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3 15:36: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辯論的方法與技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5-0140-02
態度是主體對對象反應時具有的心理準備狀態,它由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圖因素組成。態度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性和動力性影響,決定著人們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向和行為效率,所以,監獄人民警察應從改變罪犯的態度入手,實現改造罪犯的目的。
一、研究改變罪犯態度的基礎
(一)研究改變罪犯態度方法的重要性
態度是人們行為的基礎,如果改變了罪犯的錯誤態度,罪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就可以推動改造工作向前健康發展,監管單位的生產、經濟也會不斷上升。如果消極地讓罪犯的態度自由運動,將會嚴重影響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只有積極地推動和促進罪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監獄人民警察的正確引導迅速有效地改變態度,才會有利于監獄秩序的穩定,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新生。
人是復雜的社會人,讓犯了罪的人改變其已有的錯誤態度,是一件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所以,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地研究改變罪犯態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推動改造工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二)影響罪犯態度的基本因素
要把握影響罪犯態度的各種因素,首先得全面地了解罪犯態度改變的基本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作用的各個方面。改變罪犯態度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溝通、勸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監獄人民警察的可靠性、權威性所形成的可信程度,信息傳遞過程中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罪犯原有的態度,以及人格因素等,都會影響改變罪犯態度的效果。所以,監獄人民警察必須認識到改變罪犯態度的復雜性,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有效地從事改變罪犯態度的工作。
二、改變罪犯態度的具體方法和技巧
(一)提高監獄人民警察的可信度
所謂“可信度”是指監獄人民警察所具有的影響罪犯改變態度的特征。可信度與很多東西有關,通常信息傳達者的工作履歷與當時狀況的聯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信息力度。具體來說它決定于兩個主要方面,即干警的專業性(或權威性)和可靠性。
1.監獄人民警察的專業性。它是指監獄人民警察的身份具有使罪犯信服的權威性,包括干警的受教育程度、專業水平、社會經驗、年齡、社會背景、社會地位等。這些因素,能使監獄人民警察在罪犯心目中成為某方面的權威形象。據社會心理學家哈弗蘭德的實驗,在接受同樣內容宣傳的情況下,權威人物宣傳的態度改變率為23%,而普通人宣傳的態度改變率僅為7%[1]308。所以,我們在改造教育罪犯,改變罪犯態度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提高監獄人民警察自身的素質。在提高其政治素質的同時,進行崗位培訓、專業訓練等。同時,也應該請一些有權威身份的人,如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名律師、有影響力的司法實踐工作者等參加改造罪犯的工作;另外,監獄人民警察也應該走出去,更新自己的知識,擴大知識面。
2.監獄人民警察的可靠性,即使罪犯相信監獄人民警察的言論真偽的程度。具體來說,監獄人民警察的人格特征、外表儀態以及講話的信心、態度等特征,都與監獄人民警察的可靠性直接有關。在改造實際中不乏這樣的實例。如果一個干警講話鏗鏘有力、理直氣壯、信心十足,且衣著整潔、外貌端莊、舉止文雅,就容易贏得罪犯的喜歡和敬重,因而他的教育效果就好得多。這是由于人們試圖認同、愿意接近一位很喜歡很敬愛的人,進而往往采取那個人的態度、愛好、行為方式和服飾樣式,故喜歡能引起態度的改變,成為改變態度的因素之一。正因為如此,每一個從事管教工作的干警都應該加倍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外表儀態,特別要注意通過學習和摸索,掌握一套能吸引人,改變人的宣傳、說服、溝通的方法和技巧,諸如怎樣對不同年齡、不同性質、不同刑期的罪犯進行個別教育等。
(二)有效地傳遞信息
改變罪犯態度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傳遞信息作用于罪犯,以引起其態度變化的過程。要使傳遞的信息有效,必須做到。
1.合理地安排信息材料。首先,正確利用恐懼喚醒。所謂恐懼喚醒即通過傳遞恐怖的信息作用于目標對象,使其內心感到有壓力和威脅,從而聽從勸導者的勸告,改變態度。社會心理學家利文撒爾等人通過實驗證明,在充分說明的基礎上,注意發揮恐懼喚醒的作用,充分利用恐懼的引發力量能達到態度改變的目的[1]316-317。因此,監獄干警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中,應正確利用恐懼喚醒,充分說明違法犯罪的危害,并舉例說明抗拒改造的后果,促使罪犯聽從干警的勸告,改變態度,進而認罪伏法,自覺改造。
其次,正確運用單方面論據傳遞或雙方面論據傳遞。所謂單方面論據傳遞,是指勸導者在傳遞信息內容時,只敘述有利于自己的立場的言論,而對不同立場的觀點絕口不談;或在談不同立場觀點時只講對立立場的毛病和缺點而不談其他。而雙方面論據傳遞則是勸導者安排包含有正反兩種立場的信息內容,甚至承認對立言論也有可取之處,但巧妙而婉轉地表示缺點超過優點,從而表明傳遞者所主張的立場是有道理的[1]313。這兩種傳遞方式各有優、缺點,在實踐中選擇何種傳遞方式,要看具體情況。例如,對慣竊犯,就應使用單方面論據傳遞,強調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采取相應的教育改造措施;而對初犯,則在強調其社會危害性和行為的方式、方法錯誤的同時,也對他的處境表示同情,并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有關工作。這樣,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當然,不同的傳遞方式對改變罪犯態度的效果如何,還要看罪犯的教育程度及信息與原態度的方向是否一致。
2.正確使用傳遞信息的方法。改變罪犯態度,是監獄人民警察把設計好的信息傳遞給罪犯,使其態度得到改變。但再好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套科學的方法,沒有選擇正確的途徑傳遞給罪犯,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實踐中,常用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宣傳改變、說服改變和規范改變等。一是宣傳改變,即監獄人民警察借助一定的手段,面對一定的罪犯,傳遞特定的信息,藉以改變他們的態度。宣傳之所以能起到改變罪犯態度的作用,是因為宣傳可以使罪犯在同一時間接受同一信息的影響,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當然,宣傳時必須了解罪犯的需要、動機、愛好等心理狀態,以便使宣傳有的放矢;宣傳還應做到生動活潑、形式多樣,以吸引罪犯。在宣傳中,內容和觀點要清楚明了,避免罪犯的錯誤理解。二是說服改變。說服教育是罪犯教育改造中最常見、最熟悉的一種改變態度的方法和傳遞信息的途徑。在這種說服教育中,不一定要借助工具,而且目標對象又往往是特定的個人,因此,它是一種通過直接接觸、交換意見,從而改變態度的方式。這種方法最明顯的特征是雙向溝通。一方面,監獄人民警察作為溝通的主體發出信息,罪犯接受信息;另一方面,罪犯也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對監獄人民警察發出的信息作出反饋。這樣,經過不斷地信息傳遞和思想溝通,罪犯就可能會對教育改造、勞動改造,以及有關的政策、法律等作出積極反應,從而達到改變罪犯態度的目的。三是規范改變,即利用群體規范的強制力、約束力,或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罪犯去了解監獄人民警察發出的信息,促使其改變態度的方法。只要這種外力能夠使罪犯經常接觸符合監獄人民警察要求的信息,就可以使罪犯逐漸地改變態度。
(三)正確把握罪犯的特點
1.把握罪犯原來態度的特點。要改變罪犯的態度,就必須了解他原來的態度,并且估計我們發出的信息會落到罪犯的什么立場范圍(拒絕、中立、接受)之中。如果我們發出的信息與罪犯原來態度差距太大,落在罪犯拒絕立場范圍,我們就應冷靜思考,不要急于求成,應該分階段逐步向罪犯提出要求,使信息的落點逐步從罪犯的拒絕立場移向中立立場,再移向接受立場。這樣,改變罪犯態度的工作才會收到真正效果。
2.把握罪犯的人格特征。在教育改造罪犯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即使是同一個監獄人民警察,同一個信息,同一個情境,有的罪犯轉變了態度,而有的罪犯卻不易轉變態度。為什么?這與罪犯的人格特征有關。人格特征包括需要動機方面的人格傾向性特點和人格特征方面的特點。
就需要動機方面的特征來看,每個罪犯都有各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動機;在關押改造的不同時間中,罪犯總會有一種需要處于優勢地位,進而形成一種主導動機。正因為改造實踐中存在這種動機差異性,也就決定了罪犯對同一信息的接受程度與方向會有不同。因此,我們在改造教育罪犯時,必須了解罪犯需要狀況,因人而異,因人施教,有針對性地安排信息的內容和改變態度的方法和技巧。
就個性特征而言,氣質、性格、能力等都會影響罪犯對監獄人民警察發出的信息的感受性。就改造工作實際來看,智力高的罪犯不是不易接受說服,而是不易接受意義淺顯、簡單的說服。因此,要使智力高的罪犯改變態度,就有必要進行意義復雜、深奧的說服,要進行雙方面論據傳遞,要強調罪犯行為的性質和社會危害性,分析其犯罪的原因,說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而對于智力低的罪犯,則強調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
