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6:01: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區塊鏈實體經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如何讓區塊鏈技術在大眾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落地已成為當前業界努力探索的一大焦點。專家表示,區塊鏈未來將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區塊鏈技術融入大眾生活將是必然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區塊鏈仍處于“野蠻生長”的早期階段,應用場景仍待探索,同時要符合監管和法律的要求,而網絡安全同樣不容忽視。
市場仍待“殺手級應用”激活眼下區塊鏈概念橫飛,但對許多人來說仍不明就里,因為行業仍處發展早期,落地的應用十分有限,還沒有像一些成熟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那樣廣為人知、不可或缺。
區塊鏈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也在悄然進行,一些項目已在不斷探索和實踐。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8CESASIA·上海——暨區塊鏈DemoDay·ACES專場”活動上,德鼎創新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忠強透露,德鼎創新基金早在2015年即投資了一個位于巴塞羅那的區塊鏈應用項目,該項目將區塊鏈技術用于移動支付。“實際上我們投資了不少類似的將區塊鏈技術融入日常生活場景的項目,和應用場景結合都比較密切,數量也很多。”李忠強說。
志頂科技Tokenpos創始人王瑋也在從事區塊鏈支付領域的相關業務。在他看來,區塊鏈行業依然是一個早期行業,應該更多關注發展前景。比如目前CDR獨角獸回歸,需要多方自主設計才能實現。將來在區塊鏈上,用戶通過手機簡單操作即可實現。“未來,區塊鏈對每個人都會造成影響,尤其是金融、財產等方面。”
在早前的“鏈·接未來——央廣TMT沙龍”上,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于佳寧就曾表示,區塊鏈的核心在于解決協作信息化的問題。“用一個雙方共同認可且不可篡改的機制來解決協作和對賬的問題,解決一個在新型環境下信息化的問題,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場景,數據資源共享等都是在這個場景下衍生下來的。”他認為,區塊鏈對實體經濟的效果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優化協同環境和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幾個方面。
在實體經濟領域,區塊鏈產業的快速發展正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達到456家,覆蓋上游的硬件制造、平臺服務、安全服務和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以及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等各個領域。未來三年,區塊鏈將在實體經濟中廣泛落地,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而在一些垂直領域,區塊鏈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例如征信領域。中誠信征信副總裁兼CTO姚明表示:“區塊鏈可以實現數據自治、隱私保護、評估透明、交易透明,還可以做資產溯源,資產數字化等等。”中誠信征信已經在整個區塊鏈應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在黑名單共享、資產證券化和信用信息的管理上。姚明認為,要實現信任從量變到質變,還需要中介服務的透明化。區塊鏈的出現,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分布式資本合伙人姚鏡儀認為,區塊鏈技術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不像其他技術那樣直觀,“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就是對傳統行業業態的重塑。雖然目前技術層面的瓶頸仍在制約著區塊鏈的應用和成長,但區塊鏈能帶給人們商業形態和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
目前,區塊鏈的潛力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在金融、制造、零售、互聯網等行業,已經出現了很多區塊鏈的應用案例。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報告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未來三年延續,到2021年,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將突破10億美元。但同時,目前大部分區塊鏈應用尚處于嘗試階段,交易低效、場景非剛需、商業模式單一等問題普遍存在。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區塊鏈“殺手級應用”很難出現,技術平臺、開發服務將是支撐區塊鏈市場增長的主要模式。
產業成長需要“容錯”區塊鏈應用正加速落地。創業邦的《2018年區塊鏈發展報告》顯示,區塊鏈應用將率先在金融領域落地。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應用普及和社會認知度的提高,區塊鏈將逐漸向社會征信、醫療、教育、物流、文化娛樂等多領域滲透。
作為一項嶄新技術,區塊鏈應用也面臨諸多挑戰和難題。據王瑋介紹,股票采用區塊鏈技術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嘗試,比如納斯達克。具體到CDR這種模型是不是通過區塊鏈來實現,可以確定的是技術已經得到實現,而主要取決于各國監管機構、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對這件事情的認可。
增強區塊鏈行業監管已是共識和趨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曾指出,面對不斷演進的區塊鏈技術,需要同步考慮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以加強監管,防范風險。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像區塊鏈這種東西,不能讓它走歪了,不能讓它僅僅去造幣,然后去造百萬富翁,而要用它來改造我們的基礎設施,改造我們的認證系統、信任系統、產權識別系統,改造我們金融交易的成本。”
“區塊鏈社交本質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聯系和交流,社交平臺變成最大的社區和流量入口,未來還會作為數字資產的流通工具。”李忠強認為,監管最大難點是區塊鏈的社交和通信。
“智能合約和token是區塊鏈的靈魂。”姚鏡儀表示,她堅信智能合約的未來,但現在也看到智能合約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事件。分布式資本的投資策略就是“容錯”。如果沒有足夠的容錯性,區塊鏈生態中就無法生長出足夠的多樣性。
安全監管“箭在弦上”區塊鏈應用尚處探索期,頻頻上演的網絡安全事件則進一步凸顯出行業的短板和不足。近日360宣稱發現區塊鏈“史詩級漏洞”,為新生區塊鏈行業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課。
針對當前智能合約出現很多安全漏洞現象,李忠強表示,在公有鏈飛速發展時,安全問題往往來不及考慮,現在有團隊把公有鏈做出來以后才去考慮安全問題。正是為增強安全防范,德鼎創新基金也投入了一個團隊,專門做一些底層的安全研究。
而在王瑋看來,安全在區塊鏈領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智能合約本身有漏洞,這是一種全新的安全問題;第二個層次是交易所和應用平臺,他們自身有安全漏洞,可能導致黑客攻擊以及資產流失;第三個層次比較特殊,因為區塊鏈目前還是一種密鑰體系來管理資產,如果個人泄露或丟失了密鑰也會導致資產的流失。
1區塊鏈到底為何物
現如今區塊鏈(Blockchain)風起云涌的發展著,那么區塊鏈是什么呢?有些國政府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報告中解釋到:“區塊鏈是數據庫的一種。它持有很多記錄,然后把這些記錄全部放在區塊鏈中,而不是簡單地整理在紙上。通過使用加密簽名的每個區塊,可以鏈接到下一區塊。人們使用區塊鏈可以像使用賬本一樣,重要的是能夠共同分享,還可以讓符合權限的人查詢。”簡言之,區塊鏈是集分布式記賬、智能合約、共識機制等功能為一體的技術。區塊鏈最大的特點是去中心化。鑒于使用分布式的核點計算和信息存儲,任何節點的義務和權利都是同等的,沒有中心決定節點的硬件或相關管理機構,整個大的系統是由具備維護功能的節點配合維護系統中的存儲塊。其次,區塊鏈技術具有開放的功能。相關數據在區塊鏈中是對所有參與者公開的,若想查找一些信息,參與者能夠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再次,區塊鏈技術具備自我控制的功能。協議及規范是基于共同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見形成的,因此節點上的所有數據可以在去信任的環境中自如調換。從次,區塊鏈技術具備不可篡改的功能。數據可以永久存儲區塊鏈中,除非有不小于51%的系統控制鏈上的節點,否則對單個節點更改是不起作用的。最后,區塊鏈技術還具備匿名的功能。節點之間調換的順序有著固定算法,所以交易雙方不需要公開身份就能讓彼此產生信任,這也無異于增強了企業信用。
2中小企業特征與現行財務管理模式的弊端
2.1中小企業的特征
2.1.1企業數量數不勝數,但規劃出的實體場地小,地區差異較突出中小企業的數量數不勝數,不管在大城市還是農村都有分布,但對小規模的企業而言,人才、資金、物品等資源都很有限,所以競爭力相對大企業來說并不強。此外,中小企業經濟動態數列水平會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地處中東部地區的中小企業在工業總產值方面強于西部。2.1.2組織程度差,主要面向國內市場相關領域里中小企業配合程度差,內部管理制度及管理結構尚待完善,大多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植和服務體系的建立都比較欠缺,加上本身資金不足,技術過時,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小企業適應能力較弱,由此面向國內市場的頗多。2.1.3生產靈活,勞動密集度高中小企業可以依據市場需求進行品種多樣化、小批量生產,生產方式比較靈活。又因為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落后,所以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這無疑充分利用了閑置的勞動力,在促進社會就業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2中小企業現行財務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2.2.1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由于我國擔保體系尚不健全,融資制度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的融資主體,融資方式主要分為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中小企業處于上升階段時,急需大量資金,但企業現有規模和抵押的資產不成比例。此外,一些中小企業負債過多,經營風險大,信用觀念淡薄,經營行為不規范,損害了中小企業的信用形象,從而使許多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其次,國家對大型企業設有專門的籌資機構,而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夠,頒布的優惠政策較少,這也使很多中小企業融資困難。2.2.2管理理念傳統,機制不健全中小企業劃出的實體規模小,這使財產所有者一人獨攬了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但由于管理者缺少相對應地財務管理理念,僅憑經驗和感覺行事,很難做到真正地科學決策。財務管理這一工作在中小企業的管理中并非處于核心位置,與之相反地卻是,在大型企業中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體現得很明確。并且在現如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要想順應時展,企業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應當具有一致性。然而中小企業僅把它作為一般管理機構,這無非制約了企業發展。2.2.3管理制度尚且不夠完善,財務分析欠科學合理大多中小企業缺乏完好的財務管理制度,沒有嚴謹地遵從我國現行的《會計法》和《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制定合乎科學的財務管理制度。員工在處理財務管理工作時無章可循,僅憑自己的經驗操作。更有企業任人唯親,財務崗位均由具有血緣關系的人員擔任,職務間缺乏制衡,難以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無法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并且在當今這個社會,大部分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缺乏真實性和準確性,對財務分析的方法也不夠科學,所以不能很好的把握企業運行狀況。2.2.4財務控制薄弱在我國中小企業中,財務控制薄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首先,企業現金管理不嚴,導致資金閑置或短缺,大量資金未能參與生產周轉,其用于投入到與生產無關的不動產的現象此起彼伏。其次,存貨控制不規范,沒經過細致地調查就進行生產,導致存貨占用大量資金。最后,成本費用核算不嚴格,導致資金投入沒有產生最大效益。2.2.5重數據、輕信息,出現信息孤島中小企業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宏觀市場經濟環境,所以一般從外部引進通用的財務軟件來實現財務管理的信息化,但這些軟件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都不夠高。同時,由于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不夠高,不能熟練地操作這些財務軟件,無法完全發揮這些軟件的價值。此外,大量財務人員埋頭于核算,財務信息不能實現共享,企業內外部銜接能力不強,使得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長期偏低。
