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9 16:0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產品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11年農業部已經確定了40家農產品連鎖經營工作聯系點和80家農資連鎖經營重點企業,準備通過加強聯系、指導和支持的方式推動這一新模式的健康發展。并指出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領域引入連鎖經營方式不僅有利于促進規模經營,還有利于規范流通秩序,保證農產品與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安全。為了積極引導、扶持農產品連鎖經營,農業部向各地下發了《農業部關于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的意見》,同年又與國家工商總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農資連鎖經營的意見》,提出要把引導、扶持農產品連鎖經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
1.1形勢喜人亦逼人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數量大、品種多。2003年,糧食產量43067萬噸,糖料9670萬噸,棉花487萬噸,油料2805萬噸,蔬菜53960萬噸,烤煙201萬噸,茶葉78萬噸,水果14470萬噸,肉類總產量6920萬噸,水產品4690萬噸。這些商品除部分農民自用外,大都成為商品需要物流,數量之大,品種之多,都是世界罕見,形成了巨大的農產品物流。可見,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大背景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是調整結構、增加農民加入。而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和啟動點,首先不是“產”,而是“銷”,不是看你種什么,養什么,能不能把東西生產出來,而是看你能不能銷得出去、贏得市場,使農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取得合理的收益。當今市場流通產業已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成為農業擴大再生產的決定性環節。可以說,各級政府對農產品市場流通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因此,對從事農產品市場流通的企業來說,確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勢。
1.2把握機遇,發揮優勢
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是要抓準我國市場流通行業大發展、大調整、大推進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根本上改變設施簡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臟亂差”的形象,采取綜合措施,加快與批發市場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是貨源集中、充足,品種齊全;二是靠“買全國、賣全國”,貨源穩定不斷檔,這是靠建立一個或若干個生產供貨基地無法以做到的辦法,其成本和價格相對較低。因此,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發展配送和連鎖經營方面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事實上,許多批發市場早就給大專院校、機關團體和賓館酒樓等大單位按需按時配送農產品。不過這類配送的動作比較初級、簡單。現在已涌現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鐘、無錫朝陽等批發市場在發展配送和連鎖經營領域的成功探索和實踐的典型,它們的經驗很值得借鑒和推廣。
2.農產品連鎖經營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目前已具備發展連鎖經營的條件。首先,農業生產產業化程度提高,大生產必然要求大流通,傳統的分散經營的方式必將改變。其次,農產品標準化程度提高,為農產品規模化流通和銷售奠定基礎。再次,消費者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進步。對安全消費,健康消費和文明消費的要求不斷提高。但是。在推進農產品連鎖經營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2.1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品牌共享優勢差
生產連鎖經營的優勢就是在與連鎖企業共享品牌和信譽,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服務。而我國農產品無標生產、無標加工和無標流通,假冒偽劣的現象仍然很嚴重。許多連鎖企業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產品、服務和價格,所謂的品牌共享效應也就不能有效發揮。在構建農產品標準體系、農業標準化和流通領域標準化等方面還有許多不足,特別是一些非規范認證機構和亂認證行為的出現,不斷擾亂農產品標準化工作的正常進行。
2.2農產品深加工水平較低,產業鏈較短
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產業關聯程度、深加工程度和產品滿足消費程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可加工程度就越深。農產品產業鏈包括農產品從生產、加工、運輸配送、市場銷售過程中的所有相關產業。我國農產品產業鏈相對較短。大部分農產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簡單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競爭能力低,產品銷售渠道狹窄,產業鏈短已經成為限制農產品連鎖經營的桎梏。
2.3供應鏈管理水平低下,導致農產品連鎖企業質次價高
供應鏈上各個企業是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戰略合作關系,追求的是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單個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每個企業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只專注經營核心業務,而將非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這樣既能將有限的資金集中于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又可使輔業務高效率、低成本地運作,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目前,農產品產銷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著供應鏈過長,相關企業合作關系不緊密的問題。農產品經過反復倒手,質量下降,價格提高,使消費者轉向農貿市場。
2.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及近年來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雙重壓力下,中國的農產品與食品加工企業面臨著成本增加、資金短缺、利潤降低、競爭日益激烈等問題,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如何在困境中突圍,開辟一片藍海市場成為當務之急[1-4]。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與行業調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作為案例,應用swot分析法進行分析與探討,希望能為我國農業企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 中國
1案例分析
禾豐農產品公司(以下簡稱“禾豐”)是某市一家以生產草莓、黃白桃、甜糯玉米等為主的速凍果蔬加工企業,夏、秋兩季是該公司的生產旺季,冬、春兩季為生產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簡稱“泰昌”)則是某市一家以生產水餃、面點等為主的速凍加工企業,冬、春兩季是該公司的生產旺季,夏、秋兩季為生產淡季。
2家企業均是華北地區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來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以及2家各自行業的競爭壓力——成本居高不下、行業平均利潤率降低、產品雷同且競爭力降低等等,使得兩家企業經營舉步維艱,企業生存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根據兩家企業各自的行業特點,若能通過跨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彼此帶動,必能探索一條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優勢
2.1淡旺季的生產互補、資金共享的優勢
傳統的速凍水餃面食行業每年的4—9月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為旺季;而速凍果蔬行業則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為淡季,5—11月為旺季。旺季是工廠的創收季節,工廠往往存在產能不足、資金緊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廠的消耗季節,工廠往往存在產能過剩、資金富余、人員富余、設備閑置等問題。如何有效地協調和解決行業淡旺季問題成為了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食品加工企業發展的瓶頸。
