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9 16:0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管理學習,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xx從xxxx年成立至今,由xx艘小船、總艙位2千teu快速發展為xx多艘、總艙位42萬teu以上全球排名前十的集裝箱班輪公司,企業成長時間僅是國內同行xx的三分之一。這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是xx全體員工為振興民族航運業執著奮斗的崢嶸歲月,更是一段xx迅速走向世界的傳奇故事,在此期間,xx實際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但在引入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時,仍需提煉我司的企業文化,逐步完善我司的核心價值觀;
使得該企業文化能得到全體員工強烈而廣泛的認同,并成為各員工認可和共享的核心價值觀,使我司的企業文化真正具有給企業帶來活力,促使企業提高素質,建立嚴格科學的管理機制,培養良好的企業行為,調動起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企業持續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
2、及時建立企業的績效管理系統
隨著xx的不斷發展壯大,公司規模也與日俱增,而經濟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種競爭中,一個企業要想始終取得競爭優勢,必須不斷提高其整體效能和績效。因此,通過這次學習,我認為xx應及早建立自己的績效管理系統,否則企業發展很可能步xx的后塵而停滯不前。從公開資料獲悉,xx最近十年發展遲緩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公司高層決策的失誤,另一方面也是因公司規模龐大、分支機構眾多、產業鏈太長導致企業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反饋、信任和激勵,導致xx對航運業景氣敏感度降低,航運業低迷時公司業績大幅虧損,航運業景氣時公司業績持平或微利,充分顯示出公司因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而喪失了企業競爭力,而目前該公司已認識了這點,正不斷加快國際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加強各部門的合作效應。
因此切實提升企業凝聚力不能僅僅停留在公司的口號上,而應在公司制度上得到保證,先進公司的實踐證明,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系統可提高員工的績效和團隊、個體的潛能,使企業不斷獲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戰略意義的、整合的管理方法。
通過績效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其績效的持續發展;促進形成一個以績效為導向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使他們的工作更加投入;促使員工開發自身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感;增強企業凝聚力,改善團隊績效;通過不斷的工作溝通和交流,發展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建設性的、開放的關系;給員工提供表達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機會,從而使各位員工和企業一起發展壯大。
3、加強xx企業戰略管理
企業的成功在于選擇正確的戰略,正確的戰略應與企業所處的環境相適應,swot是國際上最通用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強項、弱項、機遇和威脅。xx也應充分分析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建立公司自己的分析矩陣,才能在競爭白熱化的全球化集裝箱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根據本期課程學習,我認為xx目前形勢分析如下:
以上因素,企業培訓講師xx建議公司決策層在需考慮以下方面:第一,保持全球思維。不謀一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xx的企業愿景是建設世界一流的集裝箱運輸物流企業,就必須堅持用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努力從全局上把握全球經濟、貿易、航運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和競爭態勢,以敏銳的嗅覺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必須破除部門、單位的藩籬,以對全局負責的精神認真對待運輸服務鏈的各個環節,增強全球協同意識。
第二,堅持戰略制勝。戰略是競爭催生的產物,而競爭的最高境界是戰略的博弈。xx作為全球化經營的公司,面對紛繁復雜的競爭格局,必須在堅持全球思維的基礎上,把戰略研究始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握規律和競爭趨勢,力求在每一階段發展的全局上占有先發優勢。從國際班輪業運力規模發展來看,同行中的前三名在過去近十年中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運力增長速度。xxxx年,xx將達到270萬teu,xx將達到180萬teu,xx超過150萬teu。
一、加強發電企業檔案管理的意義
加強發電企業檔案管理既是在大市場環境下對先進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應用的體現,也是深化檔案管理工作和提高檔案管理水平的要求。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中,加強檔案管理工作,首先能夠使發電企業的檔案貯存和管理能力提升,其次能提高發電企業的信息處理能力,三能提高企業的自我保護能力,四能提高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
檔案的管理目的是進行利用,使其節省企業時間,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發電企業的檔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檔案管理的服務水平,能夠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保護。因此,在企業的整體管理體系中,檔案管理是基礎的一環,也是重要的一環。
發電企業是我國的一類重要企業。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也保持著長期穩定的發展態勢。長期以來,發電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的好壞,都對其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發電企業自身的建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有著書本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檔案既是發電企業發展經驗積累的體現,也是凸顯企業核心地位和競爭力的憑證。所以,運用科學的手段,對發電企業的檔案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發揮檔案的作用,就能提升發電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
二、我國發電企業檔案管理的現狀
企業檔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國家的發電企業的管理現狀卻令人感到不安,許多發電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都表現出對檔案管理更高的期望值。事實上,對于電力企業中的生產者來說,發電企業的檔案管理在這種期望中顯然存在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企業對檔案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
許多發電企業都把生產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檔案工作得到的重視遠遠不夠。這種現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雖然短時間看不到,但卻對企業的整體發展極為不利。有很多檔案工作人員處在一種“說的多,做得少”的尷尬工作狀態中。檔案部門工資低,部門人員少,根本得不到領導的重視。
(二)信息化檔案管理中的安全問題日見緊迫
在信息化環境下,許多檔案資料已不僅僅是有形等的有限形式,還包含計算機軟件等無形資料。因此,保證信息檔案的安全將是信息化工作中的首要問題。由于電子檔案的發展迅速,使得檔案管理向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企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檔案管理信息化也要同步提高,一些老員工不熟悉辦公軟件,而剛剛步入崗位的大學生相對缺乏工作經驗,所學的知識已經跟不上檔案管理信息化的腳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數據標準化工作的完善,新的形勢對檔案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檔案管理的計算機體系利用效率低
發電企業的檔案數量龐大,種類繁多。雖然說利用計算機能夠快速地檢索出所需檔案,但是,我國許多發電企業的檔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主要體現在檔案信息的收藏和整理不到位,質量差。許多信息無法檢索到的原因就是檔案信息化之后沒有準確的標題、文號、關鍵詞等,最后不得不再次進行人工檢索。
(四)檔案管理制度松懈
許多發電企業的檔案室資料遺失現象嚴重。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是由于企業的內部人員自我主人翁意識差,二是由于檔案管理部門管理松懈,懲罰制度寬松。許多記載有重要信息的檔案資料一旦損壞或是遺失,給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
科學合理地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實現企業檔案管理高效化,為其他部門的發展創造更為優越的內部環境。所以說,發電企業的檔案管理是企業實現科學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實現企業的科學管理離不開檔案管理,做好了企業的科學管理,對發電企業的檔案管理工作也是一種表率。
發電企業見證了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它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書。許多發電企業自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并健康地發展著。這些企業中有的雖然經歷過市場經濟的改組和重命名,但是它的檔案部門中的龐大的檔案資料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上都能齊全、完整和系統地體現電力企業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經驗。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要科學地管理好一個發電企業,必須帶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對待檔案部門,從檔案部門可以找到科學管理企業的金鑰匙。那么,如何處理好發電企業的檔案管理和整個企業的科學管理之間的關系呢?
