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7 14:55: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于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著名命題,引發了當時教育界對課程內容選擇的討論。在知識總量迅速增長,“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等理念被普遍接受的今天,這一命題又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示: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中學生物學課程究竟更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北京教育學院胡玉華教授認為生物學的學科知識結構可以用圖1來表示。
在這一模型中,處于最底層是多種多樣、層出不窮的具體生物學事實。由生物學事實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生物學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了這一結構的主體部分。而位于結構最上層的是生物學基本觀念,統領著整個結構體系,地位非常突出,是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核心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能否建立正確而牢固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應當是中學生物學教學的首要目標。
但是,在大量的中學生物課堂中,師生雙方經常將重點放在具體而孤立的事實性知識的傳授和記憶上。這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影響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高水平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生物學素養的提升。同時,理論界對生物學基本觀念及其建構的關注程度也較低,筆者以“生物學”“觀念”為關鍵字在中國知網相關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與生物學基本觀念有關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且大多語焉不詳。因此,筆者將對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涵、高中階段生物學基本觀念的主要內容及其建構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期待大家的批評指正。
2 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通過對眾多經驗事實的聯合與整合而逐步形成的。同時,觀念又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即觀念具有預測、指導、改造客觀存在的強大反作用力。從以上分析可知,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見解或意識就是生物學觀念,而在這些生物學觀念中,學生通過生物學課程學習能夠建構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觀念就是生物學基本觀念。因此,所謂生物學基本觀念是指學生通過生物課程學習,在深入理解生物學科特征的基礎上,獲得對生物學的總觀性認識,具體表現為學生主動運用生物學思想方法認識身邊的事物和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或思維習慣。
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基本”二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學科本位角度,生物學基本觀念是生物學科觀念體系中最基礎、最本質的部分,反映了生物學科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學生有了這些基本觀念,就可以初步形成對生物學的概括性認識。其次,從學生本位角度,生物學基本觀念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觀念,只有具備了這些觀念,才能從生物學的視角解釋所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并有效地開展生物學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從而表現出一個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學基本觀念并不是天生的,是學生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核心概念為基礎,不斷體驗和感悟生物學知識所蘊含的生物學科思想方法,通過反思內化而形成的。因此,生物學基本觀念不同于生物學概念甚至生物學核心概念,可以說生物學基本觀念是關于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概念。這是因為生物學基本觀念比生物學核心概念具有更大的統攝性和概括性,并且與生物學核心概念更關注學科本位不同,生物學基本觀念更強調個體的主觀感知和建構。
正因為生物學科觀念是個體對生物學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作出的概括反映,不同個體所具有的生物學科觀念也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于學科專家或科學共同體而言,他們所形成的生物學科觀念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是相對科學的、有代表性的,基本等同于“生物學科思想”;而對于學生而言,生物學觀念是學生將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與自身經驗進行對比、反思和重構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物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就在于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形成與生物學科思想相一致的生物學基本觀念。
3 中學階段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確定
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教師首先必須明確中學階段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從以上的分析不難得出,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確定應兼顧兩個方面:
① 從學科本位出發,應選擇那些體現生物學科本質的基本學科思想,以確保學生所形成的生物學觀念的科學性和統領性;
② 從學生本位出發,充分考慮中學階段生物課程的學習內容和作為現代公民的科學素養要求,以確保所形成的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并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分科和交叉學科組成。因此,從學科本位的角度來確定生物學基本觀念無疑是困難的,在可見的資料中,趙占良先生提出生物學科最核心的思想是進化思想和生態學思想。這是因為這兩大生物學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刻,不僅體現在從細胞到生物圈等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中,而且已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對世界觀、人生觀產生直接影響。他同時認為,根據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可將生物學大致分成結構生物學、功能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三大領域。因此,從學科本位出發,生物學基本觀念還應體現有關生命系統各層次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在生物學發展的過程中,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分類、歸納、演繹是人類認識生命和生命現象的重要的思維方法,而科學地認識生命現象,運用生物學規律,實現人和自然的可持續、和諧發展則是生物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有關生物學實驗等科學方法以及對生物學科價值的認識也應屬于生物學基本觀念所應包含的內容。
學生本位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是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在對具體的生物學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反思體驗的結果。一般來講,這些反思來自三個方面:① 對生物學科知識的反思,主要形成知識類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應包括對生命系統的結構、功能、進化等規律的概括性認識;② 對生物學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反思,主要形成方法類的生物學基本觀念,包括對生物學實驗、歸納和演繹等研究方法等的概括性認識;③ 對生物學科及其在社會發展中價值的反思,主要形成生物學科價值觀。因此,從學生本位出發,教師應從這三個方面梳理教材,從中確定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在中學階段教學中應涉及的生物學基本觀念至少應包括以下具體內容:生命系統的物質性觀念、結構層次觀念、代謝觀念、生命系統的進化觀念、生態學及穩態觀念以及生物學實驗觀和生物學價值觀。
4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促進學生的觀念建構
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形成不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那種希望通過要求學生背誦基本觀念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因為這樣做充其量會讓學生記住一些“關于生物學基本觀念的知識”,學生一旦遇到新情境、新問題,就會把教師所傳授的基本觀念拋在一邊,而不自覺地采用他原有的“前生物學觀念”(包括片面的或錯誤的觀念)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生物學基本觀念不是對某個具體的生物學事實或者概念的感性認識,而是學生在探究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分析、綜合而達成的對生物學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學生深入思考和內心體驗的結果。因此,雖然具體的生物學知識的學習是生物學基本觀念形成的基礎,但單純記憶大量的生物學知識并不能使學生自發地形成生物學基本觀念,教師在促進學生觀念建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學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制定相應的觀念目標,通過選擇典型的生物學知識、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反思,不斷提高生物學知識的概括性水平,感悟其中所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以促進他們的生物學觀念的形成。具體來講,應著重做到以下三點:
