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9 11:02: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服裝設計闡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絢爛的南美原始圖景的審美系統
McQueen服飾設計的藝術審美系統的確立,應該是受到南美文化的啟發,形式上歸類為三維空間裝置藝術。McQueen的設計風格不歸屬于任何流派,獨樹一幟。得出這個結論,主要基于藝術設計的功能作用。服裝設計作為一個實用藝術門類,其設計藝術是通過服裝藝術設計創作表達一種審美意象展示提供人們鑒賞,具有藝術共性,也有其特性。首先,McQueen服裝設計藝術自成審美體系。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他以其對絕對正確的模仿并非藝術的目的的深思,創作了具有震憾心靈驚艷之美的藝術作品。將其作品與畢加索的繪畫作品加以比較,不難發現他們都屬一種自我意識強烈的創作。例如讓McQueen一舉成名的《高地系列》(圖片案列之3),被評價為,“設計師是用從其蘇格蘭祖先那里得來的古老隱語對時尚所做出的反叛和挑畔……它勝于任何服裝的美麗,以其丑無比撞擊時尚,已經超越了服裝的屬性。在《犰狳鞋》(圖片案列之4)中表現的是南美古怪動物的迷幻模樣,這雙鞋在巨星LadyGaga的一首MV里依然健步如飛。圖3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藝術是對自然超現實的模仿”;黑格爾把藝術定義為一種“理念”、“理式”或宇宙精神,這些在McQueen的設計中都有所顯現。在西方服裝設計界不乏稱之為“鬼才”的設計師,人們使用“鬼”這個詞,暗喻設計師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維。但McQueen把“鬼”的符號:(如骷髏、骨頭和死亡意象)深植在他一系列作品中。這不僅表現在設計師對維多利亞時期倫敦東區的或愛或憎,也表現出南美文化對死亡的敬畏。在他以蛇紋為圖形的作品系列中,令人驚艷的輪廓設計和絢爛的色彩運用,都充滿了南美藝術對原始圖景的崇拜。
3.薩維爾街的出色剪裁
對三維空間無遮掩的追求作為一名設計師,McQueen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作品體現出原始景像與精良手工的結合。服裝設計是以自然形態物質材料為主體的,即人的自然形態,服裝的面料及棉毛麻絲等織物的肌理的自然屬性等。McQueen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早年就來到倫敦薩維爾街學裁剪,有著極強的剪裁和比例的意識。在McQueen所有設計中微小的變化,都體現在了剪裁技術之中,這也部分解釋了他的服裝中那良好的空間感。與許多服裝設計師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對面料進行裁剪,以求達到一種立體效果——他總是在試圖尋找服裝的物理極限。McQueen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維方式,創造并形成了兼具再現、表現、特征明顯的三維空間服飾之美,使觀賞者的審美活動不再局限于T臺空間,使服裝藝術設計,服裝材料的天然之美渾然天成。如T臺展現的光影節奏(圖片案列之5),將特殊的造型置于自然空間之中,通過服飾造型與人體共同形成一個超自然的T臺動態空間,是多元性的、多樣性的,有延續性的完美展示。這是一種以回歸自然美為主題的綜合藝術設計之美,在他所有設計中,哪怕是微小的對三維空間的孜孜追求中,在KateMoss為主角的3D全息電影中,多可以得到說明。
摘要:以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為試驗處理,膜下溝灌(FP)為對照,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設施土壤理化性狀及蔬菜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定植后26~55 天,FG+H處理明顯提高了20 cm處地溫;定植后118~154 天,5、10、15、20、25 cm處地溫均低于FP。FG+H處理的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明顯提高,是FP 的2.2 倍。FG+H處理可明顯降低0~60 cm土壤硬度,而對土壤密度無明顯影響。FG+H處理0~2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比FP分別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顯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FG+H處理相對FP 有緩解土壤酸化和鹽化的趨勢。FG+H處理番茄采收期相對FP 推遲約10 天左右,但FG+H處理番茄總產量相對FP 提高了19.9%。本研究結果表明,FG+H處理不僅明顯改善了設施土壤理化性狀,而且番茄產量也明顯提高。
關鍵詞 :日光溫室;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土壤理化性狀;蔬菜產量
中圖分類號:S15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500
0 引言
設施土壤是設施農業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1],隨著中國設施栽培面積的迅速擴大及栽培年限的增加,設施土壤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2]。連作障礙以及灌溉施肥是影響設施土壤環境的2 個因素,輪作倒茬是緩解連作障礙既經濟又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在實際生產中,受蔬菜市場影響以及經濟利益驅動,輪作倒茬難以實施,而傳統的灌溉施肥方式不僅造成水肥資源浪費,同時也導致了土壤養分失衡[3]、C/N 比失調[4]、次生鹽漬化[5]、酸化[6]等一系列問題,并且肥料種類對設施土壤pH和EC 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7]。因此,改變灌溉施肥方式可以達到改善設施土壤環境的目的。
水肥一體化是實現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精準的節水農業技術措施,灌溉時間、灌溉量及灌溉定額等技術參數對土壤pH、EC和全鹽含量有一定的影響[8],水肥一體化不僅可降低土壤硝態氮淋洗,提高氮肥利用率[9-10],而且也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11-12]。若水肥一體化與傳統開溝種植模式相結合,不僅會引起根系周邊土壤隨水流向溝底造成根系外露,而且也會降低養分利用率,高壟栽培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將會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已有研究證明,采用高壟模式種植大豆,不僅可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溫度,而且也提高了大豆的產量[13,14];露地種植馬鈴薯采用高壟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可以增加馬鈴薯產量,而且也可提高氮素利用率[15];尤秀娜等[16]在鹽堿地種植黃瓜時采用高壟栽培結合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改善了黃瓜品質,同時也起到淋洗鹽分的效果,使鹽堿土EC值降低了52%。
綜上所述,高壟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于露地生產,不僅能夠增加作物產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鹽堿土EC 含量,而設施土壤因長期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勢必導致土壤環境異與露地土壤以及鹽堿土。因此,該技術對設施土壤環境及蔬菜產量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為此,通過研究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設施土壤理化性狀及蔬菜產量的影響,以期完善該技術的研究內容,為設施蔬菜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地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南趙村,地處東經112°48′44″,北緯37°38′15″,屬溫暖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4℃,無霜期123 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45 mm。溫室土壤類型為石灰性褐土,其基本理化性狀見表1。
1.2 試驗材料與設計
溫室種植年限為3 年,供試蔬菜為番茄,品種為勞斯特,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是在種植行處建梯形高壟,下壟寬65~70 cm,上壟寬45~50 cm,壟高20 cm,壟上整平(如圖1 所示),番茄定植在壟上距邊緣5~10 cm 處,每行番茄鋪設1 條滴灌管,定植后25~30 天覆蓋地膜;以膜下溝灌(FP)為對照,種植行開溝,番茄定植與溝坡中上部,定植后25~30 天將地膜跨壟溝覆蓋,膜下溝內灌溉;高壟覆膜滴灌(FG+H)和膜下溝灌(FP)面積均為400 m2。
選擇株高20 cm 左右,6~7 片真葉的健壯番茄苗,于2010 年11 月6 日定植,2011 年5 月24 日拉秧。定植前每處理施腐熟優質雞糞48 t/hm2,有機肥養分含量為全氮(TN)24.69 g/kg,全磷(TP)4.03 g/kg,全鉀(TK)9.76g/kg。番茄生育期的養分輸入量及灌溉量見表2。
1.3 樣品采集及測定方法
番茄定植后,在FG+H和FP 區種植行的2 株中間安裝5、10、15、20、25 cm曲管直角地溫計1 組(每處理3 次重復),從定植后26 天開始,每天上午8:30—9:00記錄地溫。
番茄拉秧后,分別在FG+H和FP 處理區用鐵鍬挖60 cm土壤剖面(3 次重復),每10 cm為單位用硬度計(日本Daiki Rika Kogyo Co. Ltd.生產的Daiki A-1505)測定土壤硬度,避開土壤硬度測量點用環刀取樣測定土壤密度;另在各處理區選擇3個點位,用Hood IL-2700入滲儀(德國U GT GmbH)測定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
每處理區另選3 條種植行,在每行的2 株中間用土鉆采集0~200 cm土壤剖面樣品,以20 cm為單位將土樣分開裝袋并標記,帶回室內風干后研磨過0.15 和2 mm篩,分析測定0~200 cm土壤NO3--N含量,0~20 cm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鉀(AK)、有機質(OM)、pH和EC。
