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7 14:55: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慧物流的認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第二條 計租標準:
一、定分:一律按照青島日報1956年5月3日公布的“山東省青島市公共房產住宅租試行規定”(以下簡宅租金定分標準及其他條件增減表”評定房租“分”數,作為工作人員應交租金的評分標準。
二、分值:每一房租“分”值定為人民幣2.6厘。
三、附屬面積的租金拆扣率:凡一戶使用的內走廊和廚房而所間等,按照住房標準50%收租;2戶使用者按30%計租(兩戶分攤);3戶以上共同使用者不收租。
四、新建住宅及花園住宅與院落空地面積圈套的住宅,可不按市標準第六、七兩條執行。但第六條中“如因房屋修繕條件發生變化時,隨時調整房租‘分’數,一般在每年年終重新評定”仍依照執行。
五、房租的計算方法與市標準同。其中分值與附屬面積折扣按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 房租補貼及交租方法:
一、機關統一承租之宿舍:一律按本辦法第二條規定評定租金,由所在機關從工作人員每月工資中扣交,不再補貼。其中
公房租金:按扣交數由機關匯交房管局。
私房及委托房管局管理之私房租金:按照租賃價格由機關按月交付房主或房管局,其差額由機關房屋租賃費內報銷。
本單位工作人員住在其他單位統一承租之宿舍,應由本單位按月坐扣租金轉交承租單位匯交房管局。
二、個人自行租賃之住宅:亦按本辦法第二條規定評定租金,并由機關按月坐扣。其實交租金高于機關宿舍租金標準部分由機關予以補貼,其中:公房及委托房管局管理之私房租金:由各單位按照房管局發給之繳租賃證的月租額從工作人員每月工資中坐扣52%,補貼48%,全租匯交房管局。
私房租金:應按協議租金并憑有關租約憑證差多少補多少,其租金由工作人員自行按月向房主付租。
三、機關自有之房屋:亦按本辦法第二條評定租金,直接向工作人員扣租,可由機關作為房屋修繕之用。
第四條 工作人員之房租補貼均列機關房屋租賃費內報銷。
第五條 工作人員住房面積標準:
一、住房標準“(不包括墻壁、走廊、樓梯、過道間、廚房、廁所、衛生間等附屬間的面積,下同)。
1.市長級以及相當于市長級的工作人員,每人20平方公尺。
2.局、處長級以相當于局、處長級的工作人員,每人10平方公尺。
3.科長級以及相當于科長級的工作人員,每人7平方公尺。
4.一般干部每人5平方公尺。
5.勤雜人員及各級工作人員的家屬、保姆、小孩,均為每人4平方公尺。
6.凡不執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30級工資標準的單位,其工作人員應住之面積標準由各主管單位比照上述標準自行確定。
7.單人宿舍的計租面積仍按每人4平方公尺計收租金,不足4平方公尺者,按實住面積計租。為了計租工作便利,各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掌握。
8.(略)①
二、個人自行租賃之房屋每戶均按上述標準計算其應住面積予以補貼,如因房屋構造關系及其他原因,其實住面積總數在不超過應住面積總數的20%時,仍可按補貼辦法,差多少補多少,其再超出部分不予補貼,由個人自理(如有特殊情況,作為個別問題解決)。但附屬房間面積的租金差額仍予仍補貼。
計算工作人員應住面積的人口,系指與工作人員共同居住或由其供養生活者進行核算,如工作人員之親屬,在其他單位另有住所寄宿但必須定時返回居住者,亦作為同居人口計算其應住面積總數。
第六條 工作人員住宅租金補貼范圍:
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括其供養的家屬的內)因機關住房不足,自己又無私有住宅,必須在外租賃住宅,而租金高于機關宿舍租金者,其高出部分應由所在機關予以補貼,但工作人員在本市自有房屋出租,加租住宅者,不予補貼(加租住宅租金高出其出租一部分者,亦應按各項規定予以補貼)。
第七條 工作人員之人口增減及住房變動,均由本人申請,經由機關批準后可隨時調整其房租補貼數額。
第八條 工作人員調動工作后,其房租補貼均由其調入單位負責。至于是否補貼,應依其單位是否實行房租補貼辦法確定之。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內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發展的高級階段,物流的發展經歷了粗放型物流――系統化物流――電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個階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屬于現代物流的雛形,系統化物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電子化物流是現代物流的成熟階段,而現代物流的未來和希望則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發展。智慧物流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借助于物聯網、傳感網與互聯網,實現物流系統中的物品、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協同及動態管理與控制,通過物流系統的“智慧”決策,實現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從而達到系統資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點:
(1)實時動態性。物流系統所處環境是動態的,其構成要素也是動態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靜態或周期性動態變化假設,無法實現實時動態決策。而“智慧物流”與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沒有不變的模式。
(2)綜合系統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統”概念,但這是一種狹義的“系統”,僅考慮物流系統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慮人員、設備、基礎設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將實現物流系統中的物品、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協同,強調的是廣義的“系統”。
(3)大眾普世性。物流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涉及眾多行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智慧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技術、體制機制、組織管理、系統運行等多個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選擇那些具有實現“智慧物流”條件,并且能夠起帶頭、示范作用的行業率先進行探索性發展,積累經驗,最終實現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物流”。
(4)多領域協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發展以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為前提,并有賴于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創新,精細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來武裝物流管理。
2 研究現狀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闡釋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寧波智慧物流的現狀,最后從切入模式、基本目標、建設內容等方面提出寧波智慧物流建設的建議。楊健、焦勇兵、劉偉(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礎上對智慧物流進行了界定,并對波市建設智慧物流的動因進行探討,并利用價值鏈理論、技術采納理論、當代組織理論對智慧物流進行理論解釋。黨建民(2012)闡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發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對徐州智慧物流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并在推廣步驟和主體方面提出具體操作建議。張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發展需要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物流標準、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平臺、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發(2014)提出發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與公共視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實技術基礎,離不開大數據,要向“智慧供應鏈”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義,探討了發展智慧物流的意義、城鎮化與發展智慧物流的關系、“智慧物流”的抓手與切入點等問題。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對智慧物流的概念、意義,以及實現智慧物流的對策建議進行初步探討。但“智慧物流”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作為一個系統、綜合的概念,它還涉及政府、行業、企業、消費者等多個主體,受政策、技術、經濟、社會需求、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影響,發展智慧物流的動因亟待研究。
3 發展智慧物流的動因
3.1 意識自發力
(1)擁有“智慧物流”的全球與公共視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采購、生產、流通、消費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整合也成為新的挑戰。首先,智慧物流的發展要有全球視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圍去觀察、去研究,通過智慧物流的發展來推動智慧國家、智慧地球的實現;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單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實施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擁有著眼于社會利益的公共視野。因此,智慧物流的發展不可能靠企業單打獨斗,要打破企業、行業、地區間的隔閡,放眼全球、著眼全局,促進企業智慧物流、區域智慧物流、國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間的有效銜接和協同發展。
(2)認識到“智慧物流”對“智慧城市”及“智慧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在經濟總量、城市規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在國內、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但民眾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約程度低、公共服務增長緩慢、生態文明建設有待改進等問題日益顯現。“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模式的改變,由“重數量、輕質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轉變。物流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統之一。近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物流體系癱瘓、食品藥品安全無法溯源跟蹤、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問題,有些甚至影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發展智慧物流是滿足百姓民生需求、實現社會公共服務良好運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點關注“民生”領域,現代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也會最先體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會需求拉動力
(1)產業結構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社會產業結構已經從農、工、服務業向信息業及知識產業方面變動,特別是與物流活動很少直接聯系的服務業、信息業和知識產業的比重逐漸增大。物流總需求量的增長也將越來越困難,物流企業、行業必須轉變傳統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物流發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貿易結構變化。隨著貿易結構從“以進出口原材料及初級加工產品為主”轉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機械、海外高級食品等為主”,對物流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3)需求結構變化。需求結構特征的變化首先體現為“節約消費”,企業對原材料需求計劃更科學,對加工過程中的損耗控制更嚴格,對半成品和產成品庫存控制更精確;其次體現為“個性化消費”導致產品種類很多,最終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往往導致χ腔畚锪韉男棖蟛煌,人口總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各產業規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數等參數是主要指標。
3.3 經濟利益驅動力
