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6:49: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特殊兒童的教學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特殊教育是針對兒童群體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對低于正常兒童的學生的一種愛心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特殊兒童群體的實際情況,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興趣,改進學法,激活思維,開拓視野,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本文結合筆者教學經驗,主要根據特殊兒童的特點,闡述特殊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加強“特殊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雖然在眾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理解不夠深刻,對學生特殊狀況的認識不夠。在特殊教育中,數學教師對教學目標、內容的理解不夠,對教學重點的把握不夠深刻。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處于表面層次,很多教材體系根本都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教學方法還停留在板書教學的階段。同時,特殊學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問題,這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學質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甚至給學生造成思維混亂的現象。針對以上問題,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增強特殊兒童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特殊學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極易受到打擊。特殊兒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樣敏感,一觸即收,這就要求教師要謹慎對待學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視、挖苦,以免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學校的教師要與學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師應該了解特殊兒童的基本情況,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并放大,讓學生知道優勢,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察覺到學生的進步時,就要積極地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一般較低,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師生溝通的問題,教師有時講的很累,學生卻無心聽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要有耐心,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要讓他們知道教師是真正關心他們的,平等的對待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他們由脆弱變得堅強,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同時,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倡導小組合作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改革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不正確的做法,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發揮其效用。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特殊兒童雖然存在著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們的主體地位是不能被改變的。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全班學生共同參與,而不僅僅是某幾個人。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進行分組,每組5、6人。教師與小組合作成員有良好的溝通,注意學生的合作學習狀態,并隨時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積極地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也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特殊兒童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成員之間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可以脫離教師的主導,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發現他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的問題教師統一指導,個別的問題教師在巡視過程中進行指導。課后反思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光是有關學生問題的思考,還有對教師自身存在問題的思考,比如說教師備課時忽略的問題、自己上課的狀態都要進行反思。
三、融入積極、融洽的師生情感,提高學習積極性
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兒童作為小學生,很可能受到興趣和感情的誘導,對數學教師的好感很容易成為對數學科目感興趣的原因。教師在不僅是課堂上的老師,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長輩,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高的期望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信和積極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師期望的表現。師生之間那種積極、融洽的情感交流,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并會把感情轉移到教師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師的情感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數學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兒童對其喜愛程度不高,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將飽滿、熱情的情緒投入到數學教學中去,利用教師的積極情緒來喚起師生的共鳴和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四、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特殊兒童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校對特殊學生的要求不高。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觀念不能與時俱進,嚴重影響了特殊兒童的數學學習。特殊兒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數學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研究學習方法并教給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數學知識與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特殊兒童就能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親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悅,就不會覺得數學太過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敢于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對特殊兒童的指導不僅僅限于聽課,課前的預習、作業的指導、錯誤的糾正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還要結合數學實際內容向學生傳授記憶方法,比如理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溫故知新等。
綜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學教學要體現教學方法的特殊性,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策略的靈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一、特殊教育及律動教學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模式和教學設備等多方面做出針對特殊兒童的修改、設計與編排,以適應特殊兒童的學習習慣、目的與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終適應社會,成長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國起步時間較短,在實踐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發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素質,加強特殊教育教師的內涵建設,對提升我國特殊教育水平有著重大意義,將有更多的兒童從中獲益。
律動教學是指系統地、有計劃地組織特殊兒童開展律動教學活動,以矯正或補償特殊兒童的身體或心理的缺陷,促進特殊兒童身體和心理各方面實現健康的、全面的發展。律動教學的主要教學活動有舞蹈、基本體操、音樂和游戲等,能夠讓特殊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體驗情感,培養素質。教師作為律動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和引導者,其職業素質決定了律動教學的效果。高素質的律動教師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動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及內涵
