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0:12: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職業課程規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各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相結合,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相結合,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以明確學生今后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為重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意識,職業素質,創業能力,職業道德等多方面具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將各階段的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而形成的系統完善的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一 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課程,實施分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根據生涯發展理論的特點,我們把大學階段分為探索期、準備期、強化期和實踐期。
(一)探索期:大學一年級。經過緊張的高考,跨進大學的校門,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大一新生往往會感到迷茫和徘徊。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和目標。職業生涯規劃就應該從這時候開始,幫助學生快速完成從高中學習模式向大學學習模式的轉變。
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為:
1課程介紹。如專業、必修、選修課程介紹;與專業相對應的領域介紹;職業素質要求與培養等。
2導入職業規劃理念。側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
3自我評價的方法。如個人對自身能力,性格特征,興趣的認識;人才素質測評在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正確選擇職業方向。
4依據方向制定“學習計劃”,包括實施過程中的評估與調整。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初步制定好個人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并告知大學生在大學4年的學習與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規劃。
(二)準備期:大學二年級。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同學們已經能夠適應大學生活,遇到各種問題也能較為輕松的應付。這一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既要正確認識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大學二年級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為:
1“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大學發展與人生職業設計”等此類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幫助學生自我定位,展望未來職業發展前景。此類課程重點講授職業發展階段理論、人職匹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等
2開設“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科技創業”等課程,此類課程主要是針對有自主創業意向的學生。課程重點講授創業概論、商業機會、公司創建、市場營銷、競爭分析、企業戰略、創業融資、創業計劃等內容。
3職業技能的培訓。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去單位實習,在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第二學年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在大學學習期間實習、兼職或創業需要應用的知識,尤其是與用人單位交往方面的知識。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職業潛能和興趣,從而進一步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
(三)強化期:大學三年級。經過兩年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大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所學的課程已形成初步清晰的認識。進入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往往徘徊在考研、留學、或準備求職的十字路口,此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是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初步正確的選擇或決策。
第三學年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生可結合個人職業目標進行選擇,幫助學生合理進行職業定位,以實現畢業時順利就業或考研,并為今后個人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
(四)實踐期:大學四年級。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好就業服務。指導學生掌握求職方法,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就業。
大學四年級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為:
1“就業技巧”、“就業政策”宣講、“面試技巧”、“就業程序與權益保護”、“進入職場”等課程,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2就業壓力的心理調整,幫助畢業生緩解壓力。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相關理論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在各大企業引起廣泛的重視。近年來,由于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高校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始大力推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師資隊伍專業素質薄弱;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策略。
一、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沒有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模糊設置,必然導致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毫無計劃性。目前,多數大專院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大多是“時隱時現”,界定不明確,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質認知嚴重不足,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漫不經心、毫無計劃性。只有對這門課程做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例如屬于全校性選修課,還是必修課,或是限選課等;學生修完該門課程后可以得到幾個學分;學時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學生和老師才會對該門課程的性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上起課來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財經大學就是采用必修課程的形式來開設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生涯規劃與“三生教育”》課程,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職業發展與創業》課程,每周2學時,屬于必修課,1學分。據筆者的調查,修完課程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受益匪淺。
二、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
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來源于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管理領域,且大多沒有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教學經驗,熟悉學生情況,但專業化程度較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對社會上企業的用人情況及人員發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僅停留在做職業測評和講解就業政策等較低的層面上。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必要的教學組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研室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同時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使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等專業知識,經過經常性的專業培訓,通過職業指導師從業資格考試,具備職業指導相應年限的工作經驗。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不僅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有專門研究,而且應與學生的對口單位有緊密的聯系,了解這些行業對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員發展道路。因此,學校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的培訓制度,讓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到校外進行考察、學習,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指導水平。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聘請校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員兼任該課程的教師,甚至參與教材的編寫,以此提高課程的適用性。據筆者對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如果學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主要的內容應包括哪些方面”這個問題上,49.7%的學生選擇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仿真。由此可見,該門課程內容的適用性是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看重的。
三、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以及授課方式等,很少考慮到“本土”學生的實際特性以及專業特色。如目前我國使用的測評工具很多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很多測評脫離我國的實際,導致測評結果的科學性被懷疑,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感覺到與自己的實際特點不相符。
職業測評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應以測評建設為首要切入點。職業測評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手段,對人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我國大多數測評體系來源于國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與我國大學生個性特點相匹配的測評體系,對于個體的“自我”測評正好是職業教育的首要步驟,因此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測評體系建設,對于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四、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
許多院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不合理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專業差別,授課時各個年級與各個專業的學生“一鍋端”,脫離實踐談理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自我、專業、職業的模糊認識問題,亦無從談起對職業人生的合理規劃。
大學一年級: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把就業指導與國防教育、入學教育、專業介紹相結合,側重專業感知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奮斗目標。許多新生進入高校后對自己的專業與未來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從入學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結合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等個人特質,初步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其次,由相關教師開設系列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大學生活、大學環境及人際環境。第三,向新生介紹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以及相應的工作領域及其發展方向。
大學二、三年級:培養和提高職業所需的基本素養與修養,使大學生熟悉自己的專業與行業的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對職業的熟悉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該行業性質特點及其發展前景的掌握,使規劃者對職業具有宏觀的認識;二是了解行業內各種職能的分工及其發展道路,使規劃者對職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細致化,助其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此外還有對職業操守、人際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等職業交際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規劃者全方位地了解職業的特點,做到既懂“做事”,也會“做人”。這樣,規劃者結合對自身及職業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規劃出日后的職業發展道路。
大學四年級:輔導相關求職技巧。面臨找工作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年應結合前三年的職業規劃,加強求職技巧的訓練。就業指導老師應對畢業生開展簡歷制作、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現場應變能力測試等相關講座,幫助學生成功就業。
五、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相關理論是新近引入的理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方面的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它是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必由之路。職業規劃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的基礎建設、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選擇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和案例集、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同時,探索現代化的授課方法,設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輔助教育平臺,提供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實施的優勢資源,包括發展和強化職業指導機構、設置信息化和網絡化互動平臺、配置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員、引進科學的職業心理測試工具。