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物流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客戶的物流需求由量變向質變轉變。由于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較大,隨著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地位的確立,很多企業開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為公司戰略,對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對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動、快速識別,提升物流效率。傳統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單元、物流工具、物流環境多種多樣,對“物”的識別與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電子標簽和射頻技術,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動完成物品的識別,而機器讀取條形碼花費2秒;沒有條形碼易污損破損、單件操作的缺點,電子標簽和射頻技術可以對“物品識別”進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蹤與追溯,確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聯網技術,不僅關注流通環節的“結果”,同樣關注“過程”的質量。從原材料采購,半成品、產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廢品回收的整個閉環供應鏈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被記錄在案,以備跟蹤和追溯。
(3)實時動態處理,提高物流服務的反應速度。傳統物流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環境,天氣情況、交通狀態、特殊運輸要求、各類突發事件無一不在考驗著物流產業的智慧。通過實時監控技術、圖像處理技術、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實現供應鏈的動態控制與處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務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
(4)智能決策與優化,管理更科學。一般情況下,物流服務水平與物流成本之間存在二律背反的關系,很難二者兼顧;且服務水平和成本影響因素多,并隨環境動態變化,難以完全量化,給決策帶來了很大難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數據實時更新,運用優化決策理論與方法,使服務水平和服務成本達到一種理想的均衡狀態,管理更科學。
3.4 政府政策引導力
政府政策影響著智慧物流未來的發展方向、基礎設施配置、結構調整與升級、智慧物流產業的空間布局。基于以下三點共識,多地政府出臺了發展智慧物流的戰略規劃和相關政策:
(1)發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物流產業規模急劇增加,但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生產要素的全球性采購、生產、銷售成為常態,物流成本的降低成為提升競爭力的新途徑,對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發展智慧物流,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物流成本與物流服務水平的協調發展,不僅能夠幫助我國相關產業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并且能夠增加國際競爭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保持相關產業的平穩發展。
(2)發展智慧有利于適應貿易結構和銷售模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能源、原材料、商品的進出口貿易額顯著增加;與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動組織與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向傳統物流提出了挑戰。制造行業的物流外包比例進一步增大,對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規模不斷增加,同時對物流服務的時效性、反應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為傳統行業的發展迸發出新的生機,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處理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聯網+”的瓶頸,需要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來配合“互聯網+”行動計劃。
(3)發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智慧物流體現信息化、系統化、集成化、實時性、動態性的特征,強調供應鏈伙伴間的信息共享、資源集成,注重供應鏈的動態過程控制,追求供應鏈的系統整體優化。智慧物流以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發展為前提,以信息系統、信息平臺的建設為基礎,以數據集成與挖掘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發展必將帶動一批與智慧物流產業配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涉及自動感知、識別、可視化、衛星導航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試驗、集成與產業化;公共信息平臺和公共信息系統構建技術;大數據環境下的物流決策與優化、基于云計算的物流技術應用等方面。
3.5 環保強制力
(1)資源節約要求。①優化配送體系。在現有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下,市場需求呈現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業分散經營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約束,很難滿足此種市場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優化配送網絡,合理布局配送節點,降低配送系統的總庫存量,提高車輛的滿載率和使用率、減少車輛出行量,從而降低企業和社會物流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集約化水平。②創新庫存控制機制。傳統的庫存機制是假設供應鏈各企業間在資源的調度管理上是沒有任何聯系、完全獨立的,無法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協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將供應鏈各企業虛擬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和一體化調度,實現“分散資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資源分散服務”。
(2)環境保護要求。①提升運輸工具滿載率、減少運輸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務帶來的噪音、震動、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經成為社會化問題。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組織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通^運輸路線優化、運輸方案優化等措施提升運輸工具滿載率,從而減少車輛等運輸工具的出行量,對解決交通堵塞、空氣和水污染、噪音等社會問題都將起到明顯作用。②減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過資源整合和系統優化,提升供應鏈系統服務能力,在保證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倉庫、配送中心等建設數量,從而減少土地占用面積。
3.6 技術進步促進力
信息技術的先進程度是現代物流發展水平的標志,借助手機、視頻電話、呼叫中心、PC、攝像頭、RFID、傳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術;通過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傳感網等網絡技術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動識別與存儲提供支持。云計算數據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專業信息平臺、物流專業服務平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務系統等信息平臺也為智慧物流提供資源集成與優化平臺。技術革新改變了物流服務原有的技術路線和技術特征,實現了信息快速、真實的傳遞,資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務水平,讓物流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從而促進了物流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進一步擴大物流市場需求。
4 發展智慧物流的對策
4.1 選擇合適的運營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設運營總體上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
(1)政府主導型。政府是建設和運營的主體,一是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課題申報或招標方式推動智慧物流技術創新和研究,并推動成果轉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統建設為紐帶,帶動信息和資源的集成;三是以行業或區域智慧物流項目建設試點為手段,注重經驗、模式的總結和歸納,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2)市場主導型。以企業為主導,利用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吸引企業參與并積極推動智慧物流建設,最終實現社會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模式、大型制造企業模式、物流園區模式等。
(3)共同推進型。政府和企業共同建設、共同管理,政府側重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建設和資源保障,企業側重于運營與管理;注重彼此之間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智慧物流的良性發展。
4.2 完善相關制度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政府出臺智慧物流發展總體規劃,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制訂智慧物流發展路線圖,做好智慧物流發展的整體布局。第二,成立專門的項目工作小組,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運用宏觀協調能力和政策手段,協調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監督制度、激勵機制、協調機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財政稅收政策、貸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提高企業參與發展智慧物流的積極性。第四,盡早開展智慧物流標準和規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為智慧物流發展提供行動指南。第五,政府應該抓緊制定與智慧物流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資源保障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動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專業信息平臺、專業服務平臺、政務系統、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為智慧物流建設打下良好基礎。第二,成立智慧物流發展專項基金,鼓勵企業進行智慧物流設施設備與信息系統建設,推動企業智慧物流系統和社會智慧物流系統的融合,對積極推進智慧物流發展的企業或單位給予稅收或貸款優惠。第三,積極推動智慧物流項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做好示范和推廣工作。第四,加強智慧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各院校以物聯網技術、物流管理專業為基礎和平臺,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完備的課程體系,注重對智慧物流技術、智慧物流運營與管理方面人才的培養,推動智慧物流專業建設;企業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加盟,或者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參與智慧物流人才培養。
5 結束語
發展智慧物流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創新社會管理、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的基礎動力,是提升企業及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動自主創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新興產業,涉及交通、商貿、環境、經濟等眾多領域和管理部門的系統對接、信息整合、數據處理和政策協調,需要企業間、行業間、政企間、區域間的協同與聯動。因此,提升政府、企業參與智慧物流建設的積極性,提供可靠的組織、制度和資源保障對發展智慧物流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之泰. 城鎮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國流通經濟,2014(3):4-8.