1.淵博的知識。作為一名律動教師,需要具備淵博的知識,不僅包括專業知識,還應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等相關知識。律動教師應保持時刻學習的態度,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使自己在學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學生的認可。特殊兒童不同于普通兒童,大多數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動教師在教授知識、傳授技能時有更多的激勵、鼓舞。這就對律動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動教師擁有廣博的知識,能夠引導學生發展具體和抽象思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特殊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2.正確的動作示范。作為一名律動教師,正確的動作示范能力對律動教學非常重要。正確的動作示范將教師的知識、技能與身體相融合,直觀地展現教師的職業技能,是衡量律動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因素。正確的動作示范能夠提高律動教學效果,律動教師以正確的動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是面對特殊兒童的律動教師。特殊兒童在身體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學習知識與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兒童慢,這就更加需要律動教師以耐心、熱心、積極的心態教育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讓律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耐心的態度教育每一個學生,尤其是當學生犯錯時,以鼓勵取代批評,以包容的心態進行日常教學活動。這樣特殊兒童才能夠在一個包容、積極、樂觀、向上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對他們的未來大有益處。
4.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力。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作為一名律動教師,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教學組織能力,有效掌控課堂,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力能夠讓律動教師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進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尤其是面對特殊兒童,他們的接受能力差,學習效率低,更考驗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當學生認真學習時,教師應當及時表揚,對影響課堂紀律和教學進度的學生,教師應當與學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幫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動教師職業素質現狀
1.職業感不夠強烈。職業感是教師最根本的素質,是指教師對事業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作為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在熱愛教育事業的同時,更應有為特殊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敬業精神。強烈的職業感能夠讓教師更加熱愛教育事業,也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特殊兒童的缺陷和障礙使其更加需要教師的關愛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夠幫助特殊兒童正視自己的缺陷或障礙,更好地適應自身與社會,教師也能夠發現職業的意義與價值。與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項艱辛的工作,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職業感,才能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動教師的職業感并不十分強烈,大部分教師只是將其視為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動力主要來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認為工作能夠體現自身價值。大多數特殊教育教師認為假期長、壓力小,或者沒有更好的選擇,迫不得已才選擇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動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不高,缺少職業理想,職業感不強烈。
2.專業知識相對不足。特殊教育對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還需要具備特殊教育知識。目前,大多數特殊教育律動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較高,能夠掌握相關教學技能,完成日常教學活動,但專業知識相對不足,主要體現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較差。一部分特殊教師沒有學習過特殊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入職后的專業知識培訓較少,在教學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學工作的熟練化,加之平時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閱讀相關書籍。此外,有關特殊教育的課題研究成果比較少,科研層次低,律動教師參與科研的主要動力是評職稱,絕大多數不會主動參與科研工作,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
3.教學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動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在掌握科學的教學理論體系后,能夠因材施教、啟發引導,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動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符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課堂,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特殊教育律動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根據特殊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科學的課堂設計,同時具備一定的觀察力、號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師律動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是很高,律動教師的課堂設計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相對較強,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則稍顯不足。這主要與特殊兒童的個人差異較大有關,律動教師的精力有限,無法根據每一個特殊兒童制定出不同的課程設計。
4.心理素質有待提升。特殊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沒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促進教學活動,提高自身的律動教學能力。例如,溝通感悟能力,通過多種手段與特殊兒童進行溝通;交際能力,爭取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合作精神,與家長、同事和學校領導之間進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積極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律動教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特殊兒童的素質狀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律動教師的總體心理素質較強,但是面對特殊兒童,需要具備更強的心理素質,以滿足特殊兒童的發展。
四、特殊教育律動教師職業素養及內涵建設的途徑
1.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要加強律動教師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促進律動教師的職業素養及內涵建設。教師職業素養建設需要經過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使教師在上崗之前掌握相應的教育知識與理念,入職之后通過在職教育轉變角色,增強職業感,強化知識,提高教學技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動教師。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構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有利于提高律動教師的職業素養,促進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2.運用專業語言藝術及手勢語。律動教師的教學活動通常會涉及學生的形體和動作訓練,教師應運用專業語言藝術及手勢語,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語言藝術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手勢表達能力和肢體語言表現力,專業的語言藝術能夠使教師更好地講解知識、表達意思、傳遞感情。在律動教學的動作教學中,主要涉及動作的構成、動作的要點和難點、實施方法和手段,律動教師需要實現口語、手勢語和肢體語言的相互配合,準確表達意思,生動形象地展示動作。專業的語言藝術能夠增加學生對教學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3.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特殊教育律動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當積極學習特殊教育理論知識,并切實運用到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理論知識是指導律動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準則,律動教師應當學習先進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了解特殊兒童的學習需求,運用符合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成為特殊兒童的知識傳授者、技能培養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師益友,提高教學質量,促進特殊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4.校本培訓與自我發展并重。特殊學校應當積極開展校本培訓,結合校內外的各種優勢資源,結合教學實際,促進律動教師的職業素質培養和內涵建設。同時,律動教師應當注重自身發展,以積極的態度提升自我素質,自覺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律動教師可以通過校本培訓、在職研修、與他人溝通合作、教學反思等途徑,提高個人職業素養。
