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9 09:45: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園景觀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 This paper in Nanchang City, the protection of migratory birds in Sihu Park as an example, based on full respect for the site situ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grets habitat and ecological habits of city of herons and applied it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 site, make comprehensive park city a migratory bird protection, public recre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lanning.
Key words: the migratory bird; habita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S75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艾溪湖位于鄱陽湖候鳥棲息圈內,場地內具有良好的候鳥棲息地環境。打造一個集濕地恢復、候鳥保護、及休閑游憩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公園很有意義。
1項目背景
1.1發展區位
艾溪湖候鳥保護公園位于中國江西省南昌市,因北臨艾溪湖而得名。該公園坐落于鄱陽湖候鳥棲息圈內,是亞洲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節點。鄱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越冬棲息地,其他候鳥棲息地以此為中心沿贛江向南延伸。其中,著名的天香園候鳥棲息地就位于艾溪湖候鳥保護公園的范圍內,也是該公園的發端之地。
場地位于南昌市東部發展片區,距舊城中心約10公里,其周邊城市道路已初成網絡。由此可見,區別于一般候鳥棲息地,“城市型”候鳥保護區是場地重要的區位特征。
1.2場地現狀分析
由上位綠地系統規劃可知,場地是 “贛江—艾溪湖—天香園”城市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艾溪湖—天香園—青山湖”城市休閑綠帶中的重要一環。
規劃紅線內用地約200公頃,濕地特征明顯,其中水域面積占總用地的50%以上,其次為稻田和林地。該場地現狀田成方,林成網,塘密布,渠相連,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是場地獨特的優勢。而水體嚴重污染,現有水渠淤塞,垃圾遍布成堆等也是場地不容忽視的問題。此外,城市高壓線走廊從場地中穿過,用地形態較狹長,并被城市道路分隔等現狀條件制約著項目的發展。
2發展定位與遠景
2.1發展定位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場地的發展定位非常明確,即一個集濕地恢復、候鳥保護、及休閑游憩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公園。
2.2發展遠景
城市候鳥保護示范園:打造鄱陽湖區不可或缺的候鳥保護戰略點,營造南昌市“城市鳥巢”生態基地。
城市形象名片:營造一派“水清草豐、稻香魚肥、人歡鳥悅”的優美風光,刻畫出一張南昌人引以驕傲的城市生態名片,打造成一張南昌市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名片。
都市田園休閑體驗區: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融合城市休閑元素,營造一個自然、純樸的人鳥樂園,讓久置于城市喧囂的人們近距離地接觸自然,心靈得到慰藉的寧靜空間。
3規劃策略
3.1生態策略—鷺鳥天堂
天香園候鳥種類多、密度大、與人距離近,是典型的城市型候鳥棲息地。 棲息于此的候鳥以受國家保護的鷺鳥最多最珍貴。是鷺鳥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因此保護區需提供鷺鳥的夏季營巢地和全年的覓食地。而作為城市型候鳥保護區還必須在棲息地外建立緩沖區,為鷺鳥提供安全隱蔽的棲息環境。
營巢地:鷺鳥營巢地一般選擇在近水林區,食物的供給、巢捕食壓力和巢址微棲息地適合度是營巢地的選擇因素。較大的巢區面積,近似圓形的空間形態,樹冠高、樹種豐富、郁閉度高的營巢林區有利于鷺鳥的營巢。
覓食地:鷺鳥常在海濱、湖泊、河流、沼澤、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覓食。覓食地的選擇首先要在鷺鳥的覓食范圍內,在哺育期有近距離覓食需求。相對隱蔽的停息地對鷺鳥更具吸引力。研究表明,農業棲息地與非農業棲息地相比更能吸引鷺鳥覓食,特別是稻田具有非常高的生態位重疊。豐富的島嶼和曲折的岸線是提高棲息地質量的關鍵。
緩沖區:緩沖區是鷺鳥棲息地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帶,用以隔離人群,降低噪音。本方案規劃兩個級別的緩沖區。一級緩沖區為視線隔離,防止人的活動對鳥的干擾。二級緩沖區為噪音隔離,防止城市噪音影響鳥類的交流和繁殖。
規劃區鷺鳥棲息地類型豐富,但棲息地面臨以下三個問題:水質環境惡化,對鷺鳥生命健康受到威脅、面積減少,鷺鳥食物供給短缺、周邊人類活動增多,影響鷺鳥棲息和繁殖。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的對策是凈化水質、恢復生境以及圈層保護。
凈化水質:保證場地內水系貫通,同時在多個水系入水口和雨水徑流匯流處設置凈化濕地,保證規劃區內部水系的水質。
恢復生境:根據鷺鳥生物學特性,從食物豐富度、隱蔽條件、距水域的距離、人類干擾度等方面對棲息地適宜性進行評價,并從中篩選出適宜鷺鳥的六個棲息地斑塊和一條遷徙廊道。其中北部棲息地斑塊面積最大,棲息地類型最為豐富,受城市影響最小。在此基礎上,以最小干預、最低成本的原則布局營巢地和覓食地。因原有天香園營巢地面積有限,未來將被城市包圍,故在規劃區北部最大的棲息地斑塊處新增一處營巢地。
圈層保護:根據對園區鳥類的保護需要可分為鷺鳥保護核心區、鷺鳥保護一級緩沖區、鷺鳥保護二級緩沖區。鷺鳥保護核心區,鷺鳥安靜的棲息地,僅限科研及相關管理人員活動;鷺鳥保護一級緩沖區,視線隔離區,是游人觀賞鷺鳥的最佳區域,需限制游客量,在緩沖區外邊緣設置專門的觀鳥設施;鷺鳥保護二級緩沖區,噪音隔離區,是游人活動的主要區域,需要通過植物降低噪音。
3.2文化策略—魚米之鄉
南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早在一萬年前,便有了種植水稻的歷史。如今稻田、魚塘、水渠及林帶等傳統的農業文明遺跡在城市中仍然有跡可循。水澤、富產、共棲是場地“魚米之鄉”文化的三大特征。修復場地的水澤基底,激發土地的生產活力,尋求場地中的和諧關系,是深入挖掘場地文化的三個有效途徑。
3.3功能策略—人鳥樂園
區別于南昌市其他公園,候鳥無疑是本公園最為突出的特征,因此保護其棲息生境是場地設計的首要目標。我們提出不同的開發策略和控制導則,
通過上述生態、文化和功能三大策略,艾溪湖候鳥保護公園將成為一個生態價值最大化,魚米文化濃厚,休閑體驗豐富的城市公園。
4規劃設計
圖4規劃總平面圖 圖5功能分區圖
4.1道路設計
公園道路由三級園路及附屬停車場組成。其中一級園路沿公園邊緣成環布置,各區之間通過架空或地下方式連接。路寬7—8米,設有自行車道。二級園路寬4-5米,設有自行車道。三級道路以木棧道為主,寬2-3米。公園的人行與車行入口分離設置,其中人行入口與周邊用地綠廊相銜接,從而形成連續的區域性慢行系統。
4.2水系設計
保證水源水量的水系統設計,保證水質安全的水凈化設計,保證鷺鳥棲息的水位設計,適當調整場地地形,設置多種深水與淺水生境,保證鷺鳥水生食物的生存并便于鷺鳥覓食。
4.3功能與游線
在五大主題區的基礎上,公園可分為九個功能塊,包括候鳥核心保護區、覓食緩沖區、科普體驗區、休閑健身區、魚米體驗區、商務休閑區、花鳥主題區以及游客服務區。由此形成鷺鳥棲息圈、科普研究區、休閑游憩園三類主要景點,以上景點均以慢行交通系統加以串接。
結束語
我們相信,在未來,艾溪湖候鳥保護公園必將成為中國南部重要的候鳥棲息地;鄱陽湖地區不可多得的城市型鳥類公園;南昌市“人鳥和諧、共棲共生、持續發展”之典范。
致謝:本文得到了耿佳麗、杜宏惠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邢在秀. 濰坊城市綠地、濕地鳥類群落生態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08
[2] 季婷,張雁云.環境噪音對鳥類鳴聲的影響及鳥類的適應對策[J]. 生態學雜志. 2011(04)
[3] 張明祥,劉國強,唐小平. 濕地恢復的技術與方法研究[J]. 濕地科學與管理. 2009(03)
[4] 欒春鳳,林曉.城市濕地公園中的人類游憩行為模式初探[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1)
[5] 陸祎瑋.城市化對鳥類群落的影響及其鳥類適應性的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7
一、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決策部署,圍繞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轉中求好,扎實推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項工作,全省經濟運行繼續呈現“穩步回升、穩中有進”態勢,發展質量逐步提升,結構調整加快推進,民生保障持續加強。
從上半年計劃執行情況看,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登記失業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等指標完成情況較好;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與預期目標尚有一定差距(見表一)
(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今年以來,我省經濟延續了去年二季度以來的企穩回升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穩定增長,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3%,高于去年同期0.9個百分點,也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比一季度回升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比一季度回落0.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5%,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別比一季度加快0.8、0.9個百分點;網絡消費快速增長,網絡零售和居民網購分別增長80.2%、56.1%。出口增長11%,同比加快5.8個百分點,其中對中東、金磚國家、東盟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3%、17.3%、22.1%;服務貿易出口較快增長,增速達27.1%。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繼續改善。從財政收入看,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1.5%,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從企業效益看,1-5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2.7%,比一季度回升3.1個百分點。
(二)產業升級力度加大。在穩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取得新的進展。農業生產穩定增長,上半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2%,春糧種植面積、畝產、總產實現“三增”,分別增長1.5%、0.9%和2.3%。工業結構趨于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11%和9.2%,均快于規上工業增速。“騰籠換鳥”扎實推進,堅決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的企業,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項指標減排任務進展順利。“機器換人”成效初顯,1-5月規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減少1.4%,勞動生產率提高10.3%。服務業發展總體平穩,限額以上交通、信息、商務、科技等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8%,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社會鐵路、公路、水路交通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增長3.4%和12.9%,同比分別加快1.2和8個百分點。省級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新進展,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完成投資471億元、997億元,分別增長26%、33%。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實施“411”有效投資行動計劃,堅持不懈抓項目推進,抓要素保障。投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出全國同期1.9個百分點,也分別高于廣東、江蘇、山東5、1.9和2個百分點。實體經濟投資增勢良好,工業投資增長19.7%,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5.7%,同比提高18.6個百分點;扣除房地產外的三產投資增長29.5%,比一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產業轉型升級投資提質增效,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及汽車制造等投資增速均在30%以上,明顯高于面上投資增速;生產業投資增長37.1%,占服務業投資比重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同比回落1.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勢頭良好,增長19.3%,比“十一五”時期高7.1個百分點;占全省投資比重為62.2%,比去年全年提高0.3個百分點。浙商回歸累計到位資金893.6億元,增長26.1%,完成年度目標的59.6%。引進外資量質并舉,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17家,實際外資77億美元,增長22.3%,完成全年目標的56.8%。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省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200億元,完成年度計劃50.7%;“411”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95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49%,其中127個20億以上產業項目完成投資29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59.6%,寧波南車超級電容器產業化一期、杭甬客專、寧杭客專、杭州東站樞紐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用。
