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5 15:06: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機械發展歷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S23-01 文獻標識碼:A
美國自20世紀40年代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以來,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擁有各種型號的拖拉機500萬臺左右,大多在73.5kW以上,最高達276kW;各種聯合收割機150萬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深松機械、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植保機械、聯合作業機械配套齊全;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飼料粉碎機、擠奶機、牛奶保鮮加工成套設備已廣泛應用;節水農業中的溝灌、噴灌、滴灌已成為農業生產中所必須;現代化的激光、計算機、聲控等高新技術已在農業機械化上大量采用。當前美國已經進入全盤機械化、自動化階段。
1美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概況
1.1農機公共管理及服務
美國對農業技術的科研經費投入較大,大學和研究機構均可得到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中心有專人負責農機化工作,各州立大學也有從事農業工程研究的部門。制造商可以同研究部門合作開發新產品,也可利用自己的力量開發或研制產品。制造商本身不零售農機具,而是在各個地區委托商銷售。制造商對申請的經銷商進行考察和對比,盡可能尋找推銷能力強、信用好、資金充足、服務和維修力量較雄厚的銷售商作,雙方簽訂合同。制造商為每臺主機購買產品責任險,且供應零配件。農機生產、銷售、服務等均為市場行為,政府不可干預。
1.2農機科研
美國政府一直把農業的教育、研究和技術推廣作為自己重要的職責,形成了極有特色的“三位一體”的體系,被許多國家所仿效。它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是美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經驗。
2美國機械化的發展特點
2.1系統、發達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
在發達國家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已達80%,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75% 以上。這種高效的推廣率是與美國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制密不可分的。
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除了對基礎研究和國防工業有投資外,對一般民用工業的科研不列入財政預算。但對農業科研除每年撥出大量經費外,還建立了龐大的公共科研體系。目前,從事農業科研的科學家、專家有2萬多人,在農業基礎理論、應用科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美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是在1914 年通過的《史密斯- 利弗爾法》的規定下建立起來的。
2.2美國的農場合作社與農機設施合作
美國農場合作社的歷史已有200年左右。美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場主合作社是1810年康涅狄格州的奶牛農場主組建的,目的是加工和銷售奶油。
對于一些大型而又昂貴的農機具和公共農用設施,單個農場無力承擔或無需獨立購置,因此就有必要成立提供農機設施服務的合作社。設施利用合作社向社員提供設施服務,同時向使用者收取手續費,收取的手續費主要用于設施的更新和維護。最初設施利用合作社主要提供像棉花軋花機、烘干機、飼料加工機、谷物收割機、農藥噴灑機等等服務。1993年它們又將稻谷烘干合作社也劃入這一類。
3美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
美國農業機械化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使美國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 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己成為當前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釣制約因素,引起不少美國學者的憂慮。
3.1人口日減的農區, 日漸增高的失業率
生產每一環節的機械化與電汽化, 自然節省人力,其結果在提高勞動生率的時,迫使大量農民離開土地。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美農業人口一直呈絕對下降的趨勢。從歷史觀點來看,美國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可耕地上缺乏可用之勞力。機械化的發展解決了這一矛盾,但客觀上也增加了社會失業率。眾多無地可種的農民流入城市,為早期工業文明做出巨大貢獻。但隨著時光的推移,昔日需要勞力的大工業時代已經過去。電子技術和工業自動化的發展使城市無法接納這么多人,失業率不斷上升,導致出現城市擁擠、高犯罪率等許多社會間題。
3.2農業機械化使小農場破產加劇
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美農場規模日益擴大。農場破產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農場不堪重負。有部分農場主不得不在滅頂之災到來之前賣出自己(下轉第154頁)(上接第139頁)的農場,這使許多美國學者感到憂慮。因為新技術的發展加速了農場兼并。最終可能動搖美國固有的家庭式農場制度。近年來美國農業部在遏止農場兼并和農區人口銳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
3.3城鄉差別縮小,但農民政治地位相對下降
隨著農業機械化和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城鄉差別逐漸縮小。經濟方面的差距雖然有所縮減, 但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 農民的政治地位相對下降。美國著名農業政策專家海特在談到這種現實時就說過:“農民是政治上的少數派, 他們在國家選舉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如何調整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仍將是美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3.4資源遭破壞,環境受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美國農業發展初期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很不在意, 因為它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限于當時生產力的低下,造成的不良后果十分有限。本世紀一十年代以后, 特別是60年代以來由于許多學者的警告,上自聯邦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對資源與環境問題開始關注, 與環保有關的一系列法令法規也紛紛出臺。應該說美國是現今世界上最重視環保的國家之一,但由于其工業農業的原則未發生根本改變,資源與環保依然是今后美國農業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現在更多的學者認為美國技術先進的農業系統最終會支撐不住, 因為它損害了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羅森布拉姆.二十一世紀農業[M].科學出版社,1987.