三、發電企業檔案管理與企業科學管理共發展
(一)企業的管理關鍵在科學,檔案的管理關鍵在人
企業是由人管理的,一個大的發電企業由諸多龐雜的部門構成。要實現高效的管理并非易事,而事先這個目標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一要從精從簡,部門宜少不宜多;檔案的管理關鍵在人,人員的素質高低由企業的科學管理決定。所以,要實現檔案的高效管理,必須先清理掉占著位置不做事的人,從根本上杜絕人浮于事的現狀;其次要加強對檔案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既要組織檔案部門工作人員學習檔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識,又要培訓他們保護檔案、整體檔案的技能。要對企業的所有員工進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培訓,提高檔案價值的利用效率。
(二)針對發電企業的特點,依法加強對檔案部門的保護
發電企業的檔案價值高。這些檔案資料能夠給企業帶來潛在的隱藏的經濟效益。所以,科學的管理要求:嚴格按照法律的基本要求來管理檔案。對于檔案的借閱和使用必須登記到位、借閱時間明確,遺失檔案要追求責任到人。對于檔案管理人員,則要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知識的培訓,提高檔案資料的重要性和地位。對于那些損壞檔案、泄密檔案的工作人員要依法處理。
(三)將整個企業的管理經驗嫁接到檔案部門,將給檔案部門的價值充分利用到為企業創造價值中
企業的科學管理是一種模式,既適用于整個企業,也適用于企業中的每一個部門。所以要對檔案進行信息化管理,統一標準,齊全門類,收集有價值的檔案以彌補企業的不足之處。開展網絡的宣傳,將檔案信息通過網絡傳播。貫徹檔案中積極的政策、方針和精神。控制好檔案的安全,及時有效地為其他部門提供信息。
參考文獻:
[1]張斌,企業檔案管理與知識管理[J]檔案學通訊,2002(12)
[2]王傳宇,科技檔案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張斌,對我國企業檔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檔案,2007(02)
[4]閻心梅,用科學發展觀推動企業檔案工作的發展[J]企業檔案,2005(09)
經過一個學期的系統學習,使我在有關企業與企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生產管理、企業文化、企業戰略管理、績效管理、管理心理學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收獲良多,深有心得。
我們通常所說企業,一般是指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等活動,為滿足社會需要進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承擔風險、實行獨立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基本經濟單位。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企業管理是指,由企業經營人員或經理機構,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盈利這一目的的活動的總稱。
企業管理是企業經濟活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引導著整個企業的發展道路,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企業管理概論》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也只是了解一點點而已。但是,即便是一點點也使我認識到很多問題。
不得不說,通過了解,中國的企業,甚至整個企業界都有一種從眾性現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潤空間比較大;
二、進入壁壘比較低;
三、市場機制不健全;
四、領導素質比較低;
五、企業缺乏新機制。
這種現象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的出現而出現的,短期內是不可能消除的,甚至永遠都不可能消除,但這種現象的出現又不全是壞事,至少起到鞭笞企業的作用。
還有,近幾年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越來越多地被國內企業家所重視,并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實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最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人性化管理也是一把兩面刃,稍有不慎,便會走向極端,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有些企業推行人性化管理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創造了一個人性化的管理氛圍,加強了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了團隊合作,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有些企業則不然,它們恰恰在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誤導之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而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然而,不論怎么說,企業的發展都是靠企業的員工打拼出來的,“以人為本”這個道理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企業管理學是研究企業管理活動的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實用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該課程是經濟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會計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內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影響到教學效果。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學習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如何才能使學生對《企業管理》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呢?教師簡單地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教學方法,勢必顯得內容枯燥,顯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提高學生學習《企業管理》知識興趣的方法。
一、精心設計課堂引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萬事開頭難”,引言是一堂課的前言,一堂課是否讓學生感興趣,開頭至關重要,好的開頭,有時會勝過千言萬語,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會使學生處于一種生動、緊張、活躍的學習氣氛中,學生求知欲旺盛,思維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導思,培養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現代企業質量管理時,可以問:“你們購買產品最關心產品的什么?”學生會回答:“當然是質量啊!”“什么是產品質量?”“如果說你是企業的經理,你應從何入手加強質量管理”……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狀態。另外選擇案例導入,是企業管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如講營銷方式時,可以講可口可樂公司產品細分的案例,讓學生舉例自己熟知的可口可樂公司飲料產品的品牌,引出課題。
二、改進企業管理課程的案例教學法,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1.案例的選取要真實、貼近學生生活。也就是教師在選用案例時,要特別注意案例的合理性與真實性,避免使用一些虛構的案例,要把那些發生在實際業務中的真實、經典的案例加以選擇和編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用于課堂教學。當然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在引用真實案例時,把具體的時間、地點、當事人名稱、成交價格等因素加以更改,以便尊重和保守有關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如可口可樂公司的營銷案例、肯德基、麥當勞的案例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商品,引入這些公司的案例,學生必然有興趣。
2.選取的案例要簡練,具有針對性。即是指案例選用必須結合針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選擇恰當、典型的案例,不要過長。應從授課對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發,對于案例要適當的加工,對于冗長、復雜的案例可適當的精簡、縮寫后予以采用。否則,學生就會對案例失去興趣,自然就會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
3.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學習了現代企業戰略管理,將學生分組,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分組搜集案例。每組學生分別分析討論案例中的企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案。并讓學生制作課件,在課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老師進行點評。
4.聘請企業的管理人員講實例。《企業管理》課程實踐性較強,作為教師到企業鍛煉時間畢竟時間有限,導致教師企業管理實踐知識也是有限的。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經驗豐富,由企業管理人中講解實際工作中的管理知識和方法,學生會對管理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可以從規劃職業生涯方面學習管理知識,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其學習效率必然會提高。
三、將游戲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游戲教學就是說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或在激烈的競賽中,不知不覺地就學到了教材中的內容。“游戲教學法”是“游戲”和“教學”二者巧妙的結合體,是一種全新的且收效顯著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在《企業管理》教學中也可以應用。有意引進游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如在講解企業管理的層次和幅度的關系時,讓大家做這樣的游戲:選擇一定的人數,讓學生排隊,第一排是一位領導,第二排代表直接下屬,第三排為第二排的直接下屬……通過變化每排的人數,讓學生理解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的關系。再通過傳話游戲,(第一人對第二人說一句話,第二人傳給第三人……到最后一人大聲說出傳的這句話,大家會發現和第一人說的有明顯不同)傳得人越多,信息失真越嚴重,說明管理層次越多,則機構臃腫,信息損耗量大,效率低。還可以通過分組比賽等游戲,將一些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雖然是簡單的游戲,但學生會很集中精力,學習效果顯著。