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課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切實地了解自己、職業以及社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求職、工作經驗。這種教學目的決定了該課程的考核需要開創靈活、實用的方式,并爭取使考核具有實踐意義。切忌成為背概念式的測量考核,偏離了課程的實用意義,也增添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日益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隨之而來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針對這一問題,各高校展開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探索。如何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認清自身條件,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關鍵所在。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與不足之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自1997年開設以來,發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更加突顯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可以發掘學生潛能,增強個人實力;可以增強發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提升成功的機會;可以提升應對競爭的能力。[1]P13
當前我國大學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以學科課程的形式或者以報告會、講座的形式進行,這些課程形式不僅枯燥、死板,不能幫助大學生形成對于當前社會就業形式和自我發展的形象的、直觀的認識,而且講授的內容脫離學生實際,雖然講授的內容好像與每個大學生都有關系,但是跟某一個活生生的大學生沒有直接關系,尤其是指導個別大學生形成與其自身實際相適應的未來發展目標的缺失,使得大學生容易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從而制約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效性。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課程的設計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課,就是運用模擬和角色扮演等社會學理論,通過組織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人為創造的、代表社會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環境中,體驗自己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可行性,并對此進行重新評價、調整和制訂實施計劃的課程。
(一)準備工作
1.人數。這項以體驗大學生職業生涯目標為主題,以模擬和角色扮演為形式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課程一般要求30—50人為宜。每次實際參與活動的人數為12。同時,需要1—2名指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2.地點。這項活動課一般在一間普通教室即可進行。不過,教室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布置:教室中間準備六套桌椅,兩兩對立放置(即呈三行、兩列)。同時,從俯視的角度來看,三行桌椅呈金字塔形,即以兩邊任一一行為首,兩套桌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后面兩行桌椅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其他桌椅分布在教室四周呈圓形即可。
3.小道具。上述中,分為兩列的6套桌椅,其中一列代表社會中的“生產者”:作為行首的那套桌椅(即與其對立的桌椅距離最近者)代表生產者中的高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準備房屋模型及一些一百元的代金券;中間的那套桌椅代表“生產者”中的中等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準備一本書(代表其擁有的一定不動產)和一些五十元的代金券;最后一套桌椅代表“生產者”中的低收入者(一般定義為農民),需要的道具是幾張十元的代金券。另外一列代表社會中高、中、低收入的“消費者”,桌子上的道具與“生產者”一列相同。需要說明的是,“消費者”一列的低收入者,一般定義為工人。
(二)活動流程
1.首次發放問卷。活動開始時,向參與活動的所有大學生發放問卷。通過首次發放的問卷,可以了解對未“進入”活動的大學生對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以此為基點,對比活動結束后填寫的問卷答案,評估活動效果。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與大學生有關的基礎信息,包括姓名(可選擇不填)、活動日期、性別、專業等;第二部分是與活動有關的問題,包括:“什么是社會分層”“你認為社會分層影響你的選擇或未來嗎?它怎么影響?”“社會分層是我們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嗎?請你解釋你的觀點。”“社會分層如何影響你與他人的交往?”“什么是社會流動”等五個問題。
2.分組。將實際參與模擬和角色扮演的12名大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的6名大學生經隨機分配,坐在事先布置好的6把椅子上。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要將活動規則、課前準備的道具呈現出來,以免影響第二組6名大學生的活動。
3.寫目標。第二組的6名大學生要寫下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目標。指導老師可以以自己為示范來說明如何清楚地寫下自己的目標,比如從事的行業,收入、工作環境、升遷機會等說明。6名大學生寫好后,隨機分配6人分別站到第一組6名大學生后。
4.說明規則。指導老師首先說明第一組大學生與第二組大學生之間的“親子代”關系,即坐著的6名大學生扮演“父親”或“母親”,站在他或她身后的是其“兒子”或“女兒”。其次,說明“親代”的社會經濟地位,并將事先準備的道具分別放置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最后,說明討論的主題,即在當前給定的“親代”社會經濟地位的前提下,你所列舉的職業目標能否實現?這一社會經濟地位對你實現目標的優勢和阻力分別是什么?
5.討論。活動正式開始,由6名代表“子代”的大學生朗讀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目標,并回答上述規則中說明的幾個問題。然后,由代表其“親代”的大學生對其目標及回答進行評價。代表其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親代”和“子代”,以及周圍的同學都可以加入討論。這是這項活動中第一次討論。代表“子代”的6名大學生分別朗讀完目標并進行討論之后,指導老師要求這6名同學以現實中自己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談談自己的想法,并讓其他同學也回歸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中,反思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目標的可行性。這是這項活動中第二次討論。
6.再次發放問卷。活動結束后,再次發放問卷。再次發放的問卷第一部分與首次發放的第一部分內容相同,第二部分中增加了兩個問題:“你認為在我們的社會中實現社會流動可能嗎?”“這項活動課程對你是否有幫助?它是否形象的說明了以上的概念?”
(三)評價
根據社會分層理論,父母一代(即親代)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其子女(即子代)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現代國家為了保持內部的相對穩定,都為社會不利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教育在實現這種縱向流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真正能夠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己親代所“賦予”的社會經濟地位的還是少數。畢竟一方面所謂的“上層社會經濟地位”是有限的,如果某個人實現了“向上流動”,那么必然會有一個人“向下流動”,另一方面,這個社會上每一項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每一個個體都只向往環境優越、待遇優厚的工作,那么這樣的社會同樣無法長久的發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課,為大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親代社會經濟地位,與他們未來發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間的關系,制定和調整自己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目標的確立具有指向性、動力性,每一個個體只有制定了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課,可以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方式,豐富了課程形式。這項活動課是對現實的一種模擬和角色扮演,模擬和角色扮演不同于前述的純認知的學習方式,是以情感為基礎的。通過創設課堂情境,幫助學生體驗現實感。在模擬和角色扮演中,學生對現實的困境和問題的感受性提高了。在假設的情境中,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扮演角色,學生們主動地再造了現實情境。出于對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承載的社會經濟地位的認識,他們會在活動中更加真實地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既有想法。
三、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思維假定矛盾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近年來高等教育擴招,大學生人數激增。另一方面,社會及家庭對于大學生的認識和期望還存在一些差距。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課程本身所關注的焦點及大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分析這一現象可以發現,這是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思維假定造成的,這一思維假定是:由過去的“經歷”形成的影響與否認過去的影響、只著眼未來的矛盾。
思維假定通常稱做“看法、意見或觀念”,然而與它們不同的是,思維假定發生作用是非常隱蔽的,“盡管思維本身在發揮的非常活躍的作用,但它卻認為自己什么也沒干——它認為自己只是如實地向你報告事物的本來面目”。[2]P10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多種因素復合而形成現在的“他”,這些因素不僅為他以后的發展形成了有形或無形的基礎,而且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方式。
由于當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社會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處于社會不利地位家庭的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理念多為只要通過讀書、上大學,就可以改變當前的社會經濟地位,實現“向上流動”。這種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不以知識內在的價值為標準,而且與其現存的社會經濟地位沒有任何聯系。這就導致了大學生自身對于職業目標的認識僅僅著眼于未來,然而,“目標的影響是涵蓋于此刻的心理環境的背景之下的”。[3]P38忽視對由過去影響下形成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存在的當下的考慮,必然就會使大學生無法正視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而在畢業后進入社會不得不面對到處碰壁的困境。
正是為了消解這種普遍存在于大學生中的思維假定的不良影響,才有必要開設旨在讓大學生體驗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目標,認識其實際的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關系及具有可行性的活動課程。
參考文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貫穿大學生涯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實力;而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載體是課程教學。目前很多高校尚未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即使開設了,多數尚在試驗階段。浙江科技學院積極探索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模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實踐。
一、課程開設背景
職業生涯規劃學說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于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很早就通過立法,制定了《生計教育法案》、“職業發展綱要”等;國外學生很早就接受“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概念,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有目的地規劃設計自己的未來生涯,知道自己將來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而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對多數人來說是個新鮮詞,各大高校長期以來也不重視職業生涯教育,關注的是就業率,忽視了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要關心大學生的生涯設計、綜合發展問題。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探討中,由于是為解決就業難題,多數人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簡單地理解為職業規劃,其目標就是尋找最適合的職業。因此,諸多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分析就業形勢、提出就業指導策略、探討高校就業指導的軟硬件建設以及就業中的政府行為研究等等。
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主體,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也關系著高校的穩定發展。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權威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要求從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了發展平臺。
二、課程內容設計與實踐
浙江科技學院早在建校起便針對大一學生開展始業教育、大四學生開展就業指導,2006年,開展覆蓋全校的以“企業家進校園”為龍頭活動的創業教育;2009年,開設全校公選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每學期32學時,每周3個學時;同時建設“我的職業”專題網站(http://)。
借鑒國外經驗,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該分段進行,在不同的階段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以增強學生正確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1]。基于此,課程主要由認識自己、拓展視野、職業定位和崗位體驗四個模塊組成。特別提醒學生:模塊是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四個階段而設立,并不是與四個年級段相對應。
1.認識自己