中圖分類號:TH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8-01-01
一、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概述
建國以來,我國始終將農業的發展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進程也取得了實質性進步,目前已經逐步構建出一個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框架體系,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并已經步入農業機械化中級發展階段。
回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到,在建國之前的二十世紀初期,我們國家就已經開始研究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與發明創造,并提出了引進、改良、制作和推廣西方農業機械工具的思路。例如1920年我國有人已經研制出依靠人力或者畜力提拔井水的新型水車,這是我國早期比較典型的農業機械化的產品。雖然,此后還有較多類似的發明或改革,但是這一階段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主要依賴于對國外農業機器機具的引進或改良,并且沒有在其推廣與使用上取得成果,因此也就談不上是“農業機械化”。
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這一階段的中國剛剛從戰亂陰影中走出來,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同時,這一時期的中國完成了任務,全國上下將重點產業聚焦在農村和農業生產力的恢復上,因此政策上就促進了“對舊式農具的增補”和“對新式農具的推廣”。歷史資料記載,曾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一著名的論斷,該理念對我國當時的農業機械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中國自黨的以來步入了改革開放的美好時代。這一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在農村實行了,實行分田到戶的政策,將土地的經營規模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農業機械化進程。但是由于國家的及時推進,于1982年提出發展小型農業機械的構想,并于1984年準許農民私人拖拉機從事營業性運輸,為農村農業的機械化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中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民逐步成為農業機械化事業投資和經營的主體,農業機械化在國家政策和法規的保護引導下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
我國于2004年頒布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確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戰略,并制定國家到21世紀中葉前的農業機械化規劃,并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合理指導農業機械化發展。
二、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具有支撐作用
從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來看,我國一貫重視和支持農業的機械化進程。尤其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加快推進農業的機械化進程,有利于對現代農業形成有力的支撐,有助于推進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有益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對于中國的農業機械化道路,我們黨在十七大中做了明確的指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并將此作為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
縱觀中國農業漫長而穩定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為: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中國在加強農村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和加強現代農業生產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勞動過程的機械化程度和水平。
(一)農業機械化使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發生快速轉變。
現代農業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它要求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對農業多種功能的開發和研究上,不斷地在農業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取得成就和突破,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農業機械化大大推動了現代農業對特色優勢農產品的開發以及相關農業產業的發展,并且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業工業化的發展,為農業的機械化操作、智能化控制以及工廠化生產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今,我國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農機的產業化和設施化,通過農機產業化經營以及農機的設施化配置,可以為農業企業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等一系列的農業機械化作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
(二)農業機械化使現代農業的裝備條件發生重要改變。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裝備設施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現代農業來源于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因而農業機械化成為了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現代農業的裝備條件,意指農業機械裝備,同時還可以涵蓋農業機械裝備的制造、農業機械裝備的推廣、配套設施建設等各個相關的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農業機械已經廣泛應用于農、林、牧、漁等領域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對相關產品的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起到推進作用。可以看到,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升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水平的重要因素,對現代農業的裝備條件起到重要的改變。
(三)農業機械化使現代農業的科技成果得以轉化和應用。
科學技術體制創新的滯后性是導致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的主要原因,同時給科學技術創新帶來了動力不足的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農業自身內部就嚴重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缺乏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科技創新主體,根本無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機械化是推廣農業科技的最佳載體,而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化技術轉化和應用機制則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現代農業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需要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產品應用開發相結合的原則,集中力量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新型農機產品,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精準化、設施化、規模化、產業化等特點。
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還體現在農機化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的平臺、農機化有效推動了農業機械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等方面。
