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1 15:29: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作者簡介:陳炳東(1975-),助理農藝師,氣從事候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 S 16
文獻標志碼 B
農業發展中,氣候條件的變化對于農作物的種植以及生長影響作用最直接。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的種植布局以及生長情況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我國,不同地區分布的種植農作物對于氣候資源的要求也不相同,農業氣候資源條件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發展等有著不同的作用影響。在農業發展領域建立農業氣候資源的適宜度模型,進行不同氣候資源條件下的農作物生長情況評估對于農業的成長以及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1 氣候資源對于農作物適宜度影響的一般研究思路
在我國農業發展相關研究中,對于氣候條件對于農作物適宜度影響的研究中,對于氣候變化情況對農作物成長適宜度的影響研究一般是通過進行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長適宜度影響的研究模式選擇、氣候條件變化以及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等相關資料的來源以及最后對于研究模式的參數的確定實現的[1]。
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適宜度影響的一般研究思路中。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適宜度影響的模式是進行農作物適宜度影響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適宜度影響模式是對農作物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適宜度變化的情況的正確反映。氣候變化以及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等資料情況則是進行氣候條件變化對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研究的重要的依據,相關資料的來源不相同,對于適宜度影響的研究結果也不相同。而最后對于氣候條件變化情況下的農作物適宜度的參數則是進行研究結論獲得的關鍵,確定參數值情況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2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長適宜度影響研究進展
進行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適宜度影響研究進展的論述,首先需要從氣候條件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的研究方法以及具體研究內容進行論述,然后結合氣候條件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影響的具體研究情況,進行氣候條件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的影響研究進展進行論述[2]。
2.1 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影響的研究方法
進行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的影響研究就是對一定氣候條件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也就是農業氣候資源情況進行量化的評價以及分析。在進行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影響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數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的。使用數學方法對農業氣候資源進行量化的評價和分析的過程就是通過多年平均氣候資料的收集研究,進行區域內農業氣候資源情況的量化指數以及數學模型的建立,最后通過對所建立的數學模型的各項資源數據進行分析已獲得區域內的氣候變化情況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的影響研究的具體結果的過程。
在進行氣候變化對于農業資源的生長適宜度影響研究中應當注意的是,農業資源也就是農作物的氣候適宜度是指氣候因子數量變化情況下,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發展等相關情況通過模糊數學的相關方法進行轉換,從而實現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的影響的具體研究[3]。
2.2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長適宜度的影響的研究內容以及研究進展
進行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度影響的研究主要是對一定區域的氣候要素、農業氣候適度模型以及不同農業生態氣候資源的運用和農業生態氣候適宜度理論對農業生產的指導研究等。其中,在進行區域氣候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是對氣候要素的適宜度曲線變化情況、適宜度狀態等內容的研究。具體氣候資源研究過程中是通過相關氣象監測資料以及農業資源氣候適宜度模型以及數學方法進行計算實現研究的。對于農業氣候適宜度模型的建立研究也是通過模糊數學理論的相關方法進行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實現的。除此之外,對于不同農業氣候資源的研究實現以及農業生態氣候適宜度研究理論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研究等均已經在實際研究中得以實現,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4]。
3 結束語
總之,進行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適宜度的影響的研究中應當首先進行農業氣候資源適宜度模式的建立,然后根據具體研究方法結合農作物情況進行相關研究計算。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具體研究過程中應注意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避免。
參考文獻
[1] 冶明珠,郭建平,蔣躍林,趙俊芳,袁彬,等.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氣候適宜度影響研究進展. 安徽農業科學.2011(15):78-8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產量的多少直接關系著百姓生活的幸福程度。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之前的粗放型增長已經不能適應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的發展,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對農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關鍵要素分析有助于技術的進步和提升。筆者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要素提出幾點見解,不足之處,請諸方家指正。
一、農作物品種的選擇
品種的選擇對農作物的發展十分重要,在栽培農作物的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品種要素。因為,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但是由于我國幅源遼闊,地勢差異大,氣候條件也都著差異,因此在品種的選擇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策,充分考慮的自然條件和土壤因素的影響,不能一味的崇尚“高產品牌”。比如,我國北方一般選擇種植小麥和高梁等農作物,而南方則是大都種植水稻、油菜和甘蔗等農作物。
二、科學的農作物栽培模式
(1)科學的播種育苗
