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4:53: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藥的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0-384-02
中醫是傳統的祖國醫學,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在如今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普遍提倡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口號,中醫適宜技術已成了現今社區醫療的大趨勢,社區醫師通過掌握一定的中醫適宜技術,將中醫特色中的“廉、驗、便、簡”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可有效地為人民群眾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醫療難題,更好地為社區人群提供基礎保健服務,保障社區群眾的健康[1]。我社區服務站的社區衛生服務項目自推行以來,普遍受到群眾大力支持及歡迎。作為源遠流長的祖國傳統醫學-中醫學,不僅由于其療效確切、價格低廉、服用方便、方法簡單及內容豐富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更是符合我社區衛生服務倡導的思維理念及醫療模式,做到因病施治,以預防保健為主。本文就中醫中藥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發展前景,現綜述如下:
1 中醫適宜技術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近年來,中醫適宜技術廣泛在社區服務站中開展應用,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有效的醫療保健,全面拓寬全科醫生的醫療服務范圍。同時,通過社區醫生對全體社區居民進行宣傳及指導,也一定程度幫助社區部分居民自行應用簡單的中醫技術對自身及其家庭防治各種軀體疾病。我社區服務站主要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如下:
1.1 針灸
針灸是指在結合人體十二經絡理論及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上,以不同的補瀉手法,給予毫針扎刺患者身體相關的穴位的治療方法。主要治療的范圍包括:五官、眼、內、外、婦、兒等科的疾病,應用較為廣泛,效果明顯。尤其針對某些疼痛性的疾病,頗有功效。中醫針灸需要掌握其施針基本手法,主要手法為捻轉法和提插法,輔助手法為顫法、飛法、搖法、刮法、彈法及循法[2]。我社區服務站專門培訓并應用中醫針灸用于治療各種疼痛疾病,其療效卓著,主要根據針刺鎮痛的方法通過針刺將痛覺穿入的信息性質進行改變,抑制機體獲得相關痛覺刺激引起的反應及感覺,并將痛閾提高,增強機體對于疼痛的耐受能力,使集體對于痛覺的敏感性降低,有效使處于痙攣、緊張的肌纖維得到舒緩,起良好的鎮痛效果。
1.2 拔罐
我社區服務站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中,拔罐是其中一個中藥組成部分,火罐是其主要工具,以抽氣及燃火等為方法,利用將罐內空氣排出,形成負壓,使火罐能吸附在需要進行拔罐的部位體表,局部皮膚發生瘀血及充血的原理,來防治各種疾病。拔罐的常用方法為閃火法,民間方法還有抽氣法與投火法[3]。按照拔罐的方式分為針罐、刺絡拔罐、閃罐、走罐及留罐。我院一般常用的方式為走罐和留罐。拔管的部位一般為四肢和后背。根據病人的體征與癥狀進行辨證施治,對應選取經絡后再以火罐對癥治療,起良好的保健祛病功效。醫生基本掌握其技術,并大力向居民宣傳推廣,其功效普遍得到社區群眾的認可。
1.3 推拿
推拿療法是我社區大力推廣的一種的物理療法,醫生以各種手法對患者體表的穴位或某些部位進行刺激,起防治疾病的功效,應用推拿療法防治疾病具有“易、便、簡”的優勢。推拿的原理是通過各種手法對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影響機體的病理生理作用。中醫學角度認為推拿具有行氣活血與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與理盤整復、扶正祛邪與調整臟腑等作用。同時,由于推拿療法的適應證非常廣泛,在內、外、婦、兒各科均能采用,對于成人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拔伸法、搖法、拍法、抖法、擦法、摩法、拿法、點法、按法、揉法、滾法及一指禪推法。實際操作時,一般單獨使用一種手法或聯合使用幾種手法,遵循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原則,要做到“柔和、均勻、持久、有力”[4]。
2 中醫中藥在社區慢性疾病防治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2.1 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優勢
中醫學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病理、生理及防治疾病,并具備其獨特及完整的醫學理論體系的學科。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其結構不可分割,其功能相互聯系,其病理相互影響。中醫認為人的正常生命活動是生理和心理的有機結合,尤其強調精神、心理因素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或引起病理變化。注重情志致病,同時也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治療上,中醫強調應遵循“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及“因人制宜”的個性化原則。其治病重點在于求本,臨床治療以整體調整為核心,不僅僅是治病,更治未病”、注重治“人”和重在預防。此觀念與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思維與模式正好相符。
2.2 中醫歷史悠久,中醫藥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中醫藥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尤其中醫理念歷史悠久,對中國人民影響較大。由于中國自古就采取中醫治病療傷,養成以中藥強身健體的習慣。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中醫中藥以深入中國老百姓的心中,并給予極高的信任,如“西醫千人一面,中醫強調個體差異”,“西醫重局部,中醫重整體”及“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等觀念早已深入民心[5]。在社區,此觀念更是強烈,尤其是老年居民,對中醫藥的認可度非常高。同時,由于中醫中藥具有的自然、天然等先天優勢,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重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3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六位一體”體系相符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最早來源于《黃帝內經》,據書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5]。因此,“治未病”的思想在中醫診療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方面,前者強調的是預防疾病,后者提出的是根據疾病現狀及其發展趨勢與發展規律進行有預見性、合理地及早期地進行治療,防止疾病向惡性發展。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其方法不僅是傳統中醫學中的經典理論,也是現代醫學模式的新理念,現代醫學模式的核心是結合我國醫藥衛生的戰略方針以“預防為主”,把“以疾病為中心”的思想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6]。而社區衛生則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健康宣教和預防為重點的新型醫療體系,并且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區居民對于健康的重視逐步提高,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前景越來越廣闊。
3 中醫中藥在社區開展中占據先天優勢
社區衛生服務是建立在社區的基礎上,面向社區人群的衛生服務,其服務人群的重點一般以老年人、兒童、婦女、殘疾人及慢性病的患者,其服務內容主要是強調醫療保健、健康教育、預防、康復及計劃生育指導,而中醫治療簡易便利、療效確切,深受人民群眾的信賴,并且中醫診療手段眾多,內服外用可相結合,近年來,還能通過靜脈點滴和肌肉注射中醫藥治療,見效快,副作用少,得到社區居民的普遍認可[7]。另外,我社區還開展有針灸、拔罐、推拿等中醫中藥治療方法,不僅節省了昂貴的醫療設備及精密儀器,還操作簡便,投入人員較少,在豐富社區醫生診療方法的同時,亦符合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實際條件,因此中醫中藥在社區開展中占據先天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陳貞,彭大力,牛曉蘭,淺談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優勢及發展[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5):32-33.