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最主要的區別,在于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的高低。現代農業通過機械化,大大提高生產率和商品率,而農業機械則以人畜力無法比擬的大功率、高速度、高質量進行高效率的生產作業,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參考文獻
1.孟祥寶;劉海峰;謝秋波;潘明;農業機械質量檢驗監督系統的研發與應用[J];現代農業裝備;2011年04期
2.蔣志強;張春梅;關于農業機械化問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07年06期
3.彭衛鋒;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現代化推進的研究[J];江蘇農機化;2010年03期
4.張藍水;農業機械化:縮小城鄉差別的根本方法——關于《矛盾論》所述農業機械化問題的思考[J];現代農業裝備;2011年06期
5.王兆倉;李鳳偉;發揮農業機械化作用 促進新農村建設[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1年04期
6.宋驥;加快農業機械化 助推眉山現代農業跨越發展[J];四川農機;2011年03期
7.夏春艷;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作用分析[J];吉林農業;2011年07期
8.雒慶生;賀玢;王寶濟;劉清水;農業機械化知識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農機化;2011年04期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8-0217-01
關于農機培訓工作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它本身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近些年來,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民追求高質量高產量的農作,這樣一來,就為農機培訓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一、我縣農機培訓工作的目標
靖邊縣位于陜西省的北部偏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關于這一區域農業的開發和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想要從根本上完善現有的農機工作,進行好相應的培訓,就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要做好戰略目標的定位,當前的相關的培訓內容比較雜,缺乏一個明確的體系和模式,所以參與培訓的人員抓不到中心思想和關鍵所在,因而就缺乏核心競爭力。相比于我國,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比較繁榮,并且擁有較長時間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北美地區,其大型機械化生產已經日益成熟。也就是說,隨著現代農業領域的不斷革新發展,農業機械化理應受到重視,要朝著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從而帶動靖邊縣其他領域的建設和完善。
二、我縣農機培訓工作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縣盡管得到了國家在資金上的支持,但是和國內發達地區的水平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農機培訓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況更是差強人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這一領域發展的需要。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不斷推進,農業的發展也逐漸走向先進化,我國又是人口大國,我縣屬于我國重點農業發展區域,其地位自然是不容小覷。我國在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農業的發展更加國際化,我國的農機培訓一定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為我所用。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人才務必要掌握充分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將其靈活運用,與此同時,還要對國內外農業的整體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目前,就我縣的現有狀況來看,農業機械化培訓工作當中并沒有強調機械設備與農業本身的重要聯系所在,這就使得培訓工作在視野上面受到局限,思維得不到拓展,大大束縛了其發展能力。
三、我縣農機培訓工作的創新舉措
縱觀國內外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不難看出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基礎條件之一。因此,在農機培訓的過程當中,要合理運用多種方式,讓參與培訓的人員,深切感悟到農業機械化的內涵和真諦。當然,這樣的培養方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是政府還是培訓機構,都應當其作為一項重要工程重點推進。另外,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雖然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并且有了自身所特有的屬性和模式,但是培訓機構對于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并未達到與時俱進的狀態,這樣一來,從培訓機構走出的人才難以適應農業機械化的需要。培訓機構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的人才,就應當時時刻刻注意市場動態,并及時作出修正和調整,還要根據自身所處的靖邊縣經濟的發展特點,構建適合自身拓展的培訓模式,最終使得我縣走出的農業機械化人才能夠迎合市場需求。并且培訓機構還將國際上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放在培訓的重要位置,最大層次上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人才的質量。
四、發揮創新型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優勢
我國農業機械化專業的相關理論并不成熟,尚且處于成長提升階段,然而從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狀況來看,迫切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來作為強大的支撐力量。事實上,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理論研究和實際狀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前者并不能完全適應后者的要求。盡管從客觀上來看,農業機械化確實為我國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沒有理論研究的支撐,農業機械化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新興的支柱型產業,農業機械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自身的價值不容忽視。我國的學者應當充分意識到這樣一點,以創新理念作指導,促進理論研究的探索和發展。
農業機械化和很多產業之間都有著很大程度上的聯系,所以農業機械化應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農業專業人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對于我縣政府來說,更要走創新型人才管理路線,切忌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可以說,缺乏創新理念的管理模式是不能夠幫助農業機械化完成改革創新的,進而導致這個行業失去意義所在。傳統上的經營方法和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因為它有閉塞性,也沒有可依據的理論基礎。而國外的農業機械化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和雄厚的理論基礎,我國農業學者應當將其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結合我國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除此之外,農業的管理戰略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它關系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和經濟收益。想要保證我縣的農業具有較高的經營水平,就必須對經營戰略有一個系統化的調整和完善。
結語
農業機械化培訓工作的開展是推動我縣農業領域建設的重要力量,并且能夠促進該縣多個領域的進步發展。現階段的農機培訓工作主要來源于政府和各大培訓機構,因此培訓機構要全面貫徹創新型理念,從多方面著手加強對人才的教化和培養。政府也要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正確的調整,從而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夏麗波,王加輝.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機培訓工作[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1(03)
