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0 14:58: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居家養老的基本認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D669.6;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2-0039-04
一、基本情況和養老需求狀況分析
(一)樣本數據基本情況
根據課題組對A社區的調查結果,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了處理,得到樣本數據的基本特征,本次調研有效樣本總計391份,其中男性老人占42.5%,女性老人占57.5%。
總體來看,本次調查老年人的年齡較高,平均年齡為73.5歲,8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31.7%。從健康狀況看,雖然高齡老人的比例高,但總體上看,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好,超過57%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非常好,只有少部分老人感覺健康狀況比較差。分年齡段看,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評價與年齡層呈明顯正相關,年齡越大越感覺健康狀況比較差。從經濟收入看,A區老人經濟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53.5%,收入在2000以下以及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占6.1%,A區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較大。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比超過67.6%,說明大多數老年人有一定的經濟保障,可以相降低其對子女的依賴程度。從居住情況來看,大多數老年人都與老伴或者子女一起居住,占比超過86%,這說明多數老年人在家庭中都能有其他人照看,但仍有10.5%的老年人自己一人居住。
(二)老年人養老需求狀況分析
1.老年人養老意愿情況
本次調查把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分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在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關于以后幾年您的養老問題,您是繼續居家養老還是會機構養老”,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中,有60.9%的老年人口選擇了居家養老的方式,相比之下只有8.4%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有14.1%的老年人選擇先期居家養老,后期機構養老的方式,仍然有16.6%的老年人沒有確切地選擇意愿。
為了更加具體的了解A區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的情況,根據調查數據對不同性別、年齡、收入、居住情況等不同組別的老年人養老意愿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不同分組的老年人依然選擇了居家養老這種方式,選擇的比例大多超過55%。從年齡可以看出,年齡與居家養老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年齡越大選擇居家養老的人口比例越高,這可能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傳統家庭觀念有關。
2.老年人對養老現狀的滿意程度
運用滿意度來評價A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情況,為提高養老服務水平提供了依據。統計結果顯示,對當前養老現狀比較滿意的老年人占52.9%,非常滿意的占25.8,認為完全不滿意的占2.8%。從分析數據來看,超過78%的老年人對養老現狀表示滿意,7.9%的老年人對養老現狀不滿意。說明大多數的老年人對現在的居家養老較滿意,但A區在社區養老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關于老年人養老現狀不滿意之處,我們設置了“關于您當前的養老現狀,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什么”的問題,通過分析可知,總體上有61.%的老年人選擇了沒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是在做出選擇的老年人中,12.3%的老年人選擇缺乏基本的醫療照顧,這是占比最高的,其次是生活枯燥無趣和沒有足夠的生活陪伴,這兩項都可以看作是精神慰藉。因此可以得出老年人在醫療健康服務以及精神慰藉服務上存在不滿意之處。
二、A區養老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
在前文分析中,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占60.9%,選擇先居家后機構的占14.1,我們可以把二者視為選擇居家養老,比例占75%。把問卷中“關于以后幾年您的養老問題,您是繼續居家養老還是會機構養老”改變為是否愿意選擇居家養老,變量賦值為愿意=1,不愿意=0,即問卷選項中的居家養老、先居家后機構作為愿意,其他選項作為不愿意。因此本研究中,是否愿意選擇居家養老這一因變量是一個二分類變量,同時自變量既有性別、居住情況等二分類變量,也有文化程度、健康狀況、收入情況等多分類變量。正好符合二項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的要求。
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模型整體是顯著的,具體分析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和居住情況四個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性別和收入情況兩個變量的影響都不顯著。
第一,從年齡可以看出,年齡與居家養老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系。相對60―79歲的老年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年齡越大選擇居家養老的人口比例越高,這可能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傳統家庭觀念有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孤獨感增加,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第二,從文化程度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與居家養老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為-0.728,且在0.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口對居家養老的需求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越愿意選擇居家養老。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其他養老方式,不會受傳統家庭養老觀念的束縛,敢于接受新的養老方式。
第三,從健康狀況可以看出,健康狀況與居家養老呈現負相關關系。回歸結果顯示,認為健康狀況比較好和一般的回歸系數均為負數,且分別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健康狀況越差的老年人越愿意選擇居家養老。這與傳統老年人的生活觀念有關系,認為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愿意選擇居家養老,由于身體機能衰弱,受到疾病困擾,大多數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過自己的晚年。
第四,從居住情況可以看出,獨居老年人與居家養老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非獨居的老年人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獨居的老年人自己居住在家,在心理上以及生活照顧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更愿意選擇機構養老。而非獨居的老年人由于家庭中有老伴或者其他親人相伴,相對的孤獨感就減輕,而且在生活照料上有家人的幫助,會更愿意接受居家養老模式。
三、分析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本研究將得出以下結論:
1.A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水平整體較高,但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所樂于看到并接受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由于家庭結構以及代際關系的轉變,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在一些需求上并不能滿足老年人。現在的老年人養老需求,既需要滿足居家養老的親情維系,又能實現健康維護和醫養結合,同時還兼有社區養老的規范管理與保障,因此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應該有所改進。
2.A區老年人養老需求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大,對依靠子女養老的觀念仍然較強
從前文分析中看出,年齡、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都影響到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而且進一步分析其深層次原因都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弱,受到疾病的困擾,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會越來越差,大多數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過自己的晚年。更多的老年人都希望依靠子女進行養老,對于機構養老不夠放心。
3.老年人醫療健康服務需求亟待關注,精神慰藉渴望度強烈
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旺盛,大多數老年人有康復治療服務需求,但是從分析中12.3%的老年人認為缺乏基本的醫療照顧,醫療健康服招棖蟮牟宦意度是最高的。其次老年人感覺到自己生活枯燥無味,調查數據顯示將近40%的老年人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因此在老年人養老需求中,應該注重加強老年人的醫療健康服務,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4.家庭是養老非常重要的資源體系和支持系統
從居住狀況來看,只要有老伴或者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都愿意選擇居家養老,雖然我國的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主干家庭數量在減少,但是當前養老市場發展并不成熟,并且受老年人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仍然是養老非常重要的資源體系和支持系統。
四、政策建議
(一)建立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的居家養老模式
這是養老模式的總體構想,家庭依然是養老體系的核心系統,通過家庭滿足居家養老的親情維系,同時以社區為依托,政府加大對社區在資金、人員的支持力度,在社區建立配套的養老服務設施,注重社區獨居老年人的養老狀況,最后以專業化服務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通過居家養老模式即滿足老年人家庭寄托,又能實現健康維護和醫養結合,同時還兼有社區養老的規范管理與保障。
(二)構建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家庭成員相互支持的多元化養老服務機制
根據福利多元主義理論,認為公民的福利供給不僅由政府提供,個人、家庭、社區以及社會組織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
1.政府主導
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能夠體現出政府對社會保障事業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部門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在開展居家養老的工作過程中應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應該貫穿于養老服務的每個環節和每個方面,并在總體上對養老服務進行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首先,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落實和監督養老政策法規;其次,在資金的投入上政府應該成為主要的提供者,同時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帶頭作用,鼓勵社會其他機構和部門對養老服務事業進行資助,為養老服務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最后,增加政府購買項目,通過引入志愿者、養老服務機構等方式,提供適度的定向資金補貼。
2.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首先,通過不同的優惠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和民間組織投資興辦各種養老服務基礎設施,通過多元化的投資方式來彌補政府財力不足的缺陷,進而促進養老服務事業走社會化、產業化、多元化的發展路線。其次,引入專業力量,尤其是發揮社會工作在養老服務中的作用,強化精神慰藉功能,依托專業化醫院,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技術水平,同時提高上門看病及專業健康護理咨詢服務。再次,在“互聯網+”時代,將互聯網科技引入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中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的發展,例如可利用現代化技術方法搭建社區老年人信息平臺。最后,老年人作為主體,應該強調老年人的參與,堅持以老年人為中心,增強老年人的話語權,是老年人更多的參與決策,調動老年人參與養老服務建設的積極性。
3.家庭成員相互支持
在強調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參與的同時,還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發揚中華民族“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形成敬老愛老的文化氛圍。例如,可以在社區開展以“敬老、養老、助老”為主的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整個社區養老的宣傳,強化家庭互助照顧的觀念。還可以抓典型事例,引起社區居民的廣泛認識,不僅要抓那些在養老中做的很好的居民,還要抓那些做的不好的,不贍養老人的居民。通過對比,使全體公民都認識到養老的責任和義務,認識到家庭的溫暖。
――――――――――
參考文獻:
〔1〕田北海,王彩云.城鄉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對家庭養老替代機制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4.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3)01-0056-06
一、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近年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我國許多城市得到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的一些基本養老需求,緩解了家庭和社會養老的壓力。山東省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強省,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其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水平如何?能否滿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存在哪些問題?社會工作如何介入居家養老服務?這一系列問題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起點。
本課題以山東省40個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這40個城市社區分別分布在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臨沂、菏澤、聊城等8個城市,這些城市從地區分布上看它們分布在全省東、中、西地區,既有省會城市,也有沿海發達城市,還有內地城市,從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上說涵蓋了經濟上發達、比較發達和相對欠發達三種地區。為了全面了解山東省社區居家養老的現狀和老年人的需求,我們還針對社區中的居家養老的老人進行了調查,并對部分老人進行了個別訪談。
本課題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以40個社區的居委會及部分居家養老老人為調查對象,發放兩種問卷:一種是針對社區居委會設計的問卷《山東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共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另一種是針對居家養老的老人設計的問卷——《山東省城市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問卷》,共6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45份,有效率90.83%,問卷的發放率和回收率均能滿足社會學分析、統計學分析及統計學樣本量的要求。對所有數據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相關數理統計。
二、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偏低
1.從服務內容上看,存在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層次不高的問題
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為主要內容,也涉及一定的醫療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
生活照料服務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基本生活設施的維護等一些生活上的最基本照顧服務。我們所調查的40個城市社區都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服務,圖1是對山東省城市社區為居家養老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的統計。
在醫療服務方面,我們所調查的40個城市社區中有27個社區建有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占調查總數的67.5%。針對醫療衛生服務站所提供的服務,我們主要了解了5種服務類型,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45%的社區能提供基本的常見病、慢性病以及多發病的診療服務,42.5%的社區舉辦過定期義診活動,25%的社區開展過健康教育講座,35%的社區能提供醫療陪護服務,17.5%的社區開辦了心理咨詢服務。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大多僅限于對老人基本疾病的診治,更深層次的醫療服務如健康講座、精神輔導、醫療陪護等開展還不多。在對居家養老老人的調查中,大多數老人希望能夠提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的醫療水平,能實現疾病就近診治、就近治療,能提供醫療陪護、疾病護理這樣的服務。