(1) 制定引領教學的觀念目標。
促進基本觀念建構的生物學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學科觀念意識,必須在教學實施前對教學內容進行觀念性的理解,并從中抽象、概括出一個或多個可以統攝整個模塊或章節教學內容的生物學基本觀念作為教學的總體目標,建立教學的“大局觀”,為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活動指明方向。以生物學基本觀念作為教學目標,更易于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生命系統的進化觀念蘊含于中學生物學眾多章節的內容中,為促進這一觀念的建構,教師應從各章節中梳理出與之有關的內容,如DNA和蛋白質是進化的標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碼子、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比較、線粒體、葉綠體和病毒的起源、代謝類型的進化、細胞分裂方式及生殖方式的進化、生態系統的進化等。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教師要以生物進化觀念統整教學,以便使具體的知識和概念與生物進化觀念形成有意義的聯系。
(2) 設計有利于觀念建構的問題。
問題是教和學的關鍵驅動力,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在學習活動與觀念建構之間架設一座橋梁。為促進基本生物學觀念的建構,教師應該將具體的生物學事實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轉化為高水平的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創設學習情境和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建構生物學基本觀念。仍以生物進化的觀念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的問題:“有觀點認為,生物進化論是生物學中最大的統一理論,生物學的各領域無不體現著進化的原則。沒有進化論,就沒有生物學。這是不是太夸張了?請利用已有的知識對這一看法進行評價。”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將努力聯想所學知識,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回顧與生物進化相關的內容,體驗和感悟生物進化觀念,使相關知識成為有血有肉有骨的整體結構。
(3) 組織有利于觀念建構的活動。
促進生物學觀念建構的教學應注重情境的創設,學生可在活動中完成觀念的建構。為此,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利用其中相關的內容作為生長點來吸收和整合新知識,建構對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生物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決定了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建構必然與社會生活情境相融合,用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情境和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來代替靜態的結論性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交流與表達,有利于學生體會到生物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促進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建構。
正如胡玉華教授指出的: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不是具體的生物學專業知識,而是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物學觀念;不是諸如分類、實驗、計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響他們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具有生物學特點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是精簡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理應成為生物學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追求。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68
高中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主要依靠生物教師的課堂講解,初中階段所學的生物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說,還只是停留在對生物要素的認識層面,而缺乏對生物過程的分析和生物變化的思考。學生在高中階段對生物知識的學習,一方面依托于初中階段掌握的基礎生物知識和生物學習習慣;另一方面還需要在教師課堂趣味教學的引導下進行主動探究,從而提高生物學科的成績,提升生物學科的綜合修養,為今后的生物專業學習以及生物常識判斷和應用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課堂教學案例,筆者認為,提高高中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學內容多樣化
高中生物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學習課本知識時,為了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往往需要注重對課本內容的選擇和內容的豐富多樣。一般情況下,高中階段的生物教材內容多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呈現,為了刺激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參與,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借助多種生物現象和資料完善課堂教學。
首先,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在教材的基礎上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繼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內容。一般來說,為了直接刺激學生對生物學科學習的興趣,高中生物教師可以選取與課本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鼓勵學生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解讀此類現象或事件背后隱藏的生物原理。學生們在生物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一方面加深了對典型事件的記憶,另一方面也能夠在自我解讀中深刻理解生物知識。例如,高中生物教師在教授學生基因等相關知識點時,就可以引用家庭的樹結構現象,引導學生們了解不同染色體之間的特點,進而思考引發基因突變的原因。
其次,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內容上還可以借助資料和習題,豐富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這種層面的生物課堂教學是對前一層面教學的深入,旨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激化他們對問題深入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生物知識的辨別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中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關注度,既可以表現在生物學科的新課教授中,又可以表現在對生物知識的應用和思考中,學生們能夠在思考和應用中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獲得問題成功解答后的。上述兩種從多樣內容上進行的課堂教學,是激化學生學習生物學科興趣的本質所在,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和高中生雙方之間的有力配合,從而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教學形式趣味化
在完善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高中生物教師往往還需要緊跟現代教學的潮流,引用多種新穎科學化的教學形式,吸引高中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興趣,繼而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以積極輕松的教學態度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考慮到生物學科知識中對圖文的要求性比較高,生物教師可以選取圖文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們呈現直觀的生物圖片,刺激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圖文中加深對生物知識點的串接和連接性學習。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往往會比簡單的課堂口頭講解更為直觀,有沖擊力,能調動學生們在圖片中發現生物知識,在簡單直觀中感受生物學習的樂趣。例如,生物教師在教授細胞等知識點時,就可以以圖文的形式向學生們講解細胞中的各個部分,以點線面的形式全方位的為學生們展現細胞的特點,從而幫助學生們在學習中感受生物學習的樂趣,豐富學生的眼界。
