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5:03: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口老齡化研究背景及意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養老保險作為主要的社會保險制度之一,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設計良好的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協調代際關系,保持社會的健康發展;養老保險為勞動者提供了規避老年風險的最有效手段,免除了勞動者的后顧之憂,促進充分就業的實現,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然而,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老年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較快,預計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1%,略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33%),這勢必會對養老保險制度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考察養老保險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國內外學者對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制度做了大量研究,國外學者對老齡化的研究始于生育率問題,加里•貝克爾發展了關于生育率的經濟學理論,他認為孩子是“耐用消費品”,父母的需求更多地受孩子質量的影響,因此,他從孩子的數量需求與質量需求兩個方面研究了家庭對孩子的需求。此外,其他人口學家還提出了“代際財富轉移”理論、“性別角色”理論、“家庭合同”假說、臨界值假說等學說研究生育率問題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國內學者對老齡化問題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如鮑思頓等(2005);[1]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影響效應,如李軍(2006);[2]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如杜鵬等(2005)。[3]對于養老保險制度而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理論依據及養老保險制度形式的選擇。系統地闡述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的理論是通過生命周期理論、風險理論、市場失靈理論、世代交疊模型展開的,例如David(2001)[4]通過世代交疊模型論證了養老保險制度有助于實現帕累托最優。就養老保險制度的形式而言,目前主要有現收現付制、基金累積制及包含現收現付和基金累積的部分累積制。現收現付制是各國最初采用的形式,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現收現付制養老體系出現收支難以平衡的問題,各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由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累積制轉變,對于這種改革是否合理,學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支持改革的研究包括Feldstein(1996)、[5]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2000)[6]等,反對改革的包括Verbon(1988)、[7]巴爾(2003)[8]等。通過文獻回顧可知,目前關于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現有文獻很少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考察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蔡昉等(2003)[9]直接將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康傳坤等(2014)[10]考察了人口老齡化對最優養老金繳費率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考察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同時總結世界主要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以期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供借鑒。
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現狀描述
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由基本養老保險、補充性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三部分構成的。其中,2015年以前,基本養老保險由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三部分組成;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是2009年開始實行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2011年開始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而來的;2015年《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頒布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企業工作人員實行相同的養老保險制度;至此,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組成。在補充性養老保險方面,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正式文件中首次被提及是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而言,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對于商業養老保險認識的加深,其發展十分迅速,到2013年,我國壽險保費收入達到9425.14億元。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資金來源于個人繳費,政府補貼,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為參保人提供的資助,“國家為每個參保人員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費、地方人民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及其他來源的繳費資助,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額目前每年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利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職工按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并分別納入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進行管理。2005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2005]38號),規定在職職工的繳費率為8%,企業繳費率為20%,合計繳費率為28%。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經過近30年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依舊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其一,養老金虧空問題嚴重,根據財政部2014年的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情況,2014年養老保險費收入17554億元,支出19117億元,結余為負1563億元,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虧空,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欠賬問題嚴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口老齡化使得繳納養老保險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其二,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差,基本養老保險中個人賬戶部分的資金應該進行有效的投資,并且其收益率要高于通貨膨脹,但是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很難保證養老保險基金有較為穩定的較高的收益率。
三、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人口老齡化使得本就不夠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更加脆弱,那么,人口老齡化究竟會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養老金支付壓力增大,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增加,需要支付養老金的老年人口基數增加,養老金的需求增加;其二,養老金供給相對減少,老齡化也意味著年輕人相對于老年人來說越來越少,繳費人數也會越來越少,養老金的供給減少;其三,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難以為繼,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一方面直接增加了養老金支付的數額,另一方面又減少了養老金的供給,對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構成了雙重壓力,使其難以為繼,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養老保險體制大變革。然而,不幸的是,已有的改革實踐證明,尚無一種養老保險制度可以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那么,世界各國究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出了哪些努力、哪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呢?這都是值得研究、了解的問題。
四、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比較分析
21世紀可以說是人口老齡化的世紀,世界主要國家幾乎都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養老保險制度作為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接下來的部分將對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情況及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簡要介紹。人口老齡化現象最早出現于發達國家,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1850年歐洲工業革命即將結束時,法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10%,此后,歐美各國陸續進入老齡化社會,北歐國家瑞典于1882年、挪威于189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1930年英國、德國幾乎同時邁入老齡化的門檻,美國也于194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此時,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的國家還包括瑞士、荷蘭、奧地利、比利時、丹麥等十幾個國家。1960年,世界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5.6%,而發達國家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5%,人口老齡化已成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與發達國家不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出現較晚,但是發展十分迅速,以中國為例,2000年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0.3%,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6.1%,預計2050年將達到31%。面對人口老齡化壓力,主要國家采取了相應措施,李通屏對此做出了歸納總結,主要措施如下:其一,開源節流,改革傳統的養老金計劃;其二,延遲退休,鼓勵更多的老年人工作;其三,鼓勵遷移,增加移民勞動力供給;其四,鼓勵生育,增加未來的勞動力供給;其五,積極老齡化,減輕老年照顧的壓力。與人口老齡化現象相同,養老保險制度也是最早出現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歐美發達國家,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建立階段(1889年德國建立《養老、殘廢、死亡保險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是擴張與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世紀60年代);三是調整與改革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目前,按照國家主導的程度與方式不同,養老保險模式可以分為社會保障型(如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福利國家型(如英聯邦國家和瑞典、挪威等西北歐國家)、部分儲蓄型(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完全儲蓄型(如智利等南美國家)。養老保險的上述四種模式各有利弊,尚無一種模式可以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多的國家采用多支柱式的養老保險框架,以更多地發揮各種模式的優點,盡量地減少其弊端。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制度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對各國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困擾,各國都試圖改革養老保險制度以期可以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尚無一種模式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成功的,可以說,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保險制度仍在探索當中。