由于2家工廠存在資源互補、共享的條件,若能跨越行業界限進行合作,充分利用產能、設備、人員、資金等,則能起到規避行業淡季、減少消耗、增加利潤的功效。夏秋季節是果蔬業的旺季,以禾豐為平臺(果蔬專業廠),擴大定單范圍,泰昌提供資金支持,協助生產,提高產能,擴大市場供應能力;冬春季節是水餃面食業的旺季,禾豐提供資金支持,協助生產,提高市場占有率,2家工廠的合作可達到淡旺季互補、資金共用、穩定員工的雙贏局面。
2.2渠道共享的優勢
2家工廠的產品都是采用冷鏈環節生產流通的,銷售通路、客戶群體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若可彼此共享對方的銷售網絡,可有效拓寬銷售渠道,降低銷售成本。如禾豐可通過泰昌的銷售通路拓展部分產品的內銷市場(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條、烤地瓜等),泰昌則通過禾豐的國內外的渠道向客戶推薦自己的產品。
轉貼于中國
2.3變廢為寶,增加雙方邊際利潤的優勢
不同行業對產品標準的定義不同,速凍果蔬業對加工的農產品外觀、保鮮程度、口感、品質、農殘等有較嚴格的要求,速凍果蔬業中所謂的“下腳料”大多為外觀、鮮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數下腳料可以作為水餃的優質原料(如香菇、西蘭花、蘆筍、甜玉米等),這樣提高禾豐的速凍果菜產品利潤的同時,也為泰昌的水餃面食生產提供了優勢的原料。通過轉變淡季的消耗、果蔬廠“次品”的再利用、銷售網絡成本的分攤等資源共享能有效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加利潤。中國
3拓界合作的邊際創新
2個不同且又關聯的行業交叉合作,可碰撞產生出一些新的發展思路,跳出傳統產品的限制,通過發展優質特色、有機蔬菜原料基地,提高產品利潤,提升品牌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凍水餃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凍水餃的主要原料)相對夏秋季節,品種單一、價格較貴,這樣的現狀制約了行業的發展。然而,速凍果蔬業的本質就是延長果蔬的保鮮期,緩解供需失衡的壓力、調節果菜產銷季的價格,達到反季節供應。泰昌可利用裕豐的速凍保鮮技術優勢,在夏秋季為自己生產儲備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優質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產成本,又能為其新產品的研發提供優質的原料。
3.2立體開發
2個行業的本質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方便人們生活、縮短就餐時間、豐富飲食文化,結合2個行業的特點、兩家工廠的優勢,可開發出多種速凍食品、微波食品、調理食品;向微波、調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發展,實施多品牌戰略,迎合市場發展趨勢。利用禾豐的農業優勢,發展優質特色、綠色、有機原料基地,把特色農業、綠色、有機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產品生產研發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產品檔次,增加企業利潤。如高賴氨酸玉米、綠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發特色面點、湯圓、餃子;地瓜(黃、紫)、特種馬鈴薯開發丸子、湯圓;特殊顏色、特殊功能蔬菜開發的餃子等。參與多個地區的有機原料基地的認證,如我國的ofdc有機認證、歐盟的bcs有機認證、美國的ocia有機論證、日本的ics有機認證等,促進開拓國際市場。
4合作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2家工廠分屬不同的行業,優勢組合能產生較好的邊際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業,這是最大的隱患。2個相近而又不同的行業給管理帶來了一些挑戰,水餃面食業原料穩定、機器化作業,管理計劃性較強;果蔬業原料不穩、手工作業、市場波動較大,經營管理必須強調靈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應該是各自在自己的行業更具優勢、更加專業,因此絕不能混淆各自的主業。管理要釋放生產力,而不束縛生產力,這是“1+1能否大于2”的關鍵。
2008年的這場危機也許更像是前進路上的清道夫,使企業能靜下心來思考自身的出路,與其束手無策等待經濟回暖,不如積極開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業的合作能創出一片藍色海洋。
5參考文獻
[1] 任湘怡,趙金晶.出去、進來都是商機——長三角農產品企業合作的故事[j].鄉鎮企業導報,2008(3):21.
[2] 劉小鋒,林阿春.農業高校與農業企業合作技術創新探討[j].福建經濟,2003(8):30.
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可以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對于促進農村和城鎮經濟一體化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農村公共品供給比較少,供給預算較少和供給體系不完善,但是農村公共品的需求在逐漸增大。因此,分析農村公共品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必要的。
二、農村公共品的含義
農村公共品是在我國農村地區由國家公共部門由于社會發展或者農村技術原因提供給農村居民的與其他消費品沒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也可以定義為只要國家政府提供給農民的產品與服務就可以成為農村公共品。
三、農村公共品的特征
(一)具有公共品的一般特征
普通公共品沒有競爭性、排他性,并且是不可以分割的。農村公共品沒有競爭性,特定區域范圍內的農民對其消費時,如果多一部分消費品并不影響其成本。農村公共品沒有排他性是農村居民消費過程中使用的農村公共產品數量就在本地公共品數量范圍內。農村公共產品是向整個農村區域供給的,被供給區域的農民可以共同享受,不能被分割成多份。
(二)有限范圍性
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是對特定的農村區域,一般是本區域中的農村居民可以共同使用,比如是轄區內的綠化建設,只有此轄區內的農村居民可以獲益,其他區域的農民不能獲益。農村區域由于交通等原因往往是偏遠的,其人口、物質不能有效流通,因此,農村公共品不能讓所有人受益,其具有有限范圍性。比如,對于靠近海域的農村區域提供的防臺風措施和靠近江河區域的農村居民提供的防洪措施并不適用于內地的大陸農村居民,此類農產品供給是有一定的范圍局限性的。
(三)特殊區域性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不同的農村范圍其氣候、人口與和風俗都是相差甚遠。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是本地的政府單位根據本地的經濟水平為了滿足當地農民的經濟需要發放的,因此這樣的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具有獨特性和區域性。比如在我國靠近海域的農民有防臺風措施,靠近江河的農民有防洪措施。同時,對于人口較多的農村區域,國家給予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要把握數量,滿足當地大量人口;對于人口較少的農村區域,國家給予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要合理、實際,不能造成農村公共品的浪費現象。
(四)政府保障性
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通常是為了滿足農村居民生存和生活的需求。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首先要滿足農民的生存,保障農民的經濟能力和相關的權益。我國的城鄉經濟一直在一體化的道路上,事實上農村的經濟水平與城鎮經濟還是有差距,其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公共品需要增加。比如,對于農村公共品的醫療、教育供給過程是受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保護的,獲益的當地政府必須嚴格依照國家規定實施、執行。
四、農村公共品供給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促進農村物質資本的積累
我國現在農村區域的物質依然比較匱乏,因此從多個方面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物質資本是固定的、基本的,是別的任何東西不能代替的,所以通過政府的農村公共品供給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尤其重要。農村物質資本的積累可以推動農村消費水平、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縮小農村經濟和城鎮經濟之間的鴻溝。農村公共品供給實質就是物質資本積累的一個方面,是物質積累的基礎,按照農村經濟的需求,對農村提供水、電、交通等方面產品的供給,增加對農村的公共品供給。農村公共品供給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進而推動其收入,返過來又為農村物質資本的積累創造經濟條件。在農村公共品供給的過程中注重對農村物質資本的“量的積累”和“質的變化”。
(二)促進農村勞動力資本的積累
