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0:30: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安全科學是研究人類在生產過程和生活活動中技術事故和危害的科學,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產生、發展規律以及預防的現代科學技術。安全工程是安全科學技術(一級學科)綜合學科的重要分支學科,是以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發生的各種事故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總結、分析已經發生的事故經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等方面的有關知識,識別和預測生產、生活活動中存在的不安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發生的科學技術知識體系。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追求安全、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這使得安全工程學科的研究領域由過去以研究生產領域問題為主擴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領域,大大拓寬了安全科學技術的研究范疇。
安全工程專業的高等教育是培養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確保安全科學與技術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安全工程專業作為安全學科的本科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復合型高級安全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安全工程專業教學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性將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的安全工程專業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有必要對本學科的內涵、課程體系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進行系統的研究。
一、我國安全工程專業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我國,安全科學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崛起和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紀已進入穩步發展的階段,安全科學的地位和作用在學術界和整個社會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和提高。這說明科技界已從更深的層次認識到了安全科學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會文明的進步。
安全工程本科專業是近年來我國高校紛紛設置的新學科和熱門學科,2001年只有30所,而2004年就有68所大學招收安全學科本科學生。為了培養安全科學領域急需的各種人才,身處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專業教師,努力組織教學,突出專業,有的側重于采礦、化工、航空等行業工程技術,有的側重于消防、空調等公用工程技術,極不統一。這樣由高校一廂情愿地培養的特定行業或某一專業的安全工作人員,非但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費,同時還使某方面的人才短缺。可見,安全科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更多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面對21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安全科學如何完善和發展自己的學科體系,進行安全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已成為安全科學建設中一個亟待研討的重要課題。
二、河北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現狀
河北理工大學是河北省內重點發展的骨干大學,其下屬資源與環境學院從事礦山安全技術、采礦技術、爆破技術和地質的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采礦工程專業碩士授予權,涉及安全工程的許多課程已開設多年,不論是教材建設,還是教學研究,都有堅實的基礎。
河北理工大學于1958年建校就設立采礦工程專業,1993年獲得采礦工程專業碩士授予權,2002年獲得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碩士授予權,在此基礎上,我校在2005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安全工程專業,于2006年開始招收首屆本科生,主要學習礦山與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廠、物業、商廈與地面建筑的災害防治技術及工程和通風、凈化與空氣調節、安全監測與監控、安全原理、安全系統工程、安全監察和管理等專業知識和實踐。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安全科學、安全工程及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在安全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化工、建筑、交通運輸、大型工業企業等部門,培養從事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科學與研究、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環境監測與監測、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教育與培訓等方面復合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可在科研單位、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廠礦等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礦山與地下建筑、交通、工廠、物業、商廈與地面建筑的災害防治技術及工程和通風與除塵、安全監測與監控、安全監察與管理等工作。
1、指導思想
課程設置要明確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遵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秉承“崇術重用”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精心設計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方案在設計上要實現“五個明確”:明確寬口徑的專業教育思想,明確扎實夠用、科學先進的教學內容體系,明確穩定與靈活的課程設置結構,明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明確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并行的教學模式。
2、基本要求
(1)根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以及各專業委員會的相關要求,進行專業教學內容的設計。在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專業知識結構調整力度,以課程模塊的形式合理設置專業方向,以滿足國家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2)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要進一步提高必修課的質量,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增加上機、實驗等實踐環節,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結合專業教學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認真研究在新形勢下,教育、教學和社會、科技、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內容、途徑和方式。要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出發,對實驗、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畢業設計(論文)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整體、系統的優化設計,明確各實踐教學環節在總體培養目標中的作用。要把基礎教育階段和專業教育階段的實踐教學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4)注重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要通過教育、教學、課內課外等各個環節的共同作用,將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實驗、自主設計和自主實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教學活動,要有計劃的組織開設如數學模型、電子設計和機械設計等方面的選修課,組織各類科技競賽,要倡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促進學生在以學習為主的條件下,逐步實現由單純的學習知識向學習知識與發現、發展知識相結合的轉變,逐步形成創新教育機制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