(1)我在做什么?圖文并茂地介紹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啟發學生尋找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同時現場測試學生,現實中在做什么?是得過且過,還是盲目中忙碌呢。指導學生端正態度,嘗試初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2)我能做什么?這部分內容有兩點:一方面,通過案例、測試、辯論、游戲等多種方式嘗試向學生灌輸“興趣是職業發展的劑,能力是職業發展的條件,性格是職業發展的基礎,價值觀是職業發展的尺度”的理念。鼓勵學生通過寫自傳的方式記錄真實的自我,并推薦櫥窗分析法系統了解自我;另一方面,介紹我國對產業、行業的劃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狀況,國內外職業分類方法;同時借助網絡,搜索包括工作內容、工作環境、能力和技能要求、從業人員共有的人格特征、未來發展前景、薪資待遇、對生活的影響等職業信息,指導學生全面了解行業環境、社會環境和職業環境,為職業擇訣打下基礎。
(3)我想做什么?通過給“80歲的自我慶祝生日,分享人生故事”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介紹SWOT分析法和卡茲模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擇訣并設立目標。推薦洋蔥法分解目標,倒推至今天,擬定計劃,設定時間表。
2.拓展視野
(1)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包括社會上廣泛認同的表達溝通、人際交往、分析判斷、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組織管理、客戶服務等八個方面。通過互動游戲、視頻分享等方式,重點鍛煉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幫助學生識別、評價并發展自己的通用技能。
(2)個人素質。個人素質包括自信、自立、責任心、誠信、時間管理、主動、勤奮等方面。通過了解個人的素質特征,制定提高個人素質的實施計劃。以時間管理為例,通過現場測試、事件排序,切實了解每個人的時間管理方式,提出“管理時間就是管理事件的概念”,并介紹5S運動和第二象限理論,指導學生科學規劃時間,真正管理住時間。
(3)社會實踐。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社會實踐更是提高專業理論的必修之路。通過個人陳述、分享實踐經驗,總結實踐的四個階段,并提醒學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分辨直銷與傳銷概念。
(4)創業教育。黨的十七大要求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而全社會提倡以創業帶動就業。參考KAB課程,為學生提供創業過程指導、創新意識培養等方面的通識性創業教育。
3.職業定位
大學生在經過認識自己和拓展視野后,必須將范圍進一步縮小,鎖定目標行業或者職業。本階段等同于《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所授內容,重點講解就業信息的重要性,傳授網絡求職、報刊雜志、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及關系網等四大常規途徑,廣泛涉及求職渠道分析、簡歷撰寫與面試技巧、求職禮儀培訓、簽約維權等。
4.崗位體驗
學生從大學生轉變為職業人,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從工作態度、方法等方面指導學生適應崗位,介紹“燒開水、刺繡、紅葉子”等三理論發展自我。通過開發模擬現場,努力幫助學生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順利過渡。
三、課程建設思考與建議
1.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樹立正確職業生涯的支撐。但是,面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力不從心,理論空洞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實踐性為主的課程,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兩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
2.高校應切實重視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低已經成為制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的“瓶頸”[2]。高校中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主要以輔導員、就業指導中心等行政人員為主。這樣的師資隊伍雖然也能有效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但是缺乏實戰經驗、課堂理論堆積的現象相當明顯。偶爾邀請社會上成功學、心理學等專家作為嘉賓出席,也僅僅解燃眉之急。長期考慮,高校必須重視和培養職業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具體可以采取集中培訓、掛職鍛煉等方式鍛煉相對穩定的輔導員、就業指導等行政人員,結合有序邀請優秀校友、優秀企業家、成功人士等開設專題講座的方式。
3.高校應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入教學計劃
相對于其他成熟學科來說,國內外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教學方面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3]。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校未加以足夠重視的原因。雖然教育部辦公廳早在2007年就發專文要求各大高校陸續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是不少高校執行進度相對滯后;三年后的今天,很多高校仍未開設相關課程。不過,多數高校已經廣泛針對新生開展始業教育,畢業生開展就業指導。如果將兩者結合起來,再有機整合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去,也可以滿足更多數學生需求。這不失為一條權宜之計。但是,為了全面滿足學生需求,各大高校應盡快將職業生涯課程列入必修課程。
四、結 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綜合實力的有效途徑,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努力,特別是高校和學生的參與。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更需要正視當前職業生涯教育形勢,立足課堂,從自身做起,多渠道多形式學習和鉆研,實現新時期以職業生涯教育為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合格的現代化人才而服務。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
自上世紀末我國普通高校擴招開始,畢業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矛盾日顯突出。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及幫助其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是解決此矛盾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程。1986年在深圳大學率先開展就業指導,形式多樣,其中之一就是開設就業輔導課。20世紀90年代國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1994年起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開始組織各高校負責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1995年,國家教委辦公廳明確提出要求全國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
進入21世紀,變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國家和學校帶來更大的就業壓力。2007年國家頒布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也明確提出從加強領導、列入教學計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落實經費保障等五個方面,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措施的出臺,使得大學生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課程有了堅強的政策后盾,有了科學的指導,為該課程在全國高校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標志著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課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以最先進的生涯規劃理念為指導,全面細致地對指導工作的展開進行規劃,并以相應的保障措施推進這一工作的開展,這些勢必會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化,并實現由經驗指導向科學規劃的深刻轉型。”[參考文獻:
[1]馬艷芬.從邊緣到中心.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演進歷程及重要轉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3).]
一、大學生職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取得的成績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從無到有,從盲目指導到經驗性指導再到科學規劃,經歷了曲折的道路。雖然目前來看還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以前在課程建設上還是取得了很大進步。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逐步向科學化轉變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各高校開始開設之初,都是依靠擔任過畢業生工作的輔導員來兼任,沒有科學的指導,主要依靠以往的工作經驗,講授內容隨意性也大。自《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后,預示著課程開始走向科學化建設的道路。
以《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為指導,目前幾乎所有普通高校,都把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作為全體在校生的必修或選修課程,進入學生的課程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已經漸漸步入正軌。教學大綱和各年級的教學專題也基本達成共識。在大一主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等制定自己的短、中、長期生涯規劃;對中年級,主要圍繞落實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將來職業發展儲備知識和能量等教育;在大四,因面臨就業,主要是開設職業適應、擇業指導與就業服務等內容。
2、對任課教師培訓力度加大
國家重視并加強了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引進了職業規劃教師資格考證學習與培訓,雖然目前參加培訓并取得資格證的教師還只占一小部分,但這是一個趨勢。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憑證上崗了,這是對教師管理規范化科學化的一個表現。
各高校的管理部門也開始重視此門課程,很多高校采取分專題講授,集體備課的形勢,把每一個教案都反復修改,集體打磨,把每一堂課都打造成精品。一名教師一直擔任一個年級的課程,即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又讓老師教有所專,深入了解所帶年級學生需求,利于深入研究課程內容,為提高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的授課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學生對該課程的認可度有所提高
課程設置之初,很多學生把這門課作為校選課之類的課程來對待,各年級學生都不認真,隨意曠課。上課的學生也是空手而來,帶筆記本的很少,上課說話玩手機的也不在少數,上課時教師要用不少時間來管理課堂秩序。經過幾年的發展,教師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和教學質量有很大提高。學生也開始意識到這門課程對就業的指導重要性,認識到對職業生涯的指導作用。現在學生上課,課堂秩序好轉,記筆記和主動和老師要教學課件的學生越來越多。從此可以看出,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已經漸漸被學生接受和認可。
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重就業技巧輕生涯規劃的傾向較明顯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之初,只針對高年級即將畢業的學生,當時存在課程開設滯后,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等問題。現在基本上做到了大學期間全程化輔導,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此門課程的認可度不高。所以學生上課不認真,曠課學生也較多,上課只是為了取得學分,課程效果不理想。大三大四學生因面臨就業,開始意識到就業前準備的重要性。但他們更多的是重視的招聘考試的要求、就業應聘技巧、自薦書制作、就業禮儀、服飾搭配等技術性的東西,而沒有和一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聯系在一起。而就業前的指導只是生涯規劃中的一個部分,學生們存在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視野,這樣的后果就是就業盲目性大,就業后會存在頻繁換崗位的情況,不利于一生的職業發展。
2、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不強
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最終是教會學生學會在職場上生存,在職場上建功立業。需要學生了解就業環境、社會需求,并具備從業的實踐經驗和豐富的工作能力,而這些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必須通過實踐環節的參與才能提高自己。實踐環節的缺乏是導致此門課程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3、大班上課影響教學效果
到目前為止,很多學校的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課,學生多,教師少,一般情況都是大班上課,很多班級有一、二百人。班級容量大,加之教師以講授為主,造成整體效果不理想。時間久了,會影響任課教師的積極性,這樣將嚴重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效的對策
針對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引進科學的適合我國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測評體系,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打好基礎
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是認清自己的性格特點、職業能力、職業取向,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等。而職業能力測試是學生自我認識的重要手段。職業測評體系是否科學是否適合我們的大學生直接決定了測評結果的可用性。
現在很多高校使用的職業測評體系一般都是從西方引進的,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異、教育差別、學生的個體差異等非常之大,這勢必會影響測評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所以能否能開發出一套適合我們學生的職業測評體系是我們能否較科學幫助學生確立職業取向的重要工作。
2、培養一支專業化、專家化的指導教師隊伍是提高課程效果的關鍵環節
大學生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另一關鍵因素是任課教師。目前各高校的任課教師一般是輔導員和從事學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這些老師很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專業背景多樣,知識層次理論素養參差不齊。他們擔任課程多半憑借的是從事學生工作的經驗,相對來說,這部分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很多,但對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掌握不夠,對就業心理、交往禮儀等知識不熟悉,對就業法規、勞動人事制度知識更是欠缺,因此在上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針對性不夠,有時還會誤導學生。這樣的課程怎么能吸引學生?
