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5:58: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骨折手術后如何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胸腰椎骨折;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26
對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后路開放椎弓根螺釘骨折手術治療在臨床應用了較長時間,但是患者的遠期療效不佳,容易出現腰背部僵硬、腰背部疼痛等,患者肌肉功能降低,神經病變[1]。隨著臨床對微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我院使用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為了更好地提高此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水平,我院對護理工作不斷學習改進,將改革護理應用到臨床中,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3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過臨床確診,無認知功能障礙,無精神疾病,無精神病家族史,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3~61歲,平均(40.55±7.15)歲;骨折部位:T116例,L1 6例,L2 2例,T11、122例,T12L14例;骨折AO分型:A型12例,B型6例,C型2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損傷14例,墜落傷6例。試驗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24~62歲,平均(40.63±7.74)歲;骨折部位:T114例,L1 4例,L2 2例,T11、12 6例,T12L1 4例;骨折AO分型:A型10例,B型8例,C型2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損傷16例,墜落傷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傷原因、骨折部位及分型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臨床常規護理方法,包括常規心理護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及時將患者病情反饋給醫師,遵醫囑進行各項治療性操作,完成手術前的常規準備,手術后給予護理和生命體征監護,觀察其手術后脊髓神經功能的變化,指導患者康復鍛煉[2]。試驗組患者使用改革后護理,其包含常規護理,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以下護理:(1)科室內采用小組授課的方法組織全科室內護士學習相關知識,包括胸腰椎骨折的原理、護理常規、護理重點、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和健康教育知識。同時積極總結在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護理工作中的不足,制定改革措施。(2)提高對圍手術期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視程度。我們總結經驗發現,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手術前后多會伴有較為嚴重的焦慮程度,且在手術前后焦慮狀態的原因不同,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前會擔心手術創傷、治療效果,而在手術后則主要擔心康復效果和經濟費用。因此護士在圍手術期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要有所側重,手術前重點教會患者如何放松心情,并利用我們成功的案例為患者樹立信心,講解相關微創手術的優點,強調手術中的無痛和微創理念。而在手術后則要加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讓患者能積極地進行康復鍛煉,多關心多愛護,并幫助患者尋找社會支持的方法,如醫療保險報銷措施等[3]。(3)重視手術前后的功能訓練。手術前功能訓練包括讓患者采用俯臥位并保持腰部過伸,時間從少到多,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并指導患者在創傷時如何大小便。而在手術后6 h內,我們采用平臥位與側臥位交替的方法,護士協助患者自行翻身,每2 h翻身1次[4],并觀察受壓部位,防止發生壓瘡。術后在患者雙下肢可以自主活動后,叮囑并監督患者做髖關節、膝關節的屈曲,活動踝關節,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痙攣。對不能自主活動的患者,護士要為其按摩。我們不但要求護士有充分的康復訓練講解能力、演示能力,同時還要求護士作為一名監督者,監督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
1.3觀察指標(1)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后的傷椎前緣高度、后凸Cobb角和矢狀位指數,用于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2)采用國際通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程度,該量表由20個條目組成,自評者評定結束后將20個條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再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SAS標準分分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3)使用打分制由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工作進行打分,10分為最高分,0分為最低分,患者在0~10分選擇一個數字表示自己的滿意度[5]。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是我院新的手術措施,這種方法具有創傷小,術后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6],從開展以來受到了醫護人員及患者的好評。有效積極的護理干預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的關鍵。
在臨床護理干預過程中,給予患者改革后的護理,即一般臨床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尋找護理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革。首先,我們通過小組授課的方法讓每位護士了解到手術相關知識,并掌握護理要點,以保證每位患者均能夠得到專業的全面護理。其次,我們針對心理護理進行了改革,高度重視心理作用,用多種方法并針對患者圍手術期不同心理狀態給予心理干預,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緒,讓患者用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臨床治療,且有足夠的信心戰勝疾病[7]。第三,康復訓練中護士改變了以往的傳授知識、協助訓練的角色,同時作為一名監督者,可以更好地監督患者的康復訓練,提高了治療依從性和患者對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保證了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使用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手術對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療的效果較好,使用改革后護理不但能夠保證治療效果,還可以減少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由于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在我院開展例數較少,因此我們的臨床護理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吳潤莉,張萬玲,陳丹.1例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護理[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1):494-495.
[2]金梅,梁梅林.50例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36):119-120.
[3]竇紅梅,張文捷,趙春明,等.腰椎微創融合內固定術的手術配合[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38-139.
[4]楊玲,秦放,萬偉,等.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34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4):47-48.
[5]杜順杰.微創與傳統切開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比較[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2:5.
[6]劉濤.一種新型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系統的設計及基礎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1:10.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18-01
隨著護理的越來越人性化,手術后對骨科患者進行疼痛護理日益被重視。在骨科中疼痛是是經常要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患者很多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映。疼痛也是術后引起并發癥而導致死亡的一個概率比較高的因素之一。醫院把疼痛護理作為提高病人康復的重要環節,手術后對疼痛進行護理已經成為護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最近,很多醫院采用自控硬膜外鎮痛和自控靜脈鎮痛在臨床上獲得了患者的一致認同,這兩種方法對不同年齡、不同病種的患者鎮痛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鎮痛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的概率,使其成為鎮痛的護理方法,我院對100例骨科患者疼痛原因進行了分析以及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止痛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骨科患者的治療信心和生活質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1年12月入住本科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1~75歲,平均45.6歲。其中男61例,女39例;腰椎間盤突出19例,椎體壓縮性骨折6例,下肢骨折19例,上肢骨折15例,手部骨折16例,骨盆骨折8例,骨腫瘤3例,骨髓炎7例,其他7例。研究對象均為手術成功的需要留院觀察治療者。
2 疼痛的原因