(四)創新發展加快推進。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核心戰略位置,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創新投入不斷加大,上半年財政對科學技術、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分別增長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長20.7%,高出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速12.4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出持續增長,上半年規上工業新產品總產值增長22.1%,增速快于規上工業總產值13.5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為24.1%,比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也較快增長,同比分別增長22.8%和30.2%。創新型企業發展走在前列,我省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達44家,居全國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專用軟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總數達74家;新增永康現代農業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4家省級高新園區,總數達23家。
(五)區域發展趨于協調。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促進山區經濟發展政策落實,衢州、麗水等市發展提速,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預計上半年衢州、麗水GDP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個百分點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限上消費品零售額等增速也均明顯高于全省平均。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加快培育,上半年完成海洋經濟有效投資1022億元。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步伐加快,6月底舉辦的招商推介暨項目簽約會簽約33個項目,簽約額達1670.8億元;上半年投資增長22.2%,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8.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就業和社會保障繼續加強,上半年新增城鎮就業51.7萬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2.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7.8萬人,均完成年度目標的70%以上,6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4%;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參保面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達20461元和10878元,同比分別增長8.8%和9.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分別增長6.7%和8%,均比一季度增速有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財政對民生支出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支出占總支出比重達72.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保障房建設加快推進,新開工城鎮保障性住房14.6萬套、竣工7.3萬套,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94.4%和78.5%。“三改一拆”順利推進,拆除違法建筑5665萬平方米,實施“三改”建筑面積4081萬平方米,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88.8%和81.6%。物價漲幅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與一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個百分點。
(七)體制改革縱深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省級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基本完成,政府投資項目省級聯合審批制度建立實施,紹興縣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試點、開發區園區化零為整前置審批試點、審批服務中介機構配套改革等扎實推進。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成效繼續顯現,在創新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檢驗監管模式、便利化通關機制和企業商事登記改革試點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在做大做強地方金融組織、拓寬民資投資渠道、創新中小企業抵質押貸款方式、促進民間融資規范化陽光化等方面積極先行先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紹興、嘉興和舟山等市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扎實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建設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嘉善縣域科學發展改革示范點等30多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加快推進。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運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挑戰,具體概括為“三減緩、三加大”。
1.“三減緩”:出口、消費和居民收入增長減緩。
——出口增長趨勢減緩。上半年我省外貿出口增長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個百分點;月度出口同比增速波動較大,對美國、歐盟出口分別僅增長4.2%和1.9%;出貨值增幅呈現逐月回落態勢,表明出口不確定性依然較大。分析原因:一是外部需求持續低迷。全球經濟進入相對穩定但增速緩慢的階段,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量繼續低速增長,最近世界銀行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2.4%下調至2.2%,加上國際貿易摩擦頻發且多樣化,抑制了我省出口的進一步擴大。二是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分別比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這不僅加大了企業出口的難度,還進一步擠壓企業的生存空間。據省發改委千家工業企業監測顯示,從影響出口制約因素看,二季度認為“匯率風險加大”是制約出口增長的企業占比躍居第一,為58.5%,比一季度上升10.4個百分點。三是出口訂單的不確定性較大。據省商務廳監測,今年以來我省出口訂單景氣指數一直在100點榮枯線附近盤整,出口訂單處于微弱景氣至微弱不景氣區間。企業反映,“有單不敢接”、訂單轉移及短期化情形更為明顯。四是有出口實績的企業減少。上半年全省有外貿出口實績的企業4.45萬家,比去年同期減少0.2萬家;其中年進出口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減少7家。上述情況表明,受世界經濟復蘇不平衡、國際貿易環境不穩定等因素影響,下階段我省出口基礎仍較為脆弱,出口形勢不容樂觀。考慮到去年我省外貿出口依存度為40.9%,出口增速放緩對經濟穩定增長影響較大。
——消費增速總體減緩。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5%,增幅低于去年全年0.9個百分點,也低于近7年我省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主要表現:一是國家前期刺激消費的政策逐步退出。家電類、汽車類等傳統消費熱點逐步降溫,上半年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6.7%,自去年以來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二是餐飲業、住宿業轉型壓力加大。上半年限額以上餐飲業、住宿業零售額分別下降4.4%和13.3%,同比分別回落14.9和20.4個百分點。三是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難度加大,股市持續低迷等影響財產性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四是新型消費方式對傳統零售業的分流影響加大。近年來網絡購物、服務消費等快速發展,總量不斷擴大,但目前沒有全部統計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內,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費增速。
——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減緩。雖然上半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總量均居省區市前列,但增幅有所放緩,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速僅為6.7%和8%,其中城鎮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個百分點,農村低于全國1.2個百分點,均低于同期全省生產總值增速,也低于年初預期目標。從收入來源看,上半年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6.9%,財產性收入僅增長2.4%,導致總體增速逐步趨緩。農村居民增收壓力持續增大,主要是化肥、飼料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普遍上漲,土地流轉費和農業用工成本漲幅較大,加上部分高檔農產品價跌銷緩、H7N9禽流感等影響,增收任務十分艱巨。
2.“三加大”:中小企業困難、財政平衡壓力和部分領域潛在金融風險加大。
——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持續加大。中小企業普遍反映產品價格下降、綜合成本上漲、盈利水平偏低,經營環境進一步趨緊。一是工業生產者價格持續下降。廣大中小企業受市場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嚴重的“雙重沖擊”,產品售價持續下降,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影響。上半年我省工業生產者價格同比下降2.3%,已連續18個月負增長。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如化纖、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加劇。二是綜合成本仍在上漲。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6.2元,比一季度提高0.3元。特別是企業應收賬款增長較快,小微型制造業企業資金面偏緊,短期融資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漲10-15%,且一線員工流失率較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難的問題突出。三是盈利水平偏低。在價格下降、成本上升、企業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增產不增收、增產不增效”現象突出,行業和企業分化加劇,中小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盡管1-5月我省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2.7%,但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礎上的恢復性增長,與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
——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逐步加大。上半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1.5%,主要是受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大幅增長支撐。下階段,財政減收的結構性因素較多。特別是房地產業相關稅收呈明顯回落態勢,二季度各月的增速分別為79%、55.4%和17.9%;制造業稅收低位增長,企業利潤狀況難有大的改善;金融業稅收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僅增長1.2%,同比回落40.3個百分點;“營改增”8月1日全面擴圍的減收影響將逐步顯現,都將對地方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剛性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性債務進入還貸高峰期,地方財政收支平衡的難度日益加大。
——部分領域金融潛在風險有所加大。當前我省金融運行總體穩健,風險總體可控,但部分行業和地區存在的風險隱患不容忽視。一是不良貸款仍存在較大上升壓力。盡管6月份我省加大處置力度,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貨款率均比5月末有所下降,但6月末全省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94.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5%,比年初提高0.06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的持續上升,對于銀行信貸正常投放和我省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等帶來一定壓力。二是部分地區企業資金鏈、擔保鏈斷裂事件仍時有發生。個別地區部分行業出現了風險從小微企業向大中型企業蔓延的趨勢,尤其是我省造船、光伏、鋼貿等行業的企業償債風險有所增大。加上擔保鏈關系錯綜復雜,資金鏈斷裂往往引發連鎖反應,需高度關注和積極穩妥應對。
二、下半年經濟走勢判斷與工作重點