因此,教育部門、政府有關機構和高校應加大對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課任課教師的培訓,“對其進行系統的職業理論、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測評、就業指導技巧等業務培訓,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員既擁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知識,又具備心理學、統計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相關知識”[[2]宋繼勛朱新華.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9).
],培養一批專業化、專家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另外,要保證這些任課教師的相對穩定,不要因輔導員和行政管理崗位的聘任而大批輪換任課教師。在有條件的重點高校,可以開始相應專業,培養就業指導的專門人才。
3、講授內容應合理優化,教學方法應多樣化,并加強理論和實踐環節的結合
就業指導課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經濟情況的變化、就業形勢的變動及社會需求的改變隨時調整授課內容,與時俱進,傳授給學生最新的知識。因此,像某些課程一樣幾年用一套教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師要隨時關注就業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上課內容,才能保證授課內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授課方法上也存在形式單一,停留在只講不練的階段,以教師教授為主,不太關心授課效果。而就業指導課最終目的應是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所以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是本課程的終極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加強實踐訓練環節。
其一,在就業指導課程安排上,要加入模擬面設,畢業班已就業學生的就業經驗交流或者請社會成功人士開講座等形式,鼓勵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讓學生在體驗中進步,在感受中提高。同時要鼓勵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就業形勢調研、生涯人物訪談等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親身感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與職場的艱辛,從而明確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
其二,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比如假期的義務支教支農活動,勤工助學活動,就業見習與實習等,通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知識、經驗、動手能力的要求,激勵大學生聯系實際,豐富自己的經驗、提高素質。
4、積極開展個性化和專業化輔導
目前來看,各普通高校在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課程上,都存在集體講授多,而個體輔導少的情況。集體講授更多的可能是關注普遍現象,而個體情況千差萬別,個體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心理趨向等截然不同,因此集體講授是不能滿足這些個體需求的。這時就需要任課教師針對不同的個體采取有區別的就業指導。尤其是對學生中的特殊學生,比如心理問題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困難學生等,要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引導和職業輔導,培養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正視自己,面對現實,積極提高自己能力素質,勇敢地面對社會的就業競爭,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努力拼搏。
在國外,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注重個體咨詢,職業生涯規劃師、生涯教練和自助式服務項目的開發研究受到更多關注。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職業生涯規劃則更注重團體輔導,臺灣學者在職業性向測試、咨詢理論及后現代心理咨詢技術在生涯咨詢中的使用等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是目前華人區域內最為領先的。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在全國各大高校都受到了廣泛重視。從每年召開的全國就業總結會工作報告得知,在全國范圍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多已列入各高校教學大綱,學生通過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等形式,對生涯規劃理論知識和就業指導相關實踐工作進行學習和探索。
一、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開設背景及沿革
2009年,根據教育部高教廳2007[7]號文要求:"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真落實〔2007〕26號文件關于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的要求,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經校內協調,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于2010年在全校范圍內正式納入必修課程。在2010年前,針對我校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均采取講座和咨詢結合的方式,受眾群體和指導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010-2012年,我校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主要面向在校大二至大四年級的學生,此階段是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前期運行階段。前期運行階段又分為兩個小階段,分別針對不同授課群體制定課程。第一階段,授課群體為本科四年級學生,課程設置8模塊,側重于就業指導,采取連續性面授方式授課;第二階段為課程開設一學期后,為適應我校大二、大三年級學生需要,課程設置改為16模塊,在8個模塊的基礎上加入生涯規劃和創業模塊。
2012年下半年,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進入正式運行期,學生從大一入校開始就可以接觸到職業生涯網絡課程,大二第一學期就開始進入10個模塊的面授課程學習、4個模塊的網絡課程學習以及自由選擇性多層次學習。針對我校高職升本科的學生,進行10個模塊偏向就業指導的面授課程。針對本科二年級學生和高職升本科的三年級學生,都配備統一的課程說明、課程大綱、課程教案、課程授課日歷和教師參考書目。目前,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已經正式運行3個學期,加上前期運行的4個學期,共開設了7個學期,面向7屆畢業生。
二、我校《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現狀
1、課程內容
目前,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必修內容分為10個模塊的面授課程和4個模塊的網絡課程,共38學時,2學分。其中,10個模塊的面授課程主要為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導入、自我探索中的職業興趣探索、性格探索、價值觀探索和能力探索4部分、能力拓展、外部世界探索、職業探索、決策以及就業指導。課程內容設置主線為總論-分論-總結,分論從職業生涯規劃的一般理解層次入手,主要分為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決策-修正四個部分。網絡課程4個模塊涵蓋大學生職業心理調適、生涯規劃影響因素、創業和法律保護,主要補充面授課程中未涉及部分。
2、授課形式
我校每學期上課學生人數多達3000人,授課教師多達30人,為了取得良好的授課效果,我校規定每班授課人數不得超過80人,且采取缺課重修制度,以確保課程授課質量。課程授課過程中,多數教師采取分組上課方式,6個人為一組,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組團結度。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設計不同的小組團體活動,10節課程都有團隊活動,例如在第一節課程中,通過報數或紙牌進行分組后,打亂了學生固定的小團體定式,進行自我介紹連連看的破冰團體活動;第三節課探索職業性格的活動,則是通過烏鴉、烏龜和巫婆的活動,引導學生思索自己的性格模式;在第六節課的能力拓展課程活動中,通過水果蹲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感和集體榮譽感;在第八節課的職業探索中,則利用角色故事活動,使學生對職場、職業有身臨其境的感受。6人小組在最初并不熟知的情況下,在課程中通過團體活動不斷加深了解,同時增強了課程的參與性和趣味性。
3、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對學生的考核,分為面授考核和網絡考試兩部分;另一部分為對教師的考核,分為學生評分和查課聽課兩部分。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參加考試和交作業兩種方式:考試主要以面授課程內容為主,主要考察學生對于生涯規劃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對自身探索、外部世界探索以及自我決策的分析;作業分為以小組形式進行生涯人物采訪,并制作訪談備忘錄,撰寫采訪感受和以個人形式撰寫生涯規劃書兩部分。網絡考試主要以聽課和做客觀題為主,主要考查學生是否進行網絡課程學習,引導學生學會使用網絡資源,進一步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4、授課教師組成
目前,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由三部分教師組成:各院系負責學生就業工作的副主任和輔導員、招生就業辦公室主管課程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專職授課教師。現具備我校授課資格教師共計33人,承擔課程授課任務教師共計28人。前期運行階段授課的28名教師均具備兩年以上就業工作經驗,具有職業指導師資格,參加過多次集體備課、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后期5名新加入授課教師除具備相應資格外,上課前還需跟隨授課教師觀摩一個學期的課程。現階段,我校的授課教師群體已基本穩定,年齡層次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在本領域接受過相關培訓,研究水平具備授課水準。在課程建設初期,我校就以模塊劃分形式,選定帶頭人加骨干進行分塊研究,再集體備課,以提高備課效率、規范課程內容、統一授課思想。
三、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存在問題
1、授課內容陳舊
生涯規劃理念源自美國,在歐美地區的發展較為迅速。對我國而言,屬于舶來文化。我國大陸地區對該領域的認知時間較晚,該理論的發展在我國大陸地區也較為緩慢。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其實是由發展心理學的分支發展而來,最新的理念和技術對于人文學科十分關鍵。
2、授課形式單一
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授課的單一性體現在部分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師主導式授課形式,即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沒有任何參與和互動的空間。但是,目前課堂上這種教師主導式的單一授課形式不僅脫離當前大眾教育階段的教育理念,而且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即使來上課,心也不在課堂上。
3、課程統一規范難度大
由于我校每學期授課教師人數多,授課時間又較為集中,督查人員有限,所以難于及時、有效地跟蹤所有教師的授課內容、形式和效果。雖然我校招生就業辦公室針對所有授課教師進行了教學錄像,但是同一教學時段、不同的授課教師、授課內容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加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本身就是一門人文社科類課程,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程度都會影響教師對其的傳播,所以,對課程采用標準化、模板化的教學模式可能性不大,這既是這門課程的特點和魅力所在,能給教師充分發揮的空間,又是該課程的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氣思考的問題。