[2] 熊仁明,余金燕,淺析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醫院管理,2008,l0(5):17-18.
[3] 李永梅,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09,24(10):2005-2007.
[4] 梁健,鄧鑫,楊瑞春等,中醫醫療衛生適宜技術在社區推廣應用的綜合效果評價[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0,3(6):523-526.
會計是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對所在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核算和監督,并提供會計信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的職能在逐步加強,拓展到諸如預測、決策、控制和分析等重要領域。對于國民經濟而言,會計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與此相對應,開展會計理論的研究對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會計與國民經濟的關系
會計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會計的官職――司會,并制定出了“月計歲會”的會計結算方法。會計制度與會計官職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明末清初,手工業和商業日益繁榮,會計活動也日益頻繁,并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四柱清冊”、“龍門賬”和”四腳賬”等會計規則的出現,顯示了當時中國會計制度的發展處于世界前列。
但是,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打敗了東方的封建制度,中國逐漸淪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更談不上會計理論的發展了。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企業數量與規模都獲得了較大的提升,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主動融入全球化的大趨勢,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企業面臨的經營活動的復雜程度空前提高。這對會計職業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需求數量也大幅增加。特別是高級會計人員,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從微觀角度來講,會計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間接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國家來講,國家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經濟總體,也需要對其經濟活動進行記錄與分析,會計也承擔著對國民經濟的統計與分析的重要作用,會計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統計與分析是否科學合理,這些數字是否真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也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因此,從宏觀上看,會計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更加直接。
從目前世界會計職業的發展趨勢看,隨著全球市場的繁榮,一些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擴張,會計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企業經營活動的復雜性成倍增加,會計的信息統計與分析對于企業的生產決策與日常管理產生著重大影響,會計部門已經從早期單純的財務管理,發展成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核心部門。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會計的發展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國民經濟繁榮穩定,會計的發展也會進步較快,國民經濟發展停滯倒退,會計的發展也會進展緩慢甚至步不前。另一方面,會計對于國民經濟發展也有反作用力。如果會計的職業水準和理論水平能夠及時跟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就會促進了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相反,如果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就會帶來經濟秩序的混亂,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會計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1.會計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增值。企業是為追求利益而存在的。傳統的會計崗位主要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產生的信息進行客觀記錄,會計的職能局限于給生產管理提供依據。在現代會計行業中,會計的職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在企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大的跨國公司,企業的會計師是企業決策層的重要成員,會計師的意見對于企業決策的影響要大于一般的董事。這主要是因為會計能夠在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增值,高水平的會計師能夠通過合法避稅等方法,增加企業的盈利水平。
2.會計能夠保證企業合理營運。會計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還表現在會計與企業運營的密不可分的關系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細胞,企業經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現在企業制度中,會計對于企業效益的增長和經營決策的制定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傳統企業的決策過程,往往依靠企業決策者的經驗判斷和主觀意念,決策的隨意性比較大,使企業承擔著較高的決策風險。在現代企業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必須依靠會計師在其資產負債表之上提出的金融資產數據分析。從這個角度講,會計行業所提供的相關信息,將會直接促成企業領導者的決策,如果會計職業水平較高,提供的信息科學準確及時,就會對企業的決策提供更多的科學性保障,相反,如果會計信息失真,將影響到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可能造成經營風險。正因為此,建立一整套隨著業務不斷發展、變化而能夠隨之適時改進和完善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彼此聯結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對于單位日常財務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3.會計對于企業的運營起到監督作用。會計監督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會計監督為企業的合法經營提供了一個外在的推動力,特別的審計監督,能夠及時發現企業經營中的漏洞或者是違規違法的地方,并給出改正的建議,避免企業更大的失誤。其次,通過會計監督,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狀況,從而督促企業針對情況的變化去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對于企業提高效益,規避市場風險,保持穩定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
通過對會計重要性的論述,本文認為今后應加快我國會計理論的研究,使之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我國經濟的科學健康發展。
1.重視會計理論的研究。要聯合企業、學校與科研機構的力量,對于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與相關制度進行細致研究,剔除傳統會計制度中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使之更加符合現代經濟發展方向。
2.重視將現代科學技術與會計方法結合。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對于企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使企業的經營活動變得越來越復雜,同時,也給會計技術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當然,機會也是挑戰,這就要求我們積極開展現代科技與會計技能提高相結合方面的研究,引進西方高水平的會計方法,開發更加科學實用的會計工具,使之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重視與鄰近學科關系的研究。會計學屬于經濟學的范疇,因此,經濟學是會計學的基礎,只有基礎打好了,會計學才會在更高水平上發展。因此,要進一步研究經濟效果、價值管理、經濟核算制、經濟統計學、財政學和財務管理學、經濟分析學、審計學等同會計科學的關系。要研究建立企業經濟信息系統的問題,研究多種量度的綜合使用,幾種核算的相互結合。總之,要重視社會分工和科學發展的分化和復合的辯證過程,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會計科學的發展.
