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9 15:09: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于法理學的理解,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在祖國醫學里,心力衰竭屬于心悸和胸痹范疇,病位在心,其發病和心氣虛、心陽虛密切相關,臨床上可見心悸怔忡、氣短喘促、胸悶不舒、動則悸發、心痛時作等癥狀,故祖國醫學一直沿用益氣、溫陽法治療,而單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的報道很少。心主血脈,若因心氣不足、心陽不振,陽氣不能鼓動血液運行;或因寒邪侵襲,寒性凝聚,而使血液運行不暢,甚至瘀阻;或因痹證發展,“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素問?痹論》)而成心痹,均會導致心脈瘀阻,而引起心悸怔忡。近年來有人經大量實驗證明,氣虛或陽虛動物有顯著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存在著血瘀傾向。筆者認為心力衰竭的發生多在本虛(心氣虛、心陽虛)的基礎上,兼有標實(血瘀、氣滯、寒凝),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所以對表現心氣虛、心陽虛之心衰病人的治療,除益氣、行氣、溫陽、化痰外,還必須同時配伍活血化瘀藥,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一、益氣活血法
臨床上,各種心力衰竭病人都有心氣虛的表現,如心悸氣短、動則悸發。心氣虛一方面出現左心功能不全,另一方面導致臟器瘀血,即右心功能不全,所以,表現心氣虛之心衰病人的治療,除益氣外,同時還要配伍活血化瘀。標本兼治,益氣活血化瘀為根本治療大法,擬以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加減。另外,氣陰兩虛型的心力衰竭可用生脈散配伍活血藥治療。
案例1:患者欒××,男,56歲,2004年5月10日來診。素有心悸、胸悶10余年,5天前因勞累辛苦,遂心悸、胸悶加劇,伴有氣短,動則尤甚,不能平臥,肢體水腫,尿少,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澀而數。西醫查體:心界向左右兩側擴大,心率126次/min,早搏3~5次/min,二尖瓣區可聞及三級以上的收縮期雜音,腹部彭隆,有少量移動性濁音,雙下肢中度浮腫,余陰。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全心肥大伴勞損,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偶發室早。腹部B超示:肝內瘀血、體積稍增大,少量腹水。中醫診斷:心悸,氣虛血瘀;西醫診斷: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住院后,起初予洋地黃制劑和利尿劑等治療,以上諸癥未見改善,遂加用益氣活血化瘀中藥,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處方:黃芪30g、丹參25 g、當歸20 g、赤芍15 g、川芎15 g、地龍15 g、桃仁10 g、紅花5 g、甘草10 g,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連用5天后,無心悸氣短,浮腫減輕,每日尿量增多,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藥中病機,上方化裁服20劑而愈。
二、溫陽活血法
中醫治療心衰的傳統是益氣溫陽法,如《傷寒雜病論》的溫陽行水真武湯之類。臨床上,心衰患者用溫陽益氣行水法治療不效時而改用溫陽活血法常有顯效。方可擬真武湯(炮附子、茯苓、白術、芍藥、生姜)加黃芪、桃仁、紅花、丹參、牛膝、郁金等化裁。因為心衰病人在心氣不足基礎上可以發展成為陽氣虧虛,而心陽失于溫振鼓動導致心衰的臨床表現加重。大量的臨床實驗證明,附子、黃芪、丹參配伍有協同作用,比單一溫陽法治療心力衰竭更具有顯著療效。
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又有了新的標準。最近,看了《皮亞杰教育論著》這本書,對自己的啟發很大。尤其是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認知發展論觀點,使我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得到了很好的啟發。
一、學習理論
皮亞杰在認識論基礎上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學習觀。他認為以往對學校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經典的看法是,學習是建立在刺激反應的圖式上的,我認為這一圖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完全地解釋認知學習。”他認為學習不是先有刺激后又反應,而是先有反應后又刺激,刺激與反應之間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聯系。學習的主體是主動地,強調主體的自身活動。
皮亞杰提倡活動學習和活動教學。他所說的活動主要是指主體的操作活動,它不僅包括主體的外部實物操作,還包括在頭腦中進行的具有可逆性、不變性和內化了的思維動作。皮亞杰認為人類認知起源于活動,從個體的發展來說,認知的最初發生也是從動作開始的,活動使兒童的認知得以發展,他把活動看作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連接點。從這一觀點出發,皮亞杰認為活動教學主要表現為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通過共同活動使智力得到發展。另外,皮亞杰還重視游戲活動在認知和智力發展中的作用,不僅把游戲看做是“對有機體身體的發展有益的一種準備練習。”還把它作為一種使“同化與順應之間日益不斷地綜合以達到完全適應”的工具。
皮亞杰還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積極的,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他提出主動自發的學習,“在求知過程中,主體是主動的,”“強迫是最糟糕的教學方法,”“要求兒童愿意做他所做的事情;他們應該主動,并不要求他們應該被動。”同時還強調興趣、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學習是“借助于個人的需要與興趣為基礎的自發活動。”認為興趣是同化作用的動力因素。
二、啟示
(1)重新考慮注入式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雖然注入式教學法在傳授系統的學科知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是“一種道德的教育方法”,注入式教學,即教學者為達到一個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手段而不管兒童是否愿意或有能力接受,致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按照皮亞杰的認知建構理論,個體在接受新的刺激物時,往往將其與已有的圖式結構進行比較,如果已有的認知結構相關度越高,那么學生接受新刺激物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否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被動的去學習,被動的接受知識,將嚴重阻礙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正如皮亞杰所說“強迫是最糟糕的教學方法。”
(2)重視游戲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時候覺得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一種浪費時間的教學方法,它不僅不能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還容易使學生養成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的不良習慣,使課堂處于無組織狀態。其實不然,正如皮亞杰指出,“游戲是對有機體的發展有益的一種準備練習,”“從感知運動的練習與符號這兩種主要的形式看來,游戲乃是把現實同化于活動本身,活動是有其必然的持續性而且按照自我的需要改變著現實……”通過游戲活動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對學生來說枯燥冗雜的學習中,同時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這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3)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皮亞杰將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這四個階段是連續性和有次序性的,并且每個階段都有他自己的階段性特點,每個學生的心理發展都不可避免的經歷這幾個階段。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時關注學生從前運算階段到形式運算階段之間的邏輯概念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教育過程同樣也應該遵循這樣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到繁的次序,針對不同的智力發展階段而施以相應的教育。正如小學的品德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行為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進入中學階段,課程標準更多地是要求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4)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總是忙于傳授新知識,這種近乎“灌輸”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性。皮亞杰在他的理論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個體的圖式結構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通過自己的活動,使認知結構得到改變。因此,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學習,以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師只能起到指導和幫助的作用,在保證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同時給予及時的指導,那種“灌輸式”的學習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因此,在當前新課改的潮流下,教師更應該學好新課改理論核心,改變傳統性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環境當中學習,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同時教師做好指導者的角色,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這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較高要求。
參考文獻:
[1]盧F譯,皮亞杰教育論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亞杰著,傅統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
[3]梅祖培等譯,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M]。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5.