3區塊鏈技術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3.1區塊鏈技術有利于提高中小企業對財務管理風險的靈敏度
區塊鏈可實時監控智能合約的狀態,智能合約生成時,無需中介的參與自動執行,這樣能夠避免中小企業賒賬給客戶,資金卻不能及時收回的情況。智能合約還可以通過整合大數據和預測分析來增加會計流程的智能。結合大數據,智能合約可以在被動式到預測式變革之上進行分層,以提高風險靈敏度,降低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規范經營行為,增強信用意識和樹立信用形象,從而使中小企業在銀行中獲得更多貸款良機,以解決資金短缺和融資難問題。
3.2區塊鏈技術有利于健全中小企業體制機制,做到科學決策
區塊鏈能夠通過其獨有的共識機制,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對交易的驗證和確認。只要利益沒有關聯的節點能夠實現共同的認識,我們就可以確定全網對此也能夠達成共同認識。若中小企業應區塊鏈技術于財務管理中,財務信息將會公之于眾,一旦被外部人員發現信息存在問題,則對該企業產生不利影響。正因如此,應用其技術有利于督促中小企業完善體制機制,并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宏觀了解到其他企業的財務狀況,使其做到真正的財務科學。
3.3區塊鏈技術有利于提高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
在區塊鏈的世界里,大家共同維護一個分布式賬本,所有的交易數據無法篡改。這原理就和微信群類似,群里記錄的是聊天信息,聊天信息是不能篡改的,區塊鏈也一樣存在著“聊天信息”,不同的是這些信息在區塊鏈的世界里稱作“交易”。企業用區塊鏈保存這些歷史交易則不容易被篡改,所以應用該技術不僅有利于中小企業之間相互制衡監督,更能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
3.4區塊鏈技術有利于增強中小企業財務控制力、降低資金運作成本
區塊鏈可以實行點對點的交易,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能運行一個區塊鏈節點,基本上沒有使用限制,只要使用者下載一個關于區塊鏈的網絡客戶端就能使用,區塊鏈網絡還可以統籌于點對點的價值轉移清算與結算,保證了成本費用核算的準確性,增強了企業財務控制能力,同時它會不斷運行,以此提高賬本及時更新的效率。除此之外,有著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能直接進行點對點的支付,減少了銀行這一中間環節的操作,節約手續費的同時也降低了資金運作成本。
3.5區塊鏈技術運用到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不利于財務數據的更改
在區塊鏈中,企業想要更改鏈中的數據幾乎不可能。當企業在對財務數據進行搜集整理時,萬一數據資料輸送的地址不正確,對企業來說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原因是哈希值在每個區塊中都有所不同,同時哈希值的輸出會被之前的區塊引用,這就會導致企業不能在區塊鏈的中間調換區塊,所以當輸入錯的財務數據,又沒有及時發現時,會使公開的財務數據難以更改,不具有真實性。
3.6區塊鏈技術難以做到信息監管平衡,不利于中小企業機密信息的保護
區塊鏈由于通過節點自由選擇中心和數據不能被篡改等特點,在很大程限上讓信息透明公開,這在教育、公共服務等領域是非常有利的,但對于企業而言,涉及行業機密的信息并不希望公開化,若使用該技術則容易被競爭對手獲知相關信息,怎樣保證相關信息不被泄露,正是區塊鏈技術所需要完善的地方。
3.7區塊鏈技術的延遲性,不利于中小企業時間成本的節省
區塊鏈技術具有延遲性,原因在于交易時要被網絡上大多數節點得知這一情況,中間大約需要花上十分鐘,并且還要等大部分節點驗證認同這筆交易后才算成功。所以中小企業把數據傳輸到區塊鏈中會耗時很多,增加了時間成本。
參考文獻
[1]唐文劍,呂雯,黃浩.區塊鏈技術將如何重新定義世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供應鏈金融也正如火如荼發展著,但其與物流業、電商平臺等的融合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區塊鏈以其特點與優勢在金融行業掀起一片熱潮。雖然區塊鏈的應用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其在簡化操作流程、節約交易成本和提高行業效率等方面已顯現出巨大的優勢。區塊鏈技術有望突破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瓶頸,推動供應鏈金融繼續向前發展。
一、區塊鏈概述
區塊鏈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碼學技術將各個區塊數據連接起來,每個區塊都擁有全網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認為區塊鏈本質上是分布式總賬技術。具體而言,區塊鏈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區塊鏈沒有中心節點和核心機構,每一個節點擁有所有的交易信息,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個別節點受到攻擊,系統仍然可以穩定運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維護了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維護中心處理器的成本。
公開可查性。區塊鏈的運行規則公開透明,保證了系統的安全性,并且每個節點的交易信息公開可查,新記錄也將迅速復制到整個網絡中。因此,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的欺騙。
可追溯性。在區塊鏈中,每一筆交易都有詳細的記錄,包括交易的時間、交易對象及數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歷史區塊,就可以查找到當前記錄的來龍去脈。
二、運用區塊鏈技術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建議
供應鏈金融以供應鏈為核心,主要為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有助于解決供應鏈上節點資金短缺問題,緩解供應鏈失衡狀態,維持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穩固運行和供應鏈的平穩發展。但由于供應鏈上信息不對稱,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和應用受到了制約。區塊鏈基于去中心化特點和密碼學原理,將為供應鏈金融創造新的發展機會。
1.出臺相關政策,打造良性發展環境
區塊鏈尚處于發展階段,對區塊鏈的研究和應用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投入。為促進和鼓勵其發展,政府應盡早出臺相關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建設發展高新區等引導區塊鏈的發展,打造良性發展環境。第二,適時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打造特色產品、提升行業標準。第三,防范區塊鏈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沖擊與風險,加強安全監管。
2.加強技術建設,促進區塊鏈對供應鏈金融的應用發展
目前,業界對于區塊鏈的爭論多是因為其技術尚不完善,因此,應當著重加強區塊鏈技術建設,形成成熟的應用研發平臺。針對區塊鏈與金融產業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設區塊鏈對于供應鏈的應用系統及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復合應用,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3.重視和培育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等新興領域復合性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復合性人才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力,他們既要有深厚的互聯網功底,又需要經濟發展態勢具有極度敏感性,擅長利用區塊鏈和供應鏈金融的融合性,發展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效應。學校可開設相關專業,開展交叉學科,培養復合性人才,同時,企業也應當注重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化經濟時代。
三、區塊鏈技術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較為成熟,開始逐漸向線上供應鏈金融發展。線上供應鏈金融通過信息化協同合作,服務于金融業和供應鏈管理的實體產業,包含在線支付、融資和物流管理等多個環節,是創新性金融產品。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技術,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點,將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并推動其向線上供應鏈金融過渡和轉型。
鏈得得App一直持續跟蹤觀察多家巨頭的區塊鏈布局情況:
百度全面擁抱海南,開發者可拎包入住“超級鏈”;阿里新區塊鏈專利詳解:如何權衡監管和去中心化?;專訪騰訊蔡弋戈:區塊鏈行業需要統一標準 ;專訪網易胡志鵬:區塊鏈將重構游戲信任體系
而今天的主角是京東。
2016年,京東啟動了區塊鏈技術在業務場景中的實踐。相較于其他巨頭從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布局,京東則直接從自身業務為出發點,開展品質溯源和防偽等方面的研究。
近日,京東區塊鏈應用研發負責人張偉在 “2018區塊鏈新經濟杭州峰會”上,圍繞“區塊鏈技術在防偽追溯中的實踐應用”發表演講,他透露道:“對于區塊鏈技術,京東主推的是聯盟鏈,我認為區塊鏈未來在整個供應鏈領域,以及供應鏈金融領域會有一個大的發展機會。”
誠然,憑借京東自身企業優勢和此前在物聯網方面的布局,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追蹤、溯源等應用落地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那么,京東區塊鏈的落地項目有哪些?當前進展如何?又是如何看待整個市場形勢?鏈得得App將在本文為大家解答。
現象級區塊鏈應用何時能夠出現?
應用落地,一直是區塊鏈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
2018年3月,京東公司《京東區塊鏈技術實踐白皮書》。其中寫道:“當前,區塊鏈成功落地應用少有很多原因。首先區塊鏈技術會有不適用的、不可持續的場景;其次,部分技術實施方法是錯誤的;再次,當前整個行業的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最后,同樣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專業人才稀缺。”
張偉認為:“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許多互聯網公司、實體企業對區塊鏈技術會有誤解,因為大家可能都是從ICO或者法幣開始了解的區塊鏈,很多人在發幣的時候更關注資產的增值,而忽視了區塊鏈本身技術的發展。”
“譬如對于企業用戶來說,可能更關注的是一些可控性,或者是一些隱私,那么它在真正將區塊鏈應用落地的時候,這些問題其實并沒有在現有的技術里面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
他坦誠表示目前離區塊鏈現象級的應用還有一段時間,但并不妨礙京東對于區塊鏈的持續探索。
早在今年8月,京東推出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服務平臺——智臻鏈。據介紹,該平臺不依賴于云資源,可部署在私有云,或者是其他的云(騰訊云、京東云等)上,還具備開放兼容多種底層、企業級動態組網等成熟應用的核心優勢。
張偉介紹道:該服務平臺上主要是屏蔽了一些技術的壁壘,讓使用的企業很容易就能掌握,并且能跟其他的企業產生聯盟,形成一個業務關系,通過BASS平臺將區塊鏈分布式緩存,使得底層技術能夠不需要關機的情況下動態擴容。
此外,京東還在積極開展區塊鏈增值稅發票電子化項目、營業執照上鏈等工程。
鏈得得App了解到,這些項目在實際業務開展時,通常需要人工進行核對,耗費了大量人力資源,將這些數據通過系統上鏈,節省人力資源降低成本,是當前許多區塊鏈相關企業在嘗試的方向。
供應鏈中的可追溯,
究竟是區塊鏈還是物聯網技術?
張偉舉兩個區塊鏈的落地應用——京東跑步雞、高端白酒和奢侈品的管理,其核心都是追溯。
對于跑步雞,從喂投、數據采集上鏈、到交給前端人員檢驗、檢查雞的健康與運動狀態,致力于提供一個最準確及時的養殖現場。而奢侈品管理,則是通過自動貼碼,自動分解等操作,嘗試將該技術應用到線下門店,或者是無人貨柜的店里。
實現追溯透明自然是一件好事,當前京東在區塊鏈技術應用,集中于供應鏈的食品追溯、政務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追溯,但是京東運用的究竟是物聯網還是區塊鏈技術呢?