[2] 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策略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1(17):94-96.
[3] 楊健,焦勇兵,劉偉. 寧波智慧物流建設的機理分析――基于管理學理論視角[J]. 物流技術,2012,31(7):377-379.
中國政府也對物聯網的發展極為重視。2009年8月7日,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理念,表示中國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11月3日,總理再次指不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進入2010年,物聯網成為當年“兩會”的熱門話題,“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聯網發展相關的產業政策將陸續出臺。
物流業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理念的行業,也是中國物聯網在2003~2004年第輪熱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個行業。很據物聯網發展現狀,在分析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對物流業影響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必將推動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和中國物流產品網聯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開始在物流業全面倡導智慧物流變革。
認識物聯網的本質
物聯網概念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也不是某單項新技術突破引申出來的。物聯網的發展有堅實基礎,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多項現代信息技術的聚合應用與創新,是信息技術系統性的創新與革命。
物聯網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當時基于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天線數據通訊等技術,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laltemet of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中國第一輪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5年11月17目,國際電信聯盟(ITU)借用了“物聯網”名詞,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宣布了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網絡主動進行信息交換。RFID技術、傳感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ITU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智慧的物聯網世界。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聯網為標題的年度報告。然而,ITU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目前關于物聯網的定義有多種,眾多專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上也存在一些誤區,物聯網還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但是,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經形成,不會影響我們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
我們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絡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因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才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認識方面的誤區
毋庸諱言,目前關于物聯網的認識還有很多誤區,這也直接影響我們理解物聯網對物流業發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誤,理清思路。
誤區之一:把傳感網或RFID網等同于物聯網。事實上傳感技術也好、RFID技術也好,都僅僅是信息采集技術之一。除傳感技術和RFID技術外,GPS、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采集技術。傳感網或者RFID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但絕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誤區之二: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臺。實際上物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全球共享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即使互聯網也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認為的國際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互聯網也有廣域網和局域網之分。
物聯網既可以是平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及產業應用組成局域網、專業網。現實中沒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聯網;也沒必要使專業網、局域網都必須連接到全球互聯網共享平臺。今后的物聯網與互聯網會有很大不同,類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專業網,智能小區等局域網才是最大的應用空間。
誤區之三: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絡,因此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事實上,物聯網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初級的物聯網應用早就在為我們服務著。物聯網理念就是在很多現實應用基礎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創新,是對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聯的網絡化、智能化、自動化系統的概括與提升,它從更高的角度升級了我們的認識。
誤區之四:把物聯網當成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基于自身認識,把僅僅能夠互動、通信的產品都當成物聯網應用。如,僅僅嵌入了一些傳感器,就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家電;把產品貼上了RFID標簽,就成了物聯網應用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分析
物流業是物聯網很早就實實在在落地的行業之一,很多先進的現代物流系統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很多物流系統和網絡也采用了最新的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定位、無接觸供電、光纖、數據庫、傳感器、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這種集光、機、電、信息等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概括起來,目前相對成熟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領域:
一是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統、藥品的可追溯系統等。這些智能的產品可追溯系統為保障食品、藥品等的質
量與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領域,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應用。其中,粵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采用RFID技術,可以對供港蔬菜進行溯源,實現了對供港蔬菜從種植、用藥、采摘、檢驗、運輸、加工到出口申報等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可快速、準確地確認供港蔬菜的來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驗速度,提高了查驗的準確性。通過RFID標簽與數據庫形成的“物聯網”,實現了對供港蔬菜的自動化識別、判斷和監管,可提高監管效率,實現快速通關。
二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目前,全網絡化與智能化的可視管理網絡還沒有,但初級的應用比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業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統,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鏈的車輛定位與食品溫度實時監控系統等,初步實現了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臺與物聯網結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來,高效精準、實時透明的物流業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這是基于傳感、RFID、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實現物流與生產聯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如: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就實現了機器人碼垛與裝卸,無人搬運車進行物料搬運,自動輸送分揀線上開展分揀作業,出入庫操作由堆垛機自動完成,物流中心信息與企業ERP系統無縫對接,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這也是物聯網的初級應用。
四是企業的智慧供應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著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與訂單,怎樣能使供應鏈更加智慧?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這些是企業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支持。打造智慧供應鏈是IBM智慧地球解決方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一些應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貨的物流網絡化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物流作業中手持終端產品的網絡化應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區推動的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模式。
目前,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在物品可追溯領域的技術與政策等條件都已經成熟,應加快全面推進;在可視化與智能化物流管理領域應該開展試點,力爭取得重點突破,取得有示范意義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設方面需要物聯網理念進一步提升,加強網絡建設和物流與生產的聯動;在智能配貨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應該統一規劃,全力推進。
物聯網推動智慧物流變革
物聯網雖然早已在物流業有應用,但是物聯網理念的提出對現實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網絡技術應用有了一種系統的提升,契合了現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的發展趨勢。物聯網對物流業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因為現代物流業最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
首先,物聯網的理念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能夠主動地全面提升物流業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水平,統一理念,開拓思路,借助于新的傳感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面開創智慧物流新時代。
其次,物聯網必將帶來物流配送網絡的智能化,帶來敏捷智能的供應鏈變革,帶來物流系統中物品的透明化與實時化管理;實現重要物品的可跟蹤與追溯管理。相信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一個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會很快實現。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趨勢與問題
物聯網發展推動著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理念的引入、技術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來物聯網將給中國物流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智慧物流將迎來大發展的時代。
未來,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將出現如下四大趨勢:
一是智慧供應鏈與智慧生產融合。
隨著RFID技術與傳感器網絡的普及,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而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業。
二是智慧物流網絡開放共享,融入社會物聯網。
物聯網是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行業的網絡建設與應用。如一些社會化產品的可追溯智能網絡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會物聯網,開放追溯信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聯網或物聯網手機終端,實時便捷地查詢、追溯產品信息。這樣,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就不僅僅是一個物流智能系統了,它將與質量智能跟蹤、產品智能檢測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融入人們的生活。
