、吸收方式的評價、選擇和運作,發揮各種類型知識管理工具的作用,保證知識“廣、快、精、準”的有效利用,更好地為讀者,為社會服務。
2.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的信息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理性化、經營市場化、集約化的趨向進一步明確,智慧型知識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社會信息產業的“朝陽”產業。
知識經濟它包括了人類發明和發現的所有知識—科學技術、管理科學、人文科學、行為科學的知識,是相對于物質和財富而言的人類智能活動的結晶,是借助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和信息基礎設施加以有效傳遞和交流的知識信息。顯然,這里的知識就是指與特定需求相接的,建構在一般信息概念之上的高層次信息。知識經濟時代帶給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機會。伴隨著信息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理性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市場化的趨向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智慧型知識產業必將成為社會第三產業中的新的產業組織形式,而且一定會成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產業,成為其中最為耀眼的新星。
三、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發展對策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大格局,面對不斷變革的社會信息大環境,圖書館工作者的唯一選擇就是——正視現實,回應挑戰。圖書館管理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和制定出準確而實際的對策,以進一步適應知識經濟對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更高要求。
1.更新管理和服務觀念。
由于傳統的信息管理和服務中知識管理和服務井未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因而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人員必須首先形成新的管理和服務觀念,突出現代信息管理的知識性特色。通過有效收集和分析社會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從中萃取與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緊密關聯的適時性,發展性,功能性知識信息,真正服務于現實的社會經濟活動。突出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的知識性特色,也就是要在加強信息的知識內涵的認識和分析的基礎上,加強對知識、知識信息及其交流的社會組織體制、內在結構特點、具體活動方式的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具體運用于知識管理和服務之中。
對于信息管理和服務來講,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至為緊要的就是要確立知識管理和服務在信息服務中的地位,形成科學的知識價值觀和知識創新觀,并以此形成服務為本、面向社會、注重效應、追求卓越的知識管理和服務思路。所謂知識創新觀,即以知識和信息等智力要素作為創新資本,科學匯集,合理組織,有向分流,有效分析知識和信息資源,把知識管理和服務作為促進知識增值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聯系,并賴以形成不斷提供,相互交換知識信息的社會知識大同盟,專門性知識管理和服務機構,將成為社會知識大同盟中的關鍵性配置力量。 轉貼于
2.強化管理和服務功能。
要把握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確立知識管理和服務在信息管理和服務中的地位,需要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知識經濟向我們昭示,外延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內涵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知識和信息積累的時代已經結束,知識和信息開發的時代已經到來;傳播技術時代已經結束,高新技術時代已經到來,單一功能時代已經結束,綜合化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復雜的框架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特征更加突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第一,知識存儲器功能。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以有效儲藏并形成快捷,方便,多途徑的檢索機制,成為“人的外腦”。第二,知識集成者功能。即在社會范圍內的知識和信息大量積累和有序化組織的基礎上,融人知識管理人員的智慧,使原有知識和信息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凝結為針對性更強,適應性更強,功能性更強的知識和信息。第三,知識交流機功能。主要以網絡為條件和基礎,通過知識的交流和聯結將相關人群有機地聯系起來成為特定的知識共同體,以期人們在相互交流知識盅得到發展的新機會。第四,知識導航員功能。即運用計算機系統,數據庫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內容分析,多元統計,人工語言,搜索引擎等支持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知識定位系統,知識獲取系統和知識反饋系統于一體的“知識導航儀”。第五,知識加油站功能。即力圖建立超越傳統信息系統的具有戰略性地位的管理知識系統,以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種方法,確保知識的公開性,可獲得性和開發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和服務的上述社會功能,為各類圖書館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陳.構建企業信息服務平臺的選擇途徑[J].情報資料工作,2003.270一72頁.