同樣,自尊心的強弱在一定強度上也決定著改變罪犯態度的難易程度。自尊心強的罪犯比較相信自己,自我防范能力強。因此,對他們一定要注意改造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既要改變原來的態度,又要注意不要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283-02
對學生而言,創新能力是指學生能獨立地、綜合地運用已有的知識,發現新的知識、觀點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規律并運用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和能力發展規律出發,把創新能力分解為“搜集與處理信息、發現與提出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問題意識中提高創新能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發現,常有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起點,便是愛護和培養兒童的好奇心、質疑習慣,即“問題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問題意識是創新能力的第一要素。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讓學生有創造性的思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本文就如何優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討。
一、強化思維訓練,產生問題意識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現成的知識和技能,不如讓學生學會自己獲取這些能力。思維訓練就是要交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通過思維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如何提問、如何學習。例如:我在指導五年級學生開展“電子產品對小學生影響的調查”主題活動中,產生一個二元對立問題:小學生該不該配帶手機進入校園?由于學生對辯論技巧知識缺乏了解,為此我設計了一節基于該辯題的“辯論技巧因素分析方法指導課”。考慮到學習的難度和操作的方便性,這節方法指導課選在我班進行。與此同時,我布置學生上網搜尋與辯論技巧相關的資料,利用自習課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這樣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他們學習辯論技巧的興趣。其目的是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前,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識。課前我編寫了關于辯論技巧的兩個閱讀文本(學材)和研學問題(常用的辯論技巧有哪些?如何應用辯論技巧?);課中讓學生圍繞研學問題開展小組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學習),學生運用四步閱讀法(明確閱讀任務、提取相關信息、篩選整合信息、規范完整答案),展示“提取、篩選、整合”信息的思維過程。接著,我繼續引導學生整理和歸類,并形成“辯論技巧因素分析結構圖”。學生根據因素分析結構圖完成辯論技巧的二、三級因素,最后學生運用辯論技巧進行辯論演練(學以致用)。經過同學們激烈又精彩的辯論,學生基本掌握了“小學生該不該配帶手機進入校園?”的辯論技巧,學會了基于研究對象(辯論技巧)因素分析法,經歷了學習過程,分享了學習成果,對辯題的思辨性和教育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型教學任務是指導學生解決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本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解決學生在“電子產品對小學生影響的調查”主題活動中產生的二元對立問題“小學生該不該佩戴手機進校園”。教學中我非常重視讓孩子們歷經問題發現、學習方法、思維訓練的全過程。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我讓學生運用辯論技巧進行辯論演練,學生情緒高漲,興趣濃厚,從“要學”變成“想學、樂學”,提高了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強化思維訓練,突出問題本體,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之欲、求知之欲。
二、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問題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所重視的不是問題解決的結果,而是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產生的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體驗。所以教師的指導其實是要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如:教學訪談方法指導課“我身邊的偶像”中,我利用課件播放記者采訪名人的范例,讓學生掌握進入訪談前、訪談時和訪談后要做些什么,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用范例指導學生進行訪談活動。接著學生們進行情境模擬,情境模擬是最直接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因此,我設計了情境演練的活動環節,讓各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初步體驗訪談過程,讓各小組同學分工,同時檢驗小組分工的合理性。有的同學扮演采訪者,有的同學扮演被采訪者,這樣通過情境演練的活動,突出學生本體,以學生的問題為中心,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圍繞“研學問題”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展示學習)。在此基礎上,我進行“后教點化”,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展示學習后的“迷失問題、生成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追問”,通過“追問”講明是什么(訪談的方法是什么),或講清為什么(為什么要學習訪談方法),或講透怎么樣(怎樣進行訪談)。活動過程中,我及時幫助學生們攻克難點,掃除實施訪談的障礙。當看到學生基本掌握了訪談方法的時候,我繼續引導學生對聽課的教師和家長進行采訪,此時的學生已經深入地了解了采訪的方法,便迫不及待地紛紛拿起手中的錄像機、筆記本對聽課教師、家長進行訪談,聽課教師、家長都積極配合訪談的同學,讓同學們在訪談互動活動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和收獲的快樂。又如:《校園電視收視率的調查》這一研究主題。學生感覺在寄宿制學校,每天晚上電視伴隨著他們,電視或多或少影響著他們的個人世界,有的學生喜歡娛樂節目,有的學生喜歡看探險節目,還有的學生喜歡偶像青春劇。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電視節目的反映和感受是不同的。于是,他們提出了如何提高校園電視收視率的問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最終確定開展校園電視收視率的調查。這時有不少同學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樣才能高效率的開展校園收視率的調查?有的說:調查問卷這個方法好,統計的數據可以幫助調查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電視節目的反映和感受;有的學生說:咱們可以去采訪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看看他們喜歡什么類型的節目;有的說:還要征求老師的意見,聽聽老師對同學看電視有什么看法;還有的同學說:去問問電視臺的叔叔阿姨,他們才是專業級的,他們最有發言權。學生們對此調查特別感興趣,各小組很快完成校園電視收視率的調查任務。通過創設活動情境,學生不僅靈活運用了課堂上所學知識,而且還發現了自己活動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完善,提高方法指導課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適時點撥引導,使課堂形成一種積極思考、勇于探討的熱烈氣氛,這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
三、鼓勵生活實踐,發展問題意識