其次,高中生物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們呈現立體的視頻講學。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極大調動班級上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且還能夠拓展學生對生物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而生物教師在選擇視頻教學時,通常需要考慮到視頻的時限以及視頻內容的難易度,盡可能地保證班級上大多數同學的理解水平。同時,學生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其他領域的知識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串接性,繼而以飽滿的熱情探究其中蘊含的深意,這是生物課堂教學的意料之中,也是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拔高和探究。
三、教學實踐自主化
高中生物教師除了在內容和形式層面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外,往往還可以在實踐層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繼而在課堂和課下實踐中學習到豐富的生物知識,感受生物知識探究的樂趣和魅力。具體來看,生物教學實踐的自主化,表現在課堂實踐展現和課下實踐活動兩個方面。
一、影響高中生物概念學習的因素
(一)高中生物學概念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物概念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所接受的概念,它更科學、更嚴謹、更規范。由于近代生物學不如語文、數學、歷史等老牌學科歷史悠久廣為人知,一些新興的生物學概念不斷涌現,加上我國生物學科發展的不夠完善,人們對生物學的相關概念還是比較陌生的,如酶,淋巴循環等。
高中生物學的很多概念比較抽象難懂。例如,染色體的定義為:細胞內具有遺傳性質的DNA深度壓縮形成的聚合體,易被堿性材料染成深色,其本質是脫氧核糖核酸。此定義涉及大量化學概念,聚合體、堿性材料、脫氧核糖核酸,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高中生物學的相關概念很難從感性思維上進行理解。例如,人體最大的器官是皮膚而不是心肝脾肺的其中之一,人體內水分占到人體重一半以上,這些都與我們的直觀感覺有很大的差異。無形中與高中生以前形成的思維概念進行抗爭,阻礙了高中生對生物概念的理解吸收。
(二)高中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接觸的知識基本上來源于課堂,遇到由實驗觀察得出的高中生物概念時,容易因不能推導或無法想象而影響理解。最終產生逃避思想,以致自暴自棄。自身的恐懼與理解的困難,阻礙了學生學習生物學概念。
有些生物學概念與以前學生認知的概念相左,如上文提到的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人體內水分占到人體重一半以上,要摒棄以前熟知的概念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若學生不能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新的思想,學習高中生物學便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生物學概念需要運用理性思維進行理解。例如,DNA是雙螺旋結構。其中,雙螺旋結構是一種什么樣的結構,跟我們直觀感覺的螺旋結構有什么區別,DNA為什么會是這種結構,等等,都沒有很強的邏輯解釋。這些都需要學生具有開放的思維和理性思維能力。
大多數生物學概念都比較枯燥乏味,這就要求高中生潛下心來精心學習。堅持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作為高中生,面臨高考的壓力,且生物并不是主要學科,把心思全花在學習生物學上難免力不從心。再者,對生物學的學習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會影響高中生學習生物學。
(三)任課教師的因素
部分生物課任課教師對于生物學的相關概念理解不夠透徹,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沒有加入自身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把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概念的任務交給書本,導致學生對相關概念理解不夠透徹。
此外,一些學校將教授生物的任務交給數學教師或化學教師,并沒有專業的教師進行生物課指導,由于教師專業不過硬或者教學方法一層不變,調動不了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對于DNA結構僅僅說它是雙螺旋的,而不做過多的討論與設想。
再者,生物課任課教師沒能很好地調動高中生的感性思維。例如,細胞的有氧呼吸,細胞為什么要進行有氧呼吸以及如何進行有氧呼吸都是按照相關學術講解,這大多運用的是學生的理性思維,而沒有與感性思維相結合,沒有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進行類比,無法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實驗、感知認識的功效,大多依靠死記硬背。適當的實驗環節和野外事物考察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相應的對策研究
通過對高中生物學概念學習中存在問題的剖析,可以研究出如下的對策:
(一)高中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由于高中生物學概念的特殊性,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效率不高,因此轉變學習方式學習生物學,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采用類比聯想的方式來提高學習效率,如“光合作用”在課本中的定義為: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在可見光的照射下,經過光反應和碳反應,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或硫化氫)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或氫氣的生化過程。同時,也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能量轉化過程。植物攝入二氧化碳和光猶如人攝入食物和氧氣一樣。人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二者在自然界達到平衡。
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需要高中生充分發掘自己的想象力,多思多想,從而提升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加深對生物學的理解。以DNA為雙螺旋結構為例,對自己或老師同學發問,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以致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也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沼氣的形成是發酵的過程,傷口愈合是血小板,細胞分裂的結果,等等,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生物學。
(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多地將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結合起來。例如,在對相關生物學概念“葉綠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畫、PPT和相關視頻教材加深學生的理解。
重視實驗的重要性。“百聞不如一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實驗環節。
例如,染色體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可以在相關儀器設備下進行觀察,通過相應的實驗環節可以讓學生在感官上認同,從而易于接受相應的概念。
挖掘高中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有關概念可以進行開放式的學生自由討論或者請有繪畫功底的學生進行描畫以加深印象。必要時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到工廠、野外進行觀察。寓教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語
學習高中生物學概念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教師在教授知識過程中要保證自身素質過硬,不能錯教亂教。學校在安排生物教師時要嚴格把關,對學生負責。高中生在學習生物學概念時,不理解之處要向教師和同學請教,在討論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一、生物信息學的產生
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生命奧秘的探索。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生物種類多種多樣,但是它們的最基本分子卻是相同的。DNA、RNA和蛋白質等分子構成了生命的基本單位,再由細胞到組織、器官,最后器官系統組成完整的生物體。
傳統的生物學研究中,由于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生物學家多采用低通量的生物實驗方法,其研究對象通常是一個基因或者幾個基因組成的通路。在這種情況下,實驗后的簡單觀察就可以滿足研究需要。隨著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積累了大量實驗數據,人們不禁想到,如何把不同的實驗結果整合起來?另一方面,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大量新興技術出現,產生了海量的數據。例如90年代興起的基因芯片技術,單張芯片就可以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在某一狀態下的表達情況。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更為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序列數據。面對如此多的數據,以前依靠生物實驗研究單個或幾個基因的方法很難再適用,生命科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等若干學科的交叉學科――生物信息學應運而生。生物信息學以計算機、統計、模式識別等方法為手段,以生物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量生物數據的儲存、處理和分析,提取其中有意義的生物知識[1],從而最終揭示蘊藏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質序列中的信息,對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出貢獻。
二、生物信息學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大家對生物信息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確。很多人認為生物信息學只是為實驗科學服務。從廣義上講,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但是生物信息學并不是實驗科學的附屬品,與生物實驗一樣,它也是解決生物問題的一種手段。為了解決生物問題,生物學家依靠的是實驗臺,生物信息學家依靠的是計算機。