NO3--N采用2 mol/L KCl浸提、三通道流動比色儀測定;全氮(TN)采用濃H2SO4消煮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有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AK)采用1 mol/L NH4Ac 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有機質(OM)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土壤pH和EC 值按水土比為5:1 浸提,采用酸度計和電導儀測定。
進入采收期時,分別稱量每次各處理區番茄產量并做好記錄,按下列式(1)計算累計產量。
式中:Y:累計產量;i:第i 次采收產量;n:采收次數;ai:每次采收產量。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和Minitab 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地溫的影響
由圖2 可以看出,定植后26~59 天,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明顯提高了20 cm 處地溫,而5、10、15、25 cm 處地溫與膜下溝灌(FP)相近。隨著定植時間的延長,在定植后59~85 和110~115 天,出現了2次明顯的降溫過程,這主要是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所致,在此期間,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與膜下溝灌(FP)地溫相近且變化變化趨勢一致。定植后115~118 天,不同層次地溫迅速回升,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與膜下溝灌(FP)地溫回升幅度相近。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層次地溫均表現出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低于膜下溝灌(FP),這是受外界氣候回升的影響,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灌溉頻率相對增加所致。
2.2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硬度和密度的影響
土壤硬度是指破碎土壤所受的阻力,硬度越大破土的阻力越大,作物根系生長的阻力越大。0~60 cm土壤硬度測定結果顯示(圖3),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相對膜下溝灌(FP)土壤硬度變化幅度較大,除了30 cm處23.2 kg/cm2與膜下溝灌(FP)24.8 kg/cm2無明顯差異外(P>0.05),其余層次的土壤硬度明顯低于FP(P<0.05)。
土壤密度是土壤物理性質的重要參數,與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及有機質含量有關,由圖3 可以看出,FG+H處理0~60 cm土壤密度的變化范圍1.4~1.6 g/cm3均高于FP 的1.3~1.5 g/cm3,但統計分析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
2.3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飽和導水率的影響
土壤飽和導水率是指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滿時,單位水勢梯度下,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水量,是反映土壤飽和滲透性能的物理性質之一。其數值越大,表明土壤的滲透性能越好。由圖4 可知,FG+H 處理的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40 mm/h 顯著高于FP處理18 mm/h(P<0.05),說明FG+H 處理明顯增加了土壤的滲透性能,這與閆映宇等[1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2.4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剖面硝態氮分布的影響
由圖5可以看出,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0~200 cm土壤剖面NO3--N含量高峰值出現在100 cm處33.9 mg/kg,膜下溝灌(FP)出現在180 cm處192.7 mg/kg,與定植前(基礎土)相比,FG+H和FP 不同層次NO3--N含量均高于定植前,但統計分析顯示,FG+H處理與定植前無明顯差異(P>0.05),FP與定植前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硝態氮淋洗與灌溉方式、灌溉量、氮素施用量以及土壤質地等因素有關。由灌溉量和氮素輸入量可知(表2),番茄整個生育期,FP 累計灌溉量3360 t/hm2是FG+H 處理2160 t/hm2 的1.6 倍,FP 氮素累計輸入量638 t/hm2是FG+H處理308 t/hm2的2.1 倍,這可能是FP處理0~200 cm 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明顯高于FG+H的重要原因。
2.5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土壤養分及pH、EC的影響
由表3 可知,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0~20 cm 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鉀(AK)、有機質(OM)含量,相對膜下溝灌(FP)分別提高18.4%、47.6%、34.9%、20.9%,統計分析顯示,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土壤pH高于膜下溝灌(FP)0.04 個單位(P>0.05);EC 值相對FP降低了19.1%(P>0.05)。
2.6 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對番茄產量的影響
由圖6 可以看出,在定植后136 天時,膜下溝灌(FP)處理番茄進入采收期,相對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處理(FG+H)番茄采收期的146 天提前約10 天左右。在定植后136~161 天,FP 處理番茄產量高于FG+H處理,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 處理番茄產量高于FP。就總產量而言,FG + H 處理番茄總產量190119.1 kg/hm2顯著高于膜下溝灌(FP)158577.7 kg/hm2(P<0.05),總產量相對提高了19.9%。
3 結論與討論
土壤溫度受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作物種類、天氣以及土壤類型等[18],當作物種類、氣候條件和土壤質地條件一致時,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則成為影響土壤溫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定植后26~59 天,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處理(FG+H)相對膜下溝灌(FP)明顯提高了20 cm 處的土壤溫度,而這段時期正處于設施蔬菜根系生長階段,從而有助于培養壯苗,為抵御低溫脅迫和提高產量奠定基礎;由于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處理(FG+H)每次灌溉量均低于膜下溝灌(FP),隨著外界氣溫的逐步回升,土壤蒸發量加大,因此,必須增加FG+H處理的灌溉頻率才能滿足作物的生長,所以,在番茄生長后期(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層次土壤溫度均表現出FG+H處理低于FP。
土壤硬度和密度均會影響作物根系生長,土壤硬度達到1.5 MPa 即15 kg/cm2時(1 MPa 相當于每平方厘米面積上的承受壓力為10 kg),能促進甜菜側根系生長[19],當土壤強度達2.5 MPa即25 kg/cm2時,根的生長完全被抑制[20],并且在同一生育期,緊實土壤(密度為1.55 g/cm3)相對疏松土壤(1.25 g/cm3)有利于激發黃瓜根系加粗生長[21]。本研究中FG+H處理0~60 cm 土壤硬度變化范圍在18.3~23.2 kg/cm2,FP 在23.5~24.8 kg/cm2,且FG+H處理0~60 cm 土壤密度在1.39~1.6 g/cm3的變化范圍略高于FP 的1.31~1.56 g/cm3,因此,FG+H 處理相對FP 是否有利于激發作物根系生長,還需作進一步的相關研究。
影響土壤飽和導水率的因素包括土壤水分特性、質地、土壤結構、土壤中陽離子組成與含量、土溫、有機質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等[17],本研究結果顯示,FG+H處理的表層土壤飽和導水率顯著高于FP對照,其原因需作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硝態氮是植物能夠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素,不易被土壤膠體所吸附,易隨水移動[9]。FG+H處理相對FP 在低灌溉量和低氮素輸入量的基礎上,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該研究結果與前人[9,12,15]研究結果相同。雖然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的肥料施用量低于膜下溝灌(FP),但收獲后的土壤養分含量較高與膜下溝灌(FP),因此,在采用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時,還需合理施用肥料用量。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對0~20 cm 土壤pH和EC 值雖然無明顯影響,但相對膜下溝灌(FP)有降低土壤酸化和鹽化的風險。
對番茄產量的研究結果顯示,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FG+H)處理的番茄采收期相對FP 推遲約10 天左右,但在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處理的番茄產量始終高于FP,最終,FG+H處理番茄總產量相對FP 提高了19.9%。因此在實際生產中,采用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可適當選擇定植時間,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壟覆膜水肥一體化技術(FG+H)相對膜下溝灌(FP)明顯改善了設施土壤的溫度、硬度和入滲性能,降低了硝態氮的淋洗,同時番茄產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乃明,常曉冰,秦太峰.設施農業土壤特性與改良[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6-10.
