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4 15:07: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學實踐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個人需要反思,一個國家需要反思,一個民族也需要反思,歷史需要反思,現實需要反思,有無反思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是否能可持續進步發展、能否強盛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談的就是從品德、修養方面進行反思的問題。其實,一個人無論干什么事情,無論什么時候都應具備一種反思精神。做為一名教育者,肩負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尤其更應具備反思力。反思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教學管理研究的過程,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針對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非常復雜,周期長,爭議多,模糊問題多,變數大,針對管理個例操作起來最難把握。教育改革這些年表面看熱熱鬧鬧,但是浮躁多,盲目多,跟風多,急功近利多,沉下心來深入地科學的反思少,結合自己校情班情學情的真正的得力的實用有效的措施少。
構建反思性科學實踐發展觀,要結合對中西方教育對比研究和中西方不同教育理論研究以及對中國各教育流派研究,反思中國教育歷史發展軌跡和教育改革的得失成敗,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梳理出自己的反思體會。要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通過學習考察,結合學校實際,在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反思,甄選、辨別,面對各種觀點,面對層出不窮的形形的教育模式,運用自己的腦髓,結合自己的實際,對實踐結果的成敗優劣,進行理性的、深刻的,全方位、多側面的思考、省悟,權衡、比較、分析、總結利弊得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分辨,是對?是錯?是真?是假?并在這之中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和體悟。以利今后揚長避短。
一、關于“教育教學模式”的反思
現今教改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新觀念層出不窮,新模式不斷翻新,各種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筍,如自主學習派研究學習派情感派管理派導學派思維訓練派……這些模式在全國各地的影響都很大,都是打破常規,銳意改革的結果。這些模式之所以形成廣泛的影響,有那么多的“追星族”,是因為這些模式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踐過程。確確實實在教學中發揮了具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們教學實踐中,學習這些模式往往并不象我們想象那般盡如人意,往往越學路子越窄,越學越不象,越學越令我們失望,原因何在?
對此我們我們要因地因人因時反思,考慮自身情況,學生情況,師資情況和各種具體主客觀條件,避免東施效顰,別人的沒學好,反而喪失了自我,失去了個性。怎樣學習,兼收異化,這個要反思。
二、對“傳統與繼承”的反思
教育改革發展中有一種不良傾向,認為改革就是要革去過去的一切,就是否定傳統的一切,似乎只要傳統的就是落后的,只要傳統的都是糟粕,只要是與傳統對著干,只要是反傳統,你就是改革的勇士,于是出現了一大批標新立異的假改革,出現了一些華而不實的、中看不中用的假冒偽劣。其實,“傳統”的東西包括“優良的”和“不良的”,我們的改革,否定“不良”的傳統,自然是對的,否定優良傳統,自然是不對的,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研究,即要分清什么是“優良”的,什么是“不良的”,是糟粕就要剔除,是精華就要繼承。也有一些在當時是正確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看已經不完全適用了,那就要加以改革,這“改革”應該是既包括“吸收”和“繼承”,又包括“剔除”與“排斥”,還包括“改造”與“完善”。對“傳統與繼承”的關系,要繼續深入反思實踐。
三、關于“一瓢水”與“一桶水”的反思
知識絕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每時每刻都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教師桶里的水必須與流動的知識江河相互聯系保持其常換常新狀態。現今有人錯把這“一桶死水”當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泉”,以為青年時代的“一桶水”一直可以用到退休而不“鎪臭”,這是誤解。由此說來,如今這“一桶水”是遠遠不能適應學生需要的,要源源不斷地吸收新知識,獲取新信息,具有較新較高的知識層面,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面對學生求知渴盼的目光,講課時才能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點石成金。目前,社會上對教師的素質產生了信任危機,根源在于教師的“那桶水”,是應試教育的水,還是素質教育的水,是儲存別人的“死水”,還是具有自己個人特色自釀自制的活水?這些要反思。
教學中,筆者曾有意識地對美國的基礎教育進行了大概的研究:美國視導和課程研究協會所提出的現代小學的六項任務,可以概括為:身體、心理、科學、社會、民主、創造。科學教育的份量一目了然。從這項研究可知,科學很重要!基于這種認識,為尋找校園發展新的增長點,作為校長,筆者結合自身學科特長與優勢,著力打造“科學”特色的校園。
在科學的理念下,筆者創立科學小組,并親自帶領教師、科學小組的孩子們通過立介紹牌、掛苗木簡介等形式,將校園西側近200米的綠色植物帶,打造為“嘉小科學植物園”,又通過增加浮游生物、移栽水生植物等方式,將行政樓下的假山小池塘打造為“模擬濕地生態系統”。用科學的眼光來詮釋校園的綠色,讓孩子們了解每一棵樹、每一株花的特點與意義,把科學課堂搬到校園里。
近幾年,本校還建立六要素校園氣象站,每天孩子們分四組對校園微環境的氣溫、氣壓、雨量、濕度、風向、風速進行觀測,并對社會公布。本校還建立了校園光伏發電站,倡導綠色能源,享受綠色生活。
“科學”軟環境的建設
本校除了校園環境融入科學,更重要的是在軟環境的建設上。作為合肥市小學科學名師工作室掛牌名師,筆者還潛心教學與教研。從2007年11月起,筆者結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致力于《小學階段開展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的策略研究》,通過8年的潛心教學與教研,漸漸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開展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的經驗與做法,從起步研究到現在的8年中,筆者邊研究邊實踐,組織學生開展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連續參加了第23屆、24屆、25屆、26屆、27屆、28屆、29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共獲得四屆全國二等獎,連續兩屆獲得全國一等獎。這在安徽省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教學中,筆者帶領科學及綜合實踐的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同一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培養學生制定行動計劃、收集第一手材料以及在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鼓勵學生“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在課外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利用課余、節假日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活動;組織學生觀察、調查、采訪,寫日記等;最后,再回到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把走向社會大課堂中調查得來的資料作較詳細的交流,以語言、文字、統計圖表、圖畫等方式來表達,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時,允許孩子們再一次動手動腦,張揚學生的個性,放飛他們想象的翅膀。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孩子們對科學有了深刻的領悟。
筆者還與教師們、孩子們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各種科技實踐活動。在課外科學實踐中,從設計、找材料、動手做、到驗證、討論總結、提高改進等過程,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活動,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本校先后開展了《十五里河環保調查》《機場驅鳥研究》《巢湖濕地調查與研究》等,課外科學實踐活動已成為學生探究的新舞臺。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問題、觀察現象、尋求答案。既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又感受了科技實踐活動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本校常規性的科學活動,有效地彌補了課堂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不足,給學生提供了更廣、更大的獲得直接經驗的空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又培養了孩子們的科學志趣。