對于骨科患者來說,疼痛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五類。①由創傷的刺激引起的創傷疼痛,并因刺激的強度、種類及創傷的程度、范圍不同而不同。②致病菌感染引起的骨科疼痛,炎癥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③神經性疼痛引起的疼痛,具有呈放射狀的情形。開始的時候疼痛為間歇性,慢慢變為持續性的。④急性缺血性引起的疼痛,被動牽引指(趾)時可引起強烈的疼痛,當血液的循環得到改善后疼痛就可迅速緩解。⑤另外,在截肢手術后也會讓患者感覺到截肢處有持續性的疼痛。
3 護理的對策
制定骨科疼痛的護理對策,可以通過查閱患者的病歷以及與患者家屬或本人交流,有必要了解患者身心狀況、生活習慣、疼痛經歷、骨折病型及其預后等個人信息,制定出適合患者的疼痛護理對策。并讓患者如何準確地告訴疼痛部位和程度做出常識性的教導,這樣可以為臨床護理提供準確的參考。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注重疼痛控制的技巧并適當地幫患者改變姿勢,這樣可以緊張的骨骼肌松弛下來,阻斷疼痛的反應,減輕患者的疲勞和體力上的消耗。此外,還可教會患者轉移注意力和簡單的自我放松的方式方法,并指導患者進行局部的按摩以改善血運。
3.1 心理護理。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沮喪、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時應該及時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加強與其的交流和溝通,轉移患者不良的感受。要認真傾聽患者的說話,對患者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同情,必要的時候可用手勢和眼神支持患者,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懷。
3.2 藥物護理。藥物護理必須要控制劑量的大小,只有這樣才可以維持很好的護理效果。在用藥前應該了解病人疼痛的原因,選擇針對性強的止痛藥,這樣可以保證很好的鎮痛效果。另外,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藥物使用也應該不一樣,代謝速度和藥物吸收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同等劑量的藥物要保證護理的療效,不可以發生過度鎮靜、呼吸抑制、嘔吐等異常的狀況。
4 結果
3天后兩組患者術的疼痛程度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5 討論
從筆者的臨床護理經歷來看,骨科患者手術后的疼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骨科患者心理方面的因素。骨科患者對病情的擔憂以及過多地關注自身,這就導致心理承壓能力就會脆弱,因此對疼痛會敏感。另一個是生理方面的原因,手術后麻醉的有效期過了,患處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真實疼痛感,這是事實存在的。一般來說,由于生活閱歷的不同,不同骨科患者對疼痛的反映也是有變化的,這就需要在護理的時候有區別地去對待每位患者。
參考文獻
[1] 傅愛鳳,鄭志惠,王愛琴,等.疼痛對創傷骨科術后患者生命體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5,20(10):3-5
[2] 李萍,鄧慧英.綜合疼痛評估圖在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06,13(9):46-47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擇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收的將被行以髖部手術的病患共30例,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即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對參照組行以常規護理,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齡在50至75歲,平均年齡是65.2±9.4歲。觀察組行以強化護理干預,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是49至75歲,平均年齡是64.6±9.3歲。兩種病患在性別、年齡、手術種類、手術時間、手術方式、合并的相關內科病癥、疾病嚴重程度、麻醉方式等方面無顯著的差異性(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故而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參照組
對參照組行以常規性護理,以骨科手術之后的一般性護理為標準,進行相關護理。
1.2.2實驗組
在參照組的基礎之上,行以強化護理干預。具體即為:強化相關的宣傳與教育。首先,在手術前,要分析與評估也許會造成病患形成深靜脈血栓的潛在因素,并要和病患進行良好交流,做好相關的科普教育,主要是指:使病患了解形成深靜脈血栓的緣由、可能造成的危害、如何預防等,要加深病患對深靜脈血栓的了解,以便于病患在手術后可以更好地配合護理,并且強化自主護理。
圍術期對靜脈的護理,要求在手術的操作過程里需極其認真嚴謹,在臨近靜脈的時候要尤其注意。在手術過程里,要將病患的患肢抬高20°至30°,這樣可令靜脈回流保持暢通,盡可能不在下肢的靜脈穿刺,避免于同一處靜脈進行反復的穿刺,應選取靜脈套管針輸液[2]。靜脈穿刺輸液要使其通道保持暢通,輸液量充足,防止血液發生濃縮。
當病患在手術后,其麻醉效果全無之后的第一天,便可以對其行以常規功能的康復訓練。注意將病患的患肢抬高20°至25°,以免壓到患肢,再行以牽引固定于患肢之后,指導病患做相應運動,即為踝關節處的背屈、內翻、跖屈、外翻等動作,并教導病患做定時的抬臀運動,做好肱四頭肌等方面的長收縮運動以及髖關節訓練。此外,還要敦促病患多做有效的咳嗽練習以及多做深呼吸訓練。以上所有的動作都是以30次為一組,每天訓練三次,手術三天后便可以做早期的下床練習。
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對于病患在飲食等方面的指導也是相當重要的,即為:針對病患的身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科學飲食食譜,應選用纖維素高、脂肪低、維生素高的膳食,叮囑病患多飲水,禁忌辛辣以及膽固醇高的食物與飲品。還要使病患所處的環境是舒適并安靜的,室溫要控制并保持在25攝氏度上下。
對于藥品的應用,在手術后,應該嚴格遵照醫生的囑咐,應用抗凝藥品,例如阿司匹林、低分子的肝素鈣以及尿激酶等等[3]。護理人員應密切注意病患雙側下肢的皮膚溫度以及顏色狀態等等,便于對病患下肢的靜脈循環狀態進行了解與判斷。此外,護理人員對于病患心理層面的指導與護理也是非常關鍵與重要的,具體即為:護理人員應該和病患多多進行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病患的心理需求與心理狀況,同時還要加強與病患親屬的溝通與交流,以便共同做好對于病患在思想層面的工作,進而可有效加強病患對于手術后護理與治療的順從性。
1.3評價指標
對于參照組與觀察組的全部病患,都應用來自美國的Hopecity的醫學科研中心研發制定的關于外科手術以及生活質量的評價表格來進行評估、打分。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及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病患于術后其深靜脈血栓形成狀況的比較
對于參照組與觀察組兩組病患在手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狀況的相較結果可詳見表1,通過其顯示的結果可知,參照組病患在深靜脈血栓,下部肢體的疼痛以及腫脹方面的發生率要明顯地高于觀察組,且P小于0.0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即為使用強化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明顯比使用常規性護理的參照組效果要好。
表1 兩組病患手術后其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疼痛和肺栓塞發生狀況比較
2.2兩組病患于術后其生活質量情況的評分比較
對于參照組與觀察組兩組病患在手術后的生活質量相比較,其相較結果可詳見表2,通過其顯示的結果可知,參照組病患的生活質量水平低于觀察組病患,且P
表2 兩組病患手術后其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疼痛和肺栓塞發生狀況比較
3 討論
患者血液的血流滯緩、高凝狀態以及靜脈瓣的損傷等等是形成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而在髖部手術的過程往往會會對病患的深靜脈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髖部的骨折常常發生于老年人身上。老年病患自身血管存在退行性變化,并且往往伴隨著老年人常見的內科病癥,例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易致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這些情況會令老年病患在手術后更易形成深靜脈血栓[4]。事實證明,深靜脈血栓會使病患的生活質量水平大大降低,病情嚴重者將危及生命。故而應積極做好對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筆者通過分析與研究了解到,觀察組病患在手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狀況和生活質量水平要明顯好于參照組。
4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被行以髖部手術的病患來說,應用護理干預,也就是通過手術前的悉心評估、相應的靜脈護理、功能性恢復訓練、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強化干預護理,能夠極大地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并且有助于病患手術后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可于臨床中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廣紅玲.護理干預對髖部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08-110.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5(a)-0060-02
Research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Preventing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SONG Ai-hua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of feicheng, Feicheng, Shandong Province,27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on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DVT)formation. Methods 8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herapy,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DVT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4.6% and 2.4%).Conclusion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o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DVT in orthopaedic surgery.