[2] 史靜,張乃明,包立.中國設施農業土壤質量退化特征與調控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7):787-794.
[3] 王立革,王勁松,焦曉燕,等.山西南部日光節能溫室土壤化學特征及其相關性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11,26(5):218-221.
[4] 吳忠紅,周建斌.山西設施栽培條件下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規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5):136-140.
[5] 陳碧華,楊和連,李亞靈,等.不同種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鹽分的變化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1):241-245.
[6] 周德平,褚長彬,劉芳芳,等.種植年限對設施蘆筍土壤理化性狀、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2,18(2):459-466.
[7] 李海云,王秀峰.不同陰離子化肥對設施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4):126-128.
[8] 張玉龍.保護地土壤水分管理及其土壤退化防治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35(5-6):378- 382.
[9] 韋彥,孫麗萍,王樹忠,等.灌溉方式對溫室黃瓜灌溉水分配及硝態氮運移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8):67-72.
[10] 呂謀超,蔡煥杰,黃修橋.同步滴灌施肥條件下根際土壤水氮分布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8,27(3):24-27.
[11] Ayars J E, Phene C J, Hutmacher R B, et al.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of row crops: a review of 15 years of research at the Water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999,42(1):1-27.
[12] 聶斌,李文剛,江麗華,等.不同灌溉方式對設施番茄土壤剖面硝態氮分布及灌溉水分效率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02-107.
[13] 劉麗君,馬秀峰,喬棟,等.大豆高壟平臺土壤生態環境動態變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31(3):215-220.
[14] 孟英,劉麗君,祖偉,等.三江平原低濕地大豆“高壟平臺”土壤溫度的動態變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2(3):11-13.
[15] 井濤,樊明壽,周登博,等.滴灌施氮對高壟覆膜馬鈴薯產量、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態氮累積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2,18(3):654-661.
[16] 尤秀娜,卜崇興,賈永霞,等.高壟覆膜滴灌全價營養液對次生鹽堿地種植黃瓜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09,25(3):51-53.
[17] 閆映宇,林新慧.灌溉方式對土壤水分運動參數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60-165.
[18] 陳新明,劉立庫.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根系層土壤溫度分布特征[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3,24(5):101-10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77
在《服裝設計》中采用的案例教學法,是在西方國家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而形成的一種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進行培養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彌補和克服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呆板、枯燥等缺陷,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服裝設計理論知識,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1 案例教學法和服裝設計教學
所謂的案例教學法,是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讓學生根據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這是一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的:首先,課程設計。在傳統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課程的設計主要是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師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理論資料和學術觀點的介紹上,沒有根據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綜合分析,使得服裝設計教學中理論和實際之間產生分離。其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進行的服裝設計教學還是以應試為主,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而這種教學方法比較呆板,講述的內容也較為抽象,學生也更注重表面的設計形式,對服裝設計的方法等沒有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即使學生有這個能力,也沒有對其進行發掘,傳統的服裝設計教學方法將師生之間的關系拉大,抑制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影響到了學生對問題分析、處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1]。最后,學生的服裝設計技巧。在傳統的服裝設計教學中,學生雖然可以熟練地掌握服裝設計技巧和一些理論知識,但是在實際問題面前,學生仍然是手足無措,不知道從何下手,在實際的服裝設計中很難真正地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
案例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經歷,讓學生正確面對服裝設計行業中出現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學生可以接觸和了解各種狀況,為以后進入服裝設計行業做準備。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體現了教學目的,也會加深學生對服裝設計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案例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觀察、研究,對實際案例的精華進行歸納和總結,將案例和理論放在一起,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更加清晰地看出問題的所在,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感悟能力,案例教學讓學生學會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對學生的問題處理和判斷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學到的服裝設計知識[2]。讓學生參與到案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幫助學生成長和成才。
2 案例教學法在服裝設計專業中的應用研究
服裝設計專業涉及的知識很多,不僅包含了服裝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工作流程,還包括了色彩、構成等審美藝術,學生要在學習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并將美學思想和美學認識體現在服裝設計中,讓理論知識和美學思想在服裝設計中得到升華。將服裝設計的理論和實際進行結合,從服裝設計概念和種類等方面進行入手,對服裝設計的基礎條件、設計者的基礎知識結構、服裝設計原理等進行理論上的講解和闡述。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在服裝設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服裝設計的內容、條件等進行掌握和熟知,有獨立解決服裝設計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3]。
例如對學生進行襯衫成衣案例展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中,如:向學生展示襯衫成衣圖片資料、將襯衫著裝效果圖畫在黑板上、襯衫成衣T臺展示、學生身著成衣進行體驗等,通過以上的方法向學生直觀地進行案例展示,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感知襯衫成衣的特征,然后對其進行分析、探究。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時,從整體效果上進行尺寸對比分析、對案例中展示的襯衫成衣造型特征進行比較、對其工藝特征進行比較,然后進行討論研究,教師指導學生選出最優秀的襯衫制圖,然后進行評價、交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各自的作業進行總結和評價,使學生在訓練中得到發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采用案例教學對《服裝設計》課程有以下的優點:第一,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掌握《服裝設計》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對服裝設計技能進行掌握,認識到服裝設計的特性,以及掌握服裝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第二,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對將服裝設計中出現的組合和變形形式等進行掌握,將學生的服裝設計以及設計形式進行擴展,正確地認識服裝設計。第三,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認識服裝的款式、面料、色彩等之間的關系,對服裝設計的針對性、時尚性等進行確定,能夠正確處理服裝設計的流行性和時代性。第四,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掌握服裝設計的創意、表現形式、思維方法等,讓學生找到服裝和藝術之間的切合點,發現服裝的流行趨勢,設計出相關的服裝,將服裝的設計、定位等進行確定。第五,在服裝設計專業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可以辨別不同服裝的流行趨勢,找出不同服裝設計之間的聯系和存在的關系。
在《服裝設計》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服裝設計的技巧和方法,選擇合適的方法,靈活地運用服裝設計知識,解決在實際服裝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達到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
3 小結
通過對案例教學法的總結闡述,對其在服裝設計專業中應用的優點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服裝設計專業采用案例教學法是一項非常可行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活學活用,正確認識在服裝設計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正確地認識服裝的流行、發展趨勢,根據這些對服裝設計進行定位。
參考文獻:
[1]李天應.淺談案例教學法在服裝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8,(4):22-23.