把科普教育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中
青少年科技創新輔導工作很辛苦。要做好此項工作,作為一名校領導必須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把科普教育作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之中。同時,做好學校的科普教育、科技創新工作,需要專業知識和興趣。目前,本校是聞名省內外的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也是合肥市素質教育示范校。
作為一名校長,在認真做好學校管理、融合好學校文化、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外,抽出時間投入地做一做科學,深入地想一想科技創新,的確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筆者創設的這種改革小課堂(教學方法創新)、開辟大課堂(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的課程教法,又是科學的“小學科”,凸現“大教育”的有力實證。
一、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對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學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加強實踐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實踐技能提升,讓他們有效順應時展需要,努力提高實踐技能和人才培養質量。但目前實踐教學存在不足,制約生物科學人才培養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進和完善。
二、生物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意義
根據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需要,創新生物科學實踐教學活動,不僅順應時展需要,同時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其重要意義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順應教學工作需要。在整個社會對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要求提高的前提下,很多學校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學條件,完善實訓基地建設,創建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應該更新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從而順應教學工作需要。第二,促進學科有效發展。生物科學的有效發展,離不開實踐教學活動。為此,學校應該根據實踐教學工作需要,注目整個社會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合理設置實踐教學課程,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管理工作,為生物科學這門學科的有效發展注入生機和動力。第三,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毫無疑問,生物科學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手段。作為任課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健全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增進校企合作,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并完善教學管理和考核評價體系。進而讓學生有效融入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技能提高。
三、生物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模式路徑
雖然實踐教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教學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沒有落實,制約實踐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有必要從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第一,搭建教學與科研創新平臺。根據生物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需要,以教學資源共享和科研活動順利進行為目標,科學合理構建生物科學實踐教學與科研平臺。要修訂和完善實踐教學大綱,考慮專業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需要,加大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所占的比例,最大限度發揮平臺的優勢,滿足學生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需要,讓學生接觸最先進、最前沿的生物科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知識應用技能,促進實踐技能提高。第二,整合教學資源和儀器設備。優化整合生物科學的教學資源,合理安排儀器設備,強化實驗室建設和科研平臺建設。這樣既能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推動實踐活動順利進行。要根據生物科學實踐教學需要和人才培養目標,搭建實踐教學示范中心,既滿足學生開展實踐學習活動的需要,還能為畢業論文設計,開展科研活動創造便利,推動實踐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第三,創新理念并增進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增進與校外企業、科研單位的聯系,為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提供條件。例如,可以與動植物保護站、動植物研究所、生物制藥企業等增進聯系,為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提供保障。并且還要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考核工作,增強學生實踐技能,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第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學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生物科學專業知識扎實,實踐技能強,教學水平高的任課教師,為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準備師資力量。同時還要注重對任課教師的管理培訓,構建完善的培訓管理體制,采用進修、訪問、觀摩同事教學等活動形式,不斷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技能和實踐教學水平。可以邀請企業的優秀教師來學校講學,為任課教師到企業參加訓練創造條件,有效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讓他們更好適應實踐教學需要,促進生物科學實踐教學效果提升。第五,健全實踐教學的管理體制。針對實踐教學工作需要,構建完善的教學管理體制,有效約束和規范實踐教學活動。要明確管理目標,規范實踐教學活動流程。同時在實驗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工作人員職責,保證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改進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實踐活動過程的考核,真實記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全過程的基本情況,確保考核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實踐過程中還要加強安全管理,推動實踐活動有效開展下去,促進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實踐技能不斷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是生物科學專業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作為任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并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思想觀念,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完善課程設置,并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從而有效規范和引導生物科學的實踐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促進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提升,讓他們更好適應將來的工作和學習需要。
參考文獻:
[1]王立霞.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的生物科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農產品加工,2016(8):80-82,88.
[2]張琇,王薇.以科研促進生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3):132-134.