[Key words]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formation of DVT; Preventive Nursing Care
深靜脈血栓(DVT)是骨科下肢大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指血液在深靜脈內異常凝結形成血凝塊,堵塞血管腔從而導致的一種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由于目前對DVT并沒有很好的治療措施[1],故主要以預防為主。一項針對亞洲7國的骨科圍手術期DVT發生率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關節置換手術中,亞洲人群DVT的發生率為43.2%[2]。另有研究表明,如不進行常規的DVT預防,其發生率可達30%以上,且有部分患者可繼發肺栓塞,這也是骨科圍手術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骨科下肢大手術后DVT的發生十分重要。該研究以此入手,整群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間該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觀察間歇氣壓療法對骨科下肢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中醫醫院骨科就診的患者為研究對象,該組病例共82例,其中髖關節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20例,脛骨平臺骨折26例,多發性骨折4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60±10)歲,髖關節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9例,脛骨平臺骨折13例,多發性骨折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59±11)歲,髖關節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1例,脛骨平臺骨折13例,多發性骨折2例;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原因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病例均為初次行骨科手術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行預防護理措施,治療組在預防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行間歇氣壓療法。
1.2.1 預防護理措施 ①飲食護理:對患者進行飲食宣教,指導患者進食低脂、富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戒煙限酒,控制血壓血糖。
②疼痛護理:術后的持續疼痛刺激可導致肌肉收縮、血流減慢,有促使DVT發生的可能。因此,入組患者均在術后常規使用鎮痛泵止痛。
③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預防DVT形成的宣教,如侵入性手術可使組織出血,導致體內凝血系統激活,易造成血管內凝血。術中麻醉及制動可致周圍靜脈血管舒張,術后臥床,肢體被動及肢體腫脹均可使血流緩慢。這些都可能導致血管內血栓形成。使患者及家屬了解DVT形成的原因,消除緊張心理,配合護理。
④基礎預防:指導患者床旁各種工具的使用,使患者能夠在有問題時第一時間求教醫護人員。術后在護士及家屬的協助下,按摩患肢肌肉。麻醉作用消失后,協助患者行床上主動屈伸下肢及跖屈和背伸練習,內外翻運動,足踝的環轉運動,特別是下肢肌肉的等長收縮鍛煉。定時翻身,抬高患肢。及時觀察患肢是否有顏色改變,是否有腫脹及腫脹程度如何,將基礎預防貫穿于患者的整個圍手術期。
⑤藥物預防:關研究表明應用低分子肝素可減輕骨科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癥狀,并可降低血液高凝狀態,是首選的預防用藥。故術后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4100 1次/d,持續10~14 d。用藥期間定期監測凝血功能,觀察牙齦、皮膚粘膜、消化道等有無出血情況。術后主要是脫水消腫防止肢體腫脹,應記錄出入量,防止液體過少引起血液粘度過高,誘發DVT發生。
1.2.2 間歇氣壓療法 間歇氣壓治療儀(韓國WONJIN, Q1000)又稱空氣壓力波治療系統、循環壓力治療儀、梯度壓力治療儀、四肢循環儀等。主要通過對多腔氣囊有順序的反復充氣放氣,形成了對肢體和組織的循環壓力,并達到促進血液流動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防止凝血因子因血流緩慢而聚集黏附血管壁。間歇氣壓治療2次/d,30 min/次,壓力由低到高,逐漸調整,壓力以病人可耐受為準。
1.3 觀察指標
骨科手術后每天分別詢問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有無下肢疼痛、腫脹、麻木或其他感覺異常的臨床不適癥狀,并于術后第7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行雙下肢動靜脈B超檢查,記錄DVT 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住院期間,對照組41例,發生DVT 6例,發生率為14.6%。治療組41例,發生DVT 1例,發生率為2.4%。兩組DVT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3.905,P
3 討論
骨科患者因創傷后的應激反應造成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并且手術之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進一步造成雙下肢肌肉泵血能力下降,無法保證下肢靜脈的順利回流,從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4]。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不僅能夠造成患肢的缺血、腫脹、潰爛甚至壞死,有時會因為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5],因而在骨科領域中,能如何有效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很重要的臨床價值[3]。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為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及血液高凝狀態。另外高齡、臥床、手術等也是誘發DVT的危險因素。因而僅僅做好預防護理措施還不夠,還應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如物理療法,減少DVT發生幾率,間歇氣壓療法就是一種易于操作、無創、實用的物理療法技術[6],它主要是通過對多腔氣囊有順序反復充放氣形成對肢體組織的循環壓力,對肢體遠端到近端進行均勻有序的擠壓,可促進靜脈血液流動,同時,它還會影響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促使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引起血管的擴張,促進血液流動[7]。
另外,有研究表明,將物理預防作為DVT的唯一預防方法時,DVT形成風險將降低至2/3[8]。與未使用間歇氣壓療法的患者相比,使用間歇氣壓療法可降低住院費用和DVT的發生率[9]。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也推薦將間歇氣壓療法作為DVT形成和復發的重要措施[10]。而且在該研究中,骨科大手術患者術后在基礎措施的基礎上應用物理療法即間歇氣壓療法后,與僅僅應用基礎措施組相比,DVT發生例數從6例降為1例,DVT發生率從14.6%降為 2.4%,也進一步證實和說明了間歇氣壓療法在預防骨科大手術后DVT發生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因而,我們認為間歇氣壓療法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療效確切、患者易接受的治療方法,值得骨科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芳.護理干預脊柱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16):128.
[2] Piovella F,Wang CJ,Lu H,et al.Deep-vein thrombosis rates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Asia: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screening with centrally adjudicated bilateral venography[J].Thronb Haemost,2005,3(12): 2664-2670.
[3] 彭磊.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觀[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2):91-92.
[4] 趙云昌.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處理[J].當代醫學,2013,19(5):69-70.
[5] 林輝.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8):163.
[6] M Sobieraj-Teague, J HIRSH, G YIP,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new portable calf compression device (Venowave)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high-risk neurosurgical patients[J].J Thromb Haemost, 2012,10(2): 229-235.
[7] 宋秀娟.間歇性充氣壓力泵在預防老年肺癌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3(3):19-20.