一、服裝設計和藝術
談到服裝設計的藝術性表達,不可避免地要界定幾個概念,即服裝、服裝設計、藝術。服裝是經過縫制,穿于人體從而起到保護和裝飾作用的產品,又稱衣服。遠古社會,人們就以稻草、樹皮等天然材料遮蔽身體,由此產生了一系列關于服裝誕生的說法,包括“蔽體說”“御寒說”“圖騰說”“標記說”等,并從中衍生出現代對服裝用途的兩大界定,即實用性用途和裝飾性用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人們對于服裝開始產生新的要求時,便出現了服裝設計的概念。現代服裝設計是以人的身體為依托,根據穿著者的需求,通過不同的面料、色彩、結構,借助一定的工藝手法而創造的視覺實體。關于藝術,人們可以通過三個層面界定。其一,從哲學層面看,藝術是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反映社會生活和理想情感的一種價值形態;其二,從活動方式、過程層面看,藝術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以及對于自然社會的模仿活動;其三,從活動結果層面看,藝術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品或文化現象[1]。藝術涵蓋范圍廣泛,涉及社會、政治、科技等方面。根據內容、形式劃分,藝術可以分為純藝術和實用藝術;根據風格、流派劃分,藝術可分為浪漫主義、波普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災害頻發,人類要不斷與自然抗衡以求生存。這一時期的服裝多被人類用于抵御自然侵襲,因此,其以實用性功能為主要功能。而隨著現代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穩定,對于服裝產生了實用性之外的諸多需求。這也是服裝設計與藝術建立聯系的前提條件。
二、服裝設計中藝術性表達的案例
在服裝設計領域中,藝術性表達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服裝設計師伊夫?圣羅蘭于1965 年設計的“蒙德里安”裙,靈感源于蒙德里安的作品《紅、黃、藍的構成》。設計師將紅、綠、藍的色彩按照精準的比例分割組合,用鮮活的色彩結合簡練的線條,構成服裝的內在秩序[2]。這是服裝設計藝術性表達的開端。此后,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師從藝術作品中獲取靈感并用于服裝設計。英國設計師維維安?韋斯特伍德在街頭藝術、朋克藝術的影響下,通過撕裂、挖洞、金屬掛鏈等表現手法使反叛精神在服裝設計中產生了具象、典型的視覺形象。獨特的藝術性表達令她獲得了“朋克之母”的稱號。在英國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中,服裝更像是一種藝術的媒介。無論是那些無視正常穿著的低腰牛仔褲、驢蹄鞋,還是秀場上別出心裁的舞臺設計,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對生命、死亡的思考。在他的設計中,人們能感受到藝術和設計的邊界正在逐漸模糊。無論是將藝術作品、藝術觀念引入服裝設計,還是把服裝視作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這些設計師在藝術和服裝之間建立的聯系,使設計師及其作品在服裝設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服裝設計藝術性表達的途徑和意義
1.服裝設計藝術性表達的途徑
服裝設計的藝術性表達途徑眾多,雖然藝術性表達具有難以捉摸的特質,但仍可以從服裝設計的幾個要素具體闡述,即面料、色彩和結構。首先,面料在服裝設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面料的特性和肌理效果會對服裝設計最終呈現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近年來,社會工業生產水平發展迅速,推動了服裝面料的生產進入流水線狀態。大同小異的數碼印花面料往往難以較好地滿足人們對于服裝設計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尋求面料上的藝術性表達首先要避免使用常規的大批量生產的數碼印花圖案。設計者應根據服裝設計的最終表達目標,創作符合設計氛圍的圖案。同時,設計者可以用手繪線條替代大量的工業印刷線條,以避免使服裝設計具有冰冷感。其次,設計者在面料中使用不同工藝制作的肌理造型也能較好地體現服裝設計的藝術氛圍。如,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通過模仿自然生物的肌理,在面料上做出大量褶皺,形成了獨特的服裝美學,這些褶皺也被人們稱為“一生褶”。但要注意的是,面料的藝術性表達并非僅僅是工藝的置入。以往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資匱乏的時代,人們為達到御寒的目的,時常將零碎的布塊拼合制成服裝。如今,服裝設計中使用的拼布工藝不再是擺脫物資短缺的窘境的手段,設計師應該根據質樸、傳統、包容的內在美學,使服裝設計具有裝飾或傳達主題的效果[3]。因此,工藝的置入需要完成從實用性向藝術性轉變的過程。從色彩角度入手進行藝術性表達,主要可以通過對色度、色相、明度的不同調配體現。無彩色系包容、沉穩,熒光色系前衛、大膽,不同色彩的使用使服裝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感受和藝術效果。近年來,服裝設計師時常從藝術作品的配色中獲取靈感,如,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服裝設計大量使用了莫蘭迪色調。莫蘭迪色調源自意大利著名畫家喬治?莫蘭迪的作品。在畫作中,莫蘭迪改變了對于鮮艷色彩的運用,在色彩中加入大量白、灰色調,以降低色彩的明度、純度和色度,使畫面呈現出平靜、質樸的藝術氛圍。設計師根據對服裝設計最終藝術效果的把握使用不同色彩,能對服裝設計的藝術性表達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結構的塑造是服裝設計呈現直觀效果的重要途徑,其中線條又是結構塑造中重要的表達方式。無論是內部分割線還是外部輪廓線,都對服裝結構和服裝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具有較大的影響。如,設計師三宅一生通過大量的褶皺產生的服裝余量代替對服裝內部省道的運用。又如,在維果?羅夫2015 年秋冬系列高定時裝秀上,設計師創造性地把藝術畫框融入服裝廓形,使模特身穿的每一件服裝單品都像置于畫框中的藝術品。設計師甚至在現場演示如何將掛在墻上的畫作轉換成立即可穿的單品。再如,荷蘭新銳設計師艾里斯?范?荷本將現代建筑、自然生物等的形狀線條結合3D打印技術運用于服裝設計,打破常規服裝對于內部結構和外部輪廓的塑造模式,從而為人們呈現出服裝設計的藝術盛宴[4]。
2.服裝設計藝術性表達的意義
現代服裝設計發展至今已經完成了從只重視實用性到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的轉變。服裝不再僅僅是人們用于保護身體、抵御自然的產物,人們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對于設計個性化的諸多要求。而當前現代服裝生產趨于流水線模式,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服裝產業應積極從其他領域吸收養分,拓展服裝設計的廣度、深度和創新度。而藝術以其一直以來的精神高度契合了人們對服裝的審美需求。不論是從藝術領域中汲取靈感應用于服裝設計使服裝更具藝術感,還是將服裝視為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無疑都能夠推動服裝設計的發展,并使藝術因為服裝這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四、未來服裝設計藝術性表達的發展趨勢
