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6:22: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資源節約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引言】: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世界人口隨著經濟增長,數量驟然上升,自熱資源與人類供需要求日漸突出。在我國的眾多城市之中,大部分處于缺水狀態,比例為六成以上,處于嚴重缺水的城市數十個。國內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是水資源主體的有限性,另外就是現有資源因為工業、石油等企業污染,導致水資源大幅浪費。我國政府部門深刻意識到該情況,開始進行提倡節能減排,同時加大污水治理腳步。通過近些年治理污水措施的與政府部門支持,污水排放量已經得到明顯控制。城鎮化發展是未來發展趨勢,城市水資源需求量將會隨之增長,因此,實現廢水的合理利用,不僅有利于環保事業,而且能夠實現水資源節約。
1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發展面臨的問題
1.1污水處理技術滯后
污水處理關系到城市或鄉村發展,是城鄉發展是否順利的重要影響之一。長時間以來,國內在治理污水方面主要借鑒了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應用相關技術,對國內污水處理。應用先進技術的同時,注重吸收有利經驗,促進城市發展。不過,就實際而言,我國污水處理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技術水平處于滯后狀態,并且水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各企業能源消耗,還有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綜合來看,都成為國內污水處理循環系統中的顯著特點。
1.2經濟支持后勁不足
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污水處理系統是復雜系統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對于水污染防治與完善循環系統有關鍵性作用。污水處理系統的完善切忌一蹴而就,也非欲速可達,需要政府與相關企業投入一定資金,對城鄉污染進行控制,因此,城鄉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中經濟支持占據重要位置。
目前,我國的好經濟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國家水污染建設資金相對短缺,造成資金供應鏈存在缺陷。這主要是基于我國現狀決定的,由于水資源分布狀況不同,西方模式并不完全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與居民分布,依靠大規模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來改善水環境。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其高昂的運行維護管理費用也是城市污水處理率低,水體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用于污水處理企業各占三分之一比例,實際運轉率較低,使得我國污水的實際處理效率要遠低于預期。
雖然近幾年國家對污水處理投資有所增加,但與國外相比還差距甚遠,遠
不能滿足需要。所以我國應通過宏觀調控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投入。
1.3管理不到位
我國污水處理傳統技術應用較為復雜,國內崗位人員的專業技術與管理水平與實際不太相符,導致污水廠雖然已經新建,卻無法正常運轉,阻礙了城市污水廠的運行。結合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制定一系列政策,輔助污水處理工作的進行,整體來說,我國的污水處理事業就是城市與鄉鎮治理腳步同步。這就使得污水處理技術具備高校、節能與經濟的特性。基于此,研究和開發對傳統工藝的改造和替代的新工藝,發展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效果好且高效率低能耗的污水處理技術,是我國當前污水治理領域的一項主要任務。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走簡易、高效率、低能耗的技術路線以適合我國的國情。
2、 污水處理技術簡析
2.1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具備生物膜法與活性污泥法技術二者特征,優勢顯著。該技術的應用需要建造生物接觸氧化池,在池內進行一定填料的填充。經過充氧工序的污水控制在一定流速范圍內對填料進行浸沒,就會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污水和生物膜表面經過充分接觸,加之生物膜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致使污水中的雜質清除,使得污水能夠凈化。因為水池中的溫度等客觀條件相對良好,是微生物棲息的好地方,所以,生物膜的生物相對較多,食物鏈長,微生物具有較高濃度,不會產生污泥膨脹情況,池內的污泥較少,而且有利于沉淀。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功能繁多,不僅具備凈化功能,對于有機物的去除,也有一定作用,若是認為進行合理控制,可以起到脫氧與除磷的作用。生物接觸氧化技術重點位置為填料,我國傳統采用的塑料管為蜂窩狀,且比較容易堵塞,目前該技術應用的填料,可以避免塑料管堵塞,受益面積擴大,處理結果更容易達到標準。
2.2厭氧生物濾池。厭氧生物濾池是一種內部裝有填料作為微生物載體的厭氧生物膜法處理裝置。厭氧微生物附著載體的表面生長,當污水自下而上升式通過載體所構成的固定床層時,在厭氧微生物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機物得以厭氧分解,并產生沼氣。厭氧生物濾池有多種變型,填料的發展迅速,其工藝流程為:進水沉淀池厭氧消化池厭氧生物濾池拔風管氧化溝進氣出水井排水。污水經沉淀池預處理后進入厭氧消化池進行水解和酸化,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處理創造條件。
2.3土壤滲濾技術。土壤滲濾技術是應社會形勢發展而來的,在我國受到了極大重視。我國政府部門在特定期間,指出我國北方地區運用土壤滲濾技術是值得推廣的,而且出水可以作為再生水使用,解決人們用水的燃眉之急。
2.4微生物竹炭水處理技術。微生物改性竹炭符合水技術的是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經過一段時間鉆研提出的。該技術的關鍵在于高效微生物菌群、高分子生物填料以及生物改性竹炭。高效微生物菌群設備研制而成的高效微生物菌劑,有諸多特點,例如針對性、快速性、高效性以及靈活性。高分子填料生物帶的表面積較大,掛膜的速度較快,表面呈現的為正極性;斷面上從外到內能夠生成好氧、厭氧以及兼性厭氧的不同反應區,能夠將污染的多種物質進行清除。生物改性竹炭能夠延長微生物與水中污染物表面接觸的時間,是多種微生物群居的最佳場所,進而生物量與生物等方面就得到增強,污水處理系統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2.5沼氣池技術。生活污水除了可以運用以上幾種方式之外,還可以應用沼氣池發酵技術,根據“多級自流,逐級降解”的原則,根據實際需求創建新的過濾裝置。主要是由厭氧發酵、污水回流、填料以及兼性消化過濾等不同工藝共同構成。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污水處理,很多有機物經過厭氧發酵之后會形成沼氣,發酵之后的污水就會進入濾化池。部分未被分解的有機物也可以得到進一步降解。經過沉淀之后的部分有機質和活性污泥回流到厭氧發酵池內提高厭氧發酵的效果,將達到凈化處理的目的。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屬于污水分散的小型裝置,企業的成本投入相對較少,但是效果顯著,實際運行不需要其它輔助資源,易操作。現在此技術應用相對成熟的地區為東海與漣水等。
2.6跌水充氧生物接觸氧化技術。跌水充氧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原理是,生活污水首先進入厭氧沼氣池,一方面,經過厭氧發酵,將復雜有機物轉化成低分子揮發性脂肪酸,進而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利用反硝化菌和原水中的碳源進行反硝化;經過厭氧處理后的污水用泵提升進入多級跌水充氧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分多格串行,內裝組合填料,其充氧采用跌水充氧方式,借助生長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去除有機物;經過跌水池的污水一部分回流入厭氧池,另一部分進入水耕蔬菜型人工濕地,進一步去除氮磷等物質。
2.7硅藻精土處理技術
該技術的實施主要應用的為物力選礦法,硅藻精土的含量要高于92%,經過添加處理劑,就可以改性職稱處理不同水質的硅藻涂水處理劑。經過此技術生產的水處理劑吸附性能更強,更加利于實際工作,可以把污水中的有機物或者是無機物進行吸附之后,進行絮凝沉降的工序,形成餅狀,這樣居民就可以獲取能夠循環使用的清水,而且餅狀沉渣能夠徹底分離。該技術處理技術投入成本相對較小,占用面積小,應用設備簡單,電能消耗與成本都能夠降低,水之中雜物的清除率高,不但具有傳統工藝的綜合優點,而且克服了傳統污水處理工藝的不足,還具有沉渣可徹底分離并回收利用的特點。
3、城市污水處理節水對策
我國污水處理技術發展較為緩慢,與我國經濟發展有巨大關系。國外廢水治理與水資源再利用要優于我國,我國由于限制因素多,具體情況不同,使得廢水治理進程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發展逐漸呈現迅猛增長趨勢,目前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不過因為社會形勢瞬息萬變,需要把握時機。
3.1政府法律法規完善
我國針對水污染與水資源浪費情況制定了《循環經濟促進法》,以便能夠指導企業污水處理,從長遠眼光來看,對于中水的浪費情況以及污泥的亂倒情況有重要作用。中水經過處理之后可以供家庭所用,解決居民的用水問題。法律法規的完善能夠增強居民節水意識,與政府部門齊心協力。
3.2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中水建設不僅屬于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范疇,也屬于民生工程,可以算為單獨供水系統。根據市政事業發展模式,政府投資同時,要鼓勵社會資本的踴躍參與,使得企業投資管理更加合理,進一步環節資金緊張問題。加快工程建設腳步,實現中水再次利用,提升經濟與社會雙效益。比如鼓勵更多的企業社會資本進入污水處理廠尾水提標處理和中水會用項目,以出售中水獲得的收益來支撐污水廠提標改造事宜,一方面完成了國家減排的目標,另一方面,大量中水的供給也可以大大降低目前城市供水的壓力,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典范。
3.3合理規劃,引用先進技術