如今,科學是人們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續推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科學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隨著科學教育標準的變化,美國的科學課程強調“探究”與“實踐”并重。
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改革
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然而,20多年來,世界和美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因此,1996年頒布的舊標準已無法適應科學發展的步伐,亟須制定新的課程標準來推進科學教育,確保科學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
而且,在舊版標準實施的過程中,美國科學教育中出現了探究性教學泛化和模式化傾向,致使科學教育無法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科技領域和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美國的表現乏善可陳,越來越令美國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有識之士擔心。他們認為,改革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必要性有4個理由:美國競爭性優勢不再明顯,2010年在美國本土所申請的專利中,美國人不到一半;美國高科技的出口呈現下降趨勢,高科技產品的貿易持續虧損;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在許多測試中不盡如人意,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中,美國在6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科學排名第21名,數學第26名,閱讀素養第17名,缺乏優勢;科學在未來社會發展和人們就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經濟社會中創新的源泉。
目前,需求最多的職業就是科學和數學發揮核心作用的職業。美國職業技術生涯全國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在美國18種職業群分類中,14種職業需要4年以上系統的科學學習,還有2種職業需要3年。這表明,學生應該在學校接受充滿活力的科學和數學教育。還有一個原因是今天的人類充滿了生存危機,從瘟疫爆發到能源危機,人類重大問題的解決需要科學和技術的創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3年美國人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3的大學畢業生能完成例如解釋和理解體育鍛煉中血壓變化的數據。
2011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制定了新的科學教育綱領性指導建議,匯集了1989年到2011年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及經驗,制定了新的綱領性指導建議,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確規定了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生應該學習的具體內容。在指導建議的框架下,2013年4月美國了《下一代科學教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美國和全球的未來科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美國中小學正在全力推進和實施新標準,成為《共同核心課程標準》之后又一份重要的課程改革文件。
新標準注重實踐價值
培訓一開始,沙琳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科學教育課程標準的特點和變化。在綜合實踐的設計思路下,《標準》制定了科學教育的三大維度:科學實踐、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共同概念。這樣改變了以往科學學科知識相互獨立、科學知識與科學實踐互不相干的現象,而是將三者有機地融合,使得跨學科概念、科學和工程實踐進入課堂,成為科學教育的主體。
3個維度中,科學實踐處于核心地位,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相互結合,主要體現為8個方面:提出問題(科學)和明確需要解決的難題(工程);建立和使用模型;計劃和實施調查研究;分析和解釋數據;運用數學和計算思維;建構解釋(科學)和設計解決方案(工程);基于證據的論證和辯論;獲取、評價和交流信息。這些“實踐”代替了“研究”,強調了“做”與“學”無法真正地分開,更廣義地體現了科學學習的特點。
而且,《標準》提出了工程領域中的科學實踐,工程設計類似于科學探究,但兩者仍然存在較大的區別。例如:科學探究涉及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是如何發展的,提供機會讓他們掌握調查、建模和解釋世界的方法,通過研究回答具體問題,而工程設計包含的是通過設計來解Q的問題。工程方面的內容將幫助學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方面的聯系。因此科學實踐是科學、工程和技術這3個領域的科學實踐,使得學生在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后更具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還出現了一些觀念上的變化: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反映出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強調科學與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和學科核心概念3個維度的整合;標準的內容是學生的預期表現,而非課程內容,即希望學生在學習后達到怎樣的期望和表現;科學概念的建構需要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連貫實施;教學不僅關注對內容深入理解,也關注對內容運用有效掌握;工程設計與科學探究同等重要,將科學、工程和科技融入新標準;科學教育為將要升入大學或就業的學生而設計,為他們的將來做好準備;科學課程標準與英語、數學通用核心內容標準相對應;保證科學與英語、數學等學科間的兼容、銜接和滲透,確保教育正向共振。
凸顯實踐的課堂教學活動
《標準》的核心是實踐,離開了實踐的科學課堂教學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沙琳老師告訴我們,美國科學教育正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推進加強實踐性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大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以探究為基礎的調查、應用、分析和評估的活動,并融入了深度學習、基于真實生活場景的實踐和基于項目的學習等元素。
隨后,約翰老師為我們播放了一堂美國八年級生物游戲課堂視頻。這節課的主題是生物鏈中的能量流動。教師先展示了4種生物的圖片:白鷺、大蝌蚪、蝸牛和海藻,在自然界的生物圈中,它們依次處于從最高級到最低級的生物鏈。低一級的生物是高一級的食物和能量來源。游戲前,每個學生獲得一張胸卡,代表一種生物,然后從物品箱中隨意取一些豌豆,一顆豌豆代表一個能量。然后他們隨機和代表不同生物的同學碰頭,如果遇到比自己大一級的生物,那就貢獻出5顆豌豆,遇到比自己小一級的生物的話就獲得5顆豌豆。
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必須填寫一份記錄表,記錄原來有多少豌豆,在碰到一次同學后,將失去或得到多少豌豆的數量完整地記錄下來。如果最后哪名學生的豌豆比他原來的豌豆少了的話,那就意味著他沒有能量,會失去生命。
這樣的活動創設了虛擬的自然場景,將大自然中的生物鏈搬到了課堂。學生在模擬生物的關系中互動、交流,認識到生物鏈的意義以及能量流動對于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圖表呈現了知識和概念,但這些只是媒介和手段,真正的學習途徑是情景式的游戲活動,在知識驅動下,學生情景化地學習、體驗和了解生態系統,進行了深度學習和體驗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和學生記憶的淺層次學習。
而今,還有一N以綜合和實踐為特點的教育模式――“STEAM教育”受到美國科學教育界的重視,成為科學教育的主流模式,這種模式是基于數學元素,融合工程和藝術的科學科技教學。這就是一種理念,它代表著一種現代的教育哲學,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本質上來說,是敢于讓學生們犯錯,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想法,讓他們聽到不同的觀點,學習的過程是綜合化和情景化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培養學生創造和動手實踐能力。這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建構、設計、制作、評估環節中,將數學、工程、藝術、科學和科技的學習及應用融為一體。