在生命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以分子生物學的產生為界,可以分為傳統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傳統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取得的成就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以來,人們一度認為只要把各種生物基因組的全部堿基排列順序測定清楚,生命的遺傳奧秘就會顯露無余,但是真實的情況遠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人類的個體發育開始于一個單細胞受精卵,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的細胞分裂和分化,產生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不同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構成各種組織和器官。雖然人類基因組中有兩萬多個基因,但是在單個細胞當中,同時起作用的基因往往是很少的。有些基因只在特定階段起作用,有些基因只在特定組織起作用。只關心某個基因或蛋白的功能是不夠的,因為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同一個基因或蛋白的功能可能不同。生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表型和功能不僅體現于基因數量和序列的不同,更體現在基因、蛋白以及其他生物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把研究對象當成一個整體,系統地分析內部的相互關系尤其重要。但是無論是傳統生物學還是現代生物學,都是一門實驗學科,生物學的發展中缺乏一種系統思想。生物信息學可以從大量生物數據中提取有意義的生物知識,通過對已有數據的總結,進一步推測生物體的某些性質和變化趨勢,生物信息學為大量生物數據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與生物實驗一樣,是生物研究中的一種重要途徑。
三、生物信息學學生的培養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統計學素養,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個學校設立了生物信息學本科專業,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進入研究生階段才開始生物信息學的培養。在進入生物信息學專業前,本科階段可能接受過計算機、統計學、信息學、生物學等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要進行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大多需要補充其他方面的知識。
生物信息學研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在深刻理解生物問題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技術解決生物問題,第二,為生物學家提供性能更好的方法(算法)。理工科背景學生的生物知識較少,但是對于各種計算方法的原理和使用非常熟悉,對于這類學生的培養,第二類問題比較適合他們入門。在生物信息領域,有很多經典的分類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明確了分類目標,并且大都有通用的數據集。但是這類工作也受到了生物學家的質疑,因為大部分工作都是把已有的經典算法用在生物數據上,由于對生物問題不夠了解,最后成為只有做生物信息的人才看的方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生物學家對生物信息存在偏見,認為生物信息就是提出新算法,做一些數據庫。要想真正讓生物學家認識到生物信息學的重要性,就要以解決生物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即使是做預測方法,也要建立在解決生物問題的基礎上。做出更好預測方法的關鍵是深入理解生物問題并抓住關鍵特征。舉個例子,要把男生和女生分開,我們可以根據很多特征,比如身高、體重、頭發長短,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來說,男生比女生高、比女生重、比女生頭發短。但是只基于這些特征還是會造成很多的分類錯誤,因為這些特征不是男生女生差別的最根本因素。如果我們是根據性染色體來分,那正確率的提高就非常顯著了。在預測問題中,利用五花八門的方法并不是關鍵,如何能夠對生物問題深入了解并找到關鍵特征,才是最主要的。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大家對生物信息的了解還很少,很多人對它的定位也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信息,就是先生物后信息,可見生物的重要性。所以,在生物信息的研究過程中,對生物問題只限于表面地理解,勢必不能做出好的工作。只有對生物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能夠找到值得做的問題,可以說工作已經成功了一大半。當然,解決問題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困難,比如發現了值得研究的課題,但在解決的過程當中發現某些數據無法獲得,或者某些技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首先想想有沒有其它變通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如果經過慎重的考慮都無法找到,就要果斷的放棄。這里要強調一定要慎重考慮,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
相比理工科背景的學生,生物背景的學生有著扎實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但是如果是從本科階段直接進入生物信息學,由于還沒有進行過實驗操作,他們對生物問題的理解也很難非常深入。不管是理工科背景還是生物背景的學生,豐富的生物學知識都是進行好的生物信息學研究的前提。在培養學生時不可忽視對其基礎生物學知識的傳授和教育,并適當引導其對生物學問題的思考。生物學問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的生物學問題任何一個懂得基礎生物學知識的人都可以提出,但也是最難解決的,比如到底是什么改變使細胞惡變,自身免疫病是如何形成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復雜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為何有人容易生某種病而其他人不易感。小的生物學問題就是各自領域的具體研究課題,比如表觀遺傳學領域的DNA去甲基化酶是否存在,基因表達調控領域的轉錄起始頻率是如何決定的,RNA領域的大量非編碼RNA的作用,蛋白修飾領域新發現的修飾如何調控蛋白的功能等等。在腦中提出并試圖思考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生物學問題是對學生培養目標的第一步。這些問題的產生的前提是對生物學知識的熟悉掌握。然而在對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沒必要也不可能告訴他們所有的知識,生物學知識教育的原則是為他們打開門,當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知道去哪里找到相關的知識。
另一方面,只有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問題是不夠的。很多問題在生物信息學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傳統的方法無法帶給人們問題的答案。人們一直期待新的方法去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生物信息學的產生無疑提供給人們另一種思考生物問題的方式,為一些經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例如最近的大規模的腫瘤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使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的腫瘤相關基因[2]。對于生物背景的學生,在教學中要把這樣的例子介紹給學生,生物背景的學生在理解信息學理論方面會存在困難。最初很難要求他們理解所有具體過程。但是至少要讓他們知道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還有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樣在以后的研究中遇到類似問題才能想到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信息學工具去解決,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加深對整個過程的理解。生物背景的學生如果想成為生物信息學專家,只會應用是不夠的,補充一些計算機、統計、信息方面的基礎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仍處在快速發展之中的學科。還沒有一本教材能夠滿足生物信息學教學的需要,生物信息學立足于分子生物學、模式識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和統計學等學科,所以學生要先對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系統有一個較為全面和直觀的認識,為日后的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培養過程中要包括大量的實例介紹,對一些重要的應用還加以詳細解剖,使得同學們不再僅掌握理論,而是能夠學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應用這些理論。在此基礎之上,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最新的論文、期刊、參考讀物和相關的學術報告,讓同學們能夠切身感受到學科發展的前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也是信息科學的時代。生物信息學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并壯大,它作為多個領域的交叉新興學科,對生命科學研究有著巨大的推動力。生物信息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也是一門非常活躍的前沿學科,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以先進的內容體系為基礎,我們應時刻注意以科研促進教學,教學科研相長,使教學研究達到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引言