1.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人口老齡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國際上通用將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的比例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
2000年,我國農村與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分別為10.9%和 9.7%,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個百分點。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國1%人口抽查數據表明,我國城鄉人口老齡化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2]從總體上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差異也很大,農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數量還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據統計,20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3%。按城鄉分,2008年我國城市、鎮和鄉村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 9.66%、8.77%和9.79%。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77648705人,占總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個百分點[3]。
2.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差異
曾毅(1991)認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則不僅有利于城市化的進展,更對城市年輕人口的補充有一定作用。陳桓(2002)指出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不僅僅是年輕男性,許多年輕男性都是帶著妻子和孩子離開家鄉,進入城市生活。杜鵬、王武林(2010)認為人口老齡化受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即生育、死亡和遷移。但是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城市與農村的老齡化差異加大。杜鵬(2011)指出,農村青年人口向城市遷移使得農村老齡問題要高于城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農村地區的老齡問題要比城市地區的老齡問題更加嚴峻。李本公(2011)農村老齡問題逐漸得到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齡化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而農村人口的過快老齡化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典型特征,國際社會并沒有應對超過1億人口的農村老年人老齡化問題的經驗和理論模型。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問題
1.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緩慢,制度出現“碎片化”
張翠翠(2010)認為我國城鄉之間、城市內部均存在兩元分化。養老制度出現碎片化。黨俊武(2011)指出,老齡人口比重增加、適齡勞動人口減少,農村人口年齡結構提前進入重度老齡化的平臺期。我國農村出現未富先老的狀況,不能承受快速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雖然農村已經開展新農保和新醫療,但是和城鎮相比,農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設不完全,存在很大問題。徐曉(2012)我國目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缺乏公平與統一性,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戶籍的人口的養老保險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養老制度,難以實現公平與統一。
2.社會養老資源總量不足,出現結構性困難[4]
李輝等(2012)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超過了養老資源的儲備,我國社會養老資源的總量嚴重不足。馮月菊(2011)在甘肅省的一項調查中指出,甘肅省嚴重缺乏機構養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難等問題重重。閻青春(2011)指出應深入研究和掌握農村老年人養老面臨的現實問題和迫切需要,根據調查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3.養老金增值保值爭議不斷
鄭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結果: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為1.3萬億人民幣。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以及隨著物價提升,養老金的提高會進一步加大養老金缺口。徐曉(2012)在我國當前情況下,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和管理存在著諸如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資環境不良、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養老保險基金由于監管不嚴、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機構非法挪用,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不利于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4.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困難重重
李輝等(2011)指出二元結構下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差異很大,城市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趨于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則剛剛起步,這為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帶來很大困難。何平(2009)認為,養老保險制度城鄉統籌的難點在于“利益難以平衡”,城鄉統籌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現實利益的調整問題,涉及地方財政的責任擔當問題和一個省之內各個統籌地區之間的利益調整問題。
三、學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鄭功成(2004)倡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老齡化下的養老保障體系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時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確保制度的高效率,穩運作,欠公平的社會保障只能適得其反。張翠翠(2010)認為應該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才能養老保險制度真正解決老齡化問題。鄔滄萍等(2011)指出應與時俱進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養老保障體系,這樣才能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2.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必要時延遲退休年齡
徐曉(2012)認為應該根據現實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嚴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對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基金的增收減支有重要意義。嚴志欽(2011)提倡延遲退休他認為,此舉有利于養老基金的平衡,延長退休年齡可以增加養老金積累年限,并減少養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養老服務,強化社會化養老服務
王順東(2007)認為政府應當加強其主導作用,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財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馮月菊(2011)“鼓勵居家養老方式,開展老齡研究與監測居家養老還將是我國農村今后養老的主要形式”。趙寶華(2011)認為養老應從兩點出發:一是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僅僅關注老年人的物質層面,更應該讓老年人有一個安樂晚年。二是健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居家養老模式,增強老年人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文獻述評
筆者對老齡化背景下出現的養老問題及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策略進行梳理后發現,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雖然我國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研究也運用了數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論深度,而使得對人口老齡化下城鄉養老困境應對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與現象解釋的層面上。我國對人口老齡化的研究,應該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論深度。
2.多宏觀層面的規劃,缺少應對老齡化的微觀層面的計劃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進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年輕型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趨勢非常嚴峻。各年齡層人口增長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萬人,占全年總人口增加量的48.95%,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約為2.98%,比總人口年均增長高出約2.44個百分點。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來看,我國老齡化出現了未富先老、規模大、速度快、贍養負擔重和二元結構明顯的現象。根據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增速來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化人口將會超過4億,其中75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1000萬以上,人口老齡化系數高達35%。