我國基礎教育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慢慢轉型時期,這種按照新課改理念轉型的形勢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大體趨勢和學生的正常心理需求,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客觀角度看,智障兒童的智力水平遠低于正常兒童且實踐能力非常差。所以特殊教育與正常教育方法比較起來難度更大,要根據特殊兒童的具體情況分析研究出具體的特殊教育方法。故有必要對特殊教育學校小學自然科學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探討。
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和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等實用科學。現代自然科學教育理論認為:“自然科學與實踐生活緊緊相連,理論指導著實踐,服務著實踐。將自然科學教育與實踐生活結合起來,能獲得效率更高的教學成果。”自然科學其學科特點要求其教育應當與實踐生活相結合,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展現出自然科學學科的魅力。而智障兒童的智力、反應能力、對問題的辨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是非常薄弱的,如果只進行理論灌輸,他們學習自然科學的難度會大大增加。因此,對于特殊兒童的自然科學教育更應該與學生的具體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習的熱情。通過具體時間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自然科學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的內容舉一反三,能夠輕而易舉地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各種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新的生命對植物研究”這一內容時,首先我會和校領導申請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條件下,組織學生去植物園進行學習。比如研究油菜花,組織好學生,當學生親眼看到實物時,便會很輕松地知道油菜花花瓣四瓣,是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看到蜜蜂進行傳播花粉便向學生介紹蟲媒花的概念。這種理論與實踐聯系的教育方法,會讓學生學得很輕松,感覺是出去玩,其實在玩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得學到了許多東西。而且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再會覺得學習就是枯燥無味的,從心底發自內心地愿意去學習、愿意去接受新知識,并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實用價值,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就能運用到。可見對特殊智障兒童的自然科學教學應注重實踐性,這是開發他們智力、高效接受學習內容的有效途徑。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特殊兒童的特殊性之一表現在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非常隨意,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被外界干擾、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一般說來,特殊兒童的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只有十分鐘左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別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各種新穎獨特、能吸引學生的方法去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培養起他們有意注意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制作視頻、PPT等呈現給學生,有效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盡最大可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科學的內容本來就很抽象,關于光、電等部分的學習也必須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傳授。譬如,在學習研究動物這部分知識,就可以插入視頻,讓學生親眼看看不同動物的具體不同的習性。這樣有聲有色的傳授會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并且有趣味。除此以外,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運用反復教學、游戲教學、強化重點教學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譬如,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扮演不同動物的角色,進行自我介紹,說出不一樣的動物都有什么具體的特點習性,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牢牢掌握該學的書本內容知識,無形之中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特殊兒童的自信,克服他們的自卑心理。一次說得不好,再來第二次,這種反復練習的過程能有效讓孩子們掌握應學知識。從多方面看來,對于特殊兒童的自然科學教育方式不能使用古板的教育模式,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智障兒童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特殊智障兒童的教學難度確實增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心盡力付出更多,投入更多的經歷著重研究不同尋常的教學方法,有充分的耐心和愛心培養特殊兒童,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在充分中掌握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之上,根據特殊兒童發展的特殊心理需求,結合自然科學課程的具體學科特點,采用與學生具體情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斷增強其學習的自信,提高對自然科學學科的學習熱情,最終最大限度地開發出智障兒童的智力。
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性質
特殊教育是由實施學前和義務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機構提供的、以滿足特殊兒童的獨特教育需要而設計的教育、教學和相關的服務。
據此,我們認為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是屬于特殊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這是由音樂教育的審美性決定的,這與普通音樂教育中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二)是特殊教育中的生理、心理教育。這是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區別于普通音樂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即通過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三)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特殊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應該是特殊兒童教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課程。
二、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
特殊兒童有許多類別,例如,言語和語言障礙兒童、聽覺障礙兒童、視覺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智力障礙兒童、肢體和健康障礙兒童、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等等。因此,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與普通兒童音樂教育相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一)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
由于特殊兒童有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因此,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都具有不穩定性。這勢必會影響到教學內容,比如說,有時學生對教師備課內容不感興趣,教師就必須及時對內容進行調整;有時學生的情緒不好,不愿意學習,教學內容就無法完成。這些都是教學內容不確定性的具體表現。
(二)教學手段的隨機性
特殊兒童很難像正常兒童那樣學習,比方說,一首對于正常兒童來說只要20分鐘就能夠學會的歌曲,特殊兒童也許要花10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針對缺陷不同的特殊兒童需要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變換教學手段。
(三)教學過程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教學時間的靈活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學環節的多向性以及教學環境的可變性。
(四)教學評價的多層次性
教學評價的多層次性主要指的是。根據不同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需要來進行教學評價。即應該根據特殊兒童的各種特點來建立不同的、多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
(五)對教師要求的獨特性
作為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教師,除了要具備在普通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素質之外,還有獨特的要求:第一,接受過特殊教育的培訓,對特殊兒童有愛心,有責任感;第二,能使用手語、盲文進行教學;第三,具有音樂理療方面的知識。
三、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教育價值
(一)以審美為核心,陶冶特殊兒童的情感世界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與正常兒童音樂教育一樣,都是以審美為核心。如,對于那些視覺障礙兒童,雖然他們難以通過視覺來感受自然界和自己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景色和事物,但他們可以通過聽覺來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關愛。他們可以在音樂的海洋中,豐富情感、抒感,搭建起與正常人溝通的橋梁。