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比較多,相關概念的知識已具有一定的體系,在對概念進行理解和認識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概念知識的掌握是進行高中生物學習的基礎,只有將概念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對概念知識進行運用,同時將生活與所學的知識進行聯系,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新時期進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現狀和學科的特點,進行系統化的教學,從而對相關復雜繁多的生物概念進行區分和整理,進一步強化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效果。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采用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生物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2.新時期提高概念教學質量的策略探究
高中生物的概念知識掌握和理解是日后生物學科學習的基礎,同時在對生物概念進行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高中生物的教學重點和教學方向,側重加深學生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從而使概念與實驗探究相結合,強化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概念教學更容易,學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進行有效鋪墊。
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可以采用一些方法進行一定的鋪墊,從而使概念教學不那么生硬。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可以引入一些概念相關的實驗和現象,利用這些動態的內容吸引學生,當學生產生相應的興趣之后,更容易接受后續的概念教學,也可以對概念進行掌握和了解,概念教學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另外,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可以創設相應的生物情境,使學生更容易投入到后續的學習當中,進行自主的思考和學習,提高生物學習的質量。生物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系統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必過于死板,可以采用一些活躍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有效鋪墊可以對后續的概念教學進行一定的鋪墊,改變學生對概念教學所謂的枯燥無味的印象,消除對概念教學的抵觸心理。
2.2強化概念中的關鍵詞條,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因為生物學科中涉及的概念知識都比較細致,同時在對概念進行記憶的過程中,總會有學生反映對概念中的限定要求記憶不清晰,導致概念混淆,進一步影響學生后續高中生物的學習。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學中應該強化概念中的關鍵詞條,將概念進行相應的分解,帶領學生對概念中的關鍵詞進行理解和掌握。在學習過程中,生物學科的學習需要更多的耐心,同時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對生物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之后,再對生物概念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反思,從而加深對生物概念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生物知識和生物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將知識和概念進行聯系,對概念進行系統化的分類整理,發現概念之間存在的相關邏輯關系,同時將這種關系進行梳理并對學生進行解釋,進一步提高概念系統和結構的有序性。在對一個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拓展延伸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將不同類型生物知識涉及的生物概念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異同點,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3鼓勵學生進行自由想象,化抽象為具體。
在學習生物概念的時候,學生都會覺得比較復雜的同時很拗口。在對概念進行記憶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混淆,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概念進行自主的改變,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自主的想象,化抽象為具體,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具體的、可以理解感受的東西時,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和記憶,同時會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只有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之后,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性。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從而對知識和概念進行深入的掌握和記憶。
2.4練習與復習的結合,進一步鞏固概念知識。
在進行生物概念教學之后,還需要對知識概念進行鞏固,從而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在概念鞏固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對上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對學生進行提問。同時對概念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在課余時間,留下合理的作業量鞏固學生課上所學的內容,從而對所學內容和概念進一步鞏固。概念的復習和鞏固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效性。
3.結語
新時期下高中生物概念教學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對概念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對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深化,在對概念進行記憶的同時,達到理解的效果。概念教學是為日后深入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生物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概念教學;生物學概念;生物學教學
一、概念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往往削平思維梯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概念教學中,教師仍習慣采用講述的方式直接給出定義,直接進入抽象概括階段,對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輕描淡寫、甚至一筆帶過。學生對學習概念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背誦,對概念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對生物學的學習停留在一個較膚淺的層面,思維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能力培養也受到局限,阻礙了學科教學的實效性。
1.傳統的教學方法制約了概念教學的發展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過于關注概念的結果,而忽略對概念形成的介紹。教師引入新概念的過程過于簡單,忽視對定義表述的詮釋就匆忙轉入練習。
2.學生對概念的機械記憶,使概念學習停留于表面
學生對概念的學習缺乏真正的理解與思考,習慣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將出現遺忘或是自然衰退,對概念似是而非的理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對植物細胞的學習,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的細胞結構,像葉綠體和細胞壁等。由于學生多采用背誦等機械的記憶方式,并未對植物細胞的結構有真正的理解,不能區分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有部分學生產生混淆,教師在檢測時發現學生會將植物有別于動物細胞的結構錯記成“線粒體”,或者“葉綠素”等。
3.前科學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概念的正確建構
由于認知水平所限,或者日常生活經驗的局限,學生對一些生物學概念存在著混淆或是錯誤的認識,對生物學概念的形成產生干擾。學生不容易通過內部的、本質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屬性來理解科學概念。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給學生概念學習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自己建構概念,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如果學習之前,教師沒有進行足夠的調查和了解,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學模式,學生對概念理解上的偏頗,未必能立即反饋給教師,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在概念的理解上產生偏差,如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光合作用”只發生于白天,因為需要陽光,而“呼吸作用”只有晚上才產生。
二、淺析如何改進概念教學的研究
要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教師必須站在課程標準的高度,對認知學習理論、教材、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指導等方面展開研究。
1.概念教學應該建立在對話與交流的基礎上