[8] Lippi G,Favaloro EJ,Cervellin G.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focus on mechanical prophylaxis[J].Semin Thromb Hemost,201l,37(3): 237-251.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快,老年骨傷患者數量近年來呈上升趨勢。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的特殊性,使得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的風險增加。術后如何提高護理水平,加強護理管理成為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我院骨科自2007年以來共完成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52例,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52例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現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5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76歲。其中股骨頸骨折3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8例,股骨頭缺血壞死6例,單側全髖關節置換41例,雙側全髖關節置換11例。
2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分為心理護理和一般護理,一般護理又分為監測生命特征、引流管護理、預防并發癥護理等。
2.1術后心理護理 老年病人身體各機能均已減退,對創傷的忍受能力較差,不能接受突如其來的創傷。加上對病房環境的陌生,醫務人員的生疏以及軀體疼痛的折磨,手術后的疼痛與不適,懷疑手術預后不佳引起生活方式改變,對植入的假體不易從心理上盡快接受[1]。結合這些特點,從病人進入病房開始,我們應及時接待,親切自然地介紹病房環境及醫院環境、主管醫生、護士及同室的其他病友。鼓勵其調動自我調節能力,糾正病人對手術危險性的過高評估,建立健康的心理準備。耐心解釋和回答病人對手術、麻醉及手術室環境等所關心的問題,向其提供全面正確的醫療信息,從而穩定病人情緒,取得他們的信任,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2]。
2.2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 髖關節解剖位置深,手術難度大,術中出血多,術后切口引流量多,故必須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術后要置病人平臥位,6 h內禁飲水,低流量吸氧,心電監護,對病人T、P、R、BP、SpO2進行動態觀察,評估病人的神志、意識、瞳孔、血壓、呼吸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術后除詳細了解術中失血及補液等情況外,嚴密觀察尿量,保證尿量≥60ml/h[3]。
本組25例術后12h內切口引流量達200ml,15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壓下降,由于及時調節輸液速度及輸血治療,均在30min后血壓回升,維持平穩狀態。13例術后3d內出現低熱,無特殊處理,3d后體溫恢復正常。
2.3引流管護理 手術后充分引流,保持引流管道通暢和負壓狀態,嚴格無菌操作,防止引流管反流,觀察、記錄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負壓引流管置一般于手術后24~48h、引流量小于50-75ml時拔除[4]。
2.4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對死亡率和功能康復影響很大,目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主要的并發癥威脅有:髖關節脫位、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2.4.1 感染 手術后合理給予抗生素預防性用藥可降低感染率,手術后1周內病人白細胞數可能降低引起感染,術后將病人置入單人或雙人房間,空氣消毒2次/d,鼓勵病人和指導病人做有效深呼吸及咳嗽,可預防墜積性肺炎,留置尿管期間,用0.2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d,飲水量超過2500ml/d,可有效地預防泌尿系感染。
2.4.2 深靜脈血栓 有資料顯示,國外髖、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50%-70%,病死率約為0.1% -0.38%,國內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40%。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措施有:鼓勵和指導病人盡可能早地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并保持床鋪平整、松軟、清潔、干燥,每隔2h將病人臀部稍抬起,進行骶尾部皮膚按摩等,以緩解骶尾部皮膚壓力。本組病人有5例確診后給予制動、抗凝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2.4.3 髖關節脫位 搬運病人時,應有專人保護髖關節,避免牽拉肢體造成脫位。術后恢復軟組織張力是預防髖關節脫位最重要的措施,術后給病人穿防旋轉鞋,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必要時在雙下肢間置梯形枕,以防患肢的外旋或內收。避免在患側臀部肌肉注射。本組病人無1例發生髖關節脫位。
3 體會
老年患者實施人工全髖置換術后,除常規的基礎護理外,有針對性的護理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手術的成敗。在做好日常護理的同時要配合醫生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嚴密監測老年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加強引流管護理,有效的預防主要并發癥,按照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練習。在這樣細致周到的治療和護理下,52例老年患者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張玥,呂美那,高德彰,等.病人教育對股骨頸骨折病人焦慮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3):168.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1-0108-02
骨折術后疼痛失眠癥成為骨科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術后4~6 h后術中麻醉鎮痛作用消失,又因傷口血液循環不暢以及炎性反應等,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疼痛癥狀,常常導致患者因術后疼痛而失眠,嚴重干擾患者正常睡眠質量,非常不利于術后患者傷口的良好康復,甚至影響骨折患者手術效果[1-2]。因此,骨折術后及時進行疼痛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失眠癥狀,對于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效果具有重要影響[3]。本文筆者對其所在醫院138例骨折術后疼痛失眠癥患者進行專業性、針對性干預護理,取得顯著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的138例骨折術后疼痛失眠患者均選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患者,其中男103例,女35例;年齡12~80歲,平均(43.5±2.6)歲;其中股骨干骨折38例,上肢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49例,踝關節骨折伴脫位28例,手外傷7例,髕骨骨折5例。138例患者骨折術后24 h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失眠癥,接受臨床專業干預護理。
1.2 疼痛觀察
首先,護理人員對骨折術后患者的疼痛部位進行認真觀察,如切口處疼痛、切口周圍疼痛、切口遠端疼痛、局部淤血脹痛或刺痛等,對這些部位疼痛護理人員要詳細掌握,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做好患者疼痛程度評估,0~10共十個等級,0為無痛,10為最痛。
其次,密切觀察患者的疼痛情緒變化及疼痛規律。如患者出現的面部痛苦狀、情緒煩躁不安、不斷改變等,這些不良情緒會加重疼痛;同時,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疼痛規律。大多數患者入夜后,因燈光、噪音、恐懼心理等干擾,導致疼痛加劇,不能按時入睡[4]。部分患者會因疼痛的加重、持續性而不斷改變,造成術后切口牽扯而劇烈疼痛,會因不斷劇痛而痛醒,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因此,對骨折術后患者的疼痛表情及疼痛規律密切觀察,有利于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
1.3 護理方法
1.3.1 病房環境護理 為了保障骨折術后患者有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護理人員要對病房內衛生、空氣溫濕度進行嚴格監測,保持病室內整潔、清新、溫暖、安靜,并且對出入病房人員要嚴格管理,禁止大聲喧嘩,腳步要輕,尤其是夜間護理時,堅持做到四輕原則,避免電話頻繁,對自來水管及電鈴發出的噪聲要進行嚴格管理使用,避免突發噪聲引發患者驚恐不安,不利于休養[5]。同時,護理人員及時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家屬探視時間不要過長和太晚。對于有吸煙飲酒習慣的患者要禁止,明確告知吸煙酗酒不利于骨折愈合及切口恢復,甚至會加重疼痛,嚴重影響術后休養。
1.3.2 骨折術后心理護理 骨折手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準備宣教,客觀、細致的告知骨折患者術后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或殘端痛、行動不便等,使患者術前有充分心理準備,這樣有利于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不良焦慮情緒。骨折手術結束后,隨著手術麻醉鎮痛藥效漸漸消退,手術切口及周圍開始出現疼痛,常常會引起患者痛苦而焦慮,心理壓力增大,非常不利于術后休養。因此,護理人員術后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告知術后疼痛屬于正常現象,隨著傷口的愈合,疼痛會很快好轉,不必過于擔心[6]。同時,要耐心與患者聊聊天,多加安慰,不斷分散患者的精神注意力,從而緩解術后患者的疼痛。如果術后患者疼痛以忍受,心理護理效果不佳時,可根據個體情況給予止痛藥進行干預疼痛,如安慰劑、止痛藥。對于劇烈疼痛不能入睡,護理人員要及時向醫生報告,遵醫囑可以給患者使用強痛定、安定類藥物、杜冷丁等進行止痛。但是,不宜使用止痛藥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禁止給予止痛藥,告知患者止痛藥的成癮性和不良副作用,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疼痛的意志和決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臨床護理,爭取早日康復。