在精神慰藉服務方面,調查了解到山東省城市初步建立了區、街道、社區三級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在精神文化服務方面開展了以不同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的“走出來”(老人到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接收服務)與“走進去”(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針對此類服務,我們調查了四種服務類型所占的比例(見表1)。
但是,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除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精神慰藉需求外,老年人還有自我實現需求、服務社會的需求等等。筆者認為老年人既是一個需要照顧的群體,也是一個蘊藏著豐富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群體,尤其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大批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正面臨著即將退出工作崗位,他們中一部分人身體健康,年齡相對較輕,如何開發和利用這一群體所蘊藏的資源,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可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2.從從業人員的素質上看,存在素質偏低、文化層次不高的問題
目前從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大多是下崗失業或賦閑在家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基本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沒有醫學、老年護理學、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只能從事一些低端的照料服務。
從表2可以得知,目前山東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主要來源于社區志愿者,在擁有社區志愿者的20個社區中,10個社區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區下崗再就業人員組成,有6個社區志愿者由社區老年居民組成,只有4個社區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區青年居民組成。擁有專職養老服務人員的只有13個社區,還未達到調查總數的一半。專職養老服務人員的文化程度一般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約占38%,高中文化程度占46%。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又普遍缺少社會工作者和專職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這必然影響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
3.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管理上看,社區居家養老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
在調查中發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一般是居委會主任。居委會主任本身承擔著大量的社區事務性工作,他們在居家養老的服務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社區普遍缺少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專職的居家養老護理人員,尤其是缺少專職的社會工作者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策劃和統籌。在服務中缺少現代服務業應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這勢必影響居家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建立服務專業化、管理現代化、經營連鎖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投入不足
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必須有一定的經費作為保證,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社區居家養老機構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資發展起來的,政府購買服務以財政撥款和福利彩票公益金為主渠道,但是政府的經費投入有限,服務對象只能限于經濟困難的老人。資金缺乏、資金來源渠道少成為制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瓶頸。同時“經費的缺乏導致政府購買服務的補貼標準降低或補貼范圍縮小,部分經濟困難老人難以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從而使居家養老的福利性嚴重不足。”[1]
調查結果顯示:山東省用于養老服務的專項資金由政府出資支持的社區占總社區數的37.5%,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社區服務自身“造血”產生的社區則占15%,而資金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及其他渠道的社區占到10%。由此可見,用于養老服務的專項資金主要還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投入。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體單一,供給嚴重不足
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承擔主體是居委會。居委會作為群眾性的社區自治組織在開展社區服務上有其獨特的優勢,也容易為群眾和居民所接受和信賴。李穎奕的研究證實,居委會“服務有政府的背景,服務員的行為規范,有時甚至涉及到金錢和安全的方面也足以信任。”[2]但是居委會人員有限、工作任務繁重,無法包攬居民所需要的一切服務。我國民間組織不發達,加之政府扶植政策不到位,民間資本參與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的動力和信心不足。而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非政府組織可以提供多種社會服務,非政府組織以其靈活性和貼近生活而著稱,必然也會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社會工作主張發展多種類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一)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滿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就醫等基本需求。生活照料服務包括幫助老年人洗衣、做飯、購物等;健康維護服務包括健康風險評估、例行體檢、營養咨詢、健康教育、推行體育鍛煉等等。按著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保障老年人生命能夠延續、生活得到照料、健康得到維護。這些服務首先解決了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能緩解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壓力,基本可以實現老有所養的社會目標。但總體上說,這是一種較低水平的養老服務,這也是目前我國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服務內容。
(二)建設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在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如何建設老年人的精神家園,是建設型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保證老年人身體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健康,要為老年人建立精神家園,必須保持對大自然的心靈仰慕,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心情,對社會的公正追求,對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3]建設型居家養老服務是老年社會學中“活動理論”和“延續理論”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運用,它包括多種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1.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老年人享有平等的社會參與權,如選舉權、被選舉權、訴求權、表達權,老年人的這些權利不因退休或年老而喪失。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代表著老年人不因年老而被社會邊緣化和被社會排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要為老年人提供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的機會,在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上多征求社區老年人的意見和建議。又如,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開展老年人再就業服務,為身體健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低齡老年人找到一份可以發揮余熱,并可獲得一定報酬的職業,以增強老年人的自我價值感,實現“老有所為”的目標。
2.恢復和重建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老年人本身擁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同事、領導等等,這些人際關系常常因年老而疏離。人際關系網絡的恢復和重建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至關重要,這些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認知支持和行動支持。“國外研究表明,社會隔離是給老年人身心帶來最大傷害的因素,而強有力的支持網絡是老年人進行良好的心理調適的重要因素。”[4]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者通過積極的建設性方案幫助老年人恢復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并重新建立一些新的社會支持網絡,這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極為重要。
3.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極為重要,這是實現“老有所樂”的關鍵。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首先,社會工作者可以組織老年人開展各種志愿活動。如:組織退休的醫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或為居民義診;組織退休的教師舉辦各種培訓班或各種文化輔導班;組織退休人員參加志愿等。老年人能在服務和奉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其次,組織各種興趣學習班,如老年繪畫、音樂、太極拳、讀書、信息網絡等各種興趣班,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老年人實現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幸福。
4.組織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協會是老年人的自治組織,協會可以幫助老年人表達各種訴求和愿望,維護老年人的權益,幫助老年群體中需要幫助的人,反對對老年人歧視等等。協會還可以成為老年人之家,滿足老年人的歸屬需求。
這些建設性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會使老年人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得到滿足,幫助老年人解決因退休所導致的社會關系疏離、社會參與機會減少、社會角色喪失等問題,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幫助老年人樹立生活信心、學習新的技能,更好地安度晚年。這是老年人精神家園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其目標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四、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路徑
(一)宣傳社區居家養老
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需要進行廣泛的宣傳,使這種養老方式為廣大居民所接受。社會工作者介入居家養老服務,首先承擔著宣傳居家養老這樣一種責任和使命,讓廣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積極地接受居家養老服務。
1.宣傳社區居家養老的意義和價值
社區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醫療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服務為主要形式,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的養老服務體系。[5]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對大多數老人而言經濟支持依然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其子女承擔,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服務等服務工作主要由社區提供。社區養老服務既可以提供上門服務,也可以讓老年人到社區服務中心接受服務。這樣的養老方式既可以實現養老不離家,又能減輕子女的養老照料負擔,這是一種能為中國人所接受的養老方式。同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擺脫家庭養老模式中因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低、社會疏離所帶來的孤獨感、寂寞感。總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既可以減輕子女養老的壓力,又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使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2.宣傳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
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開展之初,社會工作者可以印發關于社區居家養老的宣傳手冊,免費向社區居民尤其是家有老人的社區居民發放,讓廣大居民了解社區居家養老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社區所舉辦的養老服務的內容、類型、服務標準、收費標準以及免費服務項目等等。社會工作者也可以帶領廣大居民和老年人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點進行參觀訪問,以充分了解社區居家養老的環境和服務方式,讓老年人體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便利和好處等。
(二)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制度化建設和對社區居家養老進行評估
1.參與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規和政策
從職業角色上說,社會工作者不但是社會服務福利的傳遞者、提供者,同時也是社會政策的倡議者、制定者。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要想實現專業化、規范化,必須要在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運行,要有一定的規章和制度,制定一系列的行業規范,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資質、服務的內容、服務的質量和標準、從業人員的專業資質等都要有詳細的制度設計,對各種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等都需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對服務中運行的環節和步驟都需要進行規范化和量化管理。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就要制定相關法律規范和政策。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的助人者和政策的倡議者,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法規、政策的建設和制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離不開經濟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間資本的投入,這也需要政府制定有關資金投入的政策和民間資本準入和運營的政策。另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也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要設計一些服務項目,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養老需要;同時也可以開發老年人資源,發展老年事業,全面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居家養老服務的人才隊伍建設包括培養、準入、薪酬、待遇等,這也需要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離不開社會工作者的參與。
2.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評估
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評估需要從軟件、硬件兩個方面來考察,硬件主要包括服務設施、人員配備、服務對象等;軟件包括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如何,機構的服務質量是否達到標準,社會滿意度如何,老年人的滿意度如何,需要改善的方面,機構所作的服務項目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經費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評估指標體系,這個評估指標體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進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來設計。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人員可以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估,并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三)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培訓
1.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傳授社會工作的理論
