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5:58: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科德育實踐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建筑力學教學引入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使職業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同時,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由于單招生招生人數的增多,職業教育出現了新的隱患,大部分單招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和組織紀律性不強,曠課現象頻繁,沉迷網絡,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自卑心理較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建筑力學課程的理論性比較強,課程內容包含三大力學,該課程公式推導涉及諸多數學知識,是大家公認的一門教與學難度均大的課程。目前建筑力學理論教學課時大幅度縮減,以前建筑力學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剛開始學習這門課程時,因教師介紹了該門課程的重要性,學生開始興趣還比較高昂,由于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與總結,學生會慢慢感覺無聊、枯燥。以前的壞毛病又體現出來了。因此,在建筑力學的教學工程中如何使復雜的力學理論深入淺出,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案例教學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二、建筑力學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的作用
1.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傳統教學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的是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學生大部分時間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案例教學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實際工程案例場景,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它通過師生互動,一起分析和討論工程案例,運用所學的力學知識解決案例中的力?W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機會[1]。
2.案例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根本原因是缺乏責任心,而責任心是每個社會成員尤其是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對學生進行責任心教育也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建筑力學的任務是解決結構安全與經濟的矛盾,該課程有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責任心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工程事故案例,能提示啟發學生思考,除客觀因素外,從主觀因素來說其成因是什么?通過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學生們都能很好的認識到:“不負責任”,“水平低”。由此認識到培養責任心的重要,而培養責任心就應從現在做起,首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認真學習才是負責任。同時,也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提高“水平”[2]。
3.案例教學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筑力學課程不但要求學生要正確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要求學生要學會用所學內容解決工程中的各種力學問題。建筑力學的主要任務可概括為解決工程結構安全與經濟這對矛盾。工程事故案例包含有豐富的力學知識,它能幫助學生了解力學理論與實際工程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工程結構的不同型式、結構的不同幾何形狀與尺寸等均與力學知識有關,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了對力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4.案例教學是專業教師成長的階梯。案例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活動是處于主要地位,但教師卻起到了引導作用,如果沒有高水平的教師指導,學生獨立探討問題可能費時過多,亦容易產生盲目性和失去主動性。因而案例教學就要求教師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懂得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把視野僅僅局限于教材,應該利用身邊一切有益的媒體充實自己,不斷接受新知識、新理念,重視與外界交流[3]。
三、建筑力學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案例教學作為建筑力學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本質是為建筑力學教學目的服務的,案例教學應與建筑力學的理論知識有直接聯系,如果案例與建筑力學內容不相符,那么這樣的案例就沒有任何價值,這一點是建筑力學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條件。
2.由于很多高職生沉迷網絡,所選案例應具有新穎性,對所有學生應具有吸引力,能夠吸引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很好的掌握所學內容,為今后的實踐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3.由于高職學生文化基礎水平較差,選擇的案例要注意案例中所涉及的力學知識不能太難,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分析與討論,讓他們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8年1月,貴州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時間連陰雨雪,部分地區持續凍雨天氣,降雪降雨最終轉化為冰凌,隨著時間的推移,冰凌一層又一層地包裹高壓電線,致使電線上冰的厚度都超過了電線直徑的兩倍,最終被電線拉斷,鐵塔倒塌。
問題:連陰雨雪為何壓塌高壓線鐵塔?
分析:由于鐵的密度是7.8g/cm3,冰密度是0.9 g/cm3,而冰的厚度超過了電線直徑的兩倍,所以電線的自重相當于增加了0.5倍,電線的實際承受荷載超出了它的許可荷載而最終被拉斷。支撐高壓線的鐵塔被厚厚的冰塊包裹,加大了自重,并承受著比平時高若干倍的高壓電線拉力,而最終倒塌。
電線拉斷是軸向受拉破壞:電線因結冰而沿軸向的拉力增高若干倍,而電線由于熱脹冷縮已經超出設計限度,抗拉強度大大降低。
鐵塔壓垮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壓桿失穩造成的:鐵塔是鋼結構的桁架,主要由受拉構件和受壓構件組成。受壓構件受到的軸向壓力不斷增加,超過其臨界力而局部失穩,從而導致整座鐵塔倒塌[4]。
案例二:甲乙兩隊進行拔河比賽,為了獲得比賽的勝利,各隊負責人在選擇參加比賽的隊員時,首先選擇一批力氣大的隊員,目的是有足夠大的拉力把對方拉過來;然后在力氣大的隊員中選擇體重大、鞋底表面較粗糙的隊員作為最后的參賽隊員,目的是有足夠大的摩擦力使腳不打滑。
問題:除了上述條件外,為了贏得比賽,為什么人體用力姿勢要往后傾斜?(如圖1所示)
分析:物體在力作用下,除產生移動效應外,還會產生轉動效應。力使物體產生轉動效應是用力矩來度量,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與力臂的乘積。本案例中摩擦力足夠,腳不打滑,只能保證人體不產生移動,但不能保證不輸。因為當作用在人體上的拉力與人體自身的重力不變的前提下,人體如果直立,則拉力的力矩大,重力的力矩小,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導致人體向前傾斜(即轉動)。所以為了增大獲勝機會,人體用力姿勢必須適當往后傾斜。
案例三: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磚混結構嚴重破壞(如圖2所示)和人?T重大傷亡,令人痛心。從建筑和結構上來說,磚混結構建筑由于墻與梁、柱的相互約束較弱,這就決定了此類建筑強度低,抗震性能較差。
問題:同樣地震烈度下為什么磚混結構破壞嚴重,而剛架結構卻較少破壞或局部破壞?
關鍵詞: 力學基礎課;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Key words: mechanics basic course;cas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3-0225-02
1 大學力學基礎課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力學基礎課是工科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習其他力學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的啟蒙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處理工程問題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學習力學基礎課程,可培養學生在工程中認識、提出力學問題,并利用力學知識研究、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供基本理論和方法[1]。長期以來力學基礎課的理論教學過于關注理論知識向學生的灌輸,以教材為唯一的依據,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理論教學與工程實際相脫節,忽視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力學基礎課的概念抽象,對于沒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學生,很難將力學課程的內容與工程和生產實際聯系起來,遇到實際的工程問題,就會感到無從下手。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選取工程實例作為教學案例,使學生將所學的力學知識緊密地與工程實際相聯系,有利于學生對力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 案例教學的內涵及其特點
案例教學法是基于實踐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他要求教師通過對典型教學案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和總結,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化對相關理論的認知和對科學知識的系統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比,案例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體現了全新的現代教學理念。
2.1 案例教學法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傳統的力學基礎課教學中,教師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式教學,他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施案例教學,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力學概念和原理,并能靈活運用,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2 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更重視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應用力學理論。以知識教育為主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2.3 案例教學法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傳統的教育側重于知識的教育,把知識的系統學習作為教育的核心任務。而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力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實踐證明,案例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最大限度的開發人的潛能,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2]。
3 大學力學基礎課實施案例教學的實踐
3.1 轉變教育理念,搭建基礎與專業結合的平臺,提高基礎課服務專業的能力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理工科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4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它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近年來國內一些高校進行了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實踐證明,按CDIO模式培養的學生深受社會與企業歡迎[3]。我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大環境下,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與“大工程,大德育,大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4]相結合,對力學基礎課進行教學改革。
在進行課程建設時,落實“以用促學,以用導學”的思想。按照以知識為基礎,專業為核心,能力為主線,案例為載體的總體要求,注重體現四個結合:一是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針對不同類別學生設置不同的培養方案和目標。二是結合學生專業,介紹工程實際和工程背景。三是結合學生能力培養主線,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創新和協作能力。四是結合教育技術,開展與專業對接、師生座談和教師研討等活動,對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總體設計和規劃(見圖1)。在保證大綱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根據后續專業課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工程案例和發展前沿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為后續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力學基礎。
3.2 確定教學思路,更新力學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案例式教學的頂層設計
根據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重新確定了基于CDIO的教學思路,根據專業需求,實施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法的載體是教學案例,為了更有效的實施案例教學,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專業選編教學案例,組建了力學基礎課教學案例素材庫。案例選擇充分考慮了以下因素:一是工程性,即所選案例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從工程中選編教學案例,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中去。二是典型性,即所選案例應具有代表性。教學案例是為教學服務的,案例的選擇必須能充分體現力學課程的理論知識。三是適當性,即所選案例要難易適中。案例太簡單,容易得出答案,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太難會超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學生難以入手進行分析,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四是關聯性,即所選案例應與學生的專業相關聯,達到力學基礎課教學為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服務的目的。
案例選擇好后首先確案例的核心理念,即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哪些力學理論知識,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圍繞案例的核心理念,由淺入深的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掌握相關的力學理論知識(見圖2和圖3)。
3.3 實施考試改革,充分體現案例式教學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力學基礎課原有的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試占的比重較大,沒有實現對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我們根據學校的條件和力學基礎課程的特點,按照社會對應用型人才所應具有的能力要求,合理設置力學基礎課教學體系架中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力學基礎課進行考試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見圖4。實施“復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核,考核了學生運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利用圖書資料、校園網和光盤檢索等工具處理信息的能力。
4 結語
案例教學將力學理論賦予一定的工程背景,使學生在對工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力學理論,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提高了學生建立力學模型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發揮。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力學基礎課教學中進一步深化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學改革,將“大工程,大德育,大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融入各個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使力學基礎課教學真正做到為專業服務,培養具有理論基礎知識扎實且工程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于月民,趙春香,南景富,牛廣林,于麗艷.力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1,12(S):196-198.