雖然在服裝界已經有諸多設計師在藝術性表達上做出努力,但仍有一些人認為服裝和藝術的結合僅僅是藝術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植入,由此也引發了近年來藝術家合作系列的潮流。一些品牌為了迎合消費市場大量使用藝術元素制造營銷熱點。然而,服裝設計追求的藝術性表達絕不僅僅體現為藝術品、藝術圖案在服裝上的堆砌,也絕不應該僅僅體現為為了迎合消費者心理而形成的藝術品周邊、藝術衍生品。設計師應該將服裝真正視為“穿著的藝術”,將藝術思維融入服裝設計過程,從內核生發,使服裝設計與人建立聯系。一些品牌對于藝術元素的濫用難以真正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導致服裝與藝術的結合成為一種形式主義,使消費者產生錯誤的認知,阻礙了服裝市場的良性發展。服裝中的藝術表現也不應該僅僅是服裝設計師從藝術作品和藝術界中生發靈感用于服裝設計,未來服裝設計的藝術性表達還在于使用服裝作為媒介傳達人類共通的情感和人們對于情感、人性化、生態化的愿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服裝設計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性,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問題,以及在審美個人化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個人存在的強調等都值得設計師關注。在筆者看來,將人類共通的情感、社會狀況以及對自然生態化的訴求等融入服裝設計的過程,是當下和未來服裝藝術性表達的重要發展趨勢。此外,服裝設計中的藝術性表達也不是只存在于服裝和藝術領域的課題,體現服裝設計的藝術性要求服裝設計不斷探索與新領域的融合途徑。社會發展至今的一大特點就是各個領域之間的壁壘在不斷被消減,設計師應從那些看上去和服裝設計領域相去甚遠的領域中汲取靈感,從而建立服裝設計與其他領域之間的聯系,增強服裝設計的創新性、包容性和可能性,以滿足未來服裝設計藝術性表達的需求。當前,設計師應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藝術文化水平,對不同領域的事物保持好奇心,鍛煉自己的創新意識。同時,消費者應辯證地看待服裝設計的藝術性表達,不盲目追隨某一種現象,不助長消費市場的不良風氣,從而促進服裝設計良性發展,共同營造和諧的設計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一、項目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所謂項目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由學生自主完成項目信息收集、方案設計、方案實施以及項目評估等任務的教學方法,以此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開展項目的過程中,提高實際技能和創新能力。項目教學法具有目標指向多樣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時間短、見效快等特點,同時,它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可有效地通過項目的開展將課堂和社會聯結起來,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同時,對學生創新能力有著激發作用,可充分展示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服裝設計教學開展項目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服裝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服裝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從而加深對服裝設計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專業能力、創新能力、設計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推動我國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
三、當前我國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
第一,目前我國高校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仍然有許多高校還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傳統的服裝設計教學方法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未能將實踐和理論學習很好地融合,當真正從事服裝的實際設計時,學生會覺得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設計存在很大差別,由此更有可能造成學生對服裝設計喪失信心。
第二,有許多高校雖然有在服裝設計中采用項目教學法,但是落實不到位,操作水平過低。比如,一些高校制訂的項目方案過于死板,常沿用上個學期的項目方案,這樣的項目往往不利于開發學生潛能,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就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四、項目教學法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實施思路
在服裝設計當中應用項目教學法,主要是考慮讓學生設計出符合當前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服裝類型,讓學生在真正的服裝實踐設計當中,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以及提升實踐能力。其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項目計劃。教師應根據當前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制訂周密的項目實施計劃,確保項目的每個環節都符合實際。
其次,根據指定項目方案嚴格實施項目計劃。在實施項目過程中,按照寢室、人數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通過小組的方式按照項目計劃或任務有序地開展項目,確保每個小組中每個學生都能分配到一定的工作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實踐操作。教師在實施項目過程中,根據項目難度和進程為學生提供適時的資源和策略幫助。
再次,完成項目任務后開展競標活動。無論是整體任務還是項目中的子任務,都可以針對項目開展最佳設計方案競標活動,讓學生在競標的過程中對設計理念、設計流程、遇到的問題、解決的途徑進行共同探討,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最后,教師對本次項目進行評估。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進行評估,還應對項目進行整體評估。即對項目中每個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對學生各個小組的項目的完成情況和好壞進行評估,對本次項目的所獲所得進行評估。
總之,服裝設計教學當中應用項目教學法,能有效強化服裝專業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推動我國服裝設計行業建設。當然,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明白項目教學對服裝設計的重要性,嚴格按照項目教學的各個環節開展教學工作,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成為服裝設計專業人才。
二、從審美意象視角看現代服裝設計
(一)現代服裝設計中“象”的視覺審美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所謂“象”的視覺審美,即指人們從服裝設計中獲得的視覺直觀感受。一件服裝需要經歷多道程序才能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而其中最主要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圖像設計,設計師將頭腦中的想象通過畫筆與紙張的碰觸變為客體物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服裝設計中的“象”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形象表現,外部形象與內在形式共同構成了現代服裝設計“象”的視覺審美。首先,外部形象主要指設計中的各種造型元素,包括形式要素(如點、線、色、質等),以及形式要素的物理屬性(如線的粗細、色彩的明亮、質感的厚重等),這些簡單的形式造型元素及物理屬性在設計師巧妙的構思下被組合在一起,從而利于設計師將服裝的外部形象設計出來。其次,“象”視覺審美的內在形式是指設計師在創作的過程中將所需的造型元素依據其物理屬性及規律性進行重組,使得服裝設計內部結構(如主次、對稱、漸變等)能夠符合相應的形式美準則。只有當服裝設計在外部形象與內在形式兩方面實現協調統一時,人們才能真正欣賞到“象”視覺審美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完美展現。現今,人們常常處于忙碌的生活狀態而疏遠了自然,但這種狀態卻越發激起人們向往自然的審美意識。于是,現代服裝設計師在洞悉了人們這一審美心理之后,開始從自然形態中獲取設計靈感,將已存在的自然形態進行意象化重構,進而設計出具有大自然氣息的服裝表象。有時設計師會直接提取自然物象中的造型、色彩、紋理等,并運用理性思維將這些元素進行有意識的重新組合,而后把重新組合的造型安置在服裝外部結構上,以點綴與豐富服裝的外部形象。而這種提煉與再加工恰好是為了更加鮮明地凸顯服裝設計“象”的視覺審美,從服裝設計上讓人們得到最直觀的感受,從而為人們帶來視覺與心理上的沖擊。(二)現代服裝設計中“意”的情感審美“意”的書面意思主要指人或事流露而出的情態,能夠傳遞主體的情思。由于服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所需物,不僅能夠滿足人們遮羞蔽體的需求,而且還能裝飾與美化個人的外部形象,因而人們對于服裝具有特殊的情感。