皮亞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因創立發生認識論而享譽世界。為了解決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這一重大的哲學問題,他深入地研究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他從認識發生和發展的角度,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盡管皮亞杰本人很少專門論述教育間題,但是他發現的關于兒童思維發展和道德發展的規律,無論對于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還是教育實踐,都起到一種啟發作用。認知發展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
1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皮亞杰認為個體從出生至兒童期結束,其認知發展要經過四個時期:(1)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二歲),個體靠感覺與動作認識世界;(2)前運算階段(二至七歲),個體開始運用簡單的語言符號從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出現了邏輯思維和零散的可逆運算,但一般只能對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運算;(4)形式運算階段(十一二至十四五歲),能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使思維超出所感知的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命題運算。皮亞杰在進行上述年齡階段的劃分時,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認知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結構連續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的進行是連續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連續的,故發展有階段性;(2)發展階段是按固定順序出現的,出現的時間可因個人或社會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發展的先后次序不變;(3)發展階段是以認知方式的差異而不是個體的年齡為根據。因此,階段的上升不代表個體的知識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現在認知方式或思維過程品質上的改變。
2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對德育教學的啟示
2.1德育教學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他認為發展是個不斷建構的過程,每個發展階段有各自的特點,需要在前一階段發展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的發展。根據這一研究結果,德育教學活動在給學生“曉之以理”時,此時的“理”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即不能脫離學生的接受能力,如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處于第二階段,教育者不顧其發展現狀提前給他講解第四階段或第五階段的大道理,學生可以將這些大道理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不能被他們的認知結構同化,自然也不能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價值而付諸行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行“脫節”或“知行不合一”。智力的塑造是有條件的,它必須遵循智力發展的階段來設計課程,教學不能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來拔苗助長,教學設計只有在符合思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加速思維的發展。2.2教育活動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皮亞杰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兒童的成熟、經驗和社會交往不同,兒童會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興趣來學習,這就會使有的兒童認知快些,有的兒童慢些。因此,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考慮到這種差異性。中職學生普遍基礎比較低,個別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深入學生,及時了解和確定學生所處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在現有班級教學的條件下,德育的內容和方法既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水平,又要尊學生的個別差異,通過個別談心、交流咨詢等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2.3有效的德育課堂教學應保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效的雙向互動。皮亞杰在發生認識論中提出認識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認為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原因。學習不僅是個人的行為,還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在課常教學中如果只是老師講,學生聽,那么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就是單向的.教學的效果也不會好。最有效的教師會建立并保持高度互動的課堂氣氛———以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為特征,而不是老師搞一言堂。作為教師,在教學之初要留有自己的看法,巧妙地導入新課。這樣可以讓德育教師在德育教學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德育教師的教學效果。比如可以首先提出一些能激發思考的問題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需耐心地聆聽學生的發言,在學生發言之后,給以有效的反饋,引導學生看到與其觀點相矛盾的地方,或者組織持不同見解的學生進行討論,在學生的討論中進一步加以概括和提煉。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的對與錯,或簡單的予以更正。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鼓勵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的時間、機會,在學生的雙向互動中,使每個人獨有的心理世界和經驗世界得以凸顯,由于不同的學習者常常對某個問題的見解不同,問題解決策略不同,因此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學習者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所以,教師要對所有的學生都抱有希望,給以鼓勵,要創設條件讓每個學習者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使他們學會相互接納、贊賞、爭辯、分享和互助。2.4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課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皮亞杰主張學習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并提出了“同化”與“順應”的概念。這意味著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要對外部信息主動的選擇和加工。外部信息本身并不具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大腦中認知結構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學生所真正認識和掌握。在傳統的中職德育教學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重要理念。教師多把德育課理解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灌輸和背記,把學生視作單純的受教育者和鍛造的對象,而忽視了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信仰和理解的程度大小以及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弱。在這種傳統教育理念下,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不是由其內心的自我認識和自覺實踐下的真實表露,而是一種階段性的、不穩定的、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對中職德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出發,不斷激發學生內在的發展動力。具體措施有:(1)調整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2)探索靈活教法,激發學習興趣(3)把脈學生思想,走進學生心靈。教師在教學中深入研究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興奮點、情感點、變化點;要善于捕捉信息、把握時機,因勢利導。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的提出對人類認識道德的形成與發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立身百行,以德為高。德育教學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實施其他教育的先決條件。德育教師應切實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把德育教學當作鑄魂工程放在第一位,切實抓好中職學校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與發展性。讓其回歸應有地位,促進課堂教學向學生的自我要求、自覺實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轉化,使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是思想道德健康的學生,并最終發展為符合社會、歷史和時代需要的學生,實現社會發展與學生發展的最終統一。
【關鍵詞】 心力衰竭,充血性/中西醫結合療法;益氣;溫陽;活血;利濕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therapy of 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to promote diuresis on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and to observe its effect on neuroendocrine factors.
【Methods】Seventy CHF patients with cardiac function of grade Ⅱ~Ⅳ which were classified into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complicated with fluid retention,were randomized into groups A (n=42) and B (n=28).Group B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with digoxin,diuretic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β receptor antagonists.Group A additionally received oral use of decoc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of Radix Astragali,Herba Epimedii,Herba Leonuri,Rhizoma Alismatis,etc.,which has the actions of 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to promote diuresis.Four weeks constituted one treatment course.The therapeutic effect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neuroendocrine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observed.
【Results】In group A,24 were markedly effective,16 effective,2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24%;in group B,19 were markedly effective,4 effective,5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14%.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group A was superior to group B (P<001).The cardiac function parameters of ejection fraction (EF),fractional shortening(FS) and cardiac index were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1),and the improvement of EF and CI in group A was superior to group B (P<001).The neuroendocrine factors of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angiotensin Ⅱ (ATⅡ),endothelin (ET) were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P<005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in particular in group A (P<005 compared with group B).
【Conclusion】Herbal medicines with the actions of 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to promote diuresis have an assistant ac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HF,and their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of neuroendocrine factors of ANP,ATⅡand ET.