4.重視學習發達國家的會計理論和實踐。要本著學習沒有的理念,將其他國家好的會計方式和技術引進我國的會計制度中來,我國的會計制度只有在自己發展的同時,注意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成果,才會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
綜上所述,會計與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會計職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同時,會計職業水平與理論水平的高低,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會計承擔著對國民經濟的統計與分析的重要作用,會計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統計與分析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真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也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從我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的運營實踐來看,會計理論研究已經成為日益重要的任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深刻的實際意義,我們應加快會計的科學發展,使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梅梅,宏觀環境會計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2]蘭小玲,美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研究[D].湘潭大學,2009.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一、低碳經濟產生的背景及內涵
英國政府在 2003年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涵蓋了所有國家都關注的經濟發展問題,相當于重新包裝了環境保護問題,將環保牌打成經濟牌。在這個議題中,用“氣候變化”取代了“地球變暖”,淡化了一直爭議很大的溫室效應理論。在全球能源資源價格飆升,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將環保問題提升至低碳經濟問題,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低碳經濟的涵義涉及到經濟的方方面面,幾乎所有人類活動都會有碳排放(包括呼吸),比環境污染等問題覆蓋面更為廣泛,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勢在必行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區別于過去以高消耗、高增長、單純追求GDP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
2009年9月主席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提出我國將降低碳排放總量,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總理在當年 11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到 2020年我國單位 GDP的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45%。
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質目標,就是在保證對整體經濟發展影響極小的情況下,降低單位 GDP能耗,進而減少總體能源的消耗。在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下,能源商通過經濟循環獲取暴利,并通過各個環節傳導,最終由消費者來負擔能源消耗的代價。反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從終端的消費者開始,減少能源消耗或者購買使用節能產品,通過減少商業、制造業能耗,提高經濟效率、能源使用效率,最終反傳導到能源商,削減能源商暴利,使消費品尤其是節能產品回到利潤合理的價格區間。對于國家而言,則可以減少總體能源消耗,降低我國對國外能源的依存度,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
通過了解低碳經濟的背景和本質含義,不難發現低碳經濟其實是大國間對能源資源博弈的產物,而我國剛剛加入這場博弈。最近幾年,我國各大能源企業的國際交易受阻,國際油價頻繁波動導致我國若干航空公司產生巨虧,針對鐵礦石產業的談判屢遭失敗,以及我國屢次收購海外資源失敗,都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發展能源經濟的重要性。我國被視為經濟發展迅速但卻高能耗的大國,處境十分尷尬。而我們不但沒有美國在全球大肆奪取能源的實力,也沒有日本和歐盟制定低碳經濟規則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我們仍然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大量能源消耗的階段。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歐洲財政吃緊,美國在能源問題上不得不收緊海外擴張策略,更注重構造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我國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后通過投放四萬億元刺激經濟,率先走出了泥潭。盡管金融危機重創了我國出口貿易,但也為我國加快經濟轉型提供了良機。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就是調結構、促發展、保穩定。如果能夠順利完成經濟結構優化轉型,從量變發展到質的飛躍,我國將從世界工廠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的引擎。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
目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發展低碳經濟已被納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目標為建立一個節能、生態友好型社會。這就需要從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兩方面著手發展低碳經濟。目前,我國煤炭資源豐富,油、氣資源條件不足,這使得煤炭這一高碳能源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能源領域的主要資源。對于如何將類似煤炭資源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且技術水平低的產業轉化為低碳(高技術、低能耗、高附加值)資源產業,中央就此提出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包含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等,這幾大行業均與低碳經濟有關。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在制造業方面,利用我國成熟的制造經驗,發展低碳市場的潛力也是無限的,積極開發國內市場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機遇;全面發展低碳產業,將新能源應用到減少工業電力碳排放比重,再到發展低碳服務、碳金融等,傳導到我國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首先,發展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是重要途徑之一。我國需要推行發展低碳經濟的一攬子政策,將能源政策、節能和減排政策整合起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2006年我國確立了可再生能源未來規劃目標,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將逐步提升。經過政府和公眾的努力,我國期待在未來幾十年內達到全球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路上,我國正朝著這一目標努力。
調整出高效低碳的產業結構,全面合理地發展可再生資源,提升其在總能源中的比重。新建基礎設施可以大量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國家發改委已經頒布相關條例,例如,新建火電站必須采用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等;控制高耗能工業發展,減少和控制高耗能產品出口;普及和規范高效節能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農業,增強森林覆蓋和管理;引導公眾反思、摒棄習以為常的高能耗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減少能源浪費和污染排放,從而充分挖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其次,通過區域經濟結構,合理發展低碳經濟,重點扶持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人口稀少,發展低碳經濟給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中西部的清潔能源,包括豐富的風能、水能,還可以利用廣闊的土地建立太陽能、風能電廠,改變傳統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開發西部豐富的能源,為東部輸送能源的同時,低碳環保更減少了對地區環境的影響,最終給西部經濟帶來超越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發展模式的巨大經濟收益。另外,通過立法、政策導向、價格調節以及金融服務支持,改善區域能源利用結構,保證國家能源安全,高度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使區域經濟結構不斷得到優化。
四、結論
綜上所述,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迫在眉睫。在未來國際經濟發展中,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也是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我們應當逐漸過渡到低碳經濟模式,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各國通過《京都議定書》達成基本共識,所有國家都有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和責任,而發達國家應肩負起更重大的責任。很多發達國家也表示愿意在完成自己減排目標的基礎上,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這一系列的共同決議,將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帶來貿易條件、國際市場、國際技術競爭格局的變化。歐盟已經明確把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期,構造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對各個行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Z].2008.
[2]Stern N.Stern.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付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14-19.
[4]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2002.