關鍵詞:案例研究;課堂教學案例;教學案例的建構;教學案例的分類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3)11(S)-0001-4
物理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由于它具有描述現實教學中有意義的事件和特征的特點,可以幫助教師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復雜的課堂教學過程。因此,物理教學案例研究作為教學研究的一種方法或作為教師培訓的一種教學手段,近年來被廣泛的采用,同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物理課堂教學案例研究與大家熟知的案例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案例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已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學、法學和公共政策等領域。案例研究的研究對象通常是發生在當代的、研究者對相關因素無法進行控制的一類事件。從研究方法來看,案例研究是一種實證研究。它可以從事實資料出發,通過對實證資料和研究主題的理解。或者用已有的理論為參照。建構一個解釋模型。把事實資料和模型相對照,如果它們相互匹配一致,這個理論模型就構成了對案例的解釋。就此而言,實際的案例研究方法追求完整地、忠實地再現實際發生的事件,要求事實資料的準確性和邏輯推理的嚴謹性。案例研究的意義在于它包含了對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由于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可以給人們一定的啟發和思考,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案例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夠對人們有所借鑒。
而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常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被廣泛的應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用于教學為目的時,案例資料往往是經過精心處理的。它并不看重研究過程的嚴謹性,而是要有效地突出某一個或幾個關鍵問題。為在教學中的研討和辯論提供一個框架。在我們進行的物理課堂教學案例的研究中發現,教學案例研究既是一種實證研究,同時也具有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某些特征。因此,課堂教學案例研究較之社會科學的案例研究具有其特殊性。
以下所論述的幾個問題,都是來自于我們課題組對物理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實踐的一些思考。
1課堂教學案例的含義
通常所呈現的課堂教學案例是對課堂上實際發生的事件和情境的描述,它是文字的或者影像的“文本”,它描述了在課堂上發生的教學活動和教學事件的特征,而這些事件和特性正是研究者就某一主題進行研究的基本要素。這些事件及事件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教學實踐活動的產物。
而課堂教學案例的事實性是多方面的綜合和包容。其物理方面。是指納入教學過程的物理內容;社會方面,是指教師、學生和社會環境在特定的教學活動中形成的關系:人文方面,是指學生認知的、情感和發展以及教師的再認識。
課堂上現實發生的教學事件轉瞬即逝。課堂教學案例的文本資料不同于課堂教學的現實狀況。在案例文本中,現實中的語境和對現場氣氛的感受不再存在。文本不是對現實事件的簡單復述,而是一種闡釋,表述了事件的意義。文本成為可以無數次閱讀的對象,讀者在閱讀理解中,以其自身的處境為前提,以自身的視域對文本進行理解和闡釋。文本的意義不是某種自在的和不變的東西。而是在理解中生成,在理解中展開。讀者對文本中所蘊含的意義的理解不是一種復制的行為,而是含有某種創造的成分。
教師參與教學案例的研究和學習時,總是與教師已有的經歷、體驗和經驗相聯系。與教師從案例中引發的對現實教學情境的回憶和聯想相聯系,從閱讀中產生新的理解和解釋。獲得教益,進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許多情況下,教師既是教學案例的建構者,也是研究者。這就是教學案例研究的特殊之處。
2課堂教學案例的建構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案例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建構生成的。一個教學案例的建構包括:選定課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評價、調整和撰寫案例等環節。
選定課題之后,教學設計可以選取既定的設計方案。也可以自主設計教學方案。并在備課和實施中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調整。根據教學設計方案教師備課,備課時要對整個教學進行籌劃。籌劃是把設計方案轉變為實施方案,包括教師的謀略和決策。教學的準備和演練,教學程序和方法手段的具體化等。教師一面籌劃著教學實施方案的每一步,一面想象著在現實教學中可能發生的情境,好像課堂中的情境是教學方案的“鏡像”。經過教學的實施和調整之后,教師對選定課題的教學認為是成功的和滿意的時候,就把它撰寫成教學案例。在撰寫案例的過程中及在完成案例報告之后。事情好像發生了顛倒,似乎在課堂上發生的事情是早已存在的事實,而我們事先就知道會發生些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對它們的評價也成為事后的反思,不是調整反饋的環節。于是作為事實的教學案例和對事實的解釋、評析一起在建構中生成。這就是教學案例的建構。
3課堂教學案例的撰寫
撰寫教學案例的基本要求是必須以描述的方式提供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而不是以邏輯論證的方式進行解釋性的陳述。每一個教學案例文本都應該有一個主題,教學實踐的特征包含于對事件的敘述之中,不能機械的記錄在課堂上所觀察到的信息,使對事件的描述成為流水賬。
究竟采用何種方式撰寫教學案例,取決于教學案例本身的特點、案例研究的需要和撰寫者個人的意愿。所以,教學案例的撰寫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必要按照某個固定的格式來描述教學過程。常見的教學案例的格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對話式: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語言為主線。輔以教學活動的情境性背景,如實驗操作等描述。它很像一個話劇的劇本。
(2)敘事式:以文字的或影像的方式具體地描述在教學中發生的事件和過程,包括對話、活動行為、實驗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各種生動的細節的描寫。它很像在講述發生在課堂中的故事。
(3)概要式:這種方式注重事件的特征和教學過程的程序結構,只有某些關鍵性事件或階段對教學活動的細節進行描述,影像資料往往經過剪接和編輯,突出要闡明的要點。它很像一種教學方案。
在撰寫教學案例時。可以把教學事件作為教學過程的基本構成單元來撰寫,并注意反映教學事件的特征,如:內容、程序、技術和時間等特征。運用這一技術方法描述教學的發生、進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學過程的描述更加細致、確切,顯示教學過程的動態特征。也可以把教學事件作為資料分析的基本單元。描述清楚每一個事件的設計意圖、實施方法和教師與學生的具體行為。
課堂教學案例是在案例素材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整理的結果。這種加工整理過程與案例研究過程相關聯。具體表現為:對案例素材進行解析與評價。分離出與教學方法策略相關的教學變量,突出關鍵性問題,重新編寫案例,而省略了教學案例的研究和建構的詳細過程細節。以便于讀者閱讀理解。
4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類型
在實際的教學案例研究中,把不同的課堂教學案例可以分成以下類型。
4.1按一次研究選擇教學案例的數量分類
(1)單案例研究
單案例研究是指一次研究只關注一個案例。單案例可以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或者是為了改進教學而選擇的特定案例。
(2)多案例研究
多案例研究是指在同一研究中包括兩個或多個案例。一種情況是選擇同質的案例,使現實復現,可重復驗證。另一種情況是選擇有差異的案例,進行比較研究。
4.2按研究的目標分類
(1)經驗性研究