從政府層面,可以設立污水資源化率的的專項基金,組織技術攻關,獎勵污水處理的科技應用成果。從企業層面,要瞄準污水處理先進技術的發展趨勢,大膽創新升級,提高資源化率。要大力節能降耗,降低運營成本。筆者所在的公司在長沙某大型屠宰工廠廢水處理中就應用“氣浮+UASB+CASS+BAF”綜合工藝,配合完善的控制程序,可以將1500-2000m3/d濃度很高的屠宰廢水處理到生活雜用水標準,處理后的中水應用于企業的日常運輸車輛沖洗和路面清洗及廠區綠化,每天回用水量在500-800m3/d,大大節約了新鮮水的使用,也使企業獲得了污水處理外的額外收益。實際上在目前的社會活動中,很多地方是可以使用中水的,比如大型樓盤的綠化和景觀用水、大型工礦企業的冷卻和循環水、城市內河的景觀補水,都可以使用相應標準的中水,但是目前在污水處理和深度處理方面,經常使用的技術普遍成本較高,運營費用也高,比如常用的膜技術、高級過濾技術等,在污水深度處理新技術研發和引進方面還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投入,沒有更廉價的中水處理技術,也就制約了節水項目的推廣。
結語
污水處理費要按照排出污水的水量和水質的實際狀況,實行綜合指標計費法
進行收費,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規模及處理工藝的選擇是依據污水排放系統的水量
與水質而確定的,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成本的組成不僅與各工廠企業排出污水的
水量有關,而且與各工廠、企業排出污水的水質有更直接的影響。污水處理不僅關系到企業生產發展,而且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從宏觀上來說,對于國家經濟發展也有一定影響。因此,作為環保行業的領頭羊,各生產企業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技術手段等方面對污水進行處理,實現水資源的循環使用,繼而節約水資源。
【參考文獻】:
[1]李輝,王增長.人工濕地處理廢水的應用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16(23):166~167
[2]廣東省環境保護局,深圳市環境保護局.城鎮污水處理技術與實例.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3]Tayloretal.AMechanismofPhosphateAdsorptiononSoilandAnionExchangeResinSurfaces.SoilSci1Soc1An[J],2010,42:434
[4]楊桂芳等.慢速滲透土地處理系統生存效應研究.國家環境保護局編,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資源化技術,科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O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劇與城市化建設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對于能源建設及利用提出的要求日趨嚴格與具體。特別是對于金屬礦山礦產資源而言,勘察開發過程當中如何實現礦產資源的有效節約與綜合利用已成為現階段相關工作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試從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及完善措施這兩個方面入手,針對以上問題做詳細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引起各方工作人員的特別關注與重視。
一、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存在問題分析
對于我國而言,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有關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盡管已取得有一定的成就,然而相關的問題仍然表現比較突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現階段有關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執行過程當中有關共伴生礦礦產資源、低品位礦產資源以及尾礦開發利用效率始終比較低下,特別是金屬礦山礦產資源在勘探開發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尾礦及存量較大、產生量較大,由此而帶給環境的負荷是極為嚴重的。具體而言,有關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存在問題的分析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首先,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相關企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比較突出: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我國范圍內中小規模金屬礦山數量占據著各類型礦山總數的90%比例以上。歷史客觀條件作用之下的礦業企業準入標準較低,這使得大量并不具備勘察開發資質的企業涌入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過程當中。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受到金屬礦山礦產資源勘探開發企業規模較低極易工藝技術較為落后的因素影響,這部分礦產資源浪費問題始終比較嚴重,無法實現有效利用。
(二)其次,我國現階段有關鼓勵利用共伴生礦床、低品位礦床和尾礦等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礦業廢料的政策標準無法落實到實處。這導致從事金屬礦山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作業的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積極性始終比較低,這導致礦業企業對共伴生礦床、低品位礦床和尾礦開發利用的研究不夠,對與之相對應科研攻關的重視力度始終較低,無法為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與保障。
二、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完善措施分析
(一)加強對共伴生礦資源以及低品位、低利用率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力度:金屬礦山應當進一步強化對相關礦產資源的綜合勘察與評價整合工作,其目的在于確定金屬礦山有效勘探勘察范圍之內各種礦種的主要類型以及各種共伴生礦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環境條件,從而確保金屬礦山內部各種礦產資源均能夠得到高效的開發與利用。與此同時,金屬礦山還應當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設計與實踐生產過程當中針對共伴生礦資源開采與利用問題予以重點關注。在此基礎之上,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還應當加強對低品位及低利用率礦產資源選冶技術及新型工藝材料的研發與引進工作,確保整個金屬礦山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均衡性發展。
(二)加強對金屬礦山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金屬礦山礦產資源在開采與利用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廢石與尾礦這兩個類型。從實現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目的的角度上來說,針對這部分固體廢棄物物質中有利用價值組分的有效回收與利用,兼顧對廢棄物排放的無害化與減量化發展,在實現金屬礦山開采利用綜合效益的過程中所占據的地位是極其關鍵的。具體而言,應當重點關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加強對金屬礦山礦業廢石的綜合利用: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針對金屬礦山礦產資源開發過程當中所產生礦業廢石直接向地下采空區區域或是露天采坑區區域進行排放是最為直接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針對礦業廢石的這種處理方式不單單能夠緩解現階段普遍存在的土地資源匱乏問題,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因金屬礦山開采作業而給相關人員帶來的嚴重安全隱患。在此基礎之上,相關部分還應當鼓勵金屬礦山礦產資源開發方利用這部分既有礦業廢石進行露天開采礦坑的填充作業,或是將其應用于筑路、建材等相關領域。
2.加強對金屬礦山尾礦的綜合利用:在針對金屬礦山尾礦進行綜合利用的過程當中,可重點關注的應用領域主要涉及到如下幾個方面:①.一方面,金屬礦山尾礦資源能夠應用于金屬礦山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采空區的填充作業: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充填料制備技術、開發技術、輸送技術以及各類型填充回采技術的研究與實踐應用不斷發展與成熟,尾礦回填已成為現階段金屬礦山礦產資源開發過程當中最具應用潛力的開采方法之一。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尾礦回填技術的應用不僅僅能夠妥善處理金屬礦山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尾礦排放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因金屬礦山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工作給周邊環境以及社會大眾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壓力及影響問題;②.另一方面,金屬礦山尾礦資源能夠通過對有利用價值組分的二次提取實現綜合利用:從相關統計資料數據的角度上來看,各類型金屬礦山礦產資源尾礦中所含有利用價值組分品位甚至明顯高于該礦種在一般狀態下的邊界品位(例如鐵礦資源尾礦中所含有利用價值組分達到了0.5%~12.0%;鉛礦資源尾礦中所含有利用價值組分達到了0.1%~2.0%;銅礦資源尾礦中所含有利用價值組分達到了0.17%~0.30%;鋅礦資源尾礦中所含有利用價值組分達到了0.1%~0.4%)。從以上分析當中不難看出:只要具備適當的技術手段以及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提供支持,以上諸多類型金屬礦山礦產資源中的尾礦均能夠得到相當的開發與綜合利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對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存在的問題的想象分析與研究,在此基礎之上針對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的完善措施予以了系統探究及說明,為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發展指明方向,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立新.武征.周立波等.四川梭羅溝礦產資源開發對區域景觀格局的影響. [J].生態經濟.2010.(11).101-103.120.