1.3.3 術后營養護理 骨折患者術前需禁食,且手術后切口疼痛會導致食欲不振,這樣常常會導致患者機體營養不良,身體出現虛弱狀況,對術后切口的愈合非常不利。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并根據患者不同的飲食習慣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每天配給瘦肉、魚、新鮮水果蔬菜等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確保患者機體營養供應。另外,給予患者提供熱牛奶于睡前30 min內飲下,可助于患者睡眠。
1.3.4 康復訓練和指導 每天指導骨折術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嘆氣、打呵欠等放松練習,有利于機體充分放松,減少精神過度緊張[7]。同時,指導家屬采用正規、專業手法適時進行局部按摩,可以促進切口附近肌肉、循經絡的放松鍛煉,有利于減輕疼痛,促進患者睡眠。切忌患者術后活動量不宜過大或者姿勢不對,以免牽動傷口破裂而增加疼痛。耐心叮囑患者睡前30 min~1 h,不宜思考問題或看書,看過于緊張的電視,避免服用如咖啡、濃茶等興奮飲料,不吸煙,應作適當的體力活動(如散步,做體操等)適當放松,避免緊張的腦力活動。也可以吃一些食物來預防失眠,如:牛奶,水果(蘋果,香蕉,梨等)小米粥,酸棗仁粥,蓮子粉粥等。白天一定不要睡覺,把睡眠留在晚上睡。白天加強鍛煉,不斷增強免疫力,促進術后良好康復。
1.3.5 中醫止痛護理 對于術后疼痛較劇烈的患者,根據個體情況建議采用中醫針炙止痛、穴位用藥止痛,失眠患者可按壓相關耳穴,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2 結果
本研究中的138例骨折術后疼痛患者經過上述系列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了骨折的愈合和肢體功能的恢復,取得顯著護理效果。其中有70例患者第一天主動入睡,失眠癥狀恢復正常;36例疼痛失眠狀況明顯改善,第二晚主動入睡;其余32患者失眠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經藥物止痛后陸續恢復正常睡眠。
3 討論
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是臨床上常見創傷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傷口劇痛,局部腫脹、淤血,傷后出現運動障礙等癥狀[8]。骨折后最好的手術治療時機取決于多種因素,根據個體情況可分為急癥手術、限期手術和擇期手術。骨折手術后,常常會因麻醉鎮痛藥效消失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骨折導致局部血液循環較差,重新建立才能使骨痂快速形成,早期均有疼痛。白天疼痛相對較輕,特別是晚上迷走神經興奮,夜間疼痛感覺比白天更敏感而加劇,因而極易導致患者難以入睡,嚴重影響其睡眠質量。有的患者會因持續疼痛而不斷變換,很容易引發傷口磕碰而加劇疼痛,出現失眠癥狀,非常不利于術后傷口的愈合和機體功能恢復[9]。如何改善骨折患者術后的疼痛,提高其睡眠質量,給臨床護理工作提出挑戰,直接影響患者手術的成功康復。因此,骨折術后有效的護理干預疼痛,對患者的術后良好休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于骨折術后疼痛失眠的護理,如果護理干預措施得當,就能夠快速改善疼痛癥狀,為患者術后機體的迅速康復提供保證。臨床上,骨折術后患者大多數在48 h內出現疼痛而失眠,使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歸轉[10]。本研究中,對筆者所在醫院138例骨折術后因疼痛引起失眠的患者給予高質量、針對性護理,取得顯著護理效果,使患者疼痛得以迅速糾正,提高了睡眠質量。研究中,觀察到早期實施護理干預更有利于術后疼痛的改善,患者失眠癥狀恢復快速,更有利于促進患者機體康復。通過對患者病房的嚴格護理管理,大大減少噪聲干擾,為患者提供溫暖、整潔、安靜的休養環境[11]。術前術后的心理護理措施,非常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術后疼痛,促進睡眠質量的提高;通過科學、個性化術后飲食營養計劃制定,保證了患者術后機體的營養支持,促進傷口愈合;另外,術后適時的康復訓練和指導,為患者術后良好休養提供有利幫助[12]。中醫特色護理,為骨折術后疼痛劇烈患者提供更多改善機會,助于緩解疼痛,對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功不可沒。
總之,對于骨折術后疼痛性失眠進行整體、優質、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快捷改善疼痛,促進患者主動入睡,有效促進骨折術后患者的切口康復,具有廣泛臨床實踐意義,值得研究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洪琳.舒適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83.
[2]陳楚如,陳偉真,吳金鳳.觀察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全程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71-72.
[3]衛建平.骨科患者術后鎮痛的護理[J].實用骨科雜志,2001,4(2):159-160.
[4]博愛鳳,黃日妹.護理干預減輕手外科病人術后疼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2,17(8):603-604.
[5]沈曲,李崢,Gwen S,等.手術后患者疼痛控制滿意度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197-202.
[6]傅愛風,黃日妹.護理干預減輕病人術后疼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2,17(8):603.
[7]李金霞.婦產科病人術后疼痛的評估與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1):32.
[8]孫桂琴.骨科病人術后失眠的護理[J].河南中醫,2003,23(9):86-87.
[9]高敏英,吳勝其.癌癥病人抑郁狀態的相關因素調查與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2,17(7):590-592.
[9]張宏,朱光君.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6):409-410.
[10]周雪瓊,林麗芬,陳偉珊.刨傷骨科患者疼癇的護理對策[J].河北醫學,2007,13(11):1363-1364.
Pai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SHAN Yue-xia,GENG Yun-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093-09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i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 in order to relieve patients’ pain and improve their satisfaction.Method: Patients, with post operative pain, received by orthopedics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to address pai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of 92 cases were handled with standardized pain management in painless ward.Then, compared the pain management effect of these two group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Result: At the first day after operation, the pain score of research group patients was (2.62±1.35),and control group was (3.86±1.63),and this difference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4.685,P
【Key words】 Post 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mei Group Third Hospital,Yangquan 04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33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疼痛研究協會為疼痛所下的定義是:“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覺和情感體驗”[1]。疼痛是術后最常見的癥狀,已成為繼體溫、脈搏、血壓、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2]。對骨科患者來說,術后物的作用逐漸消失,而組織的損傷仍在持續產生致痛物質,大大降低了疼痛受體的高閾值,機體對疼痛的抵御作用銳減,持續、高強度的疼痛如未得到及時處理,能夠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恢復和疾病的正常轉歸,進而影響手術遠期效果及生活質量。因此,有效緩解疼痛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3]。