(二)通過音樂活動,培養特殊兒童的交往能力
特殊兒童往往有一種自卑感,不愿意和別人打交道,缺乏交往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極為不利。而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地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或改善。音樂活動能使他們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下,在歡樂的游戲之中,忘卻自己的某些缺陷,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交流。值得提出的是,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應在音樂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培養學生對校內外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幫助他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
(三)通過音樂活動,對特殊兒童進行生理、心理方面的治療
音樂是一種抒發、表達、寄托情感的藝術,它跨越了語言、智力、行為的障礙,密切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生活。在特殊教育中,音樂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能被特殊兒童所感知,成為打開他們心扉的一把鑰匙。目前音樂特殊教育的對象普遍是自身存在某種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特殊兒童,如:智障、聽障、視障、腦癱、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他們大多伴隨智力發育遲緩,從而導致其在理解力和執行力上要比普通兒童更弱,而普通音樂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與特殊兒童的發展并不相適應,難以有效開展教學及促使特殊兒童達到提高音樂修養和開發音樂才能的目的。音樂特殊教育模式不同,它更多是作為一種媒介,以促進特殊兒童身心發展或康復為目的,通過教學干預發揮補償與矯正的作用。從音樂的功能來說,音樂本身具有引導人情緒的作用,能調動人體的良好能動反應,強化感官協調統合,使人的觀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音樂特殊教育干預,能極大激發特殊兒童的潛能,達到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由于特殊兒童本身在接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音樂課的開展在教材選擇、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上,均需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設計,才能滿足特殊兒童的接受性,以提高特殊兒童的參與程度。
一、律動唱游課
律動唱游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綜合技能的課程,它通過活潑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去體驗音樂,可以起到協調身心發展,促進缺陷獲得補償的作用。律動唱游課適合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這基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且特殊兒童受智力影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大腦神經存在惰性,心理上缺乏期待,其感知積極性不強,知覺速度緩慢,接受能力弱,對普通的講授課、欣賞課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壓力。律動唱游是動態教學,肢體律動簡單,用拍手、跺腳、走、跑、跳、造型姿態等進行音樂表達,是培養學生樂感和訓練肢體感官協調的極佳方式。且兒童的能動認知很多是在動作中發生的,并產生于活動操作。律動唱游課可以利用人體對音樂的節奏本能,有效緩解大腦神經的抑制狀態,使人獲得歡樂情緒,并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和音樂實踐中,獲得全身肢體感官的發展。律動唱游課開展的約束性較小,靈活性強,在促進特殊兒童康復補償上適用性更加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正確的社會行為和情緒行為特殊兒童受認知、行為、溝通方面的影響,在習得正確社會行為方面普遍存在困難,并伴有特殊情緒行為,如哭鬧、自我傷害、攻擊他人、不守秩序、隨意活動等。而律動唱游本身是一種快樂的音樂活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良的情緒行為通常會有明顯的減少或消失,通過教師的良好引導,增加一些分享、合作、遵守秩序、禮貌行為等活動體驗,可以很好的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如利用“問候歌”,學生可以認識其他人的名字,習得正確的問候行為,學會等待和遵守秩序,這過程帶來的愉悅感會使特殊兒童更愿意去參與配合,自我情緒也在不斷改變,這就潛移默化形成一種強化行為,讓他控逐漸變成自控,讓學生從注重自我轉為注重他人行為及整體活動,從而增強正確社會行為能力。
(二)協調肢體運動技能律動唱游通過利用節奏因素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結構和動機,學生在簡單的走、跑、跳、停、擺動、點頭、舒展中,練習到精細和粗大肌肉的運動技能,對環境的積極反應,也增強了身體的自我意識,其平衡感、空間感、方向感、偏側感、敏捷性等都得到了鍛煉,使自身的肢體運動更加協調。
(三)培養溝通交流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低下是特殊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音樂本身與語言存著在較緊密的聯系,利用節奏、速度、音高、力度、旋律、歌詞等都能幫助語言進行表達,通過聽、說、唱,可以很好的矯正語言方面的障礙,而音樂指令(包括手勢、聲勢)的接收與反饋則大大增強了理解信息和接受指導的能力,從而促進了非語言溝通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輕中度的語言障礙兒童可以發展語言溝通能力,而重度語言障礙兒童則可以增強其非語言溝通的能力。
二、綜合主題課
音樂綜合主題課,是在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把音樂的思想教育、美學教育、音樂欣賞等與生活中的知識教育、技能技巧訓練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的一種教學形式。由于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性較差,他們的教育目標主要是生存教育,而不是文化教育。音樂綜合主題課基于這一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以音樂學科知識為主線,輔以其它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并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在音樂中習得更多社會常識、生活技能,增強他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提升生活適應、社會適應能力。音樂綜合課適應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學生,其教學過程經常會涉及到文化知識的理解、姐妹藝術學科的融合、常識基礎及勞動技能的操作等等,學科交叉的復雜性與豐富性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既然是以生存教育為目標的綜合主題課教學,那么在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通常以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經驗為素材,從日常生活上來入手。考慮到特殊兒童理解能力較差、記憶容量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生理特點,每節課教師給予學生的知識接受量不宜太多,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并按一定的接受梯度形成一個個合理且容易掌握的主題,每個主題之間即要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并遵循小步子與循環教學相結合的原則,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加深理解、鞏固記憶,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感知速度。音樂綜合課是極具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突破傳統,勇于創新。如:可以將音樂用繪畫、場景、聯想、表演等形式進行表現,編唱朗朗上口的歌謠引導學生進行技能操作,運用折紙、手工制作拓展生活知識,通過多媒體呈現生動的畫面、逼真的情景,刺激他們的感官體驗等等。音樂綜合課融合了其他學科的教育,意在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補償缺陷,作為媒介作用的音樂,可以更好的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把學習的愉悅性與知識的實踐性結合起來,即增強了學生的多種感知協同能力,學習了生活技能,又使學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培養和提升。不管是律動唱游課還是音樂綜合課,都是希望利用音樂來幫助特殊兒童矯正身心缺陷,培養他們的情感,提高其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音樂對于特殊兒童而言,既有教育的意義又有康復補償的作用,然而我們并不能將兩者完全等同,也不能將彼此孤立,因為二者在許多方面是互相交叉滲透的,它們同時存在,但又有著不同的具體體現,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正確的認識到二者的意義并將其有效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挖掘特殊兒童的潛能,培養他們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丹丹.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意義探尋——以視覺障礙兒童為例[J].科教文匯,2009(03).
[2]遲艷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實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年2月.
[3]孫韻.孤獨癥兒童音樂教學方法探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4]滕飛.淺論智障兒童的音樂教育[D].曲阜師范大學,2007.
[5]連赟.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與現狀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
[6]王雪峰.對孤獨癥兒童“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的反思[J].北方音樂,2011年12期.
