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0:12: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課外閱讀的價值,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交匯的時代,我們會發現許多孩子手中捧著卡通漫畫、通俗故事、作文選編和流行雜志等。這種感性化、淺層次的功利性閱讀,占據了他們許多課余時間。功利閱讀的需要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放松,二是應試。放松是因為學生學習生活緊張,讀一些輕松休閑的圖文,可以調節情緒。為應試而讀則更為明顯一些。家長把作文選、作文輔導用書當做孩子最好的讀物,認為對提高作文成績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書包圍了孩子,最終導致他們閱讀興趣的失落。
功利性閱讀是需要的,但決不應該成為學生閱讀的主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多讀經典作品,才能完善他們的人格,豐富他們的人生底蘊,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這已是形成共識了的。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去品味經典的醇香,從功利閱讀向經典閱讀回歸。
回歸經典閱讀,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新課標中推薦了一些經典篇目,還給教師留下了推薦的空間。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具體的經典作品閱讀計劃,提供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在實際閱讀中,很多經典作品的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不易讀懂。因此教師要利用課外閱讀指導,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賞析精彩章節,為學生閱讀經典提供幫助。教師除了指導之外,還應創設一個閱讀經典的氛圍,如在班級張貼作品的插圖,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讓學生在這種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中成長。
二、從興趣閱讀向意志閱讀躍遷
興趣是閱讀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是閱讀動機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對絕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講,閱讀活動主要表現為興趣化的閱讀。他們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而對一些雖然有意義、有價值,但不感興趣的讀物很少顧及。實際上,僅靠興趣來維持閱讀是不長久的,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課程標準》以及教師推薦的讀物,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感興趣的;課程標準規定的閱讀量,學生不下一番苦功也是難以完成的。然而,這規定的閱讀量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是必須完成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這就要求學生有高度的閱讀自覺性、自制性,需要他們用意志來支撐,保證閱讀任務的順利完成。從這一點來看,閱讀指導不能完全遷就于學生的興趣,應該在激發興趣的同時,注重閱讀意志的磨煉,促使他們從興趣閱讀向意志閱讀躍遷。
培養閱讀意志,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閱讀量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年段、每個學期,甚至每一天,讓學生逐步達到規定的要求。其次是要運用閱讀成果來強化意志的培養。閱讀過程是艱苦的,學生很容易半途而廢。因此教師要定期舉行讀書節、報告會等閱讀活動,讓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閱讀成果,以成功的體驗來補償過程的辛勞,增強戰勝閱讀障礙的信心。再次是要發揮閱讀興趣與閱讀意志的相互促進作用。學生在閱讀開始階段往往受興趣的支配,隨著閱讀任務的加重,困難越來越多,興趣就漸漸失落。這時就需要意志來維持閱讀活動的進行。學生在意志的支撐下,閱讀取得明顯成效的時候,又會增強閱讀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又要注重閱讀意志的培養,充分發揮兩者的互動作用,推動閱讀活動持續深入地進行。
三、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共生
一、導讀手冊在課外閱讀指導中的實踐價值分析
“導讀手冊”是教師根據課外讀物的內容、體裁特點、語言風格等設計的幫助學生完成該讀物閱讀的“配套手冊”。它類似一本作業本,學生可完成練習;它類似一本說明書,提供讀物的相關信息;它類似一份成果集,將學生閱讀轉化為具體圖文;它還是一份思維導圖,可反映學生的感想、思維過程。
導讀手冊能夠應對課外學習與教師指導脫節的問題。老師可以針對課外閱讀的學習特點和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認識規律,設計“導讀手冊”。
依托“導讀手冊”展開課外閱讀的課內指導具有獨特效果,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特點,研制好《手冊》內容。無論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學生都可以從《手冊》中找到相應的探究任務和方法導引。使手冊、原著、閱讀過程相互關聯(聯結),形成一種新的閱讀活動,能發揮出“學程導航”的作用。
下面以《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導讀手冊為例具體說明:
1.用手冊助自讀。導讀手冊就是一本課外閱讀“指導手冊”,能夠幫助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興趣、有重點地完成課外閱讀。“我的閱讀規劃”欄目讓學生制定閱讀整本書的計劃;“作家簡介”“親近作品”等欄目讓學生了解作者與作品;“對話愛德華”“心隨書動”等欄目讓學生重點關注人物內心世界和故事情節變化。通過這樣的內容設計,當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的時候,就能夠借助導讀手冊的介紹、提示順利地完成閱讀任務。導讀手冊,就是孩子自主閱讀這本書的拐杖。
2.用手冊促理解。書中的難點,有的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候沒有意識到,有的學生關注到但是無法深入理解。導讀手冊的設計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例如根據小說尾聲寫到“愛德華放棄了”的情節,設計“對話愛德華”欄目――你認為愛德華為什么會放棄?如果你是它的心理醫生,你會如何幫助它?導讀手冊用這個欄目引導學生在小說難理解處停留,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內心變化;通過書面表達的方式深化學生的思考。寫下來的內容可以在同伴交流、課堂分享中不斷修改、完善、深刻。不論是學生閱讀過程中還是教師指導課上,導讀手冊都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的作用。