Key words:HEART FAILURE,CONGESTIVE/TCMWM therapy;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REMOVING DAMPNESS
充血性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階段,其發病率和病死率高,治療棘手,因而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和難題。現代醫學對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的認識及對策均有顯著進展,但心衰患者的預后并不樂觀。西醫治療心衰的主要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利尿劑、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等。近年來中醫在心力衰竭的證候研究、病因病機探討、治療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進一步了解中藥在治療心衰中的作用,我們進行了如下臨床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
11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和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制定本研究的標準。
112中醫氣(陽)虛、血瘀、水飲證的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2]制定。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屬于氣(陽)虛并有瘀血阻滯、水飲內停的本虛標實證。主證:(1)心悸、氣短,勞則加重;(2)肢冷畏寒;(3)舌暗淡、紫暗或有齒痕、瘀斑;(4)脈沉、沉弦、弦緊或沉澀。次證:(1)水腫,腰以下腫甚;(2)汗出;(3)動則喘甚;(4)咳嗽,痰多稀薄;(5)口唇青紫;(6)小便少或大便溏。
113病例納入標準(1)臨床明確診斷為冠心病、高血壓病、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Ⅱ~Ⅳ級的患者;(2)同時符合上述中醫氣(陽)虛、血瘀水飲證的診斷標準,具備主證3項,其中(1)、(2)項必備,且具備次證中的(1)項和其他任何1項。
114病例排除標準(1)年齡小于18歲或超過70歲;(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3)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心力衰竭;(4)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導致的心力衰竭;(5)各種難以糾正的心律失常(f心率<60次/min或f心率>130次/min)者;(6)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7)血壓超過159/99?mmHg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病患者;(8)未滿規定觀察期而中斷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不按規定用藥而影響療效或對本藥過敏者。
12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心內科、重癥監護室(ICU)住院患者,共70例。將所觀察病例按2∶3比例和收治時間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常規西醫治療組(簡稱西藥組)和常規西醫治療加中藥組(簡稱中西藥組)。西藥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48~70歲,平均(6603±534)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698±567)年;心功能Ⅱ級者15例,Ⅲ級者10例,Ⅳ級者3例;病因:冠心病16例,高血壓病11例,其中冠心病合高血壓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合并癥:陳舊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癥2例,頻發房性早搏3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室內傳導阻滯3例。中西藥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45~70歲,平均(6575±641)歲;病程3個月~17年,平均(681±638)年;心功能Ⅱ級者22例,Ⅲ級者15例,Ⅳ級者5例;病因:冠心病24例,高血壓病17例,其中冠心病合高血壓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合并癥:陳舊性心肌梗死16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4例,頻發房性早搏6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室內傳導阻滯1例。基線狀態下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心率、血壓等臨床特征相似,經χ2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臥床休息,低鹽低脂飲食,在嚴密觀察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原用強心、利尿藥及治療原發病的藥物劑量不變,若病情需要臨時注射西地蘭或速尿,記錄主要觀察指標3?d。西藥組:抗心衰常規治療包括應用地高辛、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中西藥組:在上述常規抗心衰治療基礎上加服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的中藥(藥物組成:生黃芪30?g,太子參30?g,仙茅10?g,仙靈脾10?g,葶藶子30?g,益母草30?g,桃仁20?g,茯苓20?g,澤瀉30?g,桂枝5?g,炒酸棗仁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4周為1個療程。治療滿2周無效者按無效病例統計。
14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神經內分泌因子專項檢查血液中心房肽(ANP)、血管緊張素Ⅱ(ATⅡ)、內皮素(ET)含量的測定均采用放射免疫法。
142心功能檢查用HP2500超聲心動圖儀測定左心功能,患者取左側臥位,取心尖標準四腔心切面,采用面改良Simpson法計算左室射血分數(EF)及心臟指數(CI),取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測量左室舒張末內徑及收縮末內徑,計算左室短軸縮短率(FS),連續測3個心動周期取平均值。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中西藥組的總有效率較西藥組為高(P<001),結果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參數比較兩組治療后EF、FS、CI均比治療前升高(P<001),其中中西藥組EF、CI的改善較西藥組明顯(P<001),結果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ANP、ATⅡ、ET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血中ANP、ATⅡ、ET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但中西藥組較西藥組下降更明顯(P<005),結果見表3。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略
表2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比較 略
3討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終末期表現,病程長,證候復雜,治療棘手。根據臨床表現,涉及中醫學“心悸”、“怔忡”、“水腫”、“喘證”、“痰飲”、“心痹”等范疇。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諸氣皆屬于肺”、“腎者水臟,主津液”。心主血即全身血液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臟的搏動(即心氣推動、陽氣溫煦)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肺主氣即肺主宰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肺的呼吸均勻、和調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腎主水即腎對于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體內代謝平衡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從現代中西醫學角度看,心主血、肺主氣、腎主水涉及到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免疫代謝等多種功能,對全身的生理功能有調節整合作用,特別與心功、心率、心律、呼吸等密切相關[3-4]。中醫認為心衰的發生發展在于心、肺、腎的功能紊亂,并將心衰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積聚等范疇。左心衰多是心悸、咳喘并存;右心衰則多是心悸、水腫、積聚兼見。其病機是氣虛血瘀、陽虛水泛、陰虛生熱、聚濕成痰,從而出現心悸,短氣,喘息動則尤甚,不能平臥,少寐,尿少浮腫,腹脹納少,舌質淡或暗,苔薄白或黃膩,實為本虛標實。本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為氣(陽)虛兼血瘀水飲證,其本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以瘀血、水飲、痰濕居多。方中生黃芪、太子參益氣,仙茅、仙靈脾溫陽;益母草、桃仁活血利水,葶藶子瀉肺利水,茯苓、澤瀉淡滲利水;桂枝既可溫陽以化飲,又能化氣以利水;炒酸棗仁養血安神,因神安則氣正,神驚則氣亂,而心乃神之居,故寧心安神則心氣得正,陽氣來復,有利于心衰的糾正。諸藥合用,有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之功。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可能通過調節ANP、ET、ATⅡ的動態失衡而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有利于血管舒縮功能的改善;同時可能改善心肌細胞增殖,減輕心室重構,從而對心衰的預后有利[5-6]。本研究中西藥組治療后血中ANP水平下降,一方面表明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有效,對心衰患者的預后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心衰時交感神經系統(SNS)興奮,使水、鈉潴留,心臟容量負荷增加,心房壓力增加,刺激ANP合成和釋放增加,而ANP水平下降表明心房壓力的減輕,間接反映了SNS、RAAS活性的降低。本研究顯示對于心衰屬氣(陽)虛兼血瘀水飲患者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比單用西醫抗心衰常規治療更能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1993:57-60.
[2]趙金鐸,張鏡人,張震.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35-38.
[3]王利華,鄭進升.心衰患者內皮素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關系[J].山西醫藥雜志,1999,28(3):103.