經濟背景方面,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過低,同時增長速度也非常慢。我國保持10%的經濟增長速度將近10年。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非常不合理,我國的經濟增長一直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居民消費一直比較低迷,消費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挖掘。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速度放緩、結構轉型、動力轉型的復雜轉型發展過程。我們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國居民消費持續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以及消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二、文獻綜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個國家的跨國橫截面數據,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撫養比和儲蓄率的關系。勒夫通過研究得出: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以及儲蓄率,三者是負相關的,在社會中提高老年撫養比重和少兒撫養比重會增加居民消費。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國家的消費政策和消費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沒有考慮各國的特定國情,實證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偉(2010){2}根據生命周期理論,運用動態面板分析方法實證研究了我國1989―2006年間經濟增長、人口老齡的關系及其對中國儲蓄率的影響。汪偉的研究得出經濟增長有助于國內儲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齡化對我儲蓄率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王宇鵬(2011){3}利用最優消費函數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進行了實證研究。他運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被解釋變量是平均消費傾向,同時以實際利率、本期價格、老年撫養比、少兒撫養比等作為解釋變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少兒撫養比對平均消費傾向影響效果不明顯;老年撫養比與預期價格會促進平均消費傾向發展;實際支配收入、本期價格、利率會抑制平均消費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費結構變動會影響居民消費率的發展。他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費會增加,但中國消費水平卻沒有增長反而逐漸降低。劉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數據,在實證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撫養比等變量作為統計變量,通過檢驗得出各變量之間具有長期且穩定的協整關系。劉源同時又運用回歸分析得出人均消費支出會促進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同時消費價格指數也會上升,利率和老年撫養比重的增長會抑制人均消費的增長。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不僅會抑制居民消費,而且還可能促進居民消費,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搞清楚這兩者之間的確切關系,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三、經驗分析
為了驗證人口老齡化與我國消費的關系,本文擬采用中國2005―2013年31個省市自治區平衡數據,建立靜態面板模型進行分析,所選指標如下:
被解釋變量:居民消費率(cr)。描述我國消費狀況的變量有很多,國內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費率來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體由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計算得到。
主要解釋變量:老年人口撫養比(edr)。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社會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數來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它從經濟學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影響。計算公式為:edr=(P65+/P15-64)*100%,其中P65+為65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P15-64為15至64歲人口數。
城鎮老年人口撫養比(uedr)。包含各地區市和鎮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勞動年齡人口比重。
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redr)。只涉及鄉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趨勢。
控制變量:對外開放(open),計算時先對進出口總額按人民幣匯率均價進行換算,然后與國內生產總值相除;人均實際GDP的對數(lnpgdp),人均實際GDP一般表示國內人均收入狀況,取對數是保證不影響數據本質的情況下,讓其變得線性化;經濟轉型(tran),由城鎮非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占城鎮就業人數比例表示;實際利率(r),由按時間加權的一年期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變量不存在異常值,可以放心地進行模型估計。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估計結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費率關于所有控制變量的不考慮個體效應的OLS回歸,模型2是加入了個體效應后的OLS分析,燒叨員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說明諸如風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測量因素解釋了居民消費變動的36.6%,是影響居民消費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導勤儉節約,這在現實生活中便表現為多儲蓄、少消費。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撫養比變量,結果表明老年人口撫養比對我國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到來,無疑增加了社會的負擔壓力,進而導致各個家庭縮減消費開支,加大儲蓄或投資力度。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齡化的內在作用機制,我們還可以將人口老齡化因素分解為城鎮人口老齡化和農村人口老齡化,并分別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礙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城鎮老年人口撫養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則不顯著,表明在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居民消費的促退機理中,城鎮人口老齡化是主要緣由。不過無論是模型3,還是模型4,他們相比于模型2的調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居民消費變動的解釋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為模型1沒有考慮個體效應,之中所有控制變量的統計推斷不可避免存在誤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結果為準。對外開放與居民消費為顯著負相關關系,證實了就目前而言,三駕馬車中出口與消費格局失衡,未來應著手尋找兩者之間合適的比例關系,共同協調推進經濟發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體,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往往偏低,消費欲望較弱,不利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與居民消費的負相關關系正好印證了這一點,符合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經濟轉型在5%的水平上與居民消費呈現正相關關系,結合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效率低下、投資和出口比重過大、內需疲軟等現狀,我國經濟增長前景堪憂,通過經濟轉型,可以較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擴大居民消費水平。實際利率的作用與預期有所差別,模型表明其對居民消費并無顯著影響。
四、主要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2005―2013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平衡面板數據,建立靜態面板模型,對人口老齡化與我國消費的關系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1)人口老齡化會抑制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鎮人口老齡化是主要原因,農村人口老齡化沒有影響;(2)不管是人口老齡化,還是城鎮人口老齡化,他們對居民消費的解釋力度有限,屬次要原因,相反,風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原因之一;(3)對外開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國消費水平增長,經濟轉型能促進居民消費擴張,實際利率則對我國居民消費無影響。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人口老齡化增加對我國來說具有雙重作用,利用的好會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沒利用好則會抑制我國經濟的增長,因此,人口老齡化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政府應該大力構建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體的社會安全感,讓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費,從而促使我國消費結構轉型,最終使我國的消費得到跳躍式的進步。根據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開發適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專用品的針對性和多樣性。一方面,引導企業多生產適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質量產品,比如假牙、拐杖、助聽器、老年專用手機等等,同時大力發展商業養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樣性。比如,企業在生產老年人食品時應該考慮到老年人體質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營養,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裝方面,老年人服裝應使用舒適健康的優選面料(質量高對皮膚無傷害),多生產暖色系與顏色鮮艷的衣服來適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裝的常規,積極生產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適、美觀的同時展現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國老年人家政的服務質量,增強家政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素養。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增加導致社會“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時,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會對老人家政服務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國家政市場的制度不夠完善,相關法律也沒有得到出臺,導致我國老年家政服務市場上,老年人服務項目不夠不全,價格變化也非常大;同時,我國老年人家政服務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因此,政府應該大力規范家政服務行業的發展,通過相關制度和規定來完善我國的家政管理體系,促使家政服務企業加大員工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的服務質量(包括服務態度、專業素質等),最終使得我國家政服務行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發展。
注釋:
{1}Horioka, C.Y. and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7): 12-23.
{2}汪偉.經濟增長,人口結構變化與中國高儲蓄[J].經濟學(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鵬.人口老齡化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J].人民日報,2004.