從發展環境看,世界經濟正在深刻調整中緩慢復蘇,國內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內下行壓力加大。我省正面臨復雜嚴峻外部環境和自身結構調整的雙重挑戰。考慮到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長期性、經濟轉型升級的艱巨性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嚴峻性,考慮到去年我省經濟增長前低后高的基數效應,預計下半年全省經濟仍將以平穩增長為主基調,但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主要經濟指標或將呈現穩中趨緩的走勢,完成全年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做好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決策部署,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改進作風、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不失時機加快改革步伐,毫不松懈改善社會民生,確保完成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各項目標任務。當前,要按照“穩中求進、轉中求好”的工作基調,堅持穩中有為、穩中提質,打好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組合拳”,突出“四個更加注重”:以優化產業結構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以推進“四換三名”工程為著力點,更加注重轉型升級;以抓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更加注重深化改革;以保障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和諧穩定,著力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
具體而言,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優化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要把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確保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一是大力促進民間投資。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落實國家鼓勵民間投資42項實施細則,抓緊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間資本招商推介重大項目,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為民間投資進入交通、社會事業等涉及公共資源利用的行業創造條件。以確保全年浙商回歸引進項目到位資金1500億為目標,梳理100個左右“實、大、新、高”項目開展對接洽商,推進48個省級年度浙商回歸重大項目落地。10月組織召開第二屆世界浙商大會。二是努力推動消費提速。籌備召開全省流通工作會議,出臺實施我省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臺我省鼓勵消費的政策意見,完善促消費的工作機制。積極擴大信息消費等消費熱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杭州、寧波、溫州無線城市(TD-LTE)國家試點建設,著力發展醫療保健、休閑養老等服務消費。積極開展老字號振興工程等消費促進活動。抓好投資和消費的結合點,把推進城鎮化作為提升消費潛力的重要舉措,在加快都市區和城市群建設的同時,著力提高27個小城市試點鎮、200個左右中心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商貿服務功能。三是積極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繼續發揮展會的主渠道作用,扶持企業參展搶抓訂單。積極推動企業創新拓展市場方式,加快推進“電商換市”,推進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相關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建設國際商務中心,推進電子商務大平臺、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加強“浙江出口名牌”培育,推動進入國外主流消費市場。
(二)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一根本問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加快推進“機器換人”。按照省政府關于促進企業現代化技術改造的實施意見,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率、裝備智能化率、產品優等品率等重點目標,全面啟動現代化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實施“百企裝備優化提升示范工程”,重點支持100家左右企業開展存量裝備優化試點,促進“機器換人”。二是全力打造創新要素集聚平臺。加快省級產業集聚區創建高新區工作,抓緊制定集聚區產業指導目錄,突出各地技術創新特色和新興產業特色。進一步發揮青山湖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在全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進嘉興科技城等重點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等高端創新要素的體制機制。三是加快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組織實施新興產業“百項工程”項目計劃,重點推進100項左右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等方面的重點項目,力爭在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制定實施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培育發展政策,力爭年內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達到100家左右。完善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體系,抓好省級特色工業設計示范基地和工業強縣(市、區)特色工業設計基地建設。同時,爭取今年再新建30家左右企業博士后工作站。
(三)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要全面實施擴大有效投資“411”行動計劃、年度計劃、省重點項目形象進度計劃,力爭三季度明顯提速、四季度如期完成,力爭完成全年增長20%、投資總量2萬億元的目標任務。一是抓開工,確保全年開工“411”重大項目250個以上、新增省重點項目開工率70%以上,力爭31個省領導聯系省重點項目全部開工。二是抓續建,重點加快建設長安福特杭州乘用車、大榭石化餾分油綜合利用、華為二期研發基地、甬臺溫和金麗溫天然氣管道、音樂學院等一批續建項目。三是抓竣工,重點推進上海大眾寧波乘用車、南車軌道交通裝備一期、省兒童醫院濱江院區等重大項目建成發揮效益。四是抓前期,做好銜接和催批工作,加快43個左右“國批”前期工作,爭取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吉利羅佑汽車發動機生產項目等重大項目前期有實質性進展。五是抓儲備,超前謀劃生成一批新興產業、海洋經濟、創新載體等標桿式重大產業項目,謀劃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事關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六是抓落實,組織開展全省擴大有效投資現場推進會、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現場推進會、企業債券融資對接等活動,重點加強要素保障,幫助好項目、大項目盡快落地。
(四)著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要牢牢把握產業升級這一主攻方向,努力在“提速”上下功夫、在“提質”上求實效。一是加快實施“三名”工程。加快制定建名企創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實施方案,確定綜合評價標準體系,著力增強浙江制造的產品競爭力和企業家素質,提升企業競爭力。制定實施總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和產業聯盟主導型等“五型企業”創建政策,實施小微企業“扶優助長”上規模培育計劃。加快制定“浙江制造精品”重點領域、指導目錄和扶持政策。二是加強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啟動實施海洋經濟“822”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年度海洋經濟發展重大建設項目實施計劃和兩屆海洽會簽約項目,力爭全年海洋經濟項目投資超過2000億元。全面實施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及新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建立新區建設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舟山自由貿易園區方案研究并申報設立等工作,爭取新區陸海統籌試點方案、旅游產業用地改革試點方案盡早獲批。三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深入推進實施年度服務業重大項目計劃,加大協調推進力度,確保今年264個省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順利推進,453億元的年度計劃投資順利完成。加大對108家省服務業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創建第三批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四是加強農業“兩區”建設。堅持把農業“兩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平臺,在各市縣的“兩區”中推進一個以上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建設,開展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著力將現代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等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入到“兩區”建設平臺中來。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大力培育發展現代種業、農業生物、農業機械、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農業企業。
(五)著力抓好重點領域改革。要堅持先行先試,積極釋放改革紅利,大力破解體制障礙和政策制約。一是爭取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早見成效。著力鞏固前一階段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強對取消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后續監管,啟動第二批取消和下放的審批事項梳理工作。加快實施企業投資便捷高效審批改革試點方案和開發區園區創新前置審批試點。全面實施政府投資項目省級聯合審批制度,抓緊制訂出臺省級聯審平臺的運行規則和管理辦法。二是加快推進要素配置改革。針對我省土地要素制約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空間換地”,建立“畝產論英雄”評價體系,加快實施“畝產倍增”計劃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案,抓好海寧等地的要素配置綜合改革試點。三是加大對區域金融改革試點的支持。深化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麗水市農村金融改革,加快推進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爭取在地方金融服務支持體系、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以點帶面,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四是加快推進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等30多項國家級試點。盡快出臺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相適應的海關、稅務、工商、檢驗檢疫、外匯等配套政策和監管措施。完善綜合交通物流平臺,爭取保稅物流中心(B型)獲批、航空口岸正式開放。加快推進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等國家級改革試點。五是扎實推進醫改工作。抓好溫州市社會辦醫試點以及嘉興市等地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六)著力幫扶企業。要高度重視、努力破解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難題,盡心盡力幫扶企業。一是提振企業家信心。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活動,強化對我省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支持企業家創業創新的正面宣傳,積極鼓勵扶持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業投資發展節能環保等新產業。二是努力減輕企業負擔。認真落實國家從8月起再取消和免征3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稅費減免政策,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前置的強制性專業服務收費,嚴查各行業主管部門將職權范圍內的事務交由事業單位、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和其他機構辦理并收費的行為。深化整治銀行業不規范經營“回頭看”活動,完善問責機制。三是幫扶企業拓展市場。引導和支持企業積極拓展市場,加快構建營銷網絡體系。推進浙江名品中心、省外營銷中心建設,引導更多浙貨進入省外銷售渠道;強化對裝備制造業企業拓展市場的支持,鼓勵省內企業、支持政府性投資項目和政府采購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浙江制造重點裝備目錄中的產品。四是強化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差異化監管政策,推進“年審制”等適合小微企業的金融模式創新。強化省中小企業再擔保公司的增信、分險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加大對直接融資的支持力度,推動“區域集優”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幫助企業批量化融資。五是積極化解擔保互保風險。進一步落實加強企業資金鏈風險管理指導意見,加強對全省資金鏈、擔保鏈變化趨勢的跟蹤,特別要對銀行貸款依存度高、民間融資依存度高、生產經營不正常的企業進行重點跟蹤,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
前言:文化遺址是集考古、休閑娛樂、教育宣傳為一體的綜合性遺址景觀空間,而軟質景觀對遺址景觀空間起到了積極地保護與展示作用。所以,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運用與研究是一個必要的課題。
1.遺址保護的概念與實踐
1.1遺址和大遺址的相關概念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大遺址是大量人力營造、并長期從事各種活動的遺存,它體現著古代先民杰出的創造力,綜合并直接體現了民族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是構成文明史史跡的主體。
