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0 14:58: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產業市場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常州市 休閑體育產業 產業政策 優勢分析
常州市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在滬寧線的中間,自古就是江南水鄉,社會與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在全國大中城市的前列,是全國公共體育服務先進城市。隨著常州市民假日和自由時間日益增多,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休閑需求也愈來愈強烈。休閑體育在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常州市發展休閑體育產業有著諸多的優勢,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為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和常州市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為常州市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自然物質基礎
常州市是全國園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眾多的市區公園和園林、恐龍園、嬉戲谷、茅山風景區、天目湖風景區、度假山莊、其他風景名勝區的眾多自然資源豐富,為常州休閑體育產業最基本的自然物質基礎。常州市的地形特點突出,市區河道縱橫,平攤無山,園林覆蓋率高,植被豐富,很多市民利用空閑時間在這些場所中休閑鍛煉,常州市的兩個郊縣溧陽和金壇則有很多山區丘陵地帶,水庫和大型湖泊縱橫,風光秀麗,有多處國家4A級以上的風景名勝區,吸引了大量的本外地客人來觀光休閑。此外,常州市投資開發的恐龍園、嬉戲谷及淹城野生動物園等游玩場所近年來也成為成熟的娛樂休閑場所。隨著常州市政府大力打造的西太湖休閑旅游圈的進一步開發,常州市發展休閑體育產業的物資基礎將越來越穩固。
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政策的傾斜扶持,為南京的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一)經濟高速發展對南京休閑體育產業的拉動
近些年來,江蘇省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二,常州市雖然經濟總量上在省內已經被南通等地區超越,但是人均GDP還是位居前五,而且呈現出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和增長勢頭明顯的特征,經濟的高速發展勢必為帶動常州市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
(二)產業政策對南京市休閑體育產業的支持
從2011年開始,常州市政府就制定文件,要把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和大力發展體育產業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做到產業統計標準化、市場行為規范化、龍頭產業規模化、產業結構高級化、場館經營效益化。而且,要求體育產業的增加值應該穩固在GDP的4%以上,體育產業的從業人員要逐步增加,體育系統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要達到千萬元以上的級別。另外,還規定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公共體育賽事的外包和承接活動,豐富市民生活,提高體育產業活力。
三、體育健身休閑服務組織及服務人員不斷壯大,為南京休閑體育產業提供人員組織保障
據相關報道的統計和實地的市場調查,目前常州市健身場所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目前有近百家各類健身場所,還存在大量的體育培訓機構,體育健身和培訓機構的從業人員正在大幅度的增長。
四、市民休閑觀念的進步及積極參與休閑體育運動,為休閑體育產業做出行動上的努力
(一)人們對休閑觀念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
以前有相當多的公眾對休閑價值缺乏正確認識,認為“休閑”是在浪費生命,唯有工作才能體現人的存在價值。由此,面對這些錯誤的休閑觀念,常州市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加以科學引導,讓人們認識到休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和潛在意蘊,領會到它作為“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真正內涵,領略到豐富的物質生活并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只有與高尚的精神生活相和諧才能達到完美的人生境界,也只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真正契合才能體驗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人們還認識到,休閑不等于消費,真正的休閑狀態并非只是物質的滿足,而應看成生命活動的積極準備,正是這些可喜的變化,為常州開展休閑體育產業提供思想基礎。
(二)人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休閑體育實踐活動
1.休閑體育消費投入不斷增大
休閑體育消費是一種“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近些年來,常州市民無論在休閑體育消費的吃穿住用行,還是在高層次的情感式體驗式消費中都不斷增加消費之處,為拉動休閑體育產業經濟做出了貢獻。
2.休閑體育生活方式業已成常B生活化
休閑體育生活化對于休閑體育市場消費需求開發的助推作用。一方面,休閑體育生活化的實現是休閑體育市場消費需求開發的有效途徑。“休閑體育生活化”表現為越來越多的都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加大休閑體育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拉動了休閑體育市場消費需求的開發;再有就是休閑體育生活化的實現是休閑體育市場消費需求開發的最佳狀態之一。“休閑體育生活化”強調一種以休閑體育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居民將自覺地視休閑體育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亦將維持和加大休閑體育參與廣度和深度,推動休閑體育市場開發的良性循環,加速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常州較之其他地區的經濟社會條件更為優越,居民的休閑體育意識更高,休閑體育在優越的經濟環境下更容易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現實條件。
關鍵詞: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
abstract:an obvious misjudgment may appear whe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used in the regional industry.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a regional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a further regional industry's market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is built wi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can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market system and its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y;market structure;classification method
一、引言
自馬歇爾(a.marshall)的新古典經濟學誕生以來,產業組織理論歷經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新產業組織學派等流派,獲得了蓬勃發展,但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的許多方面仍在廣為應用,特別是市場結構的分類方法,一直沿用著傳統的分類方法,市場結構的分類方法主要有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法和植草益的市場結構分類法,其中尤以貝恩的分類法應用最多。
然而,在前期對我國報業產業組織[1]、文化產業組織[2]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法在被應用到區域性或地方性產業中時,應用原有的行業集中度度量方法直接計算產業的集中度,忽視了區域性產業的地域市場分割事實,計算出來的產業集中度偏離了合理界定的產業集中度,這種情況進而導致了基于產業集中度之上的市場結構分類的錯誤,從而出現明顯的誤判。進一步分析發現,由于貝恩在運用實證分析法研究行業集中度與市場結構分類法時所選擇的產業樣本都是美國制造業的樣本,他排除了區域性產業
[3],他的市場結構分類法是應用在全國性產業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貝恩的市場集中度度量方法與市場結構分類法主要適用于全國性產業,當其被運用在區域性產業時,就會發生明顯的誤判,從而導致市場結構類型的誤判。
根據前期的研究,區域性產業是指市場的需求導致對某些產品或服務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并限制了這類產品或服務在各地區之間的流動,或由于產品的生產特點或服務的形成特點決定了其不能或不易于儲存、運輸、流通,使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4]。或定義為:由于產品(服務)特性、產業規模經濟特性及產品市場特征等原因而導致的產品或服務難以在不同區域間自由流通從而出現的市場勢力地域化特征的產業。如報業、酒店服務業、超市零售業、房地產業等。具有區域性特征的產業是一種常見的產業,尤其在服務性行業中多見。產業組織理論中現行的市場結構分類法本身的缺陷影響和限制了我們對產業組織理論的應用,因此,應從區域性產業的實際出發,構建符合區域性產業實際情況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體系。
二、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應用在區域性產業中的缺陷原因分析
根據前期對區域性產業的研究[5、6],得出了以下結論:按照企業間競爭影響力的判別標準,可將產業劃分為區域性產業與全國性產業,區域性產業與全國性產業競爭狀態的度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直接應用傳統的產業集中度度量指標來度量區域性產業不能反映區域性產業內的實際競爭狀態,計算出來的集中度與合理界定的集中度相差甚遠。這樣,又影響到對市場結構的正確判斷。
在現行的產業組織理論應用中,大部分學者都應用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對產業的市場結構進行評判。貝恩依據產業內前四位、八位的絕對集中度指標,對不同壟斷、競爭結合程度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分類,如下表:
資料來源:[美]j•s貝恩:《產業組織》,丸善1981版,第141~148頁。
由于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是基于全國性產業之上的,因此,直接將它應用于區域性產業存在先天不足。
(一)忽視了區域性產業內區域分割競爭的事實
在區域性產業中,由于產品的生產特點或服務的形成特點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其產品或服務不能或不易于儲存、運輸、流通。一般而言,產品都是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某一區域的產品不能將競爭力延伸到其他區域,從而在產業內形成區域分割競爭的狀態。如在房地產業中,房地產是房產和地產的總稱,由于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附著在土地上的房產必須與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房地產的位置是固定的。房地產的生產特點使房地產不能運輸、流通,只能在當地市場上出售,從而使房地產市場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如上海房地產市場、北京房地產市場、深圳房地產市場等區域房地產市場之間沒有競爭影響力,只在本區域市場內存在競爭影響力。
同樣,市場的需求導致對某些產品或服務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限制了這類產品或服務在各地區之間的流動,從而形成區域競爭市場。以報業為例,報紙是不易庫存的“易朽品”,報紙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誰贏得了時間,該報就贏得了主動、贏得了讀者和市場。受報紙時效性、關注程度的影響,消費者偏好于購買當地的報紙,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關注程度高于其他區域的相關情況,因此報業市場主要呈現區域性的特征,一般而言,各大城市的報業企業基本上占據著該城市的大部分市場,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大報在各城市雖有銷售,但只占極小比例,其對當地市場的報業競爭影響有限。可見,市場需求的偏好傾向也導致了區域性產業形成區域分割競爭。