3、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課程體系設置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教學課程體系設置的基礎。課程體系設置必須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滿足國家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頒布與實施(2002年)以來,政府、企事業用人單位對復合型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長,同時也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提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新思想觀念,拓寬專業口徑,改革內容方法,加強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思想,采用“一減少、兩增加”的方法,即減少專業課學時,增加基礎課學時和增加新的專業方向,加強基礎,淡化專業,靈活培養為原則,跨學科組織教學,橫向設置專業并充分考慮社會需求,進行安全工程專業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平臺+模塊”結構進行設計。包括通識教育平臺、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分流限選模塊、任意選修模塊和實踐教學環節等部分。
(1)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大學英語、大學體育、計算機文化基礎、原理、綱要、概論、基礎等課程是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占理論教學總學時的30%。
(2)公共基礎必修平臺:包括各類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方面的課程,如數學類、大學物理、化學類、機械類、力學類、計算機類和電學類等課程。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在此平臺設置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物理實驗、機械制圖、普通化學、物理化學、電工電子學、線性代數、工程力學、概率統計等課程,占理論教學總學時33%。
(3)學科基礎平臺:主要包括安全學原理、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學、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安全檢測與監控、安全心理學、安全法律法規等,占理論教學總學時的14%。
(4)專業選修模塊:專業選修模塊按照專業特色設置礦山安全、消防安全和化工安全三個模塊。其中礦山安全模塊設置礦山地質學、采礦學、通風工程學、礦山安全工程等課程;消防安全模塊設置燃燒學、防火與防暴、消防工程學、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化工安全模塊設置化工原理、化工工藝、工業防毒技術、化工安全等課程。每個模塊占理論教學總學時的10%。
(5)任意選修模塊:包括專業任選課和校公共選修課。其中:專業任選課是為本專業學生提供的以拓展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為目的的專業課,此類課程為任選課;校公共選修課是為學生提供的以拓寬知識面、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完善知識結構的要求設置人文、藝術、社科類、計算機類、外語類、自然科學類、經濟管理類、環境類等多方面課程。公共選修課程每學期由學校教務處統一修訂。要求學生至少選修專業任選課6學分,公共選修課15學分。
(6)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不少于40周,主要包括軍事訓練、單獨開設的綜合試驗、專業實習、金工人士實習、專業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制圖課程設計、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同時為更好的貫徹《高等教育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較高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本專業還開辟了第二課堂,設立了“創新學分”。創新學分主要指對第一課堂以外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實踐活動,按相應的規定和要求取得學分。凡在各類學科競賽(如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競賽等)、學術活動(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技術開發等)、及文學作品、社會實踐、文體活動及其他方面的創新活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或成果的在校大學生,均可申請獲得相應的科技創新學分。
關鍵詞:
汽車電子;課程體系
一、汽車電子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一)當前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分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產業發展勢不可擋。我國汽車市場目前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乘用車市場非常之大。預計到201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將突破2500萬輛,保有量將達到1.5億輛。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制造將會是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汽車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深化,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提高核心零部件競爭力和國產化水平。未來汽車產業出口將會進一步擴大,我國將成為跨國汽車企業重要的零部件采購基地,零部件產品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二)以就業崗位為依托,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建設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明確該專業的人才目標定位。只有確立了準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才可以圍繞這個目標來建設該專業課程體系,使之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市場需求。當今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很多學生家長看到了汽車電子專業的發展前景,就讀該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因此,我們將該專業的就業面盡量擴大,使畢業生能更廣泛的適應不同的職業崗位。這不但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專業的統籌發展。綜合以上考慮,我們將本專業就業崗位群定義如下:從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汽車電子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群是比較廣泛的,它既可以面向汽車整車制造企業,也可以面向汽車電子零部件制造企業,還可以從事汽車銷售、維修等企業。根據職業崗位需求,我校汽車電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備汽車拆裝、更換、維護與檢修,汽車電子零部件生產、調試、檢測與維修等專業能力,能勝任汽車制造、銷售、維修服務企業,以及汽車電子零部件生產企業工作的中級專業技術人才。
(三)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本專業課程的知識能力結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各職業崗位需要多方面的職業能力,具體如下表所示:總之,在職業能力方面,以汽車電器診斷與維修為專業主線,適當兼顧機械維修。
二、專業課程體系重點建設內容
(一)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以就業為導向,以核心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要方法,實現人才的“訂單式”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建立符合當前主要就業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體系。在教學安排上,第一年主要以項目教學法為基礎,學習專業基礎課,在電子電工基礎領域打下扎實的基礎,提升基本的電路檢修能力。第二年開展專業階段實訓,深入研究汽車電路,鍛煉汽車各單元電路檢修能力。第三年深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提高整車檢修能力。
(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核心崗位能力為主線,實現“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組成專家組,開發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和校本教材,實行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三)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專業核心課程要集中體現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汽車電子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是汽車電子線路的檢修能力,因此,應該以汽車電氣類課程作為專業主線,可以確定下列課程作為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汽車電子電工技術》,《汽車電氣設備原理與維修》《,電控發動機原理與維修》,《汽車綜合故障診斷》,《整車實訓》。同時,為學習整車檢修技術,掌握最基礎的汽車機械基礎也是必要的,因此,《汽車機械基礎》,《發動機構造與維修》,《底盤構造與維修》等課程也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四)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省市學科帶頭人、名師、技能大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理論扎實,技術過硬的教學團隊。聘請汽車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專業教師職業資格證的持證率。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專業教師職業資格證書至少達到高級(國家三級)以上。提高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為教師參與企業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創造條件,引導教師為園區企業服務。