物流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是產品追溯系統,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統也將根據需要融入社會物聯網絡或與專業智慧網絡互通,如:智慧物流與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檢測、智慧維修、智慧采購等系統融合,從而為社會全智能化的物聯網發展打下基礎,智慧物流也將成為人們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種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業應用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術,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傳感技術、藍牙技術、視頻識別技術、M2M技術等多種技術也將逐步集成應用于現代物流領域,用于現代物流作業中的各種感知與操作。如,溫度的感知用于冷鏈;侵入系統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盜;視頻的感知用于各種控制環節與物流作業引導,等等。
四是物流領域物聯網創新應用模式將不斷涌現。
物聯網帶來的智慧物流革命遠不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以上幾種模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更多的創新模式會不斷涌現,這才是未來智慧物流大發展的基礎。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給郵筒安上感知標簽,組建網絡,實現智慧管理,并把郵筒智慧網絡用于快遞領域;當當網在無錫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與電子商務網絡融合,開發智慧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無錫新建的糧食物流中心探索將各種感知技術與糧食倉儲配送相結合,實時了解糧食的溫度、濕度、庫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糧食配送與質量檢測管理的智慧物流體系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發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對物聯網熱潮,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不要不顧實際去跟風炒作。具體而言,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切記浮躁心態。
近期以來,關于物聯網的發展新概念風起云涌,各行業與各地區都讓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緒,讓人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憂慮。新技術受到普遍關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們不是實實在在地推進,而是一窩蜂地炒作。對此,國家工信部一位官員就謹慎地指出,發展物聯網絕不能搞“大呼隆”,否則就是“浪費資源”,將會導致整個物聯網產業鏈受損。
二、盡快制定統一標準。
物流金融是指為減低交易成本和風險,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合作,對企業資金投放、商品采購、銷售回籠等經營過程的物流和資金流進行鎖定控制或封閉管理,以流轉中的商品價值為依托為企業提供融資的活動。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在供應鏈運作的全過程向客戶提供的結算、融資以及保險等增值服務,緩解了中小企業資金缺乏的問題,也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帶來新的利潤源泉,提高了金融機構貸款的質量和數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險服務還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風險能力,實現了“三贏”的效果。
面對社會對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卻是空白。據抽樣30所國內本科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共有286門,未曾有院校開設了物流金融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這極不利于現代物流金融學科體系建設,更不利于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技術復合型應用性人才的培養。
二、結合實踐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學科最新發展
“物流金融”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其內容涉及知識面寬、知識點多、綜合性強,與實際經濟結合緊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促進服務的發展,要實現與社會經濟的無縫連接,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科發展,與時俱進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協調基本內容與先進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業對貨物實施監管,并對貨物的真實性、安全性承擔責任,貸款安全系數提高,貸款規模擴大,并有穩定的客戶。可以看到,物流金融業務依附于物流企業的發展,為更好的開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要求物流企業制度完善、管理規范,網絡信息傳遞及時準確,機動靈活、具有廣泛的地域性。隨著國內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積極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將成為物流業的發展方向,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營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應用,其中的三大應用都將推動物流金融的發展,即一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二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業供應鏈。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業的實力,改變物流企業的運作方式,為物流金融提供進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帶來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變,勢必影響具體的物流金融融資方案。在物流金融課程建設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到智慧物流對課程建設的影響,授課內容安排與實踐環節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論基礎上,更加注重新技術對物流金融業務帶來的改變,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課程建設探討
(一)課程建設任務和目標
本課程從物流金融特點及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入手,引入物聯網及智能技術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介紹,同時詳細介紹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參與者、業務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與組織實施,物流金融風險控制以及基于物聯網的解決方案,最后針對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讓學生探討在該業務中引入物流金融對案例的流程及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業務管理能力。本課程目標:
1.知識教學目標:(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經濟領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類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參與主體。(2)熟悉物流金融參與主體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業需求與信用分析、質押物評價、監管合同的制訂、倉單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業務風險控制及績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業監管為核心的融資過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關知識,懂得信息技術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業務的流程及信息化對其業務促進作用與風險降低方案。
2.能力培養目標:(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業流程,具備融資對象評價、監管合同和倉單質押監管服務制訂的能力。(2)能制訂并組織實施物流金融作業任務。(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術,實現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綜合管理創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金融課程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習物流金融課程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物流金融業務分析與需求分析,質押與監管方案設計,監管項目合同簽訂,倉單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動產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抵押監管服務與組織,貿易監管服務與組織,物流金融業務綜合實訓,供應鏈一體化物流服務運作,物流金融風險控制,物流成本控制與績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金融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物流與金融服務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與產生過程、地位與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應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趨向幾個部分。教學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環節的重點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發展對物流金融的促進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趨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架構。包括:RFID與物聯網簡介、了解物流信息技術發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流程架構、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管理系統架構。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業務風險降低的技術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環節的風險。掌握通過構建智慧倉儲、智慧安全監督、智慧物流,實現“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運輸流”為一體的“物流金融”業務與服務,降低物流金融風險。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業務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構建智慧倉,掌握通過提供倉儲、物流、金融、商貿創新服務,增強與供應鏈上合作伙伴的聯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務。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業務的應用案例。教學要求:熟悉中儲物流、柏亞倉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決方案。
四、總結
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開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課程,是培養實用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的關鍵所在。以智慧物流為物流行業發展趨勢為契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升了學生利用智慧物流創造物流贏利模式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相信對于專業建設和服務社會是十分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歡妮.“柏亞倉”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領物流金融新藍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實踐—以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為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8):59-63.
引言:隨著人們對于數據信息的重視程度增加,信息化技術以及在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中得到了應用。信息化技術技術作為新型的管理技術,在物流管理領域的發展中得到運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是利用高集成化和智能信息技術實現物流管理治理的提升,從而達到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是新時代背景下企業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其實際的運用能夠為物流行業提供更大的經濟利益,并且具備提高服務治理的作用。同樣信息化術在智慧物流領域的應用,能夠實現智慧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降低物流行業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消耗,因此對于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問題以及措施進行研究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1信息化物流管理