區域性產業的地域特征使區域性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呈現條塊分割競爭的局面,在每個分割區域內,企業之間存在著競爭影響力,而在區域與區域之間,企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競爭影響力。傳統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應用在區域性產業時,將沒有競爭影響力的各個區域當作存在競爭影響力的單一大市場,忽視了這種事實,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
(二)傳統的產業集中度度量指標的缺陷
已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也發現了傳統產業集中度指標在應用方面的局限性,如陳阿興曾指出,傳統的產業集中度應用在零售業時,存在著兩大誤區,應按區域和業態進行計量[7]。認為,零售業也屬于區域性產業,更應從所有區域性產業的共同特性來揭示該類產業在產業集中度指標應用上的缺陷:傳統的產業集中度度量指標直接應用于區域性產業時,由于將區域性產業視同為全國性產業,因而公式中分子分母的選取與全國性產業一致,但由于區域性產業是條塊分割的區域性競爭市場,處于各個不同區域間的同類企業,其相互間的競爭影響力不存在或極其微小,將全國的整個產業前幾位企業的相關數據當作分子,即是將各個不存在競爭影響力的企業的相關數據當作分子(當前幾位企業分布在各個區域時),或是將存在競爭影響力的某個區域的前幾位企業當作分子(當前幾位企業都在某一個區域時),而分母仍然是產業內全國所有企業的相關數據。顯而易見,這種傳統的度量方法與區域性產業的競爭狀態完全不相符,必然產生錯誤的集中度度量數據。
以零售業為例,分別運用兩種方法進行分析。直接應用產業集中度指標,將零售業當作全國性產業計算時,2000年,零售業cr4值僅為0.80%,至2005年,cr4值有所提高,但仍僅為2.87%[8],計算結果與零售業的實際競爭現狀存在較大出入。將傳統的產業集中度度量指標進行修正后[6],按區域計算部分城市的市場集中度,結果如表2所示,可見,其cr4值均在12%以上,而上海甚至達到了36%以上,計算結果反映了零售業的競爭現狀。
(三)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體系的缺陷
貝恩在運用實證分析法研究市場結構分類法時所選擇的產業樣本都是美國制造業的樣本,他刪除了與理論標準有著這樣或那樣不相符的產業,其中,他刪去了區域性產業,按照不含區域性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建立起來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不能反映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的實際狀況,如果再將其直接應用于區域性產業,其結果必然是錯誤的。
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是將市場集中度與市場結構建立了一套對應關系,在計算市場集中度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結構分類表評判產業的市場結構。而按照傳統的產業集中度度量方法,在計算市場集中度時,將區域性產業視同全國性產業,各個沒有相互競爭作用的區域被當作存在相互競爭作用的全國市場,因而,其計算出來的市場集中度偏離了合理界定的集中度,它不能反映區域性產業的真實競爭狀態。基于此錯誤的集中度結論,再將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應用于區域性產業時就必然會出現明顯的誤判。
三、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的構建
在全國性產業中,各個區域之間的同類企業存在著直接的競爭作用,而在區域性產業中,則在全國范圍內劃分成條塊分割的區域競爭市場,各區域之間的同類企業不存在直接的競爭作用。為尋找區域性產業與全國性產業的一致性,我們對區域性與全國性產業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以發掘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的建立基礎。
(一)區域性產業中各個分隔區域內與全國性產業內競爭內涵一致性分析
受區域性產業所獨特的區域特征的影響,區域性產業在全國范圍分隔成許多相互間不存在競爭作用的獨立區域。但在各個區域內部,產業內的企業就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而超過其所在區域,其競爭影響力就無法延伸到別的區域中去。因此,首先可以將“區域市場”與“全國市場”的概念延伸為“區域/局部”與“整體”的概念,再進一步將這些概念形成類比,如:一個城市與全省也是“局部”與“整體”的相對關系,一個省與全國,也是“局部”與“整體”的相對關系,一個國家與國際(全世界)也是“局部”與“整體”的相對關系。再以房地產業為例,房地產的第一個自然屬性就是其位置的固定性,它是一種不動產,被固定在一個位置不能移動,房地產的不動產性質,即位置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區域性的市場。其次,房地產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它與其所處的周圍環境關系密切。它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政治氣候、文化傳統、消費習慣、民風民俗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打上了當地文化的烙印。因此,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在建筑式樣、設計指標、價格水平、功能特征等方面,將出現很大的差異,體現出區域性特點。這樣,全國房地產業就由許多個沒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區域市場組成,如上海、深圳、北京的房地產市場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而在這些城市內,房地產企業之間則為銷售住宅或商鋪等不動產而展開激烈競爭。
就全國性產業而言,由于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存在很大的差別,不同國家的市場往往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特別在關稅壁壘盛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的市場分界更是分明。即使排除儲存、運輸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國家的廠家將產品運往其他國家銷售時,也不可能與當地的廠商處于同一競爭起點。這樣,不同國家的差異越大、關稅壁壘越高,就越容易使不同國家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市場。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就形成了一個個的國家范圍市場。不同國家的廠商之間難以直接產生競爭作用,而國家內部的廠商之間則直接存在競爭作用。以民航運輸業為例,中國國內民航運輸業尚無其他國家的航空公司進入。在國內,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之間存在著競爭作用,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等外國航空公司則只能在本國形成自己的國內市場,與中國的航空公司不存在直接的競爭作用。因此,不難看出,在這里,各個國家就是“區域”,全球就是“整體”。
由以上分析可知,全國性產業與區域性產業的各個區域市場的競爭內涵是一致的,都是在一個范圍內存在著競爭作用,超過了這個范圍,競爭作用被弱化甚至變得全無。
(二)競爭程度度量方法的相似性分析
由于區域性產業各個區域市場與全國性產業市場的競爭作用內涵是相同的,因此,將產業集中度度量指標應用于區域性產業的各個區域市場。應用產業集中度公式時,以各個區域內的前幾位企業的相關數據為分子,各個區域的全部企業的相關數據為分母,將區域性產業的各個區域分開進行度量,以反映區域性產業的實際競爭狀態。可見,應用市場集中度評判區域性產業的市場結構時,區域性產業與全國性產業的判別方法都是集中度指標,只是各自應用的區域范圍有別。
(三)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的構建
區域性產業的各個區域的市場結構與全國性產業的市場結構的劃分存在著相同的基礎,但全盤使用傳統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度量區域性產業仍然存在偏差。因為就一般情況而言,與全國性產業相比,區域性產業的規模經濟不夠顯著,市場容量較小,產業內各個區域能夠容納的最小有效規模的企業數量較少。而且,區域性產業內的競爭是區域分割競爭,并不是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統一競爭大市場。因而,應對存在競爭影響力的各區域分開進行市場結構的分類,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將區域性產業只劃為一個市場結構,應將不存在競爭影響力的區域分開進行分類,這樣才能反映各區域的實際競爭情況。當在各區域分別分類時,各區域前幾位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較高,區域內市場比較集中,應用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評判時,可能前兩位企業就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甚至某個區域內只存在一家企業(如行政審批特許經營或專利技術),若再以前四位或前八位企業市場份額計算市場集中度,可能達90%以上,甚至有些區域一家企業就已經占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這難以細化描述區域內的競爭狀態。可見,若直接采用傳統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應用于區域性產業的各區域中,各區域的市場結構分類結果可能是一樣的,但其集中率卻明顯存在差異,這不利于對各區域的競爭狀況進行細分。因此,取前四位或前八位企業計算集中度,過于粗糙,應改變市場結構分類的集中度度量企業數。
如以報業為例,各個區域的報業企業數量不多,從廣告市場集中度來看,各個區域前四位報業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大部分在75%以上,前八位報業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幾乎都近于100%。若直接采用傳統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以cr8值判別市場結構類型,所有的區域都屬于寡占ⅰ型,而實際上,各區域的競爭狀況是不相同的。可見,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在應用于區域性產業時,計算前四位或前八位市場集中度指標不太適當,應按照區域性產業的實際狀況,使兩者相適應。
根據研究[6]發現,在報業產業中,各區域的集中度很高,而零售業、飯店業各區域的集中度不高。為此,在對報業、零售業、飯店業集中程度實證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到不同產業區域競爭程度的歸類特點,按照區域性產業的區域市場集中度,參照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對其應用在區域性產業中出現的偏差進行了修正,從而構建出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標準,見表3。
(四)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的實證分析
為驗證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選擇典型的區域性產業,對其進行實證研究,以報業來說,由于報紙的廣告市場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報紙所在地周邊地區,報紙的發行及服務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限制了報紙在各地區之間的流動。選取了太原、沈陽、武漢、成都、南京、廣州、上海、北京幾個城市進行分析,這幾個城市分別代表了華中、華南、華東、東北、西南等地區,且報業比較發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全國性大報在這些地區的廣告份額很小,它們在區域內的廣告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區域內的競爭影響較小,根據2005年廣告市場份額前2名的排名,計算區域集中度cr2如下:
數據來源:根據慧聰國際資訊資料計算
按照表中集中度與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的對應關系,可知在這些城市中,cr2值最低的是北京,為41.90,最高的是成都,為74.56,cr2值55~70的城市有南京和廣州,cr2值45~55的有太原、沈陽、武漢、上海。根據表3的區域性產業市場結構分類方法劃分,成都為極端寡占型,南京和廣州為高度集中寡占型,太原、沈陽、武漢、上海為低低集中寡占型,北京為低集中競爭型。可見,這種分類比較確切地反映了報業在市場上的競爭程度。
參考文獻:
[1] 肖光華.我國報業產業組織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4(6).