(五)實訓基地建設通過資源配置和合理重組,打造高標準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開放性實訓教學基地。聯系汽車生產企業和汽車維修4S店,開展校企合作,在生產真實產品的過程中開展教學,在維修真車實例過程中開展汽車電子專業教學,提升學生操作水平,實現學校與企業生產的無縫對接,將汽車電子實驗室建設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技術引領基地。1.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建設好汽車底盤、汽車發動機、汽車電控、車身電器、車載網絡、汽車故障診斷與綜合檢修等實驗室。2.改革實驗室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設備的資源優勢,形成開放式的實訓教學基地,讓學生在晚自習以及其他空閑時間可以進入汽車維修工場進行實驗操作,強化學生自我訓練。3以服務為宗旨,承擔汽車電子行業技術攻關和技能培訓,實現學校和企業教學人員互派,互相學習,共建實訓基地。
三、專業課程體系的動態調整
在今后的專業發展中,隨著實訓室建設的配套資源的建立和師資水平的提高,專業課程要緊跟技術發展方向,增加新的課程,如新能源汽車等。汽車電子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并跟上汽車技術的發展步伐。我校汽車電子專業剛剛起步,現在還是第二個年頭,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努力探索有利于專業發展的課程方案,優化課程結構,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努力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汽車電子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報告大廳:《分析我國未來十年的汽車的發展趨勢》
[2]劉皓宇,郝軍:汽車電子技術課程體系建設
近三十年來,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重視,對醫藥保健品需求也越來越大,加之我國已成為世界原料藥的生產大國,促使我國制藥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更是飛速發展,大多數制藥企業進行了改造或擴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并通過消化吸收,我國制藥行業的技術和裝備的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國已經稱為世界第一原料藥生產大國,包括專利原料藥代替加工生產幾乎覆蓋了所有主要的原料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制藥行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但是從目前的整體水平看,制藥行業的現況仍然與我國的人口大國地位不相稱,存在的問題仍相當嚴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同發達國家相比,人均年醫藥品消費不足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水平的30%,同中等發達國家相比不足50%;2.企業規模小,產品落后,自主產品少,產品質量不高,企業研發能力不足;3.資金技術投入有限等。這些問題是制約我國制藥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最根本問題。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匱乏才是最根本問題。原因是制藥行業的發展首先從制藥工程生產效率角度考慮,應以現代工程技術為基礎,注重品種開發的連續性,實現高效、低耗、優質的集約化大生產,其次要注重新產品的研制開發與生產。而我國醫藥工業雖然已經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直接參與國際醫藥市場競爭,但是醫藥企業并沒有通過聯合形成規模經濟,沒能走向增強實力的集團化、現代化生產經營之路。企業要發展壯大,形成規模化生產,企業就應當掌握各種新工藝、新技術、新劑型及生產過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進行老產品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的開發生產,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只懂得藥物制劑、生產工藝知識的藥學類專業人才已不能適應現代醫藥生產企業發展的要求,醫藥生產企業急需的是既懂得藥物制劑、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知識,又懂得現代制藥工程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高等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應順應時展的需要,緊密聯系制藥企業的實際情況,滿足企業的現實和未來的需求來確定培養目標,為企業輸送具有深厚基礎,知識面寬,掌握各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二 制藥工程專業培養目標
當前我國制藥企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原料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競爭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是專業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制藥工程人才的少。既懂得藥物制劑、生產工藝、質量控制,又懂得工程的技術應用復合型人才十分匱乏。為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生物制藥、化學制藥、中藥制藥、藥物制劑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藥物生產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具有對藥品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熟悉國家關于化工與制藥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制藥工程與制劑方面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能在醫藥、農藥、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門從事醫藥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是我國制藥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一、引言
材料化學專業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是1998年國家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調整后產生的新專業。材料化學專業不同于傳統的材料科學及化學專業,是材料科學與現代化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涉及物理、化學和材料工程學的邊緣學科,主要研究內容不是材料的化學性質,而是材料制備、組成、結構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學問題[1-6]。目前國內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學專業。材料化學專業是目前社會需求量比較大的專業,其主要涉及的行業包括材料、化工、生物、醫藥等。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學校定位教學型大學,依托地方,借力總校,培養適應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學專業是理學專業,于200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現已招收九屆,已成為我校“十一五”規劃中重點發展的8個專業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學專業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隨著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區電子與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在經過多次調研和細致的分析、討論的基礎上,2012年我們將材料化學專業調整為電子與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養在電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業的新材料的開發、生產及應用領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專業方向的調整需要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適應專業建設和發展。本文簡述了在課程體系的調整和優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與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構成