(二)不確定性。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培養幼兒全面的、初步的科學素質,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幼兒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主,而很多幼兒園的教育無法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無法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很多孩子對科學知識表現出來的只是暫時的興趣,知識量低。
(三)方式落后。幼兒在傳統常識教育教學中對科學知識處于接受性學習,幼兒是在“聽”科學和“做”科學,教學中沒有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科學知識不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性操作得來的.發現科學,進而幼兒也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教育是要實現以運用“以實踐為基礎,以經驗為依托,以理論為指導”的三結合研究策略,把教育科學研究和平時的教研活動結合在一起,以科研促教研,這正是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向。
(四)忽視了非正規科學教育活動。正規教育是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有計劃的選擇主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的,而非正規教育活動是利用一些基礎設施內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隨著對科學教育活動認識的不斷深入,很多幼兒園還沒有意識到了非正規教育活動對幼兒創造能力和良好個性品質培養的積極意義,正規活動和非正規活動在課程中無法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二、構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教學策略
(一)教會幼兒認識科學。
1.創造科學教育的空間。環境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客觀存在的外部條件,過去以往的觀點認為幼兒園環境是單方面單調的環境,現在的幼兒園環境是可以用來進行幼兒教育的環境,有利于讓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特別是對培養幼兒認知意識的最好的課堂和材料。在科學實踐活動中,要在幼兒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從多方面給孩子營造比較寬松的氛圍,在幼兒科學實踐活動中,要求需要幼兒與同伴相互配合和共同探索來完成,教師要明確交流、合作的方法,逐步擺脫自我中心的不良行為習慣,教會他們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根據他們自身的經驗以及與同伴間人際交互的作用,自主的選擇他所喜愛和感興趣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自定規則,通過自主活動來獲得獨立、愉悅的體驗,有效地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游玩過程中,認識物體每個部位不同的作用,講述它的用途,使孩子們從小樹立愛科學的意識。如:通過講述跟蟲子有關的故事,引導孩子們多個小時觀察一只蟲子,這在無意中就培養了孩子專注的態度。同時,教導孩子把抓到的昆蟲拿回家和家長一起制作昆蟲標本或吊飾,把完成的作品展示出來,促進孩子和家長的交流。
2.重視環境和材料的作用。創設幼兒學科學的環境以保證幼兒在與客觀環境的接觸,并從中探索和發現規律,讓他們從智力發展的角度學習新的事物和新的物品,通過幼兒手的動作和操作來認識事物,利用語言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并根據自我的多種需要進行科學活動。同時也可以通過游戲使得幼兒在不斷綜合中達到對環境的完全適應,有助于教師通過科學游戲活動在理論上進行不斷探索。
(二)教會幼兒感知科學
1.運用隨機教育的教學方式。隨機進行科學教育,需要利用多種途徑啟發誘導進行交流。鼓勵幼兒多嘗試,多探究,教師要善于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學素材并適時教育,讓幼兒體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是人類的好朋友。
2.實現“小課堂”科學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科學教育的結合。幼兒的科學教育在融入社會和大自然中后,就得到了第一手感性資料,如:帶孩子去世紀廣場、公園,讓他們感受城市的繁榮與大自然的美麗,使孩子們感知生活的變化和現代科技的發展。或者是到帶領孩子去市場買菜、買水果等生活化教學,能有效地完成科學實踐活動的教育任務,為新穎的實踐教學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
三、教會幼兒運用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366-02
傳播學是20世紀社會科學的一項偉大發現,是人類對自然社會思維的一次重大解讀。傳播學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其基本要素分別是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傳播的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素相互的關系。教育部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 版)中將“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中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作為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之一,明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語言基礎課程,也是傳播知識的素質教育課程,具有傳播學領域中的要素和功能。本文將從傳播學視角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進行大學英語實踐課程教學,旨在發現傳統的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的不足和缺陷,把握其傳播過程中的相關要素,增強教學效果。
從傳播學角度看,只要有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需要、傳播過程,就可以構成傳播活動。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組織傳播活動,教師以傳授實踐知識、培養人才為目的進行傳播,學生以掌握實際技能,提高素質為目標接受傳播。教師明確的傳播目的是否得以實現,取決于作為傳播對象的學生對傳播的態度和接受。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在大學英語實踐課程教學中,如何以傳播學為理論指導實踐并獲得獲得好的傳播,即教學效果。
首先,傳播主體與傳播對象,即教師與學生。根據傳播學原理,具有權威性、親近感和信任感的傳播者,其所傳播的內容就容易被受眾所接受。而傳播學中的傳播對象是接受主體。教師和學生作為傳播者和接受主體,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教育歷來倡導以人為本。高等學校教育承擔培養社會專業型及研究型人才的重任,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對人類、對國家、對社會具有人文責任感的人才。教師作為傳播主體,其人格魅力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條件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學生作為接受主體,只有在真正承認教師的權威性,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教與學的教育活動才能順利有效的進行。教師通過嚴謹治學、刻苦鉆研學術科研,并以此為理論指導促進教學實踐的進步,塑造權威形象;教師通過自己對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和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更具親切感;教師通過對真理和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科學實踐和社會實踐中探索和檢驗真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情感上與學生引起共鳴,使學生充分信任自己。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及成效