[2] 向洪光.基于產業組織視角的湖南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2004(4).
[3] 斯蒂芬•馬丁.史東輝譯.高級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17.
[4] 羅建華, 張琦.區域性產業特征分析及其市場集中度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6(8).
[5] 張琦.區域性產業判別方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5).
近幾年,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體育產業的發展也異軍突起,在占全國面積1.06%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國民經濟產值占全國20%,體育產業的產值占全國近35%,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高速發展的現狀,引起了體育界,經濟界的廣泛研究。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帶和沿江產業密集帶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板塊,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的19個大中城市。
產業集群是指以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原則形成的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群,以及相關支撐機構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具有現代產業意義上的集群現象,主要以地區集中度作為產業地區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標準。在全國30個大類的制造業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集中地區為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特別近幾年在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發展迅速,產業集中度高達46.8%。產業集中度較高的產業中,除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外,還有與體育用品密切關聯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運動服、運動鞋等)、皮革毛皮羽絨制造業(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體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國,我國已成為世界體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體育用品生產份額。其中運動鞋超過70%,乒乓球超過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網球拍等也占到世界總產量的70%~80%。本文針對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高度集群現象進行研究,探討其現狀、特點和運行機制,分析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優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對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競爭力,保證體育用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現狀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開放地區,從省份和產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過了80%。見表二,從企業聚集密度和產品類別上看,運動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蘇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晉江、莆田、廣東省的東莞,;運動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獅、廣東省的中山、江蘇省的蘇州、浙江省的海寧;體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陽、蒼南,江蘇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滄州;籃、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陽、江蘇省的太倉。目前,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體育用品生產的主產地之一和銷售的集散地。
資料來源:中國服裝協會網站及調查資料整理。
二、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特點
1.生產布局專業化
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業產業集群一般以市(縣)、鎮(鄉)、村為地理區域,大量的體育用品企業主要圍繞同一產品或緊密相關產品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鄉)一行、一市(縣)一業”的生產經營格局,形成育用品生產的專業村、專業鎮。在具體思路上,一是通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優化地區體育產業結構與布局;二是通過加強地區體育產業合作與協調,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三是通過共創良好的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政策環境,降低體育產業經營的成本。
2.產品生產集約化
生產企業找準優勢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點地發展主導體育產品,扶持相關配套企業,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最大的優勢是產業的專業化分工提高了生產率,企業內部形成規模經濟。產業集群將某一特定的最終消費品制造過程分解為眾多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的制造環節,并分別由專業化程度很高的企業進行生產和組裝,這種企業之間圍繞產品鏈而形成的高度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以少數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產業鏈為基礎,原材料和產品銷售企業及半成品生產加工企業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業作配套的協同分工協作體系,形成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種產業集群的空間分布更符合市場規律,其專業化企業集群,雖然單體規模不大,卻表現出極高的產業集群系統的整體效率。
3.生產協作社會化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資金流等資源地理上的優勢,通過合資、合作、合營或建立企業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生產、銷售等價值增值活動,構成了一個由上游供應商、企業、營銷渠道、客戶構成的龐大產業網絡,形成社會化的生產協作,提升區域經濟優勢和地區的產業競爭力。逐步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和生產成本低廉、市場反應靈敏、區域性的整體規模經濟優勢。積極組建體育產業聯盟或聯合會,統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行業標準,互相認可體育經紀人、體育專業技術人員的從業資格,建立一個不被行政關系和壟斷力量扭曲的區域體育市場,實現區域共同市場內資源的高效配置。
三、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優勢
1.有利于創建規模和成本優勢
體育用品產業集群專業化程度高的眾多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生產,提高集群中企業的生產效率,地理空間上的接近便于生產要素的轉移和優化組合,可以使集群內的企業原材料、中間產品的采購,零部件或產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實現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內的每個企業都能享受“零部件規模效應”,形成規模化效應,使原材料價格降低,節省了采購費用、運輸費用和儲存費用等流通費用。降低了有關的成本費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尋與交易成本、契約的談判與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動資金占用的費用,大大降低群落內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從而有利于價格競爭。處于同一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還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專業基礎設施及其他公共服務,也有助于集群中企業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優勢
體育用品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各種專門人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交流、傳播、創新與擴散,激發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使企業既能夠跟蹤前沿領域的發展,又能夠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動態,為企業提供更多創新機會,并降低創新成本。產業集群還營造了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環境,這種競爭與合作的環境中存在的競爭壓力、協作的合力構成了集群中各個企業的創新動力。如組織結構創新、企業文化創新、技術創新等。
3.有利于樹立品牌優勢
體育用品企業集群有利于形成區域品牌效應。體育用品企業集聚,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促進區域間人力資源、資本、信息、技術和物資的流動,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優勢,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本身,在這一產業方面的聲譽有利于擴大影響,可以吸引新的客戶和生產者前來。加上當地政府在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著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動作用,通過改善投資的軟、硬環境,為產業集群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系列化服務,從而有利于加強區域的品牌效應。產業集群的這種區域品牌整體競爭優勢是單一企業所無法達到的。
4.從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提高體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依托產業建市場,發展市場興產業”,進而形成產業集群和市場集群落的共生現象,建立起企業集群與市場群落的協同互動機制。通過構建專業市場集群,可以實現制造業企業與商貿業企業的專業化分工,使它們共享銷售網絡所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降低中間產品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企業集群與市場群落的協同發展,有利于形成“區域特色經濟”和行業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獲取區域性規模經濟效益。大量專業化企業集聚在一地,使區域實現了規模生產。產業集群創造了一個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量也相應增加,為專業化生產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機會,還使它們實現規模生產,提高了產業集群整體生產效率。
5.有利于建立體育產業政策一體化制度,構建共同發展的政策平臺
各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財稅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對產業集群地形成與發展過程進行政策引導和扶持的同時,在各地方政府的統一指導與協調下積極組建體育產業聯盟或聯合會,統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行業標準,加強區域內體育產業的聯動。鼓勵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差別化競爭。建立一個不被行政關系和壟斷力量扭曲的區域體育市場,使區域內真正的市場主體進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場競爭,實現區域共同市場內資源的高效配置。
五、結論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開放地區。而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特征是體育用品業產業集群一般以市(縣)、鎮(鄉)、村為地理區域,圍繞同一產品或緊密相關產品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以產業布局專業化、產品生產集約化、生產協作社會化形成規模和成本優勢,信息和創新優勢,區域和品牌優勢,產業與市場優勢,政策與環境優勢。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優勢資源的綜合利用趨于合理,使該區域內體育產業的布局與結構,實現了錯位經營與發展,產品競爭層次化。競爭有序,優化組合,協調發展,形成浪性循環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席玉寶: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6):22~25
[2]謝立新.產業集群產生和演進:泉州的實踐與思考[J].發展研究,2003,(11):50~52
近幾年,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體育產業的發展也異軍突起,在占全國面積1.06%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國民經濟產值占全國20%,體育產業的產值占全國近35%,長江三角洲地區體育產業高速發展的現狀,引起了體育界,經濟界的廣泛研究。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帶和沿江產業密集帶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板塊,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的19個大中城市。