1.2國內外遺址保護的實踐經驗
歐洲是近代考古學的發源地,19世紀初就已開始從搜索古物藝術品轉為完整的發掘、保護、展示大遺址,與美化城市相結合。德國主要方法是建立公園和博物館,法國致力于對歷史地段內的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對于遺址的再利用,保持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力;意大利則把考古遺跡的維護和文化、生態景觀的建設與保護結合為一體;美國主要是創造遺址區與綠色廊道相結合;日本對大遺址投入較大力量進行史跡公園建設,韓國則注重文化遺址的原貌保存,不進行盲目開發。
在國內,2005年10月,第15屆ICOMOS大會在西安召開,提出了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將原本所指遺產保護的范圍擴大到遺產的周邊環境以及它周邊環境所包含的一切活動,包括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社會層面、精神層面、地域習俗等。國內對于大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方式,包括整體保護和局部保護與利用。其方式有四種,一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二是將遺址區與風景區結合,建成旅游景區,三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森林公園,四是將遺址保護與現代農業園區結合,建成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2.遺址公園與軟質景觀的相關概念
2.1遺址公園的概念
遺址公園是將遺址所在區域,建設成公共性園區,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 一種整體遺址保護模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且通過公園的建設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弘揚古文化、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2.2軟質景觀的概念
軟質景觀主要指相對于硬質建筑及構筑物而言的,由大自然中豐富的植物、動物、水體、風雨、陽光、天空等天然資源構成的保護生態的元素,富于自然變化。而在現今,最為直接的軟質景觀材料,便是“植物”和“水體”。城市設計理念已逐漸由“以人為本”轉向“以環境為主”。由自然資源組成的富有生命力的軟質景觀改變了城市中硬質建筑組成的死氣沉沉生活氛圍,不僅裝飾美化環境,最重要的是它對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起到維持、促進生態平衡的關鍵性作用。
3.遺址公園的軟質景觀設計
3.1軟質景觀元素在遺址公園中的作用
遺址公園是城市中公共的特殊園區空間,在一般公園性質的基礎上,增加了重要的遺址保護、展示與利用環節。首先,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運用對于遺址保護起到關鍵性作用。其次,它對于文化遺址的保護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延續傳承,發揮著文化象征意義的作用。再次,軟質景觀是有生命的活物質,其造景盡管有一定的隨意性,但經過適應性原則的設計可使得它取得較高的美學效果。軟質景觀對環境的美化裝飾作用,在遺址公園中對遺址空間意境氛圍的渲染作用是無可比擬的。
3.2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設計中的研究
3.2.1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設計原則
1)軟質景觀的生態功能原則即植物水體對遺址及遺址地周邊環境起到的生態作用和對遺址本體的具體保護原則;
2)軟景營造景觀空間的原則,具體到植物的點、線、面、空間營造和空間的劃分與圍合;
3)軟景傳承歷史文化信息的功能,植物擬人化的象征寓意表現和遺址公園歷史文化主題的體現;
4)軟景的美學功能,植物景觀在遺址環境中的意境表達以及對遺址建筑的柔化作用。
3.2.2軟質景觀對遺址景觀的提升調整
1)重視水體與植物景觀搭配設計,著重建立池畔植物群落。盡可能的體現植物景觀的空間變幻效果。
2)有針對性的選擇遺址區植物材料,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植物材料的設計要與遺址意境相吻合。
3)遺址場景的重現主要是遺址歷史時期、繁盛時期的場景重現,它是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給公園活動的人群以心理上、視覺上的感受,也是宣傳教育的最佳設計手段。同時利用植物景觀的合理配置表達歷史意境,傳承文化內涵。
3.3軟質景觀在大明宮遺址公園中的實施效果
通過對大明宮遺址公園在2011年景觀提升的研究,發現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大樹栽植、主題花園建設、景觀節點提升改造、園內小景提升改造、景觀遮擋美化、硬質景觀軟化、草坪提升改造等,而這些做法的主要元素全部為軟質景觀。一是在園內,選取了一些合適點位,通過種植大樹,增加之前林帶的密度形成密林,結合草坪空間,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觀空間;二是利用植物來點綴硬質景觀,既可以起到軟化建筑棱角、美化環境的作用,還可以獨立成景,豐富園區景觀;三是運用大量的色葉類植物,形成春天春花爛漫,夏天綠樹濃蔭,秋天層林盡染,冬天冬木蒼勁的四季景觀效果;四是根據甘露之變的歷史典故,采用借景的手法,借銅雕石榴廣場作為石榴主題園點題景觀,周圍密植石榴樹林,突出主題,根據戲曲發源于東宮梨園的記載,于東側一級園路旁結合遺址,增加之前梨樹的品種及數量,采用更加豐富的栽植手法營造梨園景觀;借梅妃曾于太液池南岸的記載,在東池南岸太和殿遺址北側種植梅林,其間設置梅亭。五是對蓬萊島增加常綠和色葉樹種及花灌木,增加其四季觀賞性,使其景觀層次空間更豐富,色彩對比更鮮明,打造煙霧繚繞的“海上仙山”景觀。
3.4 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設計中的目標及意義
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要注意突出遺址保護展示,彰顯遺址公園特色,豐富遺址文化內涵,注重社會公眾影響,要遵循遺址考古研究成果,修復歷史環境及展示歷史信息。
通過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進行合理的設計與打造,可以實現以下幾點目標:第一,創造了大開大合的宏觀布局;第二,形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觀空間;第三,營造了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第四,打造了色彩豐富的園林景觀;第五,實現了軟景硬景的相互融合;第六,彰顯出園林景觀的人本關懷。
4.結語:
遺址公園的建設對于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弘揚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而軟質景觀設計作為文化遺址公園的建設核心,自然有著關鍵性的地位。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運用,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社會文化信息的匯集、協調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好的保護了遺址,促進了遺址周邊生態環境,對城市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建設文化遺址公園便是將城市中最具歷史文化內涵的角落從塵埃中拾起,重新整塑,為當代人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在此空間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精神升華。所以,我們應當致力于研究軟質景觀設計,使得文化遺址公園更出彩。
參考文獻
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概念
1.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概念
濕地公園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綠地公園,該區域是天然濕地,通過合理保護和規劃逐步形成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在保護和建立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的基礎上,同時還有對濕地公園生態教育和濕地公園旅游等功能。
1.2濕地公園景觀的內涵
濕地公園景觀是在對濕地進行恢復和保護建設的基礎上,滿足濕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濕地自然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挖掘區域濕地文化,設計出濕地公園適宜公眾游覽的景觀。
1.3濕地公園景觀的要素構成分析
1.3.1濕地水體景觀:主要由水域景觀、沿岸景觀及陸域景觀構成為主要構成元素。濕地公園內面積大的水體通過自然界物理反應可以形成小氣候,可出現云霧繚繞、潮漲潮落等現象,易形成獨特景觀可以使人親身感受自然、體驗自然景觀的奇妙。
1.3.2濕地生物景觀:濕地公園的生物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和動物景觀。濕地植物景觀主要是由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組成的。濕地動物景觀主要是由濕地水鳥、濕地昆蟲和濕地魚類等組成的。濕地動物可以活動的景觀,可以為靜止的濕地公園景觀增添一絲生機。
1.3.3濕地文化景觀:濕地文化景觀為區域的文化特點的具體體現,體現出該區域的民俗風情,民俗習性等特色,展現在濕地環境中獨特場景、意境。該濕地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人類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跡、建筑、地域特色、硬質景觀等。
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2.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整體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整體性設計,城市濕地公園中的各種元素要統一,形成的有機整體,相互發展促進,設計要有內涵,再設計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濕地公園各個節點層次要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魅力,如濕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動場地設計風格要相互統一,設計主題貫穿設計之中。濕地公園的整體性設計,使我們更加明確設計目標、設計特色,從而為城市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論基礎和設計實踐。
2.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原則
以人為本的原則,園中應提供人們親水性,設計出可以足夠觀賞和體驗的場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濕地水的魅力,濕地公園設計時應注重公共活動空間,利用濕地的植物設計遮蔽空間。美學原則,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實現自然與人互動性,濕地水體應注重動靜結合,植物配置應實現虛實結合,層次分明,達到色彩和材質的統一,使濕地公園富有節奏和韻律。
2.3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生態化設計,主要的是盡量保護場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開發設計時不受城市發展和影響為基礎,在考慮自然承載力的前提下,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尋求城市和城市環境和諧共同生存的設計理念。我們要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更加系統的研究,從環境、地理、水文氣候、動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總結,在現有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新的獨特風格的景觀體系。
2.4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服務設施設計
濕地公園服務設施景觀是指根據游人游憩活動需要而設置的,游園的路線、景觀的建筑物、景觀小品等,濕地公園設計時必須滿足有人的賞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動態路線是為了滿足園內游覽路線的需要,劃分空間形態,采用遠近景結合的方式,園區內的雕塑小品設計可以更好體現濕地公園的文化內涵,豐富濕地的表現形式。
2.5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旅游保護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旅游保護設計,指對城市濕地公園景觀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對人們的景觀旅游,從而來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在開發旅游必須對濕地公園進行保護性設計,保護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保護濕地公園在城市宣傳濕地保護知識,是人們了解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旅游的發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濕地公園更好的發展。
3、小結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設計作為城市公園景觀的組成部分,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可以增強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濕地公園可以形成一個新型的城市公園發展旅游格局。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涉及了很多學術方面的行業研究,該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詳細的介紹濕地公園景觀的概念和構成要素,對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理論提供了很有利設計基礎,為今后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濕地的保護恢復與濕地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成熟、不斷發展,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也將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淑玲.湖北濕地公園的建設.科技資訊,2006,(30):162~163.