[2] 陜亮.徐培根.王史堂等.我國新一輪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熱點問題研究. [J].資源與產業.2011.13.(06).74-78.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生態技術。大力推行技術生態化。
1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基本內涵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正日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一般認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就是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資源節約型社會中的“節約”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節約”的這兩重含義是內在統一的,必須統籌兼顧,不能片面理解。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內涵豐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重點改造生產領域高能耗、低效率、環境污染現狀,及消費領域中的過度消費、奢侈消費。其二,目的是緩解我國經濟建設中,能源需求增長與自然資源短缺,及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兩方面矛盾。其三,核心在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具體指合理利用稀缺資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種廢棄物。可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緩解我國當前資源約束,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有利于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小康社會并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不僅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具有長遠意義。
2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大力推行技術生態化
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緩解環境壓力和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們從多方面努力,其中技術生態化是一條重要途徑。技術生態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表明,技術生態化可以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等各領域有效地提高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社會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投人最小、收益最大,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2.1 技術生態化的內涵與特征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技術生態化的概念,對其理解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學者認為,技術生態化是技術同生態學的接近、融合,是生態學向技術的滲透過程。他認為技術生態化具有層次性,即生態學對技術的滲透融合不僅包括在工藝流程或生產線的設計和管理方面應體現出生態學原理,還包括宏觀的技術政策,技術發展戰略的確立過程中也應融合有生態學思想。有學者認為,技術生態化就是生態技術的實現過程,是按生態學原理和方法設計和使用技術,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全面引入生態思想,以可更新資源為主要能源和材料,力求做到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生態負效應應最小化。
技術生態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技術生態化要求用生態技術代替傳統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將污染盡可能地在生產企業內進行處理,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排放。
第二,技術生態化應力求通過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來降低消耗,通過運行過程的生態化循環控制來避免或減少污染,通過資源的科學化配置和開發來獲得最大整體效益。
第三,技術生態化是實現技術系統整體功能的生態化。技術系統是由技術主體,技術客體和技術中介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技術生態化不是單純的哪一個要素的生態化,而是在技術發明和應用時都應體現生態學思想,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同時要考慮生態影響:在技術實踐過程中技術中介以及對技術客體的操作(包括工藝流程或生產線的設計和管理等)要應用生態學規律,實現對資源的合理應用及最小的生態負效應。所以保證系統各要素的生態化轉向是實現技術系統整體功能生態化的必要條件。
第四,技術生態化具有層次性。有人認為技術生態化層次性包括宏觀層次的國家技術體系生態化、中觀層次的區域技術系統生態化和微觀層次的企業技術生態化。因此,其層次性決定了技術生態化是在國家宏觀科技發展政策上的生態化取向;在中觀層次上科技發展結合區域特點制定具體的生態化發展方略:從而保證微觀層次的具體的生產部門或企業在加工工藝。生產設計及管理諸方面的生態效益。另外,技術系統不是孤立和封閉的,需要與環境(包括人、自然生態、社會)進行信息、能量的交換,他們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構成更高一級的系統。因此,在注重技術生態化對自然和社會積極作用的同時,不能忽略社會倫理道德和政策法律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2.2 技術生態化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支撐
建設節約型社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探索和全社會的多方努力。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生態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為技術生態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將為逐步解決建設節約型社會所面臨的各項重大問題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通過技術生態化實現物質和能源減量化。技術生態化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如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減少對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賴:通過大力發展新材料技術,加強新型原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減少對木材,以及各種金屬礦物的依賴:通過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技術,在生產中優化工藝流程,減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費,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生產中實現物質能源減量化,合理利用資源,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從而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
第二,通過技術生態化實現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生態化有利于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生態負效應最小,實現廢棄物無公害化或少公害化。在孤立的或非循環的生產中,會產生大量本具有再利用價值的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這不僅產生環境污
染而且造成資源浪費。循環經濟改變原有“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過程,從而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轉化,可以充分利用廢棄物中蘊含的巨大財富,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生態化。因此,通過技術生態化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具有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雙重功效。
第三,通過技術生態化實現社會消費的節約化。生產和消費之間具有互動關系,生產的發展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的增長又推動生產水平的提高。一種消費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依賴于一定的技術基礎。隨著技術生態化的不斷發展,生產中將逐步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環境污染最小化,生態技術在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將為社會成員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這些生態產品在功能上能夠滿足由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理念的普及和不斷深化而在社會成員中形成的節約消費需求,而且將成為社會的主流消費,從而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3 我國大力推行技術生態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現實途徑