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價值取向,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開發主題的重要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取得活動實施和學生發展的實效性。因此,在開發主題活動時,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具有不同“前見”和發展需要的主體,從而使所進行的教育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堂教學,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實現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如:《電子產品對小學生影響的調查》這一研究主題,最先是學生對電子產品極為感興趣,他們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發現,近年來,科技飛速發展,伴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電子產品在給同學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像一把“雙刃劍”進入還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盡可能地規避電子產品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家長、社會乃至教育界的關注。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通過與本班同學觀察和談話了解到,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根本無法與電子產品絕緣,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視和正確引導,讓他們在電子時代健康成長。從而激發了本班學生對電子產品調查的好奇,經過大家的研討,確立以“電子產品對小學生影響的調查”為主題的活動,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活動。同學們圍繞分歧討論生成的問題開展了辯論活動,把辯論活動與實踐探究相結合,激發學習相關方法力爭辯論取勝的欲望,把學習目標定位為體驗小組合作交流的樂趣,分享學習的成果,促進對辯題及辯論方法的認識與思辨;有的同學提議走出班級去采訪不同年級的學生,了解他們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學提出要走進社區進行問卷調查,讓數據說話;還有的同學要征求家長的意見,聽聽他們對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看法。學生們眾說紛紜,都積極地參與如何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活動。整個研究活動,旨在通過觀察、訪問調查研究、設計活動方案、上網查找資料等,讓學生學會在交流、討論過程中發現學習電子產品的利與弊,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實踐過程對電子產品有更深的了解,在學習與生活中更加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改善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同時還學會多種方式整理信息,寫前言、制作問卷、談收獲、寫小組心得、手抄報等,培養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能夠使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使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質疑問難,敢于追根問底,使他們由愿學、樂學、學會到會學,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會得以長遠的發展,才會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引言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文學著作取材于歷史,但又不為歷史所限制。 它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驚心動魄的戰爭描寫深深打動著中外的讀者。在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中,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片段向讀者展示了諸葛亮非凡的才華和氣度,他運用其清醒的辯論策略和技巧一一駁斥了以張昭為代表的江東眾謀士的降曹思想,為孫劉聯合掃清了道路。在傳統的西方修辭學中,修辭的概念始于演講與辯論,被伊索克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認為是“勸說的技巧”(the artificer of persuasion),本文以傳統修辭理論分析了諸葛亮在其辯論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修辭策略,意在開拓些以邏輯為基礎的巧妙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辯論技巧,為現在的演講與辯論提供些方法和策略。
二、西方傳統修辭學理論概述
傳統修辭學起源與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主要以論辯和演講的方式用來影響法庭、集會上的聽眾,或者稱贊、頌揚某些人或事。修辭被當作一種勸說的特別技巧。著名的修辭學家柏拉圖—蘇格拉底、伊索克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所創建的修辭理論對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理論依據。
柏拉圖(Plato)在其書中列出有關篇章結構的文章:以引言開頭,進入說明,直接或間接的論據、或然性、證明和補充說明、駁斥指控和辯護。他對修辭學的主張在演說者須知曉真理;基本勇于應該界定;詞類應恰當安排等等。
伊索克拉底 (Isocrates )則堅持修辭的生成性(Genesis)和分析性(Analysis),這種特性后來成為現代修辭學的重要內容.他和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是“勸說的技巧”,在辯論中,為了說服別人,要采取一定的戰術策略,并且這些戰術策略要隨聽眾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修辭最著名的一位修辭學家,他的著作《修辭學》(Rhetorique, rhetoric)是最古老和最有影響的修辭學專著,為西方古典修辭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世界修辭學提供了經典著作。
亞里士多德對修辭提出一系列三分法描述:演講者,主題,和聽眾。演說要想打動聽眾,需要三個因素:一是內容,二是文辭;三是演說技巧。他認為勸說的成功取決于演說者的人格,和是否將聽眾置于一種合適的心態,以及由演說詞所提供的表面證據。勸說的風格特征包括:清晰(clarity),適體(Propriety),和正確(correctness).他還將演講的過程同辯證法結合在一起,認為修辭學是一種反詰的方法,是一種工具,人們借助這種工具來面對或然性和可能性(problematicity)的問題。
三、諸葛亮舌戰群儒之修辭策略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統兵百萬來討伐江東,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頭,諸葛亮隨魯肅來到江東勸說吳主孫權聯合抗曹,吳主孫權并不了解諸葛亮的雄韜武略,對他的才能持有懷疑的態度,因此才想出用江東的謀士試探諸葛亮。而且江東的眾謀士對諸葛亮是只聽到傳聞但未見其人,對他也是半信半疑,有些人認為他更是徒有虛名。相反,諸葛亮卻心懷坦然,他十分了解江東吳主和他屬下的心理,對他來說,來江東有兩個任務:一是要說服孫權不能降曹的利害關系,二是要自下而上使江東所有人的意見保持一致,也就是不能讓孫權的謀臣產生任何動搖孫權意志的舉動,所以他已經想到了對策,可謂胸有成竹,對全局已有了成熟的判斷和掌握。在與吳主孫權和眾謀士的辯論中, 他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修辭策略:
(一)先徐后速法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說:“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入脫兔,敵不及拒”。意思是知己知彼而后動,欲速則不達。在與眾謀士的辯論中,諸葛亮沒有急于求成,主動向眾謀士講明降與戰厲害關系,而是蓄勢待發,等待他們來發問,然后一一駁斥他們的偏見和錯誤思想從而證明自己的才能,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遠見卓識。這樣,循序漸進地從心理上使眾謀士消除對曹操的恐懼,了解抗曹生降曹滅的道理,加深對聯合抗曹的認識。
(二)擒賊擒王法
在江東謀士中,張昭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當年孫策臨終時,曾對弟弟孫權說過:“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在主戰主降的立場上,他主張降曹。因此,使他心服口服地主戰就相當于說服了大多數的謀士,對孫權的決定其到關鍵性的作用。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因此與其的辯論也最激烈和最尖銳。他闡述了劉備兵敗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戰術的錯誤,而是因為劉備的賢德貽誤了戰機才導致現在的窘境,一方面駁斥了張昭對劉備的不公正的指責和對諸葛亮才能的懷疑;另一方面又指出劉備的境況只不過是一時,一旦養精蓄銳,一定會重整旗鼓,前途無量;也從側面指出張昭的鼠目寸光的局限性和力求自保的降曹思想的錯誤。
(三)旁敲側擊法
在駁斥薛綜和程德樞時,諸葛亮沒有從正面指出他們的錯誤,而是以儒家思想為道德準則,“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和“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后世,名留后世。若小人之儒,惟物雕蟲,專工漢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義正詞嚴得指出他們不為國家和社稷著想而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唯諾性格,使他們理屈詞窮,無話可說。諸葛亮以其豐神飄灑,氣宇軒昂的氣度和豪邁自信、愛恨鮮明、才華出眾的人格魅力的贏得了這場舌辨的勝利;并將眾謀士的心態調整到正確的狀態,用充分的論據喚起了眾謀士的憂國憂民的意識和必勝的信心。亞里士多德認為勸說的成功取決于演講者的人格力量,是否將聽眾置于一種合適的心態,及由演說詞所提供的表面證據這一修辭理論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四)機智激將法
在舌戰群儒后,吳主孫權為諸葛亮的口才所折服,但他仍舊對孫劉聯合抗曹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持有懷疑的態度,使他舉棋不定,煩躁不安。諸葛亮洞悉他的心理,借助《孫子兵法·始計篇》中的“怒而撓之,卑而驕之”的激將法,故意夸大曹操的勢力,讓孫權對曹操俯首稱臣的方法來激怒他,從而推動事態向抗曹的方向發展,使吳主孫權明白唯有下定決心與劉備聯合抗曹才能挽救江東。諸葛亮為孫權分析了抗曹的必要性以及曹操失敗的必然性,堅定了孫權抗曹的信心。