[2]王凌,羅述金.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設計.中國園林,2004,20(1):39~41.
[3]王凌.羅述金.城市濕造景觀的生態設計[J].中林,2004(1):39-41.
[關鍵詞] 景觀; 景觀規劃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1 "景觀"及"景觀規劃設計"概念
1.1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發展
景觀(landscape)概念及景觀研究的進展,是人類對人-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表1是對景觀概念及有關研究學科的概要總結。
表1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
景觀概念作為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與"風景"、"景致"、景色"同義作為地學概念與地形、物同義,主要用來述地殼的地質、地和地貌屬性作為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循環的載體形成時期從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紀20世紀以景觀為
對象的研
究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是風景詩、風景畫及園林風景學科的研究對象作為地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從空間結構和歷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觀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從空間結構及其歷史演替上,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關
學科建筑、城市規劃、園藝等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態科學、現象學、區域科學等
1.2 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師
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
對該學科,國人常以"造園"、"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建筑"或"景觀"、"地景"等與之對譯。筆者主張以"景觀設計學"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對該學科的一種理解以及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實踐的理解。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國景觀設計學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為一種職業的稱號,第一次在紐約中央公園委員會中使用。用本學科權威史學者,已故哈佛大學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話說"他們參照與建筑物相應的職業-'建筑師',發明這個名字用來表達與整體景觀相對應的一種職業,而尤其強調'設計'。設計包括對問題的分析、設計一種解決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什么問題呢?任何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其范圍是無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經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書中也有一段點題的話語道破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及其對應學科的定義:
"我們可以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
當然,該學科更為貼切的名稱可能是"土地的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規劃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與持續。因而,景觀規劃師是協調者和指揮家,是可持續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創造者。
2 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發展
2.1 歷史概況
早期美洲土著對于現代美國景觀設計,除了在園藝方面稍有貢獻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殖民時期的景觀設計也只是對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園林設計的模仿。始于英國、卻盛于美國的工業革命,為美國帶來優越的物質文明。但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了資源和環境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另一方面,大工業生產使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數貴族及其侍從,集居在城市里的人們需要一個身心再生的空間。
將景觀視為愉悅和滿足的現代觀念,是藉由風景畫和庭園設計而提高的。當西方國家逐漸現代化時,藝術家嘗試捕捉自然的氣氛和表達自然的特質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國充滿畫意的風景和具原野風貌的壯麗的景觀是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影響美國景觀價值的兩大主導因素。一大群藝術家、作家熱情地贊美大自然,謳歌大自然。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誕生了。
2.2 1858年紐約的中央公園與傳統造園的分離標志著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創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與合伙人Vaux按當時流行的自然風格完成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這個公園圍著圍墻,景色非常優美,和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圖1,紐約中央公園, 俞孔堅攝)。它滿足了市民尋求慰藉與歡樂的愿望,促進了不斷高漲的回歸大自然懷抱的潮流,因而使設計者一舉成名。與此同時,Olmsted還堅持把自己從事的專業從傳統的造園專業中分離出來,把自己從事的專業稱為"景觀設計",把自己稱為"景觀設計師",并于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景觀設計課程。以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為起點,景觀規劃設計從此走上獨立的道路并發展為一門新的學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學開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在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是哈佛大學首創的,在某種意義上,哈佛大學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代表了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從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觀規劃設計師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校園、居住區及自然保護地等方面所做的規劃設計奠定了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基礎(圖 2,作為國家歷史文物的Olmsted設計事務所舊址, 俞孔堅攝)。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學開設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并在全國首創了4年制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學士學位。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開始主持哈佛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實踐以及專業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確立,使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一開始便定位在一個很大的活動范圍內,包括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城鄉風景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居住區、校園、地產開發、農場和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隨后又進一步擴展到主題公園和高速公路系統的景觀設計,這使景觀規劃設計師成為人居環境的主要規劃設計師和創造者。
2.4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體系
哈佛大學的設計學科群包括建筑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專業教育始于1893年,脫胎于文理學院的藝術課。此后,于1900年開創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內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這便是哈佛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開始,哈佛已有了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在應用科學研究生院中設碩士學位。1923年哈佛大學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形成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三足鼎立的格局,并發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學成立設計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碩士生和極少數的博士生,同時培養多個層次的進修生,沒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觀規劃設計被作為一個非常廣的專業領域來對待,從花園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態規劃,包括流域規劃和管理。景觀規劃設計師應兼有工程技術和設計學的創造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心。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城市的不斷擴展,景觀規劃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設計和創造新的景觀,同時在于景觀保護和拯救。為此,他們往往是造就多種文化和生態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的不可替代的專家。
景觀規劃設計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利用各種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鼓勵學生從先哲的作品中,從藝術、設計理論、民用工程中,以及從場地分析中獲取營養,同時強調影響設計過程的土地規劃和生態分析,研究社會、經濟、法律、環境和政策等, (圖3,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生的實習, 俞孔堅攝; 圖4,哈佛大學景觀設計進行公眾參與與規劃實踐, 俞孔堅攝。圖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畢業典禮, 吉慶萍攝)。
2.5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分3類:設計課(Studio)、講課和研討會(Lectures and Seminars)、獨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設計課是學習和探索的核心,授課和研究強調關鍵問題的分析,重視對視覺、理論、歷史、專業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課程著重設計技能的培養,廣泛涉及與景觀規劃設計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知識。