播種育苗的時候一定要科學合理,在育苗的時候要考慮到濕度和溫度的影響,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對幼苗的生長十分關鍵。育苗的過程一定要足夠的耐心和細致。以水稻為例,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分為整體施肥、種子處理、播后管理和適時收獲這4個部分,在這3個部分的水稻作業中合理有效的進行選擇與把握,才能更好的實現水稻高產。
(2)可控的移栽時間
移栽幼苗也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移栽的幼苗的時間要合理把握,移栽的過程要和移栽的規格聯系起來,也就是說移栽的時間、規格和過程要充分協調。以防止幼苗受到傷害。比如水稻移栽,要分兩個步驟,首先是成功的育苗,在幼苗長到一定的高度時,移栽到秧田。其二,在秧田生長時控制好水源和肥料,待幼苗長到粗壯時移栽到稻田。
(3)合適的播種時間
由于我國自然條件差異大,在同一時間的不同地點,氣候的差異有著顯著的不同。為此,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更加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由于收到光照強度的不同以及降雨量的大小等條件的影響,以及時間上的差異等因素使得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具有很強的時間性。何時播種何時收割,農作物種植時間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可控的規律。比如適宜夏季播種的農作物有:甘藍、西紅柿、黃瓜、花菜、芹菜及水稻等:適應冬季播種的農作物有:“冬小麥、南方的大白菜、油菜、蕎麥等。因為不同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光照和需水的不同導致形成農作物播種的時間差異。因此,在農作的播種時節上應予以合理控制。
(4)合理的種植密度
在移栽幼苗的過程中合理的密度有助于幼苗和農作物的生長,因為,農作物隨著時間的增長,它根部和軀干都會發生變化,合理的種植間距更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有根據農作物的特點合理的布局,不能種植太密集也不能種植的太稀疏,使得土壤資源利用最大化。
三、農作物施肥的管理
施肥在對農作物的培養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培育不同的農作物時要合理的選擇肥料的種類和施肥的量。根據農作物品種的不同以及土壤性質的差異,那么使用的肥料也是有區別的,并且農作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的不同的肥料。因此,在培育和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該農作物的特征選擇農肥,而且要控制好施肥量的多少。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出現在農肥的種類和使用的錯誤,一旦出現錯誤很有可能會導致農作物的停止生長或死亡。
四、土地的管理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70
引言
受到黑龍江省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農業耕作技術長期沒有根據環境條件予以創新,必然會對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針對肇東土壤效能低的問題,需要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對當地的土壤予以保護,使農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
1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界定
中國雖然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是,長期的耕作而不采取科學的保護措施,會導致土壤貧瘠,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農業發展中采取保護性耕作技術,就是在農田耕作的過程中,實施必要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調整農業耕作方式,提高土地耕作價值。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需要考慮到農業耕作中的各種干擾因素 [1]。農作物生長的各種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等,都要對其在農業耕作中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實施綜合性管理辦法,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維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在農業耕作的同時必須采取必要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這就需要采用相應的保護性耕種技術,降低農業耕種中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縮短耕種周期,使各種農業自然資源如水資源、土壤資源等都能夠得到合理利用,改善當地的土壤狀況。由于在農作物種植中采用了保護性耕種技術,黑龍江省的空氣質量得以改善,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 黑龍江省農作物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
2.1 注重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選擇
近年來,黑龍江省在農業種植上采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農作物的生長形勢良好,農業經濟效益也明顯提高。肇東為了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引進了農作物保護性耕種技術,在玉米的選種和培育上,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注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推廣,農民的農作物栽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部分農民已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
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農作物種植,會有低溫效應產生,表現為農作物的前期發育速度比較緩慢。黑龍江省肇東的年平均氣溫比較低,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就會因秸稈分解少而玉米發育遲緩的現象。當農作物進入到中期的生長階段和后期的生長階段時,氮、磷、鉀肥等都在秸稈分解并溶解到土壤中,農作物就可以吸收充足的營養,此時,農作物生長的速度就會加快。黑龍江肇東在農作物種植中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前期的生長速度遲緩是物質積累的過程,有利于增加玉米的產量。為了避免影響農作物的前期生長,就需要在選農作物品種的選擇上,注重選擇品質優良、抵抗病蟲害能力較高的品種,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向農民傳授新的栽培技術,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
2.2 農作物種植區域的布局得以優化
不同的農作物生長環境,對耕作技術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黑龍江肇東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使用相應的種植技術,提高了農作物質量。比如,在黑龍江肇東的農作物種植地栽培新疆甜玉米雜交品種,考慮到玉米品種的生長要求,對土壤的排水性進行調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所增強,為玉米創造了更好的生長條件。具體的操作中,在新疆甜玉米播種的當日,要對田地的溫度進行測量,田地溫度_到18~19.2℃為宜。在耕種新疆甜玉米之前耕地中種植了小麥作物,就要清除病害根莖,以防止病菌傳染,對玉米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由于當地的春季氣候偏低,為了更好地控制田地溫度,可以采用覆膜技術種植玉米,注重科學的田間施肥管理,可以確保玉米的生長質量良好。
2.3 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防止病蟲害