二、學材的特點本文作者觀點,與傳統意義上的教材不同,學材是指學習所用的材料,一門課程的學材廣義上可認為是該課程全部教學資源的集合,主要功能是用于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最終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高職專業課程的典型學材應主要包括與職業崗位相同或高度接近的專業工具、應用軟件、專業設備、耗材等,行動導向教學中必需的項目化教材、引導課文等,延展性學習所需的視頻資料、行業網站等輔助資料。總體來看,高職專業課程的學材應具備以下特點。
1.能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有目的的學習。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化與推進,一大部分高職專業課程已經進行了行動導向的課程改革,通過設置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能引導學生從中獲取并分析專業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直到完成學習任務。學材不提供全部的專業信息和完成的工作計劃,而是通過提供相關工具和材料,設置一系列引導問題,引領學生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制訂工作計劃來完成學習任務,并對獲得的工作成果和經歷的工作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
3.能幫助學生從實際經驗和教材抽象的描述中構建知識體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學材的開發必須依據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接近生產現場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通過模擬的職業活動來獲取職業能力。
4.學材中的核心材料應與實際崗位的工作過程或生產過程高度貼近。例如在行動導向教學實施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引導課文(又稱工作頁)等,遵循完整工作過程的六個階段,即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和評價反饋。
三、學材使用環境在當前高職教育環境下,學材應基于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再運用到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當中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思想與方法,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中實施才能發揮最大效應。
1.建設以專業教室和工學結合式學習崗位為代表的教學環境。整套學材的實施需要相應的教學媒體和高度仿真的專業學習環境。目前比較合適的方案是一體化教室。在一體化教室中,教師創設盡量真實的工作環境,科學、有效地設計學習崗位,讓學生利用學材完成與典型工作任務內容相一致的學習任務。
2.遵循行動導向原則實施教學。學材的使用需要配合采用適合學生特點,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方式、方法和組織形式,即行動導向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完成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這里的行動不是簡單的重復性操作,而是為達到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行為,學生通過主動、全面和合作式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
3.建立以過程控制為基本特征的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在一體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更加豐富,教學空間增大。課程和教學質量控制的重點應當從外部評價轉向教學者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控制。
四、學材開發與設計過程學材的開發者是教師,而使用者是課程的學習者。教師應基于專業對接崗位,從學生視角出發進行學材開發。對于高職高專的專業教師而言,為一門專業課程規劃和設計出一套好的學材,既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專業水平,又要隨時更新和掌握第一手的生產現場實際情況,包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各崗位應具備的能力、崗位工作過程、崗位工作材料等。學材的設計與開發一般應包含以下幾個基本過程。
1.行業企業生產一線調研與分析。主要明確以下問題:行業發展現狀、人才層次需求、職業發展前景、崗位對工作能力的需求、畢業生對現有課程實施后的反饋信息等,并對崗位能力進行描述和解析,找準本門課程應訓練學生具備的能力條目,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制定或更新課程標準。
2.召開或參加實踐專家研討會,明確本課程對應的工作過程要素,包括工作對象、工作步驟、組織方式、工作要求、設備與工具等,還應包括在工作中所用的最新的信息技術。參會的實踐專家必須是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工作人員,如優秀技師、班組長、車間主任或基層部門負責人等,他們工作的領域應與所接受的職業教育專業對口,具有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和足夠的重要工作經驗,具備較高的職業能力。
3.教學項目的確定和教學實施過程設計。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更新和秩序化,盡可能選擇與學習者學習和生活相關的載體,確定課程教學項目和子任務,并依照企業崗位實際過程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施設計。
4.學材的設計與準備。根據上述三個過程的結論設計學材。學材的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硬件學材的準備,硬件學材是學習過程實施的必須支撐,主要指實際崗位工作中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工具、設備和耗材等;二是文本資料設計與準備,主要包括項目化教材的選擇或編寫、各任務對應引導課文的(其中必須包括任務單和任務評價表)設計與編寫等;三是輔助學材的準備,根據課程特點,準備課程應用軟件、課程教學視頻、相關案例、網絡資源庫、行業技術論壇網址、在線試題庫等
5.學材的發放。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需要將準備好的學材發放給學習者。學材發放途徑要根據學材特點和學習者特征來決定。例如硬件學材必須以實物的形式發放,其他各種類型的學材可以采用開放式、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發放,并由學習者自由選擇。
6.學材使用、反饋及調整。在一體化教室中遵循行動導向原則開展教學實施,進行學材使用。搜集使用中的學生反饋,結合過程評價結果和課程校內外評價意見進行學材的修改與調整。
五、學材開發實例
2010年,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的單片機課程組即開始著手對《單片機原理與系統設計》課程進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至今已滿四年。經過多輪次的教學實踐、反饋、調整,目前已形成教學做一體、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和一套軟硬件結合、文本資料和信息化材料融合的學材。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143-02
非英語大學生的口語水平存在的巨大的差異性讓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很難做到一視同仁,在新時代的日益強調口語教學教育背景下,無論是基于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口語教學模式,還是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應用,或者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探討,這些探討并未真正從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學習進步水平出發,不能完全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的持續性和口語學習的主動性。"從語言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仍然沒有一個理想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方法。各種方法理論上聽起來無懈可擊,但實踐效果總是很難令人滿意 "(鄒為誠,1996:10)如何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經過了3年的探索,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綜合各種口語教學法,初步形成了"激勵式階梯教學法"的理論與教學模式。下面簡介該教法的一些原理與做法。
1.激勵式階梯教學法在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口語中的應用
1.1目標的梯度化。"口語課堂激勵式階梯教學法"是指在教師持續的激勵下,引導口語水平處于不同梯度的學生一步一步地養成良好的英語口語學習習慣,使口語學習成為學生的終生行為習慣的教學模式,即"教會學習,主動發展"的全面系統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方法即在認可每位學生個體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差異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構起與自己口語能力相應的新的英語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達到個體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目標。它的宗旨是使學生愛上口語、會說口語,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尤其是在口語上有困難和問題較多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它的主要特點是目標具體,升級適度,符合學生的心態,使學生有成就感。 經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實踐探索,有利于加強理性思考,把握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在自學、聽講、討論、答問與作業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班級集體中相對獨立地得到發展。