四、通過實訓和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學習《企業管理》知識的興趣
要提高學生學習《企業管理》知識的興趣,最重要的方法還是實踐。通過學校與企業間的交流,在生產實踐中幫助學生把學到的書本知識與企業的生產實際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這是提高學生學習《企業管理》興趣的根本途徑。學生在企業參加生產實際工作,通過了解產品設計過程,掌握生產設備的操作,熟悉專業知識及行業背景,不僅將學到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應用,而且為將來就業做好思想上及行動上的準備。另外,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實習基地,進行實踐操作。比如,學生學習市場營銷內容時,讓學生到“學生之家”(“學生之家”是校園內的小超市,是我校學生創業基地)進行調查研究,為“學生之家”出謀劃策,進貨品種、進貨方式、銷售策略等提出自己的方案。對學生方案進行評比,擇優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會非常濃厚。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和實踐實訓,可使學生熟悉企業的生產流程,熟練地操作生產設備,在實踐中積累實際經驗教訓,以便今后充當企業的生產骨干;同時還可避免學歷越高、動手能力越差的情況,幫助學生克服浮躁心態和好高騖遠的思想,踏踏實實學好基礎知識,為自身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內心的滿足而不把學習當成負擔,作為一名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培養“合格、實用、務實”的人才為目標,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為了加強對營銷管理知識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參觀、學習企業的生產、銷售流程和理解企業文化精髓,有利于加深對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現狀的了解,加深對企業管理活動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并通過實習調研活動,鍛煉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為就業和將來的工作提供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
針對于此, 我在進行了三年專業課學習之后,通過對《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創業管理》和《管理思想史》等專業課的學習,可以說對有關管理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結構體系已經基本掌握了,但這無非只是紙上談兵,倘若能將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和實際工作相結合,那必定會事半功倍,達到我的學習初衷。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企業管理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這門知識。
二、實習時間:
2012年6月29日至2012年7月24日
三、實習地點: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辦公地址:延吉市朝陽街光明小區北側。廠址:圖們市圖曲路365號。
四、實習單位概況: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麗的長白山腳下、圖們江畔。是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設計施工于一體的綜合性防水材料企業。是國內較早生產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綸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專業生產企業之一,是中國建筑防水協會會員單位,在同行業率先通過了is09001:XX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企業擁有雄厚的經濟技術實力,擁有國內先進的大型現代化流水生產線設備,年產量已突破600萬平方米,產品的配方、工藝及性能指標等方面都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企業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綸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產品,其中包括柔性體、彈性體(sbs)、塑性體(app)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綸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復合防水涂料等,這些產品能全面滿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層次的需求。均獲得省市優質產品稱號,被吉林省政府命名為“吉林省名牌產品”、“用戶滿意產品”,被吉林省消協評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被質協評為“質量擔保產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評為“著名商標”、“重合同守信用單位”。
企業采用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不斷內求提高、外求發展,堅持以市場開發為主體,實施名牌產品戰略的方針,用優良的技術和服務為顧客提供高品質的防水材料,與各界朋友真誠合作,共筑宏偉大廈。
五、實習內容:
我們的實習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訪延吉市各大建筑設計院為主,以延邊大學學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項數據調查的名義,調查有關延吉市建筑業的在建工程數量和具體地址、延吉市未來的規劃、建筑規模和數量等方面的數據。第二階段從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據前階段的調查成果,進行實地調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銷員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單位和施工方推銷我們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總經理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識,包括材料的組成成分,材料的價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們公司的銷售情況,生產情況,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總有事出去了,我們就被安排在辦公室,幫著整理一些辦公室的文件。
明確完工作的內容和步驟之后,我們開始著手了。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決定以延邊大學學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項的名義進行調查,主題是《金融危機對延吉市建筑行業的影響》。
真正的工作開始了,為了是我們的調查更有效率,我們對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進行了分工,我則負責記錄他們的調查內容,并進行整理,以下是我們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設計院總工會的樸永默樸院長調查的一些內容:
根據樸院長對目前經濟形勢的評價,現有的房地產市場不是很樂觀。主要原因有:國家政策的不鼓勵,導致開發商可貸款金額減少,資金供應出現短缺,材料供應商也為周轉資金而大幅降價銷售材料。
這就是我們對每家建筑設計院所采取的調查方式,以及我們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樣本。在接下來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同樣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調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兩周之后順利結束了,而接下來的工作對我們來說則更具有挑戰性,從7月14日~7月24日,我們將根據前階段的調查成果,進行實地調查,以延邊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銷員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銷我們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還是進行了分組,在出發前,我們都相互提出了一些應注意的事項,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時要注意每天都要對當天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并向李總進行匯報。這就是我們實習的基本內容。
六、實習心得:
轉眼之間,為期4周的實習已經結束了,雖然工作的時間很短暫,但對于我來說所有的經歷都是刻骨銘心的,這是我人生當中的第一份正規的實習工作,在這里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也認識到了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在實習期間對工作的總結和自己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要總結一下自己在實習期間的體會。
1、自主學習。工作后不再象在學校里學習那樣,有老師,有作業,有考試,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動去學去做。只要你想學習,學習的機會還是很多的,老員工們從不吝惜自己的經驗來指導你工作,讓你少走彎路;集團公司、公司內部有各種各樣的培訓來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別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興趣的。
2、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你不只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同時也提高了自己,象我這樣沒有工作經驗的新人,更需要通過多做事情來積累經驗。特別是現在實習工作并不象正式員工那樣有明確的工作范圍,如果工作態度不夠積極就可能沒有事情做,所以平時就更需要主動爭取多做事,這樣才能多積累多提高。
3、團隊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團隊在完成一個項目,在工作的過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團隊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溝通也是相當重要的。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家曾對團隊精神的能力要求有這樣的觀點:要有與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盡所長,團結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個人要想成功及獲得好的業績,必須牢記一個規則:我們永遠不能將個人利益凌駕于團隊利益之上,在團隊工作中,會出現在自己的協助下同時也從中受益的情況,反過來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這是保證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基本禮儀。步入社會就需要了解基本禮儀,而這往往是原來作為學生不大重視的,無論是著裝還是待人接物,都應該合乎禮儀,才不會影響工作的正常進行。這就需要平時多學習,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專家請教。