新型信息時代的到來導致農村的物質資本可以被復制。促進農村經濟高效地進步,要注重勞動力的知識儲備帶來的利益。勞動力資本是知識力量的主要傳播者,因此,整合勞動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資本的內在和外積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還是滿足其教育的發展,同時,教育也是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增加其知識儲備的途徑。農村教育公共品的供給發展、積累農村勞動力,培養農村知識性人才,實現農村勞動力的知識儲備。同時,農村公共品供給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上升,吸引城鎮人才向農村區域發展,增加農村區域的勞動力資本積累。目前這種現象仍然較少,但是隨著國家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加大對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這種現象時有可能實現的。
(三)促進農村技術資本的積累
農村經濟技術的發展是農村經濟進步和現代化的關鍵。從國外農村經濟發展歷程來看,農村技術資本是其他任何資本形式都代替不了的并且不可比擬的。增加農村勞動技術資本的積累,是保障、促進農村農業經濟進步的最有效方式。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是進行農村經濟技術積累的基礎,也是其主要途徑。農村公共品的對農村經濟技術的供給包括對農村的水、電、交通、教育、農業技術、生產技術等方面的供給。比如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有對農業生產知識的宣傳、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農業生產資料的發放。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可以幫助農村的基本技術變為新型的高效的符合現代科技化的技術,農村基本技術的變革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軟件的保障,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可以滿足其條件促進其變革和發展。
五、結論
一、湖北省農產品跨境貿易發展現狀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湖北省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出口大省,近幾年來農產品出口值增長勢頭良好。統計數據顯示,我省2014年省農產品出口額和增長率均高于周邊農業大省,居中部第一。我省主要出口農產品有淡水產品、蔬菜、雞蛋、生豬、罐頭、茶葉。據海關統計,1-11月份湖北省淡水產品出口量2.74萬噸、同比增長11.48%,創匯3.39億美元、同比增長30.2%,水產品出口是全省農產品出口第二位。出人意料的是茶葉則成為2014年農產品出口黑馬,同比增幅達到15.8%,而其中我省水產品出口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1.36%。明顯我省農產品跨境貿易發展勢頭良好。
二、湖北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發展的特點
主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我省農產品的出口量巨大,可是不難看出現我省出口的大多是初級農產品。比如說水果蔬菜等,甚至一些水產品都是未加工直接出口的,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多少,大多是農戶自己直接處理。2015年1月達到9月湖北省進出口總值為1145.1億元,而這9個月里湖北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865.9億元,增長17.5%;同期,湖北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279.2億元,下降3.7%。發展成版塊化不統一比如說以湖北潛江小龍蝦為例就是跨境貿易與電子商務的不合作。潛江2014年的小龍蝦產量達到4.2萬噸,同比增長31.2%;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小龍蝦出口創匯1.5億美元。但是去年全國小龍蝦線上銷售突破百萬筆,銷售金額近億元,而潛江小龍蝦去年在線上總共才賣出了800萬元。
三、湖北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困難
(一)冷鏈物流發展滯后
湖北省對于冷鏈物流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它是農產品跨境電商的命門,沒有它,我們完不成這樣一個復雜的流程,雖然我省大力的發展冷鏈物流,政府也扶持了很多但是我省冷鏈物流發展遠遠不能夠與我省農產品龐大的出口量成正比。基礎設施不完善,制冷技術不過關。造成了大量的物資損耗在運輸途中,是很大的一筆損失,而且在一些地方冷鏈物流并沒有建設到位,特別是一些山區,壓根沒有冷鏈物流,這些地方的農產品根本無法出口,只能自產自銷。物流信息化落后,上下游資源缺乏整合;湖北省在建立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一定的進步但遠遠不夠。而且其流通信息體系沒有完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信息資源較為分散,其流通的信息資源也利用不足。
(二)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缺乏
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一直到現在人民幣穩定升值。而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以人民幣報價的商品在美元市場上的價格持續上升,直接影響到我省出口企業的銷售數量和利潤水平,而我省出口農產品主要是打價格戰,以價格優勢占領市場。競爭力下降。國內外貿易政策因素。會因為一些政策的改變從而被影響。比如綠色貿易壁壘。以質量安全問題制約農產品出口。近年來湖北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問題頻發,最出名的就是湖北紅心咸鴨蛋含蘇丹紅這樣事件,鉆國內政策空子,這限制了我省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出口市場集中單一。如果這些市場的進口政策或者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這樣會極大程度的影響會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穩定性。我省農產品的出口集中于美日俄這些發達國家。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沒有龍頭企業的帶領,現階段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大多是中小型公司雜且亂。缺少品牌農產品。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農產品占大多數,加工農產品比重偏低。沒有競爭優勢。
(三)電子商務發展緩慢
我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有一些進步,但是我省大多企業品牌推廣效果不佳。多數企業品牌知名度水平處于中下,沒有什么名氣,急需品牌推廣將產品推出。只有極少品牌知名度較高市場反應良好,比如潛江蝦皇、清江野魚。湖北省大部分農產品品牌多、雜、亂、小,牌子太小太雜沖淡了品牌效應,難以形成區域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部分經營業主只注重眼前利益,惡性競爭嚴重,影響了區域品牌的形成。電子商務發展不平衡,湖北東部地區的農村網絡設備比較完善,但是湖北省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很少有上網條件,即便有網絡設施,設備也比較落后,并不完善這直接導致農產品網絡銷售發展不起來。湖北省大多鄉鎮網絡平臺沒有建立好,大多數農村沒有網絡溝通手段,使其信息傳輸有了斷層。湖北省農業信息市場還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農產品信息采集與分配制度,基層農村缺失信息流通、搜集、處理的一些基礎的設施。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電商人才短缺,湖北省大多公司的公司員工主要是本地區人;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和經驗;員工流失率高;企業培養計劃滯后,未能適應電商發展的需要;員工未能及時適應形勢變化,提高自身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農機;貿易競爭力指數;競爭力
人口膨脹及強勁的經濟增長為我國的農業領域帶來了日益增長的壓力,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農機化以提高糧食產量及生產率。中國近一半的土地已經實現機械化,但農產品的自給率僅維持在80%左右,保證糧食安全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農機作為機械行業的子行業,近年來幾乎未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行業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幅已連續十年保持在兩位數的水平。
農機購置補貼、勞動力減少、以及農民購買力的提高,是我國農機得以快速發展的三大主要動力。特別是由于進城務工效益遠高于務農經濟效益,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正持續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農村存量勞動力不斷減少,通過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求日益旺盛,農業機械的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另一方面,我國農機產品的出口也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重創外,我國的農機產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長。這是否就代表了我國的農機在國際市場中已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經過國內產業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機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又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近年來我國農機市場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簡單而系統的梳理,并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對我國農機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進行了分析,以期為相關決策提供政策依據。