根據本校“建設一流創新性研究型醫科大學”的辦學目標,本部近年來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師生歡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主要通過以下5種形式來開展:(1)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教師當自己的本科生導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教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中級職稱以上的優秀教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向自己的導師求教。學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的變化更換自己的本科生導師。(2)本科生進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室,在實驗室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技術培訓。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可以在多個不同的實驗室間進行輪轉,使之對不同領域的科研活動有了進一步了解,便于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有靈感的科研領域。(3)本科生學術論壇。通過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全校范圍的本科生學術論壇,這既是對這些優秀學生的一種鼓勵,也是對全校學生一種宣傳,從而讓更多的有科研潛質的學生投入到科研活動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動。該活動提供了一個本科生成才的平臺,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動中經過相關領域的專家論證后,就會給本科生提供實驗平臺,并提供一筆啟動經費以及相關領域的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的科研活動。成績優秀的學生其作品還會被送去參加全國“挑戰者杯”本科生創新大賽。(5)本科生進課題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室培訓之后,對那些表現突出且對科研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帶教教師可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課題中來,直接參與嚴肅的科學研究,甚至在帶教教師的支持下進行獨立的研究,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和發表。
通過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課堂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首先,學生的科研興趣與熱情得到顯著提高。以往的醫學本科生都想著畢業之后就去當醫生,重視臨床知識的獲取和臨床技能的培訓,對科學研究興趣不高。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醫學生對科研活動有了直接的認識,很多學生一改過去對科研工作不了解、沒興趣的狀態,表現出對科研活動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其次,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醫學院校很多課程都開設有實驗課,然而由于受我國國情所限,很多實驗課也是以大班授課形式。教師把所有實驗儀器設備都準備好,所有相關試劑都制備好,所有實驗步驟都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就像一個機械臂,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做完實驗交上實驗報告就了事,而學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所有的實驗前準備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步驟必須爛熟于心。通過自己準備實驗物品、操作實驗步驟、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技術就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一項技能。同時學生對利用所學技能去解決科學問題也會產生極大興趣,這就產生了獲得技能-產生興趣-獲得新的技能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顯著提高。再次,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第二課堂學習中,學生要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要進行科研綜述的撰寫,還要進行科研思路的匯報。這些科研活動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研表達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鍛煉,為他們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2013年度本部發表的103篇SCI論文中,約25%是本科生發表的。同時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水平也不斷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發表SCI文章最高影響因子超過8.0,論著最高影響因子超過5.0。因此,本部舉辦的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既使學生受益匪淺,也對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達到了雙贏。
一、引言
科學教育的推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這要求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學校是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所以我們要從中學生著手,帶領他們探尋未知世界,培養他們的創新理念,提高它們的科學素養。作為學校科技輔導員我一直從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項目的研究,機器人科學教育正是給學生提供了親歷探索未知奧秘的機會,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從觀察到提問、想象,從學習到自己動手、團隊合作,體驗探索科學的發展歷程,領悟探索科學的初步的科學知識和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具有優秀科學素養的學生打下良好的鋪墊。
二、機器人科學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人類對機器人的幻想和追求已經有了5000多年的歷史。從古代的木牛流馬到現代的只能家居機器人,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到了現代,機器人由于電的出現,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62年在美國,第一臺具有現代意義的機器人問世了,人類開始正式研發機器人輔助人類工作。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著手這一領域。我國一開始只是知識跟蹤國際先進機器人技術,而今日,我國在機器人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目前擁有機器人4000臺左右,這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為了跟緊科技的步伐,機器人科學教育必須從中小學生抓起,并且希望能夠得以廣發普及。
三、機器人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機器人科學教育的普及性問題。
目前,一方面,機器人科技教育活動只是深入在一些專門的領域,而被中學生關注較少,即使有些學校已經涉及了機器人科學教育的活動與實踐,也只是面向一些少數的精英學生。另一發面,師資力量薄弱,硬件設施還不齊全,而且學校往往更加在乎的是在比賽中是否可以獲獎,能獲得什么獎項,并不是來吸引更多的中學生來參與機器人科技教育的實踐中來,這便使得在組織普及活動這一方面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漏洞。
2.機器人科學教育的精神性問題。
在一些學校的機器人科技教育的實踐中,我們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科學技術,而忽視了科技教育思想的滲透,這樣會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既缺乏了科學精神,又缺乏了人文精神,雖然有可能知識與表現非常突出,但是意識與精神相對薄弱。
3.機器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問題。
因為受到了各種競賽指揮棒的影響,所以在機器人科學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過分重視和著力訓練的是學生的應賽能力,而不是引導中學生運用在科技教育中學到的技能去做什么,忽視了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導致中學生在完成任務方面都可以熟練的按時完成,但只是作品的質量沒有辦法保證,缺乏科技創新想法,出現了明顯的“不敢想”,“不敢做”的現象。所以,作為教師要更多的去鼓勵中學生發揚自己的想法,自行搜集材料,自己創作作品。可能起初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滿意,但我深信只要堅持,一定能見到意想不到效果,因為這才是讓中學生深入學習和實踐機器人科學教育的目的。
四、機器人科學教育的實施
就機器人科學教育的發展現狀和新的趨勢而言,我們要想高效的大力宣傳和提倡,要想探索出科學的活動與實踐途徑,我們必須要廣泛普及,不能在任何一個環節的細節上有絲毫馬虎。
1.在學校中成立專門的機器人科學教育組織,并開設相關課程。為了將機器人科學教育更好地落實,學校中成立的相關組織必須采取有力度的宣傳,要用合理的方法引起中學生的興趣,而不是生拉硬拽。而在課程的開設方面,需將其分為核心技術課程與拓展應用課程兩部分,其中核心課程技術課程是要小到以市內開展的機器人科技競賽活動為基礎,大到以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機器人科學技術為核心進行架構,拓展應用課程則需與科技理論相結合,最后能在在實際中得以應用。