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越來越清晰,知識經濟的顯性化是其最為重要而明顯的特征之一。知識經濟的出現向我們準確地展示了,社會經濟領域中知識的強大功能和作用,在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化交織作用下,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信息管理的社會功能實現的重要途徑,作為社會發展的活躍因素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這是我們必須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
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就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其主要標志是:第一,它以知識、智力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并如同勞動力和生產資源一樣直接存在;第二,在經濟生產發展過程中,知識可以形成產業經濟,及以高科技產業為標志的產業化經濟。作為信息經濟的高級階段,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經濟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的趨勢,是當今時代經濟特征的正確概括。
1.知識經濟的本質在于知識經濟化、經濟知識化和知識產業化基礎上的知識經濟一體化。也就是說,通過知識、信息和經濟的緊密關聯、彼此滲透、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過程,使得經濟的知識化趨向更加明確、知識和信息的經濟功能日益明顯,知識因素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高的程度參與并融人經濟活動中,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就是網絡經濟,知識經濟就是數字經濟,知識經濟就是在線經濟,知識經濟就是社會因素相平衡的新型經濟。
2.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發展機制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己經開始積極關注知識經濟,德魯克認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職能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質的生產和分配”。喬·吉拉德指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作用和功能,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合理交流和傳遞,離不開對知識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服務,對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發展機制之一。
由此可見,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其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在知識經濟時代所擔負的歷史責任無比重大。
二、圈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新環境
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特征中最為明確的就是知識和信息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和主要資本,知識和信息的管理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因此,圖書館在變革中的信息服務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成為聯結信息管理大系統與社會發展大系統的中介和橋梁。
1.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內容更加豐畜、層次更加多樣、手段更加合理,知識管理和服務發展成為信息管理和服務領城中的熱點和亮點。
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在信息管理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知識管理凸顯信息資源中知識的強大功能,圖書館如何開發、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識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焦點,知識管理將信息管理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圖書館工作者,必須奮發學習,博學多能,努力工作,與時俱進。在對知識作為信息的管理,即知識交流管理,通過對知識的傳播、消費、吸收方式的評價、選擇和運作,發揮各種類型知識管理工具的作用,保證知識“廣、快、精、準”的有效利用,更好地為讀者,為社會服務。
2.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的信息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理性化、經營市場化、集約化的趨向進一步明確,智慧型知識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社會信息產業的“朝陽”產業。
知識經濟它包括了人類發明和發現的所有知識—科學技術、管理科學、人文科學、行為科學的知識,是相對于物質和財富而言的人類智能活動的結晶,是借助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和信息基礎設施加以有效傳遞和交流的知識信息。顯然,這里的知識就是指與特定需求相接的,建構在一般信息概念之上的高層次信息。知識經濟時代帶給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機會。伴隨著信息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理性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市場化的趨向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智慧型知識產業必將成為社會第三產業中的新的產業組織形式,而且一定會成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產業,成為其中最為耀眼的新星。
三、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發展對策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大格局,面對不斷變革的社會信息大環境,圖書館工作者的唯一選擇就是——正視現實,回應挑戰。圖書館管理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和制定出準確而實際的對策,以進一步適應知識經濟對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更高要求。
1.更新管理和服務觀念。
由于傳統的信息管理和服務中知識管理和服務井未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因而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人員必須首先形成新的管理和服務觀念,突出現代信息管理的知識性特色。通過有效收集和分析社會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從中萃取與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緊密關聯的適時性,發展性,功能性知識信息,真正服務于現實的社會經濟活動。突出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的知識性特色,也就是要在加強信息的知識內涵的認識和分析的基礎上,加強對知識、知識信息及其交流的社會組織體制、內在結構特點、具體活動方式的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具體運用于知識管理和服務之中。
對于信息管理和服務來講,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至為緊要的就是要確立知識管理和服務在信息服務中的地位,形成科學的知識價值觀和知識創新觀,并以此形成服務為本、面向社會、注重效應、追求卓越的知識管理和服務思路。所謂知識創新觀,即以知識和信息等智力要素作為創新資本,科學匯集,合理組織,有向分流,有效分析知識和信息資源,把知識管理和服務作為促進知識增值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聯系,并賴以形成不斷提供,相互交換知識信息的社會知識大同盟,專門性知識管理和服務機構,將成為社會知識大同盟中的關鍵性配置力量。2.強化管理和服務功能。
要把握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確立知識管理和服務在信息管理和服務中的地位,需要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知識經濟向我們昭示,外延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內涵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知識和信息積累的時代已經結束,知識和信息開發的時代已經到來;傳播技術時代已經結束,高新技術時代已經到來,單一功能時代已經結束,綜合化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復雜的框架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特征更加突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第一,知識存儲器功能。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以有效儲藏并形成快捷,方便,多途徑的檢索機制,成為“人的外腦”。第二,知識集成者功能。即在社會范圍內的知識和信息大量積累和有序化組織的基礎上,融人知識管理人員的智慧,使原有知識和信息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凝結為針對性更強,適應性更強,功能性更強的知識和信息。第三,知識交流機功能。主要以網絡為條件和基礎,通過知識的交流和聯結將相關人群有機地聯系起來成為特定的知識共同體,以期人們在相互交流知識盅得到發展的新機會。第四,知識導航員功能。即運用計算機系統,數據庫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內容分析,多元統計,人工語言,搜索引擎等支持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知識定位系統,知識獲取系統和知識反饋系統于一體的“知識導航儀”。第五,知識加油站功能。即力圖建立超越傳統信息系統的具有戰略性地位的管理知識系統,以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種方法,確保知識的公開性,可獲得性和開發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和服務的上述社會功能,為各類圖書館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陳.構建企業信息服務平臺的選擇途徑[J].情報資料工作,2003.270一72頁.