3.用手冊教讀法。小說人物多、篇幅長、情節復雜,概括起來非常困難。概括情節恰恰是閱讀小說重要的讀書方法。導讀手冊“心隨書動”欄目就以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為目的。“心隨書動”(圖1)要求學生繪制“愛德華的旅行圖”,其實就是小說的主要情節。用繪圖的方法,把主要情節直觀表現出來,學生借助圖,完成情節概括。通過課內指導,教師提煉總結,幫助學生掌握閱讀這一類課外書(小說)的讀書方法。導讀手冊在傳授閱讀方法上發揮了作用。
4.用手冊曬成果。導讀手冊由教師設計,學生使用。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依照手冊導引,完成各種閱讀任務,如畫出“旅行圖”(圖2),添加“人物標簽”,記錄“角色名字”,寫下“個人體會”,摘錄“妙語”……伴隨閱讀過程,一個個閱讀任務相應完成,導讀手冊已經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導讀手冊,而成了專屬于某個學生的“個人成果集”。學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導讀手冊相互交流、展示,在展示中取長補短,促進課外閱讀能力提升,提高課外閱讀興趣。導讀手冊實現課外閱讀評價方式的創新,其效果好于單一的試題內容考核。
5.用手冊評與教。教師閱讀學生的導讀手冊,能夠準確掌握學生閱讀情況,對他們的閱讀能力、成效作出準確的評價,從而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展開課內指導。手冊對于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憑借。學生讀得好不好,可從手冊上的“閱讀任務”反映出來。情節圖畫全面了,整本書自然都讀懂了;“人物標簽”寫了哪些詞語能反映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程度……這些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依據。其次,學生的手冊為教師提供了最鮮活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教師準確把握學生閱讀起點。“愛德華的旅行圖”其實就是這本小說的主要情節,教師利用學生繪制的旅行圖,組織他們當堂介紹,同桌交流,完成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和概括,形成課堂多元互動。教師利用手冊上的學生資源,發揮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二、導讀手冊的建構策略探尋
導讀手冊能用、能教、能學、能評,搭建了課外閱讀與課內指導的橋梁。在設計導讀手冊時應如何發揮其教育功能,使之更緊密的聯結閱讀與指導呢?
1.功能:學程導航、方法習得。設計閱讀手冊的內容時,要突出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功能,既包含閱讀的一般方法,又有適合特定書目或者一類作品的具體方法。一般方法的指導可以從手冊內容的框架上體現,大致圍繞作家作品、故事人物、情節理解、閱讀感受、語言學習五大塊構筑。通過板塊化設計,多次反復,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熟悉閱讀流程,掌握讀書的一般方法。具體方法的指導,要根據所讀書目內容、體裁確定。如《愛德華的奇妙之旅》作為一本小說,設計“心隨書動”欄目,讓學生把故事情節用圖表畫出來,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梳理小說情節的讀書方法。
2.內容:綜合汲取、指向表達。一份導讀手冊常見內容主要包括“走近作家”“親近作品”“人物傳真”“人物印象”“心隨書動”“話題探究”“思想啟迪”“片段賞析”“妙語摘錄”等。欄目的確定可以根據書目的特點、閱讀者年齡特點有所調整,盡可能涵蓋讀前、讀中、讀后的閱讀活動,從而使學生能依照手冊的內容有耐心、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閱讀任務。一般來說手冊內容的設計主要關注作家、作品、主人公、情節概要等。需強調的是,小學生的閱讀有一明顯特征,重視情節,忽視語言。因此,手冊內容應該關注內容,關注語言,關注形式。既有情節梳理,又有段落賞析,還有精彩語言歸類等功能的板塊,從而幫助學生關注文本講了什么故事,故事怎么講的,并且引導學生對文章如何表達形成一種敏感。通過綜合汲取,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用。
我們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了解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調查結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經常看課外書,43%的同學平均每二周去一次書店,29%的同學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學很少去書店,在被調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說明在當今社會里,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許多學生都積極地從課外書中汲取新知識。但是,有些學生不經常看課外書,認為忙于學業、游戲,沒有時間。
2、現在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面很廣。體裁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小說,因為小說貼近生活,但對詩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閱讀量;內容上,文學、歷史、地理、軍事,包羅萬象。另外,外國名著對農村初中生吸引力較小。對中國名著、名家精品的閱讀還不夠一定的數量。學生接觸名著的機會比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電視劇場,閱讀整部名著的人較少。
3、大部分學生是自己挑選課外書。可見,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讀書比較理解、支持,也不會干涉孩子選書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學生的書是由家長、老師挑選,排除師長“參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些學生對讀書缺乏主動性。學生挑選的課外書主要集中在輔導書上,否則得不到家長的支持。
二、總結原因
首先,大語文教育觀尚未確立。大語文教育觀要求改革單一的語文教學模式,建立一個課堂內外相互結合的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把“小課堂”與“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多渠道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但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和教師未能真正確立這一點,對課外閱讀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重課內灌輸,輕課外閱讀。
其次,有些學生家長往往認為課外書是“閑書”,讀“閑書”是不務正業,會影響考試分數,因而對學生看“閑書”也大多持否定態度(當然,這也有唯恐學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誤入歧途的考慮),也給課外閱讀設置了障礙。即使“通情達理”的家長,這也往往局限于讓學生讀“作文選”之類,豈不知這不僅無益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反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
除此之外,一些學校忽視語文環境建設,沒有一定的圖書配備,加之社會上公共圖書館的開放率低以及影視作品的沖擊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外閱讀的開展。那么,怎樣才能改變目前的現狀,切實開展好課外閱讀呢?