諸葛亮的江東之行無疑是成功的,這都歸結于諸葛亮非凡的才華,他縱觀寰宇的全局意識使他能夠站在更高處去審時度勢,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結論
諸葛亮所運用的戰略戰術和辯論技巧無論從軍事上還是實際生活中,多為讀者提供了廣博的學習資料,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看,為現代社會待人接物,辯論演講提供了諸多的技巧和方法。只有巧妙的運用這些技巧,才能打動聽眾,使人信服,達到演講及勸說的目的。
參考書目:
一、明確重點,充分準備
法庭辯論不是瓜棚下的聊大天,也不是一般的爭執,它是一種有目的的訴訟權益的爭辯。在這種論爭中,所爭辯的問題紛紜復雜,有的是主要的爭辯焦點。有的是次要的分歧意見,有的直接關系案件的裁判,有的關系甚微。對此,只有明確法庭辯論的重點,進而集中兵力,畢力辯論,達到最佳效果。
公訴人在參與法庭辯論之前,應該廣泛思考有關案件的所有問題,吃透案情,簡明實用、有的放矢地準備辯論提綱。預防辯護人可能提出反駁的情節或問題,并事先設想和回答一些問題的要點。具體地說必須針對不同的案件,在開庭之前設置眾多的與本案有關的問題(閱卷時分析案件時,案件事實、證據薄弱環節,一般就是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可能提出辯論的問題;公安司法機關認識有分歧的地方:社會有關方面認識不一致之處;特別是與犯罪事實的認定和法律適用定罪量刑有關的問題),并擬出回答的簡短提綱,使法庭辯論胸有成竹。作為公訴人必須使辯論提綱做到有備無患、預見深廣、預備充分。
二、掌握主動,條理清晰
掌握辯論的主動,就是要有效地控制辨論場面。辯護人以及被告人力求在辯護階段就案件的事實、性質、量刑等方面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來爭取法庭和旁觀者的理解。對此,公訴人既不必一一反擊,也不能漠視不理,而是要以有力的答辯來控制辯題的方向,爭取主動。公訴人要根據庭審情況及時調整答辯提綱,選擇有利時機,靈活選擇答辯方式進行答辯。二是有選擇地對辯護人提出的數個辯題中的一個或數個關系到定罪量刑的辯題進行答辯,對辯護人提出的細枝末節的問題不糾纏,以免影響合議庭的注意力,影響對案件關鍵問題的判斷。
三、邏輯嚴密,環環緊扣
司法實踐中很多案件千頭萬緒,情節復雜,在分析和認定有一定的難度,公訴人為維護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必須借助于推理這種表達方式,就被告人犯罪的事實,從事理、法理上緊緊扣住犯罪構成要件,一步一步地加以推論。從而順理成章的得出被告人構成犯罪,使辯護人無言可辯。同時被告人構成犯罪的事實與公訴人所指出的適用法律條款十分恰當、準確,讓事實與法條緊緊銜接,因此公訴人應當熟知相關法律條文。并熟記于心。嚴密的論證推理,可有效防止辯護人抓住把柄或打開缺口。公訴人在論辯時,總論點與各分論點、論點與材料之間、論點與論據之間,應該一環扣一環。
四、培養素質,創造型像
在整個法庭辯論過程中,優秀公訴人應當培養不斷培養自身素質,把持良好形態。一是態度沉著冷靜。在辯論時思想要特別活躍,注意聽取對方的發言,區分出對方發言的合理部分與謬誤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駁,使雙方的意見漸趨一致。只有批駁了對方的謬誤,自己正確的見解才得以成立。但是應該切記辯論中要從容不迫,以理服人,不不使用過激語言,不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失去理性控制,使頭腦不冷靜,從而降低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降低辯論水平。二是學會自控。善于情感自控的公訴人,往往能夠根據辯論內容需要以及辯論參與者的相互關系和諸多心理因素,正確決定辯論過程中的情感基調,把握情感表達的時機和方式。一般地說,公訴人辯論的感情基調,應該以說服為主,語氣要莊重平和,用語要準確得當,情感不宜過分外露,不要刺激對方,有意造成情感上的對立。事實證明,誠懇、冷靜、沉著、穩健的情緒是公訴人辯論必須的。公訴人駕馭好自己的情緒,對于提高辯論質量是有很大好處的。三是培養良好的個人人格素質。對于公訴人來講,一個很好的個人人格素質很重要。法庭辯論總是帶有濃烈的感彩。盡管法庭上要求公訴人保持高度的客觀和冷靜,但在語言交鋒的同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感情交鋒。一個正直、高尚、維護公正的公訴人,應該自覺地做到外表印象與內在本質(思想、品德、情操)的良好統一。學會尊重對方辯護人(合議庭),讓人覺得公訴人有層次、有涵養和深度。力戒人身攻擊,堅決杜絕用惡劣的語言攻擊對方,不能為了一時痛快而有失公訴人身份。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后出現的第二位文化偉人,開創了墨學,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明鬼等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為了宣傳他的主張,墨子四處游說,言傳身教,廣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辯論與眾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樣氣勢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莊子那樣縱橫跌宕、變幻莫測,而是樸實無華、推理嚴密。墨子的辯論講科學、重事實,有理有據。“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以辯來別同異、明是非,形成其獨特的“墨辯學”。墨子的辯論用詞準確、語言縝密、百無疏漏,這在先秦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墨子辯論的語言藝術。
一、墨子辯論語言的表達特色
語言是辯論的物質手段。先秦時期,諸侯爭霸稱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辯的社會活動家、論辯家,他們的論辯語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簡意賅,循循善誘;有的恣意縱情,奇特浪漫;還有的駁難離析,淋漓盡致等。墨子的辯論,語言簡樸、平實,準確、生動。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針對許多好戰的國君常借商湯、武王的征伐行為,為自己的掠奪行為辯護,“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戰為不義,非利物與?昔湯放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辯駁道:“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在這里,墨子明確區分了“攻”與“誅”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其語言準確擊中對方要害,墨子以簡樸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可謂一字千金。
墨子的語言不但準確,而且精煉。《墨子·修身》篇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就是要求論辯語言要精煉。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問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蝦蟆蛙蠅日夜而鳴,舌干辟然,而人不聽之。今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十分精煉地說明了墨家反對說大話空話,但不反對說有用的進步的合時宜的話。
墨子的語言不但簡煉,而且生動感人。例如,有人反對墨家“兼愛”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發難。因而墨子與他們展開辯論,《兼愛下》記載了這次辯論,對方說墨子的“兼愛”主張雖然好聽,但不實用,“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駁道:“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認為如果“兼愛”思想只是好聽而不實用,別說你們,就連我自己也要對它進行批判、指責,并進一步指出,哪有好東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語言簡明生動,在先秦諸子中,是無與倫比的。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墨子的語言“意顯而語質”,也正是總結了墨子辯論的語言特色:準確、簡煉、質樸、生動。
二、墨子辯論語言的邏輯技巧
墨子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辯論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學、文化、邏輯、語言、思維、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強大的邏輯力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就先秦時代而言,中國形成有自己獨特特點的關于思維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墨家的思維形式結構論是中國‘辯學’或‘名學’的奠基。”墨子在辯論中創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說,揭示了邏輯所構成的這三種思維形式的區別。墨子的辯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墨子·小取》所談“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講的“故”、“理”、“類”等,都成為墨子的辯論法寶,體現了他高超的辯論語言技巧。下面從“假”、“譬”、“援”、“推”四個方面探討墨子辯論的邏輯技巧。