農作物種植中的病蟲害問題是較為常見的。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很容易引發病蟲害,這就需要配合使用化學藥品做好防治工作。要根據黑龍江肇東農作物病蟲害情況具有針對性地選擇防治方式,才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在播種農作物種子之前,要對種子進行拌藥消毒處理,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耕種,對農作物的莖腐病和黑穗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農作物在生長期間有病蟲害發生,就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病癥噴灑藥物,以保證農作物健康成長。
3 結束語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也是水資源匱乏的省份,要提高農作物產量,獲得更高的農業經濟效益,就要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時對農業環境也實施了必要的保護。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1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305-01
一定的氣象條件是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1-3]。當這些氣象條件的組合對作物的生產有利時,能形成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農業自然資源;反之,當氣象條件的某種組合對農業生產有害時,將不利于農作物生長[4-5]。分析氣候資源狀況和氣象條件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是農業氣象服務的基本任務。國內有關農業氣象條件和農業氣候資源研究一直是農業氣象研究的熱點內容。現對忻府區氣候資源狀況及農業氣象條件進行分析,以更好地實踐“氣象為農”服務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1 忻府區基本農業氣候資源概況
山西省忻府區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區。其東西寬約為55 km,南北長約43 km。自古以來忻府區一直是農業生產和商貿集散的重要地區,有“三關總要”、“晉北鎖鑰”的美稱。忻府區的地形自西向東逐步傾斜,北、西、南地區為三面環山,東部地區較為開闊和平坦。忻府區有3條主要的山脈,分別為云中、系舟和五臺山脈。忻府區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春溫高于秋溫。無霜期平均167.1 d。
2 忻府區日照條件分析
太陽主要通過光照強度、光質和光照時間影響植物。光合作用是影響作物生長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在自然條件下,只有達到一定的光強,農作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從而產生養分以保證植物的生長。因此,日照條件是評價地區農業氣象條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從表1可以看出,忻府區的年日照時數在1 914 ~2 797 h間變化。其中12月的日照時數最少,僅有1 914 h,只占全年的7.0%;5月的日照時數最多,為2 797 h,占全年的10.3%。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時數較少,各月的日照時數不超過全年的7.5%;3—5月,日照時數逐漸增加;5月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6—10月的日照條件逐漸減少。總體看來,忻府區的日照條件較為豐富,尤其是在作物生長關鍵季節內的日照時數較多,光能資源非常豐富,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
3 忻府區濕度和降水條件分析
水也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條件。農作物從發芽、出苗、生長、成熟等生命活動均在水的參與下進行,一個地區空氣濕度和降水條件是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氣象條件。
從表1可以看出,忻府區的相對濕度季節變化較為明顯,在1—5月忻府區的月平均相對濕度均在50%以下。進入6月后相對濕度開始增加,6—8月相對濕度從53%增加至74%。7—8月是忻府區濕度最大的月份,10月以后濕度逐漸減少,至12月相對濕度減少至52%。忻府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的降水量為1 043 mm,8月的降水量為1 144 mm。6月和9月的降水量均在500 mm以上。5月和10月的降水量分別為297 mm和236 mm,其他月份的降水量相對較少。其中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其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0 mm。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忻府區的降水量和濕度雖然絕對值并不是特別大,但其時間分布對農作物生長相對比較有利。在作物生長初期的4月和5月,有一定的降水量和濕度,但絕對值較小,可防止春旱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在農作物生長最為旺盛的6—8月,降水相對較多,空氣較為濕潤,氣象條件能夠基本滿足大部分作物生長的需要。但要特別注意極端降水時間造成的田間積水過多等各種災害事件的發生。在9—10月的作物成熟季節,降水相對較少,比較利于作物的收割和晾曬。冬季忻府區的降水和濕度相對較小,較有利于農作物越冬。
4 參考文獻
[1] 涂仁忠.淺析溫度、水份、風等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科技資訊,2010(33):141.
[2] 李文峰,楊曉莉,于偉娟,等.氣象信息化在許昌現代農業的應用與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10(7):111-113,120.
世界范圍內嚴重的沙漠化進程在日益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地區受到了風沙和干旱的侵擾,尤其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斷減少,沙化土地造成農業生產效率迅速降低,農民每年都在減收,長此以往,國家的農業和糧食安全也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為改善這種不利情況,一方面要從土地和環境下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增加農作物產量;另一方面,也要從農作物本身下手,提高農作物本身的抗旱能力和農業的抗旱栽培技術。
1、改變農作物灌溉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灌溉是農作物耕種過程中最重要的方面,灌溉技術的發展歷史也是農作物產量提高和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歷史,而解決干旱問題,提高農作物抗旱栽培技術的基礎,就是改變農作物的灌溉方式,同時提高農業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農作物抗旱栽培過程中,滴灌技術和微灌技術是行之有效地節水灌溉方式,這種灌溉方式既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又能保證農作物生長的土地時刻保持足夠的含水量,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這種技術一般情況下建議每次滴6 m3/667 m2水量,一個漫灌周期約為3次滴灌,這樣下來,大約能夠節水50~60 m3/667 m2水量。同時,適時選擇中耕淺灌的方式種植農作物,每次灌水量適度,保證墑頂土質疏松,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中水分蒸發速度,并可以適度減少灌水次數,這樣能夠保證25%左右的節水量。
2、調整作物結構,改善育苗措施