經驗性研究通常是提供對課堂中所發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這種研究者看重的是具體的經驗,而不注重理論。研究者從案例所提供的具體經驗和個人的理解中增進對教學的理解、提高教學能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基于案例的學習方式。
(2)理論性研究
理論性研究是指一些研究者是從案例提供的事實資料出發,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概括,產生局域性理論。另一種做法是對同一個教學課題,選擇多個教學案例進行研究。選擇已有的理論,建構一個該課題教學案例的“邏輯模型”。教學案例的邏輯模型就是對某個教學課題的內容蘊含及其邏輯關系的理論描述,它是理論建構與教學現實之間的對照和匹配的結果。是具體教學過程的抽象,也是具體化的理論解釋。
這種模型是用于教學案例研究的,它不能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但是它可以衍生和轉換為用于現實的教學方案。
(3)評析性研究
評析性研究是對案例的解析和評價為目的的研究,解析就是對案例資料的分析與闡釋,即對案例中事件的特性和實踐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解釋。評析是對案例的評價判斷,這需要制定評價標準,以案例資料中的事實作為證據,依據標準,做出價值判斷,得出評價結果。
經驗性研究是一種主要以經驗總結為主的類型,而理論性研究是有較高理論水平的研究者所能做的研究方式。對于中學教師主要以評析性研究為主。案例研究的內容除了對課堂中所發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另一個重要部分是對案例的解析與評價。對教學案例的解析與評價需要有一種技術方法。
①教學案例的時間序列分析
教學過程是由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構成的,具有時間序列性。在進行教學案例研究時,應該清楚地描述在某個時間階段在教學中發生了什么,或者某項預期的教學活動在什么時候發生。這些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如何等等,這就是要進行過程分析。
教學的過程是把一個復雜的最終產物,分解轉換為一些分立的、按某種順序組成的步驟或程序。也就是把課程內容和目標轉化為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連續的教學階段。每個階段有其開端和結尾,一個階段完成一項教學任務。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就成了一個獨立的教學事件。一方面要明確期望達到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做好每一個階段的教學。
物理教學事件是教學過程的基本構成單元。運用這一技術方法研究教學的發生、進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學過程的描述和分析更加細致和確切,顯示教學過程的動態特性。物理教學事件有以下特性:任務特性;程序特性;技術特性;時間特性。
一個教學事件的任務特性和程序特性通常在教學設計時就已經確定了,在教學實施時可能有所調整,但基本方面是相對穩定的;技術特性和時間特性雖然在教學設計時確定了方案,但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才能充分展現。
在教學案例研究中,可以用教學事件作為基本單元來撰寫案例。并注意反映教學事件的特性。對已有的教學案例文本,可以將案例分解為一系列的教學事件。分析教學事件的特性,完成對案例的分析與評價。
②教學案例的因素關聯分析
影響物理規律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的有許多因素,可以稱為“教學變量”。例如,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教學時間和教學效果等。不同變量之間存在著相關的或因果的關系。這些教學變量構成了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基本要素。學習和運用教學方法策略就要了解這些教學變量的涵義,在教學中控制這些變量的方法以及它們對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的影響和作用。教學案例的因素關聯分析就是要從事實出發,分析各種教學變量對教學所產生影響的程度,推斷教學變量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并要做到既有事實證據,也有理論依據。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177-02
《.NET技術》課程是軟件工程專業計算機應用方向的必修課程,其授課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其工作原理,掌握.NET環境下的代碼編寫(C#)及執行方法、WinForm應用程序設計、基于構建Web應用程序和Web服務。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國外有悠久的歷史,近幾年在我國也被逐漸應用到各類課程中,其目的主要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礎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學生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工作作風、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教學方式。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都開設了.NET的相關課程,對于已經有C語言、C++或者Java基礎的學生,在.NET課程中如何根據課程特點,使得教學效果得以提高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本文就.NET課程各部分內容采用的案例進行探討,以期能夠通過案例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縮短從理論到實際開發之間的距離。
一、更新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案例
微軟在2000年.NET,在12年間,.NET經歷了1.0、1.1、2.0、3.0、3.5、4.0,.NET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開發者的認可和推崇,成為計算機專業、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當然微軟在.NET上的更新速度也是非常的快,尤其伴隨著Windows 8、Visual Studio 2012和.NET Framework 4.5的,微軟在操作系統及其開發語言上做了很多重大的改進,因此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也隨著每一個版本的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修訂和改進。目前該課程上課和實習可按38/18或32/12進行分配。案例教學中的案例要求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啟發性,針對目前使用的Visual Studio 2010為開發環境,以C#為開發語言,教學主要內容及相關案例如下:
1.語言基礎。語言基礎中,變量、關鍵字、表達式、運算符、條件語句、循環語句等與C語言、Java語言等基本一致的內容,因此本部分主要是課堂調試常用程序。常用案例及作用如下:(1)限定輸入字符(文本框中只能輸入1~10和小數點、負號)。使學生能夠熟悉條件語句的書寫規則、Keypress事件的使用方法、事件的Handled和KeyChar屬性、字符串IndexOf方法;(2)滾動字幕。使label控件從窗體一側緩慢滑動到另外一側,編寫成功后,改寫為左右擺動。目的是使學生理解Timer控件的使用方法、屬性的作用、控件的Width和Left屬性(Width、Top和Left是可讀可寫,Bottom和Right是只讀)。結合Timer控件的簡單應用,講授窗口抖動的基本原理,使得學生在接觸到.NET之初就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窗體抖動的程序還可以改寫為線程控制或委托、事件結合的方式,因此窗口抖動可以在多線程、委托和事件的知識點中再一次出現,將一個案例多種實現方法展現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加靈活地運行.NET的知識。(3)計數器、輸出格式限制、里程表(九九乘法表)。使學生熟悉三種常用循環語句的寫法、應用場合。計數器主要是利用循環來計算階乘、累加、計數。輸出格式主要是用循環來控制輸出數字(符號)的數量、位置。里程表主要使學生熟悉掌握循環嵌套、循環輸出控制。這三個例子足以使學生掌握循環及輸出位置控制。(4)猜數字、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對稱數。