課程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課程按一定的結構組成的具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功能的統一整體。課程是由具有相關性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而成的結構體系。課程與課程體系是相互聯系、相對劃分的兩個不同的結構層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就是要求從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和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整體走向出發,合理地更新與選擇教學內容,恰當地處理內容之間和課程之間的邏輯與結構關系,使課程內部結構和課程體系結構的諸要素達到最佳的組合與平衡,以充分發揮內容與課程服務于人才培養的系統功能。
近年來,我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求我校專業人才培養遵循“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知識――能力――素質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構建包括“綜合培養階段、專業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階段”的三段式培養體系。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就是根據這三段式培養體系構成。
(一)綜合培養階段課程
綜合培養階段課程是由教務處安排設置,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兩部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思政、英語、體育和軍事實踐、理工類通識、大文科類通識、計算機基礎、創業教育、信息檢索與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計58學分課程。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分經濟管理類、人文社科類、外語類、藝術類、自然科學類和其他類六方面內容,由教務處確定課程目錄,每學期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共計8學分。這部分課程主要是鼓勵教師利用研究成果,開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選修課程。
(二)專業培養階段
專業培養階段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兩部分。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工程制圖基礎》和《現代儀器分析》,共計33學分。專業課程包括《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化學》《材料科學基礎》《電子材料》和《印制電路材料與工藝》。其中,選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化學》《材料科學基礎》和《電子材料》為專業核心課程,突出專業培養的方向和特色。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們在部分需強化實踐能力的課程中設置了課內實踐教學內容,如現代儀器分析、工程制圖基礎、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課程中均設置了課內實踐課程內容。
(三)多元化教育課程
多元化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提升類、跨專業選修類、創新創業類和國際交流類四大部分。這些課程旨在為推進我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實現分層、分流教學而設置,供學生選修。材料化學專業的提升類課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基礎實驗技能》《專業英語》《半導體材料》《工業分析》《材料物理基礎》《大學生數學提高課程》和《大學生英語提高課程》等14門課程,共計18學分。另外三部分則根據其他專業和教務處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學生可自由選修。學生可以在專業提升類、跨專業選修類、創新創業類和國際交流類中任選一個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塊間實行學分互換。
(四)實踐教學課程
隨著我校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實踐教學改革力度逐漸加大,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教學內容比例明顯增加。實踐教學安排以體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按照“課程單項性實驗、課程綜合性實驗、專業綜合性實驗、跨專業綜合性實驗和創新創業實踐應用開放性實驗”分層次展開。材料化學專業不僅是理論性強的學科, 而且也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需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校材料化學專業實踐教學安排包括基礎實踐,即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和物理化學實驗,與學科基礎理論課程相配套的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實踐,即綜合實驗;綜合實踐,即畢業(論文)設計和生產實習;綜合素質,即軍事實踐、思政社會實踐、就業指導和素質拓展,這部分學分是36學分。通過實施“一體化、分階段、多層次”為特征的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自主地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 提高實踐能力。
三、結語
隨著教學工作的逐漸深入,課程體系的探索和完善將是我們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務。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加強建設,強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以質量求生存”,努力提高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材料化學專業辦成省內優秀、富有獨立學院特色的品牌專業,為社會輸送基礎扎實、技能優良、創新能力較強的材料化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長員,李文魁,多樹旺,婁謹,沈友良.材料化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靜,羅春華,韓燕,崔玉民. 教學型高校材料化學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思考[J].廣東化工,2009(37).
[3]禹筱元,羅穎,董先明.材料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踐[J].高教論壇,2010(1).
[4]耿樹東,張福勝,張鈺.材料化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28).
[5]瞿曉岳,劉常坤,孫延一.材料化學專業階梯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劉繼進,何軼倫,周忠誠,黃勁松,歐陽鴻武.中南大學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二)優化課程設計
在課程設計上,應以崗位能力要求為標準設計課程能力目標,以崗位工作流程為依據設計課程項目,以典型崗位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做一體化活動,做到深入淺出,并與國內外經濟發展現狀和實例相結合。
(三)建設教學隊伍
為專業教師創造更多到裝備制造業頂崗實習的機會,積累實際工作經歷和教學素材,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聘請企業的專業人才到學校開辦講座或擔任兼職教師等。
(四)完善教學內容
在課程設置上,應針對裝備制造業不同崗位對于金融職業素質的要求進行設置。
(五)課程設置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要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要建立國家職業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聯動開發機制。在2014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明確指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各地要選擇適合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專業,引導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
2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的特征
2.1創建工作本位的學習情景在現代學徒制的教學中,工作本位的學習情境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習環境不像傳統學校那樣設置成隔離的、特殊的課堂,而是現代學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實的工作場所。學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員的活動,并且可以直接參與到真實產品生產活動中,能夠迅速獲得知識、技術技能,成為獨立的、熟練的勞動者。這種學習不僅僅是指短暫的實習、參觀或做中學,而且是指一個更為深入的、廣泛的、設計很好的工作本位學習。