1 我國農機市場現狀及特征
1.1 農機市場格局
我國農機市場在惠農政策拉動下,已連續多年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目前,我國已能夠生產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等14大類3000多種農機產品,成為世界上農業裝備的生產大國,產品品種和產量基本滿足我國農業生產需要。
(1)區域市場格局
如今,農機工業已成為可以代表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從而得到當地政府及金融機構的重視和支持,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布局已基本形成。從2012年各地區農機工業銷售產值所占比重來看,山東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國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蘇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內聚集了行業內51%的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了56%的工業銷售產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間國家政策對農機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國內外農機制造企業對我國市場產業布局的加速。尚處于農機普及初始階段背景下的我國農機市場,品牌眾多、市場份額分散。隨著我國消費者對精細化農機需求的上升,從客觀上對生產企業在研發、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場份額逐漸向優勢品牌和品質、技術類產品聚集,受制于資金門檻、技術門檻和銷售門檻,行業內大型企業的競爭優勢開始顯現。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馬恒達等國際著名企業憑借資金、技術等優勢紛紛搶灘我國市場,外資企業在行業中的權重進一步加大。
(3)產品結構格局
農機行業近年來一直是資本投入的熱點領域,但資金的投入重點多在增加產能,而非新技術及產品的開發。目前我國的農機行業在選材標準、制造工業等方面尚無法同國際接軌。受農村經濟水平及環境的制約,多年來始終以小型、中低端田間作業機械為主。大規模量產的產品種類主要集中在小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中小型整機領域,以及農用泵、各類機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機械以及經濟作物收獲機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果林機械等精細化農機產品則較為短缺。
1.2 農機市場特征
我國農機化具有結構性不均衡的特征。按農作物機械化領域來看,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要高于經濟作物;按農作物種植地域來看,北方平原的機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區;按農業開展工序來看,機械耕地機械化水平要高于機械種植和機械收割。我國各地區的農藝、種植習慣和耕作田地差異明顯,對不同類型的產品需求各異。冬麥區是農機產品傳統銷售區域,成為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收獲機械的主要市場。擁有廣闊耕地面積的黑龍江和新疆,農機化程度高,代表著我國大型農機具的發展方向。長江以南地區,地形復雜,以小塊耕地面積為主,農機化水平提高緩慢。與其他機械設備不同,在我國,農機的銷售并非完全的市場行為,農民和經銷商都在觀望每年出臺的補貼政策。補貼政策出臺早,市場就會啟動較早,相反會滯后。在這種政府補貼政策主導購買行為的市場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補貼側重點都不同,因此農機生產企業很難按照去年的銷售情況來預判今后的市場需求。農機銷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一般三四月份是銷售農機的第一個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麥的播種又會迎來第二個銷售。
2 農機產品對外貿易競爭力分析
2.1 我國農機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變化分析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計算最近四年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我國農機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指數均為正值,表明我國在此期間都是農機貿易的凈出口國。2010年貿易競爭力指數指數僅為0.08,說明我國的農機產品進出叉較為明顯,此時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備多少優勢。進入2011年后,我國農機產品的TC指數呈現出逐年穩步提高的發展趨勢,2011年較上年提高了0.05點,2012年較上年提高了0.13點,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貿易競爭力指數指數已達到0.29。貿易競爭力指數指數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國農機產品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正在持續加強。同時,指數目前尚未能超過0.3,表明我國的農機產品僅具有相對微弱的出口競爭力,要成為農機貿易強國還有一定的距離。
2.2 研究結論與啟示
對我國農機出口來說,入世的影響對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隨著世貿組織各國在關稅、市場準入條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斷放寬,近年來我國農機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矚目的快速增長。產品出口額由1993年的2.9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億美元,二十年間增長了85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6%。另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農業機械累計實現進出口額397億美元,其中,進口額147億美元,出口額250億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個百分點。中國農業機械的出口市場及出口結構基本穩定,亞洲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約占據出口總額的40%左右。這充分說明我國農機制造水平在不斷提升,制造能力已經獲得了世界普遍認可。
(1)產品出口結構
我國農機出口產品當前以發動機、柴油發電機組、水泵、輕型柴油貨車、輪式拖拉機等中小型機械以及農機零件為主,出口品類相對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產品約占據了出口總額的60%左右。其中,輪式拖拉機始終是面向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出口整機產品,但產品水平、技術含量等均屬于較低層次。隨著近年我國農機化程度的提高,國內大中型農機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逐漸優化,農機產品的出口結構也相應有所調整,大中型產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場
一直以來,亞洲、北美洲、歐洲始終是我國農機出口的主力市場。其中,亞洲作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終占據我國農機出口總額的40%左右。由于我國出口農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因此面對對產品質量及認證等要求較高的北美洲和歐洲的出口則呈溫和增長態勢。在主要出口國中,2010-2012年間美國和日本始終位居前兩位,約占據了我國農機出口總額24%左右的份額,顯示出發達地區強大的購買力。通過實證研究,為擺脫當前我國農機產品單純依靠價格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的低層次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機出口貿易的可持續性發展,可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面對我國當前的農機產品出口現狀,需要國家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從政策層面為我國的農機出口保駕護航。首先,繼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鼓勵出口農機產品由單純的價格優勢向技術、品牌、質量、售后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變。其次,需要出臺具體的出口標準,以期規范農機產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惡性價格競爭以及劣質產品的出口,從而提升國產農機產品的國際形象。第二,技術核心缺失是當前我國農機發展的短板,但要求內燃機、傳動等領域短期內實現技術突破并不現實。在當前國際產業轉移和重組的大環境下,國內生產企業可以嘗試轉變思路,拓寬合作領域。企業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發,集中企業的核心優勢,做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方面則可以考慮尋求國際合作。