目前在中國從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基本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培訓,一般也都不具備養老服務的專業資質。這必然影響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也影響居家養老服務業的信譽和發展。社會工作者作為取得資格認證的專業人員,他們經過專業的學習或者培訓,具有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觀和服務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首先要擔負起培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責任,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傳授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倫理,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尊重老年人、平等地對待老年人、體貼老年人,從老年人的需要出發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從而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實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目標。
2.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傳授社會工作技術和方法
社會工作是一個實務性、操作性、技術性都很強的專業,其獨特的專業技術是社會工作專業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工作的技術和方法體現著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尊重、關懷和愛護。社會工作者在溝通、咨詢、治療、服務方案設計上都有一些獨特的方法和技術,社會工作者可以把這些技術和方法傳授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如傾聽的技術、詢問的技術、同感的技術,還有面向老年人服務的獨特療法,如緬懷往事療法,人生回顧療法等等。這些技術和方法的掌握和使用會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能更好地服務老年人,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3.把“增能”的理念引入居家養老服務
增能(empowerment),其基本含義為:得到力量,發展能力。增能取向下的社會工作實踐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6年所羅門(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權:受壓迫社區中的社會工作》一書,標志著“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的誕生。在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社會工作者不再把服務對象看成是有問題的人,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服務對象的優點上,相信服務對象的優勢和能力,并認為社會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挖掘服務對象的能力,通過服務對象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問題。“老人是有能力的,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每個老人的不同能力,并著重挖掘老人的潛能。我們要尊重老人的權益,更要尊重老人的應有權利。”[6]在增能理念的指導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者首先要認識到老年人的潛能,老年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老年人能夠把握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其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者在提供服務時要考慮老年人的需要,是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務,而不是我們想為老年人提供什么服務,所以要充分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老年人一起參與服務方案的設計,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老年人的主體地位。第三,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和服務人員要鼓勵老年人建立起自己的同輩網絡群體。老年同輩支持網絡的建立可以幫助老年人形成老年集體意識,同輩群體可以獲得情感和心理的支持,降低老年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還可以一起爭取老年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平等對待。
(四)參與居家養老的直接服務工作
1.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輔導
老年人一般心理比較脆弱,尤其當老年人面對疾病的困擾、死亡的恐懼時,容易產生比較大的心理壓力。研究表明,抑郁是老年時期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社會工作者可以從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出發,為老年人舒緩心理壓力,用積極心理替代消極心理。在咨詢和治療中社會工作者認真傾聽老年人的困惑,撫慰他們的情感,用緬懷往事和生命回顧等方法和技巧,幫助老年人重新體驗生命中的往事,探索和尋找自己一生的意義,彌補生命中的缺陷,完成未了的心愿,能與自己的局限和失敗和解。[7]從而實現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完美”這一人生任務。通過回憶一生中的主要成就和美好體驗,能夠增加老年人的自尊,增加老年人的完美感。在咨詢和服務中,社會工作者也可以幫助老年人實現一些未了的心愿,使老年人減輕心理的壓力和舒緩心理的矛盾,比如表達對親人的愛,跟自己有矛盾的人和解,等等,這些服務都有利于舒緩老年人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坦然面對未來。
2.實現資源的連接和有效整合
首先,幫助老年人連接福利服務資源。老年人需要多種服務,社會上也有各種面向老年人服務的福利政策、服務機構和服務項目。而老年人及其家人可能不了解這些服務以及得到這些服務所需要的條件,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可以細心地向老年人及其家人介紹,如老年人可享受的醫療救助、臨時救濟、老年福利津貼、老年福利服務等等,社會工作者也可以根據自己對老年人的了解,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把具體的服務項目引入老年人家庭。
其次,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整合社會多種資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如聯系通信部門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安裝“一線通”,讓老年人可以隨時聯系到服務機構或服務人員;社會工作者可以聯系各種群眾性志愿性團體如青年志愿者等團體為老年人服務;社會工作者可以積極爭取政府或各種基金會對社區養老的資金支持,等等。
3.幫助老年人實現溝通和交往
社會工作者可以用個案或小組的工作方法,促進老年人與其家人之間或老年人之間的溝通,協助老年人理解子女,減少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心理;讓老年人學會及時地與親人或者知心朋友談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使老年人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也可以用家庭工作坊等工作方法,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使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老年人,更多地關心老年人,以此實現家庭的和諧和美好。
參考文獻:
[1]馮曉娟.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J].社會科學家,2012,(4).
[2]李穎奕.居家養老服務使用觀念與行為及社會工作的介入空間——基于廣州市D區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5).
[3]袁光亮.社區教育與老年社會工作研討會綜述[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4]許愛花.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J].江淮論壇,2010,(1).
【關鍵詞】
居家養老;養老模式;養老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急劇變遷,人口流動加速,老齡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數量日益龐大,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單獨應對老齡化挑戰,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由于兼備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優點而受到老年人的認可與歡迎,成為我國應對養老挑戰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養老”的界定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描述,對概念的闡釋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與規律。居家養老概念雖然在我國提出已久,但學者們對其內涵外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一,從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關系角度進行的界說。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地點與社會養老服務方式的組合。陳友華以養老地點、養老資源和養老服務供給三個要素為標準,將養老分為不同模式。根據養老場所與居住方式的不同,養老可以分為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根據養老資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養老、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根據養老服務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養老服務、家庭養老服務和自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模式即是上述“養老地點”與“養老服務供給”兩個維度劃分出來的“家庭養老”與“社會服務”的組合形式。[1]居家養老是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保障體系[2],是家庭養老的補充與更新。居家養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鄰里照顧、家政服務等,只是伴隨著社會轉型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家庭社會化服務增多,社會化養老服務增多而已;二,從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區別與聯系進行界說。居家養老是一種不同于機構養老的養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養老機構,是一種“半社會化半家庭”的養老模式[3];居家養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機構養老,是“家庭養老院”,是“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居家養老”+“社區照料”是把養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總而言之,上述兩種視角分別從不同維度揭示了居家養老的內涵與特征,對認識和理解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對“居家養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蓋了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養老的主要場所,這里的家庭有別于傳統意義的家庭,更強調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情感上的歸屬性。第二,養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與社會的責任。第三,居家養老的內容不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還包括精神慰藉、康復護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第四,居家養老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居家養老模式的諸多實踐與研究
(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研究。
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有關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居家養老意愿研究。這類研究以機構養老為比照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老年人對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傾向度。研究結論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數老年人傾向選擇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需求雖有提高,但其比例仍遠遠低于居家養老。分城鄉進行比較,城鎮老人對居家養老選擇度略低于農村老人。2.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在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研究中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占比例較大。需求影響因素研究能夠準確鎖定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群體以及不同群體的需求特征。這類研究多遵循假設檢驗的思路,分析篩選影響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可能因素,并對相關因素進行交互分析,最后對分析結果利用各種模型進行進一步的顯著性檢驗,確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結果普遍顯示,從不同人口、社會經濟特征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來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類型、家庭經濟狀況、自理能力、社會保障等都對養老方式選擇有一定影響,其中以居住類型、年齡和自理能力的影響最為顯著,即獨居、高齡、不能自理老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最強烈,其他因素影響不明顯。在群體需求特征上,高齡老年人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對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務熱線的需求度較高。3.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強度研究。需求強度反映了服務受體對不同服務項目需求的迫切性、優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分輕重緩急的安排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有助于其他主體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的精確對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國老齡辦的居家養老三大類服務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根據需求細化項目,再通過項目選擇的頻率統計或者需求強度測量確定不同服務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來看,城鄉老年人最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主要有健康體檢、健康教育、緊急救助、醫療護理、陪護就醫、便民維修、家政服務和文化娛樂。分城鄉來看,城市老年人對家政服務、文化娛樂、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較高,農村老年人對緊急救助、陪護就醫、便民維修、健康體檢的需求較高。縱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調查者與受訪者對居家養老的認知存在差異。居家養老意愿調查中,普遍存在被調查對象將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混為一談現象,將居家養老等同于家庭養老。二,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多停留在不同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強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導實踐的深入探索。服務需求只有轉化成利用率才能實現居家養老的可持續發展。養老服務需求研究僅僅呈現了老年群體的一種主觀愿望,與客觀利用率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分析兩者之間產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兩者的平衡才應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養老實踐模式總結。