術后疼痛對機體的影響:(1)疼痛對機體的生理影響表現在軀體運動、自主神經系統等方面。①引起體內內源性物質和活性物質釋放:血液中兒茶酚胺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表現為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淺促、惡心、嘔吐等。②致痛和炎性介質的異常釋放,使原發病灶缺血、缺氧和水;又可引起體內激素和酶系統異常,蛋白合成緩慢,組織分解代謝增強,影響術后康復。③疼痛使患者不敢用力呼吸、咳嗽,積聚于肺泡及支氣管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導致肺部并發癥。④疼痛可使手術部位肌張力增加,引起活動障礙,影響術后早期康復鍛煉。(2)疼痛對心理的影響:疼痛可引起患者痛苦、煩躁、恐懼、焦慮、不安。長期慢性疼痛可導致患者抑郁,對環境淡漠,反應遲鈍。不良的心理反應,延緩患者術后康復進程[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骨科收治的156例手術后疼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組術后患者92例,其中男86例,女6例,年齡4~82歲(平均45歲),其中脛腓骨骨折32例,股骨頸骨折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肱骨骨折5例,手外傷18例,足踝骨折26例;對照組患者64例,其中男59例,女5例,年齡10~75歲(平均42歲),其中脛腓骨骨折28例,股骨頸骨折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3例,肱骨骨折4例,手外傷12例,足踝骨折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組采用規范化疼痛管理,對照組采用傳統疼痛管理方法。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即保持患者清潔、舒適的病房環境,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講解相關的術后疼痛預防相關注意事項及技巧[5]。研究組行優質護理干預,即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以下幾點。
1.2.1 心理護理 護士在術前要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準確判斷患者壓力源,講解疼痛對機體的影響,對術后恢復的影響,讓患者理解疼痛的弊端;針對患者特異性的心理變化進行疏導,使患者心理安慰得到最大化。術后要認真傾聽患者主訴,細致觀察患者的反應及睡眠情況,教會患者放松的技巧及方法如:讀書,聽音樂,熱敷等,使緊張的骨骼肌或張力性傷口松弛下來,阻斷疼痛反應而減輕疲勞和體力消耗[6]。在執行可能引起疼痛的操作時,事先要告知患者,此項操作引起患者疼痛的可能性及疼痛的程度,使患者有心理準備,并且將操作給患者帶來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給患者帶來安全感、舒適感,增強患者的信任度。
1.2.2 健康教育 術前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有效管理疼痛的知識,指導患者何時表達疼痛反應、如何表達疼痛,以及有關緩解措施,消除患者擔心術后使用止痛藥成癮的誤區,樹立正確的疼痛理念。術后疼痛是人體對手術的一種應激反應[7],導致呼吸、泌尿及心血管系統等并發癥的發生,它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能影響術后恢復,因此要在思想上足夠重視,但同時只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上述并發癥是可以避免的,穩定患者情緒,促進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時間。
1.2.3 疼痛評估 自患者入院起,即完成全面的護理評估,包括疼痛評估。術前已存在疼痛癥狀的患者,早期即給予實施護理干預。術后麻醉清醒后,繼續運用疼痛評估方法評估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疼痛評估方法有:(1)數字評價量表(NRS):即將疼痛分為0~10個等級,數字越大,表示疼痛強度越大。0表示無疼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8]。(2)語言評價量表(VDS):分為四級。0級:無疼痛。1級(輕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無干擾。2級(中度):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鎮靜藥物,睡眠受干擾。3級(重度):疼痛劇烈,需用鎮痛藥物,睡眠受嚴重干擾,可伴自主神經紊亂或被動[9]。(3)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在紙上畫一長10 cm的橫線,左端表示無痛,右端表示劇痛,兩端之間為不同程度的疼痛,但不標出級別,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此橫線上作標記[10]。(4)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較為客觀且方便,使用從快樂到悲傷及哭泣各個不同表現的面容,簡單易懂,適用面相對較廣,即使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幼兒也可供參考[11]。
疼痛評估的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疼痛的時間、與疼痛有關的因素、疼痛對患者的影響、伴隨的癥狀,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肌肉痙攣、惡心嘔吐、情緒低迷等不良癥狀。
護士將評估的結果記錄在疼痛評估表內,然后,根據病情發展進行再次評估,制定個體化的鎮痛方案。科室使用自行設計的《手術患者疼痛評估及鎮痛療效觀察記錄單》,從術前1 d開始評估,至術后第五日止,分四個疼痛等級進行評估及使用鎮痛藥物記錄療效觀察,對手術疼痛患者進行科學管理。
對骨科護士進行系統化的疼痛管理培訓,提高醫務人員評估、控制疼痛的能力,保持熟練程度,對新參加工作人員應定向培訓,傳授評估,控制疼痛方面的知識。
1.2.4 疼痛治療 《骨科常見疼痛專家處理建議》提出骨科圍手術期鎮痛五要素:疼痛宣教、合理評估、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超前鎮痛[12]。術后鎮痛原則:(1)提倡超前鎮痛,在傷害性刺激發生前給予鎮痛治療。超前鎮痛的時程包括術前、術中、術后的早期階段。(2)提倡多模式鎮痛:將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組合,發揮鎮痛的協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單一用藥的劑量和不良反應,加快起效時間和延長鎮痛時間。多模式方式通常使用局部麻醉,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或阿片類藥物等方法,進行聯合鎮痛治療。(3)注重個體化鎮痛:用藥應從最小有效劑量開始,做到用藥個體化;最終目標是應用最小劑量達到最佳鎮痛效果。
1.2.5 鎮痛藥物的護理 術后疼痛多發生在術后1~3 d,以后逐日遞減。一般術后第1天疼痛較為劇烈,此時應根據患者主觀感受實施按需鎮痛,同時告訴患者麻醉性鎮痛所致患者成癮發生率小于0.1%,以消除患者的焦慮和擔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由于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因人而異,給予同等劑量的藥物后有的患者血藥濃度高,引起呼吸抑制、過度鎮靜、嘔吐等反應;有的血藥濃度低,鎮痛無效,患者依然疼痛。因此,在給藥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及其動態變化[13]。
1.2.6 舒適護理 首先要在病房布置上下功夫,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保持病室舒適、安靜,將病房的燈光調節的黯淡些,安排家屬在身邊,用親情來撫慰患者,使患者感到舒適和內心的平靜。同時,還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早期活動,減輕臥床的不適。
1.2.7 護理 骨科手術后,會根據麻醉方式及手術部位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術后患處局部制動是保證手術預后良好和止痛的最好辦法。護士應指導患者采取舒適臥位,自我放松。同時應教會和督促患者家屬的局部按摩方法,增加患者被活動量,這對減輕骨科術后被動患者的疼痛尤為重要。若發現患者不正確要及時處理,以減少疼痛的發生.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通過手術后兩組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比較,證明研究組采用無痛病房規范化的疼痛管理比對照組進行傳統術后疼痛控制,更能為患者減輕疼痛,延長睡眠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見表1。
表1 手術后兩組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比較(x±s)
3 討論
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生理、心理反應[14]。疼痛對機體的影響及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痛苦,而且是造成術后并發癥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著患者術后的康復和生命質量。護理干預更傾向于機體、思維、精神的統一,適應患者的整體需要,在疼痛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顯示:通過對術后患者疼痛水平的正確評估和制定恰當的護理干預措施,實施規范的疼痛管理,可以為患者減輕疼痛,消除恐懼、焦慮心理,減少鎮痛藥物的用量,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護理效果,提高患者住院舒適度、滿意度。
疼痛管理,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對疼痛不再那么恐懼、擔心,從而更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的情緒,使得患者的身體應激性和抵抗能力顯著提升,更有利于身體的康復。新的護理模式也更新了護理人員的護理理念,使她們在規范的工作流程指導下更好地履行對患者的承諾,做好對患者的疾病護理和生活照顧。
參考文獻
[1]邱貴興.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78-81.
[2]王繼紅,吳新.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7):1914-1915.
[3]黃海艷.骨科術后疼痛管理現狀與展望[J].醫藥前沿,2013,3(4):351.
[4]楊彩蓮.手術后疼痛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1989,36(12):713.
[5]林秋美.骨科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7):135.
[6]張春玲,孫勝男,張春燕,等.創傷骨科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2):25-27.