猜數字是隨機長生一個1~100的隨機數,用戶可以猜8次,沒有猜對則提示用戶是大了還是小了。該案例首先通過文本框輸入,消息框彈出提示信息,讓學生學會使用隨機數的產生、循環,然后采用多窗體的調用方式,自定義一個對話框,彈出并可輸入所猜數字,講授多窗體調用的方法。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案例主要是結合“猜數字”案例中的對話框,輸入所求數值,根據定義求解,分析該問題,介紹輾轉相除法,利用該方法獲取結果,使學生熟悉多窗體調用,取余等。對稱數是為了引出數組,第一個解決辦法是常用的按位取余,逆序重排后進行對比,該方法復雜、易出錯;引出第二個解決方案,通過字符數組,使數字轉換為字符,進行對比,獲得結果,對比字符串Equals()和運算符==的區別并通過該例引出并講解數組。(5)計算屬相和每月天數。建立屬相數組,通過輸入的年,來計算屬相,目的是熟悉數組的使用;結合該例,引出如何計算每月天數,實際就是如何判斷2月的天數,修改程序,利用該案例引出屬性、索引器的使用。(6)窗口抖動。用多國語言說話的經典示例,引出委托,利用之前用Timer控制的窗體抖動程序,使用并操作委托,同時當窗口抖動時產生一個事件,發出聲音。(7)圖形類庫。創建圖形類庫,派生矩形類、多邊形類、圓類,構造調用方法,對比private、protected、public和internal的區別;引入Sealed,new,講解其功能;在此對比virtual、abstract與override的區別。
2.WinForm。WinForm編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快速、高效的做出和Windows應用程序非常相似的界面,本部分是課程的重點之一,難點也比較多,采用的部分案例及作用如下:(1)窗體透明度漸變。用Timer控制Form的Opacity屬性,引出Text、Icon、AcceptButton、CancelButton、BackColor、BackGroundImage、BackGroundImageLayout、WindowState等屬性。(2)Word界面。仿照Word界面,利用MenuStrip、ToolStrip、StatusBar、SpliterContainer、ContextMenuStrp、TextBox、RichTextBox、Combobox、CheckBox、RadioBotton、GroupBox、ColorDialog、FolderBrowserDialog、FontDialog、OpenFileDialog、SaveFileDialog、ProgressBar控件,講解對應的屬性、事件,設計為MDI窗口,并讀寫文件(FileStream、StreamReader和StreamWriter類的使用方法)。(3)資源管理器。仿照資源管理器窗口,講授ListView和TreeView控件,引入File、FileInfo、Directory類、使用相關屬性和方法,顯示文件夾的屬性結構和相關信息,其中文件路徑引入@符號的使用。
3.數據庫。NET數據庫的訪問架構是(ActiveX Data Objects),是數據庫應用程序和數據源之間溝通的橋梁。.NET數據提供程序的主要核心對象包括: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Dataset、DataTable。采用案例及作用如下:(1)用戶登錄。界面包括了用戶名、密碼、部門、密碼提示(忘記密碼)、創建用戶四個部分,該案例很具有針對性,且包含了查詢、插入、更新全部內容。(2)登陸后數據查詢。包括兩個窗體,分別調用。一個窗體是用文本框、標簽和按鈕配合,文本框綁定數據源,達到查詢的目的;另外的窗體加上DataGridView,也可以完成查詢,并且可以模糊查詢、按出生時間段查詢等。案例中多次用到數據庫的查詢、修改操作,引出如何封裝數據庫操作的類。
4.多線程、套接字。(1)窗體抖動。修改前面的窗體抖動案例,控制線程睡眠時間,達到窗口抖動的效果。使學生了解進程與線程的區別同時引出多線程應用程序。(2)局域網聊天工具。基于Socket編程技術,完成服務器與客戶機端的通信,多個用戶連接時,創建多個線程,完成相應的消息通訊。
。(1)用戶登錄。同數據庫類,界面包括了用戶名、密碼、部門、密碼提示(忘記密碼)、創建用戶、驗證碼五個部分,分別介紹控件的使用方法,同時關聯數據庫。(2)登陸后數據查詢。使用GridView控件,讓學生了解該控件的常用屬性、分頁顯示方法、編輯修改與數據庫的關聯方法。
6.選講。根據學時數,可適當增加XML、WPF、WCF、LINQ、WP7的內容。
7.綜合案例。(1)飯卡管理系統(WinForm)。通過對飯卡的管理,與數據庫結合,完成學生飯卡管理的過程。(2)研究生管理系統()。以研究生管理系統作為案例,根據不同部門、不同用戶的需求,完成動態網站的建設。全面介紹的工作原理,IDE的使用方法,借用數據部分講過的用戶登錄和登陸后的查詢,增加驗證控件、GridView控件,使學生對后臺操作更加了解。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案例通常都是在課堂上編寫完成,但其中的部分案例只需要引入關鍵部分,剩余部分直接講授源代碼,給學生課后復習和鞏固的機會,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完全編寫。當然也可以節省課時,將時間放在部分難點、重點上。
二、針對課程重點和難點,經典案例上機試驗
程序設計課程對動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合理設計上機實習內容對學生掌握課程非常重要,每次實習前給學生案例的部分代碼并布置實習作業,在上機前了解基本原理和要求,實習時添加代碼完成實習內容,然后完成布置的作業。實習內容均為已經成熟,且應用較廣的軟件為對象,進行編寫。主要實習作業如下:
1.吃豆子游戲。設計豆子類,其中包括了出現的位置等屬性,消失等方法,該例子主要是練習類、對象、繼承、多態、繪圖。
2.IE瀏覽器。仿IE瀏覽器,完成瀏覽器的設計。該例子主要是練習WinForm編程方法及常用控件的使用。
3.事件提醒器。要求能夠輸入在制定日期和時間提醒相應的事情。該例子主要練習委托、事件、泛型。
4.聊天系統設計。要求完成局域網聊天系統的設計。該例子主要練習多線程、套接字。
5.學生信息管理系統。訪教務學生管理系統,完成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系統能夠查詢成績、查看課表、評教等工作。該例子主要練習、數據庫。
實習前的準備和了解對學生非常重要,如果學生能夠在實習前就對實習作業有多了解,甚至知道如何編寫,那么實習作業的完成會非常順利,學生知識的掌握效果會非常好。因此實習作業是在課程開始前布置。同時,課堂案例在講授時要與實習內容結合,引導或啟發學生對類似問題的該如何進行處理。實習的過程是以案例為驅動的,通過實習案例提出問題,通過課堂案例來解決問題。
三、改革考試方法,注重能力考核
.NET課程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有原來的考試變為考核。平時作業的完成為主要考查項目,實習、實驗的成績在考試成績中占主要部分,同時如果課時允許,可以將學生分組,安排布置大作業,在最后一到兩次課上讓學生進行演示和講解,也可以選擇優秀作品進行展覽,讓學生體會成就感。最終根據學生實習、實驗、綜合實習作業完成的質量給定分數,使學生能夠在該門課程上學到知識、提高水平、鍛煉能力。
經過對近三年的案例教學實踐,對案例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案例教學方法在《.NET技術》課程教學中逐漸成熟。案例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較好、較快地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和實習中的應用效果好,當然在講授過程中,其他方法也要融合進來,如討論解決方案法,課程之間、前后知識之間的橫縱向比較法等。當然與學生的互動也顯得尤為重要,互動過程中的啟發,是達到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授課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反應,使學生能夠全面吸收并掌握。在實際教學中,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48-50,60.
[2]張繼學.案例教學及其在國內的發展現狀[J].職業教育研究,2004,(11):60-61.
[3]高進云,胡偉艷,喬榮鋒.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案例教學實施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1,243(9):80-82.
[4]常梅,董英茹,王法勝程序設計案例教學中金字塔式課程設計模式探討J].知識庫,2012,(8):40-43.
[5]李天平深入體驗與實戰精要[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6]彭佳紅,彭佳文,曹曉蘭.基于案例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9,211(11):60-62.