關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對其經驗進行總結。從已有文獻來看,一方面學者的研究呈現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對先進社區工作做法的介紹、實際工作部門一般性工作經驗介紹和應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論層面的模式總結較少。另一方面,從已有的模式總結來看,模式提煉維度錯綜雜亂,有從服務提供主體維度將養老實踐總結為“政府包戶型”、“企業主導型”、“非營利組織運作型”、“志愿者凸顯型”,也有從特色經營方式上將其歸納為“社區集中照料式”、“社區互助養老式”、“社會關愛探視式”,還有從多元主體作用方式上將其歸納為“政府+社會組織+志愿者”“、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政府+志愿者”等。以上歸納多以地方經驗的特色概括為主,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提煉。中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通過對各地居家養老實踐的深度分析和提煉,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將居家養老模式概括為四種:一,政府主導,層級聯動模式。這是一種政府采用行政強制力自上而下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運營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即政府籌集資金、政府管理、政府運營)在城區、街道、社區居委會三級行政單位分級建立規模有別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或站點,同時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機構,為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社會養老服務,服務對象主要為老弱病殘群體。二,政府主導,民間運營方式。這種模式的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公建民營方式,即由政府投資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建成后交由民間經營,提升運營效率。第二,政府資助民間力量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點或中心。政府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扶持政策,調動民間積極性參與養老產業。第三,政府資助,機構主辦。此種模式的特點在于發揮機構養老的輻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資和社區籌資,委托或資助專業養老機構在社區舉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方式,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的運營方式。第四,政府購買,市場運營。其采用政府全額或部分出資在市場上購買服務的的方式為特殊老年群體提供基本養老需求。[4]上述文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歸納總結了我國居家養老實踐的具體模式,對其他地區推廣居家養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三、居家養老研究評述
近年來,學界對居家養老的研究越來越豐富,累積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數據資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往的研究主要對居家養老的概念、理論現實意義、實踐現狀、運行機制、服務需求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等進行論述,觀點重復的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將外部環境考慮在內的系統分析。已有文獻多是專注于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本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囿于學科視野,缺乏對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所依賴的外部環境進行充分系統研究。任何項目、組織、制度的正常運轉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結構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顆種子的發芽必須具備適宜的土壤一樣。居家養老服務要持續平穩運轉,必須與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結構、文化環境、認知觀念、政治氛圍相配套,當前文獻缺乏從外部環境出發的系統研究。第二,相關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觸及本質的深度分析。當前居家養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觀抽樣為主的實證研究,這類研究以服務需求和居家養老服務現狀研究為主,研究注重對統計結果的現狀描述,缺乏解釋性分析。以個案研究、典型研究為主的經驗介紹、模式總結和問題發現,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統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論提煉。第三,缺乏城鄉差異性視角。城鄉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源存在明顯差異性,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比如城鄉社會組織的發育、養老市場的發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等,現階段的研究沒有對城鄉上述差異給予關注,而是倡導城鄉統一的居家養老推進方式。第四,學科視角過于單一。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人口學、建筑學、醫學等領域,與其他學科如公共管理、經濟學、文化學、政治學等相關性較小。第五,居家養老研究過多的將目光聚焦于養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從老年人、養老問題、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對居家養老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第六,相關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實踐的經驗總結而缺乏學術性的理論指導與概括,雖然部分學者也嘗試著進行了理論建構與提煉,但仍然不成熟。葺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2]張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社會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服務形式。它作為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在養老服務中日益占據重要地位,是目前解決我國養老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01年,民政部宣布在全國社區實施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以來,依托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在全國各地推行。但形式多樣的居家養老服務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由政府承擔居家養老的責任。由于政府在履行居家養老服務責任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限制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1.1 政府角色定位、職能不清
我國現有的國情決定了目前居家養老需要在政府的指導監督下組織開展工作,但并不意味著要由政府承擔所有的責任。由于缺少統一的支持鼓勵居家養老的法規政策,管理監督缺少統一規范的標準,各地政府對居家養老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所以在居家養老中的角色定位權責不一致,缺少用于指導社區居家養老工作的政府文件,社區在操作中缺少依據,帶來了居家養老服務在項目設置、服務質量、服務收費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極大地制約了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
1.2 參與主體單一,服務內容簡單
受政府傳統的公共服務的影響,目前大多數地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撥款,由街道及社區居委會對有需要的居家老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辦服務、就餐服務、生活護理等類型的家政服務,缺少專業化、多元化的服務。
1.3 資金投入不足,籌資渠道狹窄
居家養老服務必須有一定資金保障,目前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撥款供給。居家養老作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其建設必須依賴于政府財政的支持,但政府財政能力有限,投入于居家養老資金遠遠不能支撐社區居家養老的持續發展,大多只夠用于社區居家養老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自身發展受到阻礙。
1.4 服務人員非專業化,服務水平低
我國龐大的養老人群對養老服務人員總量和服務質量提出了要求。目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主要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組成,這些社區服務人員和志愿者大多未經過系統專業培訓,缺乏專業服務知識,服務技能差,服務水平低,無法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另外,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角度看,同樣存在管理人員不專業、管理素質低下等問題,普遍存在居家養老服務整體水平偏低的問題。
2 國外居家養老服務的比較法借鑒
2.1 國外居家養老服務綜述
2.1.1 美國
美國十分重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承擔社會工作事務,培育了大量非營利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福利制度。目前,美國各級政府主要是通過向非營利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包括日間照料、送餐到家、家政服務等。
2.1.2 英國
“社區養老”起源于英國。作為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就開始實施基于社區的養老照顧。并且在英國福利國家建構過程中,它作為一種新的服務理念逐漸發展并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工作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鼓勵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養老,并實施市場化的運作機制,緩解了政府在提供社會福利時的低效率問題。
2.1.3 日本
日本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已邁入老齡化國家行列,為此日本政府開始推行養老福利政策改革,頒布了《高齡老人保健福利推進10年戰略計劃》,首次提出依托社區建立多種服務設施,完善社區照顧服務體系的理念,并鼓勵民間組織參與到社區養老中。在近四十年的發展中,日本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體系。
2.2 國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之經驗
2.2.1 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為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保障
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離不開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是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制度保障。日本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先后頒布了十余部有關社區養老和非營利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的法律、政策,對政府、非營利組織、被服務者在養老服務中的權利、義務,非營利組織的注冊條件、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等做出明確規定,使得非營利組織在規范的環境中發展,為非營利組織參與養老服務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立法保障。
2.2.2 增進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實現雙贏
實踐證明,完全依靠政府組織實施養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良好伙伴關系對于可以很好地解決養老服務中的資金籌措、資源配置、服務供給、監督評價等問題,同時利用市場競爭機制還可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并降低養老服務成本,從而實現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雙贏。
2.2.3 加強非營利組織自身建設,提供多樣化服務
引入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就要拓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廣度和深度。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有物質方面,有精神方面;有要求家政服務、醫療護理服務,也有精神慰藉服務,還有既要求物質服務又要求精神服務……面對老年人不同服務需求,非營利組織必須加強自身建設,通過與各級政府合作解決好老年人在居家養老中遇到各種問題,并不斷改進服務,提升服務質量。
2.2.4 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居家養老從業隊伍
專業化的服務需要專業化的從業人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服務是提供優質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保障。美國、日本等國家都非常重視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對從事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資格做出了相應的規定,這也為非營利組織能夠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3 我國居家養老服務法律制度設計
在政府尚無條件全面承擔居家養老服務職能的情況下,允許非營利性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條有效路徑。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必須立法先行,建立起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發展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基石。因此,我國應建立和完善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為基礎,以政策為補充,搭建起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框架,引導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實踐有序進行,保障老年人權益,提高為老年人服務的質量。
3.1 建立準入及監督制度
3.1.1 建立非營利組織的市場準入及監督制度
依據民政部制定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設立非營利性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準入機制,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從法律的高度明確規范非營利組織的權責界限,明確非營利組織的準入標準。同時建立非營利組織監督評估機制,對非營利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服務效果等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作出評估結果,并將評估結果將作為非營利組織獲取政府政策支持及資金扶持的基本條件,從而激勵養非營利組織不斷更新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
3.1.2 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準入制度
參照會計、護理等職業資格認定辦法,由政府組織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資格認定,取得從業資格并經過培訓后才能從事居家養老服務,以保證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知識和技能,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
3.2 完善《政府采購法》
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實際就是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一種形式,屬于政府采購的內容。但是《政府采購法》采購目錄中尚無“養老”一項,對“服務”這一采購對象的定義也只是籠統地定義為“除貨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購對象”,因此,有必要對《政府采購法》中涉及政府購買服務的條款進行修改完善,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將服務采購的對象擴展至養老服務,并對養老服務的采購流程、資金使用、評估監督等做出規定。
3.3 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時至今日,我國的養老體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國家立法機關應當與時俱進,及時對現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修訂。具體而言,就是把社區居家養老權利寫入法律,用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國家保障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權利,使社區養老權法律化。同時,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制度,科學地確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法律保障機制:包括明確政府責任、非營利組織的認證、養老服務機構的評估以及專業服務隊伍的培訓等,建立起一套完整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制度體系。
4 結語
隨著人口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我國老年福利事業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政府一方面要承擔起居家養老的指導、引導、監督職責,另一方面也要為其發展提供強大的法律、政策和經濟支持,讓我國的居家養老服務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推進,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參考文獻]
[1] 胡苷用.養老保障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
一、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內涵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與社會機構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海港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情況調查及特點總結
2014年秦皇島市被列為國家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以來,建立居家養老綜合中心已經在全市范圍內逐漸開展起來。近1000萬的投資力度,使秦皇島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為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運營的典范。
2015年5月本市首家綜合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海港區天洋新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投入試運行。8月海港區新聞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西城里街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陸續投入運營。遵循“讓老人舒心、安心;讓子女放心、省心”的宗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有如下幾個特點:
1、市場化
與社會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不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采用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的合作方式,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新型養老方式。例如海港區東環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一家集科研、生產和銷售于一體,專注于綜合智能養老產業的現代化高新科技企業――萬壽集團投資成立,選址在東環里社區居委會,由居委會主任負責。
2、針對性
社區轄內的離退休老人都可以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但重點對象是高齡、獨居、經濟特困且生活自理有困難的老人。社區居委會為重點服務對象摸底、建檔,評估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使服務內容更有針對性。
3、包容性
一方面,社區居委會本來就有一定的養老職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此項職能,為社區老人提供質量更好、水平更高的服務。另一方面,將有償服務、低償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之中,比狹義社區服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4、互補性
社區擅長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組織文體活動,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擅長提供康復、保健和日間托管服務,二者各自發揮優勢功能又相互補充。
三、海港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困難及問題
1、海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優勢
(1) 地緣優勢。秦皇島位于河北省東北部,距首都北京281公里,是建立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一環,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甲級旅游城市,也被親切地稱為“京津后花園”。交通發達,氣候宜人,風景秀美,使秦皇島成為很多人工作和養老的理想城市。對于外來人員,秦皇島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社區為依托,老年人不僅不用離開子女生活,還可以享受上門服務,在生活上比社會養老機構更加便利。按照就近原則,在養老服務中心接受服務的老人居住在同一個小區或者臨近小區。不離開熟悉的社區環境與人際關系,降低了老年人之間的陌生感,使他們更快地融入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生活里。
(2)政府政策優勢。根據秦皇島市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新格局,力爭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人30張以上,3%的老人實現機構養老,97%的老年人通過依托社區養老。同時加大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極大地鼓勵了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民間組織及個人以合資或合作的方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 此外,對“三無”(無生活來源、無子女、無勞動能力)老人、特困低保、傷殘優撫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政府每月給予養老補貼,對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每月給予生活補貼,由區民政局制作養老服務補貼環⒎鷗服務對象,既滿足了老人的養老需求,又減輕了老人及其家庭的養老負擔。
(3)經營管理優勢。“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按照這樣的原則,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給興辦方以較大的自主性,利用市場機制充分調動了興辦方的能動性,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行更加靈活。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套有娛樂室、閱覽室、日間照料中心、老年營養餐廳、健身室等,集居家、養老、娛樂、保健、健身于一體,與社區公共服務和福利設施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并以托管和上門等多種形式為社區轄內的老人提供服務,付費采用有償、低償和無償三種方式。在經營方面,雇傭專業人員提供低償服務,招募社區居民作為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充分整合了社區的人力資源,使更多的人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
2、海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資金困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涉及餐飲、休閑、健身、醫療等各個方面,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光靠政府的床位補貼遠遠不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對于投資的養老服務的企業和社區居委會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舉辦老年活動或購買物資方面的資金,社區仍需依靠企業贊助負擔一部分。此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低償和無償服務為主,投入與產出比例失衡也為自身發展造成了困難。
(2)宣傳工作不到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依托社區而建,與社區養老服務職能互相補充,因此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信息都刊登在社區網站的老年之家板塊,信息量較小、不完整,給需要咨詢的家庭和欲了解相關情況的個人或團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網站建設尚待完善,整合秦皇島市海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信息的專門網站急需建立,以達到資源共享、經驗交流、相互借鑒的目的。
(3)居民對社區了解度不高。居民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不甚了解,對中心的信任程度有待于進一步加深。在走訪中發現,仍有很多居民不知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能為老人提供哪些具體服務,對中心的了解僅停留在送餐和臨時休息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宣傳力度應進一步加強,在加深居民了解程度的過程中增進信任。
(4)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依靠養老服務業帶動經濟和就業大發展的局面尚未形成。服務人員多以“4050人員”為主,且以年齡偏大的下崗女工居多,雖然他們實際經驗豐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又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僅僅通過短暫的職業培訓很難滿足老人特殊需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處于起步階段,帶動和吸納就業的能力依然有限。
(5)經驗模式需要進一步總結。秦皇島海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時間尚短,試點數量有限,還處于萌芽和推廣時期,因此經驗不成熟,有待于進一步積累。各個社區自身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不平衡,也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推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四、促進秦皇島海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良性發展的策略
1、完善養老服務發展政策
政策鼓勵發展,需求倒逼政策。政府要及時發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各種需求,及時制定政策并確保政策落實。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宣傳,此外在充分尊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自主性的同時,政府在其中的參與度應該加強,尤其是宣傳、推廣和監管方面。
2、運用“互聯網+”助力宣傳
“互聯網+”助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宣傳工作,使互聯網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在傳統的宣傳方式,如印發服務宣傳單、張貼條幅和宣傳海報、刊登報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公共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向市民傳遞服務中心信息,展現近期動態,深化市民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認識。整合秦皇島市海港區所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信息,建立專門的網站,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相互借鑒和交流的平臺,為尚未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社區提供可以參考的網絡途徑。
3、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
眾所周知,日本的民間組織和團體在社會救助、突發事件中的影響和作用很大,而其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廣泛的民眾參與。對中國來說,民眾的社區參與還十分有限,參與的層次、形式和內容都還停留在表層。因此政府應在民間組織的服務形式和內容上予以指導,并鼓勵民間組織深入到養老服務產業。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全市各級別志愿隊伍的聯系,進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志愿幫扶。
4、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
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服務工作隊伍,提升社區服務隊伍整體素質,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養老服務者不僅僅是政府和養老機構,還包括醫療類服務隊、便民服務隊、護理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等等,只有各種服務隊伍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要培養具有醫療水平的專業隊伍,滿足老人的醫療需求。對護理工作者進行長期的不間斷的培訓,提高護理水平。大學生是志愿服務的主力,學校應該主動承擔起鼓勵青年從事養老服務志愿活動的責任,把志愿服務納入德育教育,成為綜合素質考評的一部分,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弘揚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另外老人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但并不脫離家庭,因此家庭成員理應作為養老服務隊伍中的一員。家庭成員要多汲取養老知識,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5、強化養老服務市場監管
政府是養老服務市場最主要的監管者,監管工作要將市場準入貫徹到實施的全過程,避免因監管不力造成老人身心受損等危害,保障每位老人及其家庭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監督者和參與者,作為個體應增強主體意識,主動參與到建設與監督中來。
家庭養老模式與社區養老模式相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應對不斷加劇的老齡化進程而提出的探索性措施,在今后的幾十年內定會在實踐的過程中成熟和發展,最后以更完善的體系,更合理的制度迎接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更加從容地應對老年人養老問題。
探索不易,未來可期。希望政府、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形成合力,致力于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和諧局面,共筑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李靈芝,張建坤,石德華,王效容.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構建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4.
[2] 李利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研究[D].廈門大學.2014.
[3] 徐寒冰.城市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4] 聶興超,潘虎,羅智楷,金碧姬,孫勝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河北秦皇島市為例[J].統計與管理,2014.
[5] 陳笑楠.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研究[D].吉林大學.2008.
[6] 王錦輝.城市新建社區養老中心技術措施探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7] 金麗英.寧波市海曙區城市養老問題及對策研究[D].寧波大學.2013.
一、前言
本文通過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調研,運用抽樣法對靜安區老人進行問卷調查,隨機在靜安區居家老人數據庫中抽取1000份樣本,千名老人分布在5個街道25個居委會,每個街道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逝世和人戶分離的老人由系統隨機再抽取樣本進行調查。問卷涉及到基本情況、生活服務、醫療保障服務、安全服務精神慰藉和經濟等六個方面。調查資料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所有重要的數據均做了相關統計和檢驗,以保證分析結構的有效性。并針對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即老人的需求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求找到解決的對策。
二、上海市靜安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需求的問題分析
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點是滿足服務對象即老人的需求,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忽略這一最重要問題,老人在生活狀況、醫療保障、安全服務、精神慰藉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現狀是居家養老服務過程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居家養老服務水平能達到的程度的重要基礎,下面就針對這幾項指標提出存在的一些問題。
1、老人對居家養老的服務、機構、政策了解程度不高。在調研過程中,雖然有78.3%的老人得都到過居家養老機構或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但仍然有35.9%的老人不知道有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的機構。對于跟他們聯系比較緊密的一些助老機構比如社區的樂齡家園服務站、日間服務中心等大多數老人相對比較熟悉,但像區居家養老管理服務中心和街道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機構,老人們就了解的不多。更有59.2%不知道任何關于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只知道有關于養老方面的優惠服務。
2、目前居家養老提供的服務范圍太窄。目前,居家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辦、生活護理和康復等,但調研顯示,在得到過助老服務的老人中,46.7%的老人得到過為老服務機構提供的助餐服務,助浴、助潔、助行、助辦等等其他服務均勻分布,但都不高,平均只占到7%左右.其中老人最需要的服務項目中,老人們的要求不統一,幾乎是平均分布,都不超過15%。由此看來,老人除了得到助餐助浴等項目的服務相對比例較高外,其它各項普遍不高,這說明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項目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老人關于生活質量提高方面的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
3、醫療費用過高是老人就醫難的主要瓶頸。因為年齡較大的實際情況,大部分老人認為自己身體不是很健康,其中65.5%和10.1%的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一般和較差,只有21.6%的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68.7%的老人患過慢性疾病,身體經常遭受病魔折磨;17.8%的老人曾是大病患者;7.9%的老人現在身患殘疾。老人的身體狀況決定了醫療費用是老年人的主要經濟支出。雖然大部分老人參與了各種形式的醫療保險和醫療保障,其中81.0%的老人有參加醫療保險,84.4%的老人參加退休職工互助醫療。但仍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老人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這就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加上目前國家醫改舉步維艱,并且效果很不明顯,導致醫藥費、手術費、住院費等醫療費用居高不下。沉重的醫療費用不僅影響到老年人的醫療,而且深深地影響到整個居家養老體系的發展。
4、大多數老人的交往需求很難得到實現。 孤獨是老年人的第一殺手,也是為老服務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這種對老人精神上的無形的摧殘加速了很多老人的衰老甚至死亡。而居家養老的目的就是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情感溫暖使老人身心愉悅,達到養老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狀況來看,為老服務的現狀還很難滿足大多數老人的交往需求。在調查過程中,大多數老人提出有一些孤獨感或者生活太單調、無聊,希望社區能夠開展各種能讓他們參與進去的文體活動,也希望社區能多關心老人,多找他們聊天,通過各種途徑建立聊天室或建立其他聊天渠道供他們與人交流。如有條件,希望提供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訪談,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調查顯示,大部分老人想與人交流溝通,其中63.9%的老人想找人訴說心事。當有心事時,他們首先會想到配偶、子女等親人進行訴說,比例占到了70.6%,很多老人想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減少孤獨感,有45.6%的老人表示經常參加各類活動。這就需要社區為載體的居家養老體系能夠把這部分愿意交往的聚集起來,開展各式各樣的文體、旅游和集體活動,讓老人們在社區中度過充實的每一天