三、解決方案
首先,要充分認識課外閱讀的作用。
1、與課堂教學的互補作用
一方面,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自己的閱讀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發表見解,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內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從而既拓展學習的空間,積累寫作的素材;同時又可以自覺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加以實踐應用--印證、對照、比較、揣摩,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有助于自學能力的形成,達到“不待老師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課外閱讀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學習一些閱讀的方法、技能等,尋求一把開啟閱讀天地的金鑰匙,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強化課堂教學,做到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實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要求
語文課外閱讀以其實踐性、自主性的特點,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帶來的不足,同時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健全的人格,從而使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的目標共同指向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是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因此,應多讀課外書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說:“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記住的多數倍……如果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讀,那么他就連教科書都讀不好。如果學生其他書讀得較多,那么他不僅能學好正課,而且會剩下時間去滿足其他方面的興趣。”而博覽群書也正是一個人汲取文化知識,豐富人生經驗的手段。課外讀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探求。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可以獲得廣闊的生活空間和生活閱歷,還可以被引導著回到生活中去觀察、體會和求證,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和當前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的源泉。 其次,要加大考試評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試內容、命題方法對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制約和導向作用。要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必須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工作。這首先應從拓寬考試內容上突破,要對聽說讀寫進行全面考核,將課程標準推薦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經典篇目納入考評內容,以利于課外閱讀的引導;同時要從改革評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識、能力的綜合考評結果取代唯學科分數的結論,可著重考查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為課外閱讀的開展提供正確的導向,從而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最后,要切實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
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既具有內在聯系又各自獨立。因此,必須把課外閱讀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內容,進行認真的組織與科學的指導,從而實現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最優化,促進語文教育教學效率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1、制定計劃,統籌安排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課堂教學,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緊密配合,統籌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包括課外閱讀的目的、要求、步驟、方式、書目等,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這是開展好課外閱讀的前提。
2、加強引導,激發興趣
初中生興趣廣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強,分辨能力較差,課外閱讀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俠、言情小說,或迷戀于情節離奇的卡通讀物,也有一些學生由于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缺乏讀書的興趣。因此,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心理,引導學生多選擇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學生生活的讀物來讀,當然,教師也應通過課堂教學或舉辦講座、專題介紹等形式,對有關的文章、作品等進行精當的點評,留下一些思考的問題,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通過閱讀課外書籍以尋求答案的興趣。同時,對讀過這些作品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促使其他同學產生向往之心,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
3、配合教材,推薦書目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因此,為了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有關的書目,以解決“讀什么”的問題。學習節選的課文可推薦全文讓學生去閱讀,通過閱讀全文,能加深理解課文,如果是小說,則更能夠完整、深刻地認識人物形象,如學了《分馬》可讀讀《暴風驟雨》,學了《楊修之死》可讀讀《三國演義》等等。這樣配合教材,與課本內容對接,從而帶動學生廣泛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更能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學期或年度書目的推薦,一定要根據課外閱讀計劃,配合教材的學習,認真審慎地選取高品位、高質量的讀物,開列一個比較適量系統的清單,不能僅局限于與課文關系密切的內容,僅局限于書籍、報刊,應注意“雜一點”,廣播、影視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學生全面提高,尤其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科普讀物。 4、指導方法,培養習慣
培根說過,有的書淺嘗即可,有的書可以狼吞虎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課外閱讀的指導很重要。”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效果,瀏覽、精讀、略讀、讀書筆記,必須從實際出發,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切實解決“怎么讀”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而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導既可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也可開設專題閱讀方法指導課。
Talk that strengthenning reading instruction living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o the primary school out of the lesson of development
Zhu Xiaomei
【Abstract】I think to want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not only just in the lesson, more important want to grasp good reading outside the lesson, then can spacious student’s visual field, obtain abundant knowledge, this is exaltation reading ability of importance means, also i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importance link.
【Key words】Language;Demonstration material;Development; Refine a material
經常聽到語文教師發出感嘆:“現在的語文越來越難教,即使在教學中使盡了渾身解數,教學效果還是不盡人意。”其實也不盡如此,我認為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在課內,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課外閱讀,才能開闊學生視野,獲取豐富知識,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呢?