有時一個人決定購買一件服裝除了其極具“象”的視覺審美之外,服裝設計中“意”的情感審美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情感是一件服裝設計作品精神與物質的表現載體,寄寓了設計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同時也能夠折射出設計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這些都能夠透過服裝設計作品傳達給人們,容易吸引到具有相同經歷與體驗的消費者。于是乎,設計師在進行現代服裝設計時不僅需要發揮無限的創意性,而且還要投入百分百的情感,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服裝所蘊含的設計情感。人類的情感其實最難以猜透與捉摸,具有復雜多樣性,但依然可以大致劃分為主觀感受體驗與客觀內涵體驗兩種,所謂的主觀感受體驗是指人們從生活事物與現象中獲得的情感,如自然情感、審美情感、社會情感等;而客觀內涵體驗即指較為抽象化的情感,如血緣情感(親情)、親緣情感(友情、愛情)、地緣情感(鄉情、愛國)。這些不同的情感都會影響著現代服裝設計的流行趨勢。如唐代是一個社會風氣較為開放的朝代,因而人們的審美意識也趨向于浪漫、雅致與雍容,當時唐代仕女裝打破了以往封建社會時期的嚴謹性,“袒胸裝”成為當時的流行風潮。又如在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中,年輕人向往自由、追求新奇,喜歡穿造型夸張的“朋克”裝,以此來表現他們的反叛意識。由此可見,在現今這個善于表達的環境氛圍中,服裝也往往成為人們傳達心情與情感的主要方式,服裝的款式與色彩都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情感變化。因此,“意”的情感審美越來越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功效。(三)“意象”相融合的現代服裝設計對比來說,“象”與“意”有著本質的區別,“象”注重外在的表現,而“意”則側重內在的傳遞。但是,當“象”與“意”相互融合時,就會發揮其更大的表現張力,這對于現代服裝設計非常重要。設計師深諳“意”“象”之間的密切關聯,于是他們將對世界與生活的“意”蘊含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通過創意、個性、具體的“象”來表現與傳達。因而,“意象”相融合的現代服裝設計充分體現了設計師的審美意象設計理念,實現設計師對人類情感與寄托的傳達,以具體的“象”來表明服裝設計的目的與內涵。因此,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并上升到更高的藝術層次,成功地從生活表象傳達晉升為生活內涵探索,在“意象”融合的現代服裝設計中,人們能夠獲得物質享受與精神情趣。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最高的藝術境界就在于“意”與“象”的高度統一與融合。而作為藝術形象范疇的一種,現代服裝設計不僅講究服裝形象的視覺審美效果,同時也追求超越外在物象的情感審美效果,從而在形象與情感上滿足消費者的審美追求。實際上,“意象”的融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兩者相加與結合,設計師需要協調好具體物象與藝術形象之間的影響因素,這樣才有利于既設計出具有良好形象的服裝,又能夠在情感上感染消費者,進而勾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因而,設計師只需抓住與掌握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將想象、創新與情感融入到服裝設計中,進而完美地展現服裝的風格與氣質,并在情感上感召消費者。當然,在審美意象的服裝設計理念中,設計師應當始終樹立創新意識,以突破傳統服裝的設計模式,在結構、造型與材質上進行深入挖掘及探索,從而設計與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象與服裝面貌。如此,融合了“意象”審美的現代服裝設計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檔次,能夠滿足大眾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審美追求。
多數院校中,美術基礎課以素描和色彩為主,素描課程的大量時間是在利用石膏像和靜物來鍛煉造型能力和空間感,即使有人體課程,也是以傳統概念和手法描述人體的結構、體積感和空間感。這種傳統美術基礎課程不僅占用大量時間,還使得真正進入服裝專業基礎課程時,學生仍然很難將由石膏像和靜物寫生鍛煉出來的造型能力和空間感運用在服裝畫上。素描課程上又要花費大量課時講授人體結構、比例的內容,針對時裝的風格和表現則限于時間而匆匆結束,這樣不僅影響學生對設計課程的學習和掌握,也導致他們很難在時裝畫上形成自身風格,更好地表現設計。該書第一章從概論入手,介紹服飾素描的基礎知識,先是介紹傳統素描藝術與服飾素描藝術的相輔相成關系和它們在目的和功能上的差異,梳理了兩者發展的歷史脈絡,強調服飾素描是一個年輕的概念,在今后的發展中也需要總結和完善,又向讀者介紹了服飾素描的訓練方向,從能力訓練、學習過程、必要條件方面進行闡述,又提出服飾素描針對性的要求。在第二章中,作者從不同方面介紹服飾素描的基本概念,讀者可以了解到透視的概念,形體、結構的概念,影調的概念,線條的概念,達到在實際運用中這些概念能夠在實踐中有具體的體現。第三章又提出服飾素描基礎性訓練,通過對幾何形體生活器物及服飾品、人體造型、人物服飾造型等訓練的系統闡述,幫助讀者找到方法,建立正確的觀察方法和造型觀,在此章中,讀者還了解畫好人體是服裝畫的基礎,也是一位設計師必備的基本功。服裝畫人體不同于傳統人體繪畫,要適當拉長和美化人體,但是在繪畫時不能隨意拉長或者變形,在拉長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形要準確,骨骼的表現要到位,結構要對。向讀者講述了服裝人體美術的基礎概念,使得學生了解傳統人體美術和服裝人體美術之間的差別,并且掌握服裝畫人體和傳統素描人體在畫法上的不同。在第四章中介紹服飾素描表現技法,通過介紹工具與技法、明暗法與勾線法、服飾素描的質感表現,人物服飾素描技法的表現讓讀者在具體的案例中找到學習方法。第五章作者介紹服飾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的分類,全面具體,作者可以了解到闡述性服飾素描、特質表現性服飾素描、意象表達性服飾素描的不同表現形式與技法。第六章作者將目光投向服飾素描的語言表達,強調比例與協調是兩個不同系統里的概念,視覺與平衡的手段可以用輕重、虛實及形體的消失點、支撐點的處理來完成形體歸納組件的擺放,還強調用對比與反差的手法來打動受眾,觸動最富含情感的那根神經。最后一章作者挑選在世界藝術史發展中的優秀作品,供讀者借鑒。可以說,該書具有邏輯的將美術對服裝設計影響系統闡釋。
2內容豐富,全面介紹服裝設計中有關美術的理論,具有完整性
作者在此書內容介紹上始終以育人為目標。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出發點,把握教育模式的特點,進一步提升其分析能力,此教材內容全面,并且指導課程設置,在本章開頭,重點強調本章的難點、重點和專業技能,在創新上作者也做了文章,從具體內容的背景和熱點出發,增加具有學科時代的新理論和內涵,更加引人注意的是,教材內容還從應用學科入手,增加了實踐環節,更加具有針對性。在介紹方法上,作者通過直觀的方式、豐富的表達,通過新媒體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表達作者的理念,表達服裝人體美術的內容。繪畫與服裝設計兩者之間雖然分屬于不同的藝術門類,但它們之間淵源卻很久遠。眾所周知,在畫中可以描繪華衣美服,在服裝上繪制精美的圖案,在畫中描繪華衣美服,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該書整體內容都立足于服裝發展的基礎,并且結合繪畫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研究和分析,為讀者介紹素描基礎知識、素描的基本技法以及服飾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加之生動形象的作品展示,讀者可以了解到服飾素描以軟件物品為主要內容,與其他設計類素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所描述的主要對象不是以硬件物品為主,而是大量軟件物品,如不同質感的面料、不同紋樣的面料、不同服飾配件配飾,以及它們與人物、人體的搭配表現,配合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技法和表現。服飾素描以人物造型為輔助參照,服飾素描的所有物品幾乎都以人物造型為參照依據,都必須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當的空間位置,并與之密切配合,不能出現物品與人物在空間存在上的矛盾,作為服裝設計作品展示平臺的人物,對此進行大量深入有針對性的研究和訓練,為服裝素描的造型基礎提供必要參照和基本支持。服飾素描還以服裝服飾為應用對象,服裝設計素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即以服裝服飾設計為應用對象,對其衍生出來的造型任務進行研究和訓練,都必須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當的空間位置,相對來說,準確表達服裝服飾是服飾素描的第一要義,人物表達通常只是陪襯。該書論述完整全面,內容詳實。