根據我國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選擇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資源組合方式,即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于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實現技術生態化是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大力推行技術生態化對于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大力推行技術生態化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要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意識。社會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無形而且巨大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行技術生態化,同樣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因此,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將有助于促進實現技術生態化。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時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綜合反映,是伴隨著時代文明前進和發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在社會已進人生態文明的今天,當人類不得不合理地解決困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等難題時,必須深刻地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人與環境的關系,由此便產生了生態意識這一重新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理念,并賦予它以深刻的時展的內涵。生態意識的確立和生態科學知識的日益推廣普及,有助于人類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應通過信息媒體、社會活動、學校教育等手段加強生態倫理道德宣傳,提高社會成員的節約意識,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社會風尚和評價機制: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公眾責任:改變傳統觀念中對自然資源肆意開發利用、盲目追求經濟價值、無視生態污染的價值觀:使生態倫理成為社會成員的基本倫理標準;使企業的管理者和生產者注重生態影響,讓實現技術生態化成為自覺行為: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和監督者。總之,如果全民動員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必將對企業技術生態化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二,大力推廣生態技術。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要通過技術生態化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級產品出口加以控制,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技術生態化要求大力發展生態技術,主要是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利用技術,污染防治技術等技術體系的發展。清潔生產技術保證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源量最少,產生的廢棄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廢棄物利用技術保證在生產流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處理成為下一個生產過程、下一個生產部門或行業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術則保證對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暫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證對環境危害的最小化。
要制定和實施發展生態技術的科技政策,加大對生態技術研發所需人、財、物的投入力度,明確技術生態化方向。
第三,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生態化。技術創新要想繼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必須將社會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一起納入到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體系中去,樹立生態化的技術創新觀念。在生態化觀念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強調以較少資源投入和較低成本創造較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它將集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于一身。技術創新生態化要求技術創新的目標由傳統的單一追求市場價值轉向追求包括經濟持續增長、自然生態平衡、社會和諧有序在內的綜合效益。技術創新生態化是技術系統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既是實現技術生態化的基礎,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內容之一。
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是技術創新生態化的重要源泉,生態學、化學、動力學、能源科學等研究成果對技術創新生態化具有指導和促進作用,甚至可直接轉化為生態技術或環保技術。另外,企業是實現技術創新生態化的主體,企業不僅應是創新投入的主體,而且要具有技術創新生態化的能力,使生產流程、加工工藝、產品的生態化成為其技術創新的目標。
第四,對傳統技術進行生態化改造。現階段。我國的技術還主要以傳統技術為主,許多企業所使用的技術、工藝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單位產品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污染量都要高于發達國家。我國很多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比較落后,廢料產出環節多、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在治污和防污問題上還主要依靠“末端治理”,傳統技術系統由于生態學這一構成要素的缺失,導致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不平衡性。只有通過對現有工業技術的生態化技術改造,才能把傳統企業改造成生態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因此,對傳統技術進行生態化改造勢在必行。
第五,加強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管理。我國目前主要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作為獲得經濟增長的手段,對環境造成了極大損害,并嚴重威脅著資源的可持續作用。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資源無價或低價,這種錯誤的觀點導致我國傳統發展模式中對資源的無償占有、掠奪性的資源開發以及資源使用中的巨大浪費的作法。所以要強化政府環境管理的經濟刺激手段,促進技術生態化。
技術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是實現技術生態化的必要條件。其中包括政策法規在內的政府行為對技術生態化的實現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對于如何實現技術生態化、技術生態化進程的快慢、技術生態化的目標狀態等問題直接取決于政府的管理作用。
為了給企業技術生態化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政府應采取如下措施:
①政府應從宏觀層次上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作為技術生態化的目標導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引人生態化思想,調整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保證工業和農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環境污染少或無污染的第三產業,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②政府應通過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工業園區。促進實現技術生態化建設等手段,有效地應用生態技術,而且有利于生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前言
近年來,水資源短缺日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造成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為水資源污染和浪費,基于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開展有效的污水處理工作,提升污水處理回用的效率,并貫徹落實節水政策,建立節水型新社會,以此有效保護水資源,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1我國污水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受環境和技術影響,具體處理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污水處理技術落后,長期以來我國污水處理主要借鑒西方先進經驗,并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吸取教訓進行相應改良,但是處理技術仍較為落后,自動化水平較低且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極低,處理技術整體滯后;經濟支持不足,污水處理系統在水循環和水污染防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污水處理系統有待于完善,政府資金投入短缺,很難達到應有作用。
2我國污水處理與水資源節約有效措施
2.1創新污水處理技術,提升污水循環利用水平
污水處理與再利用直接關系到社會發展情況,并且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我國污水處理技術水平落后于世界水平,因此在今后發展中應注重技術創新,以此提升污水處理整體水平。例如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我國某省會城市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在考慮水資源節約等環保因素的情況下,引入了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在具體應用中需要建設生物氧化池,并在池內填充填料,并控制待處理的污水的流速,將其引入氧化池中,與填料接觸進而形成生物膜,當污水與生物膜充分接觸時,生物膜中的微量元素作用于污水,排除其中存在的雜質,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作用。生物膜中的生物數量較多,具有較長的食物鏈,不易出現污泥膨脹的現象,因此即便長期使用氧化池中的污泥數量較少,有利于污水中的雜質沉淀,進而提升污水處理效果。此外,該市還創新性地建設了厭氧生物濾池,將填料作為微生物載體,微生物多依附于載體表面生長,如果污水呈現自下而上上升狀態時便會通過載體構成的床層,污水中的有機質便被厭氧微生物分解,同時在分解過程中產生沼氣,進而提升污水的可生化性能,為后續循環使用創造便利條件。
2.2引入社會資本,為污水處理提供資金保障
資金支持是污水處理效果的根本保障,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水處理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資金支持力度影響,很多城市并未建立形成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進而嚴重影響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和企業正常發展。因此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應該合理引入社會資本,以此提升污水處理的資金支持力度。例如在我國某市污水處理項目中,采取了以政府投資為主,企業資本融入為輔的經營模式,政府設置污水處理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融入社會資本,其中以污水處理廠尾水提標處理項目為主,以出售中水作為主要收益來源,既能緩解國家資源短缺的現狀,又能降低城市供水壓力,從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2.3合理使用再生水,建立嚴格的監督體系