(一)“假”式反證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經下》:“假必悖。說在不然。”《經說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猶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設,指在論證一個命題的時候,先假定與這個論題相反的命題存在,然后根據這個命題的虛假來證明原來的論題的正確性。簡單地說,“假”就是為了證明某個論題,就先假說它為相反的論題并由此推出錯誤來的證明法,即我們今天說的反證法。“它是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即反論題)的虛假,然后根據排中律,由假推真,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墨子強調,要注意假定的命題必須是錯誤的,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是正確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則,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相反,倒證明了論敵的論題。例如,要證明狗是沒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許狗姓霍的,他們會反對這個荒謬的命題。于是,就證明了狗是沒有姓的。又如在《節葬下》中,說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主張實行“厚葬久喪”,“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厚葬久喪”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墨子對此用“假”駁斥了厚葬久喪者的謬論:“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紉。”為了批駁“厚葬久喪”,先假定它是對的,讓國人都去遵守、執行,然而依從了這種主張。將會給國家造成一系列的惡果,執政者無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農夫、百工、婦人都不能各司其職,根本無法富貧眾寡,由此證明了“厚葬久喪”的荒謬。
(二)“譬”式證明法
《小取》:“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說明道理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舉例和形象比喻,它所舉的事例必須是雙方已知和公認的,而且必須以承認此物與他物屬同類為前提,否則就不能達到“舉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證明目的。《荀子·釋難篇》:“談說之術,分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譬喻就是因為直言不能將其事講清楚而產生的,對于別人不信之“故”用譬喻來講明。所以墨家將其借來作為“明故”的證明方法,這正是王充在《論衡·目紀》中所說的:“何以為辯,喻深以淺。”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據不同的“譬”式要求,經常采取三種譬式證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說明一般的規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認為,人的思想猶如一塊白布,時刻受周圍環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則善,染于惡人則為惡,比喻習染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如《墨子·耕柱》:“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縣子碩問墨子談辯、說書、從事三種為義的方式中,哪種最重要?墨子以現實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墻”一事為譬,巧妙地說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把墻筑起;為義和筑墻的道理一樣,喜于談辯的就談辯,長于說書的就說書,善于從事的就從事,只有談辯、說書、從事三者同時并舉,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為義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動,使人有推窗觀日、開門賞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義理。如《公輸》:“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墨子以寓言作譬,鋪張揚厲,步步進逼,窮理析義,不容不信,終于使喜好攻戰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墨子運用“譬”式證明法,或說理以闡明自己的主張,或駁斥以攻破敵人的謬論。或譬醒以激發他人的覺悟,取譬明理,把精當的論述與摹擬形象的描繪融合于一體,既給人以哲理上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論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孫詒讓據《說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釋為“謂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證此,這種推論方法,就是邏輯學中的類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論所用的前提必須是對方說過的話或行過的事,或者是某人說過的話(如“圣王之道”、“先王之書”、“古書之言”)或行過的事并已為對方所承認和肯定了的。根據這個前提,墨子進行推論。如在《魯問》中,魯陽文君對墨子說反對“食其子而賞其父”的惡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豈不惡俗哉!”墨子道:“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魯陽文君所深惡痛絕的惡俗——“食其子而賞其父”作為前提,巧妙地推論出“殺其父而賞其子”同樣是惡俗,有力地鞭撻了魯陽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戰死,又從而賞之的罪惡行經。這樣的類比,入情入理,雄辯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論只要求其“然”必須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認“楚人非人”與“白馬非馬”這兩個命題屬于同類性質的命題,就可以由“子之然”類比推出“我之然”,至于為什么要承認“楚人非人”或“白馬非馬”的原因和根據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這種推論方法時,可以暫時難倒對方,使自己獲勝,但卻不一定得到真理。超級秘書網
(四)“推”式推論法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后出現的第二位文化偉人,開創了墨學,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明鬼等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為了宣傳他的主張,墨子四處游說,言傳身教,廣征博引,以理服人。論文百事通墨子的辯論與眾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樣氣勢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莊子那樣縱橫跌宕、變幻莫測,而是樸實無華、推理嚴密。墨子的辯論講科學、重事實,有理有據。“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以辯來別同異、明是非,形成其獨特的“墨辯學”。墨子的辯論用詞準確、語言縝密、百無疏漏,這在先秦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墨子辯論的語言藝術。
一、墨子辯論語言的表達特色
語言是辯論的物質手段。先秦時期,諸侯爭霸稱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辯的社會活動家、論辯家,他們的論辯語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簡意賅,循循善誘;有的恣意縱情,奇特浪漫;還有的駁難離析,淋漓盡致等。墨子的辯論,語言簡樸、平實,準確、生動。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針對許多好戰的國君常借商湯、武王的征伐行為,為自己的掠奪行為辯護,“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戰為不義,非利物與?昔湯放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辯駁道:“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在這里,墨子明確區分了“攻”與“誅”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其語言準確擊中對方要害,墨子以簡樸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可謂一字千金。
墨子的語言不但準確,而且精煉。《墨子?修身》篇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就是要求論辯語言要精煉。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問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蝦蟆蛙蠅日夜而鳴,舌干辟然,而人不聽之。今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十分精煉地說明了墨家反對說大話空話,但不反對說有用的進步的合時宜的話。
墨子的語言不但簡煉,而且生動感人。例如,有人反對墨家“兼愛”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發難。因而墨子與他們展開辯論,《兼愛下》記載了這次辯論,對方說墨子的“兼愛”主張雖然好聽,但不實用,“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駁道:“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認為如果“兼愛”思想只是好聽而不實用,別說你們,就連我自己也要對它進行批判、指責,并進一步指出,哪有好東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語言簡明生動,在先秦諸子中,是無與倫比的。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墨子的語言“意顯而語質”,也正是總結了墨子辯論的語言特色:準確、簡煉、質樸、生動。
二、墨子辯論語言的邏輯技巧