學習目標設計體現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等合理制定,力求簡潔、清晰、準確、全面。目的是讓學生避免漫無目的的學習,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帶著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做到切合實際,切合學情。提倡少而精,拒絕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知識鏈接
我們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回顧,小的計算題或本節課的知識背景等接內容,用這個板塊為學生打開回顧的一扇窗,開闊視野,豐厚積淀。
三、合作探究
我們把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綜合性,是基礎知識應用和基本能力提升的問題集中起來,通過小組、班級合作探究獲取基本的思路,進而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合作探究環節的設定既遵循新課堂所提倡的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又繼承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過程如下:
1.小組內部合作交流。小組成員合作互助解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2.班級內部合作探究。在自主學習、互助交流的基礎上,讓小組派代表發言,展示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說出本小組有沒有仍然沒解決的問題。也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我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預習后存在的疑難問題。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后的展示,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真正達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最佳教學效果。
導學案在合作探究問題后設計了幾個與探究問題相關的基礎的練一練,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展現自己,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設計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幽默的語言或者根據學校情況采取相應激勵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三、當堂檢測
當堂檢測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量的當堂檢測訓練題,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點難點的理解,由理論再回到實踐。本環節主要由學生獨立、快節奏地完成,猶如“實彈演習”,這樣能夠及時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盡可能及時批改,快速準確地反饋信息,也為下一節課的教學重點提供方向。
四、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涉及中考鏈接和課后作業兩個環節,中考鏈接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中考,增強考學的信心與學好的信念。也可以通過本環節進行課本知識的拓展,給學習基礎好的同學一定的發展空間。
從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看,僅僅制作學案,單一使用學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學案導學變得更加多樣化,更富有彈性和適應性。能夠盡可能地滿足各類不同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需求-----而不是只是符合成績優秀的。
首先,我們在設計導學案時,盡量降低難度,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社會熱點,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我們可以在導學案中安排有趣味的數學典型故事和游戲,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數學家丟番圖的“墓志銘”“代數的故事”等等,用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我們在制作每一節導學案的過程中,為讓學生能夠真正把知識掌握熟練,透徹,我們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增設課前基礎知識的復習,多用一些鼓勵性、趣味性的語言在導學案上,如“我自信,我最棒!”“你努力了嗎?你盡力了嗎?你竭盡全力了嗎?”等等,通過這些激勵學生學習數學,通過改善教學方式達到平穩過渡。
從創新型教學的要求出發,反思過去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的教學,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傳統的專業教科書內容陳舊,嚴重脫離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學生學習專業不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思維方法和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是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為之的演練過程。二是在教學方法上,由于傳統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導致課程內容越來越多,而教學時數卻越來越少,這樣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上就只能一講到底,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學也就變成了機械形式的理論灌輸。三是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傳統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是封閉的、教條式的,考核的方法也是教條知識記憶式考核,即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這樣極大地抹煞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針對這些問題,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程進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我們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出發,主要開展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教學大綱,確立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新的教學大綱剔除原有專業教學大綱中陳舊的知識,以及在過去刑事科學技術教學體系膨脹過程中所揉進的、與專業本身并無內在聯系或本不屬于本專業內容的知識,壓縮專業課的講授內容,引進科學發展的新知識和學科研究的一些前沿課題。在新的教育體系與教育內容中著重突出了對當前社會發展、科技發展及刑事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和高智能犯罪的關注和面臨的問題,強調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創新為中心主線,按照專業發展規律重組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新體系。二是構建“網絡”知識結構體系。在確立新教學大綱的過程中,對每一章的知識體系進行了分解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了“網絡”知識體系。這種“網絡”知識結構是互相融會貫通的。通過對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貫穿這一章的基本原理作為知識“主干”,構成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和范疇則被看成是這一章的網狀知識結構。
(二)教學方法改革。一是積極開展課堂討論、實驗,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根據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程內容較為抽象這一特點,將理論講授與課堂討論、實驗、模擬現場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理論的掌握情況,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判斷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把專業原理課教學與教師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加強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高度工作責任感和富于創新進取的意識。三是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了解、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使學生學好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程,理解和掌握專業的主要理論與技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就需要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多次帶學生到基層派出所、分局、社區實習和調查,并要求學生用所學的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從中尋找薄弱環節和理論知識的空缺和不足,這樣多次的往復,從而達到理論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專業原理課程教學特點,在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把對學生的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改變了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現狀,將考核的成績分成幾個方面,教學過程中要完成課程考核成績的60%,課程教學結束期末閉卷考核成績只占總成績的40%。
一是在考試內容上突出本課程的特點。通過調整學科知識體系與教學知識體系的關系,確定教學內容和章節的基本知識點和重點,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引進本學科的最新成果,與當代的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并把其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重點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二是在考試命題上,堅持科學性的原則,主觀性命題和客觀性命題形成相對合理的比例,以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為基礎,以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為重點,形成相對穩定的開放式的知識考核體系。三是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把整個教學過程與考核過程統一起來,把整體考核分解成4個有機部分:其一是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考核,其二是理解能力與研究能力的考核,其三是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掌握情況的考核,其四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二、在改革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體系
構建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學新體系,不僅在實踐中建立起一種全新的更加適應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育要求的教學新模式,而且也充分體現出了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科體系的創新,這種創新性主要體現在:
(一)在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科體系中實現了對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這個主題的創新。就學科的本質和特征來講,它更加關注科技新的變化、新的發展,也正是這種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新技術,才能推動學科的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和不斷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的。然而我們原有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學體系中,忽視了這種客觀存在的變化和發展,通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所實現的這種適應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體系,能夠使學生更加貼近社會現實,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論基礎知識,并把這些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得到學科專業的創新和發展。
(二)在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學新體系中體現了專業學科理念的創新,即從專業理念上實現了由被動變主動的專業教學轉變。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只注重理論的講授和答疑,缺乏對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在受專業教育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學生的束縛作用。在專業教學新體系改革中,強調了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學的核心理念確立起來。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5-0073-03
Case and Enlightenment: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Phys 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ONG Cuixiang1,WANG Liya2,JI Yanzhong3
(1.P.E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 0241,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Normal Univers ity, Nanyang 473061,Henan China; 3.Experimental School of Hightech Zone in Puy ang,Puyang 457000,Henan China)
Abstract: Innovating sport ev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develop the res ources of P.E. curriculum. It has been vigorously advocated by a new round of fu ndamental sports course reform.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r ocess,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of threestep ball ev ent. The enlightenment i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is the experimental fiel d of the innovat 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the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 on of curriculum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 m should bring the role of the community into full play. The sports innovation i s not only from sports practice but also from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 words: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reestep ball