[7]陳揚,申先濤.骨科手術后不同鎮痛方法的臨床比較[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5,30(5):451.
[8]楊金菊,羅平.“長海痛尺”在骨折術后疼痛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5):73-74.
[9]張天錫,印其章.疼痛機制與疼痛治療[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3,8(1):21.
[10]肖軍章.疼痛評估方法的優與劣[J].中國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7(7):39-40.
[11]石黔珠.骨科手術病人疼痛的護理[J].現代護理,2010,10(3):163.
[1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78-81.
1.1一般資料70例脊柱骨折患者,男27例,女43例。50歲以下12例,50歲以上48例,60歲以上10例。頸椎3例,下胸椎28例,腰椎35例,骶椎3例。
1.2治療先挽救生命,后處理骨折。對穩定性骨折,脊髓無損傷或無受壓者,采用臥床休息,持續牽引,指導病人進行腰背肌鍛煉;對不穩定性骨折及脫位嚴重,伴脊髓受壓及損傷者,采用開放復位內固定術。
2護理方法
2.1急救搬運脊柱骨折伴有休克的病人不宜立即搬動,應就地搶救,待休克糾正后再搬動。搬運工具最好選用硬板擔架或木板。搬動中必須保持脊柱伸直位。先將病人兩上肢貼于軀干兩側,兩下肢伸直并攏,擔架放病人一側,三人一齊平托病人至擔架,或沿縱軸方向使病人軀干及四肢成一整體滾動,把病人移至擔架。禁止一人背送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這樣可導致軀干扭曲,加重脊柱骨折和脊髓損傷的程度。對疑有頸椎損傷的病人,搬運時需有一人固定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起緩慢搬動。移至木板上后,頭部應用沙袋或衣物加以固定。切記勿扭曲或旋轉病人的頭頸,以免加重神經損傷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2體溫異常的護理頸脊髓損傷時,體溫調節中樞喪失正常的調節能力,病人常產生高熱(達40℃以上)或低溫(35℃以下)。應加強護理。高熱①動態觀察體溫的變化;②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冰袋、冰帽、冰生理鹽水灌腸;③必要時遵醫囑藥物降溫,如應用安乃近等;④保持室內適宜的溫、濕度,定時開窗通風,在夏季應使用降溫設備;⑤加強口腔護理(每日2~3次):飲食前后漱口;⑥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⑦保證能量的攝入,鼓勵多吃水果、多飲水,每日至少攝入液體2000ml,保持大便通暢;⑧注意病人心理變化,及時疏導,使之保持心情愉快,處于接受治療護理的最佳狀態。低溫:注意保暖,適當調高室溫,必要時采用物理升溫,但使用熱水袋、電熱毯等設施時,應嚴格控制溫度,以防燙傷。
2.3術前準備行頸椎前路手術者,術前需指導協助病人行氣管推移訓練,以適應術中牽拉氣管、食管操作。方法:用2~4指在頸部外插入擬做切開一側的內臟鞘與血管神經鞘間隙,處,持續地向非手術側推移。開始每天3次,每次10~20min,每次間隔2~3h;以后逐漸增至每天4次,每次30~60min,氣管推過中線。頸后路手術者,應俯臥位練習,以適應術中,開始每次30~40min,逐漸增加至3~4h。
2.4術后護理
2.4.1頸椎手術后的病人搬動時,應保護頸部,防止旋轉及屈伸,減少搬動對內固定的影響;翻身時要保持頭顱、軀干在同一平面上,如要側臥位,一般側臥30°~40°即可。腰椎術后的病人翻身時,應保持肩、髖在同一平面上。
2.4.2頸椎手術后,頸部保持中立位,平臥2h以壓迫止血。腰椎術后的病人,需平臥8h以壓迫止血。對傷口引流管要注意觀察引流量與引流液顏色,并保持引流管通暢,以防積血壓迫脊髓。及時觀察有無腦脊液漏。
2.4.3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警惕窒息。出現聲音嘶啞,呼吸表淺,提示有喉頭水腫的可能,易并發窒息,需嚴密觀察并妥善處理。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發紺及鼻翼扇動,伴頸部腫脹,提示血腫壓迫氣管,應立即配合醫師剪開縫線,清除積血。不伴頸部腫脹的呼吸困難,多系喉頭水腫所致,應準備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2.4.4手術后可出現血腫壓迫或水腫反應而至肢體感覺、運動及括約肌功能障礙,要密切觀察。當出現癱瘓平面上升、肢體麻木、肌力減退或不能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醫師及時處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也逐漸提升,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顯著。在骨科圍手術的護理工作中,多數患者會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擔心骨科手術的效果以及預后,因此,注重人文精神,將人文關懷理念落實到骨科圍手術的整個過程,顯得尤為重要。我院骨科科室實施人文關懷護理一年多以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期間收治的22例骨科手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在28歲至73歲之間。其中,股骨頸骨折患者有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有4例、脛排骨骨折患者有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有4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有2例。醫護人員對本組22例患者進行了人文關懷式的護理服務。
2 結果
本組22例骨科手術患者,傷口均一期愈合,沒有出現傷口感染以及傷口愈合不良,有1例肱骨骨折患者由于骨質疏松嚴重,在骨科手術后的二個月內固定松動,入院進行再次內固定。其余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3 討論
3.1人文關懷的內涵: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關心、理解以及信任。人文關懷在骨科圍手術中的應用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只有為患者提供尊重人格、關愛生命的護理服務,才能夠讓患者真切地體會到人文關懷,感受到骨科醫護人員的誠意及對生命善意的撫慰。
3.2人文關懷護理的應用
(1)人文關懷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骨科手術不僅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的創傷,也會給患者帶來心理方面的應激,因此患者在骨科圍手術的過程中多少會表現出焦慮等心理反應。患者焦慮、煩躁、緊張等情緒主要是源于多方面的,比如:對骨科手術的了解程度、醫護人員的態度、骨科疾病帶來的痛苦、家屬的關心程度等等。而人文關懷的護理理念就是能夠重視患者的認知、行為、心理以及環境等眾多因素,真正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患者的自控能力,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首先,醫護人員可以通過與患者的有效交流,及時發現患者的情緒變化,針對患者的異常情緒反應,做好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善于從患者的眼神以及表情中讀懂他們的心理變化,及時為患者解答疑惑,讓患者盡可能地以平靜的心態面對骨科手術。其次,可以細心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骨科手術的注意事項以及藥物作用,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采用真誠、熱心的言行,讓患者及家屬感覺到溫暖,這些都是增強對治療依從性的舉措。
(2)人文關懷可以提高骨科手術的成功機率
首先,醫護人員在骨科手術前應該做好術前指導,指導患者如何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如何正確咳嗽及咳痰等,甚至可以邀請一些骨科手術成功的患者來病房給患者講述體會與經驗,讓患者增強信心,盡可能克服骨科手術前的恐懼感,尤其明確告訴患者術前禁食的重要性。
其次,醫護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術后的功能鍛煉,比如:教會患者咳嗽咯痰的方法,勸導患者戒煙;幫助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對于精神緊張且入睡困難的患者,可以適量給予鎮靜態催眠藥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術后為了減少大小便的次數而控制飲食,這是不正確的。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說明足夠的營養是康復的條件,患者應該多喝水,這樣才能有利于體內廢物的排泄,并減少泌尿系統的并發癥。同時,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保證大便的通暢。