產業集群是指以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原則形成的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群,以及相關支撐機構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具有現代產業意義上的集群現象,主要以地區集中度作為產業地區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標準。在全國30個大類的制造業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集中地區為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 特別近幾年在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發展迅速,產業集中度高達46.8%。產業集中度較高的產業中,除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外,還有與體育用品密切關聯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運動服、運動鞋等)、皮革毛皮羽絨制造業(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體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國,我國已成為世界體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體育用品生產份額。其中運動鞋超過70%,乒乓球超過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網球拍等也占到世界總產量的70%~80%。本文針對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高度集群現象進行研究,探討其現狀、特點和運行機制,分析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優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對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競爭力,保證體育用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現狀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開放地區,從省份和產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過了80%。見表二,從企業聚集密度和產品類別上看,運動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蘇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晉江、莆田、廣東省的東莞,;運動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獅、廣東省的中山、江蘇省的蘇州、浙江省的海寧;體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陽、蒼南,江蘇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滄州;籃、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陽、江蘇省的太倉。目前, 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體育用品生產的主產地之一和銷售的集散地。
資料來源:中國服裝協會網站及調查資料整理。
二、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特點
1.生產布局專業化
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業產業集群一般以市(縣)、鎮(鄉)、村為地理區域,大量的體育用品企業主要圍繞同一產品或緊密相關產品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鄉)一行、一市(縣)一業”的生產經營格局,形成育用品生產的專業村、專業鎮。在具體思路上,一是通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優化地區體育產業結構與布局;二是通過加強地區體育產業合作與協調,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三是通過共創良好的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政策環境,降低體育產業經營的成本。
2.產品生產集約化
生產企業找準優勢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點地發展主導體育產品,扶持相關配套企業,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最大的優勢是產業的專業化分工提高了生產率,企業內部形成規模經濟。產業集群將某一特定的最終消費品制造過程分解為眾多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的制造環節,并分別由專業化程度很高的企業進行生產和組裝,這種企業之間圍繞產品鏈而形成的高度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以少數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產業鏈為基礎,原材料和產品銷售企業及半成品生產加工企業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業作配套的協同分工協作體系,形成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種產業集群的空間分布更符合市場規律,其專業化企業集群,雖然單體規模不大,卻表現出極高的產業集群系統的整體效率。
3.生產協作社會化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資金流等資源地理上的優勢,通過合資、合作、合營或建立企業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生產、銷售等價值增值活動,構成了一個由上游供應商、企業、營銷渠道、客戶構成的龐大產業網絡,形成社會化的生產協作,提升區域經濟優勢和地區的產業競爭力。逐步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和生產成本低廉、市場反應靈敏、區域性的整體規模經濟優勢。積極組建體育產業聯盟或聯合會,統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行業標準,互相認可體育經紀人、體育專業技術人員的從業資格,建立一個不被行政關系和壟斷力量扭曲的區域體育市場,實現區域共同市場內資源的高效配置。
三、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優勢
1.有利于創建規模和成本優勢
體育用品產業集群專業化程度高的眾多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生產,提高集群中企業的生產效率,地理空間上的接近便于生產要素的轉移和優化組合,可以使集群內的企業原材料、中間產品的采購,零部件或產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實現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內的每個企業都能享受“零部件規模效應”,形成規模化效應,使原材料價格降低,節省了采購費用、運輸費用和儲存費用等流通費用。降低了有關的成本費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尋與交易成本、契約的談判與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動資金占用的費用,大大降低群落內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從而有利于價格競爭。處于同一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還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專業基礎設施及其他公共服務,也有助于集群中企業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優勢
體育用品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各種專門人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交流、傳播、創新與擴散,激發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使企業既能夠跟蹤前沿領域的發展,又能夠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動態,為企業提供更多創新機會,并降低創新成本。產業集群還營造了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環境,這種競爭與合作的環境中存在的競爭壓力、協作的合力構成了集群中各個企業的創新動力。如組織結構創新、企業文化創新、技術創新等。
3.有利于樹立品牌優勢
體育用品企業集群有利于形成區域品牌效應。體育用品企業集聚,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促進區域間人力資源、資本、信息、技術和物資的流動,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優勢,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本身,在這一產業方面的聲譽有利于擴大影響,可以吸引新的客戶和生產者前來。加上當地政府在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著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動作用,通過改善投資的軟、硬環境,為產業集群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系列化服務,從而有利于加強區域的品牌效應。產業集群的這種區域品牌整體競爭優勢是單一企業所無法達到的。
4.從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提高體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依托產業建市場,發展市場興產業”,進而形成產業集群和市場集群落的共生現象,建立起企業集群與市場群落的協同互動機制。通過構建專業市場集群,可以實現制造業企業與商貿業企業的專業化分工,使它們共享銷售網絡所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降低中間產品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企業集群與市場群落的協同發展,有利于形成“區域特色經濟”和行業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獲取區域性規模經濟效益。大量專業化企業集聚在一地,使區域實現了規模生產。產業集群創造了一個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量也相應增加,為專業化生產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機會,還使它們實現規模生產,提高了產業集群整體生產效率。
5.有利于建立體育產業政策一體化制度,構建共同發展的政策平臺
各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財稅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對產業集群地形成與發展過程進行政策引導和扶持的同時,在各地方政府的統一指導與協調下積極組建體育產業聯盟或聯合會,統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行業標準,加強區域內體育產業的聯動。鼓勵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差別化競爭。建立一個不被行政關系和壟斷力量扭曲的區域體育市場,使區域內真正的市場主體進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場競爭,實現區域共同市場內資源的高效配置。
五、結論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開放地區。而長三角地區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特征是體育用品業產業集群一般以市(縣)、鎮(鄉)、村為地理區域,圍繞同一產品或緊密相關產品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以產業布局專業化、產品生產集約化、生產協作社會化形成規模和成本優勢,信息和創新優勢,區域和品牌優勢,產業與市場優勢,政策與環境優勢。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優勢資源的綜合利用趨于合理,使該區域內體育產業的布局與結構,實現了錯位經營與發展,產品競爭層次化。競爭有序,優化組合,協調發展,形成浪性循環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席玉寶: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6):22~25
[2]謝立新.產業集群產生和演進:泉州的實踐與思考[J].發展研究,2003,(11):50~52
[3]魏 江:產業集群[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一)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供給市場分析
1.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特征分析
體育產業即指生產體育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為群眾提供各種體育服務的各行業的總和。隨著《1995年至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的頒發實行,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中國的體育產業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逐漸成為中國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其性質也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逐漸向產業公益型轉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之一。
成都市各高校體育產業以公益性為主,高校體育產業主要是面向學生,供學生學習體育相關知識的場所,為學生服務。
2.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經營性質分析
我國體育產業應歸于服務業,由市場消費的角度上分析,屬于享受型和發展性消費[4]。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急需國家扶持,體育產業發展和培育體育市場的相關法規不夠健全完善。高校體育作為體育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產業化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改革現有體育教育制度,使體育教育能夠有更大的活力進行自我發展,并由事業型、公益型向經營型轉變,是高校體育產業化的必要過程。現階段的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應是一種為體育教育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的各種產業。
3.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分析
由于當前高校體育產業領導者意識還處于相對落后階段,思想不夠開放,并受國家體育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限制,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現在尚處于起步階段,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體育產業是真正的朝陽產業,以世界體育產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美國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已經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在各大行業的總產值排名中占第22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就已經超過了3000億美元。在體育產業發達的西歐、北美和日本等國家,體育產業已經是其國內十大支柱產業之一。早在2000年,全球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就高達4000億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穩定增長著。英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和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總產值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1.5%。
4.成都市各高校對學校體育場館建設的利用狀況調查
體育場館主要是為滿足運動訓練、群眾健身娛樂和運動競賽的需要而修建的各種運動場所,一般包括各類體育場、館和游泳池。高校體育場館是高校固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提供服務的場所,是體育教學、訓練、開展課外體育競賽和課余活動的必要場地。在調查中發現,成都市高校大學生多數對校園運動場館的適當收費無法接受,寧愿不活動也不進收費的場館。與發達國家相比這樣的體育消費觀念是比較落后和消極的。現階段成都市體育場館資源最大的特點就是浪費和短缺并存,而影響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現有體育場館的合理利用狀況。成都市各高校若能充分利用體育場館資源的優勢為社會服務,會對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并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調查得出以下幾點:
(1)高校體育場館資源軟硬兩方面的環境會對體育場館的利用情況產生較大影響。
(2)高校針對不同類型的體育場館的服務情況各有不同。