1新經濟——知識經濟時代主要特征
1996年初,世界經合組織在發表的一份年度報告中稱:“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簡稱“知識經濟”,這便是廣為關注的“知識經濟”的由來。提出“知識經濟”是因看到知識與技術在現代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體現了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知識”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從目前國際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看,知識經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1信息化
一般而言,信息是指從客觀世界獲得的新知識或者是對客觀事物發出的新要求,因此,信息是知識經濟的血液和神經。信息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體產業,其四大支柱是計算機、通信、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它們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可以說,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現代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體現,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1.2網絡化
互聯網迅速發展,人們可高速、互動傳遞信息,大量生產和生活活動均可在網絡上進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有人預言,這種提高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1.3軟件化
軟件泛指電腦的程序、運行時所需數據以及與程序有關的文檔資料。傳統產品可通過各種應用軟件開發來提高其現代科技含量,高技術產品更離不開軟件的開發和應用,知識經濟能充分體現出知識的價值,最明顯的是離不開高素質的軟件開發人才。總之,軟件開發及其廣泛應用于各類高技術領域,最能體現高素質人才的創造性及對生產的巨大作用。
1.4知識資本化和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科學、技術、高級管理等)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分配的主要依據。在人力資源會計中,就企業財富增加而言,“物力”在于其價值轉移,“人力”在于其價值創造,知識產品,應當視為與實物資本所有者一樣享有收益索取權,即知識資本化。知識經濟對知識、智力、無形資產投入將起決定作用,當今,美國眾多高技術企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資產的60%,便是很好的證明。
1.5經濟決策知識化
知識經濟的決策必須科學化和民主化,一定要體現現代知識的宏觀調控作用。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技術創新,依靠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科技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應用于生活的速度大大加快,據統計,一項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在19世紀為10年,20世紀50~60年代為1~3年,90年代為數天,而21世紀則可能為數小時。
1.6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虛擬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經濟活動通過數字化和網絡化來實現,全球空間變小而成為“地球村”,各個國家相互協作加強將使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時,通過信息處理可虛擬市場、虛擬現實,比如虛擬銀行等。
可見,在知識經濟發展中,主要的資源和生產要素,不是資本、土地和一般勞動力,而是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它們推動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其實質是高素質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還不到30%,而發達國家一般在60~80%,足見我國在以高技術為主導的知識經濟中落后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知識經濟時代必須有足夠掌握現代高技術的人才,因此,加速培養優秀人才,并充分發揮各類高素質人才資源的作用,已是我國在新世紀的重大發展策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
2新背景——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
改革開放20多年的成功實踐,我國已走完西方國家200年的路程,步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現在我國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年GDP已過兩萬億美元,,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鋼、煤、水泥、化肥等)居世界第一位,外匯儲備居第一位,這為我國新世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但是,必須清楚看到,中國經濟總量只為美國的1/9,日本的1/4,同時,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許多工農業產量雖居世界前列,但人均產量和產值還很低,傳統產業低技術層次還普遍存在,高技術產業尚在崛起之中。在今后經濟發展上,從國內供給方面,在資源上已無太多資源可挖,從國內需求看,大多數領域已結束短缺經濟時代,盲目的數量重復擴張型發展已無多少市場空間。從國際經濟發展形勢看,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發達國家已進入高技術產業調整階段,它是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即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同時,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大轉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我國已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這種發展戰略新形勢下,如何認識知識經濟的發展?如何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將事關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3新措施——加速我國人才培養的策略