[5]朱守先.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及潛力比較分析[J].開放導報, 2009(8):10-13.
[6]郭萬達,鄭宇.低碳經濟:未來四十年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開放導報,2009(8):5-9.
[7]潘家華,莊貴陽,陳迎.英國氣候變化政策:通過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發展[N].中國環境報,2006-01-27.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影響著社會的協調發展,影響著財政體制和投資體制,導致更多的資源和優惠都偏向了城市。只有從根本上破除產生二元經濟結構的各種制度和非制度基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發展城鎮化,才能不斷地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減少城市與農村之間發展的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當前城鄉經濟在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的瓶頸主要反應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經濟主體是個體,難于形成規模,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種地主要是用來自給自足。即使有個別的個體參與到市場經濟中,他們的規模也較小,承擔各種風險的能力也較差;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通信、網絡在農村的普及率較低,阻礙了信息在農村的傳遞導致了農業科技水平落實于社會發展;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不高,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很多初中沒有畢業就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老人他們種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他們沒有受到專門的培訓,只知道按照傳統經驗進行生產勞動,這樣的勞作效率低,更不用說讓他們參與到市場經濟中。這樣農業產業結構就自然而然地與城市化的發展拉開了距離。
二、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空間規劃和城市規劃問題;“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這些問題伴隨著城鎮的發展而顯現出來。
(一)空間規劃和城市規劃問題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發展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一味地追求經濟增長,擴大城市規模,沒有結合當地資源環境承受力去制定一些涉及百姓生活方面的指標。因此這樣的指標往往與實際不符。另外人口過多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環境不斷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
(二)“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
一些地方的城鎮化發展就是一個攤煎餅式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城區擴張快,濫占耕地、亂設開發區。同時不合理拆遷,一味地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也造成失地農民的增多。
(三)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
目前,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務工,但他們極大一部分的就業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強,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方面的不完善,就使農民工更加地被邊緣化,成為城中人看不起的對象。
三、突破瓶頸的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途徑
(一)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模經濟
1、農業結構調整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努力開發農業的潛力,重點發展高質量的特色農業,大力發展旅游生態農業,做產業鏈的加工農業以增加創匯;在無公害和綠色產品和食品上下功夫,培育出具有一定品牌的農產品;把農副產品和整個經濟社會建立密切的聯系提高其商品率和附加值。
2、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家庭承包經營的確增加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他們只是作為生產的主體,并沒有完全的成為市場主體。要想改變當前局面,使農民成為市場經濟主體,就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向購銷這個體系靠近。
3、推進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濟
加強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管理可以起到讓加深農產品的加工程度,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擴大經營規模進而促進農業向現代化方面的轉變。土地得以合理流轉到那些具備規模農業生產的人手里,就可以使農業向集約化、商品化、產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方面轉化,進而改變之前的分散性、自給性、產銷分割和低效率的農業。
(二)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增強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1、增強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發揮城市的聚集優勢
城鄉一體化建設就是要使城市真正起到輻射作用,帶動鄉村的全面發展。農村可以在城市的帶動下共享管理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也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來農村安家落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這樣城鄉的經濟差距就會逐步縮小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妥善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城鄉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勞動力,然而我國目前有2億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的安置是我國城市和農村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他們便可以為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創造巨大的財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農村的勞動力。因此中小城市要放開發展的壁壘,規劃和發展小城鎮。由于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需要的勞動力大,各種要求相對來說較低,農民很容易參與其中,這就為小城鎮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就要大力發展小城鎮中的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以吸納剩余勞動力。
3、加快小城鎮建設,發揮小城鎮紐帶作用
作為紐帶作用的小城鎮可以吸引城市較為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方法向農村地區的過度。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實體規模較小,農戶多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如果這些經營主體直接和城市交流,交流面會過于狹窄,程度相對不好,結果也會不太理想。因此小城鎮就可以把分散的規模較小的經濟實體聚集到一起,調節資源的配置,加快各種生產要素的流通。
四、結束語
總之,在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破除有由農村產業結構和城鎮化發展引起的二元經濟結構的這個瓶頸,城鄉的融合度會更高,城鄉的聯系會更緊密,經濟一體化程度會更深。
參考文獻:
FTA對智利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不可否認的。自從FTA生效后,智利對中國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增加至32.6%,進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3.7%,這與未簽署類似協議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數額形成鮮明對比,進出口率分別下降19.1%和6.1%。
目前,中國被視為智利的主要貿易伙伴,因為智利出口量總值的23%集中在中國(比FTA出現之前所占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中國也成為大部分智利地區最大(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10年經濟危機期間,貿易的強勁增長及積極發展充分證明智利與中國之間實施的FTA是最成功的案例。在2010年金融危機可以有資格作為最成功的與中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條約的國家為智利,并且中國更多地參與智利對外貿易的關鍵便是智中FTA.
1.智利與中國的雙邊關系背景
智利和中國間的外交關系始于1952年的外交訪問,由當時智利的總統卡洛斯伊瓦涅斯戴爾坎普為代表,向中國總理表達關于打開雙邊關系的意向。在這次訪問期間雙方分別就以進一步發展問題達成共識,并且智利承諾拒絕臺灣加合國,以此承認一個中國,同時智利與中國外交關系的建立,為中國與拉美國家外交關系的建立打開了新的篇章,雙方于1970年12月15日正式簽訂建交的書面文件。
然而,隨著兩國外交關系的形式化,加上當時的政治沖突,兩國的外交關系被迫停滯。自從1980年以來,兩國政府的相互關系日益增加。在1980年兩國簽署第一項政府間科學與技術協議,該協議規定在該地區建立一個聯合委員會,并于1988年實施了兩國外交部間的政治磋商。此外,自兩國外交關系建立之日,智利政府始終支持中國的統一政策,并且成為第一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
一些學者認為,兩國外交關系建立后,其商業發展史可分為四個階段:緩慢進展期,包括七十年代末,中國結束了五億三千九百萬美元的貿易逆差。在此期間,兩國正處于貿易初期,初期末兩國之間的貿易總額僅有一億美元左右,然而,與70年代初的一千四百萬美相比,其增長是非常顯著的。穩定發展期:在八十年代,那時的貿易額仍接近一億兩千萬美元。在此后有利增長期的九十年代,貿易額則超過了六億五千萬美元。最后,開始于2000年的最后階段,其貿易額相比于上世紀翻了一番,其增長高峰出現在加入FTA的2006年。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智利是第一個以獨立名義與中國簽署FTA的國家。該協議包括三個部分:關于商品的FTA(在6輪談判中簽訂),關于服務貿易的補充協定(在4輪談判中簽訂)和投資協議(寫這篇文章時正在進行的談判中簽署,即第7輪談判)。商品協議簽訂于2005年11月18日,并于2006年10月1日起生效;服務協議簽署于2008年4月13日,于2010年8月1日生效。