(3)高校環境越好并且建筑規模越大,體育場館類型就越豐富多樣。
(4)成都市各高校的經營思想和場館條件兩方面對體育場館資源開發的贏利狀況有一定的影響。在體育場館的建設情況上,其學校地理位置越好、規模越大越有利于贏利。建有稀缺性體育場館的高校,其體育場館的經營效益較好。在經營思想上,其開放的運動項目選擇合理、價格低廉的學校,能取得一定的收益,在此基礎上相關服務人員配備齊全并且經營方式多樣的的高校,其經營效益能在維持收支平衡的基礎上獲得較好的收益。
5.成都市各高校管理者對高校體育產業的認同度分析
成都市各高校把學校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一般都安排給高校后勤部門或相關體育學院進行管理,在體育產業管理過程中高校領導者并未細致的對相關管理體制和運營方案進行過討論,僅是制定了一定的書面文件和制度,并安排相關方面的負責人管理,但分工不夠明確,人員管理不夠到位,缺乏相關專業的專業性管理人才。
(二)成都市高校體育產業消費市場分析
1.成都市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目的分析
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和消費觀念也與時俱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好的、積極的一方面,也有壞的、消極的一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學生把健身作為體育消費的首選目標占學生調查人數的40.82%。放松休閑和追求時尚,也是大學生選擇體育消費的另一重要目標,分別占調查人數的25.63%和23.89%,這同樣反映出了現代大學生追求生活質量,追求時尚,放松休閑的高檔消費心理的現狀。
2.成都市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方式分析
隨著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體育消費的形式、內容也逐漸變得多樣化。按體育消費品的狀態來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實物性體育消費和非實物性消費[10]。實物性體育消費的種類多種多樣,包括運動器材、運動服裝、報刊、體育彩票等。在調查中顯示在實物性消費中,成都市高校大學生購買運動器材和運動學生服裝的大學生占比例較大,分別占28.62%和32.56%。大學生購買報刊及體育彩票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別占13.45%和9.87%。非實物性體育消費是大學生體育消費中的另外一項重要內容,從大學生所處的消費環境和體育俱樂部自身的特點來分析判斷,現今大學生要想通過有限的體育消費獲取最大的身體收益的合理選擇既是參加體育培訓班或體育俱樂部,這也將是今后大學生體育消費中一種最重要方法。
3.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內容分析
在調查過程中,按照專業、性別、所學專業、家庭經濟狀況等不同條件,對大學生各項體育消費在個人體育總消費中所占比例進行分析后得到表3。表中運動技能學習不包括大學生所交學費中所包含的正常學校體育成本由表3中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內容多以實物性消費為主。大學生體育消費的支出主要表現在購買體育服裝上,在其它各項上的支出是比較少的。首先,在性別方面分析男、女大學生的各項體育消費在個人體育總消費中的比例基本平衡,男大學生在進行運動技能學習方面所支付的費用明顯低于女生,表明男大學生的有償健身意識較差,女大學生的意識較強。然后在各種家庭經濟狀況的比較中顯示,富裕家庭的學生其體育消費比較隨意,消費較高,中等家庭的學生其體育消費比較合理,會有較強的針對性,而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體育消費受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其體育消費較少,相關健身活動參加較少。再者文科和理工科大學生雖有專業之間的不同,但在體育消費方面的差異卻較小,基本符合當前大學生的正常體育消費規律。
參考文獻:
體育產業化是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它不僅能增加高校參加者和組織者的數量,更為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體育鍛煉提地、器材、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服務內容,在有效地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對提高地區人民群眾的體育消費水平、帶動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煙臺市各高校的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目標進行了深入地調查與分析,以期為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開發獻計獻策。
一、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供給市場分析
1.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特征和經營性質分析。隨著《1995~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的頒發施行,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中國的體育產業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逐漸成為中國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其性質也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逐漸向產業公益型轉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煙臺市各高校休閑體育產業以公益性為主,主要面向學生,為學生服務。
2.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分析。由于當前高校休閑體育產業領導者意識還處于相對落后階段,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現在尚處于起步階段。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在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沒能形成規范完整的運營機制和管理體制,使得煙臺市高校體育得不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煙臺市各高校對學校體育場館建設的利用狀況調查。高校體育場館是高校固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教學、訓練、開展課外體育競賽和課余活動的必要場地。在調查中發現,煙臺市高校大學生多數對校園運動場館的適當收費無法接受,寧愿不活動也不進收費的場館。現階段煙臺市各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最大的特點就是浪費和短缺并存。
4.煙臺市各高校管理者對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認同度分析。煙臺市各高校把學校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一般都安排給高校后勤部門或相關體育學院進行管理,在體育產業管理過程中高校領導者并未細致的對相關管理體制和運營方案進行過討論,僅是制定了一定的書面文件和制度,缺乏相關專業的管理人才。
二、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消費市場分析
1.大學生體育消費目的分析。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積極的一方面,也有消極的一方面。煙臺市高校學生把健身作為體育消費的首選目標占學生調查人數的41.25%;放松休閑和追求時尚,也是大學生選擇體育消費的另一重要目標,分別占調查人數的28.36%和22.14%。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現代大學生追求生活質量,追求時尚的高檔消費心理現狀。
2.大學生體育消費方式分析。隨著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體育消費的形式、內容也逐漸變的多樣化。按體育消費品的狀態來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實物性體育消費和非實物性消費。實物性體育消費的種類多種多樣,包括運動器材、運動服裝、報刊、體育彩票等。調查顯示在實物性消費中,煙臺市高校大學生購買運動器材和運動服裝所占比例較大,分別為31.17%和30.45%。大學生購買報刊及體育彩票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別為14.02%和8.94%。而非實物性體育消費在大學生體育消費中所占比例較低。
3.大學生體育消費內容分析。此次調查從性別、家庭經濟狀況、專業等方面,對大學生各項體育消費在個人體育總消費中所占比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體育消費的支出主要表現在購買體育服裝上,在其他各項上的支出較少。男大學生在進行運動技能學習方面所支付的費用明顯低于女生,表明男大學生的有償健身意識較差;富裕家庭的學生其體育消費比較隨意,消費較高,中等家庭的學生體育消費比較合理,會有較強的針對性,而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體育消費較少,相關健身活動參加較少;文科和理工科大學生雖有專業之間的不同,在體育消費方面的差異卻較小,基本符合當前大學生的正常體育消費規律。
三、推進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發展對策
1.開放管理意識,培育和引進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管理專門人才。煙臺市各高校要逐漸開放觀念,并完善高校休閑體育產業化的相關理論。各高校管理者要加強對高校休閑體育產業化的理論學習,開放觀念,充分認識并積極制定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長期發展規劃,為加快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良好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同時要加強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此外要廣泛開展各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互通有無。
2.各高校要發揮各種社會力量,進一步完善休閑體育市場。高校體育場館及相關設施是高校休閑體育產業化重要的硬件。完善體育場地和場館的相關設施,不僅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更能讓更多的企業來投資,以吸引更多的體育賽事和商業贊助等。這樣不僅能形成產出與投入相平衡的良性循環,更能獲得良好的收益。所以當務之急是加大對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資金投入,使高校休閑體育產業在滿足大學生體育學習、鍛煉的基礎上,推進高校休閑體育產業化發展。
3.改革當前的高校休閑體育產業運作模式,大力發展高校體育社團和俱樂部。煙臺市高校體育活動的商業化贊助運作方式比較單一。為加速高校體育運動的發展大多數高校已經開始引進企業贊助,比如由贊助商提供印有企業名稱的比賽服裝或為運動員提供飲料,以企業和品牌的名稱命名比賽,或在比賽場地陳列印有贊助商名稱的花籃或橫幅等形式。把校園體育活動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有利于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局面。大力發展高校內的學生體育社團和俱樂部,增加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多樣性。隨著當代大學生消費水平及思想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參加會員制收費管理制度的體育社團和俱樂部,不但能對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和訓練,還可以找到有相同愛好的同學進行相互交流學習。另外由于高校的開放性,社區居民加入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情況屢見不鮮,隨著煙臺市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相互對接和融合,會有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進來,為俱樂部創造較好的效益,這對煙臺市高校休閑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一定的益處。
參考文獻:
[1]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7.
[2]譚建湘,馬鐵.體育經紀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3-170.
[3]管勇生,孫琦,袁靜,王建民,等.高校學生體育消費動機的調查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28(2):28-29.
高校體育教育作為體育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產業化就是順應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改革現存體育教育體制,使體育教育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充滿活力的新機制,體育教育由事業型、公益型向經營型轉變,使高校體育教育社會化、系統化、結構合理化,按市場機制配置教育資源和合理化的管理,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師自身知識和素質, 促進高校體育教育切實向素質教育遷移。因此,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既是我國高校體育事業適應市場經濟客觀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新時期深化我國高等體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產業化進程也一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但是,由于受僵化教育制度的制約, 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一直未能得到酣暢淋漓的發展, 其自身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在此,本文從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探索高校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對促進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和現實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的現狀
1.思想不夠開放,組織行為封閉
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受傳統思想觀念的約束,不夠開放,只注重體育課教學和課余體育訓練。另一方面受整個國家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的制約,限制了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現行的學校體育組織行為仍是主要限于校園之內,缺乏與社會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高校的場館與師資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在課余休息日、節假日造成極大的浪費,使高校體育的功能與優勢遠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市場的發展和開放程度,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高校體育設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學,市場取向動機不強,忽視市場資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學之余,體育設施資源過分閑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2.缺乏市場條件下的運作環境
高校體育產業化,在實踐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而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沒有將體育產業化理論規范化,缺少一套完整的體育產業化法規來規范體育市場,因此,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目前市場經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市場分析研究不夠,缺乏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經營管理水平低,經營組織內耗大,資源嚴重浪費,這些都嚴重影響著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