再生水是水資源節約管理項目的重點內容,相關部門應將其納入到城市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并在具體工作開展中統籌地下水、再生水、外調水和地表水的開發與利用情況,以此為城市發展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保障。例如在我國某內陸城市發展中,該地區再生水質已經滿足了城市建設項目用水的具體需求,政府部門決定在發展過程中優先使用再生水源,并且按年度制定再生水使用計劃。此外,相關部門意識到了再生水水質的重要性,制定了水質質量管理制度,工作人員必須定期(通常為半年)攜帶實驗室資質認證書到水質監測機構進行檢測,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科學有效的化驗,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如果再生水質或者水量發生異常變化,則相關生產和銷售企業應立即停止作業,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搶修方案,使得事故盡快恢復,并明確其中涉及的各利益團體,盡最大可能保障社會用水安全。
3結束語
污水處理效果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同時也對人民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并創新處理技術,在此基礎上建立再生水監測機制,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此達到良好的節約用水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馥蓉.淺析污水處理與水資源節約分析研究[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11):237.
[2]嚴卓軍.污水處理廠機電設備調試提升資源利用率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5):25.
當晚10點,新華社快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發改委)宣布,自6月20日起,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液化氣、天然氣價格不作調整。隨后,發改委又陸續上調電價和凍結電煤價格的消息。依照慣例,這樣的消息一般是在零時的。
這次北京奧運會之前的大范圍價格調整,可謂出人意料。僅僅在此一周多以前,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還表示,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價格政策有利于社會經濟穩定。
“中國目前原油價格已與國際完全接軌,成品油價格也計劃與國際接軌。”張國寶6月8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但是,當前正值國際石油價格出現飆升的時期,如果快速推進成品油價格也與國際接軌,必將對農業等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暫緩成品油價格改革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
由于張國寶是在日本出席中印日韓美五國能源部長會議期間作出上述表態,外界紛紛對中國短期內上調油價不抱希望。就在6月19日,一家中國國有石油企業一位高層還對《財經》記者表示,對奧運會前調價不抱希望了,盡管該公司煉油業務今年以來已經虧損驚人,股價甚至一度跌破發行價。
此次三項價格調整,或許得益于5月通貨膨脹指數短暫減輕的機會,不過,這并未在價格機制上帶來實質改變。未來的價格機制改革,仍有待于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形勢并不樂觀。
“此次對成品油價和電價的調整,是改善資源配置的有利的第一步。”美國投資銀行高盛中國經濟學家梁紅在隨后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同時她認為,對電煤限價是一步倒退,而油價和電價很可能需要在未來進一步上調。
調價“三箭齊發”
這也是發改委罕見地一次性下發三個文件,同時調整油價、電價和煤價。當晚,發改委的網站就像各地的加油站一樣,因訪客過多而一度堵塞。
根據公告,汽油和柴油的平均零售基準價分別由每噸5980元、5520元調整為6980元、6520元,上調幅度約為17%。如果零售企業用足8%的上浮空間,則汽、柴油的全國平均零售價分別為每噸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約分別提高0.80元和0.92元,上調幅度提高到26%。
此外,發改委還宣布,從2008年7月1日起,將全國除自治區的省級電網銷售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0.025元。但居民生活用電、農業生產和化肥生產用電價格暫不調整,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受地震災害影響嚴重的縣(市)電價也不作調整。
電煤的出廠價被凍結在2008年6月19日這一天,以當日電煤實際結算價格為最高限價,凍結至2008年12月31日。在流通環節,發改委要求省級價格主管部門采取限定差價率等措施進行控制。
發改委在其網站上解釋說,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有利于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國內成品油供給,保障市場供應,促進石油資源節約;提高電力價格適當補償電力企業成本增支,有利于緩解電力企業經營困難,保障電力供應,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對煤實施臨時價格干預,則是為防止煤、電價格出現輪番上漲。
此前各界一直在猜測中國是否會調整價格,且往往以北京奧運會前后為界。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曾預測,“奧運會之前如果價格沒有上調,那么奧運會之后上調的可能性將大大上升。”
王慶認為,通脹壓力的減緩,將為中國政府提供在未來幾個月執行初次價格上調的機會,到7月中旬的未來幾個星期內將有可能出現此項政策變化,“7月中旬以后,由于過于臨近北京奧運會,政府不太可能作出政策改變。”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也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短期內,中國可能仍將繼續控制國內能源價格,因為控制成本尚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且中國政府擔心能源價格改革導致的短期通脹,將對奧運前的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哈繼銘建議,中國應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以使國內煉油毛利與國際水準一致。
這次調價,恰好距北京奧運會召開還有50天,均較上述預期提前,表明國內油價、電價和煤價扭曲帶來的種種弊端與矛盾已經難以控制。
被扭曲的負擔
以油價為例,國際原油價格已經接近140美元/桶,比年初上漲超過40%,可是中國成品油價格自2007年11月以來一直沒有調整,目前只有國際基準價格水平一半。這令中國的煉油企業嚴重虧損。對于叫苦不迭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央企,政府惟有給予財政補貼。
不僅中石油和中石化叫苦,合資煉油企業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聯合石化)等也都嚴重虧損,紛紛找政府要求解決。中國石化新聞網6月18日消息稱,財政部專程派人前往福建聯合石化調研,目的是“研究對中外合營公司合作相關政策,對企業提供支持,幫助福建聯合石化公司走出困境”。
甚至連電力企業也開始叫嚷政府補貼,其理由是煤炭價格上漲而電價不漲,導致今年以來發電企業虧損面急劇擴大。對于沒有希望獲得財政補貼的地方煉油企業,不少干脆選擇停產,免得“越煉越虧”。這令國內汽油和柴油供應愈加緊張,發改委最后不得不嚴禁成品油出口,以保證國內供應。
根據王慶發表的報告,中國2007年政府隱性補貼(包括通過國家預算的財政補貼與國有石油公司損失額)總計可達270億美元,占當年GDP的0.8%;而今年,若按原油價格繼續保持在每桶130美元,國內成品油價格保持目前水平不變計算,總補貼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占今年預計GDP的2.2%。
中金公司估計,目前中國成品油價低于國際水平50%以上,國家對于油價的補貼去年已逾2200億元,占GDP比重達0.9%。摩根大通預計,如果國際油價維持在每桶130美元的價格,且中國維持價格管制,則今年國內石油公司此項虧損大概在1800億元。
哈繼銘認為,對于生產者的間接補貼加劇了財政負擔,近來周邊經濟體紛紛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就是由于財政不堪重負。從5月開始,中國周邊面臨相似困境的不少經濟體紛紛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其中包括馬來西亞(6月5日,47.8%)、印度(6月4日,10%-15%)、中國臺灣(5月28日,13%-16%)、印度尼西亞(5月24日,25%-33%)。
“問題已經不再是中國會不會上調油價,而是中國將于什么時候與其所在區域內的其他經濟體一樣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王慶說。
中國國內油價問題,甚至首次出現在剛剛結束的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上。美國財長保爾森促請中國調高成品油價格,以減低原油需求、抑制國際油價。
對此,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回應稱,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的方向不會改變,但調整的關鍵是“選擇適當的時機,采取適當的措施”。
通脹放緩窗口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發改委選擇此時調價,一是由于“三夏”接近尾聲,此時調價對農業的影響會減小,另外,是由于5月的CPI指數有所降低。
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7%,為2007年以來首次顯著回落,表明汶川大地震短期對通脹的影響有限。政府、民眾為通貨膨脹而緊張的神經暫得以舒緩,似乎為調整迎得了“適當的時機”。
據梁紅估算,成品油在中國CPI中的權重約為0.5%,汽油零售價格上漲26%,僅拉動CPI上漲0.13%。她認為,6月通脹可能因食品價格下降而繼續回落,此次成品油價格上漲,不會改變CPI趨降的態勢。
哈繼銘也認為今年CPI呈現前高后低走勢。此次調價將推高下半年CPI的0.9個百分點,使下半年CPI漲幅達7.0%,預計全年CPI漲幅達7.0%-7.5%。但長期來看,調整有利于緩解通脹壓力。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上調成品油價格不代表政府對通脹的關注有所放松,此舉是減少價格管制對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汪濤稱,能源價格在CPI構成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直接影響有限,僅為0.5個百分點左右,但間接影響可能很大。因此,瑞信證券調高了通脹預測,認為上半年CPI漲幅約為8%,接近年底,單月通脹才會降到5.5%左右。
花旗集團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預測,油電調價對CPI的影響可能在7月初顯露,成品油提價將推高非食品通脹0.5個百分點,推高整體通脹0.3個百分點。如果價格走高,那么CPI可能重返8%以上。他對《財經》記者說,即便食品價格保持穩定,成品油提價也會減緩通脹回落的速度,“最近南方水災對食品價格的影響值得關注”。
不過,通脹的風險依然存在。《財經》雜志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指出,在全球普遍高通脹、低增長的大環境下,不能僅憑單月數據就認定通脹壓力有所減緩,抑制通脹不可能僅通過打壓糧食、肉禽類價格來完成。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首要風險,依然是通脹。”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院長、中國銀監會顧問、前英格蘭銀行副行長霍華德戴維斯(Howard Davies)對《財經》記者說。
從CPI構成來看,壓力猶在。“通貨膨脹永遠是易升難降的。”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對《財經》記者說。5月CPI下降,無論食品還是非食品通脹, 都與基數效應有很大關系,且肉禽類價格上漲依然很快。中國明顯在由食品單一通脹向全方位通脹轉化,包括工資、原材料、能源,以及由于短缺引起的公共產品的價格上漲。