5、為人處事。作為學生面對的無非是同學、老師、家長,而工作后就要面對更為復雜的關系。無論是和領導、同事還是客戶接觸,都要做到妥善處理,要多溝通,并要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換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慮自己的事。
其次,我想談一下實習的意義。
實習是一種對用人單位和實習生都有益的人力資源制度安排。對接受實習生的單位而言,是發展儲備人力資源的措施,可以讓其低成本、大范圍的選擇人才,培養和發現真正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為用人單位的公關手段,讓更多的社會成員(如實習生)了解用人單位的文化和理念,從而增強社會對該組織的認同感并贏得聲譽。
對學生而言,實習可以使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逐步完成職業化角色的轉化,發現自己真實的潛力和興趣,以奠定良好的事業基礎,也為自我成長豐富了閱歷,促進整個社會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最后,我想我在學習和工作我還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1、缺乏工作經驗。
因為自己缺乏經驗,很多問題而不能分清主次,還有些培訓或是學習不能找到重點,隨著實習工作的進行,我想我會逐漸積累經驗的。
2、工作態度不夠積極。
在工作中僅僅能夠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沒有工作任務時雖能主動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沒有工作做時可能就會松懈,不能做到主動學習,這主要還是因為懶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沒有工作任務時主動要求布置工作,沒有布置工作時作到自主學習。
3、工作時仍需追求完美。
二、學習型企業對生產管理模式的要求
1.生產管理制度的標準化要求。制度是學習型企業改革和創新的基本保證,對標準化的制度要求很高。標準化的生產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管理業務、生產過程、生產操作、數據資料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學的保障,促使生產和管理的有序化。學習型企業要求的制度標準化,在具體的生產管理工作中,必須遵循各種規章條例、作業標準,在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的條件下,進行作業操作。
2.生產管理組織的“以零件生產為核心”要求。“以零件生產為核心”的組織生產是在以零件為單位對生產中編制計劃、設計工藝、生產組織等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在形式下的生產,企業各個生產階段內部及其各階段之間生產物流的單位是一致的,即均以零件為單位。以傳統的“以產品生產為核心”的組織生產形式相比,“以零件生產為核心”的組織生產克服了生產物流之間的脫節現象,促使了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之間信息的流通,保證生產的有序發展。
3.生產管理結構的個性化要求。現代化的企業必須滿足客戶需求和適應市場發展為基礎,進行產品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最大程度的滿足客戶對產品品種、價格、質量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因此,學習型企業逐步舍棄了傳統的大量生產方式的產品結構模式,建立起了個性化服務、小批量的結構方式。
4.生產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生產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根據市場發展需求,以“拉動式”的方式進行生產管理。所謂“拉動式”是指對企業各環節的生產,進行下環拉動上環,消除整個生產過程中一切松弛點,進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種方式下的生產管理,保障了能以最高效的速度和質量給市場所需要的產品,降低儲存率,實現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同步化發展。
5.生產管理手段的技術化要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國企業經營生產帶來新的活力。尤其是CAD、CAM、MRP、CAPP、FMS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自動化管理水平和生產的效率。同時CIMS技術的應用,促使企業產品開發和設計、經營策劃、生產制造和營銷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并靈活的適應了市場變化的需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技術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在以學習型企業模式下,才能實現生產與經營、管理與制造的一體化發展。
三、創新學習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策略
1.處理好生產準備、操作及控制系統的關系。學習型企業的生產管理系統包括了生產準備系統、生產操作系統和生產過程控制系統。因此,在創新學習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時,必須處理好這三個組成系統之間的關系,保障其相互促進、相互協調,提高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適應能力,豐富企業生產管理的信息系統,促進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創新。
2.處理好企業制度、管理及技術創新的關系。現階段我國學習型企業的發展,過度的注重了制度創新,而忽視了管理和技術上的創新,這對學習型企業創新生產管理模式是不利的。因此,企業必須政策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制度和管理創新的基礎上,利用科學的技術來研發新的產品和生產方法,實現三者的有效融合,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以企業自身情況和發展需求進行創新。學習型企業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通過不斷吸收和引進其他企業有效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以供企業和個人的學習,提高企業的經濟活躍度。因此,企業在引進其他優秀生產管理模式時,必須結合企業自身的情況和發展需求進行創新和發展。如對那些資金雄厚、計算機管理基礎較好的企業可以直接引用ERP模式;對一些制造業企業可以先引進JIT思想,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繼續推行ERP模式。
一、知識資源:企業競爭力的要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預言:知識的生產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性因素。1997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關于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提出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概念,報告指出,體現于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知識是經濟發展的核心。
知識在企業生存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始于當代的管理思想。傳統的管理觀念一向認為工作中的know—how是企業和個人成功的關鍵,“知識就是力量”是眾所周知的名言,離開知識,創新、創造力、判斷力、效率都無從談起。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要求企業不斷變革和創新,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環境,而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對知識的了解、掌握、整合和利用。因此,明智的企業管理者越來越意識到:知識資源是企業的戰略資源,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對知識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研究者也傾向于把企業作為一個知識和知識流動的組織加以研究。在這一背景下,“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終身化學習”、“培訓是最大的福利”等新的管理觀念應運而生。
二、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特性
在探析知識管理的特性之前,我們有必要對知識的特性及其獲取和傳遞規律進行分析。通常,人們把知識分為外顯和內隱兩大類。外顯知識也稱有形知識,可以用語言和圖形表達,易于整理和進行電腦儲存;內隱知識又稱作無形知識,是人類積累的經驗教訓,隱藏于大腦之中,知識的擁有者不能完全意識到它,不能用語言全部表達。由于有形知識可以用語言表達,可以利用各種載體公諸于眾,進行傳播和交流,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獲取和共享。無形知識的獲取和流動則困難得多,其傳播和共享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以及溝通和互動的組織氣氛。
知識管理是為了實現企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最大化共享提供有效途徑。是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整理、儲存、傳遞、共享、轉化的全過程。知識的特性決定了這一過程呈現以下三個重要特征:一是知識作為一種戰略資源與工業經濟形態下的自然資源有本質不同,前者愈使用愈多,愈使用價值愈大,呈報酬遞增規律;只有在開放的知識交換狀態下,個人擁有的知識才有可能得到增長,而不被分享和使用的知識將會老化,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因此公開和共享是知識資源充分有效利用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二是實現順暢和持續的知識流動和交換,必須要讓企業員工有共享知識的動力和人文條件。除了依賴于制度的激勵以外,必須創造一個廣泛參與的團隊學習環境。廣泛的參與將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尤其有利于無形知識的顯性化。三是知識量的激增、新舊知識代謝速度的加快以及企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中對知識的需求,要求企業在知識的獲取和傳遞過程中盡可能低成本、快速度。知識管理的上述特性,向企業傳統的學習方法和培訓體系提出了創新要求。
三、E—Learning:企業學習創新的途徑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切合和適應了企業知識管理對學習創新的要求。以Intemet為代表的網絡技術帶來了教育領域的革命,基于網絡平臺的電子化學習(E—Learning)變革著傳統的企業培訓,企業依托Intemet網絡多媒體技術平臺將專業知識、技術經驗、管理信息等傳送到員工面前,員工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或接受培訓,并將知識不斷轉化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不斷增長的財富。這種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電子化學習已成為全球性企業內部教育培訓的發展趨勢。