三、上海市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需求的對策分析
1、提供途徑是老年人更充分了解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的服務實實在在的存在,但很老人對這項服務卻知之甚少。很多社區的老人得都到過居家養老機構或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但仍然有一大批老人不知道有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的機構。可以正面宣傳為主,通過社區的各種途徑為老人普及居家養老的優惠政策。讓老人系統的了解相關知識,充分的融入到系統中間去。這對于居家養老體系資金的籌措、政策的實施、服務的流暢性和互動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2、提供各種渠道滿足老人的社交需求。愉快的身心是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方面,而社會交往是實現老年人價值的切實可行的途徑。“社會交往”指老年人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志愿服務、文化學習、文體活動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動。老年人可以通過各種社會交往增強運動,或者通過交往和運動尋求新的平衡,社會交往是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長健康期的得力之舉。社區應在了解老年人社會交往偏好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引導,并注意發揮老年人自身在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織和管理作用,讓老年人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以更加自信、積極的態度去生活。調研過程中發現,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志愿者活動,各種問題活動的老人與其他老人相比身體更加健康,對生活的態度也更加樂觀向上。
3、解決老人看病難的問題。看病難幾乎是每一個老人發出的聲音,面對如此大的一個需求群體,居家養老體系不僅不能把老年人排除在體系之外,而且要作為養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按病患嚴重程度的不同分別進行需求管理。“社區醫療服務”、“護理、保健類”的需求在老年婦女群體中具有普遍性,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應急呼叫類”的服務需求在上升。為此,社區應提供相關方面的優質服務。比如,為社區內的老年婦女建立健康檔案,提供送醫上門或是陪同看病服務,以此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水平;對需要“護理、保健類”服務的老年婦女,社區可以加強相關保健、健康知識的宣傳,加強組織體育健身活動,對健康狀況很差的老人提供入戶護理服務;針對“應急呼叫類”優質服務需求上升的現象,社區應著手開始建立及改進社區應急援助網絡。
4、針對不同老年群體,實行“按需”服務。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的老年人有著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點,同時,由于每個老年人在健康、家庭、經濟等方面存在差異,其養老需求也各有不同。此外,受到性別差異和個人愛好差異的影響,不同的老年人也有不同的養老意愿。因而,社區要切實從不同老年人的個人需求出發,設置多樣性的服務項目以供老年人選擇,社區可在各小區單元樓下開設老年信箱,接收老年人提出的意見與建議,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需要。
所以本文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如針對高齡老人、非自理老人,他們由于各種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與子女的溝通也越來越少、常常會產生孤獨寂寞感,應以上門照料服務為主,為老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洗滌、購物、餐飲、心理咨詢等全方位的服務,針對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低齡老人、空巢家庭老人,他們一般身體健康、收入也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邊,應以上門照料服務為主,如家務助理、出行旅游服務等。針對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務的中高齡老人,可采取日間護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復站等形式服務。此外,政府和社區組織要鼓勵、提倡、支持低齡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參與社會發展和公益事業,也可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老年大學,使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的文化、體育、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翁淑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2]韋克難.論我國社區照顧養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國化[J].天府新論,2007.(1)
[3]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J].經濟評論,2000,(3)
一、前言
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因此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有足夠的實力保障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政策的運行,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結構近乎瓦解,其養老的功能不斷削弱。而國家提供的機構養老受我國經濟實力的限制,存在諸多問題:機構養老的服務設施數量少,增長緩慢,服務質量低,收費過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導致老年人的入住率很低。因而也不能承擔起養老的責任。貴陽市作為一個西部經濟欠發達城市,在推行機構養老的過程中更是困難重重。
而居家養老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結合起來,將落腳點放在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區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保障社區的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它是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有機組合,成本相對較低,同時又能減輕家人照料負擔,更好地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因而是貴陽市城市老年人養老的理想選擇。
所謂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區提供的各種老年服務。這是一種“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以養老制度為保障”的新型養老方式,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它實質上是對城市社區老年人的一種福利。精神養老主要由家庭和社區承擔,而物質養老則由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承擔。它在形式上仍保持著傳統家庭的養老格局,但是在內涵上體現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該模式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在社區中建立相關的為老服務中心,充分利用社區和社會資源,為社區中的老年人提供相應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保健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較高質量的生活保障。
二、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必要性
貴陽市作為西部一個落后欠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雖然慢于全國水平,但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據相關部門2010年統計結果顯示,65歲以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34.49萬,占總人口的比例為9.48%,與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后普查5.98%的比例相比,上升了3.5個百分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因家庭結構的變化,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規模縮小,照顧老年人的家庭成員資源不足,現代年輕人更多的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導致空巢家庭顯著增加并且空巢期的延長。這些變化導致家庭養老的功能已經不可靠。對于一個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在政府有限的財力背景下,貴陽市的機構養老設施缺乏、政府養老投入嚴重不足,現存的養老機構有很多問題弊端,使得運行效率低下。不能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水平高,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而我國則是在綜合國力不強的情況下迅速到來的。貴陽市在2006年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彼時貴陽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明顯低于國內其他城市,因此貴陽市的人口老齡化呈現了“未富先老”的顯著特征,政府根本無力建立像起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國民養老保障制度。
無論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還是現代的機構養老方式,都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家庭和機構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供養的水平和能力都很低,與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老年人養老的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這些都反映出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養老已陷入重重困境。為了保障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我們的養老模式必定要經歷轉型和變革,必須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養老新路。這使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向社會供給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即居家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能極大滿足老年人的現實要求,達到節約政府財力和社會資源的目的,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二)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可行性
1、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區服務在養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發展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健康等服務設施和網點。”2000年8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決定指出,要加強社區建設,依托社區發展老年服務業,進一步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大力興辦老年服務設施。2001年,民政部下發[2001]145號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這項計劃在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下,將彩票福利金的80%用于資助老年人福利。貴陽市筑黨發[2008]27號《貴陽市關于實施“老有所養”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先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總之,社區養老已經具備了濃厚的社會氛圍和政策依據。
2、居家養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積累。2001年6月,民政部在全國推行“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簡稱“星光計劃”。近年來來各地在推進機構養老的同時努力探索適應大多數老年人需求的養老途徑,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已初步形成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
上海市“居家養老服務券”、北京市“無圍墻養老院”以及大連市“家庭養老院”的模式的發展,這些經驗的積累為貴陽市居家養老的發展提供借鑒。
居家養老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結合在一起,整合社會中各方面的資源,集中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又彌補了兩者的不足。其投入收費低廉、成本低、服務方式靈活的特點,以及服務具有針對性,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老年人的不同生活需求,不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社區也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需求,因此建立一條以家庭為核心,依托社區中心,通過專業化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服務,是貴陽市現在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一條切實可行的主要方式,并將成為貴陽市大多數老年人和家庭的必然選擇。
三、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保障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貴陽市居家養老保障發展現狀
貴陽市是貴州省的省會,總人口36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88萬,是我國31個特大城市之一。城區建設面積220.31平方千米。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被譽為“高原明珠”。
1、貴陽市老齡人口狀況
目前貴陽市的老齡人口比例如下表所示:
年齡段
60—64
65—69
70—79
80—89
90—99
100以上
小 計
男
78661
61207
83016
22753
2814
35
248486
女
73588
59439
86117
25577
3861
58
248640
合計
152249
120646
169133
48330
6675
93
497126
所占比例
4.18%
3.31%
4.65%
1.33%
0.19%
13.66%
性別比
106.89
102.97
96.40
88.96
72.88 60.34
99.94
70歲以上的老人優先就診,免掛號等優惠政策,全面普及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數。
第五,城鎮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優先落實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老年人慈善事業,倡導多種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溫暖活動。從2008年6月起,各區(市、縣)政府負責組織發放高齡老人營養補貼和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護理補貼。高齡老人營養補貼按90歲以上每人每月100元、100歲以上每人每月200元的標準發放,所需經費由市級和各區(市、縣)級財政各承擔50%;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護理補貼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標準發放,所需經費由各區(市、縣)級財政承擔。使貧困老人基本達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第六,推動老年教育的健康發展,廣泛開展文體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勵和倡導老年人“老有所為”。目前貴陽市各轄區積極開展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大學204所。入學率達4.28%。此外,全市設有多處老年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室。文體組織健全,共有458個戶外活動點,還有豐富的書法,攝影,舞蹈,老年藝術團等,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第七,積極開展老年人權益保護,加強老年人維權體系和隊伍建設。貴陽市由司法、公安、民政、勞動等部門組成的老年維權工作網絡也初步形成。全市現有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由司法行政部門指定基層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機構設立的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崗。這些法律服務機構負責接待老人來訪、處理老年人來信、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件,開展老年人法律宣傳,對老年人給予全免或減免訴訟等法律援助。
(二)貴陽市居家養老服務推行中面臨的問題
貴陽市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實行中得到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支持,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但由于居家養老模式產生的時間尚短,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不能滿足老齡人口多方面的需求,具體表現如下:
1、居家養老社會化程度不夠