[2]楊軍.當前農機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18)
1、工業化和工廠化農產品生產方面。在人工環境下按照畜禽、農作物、水產生產期的需要,實時進行精確管理,使農產品達到或接近設定的優良品質和性狀及高生產率將成為農業新技術裝備的主流發展方向。新知識經濟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特別是農業機械科學技術成果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如基因工程對新品種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顯現。高技術、信息技術在未來農業如精準農業上的應用,將引起現代農業裝備的重大變化。
2、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高效率的農機具將加快制造、研發。特別是高新技術的應用日趨廣泛。
3、信息產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絡的推廣與普及,使農業機械化得新裝備信息得到及時傳播,將在推進各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加速開展農業機械科學技術的研發中發揮巨大推動作用。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特點
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已經步入中級發展階段。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要著力解決農業機械裝備現存的結構不盡合理、能耗物耗偏高、科技水平較落后等問題。實現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四者相統一。只有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高質量水平,提高農機產品的安全性、適用性、可靠性,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讓廣大農業從業者從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獲得更大收益。
1、農業機械化水平進入中級發展新階段。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另一方面旅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已降低到36%。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40%,說明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機械化生產方式由原來的次要地位轉化為主要地位。這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由初級階段邁入了中級階段。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中一次歷史性跨越。
2、農業機械化改善了農業設施裝備條件
農業機械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不僅在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還積極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進一步提高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機械化水平:不僅大力推動農作物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還推動種子處理、灌溉、植保、烘干、貯藏等各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全面提高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領域機械化水平。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提升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的推動力,促進了農業集約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是農業設施裝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農業是從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農業設施裝備,從狹義上講就是農業機械裝備,從廣義上講,涵蓋了農業機械裝備制造、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配套設施建設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各個方面。
三、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1、建立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為主要內容的科技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國家為了現代化農業的實現,不斷加強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在我國農業機械的50年的發展路程中,如何使農機與農藝更加有機、有效地結合到一起,始終作為主線貫穿在農機的管理、運用和科研工作當中,成為人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1 農機與農藝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1.1 關于農機與農藝的概念
農機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動力機械、作業機械,是農業機械的統稱和簡稱。農機作為一種農業生產工具彌久存在和不斷發展,是先進農業生產工具和實施科學技術的有效載體,為實現農業作物、糧食作物大面積耕種、管理以及增產、增收提供了積極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結構復雜、操作簡單、投資大、使用效能高、具有明顯季節性等特點。與農機明顯不同,農藝是指農業生產的工藝、技術與原理,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季節農時性等特點。
1.2 關于農機與農藝的關系
農機與農藝是獨立存在同時又互相依存的2個整體。它們之間沒有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是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促進的。農藝技術是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逐漸認識、發展和總結出來的農業技術及與之有關的操作技術。農機技術是指為確保這些工藝過程更好地實現而設計制造的相應農業機械和加強其管理的應用技術。如何正確處理好2者之間的關系,使之他們相互適應并結合促進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加快實現高效農業的重要途徑。在農機化深度發展的時期,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與創新,農機與農藝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目標方向的農藝和作為載體的農機,只有互相結合,取長補短,才能夠在現代經濟體制下展現出其作用,促進我國農業的全面發展。
2 農機與農藝結合歷程
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是不斷出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初,是農機化發展的初期,確認了農機必須適應農藝這一觀念。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要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正式把農機與農藝的結合問題寫入“全國農業機械化綱領”中。20世紀90年代后,農業科學工作者提出多學科綜合研究,其中包含農業技術體系、作業工藝程序、農業機械化和機器系統之間的配套。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使用替代農藝過程,促進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更有效地組合成高效、優質、科學、高產的作業程序系統,從而使農藝、農業機械2者均納入農業工程的范疇。目前來看,有2方面益處,可以模擬環境,做到不同環境下的可調可控,從而滿足農藝發展的要求。例如現在廣泛應用的設施養殖和設施栽培等;很好地適應了新的形勢和新的潮流發展,例如現在大力發展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最近,世界各國都提出了精細農業的概念,也稱之為處方農業。這實際上就是一次農藝技術發展歷程上的革命,要實現精細農業,就必須同步地發展農業機械,重視農機的研究、引進和開發,同時同步考慮信息技術等手段。
3 農機與農藝相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3.1 農機與農藝相融合面臨的機遇