進入21世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力改傳統《體育教 學大綱》的編寫思路,在指導思想、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評價方法、課程實施及管理等方 面都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尤其是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具有指導性的 建議。建議每個學校在實施國家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過程中,對現有運動項目進 行改造使之適應本校學生體育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發揮體育教師及學生的創造性,引入當地 傳統體育項目或開發新的運動項目,以豐富本校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校本課程[1 ]。
在這一精神指導下,近10年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全國各地學校創新出許多各具特色 的運動項目,其中河南省濮陽高新區實驗學校(簡稱高新實驗學校)開發的“三步球”運動 項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在對這一案例的研發背景及過程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 引發出對當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1 三步球運動的研發背景
河南是經濟較為落后的省份,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相對缺乏,不少體育器材都是體育教 師和學生親手制作的。其中,沙包是最為普及的、簡易的體育鍛煉用品,是中小學生游戲和 鍛煉身體的良好器材,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庭院街道,到處都有孩子們玩沙包的身影。
在沙包的制作過程中,由于制作者思維方式不同,所制作的沙包大小、重量、質地、 顏色及填充物,五花八門,形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個性特征,但投擲沙包具 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局限性。2002年10月份,在高新區實驗學校的體育課沙包單元教學中,出 現沙包打傷學生臉部的教學事故,這引發了任課教師擬改進沙包及其運動方式的設想。這種 設想得益于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賦予體育教師可以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權力。此時,政策導 向與解決體育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在這個節點上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體育教師們研發三步 球運動項目的內外動因。幾年以后,讓體育教師們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次教學事故,使他 們真正體驗到校本教研帶來的成功和快樂,但在研發過程中,教師們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2]。
2 三步球運動研發過程
2.1 嘗試探索階段(2002-2003年)。三步球活動項目名稱的演變與形成
為了避免傷害事故的再次發生,體育教師向學生提出改變沙包內填充物的要求,由原 來的玉米、沙子、大米等易造成傷害的物品改為輕軟的、衛生的棉、線、布等物品。這樣以 來,不僅增加了練習器材的安全性,還由于沙包體積的相對增大,更加有利于學生進行抓、 握或踢等運動,這就是三步球活動用球的雛形。
當他們將特制的沙包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時,發現學生喜歡把它作為足球或毽子踢著玩, 這又引起了教師們的思考,因此,體育教師就模仿米盧帶領國家足球隊員玩的“網式足球” ,創編了以毽球為原型的“二人制足式沙包運動”,后又更名為“軟布球包”運動。但在“ 軟布球包”運動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掌握踢、停等動作時不如毽球易掌握,經過長時間的練 習,不能形成具有觀賞性的比賽,導致學生的活動興趣不高。但體育教師卻發現,學生在課 間活動時把“軟布球包”用來當作籃球玩,這又給體育教師以啟發,因此,就將“軟布球包 ”運動由以腳為主的活動,改為以手為主的活動,這是三步球運動最早的演變過程。
此后,學校體育組教師從學生平時愛玩的沙包游戲出發,結合手球、籃球、五人制足球 的技術動作和比賽規則,開始了研發“三步球運動”的路程。
2.2 初步研發階段(2003-2005年)。三步球項目理論與實踐體系初步形成體育組老師們的研發活動,得到了濮陽市教育局體衛科領導及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 校長和書記帶領下,成立了“三步球”運動項目研發小組,制定“三步球”活動的實驗研究 方案,研討“三步球”的技術、戰術、競賽規則和裁判法、專項素質訓練方法和教學指導等 課程資料,其設計理論及原則是[3]。
2.2.1 設計理念:配合才能前進,協作才能成功
現代社會是一個以競爭為主流的社會,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但它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特征,社會生活另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是人與人的協調合作,是在 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沒有協調合作事業就得不到發展,社會就不可能進步,這是現代社會發 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學校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
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體育教師非常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協 作意識。因此,在體育課程內容開發中,這一設計理念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體育教師在訓練 和比賽中,使學生逐漸養成只有配合才能快速前進,只有協作才能體會到團結合作帶來的成 功和愉悅感的良好習慣。
2.2.2 設計的基本原則
1) 符合廣大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2) 簡便易行原則;3) 全面發展身體原則;4) 競技性和觀賞性相結合原則;5) 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原則。
根據以上設計思路及原則,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到2005年11月份快樂三步球項目 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及比賽規則基本形成。經河南省科技情報所進行科技查新(報告編號 :200541b0101191)認為:“快樂三步球”屬于原創性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創 新程度較高,在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和群眾性健身活動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4] 。
2.3 規范研發階段(2006-2007年)。三步球運動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完善
在三步球運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面臨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此時,正值河南師范大 學體育學院的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開題,高新區實驗學校接到 了河南省教育廳體衛處下達的參加這次開題報告的會議通知,并有幸成為這一科研項目的合 作學校,承擔了“創新運動項目開發體育校本課程”的子課題研究任務。從此,高新區實驗 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得到了體育課程專家的理論指導,使課程開發進入了規劃研發階段 。
為了進一步完善三步球運動理論與實踐體系,總課題主持人和合作學校領導、體育教 師多次交流研討。交流形式主要有:一是總課題主持人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到學校進行現場 指導,二是市體衛科領導、學校領導帶領體育教師到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進行拜訪。重點 探討如何進一步規范三步球項目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研討內容涉及用球體積與重量的確定、 場地規格標準的設置、球門大小以及比賽規則的制定等。
通過課題組的理論研究,結合多年來三步球在本校實施的情況,依據中小學生年齡、身 體、心理等特點,設計了幾種實驗方案,經過幾輪的實驗,最終確定了較為科學的三步球項 目場地、用球、球門標準及競賽規則等,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三步球理論與實踐體系,并于20 07年7月出版了《三步球理論與實踐》專著。2007年8月《三步球項目的后續研發》獲濮陽市 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4 推廣實施階段(2007-2009年)。三步球運動在中小學得到推廣實施經過幾年的研發與實驗,在濮陽市教育局體育衛生科的大力支持下,三步球項目已經在 濮陽市中小學和五縣二區普及開展,并在市“曙光”、“晨光”活動中應用兩年。河南省有 六所試點學校試驗、開展了三步球教學和不同形式的比賽。國內有南京秦淮區、內蒙古安慶 鎮總校、浙江新河鎮、吉林琿春市六小等地方和學校試用該項目。
3 三步球運動及場地器材標準介紹[5]
3.1 三步球運動介紹
三步球是一項用手進行傳、接配合,三步之內必須完成傳、接或射門動作的新型球類運 動項目。運動技術主要包括:移動、傳接球、斷球、射門、守門、戰術等。
三步球比賽是采用由兩隊在同一個場地進行競爭的比賽形式,每隊出場6名隊員,目的 是將球射入對方球門得分,并阻止對方獲得球或得分。在比賽中隊員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 拋,可用除小腿和腳以外的任何部位進行傳、接、射等動作,可以持球向任何方向跨、轉兩 步突破,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須傳球或射門。開球時,雙方隊員站在各自半場,開球隊員腳 跨中線站在中圈,當裁判鳴哨后,將球擲回后場,比賽開始。比賽時間為30 min,分為三小 節,每小節各10 min。比賽結束,以進球的多少判定勝負。
3.2 用球體積及重量
通過實驗研究和實踐驗證,三步球小學生用球,周長30 cm、重量200 g;中學生用球 ,周長40 cm、重240 g;由六塊類似于橢圓的皮革制成的,用安全、衛生的輕軟物質填充 的圓形物體。
3.3 球門規格
最初,場地的大小是借鑒手球、足球等常規性球門的外形來設計的,但在實驗和推廣過 程中發現,方形球門的邊框棱角與中學生的身高接近,在激烈的爭搶和防守過程中,存在不 安全隱患。經過反復的比較實驗,最終設計出圓弧形狀的三步球專用球門,并獲國家實用新 型專利(CN201082340Y)。正式比賽的球門是圓弧形的,用三種顏色裝飾,小學組為1.5× 2.2 m;中學組為1.8×2.4 m,并用紅、黃、藍三種顏色裝飾門框,使球門更加醒目。
3.4 球場規格
三步球發展初期,場地沒有太多嚴格的限制,借用過籃球、五人制足球、手球的場地。 但根據運動量的大小,以及邊線與端線交叉四個角的利用率,經過重新實驗設計、改進,最 終形成三步球專用的活動場地。三步球活動比賽場地呈長方形,場地長28~35 m,寬18~2 5 m,由邊線、端線、球門線、中線、中圈、射門、限制區和8 m線構成(簡稱五線、 三區、一圈)。
3.5 主要競賽規則
競賽規則的設計與場地、器材的設計同樣重要,也經歷了設計、實驗、再設計、再實驗 ,在實驗中不斷改革和創新的過程。而競賽規則的設計更多的吸取了籃球、五人制足球、手 球等眾多球類比賽項目的長處。如:在三步傳球、射門的設計上,汲取了籃球的“三步上籃 ”的技術特點,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須將球傳出或射門。這樣既有利于體育教材之間的銜接 ,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跑位意識、配合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把個人與整體的利益緊密的聯 系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現在學生單打獨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更好地培養學 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突出強調“配合才能前進,協作才能成功”的設計理念。
3.6 三步球運動的特點
1) 側重于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及投擲技巧。2) 注重培養學生之間的配合、協作能力。3) 三步球的柔軟性使學生易接、易抓、易握,且具有安全性。4) 安全、衛生的廢棄物重新利用,體現了節約、環保的特點。5) 具有運動技術易掌握、比賽易組織、活動易開展的特點。6) 場地器材的簡易性。7) 比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4 三步球運動的開發與實施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4.1 體育課堂: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是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驗田
體育課堂中存在著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等多向的交流活 動,他們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啟發思維,激發靈感。學生無意的練習行為引發體育教師的諸多 思考,從而實現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創新。體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努力尋求解決體 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精神,不僅使自己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在較大程度上踐行了體育 課程改革的創新理念,將課程改革理念轉變為實踐行動。可見,體育課堂是發生這些行動的 主要場所,是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驗田。
4.2 學生:體育課程實施及研究的盲區應該得到關注
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認為:課程是教師與學生體驗到的教育經驗,課程變革的出發點和 歸宿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發展與變化,教師與學生應成為課程和課程變革的唯一的、 真正的主體[6]。從目前體育課程改革的現實情況來看,體育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影 響被日 益關注,但學生卻始終處于課程實施和研究的關注區域之外,成為盲區。正如富蘭指出的那 樣,“當成人考慮學生時,他們把學生往往當做變革的潛在受益者,而很少將學生視為變革 過程與學校組織的參與者[7]”。從這一案例來看,學生在三步球運動開發過程中 ,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自己制作沙包到自己動手制作“三步球”,從學生在課外搜集材料, 準備工具,到依照各自的興趣、愛好進行設計、制作和評價;從幾人一組游戲活動和自主組 織比賽到“三步球”各項技術的確定,學生自主演練、總結和推敲技術和規則,都滲透了學 生的思想。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具有參與課程實施和創新的能力,學生的參與有利于促 進體育課程改革走向成功,有利于對課程的理解,最終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4.3 共同體: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新區實驗學校三步球運動項目的開發得益于由領導、體育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團 結協作的課程開發共同體。濮陽市教育局體育衛生科領導及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創新三步 球運動的關鍵,本校體育教師們求真務實、不斷進取的精神是創新三步球運動的保證,全體 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創新三步球運動的基礎。對于每所學校而言,只有這一共同體的作用得以 充分發揮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才能保證順利推進。
4.4 理論研究:體育課程創新不僅來源于實踐,還需要理論的指導 三步球運動的研發案例告訴我們,解決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課程改革的目 標,也是現代教育理念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師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性研究的結果 。要達到這些目標、要求和結果,就必須有理論研究作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又指導實 踐,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因此,體育課程創新來源于體育課程實踐,但必須有 理論的指導,這樣的創新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1.
[2]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實踐研究報告[C].研究報告,2009,12 .