講課和研討會主要是講授與探討景觀規劃設計的歷史、理論及方法論。獨立研究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論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展某一方向的專門性研究,由導師指導,基本上獨立完成研究,寫論文。
Abstract: City Park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 includes more and more broad, how th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n the many of the functions of content that needs to be integrated together, the decision will become city park pattern and experience is important means. This article takes Taohua Island sports leisure park design as the example, proposed to meet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park, the comprehensive layout, the city of commercial leisure Street, sports venue design, city design and so on complex functions to blend together, to landscape urbanism theory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running through them, using a variety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use of high-tech means, introduction of a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system to solve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city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ity park; system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公園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不僅要面對人們對場所諸多功能的要求,還包含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作為城市中心或大眾集中的區域,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也會包含著城市設計的內容,比如商業的介入、體育場所的介入、休閑生活的場所、生態系統的人工干預或重建、甚至城市標志性建構筑物的建設等等,如何從景觀的角度來思考這諸多的、或許并不相關的功能內容需要整合在一起,將成為決定城市公園形態和體驗的重要手段。
1997年芝加哥伊利諾斯大學副教授查爾斯.瓦爾德海姆正式提出了“景觀都市主義”一詞,得到眾多的追隨者和支持者,今天這一學說已經發展到“生態都市主義”,它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景觀作為未來組織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手段,充當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適應性模型。而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詹姆斯.科納更多的是將景觀都市主義視為“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從“設計結合自然、設計結合生態”到“設計生態”,以“設計”城市中的人工生態來主動尋求城市發展的機會。這套理論在當今的城市公園設計中也非常實用和貼切。結合目前的實際工程,如何使建成后的公園在發揮游憩功能的同時,起到經濟啟動引擎的作用,帶動人氣的大量集中,從而達到設計目的--重塑商業場景,新增休閑運動空間,新建能吸引人群聚集的焦點。桃花島景觀規劃設計就是在這樣復雜功能整合要求下產生的代表案例。以下就以桃花島為例,淺議如何通過景觀手段解決功能復雜系統問題
一.項目概述
桃花島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三江匯合處下游,四面環水,順江遠望是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兩岸是綠樹成蔭的江邊景觀大道,是綿陽城市邊上非常稀有的自然島資源。該島因是涪江水中孤島,規劃有兩橋分別連接涪城和游仙兩區, 島上由四川富臨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整個島規劃用地面積27萬平米,總建筑面積45萬平米,公園規劃用地7.3萬平米。桃花島總體規劃為一個集高星酒店、高層住宅、休閑商業、休閑公園為一體的綜合性帶度假性質的島嶼。目前島中部偏北面已建有部分高層住宅樓,島西頭規劃的高星酒店正在設計階段,島南部的休閑南亞風情商業街已經建成,中部預留城市公園,看似這一系列功能多樣的建筑并不太相關,如何整合綿陽唯一的水島資源,將目前互不關聯的住宅、酒店、南亞風情餐館商業,再引入國際最為先進的體育運動休閑公園概念,運用景觀都市主義的理論,將桃花島設計成一流的休閑運動公園,就成為公園景觀設計成敗的關鍵。
二、設計目標
根據桃花島獨有的居家、旅游休閑資源、通過運動休閑公園規劃設計,將桃花島設計成:
·四川乃至國內的旅游休閑目的地,提升整個綿陽和桃花島的城市形象。
·形成綿陽的“名片”。形成集體育運動、生態健身、文化休閑、生態島居、高科技森林氧吧商業休閑、城市慶典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的體育運動公園。
·形成多層次、親水性、高技術聲光結合的商業休閑公園。
·改變一般城市公園目的性導向規劃,及維護成本高的弱點,形成低維護,高人氣、活動自由的新型公園。
三、設計目標分析
·旅游休閑目的地的建設
針對桃花島是綿陽稀缺的島資源,高星酒店、南亞風情商業街的存在、再引入休閑體育概念,加上用景觀手段設計有超高吸引能力的公園,把桃花島建成四川乃至國內的旅游休閑目的地,應該成為可能。
·休閑體育運動公園概念的引入
Abstract:World-renowned park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are explored and the core famous elements of world-famous parks are extracted, namely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flowers &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 area & facilities. The distinct character and great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World Park is analyzed deeply.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well-arranged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 are followed in establishing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World Park and the relevant indexes of Yangzhou Shugang Slim West Lake Scenic Spot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Key words:World Park;assessment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9-34(5)
1 世界公園的概念界定
世界上不少園林、公園景觀在全球范圍內享有聲譽,有的以優質卓越的自然資源著稱,如美國的黃石公園,被譽為“地球上最獨一無二的神奇樂園”;有的以悠久的文化歷史享譽全球,如英國的海德公園,是英國最大的皇家園林;還有的以遼闊的地理面積為世人知曉,如阿姆斯特丹Bos公園,是20世紀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園[1]……鑒于它們在世界范圍內的高知名度與高美譽度,我們稱其為世界公園。
關于世界公園官方沒有統一的定義,只有一些名詞和概念與其相關。分別是國家公園、地質公園、世界遺產。
“國家公園”的概念源自美國,譯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提出,他認為“它們可以被保護起來,只要政府通過一些保護政策設立一個大公園——一個國家公園,其中有人也有野獸,所有的一切都處于原生狀態,體現著自然之美”[2]。國家公園的標準主要體現在面積、生態體系、管理機構、游客準入制度幾個方面。
國內與國家公園相當的概念是風景名勝區,指風景資源集中、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知名度和游覽條件,可供人們游覽欣賞、休憩娛樂或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域[3]。根據資源品質等將風景名勝區分為省級和國家級兩類。
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4]。地質公園有較高的歷史、考古、美學等價值,地質公園的定義別指出其始終處于所在國獨立司法權的管轄之下。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主要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復合遺產和文化景觀。[5]
對上述四類公園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官方的園林、景觀公園主要是從公園的資源品性上進行分類,該分類方式較為單一,但也說明資源屬性在公園建設中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是目前發展迅猛的游樂型主題公園,游樂設施也是自身成功的關鍵。
本文目前所指的世界公園,將超越原有的定義,不再從公園本身屬性出發,而是從其產生的影響力出發。影響力的來源可以是資源屬性、品牌營銷、管理模式、國際事件等等,我們對此不做限定。只要其在世界上具有高知名度,具有國際影響力,能夠提升所在城市整體品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國家整體形象,即稱之為世界公園。
世界公園至少擁有以下兩種價值:
1.經濟價值: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同時,世界公園的知名度可以為城市品牌的營銷提供有力地支持,進而打造國際旅游城市。
2.文化精神價值:世界公園在不同程度上承擔了傳承文明的重任。世界公園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質,提升城市生活品味的同時,或保護了歷史遺跡、或展示了人類文明藝術史、或保存了大自然的原始風味,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傳承。
2 世界公園的主要特征分析及分類
主題公園在近現代以來就以一種概念化的旅游形態在全世界迅速興起壯大,成為引領全球化生活模式的新型休閑方式。但傳統的主題公園基于游客體驗需求上的研究都比較缺乏,導致公園定位策略上出現偏差,游客來主題公園游玩的身心需求沒得到滿足,降低了休閑娛樂的質量,而且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多地追求物質以外的體驗需求。所以本文嘗試將體驗設計的理論應用到主題公園設計中,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進行一定的探析,試圖對今后主題公園創新有所借鑒。
1 體驗是主題公園創新的核心
美國迪斯尼公園給人們帶來了主題公園的概念,想讓人們在公園休閑娛樂的同時通過參與互動來獲得身心的愉悅和值得回憶的體驗。主題公園的出現正是迎合了體驗經濟時代游客的體驗需求,它以特有的文化內容,現代科技文化表現手段,市場創新等因素滿足了當今旅游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主題公園是一種人造娛樂形式,它的核心都是為游客提供快樂體驗。從各個角度來看主題公園都是為提供具有個性化、獨特、娛樂、互動參與體驗為目標,為游人創造歡樂體驗為核心的旅游產品。游人去主題公園游玩追求的也是脫離現實生活,尋求一種獨特意向之外的體驗和經歷。游人對主題公園的期望和感受有別于其它的傳統觀光休閑旅游,他們希望獲得區別于現實生活的獨特體驗經歷。所以,體驗是主題公園創新的核心。采用體驗設計理念來設計主題公園項目,也成為現階段主題公園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2 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的內涵
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是將體驗設計的設計思想融入到主題公園的設計中來,以主題公園為舞臺,以體驗性景觀為場景和道具,圍繞游人創造值得回憶的體驗,其核心是通過對主題公園項目情景化,主題化等設計手段,營造出具有特色的體驗性景觀。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更好地吸引游客積極參與到主題公園項目中來,產生互動效應,滿足游客各種體驗需求,創造出值得游客回憶的體驗感受,為游客留下難忘美妙的經歷。
3 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的設計原則
3.1 突出體驗性項目主題化