4、教材建設力量不足
我校是沿海都市型農業高校,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性使得我校畢業生的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傳統理工科或是文科院校的教材無法很好滿足我校學生的需要。教材編寫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學校各項資源,教師也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積累就業指導案例、分析課程理論及應用的有效性,而我校教師尚不具備相應的理論和研究水平,很難依靠自身的研究和協作編寫出水準較高的農業高校生涯規劃教材。
5、對授課教師的考核缺乏獎懲機制
對授課教師的考核缺乏獎懲機制,是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事業單位員工心理在有些授課教師心中也存在。所以,即使我校招生就業辦公室采取了嚴格的查課和聽課制度,但是無法對違反教學規定的教師做出處罰,所以所謂的規定就成為"面子"工程。即使采用停課處分,也不會影響教師的薪金待遇和升遷,只是所謂的"面子"過不去。缺乏獎懲機制,不僅不利于教師授課水平的提升,而且會使得越來越多的教師失去授課的興趣和熱情,極不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長久發展。
6、授課師資不穩定
授課師資的不穩定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為保證授課質量,我校投入大量經費用于師資培訓,每年參與校外培訓和校內培訓的教師不少于10人,超過授課師資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學生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很多培養多年的優秀師資因工作調動而無法再從事授課工作;另有很多培養過的師資,因本身承擔多項其他工作任務,而沒有精力進行該課程授課,這就形成了年年培訓、年年流失的現象,師資水平提升速度較慢。第二,由于我校授課教師群體較大,不同授課教師的授課形式和授課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授課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雖然我校招生就業辦公室規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案,但是個體差異仍然存在,且由于每位教師的授課心理不同,在授課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上存在很大差別。第三,為了保證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各院系學生工作副主任和輔導員負責本系的課程教授,如此,雖然針對性指導得以保證,但是限制了授課教師的發展范圍,同時也形成了授課課時、人數不平均的不穩定因素。
四、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考慮
1、打破職務角色限制,根據教師意愿,結合學生需求,統一協調師資
由于目前我校的師資安排都以院系為主,這使得師資和學生分布不很均衡,同時,由于職務的限制,一些崗位調動的教師無法再進行授課。所以,打破職務限制,聚集優秀師資,根據每個教師的意愿安排課程,將有利于提高教師授課水平,優化課程建設。我校擬組建3個團隊,分別從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三個研究領域發展師資資源,在原有師資基礎上,根據教師個人背景和意愿選擇研究領域,基本形成三塊課程都有團隊研究、團隊成員授課、團隊有學術帶頭人、帶頭人下有骨干、骨干帶領新成員的模式。課題研究、授課安排、培訓學習不再以院系為單位,而成為團隊形式,利用有限的資金和精力,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升。同時,細化研究領域,提升課程精致化水平。
2、加大團體輔導的受眾范圍,組織教師觀摩學習
授課形式的單一性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轉換思維模式,解放教師和學生,把課堂轉換為練習場,將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還給學生,學生不僅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能選擇性地接納可以收到的信息。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利用有針對性的課堂活動和有效的指導,達到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可以采用選擇授課教師帶領30名學生的授課方式,對課程中的團隊輔導、團隊活動進行示范教學,組織教師觀摩學習。
3、加大師資交流和培訓力度
為接觸更多、更新的生涯理論和信息,在學校經費和教師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集中資源按照不同研究領域培養優秀師資,再以領導帶動骨干、骨干培養新成員的方式進行普及學習。為普及新的生涯理論知識和新的生涯咨詢技術,采用定期開展交流會和師資內部培訓的方式,所有經過培訓后的師資可以在交流和校內培訓會上交流自己所學。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資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資源利用率得以提升。此外,開展讀書交流會和主動學習生涯咨詢技能也是必需的。生涯理論學習和生涯咨詢技術的提升,除了依靠外部高端學習,更應該形成內部共同學習制度,這不僅有利于課程授課水平的提升,也能為我校生涯理論、咨詢技術、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4、加大課程規范力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機制
由于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新設立的學科,在很多環節和制度的管理上與其他學科并不相同,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積極摸索一條適合管理的路徑。但是,規范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且目前課程效果的考核手段并不完善,所以如何使規范的制度可以制度化,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將是今后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一項工作。此外,研究一套合理的課程效果評價制度,將是我們進行課程管理的先決條件。
五、建設我校全程式、全覆蓋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設想
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已經經歷了7個學期的運行,在畢業生就業的選擇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中的成效是明顯的。通過對我校多年的各項就業率數據的統計,以簽約率、考研率、就業率、大型企事業、事業單位就業率、基層就業率作為5個比較指標,將2007-2009屆三年沒有開設生涯規劃課的畢業生各項指標和與2010-2012屆三年開設生涯規劃課畢業生各項指標進行比較發現,開設生涯規劃課后,畢業生就業率的各項數值都有了明顯提高。
目前,我校招生就業辦公室針對學生在不同時間節點的需要,開始建設我校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對不同階段的在校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并根據每個階段學生出現的共性或個體問題,提供相應的團體輔導或個體咨詢。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GCDF中國培訓中心.全球規劃師資格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于燕翔,張威.淺析生涯規劃課程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影響--以天津農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3,(23).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存在著連貫性及系統性較差的情況,多數停留在畢業環節的擇業指導上,就業指導教育對象主要是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處于安置就業階段。這導致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從中也體現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急需改革。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現狀
首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隨著高校對就業指導的重視,許多高校逐步形成了全員關注就業的氛圍。但是,大部分在崗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還十分欠缺,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有的是由專業課老師構成,有的則是由輔導員老師來擔當,由這兩類老師授課都有各自的不足,從而影響了就業指導課的效果。
其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系統性、連貫性較差。
針對畢業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已是各高校的普遍行為,但在課程設計方面比較單一。對擇業技巧指導、教育性指導方面的內容較少;還有的就業指導課則過于強調擇業技巧,忽略了不同階段學生對這方面教育需求的普遍性和差異性。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開展系統性、連貫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及實施過程當中并沒有體現出來。
再次,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過程中,學校更多的關注于招生和教學等方面的工作,而輕視就業問題的解決,就業考核中的水分也較大,很難體現出高校在就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對學生本人而言,對職業生涯規劃本身缺乏正確的了解和應有的重視程度,造成了重文化理論課、輕職業規劃的現狀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體系的構成
1.建立一支專職化、專家化的職業就業輔導師資隊伍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職能由就業辦公室或就業指導中心等行政機構所承擔,這是對職業生涯規劃理解過于片面的表現,不利于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長遠建設。因此,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我們不僅要讓他們成為熟悉政策、了解法規的就業指導老師;還要讓他們具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常識,能夠熟練應用各種心理測試量表,從而成為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個體客觀評價自我,樹立良好的職業就業觀念,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老師;同時,更要讓他們擁有較強的組織和領導能力,成為能夠搭建平臺,使廣大大學生能夠參加各種專項就業活動,如職業自我測評、職業規劃設計等等能夠提高就業技巧的就業活動組織者。
2.課程教學體系的運行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有兩個問題一直沒有弄清楚:第一,讀大學,讀什么,怎么讀;第二,大學階段,如何進行全面地系統地就業準備,準備什么?正是這兩個“不清楚”,使得不少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處于沒有目標的被動學習和被動適應大學生活的狀態之中,到畢業才發現,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不知道用人單位的人才招聘標準是什么,其結果必然造成大學生無法順利就業。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分學年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塊體系。
首先,針對大一新生初步建立大學生的目標動力系統。大學生讀大學,首先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第一,真正明白讀大學,讀什么,怎么讀,對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發展方向有相對清晰的了解。第二,對職業目標進行探索,逐步獲得勝任該職業的三個準備清單(職業準入條件、核心知識結構、職業必備技能等)。