根據基根博士的定義,E—Learning是指通過Intemet或其他數字化內容進行學習與教學的活動,它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學習中的教與學關系,從而根本上改變了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E—Learning包括三大要素:1、數字化學習環境。即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教學環境虛擬化等特征。2、E—Learning資源。即經過數字化處理,可在多種媒體計算機或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材料。3、E—Learning方式。即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教學雙方開展協商討論、合作學習,并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以及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與傳統學習比較,其特點主要表現在時間的終身化、空間的網絡化、學習主體的個性化、交互的平等化等。E—Learning使企業內部的知識產生和知識整合系統化,既可以提高員工的個人技能,加強員工之間的溝通,增強組織凝聚力,又密切了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關系,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它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前景看好。以聯想集團為例,其持久的競爭力來源于它的組織學習能力。通過LotusNotes、視頻會議系統等方式促進員工的交流與知識傳播,通過Internet交互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客戶學習,持續地提升其市場運作、產品研發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美國,目前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人數正以300%的速度遞增,并且有60%的企業通過網絡進行員工培訓,據113(2(美國企業和政府在線學習預測)估算,電子化學習正以每年83%的速度發展,將達到企業總訓練量的40%。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預測,到2010年,雇員人數超過500人的公司中90%以上都將采用E—Learning進行培訓。對北美的市場調查表明,94%的機構認識到了E—Learning的重要性,雇員在1000人以上的公司62.7%實施了E—Learning,其中商務技能、管理藝術、溝通技巧等課程倍受歡迎。全球E—Learning#0-g場總額2001年為65億美元,2003年增長至115億美元;通過網絡進行的職業與商務技能培訓已超過IT類的總和。在我國,企業E—Learning正處于起步階段。已經采用E—Learning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銀行業、保險業、通訊業和IT業,制造業和航空業中也有一些企業。如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平安保險公司、中國移動、聯想、中化集團、中國華北電力集團、東方航空公司等。由于企業培訓系統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員工的網絡技術應用水平及相關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的不足,制約著國內企業迅速有效地應用E—Learning,然而國際大公司如IBM、思科和國內的在線網絡教育公司如北大在線等正在聯手培育中國市場,在他們的推銷、帶動、示范下,應用E—Learning的企業將會越來越多。
[中圖分類號] F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3-0045-03
[作者簡介] 陳國華,淮海工學院經濟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江蘇 連云港 222001)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當今世界前沿的管理理論之一.它既是一個宏觀的管理理論,又是人類共創、共識的現代管理理論。隨著信息革命、知識經濟時代進程的加快.所有企業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競爭環境.傳統的組織模式和管理理念早已不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因此.企業組織如何適應新的知識經濟環境、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已成為全世界大小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為適應時代的要求.一種全新的給企業帶來強大生命力的管理理念――“學習型組織”應運而生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陳國權教授提出了學習型企業的定義:學習型企業是指能夠有意識、系統和持續地通過不斷創造、積累和利用知識資源.努力改變或重新設計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從而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組織。當今,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現代企業所處的環境與過去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了“第一次生產方式革命”,即單一品種(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替代手工制造單件生產方式;隨后代之的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即“第二次生產方式革命”;當今出現了諸如柔性化生產、平面網狀管理、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生產、MRPII、ERP和生產系統的網上管理化等新方式和方法。在世界許多國家都為創建學習型社會而努力的大背景下,我國生產管理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產觀念、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顯得略為落后。
一、我國傳統生產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我國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是在20世紀50年代學習前蘇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單一品種(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是相適應的。歸納起來,我國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是“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以生產調度為中心”控制整個生產,與單一品種(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管理模式。然而,這種生產管理模式并非我國所獨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企業在20世紀60年代都走過這一相似的道路,只是我國企業還沒有完全建立單一品種(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之前,該種生產方式就被美國、日本企業所放棄。也就是說,我國企業還沒有走完“單一品種(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的歷程之前就已經面臨著“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的挑戰,或者說又落在了“第二次生產方式革命”的浪潮之后。我國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存在著以下弊端:
1.企業的“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使庫存大量增加
“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是指各個零部件生產階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產能力、生產速度生產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個階段,由此逐級下推形成“串聯”,平行下推形成“并聯”,直到推到最后的總裝配,構成了多級驅動的推進方式。由于生產是“以多動力源”的多級驅動,加上沒有嚴格有效的計劃控制和全企業的同步化均衡生產的協調,各生產階段的制品必然會形成“長線”和“短線”。長線零部件“渲瀉不暢”進入庫存,加大庫存量,而短線零部件影響配套裝配,形成短缺件。然后,當“長線”越長,“短線”越短時,各種庫存不但不能起到協調生產、保證生產連續性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造成在制品積壓,流動資金周轉慢,生產周期長,給產品的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勞動生產率以及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方面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
2.企業生產缺乏柔性,對市場反應能力低
所謂“柔性”,就是生產的靈活性、可變性和調節性。現代企業的生產組織必須適應市場需求的多變性,要求在短時期內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換為另一種產品的生產。但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是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編制生產計劃的。投入一個產品與調整一個產品對整個計劃影響較大,再加上企業生產的反饋信息比較慢,下月初才有上月末的生產統計資料,無法實現動態調查,生產嚴重滯后,導致生產系統速度慢。
3.生產單一(少品種)產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
在傳統生產體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方式,不但是一種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樣化經營,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產,這樣的生產非常不利于企業分散風險,提高效益。現代生產是充分利用發達的社會分工和協作,組成專業化和多樣化相結合的整機廠和專業化的零部件廠。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消費者的價值觀念變化很快,消費需求多樣化,從而引起產品的壽命周期相應縮短,為適應市場需求環境的變化,必將使多品種、中小批量混合生產成為制造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
4.企業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相脫節,計劃控制力弱
企業在生產計劃的編制過程中,是以產品為單位進行的,但又由于各生產階段內部的生產物流是以零件為單位的。因此,作為廠一級的生產計劃只能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下達到各生產階段,即有關車間,而不能下達到生產車間內部。生產車間內部則根據廠級生產計劃,以零件為單位自行編制本車間的生產作業計劃。由于各生產車間的工藝、對象和生產作業計劃的特殊性和獨立性,致使各生產車間產量進度不盡相同。而廠級計劃是以產品為單位編制的,對各車間以零件為單位的生產作業計劃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導致計劃控制力弱。