主題化是體驗設計的一個慣用手法,就如人們一聽到“硬石餐廳”、“雨林咖啡廳”、“天地公社”這些名字就顧名思義,就想進入其中體驗其中的感受。具有誘惑力的主題是通往體驗之路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主題是體驗的核心,明確了主題,才能調整人的現實感受,觸動人的心弦,留下美好的體驗經歷。所以,主題公園景觀項目設計都應該緊緊圍繞著主題展開,朝向一致的故事情節,來吸引游客。
3.2 重正面強化體驗性項目的印象
主題作為體驗的基礎,而體驗還必須通過塑造深刻的印象來呈現。所謂印象就是體驗的結果,一系列印象組合起來影響個人行為并實現主題,而印象則主要重時間、空間、技術、真實性、質地、規格等方面來決定,要使游客達到體驗的目的,空間、物體、時間三者之間必然是相互聯系。對于游客來說,每個小小的細節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主題。在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設計中,體驗主題一旦確定,相關的所有設計細節元素都要圍繞主題來展開,通過細節的處理來加深游客的體驗印象。一系列印象組合起來突出體驗主題,強化游客的體驗感受。
3.3 減除體驗主題的負面因素
塑造整體印象,僅僅加強正面因素是不夠的,在設計時還要刪除任何削弱、抵觸、分散主題中心的因素。在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設計,削弱影響體驗主題的負面因素,本身就是在強化體驗印象,加強主題感染力。為了突出主題,不要采用與主題相沖的色彩、不合適的形式、與主題相悖的要素都要去除,以免分散游人的注意力。
3.4 創造全方位多角度的體驗感受
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項目提供的感官刺激應該支持和加強其主題,該項目越能有效的刺激感官,就越容易讓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主題公園體驗性景觀項目提供的體驗涉及的感官越多就越是值得記憶,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能使游客對體驗更加難以忘懷。
現在我國的主題公園的開發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所研究的體驗性項目設計是將體驗設計的理念引入主題公園項目設計中,給我國的主題公園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主題公園發展的瓶頸。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為我們主題公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人們消費意識的改變促使我們也要改變戰略思路。體驗經濟呼喚體驗性景觀項目的誕生,運用體驗設計理念的主題公園不再是簡單的游樂載體,它包含了體驗價值,創造了人與物和諧關系。
中圖分類號: G246 文獻標識碼: A
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形成的遺跡,不僅展現著獨特的地質風貌,更承載著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具有巨大的價值。近年來,地球環境惡化這一問題已成為人們研討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議題時繞不過的話題,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成為人類面對生存環境的主要矛盾。為保護重要的礦業遺跡,同時使環境恢復到自然的狀態,建設國家礦山公園是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的一種新思路,是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礦業遺跡資源,加強礦山生態恢復與環境治理的重要舉措之一。
1國內外礦山公園發展狀況
1.1國外礦山公園發展狀況
礦業遺跡是人類礦業活動的歷史見證,是具有重要價值和需要保護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國外還沒有“礦山公園”這個提法,但對于地質遺跡、礦業遺跡都有比較規范的保護性法規和做法。自1975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正式生效以來,已先后有波蘭、法國、玻利維亞、墨西哥、德國等國的礦山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保護人類文明發展具有普遍價值和重要意義的礦山遺址的典范。同時,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通常是依靠設置國家公園的方式對這類遺跡資源加以保護[1]。
20世紀60年代初期,礦業遺跡是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分類納入到國家公園和地質公園中加以保護和開發的,如澳大利亞在墨爾本東部建設的巴拉臘特鎮礦山公園。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傳統工業的衰退、環境意識的加強和環保運動的高漲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礦區廢棄地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證。1972年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是最先用景觀設計的方法對工業廢棄地進行再利用的先例,景觀設計師哈克尊重并利用基地現有的資源,從已有的元素出發進行設計,而不是把這些資源、元素從記憶中抹去。經過有選擇地刪減后,剩下的工業設備被刷上了鮮艷的顏色和簡單的覆蓋后作為雕塑或室內器械被重新利用,將工業設施和廠房改成餐飲、休息、兒童游戲等公園式的做法,保持了其歷史、美學和實用的價值,體現了工業景觀的美學文化價值。20世紀90年代,設計師嘗試用景觀設計的手法,一時間出現了許多用景觀規劃來處理廢棄礦區的公園。美國蒙大拿州Anaconda銅礦Old Works改造項目,建設依托周邊壯觀的山區風景和原有的歷史風貌,將其開發改造成高爾夫球場,最終帶來上百個工作崗位和數百萬美元的收益。使優美的礦山環境與礦產開發遺跡融為一體,成為展示自然與人文歷史場所,甚至成為著名的旅游地和獨具特色的靚麗風景。
設計師們通過這些案例的實踐證明,景觀學和生態學的有機結合,非但可以有效改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且能推動生產、旅游觀光等多元化經濟的發展。在相關論著方面,西蒙茲的《景觀設計學》中的部分內容涉及到礦山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人工場地:對后工業景觀的再思考》(Manufactured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一本迄今為止針對廢棄地更新的匯集百家言論的專著[2]。
在該領域國外研究較早,由于工業技術先進帶來的環境問題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成功解決了景觀的碎裂化問題,將散碎的不同異質性的景觀合理組織起來重新利用,使生態系統生產力有所提高;利用生態設計原理,尊重地方性原則,有效節約了建設成本。對我國礦山公園建設很有借鑒意義。
1.2我國礦山公園發展情況
國家礦山公園系以展示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科學考察的特定空間地域。
我國廢棄工業遺址景觀再利用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前,許多礦區開展生態恢復工作,綠化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環境。此后,在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指導下,通過生態恢復植被重建等方法改造礦山生態環境條件的做法開始運用。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大地藝術、場地精神等的興起,使礦山廢棄地的治理在生態恢復的基礎上融入了觀光、游憩和工業旅游等內容,繼而出現了礦山公園的概念和具體實踐。2004年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于申報國家礦山公園的通知》,這也是國內第一次正式提出礦山公園的概念。2005年,我國產生了首批28家國家級礦山公園名單;2010年,經過嚴格審查,第二批33家國家級礦山公園的名單也已出爐。總的來說,61家礦山公園覆蓋了十幾個礦種且特色鮮明,都有較高開發價值。如俞孔堅大師設計的廣州歧江公園,為礦山公園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科學的借鑒和參考。與此同時,礦山公園的具體實踐也在一些地方陸續展開,如已建設成的鶴崗國家礦山公園,修復了被破壞的礦山環境,成為嶺北典型煤礦城市特色和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工業遺跡。雞西恒山國家礦山公園在總體規劃時,利用礦井、礦工、礦產品等為主要景觀題材,充分展示了煤礦文化。在工業廢棄地開發的一些相關理論方面,如王向榮對西方近年的后工業用地的改造作了闡述,指出了后工業景觀設計中所蘊含的生態理念,對礦山公園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總的來說,國內礦山公園建設的基本現狀是:宏觀上公園規劃的指導思想一致,設計目標明確,特色也各有側重。但缺乏對同種類礦產礦山公園的細化設計,各礦區自身的特色挖掘不夠深入,設計缺乏針對性,易導致“千園一面”[3]。
2礦山公園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2.1 可持續發展定義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礦業遺跡保護必須與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相結合,嚴格遵守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有關法規,先評價后開發,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環境容量為約束,以永續利用為目標,積極提倡可持續的生態旅游理念,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4]。
2.2 礦山公園可持續發展特點
①保護環境的景觀空間格局。作為礦山公園,它具有生態、景觀、文化、生產、經濟等方面的多重屬性,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準確把握其建設定位事關礦山公園建設的成敗與效率。植被恢復與重建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作為恢復生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礦山公園,以生態恢復為主,整個生態體系的恢復是主要問題。對礦山公園來,是為觀光者提供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的場所。景觀功能充分圍繞遺跡保護、工業景觀展示、礦區生產、科學技術教育與宣傳的內容配合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植物景觀的營造,主要是增加其多樣性。
②合理運用資源的景觀規劃。作為礦山公園有別于任何一個園林景觀或生態景觀的規劃與建設,具有其場所特質所決定的特定的景觀特性和環境特征。具有與此相適應的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功能定位及目標定位,所有這一切建立在對礦山遺跡的景觀特質與環境特征的詳細調查、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以及完整的礦山公園規劃設計體系。
③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公園風格。不同的礦山公園有其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諸如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特點,同時還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礦廠從建設到生產一直到最后枯竭這一特定時段的歷史背景。每個礦山公園在規劃設計及其建設過程中皆要緊密地聯系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及歷史時效。突出個性特色應該尊重并遵循事物發展的過程,景觀設計的設計過程是設計師與場地之間反復對話交流的過程,設計師只有對場地進行深層次的觀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個性特色。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及大地藝術等,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用景觀手法體現工業景觀元素藉以突出其特色。
④增加經濟效益的再生設計。在對礦山遺跡公園進行景觀設計時,存在著資源的景觀功能置換性不強等問題,認為廢棄地上的工業景觀,沒有什么保留價值。也就沒能合理的和效利用起來,造成建設成本加大,物資浪費現象嚴重,特色不夠鮮明,導致資源的景觀功能置換性不強。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對退化景觀的恢復與設計可以產生新的美學和對美感新的理解。加強資源的景觀功能置換性,避免將廢物轉化為污染物,而將廢物變成資源,取代對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產生新的經濟效益,降低改造的成本。