在物流信息化管理上,能夠實現企業管理資源的優化,從而實現以最小投資來換取最優的利益。信息化物流管理主要是在物流管理上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實現對物流信息的管理,通過分析物流信息數據中存在的價值,為管理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以此來提高物流管理的經濟效益。同樣信息化技術在物流管理上的運用,能夠作為其管理發展的基礎數據支撐,為相應的管理決策制定提供了技術保障。例如在當前的智慧物流管理中,其智能配送以及問題解決都依賴于大數據技術下的信息化技術,大同樣信息化技術運用到物流管理領域,可以通過相應的數據整合分析,來實現全方位的物流管理,通過降低企業的成本與提高效率進而產生經濟價值,有助于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服務水平和社會滿意度,為我國物流企業獲取更多的效益,從而促進物流企業的發展[1]。
2信息化物流管理問題分析
在當前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其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其一,信息化管理意識淡薄。部分物流管理企業對于管理信息化的不夠重視,導致在物流管理上設備、資金、技術人員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導致智慧物流建設相對落后。其二,物流管理信息化技術落后。在物流管理企業中,由于物流管理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導致信息化物流管理建設有限,無法滿足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以至于物流信息化管理覆蓋有限,不能夠為企業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實際作用發揮提供幫助,導致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2]。
3信息化物流管理發展措施
3.1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意識
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優化措施中,需要加強物流信息化管理意識,通過建立物流信息化管理發展的問題進行綜合交流討論,通過定期開展的信息化管理交流與培訓,來幫助物流企業下的各個部門能夠解決實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問題。同樣物流企業下各個管理部門之間能夠汲取相應的信息化管理優點,有助于總結自身在物流信息化管理上的不足,借助交流溝通和經驗分享,逐步加強企業管理員工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意識,讓企業物流管理人員能夠對物流信息化管理建設有著全新的認識,從而為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提供基礎保障[3]。
3.2重視物流數據的信息化管理
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優化措施中,需要重視物流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物流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需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從而為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礎。同樣重視物流數據的信息化管理,需要結合企業的經營模式和文化以及人力資源,通過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化數據庫,來為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此提高企業的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4]。
一、引言
中國自入世以來,國內流通市場競爭加劇,使得作為生產服務型行業的物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更加突出。近期兩會的政府報告中也相繼提出了“營改增”、“一帶一路”、“淘金內需”、“物流基建”、“農村物流”等物流行業利好政策。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傳統物資流通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改革迫在眉睫。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日趨完善,城鄉經濟不斷融合,城鄉流通體制改革也不斷深化。連鎖經營憑借“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的競爭優勢,有力地推動了“農資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物資流動,成為刺激城鄉經濟增長和提升城鎮居民消費潛力的重要途徑。在信息經濟時代,“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電子商務、O2O等創新模式推動了小城鎮連鎖零售的快速發展,物流在企業運營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了促進小城鎮連鎖零售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現有物流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并借助新一代網絡通信技術,打造面向互聯網、面向未來、面向戰略的城鄉一體化智慧配送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優化物流配送服務。
二、智慧物流模式
在國務院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和快遞網絡建設,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核心思想是打造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以開放數據資源、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運用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則催生了一種全新的城鄉經濟發展模式――智慧城鄉,即依靠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城鄉中的交通、商業、信息、能源等領域以智能化、互聯化、感知化的方式連接起來,形成一體化城鄉系統。在此基礎上,搭建小城鎮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商品集散平臺和物流中心,通過精細動態的科學管理,開展智慧物流示范,啟動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并逐漸形成以城鄉分撥中心、配送中心為樞紐,以連鎖便利店、便民服務網點、宅配服務站點、末端智能自助提貨柜為基礎,以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支撐的城鄉一體化配送網絡。進一步推進農產品進城、農業生產資料下鄉,實現城鄉要素公平交換和城鄉資源優化配置,有效緩解農產品“買難”、“賣難”壓力,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城鎮化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
與傳統配送不同,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借助RFID射頻識別技術、通信技術、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及先進的管理方法,形成了訂貨、提貨、送貨、退貨管理的雙向通信路徑,以及補貨提醒、配送路徑優化等智能管理功能,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柔性靈活、快速響應等優勢。為滿足新環境下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的發展要求,小城鎮零售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三者融合,從而充分發揮連鎖經營的網絡與配送優勢,提高企業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在具體的實施路徑上:首先,鼓勵連鎖超市、便利店和老字號企業擴大直營連鎖規模,培育連鎖便利示范店,發揮連鎖經營的規模經濟優勢。其次,開展農村電商物流試點,推廣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共同配送,并鼓勵大型家電、家居企業提供“一站式到家”、“個性化定制”等O2O物流增值服務,構建智慧城鄉綠色物流體系,形成“互聯網+”形態的便民商業服務新模式,解決運輸分散、信息不對稱、“最后一公里” 等配送問題。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網絡訂購配送模式
近幾年,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為順應“互聯網+”的新趨勢,大力推動現代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發展多層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從而提高小城鎮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逐漸形成了以大型批發市場豐富的產品資源為依托、以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網絡訂購配送模式。
以內蒙古食全食美公司為例,2011年公司建立了自營物流配送中心,并逐步形成了以生鮮副食品、肉食水產品、工業和進口食品、日用百貨為主體的四大配送體系和覆蓋酒店飯店、企業食堂、超市等輻射呼市和周邊旗縣區的的配送網絡。歷時四年的用心經營和管理,2015年9月,推出了由企業自主研發的、面向中小餐飲企業和小飯桌等客戶的生鮮配送電子訂單系統。客戶通過手機或者網絡線上下單,公司迅速接單并送貨上門,方便快捷。且網絡平臺的規模采購優勢和價格公開優勢,有效解決了客戶采購難、采購成本高、食品安全無保證等問題。同時,中小餐飲企業和小飯桌等龐大的客戶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快速占領市場并形成規模經營,從而降低配送成本,獲取規模效益。
電子訂單、線下配送作為一種現代化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省時省力省心。公司引入了更先進的運輸設備,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芯片記錄,實時、快速地匯集和處理包括采購、分揀分包、倉儲、配貨送貨等商品周轉環節的信息,建立了商品的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了從采購到最終配送全程的標準化、智能化、精確化,且企業可充分發揮零庫存優勢進行線上下單、線下配送操作,消除庫存冗余風險,降低庫存成本。這些改進措施從根本上提升了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實現了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化,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推進和城市配送網絡的日益完善,食全食美集團將在原有的生鮮商品電子訂單系統的網絡平臺上,啟動“前店后配”模式、拓展區域配送業務,加快形成跨越呼市市四區和周邊旗縣區的區域生鮮網絡經營配送體系,重點培養便民菜市場和便民連鎖超市的區域配送能力,打造更加智能化、標準化的區域智慧城鄉配送模式,順利實現呼和浩特節點與全國生鮮電商網絡的有效銜接。
四、結束語
“十三五規劃”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物流行業的利好政策,物流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面對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步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傳統物流行業的商業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日趨完善和“互聯網+”思維的日趨成熟,形成了以需求為導向的流通市場和連鎖零售的經營模式,對物流的效率、服務質量和信息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依然存在物流管理不規范,配送模式落后、效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績效的提高。因此,為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升物流服務質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促進城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城鄉一體化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
參考文獻:
[1]邵占鵬.農村電子商務的興起與新型城鎮化的破局[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20-25+122-123.
[2]李堯林.推進“智慧城鄉”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先鋒隊,2015,25:10-11.
[3]盧美麗.基于城鄉物流一體化的連鎖經營配送網絡優化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22:71-78.
[4]何梅芳.城鄉一體化構架下推進連鎖企業物流配送發展研究[J].物流技術,2014,05:59-61.
[5]王曉洋.基于城鄉一體化優化餐飲連鎖企業原料配送物流業務外包[J].物流技術,2014,19:99-101.
[6]朱蘇琴,馬剛.山東推進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N].國際商報,2016-01-07B01.
1.對物聯網概念本質的幾點認識
目前我對物聯網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仍較為困難,但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基本形成。物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自動采集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絡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多項現代信息技術的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是信息技術系統性的創新與革命,是現代物流發展到高級階段不可或缺信息技術