張偉認為:區塊鏈是一個相對復雜又相對簡單的技術,在整個追溯過程當中還需要其他技術進行統一的輔助。
他談到物聯網的時候解釋道:可信數據上傳,是通過人為的方式上傳,數據會存在一定的不可信,而通過物聯網設備,能夠實時將最原始的數據上傳到鏈上,那么它可以進行一個實時準確安全的信息采集。
而人工智能就將收集到的可信數據進行分析,然后給企業管理者或者是政府提供一些輿情、監管,還有一些及時發現問題所在。
云計算在可追溯的系統里,主要是提供一些大存儲的東西,通過云的技術將分布式的存儲運用在里面,所以整個追溯它是一個多種技術的融合來達到的一個效果。
顯然金融是區塊鏈技術最早,也是應用得相對成熟的領域。這與區塊鏈技術天然就是賬本的特性直接相關。然而這遠遠未挖掘出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平臺技術、數據庫技術的優勢以及充分利用此種技術優勢在各個領域和場景下應用的可能性。也即區塊鏈的短期價值被高估,而長期影響卻被低估(何寶宏博士語)。
如今,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而互聯網技術當中還在不斷涌現出各種讓人應接不暇的新技術。在這些新技術當中,作為底層技術的區塊鏈將發揮最長遠最廣泛的影響。
技術篇:認識區塊鏈技術
(一)區塊鏈技術是什么
區塊鏈最早由密碼學家“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于2008年提出,目前行業公認的區塊鏈定義是: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鏈條的方式組合成特定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去中心化共享賬本,能夠安全存儲簡單的、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
區塊鏈本質上就是一個賬本,可以讓互不信任的人,在沒有權威中間機構的介入下,充分信任對方來進行信息與價值互換。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
(二)區塊鏈技術為什么會有如此長遠而廣泛的影響
區塊鏈技術具有以下六大特征,正是這六大技術特征使得區塊鏈具備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的特質: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技術,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任一節點停止工作都不會影響系統整體的運作。
開放性: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
自治性:區塊鏈采用基于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里自由安全地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和技術的信任。
匿名性:由于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數據交互無需以信任為背書,因此交易對手無須公開身份。
可編程:分布式賬本的數字性質意味著區塊鏈交易可以關聯到計算邏輯,并且本質上是可編程的。因此,用戶可以設置自動觸發節點之間交易的算法和規則。
可追溯:區塊鏈通過區塊數據結構存儲了創世區塊后的所有歷史數據,區塊鏈上的任一一條數據皆可通過鏈式結構追溯其本源。
區塊鏈的信息通過共識并添加至區塊鏈后,就被所有節點共同記錄,并通過密碼學保證前后互相關聯,篡改的難度與成本非常高。
深刻地理解區塊鏈技術這六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在文創產業中挖掘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價值。
價值篇:區塊鏈技術在文創產業發展中的價值
技術是解決法律問題的重要路徑。
互聯網領域中,技術可以高效解決某些傳統法律問題;對于法律無法及時作出回應的新業態,技術就是產業規范,是法律的重要補充。
(一)盜版是文創產業的致命傷
文創產業包括了影視、文學、動漫、音樂、視頻、游戲等以及其相關的數字形式,涉及內容的生產、復制、流通和傳播等主要環節。
在“互聯網+”時代,文創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戰。互聯網的網絡效應、快速傳輸、低成本性,加上各種盜版技術的層出不窮,使文創產業面臨著盜版猖獗的挑戰。
網絡盜版給文創產業帶來了的巨大經濟損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網絡盜版直接帶來的是諸如工作流失、版權價值縮水、損失大量優秀作品的負面影響;其次,由于網絡盜版內容的低俗,加上虛假廣告、木馬病毒、作品質量低下等特點,劣質內容也給用戶體驗帶來極壞的體驗,影響消費者對正版作品的感受,造成版權市場的惡性循環。
原本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IP本應成為文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但當下互聯網產業生態圈里知識產權侵權現象依然嚴重,網絡著作權官司糾紛頻發,原創盜版遍地、舉證困難、維權成本過高等問題成為文創產業的尖銳痛點。
此外,對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滯后性,一些新型業態無法獲得著作權法權利體系下的保護,在轉而尋求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同時,卻存在評價標準不一的不確定性。
網絡盜版如同潰堤之蟻,可以撼動整個文創產業賴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在傳統的法律法規政策、司法保護、行政執法、行業自律以及企業內部規制之外,前沿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給文創產業的痛點帶來了新的解決思路。
(二)區塊鏈提供的解決思路和價值
規范和技術是解決法律問題的兩種進路,當法律事后規制的成本較高時,區塊鏈技術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進路。
對于目前文創產業存在的各種法律問題,例如新型的盜版模式使得盜版行為更加分散化、隱蔽化,打擊難度更大;網絡盜版各環節更加細分,責任認定難度更大;用戶的正版化意識未能與正版化進程一起提高等問題,區塊鏈技術也許可以提供一種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解決思路。
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時間戳、哈希算法對作品進行確權,證明一段文字、視頻、音頻等存在性、真實性和唯一性。
一旦在區塊鏈上被確權,作品的后續交易都會被實時記錄,文創產業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蹤,這為IP權利證明、司法取證等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技術保障和可信度很強的證據。
具體而言,首先,IP是文化娛樂創意的核心,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將文創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縮短價值創造周期,實現IP的價值轉移,并保證轉移過程的可審計、可信度和透明度。
其次,基于區塊鏈的政策監管、行業自律和民間個人等多層次的信任共識與激勵機制,同時通過安全驗證節點、平行傳播節點、交易市場節點、消費終端制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文創行業的存儲與計算能力,有助于文創產業全面進入數字化內容生產及傳播時代。
另外,文創產業的盜版問題也可以通過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途徑來解決。可以不斷加強權利持有人與標準組織和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等主要行為者之間的合作,以促進可追蹤性技術的傳播,并支持區塊鏈等新追溯和認證系統的出現。
通過記錄資產、交易和參與者,這種共享數字分類賬本提供了關于IP來源和歷史流轉的信息,使IP更容易地被追蹤和認證。
因此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加強供應鏈的透明度并更好地保護IP是文創產業可以重點考慮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不僅在抑制盜版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可以貫穿文創產業的全產業鏈。
應用篇:區塊鏈在文創產業的應用及落地場景(一)區塊鏈技術貫穿文創產業的全產業鏈
區塊鏈在文創產業的應用主要圍繞著四個領域展開的:區塊鏈+內容生產,區塊鏈+內容流通,區塊鏈+內容交易,區塊鏈+內容維權。
區塊鏈+內容生產: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共同創作作品數據的追蹤、確認和審計,有效地減少共享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實現基于區塊鏈的創意產業的生產、交易、投資平臺。創造一個人人可以創作、交易、傳播、消費、眾籌的信息共享和價值交換的平臺。
區塊鏈+內容流通:基于區塊鏈特性和虛擬市場規則,使得消費者能夠參與內容創作、生產、傳播、眾籌和消費的全流程,而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平臺的信用背書。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傳輸特點,內容產業可以在版權交易和游戲道具場景交易平臺上發行、交易數字資產(類似于token)。基于不可篡改、分布式的特點,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版權和游戲道具交易不僅能促進交易的安全、透明,融合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能對游戲和版權市場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區塊鏈+內容交易:利用區塊鏈技術,使音樂、電影、文字作品等內容產業數據的生產、傳播、許可、交易等過程公開化和透明化,跨過出版商和發行商,創作者可以直接在區塊鏈平臺上發表、推廣或交易作品,直接獲得報酬。
利用區塊鏈技術,添加信任的確權節點,進行IP及其相關權利的交易,以及權益分配等功能,可解決交易不透明、內容不公開等問題。
區塊鏈+內容維權:利用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等技術對交易數據共識簽名后上鏈,不僅可以進行一般的文件存儲,而且可以通過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滿足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促進證據及審判的標準化。
(二)區塊鏈技術在文創產業的落地場景
1、內容生產—共創平臺語戲app
語戲app是基于亞流行文化社群“語言 Cos”而創建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app,主要解決的是許多作者共同創作的文字 Cosplay 一段情節、故事的知識產權問題。
創作模式是在語戲這個app中,創作者共同創建、整理、cosplay、存放、沉淀、考核某個劇本或故事,最后匯總成為一個令人滿意的作品。
最后這些作品獨家授權給平臺,語戲平臺賣給影視、文化公司后將收益按區塊鏈記錄中每個人的貢獻分配給各個共同創作者。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問題是:取代了依托于舊的QQ群及貼吧的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人為處理成本,區塊鏈平臺基于算法直接統計每個人在每部戲中貢獻的內容占全作品的比例,而且平臺的不可更改性更能保護共同創作者的利益。
2、內容流通—版權流通平臺Primas項目
Primas項目致力于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數字版權領域,打造國內首個在版權領域商業化落地的區塊鏈產品。希望從根本上顛覆洗稿的游戲規則,重新書寫媒體傳播的法則。
Primas的運行模式是建立完整的DNA體系和溯源機制,其核心是內容數字指紋識別,通過密碼學與區塊鏈技術,將創作者認證的作品及認證時間、作者信息、可信時間戳共同加密,生成一段唯一的八位碼,這樣不管之后內容“流竄”到哪個地方,都有根源可以追尋。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主要是類似于版權登記和公示的問題,不再需要中心化數據庫下的檢索比對,只需直接溯源就能確定權利人的最終版權,但是可能會涉及到盜版確權的問題。
3、內容交易—版權交易平臺Cfun項目
Cfun平臺是基于全球公有鏈量子鏈開發的一個去中心化的應用(DApp),用來記錄作者的作品,同時獲取用戶行為數據,意在建立一個全球的協同創作生態,同時促進IP的全球實時交易。
運行模式主要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第一層是多個內容創作者共同創作作品,將內容賣給最終的IP買家。第二層是將包括作者信息和粉絲行為數據等所有的創作日志記錄在區塊鏈上,以便對數據進行追蹤、確認和審計。
最后通過使用準確的用戶行為數據,CFun計劃利用算法將IP和買家相匹配,通過智能合約計算每個內容創作者在每筆IP交易中的貢獻,以實現IP的自動交易。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問題是保障版權交易過程中的確權、共創版權人的版權收益分配等問題,并保證版權交易和游戲道具場景交易更安全。
4、內容維權—電子存證平臺“仲裁鏈”項目
“仲裁鏈”是由微眾銀行聯合廣州仲裁委、杭州亦筆科技三方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是基于FISCO BCOS的區塊鏈底層平臺,在司法領域的真正落地,并于2018年2月制作了首份區塊鏈裁決書而完成價值驗證。
運行模式是當某項業務發生時,用戶的身份驗證結果和業務操作證據的HASH均記錄到區塊鏈。當需要仲裁時,后臺人員只需點擊一個按鍵,相應的證據便會傳輸至仲裁機構的仲裁平臺上。
仲裁機構收到數據后與區塊鏈節點存儲數據進行校驗,確認證據真實、合法有效后,依據網絡仲裁規則依法裁決并出具仲裁裁決書。
區塊鏈解決的問題是基于區塊鏈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等技術對交易數據共識簽名后上鏈,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滿足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實現證據及審判的標準化,讓“仲裁鏈”充當“第三方電子數據存證平臺”。