2.2重視關鍵技能的培養現代學徒制形成了新的課程觀,即綜合職業能力觀。綜合職業能力觀重視關鍵技能的培養,注重現場學習經驗和課堂經驗在實際生產情景中的有效結合,強調技術和數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是現代學徒制進行能力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
2.3納入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是現代學徒制培養關鍵能力的主要途徑。現代學徒制要求對接企業實際崗位及崗位的職業能力和技術標準,構建新的專業課程體系,做到學歷證書和資格證書之間可以實現相互對應、相互交叉轉移。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納入現代學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
2.4實現學校學習到企業就業的過渡為促進學生實現從學校學習到企業就業的過渡,現代學徒制按照企業新的職業能力的要求,教學要以專項能力的培養展開,最終形成綜合能力的培養。一種將在校學習與企業崗位實習相結合的學徒制課程實施模式應運而生,從學習到就業的過渡通過規范的現代學徒制得到了實現。在這種模式里,學生可以既是職業學校里的學生,同時又是企業里培訓崗位上的準員工。
3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與思路
3.1建設原則按照現代學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課程結構模塊化、能力培養項目化、實訓指導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原則。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適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完善基于工作過程、職業活動的職業能力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模塊的構建,基于職業活動、崗位能力要求設計課程目標,依據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職業能力等選擇課程內容,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設計工作項目,實訓過程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進行個性化指導,做到“教、學、做”合一。
3.2建設思路現代學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訓練、工作實踐和技術教育的體系。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維培養目標,即學歷教育目標、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能力標準和企業崗位用人標準的職業資格目標、學徒的可持續發展基本目標;二是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提煉技能養成要素,遵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從典型工作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結合專業知識基礎進行課程開發。
4現代學徒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組成
現代學徒制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單位是課程,根據我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可將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分為4個模塊:職業素質養成課程模塊、專業技術技能基礎課程模塊、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模塊和學徒個人職業發展需求課程模塊。
4.1職業素質養成課程模塊本模塊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徒具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設置此課程模塊需要注意與企業文化和崗位實際相結合,企業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個人的價值實現一定要基于工作崗位。職業素質養成課程模塊主要讓學徒學習和感受職業素養的內涵,使其具備一定的通用職業能力。本模塊主要包括“兩課”(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英語、常用辦公軟件、企業公文寫作、企業文化、就業指導等。
4.2專業技術技能基礎課程模塊本模塊的培養目標是:使學徒掌握同一行業的基礎專業技術技能,具備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模塊構建需要從基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入手,培養學徒在行業的通用技術技能,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專業技術技能基礎課程模塊構成,應包含相對完整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和基本技術技能體系,是以行業工作崗位通用的工作任務和職業基礎能力為依據,進行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開發、課程標準編制。該模塊所有課程均為必修課,學徒必須通過每門課程考核。
4.3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模塊本模塊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徒掌握合作企業具體崗位的技術技能。本課程模塊構建要以企業具體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業崗位用人標準為依據,以職業資格考試為參考,開發至少兩個崗位方向的技術技能課程組合模塊,課程以師帶徒崗位培養為主,培養某個崗位的特殊的崗位能力。
4.4學徒個人職業發展需求課程模塊本模塊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學徒的興趣和職業取向,培養學徒適應職場變化的能力。本模塊根據各個職業的職業成長規律,著眼于學徒的職業發展路徑設計課程。學徒根據自身職業發展,自由選擇課程,由校企聯合委派企業師傅,以師帶徒的方式,實施在崗的個性化培養。
5現代學徒制高職電梯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電梯工程技術專業對接湖南海諾電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電梯有限公司等電梯企業電梯制造、安裝、調試、維保等崗位,并分析這些崗位的職責和技術標準,得出了崗位的職業能力(見表1),再結合電梯安裝與維修工的國家職業標準的具體內容最后形成“課崗融合、雙證融通”的專業課程體系。
專業名稱更名后,相應的其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也將會有一定的調整。主要的改變是新增了能源供給系統方面的內容,同時增加了熱科學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學習深度和廣度。目前,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行業的迅速發展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并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人員,無論在作為甲方的業主、負責設計的設計院、負責建造的建筑單位、還是從事運行管理的物業管理公司,都大受歡迎。然而,通過調研發現,用人單位對目前本領域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和素養普遍不太滿意。諸多用人單位反映,新招聘進單位的畢業生在專業知識面、背景知識及實踐經驗等方面都比較欠缺,很難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原有的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研究滿足行業需求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對于本展業的發展、提高就業至關重要。
2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更新
專業名稱改變后,專業范圍與原有范圍相比有所擴展,所以原有的課程體系顯然不足以涵蓋現有專業知識體系的內容;另一方面,本行業作為我國最具活力的行業之一,在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裝備,這都對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原有的課程體系和部分教學內容已顯得比較落后,甚至一些即將淘汰的產品和技術還在給學生講授;同時,一些教學內容和不同課程里均有講授,顯得重復,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擠占了講授新知識的時間,進而形成了新的應用技術于陳舊的教學體系之間的矛盾,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適應行業的需求。針對上述情況,提出:新的課程體系必須符合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原則,進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專業課基礎課方面:增加熱科學原理和方法方面的課時。在原有體系中,熱科學方面的前期基礎學習在大學物理課程中,后在專業基礎課之一—傳熱學課程中系統進行了學習,但是這些內容對于新課程體系來說內容偏少,需要增加內容。在專業課方面:新的課程體系中需新增能源應用技術方面的課程。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就業面,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如此,新構建的課程體系將更加合理,也更符合行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C-0039-02