對于此次調整影響,中信證券6月能源專題研究報告分析認為,成品油價格每噸上調1000元,汽、柴油用車成本將分別上升428億元和377億元,農業受影響也較大,成本上升為241億元,建筑及民用成本上升208億元。
近期南方九省區連遭暴雨洪澇災害,其影響已經在食品價格上有所體現。6月以來,農產品價格止住跌勢,基本持平。哈繼銘認為,如果這一趨勢持續,6月CPI回落幅度就可能低于預期。
下半年通脹如何變化,另一決定因素則是貨幣政策。“通脹仍然是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貨幣政策不能因為增長有所減緩而放松。”謝國忠表示。
梁紅也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通脹前景取決于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能力。
“中國的能源價格改革不僅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世界。”哈繼銘說。由于中國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費的40%,國際油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能源政策。中金公司測算,如果不進行改革,中國經濟將持續過熱,2009年通脹率或上升至8.7%。而如果將成品油價格上調50%以上,則明年通脹可能低至 7.3%,并使其他經濟體的通脹也有所放緩。
資源配置需優化
不少學者進一步呼吁,物價漲幅回落時,首先應當考慮理順價格關系,使價格變化反映資源的稀缺性,通過市場機制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成品油調價凸顯國家對于節能減排、加強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視。”哈繼銘說,本次調價將抑制對高耗能行業的消費、出口和投資,使今年經濟增速下降約0.2個百分點。中金公司研究部將今年GDP增速預期由10.5%下調至10.3%,明年預測由9.5%-10.0%下調至9.5%。
亦有分析師認為,通脹暫時放緩僅提供了一個價格改革的“臨時窗口”,能源電力價格放開,需考慮是否會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進一步推高通脹。“政府決策必定十分謹慎,不太可能做出很大調整。”陶冬說。
發改委即表示,為控制調價連鎖反應,這次成品油調價后,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鐵路客運、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含島際和農村水路客運)、出租車、液化氣、天然氣價格均不得提高。
相比之下,電力業內對于電價的調整最不滿意。中國電力聯合會的一位專家認為,發改委一方面提高一點電價,另一方面壓制煤價,是在電和煤之間搞平衡游戲,延續了過往控制電價和煤價的一貫思路。
“這個漲價幅度相對煤價的漲幅太小了,很有可能不是最終的調價,我們預計在奧運會后電價將再度上調。”這位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國家對煤炭的限價,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電力企業的成本壓力,但也很可能導致電煤供應短缺。”
發改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則透露,此次調價主要由于電煤價格持續大幅攀升,電廠脫硫成本增加,電網因追加建設投資而增加了還本付息額的負擔。此外,為鼓勵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提高電力價格,適當補償電力企業成本增支。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行為引起的外部性問題和社會公共問題也逐漸突出,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加強了對企業的外部監管,同時也要求企業嚴格自律,主動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并及時向社會報告。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以積極的姿態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并且在有關部門專門規范的指導下積極披露其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信息。從2006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元年到2015年這十年,社會責任報告的總量從32份增長到了1703份,實現了迅速的增長。但是不同于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社會責任披露具有自愿性、選擇性、低規范化等特點。可以預測將來法律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會有明確的規范,并對報告披露的內容有著具體的要求,通過文本挖掘技術,發現目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容的特征,對未來規范的制定將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企業社會責任
21概念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理論,其創立者卡羅爾(2000)認為,四責任模型實際上是利益相關者模型。第一層的經濟責任是基本責任,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各有側重,影響最大的是所有者和員工;第二層是法律責任,法律是社會關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行為的法規集成,法律責任是期望企業依法經營;第三層是倫理責任,企業倫理責任意指企業有義務去做那些正確的、正義的、公平的事情,避免或盡量減少對利益相關者的損害;第四層是慈善責任,慈善責任是寄望企業成為一位好的企業公民,期望企業履行其慈善責任,為社會生活質量的改善做出財力和人力方面的貢獻。[1]
22理論基礎:社會契約論
1937年,被譽為“現代企業理論之父”的科斯在其《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開辟了以契約分析企業現象的新思路,奠定了企業契約性質的理論基礎。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處理的關系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與員工、管理者等內部利益相關者締結內部社會契約,另一方面與消費者、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締結外部社會契約,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契約理論為企業社會責任奠定了理論基礎。喬治?斯蒂納與約翰?斯蒂納提出,“社會契約理論”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它卻暗含著企業所必須符合公眾的期望,契約主要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擴展概念,因為它不加任何嚴格限制地增強了企業對許多社會因素的義務。[2]根據契約理論,企業與多方締結了一系列契約,企業社會責任也就是企業對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的綜合體。契約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法律,一種在特定人之間形成的特殊關系。可以說,企業的契約本質決定了企業社會責任具備法律屬性。
23相關法律規范
2005年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發起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聯盟”正式成立,同時召開了“2005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制定了國內第一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2007年12月,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其中規定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的社會責任內部包括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不斷提高持續盈利能力、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保障生產安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這個八個方面。承擔社會責任已被寫入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5條第1款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但這宣言式的規定并沒有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而且就立法而言,現在已有《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法》等幾部經濟法律作出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則性規定,但究竟還有哪些具體的制度是貫徹這一原則性規定的,目前人們還不是很明確,這方面的立法工作與解釋工作還需要加強。[3]立法的工作來源于實踐,企業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會引導立法工作者將來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正式企業披露其承擔責任的載體,通過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探究其責任內容、責任特征,對以后加強立法工作、引導企業社會責任規范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文本挖掘技術
31文本挖掘的定義
“文本挖掘”可以定義為一個知識密集型的處理過程,在此過程中,用戶使用一套分析工具處理文本集。與數據挖掘類似,文本挖掘旨在通過識別和檢索令人感興趣的模式,進而從數據源中抽取有用的信息。[4]
32文本數據分析作業過程
第一步是進行數據清洗。數據清洗包括數據匯總與統計清洗,數據可匯集來自不同數據庫的不同數據,通?^統計計算以了解字段數據之間的關聯程度及重復性,進行數據間的相互比對,可以通過專家進行協助校正。
第二步是建立基本詞匯語料庫。對文本數據進行自動斷詞處理,可以從文章中自動學習斷出常出現的字詞,也可以自定義、新增、修改與刪除字詞。用戶可以匯入或擴充專業詞庫,強化及運用既有的語料庫。之后,自動分析及計算詞匯在文本中的分布及其重要程度排序。
第三步是對文本數據進行分類與聚類。非結構化的數據可進行系統自動聚類與半自動式分類,主要借由機器學習,以能正確建立非結構分類的概念類別與分類的準則。也可利用專家事先所定義的類別,通過彼此間的差異建立分類原則。[5]
33文本挖掘的應用
目前我國文本挖掘研究還處在消化吸收國外相關的理論和技術與小規模實驗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適合中文信息處理的文本挖掘理論與技術體系。文本挖掘技術主要用于商業文檔的分類、聚類、總結,主要表現在微博、在線評論等網頁數據的主觀性內容識別、褒貶情感分類、經濟價值挖掘等幾個方面。文本挖掘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年度報告、通知公告、法律文書等純文本式文檔中應用較少,有關領域的研究甚至為空白。文章擬以文本挖掘技術,探究其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分析中的應用。
4文本挖掘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應用探析
41資料來源
文章選取了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2016年度企業責任報告作為樣本,來探究文本挖掘技術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的應用。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國航”,在A股上市,股票代碼為601111,第一大控股股東為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最終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該報告下載于中國國航官網,下載后的報告為PDF格式,首先通過手工處理,進行TXT文本化,保留了文本部分。