從以上四個具體項目來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貫穿到文創產業的全產業鏈中,在落地時并不會有明顯的環節割裂開來。
事實上,在具體落地項目中,業界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創新和嘗試。如騰訊已經推出首款區塊鏈游戲化應用《一起來捉妖》,真正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游戲中的功能落地,炫酷又好玩,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監管篇:區塊鏈文創產業的監管模式對區塊鏈的監管將因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而有所不同
文創產業涉及到內容的生產及傳播,因此一直是政府監管的重點。雖然區塊鏈技術并未廣泛應用到文創產業當中,但監管也是日后政府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區塊鏈技術演化出了三種應用模式,即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聯盟鏈 (Consortium blockchain) 和私有鏈 (Private blockchain)。因此對區塊鏈的監管也圍繞著這三個應用模式來實行。
公有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分布式系統的任何節點均可參與鏈上數據的讀寫、驗證和共識過程,并根據其相應的共識機制獲得相應的經濟激勵。
由于公有鏈的各個節點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網絡,并參加鏈上數據的讀寫,運行時以扁平的拓撲結構互聯互通,網絡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務端節點。
因此,公有鏈的特點是保護用戶免受開發者的影響、所有數據默認公開,交易速度較低。比特幣是公共鏈的典型代表。考慮到完全開放性和去中心化帶來的傳銷或者其他犯罪的風險,目前對該應用模式的嚴格監管有其必要性。
聯盟鏈是部分去中心化(或稱多中心化)的區塊鏈,適用于多個實體構成的組織或聯盟,其共識過程受到一定規則的控制。
系統內交易確認的節點一般也是事先所設定,并通過共識機制確認。取決于聯盟鏈內部的信任程度和相關需求程度,虛擬數字貨幣可以選擇匿名或非匿名。
聯盟鏈的各個節點通常有與之對應的實體機構組織,通過授權后才能加入或退出。各機構組織組成利益相關的聯盟,共同維護區塊鏈的運轉。聯盟鏈的特點是低成本運行和維護、高交易速度及良好的擴展性、可更好地保護隱私。對于文創產業的流通、交易和維權也有很大應用。
在監管方面,由于聯盟鏈容易進行控制權限設定,擁有更高的應用可擴展性,可以考慮目前對于行業協會的監管模式,根據涉及領域的不同,可以采取事先許可或事后備案的監管模式。
私有鏈是完全中心化的區塊鏈,但具有分布式特點。中心控制者指定可以參與和進行交易驗證成員的范圍。
對于私有鏈內的成員,系統不需虛擬貨幣提供獎勵。私有鏈適用于特定機構的內部數據管理與審計等,如版權局的版權登記數據等,其寫入權限由中心機構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私有鏈的特點是交易速度非常快、給隱私更好的保障、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為零。由于私有鏈的各個節點的寫入權限收歸內部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一、金融區塊鏈應用的意義
區別于傳統互聯網技術,區塊鏈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區塊鏈技術可能給金融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由區塊鏈技術構建的金融生態,可以解決傳統金融模式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另一方面,人們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資產準確、快速地進行價值和信用轉移。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對金融行業產生以下積極影響。
(一)降低金融機構運行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
目前,金融機構業務開展的各個環節不僅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還將引發操作風險。區塊鏈可以改進傳統的經營模式,優化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降低金融機構管理風險,提升業務處理效率
區塊鏈利用特有的密碼技術,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確保交易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降低了銀行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區塊鏈還能省去各種中間環節,加快結算與清算速度,實現全天候、實時到賬,提高了業務處理效率。
(三)加大金融機構創新活力,發展新興金融業態
區塊鏈在重塑傳統業務模式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業務模式。一方面,區塊鏈促進金融機構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如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拓展;另一方面,區塊鏈加大金融機構業務之間的協調合作深度,通過源代碼的開放與協作,催生了更多的金融業態,推動了新興金融業態的出現。
二、當前江蘇金融業區塊鏈應用進展
(一)規劃布局迅速鋪開
人總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穩妥推進分布式賬本等技術的驗證試點和研發運用,轄內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區塊鏈相關發展規劃與統籌部署。統計數據顯示,共30家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實際特點,制定了區塊鏈發展戰略與部署方案,占調研機構總數的40%。同時,科技投入總體呈上升趨勢,各機構2020年金融科技資金投入總額為135.1億元,比2019年增長23.9%,占營收比例由1.6%增加至1.8%(見表1所列)。統計顯示,各機構金融科技人員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1-10月金融科技人員占比中位數為3.2%,比2019年提高1個百分點,70%以上機構的金融科技人員占比有所提升(見表2所列)。
(二)應用實踐有序推進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牽頭組織建設了長三角征信鏈平臺、反洗錢關注信息共享區塊鏈系統、國庫非現場監管聯盟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業供應鏈產融服務平臺等項目,在反洗錢、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票據業務、征信、函證等場景逐步開展應用,提升監管效率和金融服務水平。此外,鼓勵金融機構基于聯盟鏈方式,發揮區塊鏈跨主體、低成本構建互信的技術優勢,探索綜合民生、融資授信、交易存證等區塊鏈應用,如江蘇銀行推出全流程線上化的物流動產質押融資產品、招商銀行搭建物流鏈普惠云平臺、蘇寧銀行加入區塊鏈信用證系統、東吳證券參與上交所區塊鏈存證系統建設等。
(三)產用融合不斷深入
江蘇銀行、東吳證券、國聯人壽等11個金融機構聯合高校、科技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重點圍繞區塊鏈等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合作,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例如:江蘇銀行與南京理工大學聯合開展區塊鏈技術研究,落地區塊鏈跨行票據貼現業務;東吳證券與北京大學實驗室聯合研究可信區塊鏈,主要用于數據保護、態勢感知等安全場景;蘇寧銀行與南京財經大學聯合共建實驗室,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解決不同平臺之間數據共享的問題,并構建小微商戶底層數據融合體系;蘇州銀行與西安紙貴互聯網科技公司共建區塊鏈技術實驗室,圍繞區塊鏈底層技術、場景化服務與應用等方向開展研究。從初步統計的科研成果看,專利申請方面,有9家機構共申請了119項金融科技相關專利;專利授權方面,有7家機構共擁有32項專利授權;軟件著作權登記方面,有15家機構登記了軟件著作權共計138項。
(四)標準化水平全面提升
積極發揮標準的支撐、引領和示范作用,推進區塊鏈標準的研究和制定,促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規范化發展。一是組織轄內金融團體積極制定區塊鏈相關的團體標準,包括《長三角征信鏈征信一體化服務規范》《基于區塊鏈的電子存證應用規范》等,并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二是鼓勵金融企業積極制定區塊鏈相關企業標準,通過參與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提高自身的行業競爭力。省內蘇寧金融科技等共4家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入選《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應用》2020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
三、存在不足
(一)技術仍處于探索期,應用尚未形成規模
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在可用性、可靠性、技術架構等方面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網絡攻擊通過新技術漏洞向消費者傳遞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分布式賬本使用的密碼技術本身可能被破解,給整個產品線帶來巨大威脅;成熟的應用案列不多,場景挖掘有待提升,部分金融機構在項目建設中處于觀望階段。
(二)投入回報比還不高,專業人才相對匱乏
區塊鏈作為一項前沿技術,技術積累相對薄弱,底層技術研發成本較高,回報難以保障;中小金融機構由于地域和資金投入的限制,在吸引高層次人才方面較為困難,引進人才成本較高,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主要通過技術外包的模式開展項目建設。接近70%的機構反映缺乏既精通新技術又熟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超過30%的機構認為本單位科技人才難以支撐數字化轉型的需要。
(三)監管機制尚未健全,標準體系有待完善
區塊鏈創新應用的高速發展也正不斷引發新的監管挑戰,因涉及金融、工商、稅務、司法等多個行業主管部門,涉及層面廣,統籌難度大,亟須建立一套適用于新興科技發展的區塊鏈治理模式與機制。此外,全國統一的標準供給不足,相關技術規范尚未形成,跨鏈互通難度較大。
四、應對策略
(一)統籌規劃,務實推進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統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系統建設。二是加強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持,推動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提升風險技防能力。三是指導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在區塊鏈技術探索、場景落地、產用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探索。四是強化各類區塊鏈金融標準的貫標落地,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區塊鏈行業和團體標準編制。
(二)聚焦前沿,合力創新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智庫等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搭建創新交流平臺,加強區塊鏈專業人才聯合培養,參與信任機制、跨鏈技術、隱私保護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二是推進區塊鏈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借助科技公司的技術力量搭建安全可信的區塊鏈平臺,通過共建聯盟鏈等方式推動行業協同發展。
(三)服務實體,深度融合
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探索在參與主體多、驗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長的金融場景應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繼續做好長三角征信鏈項目,增加服務對象,提升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促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深挖應用場景,推動集成創新。
(四)管控風險,創新監管
一是平衡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對現有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的挑戰,防止區塊鏈技術風險與金融業務風險疊加產生風險擴散效應。二是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為契機,繼續推動符合條件的區塊鏈金融創新應用開展測試,及時發現風險隱患,提煉優秀實踐和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R].2020.