其次,在繼續完善自身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大二學生做好職業定位選擇實現目標的職業發展途徑。大學生的職業定位通常需要經過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人職匹配三個階段,隨著大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深入探索,特別是對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特點、價值觀、職業技能以及自身優勢的進一步了解,在喜歡什么、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到哪里做等問題上,大學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人職匹配,最終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實現職業定位。
第三,針對大三學生,積極開發大學生自身的職業發展支持系統。在大學生擇業和就業的過程中,大學生關注最多的往往是招聘單位的信息,而對身邊能夠給自己以信息支持、就業幫助的各種人脈資源重視不夠,被大學生忽視的這個潛力巨大的社會人脈資源,是大學生成功就業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大學生以及家長能夠輕松操作的事情。所以,積極引導大學生開發自身職業發展支持系統,對大學生成功就業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大四期間有步驟地培養和提升自身的就業力水平。大學生的就業力有兩個不同層面的含義:一是短期就業層面,通常只關注大學畢業生在短期內(半年里)能否找到工作;一是長期的職業發展層面,指在某一領域能否長期保持較強的職業競爭力和就業能力。我們這里所指的就業力是大學生在長期職業發展層面上的就業力培養和提升。本科大學生就業力培養的重點應從四個方面進行系統地、全面地培養和訓練,即選擇職業的能力、求職面試的能力、職業適應能力、職業素質的提升等。
3.學校制度保障體系的建立
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應提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配套服務。改變以往就業指導中心只管畢業生就業的職能,實現就業指導貫穿始終的全方位和全過程服務,為學生創造職業生涯規劃的平臺,通過組織如“模擬招聘”、“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校企產學合作”等活動,使學生對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有真正的認識,能夠較早給自己定制職業生涯規劃。
三.分年級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意義
1.促進在校大學生的迅速轉換角色、認識自我
從新生入校開始到大四畢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系統、連續的開展可以引導大學生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使大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大學生確定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大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措施,不斷增強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2.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調整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雖然在身心等方面的發展已經漸趨于成熟,但接觸外界機會不多。在學習之余又對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了解比較欠缺,從而在面對職業生涯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和困難,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心理障礙。因此,系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可以使在校大學生客觀的認識自我和外界環境,在就業時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3.有利于大學生的擇業和職業發展
有系統的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對將來的擇業和職業發展有著積極地影響。大學生接受職業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在該過程當中,學生可以認清專業與就業之間的相互關系,找出自身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差距,系統地學習求職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最終滿足求職就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產兵華.人生目標: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 (7).
[2]文敏.淺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156-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大學生由稀缺轉為過剩。大學畢業生在擁有更多自主擇業機會的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求職挑戰。為了幫助大學生盡早做好就業準備,掌握求職技能和工作本領,適應勞動市場的激烈競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被引入高校課堂,為大學生搭建專業學習與未來發展的橋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與提高就業能力起著重要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從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開設職業規劃發展與規劃必修課的要求,到每年國家、省、市、高校舉辦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學術的數量到大學生生涯輔導與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都體現了對此的重視程度和受關注程度。[1]但是教學效果的體現不僅是教師怎樣設計他們的教學活動,學生如何理解教師所呈現的課程也非常重要。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習情況,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對于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和就業競爭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習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與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對深圳某本科院校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采用封閉式和開放式問卷調查,通過預測,剔除一些項目,最后分析篩選出17個項目,組成正式的調查問卷。調查采用目的性抽樣,總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96份,回收率為98.67%。其中有效問卷292份,有效率為98.65%。自編訪談提綱,訪談15名同學,每次訪談30分鐘至1小時不等。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幾個維度,借助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學生學習行為上存在學習投入思考層面多、落實行動少,缺乏將實踐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的能力,課堂參與熱情高與課堂表達能力低并存這幾方面問題。
1.學習投入思考層面多、落實行動少。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對自己和意向職業做出客觀而準確的評價,建立一個完整的自我職業概念。在這個評價的過程中,同學們會發現自己從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能,所以會給同學們帶來思想上的沖擊,留下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調查顯示:在課堂學習中收獲頗豐的占68.52%,收獲一般的占35.1%,沒有收獲的1.85%;經常反思職業規劃問題的同學57.41%,偶爾反思職業規劃問題的40.74%,不反思的1.58%。所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關于自我認知和職業探索方面探索的欲望。同時調查也顯示,雖然同學們在課上課后關于自我和職業有很多思考,但反思的內容卻沒能及時落實到行動上,能執行自己規劃的只有13.86%,部分執行的有38.28%,不執行的有47.86%。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前經常預習的只有3.7%,偶爾預習的51.85%,從不預習的44.44%;按時完成課后作業的有52.32%,有拖延但完成的36.53%,不完成的11.15%。但職業生涯規劃的價值是通過行動體現的,沒有行動的思考和規劃將無法體現它的意義。
2.缺乏將實踐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的能力。在調查中,希望學習職業規劃的理論知識的同學有24.97%,希望能學習應用于職業規劃的實踐知識的占64.81%,同學們在認識上,希望掌握更多的實踐知識,能夠在日后的工作中盡快地適應職場需要。但在訪談中發現,部分同學們將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呈現的實踐知識,等同于形成了實踐經驗,忽略了實踐經驗需在具體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漸積累,缺乏將實踐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的能力。部分學生在學習思考和學習行動上仍存在惰性,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但是希望有人能幫助他做出最優的決定。經常會有同學提這樣的問題“我不喜歡現在學習的專業,老師我應該轉專業嗎”,“老師我是考研還是考公務員”,“老師我應該選擇設計類的工作還是施工類的工作”,等等。同學希望教師能明確地告訴他們要怎么做,步驟越具體越好,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
3.課堂參與熱情高與課堂表達能力低并存。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上,同學們愿意參與比較活躍熱鬧的課堂互動,調查顯示:有75.95%的同學希望多一些師生互動;課堂討論時同學院愿意積極參與的占40.74%,一般愿意的占55.56%,不愿意的占3.7%;在討論過程中態度認真的占46.15%,一般的占50.16%,不認真占3.2%。在課堂活動中多數同學表現得積極踴躍,但是如果要在互動后獨立總結和反思就有困難,每位同學的表現差異也很大。每次活動過后表現積極,發言踴躍的集中在一小部分同學。調查表明:經常發言的占11.11%,偶爾發言的占66.67%,從不發言的占22.22%。大部分同學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缺乏課堂與老師和同學溝通的技巧。調查顯示:有20.37%能夠清楚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77.78%有想法但表達不出來,有1.85%完全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對策與建議
1.教師需以學生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大學生的職業經驗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性將對學生感知并體驗教師的教學設計產生影響,所以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教學。了解學生過去掌握的職業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已有經驗更好地聯系起來,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建構。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上,教師應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感受,給學生展示自己學習狀態的機會,分析學生階段性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2.從被動接受課堂學習到主動展開學習行為。大學生若要學習好職業生涯規劃課,具備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展開主動的學習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學習方式如課堂聽講、記筆記、回答問題已經不能滿足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應增添多元的主動學習行為如:思考、交流、提問、質疑、合作、反思、評價等學習行為,在學習行動中領悟學習內容,轉化學習經驗。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針對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采用不同的學習行為,理解不同的學習行為將會為自己成長形成怎樣的學習經驗。