3.缺少市場化運作的商業贊助
體育贊助能夠很好地促進體育產業化發展的進程,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體育沒有依靠市場規律來進行運作,所以獲得的企業贊助只是單純建立在廣告的基礎上,去掉廣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門的指令性贊助和公益型贊助,企業還沒有把高校體育運動作為企業發展的一個環節,沒有把校園體育運動作為企業文化的延伸來發展。
4.缺乏市場條件高校體育產業管理、經營的人才
高校體育產業管理者不僅要熟悉高校體育產業的特點,而且要具備經營管理能力。高校中雖然聚集了一批高學歷、高知識、高職稱的一流專業人才,但從目前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經營人才的現狀來看,由于學校對體育產業的認識滯后以及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培養與提高,使高校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5.政府對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夠
體育產業政策是指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體育產業路線而制訂的行動準則。它是國家規范體育產業發展的一種經濟政策,也是國家宏觀指導、調控、優化和監督體育產業發展和運行的重要依據和手段,它對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高校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門在制定體育產業政策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許多方面如資金、稅收、土地等因缺乏長期、穩定的政策扶持而使發展受到限制和制約,這對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6.高校體育產業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不合理
體育產業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必須通過市場調節,生產要素按市場法則流向能產生更大效益、回報率更高的領域。多年來,由于體制和思想意識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經營者不能適當、適時地對高校體育產業結構進行重組和轉變,無法做到產業要素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流動性,出現體育產業各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財力等有限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產權關系不明晰,缺乏體育產業經營的有效管理
學校是體育設施的擁有者,體育教學部門是體育場館的經營者,但兩者關系往往混淆不清,產權界限模糊。資產的所有權不明晰,部分資產多頭管理或無人管理,責、權、利分配不合理,激勵作用減弱,約束不到位,科學管理失去條件,致使經營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資產的閑置和浪費,從而影響了高校體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制約著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市場結構、層次、技術、服務有較大的局限性,沒有統一標準,缺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效管理。高校的體育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未能開發與體育產業相關的產品與服務,沒能達到應有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二、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策
1.轉換經營觀念,引入市場機制
只有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才能推進高校體育資源的商品化和社會化,緩解社會體育資源短缺的矛盾。高校體育產業的經營者,要建立市場意識、服務意識,與社會建立密切的聯系,了解社會對體育消費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發展體育產業。以體育教學部或學校后勤產業開發部門為核心,堅持“以教為本,多種經營”的方針,明確經營的責、權、利,在學校監督體制下,經營者有自和決策權,施行獨立方式運作,避免學校的行政干預。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降低運作成本,為學生和社會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依照市場規律不斷拓展經營空間,使高校體育產業的經營效益不斷提高,在經濟上形成良性循環。
2.積極探尋適應高校發展的產業項目
首先,應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充分利用現有場館和師資力量搞培訓,包括優秀運動員、教練員的培養,社區體育干部、體育輔導員、健身指導員、裁判員及各類體育項目愛好者與研究者的培訓與培養等。高校還可通過開設函授班、進修班、自考班、遠程教育、留學生班等形式開發利用教育資源。其次,應發揮高校科研優勢,以“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為依托,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體質測量器材及運動競賽器材等。高校要抓住運動器材設備項目的開發生產的機遇,利用自身優勢,實現高效益。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場地、器材等資源,大力開展高校和社區健身活動,并建立相應機構,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區域性、小型多樣的群眾體育活動和競賽活動,如健身操、形體訓練、體育舞蹈、氣功、武術等培訓,以及組織體育旅游等。這樣,高校體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而且將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豐厚的經濟效益。
3.加強對高校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
在體育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源,解決體育市場人才資源短缺和提高運作人員的素質,是體育市場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條件。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具有能夠提供良好市場服務的高素質人才,否則再好的市場策略也沒有意義。要實現高校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以人為本,大力培養產業人才,不斷提高體育產業管理水平;加強體育院校體育管理、體育經營專業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體育系、經管系、中文系和美術系等專業相互間交叉滲透融合的特點,建立新興的體育廣告、體育新聞、經濟體育等專業,培養互補型的人才。
4.完善體育產業結構,實現體育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過程中,根據區域體育人口的現狀和不同消費結構特點,深入而細致地研究區域群眾的生活習性和消費層次結構,及時而科學地調整高校體育教育產業發展的結構。按不同地位的產業層次合理配置體育資源,確定優先發展的領域,在產業結構的市場運行中不斷完善產業功能,不斷調整體育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為高校體育教育產業的規模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6.利用高校自身的資源優勢,開拓培育體育市場
高校集高知識、高學歷的體育專門人才和先進的基礎設施于一體,應該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設施的優勢,在完成正常教學、訓練、工作任務的同時,面向社會開展有償服務,實現教學、創收的雙贏之策。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實行企業化管理,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體育服務,實現“自我補償,自我更新”的能力;與社會建立協作機制,互動、互補和互助,實現資源共享、產業聯動;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組織承辦大型文體活動和比賽,增大體育的文化含量,促進體育消費的發展;利用圖片、板報、校報、廣播臺、校電視臺、校園網站及社會媒體做好高校的體育文化宣傳。通過對體育產業的政策、技術及市場運行機制的綜合調查、研究,為高校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戰略指導,為開拓市場提供發展依據。
7.明確產權關系,理順高校體育市場秩序
體育產業管理有其自身特點,高校決策者們應劃分清楚體育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明晰對資產的經營權,處置權及受益權,避免多頭管理或無人管理,同時,隨著高校體育市場不斷拓展,高校體育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體育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將得以全面開發,體育人才的培養與交流、健身娛樂市場、競技表演、體育傳媒、體育服務、體育用品的產銷等,將會帶動高校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高校必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體育商機。因此,圍繞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必需要有相應的制度綜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調節機制,為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理順高校體育產業的管理體制,明確發展政策,避免體育經營活動的無序競爭,保證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對高校體育市場的規范化管理,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是高校體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保證。
三、結語
作為“朝陽產業”的體育產業為世界各國所強調和重視,高校體育產業化是我國體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高校體育產業及運行機制必然要發生符合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變革,高校體育的產業化必將有利于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加速對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充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高校體育的產業化來推動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東:體育產業開發政策研究[J].體育科研,2002 , (3)
[2]徐本力:對我國體育產業理論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調查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 (2)
[3]李明:體育產業學導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高職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教學更不能脫離市場。由于缺乏對市場的了解,不清楚體育市場營銷專業相關崗位需要學生具備的職業崗位能力,多數體育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訓課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體育產品”銷售方面的實訓,而不是讓“社會企業”介入,基于“市場需求”來開展實訓。這導致體育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實訓教學內容多停留在校園內“體育產品”促銷這一內容,較為單一。高職院校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實訓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未根據市場和職業崗位能力的需要來設置。多數實訓內容都是與相應的理論課程相匹配,例如:推銷技巧,或者選擇易于操作的“體育用品業”來開展教學。專業教學中不少課程都是圍繞“體育產品業”來開展。實際操作的結果造成各科任教師的實訓內容相互交叉,重疊較多、銜接不當。
1.2實訓基地嚴重匱乏
實訓基地的建設直接關系到實訓教學的優劣,影響著人才培養的結果。高職實訓教學基地,由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構成。高職院校各專業都十分重視實訓基地建設,而學校的資金投入有限,學校在綜合權衡下,通常將資金投入給予國家級、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實驗、實訓基地。而對于體育市場營銷專業等非重點專業,投入少,甚至沒有,使得各學校該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資金匱乏,難以依靠學校的投入建成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難找到對應的崗位來滿足學生大面積的實訓。實訓基地匱乏,致使理論缺乏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踐。
1.3實訓方式單一
實訓條件的不足,制約了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實訓教學項目的開展。高職院校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多數實訓教學都是立足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多數采用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填鴨式”,結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來完成實訓任務,在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能很好的發揮其作用。在采用案例教學法過程中,縱使教師選擇的是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但學生不歡迎。主要原因是案例選擇不貼切、不實用,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及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樂于接受的案例為學生自身周邊知曉的中小企業和國內響當當的知名企業案例。情景模擬教學,通常在教室內模擬完成。此教學方式對環境要求較高,學生在頭幾次的情景模擬中參與熱情高、興趣濃厚,但時間一長,由于缺乏真實工作環境的真切感,學生的興趣度會漸漸減退。
1.4師資力量薄弱,專業師資匱乏
體育市場營銷專業核心能力的要求與市場營銷專業有相通之處,核心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推銷技巧、營銷策劃、市場調查與分析及商務溝通與談判等,外加需要學生掌握體育方面知識的課程,如:體育廣告策劃、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等。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需要教師不僅具有較好的市場營銷專業理論知識,還需熟知與了解體育市場營銷銷售與管理的操作過程。目前高職院校體育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師多數是轉行而來,專門從事體育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師少,多數都是內部消化,由體育教師轉型而來,其體育市場營銷專業所要求的相關專業課程知識功底薄弱,專業素養并未能達到專業教學水平的標準。其次,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尤其在體育市場營銷實踐經驗上有所欠缺,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對實踐知識把握欠佳,因而不能很好的傳授學生所需的實踐知識,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與高職院校強調的重實踐不相協調。