42研究工具
ROST Content Mining,簡稱ROST CM,內容挖掘軟件,是武漢大學沈陽教授研發的用以輔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型免費社會計算平臺。該軟件可以實現微博分析、聊天分析、全網分析等功能,用戶遍布海內外100多所大學。本文使用的是該軟件的分詞、詞頻統計、語義網絡分析等功能。
43分析過程
431分詞后形成高頻詞
將文本化后的社會責任報告文檔導入ROST CM軟件,對文本內容進行分詞。非結構化的文本通過分詞切分后將會形成獨立含義的詞語。在分詞前,設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自定義詞表,使一些專業詞匯不被進一步分詞,包括“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等,保證分詞結果的準確,分詞之后,最后得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高頻特征詞。將分詞后的文檔進行詞頻統計,得到社會責任報告詞頻表,可以得到每個詞語出現的頻數(見表1)。摘取詞頻最多的前30個的詞,得到社會責任報告文本高頻詞匯表。可以看出公司名稱“國航”是出現最多的詞;其次是“員工”“服務”“安全”“管理”與“旅客”,可以認為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關注披露的內部重點在于職工與管理,外部內容在于服務、安全與客戶。高頻特征詞表只能從最直觀的出現次數來觀測出報告所披露的內容,對于披露內容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則觀察不出來,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432共現分析
根據分詞后統計的文本詞匯庫,繼續導入ROST CM軟件,進行共現矩陣分析。社會責任報告關鍵詞共現是指相同或不同特征的關鍵詞共同出現的現象,共同出現的高頻詞之間存在著關聯,關聯程度可以通過共現頻次來測量。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只選取了頻次前10的高頻詞,構建了10×10的共現矩陣(見表2)。可以看出,“提升”與“管理”共同出現了22次,“旅客”與“服務”共同出現了22次,表明報告強調了公司要提升管理,加強旅客服務。通過共現分析,可以看出相鄰關鍵詞直接共同出現的頻次,觀測出報告披露內容特征之間的關聯程度。
433語義網絡分析
對關鍵詞直接進行關聯性分析后可以進一步構建出知識地圖;共現分析只能觀察出關鍵詞之間的直接聯系,而社會網絡則可以觀察關鍵詞之間直接與間接的關聯性,以及彼此之間的相關性強弱。通過共現矩陣導入到Ucient中,生成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根據關鍵詞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通過Netdraw可視化軟件導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容關鍵詞語義網絡(見下圖)。通過關鍵詞語義網絡圖可以看出,公司名稱“國航”處于網絡中心,“員工”“服務”“管理”“發展”“旅客”等一系列名詞關鍵詞與動詞關鍵詞處于網絡的第二層核心,一方面與內核“國航”聯系,另一方面與外圍“理念”“文化”“運營”等第三層關鍵詞聯系。第一層“國航”是報告披露的主體,報告披露的內容圍繞著主體的一系列行為展開;第二層則是報告披露的核心與紐帶,披露出企業社會責任重點關注的內容,一方面是“員工”“服務”等名詞反映出報告披露的不同模塊,包括員工權益、提供的航空服務、旅客客戶等,另一方面是“開展”“推進”“建設”“提升”等一系列動詞表明了主體所進行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聯系了不同層次之間的名詞內容;最外圍的“價值”“運輸”“培訓”“環境”等關鍵詞則是對披露內容的豐富與完善,出現的次數較少,與其他關鍵詞直接關聯程度較低。關鍵詞語義網絡圖
一、歐盟環境政策的最新動態
(一)生態創新行動計劃
生態創新行動計劃(EcoAP)是歐盟委員會2011年底提出的一個最新行動方案,旨在加快各成員國的生態創新進程,并推動各項創新技術進入市場,從而實現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的目標。生態創新行動計劃從需求、供給政策,以及行業政策和金融工具應用上做出了具體規劃,包括以下七個方面:通過環境立法和政策促進生態創新;支持示范項目并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來獲得創新技術;制定新的環保標準來推動生態創新;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加強國際合作;挖掘新興技術和就業機會,并通過就業培訓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通過歐洲創新聯盟(IU)間的合作關系推動生態創新。[3]
近年來,生態創新(Eco-Innovation)一直是歐盟環境政策的重點內容,歐盟方面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最為關注的就是其環境技術認證試點方案。環境技術認證(ETV)是基于生態創新行動計劃下的一個技術方案,也是歐盟于2004年提出的環境技術行動計劃(ETAP)的最新發展。該方案本質上即是一個第三方認證平臺,它通過第三方專業認證機構對當前生態創新領域各種新技術進行性能測試和評估,并向包括技術購買者在內的社會公眾出具評估和認證報告,以此促進該項技術向市場推廣,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有效結合,進而推動社會的生態創新實踐。這種技術認證不僅保護了技術開發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還降低了技術購買者的風險,加快了生態創新技術的市場應用。
(二)企業與環境保護
生態管理和審核計劃(EMAS)是面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來自愿參加評估、報告、改善各自環保表現的一種管理工具。這一計劃最初成立于1995年,但當時僅限于工業部門,2001年改革后將其擴展到所有經濟部門。2009年,歐盟再次修訂了生態管理和審核計劃的章程,指出所有組織均可以自愿參加這一計劃,調整后的管理細則對組織的注冊、環境表現申報、評估等都做了規范性的說明。加入這一計劃具有非常明顯的益處:對于政府來說,企業和組織自愿參與并接受民眾的監督,行政當局的檢查和視察可相應減少,從而降低行政成本;對企業來說,環保信息的公開增加了公眾對它的了解,間接提高了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和接納度;對整個社會來說,這一機制的建立使企業和組織相互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強,從而迫使那些環保表現欠缺的企業或組織改善其表現,提升企業形象。
但是,生態管理和審核計劃在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它對中小企業(SMEs)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數據顯示,2009年僅有2634家中小企業在EMAS注冊,僅占歐盟230多萬家中小企業的0.013%,而中小企業卻是工業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占整個歐盟工業污染排放量的64%(Miller, Neubauer & Varma,2011)。[4]歐盟當局認為,相對于大型組織而言,中小企業 一般對自身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缺乏認識,因而缺乏相應的環保政策,這導致它們加入生態管理和審核計劃的主動性不強。對此,歐盟委員會一方面正在醞釀一個簡化的生態管理和審核計劃(EMASeasy),[5]目的在于簡化中小企業注冊加入計劃的相關程序。與此同時,歐盟還 提出了另一項旨在提高中小企業環保責任的環境合規性援助計劃(ECAP),為了加強中小企業的環保責任及其履行義務,ECAP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逐漸減少企業行政負擔;幫助中小企業將環保納入其經營業務之中;加強地區和國家間的中小企業支持系統建設;加強歐盟與中小企業間的信息溝通;為中小企業的可持續性生產提供財政援助等。[6]
(三)資源效率路線圖
針對當前經濟發展對資源的消耗加劇與資源日益稀缺這一全球性問題,歐盟委員會于2011年提出了資源效率路線圖,這也是“歐洲2020”戰略中資源利用效率旗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實際上也是一個行動框架,規劃了歐洲實現其2050年發展目標所需要的結構與技術變革路徑,同時也指出了2020年要達到的目標。路線圖的最終目標是要在2050年實現歐洲經濟有競爭力的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并同時推動全球經濟的轉型。路線圖涵蓋了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礦物和金屬、水、空氣、土地、海洋資源等七大方面的資源利用效率規劃,并詳細設定了各自2020年應實現的中期目標。
歐盟當局認為,要實現上述各行業的規劃目標,其根本在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一,要實現可持續性的消費和生產,改變當前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并提高企業產出;第二,加強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第三,支持研究和創新;第四,逐步取消低效政府補貼,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實現產品的合理定價。除此之外,歐盟委員會還提出要加強政府管理和監測:一是創新相關治理途徑,如加強利益相關者之間對話、發展新的指標體系;二是推動資源利用效率國際化;三是提高環保措施改善的利益增進。[7]事實上,該路線圖僅僅只是歐洲資源利 用效率旗艦計劃的第一步,歐盟委員會將緊接著出臺相應的政策和立法,確保上述規劃得到各成員國的貫徹執行。
(四)海洋戰略框架指南
海洋戰略框架指南(MSFD)于2008年通過,2010年正式立法,這也是歐盟首部關于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文件。該指令的目標是為了降低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實現海洋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最終實現歐盟的良好環保狀態(GES)。對此,歐盟委員會也出臺了一系列詳細的執行標準和指標來確保各成員國執行該計劃,并根據現有海洋公約分界線將所轄海區分為波羅的海、東北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四大片區進行分區管理。按照指令的要求,各成員國在2012年必須向委員會提交各自海洋水域環境測評報告以及2020年GES所要達到的目標等相關內容。
在實踐過程中,歐盟以及各成員國還創新了多種政策工具,包括指導與控制工具、經濟工具、社會工具、技術工具等。指導與控制工具的管制性較強,一般通過法律或行政性文件加以規定,如海洋保護區的建立;經濟工具則與政府經濟政策密切相關,包括稅費設置以及政府補貼;社會工具以及技術工具強調社會大眾以及相關企業的參與,如沿海村莊綜合廢棄物管理制度、獎勵企業環保技術創新等見下表。[8]
歐盟海洋環境政策工具指導與控制性工具管制措施強制使用某些漁具或技術性替代方案;限制某些技術(如刺網);對深水鉆井嚴格監管;船舶噪聲限制等制定標準降低洗滌劑中磷酸鹽含量;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對廢棄物處置標準的建立等分區控制建立禁漁區、貝類保護區、海洋保護區等經濟工具稅費措施環保稅、膠袋稅、應用潛水費征收等政府補貼船舶廢物處理設備安裝的財政補貼;農業環境計劃補貼;港口免費污水處理服務補貼等其他措施個人釣魚可轉讓配額;棲息地金融支持;養分排放交易計劃等社會工具建立港口、碼頭認證體系;Natura2000沿岸地區生態旅游;獎勵沿海村莊的綜合廢棄物管理等技術工具海底生態恢復措施;海洋降噪設備安裝;溝渠過濾技術等數據來源: EC DG Environment.(2012a)。
(五)綠色公共采購