3礦山公園發展趨勢
3.1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用《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與管理條例》以及地方各級管理實施辦法,指導礦山公園的申報、規劃、審批、監督管理等,為礦山公園的建設與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促進礦山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3.2 健全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
結合當前地質公園建設,配備相應編制,行使公園的行政管理職能,監督公園的建設、宣傳、計劃、規劃實施以及科研立項等工作,為礦山公園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證。
3.3 規范礦山公園的建設規劃和景觀設計
針對國家礦山公園的規劃和景觀設計制定出詳細的規范,在礦山公園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等項目的建設方案與實施計劃,作為指導礦山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指南,為礦山公園建設提供具體設計規范。
3.4 建立多渠道投資機制
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在保證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礦山公園建設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確保礦山公園的有序發展。
作者簡介:孔祥南(1989-),女,大連工業大學設計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
曹福存(1969-),男,遼寧朝陽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1] 張錦瑞,寧麗平,時力華.礦山公園建設與對策研究――以唐山開灤礦山公園建設為例[J].現代礦業,2009,(3):1-4
前言 紀念是人類的本能,是通過對過往的人和事的回憶,以喚起緬懷和感悟,其實質是一種情感體驗。通過紀念活動,人類不僅感知了歷史和文明,而且豐富了個人和集體的文化意向,同時也促進著人類的文明進步。任何紀念活動的開展都需要有一個媒介,紀念性園林就是其中的一種媒介,它“是一種對人或事表示懷念以及傳承歷史的綜合區域環境,是人類的紀念情節物化于園林的一種形式”。紀念性園林不同于普通的公園,它把精神功能放在首位,要求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因而在規劃設計上有一定的挑戰性。
一、 紀念性公園的概念
當人類的紀念性情感,如追憶、哀思、憑吊、緬懷等,能夠寄托于園林,在園林的建筑、山水、草木等景觀之中被激發和表現的時候,這座園林也就具有了紀念性質,成為了一座紀念性園林。《中國園林鑒賞辭典》[2],一書中,對紀念園林有如下敘述:“紀念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較特殊的一類,它以緬懷紀念某個先賢、高士、哲人或其它重要人物或事件為園林主題,具有較強的歷史人文意味。也有些園林所紀念的人物只見于某些上古的傳說,如伏羲、軒轅、女媧等,但因為通過數千年的流傳,他們已成為華夏文化源頭時期的中心人物,早就成為人們紀念甚至祭祀的對象。"具備紀念性質,發揮紀念功能是此類園林的核心和目的所在,也是區別于其它類型園林的特殊之處。
紀念公園乃是以可觀、可聞、可觸、可感的園林載體,承載著后世對先賢的仰慕、崇拜、緬懷等情感,園林之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精神情旨,無疑是極為突出和強烈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是為滿足人類紀念的精神需要而存在的,它的精神功能超越了物質功能而成為第一位的因素[3]。
二、研究意義
(1) 通過對紀念性園林藝術的研究,清晰地展現出紀念園林的藝術特色,確認其在園林中的
重要地位,促進現代公園體系的研究。
(2) 對紀念性公園中的花木、建筑藝術研究,提煉出生態美的價值,為當下園林創作稍微提供
一些可借鑒的資料。
(3) 對紀念性主旨的研究,展示園林的“重文崇教”的文化特征,歸納出“寓教于游"的園
林功能,豐富了中國園林功能的研究。
三、紀念性公園的規劃原則
紀念性園林的空間設計布局不僅要遵守園林布局設計的基本原則,還要有紀念性園林自
己的設計原則。要既能夠體現出“藝術的美觀”,又要展現出“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高
度”。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 紀念性園林布局的綜合性與統一性
既要把園林中的一些景物按照一定的順序或藝術規則有機的組織起來,還要因地制宜,結
合實際地形以就地取材。同時還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
(2) 要主題鮮明,主景突出
比如說陵園、陵墓類的園林綠化就要體現出莊嚴、肅穆的氛圍,那么就要多用草坪和松柏類常綠喬、灌木等,在植物的配置上也應該以規則式為主。而如果主題是紀念歷史事件的話,那么則可以通過主題雕塑或者小品自身的特點。
(3)應合理的選址
紀念性園林是人們進行紀念活動的場所,其特殊的功能決定了它的環境應該是較為莊
嚴、肅穆的,如果周圍環境十分的復雜和嘈雜,那么就會影響到紀念的目的和意義。因此,
我們應當盡量利用那些有利的因素,而采取適當的措施避免那些不利因素的干擾。
(4)要考慮到參觀者的心理
現代紀念性園林主題的表達更加關注人的感受,因此在設計時要從參觀者的心理出發,
注重普通參觀者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以表面化的敘述來達到感化和教育的目的。許多紀念
性園林更注重把周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結合在一起,并將景觀與特定的紀念儀式連接出
來,這樣更有利于參觀者感情的提升。
(5)要考慮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紀念性園林的環境要素包括物質要素、自然環境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質要素主要包括地
形、水體、植物等因素,自然環境要素是指自然界的光、聲音、色彩等因素,人文要素則是
指那些以歷史文化和民俗的形式參與到空間要素的各個環節。其中,物質要素和自然要素都
是作為獨立的因子參與到園林的設計規劃中的,而人文要素則往往是與前兩者融合在一起
的、那些以精神內涵形式參與到空間塑造和設計中的。因此要充分考慮到這三者的融合貫通。
四、 紀念性公園的設計手段(實證研究)—— 以費縣顏真卿公園為例
(1) 項目概況
4.1.1 場地分析及項目解讀
顏真卿公園總規劃面積187畝,公園選址位于溫良河以西,自由路以南,基地內部有現狀水系資源。方案構思需體現顏真卿文化內涵和城市濱江公園功能。挖掘文化內涵,創造秀麗城市形象,以塑造“真卿故里,山水費縣”為主旨規劃設計。
4.1.2 問題與思考
顏真卿事跡為一個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人文和自然魅力,一般來說,紀念的主題是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過一種或一組可感知的物化環境空間去表達,能夠讓參觀者在過程中感悟,在感悟中紀念。現代紀念性景觀強調以空間為重點,以情感為紐帶,通過為參觀者提供不同的思考空間,以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悟方式,讓紀念的意義在不同的片段中得到疊加,并最終得以升華。針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的項目設計,在紀念園的設計中重點思考以下幾方面:
(a)把握場地特征,整體紀念框架的構建;
(b)著力空間營造,注重人與物的情感交流;
(c)設計語匯的多元化。
4.1.3 項目定位
集歷史教育、休閑游憩、生態自然為一體的展示盛唐風貌的園林式顏真卿文化主題公園。設計突出“顏真卿文化”結合費縣特色的的旅游資源,如“費縣石” ,“顏體”等。費縣可以通過“顏真卿公園”的建設, 樹立“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招商引資和優秀旅游城市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4.1.4 總體布局
公園的總體布局采用“一脈、五區、多景。”
一脈:指公園的弧形水系
五區:文化主題區、濱水休閑娛樂區、奇石觀賞區、文化紀念區、植物觀賞區
多景:各個功能性的景觀場所
(a)設計南入口為公園主要入口,節節高的對景軸線延伸至公園的焦點顏真卿雕塑廣場。生態水系具有向心感,由廣場滲透至四處,廣場以西分別分布顏真卿紀念館、顏真卿會館、魯公閣等一批唐式建筑群。為了協調和過渡城市環境,東側為濱江娛樂區,濱水環線和步行道串聯各個休閑設施和景點廣場。
(b)公園北入口軸線為主題景觀軸線文化區,體現開門見山的構思。采用軸線規劃布局方式分為主軸線的紀念性景觀和休閑活動空間。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變。
(2) 設計策略
4.2.1建筑
顏真卿為唐代著名文人,主要以展示顏真卿生平事跡為主,有顏真卿紀念館、顏真卿會館、魯公閣等一批主題建筑,互相之間用連廊相連。為了呼應歷史背景,整個公園建筑以唐代建筑風格為主。
4.2.2主題紀念區——軸線控制、主題的凝練
從公園大門進入園區后,直接進入視線的就是軸線紀念區。在紀念區由于游較多,因此應有一個集散廣場,顏真卿公園主題雕塑是顏真卿公園的點題之作,是公園高品質建設的靈魂。
公園主題雕塑共分三個組,第一組為《顏真卿與祭侄文稿》(圖1),位于公園大門入口的庭院內,由顏真卿鑄鐵坐像與書案石組成,書案石上刻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行草書《祭侄文稿》,顏真卿扶案凜坐,握筆凝視,以意象寫實手法,表現顏真卿書寫完文稿時悲憤凝重的瞬間情形。第二組為《顏真卿書法石陣》(圖2),位于庭院北,距主雕《流長》的道路兩邊, 分別放置8組、15塊刻有顏真卿書法代表作品的費縣石。每塊石依空間尺度自由擺放。第三組為《流長》(圖3),位于水岸邊,高12.6米,由黑白相間的特殊石材自然壘砌而成,引水自頂在黑白相間拋光的四面上緩流而下,遠望似墨流動,猶似“屋漏痕”,又如高山流水。以中華特有“墨”的流長, 意寓漢字書法藝術和忠孝文化之源遠流長。 粗礪外廓、高大偉岸,蘊含博大與雄渾,光潔內壁,如刃如鏡,意喻清正與剛烈,此正是顏真卿人格及書法藝術之精髓。其意象是對顏真卿人格魅力及其書法藝術的總結與升華。 圖1
圖2 圖3
4.2.3 風格、空間及地形
公園為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相結合的風格,為了融于自然,順應自然,師法自然形成中國園林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園林,布局上以自然式布局為主,不管在種植還是在地形處理上。在地形處理上要因地制宜四周設計微地形圍合空間,自然布局,一些在綜合性公園內的設施均可以此區設置,還應設置一些水景,座椅等。
(a)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智慧的源泉,水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公園的規劃以水為主脈,串起公園各個景點,并以歷史故事視覺化手法,運用各種景觀元素講述顏真卿的生平典故。通過對湖中小島設計,形成較好的局部景觀節點和視覺焦點,成為湖面的點睛之筆,從而為全園帶來靈性與活力。
(b) 基地的構圖上講究疏與密的有機結合,大尺度的線性構圖和豐富的空間處理,把湖水、林帶、草地通過自然和人工有機融合起來,給人們展示一個舒適安逸的空間,在繼承了地方景觀和文化特征的同時,加強了以娛樂休閑為主題的大眾參與性。
4.2.4 植物
為烘托肅穆的氣氛,植物配置以常綠植物為主,如:松柏類,形成色彩濃郁、歷史氛圍厚重滄桑的環境基調,使游人進入該區就被這種寧靜而莊嚴的氣氛所感染,從而心緒轉為平和、莊重。附屬的休閑紀念空間種植以落葉季相明顯的樹種,如:重陽木、毛白楊、懸鈴木等滿足空間開敞、視線通透、景觀豐富的需求。文人愛竹,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美談,竹之優雅蒼勁、不畏嚴寒的品質,正是對文人節氣的最好贊美與紀念。碑林區禪意空問以詩詞書法為主題,以竹為次題。形成叢生竹、散生竹、觀賞竹等綠竹萬竿的景象,展示顏真卿的文學修養與個人情操。
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形式,重要的節點及視點可選取多種彩色葉樹種,如:楓香、銀杏、黃連木、槭樹科植物等,結合水系、建筑,形成色調清新、立面層次豐富、林冠線變化有韻律的詩意氛圍。
五、 結論
隨著紀念性景觀城市化,紀念性景觀設計更注重景觀的休閑游憩化,在對原有紀念性景觀的設計中,重視休閑游憩空間的營造,使游人在感受嚴肅氣氛的同時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陶冶。其次要注意旅游娛樂功能的拓展,旅游和紀念結合納入:博覽、娛樂、餐飲游玩等功能,使游人的參與性更大。
紀念性景觀的設計實質就是調配各種景觀元素,利用適宜手段去組織搭配協調各個元素,通過多樣的表達方式營造空間氣氛,表達紀念意義的場所精神。紀念景觀是紀念精神的物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場所的可識別性。作為當代人們精神領域的文化活動,它既要有更深的文化背景、歷史內涵和象征意義,更能體現時代的精神。顏真卿紀念園景觀設計從景觀設計學的角度,提出了傳統文化通過現代景觀設計手法進行傳承更新的方式,希望對其他紀念性景觀設計提供借鑒,也希望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及開發思路有所擴展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