3 結束語
伴隨著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量和質量要求正在不斷提高。而農產品價格的不斷攀升以及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又刺激了人們對農業投入的熱情。這正是近年來我國農機市場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維持其快速發展步伐。受益于農機補貼政策的刺激,我國各類大中型農業機械市場近年來均處于高位運行,產品保有量急劇攀升。大中型農機產品消費者購買的目的主要是進行經營創收,保有量的增長將直接影響其經營收入。當前我國農機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仍不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除價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優勢。伴隨著國際農機巨頭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國產品性價比優勢的弱化,以及發達國家對低端產品需求的逐年萎縮,我國農機產品的出口顯然缺乏維持長期大幅增長的內部動力。可喜的是,國內企業已逐漸意識到為客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才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基礎。與此同時,新一輪全球性的消費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也給我國農機產品帶來新的機遇。相信隨著出口產品技術的日臻成熟、出口區域的不斷擴展,我國農機產品出口將面臨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農副產品注冊商標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永吉縣是農業大縣,國家商品糧基地,以盛產大米而聞名。在永吉縣的國民生產增加值中,農副產品的增加值占28%。在農副產品的增加值中,運用商標戰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通過運用商標戰略,拉長了農副產品的產業鏈,增加了國民生產總值。1997年以來,永吉縣先后注冊了12個大米品牌的注冊商標,將傳統的水稻生產與直接銷售變為水稻加工成大米再銷售,拉長了產業鏈,增加了產值。“永星牌”珍珠米和“萬昌牌”綠色大米通過幾年的商標品牌運作,先后被評為吉林省著名商標、吉林省名牌商標,并獲得了“吉林省名牌產品”、“中國放心米”和綠色食品等稱號,銷售量由注冊前的每年不足1萬噸增至20__年的10萬噸,銷售量翻了10倍。據測算,僅這兩個品牌,年可增加價值約為1億元。
二是通過運用商標戰略擴大了農副產品銷售網絡,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截止到目前,永吉縣共注冊農副產品商標13個,通過幾年的努力,永吉的大米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都設有直銷網點,而且還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北大湖鎮盛產123蘋果,沒使用商標前,一直為產品銷售犯難。1999年注冊商標后,通過宣傳,逐步打開了銷路。去年,該鎮生產的2萬噸123蘋果分別遠銷全國各地,特別是得到了浙江、廣西、上海等地人民群眾的認可,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目前,農民對市場前景非常樂觀,積極投入生產,爭取今年獲得更好的收入。
三是通過運用商標戰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永吉縣人口約為40萬,僅岔路河開發區、萬昌所產大米增加值一項,就可使全縣人均收入增加250元左右,產區農民得到的實惠更大、更明顯。現在,產區農民早已告別了老式的農村土房時代,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90的農民做到了在家有電話,出門有手機,部分農民已經用上了自來水。產區農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農副產品注冊商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副產品商標直接為農民創造了更高的經濟價值。實踐證明,農副產品注冊商標后,其產品的經濟價值也普遍得到了提升。經過綜合分析永吉縣農副產品商標的發展情況看,無論從商標的數量、商標的質量,還是商標的區域、品種看,發展還不平衡,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是缺乏對運用農副產品商標戰略意義的認識。農副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對利用商標戰略開拓市場的觀念理解不深,對商標這一無形資產的價值認識不夠。永吉縣水稻種植面積大,稻米產量高、質量好,歷史上曾是皇糧貢米。由于缺乏對商標戰略的認識,雖然注冊了一部分商標,但因宣傳的力度不夠,品牌效應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如近的舒蘭大米,遠的盤錦大米、黑龍江大米都比永吉大米出名,他們大米的質量不一定比永吉的大米質量好,可是他們注重品牌戰略、商標戰略,社會知名度就高。可見,提高對運用商標戰略、品牌戰略的認識,加大宣傳力度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是農副產品商標注冊率低,品種單一,使用效率不高。農副產品是永吉縣的經濟命脈,是農民致富的主要支柱產業,但到目前,全縣百余種農副產品注冊商標只有13個,涉及的品種只有大米和123蘋果,商標注冊率僅占10%多一點。而且除“永星牌”和“萬昌牌”等品牌外,其余產品都沒有創出牌子,或者說牌子不響,沒有得到消費者認可,主要原因是農民還處在“小農經濟”的思維中,產品只注重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年種年收年用,沒有把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商標注冊率、正確規范使用商標拿到日程。農副產品只要有名就行,沒有在商標使用上下功夫,導致名牌少,商標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商標的價值較低。
三是農副產品商標的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處于粗放經營,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產業化發展的鏈條不長。農副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目光短淺,一些季節性的農副產品生產出來后,對產品的原始形狀、品種不加改變地便投放市場,只顧眼前利益,打快拳,沒有把先進生產加工技術應用到農副產品深加工上,對改變農副產品的外包裝、上升到品牌缺乏理性認識。農副產品注冊商標量極少,注冊率低,沒有自己的品牌,經濟效益發揮不出來。
四是地方政府和部門對農副產品注冊商標、爭創名牌產品沒有相應的鼓勵和優惠政策,使農副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對品牌工程不感興趣,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三、實施農副產品商標戰略應采取的策略
永吉縣要想“品牌興縣、品牌興農、品牌興商”,就要實施農副產品商標戰略。筆者認為,要實施農副產品商標戰略,就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要向農副產品的生產者、擁有者、經營管理者灌輸商標在農副產品發展和農村經濟騰飛中的重要性,提高對商標作為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的認識。這是做好農副產品注冊商標的基礎和關鍵。
二是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形式和措施,擴大《商標法》《商標管理條例》的宣傳,廣泛交流農副產品商標的發展經驗,讓廣大農民了解到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知名商標等商標方面的知識,積極倡導品牌工程,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共同謀求發展農副產品商標的方法和路子。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農村的環境發生了極大地變化,資源保護受到了約束,農產品呈現出了供求平衡的趨勢,但部分資源仍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問題,導致整個經濟發展變得不平衡、不穩定。從農產品的供應上來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小,但村民對于糧食的需求量在加大,所以,糧食一直處于緊缺的狀態。
(一)農村經濟持續良好的發展難度加大