近幾年來,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農機裝備的總量持續增加,裝備的機構和布局也在不斷優化,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57%。農機化技術推廣的面積持續擴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速度不斷加快。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為實現我國糧食產量“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裝備支撐。隨著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和使用力度不斷加大,作用發揮也不斷增強,農業機械與農藝技術不相適應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如何去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進而加快解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先進的農業機械作業和傳統的手工作業技術之間的矛盾,需要農機技術和農藝技術加快磨合,相互促進,最終達到發展共贏。這期間,促進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相互配合,通過農藝技術的革新來適應農業機械的發展,可大大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
3.2 農機與農藝相融合面臨的矛盾
現代化的農機技術和農藝技
術對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生產率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一般來講,農藝的不斷進步,必然要求革新生產工具;而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又會促使先進的農藝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充實和完善,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當前,隨著我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現時的農村勞動力、勞動力知識、層級結構以及農民的勞動觀念、勞動素質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相適應的,農民對農業機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機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民的農業生產意愿。而在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薄弱環節。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農機與農藝結合還不夠緊密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4 促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措施
要打破部門分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整合現有農機科研力量,加快建立農機和農藝科研單位協作攻關的機制。要充分發揮合作社和農機生產企業的作用。要充分考慮一種農作物的全程機械化推廣。要制定科學完善、互促互適的農機規范和農藝標準。要建立有效的示范基地。
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農業規模化生產的不斷擴大,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而與此同時,農藝與農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也逐步顯現出來。如果不及時入手,加快解決2者之間的銜接、促進和適用問題,就會導致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手段難以充分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使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制約。因此,如何促進先進的農藝技術與農機技術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2者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理論問題,更是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的現實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13.022
1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農業機械化底子薄、起步也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步伐,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努力,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迅猛,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體現出來。
1.1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機械化發展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強了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利于糧食高產、穩產,加快秸稈還田進程。總的來說,農業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2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我國農業發展步伐
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有效途徑。同時農村勞動力大量向非農業轉移,農民對農業機械作業的需求自然提高;以農村土地流轉為載體的種田大戶對高效率的農業機械的作業需求更加迫切。因此,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和調整。
1.3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部分農戶紛紛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自己增收創富的同時也帶領更多的農戶加入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大潮當中。有的農戶自己購買了農機具,可以利用閑暇時間打工創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比較直接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業機械化作業為農民實現了節本增效,使用農業機械,極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減少了農作物收獲的損失,增加了農民收入。
1.4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促進社會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機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根本轉變。新機具、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業“耕、種、收、管”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使一些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對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進一步做好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的對策
要想進一步做好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要做的還很多,尤其是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的配合,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較多。從當前的情況出發,做好以下幾點十分必要。
2.1加大宣傳,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
農業機械化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自身先行動起來,要組織各個農業機械化相關部門,深入到農戶家中,把好的先進的技術和農機具推廣給廣大農戶,并積極的宣傳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尤其是針對個別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民收入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區,更要加大宣傳力度。
