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14:52: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際經濟學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b)-0127-02
高等數學相對于初等數學而言,研究的對象和方法顯然都要復雜得多。很多定義、定理、證明、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非常強的邏輯性。對剛剛步入高等學府的大學生來說,意味著思維方式的轉變,很多學生不適應,于是很容易對學習高等數學這門學科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而且對于較接近實際的問題,學生更是覺得無從著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成功的教學就是不斷激發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它是消除學生厭學、恐懼心理,提高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無窮級數作為高等數學中相對獨立的章節,在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中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但是無窮級數的概念,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用實際生活中生佑腥さ氖道引出無窮級數的概念,引導學生建立起無窮級數的概念,并對此概念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將文科學生所擅長的形象思維與數學概念、定理中的形象因素結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1 實例引入,巧設疑問
芝諾提出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幾個悖論――兩分法悖論、阿基里斯悖論、飛矢不動悖論和游行隊伍悖論,其中阿基里斯悖論在無窮級數教學時是多數教師普遍引用的教學實例[1-2]。但這個例子對于經管類這種文科專業的學生來說不但趣味性不強,并且難懂。不如舉一個經濟學中的有關實例作為引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引例:每當經濟陷入低潮,國民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時,國家總會采取一些積極的經濟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的發展,通常國家采用最多的是兩項政策:銀行降息和擴大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那么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拋出實例:如襄陽市政府在經濟上投入1億元人民幣以刺激消費,據以往消費習慣的統計數據看,襄陽市的每個經營者和每個居民都將自己收入的20%存進銀行,消費掉剩下的80%。那么這筆投資會帶動多少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
分析:從最開始的1億元,初次消費了0.8億,而產生的0.8億消費又成為別的企業及個人的收入,他們又消費掉其中的80%,即消費了0.8*0.8億,如果按照這種情況消費下去,那么由最初的1億元投資引起的消費金額就構成一個等比數列:
這是個無窮多個數相加求和的問題,那么這無窮多項相加求和是否有意義?若有意義,又該怎樣判斷及求和呢?
2 建立概念
初等數學中,我們只會計算有限個數的和,學生不但不會計算無窮多個實數的和,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無窮多個數的和。對他們來說,無窮多個實數的和是一個全新的、未知的概念。要引導學生發現這個新概念其實并不是孤立的,它與我們已知的有限個數的和緊密聯系著。最終,我們發現由有限個數的和轉化到無窮多個數的和可以借助上冊內容中的極限這個工具來實現。由此引出無窮級數的定義。
定義:給定一個數列則由這數列構成的表達式叫做無窮級數。[3]
稱作無窮級數的部分和。則為級數的部分和數列。 若,則稱級數收斂,這時極限叫做無窮級數的和。若不存在,稱無窮級數發散。
由剛才的定義可知,只有當級數收斂時,無窮多項的和才有意義,而且這無窮多項的和就是無窮級數的部分和數列的極限。
3 回顧講解實例
4 設置懸念,引出新內容
通過定義,容易得出結論:若一個級數
收斂,其一般項必滿足條件。反過來,若,那級數是否一定收斂?下面的例子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例:判斷調和級數的斂散性。
很多同學直覺上覺得這個級數是收斂的,但事實上,這個級數很難用級數收斂的定義來判斷它的斂散性,從調和級數的形式來看,我們求不出它的部分和。那么除了用級數的定義來判斷級數的斂散性,還有什么其他判斷級數收斂性的方法?這樣就適時地拋出了這個問題,讓學生期待下節課學習其他判斷級數收斂性的方法。
顯然產生矛盾,因此調和級數并不像直觀感覺的那樣,實際上調和級數是發散的,它是目前已知發散最慢的無窮級數,它的前1億項的和約為21,前1萬億項的和約為28。
5 結語
也就是說只是級數收斂的必要條件。那么請同學們思考級數收斂與否,是否與級數一般項趨近于0的速度快慢有關呢?從而為下節內容中講正項級數的比較審斂法做好鋪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設置問題,用與學生專業背景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及與直覺不同的實例引導學生去思考,通過分析討論解決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運用微、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關系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1課程理論體系龐大,眾多理論派別林立
從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主要研究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說明國際貿易的起因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依據。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外匯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與政策、國際貨幣制度等。微觀部分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諸多理論內容,宏觀部分中的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內容更是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流派。
1.2國際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
國際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由各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兩個特點使得數學在應用到國際經濟學中去的時候,能夠抽象地表述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國際經濟學中大量采用了數學模型的論述方式,這自然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高等數學知識。
1.3國際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
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常常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同時開設,這就使得國際經濟學教學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財政、金融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暫時并不熟悉,由此也給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2.當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2.2學生對數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難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大量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其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經濟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標、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是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和其經濟學涵義相聯系,從而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2.3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目前國內高校通常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對成熟理論體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即使是被認為完善的理論也需要國際經濟現實的驗證,因此,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也難以增強學生用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21寫作秘書網