綠色公共采購(GPP)計劃提倡所有公共部門在采購時選擇那些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的產品、服務和工程。歐盟公共機構每年花費達到2萬億歐元,相當于歐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9%,歐洲的公共采購規模很大,因此公共機構的決策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影響力。歐盟委員會認為,通過推廣和使用GPP能激勵企業不斷開發綠色技術和產品,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生態創新。但GPP只是一個自愿性文書,會員國和公共機構可以決定在何種程度上實現這一計劃。對此,歐盟委員會建立了兩套指標來加強對GPP實施的監管,一套是進程評估性指標體系,用于衡量政策的執行進程以及對供應方的影響,另一套結果評估性指標體系,用于衡量GPP的產生的環境收益和財務收益。在這一計劃中,歐盟最初設定了10個優先產品和服務組別,經過2011年和2012年兩次調整后變為19個,包括復印和印刷用紙、清潔產品和服務、辦公室IT設備、建筑、交通、家具、電力、食品和餐飲業、紡織、園藝產品和服務、玻璃門和天窗、熱絕緣體、硬地板覆蓋物、墻板、復合熱電、道路建設和交通標志、街道照明和交通信號燈、移動電話、室內照明等,每一個組別都設置了詳細的產品標準。
歐盟委員會最近從26個會員國之間抽取了850個公共機構,并對其2009—2010年間超過230000份采購合同的調查分析表明,僅有26%的合同滿足GPP的所有標準,55%的合同至少滿足一個標準(CEPS & CoE,2012),[9]這與其設定的2010年超過50%的公共采購實現綠色 化這一目標還有很大距離,這也表明歐盟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GPP計劃的實施和監督。
二、歐盟環境政策成效與評價
隨著環境政策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歐盟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歐盟近期的一系列環境指令和計劃自實施以來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效,尤其是空氣和水污染治理措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海洋戰略指令計劃等政策措施的實施以后,歐盟以及各成員國的空氣質量得以顯著上升、污染物排放量不斷下降,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Natura2000保護地區不斷擴大,主要行業的環保措施都基本實現了第六個環境行動計劃所規劃的目標。
圖1歐盟(EU27)物質消耗量及資源生產效率(2000-2009)數據來源:Eurostat。
第二,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歐洲2020”戰略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歐洲”發展目標,以加快歐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步伐。因此,自歐盟資源效率路線圖提出之后,各成員國在生物多樣性、化學品、水和空氣污染、土地、海洋資源保護等多個方面加大了政策實施力度,并加強了相互之間的合作,促進了歐盟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數據顯示,歐盟國內物質消耗量(DMC)近年來不斷下降,2000年歐盟國內物質消耗量為7564346千噸,2009年下降到7324683千噸,資源生產效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物質消耗量)指數穩步上升,從2000年的133歐元每千克上升到2009年的155歐元每千克(見圖1)。
第三,生態創新成效顯著。歐盟近年來一直致力推動生態創新以及新技術應用,在最近提出的生態創新行動計劃(EcoAP)中,明顯加大了對生態創新的支持和引導力度,除了通過環境技術認證(ETS)鼓勵和保護新技術開發外,還加強了對新技術的推廣運用,推動技術優勢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歐盟最近一份對超過5000家采用新型環保技術的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超過50%的企業單位產出能耗出現顯著下降(下降幅度不低于5%),其中15%左右的企業能耗下降了20%以上,2%的企業能耗下降超過了60%(見圖2),[10]這表明歐盟企業 的生態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圖2歐盟中小企業單位產出能耗變動情況數據來源:EC DG Environment.(2012b)。
第四,公民環境意識增強。歐盟環境政策向來注重公眾的參與,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都要向利益相關者包括社會大眾進行意見咨詢。歐盟還定期開展全歐洲范圍內的“綠色之都”評選,獎勵那些生態環境較好、環保措施執行得當的城鎮,評選活動每次都得到了上千城鎮以及當地居民的大力支持。通過官方宣傳以及公眾參與,歐洲民眾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最新數據顯示,歐盟公開的環境侵權案件呈年年下降趨勢,而且超過80%的人認為環境質量與個人生活水平息息相關。
雖然當前的一系列環境政策的出臺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歐盟整體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但是現有的歐盟環境政策在實踐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由于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環保要求不一致,導致相關政策標準難以在全區范圍內實現統一;許多的環境污染存在跨區域現象,導致地區間環境利益沖突,政策推行難免遇到一些阻礙。因此,歐盟環境政策還面臨著較大挑戰,“歐洲2020”戰略能否順利實現,還需要相關各方的進一步努力。
三、 歐盟環境政策經驗總結及借鑒意義
隨著環境政策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歐盟在環境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了驕人進展,這對我國環境治理的政策設計和實施有重要借鑒意義。
第一,加強環境立法和執法力度,推動環境保護法制化。歐盟環境政策非常注重通過立法來確保政策的執行,許多相關行動指令或計劃都上升到法律層面,例如剛出臺不久的海洋戰略框架指令,就是以歐盟層面的法令來明確其法律地位,從而體現出該項政策的強制性和統一性。目前,我國現有的許多環境政策還停留在行政規范和管理條例層面,還未上升到國家法律的高度,因而對相關的環境破壞行為缺乏足夠的約束力和強制性。此外,相關部門在環境執法過程中還存在執法不嚴、執法不公等現象。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大環境立法和執法的力度,通過法制化手段來推動環境保護。
第二,推進制度工具創新,加快環境政策改革進程。從歐盟近期相關環境政策來看,很多創新性的政策工具都值得借鑒,例如鼓勵技術創新的環境技術認證平臺的建立,推動中小企業環保參與的環境合規性援助計劃等。在各成員國的具體實踐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創新方案,如蘇格蘭地區實施的“漁業實時關閉”計劃,對每天的捕魚時間和漁船進行限制,并對每天的捕魚量實行實時監控,一旦超量就停止捕魚作業,而對于那些采用環保設備或措施的漁船則給予相應的額外捕魚配額,從而達到保護魚類數量、實現可持續性捕撈的目標,這一創新方案已在歐盟多個成員國得到推廣應用。我國現有的許多環境政策和相關制度長期以來沒有更新和完善,制度和政策工具也缺乏創新,已不適應當前環境保護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借鑒歐盟經驗,加強在制度和政策工具層面的創新。
第三,注重利益相關者參與,提高政策接納度和執行度。利益相關者是指與該政策相關的政府、企業組織以及社會大眾。歐盟的環境政策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在立法或執法過程中始終將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和意見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在當前歐盟第七個環境行動計劃制定過程中,首先就300多個環境問題對全歐盟范圍內的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個人進行了意見咨詢,聽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不僅能通過聽取其意見而對政策進行完善,還增加了以后政策推行的社會接納程度。
第四,完善環境指標體系,實現生態考核精細化。在歐盟現有的環境政策中,相關的環境指標體系是相當完善的,這對各成員國以及企業組織的考核提供了統一標準。例如,在綠色公共采購系統中,歐盟對相關類的產品、服務都進行了嚴格認證,制訂了極為詳細的標準。只有制定完善的指標體系,才能實現對部門以及地區間環境考核的量化,實現環境保護的精細化。目前我國各地區、行業之間的環境標準還不完善,仍停留在粗放化的管理階段。因此,加強環境指標體系建設,推動生態考核精細化是我國完善環境政策體系的重點之一。
主要參考文獻:
[1]EC. (2001). Environment 2010: Our Future, Our Choice-6th EU Environment Action Programme.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EC. (2010). Europe 2020-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COM(2010)2020,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ssion, 3.3.2010.
[3]EC. (2011b). 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 The Eco-innovation Action Plan (Eco-AP).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ssion, December 2011.
[4]Miller K., Neubauer A. and Varma A. (2011).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ssistance Programme for SMEs(ECAP). Brussels, Belgium: EC DG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ction, and London, UK: AEA Technology plc, August 2011.
[5]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EU.(2009). REGULATION (EC) No 1221/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5 November 2009 on the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by Organizations in a Community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EMA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342.
[6]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EU.(2001). REGULATION (EC) No 761/200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9 March 2001 Allowing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by Organizations in a Community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EMA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114.
[7]EC. (2011a). Roadmap to a 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ssion, Sept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