一是加大水改旱的力度,近年來玉米-大蒜、玉米-蔬菜模式的效益已超過水稻-油菜效益,并能有效的減少用水量;二是增加落葉果樹面積,減少常綠果樹面積,可有效的減少用水量;三是采用生育期適中,根系發達的抗旱玉米品種如路單8號、會單4號等有效提升山地玉米的單產。全面實施旱育秧和精確定量栽培,旱式育秧不僅用水少,方便管理而且秧苗壯,該技術節種、省水、省工、增產。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中水的運籌是一項節水措施,即苗期淺水、夠苗干水曬田、拔節期干干濕濕。運用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畝可以增產100~150kg。合理施肥、肥水結合、提高肥效。要氮磷鉀肥結合施用,有時要看苗施肥,同時提倡使用高含量水溶肥(如開心果系列、富態威等)隨水沖施或澆施,也可撒施立即灌水。此類新肥料具有速溶、肥效高、吸收快、不污染土壤等特點,試驗表明,采用新型高含量水溶肥畝施4~6kg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替代尿素、普鈣、硫酸鉀和普通多元復合肥。也可采用榕鳳控釋配方肥,達到一次使用整個生育期起效。肥水結合是解決干旱環境中施肥難題的最佳途徑。
3、應用化學藥品提高農作物抗旱性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施用適量的化學藥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作物的抗旱性,如噴灑保水劑和抗旱劑等等,同時,也可以在土壤中施用一些化學制劑,改變土壤屬性和肥力。這些化學制劑的使用能夠盡量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發速度,以及作物本身蒸騰作用的發生速度,以此避免水分不必要的流逝,促使農作物生長出發達的根系,最終能夠有效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在具體的耕種過程中,約施用3 kg/667m2的保水劑,這樣就能夠保證一般果樹提高產量30~50 g/棵,提高抗旱能力。另外,也可以在種子播種之前使用一些化學制劑進行浸泡等處理辦法,這樣能夠提高作物的出苗率,也能夠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產量。除了用化學制劑對種子加以浸泡以外,使用種子試水的鍛煉方法也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抗旱能力。種子在播種之前可以選用循環干濕法進行處理,使種子不斷地浸濕、風干、再浸濕、再風干,經過這一過程后,種子自身能夠不斷接受到干旱訓練,從而產生對于干旱條件一定的抵抗能力,適應適當的干旱條件,提高抗旱能力。以玉米種植為例,在20℃左右的水里浸泡一定時間以后的種子,在經過循環干濕法培育以后,幼苗更加健碩,植物本身的含水量也大大增加,約能增加10%左右的產量。
4、合理科學使用化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一般情況下,在干旱條件下生長的農作物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根系會比較發達,根莖所能到達的深度也越大,所以,在給干旱條件下種植的農作物施肥時要特別注意施肥的深度,最好選擇在20 cm左右的土層進行。這樣的施肥深度不僅有利于農作物根系的發育生長,也能保證根系部分能夠吸收到足夠的養分和水分,為農作物生長保證足夠的水養攻擊。若在較淺土層施肥根系很難吸收到足夠的肥分,需要足夠的水量將肥分溶解,使肥分滲透到深層土壤,這樣會對灌溉用水造成極大的浪費,而在干旱氣候中這種情況更是難以緩解。另一方面,集中施肥也能夠保證作物根系周圍養分的濃度,使作物根系有足夠的養分供給和吸收,進一步促進根系的發育,最終能較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旱生長能力。
5、注重防治病蟲害,提高農作物產量
在干旱氣候條件下生長的農作物易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尤其是近幾年,殼蟲、蚜蟲、飛蛾等害蟲的危害呈現出上漲的趨勢,很多例子都顯示出加強病蟲防治的必要性。病蟲害的發生會嚴重阻礙農作物生長,使土壤養分和水分流失,與此同時,還要注重防治白粉病等問題的發生以及由水分失調所引發的相關問題,如水稻的青立枯病等問題都要加大力氣及時預防。以葡萄種植為例,干旱氣候會導致葡萄作物缺乏鋅、硼和鐵等多種重要的生長元素,而這些要素的嚴重缺乏又會反過來阻礙作物養分和水分的吸收,并隨著干旱問題的加重而不斷加劇,這樣就會引發一些列危害重大的惡性循環。所以,在農作物種植和生長過程中,要嚴格控制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加強預防力度,對于這類問題要進行提前介入,并為作物適時補充營養元素,增強作物抗旱能力,從而保證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結語
農業是民生之本,需不斷改進方法,完善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 ,才可以使我國避免糧食危機,使中國持續平穩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1 數據庫共享技術
數據庫共享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以此為基礎構建的農業信息平臺,將所搜集到的農業信息資源經過必要的加工處理和分析整理在平臺中予以系統化的呈現,并實現資源共享。例如,當農民在農業種植生產實踐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可以登錄農業信息平臺,在數據庫當中查詢找到想要的信息,從而提高種植水準;也可以在借助專家解答欄目和領域專家學者實現在線的直接溝通交流,專家會對其提供專業性的指導意見,從而對技術難題予以有效解決。
1.2 可視技術
可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實際上就是在特定的種植區域當中裝設攝像頭監控,同時借助GPS定位系統來消除地理時空距離的限制,對種植區域內的農作物實現隨時隨地的監管,并將農作物的圖像予以隨時獲取和上傳,種植人員在后臺上通過對圖像資料的觀察能夠較好的對農作物的實際生長發育情況予以精確的把握,對所出現的干枯和病蟲害等問題及時的發現,在對對農業種植進行模擬實驗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對策措施對問題予以解決,從而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1.3 傳感技術
對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而言,自然環境在其中起到了較大的作用,特別是溫度要素;如棉花種子發芽期的環境溫度應不低于13℃,其最適宜的溫度為29℃,種植人員以往采取人工檢驗的方式無法將環境溫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而傳感技術的應用,使得種植人員對農作物生長環境實現24h實時監控,利用傳感技術完成環境溫度檢驗任務,根據所獲取的檢驗數值對農作物的種植計劃實現適當的調整和干預,從而切實提高農作物種植的水準。
2 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2.1 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是生物技術的代表,同時也是農業種植生產實踐中應用最為普及的一項現代化技術,且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轉基因技術指的是利用其對農作物的基因進行重構,將所得到的全新的基因置于農作物的體內,對農作物的原有基因構造實現改良和優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轉基因種培技術,可以顯著的提升農作物的成活率;另外就是對轉基因農藥的使用,起到強化農作物抗害蟲能力的作用;轉基因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成功案例最突出的就是轉基因水稻。除此之外,轉基因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2.2 無菌培養技術
無菌培養技術作為生物技術中的典型代表,其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呈現出越來越普遍的態勢,實際指的是在無菌環境的條件下對正常農作物進行人工培養,其目的在于促進幼苗的生長,一方面能夠明顯加快農作物種子培育的速度,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對農作物的改良,從而提升農業種植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對幼苗褐變問題實現預防,在應用無菌培養技術對農作物予以培育的過程當中應保證養分的充分。
前言
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嚴重,在風沙和干旱侵蝕下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這就導致土地含水量不斷減少,土地沙化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斷降低,而且農民的收成也在不斷銳減,越來越威脅到國家糧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對土地和環境的改善,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條件,確保土地生產能力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1 農作物高產的途徑