隨著國家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對交通土建類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許多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相繼開設了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但是,各類學校的道橋專業在專業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集中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夠準確、學生的崗位能力無法滿足崗位技能的實際需要。究其根源,一個主要原因是課程體系設計不夠科學,而課程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針對這種情況,我院對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實施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改革,體現了教學與崗位需要相結合、工學交替的辦學特色。
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由專業帶頭人、專任教師和來自企業的一線專家共同組成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深入企業,進行廣泛的調研,并結合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掌握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狀況、技能要求,從而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調研發現,我院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去向是范圍內的公路建設企業、公路監理企業及公路養護部門,主要從事公路工程測量、施工、試驗檢測、監理等基礎性的技術工作。學生的初次就業崗位主要是測量員、材料員、施工員、資料員、安全員等,經過幾年的工程實踐,慢慢向中高級崗位,如施工工長、質檢部部長、工程部部長等發展。
企業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公路施工能力、測量放樣能力、試驗檢測能力及施工管理能力。
針對企業崗位對畢業生的綜合技能要求,結合我院學生的生源特點,我們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如下定位:主要培養具備道路與橋梁生產一線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具備一定的施工現場管理能力,具有吃苦耐勞精神和敬業精神的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思路
在課程設計中,首先與企業崗位對話,以生產崗位對畢業生的技能要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公路工程職業崗位(群)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公路工程建設過程,參照職業資格認證標準,系統開發教學項目和實訓項目。
(二)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校企專業建設委員會前期的調研,進行道路橋梁施工過程的崗位群分析,得到本專業對應的工作范圍,也就是所說的職業行動領域;對各職業行動領域職能進行分析,得到每一個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就是基本行動領域;分析整理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能力要求,進而得出學習領域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就得到了本專業職業崗位與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就是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基本主線,課程開發的邏輯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流程
按照職業崗位的要求,重新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形成新的職業基本素質課程模塊、職業基本能力課程模塊、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職業方向拓展模塊等四個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道橋專業課程體系構成
三、專業核心課程確立及建設
通過對公路工程工作崗位的能力分析,按照課程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作用,確定工程測量技術、道路材料、路基施工技術、路面施工技術、橋梁施工技術這5門對學生崗位核心能力培養起至關重要作用的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建設。這5門課程按生產工作過程設置教學內容,利用校內現有的實習實訓設備并結合校外實訓基地,實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以達到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目的。
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要真正體現工學結合, (下轉44頁)
(上接39頁)按路橋施工項目工作過程設置課程結構,以典型工作任務制定教學內容,在建設的過程中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課程建設實施方案,編寫工學結合的教材,制作電子教案、課件、習題庫及試題庫。
四、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更要突出對學生崗位工作技能的培養,因此我們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實踐教學主要由課內實踐教學、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組成。我院在實踐教學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改變課時結構,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中總學時為3020學時,其中實踐教學為1830學時,約占總學時的61%,極大地滿足了公路工程工作崗位對學生技能培養的要求。
2.按道路橋梁工程施工過程對學生技能的要求,精心設計綜合實訓項目。
(1)認知實習:在學生入學時或者是在課程進行中,根據需要組織學生到公路橋梁施工現場進行參觀,了解工程結構物各部分的結構和組成,認識路橋工程各主要構造物并了解其基本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感性認識,樹立初步的專業思想。
(2)道路工程制圖與CAD實訓:學生通過運用AutoCAD命令來繪制專業的道路工程圖,做到將道路工程制圖與CAD繪圖有機結合、AutoCAD與專業圖相結合,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圖識讀能力與計算機繪圖能力。
(3)工程測量綜合實習、實訓:普通水準測量,水平角、豎直角測量,四等水準測量,視距測量;大平板儀測圖,小平板儀與經緯儀測圖;測量技術綜合實訓。
(4)專業技能綜合實訓:第四、五學期,根據本地區氣候特點及本專業明顯的季節性,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實行“春去秋回”的工學交替的教學方式。本地區的施工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11月,因此我院安排學生在第四學期的開學初至5月1日,在校內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從5月1日開始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師傅帶徒弟式的綜合實習,進行職業能力綜合訓練,直到10月末工程建設項目完工或停工時,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幾項涉及到施工方面綜合技能的重要的、大的實訓項目,如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橋梁施工,課程結構完全是C類課程,通過本階段在校外實施以真實的工程項目為載體的教學做一體化綜合實踐訓練,使學生具備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等綜合實務能力。
(5)頂崗實習:第六學期,學生直接到各類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帶薪頂崗實習,將所學知識與工程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邊工作邊學習,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并由企業的高水平專家或能工巧匠擔任實訓指導教師。
五、結論
我院以道路橋梁施工過程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技能為根本出發點,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改革,教學目標符合高職對學生技能培養的要求;按照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對課程體系進行序化整合,課程內容突出工程施工過程,教學內容滿足崗位的工作需要,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基金項目: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NJSY12287
參考文獻:
[1]羅云軍.高職路橋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
[2]覃峰.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廣西教育,2013,(4).