2.機器人科學教育實踐形式需要更進一步的完善。目前,機器人教育科學實踐活動更多是以競賽的形式來開展的,當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與競爭掛鉤時,初衷和結果就會變味,而且迫使受益的人群更多的是少數精英學生。所以我們除了舉行機器人科技競賽以外,還要多組織各個學校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們談一下自己對科技的理解與心得,從而增進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3.在各個省市多成立一下機器人俱樂部,搭建機器人科學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因為合作往往會讓事情事半功倍。通過俱樂部開展一些關于創新理念的機器人研制和競賽活動,普及機器人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鼓勵更多、更廣的人群參與到科技活動中。
五、總結
中學生時期是學習和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將機器人科學教育深入在中學生時期,是為了讓他們更早的了解并熟悉科技創新理念。首先,讓中學生對科技創新有一個認知,并慢慢深入了解。接著,引導中學生對機器人科學教育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并希望他們能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轉移到機器人科學上來。然后,帶領中學生從學習升華到自己能夠提出更多的原創理論,做出更多的原創發現,為將來打下重要的基礎。最后,培養中學生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人,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腳步,并尋找新方向,在科技領域實現跨越,邁向新的高度。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所以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期待我國勇于突破,攻堅克難,創造出引領全球潮流的科技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歡慶.開展機器人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2015(8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00
化學反應工程是化工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以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等化工專業基礎課為先修課程,其主要研究物料從進入反應器到離開為止的全過程,主要解決過程中的反應動力學和反應器分析與設計兩個基本問題。化學反應工程內容涉及多學科,理論較抽象,數學模型多,計算復雜繁瑣,有些方程只能通過數值計算求解。因此有不少學生把化學反應工程認為是大學中最難學的課程之一[1-3]。
重慶三峽學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在化學反應工程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能系統掌握本課程的內容,使教學內容達到較為合理的程度,力求把化學反應工程基本觀點與相關基礎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著重培養寬口徑、厚基礎、應用型化工高級人才。為此,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把課程的理論研究與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研究相結合,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4-6]。
1 教材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精選
優秀的教材是課程教學的基本保證。有關化學反應工程的教材版本很多,體系編排差別較大,所涉及到的內容大都符合教學大綱的規定,因此合理選擇教材對于教學和學習非常重要。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在研究多個版本教材的基礎上,認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由陳甘棠教授主編的《化學反應工程》(第三版)符合教學內容及授課體系,該書定為我校化學反應工程課程教材。該書內容經典系統,覆蓋面大,循序漸進,篇幅較短,易于學生掌握。其它版本的教材當中,朱炳辰教授主編的《化學反應工程》更注重反應工程研究方法介紹,并在相應章節中論述了反應工程學科的新進展,便于讀者深入鉆研。兩本教材各有特色,可互為補充。另外選取優秀的外文版教材譯本作為學生的參考書,讓學生涉獵到化學反應工程學科的前沿知識,開拓視野。
課程教學內容要力求體現本學科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教師只有掌握了該課程的知識結構特點,才能夠抓住教學重、難點,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反應動力學和反應器設計與分析兩個方面,依據化工過程中的化學反應與反應過程中的動量、熱量和質量傳遞關系來講解,并對反應器進行設計與分析,闡明反應動力學基本原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清楚課程各部分知識的結構層次與相互關系,緊緊圍繞反應工程學科的兩個基本問題,把基本觀點與基礎知識聯系起來,從工程分析的角度討論化學反應工程中的重要概念。因此任課教師備課時必須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及前沿,精心組織講課內容,合理安排,突出重難點,內容詳實。重點講授氣-固相催化反應本征動力學與宏觀動力學、理想流動反應器、反應器中的混合及對反應的影響等章節,突出工程意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氣-液反應及反應器、氣-液-固三相反應工程和多流體相的反應過程等內容,進行適當講解。同時努力拓寬教學內容信息,把學科研究的最新工業化成果向學生介紹,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工程意識。對于本課程與其他學科領域交叉形成的一些新的分支,如聚合反應過程、生物反應工程、電化學等,以學生自學為主,達到開拓學生的視野和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
2 采用靈活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化學反應工程理論教學的主要環節。本課程涉及較多工程數學知識,且要求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專業基礎知識面也不寬,課堂講授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適當,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多樣的n堂教學方法,改變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為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下面介紹主要采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2.1 講授式教學
教師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教師在講授每一章時都可先用幾分鐘的時間,采用圖示的方法,概括本章主要內容和基本理論結構框架,讓學生領會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和重、難點以及具體應用實例,特別要聯系實際和知道如何應用到相應的具體計算當中。在每一堂課開始時,都應該有承上啟下的對上一節課的內容相應的總結,使學生能夠將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詳細講解典型內容,并要突出重、難點。如氣-固催化反應和氣-液反應過程,可以根據反應物分子必須接觸碰撞才能進行反應的共同特點入手,講解其最基本的反應步驟。讓學生了解其共性后,能夠舉一反三,推導出相應的液-液、液-固反應過程,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論。
2.2 互動式教學
即授課過程中教學雙方經常進行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選出教材中較為典型的章節或例題,首先提出問題,由學生自行閱讀課本,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以學習課程知識為重點,讓學生自行討論閱讀的內容后,全班討論或小組討論,最后教師強調并總結該部分內容中的關鍵概念和原理等。每次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總結本次課程內容的任務,下次課上隨機抽出幾位學生對前一次課的內容進行提綱挈領式的回顧,由此達到督促學生課后自主復習,及時消化,保證知識的連貫性,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新問題的提出,又能刺激學生主動想法獲取問題答案,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很快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3 歸納對比法教學