{5}劉源,劉壯.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33):126-127..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例上升,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和7%,即可看作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5]。老齡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 也是我國三大人口問題(人口總量控制、人口就業與再就業、人口老齡化)之一。它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把握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對構建和諧社會, 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1.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最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改革開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達1.49億,我國已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齡化速度快。根據2004年聯合國的統計資料,西歐老齡化過程中,人均收入從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才剛剛達到800美元,2004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1.43億,而我國的人均收入也不超過1000美元,與國際社會相比,我國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國家。據統計資料顯示,英國65歲以上人口從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時間,瑞典65歲以上老齡人口從5%增加到7%用了40年時間,日本用了50年時間,而我國僅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相當快[2]。
3.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地區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國農村老齡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地區差距明顯。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制約經濟增長,導致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
(1)勞動適齡人口規模減少,即勞動力短缺。(2)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下降,即勞動力老化。
2.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對老人贍養比上升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高齡老人的增多,供養、醫療保障、護理、照料、精神關懷等方面將面臨巨大的壓力。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說:“我們現在是在職的人員100人養活16個老人,到2050年的時候,100個人就要承擔49個老人的養老負擔問題。
3.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體系的影響。目前子女供養老年人仍是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經濟上的來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會保險和救濟等其他途徑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種經濟來源而生活的這部分老年人,由于體力下降, 物價上漲,退休金和社會保險、救濟普遍較低,甚至有的調資都難以兌現,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臨的經濟壓力和困難是重重的,多數也需要子女的經濟資助。
4.用于社會再生產的資金減少。據預測,2020年我國養老金支出總額將達到25145億元,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經濟發展都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數量較多,養老水平較高,對社保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農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總數的2/3,但是卻面臨著養老服務等基本的社會保障無法保證[4]。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建議
1.發展經濟,增強實力。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出路是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不斷增加積累,為老齡化和高齡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構建符合實際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人口老齡化的[7]。
2. 從社會化居家養老入手,建立社區與家庭合作的養老機構
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因此,以社區服務為載體,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切入點,把社區服務引入家庭,促進社區服務和居家養老的密切結合,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確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區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社會養老保障是國家依法對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
我國最新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到,將致力完善城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一方面在城市將加強基金的征繳,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各級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能力;并且將在城市生活的貧困老年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總 結
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國情由傳統的家庭養老逐步向社會養老轉變是一種必然趨勢,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保證老年人安度晚年,不僅僅考慮到社會發展的經濟水平、政治背景,還應考慮我國特有的文化傳統,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道路,是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 田雪原.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趨勢與決策選擇研究[J],中 國人口科學.1998,(1).
[2] 岳頌東.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對策[J],社會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國老齡辦.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專題研究121
[4] 喬曉春.《老齡化的中國》[J].北京: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6
[5] 劉民茂,張純元.《人口結構學》[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J].科學決策,2006,
人口老齡化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今人口老齡化并不只是發達國家所特有的現象,現在已是全世界眾多國家面臨的普遍問題。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過程。1956 年,聯合國在《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一文中將老年人的起點年齡定為60 歲或65 歲;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10年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人口老齡化大國。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下,部分地區對人口老齡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西部地區是近些年來中國建設和開發的重點。所以研究老齡化對其發展的利弊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中國西部地區包括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除港澳臺外),經計算西部地區有人口約360356231人。其中,有24706321人,占全國人口的6.86%,占5個自治區人口的24.26%。內蒙古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內蒙古經濟的發展直接反映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研究內蒙古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代表性。這對我們未來對內蒙古發展,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約2470萬人中,其中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7.56%,同2000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65歲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別上升了2.21和3.55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14歲以下人口由1990年的610.37萬人下降到2010年348萬人,下降了14.35個百分點(見圖1)。老少比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2010年的53.61%。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十分危急。
一 的人口現狀
數據來源:由2010年《統計年鑒》整理得出
1982年我國將計劃生育寫入憲法,我國的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出生率由1982年的21.2%下降到了2010年的9.3%。隨著國家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病有所醫,死亡率由1982年的5.7%下降至5.5%,總體呈下降趨勢。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也導致了低自然增長率,1982年2010年,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2010年更是低到了3.8%(見圖2)。這些數據說明,已經步入了老齡化地區的行列。
數據來源:由2010年《統計年鑒》整理得出
二 人口老齡化對內蒙古經濟的影響
1.積極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可知,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經濟活動參與率為32.99%,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例如,2005年,發達國家老年人參與率為8.43%,而60歲以上老年人口中主要生活來源的23.88%來自勞動收入(見表1)。說明約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仍然奮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譬如學術研究,醫療服務行業的老專家,他們是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者。他們其中有些甚至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數據來源:由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整理得出