(3)人文關懷可以提供優質便民服務:醫護人員應該盡可能地將方便留給患者,將各種服務帶到患者身邊。比如:可以開通綠色通道,對于車禍等造成嚴重骨傷的患者,可以先收治再進行入院手續的辦理;患者行為不便時,可以盡量將檢查、理療以及手術事宜較為集中地進行處理,醫護人員可以完成骨科手術前的一些科室聯系工作,確定了再將患者進行護送;為患者提供一些輪椅及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
醫護人員在骨科圍手術護理中應該做到“六個一”,也就是:“一張笑臉、一份信任、一份耐心、一片愛心、一頁明賬、一個目標”。總之,我院骨科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理念以來,骨科護理服務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過一系列貼近式的零距離接觸患者, 能夠真正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我院將繼續推行人文關懷護理服務,全面提高醫護人員的素質,促進融洽醫患關系的形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務品牌。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23-3590-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由于年老體弱,多數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一般情況下護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術后的病人,多數喪失生活處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幫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護理,盡快恢復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我們總結了190例骨科病人的臨床護理特點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2007年1~12月共收治老年住院病人190例,年齡55~92歲之間,其中女79例,男111例。根據病種分類:椎間盤脫出、腰椎骨折34例,胸骨、肋骨、鎖骨骨折18例,上肢骨折63例,下肢骨折75例。這些病人中長期臥床占80%,有46%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氣腫、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首先要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從而才能有計劃地進行護理。患者入院時,首先接觸的是護士、醫生,等待的是各種檢查、治療、手術,尤其在老年病人手術后,由于環境改變和疾病的痛苦,又怕手術失敗及預后不佳,從而在情緒上表現為煩躁、焦慮、恐懼、易激動、失眠等,這些心理狀態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復,為解除病人思想負擔,使之積極配合治療,最主要的是給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積極與患者溝通,搞好護患關系,解除病人的思想負擔,我們根據病人的經歷、文化素質、生活習慣、業余愛好的不同、家庭情況及經濟狀況等,采取不同的方式與病人進行親切的交談,使他們信任我們并對自己的疾病有所認識,充分了解手術后疼痛、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2 老年病人反應遲鈍、接受能力差,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應更加耐心、細致,多解釋。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給病人一種安全感、親切感、使之容易接受。
2.3 疼痛觀察與護理:老年病人一般在麻醉作用消失后開始感覺傷口疼痛,24 h內最劇烈。凡是增加切口張力的任何動作,如翻身、咳嗽都會使疼痛加劇,這時,我們及時與醫生溝通,根據病人體質及身體狀況,使用適當的鎮痛劑,并密切觀察用藥后情況。對下肢石膏固定或繃帶過緊包扎,要立即檢查松解,同時也要給與鎮痛劑。
2.4 與制動:采取不同的臥位,對減輕癥狀,治療疾病,防止并發癥均有一定作用。協助老年病人采取正確而舒適的。病人術后回病房要平臥,下肢手術時下肢要取功能位外展15~20度,需穿丁字鞋,踝關節內外放置沙袋,防止髖、膝、踝關節內收、外旋。觀察患肢皮膚血循環,溫度、感覺、肢體腫脹、運動情況。必要時將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負壓引流管的病人,要觀察引流量、顏色、傷口的流血情況,術后第一天傷口滲血時,應及時更換敷料。腰椎術后的老年病人,病情許可后,要及時協助病人翻身,注意保護腰部
2.5 營養護理:老年人由于腸蠕動的減弱,進食較少,活動少,術后3~7 d不排大便者常見。同時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給家屬及護士增添麻煩,為減少大小便次數,控制飲食。我們應消除病人緊張、焦慮情緒,向其說明營養的重要性。鼓勵其多飲水、多進食易消化及粗纖維食物,每日做腹部按摩,鼓勵每日排便1次,必要時用開塞露、灌腸及緩瀉劑,保持二便通暢。在給病人作飲食指導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發病,應根據老年人自身體質特點,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給予低糖或無糖飲食,合并冠心、高血壓的病人需給予低鹽、低脂飲食等。老年人還多伴有骨質疏松的特點,體內鈣儲備不足,而骨折的愈合需要鈣的增加,除給予鈣劑藥物外,還應指導病人攝入含鈣豐富的食品,如新鮮牛奶、蝦類、豆制品、黑木耳、海帶、紫菜、芹菜、小白菜等。
3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及護理
3.1 警惕心腦血管的并發癥:老年人循環系統已經在逐漸衰退,加上創傷疼痛的刺激、精神緊張,有潛在發病的可能,導致并發癥出現。所以一旦入院就應引起重視,除進行各種檢查外應嚴密觀察病人的血壓、脈搏、神志等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2 褥瘡的預防:臥床、截癱或需牽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環差,皮膚抵抗力低下,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尤其是骶尾部、踝關節、足跟部等各個骨突處容易發生褥瘡,因此病人入院后給予氣墊、水墊等,骶尾部骨突處加墊氣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 h協助翻身,并用50%紅花酒精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
3.3 防止呼吸道并發癥: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減弱,有的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所以長期臥床及術后病人因手術疼痛無力咳嗽,加之久臥不翻身,容易導致呼吸道分泌物墜積,造成墜積性肺炎,因此病人入院后,要求不吸煙,講清吸煙對術后身體的危害性。鼓勵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動的鼓勵作擴胸運動,術后鼓勵病人吹氣球、咳嗽、咳痰。術后12 h,在護士的幫助下,上肢手術病人可開始坐在床沿上進行活動,需注意保暖。在協助臥床病人翻身時,拍擊背部使積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勵病人盡量把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給予霧化吸入。
3.4 預防泌尿系感染:老年人因腎功能減退,膀胱黏膜隨著老化萎縮,前列腺肥大等均可發生尿潴留,再加上臥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老年患者術后尿潴留也較為常見,多是由于切口疼痛造成膀胱括約肌反射性痙攣,以及病人不習慣床上排尿等引起。發現有尿潴留癥狀后應先安定病人情緒,采取手擠壓下腹或下腹部熱敷按摩,止痛劑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對時間過長或以上措施無效者,應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導尿,導尿時尿液超過500 ml者應常規放置導尿管1~2 d。留置時間不可過長,否則易致尿路感染。還應囑病人多飲水,維持充分的尿量,保持會清潔,也可以預防泌尿系感染的發生。
3.5 防止骨延遲愈合:老年人運動量減少,骨細胞活動性降低,而鈣吸收利用率低易發生骨質疏松,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延長或不愈合。可給病人服鈣劑,進食高鈣食物,并用適量維生素D增加鈣的吸收利用。
4 指導功能鍛煉
4.1 機械運動是刺激骨細胞活動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活動力已減退,一旦生病或手術后活動量就更加減少,不利于骨愈合。因此臥床期間,根據不同情況指導病人在床上進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