化學反應工程教材中的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教學推導過程復雜。歸納對比法在化學反應工程的教學過程和指導學生復習鞏固知識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基本概念知識系統化、理論化。例如,將理想反應器和非理想反應器,連續反應器和間歇反應器,平推流反應器和全混流反應器,等溫恒容反應與等溫變容反應,流化床反應器和固定床反應器等基本概念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找出概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相近的概念區別開來,從而達到簡化、概括和記憶的目的。除了本學科之內的概念比較外,也可以不同學科進行比較。如把反應器中三傳問題與化工原理中的單元操作相比較,把宏觀動力學與物理化學課程的本征動力學相比較,有意將化學反應工程和已經學過的課程進行聯系,以加深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將復雜的概念用列表、提綱等簡單明了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識同辨異”中增進學習興趣,在“歸納”中滲透,在“對比”中鞏固,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2.4 案例教學法[7]
化學反應工程教材中的很多化工案例,內容過于簡略,學生很難從中真正領會到案例的作用。對于教學過程中選用的一些能夠反映技術發展前沿和創新科研的工業實例,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從化工實踐中選取合適的案例,進行專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他們通過積極的思維后主動獲取知識。在案例教學的討論中要注意教材中前后章節內容的連貫性,不孤立分割每一章節內容,要讓同學意識到,所學的知識不是獨力的而是共同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例如在講授固定床氣-固相催化反應時,選擇學校實習基地宜化化工集團公司合成氨多段絕熱固定床反應器的案例,結合生產實習認識,對固體催化劑的裝載具體要求,反應器的具體實際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方式等進行詳細講解和討論,讓學生深刻體會氣-固相反應的過程、固定床催化器的特點、使用情況和選型原則等,初步掌握化工生產過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案例教學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欲,使他們成為推動學科發展與技術進步的新生力量。
3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組教師充分認識到理論教學與化工專業實驗和化工設計的統一性,理論知識能指導實踐,科學實踐又能幫助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后,再應用到實踐中去。抓住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機會,將本課程中的理論融入實踐教學之中。
由于校院兩級投入的加大,實驗條件和實踐教學條件有了較大的發展。針對本課程所設置的教學實驗有多釜串聯反應器停留時間分布測定實驗、管式反應器烴類裂解反應實驗、苯酐合成實驗、固定床與流化床的流動特性測定實驗和乙苯脫氫制苯乙烯實驗。現在開設的化工專業實驗中,有很多實驗是和理論課程緊密相連的,只要科學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就能使二者有機結合,為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良好的支撐。進行相關實驗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認識真正的反應器,并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反應器的操控和數據的處理。改變那種老師“抱著走”的單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課程設計是完成課程教學后對該課程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應用的一個教學環節,通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化工反應器的認識,建成了仿真計算實驗室,仿真實驗室安裝有化工設計模擬軟件,為學生化工設計實踐提供了良好條件。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的主講教師也是化工設計指導老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教師提出設計課題,學生查閱工程手冊等資料,采用CAD 繪制設計圖紙,并通過答辯完成課題設計。通過反應工程的課程設計,初步培養學生的工程理念。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都必須要經歷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組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把課程理論知識與現場生產實踐相結合。例如在實習中,給學生下達任務,了解相關工業反應器的形式和特點,其中所發生反應的類型和特點,記錄反應器進出物料組成和流量等數據,利用該數據進行物料衡算,計算主產物的收率、選擇性等,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體會到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理論與工程實際的緊密結合。
4 改革考核方式
考試具有測評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功能,還有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的“無形指揮棒”作用。考試制度的改革可以同時有效促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試通常有開卷和閉卷兩種,各有特點。本課程采用平時成績(占20 %)和期末考試成績(占80 %)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化學反應工程課程試題多年來一直堅持教考分離,每次考試試卷由其他教師按基本要求從試題庫出70%的考題,主講教師根據各自的講課特點出30%的考題組合而成。這種命題方式既考慮了課程的基本要求,實施教考分離,又能充分發揮各主講教師自己的講課特色,要求學生體會課堂教學的內容。
平時成績按照學生平時出勤、作業、課堂回答問題及課堂練習考核、寫小論文、寫專題報告等情況綜合評定給出。平時學生可以上學校化學反應工程精品課程網站,自主學習,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期末筆試考核學生必須掌握和熟記的基本理論、數學模型與計算方法等,按照期末筆試答題情況給出期末成績。這種綜合評定成績方式督促學生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良好的學風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任課教師在每次考試后,要求必須對試卷進行詳細分析和課程總結,找出試卷中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薄弱環節,為下一輪教學起到借鑒和促進作用,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實現教與學兩方面共同提高。
5 結束語
在當今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社會大背景下,化學反應工程作為一門工程學科,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反應工程課程的內容,能夠把反應工程基本觀點與工程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從工程應用分析的角度來討論重要的工程概念。通過課堂教學與專業實驗、生產實習相結合以及創建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平臺和考試形式等多方面的教學改革,并比較了改進前后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發現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學生更便于理解掌握教學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化學反應工程的教學改革還只做了初步的改革探索與實踐,每個學校具體情況都不一樣,應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辦學特色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范明霞,袁頌東.化學反應工程重點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09,36(2):111-112,115.
[2]丁剛,吳元欣,程健等.化學反應工程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08,103(5):49-52,79.
[3]傅楊武,祁俊生,梁克中.論《化學反應工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從“3T”人才培養模式視角[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27(3):131-134.