教師按學生聽力和口語的綜合表現成績分 0-5 個梯度,教師對不同梯度的學生實行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激勵。方法如下:
(0)有欠缺的學生。學生發音較差口語課堂上懶散、遲鈍、郁悶、煩躁有分心的小動作,隨便說笑,幾乎無法與之交流;聽標準語音讀單詞,連詞成句;愛的激勵;語言激勵。
(1)跟著上課的學生。學生發音有缺陷,注意力較集中,能按教師的要求記筆記。有較多的基本知識,能跟著聽懂,但是整堂課沉默寡言,學習"啞巴"口語;聽標準的語音材料模仿著朗讀,錄下聲音再與原材料對比;語言激勵;目標激勵。
(2)懂記上課的學生。學生發音尚可,注意力集中,積極進行思考,在聽懂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通過做筆記或者大腦記憶。能較好地回答口語問題,能復述出口語課堂的主要內容;大聲地念詩、讀文章,專注在字的重音和音調。復述所讀到、聽到的短文章;目標激勵;賞識激勵。
(3)聯想上課的學生。學生發音尚可,對口語學習感興趣。注重知識體系,能積極展開聯想,舉一反三。對教師所講的重點知識和課后習題能主動積累并積極在課堂上或課后掌握運用。能積極在口語課堂上參與討論并大膽發言;在讀英語或者模仿跟讀等時候,將自己說的錄下來,然后播放找出問題與不足,加以改正;賞識激勵,;評比激勵 。
(4)多得上課的學生。學生發音較好,能較好地掌握知識體系,能主動地培養口語的綜合概括能力,注重口語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課上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積極發言。通過小組討論和課堂大膽發言努力促進個人品質、美感等方面發展,擴大口語課堂的收獲;聽英語廣播或英語電影、電視節目,聽他們的發音,還要注意看他們的口形。不要看字幕,模仿你聽到的聲音,即使你不確定他們在說什么;評比激勵;榜樣激勵 。
(5)專論上課的學生。學生發音較好有口語課程自學能力和方法,對知識體系和重點知識有獨到的見解,并能用語言較精確地表達出來。能舉一反三地和教師或同學用英語進行專題討論和研究。熱愛集體并善于和老師及同學交流、進行合作學習; 模仿你聽到的英語廣播或英語電影、電視節目,找一個對提高英語水平同樣感興趣的朋友。試著更換錄音資料這樣你就可以互相聽對方的發音。記住錄完要重新聽聽,找出錯誤;榜樣激勵;成功激勵。
1.1.1在每個學期初期,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相應梯度布置口語練習任務,并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要努力奮斗,鞭策學生通過辛勤的付出來達到設定下一梯度的目標。通過練習,使學生在語音、聽力、交流技巧等方面達到相應教學要求。
1.1.2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及時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匯總,將學生按梯度分成不同群體,結合所任班級的學生狀況,學習基礎,以及所學專業的特點,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布置不同的作業與口語練習。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將所授班級的特長發揮的更好,在短時間內縮學生口語水平的差距,從而讓班級內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1.3備課要滿足不同梯度的學生。在設置學習目標的同時,應該提出熟讀,背誦,簡單復述以及自由對話的不同層次要求,對于位于0-1梯度的學生而言,應該鼓勵學生多進行模仿,比如說可以通過反復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課文,對于位于2-3梯度的學生而言,要求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復述。對于擁有比較好基礎的位于4-5梯度的學生而言,應該讓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能夠進行流利的自由對話。
1.2依照不同梯度來安排座位。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發現,許多學生總是喜歡在教師播放錄音的時候講話,破壞課堂秩序,而這部分學生都是位于0-1梯度的學生,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自身的聽力,口語基礎,采取科學的作為安排方式,也就是快慢結合的排位方式。比如說可以讓2-3的學生坐在中間,而位于4-5梯度的學生與位于0-1梯度的學生并排坐在前排或者后排,通過一幫一,幾個帶一群的布局方式可以讓教學效率得到提升。一旦到了練習口語的時候,前后位之間口語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與口語比較差的學生進行搭檔,然后再與同為對話,位于4-5梯度的學生可以適時的幫助位于0-1梯度的學生。這樣的排位方式,既可以讓位于4-5梯度的學生有效的得到良好的口語練習,又可以讓位于2-3梯度的學生能夠接受到良好的口語訓練,而位于0-1梯度的學生在位于其它梯度的學生帶動下,又可以學習到知識。
1.3課堂教學的梯度化。由于每一個教學任務所擁有的課時是不同的,因此為了滿足更多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分類編組,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中具體的概括來說就是三步走戰略。
1.3.1主義因人施教,采用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新課講解時,教師可以利用五到七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將錄音聽兩遍,等到學生對所要講解的知識點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師再用五分鐘的時間重點講解句子,對較難的生詞進行分析,接下來給學生十分鐘的自由時間,聽錄音回答問題。在這十分鐘的時間內,擁有比較好的基礎的A層次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進行口語學習,而教師可以對B層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聽力指導,而對C層次的學生的訓練應該將重點放在對口語發音的糾正以及重點句子的講解上。另外一個方面,由于在座位安排上面形成了一定的層次梯度,因此在進行分層次指導時不會占據很多的時間,與此相反的是教師還可以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再拿出五分鐘時間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給學生大約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情景來進行自有對話,并進行小結和布置作業。通過這樣的形式,在短短的一節課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完成各自的學習目標。
1.3.2也就是要注重課堂提問的層次化。教師可以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層次,分別為難中易三個不同的層次,這樣班級內的所有學生就可以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發揮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課堂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鼓勵位于0-1梯度的學生勇敢的回答課堂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1.3.3也就是課后作業和練習布置的層次化。在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過程當中,重點應該放在對學生的聽力,理解力以及說的能力的培養上。對于位于0-1梯度的學生而言,標準相對于低一些,要能夠熟讀課文。對于位于2-3梯度的學生而言,應該要求他們能夠背誦并且對課文進行復述,另外還要擁有根據錄音回答問題的能力,而對于擁有比較好的基礎的位于4-5梯度的學生而言,除了要滿足上述目標之外,還要能夠流利,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1.4口語課堂的情景教學模式
1.4.1創造多種類的實物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自于學到了實用的知識,教師在設計活動情景應該更貼近學生生活,從心理上感覺到英語知識的實用性。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可以讓位于0-1梯度的學生談論自己喜歡的顏色、學習用品、水果、食品等詞匯,課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帶一些與本節課主題有關的實物進教室,如在學習美國文化五大象征這一單元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帶自由女神、野牛及山姆大叔的圖片和芭比娃娃進入課堂。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對話,當學生在真實的模擬環境中學到了真正的句型與詞匯,學習興趣將大幅度提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將得以增強。
1.4.2設計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游戲集知識、趣味、競爭于一體。游戲能夠使口語課堂生動起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一些趣味性游戲,讓學生充分地表演,通過表演達到鍛煉口語的目的。
(1)通過動作猜詞匯。教師將事先做好的有很多詞匯種類可供選擇的PPT,由兩名學生一組。一名學生用英語和動作來描述看到的屏幕上的詞匯,另一名學生猜測。 經實踐能極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或者老師做動作或發出聲音,學生猜單詞、句子;老師說單詞、句子,學生做動作;讓學生猜故事內容、想象故事結局等。只要處處留心,善于動腦,就一定能設計出更多更好緊扣教材,知識性、趣味性強,能夠給英語口語課帶來歡樂的教學游戲,并將這種激情延續到課外,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學習行為。
(2)通過描述猜詞匯。教師在課前把關于表示"周圍的人們"如家庭成員、親戚、朋友等的名詞制成卡片。課上開始游戲前說明游戲做法:一名同學到教室前面,面向其他同學。教師拿出一張卡片給這位同學。這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明卡片上的這個名詞,如daughter,學生可以說:
It is a child of a family. It is a girl .
It has 8 letters ./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 is D .
其他同學就可以猜出卡片上的名詞。
又如cook,學生可以說:
It has 4 letters. It's in the sentence "My mother cooks good meals."
She or he works in the kitchen .