2提高高職院校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實訓教學的對策
2.1科學定位實訓教學,開拓豐富多彩的內容
廣泛開展市場調研,了解體育產業營銷相關崗位,通過對體育產業營銷相關崗位核心能力和工作過程的分析,以建設全真的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實訓教學的層次與體系,安排實訓教學的內容。目前,體育產業營銷課程的實訓活動多停留在校園內“體育產品”促銷這一階段。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體育產業所包含的范圍,涵蓋了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表演、體育中介、體育彩票、體育用品業、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不僅僅是體育產品這一范疇因此,體育產業營銷實踐的范圍過于單一。
2.2多層次,廣門路,解決實訓基地建設難題
針對高職院校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在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資金困難中的難題,可以通過四種方式來解決。第一,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將政策適當傾斜于體育市場營銷專業,校自籌經費建立模擬實訓室。第二,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通過引進企業解決校內實訓室建設資金困難的問題。學校利用自身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有利的條件,如:利用場所和空間,吸引企業進來投資。第三,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第四,申報區、省級示范基地。
2.3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2.3.1案例教學法
教師們結合自身周邊中小企業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自編案例用于教學,其教學效果頗佳。針對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特點,與時俱進的選擇一些國內典型性案例,如:同學們都熟知的案例、網絡熱議的案例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3.2情景模擬法
建議學校建立校內高仿真實訓基地,教師充分利用實訓室的仿真環境把社會活動搬進課堂,讓同學們到高仿真的工作環境中,認識、了解、掌握所學的體育產業營銷知識,鍛煉體育產業營銷運作能力。通過到實訓室進行情景模擬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強化學生的推銷技巧能力、營銷策劃能力、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能力、市場調查與分析能力、商務溝通與談判能力等核心職業崗位能力,為學生們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3.3社會實踐法
體育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對實踐要求教高。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能使學生了解體育產業營銷各崗位的基本理論知識,認識各環節的工作流程,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為真正提高學生體育產業營銷實踐能力,需讓學生到實際環境中歷練,而實現該過程的方法即為社會實踐法。實施社會實踐法的方式,一方面是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市場調查、體育產品促銷、體育賽事運作、促銷方案策劃等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學校為企業聯系相關的教學企業,讓學生到企業的真實環境中鍛煉、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人們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體育消費日漸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體育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體育產業和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我國體育產業逐步向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轉化,以往那種依靠自有資金或政府財政資助的融資方式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體育企業日益增長的對資金的需求。如何拓寬融資渠道,增加融資來源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體育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企業融資渠道理論
融資渠道,是指企業籌集資本來源的方向和通道,體現著資本的源泉和流量。融資渠道主要是由社會資本的提供者及數量分布所決定的。從理論上說,企業融資渠道主要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從資金性質上來說,也叫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第二層次將外源融資劃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第三層次則是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再作進一步細分,如直接融資包括股票融資、債券融資等,間接融資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商業信用、融資租賃等。
二、我國體育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和體育企業雖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舉國體制”辦體育的政策,資金需求絕大部分依賴政府財政,整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著資金的嚴重不足,并且體育產業內外部也都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這就對體育產業的融資及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眾多問題和挑戰。
(一)體育產業發展政策不完善
主要表現為缺乏長期穩定的體育產業發展優惠政策,政策傾斜度不夠,當前對大部分體育產業而言,既缺乏財政支持,又沒有稅收優惠。此外,體育發展政策的不完善還表現為體育產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如體育產業中投融資主體的確認、相關管理機構的確認等。體育產業發展政策的不明朗直接導致社會資本對投資的預期不明確,而使得體育企業無法及時有效的獲取外部資金的支持。
(二)我國體育企業特別是俱樂部經營不規范
在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觀念影響下,大部分體育產業特別是俱樂部和體育項目組織策劃類企業,往往不重視自身企業化建設、商業化開發和市場化運作,缺乏主動創收、做大做強企業的動力,在市場分析和開發方面,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不足,而且部分體育企業存在經營不規范、暗箱操作甚至違法違規經營的現象,這都嚴重影響了體育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同時,由于大部分體育企業規模有限,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現代公司制度尚未建立,這也使體育企業在通過金融機構融資過程中面臨很大的困境。
(三)我國體育企業投融資渠道不暢
除了部分著名體育企業外,我國體育產業中的大多數企業經營規模還不夠大,資信水平較低,同時部分企業的不規范經營使得體育企業的整體信用偏低,這就造成多數商業銀行不愿為這些中小體育產業貸款;同時,社會上的閑散資金或民間流動資本一方面由于某些體育產業的利潤率偏低(例如大眾體育消費方面)而不愿注入資本,另一方面由于現有大型體育設施的壟斷經營壁壘而不易進入。從而造成目前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融資渠道等問題。
(四)我國體育企業和俱樂部融資渠道有限
在國外,如美國體育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為風險投資公司,而西班牙主要是通過資本市場來籌集發展所需的資金。但在我國,由于金融市場不夠發達,以及體育風險投資基金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使得我國體育企業和俱樂部通過風險基本進行內源融資或者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外源融資難度非常大。大部分體育企業只能通過大股東注資、國家財政撥款及其他有限渠道來籌措生產經營所需資金,而國外體育產業中已經普遍使用的比如大型場館設施建設中的BOT、TOT、ABS等融資工具、政策性貸款、產業投資基金等融資形式由于條件限制而無法在我國體育產業中得到應用。
三、拓寬我國體育企業融資渠道的主要途徑
(一)以內源融資為主,優先選擇股權融資
從發達國家企業融資的理論和實踐來看,企業資金來源較大程度地依賴于內部融資,特別是“二戰”后的美國,其企業內部融資的比重均高達73.1%,而只有26.9%靠外部融資。對于一個追求長期發展的企業來說,外部融資是不能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這主要是因為從長期來看,由于資金供求之間的不對稱性,無論企業采取何種外部融資方式,企業外部資金的可供性都是不確定的,這就必然導致企業的長期發展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企業留存盈利不僅是最直接的資金來源,而且還是提高外部融資能力的先決條件:一個留存盈余占主導地位的資本預算,對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從我國實際來看,雖然我國大部分體育企業經營水平和資本效益無法保證其通過留存盈利來實現自我積累的過程,但體育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的朝陽產業,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眾多有實力投資者密切關注。在內源融資模式下,可考慮以下集中模式的股權融資渠道:(1)原始股東的增資擴股。俱樂部原始股東增資是目前我國體育企業股權融資的一種主要方式。(2)企業集團投資基金。這種投資體育產業特別是職業俱樂部的投資資本,不僅可以借助其強大的廣告宣傳效應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節省部分廣告費用,還可以在不久的將來獲得持續、高額的風險投資回報。(3)股份制改造融資。股份制作為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而產生并完善的一種現代企業財產組織制度,能夠很好地解決資金分散占有與集中需要的矛盾。因此,體育企業可以通過股份制改造來吸引更多的資本來投資,從而解決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
針對目前體育企業信用等級和資信等級不高的現狀,體育企業應首先從內部管理制度、財務制度等方面著手,提高其經營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努力消除公眾和社會對體育產業的不信任。
(二)充分利用間接融資,有效申請銀行信貸
目前,我國大部分體育企業和俱樂部進行間接融資的難度和直接成本非常大,但一定比例的間接融資不僅可以優化俱樂部融資結構,降低其平均資本成本,沖減稅基,還有助于企業財務杠桿作用的發揮,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
雖然在我國,體育企業申請信用貸款的可行性非常低,但有條件的體育企業仍然可以通過其他的貸款方式來通過商業銀行進行間接融資。可操作的途徑主要有:(1)抵押或質押貸款。企業在有可供抵押或質押的財產時,可以將自己的財產作為償債的保證,在俱樂部不能履行債務時,銀行有權依法從該財產折價或者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由于有財產的處置權作保證,企業在申請此類貸款可操作性和成功性相對較大。(2)大股東或擔保公司信用擔保貸款。企業通過股東信用擔保貸款不僅有利于資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還可以減輕股東的財務壓力,股東只有在企業或俱樂部無法償還債務時,才以擔保人的身份代俱樂部償還債務。(3)企業集團內部借貸。由于投資于體育產業特別是職業俱樂部的股東很大部分是大型企業或集團公司,因此一方面股東由于自身的實力和資信等級較大而融資從銀行獲得信用貸款,所以可以由這些企業集團出面申請貸款,然后轉貸給體育企業,這樣既可以降低債權人的貸款風險,又可以降低俱樂部的融資成本。此外,大型企業或集團內部一般有自己的財務公司,按照相關規則調劑資金來滿足體育企業的資金需求也是一種較為實用和可行的融資渠道。
(三)合理利用金融創新工具,積極探索通過金融市場直接融資新形式
從我國金融市場的實際出發,結合不同經營性質的體育企業需求特點,具備一定條件的體育企業和俱樂部可通過以下二種渠道進行直接融資:(1)體育產業風險基金融資。體育產業風險投資起源于二戰后的美國,現今美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特別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為本國體育產業提供了大量的風險投資,在推動體育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風險投資一般可以起到彌補商業銀行貸款不足的問題,在傳統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方式之外,為體育產業提供一個良好的融資渠道。風險投資基金通過向體育產業中的有關企業直接投資,通過技術和金融支持,并一定程度上參與管理,不僅能一定程度上滿足體育企業的資金需求,而且還能達到改善我國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提高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目的。(2)BOT融資(Build-Operate-Transfer)。在這種融資模式下,政府或所屬機構為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提供一種特許權協議作為項目融資的基礎,由體育企業作為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最后根據協議將該項目轉讓給相應的政府機構。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的融資方式,BOT融資有效地解決了體育企業在進行大型體育設施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匾乏問題,并將企業的融資渠道拓寬到整個社會。
體育產品和服務是一種“準公共品”,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公共經濟學和公共選擇學派認為公共品投資大、利潤低,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因此導致私人部門不愿涉足而出現市場失靈,此時只有由政府財政承擔公共品的投資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而且在我國現有的體育產業的融資活動中,存在“麥克米倫缺欠”現象,即由于我國的體育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資信級別不夠高,因此不管是向銀行進行直接融資還是通過金融市場進行間接融資都受到極大的限制,這就導致我國體育企業無法通過有效的外部融資渠道來擴充資本,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所以,政府必須發揮“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作用,積極運用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促進社會資本向體育產業的流動,從而及時有效地解決體育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融資困難問題。
參考文獻:
1、倪剛.體育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與管理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0).
2、陳林祥.體育籌資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國外體育動態,2003(1).