墨子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辯論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學、文化、邏輯、語言、思維、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強大的邏輯力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就先秦時代而言,中國形成有自己獨特特點的關于思維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墨家的思維形式結構論是中國‘辯學’或‘名學’的奠基。”墨子在辯論中創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說,揭示了邏輯所構成的這三種思維形式的區別。墨子的辯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墨子?小取》所談“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講的“故”、“理”、“類”等,都成為墨子的辯論法寶,體現了他高超的辯論語言技巧。下面從“假”、“譬”、“援”、“推”四個方面探討墨子辯論的邏輯技巧。
(一)“假”式反證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經下》:“假必悖。說在不然。”《經說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猶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設,指在論證一個命題的時候,先假定與這個論題相反的命題存在,然后根據這個命題的虛假來證明原來的論題的正確性。簡單地說,“假”就是為了證明某個論題,就先假說它為相反的論題并由此推出錯誤來的證明法,即我們今天說的反證法。“它是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即反論題)的虛假,然后根據排中律,由假推真,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墨子強調,要注意假定的命題必須是錯誤的,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是正確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則,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相反,倒證明了論敵的論題。例如,要證明狗是沒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許狗姓霍的,他們會反對這個荒謬的命題。于是,就證明了狗是沒有姓的。又如在《節葬下》中,說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主張實行“厚葬久喪”,“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厚葬久喪”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墨子對此用“假”駁斥了厚葬久喪者的謬論:“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紉。”為了批駁“厚葬久喪”,先假定它是對的,讓國人都去遵守、執行,然而依從了這種主張。將會給國家造成一系列的惡果,執政者無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農夫、百工、婦人都不能各司其職,根本無法富貧眾寡,由此證明了“厚葬久喪”的荒謬。論文百事通
(二)“譬”式證明法
《小取》:“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說明道理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舉例和形象比喻,它所舉的事例必須是雙方已知和公認的,而且必須以承認此物與他物屬同類為前提,否則就不能達到“舉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證明目的。《荀子?釋難篇》:“談說之術,分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譬喻就是因為直言不能將其事講清楚而產生的,對于別人不信之“故”用譬喻來講明。所以墨家將其借來作為“明故”的證明方法,這正是王充在《論衡?目紀》中所說的:“何以為辯,喻深以淺。”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據不同的“譬”式要求,經常采取三種譬式證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說明一般的規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認為,人的思想猶如一塊白布,時刻受周圍環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則善,染于惡人則為惡,比喻習染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如《墨子?耕柱》:“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縣子碩問墨子談辯、說書、從事三種為義的方式中,哪種最重要?墨子以現實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墻”一事為譬,巧妙地說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把墻筑起;為義和筑墻的道理一樣,喜于談辯的就談辯,長于說書的就說書,善于從事的就從事,只有談辯、說書、從事三者同時并舉,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為義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動,使人有推窗觀日、開門賞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義理。如《公輸》:“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墨子以寓言作譬,鋪張揚厲,步步進逼,窮理析義,不容不信,終于使喜好攻戰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墨子運用“譬”式證明法,或說理以闡明自己的主張,或駁斥以攻破敵人的謬論。或譬醒以激發他人的覺悟,取譬明理,把精當的論述與摹擬形象的描繪融合于一體,既給人以哲理上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論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孫詒讓據《說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釋為“謂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證此,這種推論方法,就是邏輯學中的類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論所用的前提必須是對方說過的話或行過的事,或者是某人說過的話(如“圣王之道”、“先王之書”、“古書之言”)或行過的事并已為對方所承認和肯定了的。根據這個前提,墨子
進行推論。如在《魯問》中,魯陽文君對墨子說反對“食其子而賞其父”的惡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豈不惡俗哉!”墨子道:“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魯陽文君所深惡痛絕的惡俗——“食其子而賞其父”作為前提,巧妙地推論出“殺其父而賞其子”同樣是惡俗,有力地鞭撻了魯陽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戰死,又從而賞之的罪惡行經。這樣的類比,入情入理,雄辯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論只要求其“然”必須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認“楚人非人”與“白馬非馬”這兩個命題屬于同類性質的命題,就可以由“子之然”類比推出“我之然”,至于為什么要承認“楚人非人”或“白馬非馬”的原因和根據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這種推論方法時,可以暫時難倒對方,使自己獲勝,但卻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論法
1.“頭腦風暴”小組活動。即指在一段時間內讓大腦毫無拘束地就某一個主題進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該活動員有價值的地方在于能夠激發高層次的創造意念,包括“原創性”和“補充性”創意,以及格個人的意見和想法清楚明確地表述出來,能夠幫助學生將大家零散的、不成邏輯的思想火花匯集整理成完整的有價值的思想、方案、行動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頭腦風暴”小組活動最佳規模在5一1o人之間,活動的組織者首先必須交給小組明確、并有激發學生開動腦筋的主題。它應與其它活動聯系起來進行。
2.“同伴互助”小組活動。該活動的最大價值在于能夠使學生通過少年兒童特有的交流、解釋和答疑方式,使未能從教師的講解中完全掌握知識和技巧的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和技巧,還能夠增加學生的復習和操練機會。該活動是教師運用最多的小組活動,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這種小組的組織應該是小范圍的,三、四個人最佳。其次,小組討論的問題要集中、明確,每次最好只有一個很小、很具體的主題,以便于學生相互解釋、演示和說明。再次,必須挑選適合的組長,組長的職能是提出適當的問題,鼓勵同學問問題、解決問題、講解和演示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巧,辨別同學的見解,給同學及時的反饋。
3.“角色扮演”小組活動。這種小組活動能夠通過參與者扮演活動的過程,他們從所承擔角色的角度和立場去學習、理解和表達。活動規模應按活動內容決定,但是三至七人更為適宜。活動包含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的重點是學習討論和嘗試練習,即由小組成員集體探討扮演活動主題和角色意義以及練習角色表現方法;第二個部分的重點是表演,將小組成員的理解和表現能力展現出來。