區塊鏈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的基礎技術,以便于在未知網絡中與未驗證實體進行交易。為什么說區塊鏈是下一代互聯網?因為上一代互聯網解決了信息傳播和信息去中心化的問題,而區塊鏈則進一步解決了有價值信息的傳播和去中心化問題。
在到目前為止的這一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中,一直沒有解決網絡信任問題,這就導致必須通過中介機構傳遞和中轉有價值的信息,比如通過銀行來傳遞交易與中轉資金信息、通過Uber來傳遞打車需求和中轉支付信息、通過阿里巴巴來傳遞和中轉貨物買賣信息等。
但是區塊鏈卻通過算法的精巧設計,去掉了人為的中介擔保過程,以點對點的方式讓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并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或中介機構。這個過程也適用于其它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傳遞,而且整個過程不可篡改。
簡單來說,區塊鏈讓互聯網上完全陌生的兩方,可以不用建立信任關系而直接點對點交換有價值的信息,而全網信任是由底層技術保證的。所謂區塊,就是把比特信息加上時間戳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信息塊,再把信息塊互相鏈接起來形成一個鏈條、彼此互相驗證。任何節點可以隨時加入或離開這個鏈條,整個鏈條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新一次,修改信息通過全網廣播到所有節點,所有節點通過算法達成共識后認可并存儲修改的內容到各自的數據庫里,全鏈共享一個大的分布式數據庫(即共享賬本),每個節點的小數據庫通過某種方式存儲全鏈信息或部分信息,而這個數據庫對鏈內成員是透明的實時可見(圖1、圖2)。
因此,如果要篡改區塊鏈上某個信息塊,就必須在更新間隔的時間內完成對全鏈的連鎖修改,而且區塊鏈里還有完整的加密措施,所以這幾乎是不可能完全的任務。此外,這些底層技術也不是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根本性變革,而是在現有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加上“區塊”標準、算法層、加密層、共享分布式數據庫和交易機制等以及必須的軟硬件等。按照比特幣創始人的設想,這個系統本身需要的基礎設施其實非常少。
區塊鏈對金融行業的意義和影響
區塊鏈對于金融行業和社會金融基礎設施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通過社會金融體系的變革來顛覆現有的商業體系和商業模式。區塊鏈具有超越金融服務,深刻影響整個數字世界并成為網絡交易技術基礎的巨大潛力。它還可能極大地改變多邊商業網絡,從而大幅降低成本和風險并革新業務模式,因此銀行和風投一直熱衷于對該領域進行投資。
對于歐美市場來說,區塊鏈更多的意義在“金融+互聯網”。歐美金融體系已經發展多年,其中美國具有世界上最發達、最多樣化的金融市場。自18世紀80年代起步,200多年來美國現代銀行業數量經歷了由少到多而又到少的過程。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有關統計,美國銀行數量在1921年達到歷史峰值31000余家后開始衰減,其中很大原因是中小銀行的兼并、并購與倒閉。
由于美國為私人銀行制,出現了大量的中小銀行,各家銀行都有自己的IT系統。而且美國各級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金融業的管制和監管差異巨大,出臺了多種非常復雜的條例,導致美國各銀行的IT系統負擔沉重。而且美國各銀行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的競爭為IT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區塊鏈在很大程度建立了一個虛擬的超級銀行,把各家銀行的IT都連入了這個超級的共享賬本,極大減輕了跨銀行業務和銀行對銀行業務的成本、縮短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因為區塊鏈推行統一的數據結構和數據標準,同時通過程序和算法自動維護整個分布式共享賬本里的數據,極大降低了各銀行的人工成本,因此歐美對于區塊鏈的熱情十分高漲。
對于中國來說,由于金融業整體處于國家監管狀態,銀行主體為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而非私有銀行,因此就中美兩國的金融體系來說,區塊鏈并未像在美國金融市場那樣引起廣泛關注。但中國金融業的從業者其實一直在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當區塊鏈技術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其它行業時,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場景。
區塊鏈從本質上來說必須要有多方參與才能構成區塊鏈,一家企業或一個人是無法形成區塊鏈的。因此,區塊鏈實際上就是產業鏈,這才是區塊鏈的真正意義所在。把一個產業上下游的企業都納入到一個區塊鏈中,再加入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其中,就能形成一個產業互聯網,而且是基于一個全行業共享賬本的產業互聯網。在區塊鏈基礎之上的產業互聯網,將徹底打破本產業內企業的邊界,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也才能創造出真正創新的金融產品。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正在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重要影響,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數字貨幣有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周小川行長指出需要密切關注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對金融Ю吹撓跋臁S紗耍支撐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研發的關鍵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引發多方關注,各方對區塊鏈的關注程度甚至不亞于對數字貨幣本身。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從數字貨幣領域逐漸進到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在國內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熱潮。
一、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內涵
作為支撐比特幣的重要技術,區塊鏈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提出。以比特幣應用為例,區塊鏈是指一串使用密碼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結構,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過去十分鐘內所有比特幣交易的信息,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并生成下一個區塊。
有學者(秦誼,2016)認為,區塊鏈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基于計算機程序的公開的總賬數據庫。它的特點是數據庫可以記錄區塊鏈上發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區塊鏈中的每個節點都可以將其記錄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網絡并保存,每個參與維護的節點都能復制獲得一份按照時間順序記錄的完整數據庫儲存,這就構成了一個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數據庫,這種數據庫能夠在無須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實現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與人之間點對點式的交易和互動。
也有研究(穆啟國,2016)認為,區塊鏈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這種數據庫方案以涉及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把一段時期內系統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關數據,通過特殊的算法和密碼方法計算并記錄到一個數據區塊(block)中,同時產生該數據區塊的防偽識別碼用于鏈接(chain)下個數據塊及校驗,系統的所有相關節點來共同驗證交易信息記錄是否為真,生成的數據區塊不可篡改。實際上,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類似于TCP/IP協議的互聯網底層技術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它的出現有望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遞向價值傳遞的突破。區塊鏈技術最大的顛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數據存儲、傳輸和證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儲存的數據區塊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務器,使全部數據信息都被記錄并儲存在云系統之上,無須第三方驗證即可實現數據的自我證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幣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造的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因此無須基于信用來實現貨幣的發行和交易。
對于數字貨幣的認識,有學者認為(王永紅,2016),數字貨幣是“法定電子現金”,即由貨幣當局發行、存儲于電子設備、具有現金特性的價值載體。數字貨幣區別于與銀行賬戶相關聯的電子貨幣,與價值完全由市場決定虛擬貨幣不同。同時,從數字貨幣體系建設的需求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要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須具備區別于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的顯著特點,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復性、系統無關性,并且要在開放互聯環境中達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謝平和石午光(2015)認為數字貨幣是基于密碼學和網絡點對點(Peer to Peer)技術,由計算機程序產生并在互聯網上發行和流通的一種貨幣。
二、區塊鏈應用于數字貨幣的優勢
新貨幣經濟學認為,貨幣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職能可以分離,比特幣的應用可以被視為此觀點的一次嘗試。該理論提出,所有的經濟活動在沒有中央銀行和法定貨幣的情形下一樣存在,基礎貨幣的記賬和交換職能可以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媒介,前者僅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化的記賬單位,可以同所有的經濟交易之間建立起映射關系,而后者則是內生的,可以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實現交換。從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比特幣或許只是貨幣職能分離的一次大膽的實踐,離誕生真正意義上能廣泛流通的數字貨幣還有十分遙遠。但是無論如何,基于數字貨幣的比較優勢,創建一種成熟、穩定、可靠的數字貨幣體系是未來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無疑,區塊鏈技術為創立穩定可靠數字貨幣提供了技術基礎,受到了各國央行的關注。
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展數字貨幣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學者(蔡釗,2016)認為,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字貨幣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較高交易流通價值,并能夠通過開發對沖性金融衍生品作為準超貨幣,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價格。數字貨幣建立了貨幣背書下的數字貨幣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頻繁,數字貨幣交易信用就基礎越發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圍實現了區塊鏈信用體系,數字貨幣自然會成為類黃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使得貨幣變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統容易遭受電腦黑客的攻擊,安全成本高且難以防御。但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立數字貨幣,它去中心化的特點能夠實現全網絡記賬,有效預防故障與攻擊。另外,區塊鏈信息的時序記錄、不可追溯和難以篡改的特點,使得貨幣防偽變得十分簡單。這一防偽特性在與數字貨幣相關的票據、憑證應用上有更為廣闊的前景,這使得金融詐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鄧迪,2016)。
有學者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的優勢(肖風,2016),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聯盟鏈發行數字貨幣,這種聯盟鏈是由幾個中心化機構共同發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時讓分布式網絡節點得到控制的區塊鏈。在這種區塊鏈中,讓所有參與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共同構建聯盟鏈的分布式網絡,單中心變成多中心,從而實現安全穩定運行。另外,零知識證明技術和共識機制能夠保證所有參與者的信息保密,鏈條各節點網絡通過賬本網絡共享機制確保達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結合。這種設想一旦實現將十分有利于人民幣有序、可控地實現國際化。同時,人民銀行可以通過外接端口將認可的全球金融機構接盟鏈,可實時監控人民幣流動,并且可以節省人民幣印刷和儲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據區塊鏈技術實現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統一,實時結算、逐筆交割與無間斷運行,初步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幣登記結算與支付清算網絡,這將極大提高人民幣結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反洗錢領域,區塊鏈技術的作用突出。秦誼(2016)認為,借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各金融機構的交易都必須有客戶提供電子身份信息(私鑰)同銀行掌握的公鑰共同驗證,并且與用戶地址進行匹配,確保每筆交易都有完整的記錄。在這種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機構間實現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環節都無法脫離監管機構的視線,黑錢將無法洗白。