1 多向學生展示身邊的語文素材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而語文教師又處于一種非常特殊的地位,很多時候,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承者,也是學生人生的導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最大化地豐富他們的見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文本承載的知識畢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們就必須到課堂之外去尋找訓練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信守都能拈來的素材:你下班之后的所見所聞所感、你今天看到的報紙、你讀到的一本好書、你看到的一部感動人心的電視劇、電影――對于農村的大都數孩子來說,這是另外的一個世界,他們知道得不算多。即使知道一些,他們的看法也很片面有失偏頗。如果教師能夠把這些信手拈來的素材活學活用在學生身上。既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也向他們展示了一種看待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提高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
2 培養學生課余閱讀的習慣
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古人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里的讀,就是指開闊眼界的讀。
我們平時要求學生盡量多讀課外書,一般是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那這樣檢測呢?就是經常讓學生在讀后寫故事梗概或者是寫讀書心得。剛開始,有的學生很不愿意,認為是一種負擔,占據了自己玩耍或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讀也讀得不認真,收獲也不大。于是我改變了閱讀方式,周末我從圖書室借來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每人一本,一周交換一次(這樣做可以減少圖書室借閱工作量),然后向學生提出要求:利用一周的課余時間認真看完一本書后要工整地做好讀書筆記,即首先寫出書名和作者,然后積累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佳句或語段,寫一寫自己最喜歡(或討厭)文中人物(或動物),并說說理由;如果閱讀能力強的還可以寫出看完此書的心得體會……最后我要檢查學生們的讀書筆記,每次都做好評價和登記予以公示,期末給予綜合評價考核,寫在學生的成績檔案里。不僅如此,我會讓學生給大家一起交流讀書后的心得體會,或給大家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這樣,很快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即使還沒到檢查的時間,他們就躍躍欲試了。我想,學生們除了想得到老師的肯定外,更多的是想交換新書來閱讀,就連閱讀能力差的學生也不例外。
其實我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讀很多書的時候往往是不求甚解,但沒關系,我要的就是持續的閱讀的習慣,很多閱讀內容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無師自通的。為了大面積地訓練這種閱讀技能,我也會找一些閱讀資料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讀給大家聽,讓學生聽后說主要內容,說心得體會。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才會游刃有余。
3 提煉生活中的習作素材
讓學生去親近自然,學語文不僅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在課外。如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美麗的日出,田野里清新的風、自由而新鮮的空氣、原生態的河流――這些東西不都是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陶冶他們的性情、蕩滌他們的靈魂嗎? 大自然永遠是孩子們向往的樂園,神奇奧秘的大千世界確實為他們提供了無盡的語文資源。春天里,我帶孩子們到田野,到江邊,去體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詩句,去體會“漫山遍野、爭奇斗艷、競相開放”等詞語,去感悟“春天像個可愛的小姑娘穿起了繡花裙”等比喻句,“校園的花兒們在和風中綻開了她們的笑顏”等擬人句,還有那一句句排比句、夸張句被一個個孩子從口中描繪出來……似乎讓我們走進了語文大觀園,欣賞到了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美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及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而且從此景此情中也提高了審美情趣。
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并且去感受、去抒寫生活,還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生活中固有的或臨時生成的一些資源。課堂上有時候也會發生許多啼笑皆非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就抓住這種臨時生成的資源,讓學生去把這種與眾不同的一天記下來。其他這樣臨時生成的資源還非常多,只要教師稍留心一下,寫作素材就有了。
4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004-01
一、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熟練運用
閱讀中對學生的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字,詞以及語法和修辭的運用。小學生在小學結束時要求要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并且要求認識3000字會寫2500字。這種對基礎知識的硬性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得到鍛煉,但是在閱讀中不經意的瀏覽會記住更多的漢字。
2、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已經可以熟練的運用語言和抽象號合理地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以及所經歷的事情。課外閱讀量增加,多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識字能力等基礎知識的水平,也可以使學生在說話時更具有說話的藝術,使學生所學的語法知識和修辭技巧可以在閱讀中體現并能夠讓學生在寫作中熟練的運用。
3、有利于學生讀書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拓展閱讀之所以能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于它本身的性質,因為它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 在課外閱讀中極大地拓展了孩子們的知識面,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從各種書籍中吸取營養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書。有了感興趣的書,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4、有利于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
學生不僅在學校的教學環境中受到道德教育,在家庭環境中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同樣對他們來說都是道德行為養成的一種方式。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內心更加豐富,抵御負能量的能力增強,對學生的影響是積極一面大于消極的一面的。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為社會做出的貢獻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現階段課外閱讀指導的問題
根據新課標增加的“提高閱讀品味”教育部充分認識到了閱讀內容不精的這個事實。書籍選擇的好壞對于學生們性情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現階段圖書市場上出現的書籍層出不窮。孩子們在選擇圖書時,大部分都喜歡漫畫那種插圖較多故事情節性強的書籍。這種書籍適合放松心情,對愉悅身心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沒有明確的作用。學生在閱讀時應該選擇名人傳記、中外名著、自然科普類書籍作為閱讀對象。
學校教學沒有為課外教學提供良好的讀書位置,額外供學生讀書的時間和可供外借的豐富的書籍。過重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們沒有精力閱讀課外書。學校教學沒有充分的關注孩子自身個性的養成以及興趣的培養,父母和學校一樣功利性的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興趣需要在學習成績面前讓路。在不耽誤課程的同時閱讀課外書是提高孩子們閱讀興趣,釋放學習壓力的重要途徑。
三、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的措施