1.1 改善環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環境因素對其影響較大。提高農作物的光照時間,從而確保光合作用延長。利用間種、套種及立體種植等來提高復種的指數,確保農作物收獲面積的增加。可以對農作物的生育期進行延長,對其進行補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變株型等來增加農作物的光合面積,利用通風透光及增施各種肥料等來增強農作物的光合效率。
1.2 改良遺傳因素
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其是否高產與種子的好壞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需要確保農作物種子的優越性,選用具有較好抗逆性、穩產及具有較強抗病蟲害的種子品種,通過育種來對株型進行改良,確保農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較為適宜的成熟期,這對于農作物增加復種及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育種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多種育種方式進行有效配合,綜合運用各種育種方法,確保育種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栽培技術
通過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蟲害防治來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利用土壤耕作技術可以有效的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耕層結構結構,確保土壤具有較為適宜的孔隙比例,能夠對土壤中的水分分布進行有效的調節,協調土壤中的肥力問題,并做好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雜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確保土壤的高產性。在對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農作物進行施肥時,需要根據氣候、土壤、生產條件及產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選擇適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肥效能夠得到有效地發揮,從而實現農作物的高產和優質。
1.4 其他措施
目前在農作物生長發展過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其可以適當的延長農作物的成熟期,使其完成養分的累積和轉移。通過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有效地延長農作物的灌漿期,有利于農作物的增產目標的實現。
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通過松土、壟作、地膜覆蓋、灌溉等會直接對土溫和氣溫帶來一定的影響,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及幼苗的生長。利用地膜覆蓋,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溫,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僅能夠對土壤物理性能進行改善,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對降低土壤鹽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對農作物進行灌溉,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土壤的溫度,而且還會對溫度的變化起到較好的緩和作用。
2 農作物高產常見栽培技術
如農作物實行標準化栽培、精量播種與育苗移栽技術;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科學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溝灌、間歇水流灌溉、膜側灌溉、微灌節水灌溉技術;修筑梯田、深層耙壓、節水播種、合理輪作、應用化學抗旱制劑等旱地農作技術;農用塑料覆蓋栽培和玻璃溫室栽培等保護地栽培技術;農作物規范化和模擬技術;輕簡栽培技術;間套復種制度的改進與發展;中低產地區綜合增產技術體系等。每一技術都與農作物的產量息息相關。把握栽培過程中的每一關鍵細節,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需水需肥規律,合理使用每一項技術,確保利用栽培技術達到增產的目的。
3 農作物高產的注意事項
3.1 明確影響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應補救對策
近年來我國化學肥料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這也導致當前許多農戶對于土雜肥及綠肥缺乏重視,為了片面的追求高產,往往加大化學肥料的用量,從而導致土壤不斷惡化。不僅土壤板結較為嚴重,而且土壤酸化、毒化較為嚴重,對農作物正常的生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改善這種狀況,則需要對土雜肥的施加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時,還要利用深翻改土來實現對土壤團粒結構的改善,確保土壤肥力的增強。另外,還要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實現對病害的發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輪作倒茬、清除病殘體、秋耕冬灌、選擇抗病能力強品種及利用化學控制病害等多種防治措施來對病蟲害起到有效地預防作用。在實際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往往是多種措施結合一起應用,這樣才能確保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轉變農作物栽培觀念,“四輕四重”須轉變
在當前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需要加快栽培觀念的轉變,通過科學栽培來加強管理,確保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標。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機物作為基礎,對施肥過程中采取科學的配方進行施加,確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實現高交、穩產的目的。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做好預防工作,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通過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的有效結合,從而增強農業生產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細耙及精細整地、除草等來強化對農作物栽培期間的管理工作,確保實現農作物的高產高效。
3.3 注重經驗總結,提高農作物優質高產
在以往的農作物栽培工作中,通過不斷的對栽培經驗進行總結發現了許多可以實現農作物增產、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錳酸鉀對馬鈴薯進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在紅薯塊根膨大期,分別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進行葉面背部噴灑2次,可使產量大大提高。經驗證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鉀、生物鉀、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殺蟲劑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蟲害及各類病害,并減少化肥用量,實現增產的目標。
3.4 其他注意事項