但是,也有學者對區塊鏈應用于貨幣創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從貨幣價值的角度分析,認為區塊鏈在貨幣方面的應用只能是被設計為一般等價物的分布式系統,但如果未來貨幣的發展不再是一般等價物,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與貨幣發展從貝殼到黃金再到紙幣一樣,只是貨幣在形式上的創新。而未來貨幣的流動性將必須在利用、使用、服務應用中體現價值,表現在更為具體的價值體現。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比特幣上,相當于設計了信息量機制,卻沒有設計信息流速機制。吳曉靈(2014)認為算法貨幣目前只是解決了貨幣信用問題,但尚無法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的調節需要。在當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價值傳遞。
三、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貨幣創新的實踐:比特幣
區塊鏈技術最廣泛也最為成功的應用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從中本聰開發出第一個創世區塊開始,到比特幣區塊的誕生,再到比特幣作為投資工具價格飛漲,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廣受追捧,凸顯了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的廣闊前景。英格蘭銀行的研究認為中央銀行未來可以考慮發行流通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操作得當可以增強金融的穩定性。
對于比特幣是否為數字貨幣的判斷,Yermack(2013)的研究結論比較具有代表性。作者認為,比特幣在履行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方面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幣的流通范圍小;從價值尺度看,比特幣價格波動十分劇烈,因而尚不能視為具有穩定的價值尺度;從支付手段來看,比特幣仍未被廣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幣的貨幣和資產屬性,認為持有者更多視比特幣為一種投資和資產。因此,比特幣從根本上來說仍不是貨幣。
不少學者肯定了比特幣對于創新貨幣形式的重要作用,張春霞(2016)認為去中心化、非國家化是未來貨幣的發展方向之一。貨幣去中心化是指一種貨幣不通過中央銀行等中心機構發行流通,交易過程不依賴銀行或中央清算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協助。類比特幣的非國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機構造成的貨幣多發,以及信用風險和人為因素導致的貨幣危機,從而根本上保證了幣值的穩定與流通的自由。比特幣去中心化、數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區塊鏈技術最為成功的應用。姜立文等(2013)認為比特幣有效解決了在經濟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與交易費用的問題。交易可以實現全球同步,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有學者(閔敏和柳永明,2014)從貨幣價值與職能的角度分析認為,比特幣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價值,在當前的比特幣的交易中,衡量商品價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貨幣。現實中絕大多數可以使用比特幣交易的實體店都同時使用法幣和比特幣標價,實際上是法幣提供價值尺度,而比特幣充當流通手段。從這個方面講,比特幣實現了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分離。而貨幣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分離,則價值尺度退化為記賬單位,商品的價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對價格,從而避免受到貨幣價值波動的影響。
許多外國學者從比特幣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Ron et al.(2013)通過跟蹤分析比特幣持有者的數量、賬戶變動、交易和儲蓄特征,發現大多數的比特幣從產生到現在,并沒有參與流通,大多數的比特幣被少數人集中。Smith(2014)對比特幣的價格波動進行了分析,發現比特幣同直接貨幣市場之間存在套利行為,同時比特幣與其他貨幣的直接匯率波動更加明顯。這些現象表明受比特幣數量的稀缺性、升值預期和流通限制影響,比特幣的持有者愿意選擇持有而不是交易,價格波動也更為劇烈。
四、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貨幣面臨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創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優勢。盡管如此,應用區塊鏈技術創立一種廣泛流通的數字貨幣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安全性仍是區塊鏈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比特幣遭黑客攻擊失竊和被盜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在技術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飛躍(2016)認為,雖然實際系統中為掌握全網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遠超成功實施攻擊后的收益,但受攻擊的安全性威脅始終存在。另外,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機制也將隨著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技術的發展而變的越來越脆弱,隱私保護也不是絕對的安全。
從法律上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受現有的國家制度的制約。益言(2016)認為,一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國家和監管的概念,對現有的貨幣制度造成很大沖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對國家的貨幣發行權威構成嚴峻挑戰,而且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效果。監管部門對區塊鏈技術缺乏充分的認識和預期,與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缺乏相關法規的保護,增加了市場主體的風險。
從監管上講,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中心化的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變得非常困難。孫建鋼(2016)認為,虛擬貨幣數字化的價值代表屬性決定了其很難確定監管主體,去中心化的屬性使原中心化的傳統監管模式不再適合,跨國界市場參與及交易的屬性更是增加了監管的復雜性,從而給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
另外,陳一稀(2016)的觀點比較獨特。文章認為,區塊鏈技術存在與傳統貨幣銀行學中相類似的“三元悖論”,即無法同時達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個要求,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同時,文章提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從本質上來說不是去中心,而是換中心或是多中心。
隨著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強勢崛起,新興的區塊鏈技術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熱點研究課題。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編程等特點,使其在數字貨幣的應用上具有廣闊的前景。目前,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多數研究集中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對于數字貨幣創新的重要意義,與傳統貨幣的比較優勢,以及未來面臨的安全、法律認可、政府監管的挑戰,但都沒有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同時,對于未來數字貨幣如何實現一般貨幣職能,構建數字貨幣與現有貨幣體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實現數字貨幣廣泛流通的分析和討論不夠充分。本文對有關區塊鏈技術用于數字貨幣的創新做了粗淺的歸納,以期為未來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發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穆啟國.區塊鏈技術調研報告之一:具有顛覆所有行業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解析和應用場景暢想[J].川財研究,2016,1.
[2]謝平,石午光.數字加密貨幣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鄧迪.數字貨幣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區塊鏈與貨幣哲學的發展[J].互聯網周刊,2016,04:70-71.
[5]陳一稀.區塊鏈技術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風.從公有鏈到私有鏈:區塊鏈回歸現實[J].當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誼.區塊鏈沖擊全球金融業[J].當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紅.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構想[J].中國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幣對傳統貨幣理念的挑戰[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吳曉靈.從信息網絡到價值網絡――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J].三亞?財經國際論壇,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區塊鏈+AI”行業簡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主要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更多過去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智能工作。AI一詞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2015年美國伊利諾伊小組研究中表明,現階段AI智力已可達4歲孩童智力水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成熟應用,圍繞著“AI+”的技術理念創新也在不斷提出,其中“區塊鏈+AI”的技術理念尤為突出。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其本身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擁有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難篡改、匿名性等特征,可有效彌補人工智能應用中存在的數據共享、數據安全等問題。區塊鏈可以為人工智能提供“鏈”的功能,讓人工智能的“自主”運行中需要的數據信息都得到可信記錄并具備可溯源的特點,使得AI更可信、更安全。可以說“區塊鏈+AI”是新型技術之間的通力合作,若兩者可有機結合,將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從金融、消費、醫療服務到政府服務,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的結合正在逐步滲透各個行業和領域。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協作將會解決諸多的問題,在人工智能提供數據分析和匹配的同時,區塊鏈將提供一個更加安全和可信任的網絡。
2、人工智能和區塊鏈行業現狀概述
人工智能被譽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技術之一,也將成為經濟發展中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在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受到高度重視,2017年7月8日國務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戰略部署,明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至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全面支持建設小康社會;至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向智能社會建設邁進;至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和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為經濟強國奠基。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年申請數量達30115項,產業規模突破百億,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152.1億元,該行業每年以40%~50%增長率進行增長,預估2019年將突破300億元,截止2017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已達592家,僅次于美國。2017年9月,華為公司推出的芯片麒麟970及蘋果公司推出的芯片A11SOC均具備機器學習處理單元,為人工智能硬件打下堅實的基礎。人工智能行業目前已走過技術蠻荒期,處于通用技術與行業結合形成商業化場景應用階段。根據目前滬深兩市板塊分類統計,涉及人工智能概念的上市公司共104家,基本涵蓋了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各相關領域。