此外,老齡化趨勢會給服務產業帶來發展的契機。特別是內蒙古旅游業,內蒙古以其美麗寬廣的草原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其中老年人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如今,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之一,每年到內蒙古的旅游人數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長。
開發老年市場,振興老年產業,已經成為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容。合理利用旅游資源,讓“銀發一族“帶動內蒙古旅游產業,填補旅游淡季的空缺。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可以推算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未婚、喪偶和離婚的比例為29.445%,約有12459025人,由此可以推算出60歲以上未婚、喪偶和離婚的人有約81218人。這就意味著對于吃穿不愁的老人來說孤獨可能是老年生活最大的困擾。旅游散心可以讓他們親近自然,結交朋友。除此之外,旅游還可以改變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對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2006年,我國老年市場的年消費能力達6000億元,而2010年,這一數據已突破20000億大關。
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達到151.52萬人次,其中老年人比例在逐年上升。旅游業總收入達到889.55億元。旅游業總收入占全區GDP的6.24% 。老年人能給我國的旅游業帶來龐大的資金注入,更應該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
此外,人口老齡化也將推動內蒙古家政服務行業的轉型升級。數據來源為內蒙古科右前旗婦聯對全旗的家政服務工作調研結果顯示:被調查家庭中,雙職工家庭占86%;家庭月可支配性收入達4000元以上的家庭占78%;有家政服務需求的家庭占40%;曾接受過家政服務的家庭占25%。越來越多的家庭需要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務。人口老齡化將加快家政服務行業的轉型。
2.消極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如對消費總量和儲蓄總量的影響,對社會投資的影響。人口老齡化還使社會勞動力出現弱化和短缺現象。
從1990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的人均壽命也在不斷增加。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從短期來看,個人的年齡階段不同,儲蓄行為也會不同。預期壽命的長短會影響人們的儲蓄和消費。所以,在年輕時個人需要儲蓄年老時的消費所需。而預期壽命的延長,這要求勞動者在年輕時就必須更多地儲蓄以安度更長的晚年生活。
如學者leff(1969)發現,老年人口負擔比的提高會減少國民儲蓄率。通過我國多年的實踐上來看,leff的結論比較合適。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年輕人婚姻觀、育子觀的改變,我國的人口大國的紅利即將消失,加之我國推行了退休金和社會保險津貼,導致老年人低儲蓄率,對國民儲蓄的透支會大大超過對其儲蓄的速度,國民的儲蓄會越來越少,而儲蓄會直接影響到投資。
中國老年人歷來勤儉節約,所以老年人的消費支出有縮減的趨勢。從全區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看,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保健費和醫療支出有顯著的提高,但是對于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老年人來說,對耐用品,如冰箱、彩電和住房的消費需求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費。
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適齡人口變化將直接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速度,其后果是勞動力短缺、經濟增長緩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定數量和一定質量的勞動人口的穩定供應,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勞動適齡人口數量減少、比重下降,最后導致勞動力短缺。
如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豐富得到勞動力資源,是低廉的勞動力外向型經濟拉動的。人口老齡化讓我們的人口大國的優勢一點點喪失,尤其是,大部分的財政來源依靠資源帶動,開采自然資源,如果勞動力短缺,對內蒙古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三 針對人口老齡化提出的建議
1.提高自治區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整體文化素質
加快發展自治區老年科教事業,提高老年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讓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還能參與到的經濟建設中,適當延長部分職業的退休年齡。從而更好地減緩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為此自治區政府應該加大對老年人口教育事業的投資力度,興辦形式多樣的老年大學,構建適合老年人學習的設施和環境,實行學費減免和補償的措施,讓老年人為自治區的發展貢獻余熱。
2.加大公共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的力度,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的人數占到老年總人數的41.89%,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被慢性病纏身。老年疾病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內蒙古應重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普及常見病知識,自治區內的優秀醫療專家應定期走到老年群眾中為他們義務巡診,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對于患有嚴重疾病的老人,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根據老年人本身的實際情況,相應的減免一些費用。總之,提高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水平在眼下十分必要。
3.政府發揮好帶頭作用
內蒙自治區政府應在處理養老保險金管理方面起到監督監管的作用,防止專款被亂用,濫用,防止“空帳”現象出現,防止養老保險基金在內的社保基金被擠占挪用現象發生,管好用好老百姓的保命錢。政府還應在養老院敬老院方面加大投資力度。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大力推進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建設,重點實施了市社會福利院、市光榮院、旗縣區綜合福利中心、老年養護院和農村敬老院新建、擴建項目。總投資約31195.1萬元,新增床位數4136張。 在自治區老年人口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同時還應加大加快我區旅游業發展,有力促進相關服務行業的成長和壯大,降低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社會就業和促進民生改善,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的過程中,如何爭取政府資助基金、福彩公益金、委托服務項目,特別是長期項目以及接受政府轉移支付職能,助推老齡事業發展,幫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自治區政府需要面對的挑戰。
總之,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未來中國將面臨老齡化帶來的更多的挑戰,同樣,乃至整個西部地區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我們應隨時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建立健全各項法制體系,從容不迫地迎接任何困難。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2號),2011.4
[2]原新,萬能.緩解老齡化壓力,推遲退休有效嗎[J].人口研究,2006 (4)
一、背景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當今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更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老齡人口作為人口中的“弱勢群體”,隨著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壯大。早在1982年,標志著“理解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人口老齡化國際會議”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舉行。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已經成為全球性的一種趨勢,作為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我國當然也不例外。
按照國際通行的老齡社會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數比例達到7%,就進入老齡化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執法檢查報告的數字表明,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為1.19億,占總人口的8.87%。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2011年作為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都進入了新的起點。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們面臨著諸多人口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我國對人口問題提出以下幾個重點:大力提高人口出生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已經為全國人民關注,甚至為全世界所矚目。
自成立以來,社會經濟都在穩步向前發展,而伴隨其中的人口問題也日漸明顯和突出。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在全區24706321的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868157人,占常住人口的7.5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21個百分點。正如自治區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李佳指出,“已進入了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增強加快老齡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著眼富民強區、促進和諧、維護穩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將老齡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口老齡化水平相適應,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廣大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二、呼和浩特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呼和浩特市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首府,全區各族人民高度聚居,在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的人口戰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全區其他盟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積極榜樣,呼和浩特市更是首當其沖。通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作為標準時點,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為286.66萬人,在全區12個盟市中居第3位。