注重種植基地適宜的選擇;合理輪作,制定合理的種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選用高抗品種,認真做好選種、浸種和消毒工作;確定作物的播種期,適時播種;根據作物的種類、品種、株型、最適葉面積系數、種植季節、水肥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種植密度和種植規格,建立一個從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體結構,使田間通風透光及田間濕度總處于最佳狀況,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的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及早進行間苗、補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適時中耕、松土、除草,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事項。
4 結束語
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標,則在加強農作物科研工作的同時,還要選擇優良的農作物品種,進一步對栽培環境進行改善,努力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加快農作物栽培理念的轉變,利用現代化的栽培技術,實現農作物科學栽培,嚴格管理,從而確保農作物能夠達到高產、穩產的目標,為農民收入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P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096-01
在農業研究領域中,農業氣象研究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農業氣象也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氣象觀測,全面的農業氣象觀測能夠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因此,農業氣象業務已經成為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也越來越注重農業氣象業務,力求將農業氣象觀測業務做得更好,通過農業氣象業務獲得農業生產信息,以便實現農作物高利潤、高質量以及高產量的目標,使農業生產高效率成為必然。下面,該研究者就對提升農業氣象業務質量的對策進行探析。
1 關于農業氣象業務
農業氣象主要指對農業與氣象條件這二者之間的關系規律、相互聯系進行研究的學科,農業氣象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更是對氣象學進行應用的重要分支學科。從遠古時期到現在,人們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其生存方式逐漸從狩獵、采集等發展到了種植業,也正是在時代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氣象條件對農業具有重要影響,進而人們開始積累氣象知識。從早期的冬至、秋分、夏至、春分,到西漢的二十四節氣,再到七十二候,古代的氣象學逐漸萌芽。而后,人們不斷研究,氣象學也不斷進步,人們發展積溫可以對植物生長速度進行衡量,久而久之,人們便更加注重應用農業氣象業務。
在農業氣象學中,最為基本的任務就是研究農業自然資源以及農業自然災害的分布規律,農業自然災害就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農業作物產生有害影響的因素。農業自然資源則指對農業有益處的因素,例如冷、熱、氣、電、水、光等因素。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氣象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氣象業務不僅可以實施良好的農業區域規劃,更可以通過氣象情報來避免損失,提前預防農作物疾病和災害,對自然氣候資源進行合理、充分利用,進而有效促進農產業的豐收,將經濟效益提升。
太陽輻射、氣壓、降水、風、溫度、濕度等因素都可以對農業產生影響,在現代農業氣象研究中,農業氣象觀測儀器、小氣候改良、農業氣象觀測、農田小氣候、病蟲害氣象、農業氣象預報、畜牧氣象、作業氣象、農業氣象以及林業氣象等都是重要研究領域。
2 提升農業氣象業務質量的要點
2.1 農業氣象業務的光照因素
對農作物生長產生影響的光照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強度以及光照時間,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這二者缺一不可。由于農作物對于光照周期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可以根據其反應的不同將其分為中間性作物、短日照作物以及長日照作物這三種。其中,中間性作物并沒有要求光照長短;短日照作物要求每天不能超過12h的日照時間,短日照作物每天需要一定黑暗期;長日照作物每天要求的光照時間比較多,通常情況下,每天超過14~17h日照時間才能夠形成花芽。
農作物光合作用的強度由光照強度來決定,在擁有適宜的其他條件的同時,光照強度越強,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也更強,但是,如果光照強度太強,則會對葉綠素進行分解,破壞了農作物的原生質,進而導致農作物細胞過多失水,導致農作物的氣孔關閉。所以,在農業氣象的觀測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測量光照強度,監控光照時間,對農作物生長光照條件進行及時監控和調節。
2.2 農業氣象業務的自然候物
在農業氣象觀測領域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自然候物,自然候物主要包括雷暴、閃電、積雪融化期、積雪日期等日期記錄。對于農業來說,地區不同,具有的地域差異性比較大,因此,在日期記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積雪化雪來說,從積雪日期開始到積雪飽和日期,從開始化雪日期到積雪完全融化日期中,都必須要進行如實的記錄。由于雷暴和閃電并不能從地面觀測之中直接了解到,因此,必須要根據雷暴和閃電的實際情況來對其進行記錄。在記錄嚴寒冷凍日期的時候,必須要從嚴寒開始的時候開始記錄,直到升溫以后才可以停止記錄。
2.3 農業氣象業務的土壤水分觀測
農業氣象觀測的領域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壤水分。農作物獲取水分最為重要的來源就是土壤水分,同時,土壤水分還能夠為農作物提供水源。土壤水分對植株生理過程產生了直接影響,并且制約了土壤養分吸收、養分溶解、養分轉移,更制約了土壤微生物分解。在對土壤水分觀測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加測時間進行確定,備注實際值大于田間持水量,對降水滲透深度進行明確。在農作物的播種過程中,或者在農作物最后發育期,必須要注重對土壤濕度進行加測;在植株缺水時期或者植株干旱時期,要對土壤皸裂程度以及土壤厚度進行觀測。
2.4 農業氣象業務的溫度觀測
在農業氣象觀測中,溫度是重要的指標,溫度不僅決定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更加決定了農作物產量。在農業氣象的觀測過程中,還要觀測農作物生長的三基點,所謂的農作物生長三基點就是指作物生長最高溫度、作物生長最低溫度、作物生長最適宜溫度。在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時候,農作物生長基本停止;在最適宜溫度的時候,農作物生長的速度最快。與此同時,還要對晝夜溫差進行實時觀測,白天的時候,光合作用的有機物質積累量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也就提升;在晚上的時候,低溫能夠將呼吸作用消耗降低,因此,溫度越低就越好。充分注重對積溫進行觀測,充分利用計算公式,對數據進行分析,能夠從本質上明確農作物發育周期之中溫度的累積量。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氣象觀測業務對于農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農業發展離開農業氣象業務后寸步難行,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能夠為農業生產和發展提供相應的氣象信息,農業生產者在獲得農業氣象信息后,會根據氣象信息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現如今,農業氣象學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對于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正因如此,農業氣象廣受好評。與此同時,在農業氣象發展過程中,其優勢得到了不斷升華,其缺陷得到了不斷改善。
參考文獻
[1] 馬新建,蔣祖林,陳宗行,等.農業氣象觀測中需要注意的問題[J].現代農業科學,2010(15):338.