相比于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經歷了60多年的長足發展而言,區塊鏈技術目前起步不到10年,且剛剛經歷了三個初級的階段,分別為:
起步期:2009年-2012年,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使得區塊鏈技術開始走進部分極客和新興技術愛好者的視野當中,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定程度的關注和研究。
雛形期:2013年-2017年,以太坊在比特幣的基礎技術架構之上引入了智能合約,使得區塊鏈的可拓展性得到極大的提升,區塊鏈技術開始延展到更多行業和領域。
發展期:2018年-,區塊鏈技術開始迭展,行業發展聚焦于更為安全的技術架構的搭建與更加良好基礎性能的提升,區塊鏈安全、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等方向開始受到行業重視,一些應用逐步在全球各個行業領域開始試點。
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總體階段處于類似于互聯網發展的初期階段,距離大規模的應用落地仍然需要時間積累。“區塊鏈+AI”是新興技術相互賦能的良好應用結合,區塊鏈技術在人工智能這一垂直領域的探索,有助于加速新興技術的落地,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目前大部分“區塊鏈+AI”項目仍處于概念驗證階段或早期應用階段。
二、“區塊鏈+AI”具有的優勢與挑戰
在人工智能為區塊鏈提供更強大拓展場景與數據分析能力的同時,區塊鏈技術可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數據以支持其持續的“深度學習”。在未來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可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透明、可溯源的特點,來保障人工智能始終處于人類可控的范圍之內。這對兩者的技術發展進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體而言,區塊鏈技術本身處于早期階段,與人工智能相結合需要持續迭代以滿足人工智能對性能和穩定性的要求。
1、“區塊鏈+AI”兩項尖端科技的相互賦能
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兩項技術的結合,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區塊鏈可以提高人工智能的數據安全性;二是區塊鏈可以加速數據的累積,給人工智能提供更強大的數據支持,解決AI的數據供應問題;三是區塊鏈可以解決數據收集時的數據隱私問題;四是人工智能可以減少區塊鏈的電力消耗;五是區塊鏈使得人工智能更加的可信任;六是區塊鏈幫助人工智能縮短訓練時間;七是區塊鏈有助于打造一個更加開放與公平化的人工智能市場。雙方結合的優勢具體說明如下:
(1)提高數據安全性
區塊鏈可以幫助人工智能避免因數據存儲問題導致的故障。區塊鏈中每個節點都按照鏈式結構存儲完整的數據,每個存儲節點都是獨立的、地位等同的。區塊鏈的高冗余特性,分布式數據存儲,可避免系統級別風險的發生。理論上看除非所有節點全部出現風險,否則數據就是安全的。
此外,考慮到人工智能診斷的“黑箱”問題,清晰誰建立了人工智能,使用什么數據進行訓練,以及誰部署了最終的,是我們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出現的問題的最佳防控手段。目前使用的大多數人工智能程序都是“深度學習”算法的變體。不良的數據內容將給人工智能帶來相應的安全隱患,區塊鏈則通過記錄哪些核心算法是使用哪組訓練數據開發的,避免了這一問題。更寬泛地說,區塊鏈可以記錄誰編寫了原始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用什么數據來訓練算法。
(2)大量且豐富的數據支持
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發展會進行海量數據收集,同時因為市場競爭而拒絕進行數據共享。由此造成這些公司接觸到的數據有限,缺少完整的數據集做支撐,使得人工智能產品質量較差。采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利用數據分類帳進行部分數據的購買銷售。可靠性強、可用性高的數據將會使得企業生產出高質量的計算機識別,語音識別和其他數據密集型應用。
當收集了大量同類型數據用于訓練AI模型時,數據會受到偏差或“過度擬合”的影響。數據樣本將不具備典型的隨機性來代表總體的特性。使用此類型數據訓練的模型比使用更多不同樣本進行訓練的模型表現能力要差很多。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讓不同的人和公司來提供可信的不同數據,可以獲得更多樣化的數據樣本,幫助AI完成“自主性”決策。
(3)隱私保護
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需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基礎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個人隱私數據合理使用的問題,例如從公共數據庫中推導出私人隱私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又推導到其他相關人員的信息,這已經超出大部分人同意披露的信息范圍。區塊鏈采用非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交易信息公開透明,但對于賬戶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經過數據擁有者授權才可訪問該數據,即使遭到入侵,也僅是一小部分信息內容,無法獲取用戶完整的個人身份信息,此技術在AI大數據運行環境下,個人的隱私免于被侵犯,不法企業難以利用用戶數據來牟取不正當利益。同時,區塊鏈與加密算法相結合可以在數據分享過程中分離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讓數據使用方可以利用密文進行模型訓練和使用,徹底杜絕原始數據泄露的風險,從而打通企業和政府中的數據孤島。
(4)能源消耗減少
采用POW共識機制的區塊鏈項目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資源,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學習算法,提升數據中心的負載,操控計算機服務器和相關的散熱系統,優化冷卻,有效地進行設備管理,從而減少電力的消耗。對于AI可以優化能源消耗已被谷歌和百度等公司證實,2017年6月百度的智能樓宇項目一個月內為百度省下了25萬度用電量,谷歌旗下AI實驗室DeepMind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谷歌削減了15%的用電量。
(5)可信任度的提升
一個人工智能管理的區塊鏈可以為獨立于人工智能運行的底層平臺的人工智能提供一個分散的標識。每一個主要的人工智能都可以注冊成為被普遍認同的節點,這將為AI識別提供一個解決方案,類似于今天的網站證書,以驗證網站所有權。
一個人工智能管理的區塊鏈還可以允許每個人工智能將其活動的常規哈希函數寫入區塊鏈分類,以便具有加密密鑰的可以對其進行不可篡改的檢查。區塊鏈搭載的人工智能分布式賬本記錄了人工智能做了什么,確保人工智能的錯誤行為被及時的發現、分析和糾正。而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使得人工智能幾乎不可能“掩蓋它的蹤跡”和刪除犯罪活動數據。
最后,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可以確保人工智能處于控制之下。通過人工智能執行任務的公共記錄(必須由多個區塊鏈節點進行驗證),我們可以確保人工智能的運行不會超出界限。
(6)更短的AI訓練時間
在使用區塊鏈技術保障訓練數據的真實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可以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的方式將一臺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訓練時間大幅度的減少。例如一個人工智能的訓練可以采用模型并行或者數據并行的方式,將單個的模型或者數據分布在不同的機器之上,從而減少訓練時間。人工智能也可以在同步數據并行中刪除同步約束限制,而采用異步并行模式——人工智能在每一步的信息處理中不必等待數據的相互確認,可以直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從而進一步減少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訓練時間。
(7)開放公平性
區塊鏈提供的核心價值是“去信任中介化”。如果想要創建一個自組織和自我調節的人工智能網絡——那么分布式記賬技術是最好的途徑。谷歌、騰訊、IBM、Facebook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已經徹底改變了分布式計算——將計算任務分散在多臺虛擬機之間,以實現高效的可伸縮任務處理。但是他們的布式處理工具仍然是非常集中的,并且專注于由中心化的控制器統一調度特定任務,以實現非常特定的目標。
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將使“去信任中介”的網絡得以實現,在這種可信網絡中,兩個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安全可靠地進行交互,而無需任何中心化的中介。區塊鏈還可為人工智能提供聲譽系統,這樣每個人工智能都可以在選擇與其他人工智能進行交易之前檢查其聲譽。另外,區塊鏈的無中介、高透明度將鼓勵這些人工智能開發人員共享他們的數據和他們的產品,而不必擔心出現某些偏袒競爭對手或竊取其知識產權的情況,并確保所有相關方為他們的工作獲得適當的報酬。
2、“區塊鏈+AI”面臨的挑戰
“區塊鏈+AI”的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AI和區塊鏈自身的缺點,在結合后仍無法有效解決;另一方面是AI和區塊鏈結合過程中可能造成原有優勢被破壞。例如:
(1)政策性風險
區塊鏈目前部分的衍生應用在世界各地存在著一定的政策風險——例如未來是否采用區塊鏈技術伴生的通證來激勵人工智能開發或節點管理,但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策上如何定義通證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技術融合的不確定性
作為兩個前沿的新興技術,且都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無論是從當前區塊鏈的技術指標,還是從人工智能的實際落地性來講,距離兩者真正的結合并實現落地,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目前區塊鏈的主要問題為擴容、隱私、和計算能力,主流的公有鏈難以支撐人工智能的鏈上實現。
(3)大規模的社會應用面臨挑戰
數據共享威脅大型企業利益。通過弱化數據的中心化,降低了大型企業相對小公司的競爭優勢。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訪問這些數據集和計算,那么任何人都有機會與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競爭。從技術領域中去除這些障礙將會改善社會,但共享市場的嘗試可能會讓大公司感到不安。如果任何人都有能力在世界上制造出最好的人工智能,那么市場將與許多正在爭奪一部分市場的初創企業和小企業共同分享。之前使用用戶數據來制定廣告或業務策略的公司和政府組織將再次被迫以較不直接的方式獲取其數據。因此,大公司可能會反對數據去中心化,并可能游說維持AI模型開發方面集中式數據集的現狀。
(4)不可控性
當使用了“一旦運行不可停止”的智能合約時,如果合約代碼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黑客將通過智能合約漏洞牟利,因在區塊鏈上運行的事務和交易不可撤銷,可能會給企業和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AI與區塊鏈結合的應用場景
結合兩者技術優勢,通過AI讓區塊鏈更智能,區塊鏈讓AI更“自主”,更可信。目前對于AI和區塊鏈的結合應用,市場上已經涌現出很多相關項目和理論創新,描述了不同場景下結合,比如:
(1)區塊鏈+AI在醫療方面進行結合
相關的結合領域有醫療數據加密和醫療計算分析。關于醫療數據方面,據統計,大部分的醫生會直接將病人的病情、個人信息等信息發給同事,這涉及侵犯病人隱私的問題。應用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和授權等技術,對關鍵信息進行加密,只有經過數據擁有者授權才可訪問該數據,將大大的提高醫療數據的隱私性。關于醫療計算分析方面,AI在醫療機構提供數據錯誤率小于2%,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可以對于醫療數據進行信息交換,相比傳統AI,數據可更好地進行共享。谷歌旗下DeepMindHealth正在開發區塊鏈醫療數據審計系統,利用“區塊鏈+AI”技術讓醫院、NHS、病人自身都能實時跟蹤其個人健康數據。
(2)區塊鏈+AI在數據市場進行結合
利用區塊鏈集合群體的力量,進行數據上的共享、AI模型的訓練等。AI的發展離不開龐大的數據集,區塊鏈可以利用數據分類帳進行高質量數據的購買銷售,當收集了大量的、多樣化的數據樣本后,可用于訓練AI模型,這些數據及AI模型將會解決信任的數據孤島問題,使得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進行共享學習,自我成長,產出高質量的計算機識別,語音識別和其他數據密集型應用。目前SingularityNet、DeepBrainChain、Bottos、OceanProtocol、Indorse、ARPAChain等項目涉及該領域。
(3)區塊鏈+AI在金融領域進行結合
相關的結合領域有市場情緒分析、去中介交易商經紀人(IDB)和檢測金融欺詐行為等。關于市場情緒分析及去IDB方面,利用AI進行深度學習和時序分析,再結合區塊鏈技術保護下的個人數據相整合,為個人提供更精準的交易服務。具體來說,就是從用戶面板上進行大數據采集及處理,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用戶情緒數據,對市場波動進行預算,最后自動化下單。利用機器人取代人工,提升效率,降低了IDB傭金。在檢測金融欺詐行為方面,使用交易機器人,高頻加密交易,弱中心化減少人為操控的可能性,降低金融欺詐風險,此外,AI監控加密市場,讓惡意攻擊變得更難。目前有Autonio、Aigang、Numeraire、Endor等項目涉及該領域。
(4)區塊鏈+AI在云計算方面進行結合
當前AI云計算方面面臨計算資源昂貴、訓練時間長、訓練數據多、開發去中心應用困難等問題,結合區塊鏈技術后能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把區塊鏈中挖礦及電力消耗過程中過剩的資源轉換為AI云算力,資源上進行整合,降低計算成本。目前有NebulaAI項目涉及該領域。
(5)區塊鏈+AI在物聯網方面進行延展
首先,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解決“如何證明自己是自己”的問題,用戶可通過區塊鏈+AI技術完成生物身份識別和身份認證,將個人身份與物聯網聯系在一起。其次,解決了更新的問題,所有物聯網設備在區塊鏈+AI的加持下,數據共享,設備可智能化更新。具體的垂直應用包括:應用在工業制造上,制造生產的設備在區塊鏈中傳遞信息,更智能化地成長,提高效率、增加產能;應用在交通上,更好地鋪開無人駕駛應用,解放人們的時間,智能化管理交通,有利于減少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的發生;應用在監控等公共基礎設備上,身份認證能快速的識別出罪犯,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目前有智行者、美圖等項目涉及該領域。