2000-2010年10間,呼和浩特市人口凈增加42.87萬人,增長17.59%,年均增長1.63%。比較上次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1990-2000年的10年間,人口凈增加52.63萬人,增長27.53%,年均增長2.38%。兩個十年相比,后一個十年比前一個十年人口凈增長減少了9.76萬人。然而,在2011年常住人口286.66萬人中,65歲及以上人口有21.90萬, 占全市總人口的7.64%,這表明全市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本次人口普查結果與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結果相比,65歲以上的老人增加了6.63萬人,這是由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人口出生高峰期,這部分人即將進入老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口老齡化呈繼續發展態勢。而相對于老齡人口,0-14歲兒童比10年前少了7.53萬人,這表明,近10年來呼市地區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是比較好的,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普查資料顯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這4個城區的人口占全區常住人口的69.1%,而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左旗這5個地區的人口僅占全區人口的30.9%。這說明,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人口壓力較大,而旗縣地區地廣人稀,全市整個人口呈現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狀態。由此可以推斷,中心城區老齡人口明顯多于五縣一旗地區。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經濟發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旗縣,針對老年人的醫療條件等場所和設施不管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高于旗縣。“呼和浩特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174元,比上年增長12.4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746元,比上年增長12.1% ,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3938 人,發放低保資金24717萬元;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4946人,發放低保資金9246萬元。通過這一組數據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純收入的3倍多,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卻其本持平,基于城區人口是旗縣人口的3倍之多這一人口情況,可見旗縣人民生活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人口。況且在旗縣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大多數是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這部分人群多為孤寡、貧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經濟條件及身體條件的雙重制約。
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官員吳玉韶表示,未來5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將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等趨勢。到2015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數的16.7%;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占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此外,城鄉空巢家庭將超過一半,部分大中城市達到七成,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老年人照料問題日益突出。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問題是全國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養老產業的發展事關數以億計老人的晚年生活,因此,研究內蒙古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探索符合內蒙古地區的養老模式、發展老齡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大眾思想觀念的改變,人們的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相應的養老模式也在隨之發生變化。在呼和浩特地區,現在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居家養老模式與社會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模式一直都是中國人首選的養老模式,“養兒防老”、“坐享天年”這種思想一直都存在,但隨著城市化和人員社會流動的加快、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造成的少子化,導致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養老院等各種“社會養老”模式也逐步發展起來。在呼市主體城區,養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民間一般養老機構與現代化老人公寓、文化型養老機構和養老型醫院等多種養老形式為輔的方式完善老年人的生活。截至2011年6月,呼和浩特市共有敬老院42所,并且2011年計劃在5個農業旗縣新建敬老院10所、改擴建7所。在五縣一旗地區,多采用農村養老模式,即以家庭為基礎和主體,輔之以集體供養、群眾幫助和國家救濟的養老模式。但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內蒙古90%以上農村牧區人口的老年保障幾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近年來,國家倡導社會福利社會化,增加了對社會養老事業的投入,但仍然存在著居家養老水平低,社區養老功能不全,養老機構床位數不足,養老服務覆蓋面狹窄,社會化程度低等問題。以養老機構床位數為例,發達國家每千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為50-70張。而據民政部門統計,呼和浩特市現有養老服務機構23家(不包括農村敬老院),床位數4064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12張,這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30張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且呼和浩特市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對象以傳統的社會救助對象,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為主,難以滿足各個層次老年人的多種養老需求。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養老行業屬于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的微利行業,民間資本參與意愿不強。民辦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設施簡陋、功能單一的問題。
三、總結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實現了新農保等養老制度從無到有、覆蓋范圍從小到大、保障水平從低到高,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在未富先老、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存在著多方面問題等待破局和完善。呼和浩特市作為的首府以及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養老模式選擇上應綜合考慮其經濟實力、人力資源、文化傳統及親情、空間、服務和需求等因素,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成唯一老年人口超1億國家直面老齡化社會挑戰[EB/OL]. 內蒙古人口網,2011-08-29.
[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網, 2011-5-16.
[3]呼和浩特市第6次人口普查現狀,每戶平均不足3人[N].內蒙古日報,2011-06-13.
[4]呼和浩特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未來五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EB/OL].內蒙古人口網,2011-03-02.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壽命在延長,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這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化己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現有的臨床流行病學資料己證明,在相同基礎疾病的情況下,高齡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高齡人群具有“三最”特點:即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老有所醫,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理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鑒于此,筆者從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談談中醫藥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醫藥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強盛作出了卓越貢獻。老齡化社會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在醫療保障方面面臨如下挑戰: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殘疾率高、老年人醫療費用消耗大、病殘弱老人的基本護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不成比例、資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對而言,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在應對人口老齡化衛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表現在:一是中醫藥學在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對老年人慢性病具有個體針對性極強的治療,同時注重整體調護,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和中醫藥預防醫學知識,中醫“治未病”是祖國醫學在為全人類保障健康方面始終重視的研究領域,從《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中醫治未病的記載,加之目前我國大力鼓勵開展中醫治未病工程,這必將為提高老年人預防保健、自身養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三是中醫藥資源較為豐富,同時藥材價格和診療費用相對較低,可以極大地緩解老年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還為老年人的衛生保健起到積極的作用;四是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每年培養大批的中醫藥人才,這些中醫藥學子能夠普及到醫院、衛生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對于平衡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2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教育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2.1在中醫藥教育中重視的養生保健教育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之一。在中醫藥這座寶庫中,與當前老齡化社會和大眾日常保健關系密切的內容,是養生方面的知識。養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樂之門,懂得養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齡化社會對整個國家的全面及深層次影響是相當大的,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特別是要滿足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衛生保健的需求,面對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的“三最”特點,目前培養的中醫藥學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醫師,他們畢業后走上醫療衛生崗位,要面對更大基數和更復雜的老年人“三最”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九五”攻關項目的資料表明,達到同樣的健康標準所需保健投入與治療費、搶救費用的比例為1:8.3:100,即如果在預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錢,將來就可以在治療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節約開支100元錢的搶救費用[2],故而需要重視預防工作,將預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醫藥治未病工程,將極大地減少老年人醫療費用的支出。因此,在中醫藥教育中要高度重視養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和培訓。