作者簡介:黃云志(1976-),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重點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jyxm02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093-02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但在數量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工程教育缺乏行業的引導和支持,人才培養定位不明,培養模式單一,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工程經歷,產學脫節使工科畢業生工程實踐能力不足,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要求等。為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強工程實踐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促進我國工程教育參與國際競爭,教育部在2006年啟動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并依“國際實質等效性”原則制定了認證標準。截止到2012年,已經完成國內部分高校的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7類專業的認證工作。
在工程教育的學歷互認方面,目前國際上有三個協議,即《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和《都柏林協議》。《華盛頓協議》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國際認證協議,是1989年由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的民間工程專業團體代表上述6國簽訂的國際性協議。該協議承認簽約國所認證的工程專業(主要針對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方案具有實質等效性,認為經任何成員國認證的專業的畢業生均達到了從事工程師職業的學術要求和基本質量標準。
2013年6月1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經過正式表決結果,同意接納中國為《華盛頓協議》的預備成員。為順應國際教育與科技的發展趨勢,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已成為當前高等工程教育發展中的重點目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融入了國際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礎,將成為引領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航標。
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是其認證標準,認證標準依國際實質等效性的準則建立,既是專業認證思想和理念的體現,又是專業認證制度實施的根本。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的《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包括通用標準與專業補充標準兩個部分。通用標準是各工程教育專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基礎之上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通用標準包括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等7項一級指標。[3]
專業認證是以學生為中心,評價全體學生的表現;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培養目標是圍繞著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內容設計是對學生進入工程專業領域的的預期,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必須有利于學生達成目標;強調持續改進,持續改進的基礎是對常規教學活動進行的常態性評估與評價,效果通過學生的表現來體現。
二、電氣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我國的電力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之中。改善能源結構,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設智能電網等都需要大量工程技術人才,目前高等學校制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實訓平臺、實踐教學沒有落到實處等。合肥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為導向,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引領,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認真梳理了畢業要求和課程的對應關系,建立符合認證標準的課程體系;通過持續改進的途徑保障教學質量。
1.畢業要求
專業認證的通用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專業畢業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10條畢業要求。專業的培養規格一定要覆蓋通用標準的基本要求,培養規格確定后,建立畢業要求與專業教學過程的對應關系。通過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的講授,以及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畢業設計(論文)綜合訓練、各種形式的人文素質及科技講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環節保障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的實現。具體實施中:第一,遵循“精減學時、整合資源、突出實踐、構建平臺、完善標準、交叉教學”的總原則制訂培養方案。第二,本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重實踐”的原則,加強通識教育,構建人文社科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工程技術基礎和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公共基礎教育平臺;按學科大類構建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拓寬專業面向,形成寬口徑專業培養計劃。第三,“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原則,進一步壓縮課內學時,設置個性化學分,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充足空間,引導學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創新性學習思維。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2.課程體系建設
為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專業教學充分依托和利用科研優勢與特色,以工程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提出“優化基礎理論,注重工程思維,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原則,依據專業認證標準對專業知識點的要求,按照工程基礎知識、技術知識、能力模塊三部分構建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對于專業基礎課程“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工程電磁場”、“電機學”、“電力拖動基礎”等課程,以優化夯實為導向,整合和完善課程之間內容上的銜接和知識點上的更迭,實現整體的優化。對于專業課程,拓展兩個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方向“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裝置”、“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等課程;電機與電力電子方向“現代電源技術”、“電機設計基礎”、“特種電機”等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工程思維能力,對抽象出來的數學描述從工程實際需求引入,強調符合工程實際的參數選擇等。對于專業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踐課程,要求在實驗裝置上調試而非單獨的計算機上機仿真。同時結合科研優勢與特色,將太陽能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柔性輸電技術、現代電源技術等新能源利用方面的課程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將前沿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通過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保障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實踐內容包含基礎認識、綜合應用和研究創新等三個層次。具體內容為認識實習、專業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綜合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和課外科技活動等環節,給出各環節與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列出能力矩陣。
基礎層次涵蓋物理綜合實驗、電路理論、電子技術等基礎課程實驗、基礎課程設計和基礎綜合實驗,以及工程訓練、電子實習、EDA與數字系統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側重于基本實驗方法、操作技能和初步工程概念培養,使學生認識專業,掌握基本技能。綜合應用層次通過專業課程和綜合實驗/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初步工程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專業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研究創新層次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計劃項目、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創新實踐活動,主要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內容豐富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將教學實驗室、校內實習基地、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統籌規劃與建設,同時結合專業教師反映學科發展方向的科研成果,自行研制實驗設備,加強實驗條件建設。
針對優化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采用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問題為引導”的課程教學,并結合認證標準,重新編寫了課程教學大綱和實踐大綱,強調課程與培養目標的關系、知識點的掌握具體通過哪些教學目標的實施,課程過程規范等內容。