1、創設課外閱讀條件
學校和社會應該多多提供可供閱讀的書籍,供孩子們借閱和傳看,鼓勵學生每年訂閱報刊雜志各種書籍,擴大知識面。學校應該建立健全借書制度,并且注重課內教學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讓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很好地閱讀課外讀物。 使學生在閱讀中不但對所閱讀的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擴大了知識面,在不耽誤課內學習任務的同時又能夠反復運用上課所學的方法分析作品內容。
2、監督下的閱讀
在選擇閱讀內容時,既可以閱讀教材后面的推薦書目也可以閱讀童話故事,給小學生留下一個善良美麗的心靈,也可以閱讀名人傳記等書籍,在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的時候給孩子們的心靈注進力量。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有積極作用的書籍時,要布置可行的閱讀任務,督促學生們形成堅持閱讀的習慣。教師在布置課外閱讀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年齡特點和各自的喜好。教師除了布置課外閱讀的任務還要采用多種檢查方式。要指導學生學會默讀,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采用形式多樣的檢查方式促進他們高效的讀。
父母也可以幫助學生們閱讀,并且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有所獎勵。通過不斷的獎勵激勵孩子們堅持閱讀,在閱讀中陪伴他們共同成長,有促進孩子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
學校的教學僅僅是引領學生走入學習世界,了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通過老師的講解掌握基礎知識的環節。更加重要的是通過讀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學生在書籍中汲取營養,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知識面的擴展有重要的作用。把每一個地方打造成一個書齋,再此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在用文字充實自己的內心的良好讀書氛圍。
參考文獻:
[1] 陳淑華.《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研究》.[D].2012(10)
[2] 孫慶春.《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個案研究》.[D].2013(06)
我校地處邊遠地區,生源均為農村學生,他們上課認真遵守紀律,學習態度認真,但是課外閱讀量很少,課外知識量就是從電視動畫片中得到一些,課外書幾乎就沒有,這對于語文的學習極為不利,我經常發動家長和老師,盡量多買些好的課外閱讀書籍,在班級建立圖書角,開設閱讀課,加強對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時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在尊重學生的想法和選擇的同時,更要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和發現,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燃起心靈上的興趣之火。有了飽滿的讀書興趣,學生才會對課外閱讀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身其中。通過十幾年的實踐,我覺得作為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首先,應該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老師要幫助指導學生選擇讀物,要求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富有時代氣息,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深淺適度,符合學生需求,必然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指導三年級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一書時,首先考慮到的是對于三年級學生所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及目的。如果把握不好,學生會越學越難,失去興趣。所以要掌握好度,要教給學生掌握課外閱讀方法,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是密不可分的,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換句話說,課內閱讀得法,課外閱讀才會使學生有更豐富的語文積累,為語言文字的運用打好基礎。要想取得良好的課外閱讀效果,我覺得還得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這就需要發揮課內閱讀的作用。課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作為老師,要提醒學生運用自己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不僅能提高閱讀速度,也能提高閱讀質量。
其次,閱讀要根據不同的題材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
各種文學題材都有一根主線,敘述性的作品要掌握它的故事情節,童話故事要理解它的寓意等等。我經常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在接觸什么樣的讀物,在與學生聊天時慢慢指導,鼓勵學生或說或寫,寫出說出對書籍的理解。告訴學生不同的文學題材都有自己的主線(主題),讀書時,看看是告訴我們道理的,還是抒感的,在逐漸的滲透下,學生隨著年齡增長,讀書量增多,理解能力越來越強。
語文的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在農村中學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嘗試分析影響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的原因,針對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轉變觀念,改善環境,指導方法,營造氛圍,從而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增長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腹有詩書氣自華”……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語言材料,增強語言積累,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語文素養,還能韋他們今后的綜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然而近年來,由于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語文的課外閱讀在農村中學生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量很少,進而導致作文能力低,極大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影響了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順利進行:
一、閱讀時間少
調查中得知,有近三成的學生每天作業量在2消失以上。成績較好的中學生,學校、老師、家長都寄以升學的厚望,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練習,根本就擠不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而另外一些基礎尚客但升學無望的學生,由于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及有效的閱讀輔導,未能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的課余時間也大都花在自己喜聞樂見的事上,如看電視、打球、上網聊天等。另外也發現,學生以攝取知識為目的的課外閱讀普遍不感興趣,認為“那些書難看”,而寧可把時間用在無聊的“隨便玩”上。
二、閱讀氛圍不濃
廣大的農村中學,辦學歷史不長,學校辦學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學生無法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農村語文教師自身的課外閱讀狀況也不足于承擔起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重任,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反映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指導過他們課外閱讀。