農業機械化部門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在深入到農村開展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同時積極邀請當地政府負責人的加入,讓當地政府了解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通過開展各種現場活動也有利于當地政府了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難題,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當地農戶加入到農業機械化活動當中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2.2加強農機與農藝的融合,促進農業生產健康發展
農業機械不能離開農業技術而單獨存在,如果兩者分離,農業生產就無從談起。所以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與農業技術的發展相協調,兩者要同時進步與發展,兩者密切相關。所以農業機械化部門,要與農業技術部門保持密切的聯系,提高農機與農藝的融合程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2.3重視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提高農業機械化團隊戰斗力
農業機械化人才是保證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保證和原動力,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機械化工作的質量及效率。農業機械化包含的部門眾多,每一個部門都要意識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做好人才培訓及培養工作,為順利開展農業機械化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要注重人才業務能力和責任心的培養,致力于綜合型人才的打造。
3結語
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證,是我國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生產力,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及進程。農業機械化發展關系到我國農業發展的大局,對于促進農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農業機械化發展也需要順應時展要求,及時轉變思路和方法,要想做好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單靠以上幾點還遠遠不夠,農業機械化工作部門還要積極探討新時期發展的形勢,以促進農業機械化工作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農業機械化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提高農業生態、社會效益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三農問題的不斷出現,農業機械化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分析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
1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一共分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點,第一階段,是在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國家政策下進行,雖然國家財政收入不多,但是對農業機械的投資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到1980年時,機械耕地面積就占到41%,機械灌溉面積達到40%,但是由于當時我國經濟水平落后,加上勞動力、耕地的影響,農業機械化受到一定的制約。第二階段在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由于實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小型農業機械的數量隨之增加,但是大型農業機械數量相對較少。第三階段是從1994年市場經濟開始的,在這個階段,社會對農業機械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機械數量大幅度增加,機械作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第四階段是以《農業機械促進法》的頒布為標志,從法律層面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進行指導,國家對農業機械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業機械發展迎來了發展高峰期,作業水平達到59%。
2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普及農業機械化,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
2.1農業機械化為農民增產創收
農業機械化在生產過程中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機械,如在種植業中,利用機械,不僅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在耕地過程中疏松土壤,改變土壤的原有的物理狀態,從而增加產量,使農民增加收入[1]。
2.2為農業生物技術提供保障
一種先進的生物技術,必須有農業機械的投入使用才可以得到應用。例如,在種子遺傳育種過程中,要選擇優良的種子,才可以保證栽植的成活率與母體的優良性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利用拌種機、敷料機等機械進行篩選和處理,再用播種機進行播種,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先進的生物技術要與農業機械相結合,才可發揮其最大的功能效益。
2.3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無法與我國經濟水平相適應[2],而農業機械化的出現可以全面改善農業生產,將機械與先進技術相結合,打破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資源,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4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前人類面臨資源緊缺、生態退化的困境,因此,我們要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化雖高投入但高產出,不僅可以緩解資源緊缺的問題,而且可以減小農業方面的負面效應,實現協調發展。因此,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的戰略性地位[3]。
3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3.1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化
在我國農業機械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的耕地制度嚴重制約了機械化的發展,因此要對土地制度進行創新,改變土地經營政策。首先,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土地流轉。第二,進行多主體的土地流轉,鼓勵除農民以外的其他經營組織參加。第三,實行分階段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
3.2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農村居民收入息息相關,而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因此要加大金融投資力度,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保障。第一,國家制定鼓勵政策,吸引各金融機構發放關于農業機械的貸款,并對支持農機的金融機構施行獎勵。第二,金融機構開展小額貸款業務,采取農戶質押等形式,優化貸款業務。
3.3政府加大重視力度
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機發展,為農機發展提供保障。第一,加強農機法治建設,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增強農民的法治理念,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第二,加強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三,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創新,加快農機發展進程。
3.4提升農村人口素質
當前我國農村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制約了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要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并對農村人口定期進行培訓,在提升農村人口素質的同時,增加農村剩余人口的就業量。