2.兩國商業關系的主要特點
直到2000年,智利才出現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2000―2006年間兩國的進出口貿易均有顯著增長,超過了智利貿易總額的增長。在FTA的第一年間(2007年),智利強勁加速向中國的出口,超過智利出口總增長量的6.3倍。
表一 中國在智利的貿易伙伴中所處的地位
資料來源:國際(DIRECON)經濟關系的綜合部門和智利中央銀行。
事實上, FTA生效之后,智利向中國出口量急劇增加。 2007年超過了智利總出口增長的6.3倍。自2007年以來,出口份額大幅增加將中國變為智利的主要出口國。此外,盡管經濟危機期間,智利向中國出口份額仍呈現持續上升,超過了智利總出口的20%(2009年的23.1%和2010年上半年的23.9%)。
相反,FTA之前的最后3年間,智利從中國進口量以37.5%的年平均增長率增長,2007年上升到40%,2008年為39.2%,將中國變成智利的第二大供應商。此外,危機期間,智利從中國進口量的降低小于智利進口總額的降幅(在2009年分別下降了24.5%和31.5%),下面是中國在智利總進口結構的增長(達總商品的13.2%,占消費品的30%)。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智利貿易平衡的積極增長所做的貢獻。 2006年, 7.1%有利于智利的貿易平衡貢獻的。 2008年,這一比例上升到23.5%,2009年,上升到53.6%和2010年上半年,這一比例上升到54.5%。
圖1 中國在智利貿易中所占的份額
(2000-20100901,以總額%計算)
來源:作者整理。
關于FTA影響幾乎所有評價都是相當積極的。 2007年,智利向中國的出口量增長了98.3%,遠高于2006年(14.8%)的增長記錄。2008年出口量下降2.5%,但在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智利向中國出口量同比增長20.6%,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彌補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量的減少(-26.2%)。在2010年上半年,智利向中國出口量增長65%,同時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量為43%。
由于FTA的簽訂,智利與中國間總貿易遠遠大于沒有簽署類似協議的國家,甚至比其他簽署FTA的國家貿易量大。事實上,FTA生效后,智利向中國的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32.6%,同時年平均進口率為13.7%,相反,沒有簽署協議的國家年平均出口率與年平均進口率分別以6.1%和19.1%的速度下降,而其他簽署協議的國家年平均出口率與年平均進口率分別以3.5%和3.9%的速度增長。
3.銅在智中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鑒于上述情況,先前所展示的數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中國對銅的依賴,因為2009年間,中國生產的銅不足其自身需求的五分之一,卻消耗了全球銅供應量的35%。自2007年,智利每出口5噸銅,其中就有1噸是到中國的,并且中國每消費5噸銅,其中就有1噸來自智利。
圖2 智利出口到中國的銅量和中國占智
利銅出口總量的份額(2003--20100901,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智利銅委員會(COCHILCO)
2008年,智利向中國出口銅的總額為7.844,5百萬美元,2009年為9.203,6百萬美元,2010年上半年達到6.361,9百萬美元。這意味著,智利向中國出口的約80%的商品是銅,與FTA簽署之前的狀況大致相同。并且智利出口到中國的銅比例將會增加。2008年智利向中國出口的銅量占其銅總出口量的21.6%,2009年占35.6%,而2010年上半年占35.2%。
因此,礦物資源的出口占據了總出口商品的82%,這將強烈影響智利向中國出口價值的增減。據統計,智利向中國的月度出口趨勢與銅出口之間的度相關性高達0.984。
圖3 智利向中國的總出口量,銅出口量
及其所占份額(2003-20100901,單位:百萬美元)
來源:作者整理。
2009年,金融危機影響到銅的出口值,但由于向中國出口量強勁增長到36%,致使銅的出口值仍增長17%。這是因為與世界其他地區(19%)相比,中國增加了來自智利的銅收購量,特別是精煉銅(部分用于建立庫存,在所有行業中銅的需求加速)。2010年上半年,銅價升高導致中國(以及世界其它地區)不得不使用庫存銅,這降低了對銅的需求從而導致銅的價格略有下降。但這種行為仍然是積極的,對中國出口的年價值量增長89.5%,以及出口貿易總量達841.000噸(比2006年多23%)。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結論
2009年期間,中國出口量的大幅度增長對智利的經濟發揮了重要和關鍵的反周期作用。FTA生效后,中國成為智利的主要貿易伙伴,因為它集中了超過23%的出口總額,是FTA出現之前比例的兩倍多。
由于在這兩個方面的強勁增長,危機期間, 貿易的數量和價值及其積極發展都證明了智利與中國之間實施的FTA是最成功的案例,因此中國也更多地參與智利對外貿易之中去。
FTA簽署之后,智利對中國的出口增長急劇上升,這種增長同時還受銅價格上漲的加強。此外,盡管2009年的經濟危機影響了智利出口商品的價值量,但并沒有影響到商品出口量,主要是因為中國銅消費量大幅上升。與此同時,出口大于進口的增長大大增加了中國對智利貿易收支平衡的貢獻:智利每獲得兩美元,其中有一美元就來自中國。
在評估FTA的簽署時,大部分學者都認為進口增長將會超過出口增長,進而影響貿易平衡,甚至影響到整體經濟而感到恐慌。FTA對中國預算影響(在部分協議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初步估計是,出口將會增長3.7%,進口將會增長13%。但是,恰與這些初步的估計相反,事實上,發展結果更有利:中國向智利出口量在第一年就翻了一翻,第二年翻了兩倍,第三年增長了20%,第四年的增幅接近65%。反過來,進口在第一年增長了40%,第二年增長39%,第三年下降24%(主要是受經濟危機影響),預計在第四年將增長42%。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農村流通市場體系不健全造成了農村消費市場發育不良,啟動乏力的局面,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建設農村流通市場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建設農村流通市場體系是全面啟動農村市場的渠道保障。近年來,中央通過采取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農民收入狀況獲得明顯改善。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使得農村消費市場正處于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更新換代的重要時期。從人口數量,以及近年來農民收入水平增長情況來看,農村的消費市場很廣闊,可挖掘的潛力較大,但當前農村市場啟動乏力卻是制約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瓶頸”。為適應農民消費水平和需求層次提高的要求,爭取早日全面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就必須通過對流通資源的整體利用和先進流通生產力的運用,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實現農村流通的組織化、網絡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2.建設農村流通市場體系是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舉措。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農村市場逐步形成了多種經營形式、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渠道競爭的分散格局。這種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生產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對于農村商品流通監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嚴格的準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質量檢測制度和必要的檢測設備、手段,加之農村市場的分散性不能滿足先富起來的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部分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經營行為不夠規范,進貨渠道混亂,一些在城市、中心鎮沒有市場的“三無產品”及假冒偽劣商品流向農村,農民利益被侵害現象時有發生。反映出農村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商品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不完善,農民“買難”、“賣難”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3.建設農村流通市場體系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社會再生產的重要途徑。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沒有健全完善的現代化流通,生產也必將受到制約。構建現代化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從生產方面來說,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需求方面來說,可以將適銷對路、物美價廉的工業、生活物資直接送達農民手中,適應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新要求。
二、建設農村流通市場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村流通市場體系渠道不完善。就當前農村市場消費品和農資產品流通而言,以農貿市場、小型百貨商店、便利店為代表的傳統流通業態仍占較大比重,連鎖店、超市等新興業態比較少。
2.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發展規劃滯后。目前農村地區商品流通規劃和建設滯后問題仍比較突出,有的地區雖有規劃但尚未與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區域控制性建設有機銜接,造成這些地區農村市場結構不合理,市場布點、選址上存在隨意性,農村市場整體處于無序發展階段。
3.農村商品市場監管不到位。由于農村商品流通主體渠道不明顯,市場的地域廣闊和網點分散,對于農村商品流通監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嚴格的準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質量檢測制度和必要的檢測設備、手段,這使得農村消費品和農資市場流通秩序混亂、效率低下。
4.農村流通市場體系缺少符合農民需求偏好的商品。當前的一個主要現象就是不少農民有錢無處花,有錢不愿花,難以獲得像城鎮消費者一樣的消費體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農業生產類商品市場需進一步完善,農具產品則急需加大補貼力度,如農副產品加工和存貯設備等適合農業生產的產品,礙于其高昂的價格,這類大宗農具一般引不起農民的購買欲;二是適合農村生活的質優價廉消費品較少。此外,售后服務跟不上也抑制農民的消費欲望。