面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矛盾,加強低碳經濟相關的理論與價值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在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背景下,低碳經濟被適時提出。英國政府于2003年發表了《能源白皮書》,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這是“低碳經濟”概念首次被談及,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熱烈的討論浪潮。歐盟、美國以及日本等多個國家紛紛運用不同手段從多方面入手進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經濟建設行動。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發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線圖”達成后,國際社會開始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相關理念。可預見的是,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的必然。
二、低碳經濟研究概況。低碳經濟的具體特征首先是經濟性,低碳經濟必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機制與基本原則來發展;其次是目標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最后是技術性,通過不斷地提升技術水平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從目前來看,圍繞這一目標,國際上已經開展了系統地研究,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碳減排的經濟風險分析以及碳減排對策研究等。其中,不僅有理論的探討,也有實踐的經驗總結,但是對于支撐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探討與總結。
三、低碳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價值。低碳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促進了消費方式的轉變。低碳經濟有關理論能夠化解“刺激消費”與“低碳經濟”之間的矛盾問題。當前國際市場的消費主力軍是發達國家以及發達地區的居民,消費也從以往的生存需求而轉變為享受性消費。如果未來仍然用物質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勢必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現有資源也會產生更大的消耗,其直接后果就是對經濟發展的毀滅性傷害。而低碳經濟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方式的改變,低碳經濟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從過度物質消費逐步地轉移到精神消費上來,讓精神消費與智力投資成為新一代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二)豐富了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低碳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一些工具,如碳交易、碳期貨、碳貨幣、碳貿易以及碳關稅等。這些概念雖然還并不完善,但已經被納入了國際貿易、金融學等學科的重點內容。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的復雜性,使得經濟學家不得不對風險、不確定性以及貼現等一些最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再次審視,需要重新界定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分析概念。
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運用微、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關系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1課程理論體系龐大,眾多理論派別林立
從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主要研究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說明國際貿易的起因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依據。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外匯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與政策、國際貨幣制度等。微觀部分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諸多理論內容,宏觀部分中的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內容更是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流派。
1.2 國際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
國際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由各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兩個特點使得數學在應用到國際經濟學中去的時候,能夠抽象地表述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國際經濟學中大量采用了數學模型的論述方式,這自然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高等數學知識。
1.3國際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
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常常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同時開設,這就使得國際經濟學教學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財政、金融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暫時并不熟悉,由此也給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2.當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2.2學生對數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難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大量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其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經濟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標、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是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和其經濟學涵義相聯系,從而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2.3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目前國內高校通常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對成熟理論體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即使是被認為完善的理論也需要國際經濟現實的驗證,因此,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也難以增強學生用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基礎,通過技術革新、制度完善等多種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減少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協調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不僅能夠實現環境保護目標,還能夠有效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理論基礎