3.拓展學習空間主動尋求職業體驗。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過程中,課堂學習是職業經驗學習的一部分,學生需意識到要想深入地了解和培養自己個人的職業能力,將學習到的所有材料整合起來并加以結構化,才能知道自己的職業定向是否合適,有沒有需要調整。最好的體驗就是兼職或做臨時工作以獲得關于職業的第一經驗。工作體驗的方式實際上是學生通過一定的時間親自體驗真實職場上發生的各種事物,在參與職場人士的探討和協助中,加深自己對工作需求的理解,進而幫助自己確定職業生涯與發展。[2]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不斷探索、體驗和批判的動態過程,只有通過主動行動才能體會到規劃的可行程度。一份完美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若沒有具體的行動措施保證就無法落實,規劃也就沒有意義。
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課程與大學生就業緊密相關的課程之一,主要是面向低年級學生或者生涯發展剛剛起步的學生,課程的目標和重點在于增進學生的生涯覺知,喚醒他們的生涯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地進行生涯探索。近年來我國高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課程屬性與定位
課程屬性有三類:理論課程、實務課程和經驗課程,分別對應作為教學目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理論課程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的介紹、討論、批判、學習和貫通,重點在于知識的傳遞,因而要求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的知識,并能夠加以應用;實務課程強調特定技能或操作流程的熟悉與演練,重點在于技能的獲得,因而要求學生反復練習以掌握技能;經驗課程強調學習者的參與和體驗,重點在于態度和價值觀的改變,因而要求學生有情感的投入,勇于面對自我,開放自我。
生涯發展與規劃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既有知識的傳遞,如各種職業的知識、教育培訓的知識等,又有技能的培養,如決策技能、信息技能、自我肯定技能等,還有態度、意識和價值觀的改變,如生涯意識的喚醒、自我形象的確立等,因此,這門課程是三種課程屬性的混合體。相比起來,態度和價值觀改變的內容更為重要,其次是各種技能的培養,最后是知識的傳遞,因此經驗課程的成分更多一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以坦誠、真實的態度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積極體驗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反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自我成長。
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了解、職業和教育信息探索、生涯決策等內容。
(一)自我了解
自我了解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因此應當是該課程的第一部分內容。自我了解包含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等多個方面。[1]
興趣是那些能夠喚起個人注意力、好奇心的事物,它吸引個體從事某些活動而放棄其他的活動。興趣和能力并不見得總是一致的,感興趣的事物可能不是所擅長的,而擅長的也不見得是感興趣的。興趣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動力,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如果所選職業符合個體的內在興趣,他就會對這項工作有高度的投入,有更高的滿足感和較小的壓力。性格一般指一個人特有的、穩定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不同人格類型的人面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反應。這部分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性格類型,以及這些類型所對應的職業。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幾種興趣和性格理論。如霍蘭德類型論、邁爾斯-布里格性格類型論等。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霍蘭德的《自我導向探索》或MBTI了解自己的職業性格類型,也可以帶領學生實施一些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大學生對自己過去的經歷進行評估,總結那些讓自己感到有樂趣、很享受的事件所共有的特點,回憶自己在各個階段感興趣的活動,探討這些興趣點的變化規律。[2]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興趣和性格類型缺乏了解,對此,教師可指導學生做“生活點評”,從現在開始,每天晚上回顧當天生活,記錄下吸引自己、讓自己很有樂趣的內容,堅持一段時間后,自然就能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當然,老師需要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嘗試新的事物。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除了讓學生對自我特質進行探索外,還應留意他們對自己是否持有正面的肯定。有些大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和自尊,對于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確客觀地評估,過高或者過低評價自己。對這部分學生,教師應當與其進行單獨的溝通,如有需要,應該鼓勵其尋求輔導幫助。
能力是先天擁有或者后天學習獲得的,使人能夠把事情做好的潛能,也稱為智力。技能是經過學習和練習發展起來的能力,是在活動中有效地使用潛能的力量。比如一個人具有很強的“空間能力”,但如果沒有經過大量的學習、實踐,則不會獲得很高水平的“設計”技能。技能可以分為專業技能和可遷移技能(通用技能),專業技能是指向某一項具體工作的,可遷移技能在許多領域中都能運用。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個體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清楚自己更容易獲得哪一方面的技能,而在就業過程中,一個人的就業能力需要通過他所擁有的技能展現出來。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能力和技能的概念與類型,使學生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描述能力和技能,更準確、系統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特點,以及自己渴望發展的技能。可以通過實施各種能力測驗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能力,也可以通過一些活動、練習進行。“成就事件”是常用的一項活動,學生們需要描述過去經歷中自己認為最有成就的三件事情,然后分析、識別自己在這些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技能。
價值觀是人們對于事物是否有價值的判斷。它既影響生涯決策,又與隨后的工作滿意度有關。當人們依循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時,會有高自尊和幸福感。價值觀是人們選擇職業方向的決定因素,影響生涯決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幫助學生了解價值觀,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價值觀非常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當講授的知識點包括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和工作價值觀的概念,幾種價值觀的經典理論和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等;教師除了傳遞知識、引發學生思考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開展多項價值觀活動、游戲或者作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體系。可以參考的活動有:價值觀拍賣、我最看重的……假如我中了大獎、價值觀排序、職業聲望排序等活動。[1]
(二)職業和教育信息探索
很多大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感到茫然,忐忑不安甚至焦慮,是由于他們在工作世界面前感覺自己好像是個盲人,完全不知道各行各業是怎么回事。指導學生用系統的方法了解工作社會,了解各種職業,就像給他們打開了一扇扇窗戶,讓他們看清大學外面的世界,因此,這部分內容是整個課程最有價值的部分。
在這部分,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知識、行業的分類、技術發展和全球化等因素對職業的影響,以及某些職業的具體信息等;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是職業信息搜索技能,包括學會搜索職業信息的方法,建立適合自己的搜索流程等,還應掌握人際交往與溝通、情緒管理、時間任務管理、書面與言語表達等技能;學生需要樹立的態度和意識包括:應當盡早了解職業、大學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密切相關,職業信息可以獲得等。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方法重點在于指導學生系統地搜索職業信息,并在班級內共享。搜索職業和教育信息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個小組完成幾個職業的信息搜索工作,每個小組成員可以實踐不同的搜索方法,比如有人負責整理傳記,有人負責檢索報紙雜志,有人負責聯系參觀等。對于在班級內共享的環節,可以考慮利用“生涯博覽會”的方式,首先將本組所搜集的資料公布出來,讓大家都能看到,然后組織一次公開答辯會,每個小組都上臺向大家介紹某個職業,最后回答大家的提問。如果有可能,就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一些優秀的行業代表,并與從業人員開展座談,能夠促進學生對該職業的了解。[3]
(三)生涯決策
了解自我、探索職業是生涯規劃的基礎,生涯決策才是生涯規劃的核心。有一些學生,盡管他們為了解自我和職業做了很大努力,比如做了大量測驗去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等,通過互聯網和閱讀相關書籍了解很多職業信息,但由于缺乏關于如何做決策的知識和技能,他們不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做出一個選擇,因此依然不能做出決策,明確自己的目標。做決策非常重要,因為制定個人決策的質量是評估生活有效性的指標之一。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決策結果很重要,“如何做出選擇”的過程更重要,因為掌握良好的決策技能有利于將來在面對各種艱難的選擇時,依然能夠做出良好的決策。生涯決策這部分的教學應當包含三個重點:了解自己的決策風格、學習CASVE決策過程、改善自己的決策技能,學習CASVE循環模型提高決策技能是該部分的教學重點。此模型無論是對解決個人問題還是解決團體問題都非常有用,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這種決策方法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適合較為重大的決策,對于生活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小問題,使用這種方法就顯得費時費力了。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出重大決策的。決策風格是否會影響決策結果?是自發性更多一點,還是系統性更多一點?什么時候會讓其他人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他們發揮什么作用?