三、建設農村流通市場體系的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水平,強化監督檢查。在提高對農村商品流通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的基礎上,要著力營造優良市場環境,加強農村商品流通的監管和調控,規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規規范農村商品流通的運行,并根據農村商品流通的實際情況,制定必要規章制度;二是加強對農村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的查處和打擊力度,防止假冒偽劣產品進入農村市場;三是相關職能部門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政策宣傳,鼓勵合法經營,震懾和打擊非法經營活動;四是健全市場投訴受理機制,鼓勵農村消費者通過電話、信函、電子郵件等舉報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建立群眾監督網,并通過12315聯絡站使農民的投訴得以及時受理,權利得到及時維護。
2.立足優勢發展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在發展農產品市場中,應高度重視依托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比較優勢,立足地區資源要素,注重差異化,以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服務為核心,健全農產品批發市場,特別是要重點建設和發展一批跨區域、輻射力帶動力強的特色產區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同時,要以統籌城鄉市場發展為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逐步把農產品零售網絡延伸到城市社區,對于有條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從產地采購,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努力提高農產品在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中的經營比重。
3.著力構建農村日用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渠道網絡。根據農村市場消費環境的不同,以及農村消費者居住分散的特點,大力發展現代連鎖超市、倉儲式商場、轉賣店等新型流通業態,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特許經營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農村消費者購物環境,形成城鄉互動的新型日用消費品零售網絡,把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的日用消費品銷往農村市場,使農村居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全面啟動農村消費市場。要構建以農村供銷合作社為主渠道的規模化、層次化、網絡化和競爭有序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渠道,從保護農民切身利益出發,認真抓好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等產品的質量安全,健全農資損害賠償機制;與此同時,農資銷售企業還要完善圍繞農業生產經營的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大力推廣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農資產品。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給廣西高等教育中醫藥英語人才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而廣西中醫藥英語教育經過幾年的發展,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廣西中醫藥英語人才培養正面臨市場的考驗。
1.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概況
1.1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概況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市所轄的行政區域為主組成的經濟區。[1] 其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8年末總人口1300萬人(不含玉林、崇左)。2008年國家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將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國家發改委通知強調指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對于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充分發揮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臺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努力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1.2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存在的人才制約因素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但由于歷史等原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還存在種種制約因素,包括總體經濟實力不強,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現代大工業少,高技術產業薄弱等客觀實際,也存在人才開發、引進和儲備不足等不利因素。經濟發展要靠人才推動,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經濟區的發展需要大量熟悉東盟國家慣例,善于使用英語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的產業對接的醫藥、護理、醫療、中醫藥保健等方面的人才。自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以來,廣西中醫藥大學英語教育得到迅速發展,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中醫藥英語人才專業人才,但由于語言學習環境包括真實的語言使用環境和語言課堂環境。前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語言“獲得”的機會,后者給學生提供了語言“學習”的機會。“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把語言學習環境變成語言使用環境。就目前的實際環境而言,困難重重,首先是教學班人數太多,難以讓每個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其次,缺少外語語言環境和外國文化氛圍等等。因此,教師要加大對學生英語課外活動的引導與指導,幫助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開拓思維,激發創造力。這樣的局限性,使得其培養的人才還不能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
2.當前廣西中醫藥英語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廣西高職教育得到迅速發展,中醫藥英語人才人才培養的規模也迅速壯大,培養了大量相關專業的人才。但由于大規模的中醫藥英語職業教育起步晚,發展迅速的原因,使得中醫藥英語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教學問題。大學英語教學體系與中小學英語教學體系不連貫,一直存在著條塊分割、缺乏傳承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脫節、重復的狀況,既浪費了教學資源和時間,也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在以培養較強的閱讀能力為主,對聽、說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重視不夠,許多學生聽力和口語能力提高不大;高校公共英語教學缺乏分類指導,培養模式如出一轍,缺乏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和機制,根本無法適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無法滿足學生獲得足夠輸入、參與實際的英語交際活動的需要,更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對不同人才的需要。
2.2 學生問題。學生層次結構復雜,大學生入學英語基礎相差較大,英語學習條件和學習方法有待改進,其中一部分人很難跟上正常的教學速度。同時,公共外語的教學都是大班上課,學生人數太多,不利于各方面的操練及交際能力的實踐。要解決這種問題的最好辦法在于分班教學,在新生入學后進行分級考試,依照考分將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編入不同的授課班級,進行分層教學,視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相應教學計劃,相應教學進度。這就要求教師清楚學生的學習的目標,評估學生的不同需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勇于實踐。
2.3 環境因素。語言學習環境包括真實的語言使用環境和語言課堂環境。前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語言“獲得”的機會,后者給學生提供了語言“學習”的機會。“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把語言學習環境變成語言使用環境。就目前的實際環境而言,困難重重,首先是教學班人數太多,難以讓每個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其次,缺少外語語言環境和外國文化氛圍等等。因此,教師要加大對學生英語課外活動的引導與指導,幫助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開拓思維,激發創造力。
2.4 師資問題。目前,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缺少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師。由于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缺編給現有的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負擔。還有部分教師教學動力低下,缺乏敬業精神或者不安心工作,頻繁跳槽,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有些大學英語教師出于經濟原因或任務所迫兼課較多,妨礙了自身的提高和發展,不能適應現代大學生對英語教學的高要求。教學理念落后,直至今日,對許多教師來說,大學英語課還是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臺錄音機。盡管近幾年來,有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大量的探討,也引進了大量的外語教學理論的書籍,并進行了大量的實踐,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部分的原因是這些理論與實踐與實際的教學存在著巨大差距,另外,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再者現有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資料、媒體、設備、教學環境等仍然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英語教師的語言實踐能力和教學研究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以及學生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建設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學師資隊伍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除了上述問題外,下文兩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略,即傳統的教學理念和近年的應試教育。