在課外閱讀的初始階段,學生大都帶著又隨意性和消遣性,所以教師指導他們讀書的方向,要讀好書,讀健康的,科學的、深淺適宜的課外讀物。每學期開始,師生共同商討、制訂課外閱讀計劃,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的間隙、生活閑暇之時,隨時翻看身邊的報刊雜志,讀一讀,品一品,了解一些社會新聞,洞悉一些古時事動態,學習一些文化風情,捕捉一些生化訊息;要求誦讀一些古典詩詞、經典美文,領略我國文化的源長河精美;規定每生每學期至少讀一兩本的名著,經典文學名著的閱讀,是中學生走近社會、走近生活的“途徑之一”,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強化其角色意識。如教學《魯提轄拳手打鎮關西》等課文時,一定要把對原著的介紹確定為教學重點之一,課文學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夠的課后擴展訓練,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促使學生將課外閱讀變成自覺的行為。還可以對一些重要作家進行較詳細的介紹,以引起學生閱讀該作家其他作品的興趣。如學了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后,就可以引導學生作者同期所寫的一組回憶延安生活的散文,如《菜園小記》、《窟洞風景》等。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使學生通過閱讀豐富文化底蘊,想知訪言林十斗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三、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以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畢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對閱讀材料精耕細作,所以方法多種多樣,中學生在課堂也接觸到許多,哪一種閱讀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致。課外閱讀的方法是最主要是有瀏覽、略讀、選讀、跳讀和精讀等,學生應針對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以。對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內容即可的,可選用瀏覽、略讀等方法;對編幅較長的文章而又沒有時間全文閱讀的,可再老實的指導下有選擇的讀一些最精華的部分;而對一些名篇名著則需要用精讀的方法。要讓學生養成動筆閱讀的習慣。在進行閱讀的同時,能將精彩的詞句勾畫出來:有疑問的,作好記號;有異議的,寫上自己的觀點;有共鳴的,寫上感嘆感悟;對寫作有啟發的,重點標出、摘記等等。相信通過這種讀思結合的閱讀活動,必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所增益。
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做到:一是定書,要閱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養成選一本就要讀完的習慣;二是定時,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讀書的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好天不讀;三是要定量,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持之以恒,不斷積累,才有實效。
一、掌握課外閱讀的原則,科學對待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自愿參加的活動。學生可以根據本人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閱讀內容。它完全不受語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約,上下五千年,中外古今未,均可涉獵,有集體的、小組的、個人的各種形式。
(一)興趣――課外閱讀的前提
興趣是有選擇地、愉快地探求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一種意識傾向。興趣能使大腦皮層經常處于興奮狀態,有效地掌握客觀事物。在學習上,興趣就叫求知欲,是學習最重要的一種動力。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由此可見,興趣是探索知識的“激發劑”。作為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課外閱讀時,應該有意識地去調動學生的興趣。
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必須首先使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目的。明確的目的是產生興趣的源泉。教師在組織課外閱讀時,必須首先曉之以理,使學生明確目的與方向。其次,要開展一定的閱讀活動。活動越多樣,隨之產生的興趣就越濃厚。如果在活動中取得了成功,心情上感到愉快,心理上產生滿足,就更能激發出強烈的興趣。
(二)自主――課外閱讀的基礎
所謂自主性,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堅持自主性原則,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尤應如此。因為整個活動的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學生不通過自己的自覺努力,是無法增長知識和能力的。所以,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外閱讀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才能真正實現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目的。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師的“導”,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去閱讀。在課外閱讀中,教師只不過是課外閱讀的組織者、指導者而已,像打籃球一樣,教師僅是“場外指導”,而學生是登場打球的主角。開展課外閱讀,必須讓學生自己動口、動腦、動心、動手。
(三)靈活――課外閱讀的關鍵
課外閱讀不受課堂的限制,不受其它約束,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增進學生的語文素質,因此具有極大的靈活性。
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開展各種內容、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通過課外閱讀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扎扎實實地實現課外閱讀的目的。
二、探索指導課外閱讀的方法,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
呂淑湘先生指出:“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適當指導。例如什么書值得看,什么書不值得看,這本書有什么長處,那本書有什么缺點,等等。多少指導一下,學生得到的幫助就很大。”課外閱讀指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學到一些指導的方法。
(一)指導好閱讀的方法
要提高閱讀質量,收到好的閱讀效果,指導好閱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總的來說,要教育學生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學會質疑、鑒別、吸收等。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可以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魯迅先生就曾多次談到泛讀問題,無非是要求讀書人要了解知識大廈的全貌,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但泛讀決不能蜻蜓點水,馬馬虎虎,不求甚解,而應該廣泛涉獵,抓住要點,得其精神。精讀要求選擇讀物,細讀精研。因此,精讀必須明確目標,做到熟讀、深思,甚至背誦,真正有所得,可以用。在指導學生精讀時,可以安排幾次精讀指導課,采用課堂教學形式給以具體指導。
2.多思考、多動筆。讀書如不思考,就會讀無所得,讀書也就成了無效勞動。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本領。課外閱讀的“動筆”,不是指寫有頭有尾的文章,而是指讀書過程中做記號、摘記等,通過這些來養成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擴展課外閱讀的效果。
3.計劃性。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指導學生訂出課外閱讀計劃、確定課外閱讀篇目,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閱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制訂好計劃,然后付諸實施。在訂計劃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各類讀物的比例,以防只讀某一類讀物的“偏食”現象。
(二)選擇并推薦好適合學生閱讀的有益讀物
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很顯著的年齡差異。不同年齡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的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低年級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到了中、高年級,對于這類讀物的興趣隨著年齡而遞減,轉而對戰爭題材、英雄人物的故事產生很大的興趣。同時那種文字晦澀、內容深奧的讀物會降低學生閱讀興趣,而文字通俗、內容深入淺出、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小品、歷史人物故事等讀物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缺乏社會經歷,認知能力差,鑒別能力也較低,所以我們應當指導他們選擇讀物。