3.5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增強農機服務理念,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加強省和省之間的合作,加大區域間的合作力度,將農機創新、農機作業等相結合,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4結語
農業機械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本文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相適應的對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一定能普及全國,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為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對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農業機械自動化水平的提升,智能化人工設備的應用,會成為我國農業領域未來的一大特點。從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來看,機電一體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對我國農業領域生產效率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主要特點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和機械學科的相關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從這一技術在生產實踐領域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來看,其自身功能的強大性可以被看作是這一技術的一大突出特點。通過對應用這一技術的操作系統進行探究可以發現,操作系統對軟件編程技術和信息變換技術等多種技術進行了充分的應用。在應用軟件編程技術、傳感控制技術等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以后,這一系統可以對機電一體化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具體作用及主要的功能類型進行合理化分配,這就可以讓農業機械的能耗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人工智能化也是機電一體化技術所表現出來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的出現與計算機處理技術的發展問題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性。微電子控制技術的發展,對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人工智能化特性的強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機械設備的生產領域,微電子系統可以對一些傳統零件在生產實踐領域所發揮出來的功能進行充分發揮。這就對我國機械設備的系統升級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應用這一技術以后,機械的故障診斷方法問題、自動調節與控制問題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優化。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
隨著我國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機電一體化的發展進步,會讓建立在這一技術基礎之上的機械設備對傳統的機械電子設備進行替代。因而,從這一問題對我國農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來看,其會對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提升農業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
在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以后,電子信息自動采集功能就成為了農業機械設備在實際應用中所發揮出的一種功能,除了這一功能以外,自動控制功能的發揮,也可以提升農業機械設備在生產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確度。可以說,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農業機械設備在作業范圍的規劃能力和作業精度的處理能力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電子信息的靈敏度得到提升以后,機械的操作人員在對機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機械自身的控制系統,指揮機械進行一些預定的作業動作。從這一功能的作用機理來看,建立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基礎之上的作業對象數學耐模型存儲功能是其發揮這一功能的一種要素。這對控制機械作業能力的強化,可以讓一些因操作人員自身因素而引發的農業機械故障問題得到解決。因此,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對農業機械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降低農業機械設備的故障率
在農業機械的應用過程中,機械的安全問題始終是農戶所關注的問題。機電一體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可以讓機械的使用性能得到充分的完善。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中,故障自動診斷機制和故障報警機制的應用,是這一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表現。為了讓農業機械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將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領域以后,自動防護功能和電子監控功能的完善,也可以讓操作人員的自身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為了解決農業機械在生產實踐領域存在的零件磨損問題,一些先進的電子元件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這些建立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基礎之上的電子元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況下,農業機械設備自身的靈敏度也會得到充分的提升。這樣在機械出現電力故障的情況下,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機械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入手來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這就對操作人員的自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作用下,農業機械機身的模塊化處理,也可以讓機械的使用壽命得到延長。
(三)對農業機械設備操作性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程控技術和數控技術的應用,也是機電一體化在農業機械領域進行應用的表現形式。從與農業機械設備有關的操作零件問題來看,這一技術的應用對操作零件的簡化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于機械設備的操作系統而言,這種一體化技術的應用也讓便捷化的操作系統成為了農業機械的一大應用特點。在進行便捷化處理以后,農業機械設備與人體學設計要求之間的吻合度會得到較為充分的提升。操作系統的方便化、便捷化發展,對農業機械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對機電一體化技術進行應用以后,在農業生產領域,機械作業環境的環境參數變化問題會成為機械設備工作程序的影響因素。從基于機電一體化技術的農業機械的使用情況來看。人工智能化功能的應用,是讓機械設備滿足用戶需求的一項重要因素。在機械設備的作業環境產生變化的情況下,隨著作業環境參數的變化,機械設備會從生產地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自身的工作程序進行最優化調整。這就可以讓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領域隨時保持最佳的作業狀態。
三、結語
在現代社會中,機械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國家農業發展狀況的一大重要因素。針對我國農業機械所表現出來的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問題,在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在農業機械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技術優勢進行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提升,是讓我國農業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趙志強,盧昕,林甦君.機電一體化技術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2(20):132-133.