3.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背景下的廣西中醫藥英語人才培養對策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給廣西中醫藥英語專業教育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廣西中醫藥英語專業教育也面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挑戰。廣西中醫藥英語專業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對策:
3.1 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一方面,對資歷尚淺的中醫藥英語人才專業教師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強化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專業教師自己也要不斷的學習深造,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另一方面,可以聘請相關業內資深從業人士擔任教師,以彌補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的不足。
3.2 合理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中醫藥英語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要體現在高職教育的專業性上,同時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狀況選定專業課程,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特定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與東盟高校有合作關系的高職院校,要與對方溝通,讓其做必要的課程調整,以滿足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
3.3 加強中醫藥英語專業實訓。廣西高職院校要克服中醫藥英語人才專業實訓存在的困難,在中醫藥英語人才專業實訓基地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可以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有相關業務的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專業對口實訓的機會。
總之,廣西高職院校只有立足于市場需求,不斷提高中醫藥英語人才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才能更好的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陸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招商引資,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年第11期.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醫學是從實踐中產生的, 是中華民族長期同疾病作斗爭過程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成功經驗,并在歷代醫家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中使之升華。我國是中醫文化的發源地,幾千年來,中醫學在中華民族的祛疾治病、養生保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炎黃子孫的智慧結晶。而中醫學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面臨著新的挑戰,它的傳承與發揚問題關系到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健康事業的發展。一千多年以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學、中藥學等中醫學科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成長,有著及其鮮活與旺盛的生命力。該調查旨在了解合川區市民對中醫藥認知情況,希望可以為提高市民中醫藥認知度、促進中醫藥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地方
合川區各個醫院,包括合川中醫院、合川人民醫院、合川保健醫院、合川城關鎮醫院,主要地點為合川中醫院。
1.2 對象
各隨機抽取5所醫院的市民100名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調查內容
自行設置合川區市民對中醫藥認知度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合川區市民對中醫藥基本認識和興趣、對中醫藥的態度及對中醫藥發展現狀的建議。
1.4 調查方式
以5個醫院的患者為單位,各隨機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實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目的、意義和填寫注意事項,問卷當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錄入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進行統計分析。
2 調查結果
2.1 對中醫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
92.31%的市民認為中醫是一種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認為中醫輔助西醫治療,全部都認為中醫可以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2.2 對中醫藥優缺點的認識
在對中醫藥優點的看法上(此題為多選),市民認為中醫藥的優點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達到88.46%,其次是認為中醫藥“能根除”人數比例占73.08%,認為“價格比西藥低”的人數比例占50.00%,認為“療效好”的人數比例占34.62%。而在對中醫藥缺點的看法上(此題為多選),84.62%的被訪者以“味道不好”為中醫藥的缺點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訪者認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訪者認為中醫藥“服用時間長”,65.38%的被訪者認為中醫藥“不能治療急診”。
2.3 中西醫對比下對中醫的重視度
當自己或親人生病時,73.08%的人選擇中西醫結合,15.38%的人選擇西醫,11.54%的人選擇中醫。對于中醫和西醫的發展前景,被訪者中過半人(57.2%)認為未來中西醫發展趨勢是中西醫結合。綜上所述,大家最為看好的是“中西醫結合占主導”這種醫療方式。
2.4 獲取中醫藥知識的途徑(此題為多選)
65.54%源自課本報紙,61.54%的人源自醫生介紹,61.54%源自親友介紹,42.31%源自電視廣播,34.62%源自其他途徑。
3 分析
(1)合川區市民對中醫藥的日常應用有一定了解,但對中醫藥理念認識不足。由于我國小學、中學、高中的基礎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現代知識體系為基準,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別是中醫文化在基礎教育中更為鮮見。市民對中醫缺乏了解,同時在青少年衛生保健知識教育方面多側重現代醫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與祖國傳統醫學文化的隔膜。
(2)合川區市民對中醫藥的信任度不夠,但對中醫藥未來的發展有信心。調查中發現,被訪者中選擇生病時先看西醫人數是先看中醫的1.33倍,說明合川區市民對西醫的信任度高過中醫。然而在對中西醫未來的發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訪者認為“中西醫結合占主導”,說明大家對中醫未來的發展有美好的憧憬與充足的信心。造成這種思維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會醫療環境大都以西醫為主,客觀上造成了中醫的弱勢狀況。②近幾年中醫藥行業的發展態勢良好,政府開始加強關注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有助于提升人們對中醫藥發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區市民對中醫藥的興趣較高, 但他們獲取中醫藥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依然是課本報紙、家人或朋友。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因為:①中醫在養生調理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②市民接觸到中醫藥知識的方式較少,多為醫生、家人或朋友。③中醫古籍晦澀難懂,文言文功底淺顯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4 討論與建議
(1)對市民認為的中醫藥缺點進行改進,不僅要在中醫藥治療急性病的應用和推廣上加大力度,還應改進中藥口味和整頓中醫藥市場,更多地投入到對中成藥的開發中,更好地發揮中藥簡便廉驗的優點,加大中藥市場的管理力度,加強藥品價格的監察力度,保證中醫藥健康發展,以此來提升人們選擇中醫藥的心理趨向。
(2)增加中醫藥知識的基礎教育和加大中醫藥知識的宣傳,政府應對充分認識當代教育不可忽視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語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書的編寫上引入正確的中醫觀念,在語文課本中適當添加一些中醫故事,如“神農嘗百草、錢乙一味黃土救太子、扁鵲見齊桓公洞察入微的中醫望診”等,它具有故事性與文學性,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趣味的方式來了解我國燦爛的傳統中醫文化,提高學習傳統中國文化的興趣。也可通過接受度較好的電視廣播進行與中醫藥有關的電視節目(如:拍攝紀錄片、電視劇、綜藝節目“養生堂”)等形式的宣傳。同時,隨著網絡的普及,通過互聯網宣傳中醫藥也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開設相關的官方微博,宣傳一些中醫藥知識,向大眾普及簡單易懂的中醫基礎知識。
(3)醫生在患者就醫時應多向患者宣傳中醫,向患者普及一些中醫知識,諸如:養生、保健之類的;多組織義診活動,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傳櫥窗等載體深入社區及周邊地區,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政府應倡導出版社嚴格審核,發行最接近原文意義的醫古文翻譯本(即白話文版本),使其不失其義。同時引入正確的中醫觀念,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使中醫藥文化平民化、大眾化,糾正大家對中醫的偏見、更快更好地將中醫藥推向合川區市民。
5 結語
從該次調查來看,中醫藥的發展前景是很可觀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對中醫的投入和重視,大力倡導,建立強有力的政策和方針,讓中醫得到足夠的經濟支持,增設中醫研究機構。同時也需要對市民加大宣傳力度,將中醫藥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醫藥的發展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 陳少仕,邱曉堂,謝小曼,等.海南省社會公民對中醫的認知和需求現狀調查[J].新中醫,2010,42(8):147-148.