1.4.3模擬課堂競賽。(1)單詞接龍比賽。將全班學生按6人一組分為幾個小組(可自由組合),由抽簽決定比賽先后。比賽兩組上臺后由主持人給出一個單詞,由參賽兩組進行搶答,哪組搶到則由另一組往下接。單詞由上一個單詞的尾字母作為下一個單詞的首字母往下接:如:apple-elephant-tall-lion...每小組所提供單詞必須知道單詞的正確拼寫并提供單詞的漢語意思,否則此單詞不計分。(2)口語朗讀比賽。口語朗讀比賽朗讀內容為本年級先行教材中的課文,具體篇目是隨機抽取試題、即抽即讀,在比賽過程中要求同學們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
3.小結
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只要教師勤于思考,敢于創新,就能探索出非英語專業口語教學的新路子,好方法,進而提高教學實效,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口語質量,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激勵式階梯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口語中的有效應用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鄒為誠;如何訓練口語能力——一個有實用價值和有系統的教學法[J];國外外語教學;1996年
[2]王榮寧;關于大學英語因材施教理念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0年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是金融會計專業中一門專業性和實戰性很強的學科,是金融和會計知識的結合與拓展,是兩者綜合素質的集成,比較偏重金融知識但是對會計專業知識比如對各類財務報表的分析和運用有極強的要求。《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不僅培養學生對真實金融機構運作各種貸款產品的認識和獨立分析和管理各種貸款產品的能力,更讓學生對個人自身的財務管理甚至創業也起到啟發和借鑒作用。案例教學方法在《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特點分析
1.課程重點與難點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現今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運作和管理,重點知識內容涉及貸款管理的基本規則、貸款政策、貸款管理制度、貸款種類和評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業的財務分析和非財務分析、貸款擔保管理、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的管理、貸款風險管理等。特別是學習這些知識點時必須學會綜合運用宏觀市場環境分析,統計信息,微觀金融信息,財務報表信息,審計信息和一些金融數學模型,因此課程需要非常寬泛的統計、金融、會計學等基礎學科知識,再融合系統性的貸款理論知識,所以會計專業學生在初始接觸這門課程時多多少少都會感到一些困難、復雜和困惑。
2.課程理論性、實務性較強
由于我國中等基礎教育仍舊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學生習慣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一個知識點,而進入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能夠融會貫通,靈學活用。《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是建立在財務會計,貨幣金融,統計學等基礎課程上的綜合性應用課程,更多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一門課程,體現一個合格現代信貸人才綜合素質的課程。
難點在于信貸的理論知識部分,學生雖然可以硬性的背下來,但是對于實際靈活運用和操作時卻不能很好地結合實際,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斷,甚至有的時候對于一些理論知識也和他們現有的社會認知觀有沖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業貸款時學生總弄不懂為什么中小企業的貸款比大公司的貸款要更難處理,過程更復雜。學生很感性的認為中小企業因為規模不大,業務不會太復雜所以財務賬目更為簡單,如果有好的產業項目,金融機構不是更容易獲取有效資料,小的企業難道比大的企業還難處理和管理么。因為學生缺乏實際社會生活體驗,他們沒有在銀行和企業工作的經驗也缺乏對社會的認知,所以并不了解現實中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是由于其一,中小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數量多、規模小,單個企業需要資金量少,而且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競爭性領域,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和淘汰率高,所以銀行等金融機構認為它們融資風險大,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另外中小企業財務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業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確定性,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鑒別這些信息需要花費巨額成本,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成本和監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銀行等金融機構追求規模效應等原因,所以它們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因此對于教授《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這門專業性較強,知識面要求廣,而且理論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涉及到現今個人、大型,中小型企業貸款、國際商業貸款的分析、運作和風險管理等的課程時,課程結構安排上是不應同于常規教學手段的,案例教學法強調“重基礎、講應用”靈活運用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使得教學知識深入淺出,生動易懂。運用案例教學法“重技能、講操作”的原則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人員的角度有效思維,進行邏輯分析,在課堂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加深其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有十分顯著的效果。案例教學法舉例說明借款企業財務分析、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管理、貸款風險管理、貸款業務操作流程、貸款營銷技巧等并且增加實務操作性及技能性較強的練習,目的是能夠著重結合實際解釋理論知識、讓學生感性和理性認知達到統一,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并培養學生基本的職業判斷能力。
二、《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的嘗試
1.案例設計
針對課程理論,實務性較強,知識面廣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又對于社會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知。按照《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每堂課的知識點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的案例,可以從各財經報刊雜志選取相關資料,也可以根據平時搜集的信貸實例、動態信息,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編寫案例,確定案例包括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案例還應該注重時代性,新穎及時且有當代現實意義。
例如在講個人貸款以及消費信貸立法等時設計‘一個信貸經理人的一天’的案例還原真實的銀行信貸職員審批個人貸款的流程以及審批理由和注意事項,學生容易自我帶入角色,關注重要部分處理方法,進行邏輯性思考。
例如講到信貸風險管理時選取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為例,引導學生了解次貸危機發生的整個過程,如何從一開始貸款給信用級別高的人買房,到后來商業銀行放寬條件,只要貸款人同意買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貸款人商業銀行也可以把他們的信用記錄填成優良,從而可以辦理抵押貸款,買不起房的人就能買得起房子了。買房的人多了,房價上漲,買房的人既可以住房,還可以等待房產增值,買房人并沒有風險,因為商業銀行用貸款替買房人把錢付了。其后,商業銀行把所有的房貸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按揭證券(MBS)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購買這些按揭證券后,設計金融衍生產品-次級債券-債務抵押債券(CDO),賣給投行的大客戶,如此,次級債就全世界賣。為了打消投資者購買投資銀行次級債券的擔心,投資銀行設計了一款新產品-信用違約掉期(CDS),這樣買次級債的投資者如果擔心風險的話,還可以買信用違約掉期,讓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風險,這樣次級債就大方地賣向了全世界。看起來很美,然而一旦房價下跌,那些本來就買不起房的人又還不上錢,銀行就會面臨巨大的虧損,整個金融鏈條上的機構都大面積虧損,造成影響世界的金融危機。這個案例給學生解釋了信貸質量管理和信貸風險控制的重要性。運用這些具有當代現實意義的案例,激起學生的參與討論的興趣,課下還積極找資料學習,不僅僅是增強了教學效果,這樣的案例有以一當十的作用。
案例的設計還可以選擇身邊發生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符合認知規律的案例,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助學貸款、房貸、車貸、信用卡的案例,引發學生情感的認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觸發他們參與的愿望。這些具體到身邊的案例的選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學生直觀地、形象地學習相關的借貸理論知識,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導作用。