1.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提供這類讀物很重要,因為這類讀物可以進一步充實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內知識,使學到的知識得到程度不同的遷移。例如,教了《美麗的南沙群島》、《桂林山水》等課文后,可以推薦有關描寫祖國大好河山文章讓學生閱讀。又如,學習了《鄭和遠航》、《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可以推薦《中華上下五千年》;學習了《金蟬脫殼》,可以推薦《十萬個為什么》等。
2.反映祖國歷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讀物。這類讀物可以促使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和現實,激發學生為祖國努力學習。
3.某些介紹杰出人物的傳記、故事一類讀物。這些讀物可以幫助學生比較系統、完整地了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跡,學習杰出人物的高貴品質。例如《雷鋒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等。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60-02
英語閱讀過程是一個有目的的心理、認知和情感的語言解碼過程,它涉及在篇章、句子和詞匯三個層面理解所需的英語知識、了解世界的知識或日常生活常識等,運用多種方式思考和解讀書面語言所傳遞的各種意義,從而達到讀者與作者在情感和觀點方面進行交流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閱讀無論在學校的英語學習中還是在實際的社會工作中都十分重要。閱讀能力的高低能體現大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然而,英語閱讀課卻是英語教學中飽受詬病的薄弱環節。因此,英語教師如何有效地運用閱讀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及教學界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 支架式教學理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伍德、布魯諾等人在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搭腳手架的教育概念。支架即腳手架,原始建筑業的專用術語,指建筑施工現場為方便工人操作搭在外墻以及層高無法施工地方的暫時性支架,施工完成之后拆除。伍德等人最先借用這一術語用來描述同行、成人或有能力的人在另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提供的有效幫助。借用“支架”這一比喻進行的教學就是“支架式”教學。羅森塞恩認為,支架式教學就是教師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幫助學生解決獨自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提供幫助、支持的過程。普萊斯利將支架式教學模式看作是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
二 當前英語專業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為了調查和發現當前英語專業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于2012年對普洱學院英語系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學生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最終收回251份有效問卷。經過細致地分析和研究,筆者總結出其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
1.閱讀課時少,課堂教學僅關注教材
作為專業基礎課的英語閱讀在課程設置上所占比重較小,僅為每周2節,因此,閱讀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和大綱計劃,把僅有的課時都放在教材的講解上,滿堂灌,很少有教師把課外讀物帶進課堂作為輔助材料。
2.課堂閱讀時學生過分依賴詞典和教師講解
由于絕大多數學生早已習慣了課堂閱讀時隨時查閱詞典或電子詞典,有的甚至過分依賴教師的生詞講解,所以對自己猜詞的能力沒有多大把握,這就影響了對文章整體意義的理解;有時盡管沒有遇到太多生詞,但對相關背景知識缺乏了解,也難以讀懂材料內容。
3.詞匯量小導致對課外讀物有畏難情緒
因為沒有養成猜詞的閱讀習慣,僅憑學生平時累積不多的詞匯,在完成教材的閱讀任務時已經相當吃力,更別提擴充課外讀物,對此,學生普遍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特別是閱讀英文原著和科普性文章時,學生的畏難情緒最嚴重,根本堅持不下來。
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已成為閱讀課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針對無法改變的課程設置,教師不妨轉變思維,充分利用和開發第二課堂――課外閱讀,而支架式教學無疑將為第二課堂的有效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 支架式教學在課外閱讀指導中的運用實踐
課外閱讀由于其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不太為廣大教師所看重。但若能因勢利導開展有效的指導勢必對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筆者將“最近發展區”理論引入課外閱讀教學指導中,嘗試性對普洱學院2013級英語專業本科3班學生實施支架式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1.搭支架
圍繞課外閱讀活動的主題和“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將活動任務分解,并建立整個任務的概念框架。教師首先搭建任務支架(以閱讀任務為目標導向)和材料支架(提供可供學生開展閱讀任務活動的課外讀物的背景知識,練習的作業和任務形式)。確定了任務的概念框架后,教師著手從搭建情感支架來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了解影響課外閱讀有序進行的因素,從而確定閱讀目標的結構與層次。為學生構建進一步理解課外閱讀任務所需的概念框架。筆者按照“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將課外閱讀任務分解(閱讀材料的確定;閱讀材料的背景和文化知識收集;閱讀計劃;讀后感撰寫;讀后的劇本創作和舞臺劇的編排與表演等若干小任務),并建立整個任務的概念框架。具體步驟為:第一,確定閱讀小組的人數和組員組合形式。第二,指導小組成員根據對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來確定各組的閱讀取向。第三,教師為學生提供更為詳盡的作家及其作品概要的資料,確定各組的閱讀作品。
2.進入情境
如何讓對課外閱讀有畏難情緒的學生對閱讀作品產生興趣,需要教師善于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筆者首先在課堂上對課外讀物如文學作品發展的各個時期(如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爛漫主義時期和維多利亞時代等)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做一個簡要的介紹,邀請學生將它們與現當代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比較,逐步將學生引入一定的閱讀興趣情境。然后,筆者又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設計,將閱讀任務科學地劃分為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已有經驗與新的問題情境產生矛盾沖突,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篇章材料的興趣和愿望。最佳的問題情境是處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的問題情境,也是與學生的生活感知相關聯的問題,如作品的名字告訴你了什么?作者為何如此命名這部作品?如果你是作者你將如何給它命名?作品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什么時間和什么地點?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故事因何而起?故事又是如何發展的?最終是什么事件導致了故事的?故事是以大團圓結局還是以悲劇收場?這些問題都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興趣和動機,同時這些問題也成為了一種特定的學習任務,而解決這些問題就構成了學習活動。
3.獨立探索
讓學生獨立于教師來完成課外閱讀任務。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特別是行動小組內的互助學習效果。在為學生建立整個閱讀任務的概念框架,創設好吸引閱讀的問題情境后,筆者開始逐步淡出課外閱讀的任務活動,即開始拆掉部分的腳支架。利用已規劃好的層級分明的閱讀細化任務,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大膽探索文學作品。同時利用各種媒介(電子郵件、QQ聊天和手機短信的形式)及時跟進學生的閱讀進度,并為某些有閱讀障礙的小組或確立閱讀目標,或提供問題情境方向,亦或是提供探索該作品所需的概念框架、閱讀技巧、作者生平及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征等輔助知識,并使其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最后通過啟發引導學生不斷提出閱讀疑問并尋找解決途徑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讀后感撰寫與劇本創作等閱讀任務。