2.2在中醫藥教育中重視對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防治的教育
由于特殊的國情和人口政策,我國是擁有廣袤土地和龐大人口數量的國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個人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老齡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在背負著2000多萬離退休人員的重壓下起步的,只有巨額的人員存量,沒有相應的資金存量,而充足穩定的養老金供給是養老保障制度關鍵所在,隨著退休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意味著較少的在職繳費人口要負擔越來越多的領取養老金老年人口,不適應快速發展的人口要求,給人口老齡化帶來危機,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面對由于體制改革的遺留問題及養老保險制度方面設計等原因已經出現問題或即將出現的養老金支付危機等問題,必須對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迎接人口老齡化到來的巨大挑戰。本文闡述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點及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出現和面臨的問題,針對我國在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點和影響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一些體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議:提高退休年齡;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我國人口基數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時間便進入了發達國家近百年才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狀態,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1/5。據中國老齡協會提供的數據,到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比重將從現在的7%增加到11.8%,老齡高峰將于2030年左右到來,并持續20余年。到21世紀中葉,60歲以上老年人可能超過4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會達到3億左右,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開始進入養老期,老齡人口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
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使養老保險基金支付能力受到挑戰,對養老保險體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出現和面臨的問題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我國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較弱,制度準備也較為遲滯,目前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不符合我國當今人口老齡化數量增多的發展趨勢。
(一)提前退休和退休年齡偏低給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帶來很大沖擊
目前,在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普遍發生的提前退休現象增多,不僅增加了退休人數,而且使本來就多的老齡化人口更加增多,是造成養老保險金“赤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提前退休,一方面意味著在職勞動力人數的減少,勞動者繳納養老保險的時間縮短,從而繳納養老費的人數減少,造成養老金收入縮減;另一方面則意味著退休隊伍的規模擴大、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增多、領取時間延長、退休金的支付規模擴大、支出負擔加重,這一增一減,其影響是巨大的。另外,違規辦理提前退休的許多職工退休后往往從事其他勞動,因為他們技術熟練,又不要求單位為他們繳納養老金,所以單位往往愿意雇用他們,從而占用了社會就業崗位,這種情況減少了正常職工的人數,從而減少了繳納養老金范圍,減少了養老金收入;他們本身又因為提前退休而提前領取養老金,增加了養老金的支付,這雙重影響加劇了養老金入不敷出,危害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良性運轉。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休年齡相對偏低,使很多仍然年富力強的人員過早進入退休隊伍,加劇了退休人員的快速增長,造成進人退休制度的老齡人口大量增加,使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時間大大提前,更使我國在經濟不發達時面臨沉重的養老金負擔。
(二)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窄,統籌層次低,保障能力弱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造成的壓力,除了我國政府財力有限外,養老保險制度在設計上也存在問題,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偏窄和不合理,未達到全面統籌,養老基金收益率低,抗風險能力弱。
目前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僅局限于城鎮的各種企業單位職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事人員和差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人員,國家公務員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展緩慢目前未全面啟動納入養老保險范圍,而這些職工除了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金外,他們的退休金和福利等費用仍然由國家保障。以陜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為例,原從1995年10月開始全員納入養老保險統籌范圍按照單位22%、個人8%比例繳納費用,但從2003年8月份開始又停止繳納養老保險,并且把以前繳納的養老保險全部退還職工個人,這一繳一停一返,不但減少了養老基金的籌集,給當今人口老齡化加大的背景下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人們心中產生對自己以后養老問題的疑惑和擔憂,而占我國總人口80%比例的農民大部分還未納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之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只有30%。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養老保險體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一)修改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嚴格控制提前退休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速發展,提前退休和低齡退休制度導致養老保險金存在潛在財務危機,對經濟發展的不利方面將日益顯露,我們不但要抑制提前退休的現象,而且提高退休年齡,以緩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基金的不足現象。國家應盡快明確廢止國發[1978]104號文件,頒布新的退休法規。一是加強對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審批工作的管理。要規范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審批程序,健全審批制度。二是延長職工退休年齡。首先,打破女職工女干部的身份,把退休年齡統一到55周歲。其次,逐步與國際接軌,把女職工退休年齡與男職工的退休年齡拉平,明確60歲為職工的統一退休年齡。
(二)不斷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提高養老保險參保率,增強養老統籌基金
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人口老齡化的,為了實現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加劇下的背景,應積極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提高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增強其保障能力,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來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一方面采取盡快把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使之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接軌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盡快將養老保險覆蓋到農村很有必要,全面建立健全覆蓋到農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計劃,使占我國總人口比例較大的廣大農民群體盡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中來,這樣不僅增大了繳納養老保險人數,而且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有利于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養老保險基金的平衡,亦可以緩解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造成的壓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基金的不足是困擾各國政府的一大難題,通過我國的實踐經驗和上面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只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升擴大我國的養老保險的水平和覆蓋范圍,抑制提前退休并且延長退休年齡,不但能緩解養老基金的不足,而且為平穩渡過人口老齡危機打下基礎。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在試點和改革完善過程中,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養老問題的關注,相信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會日趨健全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史柏年.退休年齡與養老金支付[J].人口與經濟,2001(2).
2、崔少飲.中國社會保險基金的風險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1).