2.案例教學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案例教學同時運用課堂講授和課堂討論兩種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業貸款500萬新建3間廠房’為例,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案例,企業簡介、公司經營、項目情況、財務賬目等,然后提出討論問題:1該企業的承債能力和資金的周轉情況如何。2借款人還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況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給30分鐘時間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時學生要運用會計,統計知識做財務數據分析、計算企業還款能力、銀行貸款風險等方面計算,對于計算結果要和這家企業的經營情況、項目目標等一起做歸納,分析等。
小組討論時教師在一旁看、聆聽,作簡短引導,不做判斷。小組討論完成后,選取不超過5個小組派代表針對上面四個問題給出他們的分析和結論,這幾個小組代表發完言,教師詢問剩余的小組有什么補充意見或者不同意見,每個小組都要貢獻出觀點,最后教師點評討論過程,客觀地評析每個小組學生的表現。對于每組學生發言,教師做簡要總結,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見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進步空間。教師要求學生在案例討論后作報告筆記,這樣敦促學生認真參與學習并且鍛煉培養學生專業性書面表達能力。
3.案例教學深化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堂下給學生布置一個大作業,例如選擇一個公司然后從銀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這個公司的財務狀況,現實經營狀況等,決定這家公司是否具備某方面貸款資格。把學生分成3-4人小組讓他們小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學生的父母、親戚有在大、中、小型企業工作的,也有的開公司的,學生可以選擇身邊的事例自編案例,也可以選擇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為設計案例對象,但是案例來源一定要清楚。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知識,以銀行專業的角度來分層次分析他們設計的案例,最后各組準備好材料和PPT,進行一場案例報告會。學生在整個親身實踐體驗過程中,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感性和理性相結合,提升了對《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三、《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案例教學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課堂語言要通俗。
每堂課的案例要按照教學目標和知識點堅持精挑細選,決不貪多嚼不爛,讓學生感到案例內容脈絡清晰不重復,知其所以然。課堂講授案例時應堅持用通俗的語言舉案例、打比方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專業詞匯術語的含義,并反復使用這些專業詞語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討論案例問題的時候多用專業詞匯術語,因為專業是需要培養的,習慣成自然。
2.不能忽視其它教學方法的運用
除了案例教學,還需要大量計算訓練來鍛煉學生熟練掌握信貸分析的方法,所以作業和測驗都必不可少。還有輔助工具的運用,比如運用Excel的內置函數進行統計與運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學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視其它教學手段的運用。
四、結束語
案例教學法在《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中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業務素質,更讓學生對個人自身的財務管理,畢業后盡快適應和參與工作甚至創業也起到啟發作用。案例教學還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培養高素質金融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英語閱讀的目的
閱讀是現代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幾乎和我們每一個人都密不可分。我們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去閱讀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動機,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查找內容,有的出于娛樂,目的之多,不一而足。Christine Nuttall (2002,11)寫道: “Whatever your reasons for reading (excluding any read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 it is not likely that you were interested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what you read ,and even less likely that you were interested i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used .You read because you wanted to get something from the writing .We will call this message :it might have been facts ,but could just as well have been enjoyment ,ideas, feelings (from a family letter ,for instance )”(不管出于什么樣的閱讀目的,閱讀者不可能是因為對發音、更不可能是因為對文中的語法結構感興趣。閱讀是為了從中獲取稱之為“信息”的東西: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是某種享受,觀點,情感(如讀家信))。閱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讀者與作者交流,從文章中提取信息,從而構建有效而聯貫的心理表征(周紅,2004)。在中國英語作為外語,學生的英語閱讀雖是語言學習的過程,但更應是信息交流、增長知識及能力的過程。
2.閱讀理解的理論基礎
根據現代語言學的交際理論,我們可以把語篇(我們閱讀的主要單位)看作是作者對自己的思想、知識、經驗等編碼(encode)的結果(Sperber,etc,2003:4)。在作者編碼的過程中,作者根據大腦中假設的閱讀對象,恰如其分地給出讀者所需要的內容,也就是說他基本遵循Grice合作原則中的四準則進行編碼(質的準則,量的準則,相關準則,方式準則)(胡壯麟,2002:253)。讀者閱讀語篇的過程則看作是作者編碼的逆過程,是讀者解碼的過程,是讀者借助于已有的知識,把語言符號轉換成思想、知識并進而在頭腦中加工成有效而連貫的心理表征過程(Sperber,etc,2003:4-5;周紅,2004:1)。如果在閱讀過程中,作者的假設和讀者的知識匹配,閱讀理解順利進行。如果在這一解碼過程中,讀者無法把語篇的內容轉換成連貫的表征,閱讀理解就發生了障礙。例如:
1)The average city dweller is already contending with the unwanted sounds of horns, engines, jackhammers, helicopters, sirens, jets and stereos.(韓志先等,2000:2)
2) In the first example, a carbon anion is formed that is stabilized by resonance (electrons delocalized over the carbonyl group and a carbon action).In the second case, a carbon anion is formed that is stabilized by the electron withdrawing inductive effect of the three chlorines. (Christine Nuttall, 2002:11)
例1中如有生詞jack hammers 會影響句子的準確理解,但基本不影響句子的整體理解。例2中即使借助詞典查到每一個詞匯的含義,部分讀者也難以理解整體。事實上,在幾乎所有的語篇閱讀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作者的假設和讀者的知識總有不相匹配的地方,或者讀者認為理解文章的線索缺少一環。但部分困難借助于詞典及閱讀技巧很快可以解決,而部分困難在讀者知識缺陷的情況下難以解決,便成為障礙,成為影響閱讀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存在著不同的形式。
3.閱讀過程的因素分析
英語閱讀理解過程遠不至于交際理論所分析的那樣簡單、單純,不受外界的影響。閱讀理解過程是復雜的認知過程,其過程是在大腦這一“黑匣子”中進行的(Sperber,etc,2003)。人類對閱讀過程的認知隨著語言學、認知神經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進步在不斷地前進,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過程的復雜性和影響這一過程的眾多因素。盡管人類還無法窮盡影響這一過程的所有因素,但我們可以放心地說,這一過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物理、心理及生理的方面都會影響到閱讀的過程和結果。據此,影響閱讀理解的眾多因素可以大致如下:
3.1語言因素
語言因素主要包括語言文字、語法。在外語的閱讀過程中大部分的閱讀困難是由語言文字造成的,特別是語言學習的前期;有人認為,學英語主要是詞匯、語法的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文字在語言學習中的地位。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閱讀困難80%以上是由于生詞而造成的,只要借助于詞典就可以解決。據學生反映,公共英語等級考試中閱讀理解的困難主要是生詞造成的,四級、六級大學英語考試中閱讀理解方面的困難還是由于生詞造成的。由此可見,生詞是影響語言閱讀理解的主要因素。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想一個沒有記住多少英語單詞的人,怎么能讀懂一般的英語文章呢?更不用說原版文章。同樣,語法結構也影響我們的理解。我們不斷學習、熟悉、掌握語法結構,使之成為我們知識的一部分,并在閱讀過程中幫助我們解碼、理解文章。一個人閱讀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生詞量的不斷積累、語言知識不斷豐富的過程。一個總覺得閱讀難、閱讀水平難以提高的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詞量小,記不住生詞,語言知識貧乏所導致的。因此,只有不斷的擴大生詞量,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才能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減小閱讀中的困難。
3.2知識因素