[3] 姬彥忠.有趣的“三步球”[J].中國學校體育,2006(3):65-67.
[4]河南省科學技術研究所 科技查新報告:三步球技術研究與應用,2005,12.
[5] 王金明,姬彥忠.三步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07,7.
[6] 馬興亞.高等體育院校課程改革中教師課程觀念更新論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 009,28(2):86-89.
[7] 郄捍烈,馮兵.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對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評述[J].北 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4):95-98.
[8] 周仕德.論課程實施基本取向與教學設計的轉變[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9.1:88-92.
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中十分重要,已被普遍采用,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角色顛倒。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包攬一切,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成為案例教學課堂的主體,顛倒教師與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
2.案理不合一。在教學中,選擇的案例缺乏典型性,沒有針對性,與理論知識不相符,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忽視學生討論的過程。案例教學最重要的是學生分析討論探究案例的過程,但是,在教學中,往往由教師得出結論,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無法達到案例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
1.精選案例,以例激趣
教學案例的選擇與教學效果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既適合教材又適合學生的案例,并且自身也要對案例駕輕就熟。教師選用的案例必須符合以下幾個特點:
(1)真實性。每個教學案例不是虛構的,必須是真實的,貼近人們的生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在課堂上了解課外的知識。在學習《經濟生活》中《多變的價格》這一章節時,筆者引用了最近蔬菜價格上漲的案例進行講解。近期當地的市民發現,物價不斷上漲,蔬菜價格的上漲尤為明顯,大家都在議論紛紛,反響強烈。然后引導學生結合這個身邊的真實案例來分析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以及價格變動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時代性。高中政治課極具時代性,但教材中已有的案例顯得陳舊、落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的案例要與時俱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政治生活》中,教材中引用的都是四五年前的案例,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容易置身事外。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要選擇符合時代的、新鮮的案例,讓課堂教學更具有時代性和感染力。
(3)針對性。精選的每個案例不能從教師自身的興趣出發,而必須從教材出發選擇既適合學生,又對教材的講解起輔助作用的案例。在教授《政治生活》中關于“民族問題”時,筆者選擇了2013年在新疆發生的三起暴力恐怖事件,這一案例貼近時政熱點,學生較感興趣,又對教材的講解有很大的幫助,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4)趣味性。思想政治課的理論知識比較枯燥無味,通過選擇趣味性的案例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剛開始接觸《生活與哲學》這本書時會覺得深奧、枯燥,因此筆者在開篇時就先介紹了幾個貼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哲學小故事。例如:晚飯后,母女倆在廚房洗碗,父親和兒子在客廳休息。突然,廚房里傳來一陣打碎碗盤的聲音,然后很安靜。兒子看著父親說:“碗肯定是媽媽打碎的。”爸爸問:“你怎么知道?”兒子說:“因為她沒有罵人。”這個小故事體現了深刻的哲學道理,讓學生感受到哲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展示案例,創設情境
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現案例,主要有以下四種:
(1)口頭陳述。這種方式對教師的描述朗讀能力有較高要求,一般來說,口頭陳述的案例都是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就能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
(2)印發材料。對于篇幅過長、較難理解的案例采用印發材料的方式,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情境。但這種方式不夠具體生動,學生不容易產生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使用這種方式。
(3)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直觀生動、省時省力的優點。教師通過在課件中插入圖片、文字、視頻等材料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再由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課本的理論知識。筆者在講授《生活與哲學》中“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時,播放了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揭秘網絡推廣”,這期節目主要介紹了社會上的網絡推廣公司利用不道德的方式操縱水軍引導網絡輿論,從而引出網絡的弊端,教師引導學生將案例與矛盾的主次方面哲學原理相結合,探討網絡的利弊問題。
(4)學生呈現。教師事先布置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準備案例,讓學生呈現案例。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在準備講授《文化生活》中《體味文化》章節之前,事先布置學生去了解福州的文化,學生熱情高漲,通過拍照、上網查詢、實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了很多資料,有福州的飲食文化,如魚丸、太平燕、鍋邊等;南后街的花燈文化、民俗雕塑;閩劇等,都是具有福州特色的文化,加強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究,有利于課本知識的消化。
3.提出質疑,探討研究
教師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并提出質疑,探究解決問題。這個環節十分重要,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究問題的綜合能力。
(1)提出質疑。教師展示案例后,由教師或者學生提出質疑。第一,教師提出質疑。教師在設計案例問題時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為課本理論知識服務,并且具有層次性,面向全體,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筆者在講授《政治生活》中“國際關系”知識點時,引用了近期事件引發的中日關系危機這一時政熱點,進而提出問題:中日關系出現危機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中日關系在事件后有怎樣的發展趨勢?第二,學生提出質疑。由學生提出質疑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有時和教學目標、課本知識無關,需要教師對其加以引導,做到案理合一。
(2)探討研究。這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環節,對培養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環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每位學生的參與實踐。但由于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也許會導致探究過程的失效或者偏離主題,因此,首先,教師在將學生分組時應注意不同程度學生的搭配,起到幫帶作用,在學生的探究偏離主題的時候,及時給予糾正引導;其次,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作為引導者,具有宏觀調控的作用,應把握好探究的時間和進度,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探討的有效性。探究的方法靈活多樣,有小組討論、辯論賽、實地考察等等。例如在學習“矛盾的主次方面”哲學原理時,為了使案例(內容見上文)的探究更加深入,筆者組織了一場辯論賽,雙方就“網絡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進行辯論,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評價教學,體驗成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探究過程切忌全盤否定,要正確公正地評價,對探究的結果及時歸納總結,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
1. 背景。21世紀,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心理素質的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素質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從現實看,我們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當然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我國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不高。據權威部門測試,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為17%,許多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他們身上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中小學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的關注,在實施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心理教育。
2. 理論依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過程。
心理學認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通過自己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實現的。贊科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對學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因為課堂教學所占時間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課堂教學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 學校背景
我校學生結構復雜,外來務工子弟的學生比較多,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教育的也較多,還有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得到家庭的關心比較少,使得部分孩子學習中出現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現一些小的思想傾向。所以小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心理輔導顯得極為重要。面對這一問題,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繼提出“農村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和“培養小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兩個課題,目的是想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相關學校心理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篩選,針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同時對不同特征的問題學生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心理疏導的要求與方法。兩個課題分別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結題,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我校也被評為無錫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
而要徹底扭轉這一現狀,學校還應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經驗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升華,立足于課堂內外的時間。尤其是教師在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時,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有著深刻、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鑒于上述客觀事實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經學校研究決定在我校繼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通過此課題研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三) 本課題國內外現狀的分析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它在人才素質中具有核心和關鍵的作用。小學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由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閱歷還沒有,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往往在學生的心理上出現障礙現象,產生“心理負效應”。
而心理學的發展往往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心理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較成熟,國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學校心理學,20世紀初產生,30年代后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歲-18歲這一年齡段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和有學習不良、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等的兒童、青少年。現在國際上已專門成立了一個學校心理學聯合會。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較完整和成熟的體系,我國香港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國的模式。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驗,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縱觀上述研究現狀,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準備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小學1―6年級)科學可行的教育內容,同時結合我校實際,建構既能有效教育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又便于教師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主戰場,以各學科教育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積極性,這才是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
二、 課題的界定
(一) 什么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素質”之“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心理過程”之“心理”――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心理活動過程體現出來的特點。整個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滲透性學習”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指出:“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該端正學校教育思想,將心理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要以“學習為主導教育,課堂教學滲透教育,學校、班級、家庭通力合作”為主導思想,注重環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努力讓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輝。
三、 實驗目標
(一) 總目標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
提供探求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二) 具體目標
通過研究,使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教改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研究,使教師能把現代教學心理的研究成果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能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通過研究,促進學生養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個學生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接納自己。