社區老年設施由國家、集體包辦,民政部門直辦、直管的做法還沒有根本改變,福利機構的服務對象仍以傳統的社會救助對象為主。能夠承擔居家養老服務的民間機構和團體組織發展滯后。社區的養老救助信息系統沒有有效建立,社區的“銀發工程”落實不到位,社區養老產業及資源無論是有償、低償、無償的整合發展不夠,難以滿足老人的就醫、就餐、家政等服務需要。以南明區為例,其老齡工作的覆蓋面廣,工作開展主要在老齡委,各級黨政領導也很重視,但是各地發展很不平衡,社會力量、民間組織未被動員起來,工作力量薄弱。
2、資金來源不足
我國的老齡化屬于“未富先老”。目前制約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問題。老齡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同向不同步,這一點在貴陽市的發展中也得到了體現。貴陽的居家養老主要是靠政府和民政部門的投入,政府部門的投入受經濟發展的制約,是有限的。而民政部門的投入主要依靠福利彩票,而彩票的收益本來就有不確定性,加之配套不到位,使得居家養老的發展受阻,不能讓廣大的老年人從中收益,影響他們參加的積極性。像貴陽碧海花園投資3000萬打造社區居家養老只能是少數。南明區在06—09年間財政投入老齡事業經費共252萬元,但對于日趨龐大的老年人口也只能是杯水車薪。財源不足將必然制約貴陽市居家養老事業的發展。
3、服務內容單一,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
目前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項目增多,己不僅僅是簡單的家政服務和護理服務,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而事實上,貴陽市各地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看似提供很多的服務,真真能做到的卻較為單一,不能滿足現階段老年人的需要。并且社區基礎設施功能不完善、規模小、檔次低,醫療網點條件差,設施設備不全、水平低、醫療技術不適應救助服務的需求.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進行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和城市規劃過程中,還沒有更多的考慮養老設施的配套問題,相比國外許多國家己經在一定規模的居民居住群里,不僅配備有一定規模程度的養老設施,并且這些設施已經是具有了綜合服務型,兼顧日托、長期住宿、康復、護理等功能,可見我們在這些方面做的還是遠遠不夠。
4、居家養老的服務隊伍的規模小、素質低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因為受到社會偏見的影響,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的偏低,服務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一般都是受薪的人員。并且,這些服務人員也基本上是“4050”的下崗人員和外來女工,文化水平較低,大部分人員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缺乏專業服務知識,只能從事一般的家政服務和簡單的康復護理等,難以提供高層次的服務,這將嚴重影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南明區目前從事養老助老服務的人,大部分是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教育或技能培訓,多少社區的“老大媽”、“老大伯”,而且多數還是義務幫忙。老齡工作隊伍缺少知識化、年輕化、技能化、標準化的專業服務人才,影響養老服務質量,也制約著養老事業的發展。
四、完善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對策和建議
貴陽市在居家養老的實踐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我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必須考慮貴陽市的社會現實,積極探索符合貴陽市社會發展實際的社區居家養老新途徑:
(一)充分發展非營利組織,推動居家養老社會化
應當積極引導鼓勵非營利組織分擔相應的老年保障責任。因為非營利組織有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非營利組織具有較強的使命感,是多樣、靈活、平等、多樣式自治性組織,因而在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時必然具有比政府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優勢,能夠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項目,規范服務行為。貴陽市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其非盈利組織的發展是比較充分的。要充分利用活動于法律咨詢與服務、醫院、康復中心、養老院、心理咨詢、社會服務、社區發展的非營利組織為居家養老服務,將這些組織的力量納入社區養老的范疇,不僅會提高并促進全民的老年保障意識,使老年保障政策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會使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受到鼓勵,使其規模不斷擴大,融資渠道更加廣泛,捐贈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豐富為老助老隊伍,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廣開資金來源,加強監督機制
由于貴陽市經濟實力限制政府現在還不可能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投入最大的資金,這就需要我們拓寬籌資集道,通過實行一些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個人等關注養老現狀,為社區居家養老工作提供資金援助,走出一條政府補助、社會集資、個人捐贈、適當收費相結合的社區服務投資新路,為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長遠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資助。此外,還要要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透明度,堅持“陽光操作”,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糾正,限期整改,切實杜絕資金在發放和使用過程中出現截留、挪用等問題,對違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發放和使用規定的人和事要嚴肅查處,絕不遷就姑息。
(三)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的服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精神慰籍等。同時也應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活動。還可以設立社區老年人才市場,使老年人找到發揮余熱的場所,以自己的優勢再就業,繼續奉獻,參與社會發展,體現老年價值。這樣既為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又滿足了老年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為社區老年人法律援助、咨詢、調解、辯護等服務活動,幫助老年人維護老年人權益,使其安度晚年。
(四)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隊伍建設
第一,充實專業隊伍人員數量。專業人員數量的多少可以根據當地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來配置。第二,加強隊伍的專業化素質。目前,各地都有老年護理的培訓機構和相應項目的提供,在培訓方面要嚴把質量關,重理論更注重專業技能的要求,同時也要注重敬老愛老,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加強考核,持證上崗。第三,合理設置居家養老的工作崗位。實際上,由于居家養老所涉及的內容豐富多樣,所以參加居家養老服務的崗位設置也應該根據實際來設置。可以設置固定的全職崗位的同時設置靈活的兼職崗位。比如,固定的全職崗位有護理人員、老年社會工作者等,而靈活的兼職崗位有文化娛樂輔導員、老年健身指導員等。第四,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這樣可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五,引進高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貴陽市應充分運用自身優勢,本市中多所大學中開設有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等專業,除了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本專科畢業生,是老年工作隊伍年輕化,也可以為相關為老服務人員提供技能培訓。
(五)建立完整的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機制
建立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評估機制。就是對有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需求的老年人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可保證資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幫助的老人身上,發揮最大的資金效益。因此,評估的指標體系應側重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料能力、家庭經濟支付能力,其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養老服務需求評估的主要內容。
建立養老服務供給質量的評估機制。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效果、效率進行服務質量評估。同時還要對居家養老的發展規劃是否科學合理、現行政策是否解決實際問題等進行評估,以此不斷完善評估工作。
(六)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教育
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提高居家養老的服務意識尤為重要。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養老觀念。要幫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區為老服務,使他們能切實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社區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
參考文獻
1 曹麗.我國城市居家養老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9
2 陽艷珠.貴陽市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8
養老服務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在堅持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我省各地積極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營造養老服務社會化的發展環境。一是探索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賃、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經營,給公辦養老機構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扶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如蘇州市從2005年起,對民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位,根據收住老人生活自理、半護理、全護理的不同情況,分別一次性給予2500、3000、3500元不等的建設經費補貼和50、80、100元不等的床位運行補貼。三是外資項目紛紛搶灘進入。如江陰“夕陽紅”老年康樂中心由美商投資建造,是一個集居住、療養、康復、保健、學習、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養老服務場所,是江蘇第一個外商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
社會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日益增強。我省各地在突出物質養老的同時,注重通過各種形式促進精神養老。實施“快樂晚年”精神關愛行動,積極創建省級老年精神關愛示范基地,2008年6月在常州召開了“中國首屆老年心理關愛研討會”,建立老年心理關愛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老年節等重大節假日,廣泛組織開展系列活動,以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寬精神養老的領域,使老年人展現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全省目前有市、縣(區)各類老年活動中心15302個,200余萬老年人常年參加活動。老年教育事業有較大發展,有老年大學3424所,在校老年大學學員達50多萬人。老年體育有序開展,全省經常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的老年人超過600萬。人事、科技部門還研究制定了二次人才資源開發政策,鼓勵老年知識分子發揮科技和業務專長,關心和支持西部地區和本省欠發達地區,開展“送科技下鄉”、“送衛生下鄉”等活動,發揮老年人余熱,豐富老年人生活。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江蘇城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共性問題,亟需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主要是:
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既存在總供給不足的總量矛盾,也存在供給結構不合理的結構性矛盾。老齡化發展迅速,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卻日益弱化,老人服務需求的數量與質量要求都在與日俱增。而養老服務供給卻有限,特別是對具有住、養、醫療、康復等功能的綜合性養老機構需求旺盛,各地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排隊等候的現象。社區養老服務明顯滯后,為老服務設施缺少規劃部署,為老服務設施資源缺乏,政府投入不足,導致居家養老缺乏應有的依托,活力不夠。此外,養老服務還面臨著潛在需求和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問題。其原因在于:相當部分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弱,購買力低;老年人健康、科學的消費觀念未能得到更新;服務水平與質量不夠高,難以有效地激發老年人消費熱情。因此,養老服務還需要一個由潛在需求向實際需求轉化的過程。
居家養老服務的“目標人群”和覆蓋面偏窄。所謂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各類社會化、專業化養老服務。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為全社會所有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養老服務。但由于投入機制、服務能力、認識偏差等原因,目前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和功能定位有偏差,其服務目標人群主要是優撫、低保、五保老人等傳統意義上的民政救助對象,覆蓋面偏窄。
部分養老機構出現片面逐利傾向。近年來,各地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熱情高漲,這對緩解供不應求的養老服務需求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養老機構出現片面逐利的傾向。有的民營機構打著興建養老公寓的旗號,變相進行房地產和旅游度假村開發;有些護理院以種種利誘手段套取老人醫保而不當謀利;有的所收費用與提供的服務質量不相稱,損害了老年人的權益。
針對以上問題,著眼于進一步推進城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筆者認為當前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首先,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居家養老與社區依托的關系。居家養老與傳統家庭養老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是否依托社區獲得社會化、專業化服務資源。居家養老服務需要社區服務平臺。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發展居家養老的有效載體,有利于促進代際之間和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互動,使老年人不離開家庭、不脫離社會,繼續與家人和社區不同年齡組的成員生活在一個社會大家庭中。其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基本功能應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需求,包括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發揮余熱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等。這就要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不僅要有活動場所、活動設施,還要有專業化的服務人員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再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應在科學預測老齡人口增長的基礎上精心規劃,整合現有養老資
源,與現有的社區服務中心、鄰里服務中心、社區衛生資源銜接起來,使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第四,政府應加大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的投入機制,合理調整政府對各類養老服務的投入比例,適當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投入。現階段應將居家養老服務用房統一納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內容。老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用房由各街道(鎮)統籌安排,以購買、置換、改造、新建等辦法逐步加以解決。在加大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規范、提升軟件建設水平。
堅持養老服務公益性方向。養老事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從國外經驗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體制,絕大多數養老服務由社會組織和個人承擔。這是政府主導與社會興辦相結合,即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化運作模式。這種管理體制既能使政府在養老服務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又能調動社會各界關心和參與養老服務事業的積極性。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總體規劃、政策扶持、財政支持、監督管理等方面。社會化運作則意味著培育非營利組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只有提供養老服務的非營利機構發展壯大了,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養老服務。