物聯網技術集成將借助于新的傳感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現代物流發展。
2.港口現代物流應廣泛采用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雛形實際早已在港口物流中得到應用,有些港口物流系統采用了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傳感、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已經具備了信息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等先進技術特征;新信息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是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目前物聯網在港口物流領域應用主要為:
(1)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
(2)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基于傳感、RFID、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的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目前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基本實現了機器人隊碼垛,無人搬運車搬運物料,分揀線上開展自動分揀,計算機控制堆垛機自動完成出入庫,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與網絡化系統。
(3)企業的智慧供應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著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與訂單,如何精細化管理、全天候滿足客戶產品部件加工供應需求,使生產企業物品“零”庫存,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支持。
(4)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目前,在港口滾裝船商品汽車、鋼材、水產品、農產品、食品等物流領域,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目前,港口企業積極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隨著物流業一體化的發展使得企業的采購、倉儲、銷售、配送等協作關系日趨復雜,企業間的競爭已不僅是產品性能和質量的競爭,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競爭。利用物聯網信息技術代替實際操作,減少浪費,節約時間和費用,從而實現供應鏈的無縫對接和整合為實現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對公司的倉儲、物流信息等進行一體化管理,以促進數據共享、貨物和資金的周轉率、提高工作效率,實現與現代化物流企業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3.RFID信息采集技術在港口物流中的應用實踐
RFID技術和傳感技術和是物聯網中重要的物流信息采集技術,在現代物流領域應用較廣。采用遠距離RFID射頻識別技術及網絡信息技術對企業物流貨品進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可實現自動記錄貨品出入庫信息、貨物配送、配載出庫、卸貨中轉、貨品盤點信息。物聯網RFID信息采集技術在廣州港新沙公司、新港公司及珠海港達供應鏈有限公司物流企業已成功應用與實踐;主要技術方案及功能如下:
(1)RFID信息采集技術系統組成。RFID信息采集技術系統是集射頻自動識別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網絡技術于一體的集成。
系統硬件主要由固定式閱讀器、平板天線、貨物電子標簽、無線手持式閱讀器、管理服務器組成。固定式閱讀器與天線一起安裝在倉庫出入口處,以獲取物品上電子標簽的信息并通過局域網(或者RS485總線)把所讀取到的電子標簽信息傳送到管理服務器上進行處理,手持式閱讀器用于物品盤點時,讀取物品電子標簽信息,并通過無線方式把電子標簽信息傳送到管理服務器上進行處理。
(2)RFID信息采集技術在港口物流實踐中實現的功能。
①物品入庫貨品入庫前,在其外包裝上粘貼一張柔性電子標簽,并寫入物品信息,物品入庫時通過閱讀器讀取后,通過局域網講這些信息顯示在屏幕上,讓操作人員根據其信息進行存放。
②散貨配送。散貨在收貨稱量完畢后,通過無線手持式閱讀器在管理中心數據庫尋找空閑車輛的信息,為該貨品分配運輸車輛。車輛到達并裝貨后,再通過無線手持式閱讀器輸入車輛信息、貨品信息、到達目的地及時間、貨主名稱等信息,并通過手持式閱讀器的無線功能傳送到中心數據庫中進行確認和保存。
③配載出庫;操作人員根據客戶的出庫計劃制作出貨清單,同時通過車輛的GPS信息找到空閑車輛,分配運送該清單上的貨品,然后在倉庫中找到所需貨品進行出庫作業。
④卸貨中轉;貨品達到目的地(或中轉地)卸車后,采用手持式閱讀器讀取貨品上電子標簽信息。了解產品的情況。
⑤貨品盤點;盤點時,工作人員可采用手持式閱讀器,在倉庫內采集物品上的電子標簽信息,完畢后,把所采集到信息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中心數據庫上進行對比、保存,形成盤點報表。
廣州港新沙公司通過RFID信息采集技術實現跨區域集中式管理、分布式操作和實時監控功能;高效地完成各種業務操作,改進倉儲管理,提高物品出入庫過程中的識別率,確保實物與單據數量保持一致,提高出入庫效率。
4.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發展趨勢
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物流領域中將會廣泛應用,其應用發展趨勢:
①智慧供應鏈與智慧生產融合;隨著RFID技術與傳感器網絡的普及,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而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物流企業。
一、大數據概況
大數據是指種類復雜、量多龐大的數據綜合體系,使用傳統數據方法,無法對此類數據進行抓取、管理及有效處理。大數據自身具備數據處理速度快、種類多、體量大等優勢,且數據分析結果的觀察力、決策力都十分強。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使用大數據的主要目的是,在成本數據進行加工之后,以獲取更多的增值性信息,也就是說,借助分析當前的數據,預測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與走向,建成科學的數據分析模型,輸入數據得出結論,為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發展提供數據參考[1]。
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平臺不完善
傳統模式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平臺功能構建有所缺失,難以滿足多元化發展需求。相關數據信息采集也存在一定難度,在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運行管理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且農產品物流自身還具備周期短、流通環節多等特征,所以,應該按時、定期對數據進行收集處理,由于數據信息種類多樣,且流程較為繁雜,數據類型具有差異性,所以信息采集技術也存在區別。目前,準確使用大數據技術對農產品物流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是當下企業需要重點解決的首要問題。在信息平臺技術、功能不完善的情況下,會導致信息采集數據不完整,從而影響信息平臺實際應用價值[2]。
(二)數據分析能力薄弱
在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中,所收錄的數據信息需要在分析檢索基礎上,才能夠使其價值充分發揮,從而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現階段,國內企業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信息分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企業為緩解工作壓力將信息分析處理工作外包,將會提升企業運行成本,還會影響數據信息真實性、準確性,提高監管難度。
(三)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產品冷鏈物流初步發展研究階段,不僅基礎設施建設老化,相關硬件設備設施不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所必備的冷鏈倉庫建設也有所缺失,冷鏈運輸車輛難以滿足物流運行需求,相關物流運行鏈建設環節相互之間也沒有緊密連接,也沒能對配送中心布置進行科學規劃,路網配送速度有待提升,從根本上制約了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行效率,也對農產品質量產生影響。此外,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數量有限,規模建設也較小,相關設備設施建設難以滿足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行的實際需求,自身具備的應用價值也沒能充分發揮。在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發展中,如果網絡基礎設施滯后,會從根本上影響物流信息水平,在物流運轉狀態中也難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的不對稱會影響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需需求,降低企業運行的經濟效益[4]。
三、基于大數據技術的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
基于大數據技術所構建的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架構,包含流程層、基礎支持層、應用層、用戶層等方面,為農產品物流運行提供保障。對所收集到信息進行及時、安全傳輸,并對所傳輸的數據信息進行遠程分析檢索,應用互聯網科學信息技術,保障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的智能化運作,從而實現對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全過程監管,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免受損耗。
四、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主要應用功能系統
(一)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運輸信息系統
在對農產品裝載方案選擇時,需要根據物流車輛的車組排列形式與車組模式進行安排。在對農產品擺放位置進行決定時,需要充分考慮到農產品貨物的超限等級與物流運輸車輛重心高度,盡可能避免集重裝載現象的發生。如果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使用支架,則應該明確支架的安放位置,確定貨物轉向架的具體高度,以此對貨物的超限等級與車輛重心高度進行合理安排。通常情況下,農作物裝載方案有多種形式,可通過對相關方案的科學技術性能進行對比,最終選擇能夠承載車輛載重能力的方案措施。對農產品冷鏈運輸進行全程監管與可視化管理。農產品在物流流通運轉中對溫度也有需求,所以,需要在車輛中安裝溫度控制裝置,并對車內溫度狀況與農產品質量進行實時檢測處理,盡可能減少農產品損耗。
(二)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配送信息系統
在農作物運輸過程中,應該融入信息技術,并將其優勢充分發揮。對相關信息數據平臺的管理進行合理調配,保證所獲取的物流運行信息真實有效,還需要對運行方案進行優化創新,對物流調度進行合理安排,從根本上實現物流運行的資源共享,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配送小批量、多品種、配送分散,且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統,物流配送信息也沒能實現共享,影響農產品配送效率,增加配送成本。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對農產品進行智慧物流配送,結合實際交通狀況,對配送方案進行合理安排與規劃,從根本上提高消費者的滿意程度。
(三)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倉儲信息系統
對農產品倉儲進行合理管控,能夠提高物流運輸實際應用價值,農產品對物流倉儲規模、存儲環境等有較高要求,因此,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環節中,通過對倉庫內部建設進行優化布置,對倉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對倉儲環境及溫度進行科學檢測,從而實現農產品倉儲管理的智能化建設,采用自動化分揀技術,還能夠提高倉儲管理效率,以此為農產品質量提供保障。
五、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的對策
(一)完善農產品信息庫建設
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中的數據信息真實可靠,需要建立健全農產品信息管理平臺。農產品信息管理平臺需要借助追溯系統的力量,從中掌握與獲取準確的農產品信息記錄。將追溯系統應用到鄉村建設中時,由于農民接受新型技術設備的能力較差,所以需要當地相關工作人員向農民普及與講解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優勢與操作方法,從而完善農產品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同時為種植農產品的農民提供了產品銷售渠道,有利于增長農民的經濟收入。此外,還需要相關政府增加成本資金投入,以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持,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提高農產品數據信息的準確度,從而提升信息平臺的可信度。