[4]李望,朱曉波.《化學反應工程》課程教學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43(10):156-157.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學的神圣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僅是單一容納知識的容器,教材的編寫上也存在著繁、難、偏、舊等弊端,如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等。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因而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被動地學習。
新的教學模式由四個要素構成: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構建教學新模式應具備以下幾點:一是須以先進的教學思想和學習理論作指導。教師要轉變舊的教學思想觀念就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學習先進的學習理論,并以此作為教學的指導,才能徹底廢除“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等不利于學生主體發展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和發揮教育技術優勢。要積極營造發揮教育優勢的氛圍,創造一個使用先進教育技術的良好教學環境。三是要轉變教學過程要素的關系。國外學者把教學過程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和“教師為主導”。如何擺正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組織、啟迪、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在學習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把自己當成是學習的主人――探究者、發現者。四是要改變教學進程結構,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那么,教師就應做好教學設計,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展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并及時獲取教育效果的信息。
二、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由于傳統的教學思想、教育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時展的需要,阻礙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降低了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教育體制的改革,新課程改革,創建新的教學模式等越來越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和重視的熱門話題。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就要求教學工作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心等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發展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潛能,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21世紀人才競爭的需要,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三、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應體現的課堂特點
(一)學習主體化
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導參與者。”學生學習主體化的核心是自由化,即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學習積極性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
1. 學習主體化的具體表現形式。首先,要真正把學習時間交給學生,把教師課堂活動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即把課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其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課堂活動的頻率,必須保證活動人數多,活動層面廣。針對難易程度不同的知識疑點,充分讓好、中、差各層面學生活動。再次,要求學生課堂活動的質量,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有深度,回答問題要有精度,即回答問題要精確、精要、精煉。
2. 落實學習主體化地位的必要條件。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化離不開教師教學的主導化,學生主體的發展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因此,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化的必要條件應是教師的全方位“導”。首先,教師要樹立教師服務于學生學習的觀念,教學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其次,教師要善于導“趣”,以趣激學。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供信息刺激,開始為學習的好奇心,發展為學習興趣,終結為求知欲望。致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再次,教師要善于導“思”,學生的獨立思考是學生創新的萌芽和基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是實施創新學習的重要途徑。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形成,無一不與思維相關。因此,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尤為重要。最后,教師要善于導“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模仿和表演。
(二)學習環境寬松化
自由是創新的前提。羅杰斯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造性。”語文課堂必須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
1. 學生學習環境寬松化。一是在必要物質環境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運用教具、學具以及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二是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創設氛圍的過程中教師起支配作用。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把感情全部投向學生,通過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形成活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三是良好的生生關系。學生之間只有在良好的交互合作中溝通信息,相互模仿,相互取長補短才能擴大眼界,開闊思路,產生一人難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
2. 教師還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①把微笑帶進課堂。成功的課堂一定有笑聲,一定有愉悅。課堂中,教師把對學生的期望用微笑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學生就會受到鼓舞,進而親其師信其道。
②把游戲帶進課堂。學生對玩“游戲”的興趣十分濃厚,喜歡在游戲中獲取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設計恰如其分的游戲,就能把抽象的知識趣味化、生動化、形象化,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把競爭帶進課堂。學生競爭意識強烈,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取勝和自我成功的心理需求。課堂中適時組織競賽,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
④把鼓勵帶進課堂。成功與歡樂是學習的一種巨大情緒力量,教師積極的鼓勵評語,能使學生產生學好知識的強烈欲望。教師決不要吝嗇說出學生愿意聽的語言,對學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給予及時明確的肯定,正如“一句表揚勝過十句批評”。
⑤把民主帶進課堂。教學的民主就是要面向課堂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堂中不能讓他們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對待學困生要耐心、細致,要多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真正的尊重,從而保護其自信心,誘發其學習的熱情。
(三)學習模式合作探究化
作為教師,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們跳起來“摘果子”。教師應當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分析、去比較、去實驗、去探究、去創造。
一是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點,對學生要信得過、放得開,使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發展思維的求異性和獨創性。
二是教師要將“重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過程”的教學。
三是教師要注意指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
四是要注重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即“生活處處皆語文”。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生活化,學以致用。除此之外,新課堂教學模式還應注重教學方法多樣化、學習目標能力化、學習知識結構化等。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智能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應抓住契機,熟練掌握運用多媒體手段,占領教學改革的制高點。教育的智能不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而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職能,教師必須樹立新的職能觀,讓信息技術成為教育的制高點。多媒體技術的崛起,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多媒體的特點是容量大、密度高、信息快、網絡廣。可將知識變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變靜態為動態,變枯燥為生動。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絕不可認為是教學手段的變革,它帶來的我們教育思想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一系列的深刻變革。
五、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教無定法,教有定則;教必有法,貴在行法。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沒有固定的方法,但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變驗證性為探索性原則。傳統教育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有問題,達到“全懂了”,而現在新課改要求我們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老師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問題終,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置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等。
2. 變被動性為主動性原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鼓勵學生自主地閱讀、操作、討論、質疑、解疑,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使學生盡可能自主性、創造性地學習。以徹底廢除過去那種“填鴨式”“注入式”的傳統教學模式。
3. 變專制性為民主性原則。今天,我們應破除“權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有利于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并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頂峰”。
4. 變靜態性為動態性原則。在新課改教學中,課堂教學課程是動態發展的,是適時變化的。傳統教學則是完成預設方案的不變流程,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這樣,大多數學生是觀眾或聽眾。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創造性和學習潛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教師也永遠是“教書匠”。這就要求高素質的教師與之相應了。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從多側面、多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思考,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舉一反三等變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