以上這些內容并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內容。除此之外,讓學生探索個人的生涯概念、生活空間和生涯角色等內容,實現生涯目標的助力與阻力探索等內容,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
大學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不斷提升、完善自我的重要階段,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時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對大學生將要從事的職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進行策劃與設計,選擇職業發展目標,制定合理的方式途徑實現目標,并不斷調整和修正職業目標的輔助教育和引導環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使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能夠進一步了解職業發展階段和社會、職業發展規律,幫助大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社會需求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掌握自我分析、環境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從而促進大學生正確全面認識自我,樹立個人發展目標,挖掘個人潛能,激發學習動力,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從而逐步實現未來生涯發展中的“人職匹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和發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發展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個人發展實際,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環境,更加能夠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實現當代大學生的應有人生價值。
二、當前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出現的困難問題
(一)高校重視程度低
當前大部分高校都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并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沒有了解到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在經費、師資隊伍等方面都不能滿足工作的要求,導致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二)課程內容單一,授課模式形式化
課程體系是課程開發的關鍵核心,國內高校的職業生涯課程設計存在較多問題,缺乏明確的指導性。而且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單一陳舊,沒有與社會同步發展,缺乏對新興行業和職業特點的研究,從而使得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采用講座、就業培訓、大班課堂教學等方式,此類模式更加注重的是理論的講授和就業信息的傳遞,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的教育。而大班課堂教學往往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導致與學生互動體驗缺乏,使得學生對該課程認識度和感知度降低,影響整個課程的效果。
(三)實踐與理論教學不匹配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論教學方面,重在讓大學生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而實踐探索相對較少。實踐方面更多的是依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組織大學生制作職業生涯規劃書,通過文本制作等實際操作讓大學生深入探索自我,制定生涯發展目標。但多數大學生缺乏實踐體驗,對職業發展規劃認識不到位,在制作個人職業規劃書時應付了事,個別人員為了參賽而參賽,僅僅坐在學校進行一些文字操作,缺乏實地考察探究,因此其職業生涯規劃缺乏實際可操作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并不明顯。
(四)課程師資隊伍匱乏,培訓結構和體系有待完善
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授課教師是高校輔導員和學校就業工作教師,他們的學科背景較為多元,雖有利于了解同專業學生情況,但其生涯規劃相關理論知識略顯不足;這支隊伍人員流動相對頻繁,新入職的年輕教師較多,課堂教學經驗不足;有教學經驗的專業教師,希望授課水平有所突破;授課教師日常工作繁重,課程教學經常難以兼顧,造成實際能夠授課的教師很少,師資不足的情況在很多高校制約了課程的發展。因此,教師隊伍的培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當前我國高校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培訓內容結構相對單一,提供培訓的機構相對集中,同一主題滾動式的培訓模式,使得授課教師基本都參與了相同的培訓,但卻難以在短期內轉化到實際課堂中。此外,當前社會和學界對高校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批判聲音,使得部分授課教師也遇到很多困惑和挑戰。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對策
(一)加大普及規劃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本校學生在社會中發展時會表現出怎樣的綜合素質,例如,競爭力、適應能力等才應該是高校教育關注的重點,而不是某一次就業率這類數字。所以,高校要認識到教育重點,發揮良好的指導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大學全過程;使用貼吧、校園廣播站等多種載體,采取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思維,樹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與此同時教師不應照本宣科,要積極營造活潑生動的課堂氣氛,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引人入勝,使學生愿意上本門課、愿意跟隨教師的思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
(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教學體系
一是要豐富教育內容。高校應當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內容,除了正常課堂教學外,還應當采用心理測試、職業生涯訪談、課堂分組討論、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設計大賽和“職來職往”模擬招聘等環節,加強大學生自我認知和職業認識,增強大學生求職技能,盡快制定自己生涯目標,幫助他們更快更好的就業。二是要靈活化教學方式。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不僅要發揮課程教學的指導作用,還要充分利用其它教育資源,與社會加強聯系,為大學生搭建更好教學平臺。高校可以采用導師制形式,邀請在校專家學者擔任導師,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和教育;高校還可以舉辦講座、座談會和報告,通過邀請社會上知名企業專家、人力資源經理和優秀校友等來校分享他們生涯的成功經驗、心得體驗和職業素質要求等,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了解社會。
(三)高校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高校應該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當中,一是培養職業生涯規劃專門人才,特別是課程講授,咨詢輔導方面的老師,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教師的知識培訓,使他們獲得資格專業認證。二是引導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把學生喜歡的事物,很少接觸到的社會環境都搬到課堂教學上,讓學生對職業規劃有所了解,并安排自己的職業生涯。
(四)加強課程和課外活動有效結合,支撐起高校的生涯規劃教育
當前,一些人批評高校的生涯規劃課程效果有限,學生的規劃意識和能力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提升,于是認為沒有必要開課或者選課。這種說法是將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寄希望于一門課程來實現,對課程賦予很高的期望,這對需要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影響學生的生涯教育而言,未免過于苛刻。完善的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需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結合:第一課堂有多門相關主題的課程群,第二課堂有大量統籌設計的豐富課外活動,通過沙龍、比賽、游戲、團體、講座、展示、拓展、交流等多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思考未來、積極嘗試、大膽追求、腳踏實地、發展成長。所以,要求一門生涯規劃課程本身承擔起大學生生涯教育的功能,而且要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可謂強求。
(五)建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測評系統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起步較晚,整個教育體系的架構發展方向不明,各個學校的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能夠運用職業測評體系幫助大學生認清自我職業素養的學校寥寥無幾,僅憑課堂教學是無法有效進行測試內容落實的。因此,有必要借助心理測量學科的研究成果,購買專業系統測試軟件,全面檢測大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幫助大學生對自己有個客觀的定位。
(六)加強對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考核
目前,職業規劃課程在很多高校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考核和評價過程中,一些學校采取考查方式,這無疑讓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視度降低。為了確保學生能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高校的職業規劃課程考核可以采取對學生平時作業過程的考核。特別是針對體驗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課程,實行小班上課,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校還可以舉辦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相關的比賽,學生們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掌握好自己的未來,提高就業率。
總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需要高度重視。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