真正的對話應該是雙方的一種探討與共同建構,而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傳授。信息獲取能力、交流的能力、質疑和批判的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都可以在師生的對話過程中得到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可以通過對話與交流達到一個更高的思維層次。存在于生活認識和科學認識之間的偏差和錯誤,也可以在師生的對話中得到及時的澄清與解決。教師對于話題的引導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應該精心設置真正有思維含金量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思維,對概念本質特征進行討論與交流。
2.在概念之間構建起網絡體系
教師圍繞概念的學習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與對知識的遷移。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置于“前置知識”的鋪墊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越過學習障礙點。而這些鋪墊工作對學困生尤為重要。
在理解科學概念時,教師要將零散的概念系統化,幫助學生理清各種關系,進行比較與區別,明晰其從屬關系,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附著點,才可能實現有效學習。如為了幫助學習真正理解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系,通常會用到一個數學上常用的從屬關系圖(圖1)來說明三者間的關系: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基因是dna上有遺傳信息的一個片斷。這個方法還適用于學習生物體結構層次及分類學各等級概念的學習。
3.概念的形成必須通過感知活動、觀察實驗、經驗事實等一系列準備
初中階段學生還未進行系統的生物思維訓練,其生物學知識、經驗還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較多地憑借事物的直觀形象來理解事物。生物學教學強調實驗探究,從觀察出發,從實驗出發,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總結歸納,加深對概念本質特征的理解。
教師要介紹科學家通過哪些經典實驗的反復研究,逐步歸納、概括出事物共同本質特征,了解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科概念的形成。如筆者對光合作用發現史中一些重要實驗的學習,指導學生重復前人的探究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質,真正地理解: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一個生理過程。
4.關注學生對科學概念的主動建構
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知識基礎,以及生物學概念的特點,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和新課程理念去設計生物學概念教學的過程,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5.注重概念的正確規范表述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物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更加密切,被應用的范圍也日益廣泛,所以生物人才的培養也日益重要。新課改的實施,使教師對教學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并認識到生物課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高生物教學成績。
一、新課改背景下影響中學生物有效教學的因素
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較為傳統,在新課背景下,影響中學生物有效教學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方法單一
自從我國開始開展素質教育以來,各階段的教學成果顯著。但是由于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致使教學方法單一。單一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同時,師生間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師一味的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課堂上教師只是單純的講授理論知識,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師生間缺乏交流,學生只是為了學而學,不不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從長遠發展來看,這種教學方法影響著中學生物有效教學地展開。
(二)不重視實驗教學
中學生物課程具有實驗性的特點。試驗與理論知識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僅從理論知識教學出發,那么學生就很難理解并準確應用理論知識;而單從實驗教學出發,那么學生不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就很難進行實驗,也就難以探討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優化學生的知識層次,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但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校的教學設施不完善,致使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比例失衡,學生無法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物教學的有效開展。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進行系統、科學的評價,使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失去信心,從而影響著生物教學的有效性的提升。
二、新課改背景下開展中學生物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強化師資
師資強化有利于促進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共同開展。在新課改下,強化師資是提高中學生物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以下從教師自身和教學設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1.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扎實的知識體系能夠使自己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有所掌握,從而游刃有余地進行教學。作為生物教師,不僅要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還要對生物發展的前沿知識有所了解,讓學生熱愛生物課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拓寬學生學習的視野。同時,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聯系,所以生物教師不僅要對生物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還要對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
2.教學設備
學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學設備,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設施,如建設多媒體教室、引進多媒體設備、完善生物實驗室設備等,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動手參與實驗,從而鞏固所學知識。
(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生物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創設有趣的教學導入
導入教學是教學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創新性導入教學,能夠激發初中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導入教學內容時,可以設置懸念,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種求知的欲望,然后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同時,也可以通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個故事或趣聞引導學生進入教學內容,從而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2.引進多媒體教學
生物教學具有抽象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直觀化的教學手段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接受。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方便為學生展示生物變化的細節。一般情況下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其動態的彩色圖像放大后展現給學生。病毒以無形的狀態時刻停留在我們身邊,可我們根本看不到它是什么形態,通過多媒體將其形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他的形態和傳播途徑等。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加深了學生對生物課的認識與理性思考,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感受。良好的情景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提問學生之前,要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同時,在創設情景時,教師不能對某一概念進行直白的講述,而要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事例進行提問,以此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結語: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對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教學認識不夠。然而,要想使中學生物教學有效開展,那么教師就要貫徹新課改的理念,改變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和生物教學質量。