一、中醫藥在歐洲的發展歷程
中國藥物至少在公元10世紀已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明末清初,中西醫藥交流頗為頻繁,其中以傳教士向中國介紹西醫藥知識為多。但從雍正開始禁教后,傳教士感到在華行醫傳教難以進行,他們便轉而研究中醫中藥,并將這些知識介紹到歐洲。曾經入仕元朝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也記述了中國藥材外運的史實。萬歷三年(1575)西班牙傳教士拉達(Martinde Rade,1533-1578)受菲律賓殖民政府派遣,到福建沿海活動,購回大量有關中醫藥書籍。卜彌格(P.Michael Boym,1612-1659),波蘭人,任過波蘭王的首席御醫,他在華期間留意中國藥物學,用拉丁文寫出《中國植物志》(Flora sinensis),實際是《本草綱目》的節選本,是目前所知向西方介紹中國本草學的最早文獻,清順治十三年(1656)在維也納出版。1683年荷蘭醫生賴尼(William ten Rhyne)在倫敦出版了一本《論關節炎》,書內有一節為應用針刺治療關節炎的內容,這是介紹中國針刺術到歐洲的最早期文獻之一。
17世紀末,英國醫生弗洛伊爾(John Floyer)將卜彌格關于中醫脈學的譯述轉譯成英文,連同自己的著述合為《醫生診脈表》一書,公元1707年在倫敦出版。18世紀以后歐洲人對針灸術認識漸多,出版介紹針灸的書約50種,德、法、英、瑞典、捷克等國均有介紹,愛爾蘭出版了一本關于論述灸術的生理作用的專書。法國從1808年到1821年短短20年中,就出版專門論述灸術的書籍約8種。上世紀30年代,法國漢學家馬伯樂(Maspero)就在《亞洲雜志》上著文向歐洲介紹中國氣功中的胎氣法、服氣法、閉氣法、六字訣等功夫。1850年馬氏又根據中國古籍《黃庭經》,介紹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
現代,中醫藥在德國、英國、法國均有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以及較廣闊的發展前景。德國的中醫藥學術組織已達48個,居歐洲國家第二位,高于英國(31個)。中醫藥在德國的地位逐漸提高,中德合辦的醫療機構不斷增多,醫療保險組織多已支付部分治療費用,政界與公眾的呼聲日漸增高,德國、醫學界也出現了有益的分化,德國“聯邦醫生同業協會”與我國中醫界交往合作的形勢看好,有些人積極學習中醫,并認為應掌握與運用中醫的醫學原理和哲學思想指導臨床實踐。70%以上的人預計中醫學在德國立法方面會受到更多重視。
目前,法國的中醫藥事業仍以針灸為主,針灸術已成為醫療競爭中的必備技能。1993年,法國已有針灸醫生近萬名,每年消耗中草藥達35 000噸左右。1996年,在巴黎開設第一家中醫醫院,這所醫院是在中法兩國衛生部的倡議下,由歐洲共同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下開設的。2007 年2 月14 日,法國教育和科研部長吉勒?德羅賓在巴黎第五大學宣布,法國政府將正式授權有關高校頒發中醫針灸國家級學位證書,以全面提升法國的中醫針灸教學及治療質量。
而英國政府對中醫藥一直采取比較開明的態度,這也是為什么在整個西歐,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比較快,水平比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1995年底,當歐盟各國開始實施歐盟禁用草藥工業制品的法令時,英國政府卻接受了英國草藥醫和廣大民眾的要求,決定在英國暫緩執行歐盟上述禁令。其結果是不僅促進了英國中醫藥業的發展,同時使英國成為歐盟事實上的中醫藥中心。
二、中醫藥在歐洲的發展前景
20世紀以來,由于化學藥品的毒副作用不斷為人們所認知,歐洲民眾樂于接受天然的各種療法,例如,在法國中醫被稱為“軟醫學”或“柔和醫學(Mild Medicine)”,意思是毒副反應較小,對人體有益的一種醫學。由于中醫中藥在歐洲日益深入民眾,對中醫中藥的保健知識需求也相應增長,多種多樣的外文版中醫、中藥、針灸、氣功書刊出現在歐洲人民的書架上。這不得不說是中醫藥走出國門以后取得的巨大進步,但與此同時,中醫藥要想在國際上取得更長遠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因此,面對中醫藥傳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今后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中醫藥的立法:這也是中醫藥在國際上保持長久生命力重要因素。國外政府應該有管理中醫藥的專門機構,并給予相應的立法。中醫藥如果沒有立法保障、政府的支持,要大力發展是不可能的。
2. 中醫藥的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是決定該行業盛衰的重要因素。如果能由雙方政府合作,在大學里開辦高質量的中醫院校、專業,或者與中國的中醫藥院校開展辦學合作,也許會對提高歐洲的整體中醫藥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組織專家,結合歐洲的具體情況,編寫適合西方國家的材,讓所有的中醫院校都用同樣的教材,如此才能保證中醫教育的質量,考試也有據可依。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由國家科技部牽頭,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參加,成立了國家新藥領導小組,組織全國百余名專家制定了我國中藥現代化發展規劃,啟動了中藥現代化工作。
本世紀初,還制定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6年又實施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制”研究工作。經過20年的努力,中醫藥現代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批現代中藥企業拔地而起,一批先進儀器和技術推廣應用,一批現代中藥大品種應運而生,一批中藥法規標準頒布執行,一批高層次論文在國內外發表。中醫藥研發體系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特別是隨著高效提取分離、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沸騰造粒等生產技術和制劑工藝的進步,大大提升了中藥制劑水平,中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
“天江藥業”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現代中藥企業。以周嘉琳女士為代表的“天江人”,歷經20年的探索,堅持不懈地以“中藥配方顆粒”為載體,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點,制定了規范的質量標準,更在推廣應用上下功夫,為我國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作出了突出貢獻。“中藥配方顆粒”是將單味飲片經科學提取制劑而成的顆粒劑,它能夠更好地適應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和需求,能保持方劑多成分整合調節的作用特性,且方便攜帶和服用,適合醫生和患者調劑配方的需求。這也正是“天江”以及“中藥配方顆粒”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優勢。
20年來,我一直從事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對“天江藥業”的“中藥配方顆粒”研發、生產有一些了解。當讀完厚厚的《國藥天江》書稿時,我被書中記述的周嘉琳女士等“天江人”的創業經歷,以及她們為中藥現代化事業所付出的諸多努力所感動。
作者劉志學采取了全視角解讀中藥產業和中藥文化的記述方法,以“天江”企業為樣本,以大量背景資料和行業數據為參照,通過紀實式的敘述和分析,生動解析了我國中醫藥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如何破解難題、沖出重圍、謀求發展的路徑。因此,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記述“企業”發展歷程的讀本,同時也是關于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思辨性作品,具有啟迪和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