一、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意義
沒有個別化教育計劃,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特殊教育。這是我們多年來探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的體會。特殊教育,其”特殊”之處在于其教育對象的個別差異很大,每個特殊兒童都有著與其他個體不同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別。對他們
進行教育和訓練,如果完全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很難奏效。實踐證明,對特殊兒童實施個別化教育,才是提高他們素質的根本途徑。在個別化教育中根據每個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是主要的方法。個別化教育計劃源自美國,自誕生日起,便受到特殊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個別化教育計劃根據特殊兒童的不同需要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還根據該兒童內在的能力設計最適當的教學計劃,以保證其得到最適當的發展。與此同時,個別化教育計劃以具體的教學方案,針對兒童的個別需要,實現了個別化教學的目標。一個個別化教育計劃是智障教育的特色和必需,更是智障教學的靈魂。可以看出個別化教育計劃是當前特殊教育重要觀念的綜合表現,以目標為導向,以實現教育平等為前提,以一體化為重點,以家長及專家參與為要件,以滿足個別差異需要為目的。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措施。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細致的了解和高度的責任心。為每個孩子設計的個別教育計劃,如春風細雨般的在課堂上滋潤進干涸的土地,撫助著殘弱的幼苗。每堂課上,老師要將每個孩子的個別教學計劃,整合成為學生們能夠參與的活動,在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生活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原則
(一)基礎量和常摸相結合、長度適宜的原則
基礎量,也可稱為教育起點量,這是決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中教育目標最主要的參考量。這里的”長度”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理解為難度,它所包含的是教學內容的量及其難易程度。誰都能接受教學目標應該高于目前的基礎,誰也能理解教學目標定得太高又有可能達不到,這里就需要在基礎量的基礎上參照一般常模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二)熟練與發展相結合,兩者兼顧的原則
對于特殊兒童尤其是智力落后兒童而言,熟練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到以重復為形式的熟練教學,又要考慮到旨在促進發展的新內容的教學。只有舊內容的熟練才能保證原有內容的發展作用,也才能有利于新內容的學習,因此,每堂課的復習是必要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與新知識銜接。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調整的原則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理想與現實不斷交織的過程,這一過程有時把理想與現實統一起來,有時理想與現實之間則會出現矛盾,這時就亟需調整教學目標以使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這種調整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基礎的。目標制定的高與低只有實踐即通過具體實施教學目標之后才能檢驗出來。
三、生活語文課教學目標在個別化教育計劃中的實施
施行個別化教育計劃實際上是實驗、實踐、檢驗理想化的即事先制定的教育計劃。這種實踐大致上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院 備課要要上課要要評價。備課、上課不僅僅包括日常教授文化課的含義,還包括諸如行為矯正等方面的內容。
(一)設計的教學內容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身體狀況等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學資源、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學評價手段進行教學,從而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合適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進步。生活化的學習環境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也具有能動的促進作用,從而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獲得成功。雖然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畢竟我校學生不同于普小的學生,他們往往又是熟視無睹或只之甚少的,我們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理解課文,強化他們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例如葉紅綠燈曳這一課,課文讓學生認識交通燈和人行橫道。我們的任課老師則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路口去觀察交通燈和人行橫道,讓學生觀察紅燈亮時車子和行人是怎樣的,綠燈亮時又是怎樣的。這樣使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學習語文,從而使他們更能認識和理解這些生活中的交通設施的用途。
(二)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法
具體教學方法的設計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特殊兒童而言尤其如此。教學方法可以分為兩層,一是在集體教學過程中采用何種教學模式對特殊兒童實行個別教學的方法,二是對某個學生具體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是講授法、練習法、行為矯正法等等。可以說,教學方法的事先設計對于完成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相應的教學記錄和評價
課程在廣義上講,即學生在學校的安排與教師指導下,為達到教育目的,所從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學習活動與經驗。在狹義上,指學校提供的學科,和這些學科欲達到的知識技能目標,具體為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教學參考書、教科書等。
課程主要涉及五個問題,分別是:為何而教,即培養的目的;教什么,教學內容及其之間的聯系;怎么教,關于教學方法的;教的如何,即課程的評價;在何處教,即教學的環境。
課程體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構成課程的各個部分組合起來,并使之在動態的過程中統一指向所要達到的教育目的的這個系統。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二、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
課程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育思想、學生需要和社會需要這三者有極大相關,密不可分。課程必須是在正確的教育思想下才能建立,教育思想指導課程體系的方向和目的,影響課程內容和組織結構,決定教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關系到課程的評價和教育教學行為和動機,教育思想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它奠定了課程的基石。
學生的需要影響課程體系的構建,大凡教育,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符合一定要求的人,因此學生需要怎樣的教育,也是課程必須考量的重要要素,而社會的需要也十分重要的影響著課程的構建,社會需要怎么的教育,怎樣的人才,它影響著教育目的,自然對課程體系的構建也起到關鍵作用。
三、特殊教育的課程體系需求
特殊兒童是特殊教育的主體,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其特點和規律,只要建立在此規律上的課程才具有有效性和適切性。
特殊兒童雖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他們也是完整的人,也有同于一般人的發展規律,只是在整體上,比普通兒童要遲緩一些。在生理成長方面,發展速度慢,成熟晚;特殊兒童在大腦皮層的接通功能上較弱;在動作發展方面,部分特殊兒童在平衡、協調性、速度、肌肉控制和靈活度、準確性上面能力欠佳;在感知方面,緩慢、范圍狹窄、知覺選擇性差,難于發現細節,理解和接受能力受限;在語言方面,部分特殊兒童語言發展較晚、較遲緩、掌握的詞匯少、理解力存在問題,語言的邏輯性、流暢度不夠;在思維方面,他們的思維直觀具體、抽象能力弱,思維不連貫、刻板、缺乏批判性;在學習方面,有失敗預期,注意范圍狹窄、穩定性差,組織學習材料困難,記憶力差,識記慢,遺忘快,遷移弱;在情緒方面,高級情感產生晚、發展慢、情感表達單純、直率、少掩飾;意志力不強;容易焦慮,動機低,適應力差。
結合上述特殊兒童的特點,在特殊教育領域的課程制定、編排必須要考量其特點,結合其發展規律、認知特點等。課程在特殊教育領域也必須體現教育公平的原則,所有的教育對象都是平等的,都有受教育的權力,特殊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都定位在“人”,整個過程必須體現教育的平等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另外,特殊教育的課程需要定位在特殊兒童生活的各方面,才能讓他們學會知識、技能,最終能夠基本的適應社會及家庭,減少生活、生存的障礙,也降低帶給家長、社會的負擔,甚至還能為社會家庭有所貢獻。因此,特殊教育的課程構建也必須面向社會及家庭,關注一生的發展。這就要求特殊教育的課程要建立在對社會的期待、家庭的需求的充分了解上。
四、特殊教育中課程體系的構建
1.構建特殊教育的課程體系,要注重全人的教育