認識知識經濟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是為了抓住戰略機遇期,與時俱進,有所作為,加快發展。知識經濟是現代“新型經濟”,所需人才也是“新型人才”。只有大量高素質人才資源,才能加速發展知識經濟,才能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
面對我國技術人才現狀,要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加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好現有人才是當務之急。由于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非本文所能詳述,只就相關問題提出探討。
3.1進一步改革高等教育體制,適應知識經濟發展需要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總體水平還較低,其一,就業人員中,專業人才僅占從業人員的5.5%,不及發達國家的1/4,高校在校生只及美國的1/2左右。其二,現行高教體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確定的,主要服務于傳統工業社會,缺乏市場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從國際上看,多數發達國家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在60~70年代均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80年代后開始進入普及化階段,而我國高等教育長期處于“精英培養”階段,從1999年擴招后,至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才達到21%,且地區發展不平衡。為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盡快構筑高教大眾化仍至普及化的長期發展模式,是二十一世紀我國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應著力抓好三個方面:在高教體制上,加速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促進高教大眾化、普及化的進程;適應市場經濟,多層次培養人才;參考國際培養體制,提高創新模式。
3.2高質量高校師資是人才培養的基石
高校大眾化過程,校舍、信息化設備等,只要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及必須資金,是易于解決的,難點是解決高質量師資問題。目前高學歷師資比例少、職稱比例失調、地方院校待遇較低等,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有的院校或系,教師與學生之比達到1:20以上,遠遠超過1:14的正常比例。國際一流大學的師資結構為倒金字塔形,即多數教師應具博士學位,而我國高校,具博士學位教師僅占專任教師的比例明顯偏低,就連碩士學位的教師還不占多數,有的是本科畢業生在唱主角。隨著商品房、醫療改革的推進,高校已無相關福利可言,缺乏引進和穩定人才的吸引力。根本出路在減少不必要的擴大規模投資,重點解決教師的必要待遇和教學、科研等條件。
3.3改革職稱評定制度,加速選拔人才
高校應向中科院學習,強化崗位聘任,不搞形式上的聘期,改革評審制度。建議各個省對一般本科院校只把關正教授評審,對副教授評審由各校根據省文件進行評審。對碩士評中級職稱可在1~2年內評定。各校有了上述自后,便可不定期的“破格晉升”優秀人才,更好地激勵年青人才成長,盡快造就大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科技創新領頭人,以彌補人才“低谷期”的斷層局面。
3.4改變人才流動的有關約束,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
由于面臨經濟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發展的嚴峻形勢,急需大量高科技人才是當務之急,充分利用好國內外現有人才是解決人才“低谷期”的有效途徑。眼前大量人才出國、內地人才東南飛、企業人才頻繁跳槽、學非所用浪費人才等普遍存在,反映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的突出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流動是必然趨勢,由于企業、公司及跨國企業用人的機制變化,必然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加速和完善人事是促進“社會人”流動的橋梁。改革的措施,除國家公務員、軍事院校和機關及特定單位外,對大專畢業生、碩士生及博士生應實行人事制度,人事、戶口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個人與用人單位只簽訂聘用合同,這樣,高素質人才的流動約束便可解決,單位要穩定人才,只有創造條件并使人才發揮作用才行,而行政干預手段是無能為力的。
3.5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構筑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制
隨著科技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知識老化”的周期明顯縮短。據統計,大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中,繼承性只占10~15%,工作中獲得的現代知識占85~90%。面臨國際交流及高技術不斷發展,任何專業人員,不很好地掌握外語,將成為現代“啞人”,不會應用計算機技術,將會帶上“科盲”帽子,不注意溝通獲得新信息,只會仰天長嘆,失業會遲早到來,何談事業有成。因此,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終身職業”的時代已宣告結束。建立和完善輻射到全國的終身教育網絡,自覺更新知識,是保證適應新時代、提高人才素質的長期戰略任務。
4結語
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在創新、應用新知識的能力上,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高等教育大眾化起步較晚,如何加速培養現代化人才和合理而充分地使用現有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國今后發展的首要戰略,應引起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陳幼松.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N].光明日報,1998,5,26
[2]湖北省通信學會.知識經濟與信息化[J].學會簡訊(內刊),1998,3.
[3]易杳等.中國渴求知識時代[J].瞭望,1999,12.
[4]周大平.科教興國:創新是重中之重[J].瞭望,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