4.“仿真課題”小組活動。活動過程是:由教師向各小組布里研究課題,給予必要的說明和資料,然后由學生活動小組研究問題,制定解決的方案,最后將結果(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作品等)展現出來。是否需要采用“仿真課題”小組活動,取決于教學內容與目的,如教學內容涉及教學生如何決策,涉及讓學生認識人與人、社會組織與社會組織的關系,涉及學生在常規教學過程中難以獲得的經驗等,皆可采用這一活動方式。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中,都可運用“仿真課題”小組活動。該小組活動的選擇廣泛,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如“學生會年度活動及財政計劃”,社會生活課題,如“社區環境調查計劃”、“少年航天科研項目選擇與設計”等都可用作仿真課。
5.小組“辯論”活動。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辯論活動尤其有用。課堂教學中使用辯論活動,通常把所有學生分為四組。兩個正方兩個反方,辯論兩個問題。辯論的時候兩組同學先辯,另兩組同學先聽;然后再交換。所有的學生又都有了發言、評判的機會。組織辯論活動,教師要注意以下技巧問題:(1)小組成員實力要均衡,人員性格要多樣;(2)每組選一名主辯手,其他人也必須作為副辯手發言,并促使他們結成邏輯關系,使個人的發言產生“拓展”、“強化”、“補充”等結構聯系。(3)論題必須明確、中性,以陳述句形式出現為佳。(4)教師要提供數、質量相當的資料和資料線索。(5)正方、反方抽簽決定。(6)辯論發言的時間嚴格公正地控制。(7)評價勝負結果由評判的學生投票決定,每人一票制。(8)評判的標準是:①論點、論據是否充分合理;②發言是否明確有力。(9)教師自己,或投票選一位主持人。主持人的重點應該在于肯定學生在思維、語言和智慧方面的優點,尤其是學生的精彩之舉。)。
語言表達是母語運用能力的重要體現,但在學校母語學習中因為重視不夠,缺少相關的實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完全是一種放任滋長的狀態,以至于本可以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變得不強或較弱。語文教學需做出改變,增加語言表達實訓環節。
一、 語文課堂口語實訓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語文實訓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只有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才能實現這一目的。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達到實效是語文實訓設計必須考慮的問題。
1. 興趣原則。興趣就是動力。語文實訓讓學生感興趣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做到。實訓的組織形式應盡量避免刻板、嚴肅,而要活潑、有新意。雖然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項目,諸如介紹、演講、朗誦、辯論等不會有什么本質性的變化,但是可以在這些項目上增加新意。增加新意,可以偷換實訓名稱,如將演講比賽的名稱改為“故事大王爭霸賽”,詼諧有趣;可以借鑒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意,打破傳統的比賽模式,如將演講比賽變成超級演說家,借鑒“導師制”,建立“團隊制”。還可以在活動開始前預熱,給學生播放視頻,或者對教室加以布置,改變講臺課桌對立的擺放格局等等。再比如朗誦,可以借鑒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鼓勵學生配樂朗誦錄音,課上展示作品,進行交流。從內容上來看,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訓主題。如辯論,教師提供多個辯題,學生投票選擇,辯題應當是學生關心和正在經歷的,如打工與學習、愛情與友情、能力與學歷等的辯論。為使活動更有新意和趣味也可以發揮學生的作用,交由他們進行策劃。
2.激勵原則。由興趣帶來的動力要持久保持還需不斷激勵。將學生在語文實訓中的參與和表現納入到平時成績中會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教師應在布置活動時就明確賦分標準。如演講實訓,主持人、演講選手、學生評委分別多少分,分數必須體現出差異性。積極參加和不參加的不能等同對待,表現優秀和表現較差的也要有區別。賦分的標準要詳細具體、客觀公正,賦分必須依據標準進行,不可隨意更改。為了更好地激勵,也可以采用一些物質獎勵,如利用班費購買文具等物品作為獎品。或者由活動承辦小組發揮創意自制獎狀。也可以全程錄像,之后將視頻傳至微信公眾平臺或者QQ空間。這些措施都能激勵學生認真準備,拿出最好的表現。
3.思維原則。語言是思維的表達,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也要重視思維的訓練。說話之前要理清思路,使得話語條理清晰。每次活動時,需在評分俗賈卸哉庖環矯孀齔雒魅飯娑ǎ教師也要向學生強調。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思維技巧并開展相關訓練,如巧用“首先”“其次”等表示時間、層次的詞語,放慢語速,類比聯想等等。
二、語文課堂口語實訓活動形式設計
語文實訓設計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訓練目標。同一班級的學生其語言表達能力并非是在同一層級的,有的學生能說會道,有的學生則笨嘴拙舌,要讓他們在同一場訓練活動中各有收獲,必須要明確各自的不足,或者需要訓練提高的重點是什么,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根據多年來教學觀察發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表現為:普通話較差;語病較多;口頭禪使用頻繁;緊張;無話可說;聲音太小等。另外,體態語言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眼睛不敢正視;站姿不端正;表情呆板;缺乏手勢語等。學生結合自身問題確定需要訓練提高的重點,還需進一步確定訓練達到的效果,如不出現口頭禪等等。總而言之,要讓訓練目標明確具體才能保證實訓效果。
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根據這一特點,語文實訓活動可設計為:介紹、演講、朗誦、辯論。
介紹是較為基礎的語言表達訓練,所訓練的內容為語言組織能力,訓練目標為詞句準確,語言流暢。具體訓練形式可設計為:自我介紹、他人介紹、家鄉介紹、產品介紹、書籍介紹等等。為激發學生在訓練方面的興趣,教師可以提供多個介紹任務,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還需在訓練開始之前講解介紹的方法,諸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如何分清內容主次有所取舍,如何做到條理清晰,如何推敲詞句準確表達等等。
演講與介紹相比對表達者的口語能力和體態語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演講的訓練目標是繪聲繪色講述,演講訓練可采用的形式有:結合社會熱點和時令節日的“主題演講比賽”、結合課外閱讀的“故事大王爭霸賽”、結合自我經歷和他人事跡的“我是超級演說家”等,也可以開展命題即興演講“脫口秀”等等。演講訓練開始之前教師要講解演講的技巧和體態語言的運用,同時明確演講要求和考核標準。
朗誦是文學藝術的有聲表現,聲情并茂是朗誦的要求。朗誦訓練的目標是讓聲音充滿情感。朗誦訓練可采用的形式有經典詩文朗誦會、劇本朗讀會、“我是主播”朗誦錄音交流等。朗誦訓練之前教師要講解朗誦的技巧,包括語調、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朗誦不僅是對學生語言技巧運用的訓練,也是認識態度的端正。教師不可忽視對學生心態的調整,可以進行朗誦示范、播放名家朗誦視頻等,營造出朗誦的氛圍。
辯論首先是思維訓練,其次才是口才訓練。思維通過語言加以外化,想到什么才能說什么。至于表達者能夠想到什么自然是與他的知識占有情況相關。這應在平時加強閱讀學習,進行知識積累。其次也與表達者的思維敏捷度有關。辯論訓練的目標是語言技巧的運用。辯論訓練可采用的形式有一對一的擂臺賽、四人合作的團體辯論賽等。教師要在辯論實訓之前向學生講解思維和語言技巧,并進行單項訓練。如類比聯想與歸謬法等。另外,辯論賽的辯題可由學生選擇確定,再以抽簽形式決定辯論的正反方。
以上四個語言表達實訓形式雖然訓練目標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語言表達的各個方面,每一次實訓都有所側重。反復訓練和重點訓練相結合確保了口語實訓效果。
三、語文課堂口語實訓的組織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Chinese Speech and Debate
Teaching and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HEN Lingl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listening, speaking" two parts of capabilit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four modules; especially emphasize the ability to speak.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language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arable, thus, 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train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speech and debate as the ability to develop oral communication in two major sections, independent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has an essential role. From the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parture to university lectures and debates based curriculum, expand elaboration.