關鍵詞 養老保險 老齡化社會 基金管理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1.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指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人口增長率已經趨于平穩,1999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比重首次達到7%,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我國人口增長率會慢慢下降甚至零增長,老年人口會自然加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時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屬于“先富后老”。而我國在經濟尚不富裕的情況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與國民經濟應對實力相差懸殊,因此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乃是 “未富先老”。
2.老齡化人口加劇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在我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賬戶年度收支中,贍養率的上升意味著養老保險繳納人數的減少而導致的繳費金額減少與領取養老金人數的增加的矛盾。隨著老年人口數量增多,人均養老金的供給相對減少,養老金供給不足即將凸現,這對養老保險體制提出嚴峻的考驗。人口老齡化已對現有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了修改的要求,即既能解決未來更多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又能保證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低生育率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摸索出一些相對有效的模式,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已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
1.原有退休年齡的不科學性
我國大多數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是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人口壽命預期延長將使現有退休人員面臨十幾到二十幾年的相對枯燥生活,有些工作精力旺盛的人可能無法接受這種生活,對他們來說,60多歲正是他們總結工作經驗、鉆研科技旺盛時期,過早退休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國家資源的損失。推行階梯型、彈性制延長退休年齡是緩解養老金供給不足的措施之一。
2.養老基金的管理體制不完善
我國現有養老管理模式雖在歷史時期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原有制度已不能適應現有國情,甚至顯現出重大弊病。例如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隸屬各級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牽制嚴重。有些地方政府過度看重眼前經濟利益,私自挪用養老保險專項資金,甚至不惜將職工的養老金、救命錢投入股票市場,造成嚴重的不足和虧空。改革現行養老金保險制度,規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是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今后保值增值的可行性措施之一。
3.政府職能存在的管理缺陷
在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存在著政府工作效能低下,管理費用過高等問題。職能部門服務質量不高,職工抱怨情緒嚴重。中央、地方、市場、個人沒有明確的職責規劃與定位,導致存在管理結構形式,實質職責不清的窘況。
4.個人賬戶不實的缺陷
在改革開發之前我國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制”,近年來我國現行養老保險經費實行社會統籌,費用由國家、單位、個人三方共同負擔,標志著我國養老保險模式的轉軌,“統賬結合”模式初步確立,使統籌資金可以更好的起到再分配效果,希望在人口老齡化到來之時通過個人賬戶資金的積累減少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危機。但是由于多年來我國各個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公務員及部分事業單位職工無需繳納個人部分的原因,導致養老金出現隱性債務問題,統籌預算資金超支,有些地方職能部門無奈將個人賬戶挪用出來做養老金支出,形成了個人賬戶“空賬”。有資料表明據不完全統計至2010年,養老基金空賬規模達到1.3萬億。
三、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措施
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期到來之前而且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消失、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足、撫養系數相對較低、財政尚有余力扶持養老保障體系之時,完善養老保障體制,應盡早制定人口老齡化的應對之策。
1.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必要調整
推遲退休年齡既是大勢所趨,又是客觀要求。目前適當推遲退休年齡可以增加養老基金的積累,緩解養老金的支出壓力。雖然有崗位緊缺,年輕人就業壓力增大的弊端,但從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和未來社會穩定方面來看還是利大于弊。
2.盡快完善政府管理職能
養老基金的事權與財權應當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權范圍,事關民生的養老制度設計與變革應由國家政府部門所屬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深入社會底層調查研究、充分掌握基層民生經濟支付能力、廣泛征求社區干部民眾的意見,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并確保執行的力度與實施的效率。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在城鄉逐步建立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商業補助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互助體系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大力興辦養老院,由國家和地方財政部分或全部承擔城鄉孤寡老人的養老費用。特別是社區干部要改變工作作風,及時了解居民生活動態,深入基層對經濟條件差、生活壓力大的家庭實事求是地申請專項基金,適當給予提高補助等措施,并最終將他們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實時進行動態管理。
3.提升和優化養老服務產業
政府宏觀指導需要加強,社區服務規劃水平需要提高,對基層管理服務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社區服務能力和質量。擴大社區服務資金來源,鼓勵民營資金投資養老產業,政府做好使用監督。另外在社區內增加醫療服務,擴展社區活動,吸收體質健康的老年人參與社會經濟建設,讓老年人也能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成為我國一支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后盾力量。
四、總結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對于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制定階梯型、彈性制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險制度都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緒論
1.1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8日,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過后,國家統計局了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據統計,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年均增長率為0.57%,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如圖1,比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上升1.91個百分點。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早已于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眾多老年閑置人口,造成勞動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贍養系數上升、國家老齡類支出增多等諸多不利影響 [1]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熊必俊(1993年)闡述了老有所為理論,提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使老齡化社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我國老齡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陶思敏、孫宏英(2000年)根據社會發展的情況,認為老齡化群體規模較大,開發和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國老年人力資源的特點基礎上,熊斌(2004年)論述了我國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的意義和困難,認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一方面能夠緩解人力資源結構性短缺,另一方面能夠調整老年人的各種不良心態。王樹新、楊彥(2005年)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提出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策略構想。認為老年人是各項建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老年人力資源有其獨特的優勢,即經驗優勢、智能優勢和文化優勢。
2.人口老齡化及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概念
2.1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在人口學界,人口老齡化所指的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的提高過程,是指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這是西方學術界認同的定義。20世紀中葉聯合國出版的第一本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研究報告以65歲作為老年人口年齡起點。1982年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又將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齡定義為60歲。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接受人口老齡化概念,“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現象”,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定義,人口老齡化尤其是指老年狀態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提高的過程 [2]。
聯合國提出了一套對人口年齡劃分的類型標準,如表1,它規定了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7%的國家或地區稱之為老年型社會或人口老年型國家;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為4%到7%的國家或地區稱為成年型社會,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在4%以下的稱之為年輕型社會。
2.2 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概念
美國學者納德爾在1989年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概念:“在某一特定時期內,企業雇主所提供的學習經驗導致雇員行為績效改善和個體成長的可能性”。這一概念主要強調了工作中學習的顯著特點是其與工作的相關性。美國培訓與開發學會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定義為:“人力資源開發是綜合利用培訓與開發、職業生涯開發、組織開發等手段來改進個人的、群體的和組織的效率。”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認為人力資源開發包括培訓、職業生涯開發、組織開發和管理開發四個主要部分,通過對雇員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職業生涯規劃,運用組織手段都方式提高個人的效率。其中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是指相關組織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一系列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培訓,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掘與合理使用的所有活動。
3.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4]。作為人口大國,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準備還不足,還存在許多主觀和客觀的問題,影響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
3.1思想認識上的錯誤和偏見
思想認識是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的關鍵。思想認識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社會,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包袱,認為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與青年人爭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來自老年人自身的問題 [5]。通過王紅漫2001年對老年人再就業狀況的抽樣,結果顯示,未再就業老年人中,37.8%的老年人因為身體狀況不好而不再繼續工作,21.7%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8.0%是因為子女不贊成,另有32.5%的老年人則是自己不想再工作 [6]。
3.2缺乏政府規劃,各項政策不完善
相關政策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并且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落實不到位。集中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已就業的老年人沒有足夠的尊重,這些老人難免會感覺受到歧視,并且隨后產生離崗的想法。二是老年人再就業后的薪酬待遇相對較低,經常會出現高質低價的現象,沒有實行同工同酬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影響到老年人工作的積極性。
3.3沒有形成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機制