率先試行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養老保障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職能,政府必須介入并承擔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責任。江蘇是經濟發達省份,2008年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著眼長遠,著眼發展,江蘇有條件在全國率先試行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即政府承擔費用的養老公共服務對象由傳統的民政對象逐步擴大到全體老人,使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豐富,最終實現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
1 現今主要的養老服務分析
油田礦區現今主要的養老服務簡單地可分為家庭養老和社會化養老兩種,而社會化養老又可分為社會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兩種基本模式。不同的養老模式有不同的特點。
1.1 家庭養老的困境
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但家庭養老逐漸走入困境,主要體現為:(1)家庭結構向“421”型轉變,家庭成員數量不斷減少;(2)年輕人不再奉行“父母在,不遠游”的文化傳統,而是志在遠方、遠走高飛;(3)油田企業的發展變化,較多的油田職工因工作崗位需要而遠赴異地他鄉,甚至出國;(4)生活觀念的轉變,老少分居成為風尚,生活空間的分離使得照顧老人的距離拉大。
1.2 機構養老的欠缺
家庭養老的困境,必然導致社會化養老需求的增長,機構養老是目前全社會大力推進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為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養老需求,2010年油田礦區籌建養老康復中心。但通過在轄區居民養老問題的一些調查發現,有90%以上的老年人養老方式首選家庭。
1.3 居家養老的優勢
居家養老是把一部分養老功能從家庭轉移到社會,由社會或社區的養老服務組織來完成,所以這是一個社會化的養老模式,也是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的主要區別。居家養老較之機構養老,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收費低、見效快的特點,能減輕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的壓力,又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感受家庭和社會的熟悉氛圍。
因此,以社區為平臺,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符合油田礦區實際情況,并將成為大多數老人和家庭的選擇。
2 社區在實施居家養老中的作用
對老人而言,充分開發利用社區特有的物質條件和社區資源,積極開展為老服務,能有效地改善老人的生活條件,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對家庭而言,由社區提供多樣化的為老服務可能減輕家庭養老負擔,有助于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對社會而言,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可以解決老年人養老的后顧之憂,以及老齡化、高齡化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對維護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都有積極作用。
3 社區居家養老的實踐與問題
3.1 社區居家養老的實踐
為適應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發展趨勢,油田公司不斷加強和創新居家養老工作,著眼“9073”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標,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礦區養老服務體系,以市場化模式主動擔起養老社會責任。2011年初,華北油田以民辦公助的形式成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兩年多來,發展義工600多人,簽約的70歲以上老人達到2000多人。
油田公司投資數千萬,維修改造60多個離退休活動室和室外活動場所,為3萬多離退休人員進行免費體檢。各服務處還相繼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工作。華麗服務處的“一對一”幫扶、華盛服務處的“金陽光”志愿者服務、華達服務處的“助夕陽”幫扶中心等,這些幫扶組織及活動讓社區老年人感受到了關心與關愛。
3.2 現實問題
由于社區居家養老工作處于探索之中,加上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自然存在不少問題,目前比較普遍的表現為以下方面:
(1)服務對象問題;居家養老應該是全體老年人的事,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服務對象主要是孤寡、獨居、困難、殘疾和高齡五類老人,一般老人則較少考慮,覆蓋面不廣。(2)服務內容問題;目前開展的社區為老服務項目以娛樂休閑、康復保健、家政服務等日常的物質生活幫扶較多,而對精神護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的關注還不多見。(3)服務隊伍問題;一是社區管理人員缺乏為老服務的工作經驗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二是相關服務人員缺乏專業服務知識,只能從事一般的家政服務和簡單的康復護理等,難以提供高層次服務。三是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相對滯后,人員一般為在職員工、離退休職工和社區黨員。
4 社區居家養老的對策和措施
由于居家養老本身是新事物,發展中的不足與問題是必然的,各社區在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必須綜合考慮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結合當前正在進行的加強、創新社區管理和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積極探索符合油田礦區發展實際的社區居家養老新途徑。
4.1 引進社會援助,做大做實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根據不同對象、不同類別的老人,積極探索福利化、社會化、市場化為一體的無償、低償、有償相結合的服務方式。福利化服務是指油田企業在自身惠民服務基礎上加快推進社區居委會和地方政府業務對接,為全面落實國家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搭建平臺,在與地方政府業務對接的基礎上引進地方職能,落實惠民政策,使社區老年人享受到國家和政府的低保、高齡、孤寡、殘疾、困難等惠民政策,享受到康復、醫療、生活等救助或服務。
社會化服務是指償試推行“社區助老服務中心”,以老人的服務需求為基點,充分挖掘轄區范圍內的服務資源,把與老人生活、健康、娛樂相關的社會資源吸納整合。結合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建立專職指導員、信息員、服務員、聯絡員、監督員隊伍,通過志愿者、專職人員隊伍和覆蓋社區的社會群團等組織,為老人提供個性化、人性化、便捷化的優質服務,使老人不出家門就能解決養老需求服務。
市場化服務是指運用市運作機制,引入社會上具有一定規模、熱心養老事業的組織和轄區公共服務機構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使老年服務業有一個較大的系統化、產業化發展。
居家養老服務是老年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宗旨不只是解決部分老人的問題,而是面向全礦區老人的服務。
4.2 完善服務項目、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
社區是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最好依托,社區可根據實際開辟和提供各類專業化養老服務。(1)生活照料類:為老人提供托老、購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務等一般照料服務;(2)醫療保健類:為老的提供疾病防治、康復護理、心理衛生、臨終關懷、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檔案、開設家庭病床等服務;(3)法律維權類:為老人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司法調解及維護老年人贍養、財產、婚姻等合法權利服務。(4)文化教育類:為老人提供老年學校、書法繪畫、學習培訓等服務;(5)體育健身類:為老人提供活動場所、健身設施、組建團隊等服務;(6)精神慰藉類:為老人提供談心交流、心理安慰、精神護理等服務。
4.3 加強隊伍建設,促進社區居家養老和諧發展
從現實情況和一些國內大城市的好的經驗做法來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隊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員組成。(1)少量專職專業人員是必不可少的骨干。(2)部分低齡健康老人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隊伍。(3)龐大而又穩定的志愿者隊伍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力。
4.4 推行孝心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社區結合 “四個教育”、“四進社區”活動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漸使社區居民養成尊老敬老的行為習慣。
4.5 搭建“文化養老”平臺,全面發展居家養老工作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城鎮居民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提出新的挑戰
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是目前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社會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養兒防老”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嚴重的老齡化形勢,家庭養老的作用不斷在減弱。一方面,現代社會家庭規模逐漸在小型化,家庭結構以“四二一”為主的情況越來越多,年輕人養老壓力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激烈的社會競爭導致年輕人工作壓力大而且工作比較繁忙,所以照顧父母的時間很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庭養老必然要向社會養老轉化。
社會機構養老是由社會機構提供的養老方式。但目前許多機構養老所提供的服務和設施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務和設施數量有限。最主要的是機構養老不能滿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機構養老使老年人離開家人的照顧,心理上易產生一種被家人和社會冷落的孤獨感,經常在養老機構看到同伴們死去,心理上會產生恐懼和精神壓力[1]。另外,機構養老存在缺乏規范,無序競爭,城鄉不均,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硬件規模和設施,軟件管理和服務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情況[2]。
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現狀分析
社區居家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運用社區資源開展的一種養老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影響以及地方政府財政支持等因素的影響,在發展社區居家養老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
1.資金有限,來源渠道單一
目前在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地區的經費主要是由民政局和當地居委會即政府提供以及老年人自身和社會捐贈三方面構成。對于個別有困難的老年人,需要提出申請,居委會認定后,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但是這種資金的支付是有限的。隨著社區居家養老規模的日益擴大、 服務對象增多、社區基礎設施費用的增加以及管理費用和物價上漲, 資金不足、來源渠道單一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特別是對于一些特別困難的孤寡老人,在提供他們自己的養老費時往往捉襟見肘,無力支付。以秦皇島市海港區燕山大街街道辦事處為例, 其轄區空巢老人很多,其中 60 歲以上的有 1688 人, 需要居家養老服務的不少, 但由于經濟條件所限, 目前僅有3位老人請了養護員[3]。
2.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不足,專業服務水平層次較低
社區居家養老是介于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方式。由于受目前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思想觀念的影響,老年人養老主要還是考慮家庭養老方式,而目前的社區居家養老方式在各個地方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地方政府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方式給予的支持力度是有限的。由于工資待遇比較低,社區服務人員很難招到,很少有人愿意從事這種工作,即使從事這種工作,在工作中積極性也不高。一些下崗工人成為護理人員之后,因為報酬低,工作累,社會地位低,他們中大多數不愿意繼續留在該領域內工作[4]。
另外,在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人員中,具有相關專業且訓練有素的人員很少。我們目前社區服務人員的現狀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多數都不具備相關護理、心理專業知識,有些工作人員甚至就是一些初、高中畢業的中年婦女,服務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辦事效率也比較低下,至于專業化的相關知識,如心理咨詢、倫理學等知識幾乎都不具備。
3.老年人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社區服務人員由于專業化水平不高,在護理技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欠缺,不能及時、較好地解決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在為他們應該享受到的服務付費后沒有得到應有的服務,這樣老年人在參與居家養老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社區管理人員缺乏熱情,辦事效率不高。主要表現在社區服務人員與老年人互動性不強,導致老年人有問題不向機構反映,甚至遇到困難也不愿向機構求助。這反映了老年人對管理人員缺乏信心,甚至不愿相信他們會真正給予幫助[5]。再次,社區居家養老為老年人提供的基礎娛樂設施和活動中心往往過于簡陋和殘缺不全,沒有像樣的老年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老年人認為這樣的設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還不如在家養老,不用付費。
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的可行性建議
1.居家養老在資金來源上應該由個人、社區和國家付費及社會捐贈構成
中國這種“未富先老”的國情,使得政府無法對老年人的養老完全通過以福利的形式向人們提供。因此,鑒于這種情況,政府必須要出面借助市場、社會、家庭、志愿者、民營機構、社區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來解決這種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居家養老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質,提供的服務也應該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質,在付費方式上應該由個人、社區、國家共同承擔,這種服務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因此,居家養老的資金來源渠道必然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非由政府或者個人單方面提供。
2.加強社區管理人員及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廣泛吸收社會各界志愿人士參與其中
由政府出資,居委會組織社區服務人員利用閑暇時間進行崗位培訓,只有拿到上崗證的人員才有資格從事社區居家服務工作。在培訓內容方面可根據老年人需求來進行,例如:專業化的醫療護理知識、基本的醫學知識、心理咨詢及老年人關懷等。并且這種培訓必須經常進行,利用社區衛生所或衛生院便利條件,或者也可聘請相關志愿人士來給社區服務人員進行知識講座。這樣逐漸形成一支在老年人護理方面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隊伍,極大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費用及隊伍穩定方面,一方面通過政府出資,不斷增加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使他們安心、踏實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另一方面加強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他們愛崗敬業的意識,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在人員數量方面,可積極吸納社會各界志愿人士參與到老齡化事業當中,使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形成“專志”結合,共同為老年人服務。
3.加大宣傳社區居家養老的優越性、便利性,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居家養老
要積極在社區進行大力宣傳,讓老年人以及家庭成員充分認識到這種養老方式的必要性,而且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家庭養老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據在天津市南開區老年生活保障調查顯示,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在社區提供的初級醫療保健,包括健康咨詢和社區就近醫療方面,在豐富和調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在為老年人提供家庭調解和法律保障方面,社區服務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
另一方面可通過加強對社區服務人員的管理,以社區服務人員提供良好服務的實際行動作為對外宣傳內容。如果服務人員態度較好、服務熱情、處理事情效率高,在服務過程中積極主動與老年人及其家人進行互動,詳細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細心、熱心、耐心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就會讓老年人相信社區服務人員能夠真正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30-31.
[2]楊宜勇,楊亞哲.從人口結構變化看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1,58(總第2402期):23.
[3]王剛義,趙晶磊.居家養老的困境與出路――探索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J].創新,2008,3:87.
[4]吳蓓,徐勤.城市社區長期照料體系的現狀與問題――以上海為例[J].人口研究,2007,5(第31卷第3期):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