知識因素這里主要指除語言知識之外的世界知識,也就是認知語言學所說的圖式(schema)、腳本(script)、框架(framework)之類的東西(Ungerer,2001:185)。知識是指一個人經驗、閱歷等方面的總稱。讀者的知識因素直接影響到讀者對文本的理解過程、理解的程度和理解的結果。文本表面上看來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靜態的實體,而實際上是作者的經歷、經驗、觀點及態度等的反映,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之上的語言外的動態實體,是一個把主觀世界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的東西,是主觀世界的客觀反映。因此,一個缺少對客觀世界了解的讀者,很難理解對此世界的主觀反映。沒見過火箭的讀者就難以想象火箭的構成,更難以對火箭在太空中運作情況的描述;未見過電腦的人,很難理解電腦的桌面是什么樣的,菜單是什么樣的。可見,讀者的知識因素嚴重地影響著讀者對文本的閱讀理解。
3.3文化因素
影響閱讀的因素有時并不在于語言方面和綜合知識方面,而在于文化的差異。閱讀材料是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的產物,沒有一定的文化和社會的背景知識,要達到對文章的理解,一般是很困難的(Gee,2000:43)。隨著個人詞匯量的擴大、世界知識的增加、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他所面臨的閱讀困難不再是以語言為主,而是以文化為主。而對于初學者或者較低階段的學習者來說,文化因素造成的障礙有時簡直是難以逾越的。因此,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要學習文化,只有熟悉一定的文化才能理解一定文化的產物。當然文化和語言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語言,使語言更加豐富多彩。在一定的情況下語言和文化共同構成影響讀者閱讀理解的因素,更加加大了讀者閱讀理解中的困難。因此,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既是語言的學習過程又是文化的學習過程,只有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才能減少閱讀理解中的困難。
3.4語用因素
作者(說話者)與讀者(聽話者)之間總有一定的差別,前者所表達的意圖和后者所識別的意圖之間總不完全重合,有時讀者或聽話者所丟失的內容多于識別的內容,交際未達到目的。語言的形式與表達的內容和作者的意圖之間并不完全對應,間接言語行為和言外之意常常發生,而這往往是作者的意圖之所在。因此對讀者和聽話者來說,要不斷培養一種推導“符號超載”意義的能力(熊學亮,1999:160),或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即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圖的能力。作者的目的和意圖是借助于上下文一定的語言環境表達的,所以理解上下文環境對作者的意圖推理至關重要。而上下文環境在一定情況下與一定的文化是緊密相連的。為什么有話不直說,甚至“聲東擊西”呢?這種情況下,要求讀者去推理作者的真正意圖,而潛藏在這一意圖后面的仍是交織的文化現象。
3.5推理能力方面的因素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有時我們既沒有語言障礙又沒有文化障礙,但我們仍難于形成對語篇的完整理解,或者說難以建立對整個語篇的連貫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這主要是由于我們缺少推理的能力。推理,就是讀者借助于語篇中明確闡述的信息和自己已具有的知識,去探知語篇中沒有明確闡述的隱含信息、或者對語篇中將要發生的事件的推測的能力(周紅,2004:1)。善于推理的讀者,能將語篇的各個部分有機連接起來,從而加深對語篇的理解;而不善于推理的讀者,只停留在語篇的表面理解,難以形成對整個語篇的連貫的心理表征。在語篇的閱讀過程中,讀者應不斷地推理,應不斷驗證作者的推理,從而同作者進行交流。在語篇閱讀過程完成之后,讀者應借助于語篇所提供的各種信息,推斷作者隱含的信息、作者的態度、作者的觀點、立場等。許多文章都有隱含之意、言外之意,只有借助于推理,才能發現、挖掘隱意。而推理能力的培養是許多學習者所忽視的因素。
3.6認知因素
教師發現許多學生在閱讀中喜歡逐字逐句,生怕漏掉什么,并且時不時地去復讀;表面看來,加強對局部的理解有助于整體的理解。但這樣做破壞了思維的連貫性,有礙于理解全文。閱讀的目的是力求理解或吃透語篇的整體篇義,由于人的工作記憶有限,如果對局部信息“過度處理”,只能加重記憶的負擔,消耗閱讀者的能量,閱讀者因此而變得疲勞,因而也影響了后面的認知處理質量。Rumlehart(1977)的實驗證明,如果閱讀者平衡閱讀的質量和速度,在理解質量保持70%的前提下,盡量提高閱讀速度,便能獲得閱讀速度最快、理解效果最佳的閱讀效益。
3.7情感因素
早在70年代前后,人們開始關注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其中Krashen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說明語言學習者情感所處的狀態與學習效果的關系:低情感過濾有利于語言學習,高情感過濾不利于語言學習(Brown,2005:280)。在情感因素中,特別是焦慮對語言學習的負面影響最大(Brown 2005:141-143)。社會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認為閱讀者如果沒有較好的心境,再好的閱讀材料也不起作用。(Jack Arnold,2000)。可見,閱讀者閱讀時如果焦慮過強,消耗大量的注意,會嚴重影響甚至阻礙認知,導致閱讀無法進行。
4.對英語教學的啟發
4.1習得和學得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習得和學得是兩種不同的認識方式:“習得”,指在自然環境中學習者以獲取信息或交流消息為目的的無意識的語言習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關注的是“意義”,而不是“語言形式”;“學得”,指的是正式的有意義的對語言規則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關注的是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Brown,2005:280;張伊娜,2004:26)。
基于前面的影響閱讀理解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語言文字還是文化、語用、及認知因素,要解決這些因素造成的問題,主要取決于習得和學得。但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語言環境和擁有的資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學習者較多地處在目的語的語言環境中,能夠從經常聽到的目的語的語境中不自覺地汲取一些詞匯,了解目的語語言使用者的一些文化背景和社會情況,通過習得,可以掌握、學會一口流利的目的語。學習者較多地處在母語的環境下學習英語,只有有意識地識記,才能記住單詞,擴大詞匯量;只有有意識地反復訓練,才能掌握和運用一些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只有有意識地學習和閱讀,才能掌握目的語國家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文化內容。對于外語學習者,只有把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的習得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學會外語,學好外語,克服閱讀中多種因素造成的困難。事實上,學得和習得兩者無法完全分開,它們貫穿于任何一位學習者掌握知識的始終。對于外語學習者,學得顯得尤為重要,好多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都要靠有意識地學習去掌握、領會。因此,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習得,并更主動地利用學得,逐步擴大我們的詞匯量,掌握更多的語法規則和語言知識,增強語用能力,培養自己的認知能力,從而更詳盡地掌握目的語,成為有效和高效的英語閱讀者。
4.2培養推理的能力和綜合的能力
語篇只是作者對自己的經驗、觀點等的一個編碼結果,是個靜態的東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一個主動的、雙向交流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作為認知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旺盛的精力,不斷地利用作者所提供的信息推知隱含信息和未知信息,力圖形成最連貫的心理表征,達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培養推理的習慣和綜合的能力。
只有經過推理,才能在看似靜態的層面上找到動態的聯系,把看似彼此孤立的東西有機的聯系起來,把作者含而不露的東西明晰化,在作者提供信息的基礎之上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同時也要綜合,經過綜合可以更好、更有效地理解語篇,既見“樹”又見“林”,掌握語篇的中心內容和精神實質。如果說推理是作者思路的延伸或領略作者言外之意的重要途徑;那么,綜合可以說是作者思路的濃縮。
推理和綜合是讀者理解語篇的兩個有效途徑,是認識者參與語篇理解的主要過程。因此,在閱讀實踐中要不斷地培養推理和綜合的能力,養成推理和綜合的習慣,充分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降低閱讀理解中各種因素所造成的障礙。
4.3創造有利的閱讀環境
閱讀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因素,要力圖疏導、克服閱讀時的焦慮情緒,消除心理障礙。同時保持周圍環境的寧靜、舒適、熟悉,排除可能造成閱讀者分心、消耗注意力的東西。閱讀是項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只有認知、情感等因素協調進行,才能取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5.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影響閱讀理解的主要因素,并就此對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但閱讀理解水平的提高只有靠讀者在實踐中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積累;閱讀建議對策的有效與否也需要教師和讀者在閱讀教學和閱讀實踐中去檢驗。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議在實踐中對教師和讀者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J. P. Gee.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F. 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D. H. Brown.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4]D. Sperber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6.
[5]Jack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Christine Nuttall.外語閱讀技巧與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端木義萬.談談外刊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
[8]韓志先,賀慧聲,吳京汩.英語泛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