全人教育,是一種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整合的教育觀念,全人即完善的人,指人的多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主要包括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六個方面,對于特殊兒童而言,全人教育就是塑造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在特殊兒童的身體、情緒、社會性、認知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都有進行教育,要有相應的課程設置。
構建特殊兒童的課程體系,要理解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的聯系,這兩者存在共性及個性,特殊兒童的課程與普通兒童的課程有一定相關性,他們都要學習一定的語文、數學知識,但就其個性,對特殊兒童要設置專門的課程。例如,針對腦癱兒童的康復課程,針對感官失調孩子的感統課程;在他們身上有障礙也有潛能,部分特殊兒童對美術、音樂、體育都有一些潛能,課程設置要善于調動這些潛能,幫助有缺陷的特殊兒童學習替代和補償,這也是特殊兒童在其生活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反復的結果。特殊教育要考慮特殊兒童的階段性和系統化的需要,在特殊兒童的不同階段,他們需要的課程不同,例如,在6歲以前,主要是早期康復和發展性課程的教育;在16歲以后,就要開始考量職業教育和適應性課程的教育需求了。
2.構建特殊教育的課程體系,要進行個別化教育計劃
鑒于特殊兒童的特殊性,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點和需要,所以統一的計劃、教材、教學方法等,對特殊兒童不相宜。在1975年11月,美國頒布的《向所有兒童提供教育法案》,法案的第三條就是個別化教育方案。個別化的教育,根植在對特殊孩子的尊重上,變教材、教師中心為以兒童為中心,真切的關注特殊兒童個性發展的需要。個別化教育要求對孩子有全面的、科學系統的了解,這是教育開展的依據,包括對特殊孩子的家庭、社區、生長發育的情況、興趣、優劣勢等各種情況的了解,越是精準的分解越能夠保障后續教育服務的質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童年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關懷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和惡都無動于衷的人。”由此可見,關愛對每一個學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更顯得重要。
一、特殊兒童的缺陷歸因分析
班上的小智同學是位“特殊”兒童,他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測驗結果分析與報告中描述到:受試者與同年齡組的人進行比較,其言語智力比2.30%的人好,比97.70%的人差;操作智力比7.40%的人好,比92.60%的人差;而總智力比2.90%的人好,比97.10%的人差。分析受試者的各種能力,與同年齡組相比:其一般實用知識的掌握程度、掌握、評價和應用既往知識經驗的能力,以及社會理解與適應能力、對行動的計劃性,邏輯聯想及知覺部分與整體關系的能力、手眼運動協調、注意和記憶能力較差;數概念及心算技能、聽覺語言的短時記憶、心理轉換過程的靈活性極差。
從結果中我發現即使小智的總智力低于常人,但對于他自身而言,他有自己的閃光點——操作智力強于言語智力。基于這一點,我開始對他進行嘗試性的引導。
二、弱化言語智力,引導特殊兒童感受班集體生活
案例中的小智言語智力極差,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他的語言表達技能欠佳,而且特殊兒童的心智又比較脆弱,因此我們教師首先要做的是不能強求或急于要求他開口說話,而是讓他成為言語的接受者。
(一)營造氛圍,讓特殊兒童觀察言語。特殊兒童往往只愿意一個人呆在教室,獨守自己的世界,教室成為了他的主要活動場所。因此,我們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都具有教育作用,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這就要求我們建設班級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墻的作用,激起特殊兒童觀察文化墻的興趣,開啟言語表達的動力。
(二)適時溝通,讓特殊兒童聆聽言語。“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真誠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慢慢地消除一種緊張和不安感,會漸漸喜歡聆聽你的話,接受你的引導。
三、強化操作言語,引導特殊兒童走進班集體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作為特殊學生,我們老師更有必要去了解該生的個性差異、發展特點等,這些都是我們與學生相處的基礎。案例中的小智操作智力相對較好,我們教師要想法設法讓他“動”起來,親身體驗班集體生活。
(一)精心設計,讓特殊兒童走進課堂。要想讓特殊兒童走進課堂,我們的課堂活動要做到能吸引他們的眼球,活動的設計要充分考慮特殊兒童的興趣性、參與性和操作性。以英語課為例,可以設計一些TPR活動,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示范下模范動作;以班隊課為例,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合作性的游戲,如兩人三足,背靠背夾氣球等等,讓他們能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活動,也使他們能感受到合作帶來的成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揚起生活的風帆。
(二)利用契機,讓特殊兒童走出教室。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比較看重智力水平的評價,而很少考慮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評價,即對特殊兒童主要進行學業方面的教育,忽視了對其社會交往能力和體質方面的培養,這種做法背離特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我們既要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又要培養他們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有利于特殊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尤其是要培養特殊學生的信心,尋找多種途徑,利用一些契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去鼓勵孩子不斷超越自我。
四、平衡教育啟智,引導特殊兒童愛上班集體生活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要營造一個輕松、和諧、溫暖的班集體,讓特殊兒童感覺班級就是他們的家,讓愛住進他們的家。
(一)作為教師,堅持差異教學,真心關愛。由于特殊兒童與普通學生間存在身心特點、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異,教師為特殊兒童確定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也應有別于其他的學生,同時還應選擇照顧差異的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任務分析法、示范講解法、操作練習法、個別指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并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支持,照顧學生的差異。對于智障兒童所出現的錯誤,要正確引導,要用善意的目光、信任的語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教師的愛心滋潤兒童干枯的心田,愛心和智慧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兩個要素。
(二)作為同伴,堅持同等相助,誠心相待。在班級中,特殊兒童的存在似乎像是同伴中的“群眾演員”或“配角”,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他們的心靈無法得到舒展。鑒于這點,我采取的辦法是為特殊兒童配備“優秀資源”,我會選擇班上富有愛心、耐心的學生成立“助教小組”,與特殊兒童進行“小組合座”,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和生活中的高原現象,繼而達到“小組合作”,讓他們能夠迸發相互交流的萌芽狀態,對待智障兒童出現的每一點進步要及時予以鼓勵。
特殊兒童群體的存在需要得到我們的正視,教師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地對特殊兒童進行引導,為他們鋪設一條“綠色的通道”。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綠葉,才將世界裝扮得如此的美麗。也正因為學生群體中個體差異的存在,才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一、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內涵
職業技能,指學生將來就業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1]。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是就業的根本,調動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尤為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的,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潛能、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2]。根據特殊教育的目標,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應培養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機構及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機構從事特殊教育實踐、理論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特殊兒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從事特殊兒童教學和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實際教學及理論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上述認識,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內涵是指為了從事特殊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專業技術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體職業技能有:特殊教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評估各類特殊兒童的基本方法;進行特殊教育教學、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國特殊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及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二、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