【關鍵詞】
工藝美術;服裝設計
隨著設計藝術的廣泛應用,服裝設計中的工藝美和實用性互相依存也互相對立。優秀的服裝設計不僅能滿足人體的遮體御寒和保護身體的需要,而且還彰顯不同的藝術風格。服裝設計的工藝美反映在對服裝材料的再造處理上,通過對構成材料輔以不同的設計,能夠突現全新視覺效果和全新設計立意。當然藝術美也體現在穿著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風度氣質和品格。工藝美能充分利用人體工程學現有的成果,使服裝設計作品更加符合人的身體結構和心理生理特點,以實現人―服裝—環境之間的最佳匹配。
一、現階段的服裝設計現狀
現階段的工藝設計在服裝應用是為了降低成本,使服裝的整體做工都顯得精致。過去的服裝設計是為了追求流行而仿造其它的手工工藝,沒有自己的個性,在創新的基礎上一味追求時尚,如:在休閑服裝上運用精致圖案的刺繡、在西裝上運用飾物、在老年服裝中運用亮片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服裝的分類也將更加明確,服裝要滿足人們的心理訴求就得彰顯出個性的設計和獨特的工藝。而工藝美術對個性的張揚是最為突出的,因此在服裝設計的未來應用中將會更加深入和廣泛。
二、工藝美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刺繡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刺繡工藝是美與實用的統一,不僅能增強服裝的形式美感,還能增加服裝的實用功能。中國元素被作為一種時尚的追求,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秀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服裝的紋樣色彩斑斕,魅力無限。古代的二維設計與現代的三維設計就是通過對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結合當代世界流行元素,使工藝美學為現代時裝設計提供了依據和理論基礎。刺繡最基本的是用彩色線刺繡,或者是在在特殊的織物與材料上刺繡。不同的刺繡工藝代表著不同的刺繡方法,就可以形成富有變化且具有立體感的圖案。彩繡的布面肌理豐富、圖案層次能很好的表達設計效果,又可以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的形狀、色彩、紋樣貼縫固定的技法與其它刺繡工藝技術結合,能給服裝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服裝設計中,用刺繡工藝可以體現服裝風格。
(二)剪紙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剪紙素有“民間藝術之母”之稱,其蘊涵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在中外服裝設計中都得到了應用。中華民族的剪紙藝術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格與時代氣息,體現出其獨特的風格給設計師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意。可以說剪紙藝術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在形式和內容上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占有一席之地。還有豐寧滿族剪紙,其不拘泥于客觀自然形態,而使服裝畫面的黑白關系明確,虛實對比強烈,讓服裝增添了性感、嫵媚、前衛效果,給人更加鮮明的視覺沖擊。
(三)編織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1.材料的選擇。
服裝面料風格各異,根據服裝面料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編織材料,使造型個性更為突顯。如柔軟型面料就搭配細軟而富有彈性的羊絨等編織物,顯得飄逸而又具有親和力。在服裝設計中要掌握好編織材料本身以及編織材料與服裝面料之間配色的基礎知識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一般用于生活裝,給人以溫和、鮮艷、明快的感覺。
2.突出個性化。
編織工藝使變化與統一互相融合,展現了編織工藝豐富性與多樣化的個性特征。當然服裝領域的編織圖案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取材廣泛,不同的編織方法要根據主題選擇合適的編織紋樣。
(四)手工工藝在服裝中的作用。
手工工藝能改變服裝面料色彩與圖案的作用。刺繡與貼布不但能起到了改變色彩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改變原來的黑色低沉的色彩,使服裝的整體色彩有所改變。服裝面料圖案可以改變其原來的圖案造型,如在葉子圖案的服裝上貼上花朵,這樣就完全改變了原來的葉子圖案,使得服裝的個性化得以張揚,更加迎合了當代人的心理需求。個性化的服裝會使每一件服裝都獨一無二,不但是對服裝手工制作的歌頌,而且也更具靈動性和個性。服裝中的手工工藝把服裝的定位彰顯出來,同時也標注了服裝的文化方向。隨著服裝設計的逐漸復雜化和多樣化,人們對服裝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工藝美術只有不斷的更新和發展,才能給服裝帶來更具有時代感的特征和魅力。
作者:肖東 荊馨瑩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蔣孔陽.美學概論[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如何行之有效地培養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服裝設計興趣與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我們中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師的思考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分析了筆者從事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闡述了中職服裝設計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1中職服裝設計教學現狀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中職服裝專業開設服裝設計是時代需要,是學生就業所需。中職服裝專業畢業生不斷走入社會,出現了種種不適應企業要求的癥狀,我們不得不反思在中職服裝設計課堂教學中存在了問題。筆者根據目前中職服裝設計教學實踐歸結服裝設計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1教師師資“薄弱”
目前中職服裝設計課程大部分是由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擔任,這部分教師雖是具有較好的專業素養,但專業技能層次不齊。原因是老師自畢業以后,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簡單線條似乎就是他們的生活工作軌跡,服裝設計的實踐離得越來越遠。學校的教學也是紙上談兵,這種只有枯燥的理論,沒有較強的企業實踐,這樣的教師教學是沒有說服力的、蒼白的。所以,學校缺少的是從企業一線從事服裝設計實踐,甚至服裝營銷方面的師資力量。
1.2教學形式枯燥
目前中職服裝專業服裝設計教學大多沿襲了傳統的教學弊習,以理論說教居多,以“教師講授———學生練習”形式為主;教師的講授也多局限于教室、書本、學校實習車間,缺少實踐演練。但中職服裝畢業生就業要求,服裝設計必須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時代潮流的把握能力,這就要求一線教學中務必以實踐動手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企業崗位要求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形式。
1.3教學實踐與企業要求差距較大
目前中職服裝專業實行著“2+1”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學校的前兩年要集中學習服裝理論知識,第三年到企業實訓。問題是我們的學生到企業實訓期間卻出現了較大的不適應癥狀,大部分服裝中職生只能做服裝制作工、剪線頭工、整燙工等體力活崗位,對于服裝設計崗位無法入手,究其緣由是學生在校期間的服裝設計教學脫離實踐,與企業要求差距較大,學生不能滿足企業崗位的要求。
2中職服裝設計教學策略