體育消費作為體育經濟系統和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新世紀人們如何過上健康的生活,提高大眾生活質量、促進大眾體育消費等是體育研究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試圖根據不同年齡人群體育需求的差異性特點,基于工作-休閑模型的時間、收入、健康與偏好等影響因素對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進行分析,對體育消費市場進行細分研究,這將有利于實施重慶市群眾體育事業的宏觀策略,為重慶市體育產業的戰略決策提供市場分析與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范圍與對象
抽樣調慶市40個區、縣的各年齡段城鄉居民。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問卷的設計借鑒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數據處理中心的專家制定的方案,采用分層與PPS相結合的抽樣方法進行調查,所設計的調查問卷信度和效度完全符合社會調查的要求;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問卷2872份,回收率為95.73%,其中有效問卷2841份,有效回收率為98.92%。
文獻資料法: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調查的數據結果所反映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數理統計法:使用SPSS11.0對獲取的調查數據進行處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現狀的總體特征
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盡管2007年重慶市城鎮經濟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已達到了23098元,但重慶市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據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5800元,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中進行不同程度體育消費的人口占64.42%,在體育消費人口中,重慶市體育消費的總金額較全國平均水平有所提高,超過了250元;但是重慶市人均體育消費卻相當的低,城鄉居民在2007年的人均體育消費額僅為人民幣95.7元,體育消費額僅占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65%左右,這樣充分說明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總體水平并不高,有待進一步發展。
(1)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結構特征。消費結構是指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依據本課題研究的需要,就體育消費類型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購買運動服裝、鞋、帽與購買體育器材)、信息型體育消費(訂閱或購買體育圖書)、觀賞型體育消費(觀看體育比賽的門票)與參與型體育消費(到場館參加健身娛樂)四類。從本次調查統計結果來看,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結構主要狀況是:實物型體育消費占體育消費結構的73.54%;信息型體育消費占7.56%;觀賞型體育消費占7.70%;參與型體育消費僅占11.21%。這說明重慶市群眾體育消費以實物型體育消費為主。在國外體育產業發達國家,體育消費結構的參與型體育消費和觀賞型體育消費是各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的主體,而我國體育消費則反之。這說明重慶市的參與型體育消費和觀賞型體育消費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2)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的態度與動機。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市有85.78%的各年齡組城鎮居民認為進行體育消費值得,僅有14.22%的人認為進行體育消費不太值得;上述數據說明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已經形成了“健康投資”的體育消費觀念。同時,重慶市不同年齡段群眾體育消費動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其健身與消費動機按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多項選擇):“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為67.73%;“消遣娛樂”為42.70%;“擴大社會交際”為18.27%;“減肥和健美”為15.69%;“提高某項技能”為11.30%;“宣泄苦悶、排除憂慮”為7.41%。上述數據表明,現階段重慶市群眾體育消費的第一需求仍然是強身健體,但同時也應注意到,被調查者中已有42.70%的人認為進行體育消費是一種“消遣娛樂”,這種消費動機相對于其他動機而言層次性較高,它預示著人們在基本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礎上,將進一步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3)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價值取向變化。隨著人們對體育健身認識的提高,“體育健身消費熱”正逐步形成與壯大。對比城鄉居民體育消費的數據表明,農村不同年齡人群到收費體育場館的平均次數為9.48次,而城市不同年齡人群到收費體育場館的平均次數為20.48次;農村居民能承受的每次最高門票價格為4.48元,城市居民能承受的每次最高門票價格為12.01元;這說明重慶市城市和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能力還存在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一年到收費性體育場所參加鍛煉的次數明顯多余中、青年人群,但能承受門票價格卻低于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能承受門票價格明顯高余老年人群,但一年到收費性體育場所參加鍛煉的次數明顯低余老年人群。這一現象反映了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的不同體育觀念與消費價值取向。
2.基于工作――休閑模型對影響重慶市群眾體育消費因素的分析
體育消費是人的欲望所引起的利用時空與吸收客觀的物質存在,以滿足人類對體育需要的行為過程。體育消費屬于生活消費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建立在生活消費之上。體育消費不是人們生活消費的必須,但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人們對健康、休閑、收入與消費意識等觀念的轉變后,體育消費將成為人們消費的必須。依據庇古(pigou,1920)、奈特(knight,1921)和羅賓斯(robins,1930)等經濟學家構建的工作-休閑消費模型,要想使得大眾體育消費行為成為可能或有所發展,首先應具備以下相應的條件:有較高的經濟收入;有較多的閑暇時間;要有強烈的個體體育偏好;要有一個健康的個體來支配體育消費行為;基于此,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進行體育消費將面臨四種約束:收入約束、時間約束、偏好約束與健康約束。
(1)重慶市群眾體育消費的收入約束。調查數據顯示,重慶市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被調查對象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75.50%,1000元~2000元的占18.80%,2000元以上的僅占5.70%。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只有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才可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及享受的需要。基于此,當重慶市城鎮居民的經濟收入水平還不足以充分滿足其生存需要的同時,經濟收入水平這一因素將直接制約著他們的體育消費行為。所以重慶市城鎮居民的實際經濟收入條件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的時候(更不用講體育消費價格這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作用了),其體育消費水平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2)重慶市群眾體育消費的時間約束。借鑒工作―休閑消費模型,將消費者的全部時間分為工作時間與休閑時間兩個部分,休閑時間又分為必須時間與自由時間。必須時間例如:滿足生理需要時間,與工作生活有直接關系的休息時間;自由時間是指除去必須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所支配的時間。根據調查結果發現,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支配自由時間的方式主要喜好靜態方式,例如(多項選擇排前三位):看電影電視占80.40%、看小說報刊雜志占47.80%、會客聊天占43.80%等,而把自由時間用來參加體育活動的僅占21.50%。隨著現代化水平提高,重慶市城鎮居民的自由時間將逐漸增加,而在自由時間的有效利用上,卻存在著較大浪費,不參加體育活動,體育消費的可能性就小,體育消費的市場也就小,這也是群眾體育消費需要解決的問題。
(3)群眾個體偏好對體育消費的影響。由于年齡的差異,人們對參加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調查表明,16歲~35歲年齡段對運動量大、挑戰性強的體育項目的選擇率較高,如球類運動、羽毛球、游泳等。36歲~55歲年齡段人群對有助于人際間相互交流的運動項目比較偏好,如體育舞蹈等。56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對運動負荷小、傳統性、集體性強的體育項目比較喜好。如門球、地擲球、氣功、太極拳、民間舞蹈等項目。基于此,在消費預算確定的情況下,體育消費者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個體偏好行為,將促使他去進一步了解、關注、參與該體育運動項目,從而促使他在該體育項目上進行體育消費。因此,對體育消費市場進行多元化的細分也將是體育消費市場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4)重慶市群眾體育消費的健康約束。現階段我國65歲以上年齡段人群占全國人口的6.96%,這說明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進入老齡社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狀況。第二,老年人群在青年時期因社會環境與生活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人群的營養與健康得不到保證,到了老年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第三,老年人群所偏好的體育項目的參與比例在明顯的下降。第四,老年人群存在“有體育行為,無體育消費”現象。因此老年人群的體育消費導向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病患者所占的比例逐漸升高。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壽命及平均年齡的增長都很迅速,隨之而來的是健康問題,這也充分顯示出開展老年康復體育消費活動的重要性。
三、總結與建議
1.結論
(1)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中進行不同程度體育消費的人口占64.42%,在體育消費人口中,我市體育消費的總金額較全國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均超過了250元,但是重慶市人均體育消費卻相當的低,人均體育消費額為人民幣95.70元,僅占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65%左右。
(2)現階段,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的價值取向逐漸趨向理性化,其消費動機也呈現多元化特征。
(3)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體育消費結構比較單一,水平也較低,主要以實物型體育消費為主;在參與型體育消費項目中,我市不同年齡人群呈現出中、青年人群“低次數、高價格”,老年人群“高次數、低價格”的消費特點。
(4)現階段,重慶市城鎮居民因實際經濟收入、閑暇時間、個體偏好及健康約束等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其體育消費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他們的體育消費水平任然處于較低級的水準。
2.建議
(1)探究重慶市不同年齡人群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正確指導體育消費,是促進其體育消費結構改善的必要措施。
(2)主管部門應進一步細分體育消費市場,注重體育市場開發的層次性,積極調整好體育產業的結構和產品結構,為促進重慶市體育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3)有關部門領導應對目前重慶市的體育消費現狀予以足夠重視,加強不同層次體育消費場所的建設,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全面提高體育消費的服務質量。
(4)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老年康復體育產業將迎來巨大的商機,但從體育消費的健康與時間約束可以看出,發展老年人群的體育產業也將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重慶商報[N].2008年4月8日第二版
[2]盧元鎮 倪依克 庹 權等: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體育. 體育學刊,2003(1)6~9
[3]尹世杰: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3年版,第111頁
[4]林建君:從湖平我國體育消費研究綜述[J].體育與科學 .2001(2)34~35
[5]傅硯農 韓鳳月 羅時銘:論體育消費水平[J].體育學刊, 2002(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