一、演示教學法的作用
1.使學生活得感性認識,形成正確概念
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沒有正確的感知覺,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就不可能獲得任何知識。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生命現象的科學,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演示教學法,向學生演示有關的直觀材料,使學生通過直接和間接直觀材料的感知而獲得感性知識,并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的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學知識。例如教師通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和氧氣的演示實驗,并通過講述使學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教學法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對于生物體細微結構的知識和復雜生理現象的知識,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演示有關教具、實驗,可使學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牢固記憶。
2.喚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是喚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要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必須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因為一個對生物學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貫注全部熱情,津津樂道。教師演示各種直觀手段時,直觀手段的鮮明性、生動性真實性,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3.利于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
演示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生物體的條件,并要求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使學生學習到了觀察生物體的具體方法。例如生物體生態、外形、內部結構的觀察法,組織間的區別觀察法等。掛圖、模型演示了生物體的真實描繪,使學生從中認識真實的生物體,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演示物的類型及其教學方法
演示物分生物體實物和實物的真切描繪物兩大類,或分為直接直觀手段和間接直觀手段兩大類。生物體的實物包括生物活體、標本、生物學實驗、動物園、植物園等,也稱為直接直觀手段;生物體的真切描繪物包括掛圖、模型、板書、板畫、手勢等,也稱為間接直觀手段。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工作重點講述一下實物演示。
1.實物演示
(1)生物活體演示
生物活體演示包括活的生物和它的器官、組織。例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各大群植物。動物方面的草履蟲、水螅、蚯蚓、昆蟲等等。
(2)生物標本演示
生物標本是指經生物技術加工處理,可以保存的生物體及其器官、組織。包括玻片標本、干制標本、浸制標本、剝制標本等。
2.實物演示的教學方法
(1)演示要及時:演示生物活體或標本時,必須在需要時才出示,用完后及時收存,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演示教學法的作用
使學生活得感性認識,形成正確概念。
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沒有正確的感知覺,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就不可能獲得任何知識。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生命現象的科學,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演示教學法,向學生演示有關的直觀材料,使學生通過直接和間接直觀材料的感知而獲得感性知識,并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的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學知識。例如教師通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和氧氣的演示實驗,并通過講述使學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教學法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對于生物體細微結構的知識和復雜生理現象的知識,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演示有關教具、實驗,可使學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牢固記憶。
喚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是喚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要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必須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因為一個對生物學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貫注全部熱情,津津樂道。教師演示各種直觀手段時,直觀手段的鮮明性、生動性真實性,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利于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
演示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生物體的條件,并要求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使學生學習到了觀察生物體的具體方法。例如生物體生態、外形、內部結構的觀察法,組織間的區別觀察法等。掛圖、模型演示了生物體的真實描繪,使學生從中認識真實的生物體,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演示物的類型及其教學方法
演示物分生物體實物和實物的真切描繪物兩大類,或分為直接直觀手段和間接直觀手段兩大類。生物體的實物包括生物活體、標本、生物學實驗、動物園、植物園等,也稱為直接直觀手段;生物體的真切描繪物包括掛圖、模型、板書、板畫、手勢等,也稱為間接直觀手段。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工作重點講述一下實物演示。
實物演示
生物活體演示
生物活體演示包括活的生物和它的器官、組織。例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各大群植物。動物方面的草履蟲、水螅、蚯蚓、昆蟲等等。
生物標本演示
生物標本是指經生物技術加工處理,可以保存的生物體及其器官、組織。包括玻片標本、干制標本、浸制標本、剝制標本等。
實物演示的教學方法
演示要及時:演示生物活體或標本時,必須在需要時才出示,用完后及時收存,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按照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看法,生命具有“信息性”,生命本身就是信息,生命個體性可以被理解為“信息交換”。因此,現代分子生物學和亞里士多德的生命觀都認識到了,所有的個體生命中都存在著一個邏各斯或概念。當然,康吉萊姆在這里只是以類比的方式表明了生命與概念之間具有同一性關系,而他對這種關系的證明,是通過吸收柏格森的有關思想來完成的。按照柏格森的觀點,概念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誕生的,它本質上是一種用以擴展人類機體適應其環境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概念就是工具,換言之,概念認識是有用的。但與此同時,概念認識又是虛構的,它不能揭示生命的真實本質,只有直覺認識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本質。就此而言,概念是與生命相對立的。另一方面,就有機體都可以同化它們體外的事物以用于攝入營養和維持生存來說,它們也完全可以被看作具有“概括”這種官能。在此基礎上,康吉萊姆進一步指出,“并不是只有完善的有機體、肉眼可見的有機體才能夠概括。所有的生命體,細胞、機體組織都可以概括。在任何層級上,生存都意味著選擇和忽略。”由此來看,概念和生命就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的。因此,如果說從環境中來吸取生存必需物是所有生命體的典型趨向,那么人類的抽象認識是對這種典型趨向的一種獨特而重大的擴充。根據生物信息和認知信息之間所存在著這種同一性,康吉萊姆得出結論說,“生命即概念”,生命是意義和概念,概念在生命之中。
二、生命現象的深層特性:疾病、健康與差錯
在闡明生命的本質是個體性這一核心旨趣之后,康吉萊姆接下來試圖揭示生命現象的深層特性。而他對生命現象的探索,是在對現代醫學中的“健康”、“疾病”、“差錯”等基本概念的哲學反思中完成的。1.疾病疾病并非對“常態”的偏離,而是病人作為一個“整體”所遭遇的痛苦。法國醫學傳統的一個根深蒂固的基本觀念是,“健康即常態”。這里,所謂“常態”是指“理想常態”,也就是一種用以定義健康狀態的“統計學的常態”。基于這一常態概念,法國醫學對疾病和健康進行了界定。疾病被定義為一種對理想常態的偏離,它表現為“正常狀態的量的變異”。就是說,病理現象被描述為一般生理現象在強度上的增大或減弱。在康吉萊姆看來,這是一種疾病的實證主義觀念;然而,實際上,疾病不能被還原為一種生理參數的量的變異。他認為,這種量的變異無疑可以成為疾病的一種指標,但只有當它反映作為整體的有機體的偏離,反映一種量的變異時,它才能被認為是病理的。例如,根據與血糖含量相互作用的其他參數,血液里同樣的葡萄糖含量對一個個體來說是病理的,但對另一個就不是。確定一種癥狀是否為病理的關鍵,在于“它在一個個體行為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中所具有的內在關系”,脫離這種內在關系、孤立地談論癥狀和疾病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說器官、組織、細胞有疾病,這種說法在醫學上是不正確的,“對所有的生命體來說……疾病只是作為整體的機體組織的疾病”。而從機體組織這個整體來看,疾病其實是生命的消極價值的存在,而消極價值是整個生命價值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疾病是人類存在的一種獨特性質。正因為如此,用以確定疾病狀態的,就不是對規范和標準的偏離,而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病人的痛苦具有個體性,正如中國傳統醫學所表明的,醫生所治療的每一位病人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病例,他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的特殊性。2.健康健康并不是“常態”的恢復或持續,而是生命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與創造。與上述關于疾病的哲學定義相適應,在康吉萊姆看來,健康也不是指恢復到由理想常態所定義的正常狀態,相反,健康是指生命體經由容許自身變異的空間而對變化無常的環境的適應。這種適應不應該被理解為“自我保存”,“自我保存不是生命的普遍特征,而是一個衰弱與退縮生命的特征。一個健康的個體能夠面對風險。健康是創造性的,能夠在劇變中存活并且創造。”