(一)經濟學方面
通過對早期經濟學思想進行深人分析和研究,不難發現,其中,都蘊含著低碳經濟思想。大多數人認為經濟學僅關注國家(}DP,其實不然,經濟學還兼顧世界經濟、人類未來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經濟學中,充分體現了低碳經濟思想。
(二)其他學科方面
低碳經濟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生態、循環、綠色及低碳經濟,而其中,每一個方面又由多個學科構成,例如:生態經濟包括生態學、經濟學,針對生態、經濟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有效整合。低碳經濟的四個方面都能夠充分體現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井全面、系統的為現代經濟發展做出指導,基于此,相關學科在很大程度上為低碳經濟奠定了基礎。
(三)氣候、資源環境經濟學。
從氣候經濟學角度而言,《氣候經濟學》中,已經明確闡述了氣候與經濟之間存在的關系,且溫室效應的出現,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另外,資源環境經濟學明確提出人類協調經濟與環境的發展,促使世界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且能夠保護自然資源環境,且資源環境經濟學針對排污指標轉讓的金額也做出了明確規定,低碳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環境經濟學基礎之上的。
三、低碳經濟經濟學價值具體表現。
(一)有效緩解國際經濟合作矛盾,健全國際經濟學體系
近年來,經濟學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國際經濟合作理論進行全面、系統的讓釋,而最終都將國際經濟合作作為基礎,井以國際經貿為主要方式,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國際合作能夠有效整合資源,謀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環境問題,特別是當下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導致環境問題日益惡化,且CO2等溫室氣體自身具有流動性,給全球環境都造成了一定影響,而低碳經濟中,的思想、觀念能夠有效緩解國際經濟合作產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經濟不僅立足于國際經濟,還放眼于全球經濟,基于此,將低碳經濟融人到國際經濟學領域當中,十分必要,更能夠體現其價值。
(二)發展自身全面優勢,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工業時代前,經濟發展緩慢,產生的環境污染也較小,生態系統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確保經濟、生態環境及社會和諧發展,然而,工業革命后大量機器等生產設備參與經濟發展,導致溫室效應,生態系統無法承受重負,使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井對人類身心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傳統經濟學理論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經濟活動發展需求,而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等經濟理論能夠更好地為現代經濟活動指明方向,井為促進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還體現其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轉變,從而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
(三)妥協或是你經濟學內容,促進消費模式轉變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4.處理好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不同高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高等數學等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課程,而國際經濟學又是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在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國際經濟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認識到國際經濟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量及其開課時間等進行科學安排,對于學生已經修過的課程的知識點要加以回顧,對于學生尚未修過的其他專業性課程的知識點要予以介紹,以體現學科之間的承接性和過渡性,并不斷幫助學生去認知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
5.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案。作為一門對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如何處理好理論模型和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專業方向以及學時安排等具體情況加以區別對待。例如,對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班級,應根據其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等有所選擇地講解模型,并著重講解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班級,在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著重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使其理解數學模型的假設前提、論證過程和經濟含義等。學以致用!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認識現實中的國際經濟問題,然后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并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處理好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不同高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高等數學等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課程,而國際經濟學又是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在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國際經濟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認識到國際經濟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量及其開課時間等進行科學安排,對于學生已經修過的課程的知識點要加以回顧,對于學生尚未修過的其他專業性課程的知識點要予以介紹,以體現學科之間的承接性和過渡性,并不斷幫助學生去認知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 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案。作為一門對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如何處理好理論模型和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專業方向以及學時安排等具體情況加以區別對待。例如,對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班級,應根據其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等有所選擇地講解模型,并著重講解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班級,在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著重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使其理解數學模型的假設前提、論證過程和經濟含義等。學以致用!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認識現實中的國際經濟問題,然后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并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引言