(一)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
知識技能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的“培養師范生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學能力”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挑戰,要求其要有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才能勝任特殊兒童的教學工作。為了順應當前融合教育發展趨勢,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應重點培養面向特殊教育實踐需求,擁有現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論又有實踐操作技能,并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除了應掌握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復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應精通某一特殊專業方向的教育教學及康復訓練技能,如手語與盲文溝通、言語與說話訓練、輔具的使用與維護、行為改變技術等。
(二)診斷、評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技能
診斷、評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是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職業技能。特殊兒童的診斷和評估是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疑似特殊兒童進行各種必要的檢查和測驗并作出結論的過程,采用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面的檢測方法,對兒童偏離常態的方面、性質、程度及其發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診斷和評估的結果將應用于后續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過程。對特殊教育教師來講,為特殊兒童擬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是診斷和評估結果應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要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各類診斷和評估的途徑和方法,如觀察、訪談、行為評定、測量工具的使用等,學習如何利用已獲得的有關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數據和資料,在此基礎上確定兒童的特殊教育目標,制定出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三)選擇、編制教材的技能
由于特殊兒童的個體間差異較大,一般來講,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師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以及每個學生的評估結果、身心特點,圍繞特殊兒童的生活經驗、實際生活環境和需要自行選擇和設計教材。教材的選擇和編制是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職業技能,選擇和編制合適的教材關系到教育目標的達成,也關系到后續教育訓練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擇和編制要從特殊兒童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與特殊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四)組織、實施教育訓練的技能
熟練地組織與實施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應重點掌握的技能。由于障礙類別和程度、發展過程以及環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相對滯后于普通兒童,類化能力較差,其教育訓練需要反復進行。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就要練就扎實的教育訓練技能,運用特殊教育的理論知識,根據特殊兒童內在的能力設計教育訓練計劃,以保證他們得到最適當的發展。
三、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策略
(一)構建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
合理、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提高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應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四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心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專業核心課程是指特殊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能,包括各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個別化教育計劃、特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各科教學法、盲文、手語、行為改變技術、康復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職業技能;專業方向課程主要是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需求開設的課程,如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康復、腦癱兒童的教育康復、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教育康復等課程[4];專業實踐課程主要是對所學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演練,包括實習、實訓、見習、寒暑假社會實踐等。四個專業課程模塊均指向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不僅強調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論素養的養成,而且強調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要具備教育行動的能力。
(二)職業技能培養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
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要與特殊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不僅要求相應學科的教師調整和增加與特殊教育職業技能訓練相關的課堂教學的內容,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還要把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和內容有意識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創造職業技能訓練的機會和條件。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一是討論法,教師設置特殊教育熱點問題,調動學生參加討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二是參與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體驗未來教師崗位的角色行為,也能檢驗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三是讀書法,教師提供特教方面的閱讀材料,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文獻導讀,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參觀法,讓學生深入特殊教育學校或機構等教育一線,通過義工服務方式直接接觸特殊兒童,增加認識特殊兒童的體驗;五是案例教學法,選取來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讓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六是實習法,讓學生通過3~6個月的長時間實習,參與對特殊兒童進行的直接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學校與實踐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專業與校外實踐基地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特殊教育學校和組織機構的教育實際情境、教學資源等均可作為課程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并方便學生進行志工服務,學生通過直接觀察,積累特殊兒童具體的行為表現,能夠豐富感性經驗,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觀摩,了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從中可以汲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經驗[5]。深入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機構、康復訓練機構進行專業見習與實習是培養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業務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6]。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169-02