二、學習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內容
學習型企業組織結構的形態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團隊化/網絡化(team based/net-worked);第二,扁平化(flat);第三,市場/客戶導向性(market/customer ori-ented);第四,彈性/可重構性(elastic/reconfigurable)。學習已成為學習型企業每個員工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方式,面對新形勢,學習型企業應更新生產管理觀念,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構造出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產管理模式,“跳越”過“第一次生產方式革命”的階段,迎接“第二次生產方式革命”及現代生產方式的挑戰。那么,我國企業必然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騰飛。
1.生產組織方面,“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
“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是指在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中各生產階段之間的生產物流是以產品為單位流動和傳遞的。生產一個產品,要把一個個零件設計出來,再把一個個零件加工出來,即實際工作是以零件為單位進行的,從而會出現各生產階段內部的單位口徑不一致,表現出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特性。“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是指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從工藝設計、計劃編制、生產組織實施等各個環節都以零件為單位組織安排。該生產方式在各生產階段內部和各生產階段之間“生產物流”的單位是統一的,即以零件為單位,可使生產計劃與生產作業計劃成為“一攬子”計劃。它克服了“以產品為中心”方式由于其單位口徑不一致造成的生產物流間割裂和脫節,使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之間的信息傳遞無障礙,從而使各生產階段之間及其內部的生產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統一的控制中心,即整個生產過程受到嚴格、有序的控制。
2.生產管理手段上,以計算機輔助生產管理過程
20多年來,計算機技術已經給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包括生產管理在內的企業管理帶來了驚人的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CAD、CAPP、CAM、MRPⅡ、ERP以及現代生產系統中出現的柔性制造(FMS)等技術在企業生產管理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和管理的自動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技術,使企業的經營計劃、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以及營銷等一系列活動有可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更加靈活地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要求。但是,這種技術的巨大潛力在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下是無法實現的。它以學習型企業為平臺,構建現代生產運作系統,實現經營與生產一體化、制造與管理一體化的高度集成發展。
3.生產方式上,按精益生產方式組織生產
按照精益生產的要求,企業在圍繞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其具體形式是“拉動式”生產。即企業的生產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準時地組織各環節的生產,下環拉動上環,消除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切松弛點,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過程的有效性和經濟性。“拉動式”生產徹底地改變了過去那種各環節都按自己的計劃組織生產,靠大量的在制品儲備保任務、保均衡的做法,做到市場需要的產品能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出來,減少儲存,最終做到生產與市場需要相同步。
4.品種結構方面,實現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生產
“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和“以調度為中心”控制進度的管理方式,是與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當今,一方面,在市場需求多樣化面前,這種生產方式逐漸顯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弱點;另一方面,飛速發展的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使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生產方式的轉換成為可能。而當今的企業必須面向用戶,適應市場,并依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變化進行不斷地優化產品結構,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對產品品種、質量、價格與個性化服務的需求,這也是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大量生產方式正逐漸喪失其優勢,而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生產方式將成為主流。
5.生產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
我國傳統企業的管理基礎工作是一個薄弱環節,生產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標準化是我國傳統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業務、管理方法、生產操作、生產過程、報表文件、數據資料等各個方面,特別是在生產現場,生產無序,管理混亂,“跑、冒、滴、漏”以及“臟、亂、差”等現象比比皆是。學習型企業要求的是生產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在管理工作中,完全按照各種規章制度、作業標準、條例等執行,一切都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辦事,按作業標準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構建學習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雖然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少企業也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方法,但離學習型企業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生產管理模式更新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明確生產管理各個組成系統的關系
生產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產準備系統;二是生產操作系統;三是生產過程控制系統。處理好生產管理系統的各個組成系統的關系,使各個系統相互服從,相互協調,及時有效地運行,提高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強大,從而有利于加速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確處理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
我國現階段處于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時期,過于重視企業制度創新,忽視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必然會影響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業必須正確處理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堅持三者緊密相結合,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以及管理創新的組織保證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來適應市場的需求,或者通過技術創新來創造出新的生產方法。
3.企業在引進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
學習型企業表現為以團隊學習為特征,以增強企業的學習力為核心,不斷引進吸納,使員工活出生命的意義,達到企業財富速增,服務超值的目標。但是,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一定要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實行單件生產方式的企業以及資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計算機管理基礎的企業引進MRPⅡ或ERP模式較為適宜;對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加工裝配型制造企業而言,首先引進準時生產(JIT)思想一般更有適應性,待企業有了一定發展后再進行“二次引進開發創新”,推行ERP模式。無論精益生產(LP)模式還是ERP模式,對我國大多數企業都有其不適應方面。LP模式強調生產管理中消滅一切浪費,但在目前我國生產環境下是難以實現的;ERP雖可以使企業庫存大幅度降低,生產效率顯著提高,但需要有先進的計算機系統作支持,需較大的投資。我國的企業應積極地吸取兩種先進模式的思想精華,探索二者結合方式,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逐步推行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生產管理新模式。
四、結束語
基于學習型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與傳統企業相比.更能反映出學習型企業的組織特征。對于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理論方面的研究.我國許多學者做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為我們推動學習型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基于學習型組織的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理論.從學習型組織的角度對企業生產管理模式進行剖析,闡明企業生產組織、生產手段、生產方式、生產制度等方面特征,對實踐中的企業生產管理模式構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星明,施禮明.現代生產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
[2]劉麗文.生產與運作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龔國華.生產與運營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胡濤,等.論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J].北方經貿,2003,(10).