與此相應,痊愈,作為一個從疾病到健康的概念,也不應被理解為是恢復到先前理想健康的狀態,而應理解為一種新的“個體常態”。痊愈不只是一種對先前正常狀態的回歸,它在本質上意味著一種新秩序的出現。3.差錯差錯,是生命的正常表現形式,是生命多樣性的表征,是生命適應環境的創新能力,是科學思想史的“連續”。“差錯”本來是一個病理學概念,但它一經誕生就立即引起了法國哲學家的注意。法國哲學界對于差錯的把握主要有兩條研究軸線,一條是科學認識論軸線,另一條是生命科學史軸線。但不管是哪一條研究軸線,都深受康吉萊姆差錯觀的影響,以至于福柯稱康吉萊姆為“一位關于差錯的哲學家”。那么,康吉萊姆的差錯觀究竟是什么呢?康吉萊姆首先提問道,假如某些生態學家或分子生物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即:生命體早已被編程,生命是嚴格地按照既定程序來展開的,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來解釋生命現象中的“差錯”?生命科學家把“差錯”歸因于遺傳錯誤,又將遺傳錯誤歸結為信息錯誤。與此不同,康吉萊姆認為,大量的錯誤是在對環境的錯誤認知過程中產生的。人類出了錯誤,是人類將自己置于錯誤的地點,與環境產生了錯誤的關系,以及在錯誤的地方接受了使自己生存、行動、繁榮的信息。然而,這是正常的。康吉萊姆堅信,為了生存,我們在出錯后適應,這應當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生命的本質中已包含著出錯的可能性,比如先天基因遺傳缺陷。不過,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可錯性,正是生命的多樣性的表現,它體現了生命打破舊規范的能力。基于這種理解,康吉萊姆指出,科學認識無非是對正確信息的“迫切探尋”。這種正確信息只能部分地在基因中發現。遺傳密碼為什么以及如何被激發而起作用?結果是什么?康吉萊姆認為,這些問題只能在生命的前后具體情形中被恰當地提出并給予解答。以差錯之于生命的內在性為基礎,康吉萊姆進一步提出,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是永遠不完全在其位的生命體,是注定會“出差錯”、必定有“差錯”的生命體。概念,就是對這種偶然性的回應。而“一旦承認概念就是生命自身對于這種偶然事情的應答,那么我們就應當承認,差錯乃是造成人類思想和思想史的根源所在。”
具體地說,真與假的對立,人們對此二者的賦值,以及不同的社會和同一社會中各種機構所產生的與這種對立相聯系的權力效果,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對生命所固有的差錯所做的延遲了的答復而已。如果說科學史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只能把科學史當作一系列的“修改”,那么“修改”實質上就是真與假的再分配。不幸的是,這種再分配永遠不會把終極真理透顯出來,因為在康吉萊姆這里,“差錯”并不是某種真理的遺忘或延誤,而是人類生命和物種之間所特有的維度。在康吉萊姆看來,生命在自身中包含著差錯的可能性,因此在生命的日程表上真理即是錯誤,而真與假的剖分,以及人們賦予真理以價值,是生命所能發明的最奇特的生活方式。差錯是生命史和人類歷史所固有的持久的偶然之事,由這種差錯觀出發,康吉萊姆緊密地將生物學知識同他自己的獨特的生物學史寫法結合起來了。他拒絕像進化論者那樣去“推導”生物學史,他所關注的是顯示生命與生命認識之間的關系,并在這種關系中來追尋價值和規范的蹤跡。
三、對生命科學的哲學反思
根據以上對生命本質和生命現象的哲學思考,康吉萊姆對包括生物學、醫學在內的生命科學進行了哲學反思,試圖為現代生命科學奠定新的哲學基礎。對于生物學,康吉萊姆特別關注研究對象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顧名思義,生命科學是“關于生命的知識”,但問題是:生命如何能夠成為科學認識的對象?康吉萊姆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包含如下幾個要點:第一,生命科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自在地就成為生物科學的研究對象,相反,它是被“假設”出來人為地成為生物科學的恰當對象的。通過對反應、畸形、畸形環境、細胞、內分泌和調節等概念的考察,康吉萊姆得出結論:生命概念實質上是從全部生命現象中抽離出生命體所特有的過程的產物。因此,生命與認識之間不存在根本的沖突。第二,生命固然意味著調節和自動保存,生物學當然要去探索保證這些程序得以順利運行的物理和化學機制,但是,另一方面,生命科學家不應忽視的是,這些機制同樣顯示出了生命的特殊性,例如疾病、畸形、怪胎、差錯等。因此,生物學如果忽略了生命特殊性的具體表現,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地成為關于生命體的科學。實際上,人的理解力只有承認生命的獨特性才能適用于生命,或者說,人的理解力只有在承認生命具有獨特性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地認識生命。第三,生命科學作為“科學”,它要獲取認知信息,就此而言它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然而生命科學是關于“生命”的科學,正是這一點使得生命科學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也決定了生命科學不可能更不應成為物理學、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的殖民地。針對生物學完全被物理學和化學的精神所籠罩的現實狀況,康吉萊姆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對一種沉溺于物理化學科學的生物學沒有什么好期待的,這種生物學被還原為或淪落為了那些科學的附庸”。言外之意,生命科學有著不同于物理和化學的獨特的研究范式。第四,從總體上說,一種認識如何能夠成為生物學的認識?康吉萊姆給出的答案是,由于生物學研究的是生存著的和傾向于生存的個體,即那些傾向于在一個給予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實現自己的能力的個體,生物學在根本上所要研究的,就不僅是那些可以納入分析視野的作為部分的對象,更為重要的是,還有那些價值化環境的個體性全體。針對在生物學研究中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康吉萊姆強調對于生命現象應該持一種整體論觀點,其目的是要生物學研究恢復生命與認識之間的親緣性。正因如此,生命科學需要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來編寫自身的歷史并自覺地提出專屬于自己的認識論和價值論問題。具體地說,生物學應當把自己理解為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緊張關系的一般方法。眾所周知,現代醫學常常稱自己是一門“科學”,一門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針對現代醫學的這種自我意識,康吉萊姆在其1943年撰寫的博士論文《論正常與病理的若干問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存在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在他看來,醫學不是一種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現代醫學中的“正常”和“病理”概念是有問題的。在現代醫學中,這兩個概念都是基于理想常態概念而建立起來的,所謂“正常”是指符合理想常態的狀態,而所謂“病理”是指對理想狀態的偏離。這兩個概念的問題根源于理想常態,因為后者本身就是成問題的。理想常態是指一種統計學平均值、一種抽象物,它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普遍適用于所有的具體個體,這就表明,它的最大問題恰恰在于它完全忽視了個體性。因此,如何基于個體性來重建正常和病理概念,是現代醫學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他的生命個體性概念出發,康吉萊姆提出,如果現代醫學是一種科學的話,那么它也應該是一種相當不同的科學。在他看來,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理的,這個醫學問題其實只是生命價值之本質這個一般問題的一種特殊情況。對所有的生命存在者來說,“常態只是自然選擇所維持的一般偏離形式”。他強調了生命價值與個體變異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能把不規則和反常設想為影響個體的意外,而應看作是個體的實存自身,“生命體的各種形態不被看作是參照某種先定的真實類型的存在者,而更多地被視為一些機體組織,這些組織的有效性,即它們的價值,需要參照它們可能的生命的成功。”
針對理想常態,康吉萊姆提出了他自己的常態概念,即“個體常態”,以個體常態來替性常態。個體常態不是一種統計學平均值,不能以統計學的方式被定義,它是一種新的常態,即個體組織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新結構。康吉萊姆并不滿足于僅僅提出關于現代醫學的規范性觀念,他還力圖將這種觀念建立在客觀性的基礎之上。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將現代醫學和現代生物學溝通起來。這里,我們以現代生物學中關于特例和變種的看法與現代醫學中關于病態和常態的看法的類同性來說明這一點。現代生物學中關于特例和變種的流行看法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認為特例或變種因為偏離了理想常態因而是病態的,另一方面它又認為,如果變種或特例成功地存活下去的話,那么它就是正常的。這種矛盾迫使康吉萊姆去提問:一個偏離理想常態因而是異常的個體,例如一只無翅的果蠅或一位酷兒,究竟是有病的個體,還是生物學或生活方式的創新?康吉萊姆指出,如果我們放棄理想常態概念,而將生物學中的常態概念理解為生物構造、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那么生命形式的變異恰恰就是對劇變的環境的一種有彈性的、有成效的適應。相反,缺乏變異的即常態的生命形式有可能因生存條件的改變而走向滅絕。事實上,在生物界,隨著生存條件的改變,新的生命形式取代舊的生命行為而成為常態是屢見不鮮的客觀現象。同樣,現代醫學中所謂的“病態”,在一定條件下其實就是常態。在既定情境下,任何存活的生物都是常態的。既沒有常態的環境,也沒有哪種生物構造就其自身而言是常態的,而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界定了什么是常態。現代醫學中所謂的“病態”其實只是指不符合已經得到確認的常規,其實這種“病態”也應該被理解為常態,即理解為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