在強農惠農政策的提出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持續近5年的穩定收入和增長,增幅也超過了6%,即便是金融危機以及其他各大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我國農村的經濟也依然能穩定持續的發展。但我們不能僅僅看到眼前的發展,而應該關乎于更長遠的發展,在未來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強農惠農政策逐漸減弱,農業不會永遠按照前期的方式持續穩定的發展,尤其是在前期高水平的基礎上穩定、持續發展的難度會加大。
(二)宏觀經濟的運行不穩定
從目前中國整體的宏觀經濟運行趨勢去分析,中國還面臨著兩種情況。第一是:我國的經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經濟困難期沒有過去,產能過剩,通縮的壓力也呈現出遞增發展的趨勢,農產品的需求量供不應求,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將會成為一定的問題,從而導致他們的生活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第二是:由于工業生產的速度加快,呈現出快速循環流通的?勢,投資者的信心劇增,經濟呈現出過熱發展的動態,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極大,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農業生產發展不穩定,食品占CPI總數過高等,都會阻礙農民的收入和經濟穩定、持續的增長。
(三)國際農業環境形勢緊張
國際貿易也是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一個強大動力,對外出口的次數越多,我國農村才有機會去擴大自己的農產品,從而使得國際市場能夠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去發展,我國農村的農業發展也會有著顯著的提升,國際渠道也會由此打通。在2008年左右,我國的農產品對外出口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但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外的需求量逐漸減小,這對我國的經濟有著嚴重的損失,給農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由于我國農村的經濟水平過分依賴于國際貿易,給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甚至造成了一些弊病,金融危機過后,全球的經濟復蘇還需要一段的時間,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快速而又完全的恢復,并且對于國外的農業需求量而言,也在逐漸的減少,所以中國應將農產業投向本國,擴大內需,打開國內市場,提高農村經濟。
(四)各個地區發展懸殊
我國的國土面積巨大,有著豐富的資源,但各個地區的經濟水平卻十分懸殊,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上來看,發達地區和陪同地區、平原地區與高原地區以及農業區和牧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很大,但由于西部大開發后,我國的西藏、新疆等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經濟水平有著很大的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中部地區也不斷崛起,收入變得越來越高。但一些發展中的地區,在農村建設,資源保護以及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實現統籌區域發展相對困難,任務也是十分艱巨。
二、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剛剛提到了中國農村經濟出現的一些問題,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談到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經濟的帶動,目前,我國的工業化、農業化已經達到了新的發展水平,城鄉相互發展、相互促進,我國的農村經濟水平也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一)打造全新的農產品
農產品是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是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隨著農業產品的大量營銷,我國實施了品牌戰略,許多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是因為某個品牌,但由于品牌化戰略的興起,中國的農產品市場中出現了許多品牌,這需要營銷者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才能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打造農產品的品牌化戰略,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首先,制定產品的質量標準,只有質量過關,才能留住顧客,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加大營銷力度,營銷不僅僅是針對于國內人員,同樣也可以進行國際貿易,加大農產品的出口量,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最后,政府應給予當地農產品市場資金和宣傳上的支持,將農產品市場擴大成一個企業。
(二)開發農村優秀資源
根據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的統計資料,在過去30多年,英國食品、飼料及飲料的進口一直大于出口,近10年來(1994-2003)農產品貿易更是呈現高額逆差,年平均貿易逆差為90億英鎊。2003年,英國食品、飼料及飲料的進出口總額為308.25億英鎊,其中進口為209.44億英鎊,出口為98.81億英鎊,貿易逆差為110.63億英鎊(2003年1英鎊;1.8美元)。
英國出口產品以飲料和谷物為主,進口主要是水果、蔬菜和肉類。2003年,英國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飲料35億英鎊,谷物13.4億英鎊,魚類8.9億英鎊,奶產品7.6億英鎊;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水果和蔬菜49.3億英鎊,肉類33.7億英鎊,飲料33.2億英鎊,奶產品15.4億英鎊,魚類14.4億英鎊。除了飲料類產品是凈出口以外,英國其他大類農產品均呈凈進口狀態,如水果和蔬菜凈進44.6億英鎊,肉類凈進12127.6億英鎊,奶產品凈進17.8億英鎊,咖啡和茶類凈進1215.7億英鎊,魚類凈進口5.5億英鎊。
英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歐盟成員國。2003年,英國食品、飼料及飲料的出口中歐盟所占份額為63%,出口排名前5位中有4個是歐盟國家。其中出口愛爾蘭為16.13億英鎊,法國11.87億英鎊,美國9.03億英鎊,西班牙8.59億英鎊,德國6.3億英鎊。英國食品、飼料及飲料的進口也主要來自歐盟,占64%,2003年英國前五大進口來源國均是歐盟成員國,荷蘭排名第一,向英國出口26.54億英鎊,隨后是法國26.39億英鎊,愛爾蘭20.6億英鎊,德國14.48億英鎊和西班牙12.93億英鎊。歐盟以外向英國出口金額較大的國家有:美國8億英鎊,巴西6億英鎊,澳大利亞5億英鎊,南非4億英鎊。而中國向英國的農產品出口金額相對較小,只有1.5億英鎊左右。
從需求出發
冷凍食品和速凍方便食品是近年來英國食品市場上發展最快的品種。食品半成品的種類日漸豐富,食品公司還推出了許多新的低脂肪和不含脂肪的食品。素食類的食品銷售量有了極大增長,綠色食品和飲料也逐漸進入主流市場。軟飲料產業在英國市場的利潤比較豐厚,產品包括碳酸型飲料、濃縮飲料、果汁、礦泉水及瓶裝水等。
英國共有20萬家食品零售商店,有員工約240萬人。近年大型連鎖零售業蓬勃發展,店鋪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也趨于多樣化。英國超市在全球超市業中以“自有品牌”產品而聞名。自有品牌產品也稱專有商標產品,是指零售商使用與店名相同的名稱或另外一個自創商標作為品牌推出的產品。英國自有品牌產品銷售額已經占到超市銷售總額的45%左右,自有品牌商品已經成為“質優價廉”的代名詞,英國甚至有這樣的說法,“要看超市好不好,數數自有品牌有多少”。
英國4家最大的連鎖超市主導食品零售業,其市場份額達到70%。最大的超市是Tesco,市場份額為27%左右,第二大是ASDA/Walmart(沃爾瑪)超市,占17%,第三大Sainsbury,份額16.2%,第四位是Safeway,份額9.5%。每家超市都有特定的消費群體。如Tesco側重中檔市場,Sainsbury側重中高檔市場,ASDA則為中低檔市場。另外,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專賣店等形成的零售經營網絡,主要是通過連鎖化經營,極大滿足不斷細分的消費者需求。
食品市場發展趨勢。英國瘋牛病及其它食品危機使得消費者對食品衛生和安全方面非常重視。同時也使有機農產品近年在英國銷售旺盛,其平均售價較傳統農產品高20%5225%,消費者愈來愈愿意花更高的價錢購買健康安全食品。目前,英國有機食品已經進入主流市場,銷售額突破10億英鎊,連鎖超市占據了有機食品零售業的優勢地位,占銷售額的82%。有機產品范圍已經擴大到了便利店。
素食主義已經成為英國增長最快的飲食風尚,1/6的人口已經或正在考慮成為素食者。素食品每年銷售總額為110億英鎊。按目前增長速度,到2030年,絕大部分英國人將成為素食者。
英國心臟病及癌癥的發病率較高,消費者在尋求能夠增強健康的食品,如粗加工食品,保健品,新鮮的水果、果汁,低糖、低脂肪食品的銷售量都在持續上升。
由于職業女性(占總勞動力的46%)和單身人群增多,沒有更多時間準備飲食,因此,快餐消費增多,半成品及易加工食品也越來越受青睞。
中國優勢
總體上看,近年中國對英國農產品貿易呈現順差,且順差不斷擴大,從2000年的8000萬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億美元。從1995到2004年,中國向英國出口農產品呈逐步上升趨勢,2004年達到了最高峰,出口金額超過3億美元,較199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了126%。2005年1528月中國向英國出口農產品2.5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