區塊鏈是一種類似于NoSQL(非關系型數據庫)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統稱,并不是某種特定技術,能夠通過很多編程語言和架構來實現區塊鏈技術。實現區塊鏈的方式種類也有很多,目前常見的包括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POS(ProofofStake,權益證明),DPOS(DelegateProofofStake,股份授權證明機制)等。
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中提出,可以把比特幣看成區塊鏈的首個在金融支付領域中的應用。
二、區塊鏈的特征及其意義
根據區塊鏈定義,可以總結區塊鏈有如下這四個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
去中心化:整個網絡沒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任意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會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
去信任: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須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
集體維護: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
可靠數據庫:整個系統將通過分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
(一)為系統數據提供可靠架構
在區塊鏈的結構中沒有中心化組織的架構,每個節點都僅僅是系統的一部分,且每個節點的權利相等,網絡黑客摧毀或篡改部分節點的信息,對整體系統及數據沒有影響,而且節點越多越安全。
(二)為資產交換提供智能載體
區塊鏈具有可編程性的特性,并輔以一系列的輔助方法,可以確保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的交易安全可信。例如,工作量證明機制,篡改區塊鏈上的數據,需要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智能合約機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約定條件一旦達成,網絡自動執行合約;互聯網透明機制,賬號全網公開而戶名隱匿,且交易不可逆轉;互聯網共識機制,通過各節點共識確保交易的正確性等。
(三)為互聯網金融建立信任關系
區塊鏈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不需要互信的前提下,交易各方通過純數學的方式建立信任關系,且信任關系建立的成本極低,并使弱信任關系通過算法建立強信任連接,從而促成價值交換的活動,甚至是金融交換活動。
(四)是一體化金融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范圍很廣,通過公共賬本可以實現包括客戶身份識別、資產登記、資產交易、支付結算等應用,通過大數據系統可以記錄、傳遞、存儲、分析及應用各類數據信息,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鏈接。
三、區塊鏈技術在資產證券化方面可能的應用方式
資產證券化是一種結構性融資技術,也是一種基于多筆不同資產上附著的現金流進行管理的資產管理手段。與貸款、債券、股權等傳統金融產品相比,資產證券化產品呈現出結構復雜,參與主體多,操作環節多,數據傳遞鏈條長,數據及現金流傳遞分配過程繁復,信用觸發性條款設置保障安全性等特異性產品特征。從資產的轉售交割、現金流打包-分割-重組-分配到證券登記結算流通,都依賴于中介機構的信用,后期的現金流管理以及相應信用機制的觸發也讓產品后期管理需要非常多的人工投入。依賴人工處理的交易信息經過多道中介的傳遞,使得信息出錯率高,且效率低下。在一個中介權威機構中,通過中心化的數據傳輸系統收集并保存各種信息,然后集中向社會公布的傳輸模式同樣使數據傳輸效率低,成本高。而區塊鏈通過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點對點傳輸,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數據傳輸模式,無疑可以深入應用到資產證券化的不同環節:
(一)金融資產的出售結算
第一個潛在用途就是提高金融債權資產轉讓效率,解決流動性需求與資產轉讓時效不匹配的問題。金融資產如貸款的出售是一個非常繁瑣、耗時的過程,結算需要長達幾周的時間。區塊鏈技術則是解決其中一些核心問題的關鍵。
通過區塊鏈技術可繞過中間支付清算系統,實現點對點即時支付,大大縮減支付到賬時間,從按日結算,縮短到以分鐘為計量單位的結算效率。
(二)現金流管理
資產證券化的現金流管理也是較為復雜的結構。多個資產的現金流分為本金現金流和利息現金流流向特殊目的機構設在監管機構的不同賬戶,現金流進入賬戶后根據約定條件投向指定特征的資產,并在約定時間按照約定條件由特殊目的機構控制人支付到對應證券的由證券托管結算機構控制的各證券獨立賬戶,再由托管結算機構支付給不同的投資人。這一過程中,同一個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可能被拆分到不同的證券賬戶中,不同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也可能兌付給同一個證券持有人,也可能某一筆資產的本金現金流和另一筆資產的利息現金流包括它們的利息在經過管理人重組之后,拆分給不同證券的持有人。上述幾種情形是最基本的現金流支付情況,涉及信用觸發和信用保障條款后,現金流分配將更為復雜。在結構上,不同證券設計了不同的現金流支付頻率和信用觸發機制,也由不同的內外部信用保障機制,如多余現金流抵扣和外部現金儲備賬戶的回撥、流動性支持等。此外,還有發生違約事件后,大規模的現金流支付分配順序改變。
因此,在現金流管理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至少能夠在以下兩個方面對資產證券化產生重要作用:
一是能縮減銀行等機構服務成本。上述資產和現金流的管理、劃付、分配等業務涉及的系統維護與后臺工作,往往由不同機構、機構內不同部門、部門內不同崗位的人工操作,面臨長流程、多環節。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為簡化并自動化這些手工服務流程提供了可能,如實現自動記賬功能以及自動審計功能。德勤審計師目前已經開發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自動審計服務平臺Rubix,通過與SAP和Oracle等各種財務報告系統對接,實現包括貿易合作關系管理、實時審計功能、土地登記功能等應用。
二是利用智能合約的功能,實現現金流的自動劃撥以及資產循環投資購買等后續產品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對信用觸發機制條款的調動。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功能,可隨意給交易合同添加各種不同的交易條件。通過智能合約,可以給數字貨幣施加限制條件,為改變目前依賴大量人工完成現金流分配、劃撥以及實現各種交易結構設計的信用條件提供了可能。資金的歸集和分配將完全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公開透明,效率將顯著提高。
(三)改善增信環節轉移的高成本
由于通常對應了多筆資產(可能是上千筆),每筆資產對應著不同的外部擔保,因此在實踐中資產證券化目前沒有真正實現擔保隨同金融債權資產的轉讓,只是通過法律條款約定了保留完善擔保的權利,在真正出現需要履行擔保的情況時再轉移擔保。在當前我國經濟環境下,這一條款實際上是由發起銀行通過自身信用提供了隱性擔保的,但是也對發起銀行造成了隱性義務和償付壓力。尤其是保證擔保和信用保險的情形下,擔保人(或者是貸款承保人)往往是發起銀行的合作機構,但不是新的特殊目的機構的合作機構,可以通過履約主體變更進行違約代償責任履行的抗辯。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點對點的增信保障平臺,降低增信轉移的成本,以信用保險為例,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建立點對點的互助保險平臺,一旦單一主體發生符合特定條件的違約事件,其他參與這一平臺的保險參與者將直接繳納費用給被違約主體。
(四)證券交易與再融資
互聯網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制造和傳輸,但始終不能解決價值轉移和信用轉移。所謂的價值轉移是指,在網絡中每個人都能夠認可和確認的方式,將某一部分價值精確地從某一個地址轉移到另一個地址,而且必須確保當價值轉移后,原來的地址減少了被轉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轉移的價值(即避免出現“雙花”)。信用轉移是價值轉移的必然結果,表示價值的轉移獲得所有參與方的認可,且其結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縱,取得了系統內的公信力。這一價值可以是貨幣資產,也可以是有價證券、金融衍生品等實體資產或者虛擬資產。
在目前的互聯網中也有各種各樣的金融體系,包括許多政府銀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統,但本質還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來解決。即通過某個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為背書,將所有的價值轉移計算放在一個中心服務器(集群)中,盡管所有的計算也是由程序自動完成,但是卻必須信任這個中心化的人或者機構。事實上通過中心化的信用背書來解決,也只能將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機構、地區或者國家的范圍之內,所以價值轉移的核心問題是跨國信用共識。
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傳遞,為金融互聯網搭建提供了基礎,其中證券交易市場是區塊鏈存在發展機遇的領域。傳統證券交易中,證券所有人發出交易指令后,指令需要依次經過證券經紀人、資產托管人、中央銀行和中央登記機構這四大機構的協調,才能完成交易。這樣的模式造就了強勢中介,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同一共識原則區塊鏈技術系統下的證券可以點對點交易,買方和賣方能夠通過智能合約直接實現自動配對,并通過分布式的數字化登記系統,自動實現結算和清算。不再需要中央化的登記結算機構,也不再受到交易時間的限制。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在交易上也采用傳統證券交易模式,通過區塊鏈進行資產證券化產品交易,可使更廣泛的參與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臺上自由完成交易,且可實現24小時不中斷運作。對于認可這一“區塊”價值的機構,可以接受“區塊鏈”代表的證券持有人再融資,不用擔心對應證券資產的轉移和“雙花”,因為每一筆交易都公開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證券化資產的管理
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人會議舉辦的程序較債權代表和股東代表復雜,一是涉及的權益結構復雜,二是證券資產類型復雜,某一資產的違約可能需要涉及不同投資人會議提出表決意見,成本過高。這就涉及通過資產管理人執行投票,由于涉及可能的利益沖突,需要對管理人資格謹慎地約束和條件授權。投票流程是資產管理人向人發出投票指令,指令隨后被傳遞給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將指令傳遞給托管人,托管人請求公證人根據對管理人的授權對投票指令進行公證,然后向登記方申請并完成登記,最后投票信息匯總。這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非標準化的流程,投票信息存在被不正確傳遞或丟失的風險。
而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投票可以透明簡化,直接公開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投票應用系統里,結果供委托人查詢。
此外,另一個證券化資產管理方向――證券化基礎資產的獲取和管理,在未來可能通過區塊鏈技術搭載的物聯網設備實現也許是一個更為長遠的設想。根據IBM的設想,區塊鏈技術搭載的物聯網管理體系下每個設備都得能自我管理,設備彼此相連,形成分布式云網絡,只要設備還存在,整個網絡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大幅延長,運行維護成本顯著降低。而基于信息管理系統下發生的物流及現金流可以成為高度分散性資產現金流的證明,從而為證券化交易創造信用依據,不再依賴商業信用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
四、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集團、摩根大通在內的9家全球頂級銀行已加入一個由金融技術公司R3領導的組織,著手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中的使用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而納斯達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區塊鏈平臺的首個證券交易,對于全球金融市場的去中心化有著里程碑的意義。但是,區塊鏈技術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大規模廣泛開展實際應用。
(一)高耗能問題
數字貨幣經濟學中也存在所謂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時達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安全”這三個要求。區塊鏈是否在節約中心化成本問題的同時又過度使用了電子能耗成本呢?技術的應用要考慮其系統的整體性。
(二)數據庫存儲空間問題
區塊鏈數據庫記錄了從創建開始發生的每一筆交易,因此每一個想參與進來的節點都必須下載存儲并實時更新一份從創世塊開始延續至今的數據包。如果每一個節點的數據都完全同步,那區塊鏈數據的存儲空間容量要求就可能成為一個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
(三)處理大規模交易的抗壓能力問題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還沒有真正處理過全世界所有人都共同參與進來的大規模交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區塊鏈系統中的節點總數規模仍然很小。一旦將區塊鏈技術推廣到大規模交易環境下,區塊鏈記錄數據的抗壓能力就無法得到保證。
(四)安全性問題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是基于非對稱密碼學的原理,但隨著數學研究和量子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非對稱加密的算法能否被破解呢?也許在未來,基于數學原理基礎上的算法安全性會變得越來越脆弱,那時的區塊鏈技術就失去了信任這一最根本的基石。對于這個問題,市場中目前正在整合更強的加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