接受教育是每一個兒童享有的權利,必須讓每個兒童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制定要考慮每一個兒童獨特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需要的廣泛差異。對特殊兒童來說,他們難以適應普通教育的要求,而且每個兒童個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要使他們接受教育,必須對他們進行個別化教育和教學,開展針對特殊兒童特點的個別化訓練。所謂個別化訓練,是針對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為特殊兒童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采用適合的教育手段,對特殊兒童獨立進行教育和教學的方法。在我國的特殊教育機構以及特殊教育學校中,針對特殊兒童中的自閉癥兒童、智力障礙兒童等個體差異較大的兒童,個別化教學已經成為這些兒童最主要的教學形式。
一 特殊兒童個訓中活動銜接的重要性
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它是由一個個互相聯系、前后銜接的環節構成的,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發現,特殊兒童個別化訓練過程中的活動銜接問題對特殊兒童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們都非常重視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尤其注意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過渡環節,即活動銜接。良好的活動銜接可以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果,而不良的活動銜接不僅會影響教學效率和效果,還會使教學活動中斷,使后續的教學難以開展。
在個別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兒童的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學中各個環節的活動性質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如果不注重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銜接,突然從一個活動跳到另一個活動,就會顯得突兀,兒童不能適應活動的突然改變,從而導致教學的失敗。如原本教師正在進行一項活動,而當這項活動完成時教師突然將玩具撤離而放上另外一樣,特殊兒童無法適應突然的轉變而無法進入角色,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由此可見,活動銜接問題在整個教學活動設計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二 特殊兒童個訓中活動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1.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個訓活動的實踐操作中,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銜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五方面:(1)教師由于備課不充分,導致教學活動進行得過于倉促,使得活動與活動銜接進行得過于緊湊,甚至于沒有銜接過程。(2)特殊兒童的上課狀態不佳,不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會使活動銜接失敗。如特殊兒童由于身體不適等因素導致注意力不集中,使活動銜接失敗。(3)教師設計的活動與活動之間,聯系不大,使活動的銜接過于生硬,特殊兒童無法立刻適應新的活動,導致活動的失敗。如前一個活動還是串珠,而下一個活動就設計為肢體活動,使得特殊兒童一時無法適應,導致轉銜失敗。(4)活動情境不良也會導致活動銜接的失敗。在教學過程中,不良的教學情境會導致兒童積極性不高,對下一個活動不感興趣。(5)活動與活動之間轉銜過快,導致兒童無法適應。在前一個活動結束后,兒童還沒能熟練掌握,教師就開始進行下一個活動,會導致兒童無法適應,導致轉銜失敗。
2.影響因素
第一,兒童的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特殊兒童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主要包括特殊兒童的學習能力和人格特點。當特殊兒童正在從事某種活動,如做數學題,這時教師要求特殊兒童去做其他活動,程度好的特殊兒童已經完成上一項任務,而此時程度不好的特殊兒童正進行到一半。另外,特殊兒童的能力不同也會使教學進度不一致。
第二,教師特質因素。教師是作為教學中的主導,也是教學活動以及活動銜接的設計者。教師本身的學識,個人素質都會對教學有影響。教師花太多時間對特殊兒童進行引導和解釋,特殊兒童早就進入了角色或明白了他所講的問題,可教師還在喋喋不休。有些教師過于注意特殊兒童的行為,對特殊兒童的不良表現批評過多,造成分心。也有些特殊兒童故意違反課堂紀律,進而影響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會突然轉換講課主題,在特殊兒童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進入下一活動,或一項活動未完成就進行另外一項,然后再回到原來的活動,這些突然的轉換破壞了教學活動銜接的流暢。
研究證明,一個教師講授教材不當,或缺乏從一個活動跳躍到另一個活動的過渡能力,不能進行交叉活動或講課時顯得無能、遲鈍,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只局限在一個問題上,特殊兒童就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而搗亂課堂秩序。
第三,教學材料。教師通過教學材料對學生開展教學,而在兩個活動之間,材料也要進行過渡,如果教師突然將教具換掉,特殊兒童會難以接受,有些特殊兒童會被新鮮的教具吸引而沒有對教學內容引起注意,教具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第四,活動之間的差異。教師設計的活動對整個教學活動有主導作用,而活動與活動之間的差異與活動銜接息息相關。活動之間差異的大小,直接影響到連接的順利進行。如果前一個活動在室內進行,而下一個活動卻是在室外展開,就會使特殊兒童一時間無法適應這樣的改變,活動最后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兩個活動相類似,沒有太大差別,會使特殊兒童失去學習興趣,也難以集殊兒童的注意力,特殊兒童感覺到無聊,對活動感到倦怠。
第五,活動環境因素。首先是教學氛圍。教學氛圍是在教學的活動中呈現的一種綜合性的心理狀態,它可以用一定的心理、行為指標來衡量。在課堂講授時,有的教師只顧講解教學內容,而不考慮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從而使本應讓特殊兒童感到輕松愉快的教學過程,變成令特殊兒童討厭的、枯燥無味的活動。
在教學活動的轉換銜接中,教學氛圍的轉換也是存在于教學活動中的,原本活動中的氛圍很積極、很熱烈,特殊兒童們都帶著一個興奮的狀態,而在這時,轉為另一個安靜的活動,使特殊兒童們激動的心態無法迅速平靜,導致教學活動失敗。
其次是教學環境。教學環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于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條件因素。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是指學校的教室,但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課堂不再僅僅指教室,還包括大自然課堂、社會課堂等。教學環境的銜接也是活動銜接的一大問題,教學活動中,不能一直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能每一個教育環境相差甚遠,這樣對于特殊兒童的理解能力是一種考驗,更會使特殊兒童處于興奮狀態,不能很快地融入教學活動中。
三 解決特殊兒童個訓活動銜接問題的方法
1.加強教學準備工作
兒童個訓中活動銜接問題,往往來源于活動的準備不充分。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因為特殊兒童個體差異較大,每個兒童都有各自的特征,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兒童的特點,在設計活動過程時更有針對性。
2.加強活動設計
在活動設計上應當更加嚴謹,而不能忽略掉活動銜接這個環節。在活動與活動之間,應當給特殊兒童一個緩沖的過程,不能急于教學而趕進度。在教具以及特殊兒童能力上要有明確的概念,才可以在活動設計上減少紕漏。教師也應當加強自身的能力水平,否則在教學設計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特殊兒童也會因為不滿于教師而影響教學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特殊兒童所設定的活動以及對特殊兒童的管束應當松弛有度。活動之間的差異也不宜過大或過小,讓特殊兒童能更有效地接納。
3.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要為特殊兒童建立好的學習氛圍,而不能將教學氛圍任意變換。在教學活動環境的選擇上也應當遵從規律,而不應當隨意改變。在變換環境之前,應先進行活動銜接準備,如在進行粗大動作等活動之前,應當在課桌與感統室之間做準備,應當在走廊中做些游戲等。為了讓教學活動正常進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完整的教學活動不應分割開進行教學,教學中應該注意每個教學環節的銜接,使教學活動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這樣對特殊兒童的學習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