2.1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名服裝設計教師要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不斷充實和專業素養,通過各種渠道鍛煉自己的服裝設計能力。在服裝設計課堂教學中不能光講不練,要敢于以身作則,示范引領,加強互動教學。教師要用自己的服裝專業技能征服學生,獲得個人魅力指數,這樣的教師才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服裝設計的熱情。所以,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是服裝設計教學的首要策略。
2.2服裝設計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那怎樣來提高學生對服裝設計學習的興趣呢?“有效性導入”將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我們在學習第二章服裝造型設計———《服裝造型與部件設計———口袋設計》這一課時,在上課前的幾分鐘教師可以給學生做“口袋貼畫”引起學生學習口袋設計的興趣,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實踐性就此拉開,這樣很容易把學生帶入到你的課堂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會使你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服裝設計教學的策略之一。
2.3服裝設計教學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西方有句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服裝設計課來說,有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蒙娜麗莎。曾經筆者做過一課兩上的嘗試,在服裝設計課教學《帽子造型》中,筆者先用傳統的方法講解,賞析不同造型的帽子,逐一講解帽子的特點,不僅使筆者口干舌燥,學生也無精打采。后來筆者換了種方法,把具有代表性的帽子造型分給不同的小組討論。然后讓各個小組派一個代表發表賞析與設計意見,其他同學相互補充,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他們“頭腦風暴”后的見解讓筆者很是驚奇,設計的“帽子造型”也眼前一亮。筆者從中受到啟發,要靈活運動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除了注重情景創設、教師講解等常用的教學方法,更要注重以討論、頭腦風暴等教學方法來展開服裝設計教學活動。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服裝設計教學的策略之一。
2.4服裝設計教學要大量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其獨特的形、聲、景扣動學生的心弦、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例如,在第三章服裝色彩設計———《服裝色彩的對比》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展示服裝色彩搭配的對比效果圖,或在服裝秀視頻中,讓學生主動尋找服裝色彩搭配的對比、和諧,或請學生嘗試在多媒體軟件上設計服裝色彩的對比,在不斷的嘗試、比較中體驗、感悟服裝色彩的對比。這樣,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輕松愉悅的中感受、體驗、欣賞、創造服裝色彩設計。可見,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是服裝設計教學的又一策略。
作者:戈民霞 單位:江蘇淮陰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張勇.服裝設計與制作教學初探[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5).
根據舞蹈類型的不同,舞蹈服裝也分為很多種,但其共同特點都在于為了表演而服務,為最大限度適應舞者的需要而存在,通過不同的造型、色彩搭配等烘托出不同的形象,進而升華肢體動作中所蘊含的感情。因此舞蹈服裝的設計工作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更要從結構、用色和律動等方面入手,從而追求與舞蹈中夸張、濃縮或者抒情、優美、動感等特色的完美契合。由韓春啟所著,中國紡織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舞蹈服裝設計》一書緊密結合當今舞蹈服裝設計專業的建設和行業發展問題,從舞蹈服裝設計的內涵、特點、過程以及影響因素出發,附以大量翔實的案例,深入闡述了舞蹈設計的發展之路,旨在為高校相關舞蹈服裝設計專業和行業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綜合而言,該書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研究方法多樣、內容翔實豐富是該書的首要特點。該書綜合運用了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從舞蹈服裝設計的概念、設計特征、影響因素、設計要點、知識補充等方面構建起了完善的設計內容研究體系。該書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論述語言,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對舞蹈服裝設計進行了清晰、具體的論述。在該書看來,舞蹈服裝設計要從舞者自身特點和舞蹈本身內涵出發,在制定設計方案的基礎上仔細研究服裝面料、工藝特征,以及它們對舞蹈表現力的影響、特點等,方能讓服裝完美契合舞蹈動作,達到傳神的藝術效果。舞蹈服裝設計師作為服裝設計的靈魂人物,更要從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兩方面充實、完善自己,并在藝術追求上要求嚴苛,才能設計出既具備高超審美藝術價值,又能豐富舞蹈動作內涵的服裝作品。此外該書對于舞蹈服裝的設計過程進行了清晰、全面的論述,從剪裁、色彩搭配到服裝成品,每個環節都需要設計師和舞者的密切合作、溝通。豐富的研究方法和翔實的內容不僅讓該書變得有理有據、極具可讀性,更為服裝設計專業的讀者提供了大量值得推敲和借鑒的設計理念、方法和素材等,體現了該書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實踐經驗。
該書的另一亮點在于實用性強、極具社會應用意義。現如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生活日益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享受逐漸成為人們的追求。進出劇院、影院等的觀眾絡繹不絕。在此種形勢下,觀眾對于舞臺藝術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要求日漸提高,這對于舞蹈服裝設計工作者而言既是發展機遇又是挑戰。因此為了讓舞臺變得更加有吸引力,讓舞蹈藝術變得更有魅力,設計出光彩奪目又與舞臺藝術相得益彰的服裝便是擺在眼前的頭號任務。該書中綜合分析了審美特征、舞臺燈光、服裝效果圖等影響舞蹈服裝設計的多方面因素,告誡讀者在進行設計過程中不能僅憑單一因素做設計,而是應該綜合考慮進舞臺場景、燈光色彩等其他客觀因素對舞臺效果的影響,才能有效增強服裝的藝術表現力。該書還對舞蹈、舞劇、綜藝表演等不同舞蹈表演形式的服裝設計要點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對舞蹈服裝的發展史、大型舞蹈演出和服裝設計現狀等方面進行了知識補充,得出掌握好O計關鍵點、分門別類總結設計經驗的重要性。此外該書的最后還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舞蹈服裝設計作品選,如韓春啟、陳曉君、呂云、張瑩等名家的代表作,從不同的舞蹈風格和不同的設計風格出發給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圖文并茂的表現方法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內容說服力。從時代的角度而言,該書對當今社會的舞蹈服裝設計工作有極強的推動作用,由此也彰顯了該書廣泛的適用性和社會應用價值。
舞蹈服裝設計的初衷是配合得體的舞蹈表演傳達給觀眾美的視覺享受,從而烘托舞臺氣氛、凸顯舞蹈本身主題意義。當今時代的舞蹈服裝設計師更應始終銘記設計初衷,傳承設計理念,并不斷結合時展特色開拓創新,以滿足觀眾日漸增長的審美追求。《舞蹈服裝設計》一書無論從理論綜述還是案例分析,都審時度勢進行了總結與概括,為未來舞蹈服裝設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是一本兼具學術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的優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