[2]馬炅旻.山東省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與推進機制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點是要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農民收入。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題中應有之意,在現階段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戰略意義在于它是解放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手段。
一、現階段農業機械機型發展趨勢
我國在戶均只有7.8畝土地的小規模生產實行了農戶承包經營的情況下,小型農機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輪”為主的小型低性能農機,它得以發展的條件和優點是適合大多數農戶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經營規模的需要。但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農業的發展主要是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最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合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
從對農機的要求看,第一,這些技術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第二,必須使用大中型農機具。第三,高性能農機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農機化節本增效的基本屬性和農業技術進步的要求,使人們對高性能、高可靠性機械有了新的認識。以往因高性能農機價格較高而很少考慮它的推廣應用,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它能有效實現農業技術的高性能,它的性價比、綜合效益大大優于性能較差的小農機,今后將有越來越廣闊的用武之地。
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1.農業機械化是應用農業科技的主要載體。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每向前發展一步,其在農業中的擴散與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是科技的物化,是農業新技術有效實施和廣泛應用的主要載體。大面積地推廣應用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農業節本增效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離開機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進行搶收搶種、抗旱排澇、大規模病蟲害防治,以及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農業生產活動,增強農業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必須依靠機械化作業才能得到較好實施;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單位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也必須借助機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和廣泛應用。
2.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和農民收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農業機械化是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因素,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息息相關。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由于農業機械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國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重為46.9%。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的情況看,農機化水平高的地區,農民收入也比較高,生活相對富裕。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增產、增效功能,直接創造財富。二是可以發揮農機的替代功能,轉移農村勞動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就是通過農業生產“增機、減人、增收”的過程。三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吸納功能,安置部分農民實現農業內部再就業。我省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日益擴大,通過發展農機化可以吸納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農機服務業,培育一大批從農業勞動者隊伍中派生出來而尚未脫離農民范疇的農機大戶、農機作業公司、農機服務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在提供蘊藏巨大商機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發家致富,經營農業機械已經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297-02
2004年,我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農業支持工業模式,開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篇章,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在我國農業機械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也成為我國新一輪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元年”。正是得益于國家立法、政策拉動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剛需,讓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在10年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讓中國農機人形成了一種發展的慣性思維,更加習慣和適應這種快速增長,因而對于市場判斷形成了持續的樂觀情緒。而事實上,自2011年開始,中國農業機械開始呈現增長乏力的趨勢。據分析,這種變化不是行業周期性引起的需求變化,而是農業機械化進入轉型升級“新常態”的標志。
1 新常態下農機化發展呈現的特點
在2015年新年講話中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推進各項工作,須堅持問題導向,求真務實,積極適應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奮發有為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貫徹總書記指示精神,研究新常態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出路,要深入研究農業機械化在經濟新常態下呈現的新特點[1]。
1.1 發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區間運行
在不同的時期,受限于當時的條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不同,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屬于某一個特定的區間。把握合理的運行區間基于2個要點:一是與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二是符合我國農業機械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分析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當GDP在10%以上的增速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以大于3%的增速與之相適應是合理運行區間;當GDP在7%~8%的中高速增長時,農業機械化發展以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例,超過2%的增長速度處在較合理的運行區間[1]。隨著GDP的逐漸變化,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一個穩定的動態平衡過渡到另一個新的動態平衡,經過一個逐漸的、趨合理的變化過程,重新進入穩定期,是符合農業機械化進入中級階段后期的發展規律。另外,農機化發展的質會穩步提高,發展的速度會逐步放緩。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機械化能夠在轉型時期依然保持2%左右的增長速度,增加的絕對值非常大[1]。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區間運行,能夠贏得經濟新常態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空間。
1.2 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4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以上[2],機械化生產方式已在農業生產中起主導作用[2]。但也須清醒地認識到,傳統耕作方式仍大量存在;農業生產資源占用多、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競爭力弱的情況依然存在;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中國農業機械化要著力做強,大力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就要改變長期以來以數量增加為主要指標的增長方式,逐漸建立以數量、質量、效益為主要指標的增長方式;就是要改變只關注提高生產能力、保障生產安全的推廣重點,將提高競爭力、促進增收、保持可持續發展也同時納入考慮的范圍。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獲利增效為中心,適當放緩發展速度,穩中提質、增效,使農業機械化向結構合理、形態高級、效益增長的方向持續發展,在適應經濟新常態中發揮農業機械化的引領作用。
1.3 注重推進和保障可持續發展
隨著新四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日益凸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落后的生產方式使我們在取得成就時付出了過度開發、水體和大氣污染嚴重、耕地質量退化、氣候變化惡劣等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2012年,我國農藥施用量達180.6萬t,迫切需要精量、精準、高效、安全的施藥機械裝備和技術;2013年,我國化肥施用量達5 912萬t,試驗表明,若用機械化生產方式合理施肥,可節肥30%;2013年,經濟社會用水總量中超過60%被用于農業生產,有些地區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90%。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2,《國家農業節水綱要》要求到2020年達到0.55以上[3],節水空間很大。發展有政策、技術、裝備支撐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用較少的要素投入、較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產出較多的安全農產品,獲得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努力方向,是農業機械化主動適應新常態的著力點和發展增長點。
1.4 注重農機化發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