Key word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peech and debate; course teaching
1 演講與辯論簡介
演講與辯論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兩個重要方面,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演講是指在公共場合,采用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作為手段,針對某個或某些具體的問題,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個人主張或見解,闡述道理或者抒發內心的情感,并進行鼓動的一種語言活動。演講能對個人的口語表達技巧及心理素質進行良好的訓練,對學生個人的膽量及表達能力是一個極有利的鍛煉。
而辯論是針對某一問題上,參賽雙方采取爭辯的方式以捍衛自己的觀點,通常情況下,由于辯論賽采取的是駁斥對方觀點的形式,因而場面是極其激烈的。辯論對個人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三個方面:有條理的邏輯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以及在賽場上雄辯的能力,因而辯論對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同時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 演講與辯論的有效教學
2.1 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隨著現代教育逐漸提倡注重學生在教與學中的主導地位,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的主導。這個過程就需要教師對教學組織的形式進行著重的思考,從多方面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首先,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所在。在演講與辯論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生由于尚未掌握一定的技巧,對陌生的話題較不熟悉,因此,教師要尋找同學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例如:故事、笑話等。找到學生的興趣所在才能順利開展教學,讓學生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從“逼著學”到“主動學”。這個過程一定要忌諱偏難的話題,這樣的話學生難以開口,會對學習逐漸喪失興趣。
其次,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觀摩中學習。在課程教學進行到中階段時,教師要適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式闡述演講與辯論的技巧,包括兩種口語表達方式與一般表達方式的不同,肢體語言的合適應用等。高科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足不出戶便能欣賞到優秀人才的講演與辯論,從中觀摩技巧,逐漸學習在不同主題下如何運用言語表達以及肢體語言征服聽眾。
2.2 合適安排教學內容,強化教學方法
無論是演講還是辯論,都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應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在教學的初始階段,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對一些場景進行簡要模仿。在中級階段,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觀摩大型賽事的比賽現場,領會大型比賽的氛圍,觀摩優秀的演講者與辯論者是如何征服受眾,同時教授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搭建表達內容的框架,培養學生的及時思辨能力,在即興演講與辯論賽中快速做出反應。在教學的最后階段,進行演講及辯論賽的實戰演練,選擇題目,組織全班同學進行積極準備,并在課堂上展現成果。
2.3 合理考查,公平評價
教學需要進行考核才能明確教學的進展、問題,因而,教學的考核極其重要。尤其是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這種考核對于鞭策那些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在演講與辯論的教學中,為了使教學達到預期目標,需對學生進行平時成績考核(占30%)及最終成績考核(占7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平時演講與辯論情況、課堂上的表現等綜合情況,而最終成績是學生的個人演講與小組辯論的綜合成績。這樣的綜合性考查機制能有效讓學生參與學習,并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
同時,還應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積極的評價。獨立學院院校的學生由于一開始便存在底子薄、態度差的問題,因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不會對他們作出積極的評價。因此,一個積極的評價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教師在學生作出一定努力之后,進行公平、積極的評價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其在后續的學習中沖勁更足。
3 有效演講與辯論中應注意的問題
(1)學會傾聽,注意傾聽。傾聽是一門重要的說話藝術,據相關調查表明,人與人的交往中,聽的部分占據了55%,由此可見,聽的藝術之重要性。在演講與辯論中,傾聽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接受對方發出的聲音,而是通過傾聽和思考,將這些聽到的聲音轉化為重要的信息內容,并對這些內容加以思考、分辨,提取核心內容部分。同時還應注意聲音發出者在講話時的神情動作,注意領會其中的要領,并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思考。
(2)表達要自信。在交流中,說話者必須要有底氣,這樣才能讓受眾覺得表達是有據可信的,尤其是在征服聽眾的演講與征服對手的辯論賽中。這便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通過開闊自己的眼界、樹立積極的心態,學習強有力的表達技巧,在交流中、演講中、辯論中,做到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在表達時自然得體、大方有度。
4 總結
在現代化的社會里,缺乏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無法實現全面發展的。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在前人的看法上對現階段獨立學院語文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典型課程演講與辯論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思考,認為現階段的演講與辯論課程的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需要從教學者與學習者兩個方面作出積極努力。當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并不止上述的演講與辯論訓練,其他的如討論、復述、交談等也都是極其有利的方式,教學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及實際條件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最大程度實現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2.學習有條理的辯論方法,初步學會有氣勢的辯論技巧。
3.多元拓展,了解有關太陽遠近的科學知識,感悟孔子實事求是的品質。
從以上三個目標定位來看,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古文的知識,包括停頓、節奏、通假等等;另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兩個小孩辯論的藝術,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再一方面,我們還要明白關于論題的科學知識,讀懂孔子這個人。
在以往的課中,我們過多地開發了閱讀教學的閱讀功能,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學習語文,這就離不開口語交際的運用。可以說,語文課大部分是要依靠口語交際的語言作為交際素材的。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教會學生說話,讓學生在敘述、提問、辯論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的學習應該跟閱讀教學同步進行。本課的教學,就可以從“辯”字入手,指向口語表達。
一、初讀課文,讀得通順
先讓學生充分讀課文,初步感知古文的韻味;接著檢查朗讀,疏通讀音,讀準節奏。同時,在借助重點詞句的朗讀中理解短文的意思,了解通假,最后齊讀展示。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試圖拉近學生與小古文之間的距離,要讓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之后,引領學生初步領會其文意,讓學生讀通、讀好,經歷一個從陌生走向熟悉的真實過程。
二、理解文意,辯得明白
首先鎖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理清兩小兒辯論的觀點和依據;然后呈現非連續性文本(表格),讓學生借助非連續性文本說話,感受兩小兒辯論過程的條理性;第三步借助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感受兩小兒辯論的氣勢;最后,補充孔子資料,以“孔子是否有智慧”為辯題,學習文中辯論的方法并嘗試運用。
這一板塊的設計努力將口語交際引入課堂,從特定的文本中發現“爭辯式語言”的交際形態,并契合文本特點進一步嘗試運用。同時,借助板塊的活動,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將連續性文本轉化為非連續性文本,再借助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說話訓練,由學生自己理清辯論的觀點、依據及方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隨課文情境遷移練習,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練習提升過程的展現。
三、熟讀成誦,演得形象
借助“演戲”的情境,先由學生自主背誦,巧記臺詞,再通過個別匯報,強化辯論式語言表達語氣,最后集體表演,內化積累。
學古文,積累是非常必要的環節。增加古文語言的積累,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借助“演戲”,嘗試將“理”與“趣”融通,一方面在表演中發現辯論展示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在演中說出趣味,增加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