它是指課程的學習內容一定要是本專業畢業生在職業工作中所經常用到的,即課程內容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側重于培養本專業學生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為此,我們對過去基于結構完整性所組合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認真審核,將其中那些在工作過程中用得少或者根本用不著的內容堅決予以剔除,僅保留工作過程中用得著、且用得多的內容,以確保內容的實用性。
2.實踐性原則。
它是指課程內容不能從理論到理論,而是要突出實踐性,讓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去學習和掌握有關知識、技能,養成職業素養。為此,我們明確要求課程標準應包括能力訓練情景。每個能力訓練情景項目必須目標明確、程序科學、效果可檢測。這是貫徹工作過程系統化思想、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素養的根本所在。
3.協調性原則。
它是指各課程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時間順序上應相互協調,力避相互任意重復、倒置等不合理現象。由于歷史的以及現實的種種原因,一直以來,高職教育課程之間內容重復、順序安排不合理等現象比較普遍。為此,我們對本專業所學課程進行了全面的清理與協調,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將所學課程進行科學分類。我們將所學課程按照其作用地位不同依次劃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等四個類別。在這四類課程中,排在前面的為排在后面的起著支持服務的作用,因此,它們在教學時間上也是依次先后實施的。二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在各課程類別中分別設計不同的課程。如:在公共基礎課程中設計有入學教育、軍訓、大學英語、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體育、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在專業基礎課程中設計有企業常用應用文寫作、管理學基礎、企業統計理論與實務、企業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經濟學基礎、經濟法基礎等課程;在專業技能課程中設計有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市場調查與預測、勞動與社會關系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會務組織與管理、頂崗實習等技能課程;在專業拓展課程中設計有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電子商務實務等課程。三是全面清查落實課程內容的協調性。包括清查并處理各課程中已有的內容重復、不適用、位置安排不合適等等問題。
4.校企合作開發原則。
它是指課程標準的開發建設必須由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相應業務專家共同完成。這是確保課程內容實用性的有效措施。為此,我們要求各課程標準建設小組成員中必須包含兩名以上行業企業的相關業務專家。其中,校外專家主要負責課程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的確定,校內專業老師主要負責課程的教學組織、考核設計以及資源建設等。通過企業專家的參與和指導,讓我們全面準確地掌握社會、企業對該專業學生在知識、技能與素養方面的要求,為我們科學設計課程學習目標、選取課程教學內容提供重要依據。
二、課程標準的內容結構設計
在高職層面,對課程標準的內容結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我們認為,課程標準是課程建設和實施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其內容結構直接決定著其規范的范圍,也就直接決定著其作用發揮的大小。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發揮課程標準的規范與指導作用,我們將設計課程標準內容結構的指導思想確定為:能較全面規范并指導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即新開發建設的課程標準既遵循學習領域的課程建設思想,又不拘泥于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內容,而是指導范圍應更廣、指導作用應更強,更加實用。為此,我們經過認真研究,最終將課程標準的內容結構確定為課程基本信息、課程設計、考核評價、資源建設、其他說明等五個部分。其中,課程基本信息是課程標準的前導說明性內容,包括課程代碼、課程性質、適用專業、建議學時(包括理論學時、實踐學時)、學分等;課程設計是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包括課程學習目標設計(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學習內容設計、能力訓練情境設計,以及實施進度安排等五個部分。而且,這五個部分具有較嚴格的先后邏輯順序。其中,課程學習目標是最核心的內容,其他內容都圍繞學習目標展開,排序第一。
其次是課程學習內容,是實現學習目標的載體。再次是能力訓練情景設計,它是圍繞能力目標實現建立的以案例、項目、任務等為載體的實踐教學環節設計,是學習領域思想的最集中體現。最后是教學進度安排。它是對課程全部教學內容以每次教學活動為單位所進行的具體內容與時間安排。考核評價是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它是對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等內容的規范與指導。包括課程考核所應關注的重點、采取的方式、分值分配以及合格判斷標準等。資源建設建議是針對課程教學所需的資源(如:教材、課件、教案、習題庫、試題庫、網絡資源等)所提的合理化建議,是課程學習的重要補充說明。其他說明是指對課程標準的建設和使用需要說明而在前面又沒有說明的內容進行的補充說明。這部分內容根據實際需要決定,可有可無。
三、課程標準建設的基本步驟
通過實踐總結,我們以為,將課程標準的建設步驟確定為以下六步較為合適。下面以《企業統計理論與實務》課程標準建設過程為例加以說明。第一步,明確本課程的幾個定位。一是明確本課程的性質。本課程是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統計管理意識與能力,屬于應用能力訓練課程。二是明確本課程的應用方向。我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崗位定位為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崗位,本課程的應用方向即為企業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所涉及的統計實務。這兩個定位實際上就決定了課程學習內容的選取和學習情境設計背景。第二步,與企業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崗位的專家人員一起研討,他們在工作中所需的統計知識、能力與素養,從而形成本課程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目標。第三步,圍繞有效實現已確立的統計知識、能力、與素質目標,設計本課程的能力訓練情境項目及其實施步驟。第四步,設計本課程的教學進度安排。該安排以一次教學活動為單元,將全部教學內容、教學時間進行分解,并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邏輯順序進行安排。第五步,設計本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案。第六步,明確本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項目。
四、課程標準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要想開發建設出一份較理想的課程標準并非易事。我們通過一年多時間,以及多門課程標準的建設實踐,對此深有體會。我們以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到位缺一不可。
1.領導要高度重視。
領導重視是課程標準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領導要制定專門的激勵政策,一方面對積極參與、成果顯著的,給予物質和精神的獎勵;另一方面,對消極被動、應付甚至事不關己者,予以物質和精神的懲罰。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老師對課程標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老師參與課程標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規范課程標準建設的管理工作,使之健康有序推進。反之,如果領導重視不夠,課程標準建設工作就缺乏良好的環境條件,建設工作自然也難以開展下去。
2.專業帶頭人要能扎實推動。
專業帶頭人或教研室主任作為課程標準建設的主要執行人員之一,要本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研究部署,扎實推動落實課程標準建設項目。同時,他還要有較扎實的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能科學帶領并指導團隊成員開展課程標準建設,確保建設實效。如果專業帶頭人只是承擔一個傳話筒的作用,對于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樣等具體問題沒有任何意見,那么具體從事建設的老師就會無從下手,這樣帶來的結果是要么就是建得五花八門、要么就是隨意照抄照搬別人的成果敷衍了事、甚至干脆抵制不建等,總之,建設質量沒有保障。
3.專業老師要積極投身建設實踐。
課程標準的建設最終是由專業老師來落實的,建設成果也最終是為專業老師的教學活動服務的,因此,專業老師的積極參與,是保障建設質量與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通過建設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專業老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艱苦努力。如:他們要認真研究學習并消化吸收相關的開發建設理論思想;要走訪多家企業相關業務專家,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結合已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以及標準建設要求,撰寫課程標準草案、還要對標準草案進行反復修改、錘煉完善等。只有專業老師自覺積極投身這項工作,認真落實每一個環節的工作任務,課程標準建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否則,如果專業老師帶有任何畏難情緒,或者被動應付,這項工作就要么停留在口頭上,要么只落實在形式上,難以實現預期。
4.要確定出科學的建設指導思想。
有什么樣的指導思想,就會建成什么樣的課程標準。我們提出的指導思想是:切實服務于專業建設、服務于人才培養需要。正是這一指導思想決定了我們的建設原則必須是:職業定向性、實用性、實踐性、校企合作開發等。也因此,我們在建設中進一步研究明確了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以此為依據,研究確定課程構成;與行業企業專家一起,研究職業工作要求,并以此為依據,確定課程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總之,我們始終圍繞職業做文章,圍繞“實”字做工作。反之,如果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應對上級檢查,即標準建設出來后只是給人看的,那么我們在建設中就會圍繞檢查要求而建設,建設中考慮更多的可能是標準如何更好地符合檢查要求、如何更好地適合上級或領導的“口味”,自然就容易脫離實際應用需要。
作者簡介:徐華(1977-),女,江蘇揚州人,上海電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上海 200090)
中圖分類號:G64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0-0067-01
一、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階段設立了工商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工商管理這一管理學學科門類的基礎專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對管理的空前重視,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革中最為持久的熱點。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500余所高校設立了該專業,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急需大量懂經濟、會管理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但是,我們在培養總量提升的同時并未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上做到適應時代與社會需求的同步升級與變化,我們在專業培養模式的發展速度上相對滯后,培養模式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把與之有關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系統結構,是可供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在教學活動中借以進行操作的實施方案。目前專業在培養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兩大突出問題:
1.專業定位不明確
現行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在全國各高校的表述中雖然有些細微的差別,但大致都表述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具有經濟、管理、法律知識;掌握現代工商管理理論的基本理論,具備從事工商管理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素質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很多高校對自身定位不明確,隨大流開設相關專業,沒有對專業培養目標的設定進行實際調查研究,培養出來的學生共性趨同,個性不足,缺乏針對性。[1]
2.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實踐環節形式大于內容
課程體系和培養過程是培養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普遍體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實驗、實習等實踐環節的比例過小,并且評價與考核標準被忽略或者雖然存在但是難以操作。這種狀況還是沿襲了以往的模式,同時也與目前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招聘與培養管理不無關系。教師的理論知識較深厚,但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機會較少,多數屬于理論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礎與核心技能的結合,更注重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實踐本領和創新性思維。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社會。
二、“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模式”簡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實行的必要性
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模式是指學校選擇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完成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任務。學校通過設立實踐教學委員會等機構對實踐教學進行系統詳細的規劃、指導、監控和考評,并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設置新的課程和調整教學內容,使模式成為一個科學協調的循環系統。
在設有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校(尤其是以應用型作為定位的高校),實行校企聯合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具體體現如下:
1.學科特點的需要
管理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客觀需要,[2]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一些人對這些活動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漸形成管理思想,進而系統化為各種理論,因而管理學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從研究對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的生產實踐。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性,包含企事業單位的決策與計劃、生產運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內容。因此,工商管理專業必須高度重視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結合,強化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努力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
2.專業定位與服務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適應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和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特別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發展迅猛的形勢下,企業在選擇管理人才時有很大余地,本科畢業生大多只能從基層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高等學校都應對所在地區、學校類型、資源狀況等進行分析,要通過調研與相關企業積極互動,與企業合作互補,避免閉門造車,充分利用企業的教育教學資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學的辦學策略。
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專業的理論與方法的實踐性很強,管理理論與方法不是一對一的解決方式,而是一對多或者多對多的解決思路,即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論注入比例較大的培養模式,不僅容易引起學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難進一步提高現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應從學生應有的知識、能力結構來總體優化設計,減少理論課教學課時,充分發揮實驗、實習等實踐環節的教學作用,加強能力培養和訓練,開發應用技能。進行工商管理專業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應突出體驗教學,讓學生有所體驗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創新,這一點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說完善實踐教學機制是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的關鍵,學校應根據自己的地情、校情現狀,通過校企聯合,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努力構建接近真實的工商管理環境,強化本科生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實行校企聯合實踐教學的嘗試
上海電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課程平臺嘗試開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學活動,并嘗試與“盛大在線”等企業合作開設定向培養班,經過系列校企聯合實踐教學的實踐,筆者認為在進行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方案的設計時應該系統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應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充分互補,調查研究并選擇相關企業進行校企聯合,將企業設為學校的實驗實習基地,尋找校企雙方利益平衡點,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要結合實際對課程實驗、社會實踐活動、企業實習教學、模擬實踐訓練、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和其他形式的實踐教學進行設計,形成可行實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標準和考核方法,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評價體系。[3]需要說明的是實踐教學應貫穿本科四年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連續觀察、體驗、分析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現狀,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管理實踐技能。
2.建立實踐基地,強化專業訓練
通過校企聯合建立專業的實踐基地,結合教學安排和企業需求安排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實習。實踐基地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獲得感性認知,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企業對員工知識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對未來職業角色的塑造,從而加強學生的學習緊迫感,有針對性地選修本專業的相關課程。
3.共建實驗室,提高資源利用率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各工商管理專業都紛紛設立企業經營模擬實驗室。企業經營模擬實驗室的建立與維護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同時,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實驗室建設大多顯得動態不足,從而導致與社會需求相脫節。而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企業本身需要購買大量硬件與軟件來開展運營,校企雙方可以通過簽訂合約的方式,將自建實驗室經費的部分用作分攤企業運營成本,將其作為共享實驗室,安排學生實驗和實習,學生可以有機會接觸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環境,增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力。
4.師資拓展
目前,大多數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直接來源于高校的碩博士畢業生,教師隊伍理論知識較強、實踐能力相對較弱。為了適應工商管理教育特點,應充分調動教師投入實踐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多與社會、企業深度接觸。教師可以開展項目合作、企業培訓等活動,通過實踐充實教學內容,形成實踐—理論—實踐的良性循環,更有效的指導學生。此外,還可采用“請進來”[4]的辦法,聘請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際工作能力的中高級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實踐導師,指導學生的管理實踐活動。
四、結束語
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校需要從戰略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校企聯合對于實踐教學的強大推動作用。通過校企聯合落實實踐教學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的子系統,若能順利開展必須獲得學校管理機制的保障,在組織結構設計方面有所體現,根據學校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建立相關正式機構如校企合作委員會等,負責企業選擇、企業關系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制定、專業實踐模塊設計等方面的工作,進行活動分析、決策分析和關系分析。同時要建立一系列相關規范、制度等,建立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目前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實施校企聯合實踐教學還存在一些實際操作問題有待深入探討,比如企業管理運作的動態性與學校教學的相對穩定性如何銜接;合作平臺如何使校企雙方更好的獲得各自效益等等。
參考文獻:
[1]馬云闊.創新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