3.持續改進
專業認證通用標準要求:專業應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各主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通過課程教學和評價方法促進達成培養目標;定期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質量的評價。結合學院本科教學管理的實踐經驗與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研究,面向“基礎學習、專業學習、實踐訓練”三個階段的教學全過程,本專業建立“以質量監控為基礎,以過程評價為核心,約束與激勵結合,反饋與改進互補”的校院兩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教學督導組為主體,全體師生參加,保證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在教學管理中,過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尤為重要。過程評價體系包括評價對象、評級內容和評價主體三個基本要素。評價對象是全體教師,評價內容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包含綜合實驗、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評價主體是學院的教學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及全體學生。評價體系是通過各種制度化的學院教學管理文件來表現,按照評價內容建立相應的評價制度和量化評分標準。理論課程教學包括:講稿及課件、督導及聽課、學生評教、試題評價、試卷分析等。課程設計教學包括:培訓過程的督導、教學計劃及實施方案、指導過程評價、答辯過程、報告及成績評定評價等。畢業設計教學主要包括畢業設計選題及任務書評價、開題報告、中期進度檢查評價、論文情況、答辯情況、指導答疑過程及畢業論文文檔等評價。實習實訓類課程主要包括培訓過程的督導、教學計劃及實施方案評價、報告及成績評定評價。
面向理論教學全過程,建立了重過程、重平時的課程成績評價方法。面向實踐教學全過程,解決了傳統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環節評價難的問題,切實促進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從專業基礎課課程設計及課內外實訓項目入手,例如電子技術基礎的課程設計,采取精細化管理,按照多教師、小分組、一人一題,小組答辯的方式,督促學生改變過去課程設計相互抄襲、蒙混過關的現象;在綜合實驗環節發揮科研的優勢,將科研中的問題抽取出來,作為設計性的實驗。如“自動控制原理”中磁懸浮系統和倒立擺系統的設計;“現代電源技術”中開關電源負載實驗;“繼電保護與調度自動化綜合實驗”中負荷預測和狀態估計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全國嵌入式設計應用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美新杯物聯網大賽、中國大學生DSP設計大賽等。
本專業對各門課程的課程目標達成狀況建立了持續的評價機制,對從各種途徑獲得的評價信息,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形成反饋信息,用于教學計劃修訂和教學過程各環節的持續改進,切實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而理論基礎上,具備過硬的實踐能力,對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進行合理的優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教學和實踐雙層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同時為社會輸送大量的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優秀人才,促進企業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
目前,中職計算機課程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合理、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際需求脫離、 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不能改變學生能力差的現狀,下面來具體分析一下。
1.1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合理
由于是中職學生,學生的知識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就業面臨困境。當今,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僅僅是包含了英語、數學、語文、政治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學生在學習階段不能接觸更多的知識層面和領域,致使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范圍片面,在面對各行各業的用人需求下,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選擇的范圍不得不縮小,面臨想就業卻不能就業的窘境。
1.2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際需求脫離
大量數據表明,在現階段中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就業上,大部分從事的是計算機銷售、文秘等工作,處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領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對高端的計算機編程,軟件開發以及網站制作、維護和管理等工作崗位上就業的人員相對較少,這主要是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時與社會的人才需求脫離造成的。
1.3 專業課程不能改變學生能力差的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職教育的學生面對生源壓力開始招收素質較差的學生。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基礎素質差的現狀。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在設置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基礎情況,不能改善學生的道德品質,這樣出來的畢業生不僅沒有實際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所需的能力,通過在校學習還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導致中職教育輸送的人才不達標不合格,學生面臨著不能就業的困境。
2解決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針對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中職院校也負有一部分的責任,因此,在教學目標設定的過程中,中等院校的領導者應當高度的重視,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注意在以后的教學的過程中,避免發生該問題,本文制定解決措施的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合理的建設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綜合型的技術人才已經成為了一種人才招收趨勢。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當滿足企業和學生的需求,除了傳統的教學目標中要求的,數學、語文、英語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專業外,還應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礎認識,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質量、安全等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供學生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綜合意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開拓學生的發展眼光,此外還應當加強對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書法等方面也應讓學生有所了解,解決學生面臨的就業的窘境。
2.2設置提高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素質的課程
既然不能緩解當前生源緊張的局面,那么中職學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職學校收納學生后,對其進行嚴格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重視基礎課程的開設,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彌補他們的不足。中職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當前階段學生素質有待提高的局面,還應開設道德強化的課程,比如開設職業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課程,綜合全方位的提高學生的素質。
2.3注重綜合實訓,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綜合實訓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核心。對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來說欠缺的就是綜合實訓,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計算機應用知識的綜合實訓。首先,這種綜合實訓不是簡單的知識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門,走進企業,在社會上去進行實訓。通過實訓使學生對社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使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在安排綜合實訓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三點原則:第一點,針對性原則;第二點,實用性原則;第三點,可實施性原則。
3總結
綜上所述,中職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成符合社會或者企業發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握中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質,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的潛能,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先進適用的教學模式,完善教學的方式,采取靈活積極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培養,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