2004年,中國出口到英國的農產品類別構成是:糧油產品占15%,水產品及其制品占34%,其中水產品為32.4%,而水海產品制品的比例還不到2%,園藝產品占26%,其中果蔬品13.4%,果蔬制品為11.5%,動物產品及制品占5%,其它占20%左右。從出口產品結構中可以看到,水產品及制品和園藝產品合計占總出口的60%,這兩類產品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也是我國農產品生產上具有優勢的產品,而糧油產品是土地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比例較低,這種結構狀況符合中國農業具有的比較優勢及中國農業資源秉賦特點。但是中國出口產品中,粗加工和未加工產品占的比例很高,而加工制品所占的比例很低。
今后,中國下列優勢產品向英國出口具有廣闊的前景:
水果類產品。英國水果產量不足,每年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其中,蘋果的國內產量只能滿足21%左右的市場,進口數量是國內產量的3.8倍,梨的國內產量只能滿足20%左右的市場,進口數量是國內產量的3.9倍;李子的國內產量只能滿足9%左右的市場。
蔬菜類產品。英國每年要進口大量蔬菜以滿足國內需求,其中,番茄國內產量只能滿足18%左右的市場,進口數量是國內產量的4.4倍,萵苣國內產量只能滿足38%左右的市場,蘑菇和花椰菜國內產量所占比例也只有近一半。
水海產品。英國主要從歐盟和歐洲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進口水海產品,其數量占總進口40%以上,主要國家有冰島、挪威、丹麥和愛爾蘭。2003年,英國從中國進12124,237噸魚類產品,只占總進口量的近4%,價值約4840萬英鎊。
深加工產品。英國深加工及粗加工農產品進口貿易額近年來呈快速上升趨勢,而未加工產品的進口呈緩慢增長趨勢。2003年深加工產品的進口貿易額已經達到71億英鎊,粗加工達到96億英鎊,而未加工產品僅為42億英鎊。因此,加工過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脫水蔬菜和果汁,以及加工過的水海產品在英國市場上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出口攻略
首先,大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今國際市場農產品的競爭已不再是簡單的價格競爭,而是上升到質量、價格等多方面的綜合競爭。現在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技術壁壘越來越嚴重,如歐盟從2006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該法規強化了食品安全的檢查手段,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場準人標準。因此,中國的出口企業一定要熟悉歐盟及英國的市場準人和食品法規,確保產品能夠達到所要求的質量標準。
其次,實施品牌戰略。借鑒其它國家的做法,在英國設立或資助設立專門的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機構,聘請當地的公關、市場營銷公司,通過一系列市場營銷手段,在嚴格把好國內質量關的前提下,打造若干個著名品牌,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良性循環。
中圖分類號:F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15-0080-02
一、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在基礎設施、信息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尚未形成成熟規范的冷鏈物流體系,在冷源的應用、保鮮技術的開發、相關設備技術可靠性、載貨容積和重量、地面設施完善程度等方面還比較落后。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產后流通損失率高達20%~30%、12%、15%,全國每年果品腐爛損失近1 200萬噸,蔬菜腐爛損失1.3億噸,經濟損失上千億元。國家發改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裝備先進、上下游銜接配套、功能完善、運行管理規范、技術標準體系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使中國的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10%以下。要實現這一目標,冷鏈物流行業還要解決許多問題,諸如: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冷凍冷藏運不足;冷鏈物流體系有待完善,物流環節太多、易出現冷鏈斷裂;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滯后,服務水平低; 冷鏈物流技術落后,人才缺乏等。上述問題歸根結底是由我國冷鏈物流產業資金缺乏、發展不充分所造成的。
二、國內冷鏈物流產業投資不足的原因分析
1.冷鏈物流資金需求方資信狀況差異大,中小冷鏈物流企業融資能力不強
在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領域,參與主體在企業規模、資金實力、經營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既有大型農產品企業、冷鏈物流企業,也有廣大分散的農戶和松散的中小農產品物流企業。大型農產品物流企業規模大、實力雄厚、抗風險能力強,較容易獲得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而廣大的農戶和中小物流企業,因其規模小、實力弱、資質差而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2.冷鏈物流資金供給方供給不足、渠道不暢
商業銀行經營的穩定性原則與松散的中小物流企業以及分散農戶融資的高風險特點存在著矛盾。松散的中小型物流企業和分散的農戶在資金需求上“急、少、頻”,與大型企業相比,貸款違約的風險較高,而信貸審批、監管成本和單位交易費用基本沒有太大差距,因此,商業銀行從風險、成本與收益的角度考慮,不愿給松散的中小物流企業和分散農戶發放貸款。另外,第三方冷鏈物流在我國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業務范圍尚待開拓,其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尚待認知。
三、冷鏈物流產業資金導入的對策
1.組建農產品流通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和松散的中小農產品企業組織起來,形成信息公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產品流通合作社,可以積聚社會閑散資金;在合作社內進行資金股份化、盈利分紅,又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資參與冷鏈物流系統建設、運營。
2.發展農超對接直供體系。我國傳統農產品流通環節往往經歷農戶、專業合作社、中間商、分銷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供應商、超市等諸多環節,流通環節多,冷鏈在多環節過程中易斷裂。建立農超對接直供體系,連鎖超市和農產品合作社依據實際情況形成緊密合作,減少中間環節,利于冷鏈物流模式的銜接和運作。
3.中小冷鏈物流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加快自身發展。為爭取到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中小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應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財務透明度,樹立良好的信用、財務形象,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吸引金融機構的資金注入。
4.構建中小冷鏈物流企業財政性信貸支持系統。可借鑒外國發展物流的經驗,構建中小冷鏈物流企業的財政信貸支持系統。從各地方的財政支農資金中拿出一定份額,一方面由財政部門對中小型冷鏈物流企業提供直接的貸款,另一方面由財政部門設立擔保機構作為中小型冷鏈物流企業的貸款擔保人,以財政預算等多種形式注入擔保資金,培育信譽良好、有發展前景、帶動作用明顯的農產品物流企業。
5.出臺農產品冷鏈物流直接補貼政策。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可以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的形式,鼓勵農戶和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建造合適規模的微型冷庫,鼓勵農戶建設水果、蔬菜恒溫氣調庫,增加一線生產環節的低溫、控溫庫比例。
6.提供政策性貸款扶持政策。農業發展銀行應增加農產品冷鏈物流貸款額度、提供貸款優惠政策、運用靈活多樣的貸款方案,鼓勵冷鏈物流行業相關企業進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在冷庫設施建設、冷庫控溫技術水平提高、新型冷藏運輸設備研發和冷凍冷藏車輛多元化配置等方面的發展,建立一批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化冷凍冷藏庫和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鼓勵中小型冷鏈物流企業和農戶因地制宜,建設與所經營的農產品相適應的冷藏設施。
7.創新農產品冷鏈物流金融服務模式。引導商業銀行針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建立新的信用評價標準及風險評估標準,引導信貸資金流向冷鏈物流行業,比如,根據農產品企業倉庫中儲存的產品和市場情況,對農產品物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對資金需求規模較小、使用周期較短的中小型冷鏈物流企業或農戶只要提供一定的擔保,即可對其提供資金支持,滿足農戶、中小企業的短期資金需求;允許農村成立小型金融機構并加強監管,拓寬資金渠道,比如,建立物流合作銀行,對合作企業,無論其企業規模大小、企業所有制如何都能享受物流銀行的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形式,比如提供融資租賃等方式規避風險。