(二)擴大追溯系統宣傳覆蓋面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使用與宣傳力度,既要對農產品的生產者進行宣傳,也需要對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進行宣傳。在現代化互聯網科技時代,科學使用信息技術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宣傳力度。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借助新媒體科技力量,能夠拓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的傳播范圍,使農產品消費者正確認識與了解完善追溯系統的重要作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宣傳,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強化人民群眾對追溯系統與數據信息平臺的認知度與信任感,城市居民也可以監督者的身份參與到農產品的質檢工作中,從而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三)健全追溯系統系統結構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自身所具備綜合性較強的特征,其中不僅包含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最后到營銷部分,各環節間緊密相連,從而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穩定性。相關決策者可以設定相應的優惠制度,從而保障各環節之間的友好互通,但都應該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進行。也正是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自身具備復雜性,才需要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上,對其進行優化建設,增強各部門之間溝通協作能力,從而保證農產品數據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能夠促進農業發展,使更多的農業生產者與城市居民消費者了解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優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時期,雖然國內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針對平臺建設物流配送技術中存在的不足,要進一步改良與完善,科學應用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以與大數據技術,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聯合物流配送平臺。實現物流運轉無縫對接,從而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效率,盡可能降低與規避農產品配送風險可能性的發生,給消費者提供滿意的服務需求,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713.365.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in the size of B2C E-business, logistics bottleneck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cloud-based E-business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model through which integrat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IT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s, consolidate the logistics services demand and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apabilities,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cloud logistic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will facilitate solving our B2C E-business logistics distribution problems and promote E-business economy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 B2C; E-business; cloud logistics;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近年來,B2C電子商務發展呈現突飛猛進之勢。據艾瑞咨詢的2013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數據,2013年中國B2C交易規模達6 500億元,比 2012年增長了5.5個百分點。B2C市場將繼續成為網絡購物行業的主要推動力。2013年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到7.8%,促使傳統企業產生更迫切的觸電需求,在自建平臺行不通的情況下,未來將有更多的傳統企業入駐到開放的B2C平臺。但必須認識到,物流配送環節依然是B2C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針對B2C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服務缺乏統一的管理體系,各物流企業各自為政、缺乏服務的合作意識,物流公司和B2C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信息平臺搭建存在信息傳遞不順暢和信息失靈的問題。商品配送周轉次數多,物流環節冗余,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和大量的盲點存在,在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今天,已無法滿足高速、低成本的物流配送服務要求。
隨著電子商務物流市場上物流服務越來越多,物流需求量越來越大,如何快捷、低代價地建立B2C電子商務供需雙方的聯系已經成為現代物流配送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云物流”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即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平臺的支持下,結合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把分散的、由不同物流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多項物流服務,通過一種新的服務理念和服務平臺進行整合,形成新的集群化的物流服務,以創造新的客戶價值和客戶體驗。
1 云物流的概念
2010年9月,我國《物流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智慧物流將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九大產業之一,而智慧云物流系統建設將依托強大的信息技術,其中主要包括二維碼技術、BDS與GIS技術、物聯網與RFID技術、云計算與云服務技術等[1]。隨著物流配送服務在電子商務活動中日益重要,B2C電子商務平臺紛紛深入對物流配送端的控制與管理,如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這也預示著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正在進行物流平臺的整合,也正在步入“云物流”的新時代。
“云物流”也被稱為“云快遞”,是星辰急便董事長陳平先生首先提出來。“云物流”是基于云計算應用模式的物流平臺服務。它在現代物流管理模式中引入“云計算”的理念,依靠大規模的云計算處理能力、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精確的環節控制、靈活的業務覆蓋能力、智能的決策支持和深入的信息共享,建立“云計算”服務平臺,完成物流配送行業的各個環節活動。這種模式是一種介于自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之間的探索性模式,以自營的方式進行管理,同時提供一個公共的信息集成平臺,讓商家和各電子商務企業能加盟入該平臺以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
2 基于云物流的物流配送模式框架
面對B2C商務訂單碎片化,快遞行業數量多、規模小的供需矛盾,一直從事電子商務行業的阿里巴巴開始涉足物流配送行業,入股民營快遞星辰急便,雙方開始在電子商務配送服務方面進行合作。這種模式被概括為“云物流”模式,星辰急便作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配送服務平臺,連接電子商務的買家、賣家和服務商,使三方能夠安全、高效、低成本地進行交易。
基于云計算的物流服務平臺,應用于B2C電子商務配送體系可規劃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管理平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針對的是客戶服務層,擁有強大的信息獲取能力;物流管理平臺針對的是用戶作業層,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物流及其相關企業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以拓展出更大范圍的業務領域,如圖1所示。云物流信息平臺將需求端的客戶訂單信息匯總起來,并對訂單信息進行整合,在供給一端物流管理平臺將小物流公司的分散運送能力整合起來,中小快遞公司通過訪問云物流管理平臺獲得客戶,并通過這個平臺取貨、送貨。
“云物流”主要是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物流配送需求,由B2C電子商務企業、物流承運商/加盟商和客戶共同參與構建,使信息能夠通過物流信息平臺快速準確地傳遞到相關企業和消費者。其模式主要包括:①整合:通過“云物流”管理模式,建立“云物流”信息平臺,整合B2C電子商務交易海量的訂單信息,集成物流資源,建立規模效應;②標準:通過對“云物流”信息平臺建立物流管理統一標準,保證物流配送流程透明化、標準化。該平臺也會制約著B2C電子商務企業物流服務的服務標準和管理制度,使其配送中心、物流承運商(快遞公司)、分撥點和加盟商的所有操作更加規范有效,不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且還能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3 基于云物流的物流配送模式應用現狀
基于云物流的物流配送模式是一種智能化、網絡化的物流運作模式,其核心是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和快速響應、供應鏈管理等先進管理思想的結合。云物流模式滿足了電子商務時代顧客個性化、多樣化的物流服務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各類物流信息、裝備、人員與服務的協同運作。
目前我國云物流配送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整體規劃、制度設計與信息協同,因此各種類型的云物流配送平臺并存,按其運作流程與結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3.1 B2C電子商務網站平臺云物流配送模式
目前,國內大型的B2C電子商務購物平臺網站是云物流配送模式的推動者和使用者,同時也是云物流配送模式的核心。如淘寶天貓、京東商城等網站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和客戶需求,同時具備在技術上和信息技術方面的要求,為了解決物流配送的瓶頸問題,獲得更多的用戶群體,都在積極籌建云物流配送平臺。
3.2 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云物流配送模式
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目前的業務核心是物流配送服務,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云物流配送模式來增強與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溝通,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實現資源同享和共同配送。目前,國內的申通、圓通以及中國郵政等快遞企業都嘗試搭建基于云物流的物流配送平臺,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配送服務的需求。
3.3 供應鏈核心企業云物流模式
在汽車、家電、化工等行業,品牌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供應鏈物流管理又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海爾集團通過建立海爾網上商城、海爾物流配送企業,逐漸向海爾云制造、云物流方向發展。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云物流平臺將會強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集成和資源共享,實現供應、生產、采購、銷售的一體化的云物流管理模式。
4 云物流配送存在的問題
目前,基于云物流的B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模式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基于云物流的物流模式及相關服務還處于不斷變革過程中,因此對于如何發展云物流模式還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4.1 物流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競爭態勢
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目前總體來說規模較小、布局分散,并且信息化程度較低,管理水平不高,其自身的發展狀況制約云物流配送模式的實現和發展。
而物流企業之間存在不正當的競爭,這種不正當的競爭危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隨著物流設施與設備的不斷完善和物流技術的快速發展,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進行物流功能的重組、物流流程的整合和物流環節的協調,來提高物流體系的運作效率。
4.2 云物流產業的基礎平臺薄弱
由于云計算與云服務產業在我國是新興產業,基礎建設條件較差,公共云與基礎云平臺建設滯后。云物流平臺集成性不強,存在大量運營管理與服務問題。法律法規缺失,客戶商業數據保護與系統安全問題較嚴重。
4.3 物流網絡建設滯后
由于在物流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初期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缺乏協同建設,所以造成物流網絡的不完善,與物流發達國家相比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過高,高出發達國家一倍多,商品的周轉速過慢,物流的庫存費用過高。物流的總體水平明顯偏低,達不到云物流模式的要求。
4.4 云物流平臺企業利潤分配和責任劃分還不明確
云物流的配送模式是一個整合與共同配送的模式,其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參與企業通過參與項目提成獲取,如何在提成比例情況下保證各個物流企業的利潤分配,目前還沒有很好的現實案例。
與此同時,在協同配送的模式下,如果交易平臺中發生問題,如何來界定責任企業和進行責任劃分,目前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支持。
5 云物流的發展前景
云物流是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物流方案,基于云物流的B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業務作為整合倉儲業、運輸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復合型的服務行業,涉及領域廣,作為解決電子商務活動中的物流瓶頸問題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把物聯網運用于物流領域,全面提高貨物倉儲、運輸、配送水平,實現物流業的高效、快捷、集約、透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永貴. 電子商務時代云物流技術探討[J]. 商業時代,2012(8):45-46.