通過研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 課題的主要內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內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義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從根本上說,心理健康必須符合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要求,即實踐標準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依據;從實踐活動的時間維度上講,心理健康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著,表現為辨證的發展性;從實踐活動的空間維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滲透型課堂教學結構研究。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心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進行滲透,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
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結構而是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的不同而變化的。心理教育的滲透性課堂教學結構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體驗問題,獨立自學,尋找解題方式;明確問題,交流點撥,知識歸納;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3.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滲透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教師定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師去實施。 第二,激發興趣。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學科成績的好壞往往受個體興趣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與認知之間關系,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并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目的。 第三,堅持表揚。表揚就是對學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產生激勵效應。表揚就像陽光,沒有它,學生就不能健康成長。教師只有以深厚的師愛,寬容的師德,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云。第四,暫緩評價。不要輕易評價學生創新成果。教師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令人難以估量的。教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學生心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正確評價能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五,鼓勵質疑。讓學生大膽發言是正確處理學生與思維之間關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勵學生刨根問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種種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廣開言路,讓廣大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討論,互相急論,引導學生無所顧慮地提出不同意見,同時再讓學生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釋。第六,教學相長。心理學上所談的教學相長的心理相容原則就是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師生之間關系的原則。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師于課堂教學,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并將成為學生今建立人際關系的一種潛在模式。
4. 積極學習心理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教師要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著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滲透策略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內容滲透心理教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課堂管理中進行有效滲透,使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備受學生歡迎,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學語言滲透心理教育。滲透心理教育,教師的教學語言尤為必要。課堂教學滲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師的情緒自我調控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控,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以富有愛的教學語言培養良好的心理氣氛,以此縮短師生距離,使課堂保持教與學的熱情。
3. 依托生際交往滲透心理教育。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積極開展人際交往,處理好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課堂上和諧的生際關系,適當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是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展示。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社會,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人際關系。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托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質,健全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4. 依托隨機事件滲透心理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適時開展活動,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機事件的發生,并適時進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 課題組組成了科研小組實施和協調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并有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2. 學校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聘請市、區教研室領導及有關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進行理論指導和運用指導。學校提供足夠的研究經費作為保障。
3. 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核心組成員來自校長室、教導處、教研組長和青年骨干教師,都為重要的研究者,有組織、能力和物質保證,有利于課題的順利開展。
4. 組織課題研究人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和骨干教師形成學習組織,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率先行動,定期交流,撰寫課題研究的經驗總結。
六、 實驗步驟
(一) 準備階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學習國內外相關學生學習心理方面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反思我校前階段實驗研究的成果,提煉、升華,撰寫“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并對該方案進行論證,成立課題研究組。
(二) 研究階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組織相關教師學習課題研究方案,嚴格按方案的操作要點開展研究工作,按學生不同年齡特點,成立低、中、高級段研究小組分專題開展研究工作,每學期進行兩次校級研討、交流活動,分析存在問題,研究解決對策,更正完善研究計劃和方案,撰寫好階段性研究專題總結、論文和階段性研究報告。初步提煉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最佳互動模式,構建起區域性的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系統。
(三) 總結階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舉行公開展示活動,全面整理和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的研究報告。
七、 成果形式
目前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及案例教學法,教師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是單調的PPT加口述。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師過于偏重書本知識傳授,能力訓練少,實踐經驗少,理論知識的實際利用效率不高。同時,高職學生文化基礎不扎實、厭學,而且不能從全局考慮問題,素質訓練不過關;加之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高校普遍偏重考試成績,致使學生在學習中倍感壓力,甚至提不起興趣,久而久之便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致使最終的教學效果很難達到預期。這種教學方法注重獲得間接知識,忽視獲得直接經驗,特別是缺乏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方法和機制。使學生很少受到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是紙上談兵,影響他們應用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然而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勢下,《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改革,是情勢所需,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提出一種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體驗式教學方法為實施手段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具體來講,它從實踐教學的視角,運用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重新定義。[1]
1 基于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教學目標導向
現代化教育環境中的高職教育必須將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放在同等的高度同等對待,這也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高職教育應該矚目學生的未來生活,必須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適當引入實踐教學理念,增加實訓課程比例,提高高校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并逐步構建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這是實踐教學的核心理念,也是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筆者結合實踐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提出實踐教學目標即為兩種能力的培養:管理職業能力和經驗式學習能力[2]。
1.1 職業能力 從社會需求和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對學生加強實踐技能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其思維方式的訓練,把學生看作獨立自主的個體,利用現有資源鍛煉其思維能力,引導其發現問題,繼而主動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并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使學生“像企業家那樣思考”,這才是當前教育形勢下高職教育應該堅持的教育理念。
1.2 經驗式學習能力 理論源于實踐。實踐技能培訓注重能力培養,主張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領悟理論真諦,也就是“在行動中學習”,這是從培養學生的經驗式學習能力出發而確定的。基于這種經驗式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學生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以此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 多層次、綜合性的體驗式實踐教學――教學方法體系
能力培養即理論知識內化為實踐能力的過程。實踐訓練往往能使學生深刻領會理論知識的內涵。因此,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開展實踐教學,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實踐,并且實時記錄實踐中的成功經驗,認真總結欠缺之處,這就是經驗式學習能力的培養。筆者根據管理學教學的目標和課程特點,深入開展主題教學活動,同時提出構建由“學習團隊項目管理、社會調查、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擬公司考核”構成的多層次、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2.1 劃分學習團隊實施項目管理 從第一堂課開始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團隊,每個學習團隊6-8人。以學習團隊為單位組織開展項目教學。首先由教師根據已學的專業知識擬定項目教學的任務或目標,學習團隊領到學習任務后,根據團隊成員的數量和團隊實力共同研究具體實施計劃,細化學習任務,共同或分工執行。每一位團隊成員都有其要完成的小任務,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實訓活動。各學習團隊完成任務后相互評價對方的項目成果,并針對其中的問題給出中肯的建議。最后由教師作結。學生通過參與團隊學習鍛煉了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培養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思維模式,增強團隊合作及分工協調能力。
2.2 實地調查法 在教學中,單純的理論講授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高職教學的基本要求,理論教學固然重要,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同樣是教學重點。《管理學基礎》這門學科強調實用性,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市場調研,逐步深化其對實踐技能的領悟和認知。比如,進行組織結構的理論教學時,鼓勵并組織學生到肯德基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并根據所學理論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分析和探討,針對企業組織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論證,這一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負責從旁指導,答疑解惑。實地調查教學方法有助于深化學生的理論認識,許多在理論課堂中難以理解的課題在實踐中迎刃而解,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和運用能力大大提高。
2.3 案例教學 把管理職能與企業個案有機整合,以凸顯實踐教學的優勢。教學中所用案例全部出自企業實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案情和事實提出解決方案,進而達到對管理職能的深刻認知。通過案例教學,學生逐步掌握了扎實的管理知識,同時能獲得許多對管理問題的診斷以及積累處理的經驗[3]。
2.4 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管理項目,讓學生進行處理。例如,講授“環境分析”這一章節時,教師有目的地設置競爭性的背景,使學生模擬管理者開展SWOT分析;講授“人員配備”這一章節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招聘者和競聘者),招聘職位、面試等細節由學生自主設置,考察其分析研判能力;通過情景模擬這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從中學習和運用管理知識及操作藝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4]。
2.5 模擬公司 課程期末考核采取“模擬企業”考核方式檢查學生對企業管理基本職能知識點的掌握以及綜合運用能力,其涉及的主要內容:①成立模擬企業:將某企業設定為模擬企業,調查該企業的管理現狀,并形成一份客觀的調研報告;②模擬企業組織建設:繪制企業組織結構圖,對該圖進行說明和評價;③制定模擬企業計劃:制定企業某項活動的年度計劃;④模擬應用控制程序和方法:各企業根據其他企業設計的與控制相關的場景,提出應對的方法和措施;⑤模擬總公司經理競選:通過各企業經理競聘總公司經理,總結出領導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⑥模擬應用協調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各企業根據其他企業設計的與協調溝通相關的場景,應用協調溝通方法和技巧;⑦制定模擬企業員工激勵相關制度:基于企業現狀制定員工管理和激勵機制,如薪酬制度、獎懲制度、培訓制度等。[5]
管理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要提高《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應綜合運用管理學所能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進行教學嘗試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加大學生社會實踐力度。這樣一來學員綜合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參與企業的實際管理活動,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反思,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實用型、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群.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3.
[2]劉曉斌.關于提高管理學教學水平的實踐探索[J].成都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