關鍵詞:現代化技術;農業種植;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7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西方歐美國家,已經把現代化技術廣泛的應用到了農業種植領域中,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保證了農業種植的產量和品質。農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經濟的發展。所以,強化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有效促進農業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1 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1.1 信息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現在,信息技術得到了高速的發展,目前已經應用到了許多領域,而且都給這些領域的發展和進步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因此,信息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就具有了可行性。信息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不僅能及時發現并分析種植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精準的調控種植環境和條件,有效的提高農業產量。另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農民在農業種植中一旦有什么問題都可已在數據庫中搜索和分析,有利于提高農業種植水平,有利于增加農業產量。
1.2 生物工程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研究屬于生物工程的研究范疇,所以加強生物工程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十分必要。目前,生物工程技術已經在我國農業種植領域被廣泛應用于組織栽培、生物殺蟲、轉基因等技術上,比如花肥的應用等,有效的提高了農業種植的產量和品質,提高了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利用率,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1.3 遙感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包括農業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農業病蟲害監測、農作物估產等,還可通過遙感技術云平臺獲取農作物影像數據,包括農作物生長情況、預報預測農作物病蟲害等。用遙感技術還可以進行農業災害評估:比如干旱程度,農作物發病,蝗蟲災害,一般通過檢測土壤濕度和農作物葉綠素,葉黃素進行評估受害程度以及受害面積;農作物估產:包括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動態監測、種植 面積測算、單位面積產量估測和總產量估測,屬于定量遙感,通過NDVI,葉面積指數反演或正演獲得。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 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應用的影響
2.1 有利影響
2.1.1 現代化技術提高了農業種植的產量
由于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廣泛應用,通過雜交等手段,培育出了許多新的農作物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產量高質量好,而且生長迅速,適應能力強,對環境條條件的要求沒那么嚴苛,大大提高了農業種植的生產效率。
2.1.2 現代化技術可以延長作物的生長周期
農作物的生長都要受到時間的限制,而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則可以打破這一限制。比如現在最常見的蔬菜大棚技術,可以一年四季都能種植農作物,無論什么季節都可以吃到想要的瓜果蔬菜,使人的消費需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這種蔬菜大棚有很多優勢,其內部溫度濕度等條件都可以自行調節,這就使得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更加有利。
2.2 不利影響
2.2.1 造成環境污染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種植都在過分的單一追求產量,這就導致了在種植過程中盲目濫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劑,長期、大量的使用嚴重污染了土壤環境,使土壤條件不斷惡化,反而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此外,大量的化肥農藥殘留滲入地下,污染的地下水源,這些受污染的地下水,在被人類發掘使用,嚴重威脅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農產品的質量。
2.2.2 造成土地鹽堿化
在農業種植中,灌溉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有效的加快了灌溉的速率,而合理科學的灌溉不僅能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還能有效地節約水資源保護土壤環境。但是,一旦出現過度灌溉,就會加速土壤中營養成分的流失,進而引發土地的鹽堿化,影響到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降低農作物的產量。
3 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種植中,現代化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夠科學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進,這就是需要國家技術部門以及全體農業種植工作者共同努力,更好的提高農業產量,加快農業可持續發展。
引言
我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還擁有著十分廣闊的土地,這不僅意味著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到了我國廣大人民的溫飽問題。玉米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發展,玉米已經成為了農業生產當中的主要研究對象。現在我國的農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玉米的種植來為自己創造經濟收益。所以說,如何很好的提高玉米的產量就成了現在農業發展當中的首要任務,玉米種植技術的更新,玉米產量的提高對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在玉米的產量提高之后,才能夠充分的調動起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此外,玉米產量的提高還能夠保證我國眾多人民對于糧食的需求。