8.稅收優惠政策。冷鏈物流企業在購置冷凍冷藏車輛等固定資產時,享受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相同的稅收政策。對冷鏈物流企業營業稅率實施減半或減少征收的優惠稅率,對于冷鏈物流企業的所得稅實施按照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的政策。
9.政府進行宣傳引導和監督。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產品經營者保鮮、包裝技術以及冷鏈物流知識的宣傳,大力宣傳冷鏈物流產業中的先進典型;引導和監督農產品經營企業利用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在產后商品化處理、屠宰加工環節實行低溫控制,促進生鮮農產品包裝規格化、質量等級化;鼓勵冷鏈物流企業運用供應鏈管理技術與方法,實現生鮮易腐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運作;加強各相關企業溫度監控和追溯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在生產流通各環節的品質可控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物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是“十一五”期間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課題。那什么是“三農問題”呢?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第一個內容,所謂的“三農問題”是農業、農村、農產品三個領域的內容,三者之中農業物流的外延最為廣泛,可以包括后兩個領域,所以通常也把“三農”領域的物流統稱為農業物流。所以如何促進農業物流的發展,能夠降低各類農業生產資料與各類農產品在各級渠道當中的流通成本,進而提升農產品價值,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各類農業生產者的收益回報,是解決分散的農業生產和消費的廣泛分布矛盾的主要手段。
一、農業物流
1.農業物流的含義
農業物流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及其與之相關聯的各類農業生產資料(種子、農藥、農膜、農機具等)供應和各種農產品(糧食、水果、蔬菜等)銷售過程中,一切物流活動的總稱。農業物流活動按照發生的先后次序可以分為農業供應物流(種子、農藥、農膜、農機具等供給)、農業生產物流(農產品的種植、嫁接等)和農業銷售物流(糧食、瓜果蔬菜從農業生產者手中轉移到需求者手中)。
2.農業物流的特點
農業物流與其他產業物流相比較而言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農業物流主體的特殊性。在我國農業物流參與主體主要農民,其次還包含各類企業,例如運輸企業、銷售企業以及市場當中各類加工企業。二是農業物流客體(包含各類農業生產資料和各種農產品)與物流工具有多樣性。農業物流客體主要涵蓋各種各樣農產品及各類型加工產品,其中農產品中的水果、蔬菜、鮮奶、禽蛋等產品是典型的易腐食品,在各項物流活動中要求嚴格保鮮。三是農業物流路徑的復雜性。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農村,而絕大多數農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延區域(農業生產的分散性),農村出產的各類農產品需要運輸來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需要(農產品消費的普遍性)。
二、農業物流的現狀分析
農業物流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農業物流環節復雜,各級企業加工能力相對較弱。以陜西省的蘋果物流為例,陜西省蘋果的大宗物流一般都會經過這樣幾個主要環節:生產者(各地的果農)產地批發市場(如洛川、白水等蘋果產區)運銷商(果販)銷地批發市場(例如西安市的華清路,胡家廟等)零售商(例如集貿市場、超市、水果店等)消費者。二是農業物流成本過高。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某地農產品積壓,爛在地里,農民增產不增收,而另一方面,城里的該種農產品價格又比較高,如圖1。2016年陜西“鮮桃滯銷愁壞西安果農,低價出售只求不爛在地里”這樣的新聞標題屢見不鮮。這是到底怎么一回事?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暢通:導致市場供給信息無法及時傳輸,農產品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產生大量的腐敗變質,果販們又因為物流成本過高不愿意去收購,從而導致供需不均衡,帶來上述現象;流通體系不健全;成本過高(如運輸中油價高、儲存條件的特殊性引發的成本)等方面都推高了終端售價。三是農業物流觀念缺乏,對物流的認識淺薄。除了部分農民外,絕大多數農民采用的是自產自銷這種小范圍物流環節,導致物流環節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不能平衡供需障礙。
三、農業物流的發展前景分析
從封建社會開始,我國就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所以發展現代農業物流是當務之急,必須充分重視,這樣才能盡快解決我國的問題。其主要構想是以政府為主導,統籌規劃為原則,要求各方積極參與,以市場為導向,以宏觀大環境為支撐,行業為主管,企業為運作基礎,加速農業物流的迅速發展。如何大力度發展現代農業物流是解決現有困境的主要途徑,那我們來看看如何走出困境。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物流產業,對農業物流予以優化管理
利用田園景觀,結合農業生產、農村田園文化及農家樸實生活,為人們集休閑旅游、體驗和了解農村為一身的綜合性場所,是服務城市和適應城市發展的農業,也是現代農業物流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如圖2),例如:花溪草莓園、楊梅園自主采摘、貴陽清鎮市綠色蔬菜生產基地。
2.政府應當科學引導,統一整體布局與規劃
在農業物流發展過程中起導向作用的是國家政府,所以國家應當對農業物流的發展進行統一整體規劃。從國家角度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協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物流體系的規劃:加強相應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園區及其物流配套的基礎設施的開發、布局與建設,以全國為著眼點來配置物流資源;而地方政府也加快當地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布局與規劃,完善相關的農業物流中的運輸領域及領域內部配套的港口、場站等基礎設施。例如,廣東惠州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其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它主要交易品種為蔬菜、水果、糧油、凍品、禽蛋及山珍海味等。集農產品現貨交易、直銷展銷、包裝加工、連鎖配送、運輸倉儲、電子商務于一體,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農產品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價格指導中心和加工配送物流基地,輻射到惠州、深圳、江西、福建和港澳等地。
3.優化物流運作模式,大力發展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應用
如何銜接農業生產者與消費需求者,實現無縫對接,減少農產品在物流環節的損失,提高農產品的新鮮度和產品附加值,其最關鍵是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建立電子商務平臺。2014年11月17長春市海吉星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平臺啟動運營,建設成為東北亞最大的農產品物流平臺,交易品種以糧油為主,以及知名大米、面粉和豆油。
四、結論
農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農業物流的發展,但我國的農業物流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起點低,基礎薄弱,由于對農業物流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相對落后,已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今中國,三農問題已經受到普遍關注和充分重視,農業發展成為重中之重,農業物流將是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規劃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發揮其巨大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能夠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統一高效的現代化物流體系,使農業更加快速、高效、平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宇清.淺談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J].物流科技,2005,28(8):50-52.
[2]彭小妹.淺談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