[2] 王琦峰,呂紅波,江瑜. 云物流體系結構與應用模式研究[J]. 電信科學,2012(3):126-131.
[3] 張明,張秀芬. 基于“云倉儲”和“云物流”的電子商務大物流模式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1(17):36.
青龍系統從2012年研發版本1.0,到目前的6.0的演進過程中,我們也逐步認識到,以大數據處理為核心是構建智慧物流的關鍵。
“大數據”的經典定義是可以歸納為4個V: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從青龍系統看,每天處理億級數據,具有海量信息的數據規模;支持快速的數據流轉,實現了物流各個節點實時數據監控優化;系統處理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含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數據具有極大的價值,推動系統成本和效率優化1%,可以節約上億成本,具有了顯著的大數據特征。
我們在實戰中認識到,把大數據轉化為智慧系統,需要具備兩個基礎:首先是業務數據化,并且具有數據質量保障。京東物流在青龍系統的支撐下,實現了所有物流操作的線上化,也就是數據化,并且,對每個操作環節都是可以進行實時分析,這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如果業務都是線下操作,或者系統無法準確及時收集數據,那么,即時數據量夠大,缺乏關鍵數據和數據不準確,也會給大數據處理帶來很大的困難。
第二基礎就是大數據處理技術,包括收集,傳輸,存儲,計算,展示等一系列技術。青龍系統在數據處理技術上也踩過很多坑,最早我們用數據庫生產庫做一些數據的分析,發現很快性能就不行了,因為數據分析SQL一執行,生產庫性能急劇下降,然后開始利用讀庫,并結合MQ,也就是操作數據庫的時候,會發出一個MQ,數據分析處理系統接收MQ重新解析,但是,也不能很好解決問題。后面,我們總結發現一點,作為傳統的技術人員,我們是試圖用OLTP的方法來解決OLAP的問題,這在方向上就存在問題。
分清應用場景
當你做一個大數據應用,首先要分清你自己的應用場景。至少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實時性的維度,你做大數據分析是秒級的還是離線的,也就是24小時以后拿到也沒問題。另一個是一致性維度,你對一致性到底是什么樣的要求,要求是百分之百一致的,另外很多場景不要求一致,很多的消息推送不要求一致。
從這兩個維度來看可以劃分四個場景,強實時性強一致性、強實時性弱一致性、弱實時性強一致性、弱實時性弱一致性。到底你的應用落在什么樣的場景,你要分清楚。如果問你的運營團隊和業務團隊,他肯定說要百分之百一致,肯定要實時,不僅是分鐘量級的,最好是秒級的,甚至比秒級還小,完全一樣的。你可以告訴他,要實現這個沒問題,但你要實現這個對應的代價非常大,你用代r換取價值是不是足夠。
另外還有一個維度,就是數據量。你的數據到底是什么樣的量級,GB、TB,甚至是PB。從現在新系統發展來看,架構支撐業務兩年發展已經足夠了,要對兩年內數據量有一個預估。這幾個維度確定以后,現在從ETL數據抽取到數據傳輸、數據存儲,以及數據計算,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了,你可以選擇合適的技術。
大數據平臺技術棧很多,有些公司可能不會自己開發,但它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從技術上提供基礎數據質量保障。如果數據質量得不到保障的,后面所進行的分析就是不靠譜的,數據質量就很差。另外如果你對一致性要求很高,它可能10%的信息都丟失了,如果你對實時性要求很高,它可能延遲好幾個小時,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分析應用不可能做好。在可靠的數據源和處理技術基礎上,就可以逐步構建智慧物流系統。
四個步驟
第一步主要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準確及時還原業務。也就是我們可以及時準確采集業務運行的數據,并分不同層次需求展示出來。
對于物流系統來講也是一樣,圖形化展示,一圖勝千言。在時間維度,實時展示各個節點的生產量,相鄰節點的差異,可以很好把控業務。我們還發現,移動端的開發,對業務非常有幫助。對于物流來講,是商品流,實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結合,因此,地理維度展示也非常有幫助。青龍系統做到了車輛,配送員實時展示,例如在京東APP上就可以查看訂單的實時軌跡。
第二步就是通過大數據提升業務。這塊對于離線數據,大家都比較熟悉,包括業務日報,周報,月報等,這都是業務管理的基礎,如果不能做到及時準確,數字化運營是無法進行的,更不用說智慧化了。對于物流這種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們利用實時數據,進行業界排行,對現場也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在對業務能夠進行實時監控和準確評估后,就可以進行第三步,也就是利用大數據對業務進行預測。預測一直是大數據應用的核心,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對于物流行業,如果能夠提前進行業務量預測,那么,對于資源調度等非常有意義,不僅能夠實現更好的時效,而且能夠避免浪費。舉一個青龍系統的例子,就是單量預測,根據用戶下單量、倉儲生產能力、路由情況等,可以進行建模預測。
最后一步就是依托大數據進行智能決策。做到了這一步,才可以稱作智慧物流。目前,做決策最好的方式依然是人機結合,能夠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技術,為人工提供輔助決策,讓人工的決策更加合理。
因為京東業務每年增長也非常快,就遇到如何增加配送站的問題。在以前沒有系統輔助決策,就只能拍腦袋,但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發現拍腦袋代價會很大。于是,我們就想用大數據的方法來解決一下如何建配送站的問題。
構建配送站
首先,建站依賴于什么?大家看過《大數據時代》就知道,利用大數據進行預測,非常重要的是找到它的關聯物,建站最直觀的是跟訂單相關的,我們也從訂單開始著手來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從訂單分布數據,加上我們的客戶分布數據進行分析,通過訂單聚合等技術手段,找到訂單很密的點,這個過程有很多的模型可以供參考。然后,加入更多的數據,包括位置信息、當地租金成本、管理成本、從分撥中心到傳站的距離等,我們就能輸出一個模型分布,根據不同的維度,將建站預測展示給用戶,輔助業務管理人員進行決策。并且,可以根據業務人員的使用情況,輸入更多的業務知識,形成業務閉環,讓系統更加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