一、 超高產玉米種植的重要意義
玉米這種農作物,具有高產、易活以及抗病蟲害能力強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由于玉米種植時間最久遠,所以品種也最多,而且玉米作為一種農作物還有著十分不錯的口感。玉米眾多優點的集合使得現在很多的農民都選擇種植玉米,因為玉米的種植給了農民十分廣闊的選擇空間,給了農民種植的欲望。我國的南北緯度跨度是比較大的,但是玉米作為適應能力很強的一種農作物,能夠在我國廣闊的地區進行種植,能夠滿足眾多地區人口對于糧食的需求。就山西這個省份而言,玉米的種植也是較為廣泛的。再者,玉米在進行收獲之后留下的秸稈還具有十分廣泛的用途,比如說這些秸稈可以直接用于飼養家畜,或者說可以經過粉碎之后作為肥料進行使用。收獲了的糧食,一部分可以用來滿足當地農民的生活需求,多余出來的糧食還可以向外賣出,作為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對于工業來說,玉米是很多工業產品的原材料,比如說食品以及釀酒,這兩種工業產品中的主要原材料都是玉米。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能夠看出大力的發展玉米的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的種植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超高產玉米在種植過程中的基本特點
每一種植物在自然的生長過程當中都具有著一定的規律,人類在進行農作物種植之前都需要對這個規律進行了解和掌握。人類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時候都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從當地的環境因素以及土壤狀況因素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考慮,然后根據農作物自然生長過程當中的規律,對農作物的種植技術進行一定的改進,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對于玉米這種農作物來說,筆者總結了一下幾點特點:
第一,從生長的溫度上來看的話,玉米這種農作物比較適合生長在氣候比較溫和的地區。玉米的種子只有在環境溫度處于二十五攝氏度到三十攝氏度的范圍內的時候才能夠正常的發芽。并且玉米在進入正常的生長階段之后,環境當中的溫度盡可能的不要低于十八攝氏度,否則的話會影響到玉米的正常生長。在玉米的開花結果階段,氣溫需要達到二十六攝氏度左右的時候才能夠滿足玉米授粉對于溫度的要求。當玉米進入到灌漿期以及果實成熟期的時候,需要將環境當中的溫度控制在二十攝氏度到二十四攝氏度之間。如果在灌漿期以及果實成熟期的時候溫度過高或者過低的話,就會影響到玉米之中淀粉酶的正常運行,這樣就會造成玉米的果實不飽滿,出現很多的顆粒干癟。
第二,玉米對于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即使是江蘇、湖北地區的粘土以及黃土高原之中的沙土都能夠很好的滿足玉米的生長要求。但是,通過一定的實驗數據表明,玉米比較適宜的在PH值六點五到七范圍之內的土壤當中生長,山西地區的土壤條件正好能夠很好的滿足其生長需求。
第三,玉米在生長過程當中需要的礦物質元素,任何一種土壤當中含有的礦物質元素都不是圓滿的,這也就意味著,當一種土壤當中缺乏一種礦物元素的時候就只能夠通過施加肥料的方式來滿足農作物對于這種礦物元素的需求。通過相關的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將玉米的產量控制在每平方米土地的產量控制在一千千克左右的話,那么土壤就需要為玉米提供大約十三千克的硫酸鉀、三十一千克左右的硫酸鈣、五十千克左右的硝銨以及三十三千克左右的尿素。再就是還需要一些其他種類的礦物元素,比如氮元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 特高產玉米在種植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
玉米的整個種植過程從一開始的選種到最后的收獲結束,這個過程浸滿了勞動人民的汗水。下面筆者總結了超高產玉米在種植過程當中的幾項關鍵性的技術要求。
(一) 玉米的選種
由于玉米的種植歷史已經很長了,在這個漫長的種植過程當中,玉米的種類已經出現了很多,完全可以說玉米的種類是十分復雜的。最常見的幾種玉米品種主要有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以及蛋白質玉米和紫玉米等等,為了更好的提高玉米的產量,我們在進行玉米品種的選擇時需要對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條件進行充分的考慮,選擇一個適合當地實際條件的高產、高收益、易成活的品種。同時還需要考慮的就是當地農民的種植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對于技術條件比較落后的地區可以盡量的選取一些種植技術要求不高,產量又比較高的玉米品種進行種植。
(二) 種子的處理
選好玉米的種子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對玉米的種子進行正確的處理,首先就是將玉米種子通過適當的陽光曬晾,促進玉米種子內活性酶的活動,能夠很好的提高玉米種子的發芽率。然后就是對玉米種子進行浸泡,浸泡的時候分為清水浸泡以及藥水浸泡。清水浸泡單純的就是為了提高玉米種子的發芽率,藥水浸泡則是能夠在很大的幾率上降低種子自身所攜帶的病菌。
(三) 土壤的平整
在進行播種之前需要對土壤的厚度以及松軟程度進行一定的控制,盡量的滿足玉米生長的需求。再就是進行播種,播種時間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一定的調整,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進行玉米的播種。播種時需要控制好種植的密度,保證每一株玉米都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以及陽光,又能夠做到不浪費空間。整個玉米的成長過程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病蟲害的防治,只有做好病蟲害的防治才能夠很好的實現玉米的超高產。
結語
玉米是我國主要的一種農作物,本文講述了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幾種基本特點,根據生長特點提出了幾種實現玉米超高產的重視技術,希望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唐曉清,王光強,于百復. 特超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研究[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