在低碳經濟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人對低碳經濟理念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而加深對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的研究,并且了解有關理論的經濟學價值,則有助于堅定人們發展低碳經濟的信念。因此,有必要對低碳經濟的有關理論和經濟學價值展開分析,以便更好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分析
(一)經濟學理論
從經濟學研究歷史上來看,政治經濟學研究學者西蒙曾經指出,財富是使人們獲得物質性度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人類物質享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政府成立的目的不僅僅是進行財富的累積,更是為了使所有公民享受物質生活。這一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為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眾多綜合性經濟學理論中,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是四大經濟學體系,都需要利用生態學規律和理論進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運作的引導。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從三高一低轉換為三低一高的運作模式,可以實現資源高投入及高效率向低投入和低效率的轉變,并且實現高排放到低排放的轉變。而這些新世紀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就是低碳經濟的主導思想。
(二)能源學理論
世界上的能源數量顯然是有限的,但是經濟發展卻會進行能源的不斷消耗。所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出現了能源不足的問題。改變能源利用方式,從而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才能夠使人類社會的發展情況得到改善。正是遵循這一能源學理論,低碳經濟才取得了發展。通過對廢棄物二次利用情況給予充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連續的動力,并且也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學理論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低碳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以低碳為重點,需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貫徹低碳環保理論。因為,經濟的發展將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忽視環境因素進行經濟的發展,將導致環境壓力不斷增加,并且使環境污染不斷加速,從而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所以,想要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到保護,還要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環境學理論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理論,其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二、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解讀
(一)使傳統經濟內容學得到了豐富
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碳貨幣、碳關稅、碳交易和碳期貨等概念得以出現。隨著低碳經濟理論發展與研究,這些概念也得到了不斷豐富,從而成為了相關學科的研究重點。就目前來看,國際貿易和金融學等經濟學科都對低碳經濟理論及概念進行了研究。而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該類問題的處理十分復雜。通過對最基本和最常見的經濟學概念展開分析,則能夠重新進行傳統概念的界定,從而為經濟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傳統經濟學內容,從而推動力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二)使經濟學體系構建得到了完善
就現階段而言,低碳經濟及相關理論已經被納入到了國際經濟研究中,從而使有關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得到了拓寬。從理論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為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所以國際經濟學的發展能夠使經濟學得到進一步延伸,并且使其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而對國際經濟學展開研究,最大的目標就是利用有關理論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通過使國家的國際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則能夠完成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貿易和金融體系的建立。因此從國際經濟學角度來看,其會被劃分成多個部分。將低碳經濟理論融入國際經濟學研究,則能使國家之間的經濟協作得到加強,繼而使其成為真正的國際經濟學。
(三)使新型消費方式得到了推廣
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使得低碳經濟與“刺激消費”的不協調關系得到了妥善處理。從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發達國家的居民將成為消費的主要全體,而這些人的消費方式已經開始轉變,即逐步完成從生存消費到享受消費的過渡。在這種情況下,持續進行物質消費刺激,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更加嚴重,并且將導致能源遭到過度消耗。而這樣發展經濟,將導致經濟出現毀滅性的發展趨勢。低碳經濟理論的出現,則使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再次轉變,從而使人們由物質消費轉變成精神消費,繼而使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動力。
(四)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途徑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和能源的不斷減少,人們對環境問題也越發重視。而想要實現環境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使人類的發展受到了困擾。低碳經濟理論的出現,則為豐富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措施。利用界定產權的相關方法,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交易過程中的各項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縮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機制的作用則十分有限。此外,在處理無法界定產權的溫室氣體排放治理問題時,也可以采取碳交易、碳關稅和談貿易等低碳經濟相關辦法,從而使環境問題得到進一步接近。因此,在對國家與國家的環境問題進行處理時,通常需要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
三、結論
總之,為加強環境保護,我國還應該堅持發展低碳經濟,以便使經濟發展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得到解決。為達成這一目標,在發展工業經濟的過程中還要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便通過不斷嘗試新的發展途徑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