4.協作學習
采取行動小組的協作式學習能較好地克服學生的學習焦慮和閱讀畏難情緒,充分利用同學影響和學生學習的學習規律為創設情感支架提供有力保障。在獨立探索階段,教師角色將逐漸淡出,但為了確保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要把支架功能逐步轉移到小組中有能力的學生身上。筆者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協商,討論,甚至在閱讀任務設置上有意識地強調有能力的學生在合作中的支撐作用。在同學的影響,支撐和監督下,小組中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積極地投身到閱讀活動中來。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分享彼此對于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同時培養了學生與他人的溝通協作能力。
5.效果評價
支架式教學的效果評價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制度化評價體系。相比較而言,內容上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學習態度等的綜合考查。在評價標準上更重視個體差異發展,提倡開放的、多元的評價,以充分反映學生知識構建過程中不同的水平差異。在方式上更重視過程評價,即教師應適當地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加入評價部分,不一定要評出優劣,而是要就學生的表現,閱讀任務完成的情況給出客觀、中肯的點評,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交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筆者在實踐中把教師、學生個體和學生團體都設置為評價的主體,評價的方式也采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評價三者相結合。評價內容上,筆者主要考查學生對任務的投入程度,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是否在閱讀任務中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等。
通過一學期的試點教學,英本3班的學生在閱讀興趣上有所加強,閱讀能力進一步提高,并且大部分學生都克服了閱讀文學作品的焦慮和畏難情緒。甚至有部分學生因為較為出色的劇本創作和表演能力而被推選為學校文化月的才藝表演和圣誕晚會的直通節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優越感。
參考文獻
1.把握好中職德育的“度”
中職德育中,一般教育者往往不太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其實,教育者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思想的指引者和精神的領路人。現代教育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已經沒有了吸引力,學生更希望的是在教學活動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可以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并與教師形成一種溝通和交流的互動狀態。這就要求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好德育工作的“度”。教師在德育教學工作中,如果對學生要求太嚴,近于苛刻,就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使他們不愿意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和意愿,了解不到學生心中真正所想,教師的德育工作自然也就無法展開;如果在教學中表現過于寬厚,則會使學生產生驕縱心理,使課堂秩序混亂,無法保證教學目標的真正完成。這就要求教師特別注意嚴寬的適度結合。
2.把“愛”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
教育事業處處體現著愛,是一種人文化的教育。作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愛為先”的教育理念,把對學生的愛貫穿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在中職德育工作中更應該時刻為學生著想,服務于學生的需要。在教育活動中,應做好學生思想的引導和疏通,消除他們內心的自卑和顧慮,把注意力轉到學校豐富的活動中來,關心他們的成長,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教學活動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實行校企合作,促進中職德育工作的“人本化”
“人本化”的教育理念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在中職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將社會上的一些發展因素融入教學活動中,促成教育教學工作的“人本化”。這種活動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行校企合作。“就業難”已經成為大學生畢業后的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中職學生畢業后的情況更加令人擔憂。這就迫使中職與一些社會企業進行合作,在學生在校期間將一些企業文化知識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輸送給學生,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融入一些企業的文化因素,從而達到中職德育工作的“人本化”。
二、完善中職德育評價體系
1.建立健全多元化學業評價體系
實踐教育是評估中職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學業評價體系,使教學形式更加完備,形成強有力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對學生學習內容成果的考核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也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在德育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既要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之處有所關注,同時也要關心教學成果,即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在學習上產生困難的學生,不能進行嘲諷,而應給予溫暖和鼓勵,通過不斷地引導和啟發,使學生走出誤區,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2.健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是給學生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將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多元化能夠將學生學習知識與拓展能力有效地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課堂教學的多元化需要采用課堂中學生學習評價的多元化以及教師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相結合的形式。課堂上學習評價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動畫、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將理論知識生動化,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利用問題場景,讓學生主動思考、自己演繹,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與教師的互動能力。
在中職德育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多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關注最后的結果。關注過程的評價是一種對學生學習更加全面的考量方法,是將最后的量化結果與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相結合的一種評價方法。相比于只重視最后結果的考評方法,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對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周興平.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兩種認識取向――蘇霍姆林斯基與卡爾?羅杰斯人本教育思想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